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范文

2024-06-25

罗森塔尔范文(精选12篇)

罗森塔尔 第1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启示:

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 第2篇

源于一次实验,实验者通过暗示教师哪些学生有天赋,致使教师对这些学生付出格外的关注,而教师的行为也传达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期许向好的方向发展。

有一位名叫罗森塔尔(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

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

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

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

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

他推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

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

比如你听别人说过,张某近来对你很不满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时,即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你也会体验到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如果你听别人说这个人专会挑别人说话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就不如平时讲话那样流利。

罗森塔尔效应与学前美术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学前;美术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姑孰画派的艺术价值及其传承研究”(SK2016A0909)安徽省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项目(2013tszy047)]

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中验证提出。他们在一个试验中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高智商人才。”一年后再进行测试,发现这些被随机抽选的学生进步尤为明显。这一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非常突出,受老师关注或鼓励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其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现代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在《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一书中提出了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素质,第一个就是“热心教育,为人师表”,着重强调了教育工作者不可没有爱心,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应充满爱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授的每一个学生。学前教育是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教育,美术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走出了由家庭小圈子迈入集体生活和认识社会的第一步,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往往就是自己的老师,因而学前教育阶段的老师如何启发引导幼儿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他们做好接受基础教育的准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获取自信、建立正确认识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无任何外界的干扰,幼儿往往喜欢自发地用绘画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外部世界的理解,特别是处于2~3岁“涂鸦期”的幼儿,往往以绘画作为语言表达的补充。儿童绘画通常分为“涂鸦期”“象征期”“图示期”“观察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学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间段。2-3岁是涂鸦期,为幼儿绘画的最初阶段;4~5岁是象征期,此时的孩子有强烈的求知欲,幼儿的思维处于萌芽阶段,也是形象思维的敏感期,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自由大胆地用象征性的绘画符号来表达幼儿眼中的事物和自身的感受,这一时期,如有专业的人员予以正确的指导,将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呵护、绘画语言的表达和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学前美术的教学效果,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前儿童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具备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方才能够较好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与学习新事物的兴趣。罗森塔尔效应从本质上概括就是积极的暗示和爱的效应,对于学前阶段的孩子,往往一个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原动力。一个心中充满爱的教师,其所呈现的状态往往是积极的、阳光的,一般不会狭隘地思考问题,通常会使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倾心打造高效课堂,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幼儿教师大多都比较有亲和力的原因。

优秀的幼儿教师是提高整个民族教育水平的基础,而培养这样的学前师资是其中关键一环。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中应该包含如何有效激发幼儿的自信与创造力,教师可以通过美术这一幼儿最易理解也能够普遍参与的形式使受教育对象获取满足与期待。在当下,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学领域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将学前专业的学生当作美术专业学生来教,整个培养体系过于专业化,学的东西虽多,但与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脱节,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明显缺位;二是过于简单机械,把美术课程的内容低层次弱化,有的索性只教简笔画,或者“儿童画”,而这种“儿童画”仅是指教师作为成人眼光中的所谓“儿童画”,往往是由教师自己先画,再按步骤将其教授给幼儿,幼儿往往在做机械的模仿,缺乏真正儿童画的特征。因不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不能称之为儿童画,在这种教学方式的指导下产生的作品通常缺乏生动、创意,更多的是千篇一律,把儿童心中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圈固在一两种死板的模式中,线条、比例、色彩的使用都被人为限制。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和孩子说:“太阳必须用红色涂,要不就不能叫太阳,很丑!”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绘画是他们传递自我内心世界的一种媒介,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今天心情很好,就会用红色、黄色等暖色较多;明天心情不好,可能又用棕色、黑色较多。只要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用色的选择,可以由孩子自主选择。这样的美术活动,对孩子来说才能真正起到表达内心情感的作用,对孩子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更易于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与创作欲望。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应为“启发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站在自身立场持批判态度的“监工”。约翰·杜威在儿童与教师论中提出:“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正因教育的过程是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其中教师和儿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融洽放松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忽视幼儿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随着人们对学前美术作用了解的不断深入,学前美术教学在学前儿童的教育领域颇受重视。在幼儿学习的初始阶段,以美术为抓手,来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且保护个性特征的目标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学前美术教育应该有其独立的、完整的教学体系与方法,教学目标与意义,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前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目前,我国学前美术的教学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环节。在学前美术师资的分类培养中,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可能没有很深的美术造诣,而美术专业的教师对学前专业美术课程的理解认识往往不准确,常常是偏离的。正因如此,学前美术课程的实施就难以实现高质量的效果。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下,走进幼儿园美术课堂的老师,由于种种学前、美术两个专业交叉知识的缺乏或不能很好地融合思考,教学没有明确的思路,教学过程乏味无趣,很多有绘画天赋、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幼儿不能在最需要的时候获得很好的引导和鼓励,绘画的兴趣得不到保护,以至于不再喜爱也不再愿意画画,不会去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内心五彩斑斓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在孩子潜意识中留下了不敢探索和自由表达的障碍,对未来形成自信而富创造力的特质极为不利。

在当前大力提倡创新的社会背景下,人在受教育的初始阶段,通过学前美术教育激发国民最原初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教育者教学方法的合适与否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学习原动力,最终决定学习效果。杜威指出:“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明确表达了教师应更多地观察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此基础上方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引导。

对于教师来说,要充满爱心,对孩子充满期待,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并且需要制定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并且部署好完善的教学计划,且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在共性的基础上加入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个性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教师在完成技法教学外,还要不断钻研系统、前沿的科学教育教学方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的手段亦可以多元丰富,真正做到使孩子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同样也是激发孩子美术学习兴趣、自由探索和大胆创造的有效途径。

总之,正确认识罗森塔尔效应能有效厘清一些如何提高学前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效果的基本原则,以此来指导课程定位、性质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组织和实施,使其更贴近符合学前教育特征和需求。重视学前教育,充分发挥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满足一种兴趣,而且会对人的一生乃至民族和社会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景芝.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杨天民. 罗森塔尔效应对现代美术教育的启示[J].中国美术教育,1998,(02):31-32.

