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型实验范文

2024-06-30

设计型实验范文(精选11篇)

设计型实验 第1篇

1. 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课采用“注入式”教学方式,通常由教师组织安排,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设备,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再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提出理论解释。这种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实验的热情和主动性,更缺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药工业发展加快,医药行业就业市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逐渐成为决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药物生产、科研应用等环节的实际需要。所以在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显得日益重要[2,3]。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为了配合我国中西结合部医学院校的发展,鄂、豫、陕、渝等省(市)结合部药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建设,以及医药学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我们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关“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精神,提出对药学有机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4]。

2. 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内容

实验课既受理论课内容进度的限制,又受课时及实验室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要有效、科学地完成实验项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改革“药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设计型实验在药学实验教学中的地位,精心选择和设计实验内容,它包含以下方面。

(1)基本技能型实验。如熔沸点的测定、旋光度的测定、液态有机化合物折光率的测定、萃取、减压蒸馏、色谱分离等。药学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基本实验技能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是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实验态度,强调规范性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为开展综合设计型实验打好基础。

(2)综合技能型实验。如各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鉴定,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实验装置、分离技术与辅助鉴定仪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引导学生适应后期应用型和设计型实验,克服后期实验中的畏难情绪。

(3)综合应用型实验。如玫瑰精油的粗提取,黄连素的提取,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分离,等等。体现学科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意识。

(4)设计型实验。如偶氮苯的合成,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与鉴定,等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实验结果的取得可以有多种方案,往往要求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精心设计,周密思考,这一过程本身就孕育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设设计型实验,要考虑设计难度、设计方案的多样性等,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实验原理,教师把关,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主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和实验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改进。

3.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根据药学有机化学的学科特点,为了体现综合设计型实验在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同时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采取了相应的实验教学方法。

(1)开放式教学。弹性安排开放式实验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做实验的时间、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实验室将详细情况预先公知于众,供学生挑选),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2)计算机辅助教学。建立网上模拟有机化学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设计方案,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够自行锻炼实验操作技能,分析实验装置的合理性,提高他们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5]。

(3)自主式教学。指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实验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这一方法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4) PBL小组讨论式学习。就是围绕问题而不是围绕课程程序,将参与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大致为5—6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翻阅资料,并以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讨论。答案可能千姿百态,数不胜数,但最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6],并且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4. 加强实验各环节的考核

为了考核学生所学的实验技能、操作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将过去合成单一化合物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一步考核方式更新为多环节、多层次的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在进行具体考核过程中,把实验过程各个环节的考核进行量化,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并将实验课程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档案。实验考核具体环节可考虑以下方面。

(1)加强实验前预习和准备的考核。为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让学生对所做实验有充分的了解,实验前要求学生写出预习报告,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进行检查考核。

(2)注重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学生根据所选取的题目要求,查阅资料并设计具体实验方案,指导教师对学生自己的设计方案依据可行性、创新性进行审定考核。

(3)实验技能考核。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工作,在考虑实验结果的情况下,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评定。

(4)实验报告的考核。对实验报告要求写清数据处理的过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并把在实验中出现问题的处理过程及体会进行总结。启发和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论文的形式撰写设计型、综合应用型实验的实验报告,对学生进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

5. 成效

通过以上实验教学多个环节的实践与探索,使学生得到了比较系统的训练,培养了扎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实验技能,调动了实验的积极性,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创新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 结语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作为改革的实践者,需要在改革过程不断地在反思、提炼,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只有不断改革探索,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才可能把实验教学搞得更好,多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材。而在这种教学改革中不断地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研究探索性活动对于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有着深远的意义[7]。

参考文献

[1]田能瑾.面向21世纪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0, (4) , 5-10.

[2]刘杰.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0, 26 (1) , 99-100.

[3]曹展梅.关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3, (3) :43-46.

[4]何邦平, 王小燕, 林锦明, 等.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军医教育, 2006, (1) :8-10.

[5]曾小华, 王红梅.浅议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教学规律.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11) :9-10.

[6]曾小华, 王红梅.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的PBL教学法[J].考试周刊, 2009, (11) , 211.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第2篇

笔者认为,“先学后导、问题引领”的真正内涵绝不等价于形式上的“课前预习、课堂补充、练习反馈”,它的实质应理解为“充分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充分的体现在问题引领下的求知过程”这两个特点,因而在复习课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时刻牢记这两个宗旨去设计课前预习内容、课中问题(任务)的设置等等。

下面结合笔者2011年4月在扬州市“教育科研年”会课活动中,向全市物理教师展示的苏科版初中物理总复习“测量型实验专题”的复习课来和大家探讨这一问题。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课前设想

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有章可循”的,并且这个“章法”就来源于我们的学生实验,因此,在直接和间接测量型实验的介绍中,利用相应的学生实验作比较,让学生看清方法的源头;在用转换法思想设计间接测量实验的过程中,也想体现“顺藤摸瓜”的思想:①根据与所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选择实验原理表达式;②根据原理表达式,确定需测量的量、器材;③根据需要测量的量,安排实验步骤;④最后用测量的量写出表达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两类测量型实验的考查方法,专题把握9种测量器材和8个典型间接测量实验;

(2)能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设计简单测量型实验,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将实验设计方法与学生实验中方法的对照和比较,让学生体会,设计实验的方法其实是来源于学生实验中已经学过的方法;

(2)通过将理论设计立刻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理论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准确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贯穿于整节课的“实验设计也”“有章可循”的设计思想,使学生树立对实验设计的信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实验复习的方法,并应用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进行实验设计。

三、教具准备

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秒表、木块、长木板。

四、教学流程

①学生分小组汇报预习单完成情况,各小组提出存在的问题;

②将初中物理中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实验进行归类,直接测量型实验主要掌握测量仪器使用方法,间接测量型实验要求掌握实验原理、方案设计、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问题;

③通过视频展示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的使用,让学生体会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分析各自使用的注意点;

④引导学生分析等效替代、转换法是测量型实验方法来源、方法应用的关键,启发学生应用两种方法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应用所学方法设计实验、优化设计方案;

⑤测量实验中误差的分析,测量结果分析的方法(公式表达、表格、图像);

⑥总结测量型实验设计的题型、方法、思路,

测量型实验专题复习预习指导

(一)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共有九个直接测量型实验,即:(1)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2)用刻度尺测长度;(3)用机械秒表测时间;(4)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5)用量筒测固体、液体的体积;(6)用弹簧测力计测力;(7)用电流表测电流;(8)用电压表测电压;(9)用电能表测电能,这些实验都是应用相应的仪器仪表直接测出物理量,这些测量工具都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我们应该掌握它们的用途、使用方法和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对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还要掌握它们的构造和原理。

这些基本测量工具的用途、构造、原理虽不相同,但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1.使用前都要观察它们的分度值和量程观察分度值就是认清它们刻度的每个小格代表的值,目的是测量时便于读数,对于一个给定的刻度尺、量筒、温度计、弹簧测力计,每一个小格表示的值是一定的,而电流表、电压表,因为它们一般有两个量程,每一小格表示的值是不同的,因而要先观察选用的量程,再读数。

2.使用前一般要观察零刻线或校零,目的是为了测量的准确,如刻度尺要观察它的零刻线在哪里、是否磨损;天平要先把它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都要把指针调到零刻线上。

3.使用时都不能超过它们的最大量程,否则测量工具会被损坏,如温度计会胀破、天平的刀口会损伤、弹簧的弹性被破坏、电表的指针可能被折断等。

4.读数时要正视刻度,否则读数不准确。

5.记录测量数据时要带单位,否则其值无意义。

除上述共同点之外,它们还有各自的注意事项:

1.刻度尺:测量时要正确放置,刻度尺要与被测长度平行,不能斜放,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

2.机械秒表读数要注意小圈的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min;大圈指针所指数字的单位是s;还要注意一大圈是多少秒。

3.量筒:观察液面达到的刻度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

4.天平:测量时要“左物右码”,加减砝码要轻拿轻放,保持砝码和托盘的干燥清洁。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6.弹簧测力计:用力不能过猛,要使弹簧能自由伸缩。

7.电流表和电压表:正、负接线柱不要接错;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8.电能表读数时要注意小数点位置和单位,某段时间消耗的电能是两次电能表读数之差。

(二)间接测量型实验

初中物理间接测量型物理实验有:(1)测纸片下落的速度;(2)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3)测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4)估测大气压强的值;(5)测人上楼时的功率;(6)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7)伏安法测电阻;(8)伏安法测小灯泡的功率。

这类实验的共同特点是:根据待测物理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关系式,先测出式中其他各量,然后算出该量。

对这类实验,要在真正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分析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这些量,选择哪些实验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实验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并且会分析实验误差及产生的原因,实验的情景不同,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也有所差异,切忌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预习单成果展示,老师结构性备课结合学生预习提出问题

1.我们小组复习之后觉得测量仪器很多,各有各的用法,怎么更有效的抓住复习的重点内容;

2.有些物理量的测量是通过公式解决的,怎么从公式想到具体方法的,

二、问题引领

(一)基础知识网络

1.解决测量仪器的学习困难

[幻灯片显示]:

2.复习间接测量实验的相关知识

[幻灯片显示]:

(二)围绕预习单问题解决重点知识

1.直接测量型实验中易错的操作、读数问题

2.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问题

等效替代法测量的是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个物理量,关键是:创设效果相等的两个物理情景,

