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风的内涵

2024-07-10

高校教风的内涵(精选4篇)

高校教风的内涵 第1篇

教风是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规律性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因此教风应该是教师的思想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的综合表现, 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以及精神面貌的体现, 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

笔者认为, 现时期高校教风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理解。

一、以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感染学生———爱岗敬业、甘为人梯

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是要有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敬业精神。教师的这种敬业精神, 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负责, 更要对自己从事的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负责;要求教师不仅要立足本职的教书工作, 做好“传经送宝”的“经师”, 更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育人的历史使命, 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师”。

教师的劳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或者所谓的工作时间上,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自身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觉性和敬业精神来约束自己。

二、以关心、爱心打动学生———热爱学生、师生平等

高校教师面对的是当代大学生。大学生走出父母羽翼的庇护, 第一次独立地面对社会、独立地求学和生活,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同时也心存迷茫;他们激情勃发同时也身存惰性;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同时也满怀疑虑;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又满心焦虑。对与他们接触最多、距离最近的教师来说, 热爱学生, 并把学生当成独立的主体, 讲究教育民主和师生平等, 已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情感, 也是高校教风的独特内涵之一。

当今, 作为教育受众主体的学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教师不仅是教师还要是朋友。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 从积极、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学生, 纠正学生的错误, 弥补其不足, 鼓励进步, 让学生能够体会和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 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随着终身学习型社会和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 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教师权威和教师知识的优先地位受到了巨大挑战;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认识的加强,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 这也要求教师践行“教育民主、师生平等”原则, 帮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更加活跃。

三、以渊博的学识、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引导学生———严谨治学、积极创新

教师是真理的追求者, 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只有自身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对真理和知识不懈追求的精神并以身作则, 才能引导和带领学生执着地追求真理和知识, 从而使自己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锲而不舍的典范和榜样。

严谨治学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基本要求。[1]传授文化知识是教师的任务和使命, 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待学问和知识要“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 更不能弄虚作假、以讹传讹;要虚怀若谷, 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善于学习别人之所长;要用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追求知识和学问, 在书本中、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以充实教学内容, 同时不要拘泥于已有知识, 要勇于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创新。

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 教学认识是一种有引导的认识, 因此就要求教师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对学生严格要求, 用自己良好的治学态度和职业精神引导学生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真理、知识不懈追求的精神。

四、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历史使命, 人们也经常用蜡烛、人梯等词来形容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因此教师在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 这是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

对于教师而言, 教书并不是全部, 育人才是根本。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一面镜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归根结底, 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言传,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身教”和为人师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德才兼备的教师不仅对学生学识的提高产生重大作用, 而且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只有具有高尚的人格, 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喜爱;而学生也会深受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和熏陶, 并会在自己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深深地打上教师人格的烙印。

高校教风问题既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教风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 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合格人才的培养等目标的实现。大学教师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 是教育政策和教育活动的最终执行者和直接组织者, 在教学工作中占主导地位。大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教风的形成, 而且将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 直接影响着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以及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高校教风建设改革的路径研究 第2篇

关键词:教风,教学水平,教学管理,人才培养

从教育相关理论中得知, 教风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教学风格及作风, 这种风格具有稳定性及规律性, 是教师群体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积累而成。不可否认的是, 教育改革涉及的范围非常广, 能细化到每个教育环节之中, 不过, 在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不能忽视对教风建设的改革, 该部分改革是否成功, 直接关系到为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输送的质量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提倡优胜劣汰, 各高校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积极创建优良的教风尤为关键。

一、加强教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教风建设是学校各方面建设的基础

社会各界在对某一个学校进行评价时, 往往会从其教风、校风及学风等方面如何进行评价, 可见教风建设对于学校建设来说非常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风建设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高校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过程中, 非常注重进行教风建设, 这是由于一旦缺乏良好的教风, 想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则不太现实。高校教学质量如何, 受教风的影响很大, 如果教风无法做到端正, 那么也就无法确保教学质量获得相应提升, 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及人生观, 进而会影响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 高校教风建设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高校办学及人才培养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而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存在, 使得高校之间的办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说, 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这些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的储备如何;二是科研水平情况;三是校风教风学风方面如何;四是教学硬件设备如实验仪器的配置等;五是图书资料储存量如何;六是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怎样等。