[3]秦秋萍. “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单媛媛. 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邢夏婕.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教师角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 第4篇

书籍永远蕴含着人类最深刻的智慧。度过了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天, 我总喜欢在睡前捧起一本书, 五页也好, 十五页也罢, 读读书中的小故事, 体会着笔者的教育心境。最近我读到了“罗森塔尔效应”, 觉得实用而又有趣, 于是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学生身上, 没想到真的产生了神奇的效果。

刚开学的时候, 我并不喜欢天天, 他是一个让人总忍不住要皱起眉头的孩子。上课时, 他眼睛呆呆的, 思绪不知道已经飘到了哪里。排队时, 他动作慢慢的, 总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连作业本上的字也是歪歪扭扭的, 好像在跟谁闹别扭。因为他慢悠悠的性格, 我总忍不住要大声地呵斥他, 但每一次都是当时有效, 一转脸, 这个小家伙就又变成了原来的样子。就在我一筹莫展, 想不到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这个孩子时, 我看到了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于是决定要冒险试一试, 之后就有了我对天天的三次期待。

第一次期待

在一堂语文课上, 看着一片高高举起的小手, 我面带微笑扫视着每个孩子的脸庞, 思考着到底应该叫谁来回答问题。就在这个时候, 我看到了天天, 他左右看看, 犹豫着把手举了起来, 注意到我在看他, 又轻轻地放下了手。我决定要抓住这次机会, 于是叫了天天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得很不错, 只是声音小小的。我大声对孩子们说:“天天的回答简直让李老师惊喜, 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 我要给他打99分, 扣掉的1分是因为他的声音有点小, 如果下次声音再洪亮一点, 100分肯定是要被他轻松拿下的。”孩子们用羡慕的目光看着天天, 我也第一次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喜悦的神情。至此之后, 我发现天天开始主动举手发言, 发言的声音也一次比一次洪亮, 再也没有出现神游物外的问题了。

第二次期待

天天上语文课的状态简直有了质的飞跃, 但作业写的还是不够整洁。每次翻开他的练习册, 不是拼音字母歪歪扭扭的, 像喝醉了酒一样, 就是整张纸黑漆漆的, 别提多难看了。一次批改了天天的作业后, 我考虑了片刻, 在本子上给他留了这样一段话:天天, 你上语文课的时候简直像一个聪明的小博士, 但每次写的作业都是脏兮兮的, 令李老师有点难过。李老师认为一个聪明的孩子, 作业也一定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我知道你能做到的!第二天一早, 语文课代表刚把作业放到桌子上, 我就迫不及待地抽出天天的本子。打开一看, 拼音字母写得端正了一些, 也没有橡皮擦过之后黑黑的印子了。我高兴极了, 给他写了一个大大的“棒”字。当天发作业的时候, 我注意看了一下天天的表情。他翻开自己的作业本, 眼睛一亮, 绽开了一个灿烂的笑脸。我相信, 从此之后, 天天的作业一定做得很棒!

第三次期待

由于天天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他的学习成绩一下子由中游上升到了班级的前列。我能感受到他对学习燃起的热情, 无论是上课时炯炯有神的目光, 还是下课后自己复习的认真, 都在无声地证明着, 这个孩子真的变了。但天天身上还有一个最让我头疼的问题, 那就是做早操站队时停不住的小动作。我仔细观察过他, 一分钟的时间里, 其他孩子可以一动不动地立正站好, 而他呢, 一会儿摸摸头, 一会儿掂掂脚, 忙得不可开交。本来我想在班级里狠狠地批评他, 但仔细想想, 还是改变了策略。我在班里对孩子们说:“我们班有一名同学, 学习成绩很好, 但做操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动来动去, 让李老师很头痛。要是这名同学每次站立的时候都能像一棵挺拔的小树一样, 李老师该多喜欢他呀!”边说这些话, 我边用眼睛盯着天天, 他低下了头, 不知道想了些什么。第二天的早操, 天天很快就站好了队, 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 一动也不动。由于天气的炎热, 天天头上流下了豆大的汗珠, 但他竟破天荒地没有去擦, 而是表情严肃地盯着前方。我彻底被这个可爱的孩子感动了, 连忙走过去用手帮他擦去了汗, 弯下腰对天天说:“你是好样的, 李老师真喜欢你呀!”天天羞涩地笑了, 站得更精神了, 就像一棵迎风站立的小白杨一样, 成长起来。

罗森塔尔 第5篇

“罗森塔尔效应”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实践首先要明确框架,将实践行为套入框架中,其后再讨论具体方式.其意义基本相当于在宪法精神指导下制定各领域具体法律条文.高校班级的管理活动实践可以涵盖现有所有环节,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假期实践活动等.以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管理为例,其框架应包括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期望、学生本身期望、期望完成度、后续目标等四个环节.如学生选择到企业进行一个月的实习,教师对其期望可以是获取专业技术和薪酬回报、提升交际能力,在此要求下,教师首先接触学生,给予足够的建议和关注.假如学生的交际能力不足,教师可以传授交际技巧,见到同事保持微笑,先打招呼等.在教师的期望和实际鼓舞下,学生可以更为从容的进行实践,也能够更好的达成教师的期望.实践框架的制定,是高校班级管理应用“罗森塔尔效应”进行实践的基础之一.

4.2创建品牌班级

当前时代,品牌已经有了战略性的意义,高校的每个班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亮点,根据班集体的实际情况,打造品牌班级,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品牌班级的建立可以充分激发每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实现班级建设全员参与,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班与班之间制定激励机制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效应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的.品牌班级的建立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要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期望,而且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期望,并能顺利地把这种期望传达到每个学生.鉴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内涵,本节将品牌班级的标准定为实践方面的快速进步和成果的保持.以班级卫生管理为例,比如某班级的卫生条件较差,该班级的班主任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期望,要求班级在下一次卫生评比中进入前三,并制定了相关计划,要求班委会每天早自习前、午休时、放学前进行检查,要求值日生每天早晚各打扫班级一次,班主任本人则亲自带领学生在周五下午进行大扫除.在该期望下,班主任、班委会、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成果良好,该班级在下一期卫生评比中进入前三,并获得表彰,在后续的`管理中,班主任仍以较高期望要求学生,班级的卫生条件也始终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下,该班级即可以作为卫生管理方面的模范班级.模范班级的创立对于高校班级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为其他班级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参考[3].

4.3帮助差生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班主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有了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师生之间采油架起信任的桥梁的基础.班主任的爱应面向全体,对每个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倍加爱护.在高校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对班主任一般较为信任,班主任的鼓励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十分积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老师、同学、班集体所接纳,感觉到老师和同学们时时关注着自己;让每一位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己对班级有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自豪感.学生可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说自己想说的话,在成就中不断进步,在勉励中充满自信,做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做班级管理中的开拓者,差生的自我形象借此得以良好树立.

总结

通过分析“罗森塔尔效应”下高校班级管理理论创新与实践,了解了相关基本内容.目前来看“罗森塔尔效应”以及其衍生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方面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包括管理理论也包括管理实践,加以把控和利用对于高校班级管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后续工作中,注意上述内容、应用相关理论也能够使高校班级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得到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苏丹兰.也谈师爱———对罗森塔尔效应的新解读[J].当代教育科学,,(14):51-53.

〔2〕于静.浅谈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27-28.

