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语文教学困难多

2024-09-13

乡村语文教学困难多(精选3篇)

乡村语文教学困难多 第1篇

一、学生的基础薄弱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 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其本身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语文这门学科, 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 而不是某一时来了兴趣, 认真听了几节课就能学懂学好的, 中学语文教学往往与学生小学的语文基础分不开。而乡村小学教师年龄趋于老龄化, 特别是一些乡村小学, 只有几位教师。这些教师中有的根本没学过拼音, 也不会讲普通话, 更谈不上标准, 其教学方法往往很传统, 经他们培养的学生能流利地拼读吗?能轻松有美感地朗读吗?能写出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吗?据统计, 七年级学生写短短几句话的请假条都成问题的, 占到4%。面对这些学生, 初中语文教师也不知从何下手, 这样的教学主体, 初中语文老师又怎能不感叹语文难教呢?

二、学生的阅历、积累有限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靠学生在课堂上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 更主要的是靠课外积累而来。乡村学生生活圈子是很狭窄的, 他们的视野束缚在农村, 对于农家生活虽很熟悉, 但对外面新事物了解甚少。99.5%的家庭没有电脑, 80%以上的家庭没有藏书。家长大多数在外面拼命打工赚钱, 也往往忽视了从小要开阔孩子的视野, 多阅读课外书籍来丰富孩子的知识面。他们片面地只要求孩子学好课本知识, 而现在孩子们的课余假日, 视线基本上被五彩缤纷的电视节目或网络游戏所吸引。生动有趣的动画片, 惊险刺激的武打片, 迷雾重重的侦探片, 凄美缠绵的言情片, 让他们目不暇接。能有多少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几篇文章?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对他们来说太高深, 甚至四大名著有哪些, 都有将近5%的学生不能回答上来;西方文学名著更是不合其口味, 一问摇头三不知。缺乏丰富的阅历, 缺少课外的积累, 何来阅读写作能力?而乡村中学目前最差的就是阅读能力, 我曾统计在2009年上期的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中, 阅读占了37分, 其中得分20分以上的只占到40%, 基本上在20分以下, 以这样的阅读能力又如何能学好语文呢?

三、乡村中学设施不齐备

语文教学必须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 如投影仪、幻灯机、光盘等, 可以帮助学生感受领悟语文中的美。如《周庄水韵》若以课件或幻灯机制作出周庄水乡的全貌, 通过感官效果更能领悟周庄在不同季节所拥有的不同韵味, 大大胜过了教师的大费口舌;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若能辅以录音, 那康桥的柔美, 诗人的依依不舍就能表现得更到位。这样既让学生领悟到了语文的美, 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岂不两全其美。但目前乡村中学的这些设备根本不齐全, 录音机还是坏的多, 好的少, 更不必说必要的光碟、录音带等。光靠一块小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又如何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呢?

四、教师本身素质难以提高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占非常重要地位的, 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 同时也要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需要。但目前中学教师队伍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不到20%, 其余均是中师毕业。那么教师队伍就应该要不断钻研专业知识, 还需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提高性的培训。可目前乡村中学教师收入偏低, 养家糊口还勉勉强强, 各种各样的考试、培训已让老师感到囊中羞涩, 哪有更多的钱去购买教学有关的设施、电脑等东西, 而学校也没有公用的经费来改善这一些, 致使教师虽有心却无力充实自己。教师的素质难以提高, 已有江郎才尽之感, 教学方法老套, 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素质又如何提高呢?

五、考试方式令教师不知从何入手

中考语文考试分为三大块:基础知识积累、阅读、写作。其中只有阅读有一篇古文来自课内, 其余全部是课外知识, 以这种考试方式来看, 考察的是学生的能力, 而涉及课本知识的并不多。那么教者在课堂上是去教授课文为主呢?还是去培养学生多读、多写的能力为主呢?如果既要教授课文, 又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读写能力, 那时间又从何而来?这也是让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 我们天天在大谈教学改革, 改来改去其最终目的还只有一个———考试, 这也正体现了应试教育的一个极大弊端。“考试”就像是一根指挥棒, 而学校也以考试来检测老师和学生, 谁敢不围着指挥棒转呢?谁又敢把语文书束之高阁呢?

独立生活困难多 第2篇

一到主办夏令营的学校,我立刻就歇了起来。谁知,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我兴冲冲地拎着换下来的衣服,回到了宿舍。见其他同学都在洗衣服,我心痒痒的,忍不住也学起洗衣服来。我照着别人的样子,拿着肥皂在衣服上左抹右抹,又拎着衣服在水龙头下一阵猛冲。我手提着湿淋淋的`衣服,不知所措。看见别人在拧衣服,连忙也学着拧了起来。我拧过来又拧过去,弄得地上都是肥皂水。我高高兴兴地正准备将衣服挂出去,突然,“砰”我被自己甩到地上的水给滑倒了。我气极了,坐在地上撅着小嘴,不愿起来。要知道,这些事情平时都是爸爸妈妈帮我们做的啊!

