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析范文

2024-07-13

国际贸易分析范文(精选12篇)

国际贸易分析 第1篇

一、传统贸易壁垒分析

传统贸易壁垒主要是在商品价格数量上设置障碍, 导致出口国商品价格上涨或出口数量变小, 其中关税壁垒为其主要代表, 本文试以关税壁垒为例进行博弈分析。

假设存在两个国家, A国和B国。当A国对B国某项产品实施关税时, B国也将实施报复, 在这场博弈中, 两国的信息是对称的。假设两国在采取措施之前收益各自为M、N;一方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会使另一方损失β比例的收益, 则A国受保护后的收益为M-βM, B国受保护的收益为N-βN。如果一方采取保护措施而另一方未做任何回应, 这时双方的利益分配呈现如下情况:如果A国采取保护措施, B国未做回应, 则B国收益为N-βN;A国收益方面, 由于A国限制B国产品的进口, 国内产业收益增加, 设为收益的γ比例, 而国内消费者由于消费了价格更高, 质量相对下降的产品而蒙受损失, 设为收益的δ比例。同理, B国收益中也存在生产商利益的增加和消费者利益的减少两方面影响。其中:M-βM

在上述博弈矩阵中, 理论上稳定的均衡解是 (M, N) , 此时双方利益均为最优;但是现实中的均衡解是 (M-βM, N-βN) , 此时双方的利益损失均为最大。在非合作博弈下, 两国制定关税来保护本国产业, 但是最终导致两国的利益损失最大, 当关税制定成功时, 得到最大好处的是两国的生产商, 但是消费者却受到了损失, 因为发达国家的消费能力更强, 对于国外廉价消费品的依赖性更强烈, 所以在制定关税方面, 不发达国家有更大的积极性, 近几十年来, 发达国家逐渐采用另外一种贸易壁垒方法, 那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博弈分析

(一)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机分析

1、解决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普遍存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在国际贸易中也是如此。由于信息不完全, 消费者无法准确了解进口产品质量, 政府制定各种技术法规与标准 (技术性贸易壁垒) 对进口产品的质量、性能、安全、卫生指标以及有关生产过程与方法作明确规定, 使用合格评定程序与卫生检疫措施对产品进行测试、检疫检验与认证, 限制那些不符合有关技术法规与标准要求的外国商品, 保护了消费者利益。

2、减少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负外部效应

国际贸易过程中可能产生外部负效应。例如, 进口产品中携带的病虫害可能会在进口国生存、繁殖与传播, 进而会对进口国的生产和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制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目的是纠正与国际贸易有关的负外部效应, 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减少负外部效应从而提高效率。

3、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推动政府干预

由于政府的贸易政策对国内资源配置和各个利益集团的利益产生影响, 这导致各个利益集团作为贸易政策的需求者通过种种利益诱惑、压力或游说去影响政策形成。政府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可能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所左右, 或是服从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对国内某些产业进行保护, 从而偏离公共利益目标, 导致净国民福利的损失。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的形成及其调整是进口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反映了各种利益集团体之间与政府自身偏好的相互作用。

(二) 建立博弈模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

为了分析国家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 下面构建相互出口商品二个国家间的博弈模型, 其中, 将设置和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分别作为这二个国家的两种策略。

如表2所示, 建立博弈模型,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 两国根据双方的比较优势确定二者之间的贸易模式, 并分别从贸易中获得收益, 因此, 假设这个模型中π1、π2分别为国家1和国家2均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从国际贸易中实现的收益。如果国家1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而国家2设置, 则国家2将从设置壁垒中获益, 而国家1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将减少, 由此我们假定该支付函数分别为 (π1-a, π2+b) ;同理, 如果国家2不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而国家1设置, 则该支付函数分别为 (π1+c, π2-d) 。在双方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 国家1设置时本国获取的收益为C, 但同时面临对方设置时贸易壁垒导致的损失e, 因此, 国家1的支付函数为 (π1+c-e) 。同样的, 国家2在双方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的支付函数为 (π2+b-f) 。

其中, a>0, b>0, c>0, d>0, e>0, f>0。为了与国际贸易争端的实际状况相类似, 由于e和f是本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致的对方报复性设置产生的损害, 因此, 其损害较本国不设置而对方设置时产生的损害大, 即e>a, f>d。

进一步, 我们可以对该模型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假设国家2以概率θ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那么国家1选择不设置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R1= (1-θ) π1+θ (π1-a) =π1-θα

国家1选择设置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若θ>θ*时, 国家1不设置, 反之设置。

然后, 设国家1以概率r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则国家2选择不设置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R1= (1-θ) π2+θ (π2-d) =π2-θd

国家2选择设置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若r>r*, 则国家2选择不设置, 反之设置。

从以上分析可知, 该博弈的混和战略纳什均衡为, 即国家1以的概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而国家2以的概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前文可知, a>0, b>0, c>0, d>0, e>0, f>0, e>a, f>d, 因此, 最终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对国家1而言, 当本国设置而对方不设置时的收益, 即c较大时, 的值较大, 则该国将采取较大的概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家2而言, 也是同样在d值较大时, 将以较大的概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第二, 对国家1而言, 当本国不设置而对方设置时的损失越大时, 即a值越大时, 的值越大, 此时国家1将会以更大的概率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家2而言, 也可以得出类似结论。

第三, 如果e和f越大, 则越小, 即表示如果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引致对方的报复措施越严重, 本国主动设置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可能性越小。

总之, 当一国预知采取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可能给本国带来的收益越大, 以及担心外国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本国损失越大时, 将会有较强的动机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但是, 由于不能预知它国可能采取的报复措施, 又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 这样形成一种均衡。

发达国家由于拥有技术和贸易两方面的优势,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相对主导地位;对发展中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时, 也不太担心对方进行相应报复造成的损害。这可以解释贸易和技术强国往往主动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只是被动跟从。可见, 从博弈的角度分析, 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发达国家更倾向主动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

三、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知道, 在非合作博弈下, 贸易壁垒的设置不利于两国贸易的正常发展, 然而都设置壁垒是非合作博弈的均衡解, 尤其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来说, 发达国家有更大的积极性实施, 这明显不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各国经济的优势互补。对于以上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法是在已成型的贸易协议下进行协商, 如在WTO的框架下进行协商博弈, 以找出达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中间点, 变非合作博弈为合作博弈, 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摘要:文章采用博弈方法对国际贸易壁垒进行分析, 将其分为传统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 并分别进行分析, 得出在非合作博弈下, 两个贸易国更容易采取设置贸易壁垒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贸易壁垒,非合作博弈,技术性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张敏.政府在后配额时代纺织品贸易博弈中的应对策略[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1) .

[2]、聂规划, 贺铸.贸易关税的博弈模型[J].决策参考, 2006 (3) .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 第2篇

一、中国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机制

1.海外经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哪些?

答:海外经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1)场风险主要指有关主体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工具交易时,因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作风险主要指有关主体在营运过程中,因交易系统不完整或失灵,模型选择失当,管理失误,控制缺乏,欺诈或者他人为错误,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我国企业金融风险的防范机制有哪些?

答:1)立风险意识,加强金融风险的教育。2)建立机构高层人员的约束机制。

3)任追究制度。4)完善和出台相关金融法律法规

案例

三、擅自改变补偿贸易补偿形式的后果谁承担

1.偿贸易的性质和特点。

答:性质:它是国际贸易中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是由一方当事人提供设备,包括机器设备、技术(有的合同还包括必要的原材料),在一定期限内,由设备进口方用该设备,包括机器设备、技术投产后所生产的产品进行偿还,即直接产品作为抵偿另一方提供设备、技术的价款。它不仅是以货物对货物的交换,而且不同于一般以货易货,它是以用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直接交换,具有商品信贷的性质。

特点:(1)贸易与信贷结合。一方购入设备等商品时在对方提供信贷的基础上,或由银行提供信贷。

(2)贸易与出口、生产相联系。设备进口与产品出口相联系,而产品是利用其设备制造出来的产品。

2、补偿贸易的形式有哪些?

答:(1)回购:是由设备进口方利用对方提供的设备或技术所生常的产品,包括直接产品或有关产品,来偿付进口设备的货款。

(2)互购:是指设备进口方不是用直接产品支付设备的货款,而是用双方商定的其他产品或劳务

来偿付。互购涉及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得合同。

(3)混合补偿:是指引进设备方对应付价款,部分以直接产品、其余以间接产品或现汇进行抵偿

或支付。这是一种介于返销与回购两种方式之间,也就是把这两种抵偿方法结合起来的补偿形式。

3、引进方要如何应对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

答:在签订补偿贸易合同时,双方均应考虑未来几年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因素,各自承担风险。如果确要改变补偿方式,双方应重新谈判,签订补充协议,并报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单方面按有利于自己的做法改变补偿形式,只能承担违约的后果。

案例

四、中国动漫倒在日本剑下

1、日本、欧美及韩国等动漫大国对中国动漫行业的影响是“经济侵略”、“文化侵略”或者二者都

不是?为什么?

答:日本、欧美及韩国等动漫大国对中国动漫行业的影响不仅是“经济侵略”,同时也是“文化侵略”。动漫是个商业和文化结合的产业,两者缺一不可。动漫它的制作和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而同时,在现在这个社会,它又是一个商品,在社会上的消费者非常多。2002年,在日本的调查显示,动漫产业成为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2、推动中国动漫行业在崛起主要应做些什么?

