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2024-05-21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精选12篇)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1篇

一、存在不足

1. 重视不够。

农村文化工作在乡镇整体工作中不占多大分值, 好坏也不影响领导成绩。因此, 相当多的乡镇领导没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文化工作, 认为只要经济工作抓好了, 文化工作抓不抓、抓好抓差无所谓。为了通过文化站验收和评估, 获得荣誉, 一些乡镇不仅通过挤、租、借等方法临时解决站房问题, 还通过捐、借、欠解决图书和资源等问题, 一旦验收结束, 乡镇的文化氛围依然如故。文化站建设过程中的这种形式主义倾向对文化站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危害。使得很多建好的综合文化站只有外壳没有内容, 或没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各种文化服务活动根本无法开展, 文化站职能发挥受限, 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改革创新的步伐。

2. 体制不清。

体制不顺, 机制不活。目前对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行政隶属乡镇政府领导, 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县文化主管部门虽具有对乡镇文化站工作的业务指导功能, 但由于体制原因, 很多方面缺乏调控手段。群文资源条块分割, 形不成合力。已设立的乡文化站基本上只配备1名文化员、机构太小, 人员不足, 技术力量薄弱, 根本无法带动大范围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使乡镇文化站陷于“一方不愿管, 一方管不了”的窘境。

3. 管理不严。

文化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或有名无实, 形成没有专职专用, 没有开展或很少开展业务工作的现象。文化专干位虚薪低待遇差, 难以专心从事文化工作。加上管理上的错位, 使得有能力的文化员选择“跳糟”或考乡镇领导职务, 导致现存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流失, 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另外, 考核体系不健全, 缺乏竞争机制。文化员表现出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大大弱化了乡镇文化站的职能发挥。此外, 部分综合文化站被侵吞、挤占的现象十分突出, 农村文化阵地的丢失, 导致无法正常开展活动。

综上所述, 在文化市场日渐活跃、群众的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同时, 由于农村基层文化站的工作一些不足, 导致文化站逐渐失去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文化站作为乡镇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主导地位和群众文化活动场所的示范功能也逐步动摇和萎缩, 文化站存在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受到挑战。

二、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1. 重视并加强文化站考核机制。

加大考核指标含金量, 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考核机制, 切实解决各级党政领导在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农村文化工作不求在整体工作中占多大分值, 但求引起领导足够的重视。比如, 针对当前一切工作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实际, 要让各级党政领导高度关注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 必须在机制上有所创新, 有所作为, 因为文化软实力能促进经济建设, 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们要想提升综合国力, 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那就必须提升文化工作在全局工作中的含金量, 认真制定文化工作考核机制, 提高文化工作在整体工作中比重, 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 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2.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投资应成为公益性文化的经费来源主要渠道, 县级财政要按要求足额配套项目资金, 确保文化站正常运转。可以设立文化专项发展基金和投入机制, 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入股或企业赞助或利用公益金等措施实现多元投资。同时出台活动资金奖励机制, 根据每个文化站每年活动情况,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补贴每个文化站一定数额的活动和办公经费, 彻底解决文化活动经费不足问题。通过加强文化站经费管理和指导, 达到“政府主办、市场运作、百姓受益的目的”。

3.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进一步落实乡镇文化站的人员编制、工资福利待遇, 转变管理机制问题, 实行定编、定岗、定员。把原来分散于各乡镇的文化员, 统一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管理, 不再依附于乡镇。以建成的镇综合文化站为阵地, 成立片中心文化站, 实行站长负责制, 负责指导整个片区调演、创作辅导等所有群文活动。实行“兵团式”作战, 各取所长, 使文化员能从乡镇日常事务所中解放出来, 专心投入农村文化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扩展群众文化活动张力。

4.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工作督查机制。

上级部门制定的许多政策和措施到下面由于督察机构不健全没有很好落实到位。因此, 可以制定农村文化工作督查条例, 明确文化工作奖惩办法, 加大文化工作落实执行力度, 切实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省建设。同时, 根据国家推进法制化进程的要求, 可以制定农村文化工作基本法, 提高文化自身工作的法定性和权威性, 切实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法律保证。

5.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制。

培养农村文化骨干, 壮大文化队伍。为解决新建文化站人气不足的困境, 可鼓励和引导群众自发组建各类文艺团队, 特别要注重发展当地文化精英、骨干、能人或者愿意从事群众文化事业的有识之士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通过公示预告、广播等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氛围, 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把那些即热心于群众文化事业又具有专业业务知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选聘到文化工作岗位上来, 用勤奋扎实的工作作风来展示服务基层的精神风貌。

乡镇文化站过去历经风雨, 未来面临挑战。通过打破不合时宜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及机制的改革, 引导文化站固本强基、助推文化站价值彰显, 使基层文化站真正“活”起来, 成为党和政府实施基层文化发展战略不可或缺、深受群众信赖的主要阵地。为加快经济建设服务,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当各地农村纷纷建起了综合文化站, 覆盖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硬件网络亦初步形成。但新形势下部分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出现了重视不够、体制不清和管理不严的现象, 为此, 笔者对基层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浅谈了点滴看法, 使基层文化站真正“活”起来, 成为党和政府实施基层文化发展战略不可或缺、深受群众信赖的主要阵地。

创新教育机制 弘扬廉政文化 第2篇

弘扬廉政文化

任城区纪委(2011.8.23)

近年来任城区纪委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这个基础,通过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搞活形式,不断探索建立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建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机制

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区委成立了由区委常委、纪委书记任组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任副组长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的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在具体工作中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了工作的有力开展。建立完善了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与阶段性的宣教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狠抓落实,在全区形成了“大宣教”的格局。反腐倡廉宣传教育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实行

“一岗双责”,把廉政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在手上,制定了廉政文化“六进”具体实施办法,结合自身业务工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二、坚持五个结合,构建廉政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结合行业作风建设,营造机关廉政文化。编制廉政文化教育资料《党纪在我心中》、《任城新风》、《从政警言》、《读文思廉文集》等供党员干部学习。近年来举办廉政歌曲演唱比赛和廉政文化广场文艺演出活动30多场次。机关部门廉政文化上墙、上网、上办公桌,机关干部读廉政书、看廉政片、听廉政课、写廉政文、做廉政人蔚然成风。区地税局、区工商局、区公路局、区广播电视局、区检察院等10多个单位装设走廊壁画、格言;特别是区地税局高度重视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在局机关、分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建“三上三进”廉政文化建设模式,即廉政文化上墙、上廉政网、上办公桌、进书橱、进课堂,进餐厅;区地税局等部门还给领导班子成员制作了警示条幅、警示牌;各职能服务部门,还专门设立了投诉监督台;我们在区委党校和任城监狱建立廉政教育基地及警示教育基地,现在区委党校已将廉政教育纳入到所有学员的授课内容之中,并且组织学员和全区部分党员干部分批到任城监狱接受了警示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在我区已经形成浓厚-2-

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二是结合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营造企业廉洁诚信文化。建立企业廉政文化长廊、厂务公开栏,形成了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的新理念。区公路系统,从防止公路工程腐败入手,实施公路阳光工程,规范招标投标,建立廉政档案。并在施工指挥部工地建设警示教育园地,将公路系统的腐败案例制作成展牌,让筑路公司干部职工时刻受到警示教育,廉洁施工,遵纪守法。并制作了一批透明的“清风杯”发给负责公路工程的干部职工,时时提醒,饮水思廉。张山水泥厂每天坚持播放《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经典歌曲,编印《共产党员的故事》、《行动指南》3000余册,发给职工,激发职工爱党爱厂,艰苦创业。企业厂部设廉政台帐,厂领导拒不掉的礼品礼金,登记入册,交厂处理,厂长张怀森将几年来应得的近百万元奖金全部交到厂里,为企业职工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全厂职工干劲,为企业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三是结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校园廉政文化。在校园中把廉洁奉公的先模形象、反腐倡廉格言、“八荣八耻”等制作成图板、宣传栏,使学生学英模、赞廉政、热爱党。石桥中心小学,从校园、操场到教学楼、会议室,到处布满色彩绚丽的做人准则,立志格言,健康向上的图画。如展牌:校魂—责任;毛泽东同志的画像旁: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学问,“讲

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等等。校长办公室鲜红大字:公生明,廉生威。使整个学校点缀成为艺术的殿堂,政治的课堂,做人的学堂。四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精神文明建设一条街为主阵地,建立农村廉政德育室,开展了送廉下乡、送戏下乡活动。我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了“一街一栏一室一卡、”模式,即廉政文化一条街、一个廉政文化宣传栏、一个廉政文化教育室、一张廉政建设监督卡模式,市委、市纪委领导及外市地多次到我区参观学习,给予高度评价。五是结合创建文明家庭活动,营造家庭廉政文化。举办了《廉政进家庭》文艺演出,在妇女干部中开展了“家庭助廉”和评选“廉洁文明家庭”活动。2005年任城区被定为济宁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其经验做法在山东省廉政文化建设座谈会上推广,并多次被评为省市宣传教育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任城区地税局被定为济宁市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先后有省内外济南、泰安、南京等20多个地市来参观学习。

