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管理措施论文

2024-09-16

防治管理措施论文(精选12篇)

防治管理措施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污水管道,堵塞,主要原因,防治措施

0 引言

污水管道堵塞是排水管道常见的问题, 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不便, 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污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活环境及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市政养护单位及物业管理部门须加强重视, 在实际社区服务活动中, 全面提高防治污水管道堵塞的意识, 并采取必要防治及管理措施, 最大限度避免污水管道堵塞现象的发生, 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良好的生活环境。但值得注意的是, 污水管道堵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污水管道堵塞的防治及管理不应只是市政养护单位及物业管理部门的事情, 而应追溯到管道设计、施工安装等过程。只有从各个环节加以重视, 防微杜渐, 才能切实避免污水管道堵塞现象的发生, 为居民生活提供强有力保障。

1 污水管道堵塞的主要原因

1.1 设计原因

建筑给排水管道设计时, 设计人员往往根据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及结构受力等情况进行给排水系统设计, 往往忽视了与日常使用功能密切相关的污水管道设计[1]。在污水管道设计时, 只在施工图中对管道做法作简要说明, 或干脆直接套用图集, 缺乏现场考察及长远考虑, 导致设计的不科学性、不合理性及不可行性。同时, 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调查和了解, 比如学校食堂油池设计时未能够将过滤器装置安装到管道前、末端设置栏, 在使用过程中, 油污物直接排入管道, 导致管道堵塞。

1.2 施工原因

当前, 建筑业发展非常迅速, 但具有较强工艺和技术的高素质工人十分短缺, 加之施工过程中缺乏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 最终导致施工混乱, 污水管道施工质量得不到保障。在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 由于多方面原因, 给污水管道使用埋下隐患, 具体体现在:1管道基础方面。施工人员重视度不足, 造成超挖, 并直接用虚土进行回填, 导致管道基础夯实度不够, 还有一些管道敷设存在用砖当支点的现象。这造成了管道的不均匀沉降, 给污水管道埋下隐患, 甚至对管道造成破坏。2管道施工方面。不挂线施工, 且管道中间不测标高控制点, 线上下、左右弯曲不直, 井内不做流槽, 或存在尖方直角, 设计坡度失去其价值, 污水滞留, 造成堵塞。3水泥砂浆抹口方面。接口处过度填浆, 每个接口管内都有“舌灰”残留, 在往后使用时往往形成污物障碍, 久而久之就导致污水管道堵塞[2]。

1.3 管理原因

日常管理维护对污水管道的使用性能产生极为重要影响。但由于认识不足, 缺乏对污水管道的规范管理, 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污水管道堵塞现象发生的可能。管理方面的原因, 具体有:1施工管理方面。这过程主要包括对施工材料、工艺、机械等方面的管理, 不仅要求对管道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杜绝劣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同时还有对施工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 确保管道施工的质量。2日常维护管理方面。由于日常使用不合理、不文明, 缺乏必要的常识宣传, 人们防范意识得不到切实提高, 导致一些残渣物体直接流入污水管道, 长期堆积后, 导致污水管道堵塞。

2 污水管道堵塞的防治及管理措施

2.1 在设计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污水管道设计过程中, 须进行科学规划和实地考察, 避免和排除各种隐患, 优化设计方案, 确保污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及整体性能。与此同时, 要根据相关数据精密设计污水管道的管径, 并保证管内水流速度不小于标准范围内的最小设计流速, 确保管内的自净流速, 不会产生淤泥。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地段污水管道内的水流速度存在一定差异, 因而在设计过程中要区别对待, 如在拐弯处, 水流转角应控制在90°以上[3]。除此之外, 还要对污水管道设计进行严格把关, 对各项指标进行严格审查, 不得对已设计好的方案进行随意更改, 确保污水管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并确保施工的质量。

2.2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质量

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 要进行严格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1管道材料质量方面。加强对污水管道材料质量控制, 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标准进行科学采购, 并经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共同验收后, 管道材料方可进入施工现场, 从源头上排除质量隐患。同时, 要对管道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材料生产合格证及相关证明文件进行审查, 并做好资料留存和管理。2管道施工质量方面。要建立系统、完善且适用于配套工程的管理、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办法, 并写进承包合同, 使管道施工的质量与经济利益相挂钩, 全面提高施工质量意识。同时, 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制, 一旦出现管道堵塞问题, 应根据严重程度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为污水管道施工质量提供强有力保障。3竣工验收质量方面。应根据相关标准, 对室内、室外污水管道进行通球试验, 确保通球球径在污水管道管径的2/3及以上, 且通球率必须达到100%[4]。

3 污水管道堵塞的管理措施

3.1 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污水管道施工过程中的管理, 主要包括现场管理和安全管理两方面。其中, 现场管理的目的是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 并对各施工区域内的工作任务进行统一分配和协调, 确保施工的进度和质量。施工安全管理的要点, 主要包括:1施工前, 相关部门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理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并做好各种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尤其是遇到室外施工穿越高速公路或铁路的情况, 要重点检查安全防范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保障污水管道施工的科学性、可靠性和安全性。2施工过程中, 要专门派遣相关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禁止各种违章作业。同时,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上报制度及安全预警制度, 便于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紧急事件。

3.2 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防治污水管道堵塞现象, 除了要在设计和施工环节采取必要防控措施, 还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加强维护和管理。使用过程中, 污水管道防堵塞的管理措施, 具体包括:1建立系统、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污水管道投入使用后, 对化粪池、隔油池、污水井等方面, 要定期进行日常清理和维护, 确保污水管道的正常运行, 排查引发管道堵塞的各种隐患。2加大力宣传, 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社区物业可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 将日常生活注意事项贴出来, 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减少生活残渣直接排入污水管道, 使居民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最大限度建设污水管道现象的发生。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污水管道堵塞问题的解决, 不仅需要从源头设计上加以防范, 而且要从施工、使用等环节中加强控制, 并通过必要的技术措施保证污水管道的正常运行。只有多方面齐抓共管, 才能够切实解决问题, 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提供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婧, 姚秦超, 李澜, 等.城镇排水系统建设与管理现状研究--以红光镇为例[J].中文信息, 2013, (12) :23+232.

[2]唐群才, 王秋颖, 王向红.高含油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工业用水与废水, 2013, 44 (04) :56-57+74.

[3]王立存, 曾国保, 熊景芷, 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生产废水处理工艺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 2012, 28 (02) :59-63.

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第2篇

一、目的

1、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作业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规范职业健康监护,预防职业 病的发生,特制订本措施。

2、本措施规定了对生产作业环境中职业病危害因素预防治理的要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 作业人员的健康监护及职业病诊断治疗的管理要点、方法和内容。

二、要求

1、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公司总经理对公司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各不么负责人对本部门的劳动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负直接领导责任;各级领导在任职期间应采取有效措施,对产生作业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进行治理,使其达到国家劳动卫生标准。

2、设备部、生产技术部在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制度》规定;在推广新技术、采用新工艺、购置新设备和使用新材料(简称“四新”)时,保证劳动卫生条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

三、职责

1、安全管理部是职业病预防的主管部门,负责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计划;负责委托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监测,按规定做出报告;参与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和引进工程项目的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负责组织安排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人员到有资质的职业病防治医院进行就业定期体检,负责建立全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各生产部门配合完成本部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负责本部门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劳动卫生培训,指导正确使用、维护劳动保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四、职业病危害告知与教育

1、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公司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处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告知产生有害因素的种类、后果、预防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3、行政人事部在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因素及其后果、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员工。

4、各职能部门及生产部门应对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培训。

五、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治理 各部门职业病危害因素治理应本着投资小见效快的原则,尽可能采用成熟、先进的智力技术和方法;对于投资较大的治理项目,各部门主要领导应召集有关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认真分析研究,设计方案确定后,于每年11月底前列入下一的安措计划,并上报安全管理部。

六、作业环境管理

1、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监代表点由安全管理部配合政府职业病防治部门共同确定或定期修订。安全管理部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监测定点清单》,各生产部门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监测代表点处明示该点的名称、浓度标准、浓度实测值等内容。

2、安全管理部统一编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监测计划”,委托政府职业病防治部门进行作业环境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评价。安全管理部将评价与检测结果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环境监测台帐》。