答:(1)政府应多鼓励企业多多参与动漫的制作,提高我国动漫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引进外国动

漫的同时,注意吸取他们先进的东西,找自己不足的东西,然后加以改进。

(2)改变中国动漫市场定位。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动漫的观众就是儿童。这致使中国动漫

作品定位的低龄化,主流社会消费变成了低幼儿童的消费,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空间。其实,动漫产品的核心消费群体是10—30岁的人群。所以,我们要转变我们对动漫的传统看法,去争取市场。

(3)改变中国的管理体制。中国对动漫的管理体制落后,也是导致我国动漫行业发展落后的一

个重要因素。原来国产动漫一直都是由国家来做,政府投资,全国性的制作,缺乏市场化的环境和手

段去运作。所以,我们应改变管理体制,将动漫行业拿到市场环境中去运作,(4)树立品牌意识。目前,国内缺的不是动漫形象的设计,而是良好的品牌意识,是对一个动漫

形象的培育过程。

(5)建立合理的产业模式。日本动漫有整套的产业模式,其基础是漫画。整个动漫产业的运转

如同一个有序链条,一环紧扣一环,各个单元组合成了一个合理、完整的产业链。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方式,建立一个合理的产业模式。

(6)打造原创作品。外国动漫进入中国时看中了中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力。但同时,它也让

中国动画了解了世界,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与观念,我们要善于消化和吸收这些先进的东西,打造自己的原创品牌。

(7)养行业人才。有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从事动漫行业者不到1万人,动漫的发展对人才的需

求量很大。而我国动漫专业毕业生每年只有300人左右。精英短缺失去了行业血液。因此,我国还需要大力培养动画人才,为动漫行业“造血”。

案例

五、海运惊现“负报价”

1.国海运为什么会出现“负报价”?

答: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运力的过度扩张。首先,进入日本航线由过去的审批制度变成了现在的备案制,门槛降低了;其次上海通往日本航线几年前航线运费曾出现过1000美元一标准箱的高运价。许多航运公司纷纷进入这条航线,运力极度扩张而航线货物却没有增加多少,过度竞争一发而不可收,几乎每天都把100万元白白送给他国货主。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一种奇怪的竞争心态在作怪,那就是想让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

2、负运费的恶性竞争会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

答:这种现象的产生参与其中的都是国有航运企业,恶性竞争让这些国有航运企业损失惨重,严重

扰乱海运市场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国际海运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对外贸易发展提供了安全、高效、便利的海上运输服务。

但因为有些企业不恰当的经营方式,导致各企业相继亏损,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遭受严重损失。部分船公司一再失信于人,为了获取最大的私利,屡次超舱,并出现超舱后拒交承诺补舱费的严重违规行为,让货主不相信运输的安全的,以及安全的运输服务。导致我国对外出口物品减少,国家对外贸易出口额直接下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3、中国海运应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

我认为其一,凡经营进出中国港口的国际海运业务的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

其二,国际海运价格属于市场调节价,应当反映运输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关系。国际海运业务经营者应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以低于正常、合理水平的运价提供服务,妨碍公平竞争,不得在会计帐簿之外暗中给予托运人回扣,禁止以“零运价”、“负运价”方式承揽货物以及其它损害国际海上运输市场秩序的行为。

其三,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及口岸航运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本地区国际海运市场秩序的监管,相关行业协会组织应进一步强化自律约束机制,规范国际海运业务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高运输服务质量。

其四,交通部将依照《国际海运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海运市场的监管力度,依法查处违规经营行为。

案例

六、跨国公司两张脸

1、跨国公司在中国有哪两张脸?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张是良好的脸,具体体现在: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能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能较好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工资高、福利待遇好、注重个人能力、重视员工培训、发展机会多。

一张是阴暗的脸,具体体现在:进行商业贿赂、非法避税、涉嫌垄断、劳工标准偏低、产品安全不达标、向中国转移污染。

2、中国政府及企业如何应对那张阴暗的脸?

作为中国政府:(1)应改善中国的社会商业环境,破坏其行贿的外在条件;(2)增强反避税方面的经验技术,招揽相关人才,从而增强打击外商投资企业逃税的力度。(3)地方政府不宜把招商引资规模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标,应注重引资对我国是否有利或是否利大于弊。(4)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的优惠政策不应超越权限,更不能对其非法避税的行为给与袒护。(5)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从而减少重工业对我国的环境污染。

作为中国企业:(1)应坚持正当经营,拒绝进行商业行贿,为中国的社会商业环境营造良好的环境。

(2)改进技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保证中国市场不被跨国公司所垄断。案例

七、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诸多问题

1.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1)部分世界500强公司十分吝啬、纳税很少,并且滥用中国资源。(2)、世界500强公司的纳税得分普遍很低。(3)慈善捐赠也很一般(4)存在压榨工人现象(5)将环境问题甩给政府

2.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优势是什么? 答:政策优惠利益、待遇利益、外汇收入利益、在华的廉价劳动力;经营风险,商业风险和政策风险。政策风险很小。中国政治稳定。对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就算改变一点,也可跟国内企业同等竞争,没有政策优惠也可赚取廉价的劳动力差价,更何况有的地方还有减税政策。

(1)社会政治稳定,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2)人力资源充足,具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劳动力,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400万到500万人(3)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对现代服务业的需求旺盛;(4)交通、通信等现代基础设施比较完备,部分设施服务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服务外包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5)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6)污染大的公司不能在本国发展,就转移到中国来发展。滥用中国的资源(7)在纳税方面,中国对跨国公司在纳税方面的要球很低,带跨国公司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因此,跨国公司在中国就可以退税,免税,避税,以及所在区域的优惠政策来减少纳税(8)跨国公司很吝啬,对中国的慈善没多大的捐助。

3、如果你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中方经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1)一切都要一自己的国家为重(2)注重跨国公司对中国工人的工资待遇

(3)鼓励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来华发展(4)注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污染

(5)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6)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要尽到纳税的义务

案例

八、韩资撤离凸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弊端

1、根据上述资料分析,韩资企业非正常撤离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韩资企业主要集中在首饰加工、纺织和皮革生产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中国当前正是产业升级的时代,劳动密集型企业不适应这种时代的需求,使韩资被迫撤离。

2、中方企业遭遇经济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答: 韩资的非正常撤离,不仅是中方企业失去了许多合作对象,丧失了许多业务,而且欠款潜逃也造成中方企业的巨额损失。

3、在吸引外资中如何实现“双赢”?

答:(1)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重点支持结构调整、扩大就业、区域发展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外商投资。(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服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的相关政策,引导优质外商投资企业适时在境内上市。(3)商务部继续健全规范对外投资合作管理机制。(4)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在财税、金融保险和外汇、出入境等方面完善政策,引进更多外商投入。(5)提高进出口贸易,提高知识技术水平创新,降低贸易税收,在份额与利润之中寻求企业的发展,效仿其他外企管理经营模式,寻找缺点 弥补不足!

案例

九、禽流感导致进口国封关致损案

一、分析禽流感与贸易壁垒之间的关系怎样?

禽流感与各国实行贸易壁垒是因果关系,禽流感是引起各国对我国实行贸易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为了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对进口的农、畜、产品而采用或实施必要的卫生措施。这些措施如果合理和科学,符合国际标准和指南,则可改善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植物卫生状况;否则,可能构成任意或不合理歧视的手段,对国贸易构成变相的限制。与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容的广泛性、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和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等特征。

禽流感是一些国家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的原因之一,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卫生检疫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形式,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伤害,检疫规定日益严格;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甚至采取限制、禁止或制裁的措施。

二、中国信保的功能是什么?是支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工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意见》提出要“完善农产品出口政策性保险制度,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积极促进里农产品的出口。如在禽流感事件中,中国信保就把农产品企业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灵活处理预赔付机制,使损失大大降低。中国信保真正重视“三农”问题。是防范进口国政治风险的有效措施:近年来,由于政治风险巨大,不易防范、事发突然、波及面广,损失巨大,往往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中国信保作为以支持外贸而出口为己任,始终关注和积极支持我国各产品的出口,并且扶持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即使赔付率较高,也使更多的农产品即外贸企业的利益得到保障,这是一般的商业性机构难以做到的。

案例

十、外贸管制国家的 出口交易需谨慎

一、什么是外汇管制?

答:外汇管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在经常项目瞎的外汇买卖的国际结算进行管制。广义的外汇管制指一国政府对居民和非居民的涉及外汇流入和流出的活动进行限制性管理。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外汇管制,都是一国政为平衡国家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和国际贸易政策,而且外汇管理有多种方式。

二、出口企业应对外汇管制国家的措施有哪些?

答:由于各国对外汇管制进行的方式过不相同,所以出口企业应对外汇管制国家的措施也有所不同.对外汇管制比较严格的国家,比如委内瑞拉,但大致的措施如下:

1咨询我国驻外经济商务参赞处:我国驻外经济贸易参赞处的网站上一般都有对该国经济或对外贸易政策的介绍,出口企业可以从这类网站上查询相关信息。充分利用中国信保等专业机构保障外汇安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保障出口商收汇风险的专业化公司,掌握里一些外汇管制资料和外汇政策,出口企业可以向其咨询。