三、拓宽教育载体,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传播机制 一是编辑内部刊物,发挥主渠道作用。在现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创办《读文思廉》专刊,坚持每个月为县级领导和区直、镇(街道)党政“一把手”推荐一篇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强,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有关廉政方面的-4-

文章,以达到“读文章、思廉政、树形象、促发展”的目的。二是利用媒体进行宣传。与济宁日报社、区电视台联合开办《廉政清风》、《廉政经纬》专栏,全方位报道了我区纪检监察工作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镇村设立了160多个廉政宣传栏,宣传版面800多块,不定期的展示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法规、文件、重要讲话及格言警句。

四、区分教育层次,建立健全廉政文化教育培训机制 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贯穿全年的党风廉政建设主题教育。先后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教育、“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廉洁勤政、科学发展”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等主题教育,使全区党员干部的党纪观念大大增强。在抓好常规教育的基础上,每年都创新形式,丰富载体,突出领导干部教育重点,连续七年上好“新春第一课”。每年春节长假后,任城区组织的第一个活动,就是给镇办和区直部门领导干部上廉政课。2006年初举办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正气颂》大型文艺演出;2007年、2008年邀请中央纪委领导为全区党员干部作了学习贯彻《党章》和《实施纲要》报告;教育

主题鲜明,富有特色,在全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充分发挥了教育的防范作用。

开展党纪政纪法规宣讲教育。2010年印发了《关于成立任城区党性政记 法规宣讲团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有区纪委副书记张秀敏同志任组长的宣讲团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整个宣讲团的组织协调工作。面向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成立了“新农村党性政纪法规”宣讲团。面向区直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组建了“清廉、明责、思进”宣讲团。“新农村党性政纪法规”宣讲团,活动主要以镇(街)、村两委班子成员为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线,抓好宗旨意识、政策法规、群众工作纪律、农村财务管理等方面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法规基础和思想保障。“清廉、明责、思进”宣讲团,活动主要以区直机关党员干部为重点,围绕规范权力运行这一关键环节,切实抓好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岗位职责、党纪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教育。截止目前,两个宣讲团共开展宣讲活动61场次,近5000余名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今年我们在区直机关-6-

部门单位又开展了“法纪教育直通车”活动,建立了“法纪教育直通车”活动授课人才库,每月分层次,按口到区直部门单位举办“法纪教育直通车”廉政教育报告会,通过讲廉政课、送廉政书等形式,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目前活动已开展7场次,1600余名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

启动了廉政谈话的全新模式,开展了“谈廉、报廉、述廉、评廉”等活动。把廉政谈话作为超前防范、关爱保护干部的一剂“良药”,起到了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行了区纪委负责人与下级党政领导干部廉政谈话、任前谈话、诫勉谈话等制度,近年来与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140余人次,与新提拔领导干部进行任前廉政谈话300余人次。领导干部报告重大事项400余人次,党政负责人进行述职述廉260余人次,通过廉政谈话,把监督管理的关口前移,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为领导干部构筑了一道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起到了很好的教育警诫作用。近年来对180余名新任科级干部进行集中廉政教育。举办了26期农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加大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洁勤政教育,参训人员达5000余人,通过培训增

强了基层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廉政意识。还组织了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宣讲团,以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廉政教育,要求他们抓好基层廉政建设,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抓好正反典型教育,建立廉政文化示范警戒教育机制

在区委党校、任城监狱建立了廉政教育基地和警示教育基地,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正反典型教育。编印了《感悟、教益、和谐》、《构建惩防体系<实施纲要>学习资料》、《读文思廉文集》等2万余册作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的教材,供全区党员干部学习。组织观看了《周恩来》、《一心为民的好干部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一批典型电教片,用典型事例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教育。同时注重发现和培养身边的典型。每年评选推荐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广泛进行宣传推广,达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全区形成了学赶先进、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开展了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重大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每年举办一次大型警示报告会,与检察、司法等部门联合开展了预防职务犯罪教育活动,让服刑犯人进行现身说法,增强了-8-

教育的震撼性。近年来,全区党员干部到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劳教场所和听取忏悔报告40余场次,让正在服刑的犯人进行现身说法15人次,近10000名党员干部接受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六、围绕“三资”实施“五制”,构建农村廉政制度机制

任城区环城近郊临矿,村居工程多,与企业经济交往多,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一度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为确保热点降温,化解矛盾,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三资”,实施“五制”,制定出台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全面推行驻村廉政监督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村级重要经济事项招投标、村章委托管理等五项制度。截止目前,我们共派驻村级廉政监督员630名,代理村级收入6.25亿元、支出6.16亿元,拒付村级不合理开支362.5万元,组织农村经济事项招投标562宗,增加集体收入2683万元,节约资金1246万元。五项制度的整体推进,有效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村级事务得不到有效监督,村干部暗箱操作、办事不公、以权谋私等突出问题,转变了基层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9-

促进了社会稳定。2008年3月28日,全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场会议在我区召开。2008年7月30日,在泰安召开的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我区作了典型发言,并在全省得到推广。《中国纪检监察报》刊登了我区的经验做法。今年6月1日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李法泉来我区视察了李营街道薛口社区党务、村务公开情况和接庄街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现场,看望了区纪委监察局机关干部,充分肯定了我区的纪检监察工作。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3篇

关键词 文化 公共性 公共文化服务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渐强烈和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文化资源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否能有效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前,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是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務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带来的文化权益。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公共文化供给对于政府机制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重大,然而地方政府公共文化供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依然面临着种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供给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失衡、公共文化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地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等。

公共文化供给面临上述困境,是由多方面制约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公共文化供给载体薄弱,影响了供给水平。另一方面,公共文化供给机制落后、机制失范,成为制约公共文化供给的制度性因素。

二、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逐渐开始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上创新,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这背后的诸多问题仍不可忽视:一是,创新规模狭窄;二是,创新水平有限;三是,创新经验缺乏。因此,基于对我国现实情况的考量,应当更好地总结先进经验,并因地制宜的学习使用。

(一) 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提高,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满足,需要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特点,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个人和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形成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机制。

1、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政府作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重要主体,按照合理分类区别对待的原则承担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2、企业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商业化供给模式

企业作为市场的独立个体能够积极准确地反馈市场需求,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效率,这对弥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和质量不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3、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供给模式

与政府供给相比,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特点的公共文化产品。

(二) 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

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运营与管理问题,建立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运营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总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

1、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运营模式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骨干主体,在承担和履行供给职责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内部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构建与改革,不断推动服务方式的创新。

2、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

要解决公共文化生产和供给中部门垄断,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文化领域,发挥市场机制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与供给,是当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路径。

3、非营利组织的运营模式

作为公共领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多部门的合作机制,鼓励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加强政府与非利组织的合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有效制度选择。

(三) 数字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和渠道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数字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建设数字网络化时代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传统的供给方式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根据数字网络时代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运用数字网络技术,采集、整理、储存和传输公共文化资源。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有效供给机制的构建,要以文化制度和文化机制为基础,以满足公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根本方向,逐步改变过去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运营机制落后“供给渠道单一”供给方式僵化等问题,建立政府与社会化主体积极参与“合作的多元供给机制,改革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渠道和方式,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和供给总量,设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发展成果共享有效供给机制。

基于国情,我国应该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混合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4篇

一、首先应了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性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是实现各个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不是强制人们去做什么, 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在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中, 首先要以宣传教育为主, 由此可见, 要搞好计划生育工作, 必须搞好宣传教育, 改变生育观念, 从而保证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长期性和艰巨性。

切实认识到改变生育观念,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要彻底改变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婚姻陋习, 还需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宣传教育。

2、社会性和群众性。

计划生育工作涉及面广, 关系到社会的每一成员, 不但人人有宣传责任, 而且人人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因此, 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只靠一个或几个部门是不行的, 必须发动群众, 依靠全社会力量, 才能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3、宣传性和针对性。

计划生育宣传内容既广泛又丰富, 宣传对象既宠大又复杂。要想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必须针对不同的宣传对象。选择不同的宣传内容和方法, 这样, 才能有的放失, 取得预期效果。

二、在宣传工作上应求突破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庞大的社会工程, 宣教工作必须融入计生工作的全过程, 以各种形式和方法, 用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家庭、社会各个角落, 使广大群众心领神会。主要从以下几个渠道不断推进宣传形式和方法。

一是创新载体促宣传。要突破过去墙头标语, 广播单一的宣传方式, 不断创造多平台、多层次的全新载体。近几年来, 通过制作大小型宣传牌、婚育新风宣传橱窗、婚育新风传阅袋、计生宣传品小册子等, 建起了宣传一条街和宣传一条路, 同时广泛运用标语、横幅、墙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 使生育文化宣传做到人情味浓、规范有序、覆盖面广。