罗森塔尔 第6篇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心理暗示;主观题;自信

一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乡村学校。他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和能力测试后,在学生名单上打了几个勾,认真地说:“打勾的学生将来一定会大有出息。”时隔多年,他的预言成真了,那几位被打了勾的学生果真大有出息。这时,罗森塔尔告诉他们:“我并没有看学生的测试结果,打勾是随意的。但确实使那些学生受到了激励,这说明心理暗示这种力量是无穷的……”。罗森塔尔巧妙地运用了心理暗示,让老师们相信那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聪明,更有前途,并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更加信任和鼓励他们。那些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期望,心理潜能得以激发活化,自信心增强,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比其它孩子进步都快。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如何把“罗森塔尔效应” 运用到高中政治教学中,并有效提高政治主观题的得分率,这就是本文要讨论研究的。

一、高中政治主观题得分率不高的心理因素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浙江省政治学科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考,与高考接轨,教师在平时的测验中都会采用这两种题型,但发现,学生在主观题上的得分率往往较低。经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迁移能力差的学生对主观题从心底里就有一种恐惧感和排斥感。这些学生看到主观题的第一反映就是“我不会”。这种不自信使他们在做主观题的时候选择了逃避,或无的放矢,想到什么答什么,准确率不高。②心理干扰。有些学生面临考试时,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焦虑、恐慌、紧张情绪容易导致怯场,记忆混乱,思维受阻,以致失误而失分。或考试中仅凭以往经验,感觉“似曾相识”就仓促动笔,往往由于找不准设问的切入点,草率答题而失分。③很多学生平常做主观题,十分迷信参考答案,缺少独立思考,总是一味地抄参考答案,然后就等着以后复习时再去背答案,以应付考试。这样,由于没有自主进行思考和总结,缺乏答题经验,得分率当然不高。

二、罗森塔尔效应在高中政治学习和主观题答题中的积极作用及具体运用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权威性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感受到积极暗示,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自信心大大增强,学习时加倍努力,答题更加仔细认真,从而取得了好成绩。

(1)教师的语言暗示。充满激励的话语是让人产生动力的源泉。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和考试前,我总是这样和学生说:“只要我们掌握了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这些题目对我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以此来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有时学生考试后,主观题成绩不理想,学生会对自己失望、感到气馁和挫败,我会及时给他们一些激励的语言,“我相信你下次肯定行”,“我希望你能继续努力”。有了这种精神动力与支柱,相信一切困难都会遁于无形。

(2)其他学生的榜样暗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我们要做到的先是树立榜样,也就是培养出榜样。各班都会有一些主现题答得比较优秀的学生,每次考试或练习之后,把这些学生做的比较优秀、规范的答案展示给全班同学生欣赏,使他们觉得,同学能做到,我也可以做到。用学生教育学生,会收到更好地激励效果。这样不但能激励答题优秀的学生,还能对其它同学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其乐于接受、愿意接受,可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自我成功体验暗示。让学生自己体验成功,暗示自己是好学生的心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利用积极情绪自暗示树立信心。让学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在良性信号的刺激下走向更大的成功。多数学生主观题答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商低或课程难,而是他们自己缺乏信心,自认为做不好或不会做,我们称其为“消极心理暗示”。在这种不良心理暗示的作用下,他们做题的时候就持被动、悲观的态度,大脑不能积极地思维,反应节奏慢,與题目有关的各方面的知识点难以积极调动起来。因此,成绩总是不理想。“积极心理自暗示” 是医治他们的良药——让他们找回失落的信心,端正态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要对自己说一些鼓舞的话。不要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不要总是对自己说“我的能力实在不行”、“我缺乏解题的技巧”、“我嘛,本来就不行”等等这样的话。要知道真正能够击倒你的人有时恰恰正是你自己。因此,要多给自己一些激励与信心,不断告诉自己“我有实力,我有能力,我会成功,我一定会成功。”经过这样的自言自语,你的心情会更加积极乐观,思维、行动的效率也会提高。第二要尽量避免用消极或否定的词语。政治科目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比较多,许多学生对此深恶痛绝。换一个思路与角度可能就不一样了。僻如,不要对自己说:“我刚刚背了怎么又忘了呢”,而要说:“我昨天背的,到现在还记得这么多。”养成使用积极语言的习惯,拒绝不停的自我抱怨。试着将所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都改成肯定句,一点一滴的赋予你积极思考的习惯,这将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第三不要总强调负面信息。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这样的提醒:“昨天我有3个知识点没有背下来”、“这类题我总是找不到解题思路”等等。越是这样担心的事情越容易发生,所以,聪明人应该避免用失败的教训来提醒自己,而应该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如:“多背几遍我就能记住了”、“这次知道错在哪里,下次做这类题的时候就有经验了”等等。积极的暗示和指导,比起强调负面结果,效果会好很多。第四要善于正确分析成功或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我们常常听到老师用这样话的教训自己的学生:“为什么同一个老师教,有些同学成绩考得这么好,你怎么就这么点分数呢?不要老是找客观原因,要多找找主观原因。”意思是不要用客观原因来推卸责任,要从自己身上寻求改进。这话固然不假,但是很多人找主观原因往往一找就是:“我自己太笨。”“我不是学习的料。”这种心理暗示的结果就是使你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结果每一次失败都成为你“笨”的证据,而成功则成了侥幸。抱有这样心态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寻找主观原因应该是寻找那些可以改变的主观因素,比如“我还不够努力。”“我在做题的时候比较马虎大意。”“我在这上面花的时间还不够多。”这样,才能促使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发奋,而不是自暴自弃。而且,在很多时候,失败确实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一味的责怪自己未必就是好事。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把握自信这一关键因素,才能真正在各种考验中取得成功。实践证明:适宜的心理暗示可激发学生的情感,调节学生的心理,改变学生的行为,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习和答题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皮格马利翁效应》