此外,一旦出口企业因为进口外汇管制而无法收汇,可以借助中国信保的专业力量减少和挽回损失。

国际贸易的文化因素分析 第3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因素;分析;制度

一、国际贸易中的文化差异因素

由于每个国家倡导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一样,所以决定了每个国家走的文化路线也是不一样的。进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也是有很多的区别的,进而形成了不同国家倡导的国际贸易的文化氛围。其差异性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法律因素。由于每个国家倡导的政治主张不同,颁布了适合自己国情的政策、规律等,与之相配套的就是相应的法律形成和运行机制;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同一条款,各国认识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并在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各不相同,有的甚至是差异性很大。最终导致的各国的行政诉讼和法系也是不同的,执行的差别性导致每个国家都是有自己倡导的合理性;但是在面对诉讼时,调查取证就会相当的困难。第二,道德观念因素。道德是一种软学科,它没有强制力量,通过意识、价值观等来进行教育和社会舆论氛围的营造,使人们面对一些事件的时候,能辨别出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荣誉与耻辱、什么正义与非正义等观念,并形成一套人们长期遵循的传统,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指导作用。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人们的道德水准也是不一样的,进而产生的约束力就会大不相同。当面对争端时,法律武器有的时候显得苍白,道德的武器更是难上加难。第三,语言、文字、艺术因素。贸易从发出者到结束者这整个的过程,都是以语言的发出到结束为一个周期的,所以语言是沟通的很好的工具,把贸易中的交易中介即商品进行了完美的理解,并传递给了对方。不同的民族,语言文字有其差异性,对事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沟通的偏差会时常出现,在贸易谈判中语言、文字的表达就会让对方产生误解,从而影响正常交易的完成。第四,国民教育和国民性情因素。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决定了教育水平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方式导致在知识的传授方式方法上不同,造成了人们对其知识的理解也不同,主要就是其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每个国家,甚至每个人追求的价值观念不同,从而可以看出教育和国民性情也会对贸易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第五,社会组织结构和制度因素。一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建立是建立在社会的文化背景,有历史的沿革和特定的习惯的基础上的,进而导致其制度状况的变化,形成一个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又进一步的凝结和体现。开放与贸易自由的国家和地区不是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而是要进行相应地进行制度改革,在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机构进行调整和改革,使本国的组织结构与国际要求接轨,顺应时代发展的特征。

二、促进国际贸易的文化措施

面对这种无形的文化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使世界各国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享受尽可能多的比较利益,靠一种文化完全地压制或征服另一种文化是不可能的。消除文化因素对贸易不利影响的最有效方法是推动世界文化的融合,形成一种协调配合、相互尊重和补充、杂交而成的多元文化综合体,使文化因素对贸易的不利影响消失并推动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局面,以下一些策略是不可缺少的。

(一)建立国际性文化交流。文化差异如何消除,一直困扰着走出国门的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之后,发现最宏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国际性的文化交流组织和文化交流中心。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将其松散型的企业捆绑在一起,企业抱团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展示和交流,消除一国家的观念、习惯、语言和艺术等方面制造的贸易障碍。只要参与企业不懈努力,跨国间的文化大融合是指日可待的。我国举办的几次跨国的国际性文化展览,从规模上、意义上都是盛况空前,在很大程度上也说明民族文化的精华说可以并包容和接纳的。通过这些文化展览的成功举办,让世界各国对我国的文化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国的产品喜爱程度倍增,进而在国际贸易中实现销量跨越发展。

(二)贸易策略与当地文化交融。国际贸易活动中最主要的元素就是企业,最直接的主题还是企业,企业在国际贸易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一个走出国门的时候,面对着异域的风土人情、文化氛围,势必会产生一种沟通的障碍,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特征制定适合国外市场文化的贸易策略。想尽办法创造为当地人接受的情境,使其更具有吸引力,慢慢将文化渗透其中,这是走出国门的第一课。其次,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不要一味的强调自身的文化特色,而是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进行创新,包括从产品设计源头开始,中间的定价、促销实施,到最后的分销等方面,都要多弄一些心思,围绕着自身产品的优势,开发出来适合其他国家的产品,并使其消费者接受。企业要对这些环节都要有所考虑,做到缺一不可,只有把相关考虑的因素融入产品,才能慢慢的实现破除壁垒的目的。

(三)文化交融的培训与培养。为了与文化因素对贸易活动日益明显的的影响保持同步,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文化融合的培训,培养出推进文化融合的跨文化管理人才。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关键是具有文化融合意识和知识的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此,应当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培训:(1)文化理解的培训。即介绍不同国家的人文状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消费习惯、生活方式、制度法规等,并与本国的相应方面作比较,加深对国外文化的理解。(2)文化应用的培训。让被培训者了解其他国家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他们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清楚针对他们的价值观应该采用的奖励方式,并对当地的奖惩制度做出评价和改进的建议。(3)实地文化考察的培训。派遣培训人员到他们将来可能从事工作的国家进行实地的观察和研究,使他们在与当地消费者的直接接触中理解他们的文化,把握他们的动机。

四、结束语

总之,要想进一步实现国家的开放程度来拥抱全球一体化,就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左右的了的,而是要参与全球一体化的国家齐心协力,把摆在最前面的民族文化差异这块大石头搬开,这块巨石己阻碍着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阻碍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认识到国际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把跨文化管理放到国家的战略高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文化融合,进而使国际贸易更加顺畅,从而推动世界经贸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类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艳殊. 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03)

国际贸易分析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人居年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跨入了小康生活。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使得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出口导向战略, 这期间由于出口的增加使得我国的经济大幅度的发展, 同时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出口的增加。然而观察我国经济的结构后发现, 我们的这种出口导向战略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当前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在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后, 全球经济的发展步伐放缓, 我们的出口遭受到严重的打击, 其原因在于我们的出口结构有着重大的问题, 本文将对我国的出口结构和进行考察, 以此提出一些意见来保持我国经济在后危机时代继续强劲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郑先勇、王菲 (2011) 以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如何经济影响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文献大多数都是分别针对对外贸易结构或者产业结构对经济进行分析了的, 很少有文献把两者结合起来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进行研究, 然而现实情况是对外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都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所以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很有必要对两者综合进行分析。魏征 (2008) 从我国对外贸易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 发现在经济全球化、分工高度发展的今天,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形成规模化的贸易有利于我国各产业之间比例的优化, 同时提升生产效率。宋祥莉、郭志群 (2009) 从五个方面来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失衡现象, 并且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建议, 得出我国对外贸易额度增长的同时三资企业出口所占比重过大、对外贸易增长速度过快、加工贸易占比过高与增长的趋势、出口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产品和粗加工产品, 很少有高附加值的产品, 贸易市场过于集中 (主要为美日欧) 等问题, 这些问题会给中国经济带来重大的挑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应该进一步改变经济结构、促进内需的增长、改变贸易结构、加强本国企业的创新意识等。佟家栋、周燕 (2011) 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应该遵循的战略选择进行了研究, 发现中国经济是一个二元经济, 并且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这种转移过程起码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所以所谓的刘易斯拐点并不会很快的到来, 当今中国仍然是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陈柳钦、宾建成 (2005) 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应该采取的解决对策, 得出我国对外贸易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背后还存在着四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要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抓, 在具体制定对外贸易战略的同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情况 (比如本国和外国的经济、社会情况等) , 扩大贸易国范围, 加强本国的创新等。郝子南 (2011) 用历史数据对中国对外贸易的额度进行了回归的检验, 根据他的研究结果显示我们推翻了很多原有的结论, 比如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贸易额度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 也即人民币升值不会带来贸易额度的减少。观察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外贸实际情况, 我们发现这种结论是站得住脚的。宋马林 (2009) 采用数据包罗D EA方法研究了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发现自从2005年以来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强, 我国也在不断的增强, 并且增强速度高于平均水平, 这得力于我国的政府支持和科技创新, 但是2007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各国贸易竞争力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但打击的同时也意味着机会, 我们要利用这种潜在的机会, 进一步发挥我们的贸易比较优势, 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更进一步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杜云龙 (2011) 对我国外贸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得出我国外贸规模上的不断增加、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等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加, 这对我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从源头抓起, 最主要的是扩大我国的内需, 加大科技投入使得我们出口的产品更加具有技术优势和竞争力。

三、我国对外贸易研究

(一) 对外贸易总额研究

我国的对外贸易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355亿 (这里以人民币表示) 增加到了2009年的150648亿, 整整增加了400多倍, 平均每年增加了大约500亿, 年均增加幅度可谓惊人。在外贸总额的增加上我们可以看到, 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都在大幅度的增加, 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167.6亿增加到了2009年的82029.69亿, 平均每年增加了2500多亿;进口总额从1978年的187.4亿增加到了2009年的68618.37亿, 平均每年增加了2200亿不到一点, 我们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额以平均每年接近300多亿元的差额在扩大。在进出口总额上我们可以看到, 从1978年到2009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1978年到1994年, 这期间进出口额缓慢的增长, 大致20年期间里面增加了20000亿元, 平均到每年上只有1000亿左右;第二个阶段是1995年到2002年, 这期间上比较于第一个阶段增长幅度有了上升, 这七年间进出口总额的绝对值增长了接近30000亿人民币, 平均每年增长了4000多亿元, 是上一阶段的四倍多;第三阶段是2003年到2008年, 在这六年期间, 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有了飞速的增长, 从增长额度上来看平均每年增长了20000亿, 为第一个时期的二十多倍, 第二个时期的五倍多, 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最后一个阶段是2008年以来, 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在2008年到2009年期间有了一个下降的趋势, 在这一年时间里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接近30000亿, 下降幅度达到17.7%, 究其原因这一期间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极大地变化, 同时我国出口导向战略也相应的走到了尽头, 所以我国对外贸易发生了极大的下降。

(二) 对外贸易分项研究

在考察了总量之后, 我们对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量进行分解, 分解成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从具体的数值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和对外贸易总额保持着相近的趋势, 其中出口总额的增加要快于进口总额, 两者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扩大, 其中1978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只有不到20亿, 但是到了2008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达到了20 868.4亿, 其差距的扩大可谓是快速的, 但是我们考察这期间所有的年份, 发现在1978年到1994年之间, 两者的缺口呈现出很明显的波动增加趋势。其中78、80、85、93年我国的进口大于出口, 表现为负的缺口, 其余年份均为增加。从1994年到2004, 两者之间的缺口表现为稳定的趋势, 平均每年为200 0亿元左右的差距;但是过了2 00 5年以后两者之间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 究其原因世界经济在2 0 0 5年到2 0 0 7年之间经历了一段黄金增长期, 世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我国的出口, 同时我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在这一时期也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研究

在考察了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和进出口额滞后我们有必要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这里我们对比分析1980年和2009年的数据。