二是开展活动促宣传。为使新型生育文化深入育龄群众, 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并将其与道德规范教育有机结合, 积极开展了“婚育新风户”、“村民自治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 并以文艺演出、文体活动、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活动等形式, 面对面与广大育龄群众广泛交流。利用镇村人口学校、开展生育文化知识培训, 组织育龄妇女开展生殖健康知识竞赛。通过各项活动, 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婚育新观念教育, 并受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渗透教育作用, 使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得到了丰富和升华。

三是优质服务促宣传。将计划生育宣教工作融入服务中去, 边服务、边宣传, 以温馨细致的服务, 达到了全新的宣传效果, 取得了宣传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工作双赢的可喜局面。镇、村计划生育协会组建义工队, 为新婚户开展迎亲、主持婚礼、书写婚庆对联, 送科普书籍, 宣传婚育知识等服务, 受到育龄群众的一致好评。为了更好的开展服务和宣传, 满足群众的需求,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计生宣传服务阵地, 设立生殖健康咨询站, 紧急避孕援助中心和悄悄话室。同时, 经常开展上街、下村服务宣传活动, 并为计生户出台各项优先、优惠、奖励政策和帮扶结对。

三、在工作机制上应求创新

随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深入, 彻底转变群众陈旧的传统婚育观念, 帮助其树立科学、进步的生育观念已成为我市人口与计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新型生育文化搞得有声有色。

一是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进一步改善宣传工作大环境

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 需要大力整合社会宣传资源, 达到“善于把自己的旗子插到别人的旗杆上”的宣传效果。作为人口计划生育部门的职能机构, 要注重总体把握, 统筹兼顾, 既发挥宣传的权威性, 又注重宣传的主动性, 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阵地, 提升宣传教育的层次, 拓展宣传教育的内容, 扩大人口计生工作的影响。加大与市委宣传部及全市主流媒体的协调力度, 积极建立人口计生系统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协作关系, 建立“横向到边”的协调机制。既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宣传的方向、基调和趋势, 又要较好地发挥各个新闻媒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建立联动机制, 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

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要达到转变群众传统婚育观念的目的, 必须要扩大宣传覆盖面, 让多数人受到教育, 形成“多数人作少数人工作”的局面。一是从宣传理念上, 我们坚持以“以人为本、面向家庭、满足群众需求”为中心, 去贴近时代和群众。二是从宣传内容上, 则以“婚育新风、生殖健康、优生优育和政策法规”为重点, 同时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对不同层次人群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三是从宣传方法上, 计生局给每个镇制作一幅大型喷绘画, 每个村制作一套通俗易懂的宣传挂图, 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统一制作宣传橱窗, 将室内宣传资料“阵地外移”, 搬到人口集中的户外, 面向群众, 人人可见、人人受益, 扩大覆盖面, 使新型的生育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 确保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普及率。

三是建立创新机制, 进一步规范计生自治

以面向家庭、以人为本为出发点, 以建立新型生育文化为落脚点, 坚持一切服务于群众的工作原则, 通过计生协会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的各项活动, 逐步规范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计生自治工作机制。在自治工作中, 我们进一步规范了《自治章程》, 完善了计生自治的各项职责制度, 落实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评议制度, 建立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小组, 评选表彰了一批计生自治户, 组建了计生志愿者队伍。通过计生自治工作的不断深化, 使计划生育各项政策法规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使新型的生育文化教育内容与理念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四是建立保障运行机制, 进—步增强宣传工作的生命力

宣传教育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方针的首选方针, 这项工作抓好了, 人口计生工作整体水平就随之提高。多年的实践证明, 要抓好这项工作, 关键是要建立保障运行机制。一是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 进一步加大宣传投入, 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在考核评估中的权重, 建立宣传教育工作的保障运行机制;二是党委、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 制订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三是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 特别是主要媒体要制订规划, 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 持续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针政策的宣传, 总结报道先进经验和典型。在城市社区、交通要道、规划开辟建设生育文化墙, 树立人口计生的公益广告牌, 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五是建立活力机制, 进—步激发宣传队伍的潜能

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内部协作, 做到科学管理、规范管理, 积极探索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的新型运行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形式灵活、多元的用人机制, 以竞争择优原则, 把有文化、年龄轻、高素质的妇女选拔到镇、村计生宣传服务岗位上来。做到激励有力、约束有效, 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素质宣传队伍。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5篇

5结语

文化与语言之间,从来都不是割裂存在的关系,两者的互动共融,不仅仅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该过程中,通过融入必要的精神要素,从而实现了基于文化应用基础上的语言传播活动。对于英语教育机制创新构建来说,这不仅是一种教学创新,更重要的是融入合适的元素的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茶文化精髓的内涵看,其中融入的精神元素,恰恰是当前整个英语教学机制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黄澄婷.论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与《综合英语》教学的融合[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12):226-229.

[2]吴雁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1):106-108.

盘县文化改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第6篇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群众文化;盘县

中图分类号:G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16-01

一、盘县文化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盘县群众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主要是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一)体系还不够健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还不够,地区差别较大,没有形成有效的制度,没有列入各级政府年度预算。

(二)监督评估不够科学。对购买服务质量、水平等的监督评估主体还不够明确,机制有待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不够突出。

(三)发展不平衡。历史欠帐较多,许多乡镇文化站、馆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缺乏群众文化载体。

(四)管理水平不高。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边建设边流失的问题。有的长期闲置,有的内容陈旧。基层文化活动设施功能重叠,资源浪费。大部分公益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内部机制不够灵活,竞争机制没有形成,社会力量参与不够。

(五)制度不够健全。没有完全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产权登记、流失查处等制度还不完善。企业资源整合、监督考核、人事管理等相关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建设文化强县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实现盘县“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真正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文化资源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应抓好有关政策的配套支持:

(一)推动文化资源与金融和社会资本深度融合。一是多元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坚持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以塑造“中国凉都”品牌为核心。例如我县的《盘州春韵》系列活动,《二月二、玩水洞》、《三月三、玩丹山》和《彝族火把节》等演艺节目水平,搭建有浓郁盘县文化特质的商务洽谈、资本运作、项目推介、信息传播、互动体验新型产业平台。进一步将吃、住、行、游、购、娱等有机结合,根据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要在合理划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边界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将本应属于事业范畴的文化建设产业化,也不能在文化体制改革上止步不前,将本应由市场解决的文化产品事业化。应该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目标下,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统一性。盘县有很多历史文物资源,应该纳入到事业的保护当中,而不能急于商业开发,竭泽而渔,不利于长期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三)推动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打造文化产业链。打造文化产业链条必须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强调要素市场的完整性和竞争性。降低办文化企业的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允许更多的资本、更多的人进入文化产业,只有更多的资本才能使得文化产业链条逐渐完整,只有更多的人力资本才能促进产业的分工深化,这样才能互赢。

(四)以强化考核评价机制为突破口,增强文化改革发展动力。把健全文化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达标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的基础上,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等在文化建设考核中的权重,尽快出台有关指标体系,早日纳入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在选择具体指标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导向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充分考虑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出加快文化事业产业的指标体系,更加客观、科学地反映文化改革发展成效,促进工作导向和工作部署向科学发展转变进而推动我县群众文化发展。

创新文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第7篇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 企业日益认识到, 组织文化是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促进创新, 文化既可以有助于组织创新, 也可以成为组织创新的绊脚石。创新文化理论是研究影响企业创新行为和文化特征的系统观点, 它旨在回答: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要素结构以及类型模式的特征是怎样的?创新文化对组织绩效的作用机理是什么?本文主要关注这两个问题的研究进展。

2 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界定

文化渗透于创新, 从创新思想的产生、创新活动过程到创新成果的社会应用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文化浸润。Fons Boronat (1992) 指出, 创新文化是以一种初始方式, 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张刚、许庆瑞 (1996) 认为创新文化是具有长期的、多样化、创造性和强风险意识等特点的, 以未来发展为导向的文化;Alan L.Frohman (1998) 指出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 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一种不可估计的能量、热情、主动和责任感以帮助组织达到高成就目标。其它中外学者如宋培林 (2000) 、刘焕荣、翟秀玲等 (2001) 、Thornberry (2003) 等认为创新文化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包括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以及快速响应变化的竞争环境。孙国际 (2002) 认为创新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特质的, 美国的个体主义和独创精神文化有利于基础科学和技术发明创造的原始性创新, 中国和日本的“众文化”有利于大规模技术生产的集成性创新和学习引进创新。本研究在水常青、许庆瑞 (2005) 的创新文化定义基础上[1], 认为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组织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的、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 它是组织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的统一体, 主要包括有利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制度体系以及组织氛围、领导风格等内容。创新文化的核心是促进组织知识共享, 通过知识生产来创造组织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

3 创新文化的要素结构特征与分类模型

创新文化要素结构和类型的研究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从不同角度对激发创新的文化要素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另一种是强调组织整体的创新文化类型或模式。