第二天中午,我因为拉肚子,而未赶上午饭时间。当我急急忙忙赶到食堂的时候,同学们都走光了,桌上也只剩下一些剩菜了。迫不得已,我只好吃剩菜了。我一口一口地咽下饭菜,心里不是个滋味。要知道,平时在家里好吃的都是我先吃啊!

转眼间,来到了夏令营的第四天。一大早,我就“啊,啊”地不停打喷嚏。唉,准又是昨天晚上我蹬掉了被子。这破感冒害得我一整天都没有玩好,吃好,睡好。要知道,平时半夜里妈妈都会帮我盖好被子的啊!

第五天的下午,一个6年级的男孩仗着他个子高,力气大,欺负我。我生气死了,却又不敢反抗。只差那么一点点,我的金豆豆就要掉下来了。要知道,平时有人欺负我爸妈都会保护我的啊!

终于,终于,回家的日子到来了。我回家了!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题多解教学乐 第3篇

一、利用一题多解,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学生做了这样的一道习题:

例1.如果7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1=0的一个根,

求该方程的另一根及m的值。

讲解时我不动声色地认认真真地讲解大家所采用的常规方法,也就是将7代入原方程求得m的值,再将m的值代入原方程中求得两根,从中挑出另一根,并详细地板书在黑板上,细细想来利用这种方法解题有许多学生感到心理有点不顺畅。然后我再请出韦达先生来帮忙:设另一根为x1,依题意可得:7+x1=-m

7x1=-21,解得:x1=-3

m=-4。学生被这么简捷地解决一个感觉繁琐的问题而震撼了,怎么可以这么简单呢?当然在被震撼的同时,学生也就接受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一重要性质,并会主动去思考如何应用了。

二、利用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鹭江出版社出版的《新课程中考复习指导丛书——数学》

一书中空间与图形中的一题为例: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AE是弦,点

C是弧AE中点,CD⊥AB于D,交AE于F。

求证:AF=CF

很多同学在分析这道题时,感到题目所给条件简单,不知该从何处下手,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利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如何切入审题。

方法一:AB是⊙O的直径→(连结AC、BC)∠ACB=90°,又CD⊥AB(形成双直角三角形)∠ACD=∠B,结合条件“点C是弧AE中点”得到∠CAE=∠B,得∠ACD=∠CAE,从而得证。

这个证法是从第一条件推理“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并综合利用第三个条件“CD⊥AB”引发联想“双直角三角形”,再由弧的中点推理“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等量代换”“等角对等边”思维简洁流畅。

方法二:点C是弧AE中点→(连结OC交AE于G)OC⊥AE,又CD⊥AB,→∠CDA=∠CGF=90°,而∠DFA=∠CFG→∠FAD=∠GCF,又OC=OA→∠CAO=∠OCA,得∠ACD=∠CAE,从而

得证。

这个证法是从第二个条件引发联想“连结OC”形成垂径定理推论的条件,并综合利用第三个条件“CD⊥AB”引发推理“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量减等量差相等”“等角对等边”思维流畅,就是图形有点复杂,角处在交错的线条之中。

方法三:CD⊥AB→(延长CD交⊙O于点H)弧AH=弧AC,又点C是弧AE中点,弧AE=弧AC,故弧CE=弧AC,→∠ACD=∠CAE,从而得证。

这个证法是从第三个条件引发联想“延长

CD”形成垂径定理,再利用推理“等量代换”“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等角对等边”,思维简洁流畅,学生进行对比后自然会发现方法三最为简洁明了。

本题题目仅给出了三个条件,以上方法中介绍了从每一个条件进行挖掘、联想都可产生不同的证法,思路都很顺畅,从而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震撼作用,在反思总结中,从这道题中有效地感受到了应该如何分析题目形成解题思路。

三、在进行题目讲解时,注意运用一题多解归纳出常规的推理,避免产生思维紊乱、走弯路的现象

以2009年龙岩市中考题为例:

例3.如图,已知点E在△ABC的边AB上,以AE为直径的⊙O与BC相切于点D,且AD平分∠BAC。求证:AC⊥BC。

从评卷结果来看,应该说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按

理大部分同学应该能拿下这一题的,但从平均分看却让人比较不满意,只有5.58分,得分率仅为55.8%。存在证明思路紊乱、书写不规范、证明的条件不够就下结论,甚至变更题设条件:∠1=30°等错误。考生考卷中出现了九种证法之多,有些就难免出现条件累赘、反复,走弯路、绕圈子的现象。

下面这道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03页第14题的变式,原题如下:

如图,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很明显,试题仅是把题设中的一个条件和结论进行了调换,而解题思路没有改变。

本题如果不作辅助线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首先条件“⊙O与DC相切于点C”无法用,而切线的常用辅助线有两种:①连半径,得垂直;②作垂直,得半径。指导学生归纳出这些知识并形成常规的推理,我想学生在考试时就不会出现“ 条件累赘、反复,走弯路、绕圈子”的现象了。

以上现象的发生提醒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利用一题多解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在审题中较快找到切入点,形成一些常规的推理,看到什么条件就联想到什么,例2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总之,一题多解是数学题解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培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只要我们能善于运用,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就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且也能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负担,还

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

学生感到“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心和勇气,真正发挥一题多解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风险监控下一篇:三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