在19 80年我国的出口结构当中, 占比前五位的是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矿物燃料、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和杂项制品, 为25%、25%、12%、11%和8%, 具体数值为91.14亿、90.0 5亿、42.8亿、39.99亿28.36亿。在当年的进口结构当中工业制成品以33%牢牢占据第一位, 其次是17%的初级产品和13%的机械及设备运输。其中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也达到了较大的10%的比重。排名最后的是饮料、烟酒制品。

观察当前我国的进出口产品分布和结构, 可以看到, 这种结构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符合的, 首先烟酒、饮料制品在当时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时期, 应该算是一种奢侈品, 所以这期间这部分商品的进口数量相当少;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的占比比较大是因为当时我们国家的粮食十分短缺, 所以我们需要进口大量的初级产品;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是因为我国的工业底子比较薄弱, 自己还没有能力生产相关的工业制成品, 所以必须依靠进口工业制成品。

在2009年我国的出口结构中, 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最大, 达到了大约33%, 具体数值为11384亿;其次为机械及运输设备为25%;杂项制品为12%;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达到了8%左右;初级产品和化学有关制品均为3%;视频、动植物产品、矿物燃料基本位置在1%左右。可以看到我们的出口结构在2009年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 工业制成品、机械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比例开始大幅度增加, 原材料、能源性等不可再生的资源产品出口开始减少, 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这种转变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进一步对2009年我国进口产品以及其结构进行考察, 发现在我国进口产品当中工业制成品、机械以及运输设备和初级产品的比重为所有进口产品的前三位, 分别为37%、20%和14%, 其值分别为7161.19、4077.97、2898.04。我们看到我国进口的产品有两大趋势, 首先为向高科技产品过渡, 比如进口机械设备、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加起来达到了57%还多, 其次为进口资源性产品比重比较大, 总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占比比较匮乏, 我国现今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发展速度惊人, 2010年我国超越了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以及资源的需求是巨大的, 所以在这一块的进口上我国就会加大比重。

以上分析看出随着时间和经济水平的发展, 我国进出口货物的种类和结构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并且可以预计的是, 我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还会加大对能源性产品的进口, 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的机械设备的出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会大幅度的增加。

(四) 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域分析

考察完我国总体的进出口状况后有必要分地域对我国的进出口进行考察, 这里我们以各省份为划分对象。发现广东在全国来说对外贸易总额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 达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 其次为上海、北京和江苏分别为11%、10%和10%不到。其余各个省份除了浙江和山东超过5%, 天津、辽宁和福建超过4%, 河北为1%多, 其他省份均不足1%, 排名倒数的是, 西藏、青海和宁夏分别为0.027%、0.034%和0.093%。

可以看到我国的出口在地域上具有集中的趋势, 其中我国东南部沿海的进出口数量达到了全国的80%以上, 出口量最少的省份位于我国的西部, 三个最少的出口量省份, 占比不到0.2%, 而大部分中部地区和中部偏西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较为平均。其中全国平均水平为3.22%,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只有9个省份的水平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并且是全部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 (北京除外) 。

(五) 我国进出口国家分布分析

通过查阅我国进出口相关国家的数据后发现, 在2009年我国的出口地区当中, 亚洲占了绝大部分, 我国对于亚洲的进出口额度占到当年的53%多, 分解到各个国家来看, 我们发现日本、中国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处于我国出口亚洲的前五位, 其中日本的占比更是超过13%。其次是对欧洲的出口, 我国对于欧洲的出口占到当前进出口总额的19%多, 观察各国的表现后我们发现, 我国对欧洲的出口在国家和国家质检表现的较为平均, 基本维持在每个国家1%左右, 其中德国是个例外, 我国对德国的进出口额占到了4.79%, 占到了整个欧盟的25%。我国对于北美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 并且在这两个国家质检的差异比较大, 分别为美国13.51%和加拿大的1.35%。对于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占比为1 0%左右,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国家和我国没有建立起紧密的经贸合作, 还有就是南美洲和非洲大部分为不发达国家, 所以对外贸易额比较小。

四、建议

我国的出口存在着相当大的结构性问题, 并且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是由于特定时期我国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应的提出了几点意见和政策。

当前来看解决我国对外贸易结构问题最主要的是拉动我国的内需,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称为是拉动经济强劲增长和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三驾马车, 我国出口战略由于面临着结构问题, 所以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经历一次重大的调整, 我们认为, 在调整上应该以产业升级为主, 这就要求投入相当大的资金进行研发, 我国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 这也源自于创新成本太高并且充满着不确定性。面对这种困境, 政府应该发挥大头作用,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创新, 在资金上给予企业支持、在税收上给予企业优惠等, 对于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每年可以给予补贴和奖励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动力, 开发企业的创新潜力。政府还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以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在地域上过于集中的缺点, 加大力度开发美洲和非洲的市场。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 我们对我国的进出口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我国现阶段的进出口结构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在当前我们应该以扩大内需为主, 同时改变贸易导向战略, 在对外贸易上要加强本国的创新能力, 出口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减少资源消耗性和高能耗产品的出口, 同时对于我国出口地点过于集中的问题, 我们应该进一步开拓贸易伙伴, 加强国际合作, 以扩大我国的贸易出口国的范围。

摘要: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贸易结构, 发现当前我国的贸易结构存在着重大的问题, 出口多集中在初级产品和高能耗产品, 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战略对于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重大的挑战,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 最关键的是调整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调整出口结构, 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经济。

关键词: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冬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1, (06) .

[2]、胡乃武, 殷献民.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3, (02)

[3]、孙林, 王启仿.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供给角度的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1)

[4]、袁炜博.WTO新议题——贸易与竞争政策[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03, (02) .

[5]、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1, (05) .

[6]、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财经科学, 2001, (02)

国际贸易专业就业分析指导 第5篇

国贸对应职业:外贸业务员,跟单员,QC,单证员,报关员,物流操作员,物流销售员,物流客服,船公司操作员,船公司销售,调度员,船公司客服,外企工作人员。去向公司或工厂。

需要的知识:英语和外贸理论和实务。英语的话,除了一般的书写,口语外,最好能掌握一个专业英语,比如服装,机电,五金类的英语,这对想当业务员的人来说是必须的。

素质和能力:只要你能大学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一般就符合公司的要求了。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可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本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技术贸易、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国际商务、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实务、电子商务、WTO规则、货币金融学、跨国公司、国际商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WTO方向)本科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经济学、WTO规则、WTO实体法、WTO争端解决与案例、国际贸易、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国际商法、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商务英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方向)本科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化经营管理的一般知识,更要掌握国际商务活动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国际管理等知识。培养懂得国际商事、国际经营、国际法规和惯例,懂管理、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专业型、应用型的中高级人才。

本专业主干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国际经济学、WTO规则、国际贸易、外贸函电、国际商务、国际商法、进出口贸易实务、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商务英语、期货贸易。

外贸行业的三个方向:

1)外贸业务。做业务的人我觉得首先是性格上要适合这个方向,因为国外的采购都喜欢和那些好说话,开朗的人交往,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不相信性格能确定一切,做业务更重要的是毅力和心态,有单也好没单也好,心态一定要放平稳。自己该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做好,甚至天天加班都行,但是一旦出不了成绩,别人逼你,自己一定要冷静,不要怀疑自己。所以做这个职业压力也很大,但是一旦做下去了,必须要有个几年时间才能有一定的客户资源,所以我觉得如果觉得公司老板人还可以,舍得投钱进去建立渠道让你去接触客户,加上这个行业又好做,那就下定决定做下去,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当然运气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行业好,又有网络和展会平台,只要自己英语不是太差,加上一定的经验积累。时间一长会做出成绩的,那收入就很客观了。但是在这里我还是要补充几句,如果

要成为一个出色的外贸业务,你的英语一定要相当流利,对产品一定要很熟悉专业化最好,注重细节,做事情一定要把自己放到别人的角度去看,考虑问题全面,做事情注重效率,要有很强人际交往能力,最好是熟悉别人的文化。

(2)高级外贸跟单。这个职位主要是找到客户后,从新产品的打样(图纸,技术标准和资料的中英文翻译,定期和客户进行技术问题的讨论,让工程和客户之间有很好的联系沟通,报价)---定单下来后的审单,合同评审,和大货跟单,并定期和客户讨论定单交期和其他问题,甚至包括后期的和货代联系,做出口单据和进口单据,定期催款,并更新电脑系统的记录资料,包括一些后期的服务工作。如果客户来工厂,进行全程陪同等。可以说这样的工作是偏向于企业管理+客户服务的方面,要求的技术能力比较高,对英语要求更是比较高,这样的人往往都在一些的企业集团,尤其是跨国公司(外资),做好了,对某个行业十分熟悉,还可以跳到跨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处那里做采购代理(拿高工资+提成)对国外公司提供全套服务。这种工作不需要象业务那样承担拿不到单的压力,但工作量大,要求要有很高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在外资做)

(3)高级单证。这个职位至少要求要懂得FOB,CIF这两种贸易条件下的操作,空运,海运,电放等运输方式的操作,T/T,L/C的操作,懂得办C/O,FORM-A的办理,以及报检,同时还要会做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最好是还要懂得进口的操作。有报检员证,报关员证,能报关更好。整个外贸单证流程能全部一个 人操作,甚至包括结汇,核销,退税。熟悉各国的海关惯例和法律。如果英语又很流利。这样的人做单证主管在大企业福利待遇很不错,但是没前两个职位高。当然在外资又不一样,工资还会更高。

上述3个发展方向并不是绝对的,有些人从单证做到业务,也有的人先做业务并不成功,但最后做高级业务跟单,做跨国公司的中国区商务代表却很出色年薪很高。但是有一点是必须的,为别人打工再怎么打也比不上自己创业来得快。不管上述3个方向做好了,工作一段时间都能攒到一定的资金,到时侯有了资本了再投资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就业去向:可以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

