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具范文

2024-08-08

传统教具范文(精选11篇)

传统教具 第1篇

现在教师越来越多地依赖电脑进行教学, 在电脑“罢工”时往往束手无策, 多媒体成为了教师唯一的教学手段, 忽视了数学传统教具的使用。数学教具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直到多媒体涌入课堂。数学传统教具慢慢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 逐渐退化成为可有可无的教学工具。

小学教学中使用教具比较多, 但是现在的教师往往没有意识到传统教具的重要性, 走向了极端, 用多媒体替代了所有教具。因而, 笔者对数学教师对传统教具的使用进行调查。

一、数学教师使用教具教学调查

是什么原因造成多媒体的介入使传统教具失去其拥有的位置呢? 笔者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一) 调查对象

笔者对一附小和二附小的59名数学教师分别进行访谈, 并按照教师的工作年限进行了统计。访谈人员工作年限如下, 工作5年内教师21人, 工作6~15年教师24名, 工作16~25年教师14人。

(二) 访谈问题

1.你在上课的时候经常采用什么方式辅助教学 ? 选择多 媒体, 或者传统教具。

笔者根据教师的回答进行梳理, 发现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占访谈人数的69.5%, 使用教具的教师占访谈人数的30.5%。

其中, 工作5年以内的基本上都选择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仅有两个人偶尔使用数学传统教具辅助教学; 工作6~15年, 占总人数的40.7%,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占教师的70.8%, 使用传统教具的教师占29.2%;工作16~25年的老师, 使用传统教具和多媒体的人数发生了改变, 使用传统教具的教师明显比使用多媒体的教师多, 使用传统教具的教师占78.6%,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占21.4%。

从调查情况可以得出, 年轻教师倾向于使用多媒体教学, 而老教师比较喜欢利用传统教具辅助教学。

笔者为了弄清楚年轻教师为什么喜欢用多媒体教学, 进行了第二次访谈。

2.什么原因让你在数学课堂中不使用传统教具呢?

笔者:为何会选择多媒体教学呢?

教师1:简单, 上课只要带着教材和光盘就行了, 不需要准备那么多物品。

教师2:多媒体的画面比较生动, 学生喜欢。

教师3:方便, 传统教具借来借去太麻烦了。

笔者摘取了3个教师的访谈内容, 但是三个教师的所说的基本上能代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的意见。

通过访谈对比发现, 工作5年以内的教师使用多媒体的情况要高于老教师, 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电脑伴随年轻的教师成长, 电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少的工具;二是电脑给教学带来的便利性。

二、教学验证

难道多媒体的介入真的能完全取代传统教具的作用吗? 传统教具在小学数学中真的没有立足之地了吗? 出于这样的想法, 笔者在教学《认识角》时, 在两个班级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学。想从学生的掌握情况分析传统教具的作用。

教学片断1:多媒体呈现扇子和剪刀图片

师:我们一起观察扇子图, 看看扇子有什么样的变化?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呢?

生:扇子越来越大了。

师:为什么会越来越大呢?

生:因为把扇子的两边拉开了, 扇子之间的距离变大了。

师:扇子张开大了, 可是扇子的两边变化了吗?

生:没有, 还和原来一样长。

师:如果把扇子张开的图, 看成一个角, 你能指出角吗? 学生指角 (角1) 。

(抽象出角)

师:现在再把扇子张开一些, 你能指出他的角吗? (角2)

师:这两个角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现在我把角1的两边延长, 现在哪个角大呢?

学生有了不同意见, 有的认为角1变大了比角2大, 有的认为一样大, 有的认为还是角2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

……

教学片断2:教具角的使用

师:同学们拿出我们准备的活动角,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让你么准备活动角吗?

生:不知道。

生:拉开角的两边, 角就会变大, 合起来, 角就会变小。

师:是吗? 你观察真细心, 是不是和生2说的一样呢? 我们一起验证好吗?

(学生动手操作)

师:这和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有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和我一起做。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 你们认为生2的说法对吗?

生齐声说:对。

师:角的两条边并没有变化, 为什么角会变大呢?

生:因为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距离变大了, 所以角就变大了。

师:是吗? 你们也认为角的两条边张开的距离和角的大小有关吗?

生:是的。

师:现在老师也准备了一个角 (固定的角) , 谁来帮助我拿一下呢? 如果现在老师把角的一条边剪短, 角的大小发生了改变了吗?

生:没有, 角还是那个角, 只不过角的一条边变短了。

师:同意吗? 同桌互相验证看看是不是的呢? 如果把角的两条边都剪短角变小了吗?

师:你们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与两边张开的距离有关。

……

学生为何存在这样的差异呢? 首先多媒体呈现的内容为二维空间, 学生需要通过直观观察感受教学内容, 但是学生的抽象能力必须借助直观印象才能建立; 我们都生活在三维空间中, 学生的认知都是通过生活中的三维空间抽象得出的, 而教具具备了三维空间特征。虽然是简单的一个角的教具, 但是学生能直观观察出角, 也能通过操作感受到角的张与合, 感受到角的边并没有变化, 可是角却随着两边张开的距离而变化, 从而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结语

传统教具和多媒体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都在教学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 但是教师不能因为多媒体使用方便而忽视教具的使用。笔者认为在抽象的知识中, 最好采用教具进行传统教学, 因为教具在教学中起到直观演示的作用, 让学生在三维空间内, 通过直观观察和操作感受到知识的联系。传统教具的作用并不会随着多媒体而失去位置, 因为学生通过三维空间更能进一步建立空间抽象知识。虽然电脑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是教师要学会辨别何时使用传统教具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更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 虽然多媒体能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 但是学生并不能完全相信, 总会抱有怀疑态度;只有通过自己验证, 学生才会把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传统教具 第2篇