3、各生产部门对监测超标的职业危害因素作业区应进行治理,对于因设备或工艺存在的困难或尚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时,应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

4、作业环境中必须保证操作区域有充足的照明,车间设备布局、物料堆放、车间通道以及生 产区域的地面状况应满足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的要求。

5、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安全区。

6、各生产部门应加强对作业现场的管理,积极推行“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现场改善活动。

七、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的管理

1、各生产部门必须建立《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登记表》每年9月底前填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健康体检计划申报表》上报至安全管理部。安全管理部审核后下达体检计划,并依据体检计划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职业性健康体检,并建立和妥善保管职业健康档案。

2、对在职业性健康体检中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及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及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

3、在职业病普查中发现的可疑病人,安全管理部应及时通知各生产部门,并会同生产部门根据病人的职业危害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资料、病人的临床表现和化验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后做初步诊断,再安排其到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

八、职业病的诊断和治疗

1、已被确诊为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者,在治疗后被确认不能从事原工种的员工,由行政人事部在两个月内将其进行安排工作,因工作需要暂不能调离者,必须在半年内将其调离。

2、职业病人的门诊治疗,应由专职医生开具处方,并经定点医药机构取药、报销。

3、列入工伤统筹的职业病人,医疗费用按照工伤统筹有关程序办理,未列入的,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执行,医疗费用在劳动保险费用中支付。

4、职业病人患其他疾病的医疗费用,不享受职业病医疗费用待遇。

九、考核

1、对违反本措施有下列行为之一者,安全管理部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限期治理、经济责任考核等处罚。

①劳动保护设施停止使用或运转状况极差,致使有害物质浓度严重超过国家标准且逾 期不采取措施者;

② 任意拆除劳动保护设施致使有害因素危害严重者; ③ 不按计划实施安措项目、挪用安措经费者; ④ 强令职业病患者和职业禁忌者从事禁忌作业者;

2、对在有害环境治理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公司《安全管理考核办法》给予表彰和奖励。措施

1、职业病防止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基本方针。

2、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成立职业健康卫生管理领导小组,提供职业病防止所需的经费和设备。

3、加强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是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法规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基础,建立职工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档案。

4、从事或接触有职业危害(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因素或对健康有特殊要求 作业时,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性健康检查,经过检查合格后方可安排从事上述有关作业,并应当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劳动者本人和建立健康档案。

5、有害作业场所应当与其他作业场所分开,施工人员配备必要的劳动卫生防护设施。

6、易发生急性职业性中毒事故的作业场所,应当配备紧急防范设备和医疗急救用品,并确定专职或者兼职急救人员。

7、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程项目,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

8、有放射源或者生产放射线的作业场所,应当设置放射性警示标志,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 施,加强防范管理。

9、对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程项目或作业场所,应组织有关单位定期进行检测、评 价。

10、单位必须对从事或接触有职业病危害和从事对健康有特殊要求的作业人员定期进 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11、不得安排患有禁忌病的人员从事所禁忌的作业,对已发现受到职业性损害的人员,应及时安排治疗或将其调离原工作岗位。

12、对被确诊患有职业病的劳动者,应当及时安排治疗或者疗伤,并定期复查。

山东渤海油脂工业有限公司

生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措施探讨 第3篇

【关键词】生猪养殖;饲养管理;疾病防治

1.生猪饲养管理

1.1饲养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搞好“三抓”即

(1)抓五定:一是定位,猪具有“吃、拉、住”三角定位的规范行为,初入栏的生猪一定要注意调教和利用;二是定时,保证按时喂养;三是定量,保质按量饲喂生猪,不能让强者过饱,弱者挨饿;四是定温,要注意防寒保暖;五是定质,饲料质量一定要稳定,不时常更换饲料品种,并保持饲料新鲜、营养全面。

(2)抓三改:改喂单一饲料为分多阶段的全价配合饲料,以满足猪不同生长、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充分发挥猪的生长潜能;改喂稀料为湿料,即手抓成团不流水、松手即散开,以利于提高生猪采食量和咀嚼;不要让猪喂养的体重超标,而是选择适当就可以出栏:一般90—110公斤出栏为宜。

(3)抓“两分”:即“分群管理,分栏饲养”,根据性别、年龄、体重、强弱和生产用途合理分群、分栏。成年公猪、怀孕后期母猪及哺乳母猪宜单栏饲养,断奶母猪、空怀母猪可小群饲养;仔猪和肉猪饲养密度要适宜。

1.2生猪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精心、细致,尽量避免猪发生应激反应。饲喂全价日粮,注意合理配比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饲料更换要有1~2周的过渡期;养猪场要使用清洁卫生的饮水,饲料原料和饮用水源不许存在工业污染;保健、治疗时,合理选择药物,不得使用容易产生免疫抑制的药物,如氯霉素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疫苗接种期间更要注意合理用药;控制好饲养密度,生产场区不得过于拥挤,保持良好的通风与卫生条件;在高温炎热容易出现热应激的季节,或在进行去势、转群时,应提前在猪饲料中添加抗应激物质,如电解多维、维生素C、维生素B12、延胡索酸、柠檬酸、碳酸氢钠等。

2.生猪不同生长期发病特点

2.1仔猪阶段发病特点

出生后1~2周的仔猪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占整个仔猪阶段(出生至断奶后1~2周)的65%及以上,而仔猪阶段的死亡率占猪一生死亡率的70%,因此,对仔猪阶段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要给予高度重视。此阶段仔猪常发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水肿病、仔猪红痢、白痢、黄痢、仔猪副伤寒、等,导致产生以上几类疾病的原因:(1)母猪健康状况不良;(2)母源抗体滴度低或无母源抗体;(3)未做好猪舍卫生;(4) 饲养管理不当。未对初生仔猪做好保暖措施,就很容易引起仔猪感冒、拉稀,甚至死亡;补铁、钙不及时可导致仔猪贫血和消化不良等;(5)仔猪未按有关疫病免疫程序预防接种或未进行有关的药物预防。

2.2猪育肥阶段的发病特点

猪育肥阶段是生长的另一关键阶段。因为在此阶段,猪以最快速度生长,各种疾病也随之而来。与保育猪相比较而言,生长育肥猪的抵抗力要强一些,一般情况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但无论是常见多发的传染病、寄生虫病,还是代谢病、中毒病,都是各种规模猪舍必须重视的问题,虽然这些疾病造成的急性损失不大,但由于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最终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在育肥猪阶段,各种防治措施必须落到实处。

在猪的育肥阶段,大多数寄生虫病、传染病、代谢病及中毒病等常在育肥阶段感染或发病,且发病率远远超出仔猪阶段,对养猪业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每个猪舍必须重视疾病防治措施。

3.生猪疾病流行现状

3.1传染病流行

目前,对于生猪养殖业危害最大的是以传染病为主要,并且每年新的传染病还在持续增长,例如近几年新出现的传染病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增生性肠炎及猪圆环病毒型感染、猪副红细胞体病等。

3.2 传统疫病流行的非典型化

如原来在我国较多猪场出现的猪肺疫、猪丹毒、猪气喘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及猪伪狂犬病、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链球菌病、猪瘟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免疫预防用生物制品的大范围应用,在某种程度上,对疫病的控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公司的不断增多,养猪的单位群体数量也在不断增大,畜禽及产品流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重复免疫或盲目免疫及抗体监测手段和监测方法与群体规模不相适应的矛盾凸显出来,加上动物保健药品中大量复方制剂的普及使用等等,结果导致猪群中原有临床典型症状逐渐消失,不具有典型症状,为此给诊断带来了困难。

3.3细菌性疾病控制难度加大

生猪养殖户,为避免生猪流行病的大规模发生,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所以大部分养猪生产者在饲养猪的整个过程中都大量施用抗生素类药物,意图达到用药物控制预防。但是往往适得其反,抗生素类药物食用过多后,许多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一旦细菌性疾病发生后,对病原作药物敏感性试验时,无药可选。所以生产中出现了不论单纯使用哪一种抗生素或抗菌素均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现象,药物治疗成本高,但治愈率却很低,最终直接或间接的降低了生猪养殖的经济效益。

3.4多病原感染

近年来,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多病原感染,已经普遍存在。在病毒性疾病发生后,其中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细菌性病原存在,甚至是几种病原的共同致病性导致的病理现象的出现。