本专业人才需求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外贸公司的业务员即外销员;二是报关员;三是有国际业务的公司、企业的国际结算人员;四是其他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企业的业务人员。经过与专业委员的沟通,发现目前外贸公司的业务人员需需要的是通才,即要掌握对外业务洽谈、报价(含仓储、运输、保险等相关费用的计算等)、签约、履约等全过程的相关知识。而相关的需求职位还有运输、仓储、货物保险等。报关员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报关员或报关助理。而国际结算类人员相关的岗位有国际结算、跟单、审证、制单、办理结汇项下的融资等。实际上,作为文科专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内外贸领域各个公司企业的各部门都是可以就业的。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对口工作有:贸易公司,货代公司,船运公司,报关行、报检行。

比较具体的工作或职位可以是:

(1)从事专业外贸公司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2)从事各类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科研机构等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3)从事各类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工作;

(4)从事各类专业的报关、承运货物等国际物流工作;

(5)在各类涉外型的企业、机构从事初级财务工作及业务管理工作;

贵州国际贸易现状及开放程度分析 第6篇

一、贵州国际贸易现状

1.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但短期波动较大

贵州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54.6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7.59亿元,增长率高达462%。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从34.82亿元增加到188.05亿元,增长率为440%;进口贸易总额从19.82亿元增加到119.64亿元,增长率为503%。这表明贵州省贸易出口总额持续高于进口总额,贸易进出口长期处于高增长状态。

短期而言,进出口贸易存在大幅波动的情况,例如2004年进出口贸易增长率为53.77%,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增长率分别为47.38%和63.3%。2009年金融危机负面效应波及贵州贸易进出口,使得进国际贸易降幅高达32.92%,其中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下降29.9%和36.83%。进出口贸易变化趋势表现为: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早期(2000—2002年)处于水平状态,随后出现快速增长(2002—2008年),紧接着大幅下降(2009年),后期又快速反弹(2010—2011年)。

2.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

通过横向比较贵州省与浙江省、广东省和湖南省在五年规划(或五年计划)末期的进出口贸易可知,在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54.64亿元、10 547亿元、1 754亿元和176.93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93倍、32倍和3.23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4.82亿元、5 791亿元、1 225亿元和60.5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6倍、35倍和1.74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9.82亿元、4 964亿元、529亿元和116.38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50倍、26倍和5.87倍。

在“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省、广东省、浙江省和湖南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212.63亿元、48 664亿元、15 973亿元和229亿元,三个省份进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228倍、75.12倍和1.07倍。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29.91亿元、20 897亿元、11 369亿元和104.99亿元,三个省份出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160倍、87倍和0.8倍;进口贸易总额分别为87.72亿元、28 551亿元、4 603亿元和124.02亿元,三个省份进口贸易规模分别是贵州省的325倍、52倍和1.41倍。

通过贵州省与东部地区的广东省和浙江省对比可知,2000年至2010年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两个省份的差距逐渐拉大,但是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与中部地区湖南省相比,差距逐渐在缩小,而且2009年 贵州出口贸易规模反而超过湖南省,并且两者出口贸易规模逐渐拉大。由此可知,相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近十年贵州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相對于发达的东部地区而言,贵州进出口贸易规模与这些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

3.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

贵州与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贸易规模占贵州贸易总额的比例从第九个五计划末期(2000年)的66.98%小幅降到“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的62.57%,在此期间,贵州每年与亚洲贸易往来的比例都在57%以上。2000—2002年,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发展处于缓慢增长阶段,2002—2004年,两地之间贸易往来迅速增长,经过2005年小幅下降之后,再次经历了2006—2008年的高速增长,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两地贸易往来有所回落。贵州在亚洲的主要贸易伙伴为东南亚国家联盟、香港地区、日本和韩国,2011年贵州对上述四个地区的出口贸易分别为5.07亿美元、2.28亿美元、1.07亿美元和0.67亿美元。

2000年与贵州国际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2.82亿美元)、欧洲(0.54亿美元)和北美洲(0.47亿美元),2010年前三个地区依次为亚洲(12亿美元)、北美洲(2.28亿美元)和欧洲(1.89亿美元)。这表明亚洲因为其地缘优势,使得贵州与亚洲国际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欧洲和北美洲轮流处于与贵州贸易往来第二、第三的位置,表明贵州与发达经济体贸易往来较为频繁。2000—2010年,与贵州贸易往来增长最为迅速的地区为拉丁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其增长率分别为790%、736%和488%,表明贵州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迅速。

二、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分析

1.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

贸易开放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的开放程度,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当年GDP的比例即为贸易开放度。贵州近十年贸易开放程度,首先,2000年—2002年贸易开放程度从5.31%下降到4.6%,在此期间贸易规模由54.64亿元小幅上升到57.23亿元,表明贵州国际贸易发展速度低于其经济(GDP)增长速度。其次,2002—2004年,贸易开放度由4.6%上升到7.47%,贵州贸易开放程度得到飞速提高,但是2004—2007年贸易发展速度连续三年下降。最后,2008—2009年贸易开放程度因国际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创。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和“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和5.39%,其中出口贸易开放度分别为3.38%和3.3%,进口贸易开放度为1.92%和2.1%。十年间贵州贸易开放度处于相同水平,而贸易规模却出现了大幅增长,这表明贵州贸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持平,贵州贸易开放程度仍然不高。

2.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第九个五年计划末期(200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5.31%、98%、28.55%和4.46%,三个省份开放程度分别是贵州的18.5倍、5.38倍和0.84倍。”十一五“规划末期(2010年)贵州、广东、浙江和湖南贸易开放度分别为4.62%、106%、57.62%和5.77%,三个省份开放度分别是贵州的22.9倍、12.47倍和1.24倍。东部地区的广东省、浙江省与贵州省贸易开放的差距逐渐拉大,与此同时,湖南与贵州贸易开放程度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反超贵州。通过横向比较贸易开放度可知贵州贸易开放发展速度相对滞后。

三、贵州涉外旅游发展状况

1.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

贵州旅游外汇收入从1980年的7000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 936.51万美元。有5个年份(1981年、1985年、1992年、1994年和2004年)的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因2003年涉外旅游的大幅下跌和2004年涉外旅游业的恢复,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2004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高于100%的其余4个年份的增长是在上一年份高速增长基础之上出现的,表明贵州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

1989年的政治风波、2003年的非典、2008年和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贵州涉外旅游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从而使得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出现下降。其下降幅度分别为15.87%、63.6%、9.45%和5.58%。虽然贵州没有发现非典病例,但是非典对旅游业的冲击最为严重。

2.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2005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45 417人次、非洲413人次、欧洲19 219人次、拉丁美洲15 357人次、大洋洲11 305人次以及其他地区873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9%、0.45%、20.76%、16.59%、12.21%和0.94%。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分别为亚洲85 383人次、非洲1 110人次、欧洲4 4799人次、拉丁美洲35 239人次、大洋洲16 861人次以及其他地区2 662人次,所占比例分别为45.89%、0.6%、24.07%、18.94%、9.06%和1.43%。表明贵州涉外旅游的外国游人主要来自于亚洲国家或地区。

2005—2010年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人人次数的增长率分别为亚洲88%、非洲168.8%、欧洲133.1%、拉丁美洲139.4%、大洋洲49.1%和其他地区205%,表明其他国家、地区来贵州旅游的人次数迅速增加。

四、结论

根据贵州經济发展状况以及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从国际贸易、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外商投资和对外旅游四个领域来测度贵州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同时,选取具有东中部地区有代表性的浙江、广东和湖南作为贸易开放度横向比较的参照组。

分析发现:第一,贵州进出口贸易长期处于高速增长,但短期波动较大;第二,贵州省进出口贸易规模较小,但增长潜力较大;第三,贵州国际贸易以亚洲为主,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增长迅速;第四,虽然贵州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贸易开放程度没有显著提高;第五,贵州贸易开放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第六,涉外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业易遭受外部因素的冲击;第七,涉外旅游业以亚洲为主,其他地区增长显著。

参考文献:

[1] 应才发.新贸易保护主义背离国际公平贸易准则[J].贵州社会科学,2009,(7):76-81.

作者简介:李明桥(1980-),男,贵州福泉人,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 第7篇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概述

提到国际贸易, 我们会想到斯密的绝对优势、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还有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 这是构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和核心, 而这些理论对于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却极少提到。因此, 在国际贸易中, 各国对于环境资源的影响很少考虑, 只是期望获得更多的利益, 这就造成了盲目的发展生产, 却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现代经济中, 资本、资源、劳动力等跨国流动, 发达国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 将“三高”产业通过资本投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因而造成对发展中国家环境的破坏;发展中国家盲目追求利益最大化, 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弥补科学技术的落后, 继而获得表面上GDP的快速增长, 这也让发展中国家付出了惨痛的环境代价。

二、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效应现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迅速,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也在逐年增长。就贸易总额来讲, 1978年为206亿美元;2001年为5090.5亿美元;2007年21738.3亿美元;2009年更是达到22073亿美元。30年增长100多倍, 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以后, 对外贸易的发展更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趋势。

然而, 对于以上这些数字取得, 我们付出了更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前面我们提到, 国际贸易的不合理发展受损害最大的是发展中国家,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加入WTO以来, 我国资源不合理利用情况十分明显, 在加入WTO之初的几年里, 能源消费总量明显高于生产总值, 而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更是出现陡升的情况, 能源不合理利用的情况十分普遍。而环境污染情况更是严重, 全国七大水系的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的排放量更是明显上升。大气污染、水污染的问题十分严重。对比经济增长情况,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盲目的增长。环境与对外贸易的冲突十分激烈。