转换法测量的是其他的物理量,所以必须要通过公式计算才得到所求物理量,因此用转换法设计实验的关键是:寻找与待测量相关的公式、规律,

例,观看两位老师“引体向上”视频,设计估测功率实验

3.优化方案的题型:(测摩擦力、估测大气压强)

例,请同学改进课本上测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

预计同学可能有以下几种设计方案:

方案1:

教师启发

方案1中用弹簧秤匀速拉木板不容易控制,且弹簧在移动中不容易读数,那么我如果能想办法让弹簧不动,那么实验就容易实现,且容易读数了,

预计有同学能够闪出火花,

方案2:

教师方案2简便、易操作,更优,

4.结分析(公式表达或计算、表格设计、图像分析)例

小星同学进行测量煤油密度的实验

(1)第一次的方法和步骤是: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②把煤油倒入量筒,测出煤油的体积y;

③把量筒中的煤油倒入烧杯,测出烧杯和煤油的总质量m。

请用上述物理量写出煤油密度的计算式一这样测出的密度与真实值相比偏——。

(2)经改进后,小星的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他称量烧杯和剩余煤油的质量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煤油倒入量筒后的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请帮小星把下表填写完整。

三、总结反馈(学生完成课堂训练单)

设计型实验 第3篇

体内药物分析作为实践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一门学科, 目前为本校药学专业四年级本科生的一门专业课。体内药物分析知识体系繁杂, 囊括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分析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方面, 其在链接药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给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定义: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 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

目前, 体内药物分析实验内容大多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性实验, 即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某些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的实验教学方式。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这种实验教学模式明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及系统化掌握, 亦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也导致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不能解决实际的体内药物分析问题。因此, 目前的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尤其是药学类的专门技术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那么如何将实验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如何提高学生的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技术, 培养高素质、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

将上述综合性设计型的实验教学理念引入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 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培养复合型、创新型、能力型的药学人才。实验教学尤其是开放性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本校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概况

由于体内药物分析是一门新兴学科, 目前国内的体内药物分析本科教学实验还未编写专门的实验教材, 大多为学校的自编讲义, 缺乏系统实验内容来培养学生对体内药物分析相关实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此外, 体内药物分析实验大多需要配备较多分析仪器, 如高效液相色谱仪,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 所需仪器成本较高。因此, 目前体内药物分析的本科教学实验内容大多是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的验证性实验, 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 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

2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路

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综合性、创新性、能力型的人才, 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实验教学的成绩评定时需具体落实到每一次实验和每一个环节, 如文献查阅与分析能力、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操作规范性、团结协作能力、实验结果的分析等各个方面。此外, 我们还通过小规模的开展开放性实验, 拓宽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为进一步开展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3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具体环节

本校体内药物分析实验的总学时为18学时, 我们安排了6学时的验证性实验, 并结合影像视频资料,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前期教学实践基础上, 结合本教研室近期的科研成果, 我们安排了12学时的综合性实验即“生物样品中黄芩素的HPLC测定方法及黄芩苷在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研究”。其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3.1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与标准操作规程

介绍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的内容, 包含即将开展实验的简介, 如黄芩苷的背景资料、体内药物分析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拓展。同时介绍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原理、标准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结合视频操作进行仪器操作的演示, 使学生能基本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组成、 原理、操作方法, 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2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验证性实验内容结束前, 教师布置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内容:生物样品中黄芩素的HPLC测定方法及黄芩苷在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研究。同学们组成四人一组的研究小组, 学生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 如中国知网, Web Science, Pubmed等数据库查阅黄芩苷的体内药物分析及体外代谢的相关研究文献, 并在熟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制定实验方案。学生的设计方案经教师审阅、修改后最终确定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实验方案。本实验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的问题包括:生物样品的种类、生物样品的量和其浓度的大概范围等。同时, 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操作时, 还要关注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色谱柱的选择、流动相的组成、柱温的选择、检测器的波长和定量下限和标准曲线范围等。

实验方案确定后要对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预分析, 并根据所确定的实验方案在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实验准备工作, 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预实验 (通过开放实验进行) 。在此过程中, 让学生对后续正式实验时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之后学生组织实验, 实施实验, 得到实验数据, 并分析实验结果, 提交实验报告。

3.3生物样品的获取与处理

本实验待分析的生物样品为大鼠血浆,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动物实验, 获取规定时间点下的血样, 并对血样进行离心处理, 获得血浆样品。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芩苷的血药浓度做准备。

常见的生物样品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过滤、沉淀, 萃取 (如液-固萃取、液-液萃取、固相萃取) 等。沉淀法常用于除去生物样品中的大量蛋白, 可采用有机溶剂 (如乙腈、甲醇) 、强酸 (如三氯乙酸、高氯酸) 等试剂。样品分析前应设计2~3种样品处理的方法, 结合药物的理化性质, 通过预实验来确定样品处理的方法。此外还可向同行了解是否做过此类样品, 或是否有类似样品的分析方法。

3.4生物样品的定量分析测定

生物样品中黄芩苷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是本实验的关键内容, 学生需在此实验过程中, 熟悉分析方法的建立流程、分析方法的考证、分析样品的测试等3个环节。

在分析方法的建立中, 学生需通过改变色谱条件摸索合适的分析条件, 包括流动相种类、比例、色谱柱的型号等。着重了解如何通过改变色谱条件消除干扰物质对测定的影响, 此外应结合生物样品大概的浓度范围确定标准曲线的范围。在定量分析中, 通过保留时间确定黄芩苷的色谱峰, 通过峰面积百分比法、外标法或内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在方法学考证过程中, 学生需对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准确度与精密度、回收率等方面进行考察, 因为此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可鼓励学生结合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时间进行此部分实验, 使学生牢固树立“分析方法的建立并不是体内药物分析的全部, 重要的是方法的考证”的概念。

分析方法经建立和考证后, 需进行样品的检测。在样品检测过程中, 需建立随行标准曲线, 随行质控样品, 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5数据处理

学生根据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保留时间、峰面积等参数,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相关公式计算血药浓度, 并与文献报道值及其他组同学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3.6实验评价

实验完成后, 老师应对整个实验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回顾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总结实验结果及成败得失。在此过程中, 学生通过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实验, 使学生增加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感知, 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 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3.7实验拓展

围绕开展“黄芩苷在肠道菌群中的体外代谢研究”这一选题, 组织学生查阅研究黄芩苷体外脱糖基代谢的文献资料, 由各组学生将自己所查阅的文献进行总结, 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 结合本实验的目的, 对方法进行优化, 最终得到一个实验方案。

后续通过组织黄芩苷在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研究, 获取样品, 并组织学生对得到的样本进行浓度测定, 包括标准曲线和实测样本。最终可描绘出黄芩苷的代谢消除曲线以及其代谢物黄芩素的生成曲线, 最终评价肠道菌群的代谢速率等参数, 同时还需学生能通过文献资料查阅这些代谢参数的含义, 加深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4经验总结

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 但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掌握有一定的要求, 此外很多学校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资源不足使该教学模式的发展受阻。老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在规定的学时内开展内容丰富而应用性强的综合性设计型开放性实验成为一个教学难题。

本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主要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 (1) 老师思想上足够重视实验, 在实验中严格把关, 公平评价, 并对实验进行小结, 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 通过翻转课堂等手段使学生在课前掌握大量的相关实验知识, 提高实验过程中的效率。 (3) 对实验目的进行分解, 明确每项实验目的所需掌握的实验技能, 通过大量视频及影像资料让学生对各实验环节进行掌握。 (4) 通过开放实验, 优化学校现有的实验资源, 拓宽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

摘要:体内药物分析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 其实验教学过程中, 在一定数量的验证实验教学的基础上, 可锻炼学生的基本操作。通过开设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教学, 以课题研究的模式, 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实施。实践表明, 学生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 为培养创新性药学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文章具体分析了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体内药物分析,综合性设计型实验,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2]杨燕云, 许亮, 张振秋, 等.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2) :69-70.

01.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方法 第4篇

1.实验型论文的性质

科技工作者为检验某一科学理论或假说,或为创造发明,或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科学实验,然后如实地将实验过程和创造性成果加以归纳分析,向社会公布。这种书面表述形式,就是实验型论文。

实验型论文写作的前提是实验。所谓实验,又叫科学实验,就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相应的物质手段(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对象,模拟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以便在典型环境中或特定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探索活动。科学实验的构成要素是实验者、实验对象和实验手段,三者缺一不可。科学实验的过程,就是实验者借助于实验手段,使实验对象发生预定变化的过程。科学实验作为一种独立的实践形式,是伴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逐渐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科学实验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生产物质产品,而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说,深化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与此目的相适应,科学实验是在人为的比较理想的环境中,采用科学的仪器和方法,并经过精心的设计、安排而进行的。它具有模拟、简化、纯化、强化、综合、抑制或排除某些自然现象的作用,因而可以较为迅速、可靠、经济地认识自然和变革自然。科学实验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和先导。科学史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一切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从实验中发展和提炼出来的。此外,根据已知的可靠的科学事实进行推理、猜测而提出新的科学假说,也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得以印证和检验。可见,科学实验既是发现科学真理的基础,又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

实验型论文,可以表述作者依据特定的研究目的,自行设计出一套全新的实验方案,利用外加的因素去干扰实验对象,看它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也可以表述运用新的原理、设备和方法,验证前人、他人已有的实验及其成果(理论或假说)是否正确;还可以表述运用前人、他人的实验原理、设备和方法,做出更高数量级的精度测定,进一步加深对研究对象某些性质和规律的认识。