激发幼儿的创编兴趣,同时让幼儿学会认识各种昆虫,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制作意图:我制作的稻草人既可以作为教师活动时的教具,也可以投放到区角供幼儿操作,装饰环境。教育价值:激发幼儿的创编兴趣,同时让幼儿学会认识各种昆虫,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选用材料:废旧纸盒、废旧卫生纸卷芯、彩色卡纸、泡沫垫、塑料小棍、及时贴、昆虫卡若干、太阳卡、花卡、塑料吸管。制作方法:

1、讲泡沫垫剪成圆形、中心掏空,作为底托;

2、将卫生纸卷芯两个连接在一起,用及时贴包好,插在底托中心;

3、将废旧纸盒剪成稻草人形状,用彩色卡纸加以装饰,把做好的稻草人固定在卫生纸卷上;

4、制作一些昆虫卡片和太阳卡片一张,花卡一张;

5、把塑料小棍和卡片粘在一起;

6、用塑料吸管剪成段,固定在稻草人背后,把制作好的卡片插在吸管里;

传统教具 第3篇

一、小学生的特点及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小学阶段不讲解语法概念,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说、做、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小学五、六年级的英语教学,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同时,发展初步的读写能力,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基础。

二、传统教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传统教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教具能使外语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有趣。教师要经常结合教学内容自选、自制一些使用方便,能说明问题,有艺术性的传统教具,用以辅助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常用的传统教具主要有实物、图片、简笔画等,这些形象化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他们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的目光集中在生动的事物中。

1、活用实物,使词汇教学形象化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否则阅读、听说读写都无法顺利进行,但枯燥地讲解和机械地记忆单词,使学生学起来如同嚼蜡,毫无趣味。所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曾采用多种方式教授单词,如教动作类、职业类单词时我会借助动作进行教学。教动物类单词时可以模仿他们的声音。但由于人类的遗忘规律,学生在学习之后不久又会忘记,并且经常使用这种方式会使学生感到厌倦。实物教学就不一样了。实物包括食品,物品,玩具,模型等。这类教具学生可摸、可玩、可用,有的还可以吃,非常贴近生活,有真实感。教师要是能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巧用图片,使情境创设生活化

英语教学中的图片包括配套的图片、挂图、课文插图以及自制的卡片、图表等。这类图片颜色鲜艳,画面清楚,生动逼真,有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使用起来不受时间和具体条件的限制。如在教授小动物、家具、交通工具、场所等一些知识时,教师难以将这些实物、实景带入课堂,而且用模型、玩具也难以表现,这些都能用图片或挂图代替。另外,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制作一些易于操作的卡片和图片,适当的运用卡片和图表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插图在情境创设中也起着关键作用。课文插图是和课文紧密联系的,是对课文的描绘,画中所呈现的事物、活动就是文章中的内容。学生阅读课文时注意观察插图,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复述课文这一环节,利用课文插图辅助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能使他们的听说读的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妙用简笔画,使教学形式生动化

课堂教学艺术重在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英语教学也是如此,最忌单调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丧失学习兴趣。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具体的形象感兴趣并容易接受。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利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教材,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简笔画能够变单调枯燥为生动活泼,从形象入手,提供逼真的表现效果,又能用幽默的手法更加生动有趣的将课文表现出来。学生在从容宽松的气氛中既学到知识,也可以欣赏、评论简笔画的图像,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怏然,思维积极,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意思相近或难懂的单词,如on,under,behind,in,用简笔画教学就一目了然了。很多学生认为,smile,laugh这组单词意思相同,其实这组单词在意思上是有区别的,简单几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在复习morning,afternoon,evening时,只需运用简笔画画出太阳早上和下午所在位置的不同及月亮,学生便能领会单词的意思。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简笔画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是有效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教学简笔画以它简洁快速又生动逼真的形象把抽象变为具体,把笼统变为明晰,这一点正适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它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所以,在色别同一内容的情况下,简笔画虽比言语描述快,但比实物、彩色图慢。而且,运用实物,尤其是教室里现有的实物比简笔画要方便、直观得多。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选择最佳教学手段。在教具的运用上,应坚持这样的原则:要尽量使教学手段简单化。能用小黑板解决的就不要用投影仪;能用实物、图片演示的就不要费口舌讲解;能用简笔画描述的就不要用课件。各种教具,不论是传统教具还是电化教学设备,必须运用得体、到位,不能为了用而用。教具的选择要立足实际,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要让每一位学生每上完一节课就有一番不同的感受,从心底渴望下一节课快快到来。

传统教具 第4篇

本文以《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为例,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具的结合策略。事实上, 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概念就是,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具都只是教学的手段, 两者在课堂中并不冲突。

多媒体:让教学更为有效

多媒体课件新颖生动、感染力强, 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体现出以下优势。

1. 生动形象启发想象

在多媒体课件中, 静态图片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因为课件的界面大都由画面或图形构成。而具体、直观的画面能将难绘之景展现在学生眼前, 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场景化, 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一把钥匙。