[2] 《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罗森塔尔效应” 》

[3] 《 说说“罗森塔尔效应 ” 》

罗森塔尔效应启示录 第7篇

关键词:罗森塔尔效应,音乐器乐教学,教态问题

在引用和出现频率最高的十大外国典故中,皮格马利翁效应位居第七。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并深深地爱上了它,取名盖拉蒂,不断地拥抱亲吻它,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盖拉蒂接受,但它依然是一尊冰冷的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于是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神殿,祈求爱神阿弗洛蒂黛赐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望感动了阿弗洛蒂黛,女神决定帮助他。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当他走到雕像前,再一次深情凝视着它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眼睛开始释放出光芒,嘴唇也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目光注视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馨香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它充分说明,强烈的心理渴求,即“痴心”与信念对于目标的实现有强大的助力和促成作用。此后,当一个人对艺术对象有着狂热执著的追求精神,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成为产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 1933—)受故事的启发,以师生关系的改善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关系为课题开展实验:他将平时学习较差、受过教师歧视、出身草根的学生列出名单,在交给各班老师时郑重地说:“经过科学测试,这些学生的智能发展有希望高出其他学生。”受到积极暗示的老师此后改变了以往对这些后进生的态度:变“素质淘汰”为提携捧负,改讥刺戏弄为赞誉慰勉。不久,奇迹出现了———在挚爱的温暖和期望的目光中,这些“问题学生”不仅智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且身心健康的各项指标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中有名的“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即“期待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特殊的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和赞美时,便由此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提高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变得自信自尊,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努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进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在坊间它也被戏称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教师的教学态度分为“美态”和“丑态”两类,“本事越大,脾气越大”为后者之一。德国钢琴大师亨泽尔特(A.Hensel1814—1889)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据说性情极为暴虐,令趋前聆教的弟子众生无不心惊肉跳,以致学生间纷纷互相传告:“别走近亨泽尔特,他会要你的命!”法国最伟大的作曲家德彪西(C·A·Debussy 1862—1918)在尚未成名之前,主要以教钢琴维持生活,他是个琴技超绝的钢琴家,但绝不是个好老师:舌厉口尖,极尽调侃戏弄、挖苦贬斥之能事,尤其鄙视反映迟钝的“笨学生”。

迂事浮躁,是常人的通病,如果能保持冷静,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以常人论之,钢琴教师在长期的职场生涯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在“久战不决”的情况下饱受“听觉虐待”,始终能以平常心处理问题的实属罕见。柯美雅说:“如果动不动就五孔生烟,不仅伤害身心,而且浪费精力和时间,也有失尊严和影响别人对你的敬意。”[1]“嘲笑别人是一种令人反感的行为和危险的武器,是把伤人不见血的匕首,不仅伤人,而且自伤。”[2]学生之于老师,如婴儿之于父母。身为诲人之师,“带病”执鞭,动辄对“弱势群体”横加伐挞,出口不逊,甚至美其名曰“反向激励”,此举非但不能取得良效,反而会在损害教师个人的无形资产的同时起到逆示范的作用,是为和谐社会所不齿的一种陋观恶习,必须尽早杜绝并根除。

反观我国已故声乐大师沈湘(1921—1993),在他的课堂上始终充满欢歌笑语,从始至终洋溢着融洽和谐的气息。这位有“点石成金”之术的“明”师说:“我不喜欢在课堂上耍威风,那会弄得学生心理紧张,怎么还能由衷地歌唱?”[3]在这位慈父般的师长面前,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先生的侃侃而谈像他那优美的范唱声声入耳,如沐春风之感令弟子们舒心惬意。沈先生在传业授道的同时还使学生精神焕发,信心十足。如果学术性课程可以使知识增容的话,那么如沐春浴风之感就可以陶治性情。尤其是后者,可谓弥足珍贵,可遇而不可求。正如美国西北大学校长斯格特博士的名言:“态度比能力更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4]

作为园丁,“耕者求沃土,沤者求深源”,本无可厚非。但人的天赋和才能向来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形”分布。最好和最差的学生为极少数,绝大多数为资赋中等的学生。已故西班牙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P.Casals, 1876—1974)说:“天才自会成才。教师,即使是最出色的教师,对天才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也相当有限。”[5]因此,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这个“绝大多数”构成了基本的“求医群体”,而且肯定还得搭配上几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孩子“以观后效”。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医术高明,对患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医生广受欢迎和尊敬;相反,即使你的医术再高明,对待病人却冷若冰霜,也终将被人们所不亲。亨泽尔特和德彪西的个案即是明证。卓尔不凡的匈牙利小提琴家、教师卡尔·弗莱什(C.Flesch, 1873—1944)说:“一个只对了不起的天才感兴趣的教师就像一个人只追求与富人为伴……霍夫曼把学生中的精英都招到自己的班级,而把其余的都扔给了他的同事巴克豪斯、莫依塞维奇和罗森塔尔……我一直更喜欢教那些资质平平的学生,而不是那些精英。”[6]这位有着现代小提琴教师中的“罗马教皇”之誉的一代宗师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而并非仅仅是那些明星级的“天才人物”。弗莱什的教学实践证明,人的智商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经过适当的磨炼,茅塞顿开,必将令人刮目相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是主情的艺术,教学是双边活动,有不可忤逆的交流互动,需要两颗心的碰撞与融通。德国诗人歌德说:“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而感情的核心是爱,这个爱是博大、纯洁、深挚和动人的。”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教师喜欢他、重视他,使其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学习的动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7]优秀的教师善于通过激励机制将学生引入音乐殿堂,这既是罗森塔尔效应的精髓,又是教育学中的科学发展观。在教师身上应同时体现出教师、父母、朋友三者的化身,师生间不是“君臣关系”、“主仆关系”。所谓“仁者爱人”,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即使学生将来不从事专业音乐工作,这一段音乐学习对其一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在学生的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梅纽因说:“当年,我年仅10岁,埃乃斯库就像面对他的同龄人那样尊重我,认真地看待我。他尊重所有的人。现在轮到我,我也要尊重每个人的做事方式,不去将自己的一套强加于人。”[8]学生再小也是人,千万不要低估他们的理解力。人类是感情动物,学生对于感情的反映是极为敏感的,教师若缺乏耐心,课上吹胡子瞪眼,疾声恶语,间杂嘲谑,甚至啐骂随之,往往使学生不敢回答问题,使表演无法正常发挥。对这样的教师,学生不仅在感情上渐行渐远,学习热情骤然降至冰点,高度紧张也使他们无法在内心深处产生对音乐的共鸣。对于教师来说,发火尽管可以逞一时之快,但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却变成了精神的刑场,使他们陷入到了不可名状的痛苦之中。声乐是自我体验的艺术,器乐则是“心灵的体操”。控制论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神经系统、运动知觉和肌肉组织形成了一套高度复杂的自动化的“创造性机制”。学生的心理负荷本来就很大,“金刚怒目”好比这一程序的“阻断开关”,而“菩萨低眉”则是系统运作的“助推器”,正所谓“智者和蔼,愚者暴躁”。表现在少数教师中的师生“交恶”和冷嘲热讽决非简单的教态问题、语言问题,而是师德问题,必须重而视之。各级各类学校和从事业余音乐教育的教师必须将师德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自我约束,重视师生间的“感情投资”,还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

音乐教学中倡导罗森塔尔效应,不等于提倡“快乐教育”。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带给听众美好的艺术享受,未来的艺术家们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教师对于尚昧无聪的孩童,尤其要注意良好的学习情境的创设。他们之中有些人本来就对学习音乐有畏难情绪,过于严厉,是他们不能承受之重;一味训斥,无异于暴摧残折。对于那些“不得长鞭不肯行”的学生,教师需用言语方术促其上道入轨,使其永依鞭策,以成远大。总而言之,灌溉培壅,皆有法度。“严格”不等于“严厉”,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教师应宽严并济,杜绝讽刺打击。“初阳萌动慎培养,万木一本含春滋”。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膏雨滋润,熏陶化育,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为发展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美]柯美雅.成功不求人.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54, 65, 117.