在以上这些因素中, 有些因素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短期内实现调整, 其中就包括教风学风, 而教风等方面实现优化, 对于提升整个教学质量而言意义重大, 而教学质量的提升, 自然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简单来说, 教风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 除了融合教师的思想及教学态度之外, 还渗透教师的知识储备及科研能力等。教风也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教学能力展示, 教风的优良程度对于学生培养方面的影响很大。学风则是学生学习态度等的一种体现, 当教风端正, 势必会对学风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有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及热情度,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 高校想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进而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需要加强教风建设, 这可以说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二、加强高校教风建设的路径研究

(一) 加强教师的自身建设是教风建设的基础

高校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其综合素质如何, 势必会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 在深化高校教育改革过程中, 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是良好教风的必要支撑。对于教师而言, 一方面, 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 另一方面, 还要有较高的职业追求,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注重加强师德建设。教师是培育者, 需要在道德方面做到端正, 这也是作为合格教师的最基本条件, 师德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影响很大, 是决定着我国教育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 除了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之外, 还向学生传教道德观念及规范等, 是一个教书育人的额过程,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教书这个层面上。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 一个德才出众的教师对其影响非常大,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可见, 注重强化教师的师德建设非常重要, 这也是形成良好教风的重要保障, 是思想基础部分。

2.注重提升教师的业务素养及能力。从广义上来说, 所谓的教师教学能力, 是指教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能力, 从狭义层面上来说, 是指教学进行知识及思想传授的一种业务能力。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具备相应的学术能力是必备, 其学术水平指的是掌握专门学科知识的厚度及深度如何, 且会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学术能力也属于其业务能力的范围之中, 是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也是学风建设的构成部分。而想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水品, 一方面, 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基础素质, 另一方面, 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积累及总结, 此外, 还要积极吸收新知识, 通过不断探索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也就是需要先掌握理论, 之后进行实践, 再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学习及掌握, 最后再进行实践等。 尽管教学与科研不是同一个概念, 但这不意味着两者之间不存在关联, 事实上, 这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教师在加强学习的过程中, 能有助于其拓展知识面, 对相关学科进行深入了解, 从而有助于提升其业务能力, 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3.注重加强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涉及多方面, 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内容方面的加强及提升上, 还涉及教学方式方法等, 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 在教学实践中是否注重实施相应的教学技巧等, 会对教学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 在推进教学教育改革过程中, 需要加强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为教学质量实现效果最大化奠定基础。 在具体优化教学方法上, 教师需要立足于当前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调整, 并结合教育规律等进行落实, 逐渐推进教师教学质量及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而言, 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 允许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追求创新等, 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

(二) 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努力营造良好的教风建设环境

尽管学校工作包括多方面, 不过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而在教学工作上, 则要注重强调提升教学质量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并以此作为教学工作的中心部分。教师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要围绕培养高质量人才这个中心进行, 而帮助学生成长, 促使其实现全面发展, 也这是教风建设的根本目的, 如果没有注重围绕这方面落实相关工作, 教风建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当然, 在建设良好教风过程中, 需要有环境方面的支撑, 也就是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 更容易实施教风建设。首先, 需要有政府层面上的重视, 也就是各级政府要关注教育及重视教育, 而对教育的重视, 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而是要在具体行动中进行体现, 如增加资金投入, 在政策上进行扶持及支持等, 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 是社会重视教育, 尊重教师及支持教育工作, 为提升教师地位营造有利环境。第三, 是学校领导重视教学, 并积极深入到教学一线中了解教学, 与教师进行交流, 听取教师意见及声音, 倡导为教师提供服务的理念, 真正落实教风建设工作。

(三) 强化教学管理, 使教风建设落到实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存及发展, 如果某个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处在较低的水平, 势必会对其发展产生影响。因此, 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 强化从严治教,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非常重要。在进行教风建设过程中, 需要强调科学管理, 这可以说是教风建设的基本保障, 试想, 如果在管理上较为松散, 没有相应的教学工作制度,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约束力方面非常弱化, 想要推进教风建设显得不大现实。而在加强教学管理上,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落实。

1. 从提升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能方面进行着手。在推进学校教育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如果没有管理部门的监督, 这些问题不容易及时被发现, 也就不会在较快的时间内进行解决。因此, 对于教学管理部门而言, 注重发挥其监督职能非常重要, 这也是教学各项措施获得有效落实的保障。在实际操作中, 管理部门要积极深入到各院系中, 征求及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 为教学工作营造良好环境及氛围, 推进良好教风的建设。

2.注重落实考核工作。教师履行教学工作的质量如何, 需要对此进行评估及考核, 以便于鞭策教师主动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这对于教风建设而言, 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推进作用。在具体考核上, 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质量情况, 对教师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及评估考核, 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从多方面进行考核, 便于确保考核的全面性。以此同时, 还要对教学纪律等进行规范, 做好奖罚分明, 真正发挥教学考核的作用, 注重刺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激活教师的工作潜力, 在学校教学中形成良性的竞争态势。