形象逼真的屏幕图像和动画能将教师用语言和教具演示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 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从而让学生更易体会到事物的本质。《两只小狮子》的主人公是两只小狮子,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童话情境, 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想象小狮子的神态与动作。在学习勤狮子整天练习本领时, 我利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勤狮子早、中、晚三个时段的练习状态, 并引导孩子们想象。在学习懒狮子懒洋洋地晒太阳时, 我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片, 抓住懒狮子的神态和动作展开想象, 并加上肢体动作来辅助朗读。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和教学挂图的张贴等, 往往占用了课堂过多的时间。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 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并且高效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课本提供了两只小狮子的图片, 初步为孩子们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但是一年级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是短暂的, 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来启发学生想象, 教师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作一些程序性的解说。而利用课件出示相对应的文字和图片, 则可以帮助孩子很快进入教学情境。

2. 整合文本突出重点

与传统板书中的文字符号不同的是, 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符号只是表达信息的符号系统之一, 并且可以通过设计, 使其呈现出非线性的状态, 即它可以变换、跳转, 可以不按顺序出现,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和图案来辅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以“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 非常刻苦”这一句的教学为例, 我在教学设计中抓住了两个朗读教学点, 一为“整天”的理解, 二为顿号的体会。利用多媒体课件, 我先后通过红色突出强调“整天”一词和三个顿号, 帮助学生直观感悟朗读重点。如果单纯依靠板书, 不仅费时, 也不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色彩对比。

3.形式多样劳逸结合

多媒体课件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 学生置身其中, 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 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 一般在课中安排短暂的休息环节。而在《两只小狮子》的教学中, 我就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完成了休息环节的教学设计, 即引导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那只懒洋洋的小狮子, 在舒缓的音乐中闭上眼睛休息一会儿。

生字词卡片:既是教具, 也是学具

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 特别是对于第一课时, 一定要落实生字词教学, 扫清阅读障碍。《两只小狮子》一课共有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 6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识字、写字任务不轻。在教学过程中, 我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相结合, 采用了多种识字教学方法, 并将生字词卡片的应用贯穿始终, 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1.方便直观操作简单

生字词卡片易于操作, 也利于师生互动。在《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中, 我还专门制作了两张特别的卡片。一张是活动卡片“滚”,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该字并自己想办法记忆, 再通过活动卡片演示“滚”的各部分, 特别强调右半部分是“衣字两边分, 公字中间晃”;另一张是“练”的错字卡片, 我故意制作了一张字卡, 左半部分是“”, 右半部分是“东”字, 引导孩子自主发现“练”字的易错点。这些方法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生字的难点和易错点, 有利于生字学习的落实。

这两张卡片如果被多媒体取代, 效果可能没有这么直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课件和生字卡片的交互使用也可以帮助学生转换兴趣点, 集中注意力。在制作上, 这两种卡片制作起来比较快捷, 而制作多媒体课件反而会耗时费力, 特别是“练”的错字卡片, 手工制作要快得多。

2. 使用灵活巩固记忆

本课教学过程中, 我在初现生字和复现生字时都用到了生字卡片。它的灵活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馈来决定每个字的学习方法。如果学生在某个字的学习上有困难, 教师可以灵活地折叠生字卡片, 走近学生, 强调某部分, 这些都是预设性过强的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生字词卡片经常不仅是教师的教具, 也是学生的学具。尤其是能做到人手一份, 刺激了学生的视觉, 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有关分析表明, 人类接收信息与五官的关系中, “视觉接收信息最多, 实物及模型传送的信息量最多”, 这足以说明教具在教学中的价值。

多媒体与传统教具相结合的思考

综上所述, 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也让我们看到了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下面, 以此案例为契机, 就二者结合的实施策略, 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1.认真研读教材, 选择适当手段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把握教学重难点, 并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出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案, 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目的决定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 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 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课件的教学价值, 即这堂课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如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课件。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切不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2. 避免形式主义, 打造高效课堂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以往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事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但是教师不应过分强调华而不实的东西。一些不恰当的动画或者音乐, 不仅无益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应以实现最终教学目标为宗旨, 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不良现象。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具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选择更为合适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巧妙、灵活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以提高课堂效率, 达成教学目标。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具都只是教学的手段, 两者在课堂中并不冲突。本文以《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为例, 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卡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各自的优势, 并以此为契机, 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具结合的策略。

自制教具领导小组 第5篇

师生自制教具领导小组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我校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操作实践能力,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能深入理解教材,活跃课堂教学。根据镇中心学校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成立大溪小学自制教具领导小组:

组 长:杨文勇(校长,负责协调安排工作)副组长:徐茂林(教导主任,负责具体安排工作)成 员:陈贤勇(实验教师,负责教具的保管与使用)

梁建书(实验教师,负责教具的保管与使用)贾家生(工会组长,负责工作的监督)李发威(后勤组长,负责经费的落实与使用)

办公室设在教务处,由徐茂林同志负责验收后交给实验人员,并作好相关工作记录,并及时投入使用。

蒲场镇大溪小学

传统教具 第6篇

传统教具与现代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各有利弊,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传统教具与现代媒体的优点与缺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的、恰如其分地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长处,使之能够优势互补、圆融共生,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传统教具优缺点

(一)传统教具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发、实践、积累研究出来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它的优点是:

1.简便易行,经济实惠。

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个土豆、一张纸……可以说学生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教具,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行。这些不花钱的“土教具”在一位有智慧的老师手中虽然简陋粗糙,却往往能贴切、富有灵性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一个普通的信封在特级教师手中能成了一个探索知识奥秘的魔术袋;一支破损的天线通过抽拉却能巧妙地展示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教学难点。

2.传统教具与教学目标更易匹配。

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教材、板书的操作往往得心应手,特别是老教师还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的情况相结合,能恰当灵活地调节教学内容。那么,与之相匹配的教具就必须灵活、方便地随之变化而变化了。