[2]管弦笔耕共交响——龚琪、陈贻鑫音乐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227-228.

[3][英]韦伯.群鸟之歌——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印象录.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78.

[4]卡尔·弗莱什回忆录.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247.

[5]李尤.“官本位”低龄化现象透视.退休生活, 2004, (7) :10-11.

对罗森塔尔效应的审视与反思 第8篇

罗森塔尔效应似乎揭示出了爱和期待的神奇教育力量, 一时间教师们开始热衷于去掌握爱的艺术, 以为没有爱去不了的地方, 只要有爱, 就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但是, 人们对于罗森塔尔效应的内在机制和关键因素, 对于罗森塔尔效应可能伴随的负面影响, 对于如何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 在倡导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 对罗森塔尔效应盲目推崇大可不必, 理性认识与深刻反思正当其时。

一、片面理解会弱化教师教育能力

表面上看, 罗森塔尔效应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期待所引发的, 这也由此造成一些人片面夸大教师的爱和期待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甚至有学者提出期待和爱是教育的全部。如此, 则不仅把复杂的教育问题简单化了, 而且极有可能因此而轻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弱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期待和爱真的是教育的全部, 那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到学校来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全面的教育。试想, 世界上有哪一种爱能够比母爱更无私更伟大, 世界上又有谁比父母对孩子的期待更加殷切。如果期待和爱可以代替教育, 那世界上每一个父母都是皮格马利翁, 每一个家庭每一天都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 教师的期待是通过四种行为影响学生表现的。其一, 气氛:教师的情感反应 (温暖、支持、微笑) 和他们给不同期待学生形成的不同的社会情感气氛;其二, 反馈:教师的奖励和惩罚;其三, 输入:指向特定学生的教师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其四, 输出:教师提供给学生作出反应的机会 (如提问, 目光接触等) [1]。研究还发现, 气氛和输入产生的效应最强。也就是说, 期待和爱只是一个“引子”, 只是引导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的“前奏”, 与爱和期待相伴随的具体有效的教学行为和高超精湛的教学能力, 才是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关键因素, 才是这首爱的乐章的“旋律主题”。如果与爱和期待形影相随的只是教师平庸乏味的教书技巧、捉襟见肘的教学资源, 那学生身上势必难以发生教师所期待的发展与变化, 对学生的满腔期待和爱也极有可能换来深深的失望。

教育不能没有爱, “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罗素) 。但爱不是教育的全部, 爱不能代替教育。除了爱之外, 教育还应当包括价值的引导, 知识的建构, 情感的熏陶, 心灵的滋养, 智慧的绽放, 视域的融合。盲目夸大教师期待和爱的作用则变相否定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否定了学校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仅用教师的期待和爱来说明学生的发展变化实际上是一种简单化的行为主义倾向。

因此,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要想学生身上发生所期待的变化, 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 必须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 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增强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力。片面理解罗森塔尔效应, 过分强调期待与爱的直接作用和影响, 只会在教育实践当中造成弱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不良倾向。

二、盲目推崇会损害教育公平正义

罗森塔尔实验设计的步骤, 即期待效应实现的过程如下。

第一, 教师先是根据他所掌握的学生的性别、外貌、学习成绩、社会经济地位、家长职业、家庭环境等信息对学生作出不同的期待。

第二, 由于对学生有了这些不同的期待, 教师在对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上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就会有区别地对待学生。首先, 教师会在心理上把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 产生不同的期待。然后, 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上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 学生对教师的不同对待也有区别地作出反应。学生会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期待, 来了解自己在学校和班级的地位、作用、责任以及教师对自己的要求, 并把这种期待内化为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使自己按照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表现出学习刻苦努力、品德行为良好等特质。

第四, 学生在教师的期待下潜能得到发展, 这又有助于印证和强化教师的期待, 使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持续下去, 并对学生产生更大的期待。

通过以上实验设计步骤可以看出,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期待的高与低, 多与少, 而在于不同期待心理影响下教师个人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分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给这个学生的关注和机会多了, 给其他学生的关注和机会难免就少了。从某种意义上说, 罗森塔尔效应在某些学生身上的产生, 是以更多地占用其他学生的教育资源, 剥夺其他学生的教育机会, 甚至是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国外关于教师期待效应的相关研究也表明, 在教师高区别对待不同学生的班级中, 教师期待效应更显著, 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更严重[2]。

在我们当今的学校班级中, 罗森塔尔效应可以说俯拾皆是, 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我们的一些老师可以说个个都是“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这些老师极善于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 给“优生”的资源和机会多, 给“差生”的资源和机会少, “优生”的发展往往就能符合教师的高期待, “差生”的发展也会不幸被教师所言中。这不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中国现实版吗?但我们真的需要这种罗森塔尔效应吗?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学生, 这不是因材施教意义上的区别对待, 而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分配。因此, 罗森塔尔效应对于提高个别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有效果的, 但它很容易造成班级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盲目推崇罗森塔尔效应, 生搬硬套罗森塔尔效应, 乱引滥用罗森塔尔效应, 青睐一些学生冷落另一些学生, 一些学生的良好发展以另一些学生的不利发展为条件, 则会在发挥罗森塔尔正效应的同时, 引发其负面效应, 损害教育的公平。

基于以上原因, 当教师在事实上不能做到平等地关爱每一个学生, 殷切地期待每一个学生的时候, 重要的是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完成好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同时, 尽可能多地把关爱和期待投向发展不利的学生, 从而避免一些学生万千宠爱集于一身, 另一些学生长年累月无人问津, 避免在学生的发展上出现“马太效应”。

三、发挥正面效应须同时限制负面影响

一方面, 教师的爱和期待将带来学生认知、情感、人格的良好发展, 这是罗森塔尔效应所表现出的正面效应;另一方面, 教师的冷落、忽视也会引起学生智力的衰退、情感的阻滞和人格的扭曲,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所造成的负面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的正面效应可以让普通平常的孩子有着超乎寻常的发展, 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期待和爱激活了学生身上潜藏的巨大能量, 这种能量能够迅速转化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强大动力。而罗森塔尔效应的负面效应则会让本来极具发展潜质的孩子“泯然众人矣”。这是因为, 如果一个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他的爱和期待, 在心理上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动摇, 在行为上就会表现出畏缩和退却, 就会害怕挑战、不敢尝试、缺乏创新, 潜能的发挥更是无从谈起, 身心的全面发展当然会出现迟滞。作为一个教师, 应该充分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正面效应, 同时力避罗森塔尔效应的负面效应, 让罗森塔尔效应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第一, 全面客观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 就是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过去、现在以及他们的理想, 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意向、愿望和主客观条件, 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一个能够为他们所接受、所希冀、所追求的发展目标。只有这样,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能够内化为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这种期待也才能够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部动力。如若不然, 教师的期待很可能就是要么遥不可及, 要么隔靴搔痒, 要么唾手可得, 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 给予发展不利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期待。罗森塔尔效应是研究者采用自然实验法, 有意识改变和创设某些条件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效应在促进个别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可能会造成对其他学生发展的忽视。大家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当初罗森塔尔不是故作神秘地将所谓的“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 而是把18个班每个学生的名单都告诉老师, 并且告诉老师说这18个班的所有学生都“有优异发展可能”, 那么, 八个月后,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还能够对外宣称他们找到了“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吗?他们还能够发现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吗?从理智上分析显然不太可能。