3.5系统性病变

如猪的饲养从乳仔猪的消化系统的腹泻性疾病综合征,到生长猪的呼吸系统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生长育肥猪的高热性疾病综合征及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征等等。系统性病变综合征的出现,往往体现了养殖场地的外界大环境、圈舍内的小气候、人为的免疫干扰、动物营养等与多病原的共同致病性的综合性结果。

4.防治措施

4.1预防控制

对生猪疾病做好监测措施:(1)监测范围:养殖场,户、交易市场、屠宰厂,场、跨县调运的生猪;(2)对近期发生疫情及疫情频发区的生猪、种猪场进行重点监测;(3)监测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观察、病原学检测。

对生猪疾病做好免疫措施: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用法用量:颈部皮下或肌肉注射。因地因场制宜.对未发生过猪瘟的猪场。随着母源抗体的减少,乳猪长到35日龄左右时.母源抗体的水平已达不到保护乳猪抗猪瘟的程度,据此。乳猪应在35日龄第一次免疫注射猪瘟脾淋苗,65日龄时再进行第二次免疫。

4.2对仔猪进行防护管理

衡量一个猪舍养殖效益的重要指标就是仔猪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尤其是断奶时的成活率及断奶窝重。因此,有必要加强仔猪阶段的饲养管理,减少仔猪疾病的发生,保证仔猪在生后6h内吃上足够的初乳,以获得大量的母源抗体,减少腹泻以及猪瘟等其他疾病的发生。 (下转第48页)

(上接第38页)4.3传染病防治措施

控制猪舍的密度,根据猪场的发病情况,在发病前的1周,饲料中添加支原净100ppm,金霉素400ppm或强力霉素150~200ppm,连用7d,可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降低胸膜肺炎的发病率,而且也可防治猪痢疾、结肠炎和回肠炎。为防止饲料霉菌毒素,可于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3kg。农户的散养圈舍必须勤打扫和勤垫新土,粪便堆积发酵,经常用消毒药喷洒圈舍,定期对圈舍顶棚、内外墙、通道等进行彻底消毒。

5.结束语

城市工业固废物防治及管理措施分析 第4篇

近几年来, 日益增加的工业固废物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染, 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 对综合处置和利用工业固体废物进行积极推进, 在实践中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管理力度还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要解决。加强监督和执法管理, 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提供固废物的综合利用量, 污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 最终提高城市工业固废物防治及管理的效果。

1 防治及管理城市工业固废物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 不够重视工业固体废物防治。缺乏固体废物管理的专业人员, 很难执行其中的监督管理;没有及时地建立完善的固废物综合利用、分类标准、库房管理等工作制度, 或者是有制度但没有很好地落实。

1.2 管理力度不够并且经费投入不足。在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中, 城市环保局适合工厂业主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 对业务的经营过程也不干预, 这样虽然使业主的既得利益和经营规模得到了保证, 然而监督不到位、管理不落实等行为让城市工业固废物污染越来越严重。

1.3 工业选址、设计和施工过程没有有效地环境监管。

1.4 工业固体废物相对分散, 没有统筹管理和集中储放的运行机制, 综合利用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

1.5 工业固废之所以大量堆存是因为在这方面的管理和投入不足以及工业固废的特点和性质, 这样使得综合利用难度更加大。

2 加强城市工业固废物防治及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1 按照国家的“固废法”中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进行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源头治理, 实行清洁生产, 把固废产生量控制在最低限度。在工厂企业中要广泛开展和经常组织清洁生产调研活动, 制定短中长期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危害性大小、污染程度、废物产生量、工厂企业的性质等, 并且采用多渠道的形式、有区别的层次、合理的时间安排。在生产中用无毒化学品取代有毒化学品, 革新工厂设备、改变工艺过程、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 最大程度地实现低废无废的清洁生产。

2.2 监督管理固体废物的收集、生产、运输、处理、储存的全过程, 实行收费制度和许可制度, 促使厂家严格遵守法规, 有效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危害和污染。

2.3 努力创造条件, 在不同城市中建立信息网络系统用来交流工业固废防止及管理的技术, 猎取有用的信息、取长补短、变废为宝;另外, 建立工业固废交换中心。管理机构可以利用这两个平台更好的为工厂做好服务、排忧解难, 在这个过程中使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4 加强城市工业区全体人员的环保意识, 大力进行宣传教育。衡量民族文明程度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是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得以推行的基础是做好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可以借助电脑网络、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现代化工具来进行, 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对工业固废管理、废物减量化、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榜样进行深入挖掘, 组织大家进行交流和学习。

2.5 加大科技投入, 实现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工业固废物资源化, 进行处置处理固体废物的技术实践和研究, 政府在投入资金上给予优惠、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使企业在固废物的处置和循环利用方面能够持久、顺利发展。依靠科学技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状况, 经济的增长尽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节能降耗, 做到多生产、少投入、少排污, 使资源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得到提供, 最终实现清洁生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城市工业固废物防治及管理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实施的,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加强监督和执法管理, 不断完善这方面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 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提供固废物的综合利用量, 能够使固废物对污染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控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城市工业固废物不断增加并且其成分有明显的变化, 电子产品废物、塑料包装物、有机物等引起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处理固体废物的难度增加, 处理、运输和收集固体废弃物的费用也在增加。最终提高城市工业固废物防治及管理的效果, 需要加强监督和执法管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供固废物的综合利用量等方面措施的实施。本文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防治及管理城市工业固废物存在的一些问题及采取相应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业,固体废物,防治,污染特征,污染控制,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冬梅, 回蕴珉.天津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预测及对策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S2.

[2]张小平.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4]徐仕明, 季俊杰, 陈剑.宝应县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污染防治技术.2011/01.

工程资料管理主要问题及防治措施 第5篇

工程资料管理是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反映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工程资料管理仍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导致工程资料不真实、不完整,不仅对施工管理和工程质量评估有不利影响,还使资料的保存价值降低。

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工程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编制技术资料,并采取相应措施管控。下面我们整理了工程资料管理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为您提供借鉴。

常见问题

技术资料不完整资料不完整是建筑工程资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工程项目归档率较好的单位可达到80%左右,但很多工程项目竣工后没有工程资料,或只有工程主体资料,没有配套工程资料,如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从而导致工程资料不完整,出现漏项、错项、重项等问题。

资料不真实

工程施工资料中,常出现质量证明资料、质量检验资料、实体质量证明资料、物资质量证明资料不真实的现象,这是由于在施工检验取样时出现个别加工,或篡改材料批号等导致。同时,由于施工过程中各个不同专业、分项工程、工序的交叉施工给工程资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且工作不严谨,导致工序、日期不吻合。

组卷与装订问题

组卷与装订时常出现原件、复印件混装的情况,或者出现分类不清晰,组卷顺序混乱的状况,且卷内文件没有必然联系,甚至会缺少照片、影像、光盘等音像制品。同时,单侧厚度超过档案馆要求的25mm时,也会导致装订出现问题。

防治措施

(1)全面加强工程责任管理,建设单位方面应对工程全过程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负责,主要是申请办理工程准备阶段的文件资料以及竣工验收文件资料等;施工单位应对工程实物符合质量标准等工程设计的重要记录负责;勘察设计单位应对地基验槽记录以及主体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等方面的加以重视。

(2)加强工程资料管理人员控制,建立健全的工程管理机制,且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责任心强的队伍。同时,严把工程资料交接关,以落实工程资料管理主体和明确资料保管责任,确保施工资料的真实、完整性,从而正确反映工程管理的全过程。

(3)做好工程资料管理的准备工作。工程施工前,应熟悉施工图纸,填写、准备工程开工必备的资料,并分类存放各种资料。而工程施工后应完成原材料送检,同时整理并收集相关资料。

(4)对各项技术资料逐项跟踪编制、收集,及时做好分项分部质量验收评定等各种原始记录,并将工程预算、测量交桩复核记录、图纸会审记录、技术交底记录,与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许可证一起归档,从而使资料形成与工程进度同步,做到内容连贯、交圈对口。