2.实验型论文的特点

(1)确证性。这是科学实验、也是实验型学术论文本质的特点。实验是通过实验设备人为地控制或干预研究对象,但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非科学的主观因素,尤其不可带入实验者的任何个人偏见,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参加整个实验工作,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论文中的数据要经过反复的核实、验证;实验的结果不但要经得起自己的验证,而且要经得起任何人的复验。它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即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实验.都可取得完全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决不因实验者而异,实验结果完全是可以重复的,即具有再现性。实验型论文中所写到的实验现象、数据和结果,只有真正具有确证性,即经得起他人的重复验证,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否则就会被证明有差错,甚至被怀疑是伪造。

(2)记实性。实验型论文对实验过程和结果,一定要如实记录,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是什么结果就表述什么结果,不得有任何的加工和虚构。要绝对地忠实于客观事实,真实、准确地表述实验的目的、对象、仪器、方法、步骤、现象、数据、结果等实验的全过程及其重要细节,具体分析各种现象发生的原因。这是搞科学实验和撰写实验型论文必须具有的精神和态度。如19世纪8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瑞利让空气通过化学捕集器,以便把空气中的碳酸气、氧气、水蒸气吸收掉,得到了每升重为1.2572 g的氮气。但是从分解氨中所得到的氮每升重却是1.2560 g。瑞利如实记录了这一实验情况。为什么两者会有千分之一的差别呢?为了寻找其原因,英国物理化学家拉姆塞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让从空气中捕集来的氮气通过赤热的镁屑,这样可以把氮气吸收,结果发现还剩下一些气体。经过测定,这种气体密

度同氮不一样,氮的密度是氢的14倍,而这种气体的密度则是氢的20倍。后经光谱测定,这种气体就是氩。氩就这样被意外地发现了。所以对实验结果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结果都要认真记录分析,这些记录写作的内容,包括作者对结果的理论分析,都是编写论文的素材。

(3)创见性。实验型论文和实验报告虽然都是科学实验成果的文字体现,但二者在内容和表达上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最根本的是实验型论文必须具有创新性。科技实验报告是科技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如实记录,包括整个实验工作的进行过程、设备、方法、观测结果等细节,相当详细具体。科技实验报告可以重复前人实验工作的记述,可以不限于阐述创新的内容,可以不要求明确的结论。不论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论取得的是正结果还是负结果,都可以写成科技实验报告,对科学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表述方式上,科技实验报告以叙述和说明为主,分条列项,如实地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表述清楚就可以了。有的简单的科技实验还设计了固定的表格,只需按表格中所列项目一一填写.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类作品,可以看作编写实验型论文的素材。而实验型论文则不然,它是科学实验创新性成果的书面形式,以阐述作者的科学见解为目的,一定要有个人独到的看法。它不必详细叙述实验的过程,也不必描述过多繁琐的具体观察所得。所有的实验工作都要写实验报告,但却没有必要全部写成论文,这最终取决于见解是否具有创新性。在表述方式上,实验型论文以阐述、分析为主,要求符合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和编写规范。

3.实验型论文主体部分的结构形式

(1)引言。

引言应对全文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要求交待清楚此项实验的缘由、目的和重要性,其中包括做的是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要解决什么问题?即该项实验的应用背景。同时还要分析前人或他人已做了哪些工作?尚有哪些问题未得到解决?本实验达得到是什么?即该实验的学术背景。最后要给出实验的最终取得的创造性的成果。这部分要写得概括精炼,条理清晰。在引言里,前人、别人的论点用参考文献的格式给出。

(2)正文。

实验型论文的正文的内容较一般论文要丰富得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小的项目:

l)实验原理。

简要说明实验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案、实验装置的设计原理等。有的论文实验原理可以省略,但是,实验原理或实验方案、装置是自己设计的,实验内容是新颖的;实验条件是复杂的、读者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均有必要对实验原理作出扼要说明。

2)实验材料(设备)和方法。

这是实验型论文的核心内容。一个研究课题,从上马到获得成果,全部过程都是要运用实验材料和设备的,并采用有效的实验方法。因此,这一部分应将选用的材料(包括原料、材料、样品、添加剂和试剂等)、设备和实验(观测)的方法一一加以说明,以便他人据以重新验证。在叙述时,对于通用的材料、设备和传统的方法只需简单提及,并指出可资参照的文献即可。如果是仿制又有改进的,就应详细叙述改进的部分。如果是自行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或采用新的实验方法,那就应详细说明这样设计和所用方法的理论依据、原理、结构、条件以及所使用的设备型号、原材料规格、性能、测试手段和操作步骤等,还应对所有装置或仪器的精密度做出的检验和标定进行说明。

3)实验过程。

或称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在这一部分里,主要说明制定的实验方案和选择的技术路线,以及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还要说明实验过程中试验条件的变化因素及其依据等。不可将实验过程一一罗列无遗,而只需叙述那些主要的、关键的、非常用的、不同于一般同类型的实验设备及操作方法,从而使实验结果所表现的规律性更加鲜明。如系采用别人的实验方法,只要指明某方法并标出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序号即可,不必详述其实验程序。如实验程序有改动的地方,则必须说明改动的原因。

叙述实验经过,通常采用实验工作的逻辑顺序,而不采用自己实验的时间先后顺序。要抓住主要环节,按其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并注意所述实验程序的连贯性。要从成功与失败、正确与谬误、可能性和局限性等方面加以分析。

4)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是论文的主要部分。数据是表示结果的主要形式,其计量单位名称、符号,必须遵循国家或国际标准,有些实验结果可采用表格、图形、照片等表述形式给出,但是在论文中用表格还是图形表达实验结果,要依照哪种形式更能说明问题来判断,切忌把文字论述、表格及相应图形全部罗列于文中。

5)分析或讨论。

其目的在于论述实验结果的意义。这一部分是论文中最难写的,也最能体现作者的理论功底。在这一部分内,对实验结果和具体的判断分析,通常要逐项进行探讨,要尽量压缩一些众所周知的议论,突出本研究的新发现和经过了证实的新见解。通过分析数据,估价判断与他人已有结果的不同点,说明作者结论的正确性。作者在实验中得出的某些结果,虽未充分证明某些规律,也可以分析论证。有些实验结果在某些方面出现异常情况,无法解释,在不影响论文的主要观点时,也应予以说明,以供未来的研究者借鉴。

分析和讨论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主要依据原理或概念;

2)本实验结果与他人结果的异同,突出自己在实验中的新发现和新发明;

3)解释因果关系,说明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4)尚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对上述各方面的内容,在进一步具体分析时,要根据各个问题所处的地位、相关性、因果关系以及例外或相反的结果等,妥善地安排次序,务求合乎逻辑地说明问题。

(3)结论。

这是实验型论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语,回答从实验结果本身概括或归纳出来的判断和评价。作结论时,要抓住本质,突出中心,揭示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用词要恰如其分。结论的文字要准确、鲜明、精炼,不要简单复述前面的结果和讨论的内容,要与引言相呼应,与正文紧相联系。

设计型实验 第5篇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1.引言

实验教学是整个高等学校(简称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学科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更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2]。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简称成型专业)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做好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实验教学培养模式、理念和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成型专业实验教学不足

2.1实验教学严重依附理论教学

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一直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体现了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3]。在成型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环节也得不到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学时较少;实验内容严重依附于理论教学;各个实验之间彼此独立,缺少联系和配合;各门实验课程规模小且分散,实验课安排伸缩性、随意性强;教学内容相互脱节,经常出现内容遗漏和重复设置的现象。在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中,实验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造成对课堂纪律、出勤率、课堂教学质量、课后实验报告等环节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学校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要的考评依据评价教学质量,或者进行教学检查时实验教学仅占很小的部分。另外,部分实验教师本身没有正确认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区别,忽视了理论知识重在实践应用,未能形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实验教学体系,长此以往根本不能适应材料类专业的定位目标[3]。可以说,实验教学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2实验教学缺乏科学的管理与指导

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人数多,相对散乱,给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第一,让一些逃课的同学有机可乘。请同学“代到”、“帮忙签名”,甚至在老师点名后便不见踪影等现象屡见不鲜;第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存在差异,难免有损坏设备、浪费材料的现象,给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不便;第三,有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尽管教师反复强调注意安全,仍然有学生在好奇心、粗心的驱使下做出违反实验规章的事情,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第四,为了保证学生的绝对安全和实验室设备的完好,如合金熔炼及浇注,教师只能亲自示范,学生只需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任务单一且缺乏实践性。总之,上述原因都大大增加了实验教学的工作量,对实验室的管理和维护等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3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滞后

受实验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存在实验课程开设少、实验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偏高等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实验偏少,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特色的实验就更少,根本做不到与时俱进式地教学。在实验教学方法上,仍采用“填鸭式、依葫芦画瓢”的方式,网络科技、虚拟仿真等先进实验技术尚未在教学中推广应用。对于学生而言,过于依赖实验指导书,每次实验按部就班操作,急于完成实验,根本不设计、分析和思考其中的原因及原理。学生作为实验主体,在实验教学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然处于机械式照搬实验书和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开放创新思维起到抑制作用,不利于他们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4实验设备和实验经费不足

成型专业实验涉及购买实验原材料、制备试样、试样组织与性能观测分析等,需要大型实验设备,且实验周期长、原材料价格贵、分析测试费用高。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一方面实验仪器数量不够,另一方面也许投入更多的经费。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势必需要增加实验岗教师,购买更多的仪器设备、增添实验场地等,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的经费投入。倘若经费不足,不但影响实验教学作用的正常发挥,更在一定程度上使实验岗教师工作积极性乃至学生学习热情下降。