罗森塔尔效应的实现条件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对学生作出有差别的期待, 并对不同学生表现出有差别的态度和行为, 然后是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与行为也会作出有差别的反应, 不同学生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别化, 最后是不同学生实现了差别化的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得到印证。可以说罗森塔尔效应的整个实现过程都贯穿着一个主线, 那就是差别化对待不同的学生。但是差别化对待不同学生绝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 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期待效应的作用, 而要让教师的期待成为现实, 又会违背教育的基本原则。如何让罗森塔尔效应服务于学生素质的提升、潜能的发展, 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地思考。

罗森塔尔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在班级教学中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时, 一定要积极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正面作用, 严格限制它的负面影响。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应该对那些目前尚未表现出发展潜力的学生、那些所谓的“差生”、“非重点学生”和弱势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更强烈的期待, 让这些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愿望, 使他们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最大限度地改善他们自身的发展状况, 而不应该将目光聚焦于几个“优生”。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我们教育中的公平与正义。正如哈佛大学教授、自由主义思想家约翰·罗尔斯 (John Rawls) 在《正义论》里所倡导的那样:“所有的社会基本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及自尊的基础——都应被平等地分配, 除非对一些或所有社会基本善的一种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3]有人认为, 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高期待严要求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 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使学生遭受不必要的挫折, 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甚至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笔者认为, 对弱势学生降低期待没有要求才会给他们造成真正的损害, 对弱势学生降低期待和要求是一种无形的歧视与偏见, 是教师推卸对于学生责任的托辞和借口。

从罗森塔尔效应的实验可以看出, 期待效应并非只是出现在“优生”身上, 任何学生包括所谓的“差生”和弱势学生身上也会产生期待效应。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素质教育举步维艰, “差生”备受冷遇, 发展严重受阻的客观环境下, 期待效应对“差生”的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第三, 期待应以尊重学生独立个性为基础。对学生来说, 不管教师对他们的期待是高是低, 也不管教师对他们的爱是多是少, 他们都希望教师能够尊重他们个体的独立性。教师期待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潜能的发挥, 人格的健全, 教师的期待应着眼于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成为他们自己。如果教师离开学生自身潜能的发展另外为学生预设一个价值目标, 就会否定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价值, 学生就难免会对教师的期待不予回应甚至心生抵触, 教师也会因自己的期待没有如期实现而“恨铁不成钢”。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期待必须以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为前提, 否则, 这种爱和期待就会表现出支配和控制。再有, 教师不应该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转嫁、投射到学生身上, 让学生成为满足自己个人需要的工具。因此, 教师的期待就必然带着些许功利性, 免不了虚情假意的成分, 也势必会被学生所抵制, 这种期待只会换来失望乃至绝望, 这种失望和绝望倒是极有可能会产生罗森塔尔负效应, 使得学生自暴自弃, 丧失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第四, 期待应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 从期待水平看, 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把握“最近发展区”这个抽象的概念呢, 笔者认为, 简而言之, 就是要让学生今天比昨天进步, 明天比今天进步, 而且这种进步是自己与自己比较, 不是与别人比较, 也不是与一个外在强加的教学目标比较。其次, 从期待的结构看, 不能仅限于学习方面和知识积累方面, 而是应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给予积极的期待, 教师的期待应涵盖学生的认知、交往、审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次, 从期待的内容看, 教师的期待应与学生的自我期待相协调, 应符合学生的理想自我。最后, 教师的期待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学生, 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期待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待, 并成为推动他们行动的动力。

第五, 期待应以高超教育教学能力为支撑。对学生的爱和期待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不是教育教学工作本身, 仅凭一腔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做不好教育教学工作。如果缺乏对学生成长的真正关怀和给予, 教师的爱无疑是空洞和苍白的, 是缺乏基础的空中楼阁。教师关爱学生的最好方式, 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准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让学生的潜能更好地发展, 让学生的生命更好地绽放, 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地幸福。

参考文献

[1]Rosenthal, R.Covert Communication in Laboratories, Classrooms, and the truly real world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3, 12.

[2]范丽恒, 金盛华.国外教师期望效应研究进展与当代教育启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8 (1) .

罗森塔尔效应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

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1966年, 他做了一项实验, 研究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 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测验结束后, 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 叮嘱他们务必保密, 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 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的。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 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并且各方面都表现的很优秀。被期望的学生在智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一点对于智商中等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显著。从教师所做的行为和性格的鉴定中可知, 被期望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更大的魅力、更强的求知欲。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积极期望产生的积极结果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二、罗森塔尔效应的推论和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每一个学生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 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 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例如,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就是在家人的期望中取得成功的。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的时候, 祖母就常常把他抱在膝上对他说:“你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你不久就会明白的。”父亲说他唱歌很有潜力。这样, 在家人的支持和期望中, 帕瓦罗蒂走上了舞台, 并实现了祖母的期望。关于这点, 成名后的帕瓦罗蒂曾说:“如果我不听父亲和祖母的话, 我就永远不会站在舞台上。不错, 我的老师培养训练了我, 但没有一位教师对我说我会成名, 只有我的祖母, 那句话激励了我。”

无数事实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的正确。人的期望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父母或老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 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反之, 如果对孩子存在着偏见, 孩子就会缺乏自知和自控的能力。老师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 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期望, 学生将会变得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 从而使各方面都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自信心得到增强, 因而比其他学生更努力, 进步更快。在钢琴教学中, 教师合理地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 构建“被期待”的教学环境, 必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罗森塔尔效应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做法

运用罗森塔尔效应于钢琴教学, 关键在于教育模式的建立、教育方案的设计, 其本质就是系统地构建“被期待”的教学环境, 当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时, 就会产生被教师、同学和其他人期待关注的感觉, 并会为这种期待付出努力实践, 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 达到所期待的结果。教师对学生有着合理的期待, 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鼓励、赞扬, 表明对他们持有高度的期望, 指导他们学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 改变学生行为轨迹, 影响他们的未来。而且这种“被期待”的教学环境是系统化的, 是一次次被强化的。经过不断的摸索, 具体做法如下:

1.拓展小组课

钢琴教学由于学生个体差异不同、接受能力不同、练琴时间不同、器乐特点不同, 造成学习内容和进度不尽相同, 因此, 钢琴教学多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进度分成若干小组, 分层次教学, 目的是满足不同程度的学生, 单独布置作业、训练任务, 使受训者明显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同学的关注。在这种被期待的环境中, 抓住学生的每个闪光点, 及时肯定激励学生, 注重兴趣激励, 让学生感觉自己很棒, 使之越来越自信, 越来越爱练琴。通过对比发现, 这种拓展小组课比一对一教学效果更好, 受训学生的弹奏技能和弹琴时间明显好于其他学生。

2.公开演奏

利用公开演奏形式改变以往钢琴考试形式。传统的钢琴考试是一个一个学生顺次在教师琴房内弹奏考试曲目。由于教师琴房面积狭小, 只能容纳三四个人, 学生钢琴考试缺少对比性、参照性, 学生演奏心理没有明显的变化。公开演奏确定在公共大教室, 规范的抽签、视奏、备考, 有利于提高受训者演奏心理水平, 营造使受训学生感到更多被期待的教学环境, 受训者更加注重自己的演奏心理, 增加紧张度以及临场发挥的应变能力。受训学生平日的刻苦练琴, 已经具备顺利演奏的基础, 让受训学生公开演奏曲目, 当场点评, 充分肯定其优点, 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满足, 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通过对比演奏, 受训者的演奏心理更加积极、主动、自信、稳定, 演奏效果明显好于其他学生。

3.校内外活动

教师积极为受训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在日常教学时, 有意识地为学生选择适合演奏演出的曲目, 手里有一两首成型乐曲, 便于临时参加演出。像技能节技能展示和文艺汇演等活动, 从营造“被期待”教学环境开始发生质的转变, 由纯教学环境向真实的演出环境转变。在各种演出活动中, 受训学生与“被期待”环境间构成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反馈系统, 更是为受训学生提供一显身手的舞台, 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自我价值, 感受到我才是主角。学生在参加四手联弹及钢琴合奏节目演出时, 受训学生的参与度要明显好于其他学生。

校外考级等社会性教育活动, 也是受训学生喜爱参加的活动之一。教师可以利用考级, 循序渐进地指导受训学生报考相应级别, 考取令学生满意的级别, 使受训学生期待自己的成长和提高, 利用校外考级明确自己的弹奏水平和稳步成长, 树立一个个目标。在此方面,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理想激励, 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和特长, 为其设计人生的奋斗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时时鼓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刻苦学习, 促进受训学生的快速提高和进步。

4.大型比赛

在“被期待”教学环境中, 大型比赛应该是被关注度最高、反馈程度最精致、实验者效应最强烈的的一种形式。任何一名学生参加比赛, 不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 还是为了教师、学校的荣誉, 都会竭尽全力表现的。这也是学生提高演奏水平、积累演出经验的好机会, 每位学生都会全力以赴对待。在各类大赛中, 应极力推荐受训学生参加钢琴比赛, 让基础好的学生得心应手参加比赛, 让正在提高的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促进其技能的快速提高。创造各种条件推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型比赛活动, 有效地提高学生钢琴弹奏技能, 实现自身价值, 满足他们渴望被认可的需求。

通过以罗森塔尔效应原理为指导, 构建“被期待”的教学环境, 使用“被期待教学法”, 开展对比教学研究的实践, 钢琴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主要表现在:

四、罗森塔尔效应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成效

1.学习积极性高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职业高中, 面对的是幼师班学生, 生源质量很不好, 大多数是不爱学习、且考不上正规高中的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绝大多数学生是零起点, 文化基础不好, 专业课程也不爱学, 通过实施“被期待教学法”教学后, 教师从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心理因素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很多学生为了在被期待的教学环境中有较好的表现, 学习积极努力, 主动向老师请教, 大量查阅音响资料, 下载到手机上反复聆听、揣摩, 这些课内中的积极准备工作, 大大推动了学生钢琴弹奏水平的提高。

2.学习进步迅速

实施“被期待教学法”的教学后, 学生钢琴弹奏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高于普通学生和传统的一对一教学的学生, 各种弹奏技能所需的时间也大为缩短。“被期待”的学生在演奏时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得到提升, 学生期待取得更好的成绩, 掌握更好听的乐曲, 经常互相竞争, 积累了较多的曲目, 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 发挥出无限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表扬少批评, 多激发少训斥, 对受训学生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及时地肯定, 热情地给予表扬激励,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积极期望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这样的期望往往会信以为真, 不知不觉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 认为自己确实比别人聪明, 弹奏比别人好, 继而对钢琴学习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受训学生学习进步更加迅速。

3.专业收效明显

实施“被期待教学法”教学, 钢琴教学专业技能收效有了明显地提高。在传统教学中总觉得学生弹奏乐曲进步缓慢, 而在被期待学生的教学中, 受训学生总是争先恐后主动地完成教师留的钢琴作业, 技巧上力图熟练精准, 音乐上力求完美到位。入学前学生专业是零起点, 经过一年受训后, 学生能自如自弹自唱儿童歌曲, 经过三年的正规指导学习, 学生都能在业余考级中达到五级以上程度, 受训学生更是能达到七级以上水平, 专业能力和水平提高较快。

4.社会效益显著

实施“被期待教学法”教学, 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被期待理念指导下, 比较注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艺术演出以及各种专业比赛考级活动等, 真实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 在每次活动中学生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系统的“被期待教学法”的训练, 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 综合技能提高, 就业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专业好的学生从此走上专业教学的道路。

罗森塔尔 第10篇

在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塞浦路斯一位王子皮格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位美女,雕刻时他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感情,雕成后又每天捧在手中,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她,时间久了,忽然有一天这个美女竟然有了生命。受这个故事的启发,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罗森塔尔和雷诺尔·贾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人们也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二、“罗森塔尔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教师角色的定位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义为治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答应发出信号,他们要服从教师的指令,答应做什么,不答应做什么。在互动中教师要求自己的行为和要求被学生接受和执行,一旦遭到拒绝会倾向与用各种方式包括消极的方式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难以建立。

2. 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情感在调节人的积极性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只有肯定的积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展,思维才能更活跃。所以教师不但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还要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相融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下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