防治管理措施论文 第6篇

关键词:煤矿防治水;技术措施;探析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6-0036-02

一、煤矿水害防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防治的必要性方面看,在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诸多因素中,水灾害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不言而喻,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组成部分,煤矿资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一旦发生突水、冒水、透水等事故,就会给煤矿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机械设备损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而从水害防治的紧迫性看,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开采,煤矿资源日益紧缺,煤矿巷道掘进的深度和长度不断增加,面临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而发生冒水、透水等严重水灾害的概率也在不断上升。所以,为更好的促进煤矿安全平稳生产,必须高度重视各种水灾害的预防,加大工作力度,认真分析研究防治水灾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广应用新技术,努力将水灾害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

二、当前煤矿水害防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水灾害在煤矿生产中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煤矿的生产经营效益,但是,在防治水灾害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排水设施不够完善。主要是部分中小煤矿没有严格按照排水系统的规定设计自身的排水系统,或者设计的排水系统标准低、规格低,不能满足突发排水要求。少部分的煤矿没有区分主水仓和副水仓,甚至在水仓和泵房之间没有设置安全闸门,在安全出口也没有设置闸门来预防水害。第二,排查检查不够及时。一些煤矿对防治水害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思想上存在麻痹大意,在排查检查时不够仔细认真,排查不够全面深入,没有认真分析矿井周边水况,对存在的水安全隐患没有高度重视。第三,防水技术比较滞后。部分煤矿没有成立专门的防治水管理机构,更没有配备专门的防治水技术人员,在防治水害的知识上、技术上都比较落后,基础性的资料、台账不够完善,缺乏分析研究的资料。第四,防治措施没有到位。对水灾害分析论证不够全面,监测监控不到位;对煤矿掘进面的地质条件缺乏全面分析,特别是在水安全方面没有进行充分探测论证,没有科学掌握开采区岩层结构、水文地质等方面资料;对打通的各个煤矿之间缺少必要的隔挡措施,导致水害发生时,防治工作比较被动。

三、煤矿水害防治技术措施

《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必须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系统,进行水害预测预报,并制定“防、堵、疏、排、截”五字综合防治措施。水害防治,必须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并采取超前探查、预测预报、优化设计、综合防治的方法,实现不突水、不淹面淹井、不伤人的三大目标。

一是留设安全防水煤(岩)柱。对那些有突水危险又不宜疏排的,可采取留设安全防水煤(岩)柱的措施解决(如:地表水系、导水大断层、采空区积水、老窑水、水患老钻孔等)。对地表水系或顶板含水层留设的安全煤(岩)柱,要经过科学计算,必须弄清“上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高度,留有足够的安全系数。

二是疏排开采技术。对那些有水患威胁,处理难度不大的,具备疏排条件的,可采取先疏排,消除水患威胁再开采的措施(如:地面积水、煤层顶底板含水层、采空区积水、老窑水等,可采用钻排、泵排、巷排等综合疏排方法)。

三是带压开采技术。当煤层底板承压含水层与开采煤层之间的隔水层,能承受的水头值>实际水头值时,可以“带压开采”,但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报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审批。

四是探放水施工。在开采过程中,若对水文地质条件、水害情况不清楚,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编制探放水设计和安全技术措施。开采水淹区下的废弃煤柱时,要按《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制定安全技术措施,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五是科学合理建设排水设施。在煤矿巷道掘进中,为确保水安全,应根据实际水文地质状况,合理建设隔水、排水设施。在水平延深掘进中,要选择合适的隔离设施,比如预留煤柱、防水闸门等。同时,为提升抗水害的安全性能,应保障巷道的水平排水能力。在掘进面的最低处,合理设置水仓。此外,如果遇到严重的水灾害威胁,在采掘过程中还要设置临时排水措施,保证排水能力。

六是加强水位探测。可以利用三维地震技术对采掘区域加强探测,看采掘区是否存在断层以及断层的具体位置和延伸方向,进而清楚了解该区域导水性。同时,可以利用瞬变电磁技术对采掘工作面的富水区进行探测,最终合理确定水警戒线。当巷道进入水警戒线后,就要提前探水,根据探得的具体情况,确定针对性强的防治措施。

七是适时对巷道底板加固。如果煤矿的掘进巷道所处的地址条件比较复杂,测到的水压力较大,底板自身的隔水层不能够满足安全隔水的要求时,就应该加强探查,探明其水文地质构造,测得实际水压。在此基础上,考虑对底板进行加固。可以采用注浆加固的办法,增加底板的实际厚度,使其承受的水压高于实际水压,确保底板安全。

八是加强对巷道的支护。在煤矿巷道掘进过程中,如果遇到水文地质条件异常或掘进区含水量较为丰富、水压力较大情况,应该在加固地板的基础上加强对巷道的支护。尤其要做好地板的支护,避免在掘进过程中出现地板涌水现象。在支护方式上,尽可能采用锚杆喷护,避免棚架支护,最大限度减少对地板的破坏。此外,对水害威胁比较严重的区域,还要考虑预留防水煤柱,结合实际地址条件,合理确定煤柱的宽度,充分发挥其防水、挡水功能。

四、水灾出现后的应对策略

煤矿水灾害的发生有时候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虽然采取了各种的预防措施,但是仍然不能避免水灾害的发生。所以,必须成立专门的水灾领导小组,提前制定好水灾害发生后的应急预案,注重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加强彼此开采人员与应急人员之间的沟通联系,保持工作默契。建立健全定期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全体员工尤其是采掘工作面施工人员防治水灾害的业务知识和实践能力。

井下透水事故发生时,现场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行动方案。首先要判断突水地点、原因、水源、危害程度等情况,并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

此外,一旦灾情发生,要做好两方面应对策略。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合作,应急办要立刻做好通知,并启动应急预案,其他各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各负其责,快速投入到抢险任务中去。另一方面,抢险工作要顺序进行。首先要立刻启动排水工作,若排水效果不理想,要立刻打开水仓门,加快排水速度。根据排水进度确定相关排水设施开启或关闭,避免采掘工作面被淹没。若所有排水措施都不能将水排出,应立即组织所有采掘面人员进行撤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煤矿防治水害工作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因为一旦发生透水、冒水等严重事故,不但直接影响到采掘面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还严重制约煤矿正常生产,进而对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矿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提高对煤矿水灾害防治的思想认识,强化技术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多总结规律,积累经验,全面准确掌握煤矿发生水灾害的种种现象和征兆,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防治,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安全的生产条件。

参考文献:

[1]陈亮.巷道过断层破碎带的防治水技术探析[J].煤.2014,(02):69-70.

[2]马宏华.探讨关于在煤矿防治水工作常见问题和对策[J].能源与节能, 2014,(02): 31.

[3]袁新建.加强煤矿防治水技术管理措施的分析[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3,(04):101~104.

妊娠糖尿病及其孕期管理和防治措施 第7篇

1病因、发病机制和危害

两种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基本相似,都有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不足,都有糖代谢异常的基本表现。

1.1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是指怀孕前血糖正常,在妊娠期间出现糖尿病之表现。 分娩后数孕妇糖尿病可消失,部分人有转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 国内重视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工作,该病检出率逐步在升高。

2%~3%的孕妇尤其是肥胖和高龄孕妇, 在妊娠期间会出现妊娠期糖尿病。 这是因为随着孕周增加,可逐渐提高胎盘分泌胎盘泌乳素、催乳素、孕激素等激素的分泌数量。 在外周组织中激素有较强的抵抗胰岛素功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为了维持妊娠期糖代谢平衡,孕妇胰岛细胞增生肥大,提高了胰岛素的分泌数量增加。 与非孕期相比,胰岛素增加2~3倍分泌量,也明显增加餐后胰岛素代偿性分泌数量。 妊娠24~28周可出现妊娠期糖尿病,高峰期在妊娠32~34周。 如果此时期孕妇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数量较低,会因糖代谢紊乱而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1.2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是指在怀孕前孕妇已经罹患1型或2型糖尿病,约占妊娠糖尿病的10%~20%。 此类孕妇应合理控制妊娠期血糖水平。 妊娠可加重原有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情,提高了胰岛素的使用机率,较妊娠期糖尿病对母胎(婴)影响更大。

1.3危害

对母体的可造成流产、妊高征、感染、酮症酸中毒、 羊水过多、手术率高、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等危害,控制不佳,病变发展快,可引发肾病、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可引发胎婴儿出现肢体畸形、流产、死胎(婴)、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黄疸、呼吸困难综合征、心肌病变、低血钙和血镁、高血磷等危害的发生。