3.传统教具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示范作用。

比如教师优美的板书、幽默风趣的性格、和蔼的态度都会对孩子的心灵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又能对学生发出导向性的信息,启发学生的思维、打通学生思路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更方便师生情感交流,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教具的缺点是:

1.传统教具无法为课堂营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特别是运动的景象。如追及应用题、圆柱体的分割与拼合问题等等,如果单纯通过老师讲解无法使学生透彻领悟,而课件却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变静止为运动、变抽象为具体,变被动为主动。

2.传统教具在课堂中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少,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建立相对较难。例如,黑板的容量受板面大小的限制,板书起来花费时间又长,影响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容量明显较小。在讲授平面图形通过运动形成立体图形时,由于学生没有这个空间观念,接受起来非常困难,而多媒体却能将“平面”运动而形成“立体”轻而易举地展示出来,让学生眼见为实。

3.传统教具的表现力不足。如教师贫乏的语言描述、静止挂图、呆板的图表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感受性,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从而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现代多媒体的优缺点

(一)现代多媒的优点是:

1.感官多样性。多媒体具有形声兼备的特点,它所演示的内容动态感强、图像清晰。它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同时感受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位老师讲轴对称概念时,利用荷花瓣制作了一只会飞的蝴蝶,这只蝴蝶刚“飞”上屏幕,全体同学立即睁大了眼睛——全神贯注,一些不爱上数学课的学生也活跃起来,学生根据两只蝴蝶在运动中不断张合现象,很快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

2.信息丰富性。多媒体的快捷、网络的支持,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用之不竭的信息源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查不到的,所以现代多媒体非常易于创造诱人的学习情境,从而加大信息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3.显示事物变化的运动性。多媒体能将小学数学教学所有变化运动的情境再现出来,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过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行程应用题”变化过程的演示,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相对→相遇→相背的运动过程,从而加深对运动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4.超越时空的演绎性。多媒体的运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它能清晰地再现宏观与微观、过去与将来的演绎变化过程,神奇之处,令人咂舌赞叹。

(二)多媒体的缺点是:

1.操作难度相对较大。资料显示,只有少部分人能熟练、经常性运用多媒体,农村教师使用频率较少。

2.教学媒体材料往往与教学目标不相匹配,灵活性相对较差。

3.信息显示的持续性相对较差,媒体显示后要及时关闭,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注意,个别学生往往会沉浸在幻灯的某个情境中而忘了学习探究。

4.制作课件,技术含量高,花费时间长,投入精力大。

三、传统教具与现代多媒体的圆融共生

鉴于传统教具与现代多媒体的利弊,选择哪种教具关键是看使用的效果,只有根据教学需要恰当选择的媒体,扬长避短,利用媒体间的差异互补,促进传统教具与现代媒体配合使用,使之圆融共生,才能发挥媒体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

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充分发挥传统教具的优势,教师应该让学生摸圆、画圆、看圆、动手对折圆、量圆的半径直径、比较它们的长度等,通过上述一系列的亲身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圆的特征;而在教学“为什么车轮是圆的”的时候,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显示动态变化的优势,让学生亲眼所见各种不是圆的车轮在行驶过程中的滑稽动态演示,明白车轮只有是圆的时候,才能保证车辆平稳行驶。从而真正理解“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的重要特征,及其特征的重要性。

又如,在低年级进行20以内口算训练的时候,利用传统教具口算卡片简单方便、经济实惠、便于操作。在口算时,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卡片,效果显著。如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个别学生或许将注意力集中在媒体美妙的画面中,得不偿失。而在教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时候,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知识贫乏,如果利用多媒体再现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眼所见小鸟飞走、小鸭游来……的动态演示,就能充分理解加、减法的真正含义。所以只要传统教具与现代多媒体使用恰当、配合密切,一定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自制教具, 突破难点 第7篇

一、材料准备

长35cm、宽20cm以上的废旧纸盒一只, 直径0.3cm的螺丝及螺母、垫片二对, 电脑打印的地球经纬网 (半径约10cm, 圆心为O) 。

工具准备:小刀、小剪刀、小锥子各一把, 纸胶适量。

二、制作

1.地球板:

(1) 将纸盒的盖子裁下, 剪成半径约10cm的圆, 在圆上粘贴地球经纬网。

(2) 在经纬网左侧取AB两点, 纬度分别为23°26′N、23°26′S。

(3) 以O为圆心, 5cm为半径, 作弧, 交OA、OB于A′B′两点。

(4) 将弧A′B′剪成宽约0.3cm的槽 (即槽甲) 。

(5) 用同样的方法在经纬网左侧剪出槽乙、槽丙, 半径分别为3cm、7cm, 圆心角分别为30°、60°。如图1。

2.太阳板:

(1) 将纸盒的底面裁下, 左侧剪为半径10cm的半圆, 涂成蓝色。

(2) 右侧先剪掉一个半径约10cm的半圆 (圆心处留半径0.5cm的半圆) , 在右侧剩余的部分纸板上画指向地球的平行的红线若干, 将中间最短的红线加粗加箭头。

(3) 将太阳板放在地球板下层, 对齐, 在赤道与各槽的交点处以及槽丙与圆心的中间处钻出四个同为0.3cm的孔分别为甲、乙、丙、丁。如图2。

3.组装:将太阳板叠放在地球板的上层, 附件叠放在太阳板与地球板的中间, 用螺丝穿过两片纸板的圆心, 加上垫片后拧紧 (仍可转动) 。另一对螺丝从甲孔穿过太阳板和地球板后拧紧。如图3。