3.结合高校实际构建教风评价体系, 不断推进管理制度的完善工作。在推进教风建设过程中, 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及科学管理作为保障, 这些方面可以说是教风建设获得落实的必要保障。对于教师的各方面行为, 如道德品质建设及教书育人行为等, 高校要注重进行规范, 使得学校法规制度等的约束力获得发挥, 从而进一步推进教风建设。而在进行教风建设过程中, 建立教风评价体系能有助于推动教风的建设工作。当完成对某位教师在某个时期的教风评价工作之后, 就把评价结果记入到该位教师的业务档案之中, 便于为后期考核提供依据。如果教师存在教风评价不过关的现象, 其则不能进入职位晋升之列等。如果某个学校存在较为明显的教风建设问题, 则不能被纳入先进单位的范围之内。对于学校而言, 教风建设不是短期性行为, 而是需要实现常态化及制度化, 需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促进教风建设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旭丹, 石岩.深入开展创先争优, 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高校管理, 2012, (1) .

高校教风的内涵 第3篇

一、高校教风与考风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集中涌现,浮躁、享乐和拜金主义等不良之风盛行。高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也受到这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冲击和影响。

(一)教风

众所周知,高校教师既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在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实践者和示范者,其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1]。但在实际教书育人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只重视“教书”,忽视“育人”,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上课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现象放任自流;个别教师不履行手续,擅自调停课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少数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在授课或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对校园中存在的违纪违规、弄虚作假等败坏学风校风的现象,或不闻不问,或逃避退让,未发挥教育监管、弘扬正气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学风的形成。江西某高校进行的“影响学风好坏的因素”调查报告指出,31%的调查对象认为学风的好坏与教风密切相关。

(二)考风

优良端正的考风是考试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和学风。考风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一项常规性、基础性工作,各高校在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学生考试纪律及违纪处理办法,将考风建设纳入到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但在目前的各级各类考试过程中,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作业、测验存在抄袭,剽窃现象;考试时不遵守考场纪律,投机取巧,违纪舞弊,考生诚信教育亟待加强。山东某高校对全校3000 余名学生考试作弊情况调查报告可以看出,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考试过程中存在侥幸心理,偶尔作弊。这些现象说明部分大学生平时学习不扎实,考风不严,学风不纯。

二、加强教学管理,以教风正学风

严谨的教风是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学管理部门在进行学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务流程,端正工作作风”等措施,在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中形成治学严谨、管理规范、作风正派的教学氛围。

(一)加强教学过程检查,促进良好教风形成

日常教学检查是很多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常规工作,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常规的教学检查主要侧重教风、学风和教学保障等面上检查,在较短的时间内检查范围广,参与人员多,检查效果保持时间短。除了常规教学检查外,要全面了解教学运行现状,还需开展专项检查,如:全校公选课教学检查、实践课教学检查和研究生课程教学检查等。专项检查的特点是:检查范围小,时间长,针对性强,检查深入。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面了解日常教学运行状态,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师教风建设作用明显。检查结束后的“情况通报”,及时对全校师生公布,既能给出现问题的相关部门、少数教风有待改进的教师带来压力,同时也对规范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二)规范教务管理流程,培养教师严谨教风

规范完善的教务管理制度,科学高效的教务管理流程,是一所高校教学管理的具体体现[2]。教师调停课、考试成绩更改等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务工作流程对正常教学秩序影响较大,也是学生对教风建设关注的焦点内容。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规范此类制度和流程。一方面对教师调停课、考试成绩更改实行严格审核备案制度,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奖惩机制,逐步培养教师严谨治学之风。

(三)端正工作作风,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近年来,教务部门针对教师职称评审中的教学任务审核、教学成果报奖,以及学生评奖评优中的学业成绩审核、免试研究生推荐、创新计划项目评审、转专业考试等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以规范的工作流程,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评审标准,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监督,以端正的工作作风,在师生中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确保教风和学风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三、加强考试管理,以考风促学风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获取教学信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考风建设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好的考风是良好学风的重要保证,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核方式,严格成果审查,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至关重要。

(一)加强考试管理,构建立体化考试违规预防网络

1.“人防”为主。监考教师是建立良好考风考纪的重要屏障。针对目前高校监考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广大教师参与监考工作的热情不高、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等特点,可通过加强监考教师队伍建设,如进行监考人员的招聘、选拔和培训工作,使广大监考教师熟悉考试业务,掌握考试流程,为良好考风的形成提供人员保障。监考教师培训根据监考人员流动情况适时进行,采取集中培训、个别培训和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培训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