3.1 创新文化的要素结构特征领域的研究旨在识别出激发或抑制所有组织行为的共同文化元素

创新文化要素结构特征分析如表1所示。Charles O'Reilly (1989) [2]对医药类、消费产品类、计算机类、半导体类和制造企业的500多位管理者调查后, 得出了一系列促进创新的要素为鼓励冒险、奖励变革、开放性、共同目标、自治权和行动中的信念。Charles O'Reilly和Michael L.Tushman (1997) 对影响组织创新绩效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内部激励创新的共同规范包括挑战现状、容忍失败、鼓励冒险、提供资源和开放的信息。Teresa M.Amabile (1997) 的研究对高创新环境和低创新环境的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 研究表明组织制度激励、高层支持和参与、团队工作的支持、资源充分、积极挑战和自由性等要素属于激励创造力的因素。Enrique Claver (1998) 提出了组织内促进创新的文化要素主要包括价值观、人力资源、决策制定的程序、以市场为中心和组织结构等内容。Pamela S.Lewis, Stephen.H. Goodman等 (1998) 提出组织文化冰山图, 认为创新文化也应包括内在价值层次和外在行为制度层次。Negroponte, Nicholas (2003) 指出培育创新文化需要鼓励冒险、鼓励开放性和思想共享。孙建国、李晓轩等 (2005) [3]通过对中科院创新文化建设一级、二级评价指标的总体分析与变量差异性分析, 将中科院创新文化分为环境条件、制度行为和价值理念三个层次。孙建国、田宝等 (2006) 在科研机构创新文化测评结构研究中, 实证检验了创新文化的三个层次结构, 即环境条件 (可视层面) 、制度行为 (制度层面) 和价值理念 (精神层面) , 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条件和园区环境;制度行为包括激励制度、研究所发展和领导行为;价值理念包括价值观、自信心、合作意识与创新氛围。陈衍泰、何流等 (2007) [4]借鉴市场导向的组织文化结构, 提出了组织开放式创新的文化特征, 包括顾客导向、容忍失败和不切实际、开放式创新章程、内部相容性以及跨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组织创新文化要素特征和结构分析的系列研究表明, 创新文化存在不同的结构层次, 包括内在层次 (价值导向层次) 和外在层次 (制度行为和环境层次) , 创新文化结构特征包括众多价值观、行为或制度要素, 并没有一致性的结论。这类研究相对以定性研究为主, 其定量化研究由于受限于组织样本特征, 外部效度不高。

3.2 创新文化类型和模式分析

这一领域的研究旨在判断什么是决定组织创新性的关键因素, 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可以提升组织绩效。创新文化类型和模式分析见表2所示。Denison (1990) [5]提出了组织文化与有效性模型, 其在研究中归纳出有效组织文化的四种特质, 即投入、一致性、适应性和使命。其中适应性强调“组织文化会影响组织感知外部环境并做出响应的能力、组织对内部顾客做出响应的能力、组织为响应外部环境和内部顾客而进行结构调整的能力, 以及将适应性行为和流程予以制度化的能力, 这种适应性 (内部灵活性和关注外部环境) 是组织创新有效性的保证。Kotter和Heskett (1992) [6]在1987至1991年间通过对200多家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经营状况的深入研究, 表明强力型、策略合理型和灵活适应型三种类型的文化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Deshpande等 (1993) 将企业文化划分为四种类型, 即市场文化、团队文化、科层文化和项目委员会文化, 其中最有利于创新的是项目委员会文化, 这种文化类型一般使用外部定位和有机过程, 其主导属性是企业家精神、创造性和适应性, 其战略重点强调创新、增长和新资源。Cameron和Quinn (1999) [7]从对立价值观框架出发, 即从灵活性与稳定性、关注内部与关注外部两个维度出发将组织文化分为层级型、宗教型、活力型和市场型四种模式。其中活力型文化重在建设创新型文化, 强调变化, 鼓励个人主动性与自主权, 组织成功的标准是获取的独特的产品与服务。这种文化类型有利于提高组织创新能力, 有利于提高组织新产品或服务开发能力, 有利于提高组织内部运行效率。朱凌、陈劲 (2008) [8]在“创新型企业子文化图谱”一文中指出, 应当从企业纵向和职能分类角度去分别考察战略高层子文化、中层执行子文化、基层操作子文化以及工程技术型子文化、生产操作型子文化、市场营销型子文化中的创新特征, 以实现创新文化构建和技术创新管理的新思路。

组织创新文化类型和模式系列研究表明, 创新文化的分类视角多种多样, 不同的分类模型均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指导意义。这类研究相对以定量化研究为主, 并由此形成了组织文化和创新文化领域的若干经典量表, 如Denison (1990) 的组织文化有效性量表、Kotter和Heskett (1992) 的领导行为文化量表以及Cameron和Quinn (1999) 的对立价值观文化量表。

4 创新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创新文化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机制主要包括三种研究范式: (1) 主效应模型 (main effect model) , 即关注组织创新文化类型及其特征对组织绩效的直接影响效应; (2) 中介效应模型 (mediating effect model) , 即关注组织创新文化类型及其特征是通过哪些变量或者因素来间接影响组织绩效的; (3) 调节效应模型 (moderating effect model) , 即关注组织创新文化类型及其特征与组织创新绩效之间的效应关系受到了哪些变量或者因素的影响, 这些变量或因素与创新文化类型或特征的交互作用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创新文化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效应关系。

4.1 主效应模型

以往研究进展表明, 创新文化对组织绩效具有显著的主效应。Robert F. Hurley (1995) 的研究指出, 权力分享、支持与合作、职业发展和参与决策机制等因素构成了群体创新文化特征, 而群体创新文化特征对组织的创新生产率 (以技术创新采用的频率来衡量) 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Enrique Claver, Juan Llopis等 (1998) 的论文指出, 组织创新文化是组织技术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产生的基础。Craig A. Conrad (1999) 的研究指出, 在高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情境下, 组织的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更为显著, 也带来了更高的组织绩效。杨鲲鹏、梁磊 (2004) 的论文回顾了创新与文化的基本理论, 论证了企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论述了文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影响维度和影响模式。陈衍泰、何流等 (2007) 的研究通过对江浙沪闽四地241家中小高技术企业的实证调研, 检验了企业组织的开放式创新文化支持度、市场导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中小高技术企业开放式创新文化和市场导向对不同类型的创新绩效影响程度显著不同。马庆国、杨薇 (2007) 的研究从创新文化和人格特征角度探讨了研发人员参与非正式创新网络的频率与意愿,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文化环境是影响研发人员参与非正式创新网络活动频率的主要因素。张德、王玉芹 (2007) [9]在组织文化类型与组织绩效关系研究中指出, 活力型文化 (创新型文化) 对组织内部流程创新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Fangwei, Ou Lixiong (2007) 的研究指出, 组织创新文化特征是影响新产品开发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Shalini Khazanchi, Marianne W. Lewis (2007) [10]的实证研究指出, 创新支持型文化显著影响了企业的流程创新和组织价值。

4.2 中介效应模型

有相当多的研究者认为创新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 而是通过某些中介变量的缓冲效应机制来实现的。M. Lemon, P.S. Sahota (2004) 指出, 良好的组织文化作为组织知识的“记忆库”, 可以通过知识存储、提取、交流和分享有效增进组织的创新能力。Kevin Zheng Zhou, Gerald Yong Gao, Zhilin Yang等 (2005) 的研究指出[11], 在转型经济背景下, 组织文化特征和管理者对待变革的态度显著影响了组织的战略导向, 强烈的团队文化和积极的变革态度正面影响了组织的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谢洪明和王成等 (2006) 的研究表明组织文化通过组织学习影响核心能力, 进而影响组织绩效。Andreas Herrmann, Oliver Gassmann, Ulrich Eisert (2007) [12]的研究探讨了组织文化特征与根本性产品创新能力和组织转型能力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创新导向的行业, 组织创新文化特征显著影响了组织转型能力, 这种转型能力又进一步导致了根本性的产品创新。朱洪军和徐玖平 (2008) 的研究表明, 企业文化通过知识共享影响了组织核心能力, 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效应。邹艳和张雪花等 (2008) 的研究显示, 组织文化对知识共享有显著的直接影响, 并通过知识共享进一步影响产品创新绩效。Meng -lei Monica Hu, Jeou-Shyan Horng, Yu-Hua Christine Sun (2008) [13]的实证研究显示, 团队创新文化有利于组织知识的分享, 而知识分享行为进一步导致了更高的组织创新绩效。