此纸板即为侧视的日照图:地球板露出的部分表示地球的昼半球。太阳板的蓝色半圆表示地球的夜半球, 半圆的底边直径表示晨昏线。平行的红线表示太阳光线, 中间的粗箭头表示直射光线。

三、演示内容与过程

(一) 演示昼夜长短变化

1.使太阳直射赤道, 可以看出, 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各纬度被晨昏线切割成相等的两份。说明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春分日, 如图3) 。

2.向上拉动太阳板, 可以看出, 太阳直射点北移, 晨昏线同步倾斜, 北半球各地昼渐长, 越向北昼越长, 北极地区开始出现极昼, 极昼范围由北极点向南逐渐扩大。南半球昼夜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春分日至夏至日, 如图4) 。

3.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 晨昏线与经线夹角最大,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 越向北昼越长, 极昼范围扩大到北极圈;南半球各地昼最短, 夜最长, 越向南昼越短, 极夜范围扩大到南极圈 (夏至日, 图5) 。

4.再向下拉动太阳板, 太阳直射点南移, 北半球昼渐短 (仍是昼长夜短) , 极昼范围由北极圈向北缩小, 南半球相反 (夏至日至秋分日, 图4) 。

5.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 全球各地再次昼夜平分 (秋分日, 图3) 。

6.继续拉动太阳板, 太阳直射点南移进入南半球, 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 越向北昼越短, 北极地区出现极夜, 极夜范围由北极点向南扩大;南半球相反 (秋分日至冬至日, 图6) 。

7.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 北半球各地昼最短, 极夜范围扩大到北极圈。南半球各地昼最长, 极昼范围扩大到南极圈 (冬至日, 如图7) 。

8.向北拉动太阳板, 太阳直射点北移, 北半球昼渐长, 极夜范围向北极点缩小 (冬至日至春分日, 如图6) 。

9.太阳直射点回到赤道, 全球各地再次昼夜平分, 昼夜变化完成一个周期 (一个回归年) (春分日, 如图3) 。

经过演示, 多数学生能形成感性认识, 对这一规律有所了解。教师还可请学生自己动手上台演示以加深理解。

在演示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 共同归纳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1) 太阳直射哪个半球, 该半球则昼长夜短, 且向该方向纬度越高昼越长。

(2)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 则该半球白昼越来越长。

(3) 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全球各地均为地方时6:00日出, 18:00日落) 。

(4) 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赤道上各地每天均为地方时6:00日出, 18:00日落) 。

(二) 延伸思考:若黄赤交角变化, 全球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又有何变化呢?

1.将太阳板左侧螺丝取下, 穿入乙槽拧上 (此时黄赤交角为30°) 。拉动太阳板, 观察发现,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扩大至南北纬30°, 夏半年白昼比现在更长, 而冬半年白昼则比现在更短;极昼范围也比现在更大了。 (如图8)

2.将太阳板左侧螺丝取下, 穿入丙槽拧上 (此时黄赤交角为15°) 。拉动太阳板, 观察发现,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范围缩小至南北纬20°, 夏半年白昼比现在更短, 而冬半年白昼则比现在更长;极昼范围也比现在更小了。 (如图9)

3.将太阳板左侧螺丝取下, 穿入丁孔拧上 (此时黄赤交角为0°) 。拉动太阳板, 观察发现, 太阳板无法移动, 即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 太阳始终直射赤道, 全球各地昼夜无变化, 全年昼夜平分, 无极昼极夜现象。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也无变化。 (如图10)

四、教具评价

教具“昼夜长短变化演示板”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它变抽象为直观, 既突破教学难点,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还指导学生自己动手, 制作演示板, 将教具变成学具,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数学教具设计两则 第8篇

制作材料:

废旧铁盒、彩色卡纸、磁铁 (冰箱贴) 。

制作方法:

1.用卡纸做好需要的教具。

2.将磁铁贴在教具背后。

游戏玩法:

1.排排队 (小班)

铁盒中放入两组从大到小的动物图片, 一组4个, 一组3个, 供幼儿自选。幼儿从盒中选取一组图片进行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排列。

2.走迷宫 (中班)

此游戏可供两名幼儿进行。教师在铁盒上粘贴迷宫游戏基本路线。两名幼儿分别扮演小羊和小兔。“小兔”拿出盒中图片, 按一定规律摆出迷宫路线, “小羊”根据“小兔”给出的规律找到去往小兔家的路。

3.晾毛巾 (中班)

幼儿拿出盒中的毛巾卡片, 将其在“晾衣绳”上按颜色、长短排序。能力强的幼儿可进行二维排序, 能力弱的幼儿可进行一维排序。排序完后, 根据情况进行统计:长毛巾有多少, 短毛巾有多少, 红毛巾多少, 绿毛巾多少。将相应的数字卡片吸附在盒盖上相应表格里。

4.看看我住第几层 (中班)

将若干铁盒垒高成“楼房”, 在每个楼层上贴上标有“第层”的卡片, 可由两名幼儿共同游戏, 一名幼儿将小乌龟吸附在任一楼层上, 另一名幼儿将相应数字吸附在该层卡片上。

5.数的分解与组成 (大班)

(1) 拿出与数字卡片对应的珠子, 放进铁盒。

(2) 将铁盒摇一摇。

(3) 根据铁盒里珠子的分布情况, 得出数字的分解。

(唐红莉崔智敏)

二、神秘的森林

材料准备:

硬纸板、包装纸、废旧饮料杯 (或草纸芯) 、强力白乳胶、卡纸、小木棍、剪刀。

制作方法:

1.将硬纸板用包装纸包装美化作为教具底板, 纸杯的杯口剪下来用胶水固定在底板上, 设计成游戏路线。

2.用剩下的杯身做“大树”的树杆, 分别固定在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处。 (起点处的树干中可以放置题卡, 终点处的树干里可放置操作材料)

3.每个树干上做一个树冠状的盖子, 可以扣住树干成一棵大树。起点处的树叶上分别贴上不同数量的苹果, 表示游戏的难度级别。

4.将卡纸剪成小圆片作为游戏操作材料。

5.用小木棍做成“起点”“终点”旗子, 并在相应位置粘好。

6.设计三种难度的游戏题卡, 分别对应放置在“起点”处的大树里, 题卡背面画上苹果, 便于幼儿游戏后正确收纳题卡。

游戏玩法:

1.排序 (中、大班)

(1) 在起点处的大树里选择游戏题卡, 观察题卡上的规律。

(2) 在终点处的大树里选择游戏材料。

(3) 从起点出发, 按照游戏题卡上的游戏规律, 将操作材料 (彩色圆片) 在路径上进行排序游戏, 看谁走得最快。

2.点数 (小班)

将1—10的数字圆牌从起点处向终点依次摆放, 幼儿按照数字的顺序, 从起点向终点方向一个一个有序地点数。

3.按数取物 (小班)

将有数字的圆牌放在任意的圆圈内, 幼儿可将与数字相同数量的小棋子 (另外准备) 放入圆圈内, 玩按数取物的小游戏。

4.单双数 (中、大班)

2人一组。一人手持若干个数字圆牌, 另一个人提问。例如:“请将小于数字10的单数牌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好。”另一名幼儿则根据要求快速找出手中的单数圆牌, 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摆放好。

5.单双数、相邻数 (中、大班)

2人一组。将1—10的数字圆牌从起点往终点处摆好, 一名小朋友随意抽出其中1个圆牌, 向另一名小朋友提问, 例如“5的相邻数是几和几?”

6.棋类闯关 (小中大班)

在盒面上设置各类棋盘, 使用骰子, 撒到几, 就向前走几格, 谁先到终点, 便视为获胜者。

7.看谁走得快 (中、大班)

两人或多人一组。每人手上拿若干个圆牌, 依次从起点处往圆圈内放牌, 每个人每次只能放1个。第一个圆圈里放1个, 第二个圆圈里放2个, 第三个圆圈内放3个……依次类推, 先数完并数得正确者为胜者。

巧用教具,演绎精彩 第9篇

巧妙利用教具的自身特点,可以丰富简单教具的功能,达到出乎意料的教学效果。

计数器,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教具,它在学生读数、认数和理清数位的顺序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而我校徐老师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却是用计数器来“听数”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之后,徐老师拿出计数器,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老师拨珠时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老师拨的数是多少?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

全班静极了,只听到悦耳的珠子相碰的声音,一下、二下、三下……六下。珠声刚落,学生的情绪立刻高涨起来:105、222、6、3021、51……老师尽量逐一板书记录。其实老师所拨的数是几已经无关紧要了,而是通过学生所猜的所有的数的特征,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这节课已经过去好久了,可算珠相撞的声音还常常萦绕在我的耳际。并且我相信,这声音一定也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其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学生听得专注。一般的课堂,学生总会有走神的现象,很难有百分之百全神贯注地听讲与思考。而“听数”时却是如此的专心,学生此时不仅在专心地听,而且在积极地想。“听”与“想”的自觉性就在这奇特的“珠声”中产生了。

二是丰富的想象空间。老师的珠子拨在了哪一位?每一次都有四种选择(计数器有个、十、百、千四个数位),共拨了六个珠子,学生猜测与想象的空间非常丰富(共有84种答案)。并且这种问题情境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即便基础差的同学也能猜出几种答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提升的空间。

三是听出了规律。在个、十、百、千的四个数位上,不论各位上的数是几,它们相加的和一定是6,而且这个数也一定能被3整除。同样,当老师拨的珠子数不是6个,而是任意的其他数量时,相信学生也一定能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当然,当离开珠子与计数器去应用这部分知识时,建立在“珠声”基础上的数学模型与思考方法还会继续发挥作用。

四是形式新颖。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已经太习惯于“听”了,听老师的讲课、听同学的发言,所以偶尔产生听觉疲劳而开一会小差也是情有可原的。五年级的学生也早已熟悉了计数器,看到它也不会有任何新鲜之感。可是当把“听”与“计数器”结合起来时,新奇之感也就产生了。

五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教具的应用已彻底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起初只是一个一个地猜测,一个一个地汇报,到2个2个地猜,再到3个3个地猜……直到最后学生只是用语言来总结,这样的总结是学生从表象到抽象,是智力内部认识活动的再创造,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我还听过一节9乘法口诀的教学,教师运用低年级经常用到的小棒,不是用小棒数,也不是用小棒摆,而是把每十根一捆的小棒若干捆,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拿出9根,看谁拿的又快又准。这时自然就会出现从一捆中抽出一根的办法,由此拿2个9,3个9,4个9……小棒的运用让学生已经形成几个9就是比几个十少1的表象,口诀的记忆和规律的发现就显得水到渠成。

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也充分运用了钉子板的作用,形象展示了圆与已经认识的其他平面图形的关系。先是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正方形,再把正方形扩充为正八边形,引导学生想象如果钉子数目充足,我们还可以把这个图形继续等分下去,也就逐渐接近了一个圆形。再出示画了一个圆的泡沫板,用橡皮筋和钉子围成一个最大的内接正方形,这样就可以轻松地把圆继续等分下去了。在圆的认识中使用这个教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关系,把圆的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作用。又让学生直观感悟了数学的极限思想,为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打下了基础。