2.“机防”为辅。启用标准化考场,加强考试工作的“机防”力量,为良好考风的形成提供技术保障。标准化考场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国家级教育考试建设的高科技、高标准的考试场所,是考试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利用这一先进设备,可在平时的课程考试中也启用标准化考场的监控系统,加强考试工作的技防力量,一方面对准备违纪的学生造成心理威慑,另一方面提高考试违纪监察能力。

3.“内防”与“外防”结合。一方面加强对涉考的考务人员的管理,提高考务人员的素质,选聘责任心强,政治可靠,业务过硬的人员负责考务管理工作,从内部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生考试诚信教育,营造公平公正考试环境,从外部为良好考风的形成提供环境保障[3]。在每学期大型等级考试,以及期中、期末考试集中期,教务管理部门可联合学校宣传、学工、学院等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考试诚信教育宣传,学习最新的国家、学校在考试纪律和考试违规处理方面的规章制度,通过正反案例宣传考试违规的危害,在全校营造公平公正考试环境,将学生考试违规行为防患于未然。

(二)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机制

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教师开展考核方式改革,建议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在传统闭卷考试的基础上,进行开卷、半开卷,机试和面试等多种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4]。目前很多高校思政类、军事理论类、实践类、公选课等已基本采取非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江苏某高校为例,通过对上述课程逐步开展考核方式改革,与传统的闭卷考试相比,改革后的此类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更科学,学生考试违纪人数大幅下降。但将原来以考客观题、闭卷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考主观题、开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后,教师阅卷工作量将明显增加,学校应从政策上予以鼓励和支持。

(三)严格成果审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

学生实践创新成果是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评优报奖、就业、升学时的重要考查指标。为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多出高水平实践创新成果,各高校均出台了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但随着学生在评奖评优等各项评比中的竞争日趋激烈,少数学生不惜采取剽窃、抄袭、挂名等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取实践创新成果。通过制度建设,建立严格的实践创新成果审核制度,加强学生诚信教育,逐步杜绝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培养学生奋发自强,求真务实的学风迫在眉睫。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也是新形势下高校一项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学校应以“严谨的教风引导优良的学风,严格的考风促进优良的学风”为突破口,进一步探索加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以优良的学风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使学校成为弘扬科学精神和维护科研诚信的阵地。

摘要:教风与考风建设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新形势下高校教风与考风现状的分析,提出通过“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务流程,端正工作作风”等措施加强高校教风建设,通过“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核方式,严格成果审查”等加强高校考风建设,从而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学风,教风,考风,高校

参考文献

[1]赵培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14).

[2]肖燃.考试组织管理功能与角色新论[J].高等理科教育,2009,(2).

[3]旷浩源,雷东阳.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班级集体主义培养和学风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

高校教风的内涵 第4篇

关键词:教职工党员,“五带头”,高校教风建设

“教风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作风,是教师精神风貌、行为风尚、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等各要素的综合表现。”(张立等,2010)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端知识人才的隐形力量。基于此,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组成教风建设,不仅是高校教师党员践行“五带头”,深化创新争优活动的主题,还是保持高校教师党员自主性与先进性,做到为人师表、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关爱学生等教学态度,发扬高校教师党员的优良传统,感召其他教职人员与此同行的重要凝聚力。

一、“带头提高学习”:拓宽高校教师党员的职业知识作风

一名高校教师党员,必须加强自身的知识素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做学生的榜样。教师党员的言行举止对高校师生的影响甚大,要具备严谨的教学态度、精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每位高校师生的要求。

教师党员是教师群体中的核心支柱。作为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党员,“一定要以自己的负责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张立等,2010)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良好学风,促进其他教师的教学态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高校教学的真正目的,为社会、国家培育出各方面优秀的人才。以前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得有一桶水”,而现在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获得一片海洋。就是说教师除了拥有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展更多领域的知识,“教书育人”的前提必须是“修身”。因此,作为高校的教师党员,其一,要具备扎实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能有效指导实践;其二,要具备海纳百川的融合意识,对知识点与面进行拓展,如: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的验证与分析,进而运用到课堂上,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状态。

教师党员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与策略进行教学,去设计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随着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文化形态的演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中很多把学校当作休闲与娱乐场所虚度了大学宝贵的光阴。因此,教师党员要改变高校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重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二、“带头争创佳绩”:深化高校教师党员的职业敬业作风