2.5考核机制不完善

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对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关系具有导向作用[4]。目前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给出成绩,要么将实验成绩依附于理论考试成绩给出课程总成绩,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实验设计、实践能力、数据处理及分析问题等综合实验能力。这样的考核机制无形中削弱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甚至出现了抄袭、篡改、编造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的现象,这两种考核机制均不完善[5]-[6]。

3.成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3.1设计型综合实验教学

我校成型专业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总体规划上,广泛收集工科专业工程实践的教学资料,单独设立了能够突出不同专业方向能力的设计型综合实验,涵盖了铸锻焊三个方向的多个工艺方案。实验内容分为:选材(成分设计)、材料成形工艺设计、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微观组织检测与分析、计算机辅助模拟设计和工艺方案优化设计6个实验模块。教学过程侧重材料成型原理及材料成型控制技术、成型过程组织变化规律及相关的现代测试技术方法的训练,以进一步学生对材料加工工艺、性能和组织间相互关系的深入理解。学生从选题、查阅文献,到设计实验方案、工艺流程,到选择实验设备、仪器,直至完成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和参加答辩,整个实验过程全部由自己独立完成。这种教学方式模拟了实际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向企业工艺设计工程师工作看齐,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对学生专业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融合的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7]-[8],使其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强化实验技术和技能,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工程素质的综合培养。通过上述实践训练给学生创造了运用理论教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从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2开放性实验教学

我校成型专业实验教学在开设设计型综合实验的同时还引进了开放式实验教学。该系统的核心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主要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学生由“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变为“海绵式”的主动学习。在保证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时间进行不同的实验。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独立完成实验,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及工艺路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自主选择实验设备仪器、工艺方法、实验流程。开放式实验教学系统,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在整个实验教学环节中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了理想的教学环境[9]-[10]。

3.3完善实验教学考核制度

实验考核考核实行目标控制,依据实验教学目标进行考核,设计型综合实验成绩评定与理论课一样严格。考核内容包括:上课出勤率(10%)、动手实践能力(20%)、相互协作能力(10%)、实验记录(150%)、实验报告(15%)、综合答辩(30%)。其中,出勤率通过点名、签到形式完成;动手能力需在实验操作现场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制订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相互协作能力主要是通过将个人成绩与小组总成绩捆绑实现,目的是鼓励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是学生完成整套实验流程的记录和总结;综合答辩环节中,一方面根据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时,计算机评定的工艺方案结果,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实验项目的完成情况提出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教师参照学生以上表现,给出设计型综合实验的最终成绩。

3.4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我校成型专业实验教学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新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删去落后的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将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引入实验教学系统,开展直观教学,改革实验教学的模式。目前,我校成型专业实验教学正在积极构建实验虚拟仿真系统、多媒体实验操作系统。实验虚拟仿真系统主要是针对精密大型设备的内部构造原理,实验过程复杂、实验成本较高的实验内容而设计的一个实验教学子系统。实验操作系统是一套能够播放实验录像视频资料的实验教学子系统,如老师根据实验教学的需求播放能够对有关工艺方案——显微组织进行动态演示和分析的实验录像资料。这种虚拟仿真教学模式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直观易懂,使得学生积极投入教学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4.余论

竞争在教育,取胜在人才。当今社会,材料专业正向复合型、先进型、功能型方向发展,单一的材料专业基础人才将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我们应在高等教育中继续推行发展创新综合实验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将实验教学做到实处,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开发学生思维潜能,为社会培养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玉兰,彭永利,孙勇,季家友.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53-53.

[2]周雅,王春霞,罗军明,闵嗣林,邵志松.材料科学综合实验课新探[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87-90.

[3]葛利玲,赵康,白力静,时惠英,徐雷.“材料科学基础”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4):10-12.

[4]冯佃臣,李涛,王玉峰,张慧敏.金属热处理工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37:85-86.

[5]曾幸荣,欧阳斌,程小苏,严玉蓉,何新华,曾美琴.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材料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5):23-24.

[6]曾美琴,陈灵,邹敢锋,梁耀能.《机械工程材料综合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及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101103.

[7]江民红,张潇燕,陈国华.以实验实践为支点促进材料类专业大学生主动学习与提升科研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67-168.

[8]李冬云,王疆瑛,葛洪良.我校材料类专业开放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1(18):57-57.

[9]刘天模,冯大碧,郑忠.材料类课程配套实验课改革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169-171.

设计型实验 第6篇

关键词:浮选柱,浮选机,环形充气浮选机,结构设计

0 引言

由于目前的浮选柱大多具有很多缺点,比如发泡量比较小、气泡发生容易损坏、柱体太高以及选别的粒度范围窄等,不能满足矿石日益复杂的要求。因此,针对这些缺点,研制了环形充气浮选机,并申请了专利[1]。

1 结构构造与分选原理

1.1结构设计[2]

环形充气浮选机的整体设计思路是由分选柱、压入空气型气泡发生器、环形泡沫刮板机构、尾矿提升管组成,并且多棵分选柱组合成圆环形,样机的制造整体也分为这四大部分。但是,在进行实验室型环形充气浮选机样机设计及制造时,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的条件,以及每次做实验的用矿量的情况;另外,为了实验方便以及结果容易验证,所采用的材料必须是比较容易得到和加工、制作的,而且单柱的体积也不宜过大。所以综合考虑以上情况,最终设计制造的样机形式为如图1所示,由电机1、减速器2、固定板3、刮板4、有机玻璃管5、尾矿提升管6、U型管7、支架8、精矿回收槽9上外围10和上内围11组成。其中有机玻璃管5用作样机的单柱,高度为1000mm,外径为100mm,内径为90mm,每棵柱的容积大约为6L;有6个单柱是起选别的作用,另外两个则是作为精矿排出管和尾矿排出管使用。另外,在柱的底部加上一个圆锥体的结构来便于尾矿的排出,这个圆锥体在制造时采用钢板卷成。电机1、减速器2和固定板3、刮板4组成了环形泡沫刮板机构;刮板的转速是采用电机加减速器的方式来控制的。尾矿提升管6、U型管7组成了尾矿提升装置,并且为了尾矿顺利进入到下一分选柱内,在U型管7的一侧加入加压空气,尾矿提升管6采用的是30mm的软管。另外,为了下次试验方便,以及防止浮选机内的矿浆沉淀后淤塞气泡发生器,在U型管7的最低处设置了一个阀门,试验完成后,只要开启U型管最低处的阀门加水冲洗就可以排掉柱体内剩余的矿浆。气泡发生器则采用的是普通的多孔气泡产生装置。

加入矿浆的入口设计在离分选柱顶部300mm的地方。另外,为了防止泡沫溢出柱体外,在所有柱体所组成的圆环的外围和内围,各有一圈铁板,外围高150mm,内围高70mm。还有,在精矿收集槽9上方设置了细水管,用于打散浮选产生的精矿。除去图1表明的结构外,对于加压空气的提供,本设备采用了两个空气压缩机,一个空气压缩机供给气泡发生器所用的气量,而另一个空气压缩机则提供尾矿提升管所需的空气。每个空气压缩机的空气都经过分流管的分流分为六股,每股经过一个小阀门进入一个气泡发生器或尾矿上升管。

在对样机进行实验时,为了区分分选柱的作用,以及便于说明,对每棵单独的选别柱都进行了编号,编号如图2所示。在图2中,是从上方观察样机得到的编号,并且刮板的转动是顺时针的。

1.2分选原理

实验室型环形充气浮选样机的分选过程如下:矿浆给入0柱的给矿口中,矿粒向下沉降,气泡向上浮升,被气泡负载的矿粒成为粗精矿,并经过刮板的作用进入精矿收集槽,在精矿收集槽内被水打散后,由精矿收集槽的下部进入下一柱体,依次经过+1、+2、+3柱精选选别最后成为精矿从精矿排出管中排出。没有被气泡负载的矿粒在0柱中向下流动,进入到最低端的U型管然后通过尾矿提升管并随着加压空气的动力进入扫选分选柱中,依次经过-1、-2、-3柱进行扫选后,最后进入尾矿回收管得到尾矿。

2 选别特点

样机是按照环形充气浮选机的思路制造而成的,采用的是多棵柱和多段独立发泡器的形式。该形式在结构和形式上都具有很多优势。从结构上来说,首先,样机远比普通的浮选柱降低了更多的高度,更有利于操作维修以及更换零件等,其次,高度降低,使得气泡从下向上浮升时,气泡的体积不会有太大变化;再次,从下方产生气泡,从上方加入矿浆的形式,使得颗粒和气泡逆流相碰,增加了碰撞几率;还有,多棵柱组合可以根据矿物的性质增加或缩短实际分选高度;最后,冲洗水可以打散凝聚成团的矿粒,克服非选择性团聚。从分选效果上来说,首先,理论上可以使没有被气泡负载的疏水颗粒能够与气泡进行多次逆流碰撞;增加了被浮几率;其次,微细矿粒在多次冲洗水冲洗的情况下,与气泡多次碰撞,减少了夹杂在矿化气泡中的细粒脉石。

3 对比试验与指标分析[3,4]

试验内容为环形充气浮选机与XFD型传统浮选机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物料为硫铁矿。硫铁矿采用的是贵州遵义某一般类型的硫铁矿。该硫铁矿的多元素化学分析如表1所示。

因为本试验的目的是验证样机的选别效果,而不是对该硫铁矿的选别过程进行工艺流程的制定或优化,所以试验所用的药剂和工艺流程都是采用目前工厂中普遍使用的。试验采用现场药剂制度,硫酸用量为2000g/t;丁基黄药用量为200g/t;2#油用量为60g/t。试验过程是针对同样品位、同样磨矿细度的硫铁矿,用样机进行一次选别对比1000mLXFD浮选机对硫铁矿进行三次选别的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对于最终产品来说,样机一次的选别,S精矿品位达到了49.44%,S回收率达到了99.15%;XFD浮选机三次粗选的S精矿品位只有46.51%,而且回收率只有96.79%。所以,无论是精矿品位还是精矿回收率,样机的效果明显高于XFD型浮选机的效果。因此,从试验上证明了新型环形充气浮选机的结构形式有利于矿物的分选[3]。

4 结论

(1)根据实验室的条件以及方便试验的原则,样机主要由8根单柱、刮板装置、气泡发生器以及尾矿提升管等组成。

(2)针对样机的结构对样机的分选机理及分选过程进行了说明。

(3)做了与传统XFD浮选机的对比试验。试验证明样机的结构有助于矿物的分选,并且与传统的XFD浮选机相比,具有经济上的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文书明,杨琳琳.一种环形充气浮选机[P].中国专利:200810058556,2008,10.