在许多名师的课堂上,我们也能经常发现简单教具的精妙运用。张齐华老师在教学《认识整万数》的课堂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两个计数器合并到一起”这一过程。而这个“合并”的过程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级计数”的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贲友林老师教学《圆的认识》时,选择了儿时的简单玩具(一根火柴棒插在一个硬圆片的中间使其在平面上旋转),并以此为线索演绎了精彩的课堂教学。丁杭缨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设计了让学生剪吸管并用电线连接剪好的三段吸管这样一个活动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比较形象的认识。关键是在吸管中穿电线这一细节设计得令人称道,它有利于学生的操作和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信号发生仪教具设计 第10篇

现有的信号发生仪只是作为一种信号源来使用, 而对于高校具体实践教学来说并不能真正达到教与学的目的。其缺点有三个:1) 外观封装比较严实, 对于初学者来说人为的增加了认识难度;2) 现有的信号发生仪侧重输出结果, 内部电路大多采用昂贵的集成块来代替分立元件, 这对于初学发生器电路者理解电路原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3) 现有的信号发生仪只能通过外部的按键来改变输出信号的频率或者幅值, 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能直观的观察到那些参数的改变可以调整输出波形的频率和幅值。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不足,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信号发生仪教具, 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经济实惠的特点。

1 设计思路

此信号发生仪教具针对以上的问题, 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设计改进:1) 外观采用有机玻璃或者透明硬塑料制成, 可以帮助初学者直观的认识信号发生仪的产生电路、工作原理及输出结果;2) 信号发生仪的主电路采用最便宜, 最常见的分立元件来制作, 采用这些元器件既减少了信号发生仪的生产成本, 又让初学者了解到每个元器件在电路中所起不同作用, 达到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3) 此信号发生仪的部分重要元件用可调部件代替, 这样初学者可以在相同环境下改变电路参数, 观察对输出信号的影响, 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 设计原理

信号发生仪教具, 包括有壳体, 壳体底部设有PCB元件板, PCB元件板上设有控制电路, 控制电路通过电源电路与壳体的背部的开关相连;壳体的前部设有正弦按钮、方波按钮和三角波按钮, 分别与控制电路相连;壳体前部还设有频率和幅值参数调整旋钮。

2.1 系统设计

采用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压比较器、积分电路共同组成的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函数发生器的设计方法。先通过RC正弦波振荡电路产生正弦波, 再通过电压比较器产生方波, 最后通过积分电路形成三角波。文氏桥振荡器产生正弦波输出, 其特点是采用RC串并联网络作为选频和反馈网络, 其振荡频率f=1/2πRC.改变RC的值, 可得到不同的频率正弦波信号输出。用集成运放构成电压比较器, 将正弦波变换成方波输出。用运放构成积分电路, 将方波信号变换成三角波。

2.2 单元电路设计

2.2.1 正弦波产生电路

正弦波由RC桥式振荡电路, 即文氏桥振荡电路产生。文氏桥振荡器具有电路简单、易起振、频率可调等特点而大量应用于低频振荡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由一个放大器和一个带有选频功能的正反馈网络组成。其振荡平衡的条件是AF=1以及ψa+ψf=2nπ。其中A为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F为反馈系数。振荡开始时, 信号非常弱, 为了使振荡建立起来, 应该使AF略大于1。

放大电路应具有尽可能大的输入电阻和尽可能小的输出电阻以减少放大电路对选频特性的影响, 使振荡频率几乎仅决定于选频网络, 因此通常选用引入电压串联负反馈的放大电路。正反馈网络的反馈电压Uf是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的输入电压, 因而要把同相比例运算电路作为整体看成电路放大电路, 它的比例系数是电压放大倍数, 根据起振条件和幅值平衡条件有Av=1+Rf/R1≧3, 且振荡产生正弦波频率f0=1/2ΠRc。D1、D2的作用是, 当Vo1幅值很小时, 二极管D1、D2接近开路, 近似有Rf=9.1K+2.7K=11.8K, , Av=1+Rf/R1=3.3>=3, 有利于起振;反之当Vo的幅值较大时, D1或D2导通, Rf减小, Av随之下降, Vo1幅值趋于稳定。

利用RC桥式震荡电路产生正弦波, 其中的RC串并联支路构成正反馈支路, 同时兼并选频网络, 电阻R2, R5, 以及热敏电阻构成负反馈支路并且稳幅。调节电位器R2, 可以改变负反馈深度, 以便于满足震荡的振幅条件和改变波形。

2.2.2 方波产生电路

正弦信号输入, 经过迟滞比较器后输出方波。电路工作原理:运放同相端接基准电压, 即U+=0, 反相端输入电压Uo1, 负向输入端电阻为平衡电阻。输入电压在阈值电压附近的任何微小变化, 都将引起输出电压的跃变, 单限比较器虽然灵敏, 但是抗干扰能力比较弱, 滞回比较器具有滞回特性, 既具有惯性, 因而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所以我们在此选择滞回比较器产生方波。当输入为正弦波时, 产生的是方波, 其中稳压管的作用是限幅。

2.2.3 三角波产生电路

利用积分产生三角波, 从矩形波产生电路中的电容器上的输出电压, 可得到一个近似的三角波信号。由于它不是恒流充电, 随时间t的增加uc上升, 而充电电流i随时间而下降, 因此uc输出的三角波线性较差。此电路通过保证电容器恒流充放电, 用集成运放组成的积分电路代替RC积分电路提高了三角波的线性。