2妊娠糖尿病相关危险因素

2.1孕妇种族和民族

不同种族(民族)妊娠糖尿病发病率之间的差异明显,总体发病率约1%~14%[1],华人和亚洲人发生率比其他种族高3~7倍[2],美国为4%~7%,中国大陆为1%~5%[3]。

2.2孕妇年龄

妊娠糖尿病与孕妇年龄有正相关关系,既往研究表明孕妇年龄的增加是妊娠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高龄孕妇好发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民却,可能与高龄使机体糖耐量降低,年龄逐渐增长使肥胖发生率升高等因素有关。 妊娠本身可以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年龄增长提高了发病率水平,孕妇年龄在30岁以上,可明显增加发病率。 研究业已表明,35岁以上孕妇糖筛查异常率和发病率分别是25岁以下孕妇的2~4倍和5.5倍[4]。 所以高龄尤其是30岁以上的孕妇,要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孕期进行产前检查应系统并行血糖定期监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母婴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3孕妇体质量

妊娠糖尿病与孕妇体质量有关,当BMI在25以上时,发病风险可增加。如今中国大陆妊娠期妇女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旦怀孕,家人格外关注,大量摄入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营养过剩,加之运动量减少,肥胖比例增加。 肥胖者有较高的胰岛素抵抗性及葡萄糖不耐受性, 脂肪对胰岛素不敏感,接受胰岛素作用的能力较弱,致使过多分泌胰岛素,损害胰岛结构及其功能,妊娠糖尿病发生危险增加[5]。 肥胖不仅与妊娠糖尿病发病率相关, 超重、肥胖和严重肥胖孕妇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机会比正常体质量者更高[6]。 所以孕期要注意均衡摄入营养,合理控制体质量,尽可能地降低并发症发生机会,保护母婴健康。

2.4孕妇的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

孕妇的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也是妊娠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一般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城镇居住孕妇的患病率水平较低。可能由于文化程度越高的孕妇,妊娠期能够均衡摄入营养,牛奶、新鲜水果和蔬菜等摄入量会适当增加,避免大量摄入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且能做到孕期运动适当,避免过度增加不必要的体质量;同时该群体重视和定期产前检查,能够按照医务人员的要求预防和减低妊娠糖尿病等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机会。 相反,如果孕妇的文化水平较低,居住地为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 对产前检查重视程度不够,可能存在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合理现象,认为摄入食物量越大,新生儿体质量越高,说明胎儿发育越好,体格健康。

3孕期管理

基层卫生院全科医生要按照规定对辖区内所有孕24周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妊娠糖尿病。 加强产前健康教育,向孕妇介绍妊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妊娠糖尿病对母婴(胎)儿的危害,做到孕期摄入合理营养,控制体质量在理想范围内,顺利完成妊娠过程,保证母婴安全。

全科医生应根据妊娠糖尿病孕妇的实际进行心理治疗和护理,使其保持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抱枕获得的疗效满意。

控制血糖良好能预防和减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合理饮食是妊娠糖尿病治疗的基础,理想饮食能提供维持妊娠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和热量,能避免和降低餐后高血糖和饥饿性酮症酸中毒的发生机会。 按标准体质量供给热量为105~126 k J/(kg·d), 孕期增加应根据云浮实际适当增加热量, 蛋白质占15%~20%, 脂肪占25%~30%,糖类占50%~60%,每日摄入500 g左右蔬菜类食物,每餐搭配高纤维素食品,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使餐前和餐后2 h血糖分别控制在3.3~5.6 mmol/L和4.4~6.7 mmol/L。

为有效控制血糖,妊娠期顺利渡过,嘱孕妇应定期不定期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 为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避免过快体质量增长,控制糖尿病在理想范围,医生要指导孕妇适当运动。 开始运动时间为餐后1 h,一般选择散步的方式,持续时间在20~40 min之间,至少1次/d,控制孕妇体质量增长绝对值保持在10~12 kg之间为宜。

要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掌握应到素应用时机并做到合理应用。初用时应给予较少剂量,之后根据血糖检测结果对药物剂量进行合理调整。

加强监测胎儿健康状况。 妊娠28周后,孕妇应掌握自我监护和自行计数胎动数量的技能,孕32周后掌握监护胎心技能,了解胎儿宫内储备能力。 孕期血糖控制正常者,孕39~40周住院待产。

全科医生应重点监护具有高龄、高体质量、文化程度低和居住农村等具有妊娠糖尿病危险因素的孕妇, 预防和显著降低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机会。 育龄妇女应具有健康生活行为方式,不提倡过晚生育,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宜的体育锻炼,保持体质量适宜等措施,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加强围产期保健,重视计划生育,在降低妊娠糖尿病发病率的基础上,还可改善妊娠结局和降低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4预防措施

4.1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指导

糖尿病患者不同于普通人,但可结婚可生育。 因此, 糖尿病人应作好思想准备和预防措施。 如果婚后健康状况良好,糖尿病病情稳定,血糖控制良好,可以考虑妊娠。 孕期应定期检查,如果检查结果要求行人工流产术, 应听从医生的建议。

糖尿病患者妊娠前应先咨询并行全面体格检查, 同时要进行血压和心电图检查、眼底检查、肾功能和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辅助检查,在确定糖尿病分级的基础上,尚能确定能否妊娠。 准备妊娠的糖尿病患者, 孕前前应调整血糖至正常水平并正确应用胰岛素且有自我监测能力,在医生指导和监测下孕妇可以顺利完成妊娠并产下健康的婴儿。

4.2做好妊娠期糖尿病筛检工作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有的缺乏典型症状,因此,为及时发现和诊断妊娠期糖尿病,唯一的方法是筛查。 加强妊娠期的糖尿病筛查与监测的管理,可使孕妇重视该病, 达到早咨询、早检查、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

5治疗措施

5.1饮食治疗

合理饮食能满足孕妇和胎儿需要的能量, 严格限制摄入糖类,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避免和降低饥饿性酮症的发生机会。 饮食控制3~5 d后测定0点、三餐前30 min和餐后2 h血糖水平和尿酮体(血糖轮廓试验)。 严格控制饮食后出现尿酮体阳性,应重新调整饮食。

5.2胰岛素治疗

根据血糖轮廓试验结果,结合孕妇个体胰岛素敏感性,合理应用胰岛素。 血糖无法控制在理想范围,即启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用量个体差异大,应从小剂量开始, 随孕周和血糖检测结果的不同而调整。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门冬胰岛素)模拟正常人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可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用胰岛素泵,餐后血糖控制效果好,低血糖不易发生,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其疗效优于常规胰岛素[7]。

5.3孕期监护

认真做好孕期的血糖动态、实验室检查和各项相关指标监测。 孕妇可居家监测末梢微量血糖,血糖监测也可采用连续动态血糖仪完成,血糖控制不理想时要查尿酮体。在早、中、晚孕期分别测定1次Hb Alc,控制空腹、 餐前或睡前血糖在3.3~5.3 mmol/L之间、餐后1 h血糖在7.8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在6.7 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在6.0%以下[8]。

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分娩时机与合理的分娩方式。 妊娠糖尿病不是剖宫产的指征,血糖控制理想, 胎儿发育正常,产科条件好,应尽量阴道分娩,阴道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尿糖、尿酮体,产程宜在12 h内结束,产程过长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胎儿缺氧和感染危险[1]。 有巨大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宫产;有死胎死产史等应放宽剖宫产指征。 在产程中和产后动态监测血糖浓度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新生儿生后易出现低血糖,出生后30 min内进行末梢血糖测定;动态监测血糖变化以便及时发现低血糖,密切注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摘要: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必须明确妊娠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与妊娠糖尿病有关的种族和民族、年龄、体质量、文化程度和居住环境等相关危险因素,加强糖尿病筛检、健康教育、心理治疗、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等内容的孕期管理,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发病后根据孕妇具体情况进行饮食治疗、胰岛素治疗,合理选择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做好产程处理,使孕妇顺利渡过妊娠期,保证母胎(婴)身心健康。

防治管理措施论文 第8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通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崛起,繁重的交通压力对我们道路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此,很多日常使用的沥青马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早期破坏问题,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这些沥青马路问题司空见惯,严重的而影响我们道路的正常使用。