[2]杨琳琳.环形充气浮选机的研制[D].昆明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8,3.

[3]杨琳琳,程坤,文书明.环形浮选柱选别某硫铁矿的试验研究[J].矿山机械,2008(2):102-105.

设计型实验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第7篇

一、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以学生研究小组为单位完成, 依据设计的题目, 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方式有教材、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专业书、也可以查阅专业数据库等。在文献检索过程中练习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制定出的设计方案由指导教师协助进行可行性论证。采用Seminar或PBL教学法, 组织学生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讨论, 每个实验小组由主讲同学阐述实验方案, 然后师生共同对不同的实验环节进行讨论, 将实验方案修改完善。例如要求制备含药物的纳米微球, 根据掌握的知识, 学生已了解其基本的原理和制备方法, 但针对药物的具体理化性质和拟临床的使用要求, 载体材料以及制备方法的选择就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文献了,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 在认为某单一的方法有可能达不到设计要求时, 采用多种纳米剂型的协同进行, 可能会获得满意的结果, 方案经论证实施后, 效果良好, 在这过程中, 学生真正做到了将药剂学相关知识融会贯通, 头脑中不再是逐个章节知识的简单记忆, 而是达到了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体系。

二、实验的实施

对于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从心理学上讲, 学生具有主动渴求性, 追求良好的实验结果以获得成就、喜悦的情感, 在探知的过程中, 会积极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实验开始前, 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室主要仪器用途、操作规程以及实验用试剂, 给学生以参考性指导建议, 协助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完成后,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总结及简单的科研论文撰写。

三、实验总结和考评方法

实验结束后, 教师指导每组学生进行实验总结, 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论文。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项目与实验步骤,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重点要求详尽叙述思考过程。教师及所有学生进行总结讨论会, 总结本次设计性实验的收获和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的建议等。

四、设计性实验的效果

1. 增强学生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

与验证性实验相比, 学生进行了一种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在实验设计环节, 学生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找出设计思路, 制定工艺流程。这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综合分析能力。另外, 实验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有别于以往验证型实验, 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在探索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与困难, 极大的调动了其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加强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设计型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3]。

2. 激发创新意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在设计型实验中, 教师的实验目的是明确给定的, 但实验材料和方法、过程是可以选择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到实验目的。学生不再感到实验只是一个机械的过程, 而是创新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比如在纳米微球制备中, 学生设计了先制备纳米乳剂, 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将其破乳, 固化的方案, 证实了学生已将乳剂、微球微囊、纳米制剂、胶束理论等多个章节知识贯通, 并学会了如何去使用这些基本原理。再者, 实验方案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探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益处。

3. 提高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

对从大量的文献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并加以归纳整理, 从中给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法, 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很难完成的。设计型实验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和提高。

4. 提升理论素质和科研素质

开展自主设计型实验教学, 学生要阅读大量的文献, 这对其理论素养就是一种培养的过程。全程自主的实验使得学生了解了科研的简单过程, 初步认识到科研活动的艰巨性、严谨性以及在实验现象的多变表象下物质的自然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 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此外, 实验过程中采用的Seminar或PBL教学法, 需要进行实验设计方案的阐述和总结汇报, 应对别人的质疑和依据教师的建议完善设计方案。这会锻炼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语言表达功力, 初步具备了职场的适应能力。

5. 提高教师素质

实验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性作用,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提问, 共同讨论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培养和提高。

五、结束语

设计性试验的重要性在于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和手段, 更新实验内容和考核方法。通过药剂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扎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整合了学生的知识构架,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也从这些教学实验改革中受益匪浅, 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坤芳, 等.药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8, 10 (5) :577-579.

[2]杜倩, 刘晓, 宋亚玲, 等.综合性实验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 :144.

设计型实验 第8篇

目前, 我国耕地资源面临严重问题, 人均耕地少, 高质量的耕地少。据统计, 全国66%以上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及高原地区, 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等地势平稳的地区[1];耕地地形复杂,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另外, 家庭经营还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 种植地块小, 不适宜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在这种情况下, 微耕机凭借其体积小、结构简单、机动性强、维修方便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型耕作机械无法进入复杂地形田块作业的问题,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3,4,5]。

微耕机是指配套动力的功率不大于7.5k W, 可以直接用驱动轮轴驱动旋转工作部件, 主要用于大棚蔬菜种植、田园管理及设施农业等耕耘作业[6]。微耕机的动力多以小型柴油机或汽油机为主, 除了能进行基本的旋耕、碎土和犁耕作业外, 如果配以相应机具, 还能完成播种、抽水、喷药、覆土和开沟等多种作业。按照功率的大小, 可将微耕机分为小型 (4.5k W以下) , 中型 (4.5~6.0k W) , 大型 (6.0~7.5k W) 3类。本文对新型微耕机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做简要说明, 重点对于微耕机传动系统和工作部件进行设计;最后进行田间试验, 把试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进行比对, 得出结论。

1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主要结构组成及特点

1WG-6.3型微耕机是在原有机型的基础上研究开发的, 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

微耕机主要是由发动机、传动系统、行走机构、耕作部件、耕深调节装置、操纵装置、机架及外部罩壳等组成。发动机选用柴油机。传动系统由带传动、齿轮传动、链传动及箱体组成, 作用是传输动力、降低转速、增大扭矩。行走机构是由行走轮和传动轴组成。耕作部件主要是旋耕刀总成, 包括旋耕刀、刀轴、刀座、螺栓和螺母等。耕深调节装置是通过调节机器前端的限深轮来完成的。操作装置主要有把手、离合器、油门及变速杆等。在旋耕刀上方安装有挡泥板和平土板, 土块撞到上面可以进一步细碎和回归地面。

发动机选用额定功率为6.3k W的单缸立式风冷四冲程柴油机, 额定转速为1 500r/min, 动力强劲、油耗低、污染小、噪音低。动力传动系统结构简单, 稳定可靠, 动力损失小, 能够满足多种作业需求。该机操作简单、行走轻便, 能够在地形复杂田块工作, 还可以更换工作部件, 完成不同的田间作业。所设计微耕机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微耕机采用张紧式离合器, 结构简单。整机设计了3个行驶状态和2个速度挡位, 具体如表2所示。

1.发动机2.带传动3.后机架4.行走轮5.驱动轮变速箱6.旋耕刀7.刀轴8.旋耕轮变速箱9.限深轮10.挡泥板11.前机架12.蓄电池13.把手调节装置14.把手

1.2 工作原理

田间作业时, 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带传动和驱动轮变速箱将动力传到驱动轮, 使旋耕机获得不同的行驶速度;二是通过带传动、链传动和旋耕轮变速箱将动力传到耕作部件, 驱动旋耕刀作业。耕作部件一般由旋耕刀、刀座和刀轴组成。其中, 旋耕刀按照螺旋线的规律排列固定在刀轴上。当动力经过传动系统驱动旋耕刀轴旋转, 旋耕刀就会随着刀轴的转动不断切削土壤;由于刀片特有的形状和切削带来的惯性, 土壤就会被向后抛掷与挡泥板相撞细碎然后落回地面, 达到了切土、抛土、碎土、松土及平地的目的。在作业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通过耕深调节装置调节耕深, 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挡位调节微耕机前进速度。

2 关键部件的设计

2.1 耕作部件

耕作部件作为旋耕机的重要工作部件, 主要由旋耕刀轴、刀座和旋耕刀组成。根据国家标准, 旋耕刀采用65Mn或者其他品质相当的材料制造, 经锻压成形, 刀身部分热处理硬度为HRC48~54;刀柄部分硬度为HRC38~45, 刀身部分金相组织为回火马氏体, 刀柄部分为回火屈氏体。刀轴的制造要满足其刚度和强度要求[8]。耕作部件轴测图如图2所示。

2.1.1 旋耕刀的受力分析

旋耕机在田间作业时, 旋耕刀旋转不断进行切土、抛土、碎土, 这个过程中土壤对旋耕刀施加一个反作用力, 亦称土壤阻力。旋耕刀在不断切削土壤的过程中, 与土壤的接触面积不断变化, 其位置也不断变化, 因此土壤阻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在整个切削土壤的过程中都在不断变化。