三、协调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污染事故频发, 环境安全问题突出, 逐渐开始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寻求一条经济与贸易和谐发展的道路已经刻不容缓。针对国际贸易的现状, 结合我国国情, 我国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国际贸易方面不是单纯指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而是指国际贸易自身的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是一种广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是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Edivard B.Barbier在其著作中, 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 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D-Pearce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天的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当发展能够保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 也不会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由此可见, 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协调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最佳途径, 那么, 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呢?我国在充分考虑我国现实贸易状况的前提下提出了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就是指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 即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的经济,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虚幻和能量流动规律来重构经济系统, 使经济系统和谐的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 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它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使用和再资源化为原则, 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目标, 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可以有效的改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的循环使用, 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减少甚至不产生废弃物, 实现资源的反复利用, 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强调环境保护, 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突破贸易绿色壁垒。

总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协调我国贸易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对策, 必须长期坚持。

摘要:环境效应曾被国家和企业所忽视, 无节制的开发、盲目的引进国外的投资等不恰当的发展, 对我国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伤害, 同时对以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我们要加强对我国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的了解, 避免在以理论为依据进行国际贸易时, 国家因只考虑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比较利益, 而付出巨大环境代价。制定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让经济发展与环境更好的结合, 在可持续发展中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的风险防范措施分析 第8篇

一、国际贸易发展情况概述

近几年,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已然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经济实力在逐渐提升, 在国际贸易方面成绩显著, 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在逐年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 201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4.6外亿美元, 超过美国, 成为世界国际贸易大国, 象征着中国在国际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 该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最强大国的行列, 对于中国来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在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大好的前提下, 由于跨国贸易会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 进而引发经济风险, 国家信仰、种族、货币、政策和合同等的差异性, 是导致国际贸易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为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将风险可能自身的危害与损失降至最低, 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关键。

二、国际贸易的风险类型

1、货币汇率风险

不同的国家使用不同的货币, 其是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 是实现国际贸易往来的重要交换工具。国际贸易的开展, 会涉及到货币汇率问题, 主要是由于跨国贸易的持续时间较长, 在支付款项问题上不可能即使缴纳全部款项, 在此阶段会面临货币汇率风险的威胁, 若货币汇率发生变化, 其支付款项就会发生变化。货币汇率风险的滋生, 主要归咎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 货币汇率处于不断的波动中, 是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实际性风险。

2、借贷风险

在国际贸易运行的过程中, 交易额度往往较大, 尤其是WTO成立以来, 国家间的交流日趋频繁, 交易范围在逐渐扩大, 彼此间的金融往来数额会不断扩大。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缺乏健全的贸易制度予以辅助, 部分国家由于思想上认知不全, 大量举债, 债权国会逐渐失去债务偿还能力, 自身运行体系逐渐系统崩塌, 国家地位逐渐下降。

3、合同风险

合同风险的滋生, 主要取决于国家间法律体制的不同, 针对同一贸易、同一事件, 不同国家的法律给予了不同的司法解释与法律规范, 两个国家在遭遇同一问题时, 若都按照各自国家法律尽心裁判与规定, 会导致两个国家产生矛盾与冲突, 影响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另外, 国际贸易的开展, 也会存在运输风险, 由于是跨国运输, 运输的期限较长, 由于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而导致运输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 对风险的划分与承担成为一项关键问题。

4、政策风险

每个国家有着属于自己国家的制度与政策, 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政策, 与其民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 我国在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贸易时, 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政策风险, 两个国家间形成制度、政策与文化冲突, 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冲击。国际贸易的开展, 每个国家都有其专属的应对政策, 旨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以反倾销政策为例, 由于政策的存在, 会使得贸易壁垒、相关条款发生不断的变化与更新, 会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开展的公平性。

三、国际贸易的风险防范措施

1、及时做好国际市场的调研

现阶段, 由于国际贸易往来的频繁开展, 导致国际市场环境逐渐趋于复杂化, 市场环境会随着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发生变化, 货币汇率风险成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为此, 应深入到国际市场内部, 对国际市场进行调研, 对合作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性的研究与分析, 分析当前金融市场的运作情况, 针对货币汇率的波动区间进行评估与预测, 以保证货币运行的合理性, 制定预警方案, 以及时作出合适的选择。强化对国际市场的调研工作, 应将生产国家、需求国家的具体情况予以掌握, 分析各个国家现阶段的社会因素、自然灾害、战争情况等, 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 对市场供需情况进行评估, 进而得出合理的决策, 避免风险的产生。

2、建立客户信誉评价机制

为避免风险的产生, 应强化对合作国家信誉的考察, 通过建立客户信誉评价机制来约束与规范贸易行为, 选择口碑好、信誉度高的外国企业进行合作, 以避免由于合作国家信誉问题而导致的资金风险问题。在交易中, 要对对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资信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 对该企业的营业执照正本、副本要严格查证与验证, 对其以往的经营状况、资信状况进行综合性的评定, 同时对合作企业的合同履行能力、出口许可证、原料供应、货物来源等进行严格考察。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了解, 为企业制定信誉评定机制, 通过各个标准评定, 为双方合作提供有效的借鉴。

3、科学选择计价货币

外汇风险是国际贸易中的典型, 严重制约着贸易的开展。在国际贸易环境中, 受到我国外汇制度的约束, 企业在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策略来规避货币汇率所带来的风险问题, 为转变当前现状, 应科学的选择计价货币, 出口时运用硬币来计价, 进口时要利用软币来计价。此外, 一旦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出现问题, 应对交易的产品进行价格的合理调整, 做到在市场环境中可灵活应对。若在出口的时候选择软币计价, 要将作价提高, 在进口时选择硬币计价, 应降低作价。另外, 为了避免由于货币汇率而发生风险问题, 应在合同中凸显出来, 将价格的相关条款进行细化, 会根据货币汇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价格的合理化调整。

4、提高贸易产品的质量

国际贸易的开展, 产品属于贸易往来的重要资源, 要及时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情况, 了解国际环境中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规格, 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若想打造知名度, 应注重打造产品品牌, 是提高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关键, 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力地位, 以此来反击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此同时, 我国企业应注重内部的发展与革新, 引用现代社会中的高科技产品, 主导产品研发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研发出新型产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际贸易运行的过程中会面临诸多的风险, 以合同、政策和货币风险为主, 是国际贸易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实际性问题, 应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应对, 提高海外贸易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了强化对国际贸易的防范, 必须对交易对象进行具体性的了解, 建立客户信誉评价机制,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 避免发生产品质量风险问题, 优化金融运作体系,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交易, 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条件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孟德睿.浅谈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 2013, 22 (12) :49-50.

[2]宋莹.国际贸易中的风险类型及防范措施探析[J].现代商业, 2013, 33 (28) :81.

[3]周咏絮.国际经济贸易中外汇风险及防范措施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7 (04) :137-138.

[4]王琦智.浅谈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措施[J].民营科技, 2011, 34 (11) :192.

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分析 第9篇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者某一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连续增加。它体现了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扩展, 可以反映一国或某地区经济实力的增长。对于经济决策者来说, 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以此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经济历史上, 影响经济增长有哪些主要因素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随着认识的不断进步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本

资本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它包括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无论是在古典还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 资本对于经济增长都是占据十分重要作用的因素, 经济增长被理解为主要是资本的充分积累, 以期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对劳动与资本的运用, 进一步通过提升资本密集度和改良资本结构的途径来到达经济增长。

2.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指技术的各个构成因素以及其结合方式的改变, 在开放经济下, 我们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扩散和技术转移引进这三方面达到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带来的物质产品及服务的自身效率和组合效率的提高, 会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

3. 劳动

无论在何种经济增长理论中, 劳动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人们通过劳动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在一定条件下, 劳动力数量地增加能够扩大生产规模。同时, 劳动力素质地提高能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规模与效率两者共同作用引发经济增长。

4. 结构优化

在之前的经济增长理论中, 要素、技术、制度等因素是在竞争均衡假设条件下对经济增长充分发挥作用。但经济增长实际上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的发展过程, 由于各部门之间生产率有高有低, 要素会由低生产率部门流向高生产率部门。只有通过产业结构优化, 才能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没有利用的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以上这四个因素与经济增长是成正相关的。除了这四个因素之外, 还有国内外经济环境、经济制度及经济政策等因素。但由于不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故不加以详细介绍了。

二、国际贸易特点

国际贸易的定义是商品及劳务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交换的活动。它是商品和劳务在国际上的转移。它反映了世界各国或各地区互相之间在经济上所存在的依赖关系, 是由各国及各地区对外贸易的加总构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比较特殊, 因此其本身具有与国内贸易完全不同的特点。其一, 国际贸易相对国内贸易牵涉到的国家、地区更多, 因此政策与法律中存在冲突可能性更大。同时贸易当中文化与习俗等方面带来的矛盾差异, 远比国内贸易复杂得多;其二, 国际贸易中交易的商品数量、交易金额相对较大, 而一般来说跨越距离较为遥远, 故完成交易时间较长, 因此交易双方都面临比国内贸易高许多的风险;其三, 国际贸易除了涉及交易双方之外, 还要需要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各个不同部门相互协作, 才能完成交易, 因此其过程也远比国内贸易复杂。

正因为如此, 国际贸易的产生就会对各国、各地区的资本、劳动、技术、结构等方面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 进而通过影响这些因素, 影响经济增长。

三、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

1. 国际贸易对资本的影响

一方面, 开展国际贸易能使国内资本往优势领域集中。因为对外贸易开放后, 国家为了增强自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所以必须集中力量在自己优势产品上进行发展, 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 节约资本。另一方面开展国际贸易能使资金加速积累。通常来说在对外贸易中出口部门能有较理想的经济效益, 能提高资金积累率, 而同时开放对外贸易, 为国外资金流入国内市场提供了必要条件, 进口部门能通过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 进一步加速资金累积, 达到经济增长。