4.3 调节效应模型

还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 创新文化与组织绩效之间的效应关系会受到若干因素或变量的影响和控制, 其中组织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策略、区域文化嵌入性和组织文化强度等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Chung-Ming Lau和Hang-Yue Ngo (2004) 指出, 高绩效的人力资源实践系统有助于形成创新导向的组织文化, 进而显著影响组织创新绩效。刘永强和赵曙明 (2005) 的实证研究指出组织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相互协同, 更有利于组织的知识创新。王丽娟 (2006) 的研究认为, 组织文化的演化是一个自组织系统, 它可以有序推动组织进化与创新。吴晓波和吴东 (2007) [14]的研究指出, 后发国家在二次创新战略演化过程中, 在不同阶段应匹配不同的组织文化模式, 而组织文化模式的演进一步强化了组织创新行为模式。李g和芮明杰 (2008) [15]指出, 组织文化特征对组织学习方式与管理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部分调节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 组织创新文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机制可以通过主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三种形式体现出来, 其中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的理论解释信度和效度要高于主效应模型, 这与组织文化的内隐效用机制是相一致的。

5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通过梳理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国内外组织创新文化的一系列研究成果, 我们对组织创新文化与研究概况有了大致的了解, 但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5.1 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有待清晰且缺乏定量化的系统研究

有关创新文化的研究仍然处于零碎化、分散化状态, 且以定性研究为主, 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较少, 缺乏系统理论模型的支持;特别是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仍没有清晰界定, 导致对创新文化的实证测量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已有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研究创新文化的某些特质, 或者独立地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对创新文化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 这些研究尚不能全面揭示创新文化概念内涵及其对组织绩效影响效应的本质。

5.2 创新文化对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待深入

早期组织创新文化对组织结果变量影响的研究大多采用主效应模型, 即认为创新文化对一些个体与组织结果变量有着直接影响与增益作用。这种研究范式的局限性十分明显, 它更多地强调一些显性变量, 而对组织创新文化如何对结果变量发生作用的过程机制缺乏理论解释, 从而导致“过程黑箱”问题, 不利于揭示创新文化影响结果变量的深层机制;而事实上创新文化对结果变量的作用过程是一个内隐的效应机制, 同时会受到诸多因素或变量的交互效应影响。因此, 笔者认为, 采用中介效应模型 (mediating effect model) 或者调节效应模型 (moderating effect model)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思路, 这可能将成为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流范式。与此同时, 有必要扩展组织创新文化与其它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 例如, 组织学习、知识管理、组织战略、领导胜任力以及组织核心能力等变量。

5.3 创新文化相关研究的外部效度需要大力提高

多数研究表明, 组织创新文化对于提高组织创新绩效有显著积极效应 (个别研究不支持) , 说明这些研究的内部效度较好。但是, 当前的创新文化研究都是针对于特定样本或组织情景, 研究者的实践背景和研究视角差异较大, 因此, 几乎所有研究者提出的创新文化特征、类型结构都有所差异, 研究所选取的结果变量和中介变量也有较大差异, 这大大削弱了创新文化相关研究的外部效度。同时, 以往研究对组织发展阶段、行业、规模、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权变因素没有进行控制, 也导致了组织创新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的难以推广。笔者认为, 进行分层随机抽样, 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有效运用控制变量, 采用“多特质多方法”的研究范式, 通过变化和控制研究条件以寻求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是组织创新文化研究提升外部效度和应用价值的重要条件。

摘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从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要素结构、类型模式、形成机制以及创新文化与创新绩效的效应关系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 指出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 指明未来研究可能发展的方向。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8篇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出发, 以文化融合的理念、融合的目标、融合的内容、融合的载体以及融合的模式为基础, 探索一条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机制是亟待相关部门解决的关键问题。

1. 以校园文化建设促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高职学校要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利用文化融合的辐射发挥引领和启迪的功能,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促进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校扎实开展多文化融合、多层次渗透的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建立起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以此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最终实现高职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及优势

1. 高校师生的自身特点为文化融合奠定基础。

文化建设的主体是高校师生, 他们自身的特点为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高职院校, 师生年轻而富有活力, 开放而富有思想, 在网络等新媒体逐渐渗入高职校园环境的背景下, 面对大数据时代, 他们不排斥、不抵制, 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信息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兼收并蓄, 能站在较高的文化维度审视自己、分析自己和完善提升自己。

2. 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平台。

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了稳固的平台。开放的世界需要开放的环境。笔者所指的环境既是指高职校园的物质环境, 也指校园精神环境、生态环境和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的结合。目前, 国内一些高校免费对外开放, 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和学习考察, 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为文化融合搭建了稳固的平台, 让文化融合成为一种可能。

3. 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融合提供载体。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文化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在打造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探索新的平台机制, 打造新的文化阵地。大学校园社团活动丰富、人文关怀浓郁, 生态文化和谐、课程资源丰富, 这些都为实现文化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社团活动是高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 它有着思想教育、陶冶情操、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以及娱乐身心的功能。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的开展, 企业文化以及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将在校园杂糅共生, 为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三、文化融合视角下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机制

1. 交流积淀、融通互补, 创新校园文化融合的着力点。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不同的职业院校具有不同的文化氛围, 培养的学生也具有不同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校企文化、社团文化等的建设中也都凝聚体现着不同的文化特色, 因此学生受到的职业文化熏陶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高职的课程建设中, 专业建设是根据企业、行业及岗位的不同, 因材施教, 培养工学结合、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可以说, 每一所职业院校都是围绕自身专业优势, 凭借品牌立校的, 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校与校之间可以多沟通交流、实现融通互补, 抓住校校文化融合的着力点, 丰富文化融合的内涵, 创新文化融合的途径。

2. 求同存异、互信共赢, 创新校企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无论是从文化塑造人、引领人与培养人的功能出发, 还是从文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基本形态来说, 校企文化是紧密联系, 和谐相融的。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应按照求同存异、互信共赢以及互补共生的文化融合模式, 从双方愿景、合作内容等角度出发, 构建“校企共导、主亚共融、核心共创”的文化渗透融合的路径, 达到两种文化相互结合、促进文化融合, 实现协同发展的目的。

3. 共生互融、传承创新, 创新校地文化融合的闪光点。

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辅相成,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地域文化的积淀, 同时地域文化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高校师生对于地域文化本身就具有较高的文化认同感, 因此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必须积极主动地依托区域优势, 深挖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 主动吸纳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 与地域文化共生互融, 同时更应利用自身文化塑造的优势, 凝聚各方力量, 传承创新, 努力打造校地文化的闪光点, 如地方丰富的历史、自然和人文文化底蕴可以打造校园文化新阵地, 深入滋养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参考文献

[1]侯波, 辛香玲, 高志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结构与功能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6 (4) .

[2]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4.

[3]周宏强.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J].当代教育科学, 2012 (7) .

[4]郭沙.多元文化主体冲突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重构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7) .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9篇

1912年, 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了现代创新理论, 第一次把创新这种非物质文化力量作为一种重要因素引入经济活动过程, 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经济发展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文化产业就是一种创新型产业, 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1926—1947年, 文化产业的工业化发展阶段;1948—1997年, 文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文化产业发展的全球化阶段。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丰富拓展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以及生产方式, 也使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复制和传播能力。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 创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文化产品的质量与科技成果的物质转换效果是成正比的。科技创新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动力和重要手段。只有借助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 才能使优秀的文化资源、文化创意转变成为消费者所认可和欣赏的文化产品, 而且文化产品的存储、传播以及对文化产业整个运作过程的各管理环节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不断催生出文化消费的新需求和文化市场的新领域,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销售的成本, 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原则, 提高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保定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状况

近年来, 在保定市政府的大力推进下, 作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 2013年保定市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1537家, 同比增加206家;制造业法人单位568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近200万人, 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5.1亿元, 占全市GDP的3.43%, 增加值总量位居全省第三, 占GDP比重居全省第四。保定文化企业依托地域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逐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品生成、出版印刷发行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业态, 同时将网络、数字、计算机信息等先进技术引入文化产业生成、制作、传播等领域, 逐步形成了以影视传媒、游戏动漫、创意设计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业态。

在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同时, 保定的科技创新也在不断增强。据统计, 在高新技术领域, 保定市2013年共获批省级以上项目18项、资金5.895亿元;政府投入科技经费1.02亿元, 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23亿元;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21家, 这充分说明古城保定具有强劲的创新活力。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 保定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程度还不够深入, 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还不是很高, 文化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优秀的文化资源的科技挖掘尚存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科技创新与保定文化产业融合的有效机制

1. 以政策为引导, 营造文化科技创新环境。

为了推动文化科技创新, 京津冀三地应从政府层面积极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科技创新, 努力营造创新的文化环境, 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在宽松、开放、积极向上的大环境下, 保定市应以增强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 有针对性地制定文化科技创新与发展的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 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基础条件等, 为文化科技创新研究与应用提供支持和引导, 不断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高效结合。同时, 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 加大发展与高新技术密切结合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 将科学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产品开发、制作、传播、流通的各个环节, 从而提升保定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2. 以项目为引领, 深入拓展产学研平台。