综合以上原因, 对旋耕刀所受到的土壤阻力进行简化。在整个切削土壤的过程中, 旋耕刀所受到的轴向力 (垂直于XOZ平面) 较小, 在此忽略不记, 所以主要考虑作用在旋耕刀刀刃上的力。旋耕刀受力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 旋耕刀所受到的土壤阻力F可做正交分解为FX、FZ, 则有

也可把F沿切线和法线方向分解为切向力Ft、法向力Fn, 则有

切向力Ft对刀轴中心产生一个阻力矩M, 其大小为M=Ft·r。

2.1.2 旋耕刀的有限元静力学分析

首先, 在三维软件catia中使用描点法建立旋耕刀实体模型, 利用ansys和catia的无缝接口, 在ansys导入旋耕刀实体模型;然后, 对该实体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建立旋耕刀的有限元模型 (见图4) 。旋耕刀材料选取合金钢, 弹性模量为2.1E+011N/m2, 泊松比为0.3, 密度为7 800kg/m3。在旋耕刀刀柄安装孔处施加固定约束, 在旋耕刀侧切刃、过渡面刃口、正切刃出分别施加500N的力[13]。最后进行求解, 得到旋耕刀受力的总变形、应力、应变分析结果, 如图5~图7所示。

根据旋耕刀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可以看出: (1) 旋耕刀在工作过程中, 总变形最小地方在刀柄处, 总变形最大的地方发生在安装孔最远端, 即旋耕刀的正切刃处。 (2) 旋耕刀在工作过程中, 应力最小的地方在旋耕刀正切刃处, 应力最大的地方发生在刀柄与刀背连接处。这也反映出现实中旋耕刀易断裂的位置。 (3) 应变最小处和最大处与应力分布情况一致。所以, 在选用制造旋耕刀时, 需要在旋耕刀刀柄和刀背连接处, 进行加强处理, 以防止其断裂。

2.2 传动系统

该机设计的传动装置主要包括带轮传动部件、驱动轮变速箱、链轮传动部件及旋耕轮变速箱。工作时, 动力经带轮传递给驱动轮变速箱, 驱动轮变速箱输入轴的另一端将动力经链轮传递给旋耕轮变速箱。驱动轮变速箱由齿轮变速完成的, 旋耕轮变速箱由齿轮变速和链轮变速两部分组成。

2.2.1 驱动轮变速箱的设计

发动机转速n=1 500r/min, 综合工作人员行走速度和机器工作效率, 设计如下:

1) 前进挡位时, 驱动轮低速和高速速度分别为n1Ⅰ=60r/min和n1Ⅱ=75r/min。经过计算, 得到前进挡低速和高速的总传动比为

2) 倒退挡时, 驱动轮低速、高速速度分别为n2Ⅰ=30r/min和n2Ⅱ=37.5r/min。经过计算, 得到倒退挡低速和高速的总传动比为

发动机的动力先经过皮带传动到驱动轮变速箱输入轴, 再经过驱动轮变速箱减速至驱动轮。设计小、大皮带轮直径为81mm和184mm。传动比为。则理论设计驱动轮变速箱传动比如下:

驱动轮变速箱前进档低速和高速传动比分别为

驱动轮变速箱倒退档低速和高速传动比分别为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设计旋耕轮变速箱, 原理如图8所示。其中, Z1到Z12齿数分别为12、14、44、41、12、15、15、24、21、45、12、45, 此时挡位为空挡, 当2轴上滑动双联齿轮B向右滑动, 滑动双联齿轮A不变, 驱动轮前进低速档位传动路线为:Z1→Z3→Z6→Z9→Z11→Z12;当2轴上滑动双联齿轮B向右滑动, 滑动双联齿轮A向右滑动, 驱动轮前进高速档位传动路线为:Z2→Z4→Z6→Z9→Z11→Z12;当2轴上滑动双联齿轮B向左滑动, 滑动双联齿轮A不变, 驱动轮倒退低速档位传动路线为:Z1→Z3→Z5→Z8→Z7→Z10;当2轴上滑动双联齿轮B向左滑动, 滑动双联齿轮A向右滑动, 驱动轮倒退低速档位传动路线为:Z2→Z4→Z5→Z8→Z7→Z10。实际传动比计算如下, 有

1.输入轴2.中间Ⅰ轴3.中间Ⅱ轴4.中间Ⅲ轴5.输出轴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驱动轮变速箱各挡传动比与理论传动比一致, 故符合设计要求。

2.2.2 旋耕轮变速箱的设计

旋耕轮低速和高速转速分别为n3Ⅰ=200r/min和n3Ⅱ=300r/min。则旋耕轮变速箱低速和高速理论总传动比为

动力由发动机输出轴经过带轮传动到驱动轮输入轴, 再由驱动轮变速箱输入轴的另一端经过链传动到旋耕轮变速箱输入轴, 然后经过旋耕轮变速箱至旋耕刀轴。设计小、大链轮齿数分别为12和18, 传动比为。则理论设计旋耕轮变速箱传动比如下:

旋耕轮变速箱低速和高速传动比分别为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 设计旋耕轮变速箱, 原理如图9所示。其中, Z1到Z6齿数分别为:15、18、50、40、12、18, 此时挡位为空挡。当2轴上滑动双联齿轮向左滑动, 旋耕轮高速挡位传动路线为:Z1→Z3→Z5→Z6;当2轴上滑动双联齿轮向右滑动, 旋耕轮低速挡位传动路线为:Z2→Z4→Z5→Z6。传动比计算, 有

1.输入轴2.中间轴3.输出轴

以上计算结果表明:旋耕轮变速箱各挡传动比与理论传动比一致, 故符合设计要求。

3 田间试验

微耕机设计制造完成后, 于2014年10月在安徽农业大学农萃园实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 如图10所示。试验过程中用到的试验设备主要有:土壤坚实度测定仪 (精确度2k Pa) 、电子天平 (精确度1g) 、电子秒表、3m卷尺、30cm钢尺;测量的项目有土壤坚实度、土壤相对湿度、耕作深度与宽度、微耕刀轴的转速等。测定的方法根据农业机械行业标准和相关参考文献。

用土壤坚实度测定仪测得该土地的平均土壤坚实度为852k Pa, 试验测得土壤的相对湿度为21.3%。耕深测量采用手工测定, 在旋耕机工作后方, 选取若干点, 由人工清理沟底, 然后用耕深仪或耕深尺量取沟底至未耕地表面的距离[21], 测的微耕机的耕深为160mm左右, 耕宽为390mm左右。该微耕机的在耕深调节装置的控制下可以实现深度的调节, 深度越深, 能量的损耗也会增大。为了使微耕机在作业过程中能够灵活转弯的同时减少在作业时能量的消耗, 使用微耕机对作业区域来回4次作业, 满足耕作深度要求。微耕机在工作过程中, 工作平稳可靠。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表3所示。

4 结论

所设计的微耕机适用于南方丘陵、山区或复杂地形的田块进行作业, 使用可靠性高, 能够降低人们的劳动强度, 大大增加了工作效率。其特点如下:

1) 整机质量轻、转向灵活、操作方便, 能够在地形复杂田块工作。

2) 动力强劲、油耗低、污染小、噪音低, 动力传动系统结构简单, 稳定可靠, 在满足作业需求的基础上动力损失小。

3) 操作把手可自由调节其高度, 左右360°旋转, 适应不同的工作状态。

试验结果分析显示:所设计的微耕机各项参数均高于微耕机的技术要求, 在满足耕深要求的同时, 又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另外, 针对该机能耗、传动系统的再优化、刀片的选择及安装位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以达到更好的作业效果和更低的功耗。

摘要:基于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和大部分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的现状, 并且综合我国微耕机的发展现状, 在原有机型的基础上设计制造了1WG-6.3型微耕机。首先对1WG-6.3型微耕机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简要介绍, 重点使用ansys对旋耕刀进行静力学分析, 找出刀具应力、应变最大处, 并进行改进;然后对传动系统进行设计计算, 最后使用样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WG-6.3型微耕机, 操作简单、平稳可靠、工作效率高, 平均耕作深度为160mm, 平均耕作幅宽为390mm, 各项参数均高于技术要求, 能够满足如茶园、果园及农田等各项作业要求。

设计型实验 第9篇

一、“实验探究型”微课的设计和制作策略

教学工作中, 笔者对“实验探究型”微课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并对其做了如下的定义:基于操作或演示实验, 讲解、分析实验原理,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类微课。实验探究具有这样的特点:原理性, 此实验基于什么样的科学方法或科学原理;动手性, 看了不但要懂, 还要能动手操作;探究性, 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来说, 某个实验做得好不好, 并不是进行实验的终极目的,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教给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这才是实验最重要的意义所在[2]。作为“实验探究型”微课, 要如何设计才能更好地既具有微课特点, 又能充分体现出实验探究的特点呢?下面结合本人原创的“校园托利拆利实验”微课案例, 对“实验探究型”微课的设计和制作策略进行分析:

1. 呈现学习过程

是不是一切学生活动都不应该出现在视频中呢?不是的。为了增添微课内容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有一些教学知识的呈现, 如学生开展活动的步骤、一些演示实验的操作、教学动作示范、甚至知识内容的讲解, 可以用录像机记录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具体操作, 然后在微课中分步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这样要比单纯的文字展示、声音讲授, 甚至图示效果都要好得多。然后, 使用字幕或语言提示关键步骤和知识性小结, 利于学习者边看边领悟。有时候, 讲得再多, 也不如同龄人的实际操作示范更具体。要点在于要分步引导, 拍摄重点不在于参与示范的学生有多热烈、多投入, 而在于步骤有没有得到合理的呈现。当然, 如果在兼顾条理性、知识性前提下, 还能够体现操作过程的趣味性, 无疑, 效果将更上一层楼。在本次微课设计中, 我就希望能够将一些内容籍由学生的操作来逐步呈现, 既可原汁原味地呈现学生活动, 又能清晰地把教学内容传递出来。“校园托利拆利实验”3个依次递进的科学实验就是用学生的实际操作录像进行分步呈现的。