1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成因

1.1 从病害现象的分析其形成原因

对于裂缝这一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通常都是地基填土过程中施工不均匀造成的。而横向裂缝的出现是由于使用过程中的疲劳强度过大,在温度变化较大和路面本身老化问题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

水皮坏也是一种常见的路面损坏现象,主要是由于水透入路面结构层使得道路出现病害问题,可以说它是混凝土路面中杀伤力最大的一种病害现象。松散这一破坏现象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而造成的。路面中这些颗粒之间结合离得丧失是导致松散的主要原因。泛油和推移可以都认为是在施工质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未能达到所要的要求标准,而沥青油食用过多,通过混凝土层向上移动时,路面就会出现很多的沥青油现象。伴随这一问题出现的就是路面发光发亮,而且摩擦力大幅度下降,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问题。另外就是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层表面清扫不干净,使得沥青和基层结构结合时粘力达不到标准,在加之大负荷车辆的作用,就出现了裂缝所导致的推移问题。

1.2 从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分析病害的成因

对于道路施工来说,原材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市场上出售的水泥砼用等材料质量都不达标,级配和材料均匀性也都不理想,如使用这样的材料去修路结果可想而知。另外就是沥青的选择和使用,必须要根据地区气候和交通条件来决定。最后就是要注意沥青与混合料的配比问题,通过我们上面的路面病害现象分析不难看出任何一种材料的比例不合适都会造成不同的病害现象出现,所以必须控制好这一配比问题,同时做好沥青砼配比,砼拌合和压实等一系列的施工质量的问题,只有方方面面都照顾到,才会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

对于道路的使用来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迅猛,超载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是我们现代社会路面破坏严重问题出现的一个新因素,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对于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防治措施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这些病害都不能的彻底被消除掉,只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人为的设计管理,施工质量提高等方面去加以保护,下面我们还是从几个方面去谈。

2.1 道路施工前设计上的优化为了提高长期使用性能就必须

从优化结构组合设计入手,按每一条路的实际情况去设计路面面层,这样的数据才能更合理、更适合。在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上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各油面层沥青做到与混合料配比优化,矿质混合料在设计过程中就要求其骨架密实,沥青根据不同层位油面层需要的功能去选用,同时南北方的差异沥青用量应按最佳沥青用量选用,如是重载道路则可对所选用的沥青进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所有拌合时间和最终使用温度等温度控制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实际上是在各种路用性能之间搞平衡或最优化设计,合理安排每一项施工现场的工期,避开不利天气对我们施工过程的影响。摊铺机也要选用熟练的摊铺机操作手,并选择两台前后错开同时施工,而少采用伞断面摊铺机,在摊铺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停机,注意路面纵向接缝的成型及碾压工艺。

2.2 原材料和施工质量的控制

沥青路面的施工必须选用具有良好性能的优质沥青。挑选的流程都要符合各项规范要求,特别是沥青针入度,延度等重要性能指标更要严格把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尝试在沥青中掺加各种改性剂以提高其性能。同时也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问题,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的变化适当调节沥青的选用标号。透层油和粘层油沥青采用与沥青砼用同一种沥青,油石比的选择要充分考虑粘层油透层油返油时对其影响。集料和混合料在选用的过程中要注重来料的各种性能,比如表面的粗糙和坚硬耐磨性,高温稳定和疲劳性等等。所有这些材料的选用都是为了使其能更好的与沥青相结合,达到持久耐用的双重目的。

2.3 加强路面基层施工质量同时阻止超载车辆的运行

实度是反映路基强度的重要指标,在施工的过程中所有这些提高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都要严格把关,对于透层油洒布前首先必须认真清扫基层表面浮土及杂物,保证这一施工过程的稳定均匀,从最初就注重基层与面层的粘结力。对压实度有直接影响的填土厚度要严格按照路基的填筑工艺。一条好的道路不但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在使用过程中更是这样。对于道路的养护我们必须做到让道路的设计能力与其通过车辆达到一个协调的发展过程,如道路经常在在重荷载车辆的重复作用下,那么所有的措施都是白费,所有的道路病害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

3 结束语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病害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引起政府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交通部门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所用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已经从设计,原材料的选用和施工等各个环节采取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公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同时延长我们现有的沥青路面使用寿命。

摘要:对于沥青混凝土地面而言,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都是其最常见的病害现象,可以说是公路施工过程中质量方面的通病,不但影响了车辆通行的速度及安全,也对我们所有施工技术人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本文系统的介绍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形成原因和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如何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可以供所有同仁参考。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病害防治,施工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JTJ.014-9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2]许维贞.新建线路基床病害成因与整治[J].铁道建筑,2005(,2).50-51.

[3]王磊,马晶.公路排水系统病害防治[J].长安大学学报,2003,23(1).15-18.

防治管理措施论文 第9篇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快速发展,建筑项目工程的施工企业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对于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挑战。越来越宽广的市场空间导致建筑项目施工的企业数量在不断飙升,各个企业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施工管理工作的好坏,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的存亡。所以,怎样运用现代的工程施工管理理念打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成为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施工质量以及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前提[1]。

1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施工企业不重视施工管理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在电力工程、水利工程以及通信工程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不断加大,建筑工程施工企业获得了更佳的发展机遇。所以,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都把承揽更多的工程作为企业的第一位工作,而大大忽视了对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因此也使得当前的施工管理混乱不堪,同时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并且投资的成本也增加了。最终的结果是,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渐走向了下坡路。总的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对施工管理的忽视不仅使得企业在激烈竞争中落入失败,而且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

1.2 施工管理的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

当前在施工管理中存在着施工信息反馈时间很长、管理费用很高、项目部因和企业相隔通常比较远而管理比较困难等问题,施工管理的上下级之间大多是通过电话、文件的形式来完成的。这样就致使施工管理层很难有效、及时地掌握项目部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信息准确程度也很难得到保证,管理资源共享的范围很窄。管理层内部的各部门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造成施工生产的效率极端低下。由于建设工程的分工很细致,它对于信息交流与利用的要求高。因此出现各部门的信息和数据很分散,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优化施工管理的有效实施。

1.3 对工程的质量管理严重失调

由于建筑工程的不断增多,建筑企业间的竞争越发激烈。所以,每个建筑施工公司都不断的加快施工的进度,而忽视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质量、工期的关系没有清醒的认识[2]。在我国的施工中一般把成本、工期与质量二者对立起来,在施工中不是偷工减料,就是大大减少工期来牺牲施工的质量,从而使得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不合格,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不但会毁坏施工企业建立起的声誉,同时会对人民的财产安全产生不可估量的危害。

1.4 施工安全问题漏洞百出

当前在建筑企业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安全工作落实的很不到位,施工的安全事故不断涌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市场秩序不规范,在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不按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办事;

2)建筑施工队伍素质不高,没有正规的安全管理人员;

3)建筑施工安全责任意识不到位,很多施工管理者思想麻痹,没有强烈的安全责任感。

2 提高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2.1 建立健全施工管理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是施工管理能够有效实施的基础。如果要健全管理制度,就应该对建筑项目管理的各部门加强、优化配置。各个管理部门的配置功能要齐全,同时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来进行科学分配,从而可以满足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建筑施工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根本,是坚持“依靠方针”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不断地加强员工的专业素质;

2)努力解决好员工最关心的突出问题。

建筑施工的现代管理理念注重对人的管理,所以,建立起的管理制度要能充分激发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可以顺利的开展。

2.2 建立信息化的建筑施工管理平台

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就是指,用数字对建筑施工的各项内容进行表征,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收集、分析和反馈。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处理后,来达到对建筑施工的全程科学管理,最终完成建筑施工的预定指标。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平台,在这样的一个平台上运行何种信息非常的重要。这就和电视信号一样,信息数字化的信号总会给我们最准确、最清楚的印象。只要把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工程纳入建筑施工的管理上,通过先进的信息处理方式与设备,就会极大的提升管理效率与水平,实现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新飞跃。建筑施工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实现需要两步:

1)运用数字信息实现建筑施工过程的科学表达,即建筑工程施工的信息化表达;

2)通过运用已经被信息化表达的工程信息进行具体的施工管理,直到完成预定的指标[3]。

施工企业可以先掌握信息管理的原理再进行管理的过程,来逐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平台的搭建。