目前, 保定市正以重大项目为引领,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 深入拓展产学研平台,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保定市已建成科技创新平台和企业孵化器23家, 已拥有国家、省、市三级科技创新平台共120余家, 将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交易、服务等功能集于一体。同时, 依托当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助力文化创新。依托现有科技平台, 不断拓展新的产学合作平台, 实现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的“联姻”, 从而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并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辐射效应和联动作用, 带动保定文化、旅游、餐饮、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3. 以科学技术为支撑, 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实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关键。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目前, 保定应围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加快培养文化产业综合性人才, 即能适应数字技术环境中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资本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快速培养出一支专业人才队伍。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拓宽人才选拔途径, 优化优秀人才交流引进环境, 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集资聚本。

参考文献

[1]潘皓.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J].科教导刊 (上旬刊) , 2010 (06)

[2]刘玮.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增长规律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3]崔建民.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强市的助推剂[N].保定日报, 2014-05-28

[4]王渊.科技创新成保定跨越发展引爆点[N].河北经济日报, 2014-01-16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10篇

一、制度耦合与机制优化

本文所指的制度是指文化产业政策和相关科技政策, 本文所指的制度耦合也就是文化产业政策和相关科技政策的耦合。制度耦合要求两者之间或各自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和谐平衡状态, 互相促进、相互支持、互相印证和相互说明, 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发展和提升的目标要求, 使相关政策不仅在体系上达成协调一致, 在实践操作层面也要达到无缝链接。体系上的协调一致要求相关政策具有体系性、连贯性和互补性。政策的体系性是指政策的配套性强, 便于实施过程中形成合力。政策的连贯性是指它的连续性和渗透性, 由于它的连续性和渗透性较强, 就能发挥较为深广的影响力。政策的互补性是指若干政策之间的衔接性较强, 相互之间形成较强的支撑力。要在实践操作层面形成制度耦合, 便要求相关政策在微观层面保持协调和谐, 使政策条款具体明确, 既不含糊, 也不笼统。既不矛盾, 也不冲突。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都较强。由于体系上的协调一致和操作层面上的无缝链接, 所以增强了政策体系的综合应力, 构成了权威和实效, 由此形成制度耦合。

制度的耦合决定机制的定向调控, 由于制度的前瞻性和体系的一致性, 会对产业发展和运作过程进行规整和制约, 使产业发展总体符合定向规划的预期。但在产业发展和运作过程中, 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 市场的导向将冲破定向规划的预期, 使产业发展各要素出现各种不协调不平衡的状态。而在定向规划的预期不能随意更改的前提下, 只有对产业发展各要素包括各生产要素进行定向调控, 才能保证这种预期的实现。而产业发展要素定向调控是宏观调控的一种, 其调控功能实现的重要前提就是制度的耦合。制度耦合对规避市场风险, 保证经济发展规划预期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它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高, 再加上市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竞争度都非常高, 使文化产业发展要素的调控比一般产业更难, 所以对于它的制度耦合要求更细致更周到, 使产业发展各要素的配置服从市场总体要求, 使各要素的链接和交换达到无障碍状态, 实现区域范围的自由调控和区际之间的相机调控。

二、产业耦合与机制优化

产业耦合是指产业体系的合理构架以及由此产生的和谐平衡状态。产业体系内部的和谐平衡状态主要是通过产业链的建构来达成的, 产业链是产业耦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相比, 其产业链条延伸得会更深远, 因此它的耦合表达会更宽泛和自由, 同时也更复杂和系统。除了文化产业主体在发挥主导作用之外, 区域社会整体创新环境对它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整体创新环境包括政策环境、人力资源环境和文化氛围等, 其相互之间又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影响的, 共同构成区域社会整体创新环境。其中, 区域文化氛围是最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因素, 是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而优良文化氛围的形成既和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密切相关, 又和社会整体开放程度戚戚相关, 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的改革开放, 还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等领域的传承创新。文化产业链相对于其它产业链的独特之外, 便是它的上沿对文化内涵的挖潜和提升, 也就是它的内容生产链的建构。内容生产链属于文化产业链的一部分, 是整个文化产业链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内容生产链的目的是如何增强内容的质量, 提升内容的价值, 为后续文化产品的出炉灌注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内容生产链建构完成以后, 才进入由精神产品转变成物质形态的阶段, 要增强内容的表达度和表现力, 就必须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 使内容的表达更完善更快捷也更具体。然而由于文化产业内容表达与市场接受之间某种程度的断层, 以及由此产生内容生产的阻滞和科技渗透的障碍, 反向阻碍制度耦合的形成。市场往往对内容表达有较广的包容度, 同时具备较强的甄别力, 内容的生产如何适应市场的要求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 规避市场低位欲求, 同时引导高位诉求, 不仅是内容表达和传播自身的要求, 也是市场发展的要求, 它不仅主导着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对相关政策体系也有很强的倒逼作用。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政策能否形成制度耦合, 除了上游内容生产链的质量和水平外, 中游产品的质量控制, 科技研发的高端参透, 做实做强主打产品, 形成品牌优势, 做好产品的推介和宣传外, 还要重视下游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使文化产业链的建设, 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 无论是在时间纵轴, 还是在空间横轴, 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力。江西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制度层面的耦合, 关键还是要发展作品原创, 千方百计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水平, 从产业的源头抓机制优化和改革, 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提炼提升文化精神, 培育特色, 形成品牌。加大奖励鼓励力度, 实施文化创新工程, 形成万众创新的氛围。

三、人力资源耦合与机制优化

人力资源耦合是建立在制度耦合和产业耦合基础之上, 同时又具备自身特点的一种人才集聚形式。人力资源的耦合比制度耦合和产业耦合更具有自发性、流动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人力资源耦合的自发性是由其价值自我实现的必然性所决定的, 其自我价值实现只有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对接, 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人力资源耦合的流动性是由资源自身的可选择性决定的, 为了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人力资源总是不断地选择耦合对象, 来达到这一根本目的。人力资源耦合的竞争性, 除了价值实现的目的之外, 最主要的还是由其智能和技术要求所决定的。特别是文化产业类型, 它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比一般产业的要求更高端更全面, 它不仅需要科技原创型人才、产业领军型人才、高端管理型人才、高级技术人才, 还需要文化艺术及审美方面的人才, 以及文化创意方面的专家, 所以它的竞争性特别强。人力资源耦合的开放性, 是指接纳各类人力资源的包容性和自由度。特别是文化创意型产业, 对人才的包容和接纳, 无论是智能、思想, 还是在科学、技术、艺术等各个方面, 都要有非凡的开放胸襟和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胆识与气魄,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与科技创新的耦合, 其平台建设尤其重要, 特别是文化创意型人才的集聚和发展, 更要重视其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培育, 建构全民创新的体制机制, 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氛围。而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建设, 是其最重要的生长土壤。如何建立一种方便快捷的知识产权体系, 鼓励知识创新, 真正保护知识产权, 不仅是对知识产权本身的保护, 更重要的是建构一种对劳动价值特别是创新性劳动价值, 进行有效保护的机制与体制, 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并构筑和谐社会生产关系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特别是对文化产业来说, 由于对内容产品生产的内容指向, 使它的产品不仅具有消费的价值, 更具有文化传承和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构的意义。因为“文化成为产业, 意味着有关作者、再生产、接受等各个环节的传统解释也发生了变化。但文化商品毕竟不是物质商品, 因此, 它仍然保持着审美生产的特殊性, 具体地说, 它所生产的不是物质性消费品, 而是生产社会关系、沟通关系的文化商品。”[2]落实各种鼓励创新的政策, 加大鼓励创新的力度。除了加大对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的鼓励和援助外, 更要增加对各种中小型文化产业, 特别是小微文化创意企业的帮助和补贴, 让它们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 真正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万众创业的环境氛围, 真正释放千百万创业者的原创活力, 科技创新才能真正释放自己的能量和威力,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使文化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真正实现自由的耦合。

参考文献

[1]李炎, 胡洪斌.集成创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本质[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6:108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11篇

一、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线,构建互助共长式校本教研文化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生成长的主渠道,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是课改实验最受关注的一个层面。课堂教学改革能否落到实处,能否取得成效,是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校校本教研紧紧围绕“什么是一堂好课”为指导思想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不断追求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艺术完美的校本教研文化。

(一)问题诊断,观察导向,互动共长

我校校本教研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开展学科主题研讨活动,活动基本流程,即“发现问题—确立主题—学习理论—研究课例—专题研讨—新问题的出现,引领新一轮的研究”。各教研组通过对本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教学问题,对问题进行梳理,确定各自的研究重点。学习相关理论,集思广益设计课堂观察提纲和观察量表。进行随堂听课和观察,对课堂进行测量评估,分析比较,发现问题所在,提出整改意见。在观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集体协作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对新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形成新的观察提纲,再次在课堂上实施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找出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措施,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如,二年级语文教研组把识字教学作为校本研究小专题,在汉字思维理论指导下进行趣味识字教学探究。通过微课,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实现有效先学;课堂上与学生有效互动,进行课堂练习,并加入小组合作学习的元素,鼓励学生针对练习的问题展开小组讨论,针对重点内容反复研讨,以“问题、探究、互动”为核心,从而达到“翻转”的目的。听课老师们运用课堂观察法,设立不同观察点,进行数据记录、观察、统计和汇报。课后,听课老师就观察记录、统计分析与执教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有的从“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有的从教学环节的把握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思维碰撞的火花频频出现。