2. 保持知识讲解的趣味性

微课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传授知识而做。但单纯的知识讲解确实容易变得枯燥无味, 这时我们可以在视频制作中加入一些趣味性元素, 具体的方法如下: (1) 使用一些口语化的讲解方式。像本微课开头是这样说的“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说过, 大气有压强, 而且很大…..”, 一般的导入方法设计台词可能就会变成“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做过一个经典的物理实验…..”, 实际上受众对这两种语言方式的接受程度完全不一样, 前者生活化, 后者学究化, 前者风格明显更易被初中阶段学生接受; (2) 灵活恰当使用字幕, 注意用不同颜色字体来表现不同内容, 让观看者始终被一些关键信息吸引。当视频中说到大气压强很大时, 字幕同时出现了占据了大半个屏幕识, 有时大量的文字是必须的, 这时就要随着讲解把文字分步展示出来, 不要一上来就满屏显示所有文字,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跟随; (4) 适当使用图标, 丰富画面元素, 提问时可以放一个思考或问号图标, 但切忌图片泛滥, 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观看者注意力; (5) 在一些问题环节最好能够适当趣味设疑, 制造戏剧化效果, 《校园托利拆利实验》中就用“哈哈哈!老师, 你在开玩笑吧?”来进行设疑。

3. 教师语言要有感染力

讲解时语言要富有激情, 富有感染力。我们作为教育者, 都深知语言有强大的感染力。但录制微课时, 很多老师做不到这点, 声音比较平淡, 缺少抑扬顿挫。客观上, 老师们对着电脑屏幕, 对着PPT, 没有真实听众时, 比较难提起讲解的兴奋度。解决的方法如下:录制PPT屏幕并讲解时, 不要坐在椅子上, 而是要站立讲解, 虽然不录像只录屏, 但也可以声情并茂、辅以手势动作进行讲解, 想象自己正在课堂上激情讲课。实际上, 讲解者的动作会激发讲解的激情, 而讲解的激情会从声音中传达出来的, 从而感染听众。同时, 语言要尽量精简, 可以口语化, 但不能啰嗦。

4. 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情感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微课评价标准很多, 其中一条是原则性的:学生能跟随微课视频自主学习、掌握微课呈现的知识内容。前文提到过, 微课是立足于学生学习的。从这个角度出发, 有一个检验微课做得好不好的根本办法:找对应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观看微课, 凡是学生看了后觉得不懂、觉得有困惑的地方就是微课应该适当调整改进的地方。最理想的情况下, 完全没有老师介入, 学生能够自主跟随微课进行学习、掌握微课所要呈现的知识, 那这个微课就是一个成功的微课。制作时, 我们必须认真思考, 学生都有着怎样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看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哪方面的疑问。

(2)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

可行性试验对于复杂或大型的项目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复杂或大型的项目开展前, 必须进行可行性试验或测试项目的简单原型, 对项目实验的理论、设计进行初步验证, 检验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关键因素、关键步骤是否可行。不能等到大型项目进行到一半才发现项目存在设计缺陷, 这样, 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本系列实验中“2米高水柱的实验”的意义在于:检验实验中胶塞的密封性能如何、怎样用简单的办法来产生真空等, 以免到了大型实验后期才发现有些设想行不通。以此来训练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掌握开展研究的科学方法。

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技能, 应该不仅限于实验室的教材实验、规范操作。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也应迁移到自主设计的实验上来。在本系列实验中, 基本上从头到尾都依赖于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 老师经常只是一个旁观者和指导者。当然, 考虑到安全因素, 外墙有机玻璃管的安装主要还是由老师来实施。最后, 在老师的带领下, 师生一起完美地体验了实验过程, 得到了理想的实验结果。此实验开拓了学生视野, 让学生对抽象的大气压强产生了强烈的感性认识, 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均得到提高。

(3) 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

任何科学、科技探索都应该是为生活、工作服务的, 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的实验探究也不例外。由此, 我们在实验之余, 必须去关注人的因素, 关注学生的情感。而且, 情感教育有它的特殊性, 不应该是说教式的, 最好是在看似不经意间, 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美好的情感、积极的情绪因素。

优美的配乐, 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思考之余, 在研究科学之美的同时, 体验生活、音乐之美。而最后大型物理实验阶段的音乐是《hands up》, 动感奔放, 渲染一种乐观、积极向上, 不怕困难, 不怕挑战的热情。

寓含教育意义的字幕, 例如“有失败, 也有成功”, 同样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 科学研究都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多年以后, 我们的学生回忆起跟老师一起克服实验困难, 相信师生的情感共鸣会尤胜于今天。

二、“校园托利拆利实验”的微课设计与制作分析

初中《物理》关于大气压强的“托利拆利实验”是一个有趣的演示大气压强的物理实验, 这个实验的难度在于:原版实验使用水银, 水银是有毒的重金属, 不适合学生操作, 也不便于上课演示。在教学中, 这个实验经常就变成了口头上的“讲解实验”, 或者是播放用水银做演示实验的视频, 效果不理想。我们对此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 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来做实验, 并且制作成了微课, 这就是“校园托利拆利实验”微课。

1. 实验设计思路

本实验通过3个依次递进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实验素养, 教给学生方法和思维。第一步图示托利拆利实验原理, 并分析受力情况, 学生已经能够对大气存在压强有了理论认知。第二步, 需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把知识迁移到动手操作的过程上来。但直接做10多米高的水柱实验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在大型实验开展前先进行了两个容易进行的小实验, 分别利用大气压托起一杯水和2米高的水柱。第三步, 开展米高的有机玻璃管大型物理实验。下面是三个实验的具体设计:

(1) 水杯实验:在水杯中装满水, 用硬纸片覆盖, 手压住硬纸片, 倒过来再松开手;这时, 杯子里没有空气, 纸片的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大气压强, 这个压强传递给上表面的水, 结果会怎样呢?答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 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而是在后面经由学生的实际操作来展示这个结果。实验证明, 倒过来后, 水不会流出来, 纸片不会掉下来。相信看了这个视频后不少学生会马上找出杯子和纸片进行验证。

(2) 大气压托起2米高的水柱:成功托起了一杯水后, 我们就有理由来尝试托起更高的水柱了。把一根两米长的有机玻璃管下端塞住浸没在一个小盆里, 上方灌水, 灌满后用大胶塞把上方堵住。这时, 再拔开下方的胶塞, 发现水并不流出来, 因为大气压压住了水面, 撑起了2米高的水柱。

(3) 11米高的有机玻璃管大型物理实验:经过前面的2个小实验, 学生可能还是会存在疑问, 10多米高, 真的吗?毕竟有三层楼那么高的水柱, 大气真有这么大的力气吗?学生对此有很大的心理期待。带着这样的期待, 学生一步一步的进行深入探究。

2. 微课教学设计

(1) 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解托利拆利实验, 视频的主要结构为:

(1) 导入、介绍、图示托利拆利实验过程。

(2) 讲解托利拆利实验原理, 并且由此引申计算标准大气压值。

(3) 设想校园托利拆利实验, 并计算若用水柱来做实验, 水柱的高度。

(4) 先做2个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如果可行再开展大型物理实验:

实验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水杯覆杯实验。

实验2:先用2米长有机玻璃管初步检验项目可行性, 探究怎样产生真空以及检验橡胶塞的密封性等。

实验3:在校园内搭建高达11米的有机玻璃管, 进行大型物理演示实验。

(5) 总结相关知识点, 并提出计算和思考习题。

(2) 知识小结 (字幕) :

(1) 托利拆利实验证明大气存在压强;而且, 今天我们知道, 标准大气压P大气压=1.013×105pa, 约等于76cm汞柱或是10.34米水柱产生的压强。

(2) 水杯小实验直观的证明大气压强存在。

(3)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液=ρ液gh液。

(4) 大型实验开展前应先进行项目可行性实验。

(3) 计算和思考 (字幕) :

(1)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 计算, 如果改用煤油来做托利拆利实验, 煤油的高度是多少?煤油适合用来做这种大型物理实验吗?