“带头争创佳绩”是指教师党员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埋头苦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宣讲家.2011)延伸之意就是要有职业的敬业精神。教育必须要用灵魂来做,要有高度的热情和奉献的精神。

教师党员的职业敬业精神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内部是对教师党员自身所拥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面化,对高校教育职业以及所教授对象的热衷与投入。外部是教师党员是否能对学生所隐藏的知识与能力等进行启发,是否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设计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人力资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党员作为高端知识人才培育的主力队伍,要想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要有专心致志、精益求精的敬业、爱业、乐业精神,并且要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行。

教师党员要在了解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供求关系的基础上,改革高校的教育方式、内容、策略等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不能哗众取宠,要以形式服务内容为根本,以此营造一种适合社会发展的学习氛围。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曾经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党员应该时刻引领着事物发展的前沿,带领高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断进取。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教师党员也应该在高校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来更新自己的信息库,以此来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带头服务学生”:彰显高校教师党员的职业博爱作风

“带头服务学生”意指高校教师党员“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家庭等困难,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延伸至高校教风建设就是职业的博爱作风。

教师党员要有一颗博爱之心。博爱之心能将教师与学生的德、行、智、趣、情有效地结合起来。因为“教育是以德育德,以行导行,以智启智,以性养性,以情动情的过程。”(陆文,2011)这是高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一旦高校教师党员真正做到博爱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付出才会更加富有生机、活力与内涵,高校教育将会成为爱心、智慧与思想交流的阶梯。

高校教师党员的博爱作风在修身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能突出博爱教育的主体地位,是传递爱的教育表现。当传递结果演变为教育形态,学生会因为教师党员爱的感召而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本能打开心扉与教师进行心灵上的直接沟通,从而进行爱的模仿。这种模仿将会对传统的教育形态进行角色替换,激发学生从未有过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触发学生潜意识中的爱的表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具备了爱的能力,就会认真地生活和学习,博爱的育人理念就能从无形转变为有形。

四、“带头遵纪守法”:完善教师党员的职业制度作风

高校教师党员的带头作用,需以规范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教学秩序做依托。其具体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点:

(一)规范教师党员的教学环节。教师党员上课之前要严谨做好全面备课,紧跟时代步伐备授课内容、备课堂设计、备课堂组织,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

(二)教师党员要带头遵守纪律。教师以身作则,以治学的态度严格管理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对学生的缺旷、作弊等现象要严于制止,以自身良好的教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做好教师的评学工作。彰显师德风范,时常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交流,促进师生的仁爱关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同时,让校园成为传递中华传统美德——仁爱的场所。

五、“带头弘扬正气”:加强高校教师党员的职业道德作风

“带头弘扬正气”是正义感的一种表现。即“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敢于同不良风气、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增强高校教师党员的反省观、责任观与正义观,始终以德为立身之本,做人之根基。

教学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党员是教职工队伍中的主力军,在推动高校教学工作开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应敢于向高校的不良风气和各类违纪行为作斗争,以维系教师党员的职业道德作风,使教师党员成为高校教育发展中的核心支柱。其具体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点:

(一)要有修身的反省观。职业道德是高校教风建设中的核心元素,是高校教师党员思想、道德作风提升的重要基础。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陆文,2011)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发展核心力量的教师党员,必须要有为学校奉献自我的道德情操、正义感和责任感,正所谓立德修身方能为人之师。

(二)要有育人的尊重观。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后备力量。学生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其德、智、体、美、劳等具有差异性。作为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师应该树立育人的全面观,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性,发扬社会主义育人的新风尚,促进学生整体发展。

(三)要有育人的长远观。育人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大学作为学生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将会影响学生踏入社会之后的发展空间。教师党员应该立足过去和未来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培育学生的品德和知识结构,让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与当今高校的教育互相承接,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做人的培养,以期适应社会发展。

(四)要有育人的正义观。目前,有些老师上课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公共课。由于各种客观原因,100分钟的课程教学,三十分钟授课,三十分钟“分组讨论”等,剩下的时间用来漫谈。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更会滋长老师对公共课不认真的作风,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党员作为教师群体中的带头力量,应该敢于对教学中不太妥当的做法提出质疑,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应有的正义感,提升高校教风,提高教学质量。

结语

总之,高校教风建设的核心组成是教师党员。教师党员要做到“五带头”,深化高校职业知识作风、职业敬业作风、职业博爱作风、职业制度作风、职业道德作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以树立高校良好教风,使高校教风建设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立,王玲,朱亦赤等.2010高校教师教风建设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11):34-37.

上一篇:体育建筑设计下一篇:汉语主语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