2. 国际贸易对劳动的影响

开展国际贸易同样在两方面影响劳动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其一, 国际贸易将带来市场的扩大, 使有效劳动力数量增加。出口企业面对的是国外偌大的市场, 由于容量巨大, 因此容易获得规模经济, 扩大生产规模, 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协作循环地推动国民收入与就业数量提升。其二, 国际贸易将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使劳动力素质提高。由于打破封闭经济模式, 大量外来企业侵入, 给本土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那些观念落后, 素质低下的企业必将遭到淘汰, 这就要求企业雇佣高素质的劳动力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同时由于供需关系, 劳动力市场竞争压力同时加大, 优胜劣汰下整体劳动力素质必定提高。

3. 国际贸易对技术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开放, 既能引进一部分外国先进技术为我所用, 提高国内生产效率, 减少创新成本, 反过来进出口贸易的扩大让创新带来的收益同时上升, 也能刺激本土企业进行技术革旧创新, 增强竞争能力。另外, 国际贸易加强了国内一些相关企业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些互相之间会发生一定的技术转移与融合, 进一步推进了技术进步。

4. 国际贸易对结构的影响

当前经济增长发展的模式将会以结构优化为主。在封闭模式下, 优化结构是十分困难的, 而开放贸易, 为调整结构提供了许多借鉴, 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发现并改良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使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发展, 各产业内部结构根据市场要求进行调整, 慢慢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型。同时进出口结构顺利改善又会反过来促进本国技术发展, 促进产业结构高效性, 促进资源配置有效率。

四、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尽管许多理论都认为国际贸易对参与国的经济增长有着促进作用, 但也有不少经济学家指出国际贸易真正受益者是发达国家, 开放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还有可能有阻碍作用。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理论, 他指出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使传统出口商品的出口规模极大增长, 其结果不仅没有给本国带来好处, 相反会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 以致人均产量增加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增加杯水车薪, 社会整体福利大幅下降。另外, 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也提出, 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与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 在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上极度不平等, 而且由于贸易周期反复出现, 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价格差不断扩大, 两条加在一起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而事实上很多增益理论在实际中或多或少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 ”资本倒流”现象就是很好的例子。根据增益型经济增长理论, 资本流向如同中国、印度这些劳动密集型国家, 能够获得较高的边际收益, 因此在开放经济下, 资本会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富余的资本仍然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流动。我认为之所以理论与实际不相符合, 是因为理论假设中, 一直假定规模报酬不变, 而现实中城市其实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其中人力资本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人力资本增长率高的国家, 必定经济增长率高。而发达国家就拥有更高的资本利用率, 因此国际资本就会更多地流入发达国家。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国际贸易对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是有很大好处的, 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是有利有弊。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发明显, 各国之间各领域交流日渐增多, 封闭式经济发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开放经济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开放经济的同时, 应当制定一系列辅助的政策与措施, 趋利避害, 充分利用与发挥国际贸易带来的各种有利因素:改进结构、创新技术、发展本土企业、留住专业化人才。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使贸易参与者在国际贸易中达到互利共赢的“正和博弈“, 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国家开放经济进行国际贸易是时代必然, 然而进行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 经济学家众说纷纭。本文将通过从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出发, 结合各经济增长理论分析国际贸易对这些因素的影响, 进而得出其对经济增长的利与弊。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卢卡斯.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动态, 2004.

[2]陈慧.国际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J].特区经济, 2013.

[3]彭菁菁.国际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J].科技资讯, 2008.

[4]李平.论国际贸易与技术创新的关系[J].世界经济研究, 2002.

[4]陈焰.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 2007.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关性分析 第10篇

由于世界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显示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日趋融合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

1.国际直接投资促进国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不仅远高于世界GDP增长率, 也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率, 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引擎。从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看, 1991年为21.34%, 1995年上升到了47.66%, 2006年达到了最高的58.81%, 之后有所回落, 2012年所占比重仍然将近一半。

2.国际直接投资促进国际贸易产品升级换代。传统的国际贸易对象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或浅加工产品, 由于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 使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成为国际贸易或国际直接投资的对象。

3.国际直接投资促进无形贸易特别是技术贸易的发展。传统的服务贸易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有形领域, 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比例的迅速增长, 带动了相关行业技术创新的技术外溢。据统计, 目前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专利, 70%的国际直接投资, 近70%的国际贸易, 30%的国际技术转移。

4.国际直接投资还可以弥补和解决一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短缺问题, 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有效回避了贸易摩擦, 迂回发展对外贸易, 促进对外贸易规模的增长。

(二) 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是规避贸易壁垒的有效途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跨国公司的行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在正常的国际贸易过程中, 难免会受到种种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的限制, 使得跨国公司的优势不能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可以将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资金投入到东道国, 与东道国的地理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相结合, 更大限度地赚取利润。以中国为例, 中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使得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市场不断萎缩, 相关产业效益下滑, 企业停产, 工人下岗失业, 国外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毫不夸张地说, 面对国外频繁实施的反倾销, 中国已经无路可退, 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企业产品走出国门的不二选择。

二、中国国际贸易和吸引外资的相关系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积极引进外资, 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振兴和发展国内经济。如今, 我国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来源地多样, 有效地盘活了我国的投资市场。

(一) 外资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外资企业进出口额从1995—2011年中一直保持着连续增长的趋势, 绝对数量由1995年的109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8602亿美元, 增长了近18倍, 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外资进出口额占我国总进出口额比重居高不下

外企进出口额占中国国际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39.09%提高到2011年51.08%, 占据了半壁江山, 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主要由外资企业进出口拉动,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外依存度高。

(三) 外资企业在我国的产业分布结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比重较少

我国外资企业投向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其中以第二产业居多, 第三产业次之, 第一产业则微乎其微。从所占比重来看, 第一产业由2000年的1.66%增长到2010年的1.81%, 第二产业由2000年的72.34%降到2010年的50.94%, 而第三产业由2000年的25.70%增长到2010年的47.25%, 呈现出明显的“重工重商轻农”格局, 农业利用外资尤其不足, 最后形成了“二、三、一”的典型投资结构, 而且这种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虽然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 但比重依然不合理。

三、进一步促进外贸和外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从吸引外资方面来看,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不断提高我国外资的利用质量, 消化吸收外资技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引资的同时把技术、管理和市场引进来, 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我国产业升级中的积极作用。

2. 树立正确的外资观念。树立正确的引资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并加大外资监管力度, 建立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从而促进外资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

3. 建立外资质量和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规范外资机构效益的评估标准。

4. 调整优化外资结构。首先, 继续扩大利用亚洲国家的投资, 将引资重点转向欧美国家, 改善我国的外资来源结构;其次, 要加强对第一、第三产业的外资投入, 均衡外资产业分布。同时, 要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 推动各地区均衡发展, 鼓励外资以合资方式投资企业, 促进我国利用外资形式合理化, 加大对外资并购行为的监管, 适当限制外资参股比例, 禁止外商以独资形式经营企业, 避免外资形成垄断, 实行外资结构多元化战略。

(二) 从加强外贸和外资的协调性来看

1. 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协调配合。

面对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 对外贸易领域的进口反倾销已成为我国政府维护国内公平竞争环境、保护民族产业的重要调控手段之一。我国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战略, 协调与调整外资政策与进口反倾销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促进作用。

2. 贯彻进口促进战略, 推动贸易结构平衡。

要转变“奖出限入”的传统思维, 加大进口扶持力度, 促进贸易平衡增长。一是通过调整进口关税、促进贸易便利化等政策手段, 重点推动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大宗商品进口, 以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 缓解国内所面临资源约束瓶颈;二是制定引导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急需的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稀缺资源性产品进口;三是加大对国外政府和企业前来开展贸易促进活动的支持力度, 为国外的消费品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提供良好的环境, 并适当通过关税、消费税政策的调整, 扩大消费品进口。

3. 深化利用外资结构调整,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指导, 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一是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 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低” (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 项目;二是通过综合实施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 鼓励外资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性的机构, 增强技术、管理的辐射效应,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继续支持东部地区自主利用外资结构升级, 通过税收减免、产业倾斜、开发区规划等政策支持, 积极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促进地区利用外资均衡发展。

摘要:随着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中作用的凸显,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成为同一经济主体的内部化行为。跨国公司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根据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的高低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权衡选择。面对跨国公司的这种选择, 中国如何有效实施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 促进经济的发展?本文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入手, 依据相关经典理论, 探讨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 就中国未来外贸政策和外资政策的调整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11) [M].北京:中国统计年鉴出版社, 2011.

国际贸易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会计国际化;影响;路径

一、引言

当前,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将各国都迅速联系到了一起,而会计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正是伴随着国际经济化脚步的发展而逐步演进的。而且,会计国际化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而对于我国来说,如何才能消除会计信息、会计文化、会计制度和国际的全球化差距,是需要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当前国际贸易对会计国际化带来的影响

1.对会计文化的影响

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在会计领域的直接体现。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使得双方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比如,对于我国的会计文化来说,对制度控制比较看重,而忽视职业主义,虽然在统一性方面做的比较好,但缺乏必要的灵活度。因此,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就要着力改变我国会计文化与国际上的差异性,为我国培养具备国家化的会计人才,有效地和国际会计文化接轨。

2.对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

通过对国际上的很多会计人员研究发现,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因此,如果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将会给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带来很大的影响。比如,很多会计人员缺少对会计信息公允性和对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价值的考虑,从而在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时,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操作简单的,能给公司赢得最大利润的会计政策,该种选择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从而失去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信任。

3.对信息披露的影响

我国在制定会计相关的制度和准则时,并没有过多考虑市场经济的因素,尤其是债权人和投资人对信息的需求。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方面还没有明确的界限。而且我国的会计准则内容也比较单一,实践能力不够强,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层次划分不明确,可见度很低。但是,当前我们仍然在用传统的方法来执行信息披露制度,而且缺乏必要的监管机制。因此,在会计实务中披露出来的问题就会对财务会计的数据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基于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下的会计国际化路径