2.3 加强对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

目前,即使我国就建筑施工提出了“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八字方针,但是我国建筑的施工质量不高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当前的建筑业机遇和发展共存,提高建筑施工的质量成为了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对施工的质量控制。

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要注意以下几点:a.加强对工程各项参与者的资格审查。要注意对施工队伍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及身体素质进行严格审查;b.注重对工程材料的检查。主要检查产品说明与检验报告;c.重视工程设备的检查。重要的施工机械设备需要进行性能检测;d.严格审查施工的方法;e.在施工之前需要进行环境的调查。注意对气象、地质、水文、交通等情况的调查;f.构建施工的质量控制系统。做好从施工到验收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

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要注意:a.充分认识到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的依据;b.在工序的质量控制上,注意对影响工序质量的条件或因素进行控制;c.设置工程的质量控制点。设置质量控制点,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先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d.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检查。注意对施工操作的质量检查,对于违章操作要及时的纠正。

3)事后控制。事后控制要注意:a.验收出现问题需要及时修复;b.严格审查质量检验的文件;c.建立工程的技术档案。

2.4 提高施工安全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

目前,提高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主要有两种方法:

1)努力在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拥有丰富施工安全管理经验安全管理的人才,配置到施工安全管理队伍中去,这种方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施工安全管理的水平;

2)对现有的项目里的安管人员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他们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提高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管理水平[4]。

3 结语

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施工单位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运用现代的施工管理理念,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同时要细化管理工作,要抱着严谨的态度,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学习、对于不足之处要不断地总结,创新出更加科学的建筑施工管理方法。

摘要:针对近年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施工企业不重视施工管理,质量管理严重失调,安全管理漏洞百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健全制度,建立信息化施工管理平台,加强质量控制等提高施工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以指导实践。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林胜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若干问题及控制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0(5):67-68.

[2]王赫.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卢剑,戴静.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湖南有色金属,2007(7):82-83.

防治管理措施论文 第10篇

一、建设单位必须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对基站的施工和运行过程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并定期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对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制定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预案, 把事故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

二、对于新建通信基站, 首先应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布局, 使各环境保护目标所受的电磁辐射合理并尽可能低。

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现状以及发展规划, 同时要符合城市市容景观和环境保护规划发展的要求, 通过规划, 制定合理的基站布局方案与建设模式, 切实指导基站科学建设, 并实现基站的规范化管理, 使基站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 社会文化繁荣, 人民生活改善的助推器, 最终促进基站与城市、基站与人和谐共存。

三、通信基站的站址选择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在能够满足话务要求的前提下, 基站站址应尽量建在公用设施楼房上而避开私人居民楼, 并在空间上与周围环境保护目标保持合理的空间距离, 保证各环境保护目标所受到的电磁辐射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要求。如确有必要在居民区选址, 应优先考虑非居住建筑物, 并尽量采用集约化和室内分布系统。

四、电磁辐射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对于建在密集居民区和城中村架设在楼顶天面的基站, 首先应该优先考虑把天线安装在楼梯间房顶上、尽量靠近围栏以减少侧瓣信号。其次合理选取天线架设方式与主瓣方向, 保证天线与天面之间有足够的高度差和天面是可控的。在天线开通后, 应及时在天面上进行监测, 确保基站在最大发射功率时公众活动区的电磁辐射水平满足管理目标限值并尽量低。在天线正常运行时, 需要对天面上的电磁辐射水平进行不定期监测, 保证天面的电磁辐射水平满足国家的标准限值。对于在公众容易到达的建设在天面的基站, 基站所在天面通过加锁或其他限值措施限制周围公众到达天面。加强与业主沟通, 了解基站所在天面是否为人员经常活动场所。如果不是人员经常活动场所, 则建议在不影响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限制公众到达天面。如果是人员经常活动场所, 则建议建设单位通过增加天线架设高度、调整主瓣发射方向和发射功率等措施控制天面的电磁辐射水平。对于建在郊区的基站, 应尽量与其他运营商共享杆塔。如果在风景区或标志性建筑物上建设基站, 应保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避免产生景观影响。合理安排基站发射天线的架设位置、高度、朝向以及俯角, 例如将天线布置在建筑物的楼顶外侧;基站定向天线三个电磁波主瓣尽量避开周围高层建筑, 实在避不开时, 考虑选择载频数较少和增益较小的天线的配置, 或天线挂高、适当升高使天线与前方居民楼有一定高差避开电磁波主瓣, 或调整天线下倾角度。配备相应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仪器, 在今后基站选址阶段事先调查当地电磁辐射环境背景情况, 避免在电磁辐射环境背景值较高处建设基站。基站建设完成后、对周围环境敏感目标进行初步监测, 了解电磁辐射环境现状。每年抽取一定比例的基站进行抽测, 及时发现电磁辐射环境问题, 尽量避免投诉扰民现象的发生, 并建立环境监测数据档案。对公众投诉的基站, 了解投诉事件原由, 及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汇报, 并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开展工作;积极与投诉主体沟通, 简要介绍基站的工作原理, 申明基站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合法性;对于已经建成的基站, 应该及时联系监测单位尽快测量, 并出具监测报告, 对于在建设阶段遭投诉的基站, 则应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并向周围公众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使公众对基站电磁辐射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取得公众的理解。

五、天面建设基站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防治对策:

在基站的选址阶段, 应该尽量选择公众不能经常到达的天面, 尽可能避免影响周围公众的活动。另外, 还应该尽量不在同一个天面架设过多的天线 (包括其他运营商的天线) , 防止由于场强叠加, 使该天面的电磁辐射水平超过管理目标值。在基站的建设阶段, 首先要考虑天线的架设方式和架设高度, 应尽量选择支撑杆, 通信杆或者铁塔等的架设方式, 保证天线与天面之间有足够的高度差;其次, 要合理选取天线主瓣方向, 并优先考虑使天线靠近围栏以减少侧瓣信号, 避开天面上公众经常活动区域;另外, 还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基站的发射功率, 确保天面的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目标管理值。在基站建设完成时, 应及时在天面上对电磁辐射水平进行监测, 然后在正常运行阶段, 也要进行不定期监测, 保证天面上的电磁辐射水平满足国家标准限值。加强与该站址的物管或者业主沟通, 尽量劝阻公众进入天面, 或者使在不影响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对天面通过加锁或其他措施, 限制公众到达天面。当周围公众对基站的运行有投诉时, 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例如委托第三方机构现场监测, 妥善处理和周围群众的纠纷。加强宣传教育, 让周围公众正确了解什么是通信基站、电磁辐射、标准限值, 让公众对电磁辐射有个客观公正的认识, 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摘要:通信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 是为社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公用事业。通信系统的建设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创造经济效益, 而且可以促进技术进步, 提高劳动生产率, 方便人民生活。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通信需求也不断增长和变化。新建工业区和住宅区不断出现, 不少地方需要建设基站加强覆盖。然而基站在运行过程中发射电磁波时, 附近空域中会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场, 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辐射污染。本文在阐明通信基站主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 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污染防治措施及监测管理计划。

夏天防治肉牛中暑措施 第11篇

农户育肥肉牛,应在炎热季节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及时搭建凉棚或遮阳网。注意保持牛舍通风良好,防止潮湿、闷热、拥挤和烈日直晒牛体,保证饮水充足,注意补饲食盐。以下措施,对于预防本病发生和保护育肥肉牛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暑的治疗原则是防暑降温,镇静安神,补充体液,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酸中毒。

1.降温是治疗牛中暑的关键。将病牛置于阴凉处,用冰块冷敷头部、颈部、腋下或腹内侧,或用凉水浇头、泼身,饲喂1%的盐水2000~3000毫升可降温,防止便秘和脱水。当体温下降至39℃时,即可停止降温,以防虚脱。

2.维护和改善心肺功能。对肺充血严重的患牛,静脉放血500~1000毫升(放血量多少视牛的体重和病情酌情而定)可很快减轻心、肺负担,缓解呼吸困难,然后静脉注射复方盐水注射液2000~3000毫升,5%葡萄糖生理盐水1000~2000毫升,三磷酸腺苷、辅酶A和肌苷适量,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补充体液,稀释和加速血液流动,改善心肌营养。