(1)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教师既要做先生,又要做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赖,此时教育教学才有可能走向自由。例如当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有困难,老师此时一定要专心去点拨学生启发思维,切不可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坐下,一定要给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开口,但总有许多语病,此时一定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要假装没听到错误,不要当面指正,应不断点头,说“OK”“Very good”,“Great”“GO on”,使学生有成就感,自我感觉好,信心就更加倍增。由此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要热爱学生。我们都知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热爱是教育的保证,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热爱教师互为条件。没有教师的挚爱,也就不可能有学生的乐学,因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思想、情感、知识的综合载体。师生之间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才能建立起友好关系,从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要了解学生。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暖心的话语,一个体贴入微的动作,都会使学生感到教师的关心、赏识,这无疑也能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添他们的勇气,鼓起他们的自信。教师必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知道他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分别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对每个学生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让他们跳一跳,够一够,达到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否则,标准低了,学生学起来注意力不集中,觉得不够解渴,造成兴趣提不起来。标准高了,学生轻易丧失信心,失去积极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老师在给学生设计提问时,一是要因人而异,恰到好处地去进行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长更多的知识。

(4)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学生对英语课的喜欢与否,取决于任课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与学生的交流。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启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ABC song”(字母歌),让学生能够学会26个字母的听、说、读、写,又如教“Happy Birthday to you”(生日快乐),学生可以在他们生日的那一天,唱一下英文歌曲,他们会感到无比的愉快。还有在课前,也可以组织学生唱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组织学生讲个故事或者师生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爱好就会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整体提高了英语的教学效果。

3. 排除心理障碍,错而后通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学生的积极活动。积极活动以创造性的思维为前提,创造性活动不可能在心理压抑、缺乏自信、恐惧等状态下进行。心理障碍中最大的是害羞、怕错、无自信,三者又是以怕错为主。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分析英语中的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来自母语干扰的错误,约占15%-30%;另一类是使用英语不当的错误,约占70%-85%,是学习发展中的错误。发展中的错误和母语负迁移的错误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逐渐使这些错误得到纠正。另一方面,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语言,若是出现语言结构形式上的错误,只要不妨碍表意,就不必深究。美国学者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说”,证明了“外语学习可以说是通过尝试来克服错误的过程”。教师不可过多地指责学生在语言操练中出现的错误,而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英语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勇于从错误中求进步,便可形成“排除心理障碍,错而后通”的良性循环。

4. 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是凭借别人对自己的反应做出自我判断的。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这样会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快慰和成就感,使得他们信心倍增。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体谅学生,态度和蔼、委婉的指出错误,并更多的肯定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Try your best”“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 please”“We believe we are the best”等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常让学生登台轮流演讲或复述课文等,时间一长,学生们就会由胆怯、别扭到自然、大方。对于差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尽量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提的问题不要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并且要多表扬多鼓励。

罗森塔尔 第11篇

在班级中,往往有这么一批被有意无意间遗忘在角落里的学生,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只要在课堂上不吵,不影响其他学生,做什么都没关系;或者偶尔有教师抓一下,往往很快就放弃。久而久之,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最后形成了学生看见科学就讨厌,上课不听,作业不做。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妨试试“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这是一种情感迁移现象。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学好科学,兴趣很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从而获得较好的成绩。”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尤其培养后进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本身含有许多枯燥的理论,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仔细研究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科学学习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常常演示科学实验甚至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体验,通过学生实验体验培养了学生各项能力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让他(她)们认识到科学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神秘。通过这样一些活动,就是学习最差的学生学起来也会有兴趣了。

例如: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的认识,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污染的严重性,自然地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这比我们苍白的语言的表达形式效果强烈多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当学生犯了错,教师的一个宽容的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那安慰的眼神,都能在教学中起到润滑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常使用“失败并不可怕,相信自己,你会做得比以前更好”等鼓励性语言,启迪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地享受到阳光,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从而恢复他们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学生的积极活动。积极活动不可能在心理压抑、缺乏自信、恐惧等状态下进行。心理障碍最大的表现是害羞、怕错、无自信。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过多地指责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而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实践活动,使他们能从错误中求进步,便可形成“排除心理障碍,错而后通的良性循环”。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后进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不要歧视和冷嘲热讽。

2.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如,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批改,给后进生一定倾斜优惠,让后进生也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其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迎头赶上的信心。

3.耐心开导。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后进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怕出差错,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要开导他们,讲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差错是很正常的。

4.同学间的互助。让学习好的同学与差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既取得好的效果又密切了同学关系。这样,有助于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心态。

总而言之,教师要树立这么一个观念: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肯定后进生的闪光点,这是其学习的动力。比如,在批改作业中,我时常会在后进生的作业本中选择一些优点大加表扬,表扬他(她)字迹比以前有进步,表扬他(她)作业做对的题比以前多了……这样几周下来,这些后进生的作业本个个字迹工整,上课也认真多了。

罗森塔尔 第12篇

在班级中, 往往有这么一批被有意无意间遗忘在角落里的学生, 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只要在课堂上不吵, 不影响其他学生, 做什么都没关系;或者偶尔有教师抓一下, 往往很快就放弃。久而久之, 学生对科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自信心, 教师对他们也失去了耐心, 最后形成了学生看见科学就讨厌, 上课不听, 作业不做。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妨试试“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 这是一种情感迁移现象。因此, 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上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学好科学, 兴趣很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 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 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 从而获得较好的成绩。”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尤其培养后进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知识本身含有许多枯燥的理论,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仔细研究教学方法, 钻研教材,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尤其是“科学学习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常常演示科学实验甚至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体验, 通过学生实验体验培养了学生各项能力同时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 让他 (她) 们认识到科学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神秘。通过这样一些活动, 就是学习最差的学生学起来也会有兴趣了。

例如:加强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的认识, 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边污染的严重性, 自然地让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 这比我们苍白的语言的表达形式效果强烈多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传授的过程, 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当学生犯了错, 教师的一个宽容的笑,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那安慰的眼神, 都能在教学中起到润滑作用, 因此, 我在教学中常常使用“失败并不可怕, 相信自己, 你会做得比以前更好”等鼓励性语言, 启迪每一个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地享受到阳光, 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被承认的满足, 从而恢复他们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学生的积极活动。积极活动不可能在心理压抑、缺乏自信、恐惧等状态下进行。心理障碍最大的表现是害羞、怕错、无自信。在教学中我们不可过多地指责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 而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实践活动, 使他们能从错误中求进步, 便可形成“排除心理障碍, 错而后通的良性循环”。

1.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后进生进行激发, 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 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 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 不要歧视和冷嘲热讽。

2.多给他们提供参与机会。如, 课堂发言、课堂游戏、作业批改, 给后进生一定倾斜优惠, 让后进生也能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 使其逐渐培养起学习的兴趣和迎头赶上的信心。

3.耐心开导。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后进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怕出差错, 以致影响了正常的思维活动。对此, 教师要开导他们, 讲清“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 说明学生在学习中出差错是很正常的。

4.同学间的互助。让学习好的同学与差生结成对子互相帮助, 既取得好的效果又密切了同学关系。这样, 有助于后进生养成良好的心态。

上一篇:以企业为中心下一篇:职业现状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