(二)结对研讨,多元合作,互助共长

各教研组在日常校本教研中主要采用同伴合作的方式,进行结对研讨。合作伙伴既有德才兼备的首席教师与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的师徒结对,也有年龄相仿、专业水平相当的同伴合作。合作同伴本着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的理念共同学习,选定共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或合力上好一节课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研讨,以此达到彼此之间理念的融合、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技能的提升。

例如,我校年轻的黄老师和师傅李老师共同执教《上天的蚂蚁》。课前,两位老师进行了第一次“合力”——制作微课,一人负责写讲稿,另一人负责做课件。课堂上,两位老师再一次“合力”发挥各自所长,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一人侧重指导孩子朗读,一人侧重口语训练;一人台下启发学生思考,一人台上板书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时,两人分别指导不同小组的孩子进行讨论交流,兼顾全体,让讨论学习更有时效性……课后,师傅李老师表示两位老师合力上同一节课综合了双方的优势,共同构思,共同设计,一起切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学生呈现了一节更有质量、更有实效的课。而徒弟黄老师则说:这样的经历是弥足珍贵的,值得一试!通过这次和指导老师的合作,让我对文本的解读更有方向感,更有深度,同时在课的设计、时间的分配、对学生的关注都比以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有节奏性。

(三)协作联研,主题研讨,互学共长

凝聚产生力量,协作促进发展。新课改以来,我校牵手“陈埭龙林中心小学、磁灶大埔中心小学、安海慎中实验学校、东石井林小学、新塘杏田小学等十五城乡小学组成“区域性协作校联研发展共同体”,本着“资源共享、协作联研、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互动平台,采用“学科主题研讨”“经验汇编”的方式,从教学理念、目标设置、教学策略、课堂互动等方面去思考研究。每一场活动,根据协作校的要求轮流承办,为更多学校的教师提供更多交流互动的平台,共同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实现各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城乡协作联研,既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了研究学习机会,又为我校参与“送教下乡”活动的优秀教师提供了学习实践的平台,实现自身的价值,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

二、以团队建设研究为核心,构建共享成长式校本教研文化

马卡连柯说:“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情。就是最年轻、最没有经验的教师,如果在统一的、精诚团结的集体里,有很好才能的领导者来领导,那么,跟任何一个与教师集体分道扬镳的有经验、有才能的教师比较起来,也要做出更多的事情来。”鉴于此,我校加强校本教研共同体的组织与建设。

(一)课题研究,提高品位,抱团成长

教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一个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教师,只要他肩负教科研的使命,带着课题的压力,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去克服困难,研究探索。我校以课题研究为轴心,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專长、研究兴趣组成课题研究团队。老师们从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研究求实效为核心,开展“小而实”的课题研究活动,有针对性、持续性地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通过课题研究,让教师从选题、论证、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报告、阶段总结、结题、结果推广、写出论文和教学研究反思等一系列环节上,用理性思考来对待、处理教学问题,努力做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在课题管理的过程中提高档次,在课题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品味。

(二)教研沙龙,拓宽思路,达成共识

我校定期开展以“课题组”“教研组”“学科组”“组长群”为单位的“教研沙龙”活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有价值的问题。“教研沙龙”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安全的教研氛围,倡导“发言就是贡献”,要求参与活动的成员要有不唯书不唯人的勇气,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研沙龙”议题小,参与人数较少,更利于教师着眼于细微处,展开充分讨论,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展示才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我校组织教研组长以“年级共读活动”为话题开展“教研沙龙”活动。各语文组长就年级共读书目的选择、班级读书会、年段图书漂流方式、读书方法等交流了做法与感悟。通过交流大家达成共识——“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事,学生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学阅读,还应关注科学与数学、人文与艺术。”数学组长们也纷纷表示将尝试开展小学生数学阅读活动,在学生原有的人文阅读基础上,增加自然科学领域的阅读,真正达到文理兼道。

(三)特色交流,共享经验,相得益彰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校以“评选优秀教研组”为契机,每學年开展一场大型的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会,语文、数学学科以年段为单位,技能科以同学科为单位,分别从日常校本教研活动开展、成果收获、问题剖析、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汇报交流。“优秀教研组”的评选促使校本教研制度日趋规范、完善,各组每周的教研活动做到“四定”: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填写教研信息、定时发布教研动态;盘活了教研资源,激活了教研机制:各组在完成学校常规的教研工作外,注意把握学科本质,立足学段要求,发挥组员专业优势,开展特色教研活动;通过总结、分享、交流,使科研成果得以传播、辐射、延续、发展,推进各教研组均衡发展;促使各教研组更具向心力、凝聚力、团结力、合作力、战斗力,组员们群策群力发挥各自所长,分工协作、相互扶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打造了一支支业务精、善总结、乐分享的教研团队。

从2008年秋季起“教研组工作经验交流会”成了校本教研的一项常规工作,2015年春季学校借鉴“世界咖啡”培训方法,通过营造好友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精神和氛围,通过问题引领及体验式活动,开展“评选特色教研组”活动。活动按统一模式、统一流程、统一话题开展,通过“团队组建”“特色交流”“特色荟萃”“特色聚焦”“特色归结”五个环节,各教研组为自己的团队命名,并设计口号,组内每个成员就一学年来所在教研组工作特色交流做法与成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新颖的教研模式、轻松的教研氛围让每个教研组的组员们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让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创造集体智慧的力量,在已形成的传统教研文化上,践行着“不落下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

十几年来,我校紧抓教科研工作,校本教研文化初具模型,老师自觉主动参与教研蔚然成风。当然,我们深知如果学校一味地按常规开展工作,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难免会让老师们觉得枯燥乏味,失去工作激情与活力。就像美国罗伯特·柯里尔在《秘密》一书中提到的:“当你只是习惯性地按以前的思维去处理事情时,别告诉我们你是在思考!”为此,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引路人,我们充分发挥团队智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开创工作思路,创新教研模式,激活教研机制,丰厚教研文化,推动学校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文化馆工作机制的创新 第12篇

许多国际先进电信运营商已经明确制定了一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

法国电信在“Conquests 2015”战略中提出创新是为了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通过“Nova+”计划整合原有创新链, 实现其创新战略。

AT&T的创新目标十分明确, 即创造出能快速推向市场并盈利的产品或服务;搭建以内、外部创新渠道、创新实验室和创新基地这四大基石支撑的创新平台。

澳洲电信创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差异化服务, 认为合作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形成了引入外脑、结合内部流程创新的一种“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的创新机制。

1 法国电信:“Nova+”计划建立整合的创新项目模式

法国电信将创新称为“企业的DNA”。从第一个Telematics服务到移动GSM, 再到IPTV, 法国电信一直是一个技术革命的开拓者。创新是法国电信的战略重点, 因为创新将成为法国电信开启未来增长的钥匙, 更是有效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强大武器。

法国电信的创新目标是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这里竞争对手不仅是电信运营商, 还包括OTT玩家。2011年初, 法国电信提出了“Nova+”计划, 该计划将创新置于运营战略的核心, 通过整合企业原有的创新链, 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Nova+”计划建立了一个资源充分整合的创新项目模式, 包括两大创新机构、三类创新项目、四大创新要点和五类合作伙伴。

两大创新机构分别是Orange Lab和Technocentre, 直接向集团CEO负责。Orange Lab分为三个部门:产品及服务、网络和研究, 负责服务平台、网络的研究和开发, 并与Technocentre相互协作;同时还负责促进合作伙伴关系以加速产品创新。实验室汇集了三大洲的4000多名专业员工, 分布在7个国家:法国, 英国, 中国, 日本, 波兰, 西班牙和埃及。Technocentre负责产品营销, 其使命就是开发、并在合适的时间推出合适的产品及服务。目前员工400余人, 分布在法国, 英国, 约旦和科特迪瓦, 国际范围的广泛分布有利于法国电信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特定的文化和客户需求, 以便更有效的营销。

明确区分三类创新项目:部署型、预期型和研究型。部署型项目旨在满足区域市场的短期需求;预期型主要是一些中期项目 (18个月左右开发成型) , 实现规划蓝图中的必选项目, 需在企业层面或区域市场进行试点;研究型则是中长期项目, 聚焦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突破性技术, 指导企业长远发展。

四大创新要点指引创新战略的落实。在创新定位方面, 如OTT企业一样敏捷但又有别与OTT, 要充分利用传统电信资源创造新的价值。在创新目标方面, 快速推出新产品且满足全球用户的需求, 并在新产品的多样性和快速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创新团队方面, 每一个项目团队都是由多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 被称之为“3P团队”, 包括技术研发专家、市场营销专家以及参与项目的合作伙伴。在创新管理方面, 采用整合的项目模式, 聘任专门的项目经理协调来自研发、营销和区域市场的专业人员和资源, 以便更好地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和发展。