3.治疗心衰者。肌肉或静脉注射安钠咖2~5克或樟脑磺酸钠20毫升。

4.预防和治疗肺水肿。及时使用利尿剂,呋塞米0.5~1毫克/公斤体重,肌注或溶于10%葡萄糖溶液中,每日两次。10%葡萄糖酸钙500毫升,3%的氨茶碱10~30毫升,10%维生素C静脉注射,有助于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血管中液体的渗出。

5.降低颅内压。有神经症状者,成牛静脉注射25%甘露醇注射液(或山梨醇注射液)500~1000毫升,小牛或育成牛酌量。病牛兴奋时,可静脉注射安溴注射液100毫升,或用盐酸氯丙嗪1~2毫克/公斤肌注,以降低基础代谢、镇静安神,并有降低体温作用。

6.纠正酸中毒。尿液呈酸性时,可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1000毫升,以防酸中毒。

(山东 高祥民)

防治管理措施论文 第12篇

关键词:山洪防治,非工程措施,广西,监测系统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监测系统是山洪灾害防治的“眼睛”,是防汛工作者直接接触到的第一手资料,是防御工作的信息基础。因此,建好、管好、用好监测系统是打好山洪灾害防御战的关键[1]。自2010年起,广西在历时3年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借鉴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结合广西自身特点,形成了一整套监测系统建设理念,并付诸实施。3年来,在历次强降雨、台风的考验下,全区各地的监测系统较好地完成了监测任务,为防洪减灾提供了大量及时、准确、科学的雨水情数据。

通过近3年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广西先后多次对整个项目进行充分总结,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及时解决暴露的问题,既取得过优异的成绩,也有过经验教训。本文简要探讨广西3年来运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监测系统取得的建设与管理经验。

1 项目建设特点

1.1 自动为主,简易为辅

通过2009年广西4个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的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和总结,我们认为在山洪灾害防御中,与简易测站相比,自动测站具有精度高、反应快、可靠性好、便于维护管理等诸多优点。因此在2010年全面启动的项目建设中,广西始终坚持以自动测站为监测系统骨干,尽可能覆盖所有的山洪灾害防治区;以简易测站为辅助手段,兼顾自动测站无法监测的区域,并结合水文、气象、国土资源等部门的监测站点,基本构建了覆盖94个县(市、区)的山洪灾害防治雨水情监测站点网络。

1.2 统一招标,分县建设

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节省项目投资,规范建设标准,优化传输渠道,共享信息资源,统一应用平台,方便维护管理,我们将监测系统部分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统一招标采购范围。由于县水利局是各项目的项目法人,广西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履行委托手续,由各项目县水利局、财政局共同书面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招标采购的方式,由自治区防办编写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经水利厅相关处(室、局)会议审查后报送自治区财政厅审核,最后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实施招标采购。通过统一招标采购,较好地控制了项目建设成本,保证监测系统保持高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便于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维护。二是分县开展建设。招标完成后,由各项目县按照标书中确定的拟建设内容分别和中标单位签订承建合同,协助中标单位在当地开展建设工作。

1.3 注重质量,检查落实

广西明确要求各项目县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从设备验货到测试运行,各环节都要有合规认证,确保建设质量。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连续两年将本项目建设列为自治区绩效考评指标,重点加强督查检查,确保项目扎实推进。为及时掌握建设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各类问题,广西在原有的建设进度半月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和细化,形成了建设进度旬报制度。同时,自监测系统承建合同签订后,自治区防汛办不定期组织各项目县召开建设进度视频汇报会,听取各县本周工作进展和下周的工作计划,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并作出工作要求,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进度。

2 建设成效

自2010年起至今,项目共建成自动雨量监测站4 159个,自动水位雨量监测站148个,水库动态监测终端1 576个,简易雨量站1 171个,简易水位站413个,无线预警广播系统96套,结合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的监测站点,并以自治区防汛指挥中心为资源整合节点,形成了一张覆盖14个地级市、94个县(市、区)的雨水情监测系统,在2011—2013年汛期中发挥了应有的防洪减灾作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数据统筹协调困难

尽管在建设伊始,广西就采取了分区整合、全区统一招标的模式,尽可能减少各市水文局水情分中心接收端的数据格式,但项目建设计划是按照暴雨强度(多年平均降雨量)、地形地貌、流域等诸多因素划定建设范围,而在管理上却按照行政区划监测和上传数据,造成了有的市辖区内各县(市、区)分别列入若干期建设计划,有的市辖区内各县(市、区)则全部列入某年度建设计划。由于建设进度及中标单位的不同,前者可能面临3~4个不同的承建单位,每个承建单位均有各自独有的数据格式,加大了数据整合的负担;后者则只需要面对1个承建单位以及1种数据格式,数据整合负担相对较轻。具体情况见表1。

表1显示,因为分期建设的原因,大多数市都面对着2个以上的承建单位。以桂林市为例,全市12个县、5个市辖区的水雨情监测系统分别由4个承建单位建设,因此该市水雨情分中心至少需要准备4台前置机,专项负责编译各监测站点发来的独有数据格式并写入标准库,无形中增加了管理难度及成本。

3.2 监测设备运行维护技术难度大

当前,广西广泛采用的水雨情监测设备是一种建立在RTU自动收发终端、GPRSGSM通讯模式基础上,相对较为集成化的高级雨量计或水位雨量计。与一般的水利工程或者通用计算机等设备不同,水雨情监测设备有各品牌独有的收发信息格式,这就决定了设备的安装、调试甚至运行维护必须依赖于供应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其设备。这种运行维护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使得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各地都必须依赖设备供应商的支持[3]。但由于防汛工作的紧迫性和特殊性,一旦水雨情监测设备出现故障,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更换或维修,这对供应商的售后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3 缺乏运行维护管理经费

根据财政部、水利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水利厅的有关管理办法规定,广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的运行维护经费由地方财政负责落实。然而广西仍属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大部分项目县均依靠财政拨款,导致每年动辄数十万元的项目运行维护管理经费难以落实。

3.4 简易测站作用值得商榷

从实践中来看,在雨水情监测系统的各类设备中,简易测站是自动测站的有效补充,其在自动测站无法覆盖的地区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但是,简易测站的管理维护、预警判断、警报发出主要取决于基层管理人员(尤其是村委干部)是否具备足够的责任心。这种建立在人员责任心基础上的监测预警是否能够长期有效发挥作用,是否适宜大规模推广,值得商榷。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4.1 加强水雨情数据整合管理

当前,各水雨情监测站点数据主要通过水文报汛系统逐级上报,其中以各市水文局水情分中心的工作量最为繁杂,需要负责收集、整理、整合、筛选、甄别以及上报等诸多环节。但是各市水文局相应的人员及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水文部门水情部分的资源整合和队伍建设,大力充实技术队伍,完善数据收发整合甄选机制,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扎实可靠的监测数据。

4.2 规范承建单位准入机制

当前,对监测系统承建单位履行运行维护职责的主要依据是各地招标文件有关条款及合同相关约定。这种做法主要有两个缺陷,一是招标文件或承建合同难免会有缺漏,无形中为项目产生纠纷埋下伏笔;二是中标的承建单位未必具备足够的实力承担起运行维护的职能。因此,建议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建立和完善承建单位准入制度,一方面鼓励实力雄厚、业绩突出、声誉优良的企业充分参与到项目建设和运行维护中,切实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另一方面应提高准入标准和要求,促使实力相对较弱的企业尽快完善自身发展和队伍建设,尽可能满足业主要求。

4.3 落实运行系统维护管理经费

当前,得益于之前招标文件及合同约定,各承建单位不仅承担了监测系统建设任务,还免费负责为期3年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但3年时间到期后,各县(市、区)就需要支付每年20万~30万元的运维经费。因此,建议制订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一是充分利用目前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旱督察专员制度,与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监督机制有机结合,通过巡查、监督、约谈等多种方式推动各地多方面、多渠道落实运维经费;二是将县(市、区)当年度是否落实运维经费作为下年度自治区下达水利投资的依据之一,已足额落实的可以在投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未落实的将由自治区统筹考虑是否减少、暂缓或暂停投资。通过上述制度建设、监督检查以及奖惩机制,一方面推动各地认真落实运维经费,另一方面调动各地积极性,主动参与到项目运维管理中。

参考文献

[1]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S].北京: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会室,2010.

[2]广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Z].广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

上一篇:平凡世界的人生下一篇:外预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