3 设计实现

第一部分控制电路的组成:正弦波、方波和三角波发生器电路组成信号发生仪的核心控制器件。第一级正弦波输出采用RC桥式正弦波振荡器电路来完成, 接线是PCB元件板上的正弦信号输出端与壳体的正弦波接线旋钮相连;第二级方波输出采用滞回比较器电路来完成, 接线是PCB元件板上的方波信号输出端与壳体的方波接线旋钮相连;第三级三角波输出采用积分电路来完成, 接线是PCB元件板上的三角波信号输出端) 与壳体的三角波接线旋钮相连。

第二部分控制电路的组成:RW2负责调整波形的幅值和整个电路的起振, PCB元件板上的RW2调整端与壳体的幅值调整旋钮相连, RW2负责调整波形的频率, PCB元件板上的RW2调整端与壳体的频率调整旋钮相连。

第三部分电源电路包括变压器电路、桥式整流电路、电容滤波电路、三端稳压电路。变压器电路主要是由~220V-~9V降压来完成。具体接线端是变压器的~220V输入接线端通过开关与电源的接线端相连;桥式整流电路采用采用RS508来实现, 输入端与变压器的输出端相连;滤波电路采用电解电容和瓷片电容结合来实现, 输入端与RS508输出端相连;稳压电路主要采用有固定输出的三端稳压器LM7805和LM7905来实现。最终电源的+5V输出端分别于PCB板的两个集成电路LM358的8号管脚相连, 电源的-5V输出端分别于PCB板的两个集成电路LM358的4号管脚相连。

参考文献

[1]童诗白, 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自制玩教具“有趣的渔网” 第11篇

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玩法:

(一) 平铺式

1. 走小路:渔网纵放, 幼儿从“小路”上走过。

2. 跳格子:渔网纵放, 幼儿从格子上跳过, 可双脚跳、单脚跳、单脚双脚轮流跳。

3. 过小河:渔网横放, 幼儿从“小河”上跳过或跨过。

(二) 侧立式

1. 跳高:渔网侧立, 幼儿双脚并拢跳过。

2. 跨栏:渔网侧立, 并拉开距离, 幼儿逐一跨越。

3. 走迷宫:渔网侧立, 并拉成一定的弧度。多个弧度交错, 摆成迷宫, 幼儿在其间蛇形穿走, 或赶着小球走迷宫。

(三) 拱桥式

1. 钻桥洞:将渔网拱成桥洞状, 幼儿从桥洞下钻过。还可将若干个渔网摆放成连绵不断的桥洞, 幼儿从这个洞钻进那个洞钻出。

2. 过隧道:将若干个桥洞依次排放成一竖排, 如隧道状, 幼儿从里面钻过。

(四) 连环式

1. 跳圈:将渔网圈平放地面, 幼儿跳进跳出。

2. 套圈:地面上分散摆放一些小物品, 用网圈套

3. 转圈:将网圈套在腰间, 扭腰转动网圈。或将几个渔网连结起来, 围成一个大圈圈, 许多人在里面拎着渔网一起转圈。

4. 滚圈:将网圈立起, 幼儿手推着圈向前跑。

5. 车轮滚滚:将网圈 (大的) 平放地面, 幼儿在圈内双手双膝着地走, 使网圈如车轮一样慢慢向前滚动。或者将几个渔网连结成一个大圈圈, 几个幼儿在圈内边爬边推动车轮向前。幼儿还可以站在圈内, 用手推动车轮向前。

6. 毛毛虫:将网圈一个挨着一个排放成一个管道, 幼儿从中爬出, 犹如一只可爱的毛毛虫。

7. 开火车:幼儿将网圈套在腰间, 一手抓住自己的网圈, 一手拉住前面的网圈, 成火车状一齐向前跑。还可以几个人站在一个大圈圈内, 开火车。

8. 乌龟爬:幼儿将网圈套在屁股上, 双手着地, 慢慢向前爬行。

(五) 卷筒式

1. 绕小筒:将小筒摆放成一定的路线, 幼儿绕着小筒快速跑。

2. 顶小筒:将小筒顶在头上, 双手侧平举, 平衡走。

3. 转小筒:用小棒穿在小筒内或将小筒套在手臂上, 快速转动小筒。

(六) 其他

1. 区角隔断:置于班级娃娃家、阅读区等处, 用于区角的隔断。

2. 拼搭:将网圈自由摆放拼搭。如奥运五环、砌房子、花朵、蝴蝶等。或若干个渔网首尾相连, 侧立摆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幼儿在游戏中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3. 网上冲浪:将渔网拱成S形, 并倾斜固定住, 让小球借着冲力在网上冲浪。

4. 看电影:在渔网的格子内分别贴上图画, 如放映电影的胶片, 供幼儿观看。

5. 刺绣:用针和毛线在网圈上刺绣, 或在边环上锁边。

6. 掷骰子:将六只绣有不同数量点子的方形小网拼接成方形骰子, 可玩掷骰子跳格子。

7. 抛接物:幼儿用一只或数只连接起来的方形小网, 则可抛接小玩具。

8. 博士帽:将方形小网放在头顶上, 练习平衡走, 就像一位小博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传统教具】相关文章:

实验教具06-20

新教具07-20

教具09-13

教学教具设计05-07

教具教学英语09-04

自制优秀的教具06-22

教师玩教具计划06-20

数学教具制作说明07-31

小学数学教具制作08-08

自制教具的评比方案06-28

上一篇:水泥基灌浆材料下一篇:铁路特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