五类合作伙伴关系被纳入合作创新战略。第一类是与市场上的领导者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尤其是互联网领域的巨头, 如谷歌, 微软, Facebook等;第二类是网络开放合作关系, 如向Deezer, DailyMotion和Evernote开放API;第三类是与其他运营商和厂商合作定义标准;第四类是与思科、华为、诺基亚、索尼等设备商合作, 尤其是在终端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第五类是为移动应用合作伙伴提供能力开放, 为新应用的开发提供平台。

此外, 法国电信认为单单埋头创新是不够的, 一个有效的创新评估机制才能够不断改进、提升整个创新模式, 从而达到持续创新的目的。法国电信主要从新产品和服务带来的直接收益、最终用户使用量和满意度、推出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及上市所需的时间、获奖数量、专利数量和满意度调查六个方面来衡量创新成效。

AT&T:四大基石为核心的创新平台

作为一个百年老牌电信运营商, AT&T的创新历史同样悠久, 贝尔实验室的创立及其留下的宝贵遗产, 七次诺贝尔奖、大量的发明和专利等, 都表明了创新作为一种传统在AT&T的文化和战略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战略角色。

在AT&T看来, 创新是一种企业文化, 是一种业务流程, 也是一个企业平台。AT&T认为创新不是目标, 而是完成目标的一种手段, AT&T的创新就是为了提升其产品和服务, 并且这些产品和服务是能快速商业化并盈利的。为了实现其创新目标, AT&T进一步设立了4个分解目标:内部转化、走出去、技术培养和产品孵化。对应每个分解目标的创新计划分别是The Innovation Pipeline (TIP) 、Fast Pitch、Labs和Foundry, 这正是构成了AT&T创新平台的四大基石。

The Innovation Pipeline (TIP) :在企业内部生成捕获创新的好点子, 各个部门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到创新中来, 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一个创意交流、协同创新的环境和平台。TIP不仅仅局限于产生可商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还包括提升网络、企业运营和组织架构等方面, 因为这些都是与产生商业化的新创意息息相关。比如客户服务、市场营销、企业社会责任甚至法律事务等各个领域的想法都可以得以显现并得到支持。这些想法通过协同工具在企业内部公开, 经过最终的筛选、审批, 最后一些好的创意得到资金并实施。因此, TIP不仅仅只是产生想法, 还包括解决问题。

Fast Pitch:汇聚来自企业外部和第三方合作伙伴的创意。目前大约有20家创业公司直接向AT&T的高层管理人员投掷创意, 大部分公司来自加州硅谷, 也有一些来自印度和以色列等国家的公司。一旦发现值得投资的好想法或合作伙伴, 便会立即分配专用资源进行开发。该计划帮助AT&T建立了一个外部合作创新的生态系统, 也使得AT&T有机会涉足或直接投资创业公司正在开发的有前途的新技术和新业务。AT&T认识到, 创新必须采取开放的心态, 合作是实现创新目标的关键;同时, AT&T也承认, 很多好的想法来自企业外部。

Labs:AT&T的研究和开发机构, 专注于技术创新, 负责大型的、长期的项目。这里聚集了美国各地研发中心的13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 主要围绕一些重要概念, 如云、物联网、互联家庭等, 同时也会聚焦一些对消费者和企业十分重要的热点话题。目的就是通过技术开发出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该实验室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软件集成、服务/流程创新、网络组建集成和网络管理等。

Foundry: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中心。铸造工厂是为了实现AT&T其他三个创新计划中创意和技术的商业化, 加速新想法快速推向市场的进程。铸造工厂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跨部门的专家, 来自诸如IT、工程、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等各领域。为了把每一个创意从概念到市场的时间缩短三倍, 铸造工厂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三个“冲刺周期”:30天、60天和90天, 每个项目都必须严格遵循时间表和最后期限。

以上四大基石构成的创新平台有效支撑着AT&T的创新战略, 有机推动着整个企业的创新活动。内部员工的创新参与度不断提高, 截止2012年, 企业内部的创新管道TIP拥有14万活跃参与者 (超过全集团员工数的50%) , 产生的创意达2万个 (平均每月500个) 。创意的商业化速度也大大提升, 现在一个项目从制定到实施平均仅需六个月时间。目前, 有40个创新项目正在Foundry进行孵化, 其实有11个已经正式上市。

2 澳洲电信:依靠外脑的开放式创新机制

澳洲电信的创新战略是聚合领先的技术, 通过服务创新增加价值。澳洲电讯从3个方面定义创新:能从新的产品和服务中获得新的收益;能提升客户体验;能基于流程和架构设计改变运营模式。其创新目标是实现差异化服务, 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和改善客户体验。澳洲电信认为, 创新是由技术与商业模式相结合来驱动的, 创意可以来自于营销、定价和产品等方面。为了有效支撑这一创新理念, 实现创新目标, 澳洲电信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 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方面进行改革, 提出“开放式创新”的口号, 强调合作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 尤其是与OTT企业的合作。

2006年之前, 澳洲电信创新活动主要由Te lstra Research Laboratories (TRL) 完成, 但2006年之后, 公司决定关闭TRL, 通过技术采购计划、依靠供应商及合作伙伴进行技术和创新活动, 因为澳洲电信认为这比内部研究更具成本效益。TRL关闭后, 创新由各产品部门单独完成, 直至2010年3月首席技术和创新办公室成立。该办公室隶属于创新、产品和市场营销部门, 由商业化和商业模式团队、用户体验团队、技术专家组成。创新办公室的管理是一种“开放式创新的过程”, 即创意来自不同的渠道, 包括客户、供应商、初创公司和内部员工等, 从中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调整。那些通过了桌面评估的, 但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创意, 如与客户体验、商业模式、适当的技术和渠道协同相关的想法, 将会进入市场试点。经受住市场初步检验的创意和相关企业将会得到澳洲电信应用和风险投资部的直接投资。在工作流程方面, 澳洲电信明确把创新单独作为工作模式的一环, 即:深入的客户洞察——市场和产业研究——创新——产品管理/开发——市场营销, 整个流程要聚焦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性、卓越性和敏捷性。

合作是开放式创新的核心, 澳洲电信CEO大卫钍迪说:“创新伙伴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是澳洲电信未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与OTT企业的合作更是被澳洲电信越来越多的提到战略层面上来, 因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电信市场中, 与OTT建立合作关系式将成为差异化服务的一种来源。日本、韩国、香港和新加坡等地的运营商在与OTT玩家的合作道路上走得更快。例如, 一些日本运营商建立了广泛的合资公司, 并以此作为处理各种各样与OTT企业合作关系的平台。香港电讯盈科与微信达成合作, 推出8元包月的微信畅聊套餐。虽然澳洲电信的OTT合作伙伴关系发展进程还不能与以上这些发达的电信市场同日而语, 但澳洲电信已经开奋起直追, 开始在移动领域与一些大的OTT巨头进行合作, 如谷歌, Facebook和Skype等, 尽管进展缓慢, 但这将是一个持续开放的过程。此外, 澳洲电信还公开邀请供应商进行合作, 开放网络给在网络侧的合作伙伴, 特别是引入第三方的技术补充自己的核心技术;与一些更小的内容/应用提供商合作, 如OTT音乐提供商MOG公司, 以此达到独家内容服务的战略目的。

3 运营商构建可持续创新机制的启示

中国的电信运营商也一直面临创新乏力的尴尬局面, 以上三家国际运营商在创新方面的做法并非无懈可击, 但我们仍可以从他们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启示:

首先, 创新理念要深植于企业内部, 真正把创新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鼓励每个员工都能真正参与创新, 并有相应的平台呈现其创意。比如, 法国电信把创新称为自己的DNA;AT&T则在企业内部建立TIP平台, 倡导全员创新。

其次, 作为电信运营商, 创新要体现在通过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实现传统电信资产的增值;创新仍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第一要务, 努力实现快速商业化, 提升用户体验。在这移动互联网时代, “去电信化”并不是要抛弃电信的一切, 网络、用户等仍是运营商的宝贵财产, 运营商上要做的是通过组织架构创新、流程创新、网络创新、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 提升用户体验, 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并在这过程中实现运营商传统资产的增值。

再次, 构建符合企业创新目标的机制是持续创新的保证, 高层的直接领导、多学科专业化的团队运作、融合内外创意的创新平台和创新成效评估机制等是实现创新目标的必要条件。法国电信建立“Nova+”计划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了集团资源优势, 增加集团内不同部门的协同作用;更高效的满足客户的需求;简化项目管理流程以便新产品更快速的进入市场。从短期来看, “Nova+”计划能够使法国电信充分有效的利用创新能力推动差异化和增长;从长远来看, 该计划能提升企业在电信价值链变化过程中的预见能力和适应能力。

上一篇:暴发调查下一篇:保险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