1.正确处理双方的会计文化差异

对于我国会计文化和国际上的差异,我们要客观、清晰、理性的对待,并正确处理两者的差异。首先,我们要对国外先进的会计经验和技术进行积极学习,以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其次,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并使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可以充分体现我们的利益。这有这样,才能充分打通通向世界的大门。

2.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国际化

针对当前很多注册会计师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业务素质低、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我国在遴选会计师的时候,要采用与世界同步的方法。而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更要与国际接轨,加大市场化的步伐,针对不同的环境下,对注册会计师制度进行完善,从而让这个制度成为能够自己经营管理,勇于承担风险,有着良好的约束能力,可以自己面对经济和法律责任的社会团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

3.规范我国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了和国际接轨,我国还要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市场监管发展的目标是要越来越多地按照市场规律行事,依靠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信息披露的质量监管,逐步降低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公允性。

4.加强会计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当前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我国和世界上的经济被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从而给我国的会计业和会计人才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不能一味的闭门造车,而需要走出国门,与世界的经济融为一体。而加快与世界上各国间的交流和合作无疑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展开沟通、合作,可以对其他国家先进的精华进行吸收,并去其糟粕。我国还应该将国内的会计服务市场积极向国际开放,鼓励国内相关的会计人员加强向世界的学习和交流,降低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从而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经济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贸易交往的频繁,各国经济都已经深入融合到全球的经济之中,而会计这种特殊的商业语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要不断对会计信息、会计文化、会计制度进行完善,从而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和国际市场接轨,助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颖驰,袁泽鹏.基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的会计职业判断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1:192-193.

[2]史岳鑫.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6:124.

[3]李瑞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历程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34:267-268+271.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现状分析 第12篇

1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现状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汇风险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中凸显出来, 而且受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较大。固定汇率制度是我国在汇率制度改革前主要实行的制度, 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相对固定, 其所产生的汇率变动风险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来承担。近些年来, 我国人民币汇率市场随着国际贸易的发生而再不断改革, 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遇到的外汇风险则由企业自身来承担。面对如此局面, 我国企业防范外汇风险现状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内部因素

首先, 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薄弱。外汇风险管理活动在国际领先企业中早已开始进行。在1993年, 对前500强企业且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 对外汇风险管理比较重视的企业就占85%以上, 它们并对风险采取了某些措施。在2005年汇率体制改革之前, 我国企业一直处于汇率零风险的环境中, 这种优异的环境给绝大多数的企业一个错觉, 使它们无法对风险管理提起重视, 甚至有些企业的思想还是比较落后, 没有加强创新, 仍然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 并且还觉得很好, 没有一点风险意识, 长期这样, 促使它们形成一些错误的想法, 如外汇风险基本由国家来承担等。在这样的环境下, 企业高层以及财务人员对外汇风险并不重视, 比较缺乏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员, 从而对未来汇率的走势无法准确的判断, 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些潜在的外汇风险的危害性, 因此, 也忽视了对外汇风险。长此以往, 导致我国企业对于目前外汇市场哪种金融衍生工具能规避外汇风险以及这些工具的如何应用都不清楚, 因此, 外汇风险肯定会影响这些企业未来的国际贸易。其次, 完善的外汇风险综合管理体系比较缺乏。我国由于从事国际业务时间较晚, 专门的机构负责外汇风险管理没有设立。实际上, 我国企业涉及外汇的业务基本上都是由财务人员来进行, 财务人员虽然具有专业的财务知识, 但是他们没有专业的外汇知识和相关的外汇理财技巧, 很难应对日益剧烈变化的汇率波动。没有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缺乏有效地制度保证。

1.2 外部因素

首先, 体制性约束。目前, 在我国, 参与外汇市场的主体并不是很多, 仅有的几家还都是国有银行, 这样垄断了外汇市场。到目前为止, 按照交易双方意愿来完成外汇交易, 在我国还是比较困难的。其次, 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有限。目前, 外汇政策的管制以及金融服务仍然对我国金融体系有一定的制约。目前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外汇买卖、货币互换、外汇期权、外汇期货等。我国仅有的几家国有银行实施外汇交易时也仅仅只是针对少数出口型企业或者是一些大型国企, 对于一般企业而言, 它们没有充足的避险工具, 可选择的避险工具也是非常有限的。

2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规避策略分析

2.1 经营策略

经营策略就是企业规避外汇风险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和国际贸易业务特点通过对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的改变来进行的一种策略。经营策略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策略, 它本身包括两种策略, 即营销策略和生产策略。

2.1.1 营销策略

营销策略主要是利用营销手段来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营销策略也包括很多:第一, 贸易市场选择策略。根据国际贸易对象所在市场的状况, 企业对该市场经济下进行国际贸易时的外汇风险现状和可能存在的外汇风险进行分析, 对国际贸易外汇风险比较大的市场贸易数量进行控制, 或加以战略性的有效控制, 并注意把握交易时机, 尽量选择国际贸易外汇风险小的市场进行贸易。贸易对象所在国的政局是否稳定、贸易对象的财政状况、市场结构是否合理是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潜在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二, 结算币种选择策略。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 结算币种的选择类型是比较多样化的, 可以选择本国货币或者贸易对象国货币或者第三国货币。收硬付软或者折中地采用软硬币搭配或者直接用本币是结算币种选择的基本原则。另外, 要合理选择结算币种, 企业必须在合同谈判前, 对外汇走势进行分析, 加强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测。第三, 结算时间调整策略。对于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而言, 能够决定它的重要因素有很多, 而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外汇风险暴露时间。在这种情况下, 有效规避企业外汇风险主要就是通过调整现金流的收入和支付时间来进行。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方法必须建立在对汇率波动准确预测的基础上, 而这个也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因此, 要想达到规避外汇风险的目的只能通过对汇率波动的时间结构的改变来进行。第四, 贸易合同保值策略。在贸易合同制定中, 国际贸易双方将保值条款订立起来并将其加入合同中, 这样能够有效地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对汇率走势预测的准确度决定了贸易合同保值效果的好坏。第五, 价格调整策略。价格调整策略需要对价格调整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以及价格调整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2 生产策略

生产策略就是对生产产品的地点、规格、结构、品种等改变来规避外汇风险。第一, 转移生产地点策略。目前, 实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采取该策略, 提高对汇率变动抵抗能力, 并且使汇率波动对企业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减小了。第二, 改变原料来源结构。改变原料来源结构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成本, 而且还使企业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 从而规避外汇风险。第三, 对生产规模进行调整。这种策略可以使企业国际贸易业务的生产成本减低, 而且也提高了产品利润和市场竞争力, 进而也使外汇风险得以规避。

2.2 应用金融衍生品策略

应用金融衍生品策略就是利用外汇市场和回避市场的交易来规避外汇风险。金融衍生品策略主要包括:

2.2.1 外汇期汇交易策略

第一, 即期外汇交易。即期外汇交易是指买卖双方约定于成交后的营业日内交割来规避外汇风险。在各类外汇交易中, 即期外汇交易量是基础, 是外汇市场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交易形式, 其交易量约占全部外汇交易量的2/3, 居各类外汇交易量之首。当汇率较为平稳时, 企业如果采用应用金融衍生品策略就会减少很多损失, 另外, 这种策略也是非常适合那些业务量不是非常大的企业。第二, 远期外汇交易。远期外汇交易策略是指外汇交易双方先签订交易合约, 但并不立即进行货币的转移, 而是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 以约定的汇率完成货币的转移, 从而实现外汇风险的规避。在国际上, 这种方式的策略是最常用的避免外汇风险的方法。这种策略将远期的外汇交易汇率锁定在当前, 在进行交易时, 其汇率都按照合约的汇率, 不管汇率如何变动, 从而对外汇风险进行规避。这种策略与即期外汇交易策略最大的区别在于交割日不同, 即期外汇交易的交割必须是在成交后两个工作日内完成, 而远期外汇交易的交割发生在将来。

2.2.2 外汇期货交易策略

外汇期货交易策略就是指在有组织的交易市场上以公开叫价的方式进行外汇期货合约买卖来规避外汇风险。对于企业国际贸易需要收付的外汇, 企业可以与现汇市场交易数量相同且与交易位置相反的期货合约, 从而对汇率风险进行了规避, 也就是说防止企业造成较大损失。

2.2.3 外汇期权交易策略

外汇期权交易是指买方有权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按约定的汇率向期权的卖方买进或卖出约定数额的外币, 同时期权的买方有权不执行上述买卖合约, 从而规避外汇风险。与远期外汇交易相比, 在规避外汇风险上, 外汇期权交易更加灵活和主动, 根据国际贸易业务特点, 企业将相应期权购买后, 如果汇率变动对其有不利影响, 则当合约到期时对期权合约进行指定, 使企业能够很好地规避外汇风险, 进而降低损失;反之, 利益的获取不是通过执行期权合约而得到, 而是利益的获取是通过汇率的有利变动来得到。这里也提出期权所付费用要远远高于远期交易。

2.3 组合策略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的规避策略都有其优势、劣势, 每个策略都有其适应条件, 根据企业国际贸易特点企业可以单独使用, 也可以将这些策略结合起来共同使用, 也就是说对外汇风险的规避采用策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 由此可见, 组合策略是一种有效地规避外汇风险的方法。

3 结语

当前, 国际外汇市场汇率波动加大, 我国每个参与国家贸易的企业都面临着外汇风险, 这足以说明我国企业国际贸易普遍面临着重大问题。企业必须采取某些措施来规避国际贸易外汇风险。其实规避国际贸易外汇风险除了本文所介绍的科学选择合适的规避策略之外, 提高外汇风险管理和规避意识以及培养和储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摘要:外汇风险一直都是困扰参与国际贸易企业的一道难题。本文从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现状分析入手, 剖析了我国企业外汇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

关键词:企业,国际贸易,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周海.国有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外汇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 2010 (18) .

上一篇:掌握词汇的途径下一篇:农业产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