三、反思

关于微课这个新事物, 也听到一些老师的质疑, 授课的教师本人已经站在讲台了, 再来播放另一个老师讲课的微课视频, 有必要吗?我认为, 不但有必要, 而且是非常必要。一个好的微课只有5-10分钟长度, 可是制作微课的老师可能要花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去优化整个设计和过程。而我们课堂上的老师, 是否每天都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优化这10分钟的教学?既然如此, 为什么不把别的老师精心准备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们?另外,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 比如, 一些不发达地区的教师, 再或者是刚走上岗位不久的年青教师, 他们的教学素质也确实正在提高中。这个时候, 对于一些不容易讲清、讲透的知识难点, 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名师精心制作的微课, 何尝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选择!最后, 撇开教师素质的高低不说, 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讲解方式, 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教学风格和手段, 这对学生只有好处, 没有坏处。

最后,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实验探究, 实际上, 微课资源的建设与发展, 亦需要我们教育从业者积极进行各方面的实验探究。希望本文所作的研究能为微课的发展与应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电化教育研究, 2011年 (10) :P61-65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实验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任务型教学 实践

新课程改革后,任务型教学模式被逐渐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感与策略进行调整,能够帮助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更好的完成新课标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任务型教学法值得是将教学内容看成是一个任务模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完成指定的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任务型的教学特点是任务化、创造性。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合理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团队合作、讨论等方式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任务的完成要求学生必须有求知与积极探索问题的欲望,以期摸索出任务实现途径,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能够进行反思与顿悟。因此任务型教学对学生知识认识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促进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成长,使学生学习主动性不断提升。

二、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任务设计可操作性强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进行观察、思考、讨论,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索,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任务设置上,教师也一定要花较长的实践去策划课程任务,在充分理解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置操作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及探索与思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体验知识能力成长的喜悦心情。比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 10一节的学习上,任务话题设置为讨论个人具备不同的能力。因此在任务具体实施上,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4~5个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招聘人员与应聘人员,应聘人员阐述自己具备的能力,这样就能轻松地完成本单元关于语言运用的目标:Can you sing or dance? Can you speak English? Are you good with kids? I can sing and dance. I can play the piano.通过学生轮流提问与回答,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相应课程内容学习。

2.任务设置上应具有区分性

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置任务时也应有难有易,这样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应设置基础类任务与提升类任务,难度由浅入深,形式繁多。比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上册Unit5关于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球类运动学习上,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依据自己的喜好填写相应球类运动俱乐部的会员卡,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采取模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两两练习,一方扮演俱乐部内部人员,一方扮演入会人员,问题主要包括:What's your name? What's your first name? What's your last name? Do you like soccer or basketball? Which class are you in? What sports do you like? 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采取任务分层的方式,能够让班级中各能力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知识积累。

3.明确任务设置的目的

教师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应明确任务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知识水平、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与英语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任务的设置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指向性。同样在《Go for it》八年级上册1单元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询问学生在课余时间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锻炼,因此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可以在每周课余活动或者体育活动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提问,提问的内容可以为: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How often do you do homework? 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学生互相之间采取提问的方式,就能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获得更加充足的认识,总结出课余安排的不足,通过向其他学生进行提问,总结其中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的课余时间布局形式,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4.将现实情境融入到任务教学中

一味地以课程内容作为任务设置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在任务中加入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英语课程原本就来源于真实生活,将英语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求知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Go for it》七年级下册Unit 12中关于不能在教室内吃东西的问题学习中,任务的设置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实际来讨论学校或者班级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列举出现实生活中各种不文明或者不规范的事件,评价这类事件的不良影响,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约束性规章制度,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就可以借助本单元的情态动词can进行设置。采用这种以现实规章制度构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让学生在参与的同时,既能掌握相应课程的基本内容,又能够使学生更加自觉遵守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一举两得。

结语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设计上,教师应保证任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对任务进行分层,采取由易到难的方式,融入现实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初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郭慧英. 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法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25):83-84.

[2] 周慧丽. 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途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1):241-242.

设计型实验 第11篇

一、开展设计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培养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水产病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以实验指导教师为主体、以教材规定的实验目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等内容为基础,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和实验指导教材逐步进行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任务,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实验过程中学生较少讨论和交流。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材、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学能力和个性的培养,更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独立分析和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但没有达到通过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学习所应达到的理想的素质,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去解决。从教学目标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实验技能,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验证,忽视了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来看,这种教学模式只关注实验结果,忽视操作过程,忽视对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只要实验过程中不出现较大失误,实验结果一般都会成功,整个实验过程一帆风顺,学生没有探究的困惑、挫折、失败,也没有成功的喜悦;从师生互动的角度看,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预先设计好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案,学生逐条照着做,所有学生实验内容、方案、仪器设备雷同,实验结果统一,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忽视了实验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单调乏味。总之,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特有的教育功能。随着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品种的增加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域养殖环境日趋恶化,水产动物疾病种类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逐年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环节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能真正掌握水产动物疾病控制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具体的实验仅仅是手段,而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端实用型人才。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是以研究性问题为起点,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验过程与方法为轴心开展,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初级研究者,或者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像研究者一样地去工作、思考。设计型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材料,选择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实验结果以规范的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的形式进行表述,整个实验过程体现了“三个转变”:转变简单验证为自主设计,转变实验辅导为实验引导,转变重视结果为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二、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确立研究任务阶段、实验操作阶段和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的。

1. 确立研究任务阶段。

学生2-3人为一个实验小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小组通过查找和阅读参考资料,确定研究题目,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器材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计划。如果部分学生自已确定研究题目有难度,也可从教师提供的推荐题目中选择。为了适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我们设计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实验教学的实验题目,以供学生选择。我们的设计原则是:密切联系教学大纲,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水产病害发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产药物的剂型与使用方法、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水产动物疾病的免疫学与分子学诊断、常用抗菌药物对水产动物病原菌的药敏实验、渔用免疫菌苗的制备与免疫途径、微生态制剂的作用效果等。

2. 实验操作阶段。

学生实验小组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去做实验,验证预设实验目标,记录和分析实验过程、实验结果。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巡视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操作,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学生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疑问,自己动脑思考,或与小组同学讨论,最终得出最佳实验结果。

3. 成果分析与交流阶段。

学生要对取得的结果进行归纳分析、总结提炼,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或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要求写成科技小论文。成果交流主要以集中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时要求每组派一名同学代表本实验小组,简要概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主要步骤、观察现象或指标、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过程的得失成败,对本小组同学的表现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及个人体会等,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等。在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讨论、相互合作,鼓励学生提出科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可能转化成为以后学生科研或毕业论文的课题,应鼓励他们继续钻研。

三、建立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

对学生参与整个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情况,包括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过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答辩情况和实验态度与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既能反映出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能力,又能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处理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因此这种考核比以往实验技能考核更有意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实现个体和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有效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 实验设计方案的考核。

实验设计方案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确立题目后,查阅参考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初稿,交给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最后修改后定稿。指导教师根据初稿和定稿两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设计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分: (1) 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是否合理可行,是否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 (2) 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步骤和方法、观察现象或测定指标、注意事项等是否详细具体、表述清楚; (3) 实验基本项目是否齐全、规范。

2. 实验结果的考核。

实验结果考核成绩占实验总成绩的30%。学生对本组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归纳、逻辑推理,按照论文发表的格式撰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答辩时要突出实验的特色和关键性问题,同组其他同学给予补充,随后回答指导教师和其他组同学的提问。教师根据报告格式是否规范,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是否针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答辩表现情况、实验态度和表现等给予评分。

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1. 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查发现,自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中引入设计型实验后,我校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普遍增强,对实验课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也由66.2%增至91.8%,增加了38.6个百分点。

2. 学生科研能力有所加强。

设计型实验是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前人的实验条件和结果,最终确定实验方案。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实施后,学生基本了解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学相关问题的思路,掌握了解决和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操作技术和技能。

3. 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

学生要对实验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以科技论文的格式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熟悉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学生经过一周到二周时间基本写出初稿,经教师的审阅、返回修改,最后基本写出条理清楚、简要而全面的实验报告,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4. 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加强。

相对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内容多、步骤繁琐、时间长、结果数据复杂,所用仪器也较多,单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而是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及团队协作。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考核,可使学生意识到个人利益要服从团队的利益,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学会顾全大局,树立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5.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有所增强。

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详细阐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实验后还要完成条理清晰的实验报告或科技小论文,这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很有好处。调查发现,教学改革后,学生由不会设计实验方案和撰写科技论文转变为基本会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写科技论文,个人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得到提升。

五、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应注意的事项

1. 注意实验内容的层次性。

认识的规律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由简到繁,因此,设计型实验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教学时间段,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安排不同内容的实验,使学生在“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等实验内容层次上得到创新教育和培养。

2. 注意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

一般来说,在设计型实验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没有规定具体的实验内容和步骤,没有限制完成任务的方式、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掘潜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设计型实验要求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在时间上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注意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设计型实验对实验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实验教师要具有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有极强的耐心和责任心,在保证实验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业务水平,包括娴熟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良好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才能够在实验题目的确立、实验方案的审查、修订、答疑辅导、报告批改(或论文修改)等整个实验流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 鼓励学生进行后续研究。

在设计性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发现许多感兴趣的新的问题,鼓励学生就有关内容向学校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或“挑战杯”,或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鼓励学生进一步就这些感兴趣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通过设计型实验的训练,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均得到全面培养和提升,从而能够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而且,学生还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过程,使之具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工作或相关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年实践证明,水产动物疾病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效果良好,值得在同类院校相关实验教学课程中推广应用。

摘要: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 有着传统实验教学无法比拟的作用和效果。本文从培养高校本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愿望出发, 针对水产动物疾病学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诸多缺点和不足, 进行了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阐述了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具体操作程序、考核评价方法、注意事项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设计型实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高路斯, 邹龙江, 潘学民.设计性综合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6, 23 (3) ;96-97.

[2]李炳奇, 刘红, 王东.开发设计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2, 12 (2) :69-70.

[3]张俭, 伍贤进.设计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教育导刊, 2005, (1) :69-69.

[4]张伟妮, 林旋.《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4 (2) :100-102.

[5]黄辉, 吕光俊.水产动物疾病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14 (10) :91-93.

[6]唐毅.水产动物疾病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4) :187-189.

[7]胡卫东.设计型实验的实施与思考[J].辽阳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7 (2) :68-69.

上一篇:模拟故障计算下一篇:中德数字文化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