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2024-08-17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精选12篇)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第1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财务管理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概念

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财务结构不合理而承担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银行在各项财务活动 (资金运动) 过程中, 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 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 从而使银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且最终都会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具体来说包括:资本风险、资产质量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以及表外业务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

1.宏观环境不完善

健全的市场准入标准的缺乏,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本位主义色彩, 使各地金融机构剧增, 违规经营、从事非法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了, 银行的财务风险日趋增大。且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模式仍有一些欠缺, 特别是宏观监管方面缺乏有效性, 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状态, 难以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2.银行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匮乏

随着银行新业务的不断发展, 真正精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不能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的总体效益出发去认识和管理财务风险, 缺乏全面的财务风险意识, 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 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没有正确认识到财务风险广泛存在于银行经营的各个方面中。

3.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 我国银行财务管理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等因素, 虽然存在于银行财务管理之外, 但对银行财务管理却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要求银行建立一个灵活的财务管理系统以应对环境变化给银行带来的风险, 但由于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匮乏, 无法形成一个健全、完善, 能灵活应对各种风险的财务管理系统。

4.资本结构失衡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 筹资负债规模过大, 产权比例过高, 资本充足率普遍较低。银行资本具有营业、保护和管理三大功能, 是银行防御各种风险的最后屏障。如果资本结构失衡, 银行将难以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就不能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筹借资金需要银行还本付息, 按期支付, 银行一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就会陷入财务困境, 导致存款挤兑, 使经营活动陷入瘫痪。

5.信用风险过高

目前, 国有商业银行大量资金用于信贷方面, 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 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 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 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 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 资金回笼困难, 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6.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制度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会计内控制度、信贷业务内控制度、资金内控制度, 各据一方, 缺乏有机的结合, 造成计划部门只为筹集资金, 信贷部门为扩展规模而运用资金, 财会部门为资金账务处理而核算三者分立的不良局面, 影响了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营。

7.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目前, 我国银行的财务决策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 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决策者有时没有仔细搜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 也没有对搜集到的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 就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对投资和项目进行决策,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 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决策者将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存款上的现象, 往往以存款论英雄, 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决策, 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 直接导致了风险的发生。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防范

1.加强外部审计, 完善金融监管模式

由于国家审计的局限性, 监督审计应当与国际接轨, 逐步转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进行专门审计, 使得监督审计呈现社会化、专业化趋势。有效的外部审计对于督促银行完善内部控制、化解银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银行应该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 确保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提高自身对宏观环境的适应能力。

2.强化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风险控制效果的好坏。应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只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敏感的、准确的职业判断, 及时识别和估计潜在的财务风险。要把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入金融工作中。风险文化是一个成熟商业银行文化的重要内涵, 这个内涵就是风险威胁生存。在从事银行各项业务中, 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部门面对的都是风险与处理风险, 要把风险意识从上到下贯穿在每位员工的思想中, 形成理念、自觉行动和准则, 使之成为工作的支撑点。因此, 要更好地生存, 就要真正面对威胁, 解除威胁。

3.健全财务管理系统, 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为防范财务风险, 银行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把握其变化及规律, 并指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财务管理的方法, 确保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增强其灵活性和应对环境、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高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我国银行要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 制定包括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成本控制体系等内容的财务管理系统。明确风险控制标准, 通过构建财务信息管理制度、财务评价制度等, 综合运用规划、预测、计划、预算、控制、监督、考核、评价和分析等方法, 营运资产, 控制成本, 分配收益, 配置资源, 反映经营状况,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实现持续经营和价值最大化。

4.不断优化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风险也即狭义的财务风险, 资本结构是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 资本结构失调是财务风险各种因素最直观的综合体现。资本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是确定负债与股东权益的适宜比例, 当银行资本结构最优时, 财务杠杆利益最大。从理论上来讲, 当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时, 负债比例越高, 财务杠杆利益越大。反之, 差额为负, 负债比例不宜过高。在资本结构上, 一方面要对资本充足率进行动态调整, 既要保持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以上, 以保持较强的资本实力, 又要保证该比率不能过高, 以免影响到银行的收益能力和收益水平;另一方面, 要合理安排负债结构, 合理调整各种负债的期限结构, 保证银行的流动性维持在适当的水平上。在实际工作中, 既要考虑财务杠杆效应, 又要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 满足监管和抵御风险的要求。通过国家财政注资、年度盈利积累、发行次级债券、引入战略投资者和上市融资等方式, 建立资本补充机制, 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 增强商业银行抵抗风险能力。

5.加快信用评级体系建设, 加快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

应合理选择信用评级指标体系中选择的各项指标, 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提高信用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商业银行要加快数据整理和补录工作, 注意收集有关借款人的相关信息, 包括借款人的历史违约情况, 同时建立并实行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 制定数据质量管理规章, 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6.建立财务预警监控体系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银行信息化为基础, 以银行的财务报表、综合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 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等理论, 对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它属于事前监测, 并相应地融入到银行的财务控制、考核、分析、决策中, 把过去和未来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与财务评价系统相互依赖, 互为补充。拥有一套切实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 就相当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面前树立了一道防火墙, 银行应随时监控各项指标, 对风险信号实时识别、评价, 如出现资产质量下降, 应收账款增大, 成本上升, 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积极采取措施, 降低危害程度。在财务风险防范中, 必须及时对分析资料和防范措施, 进行检查和评估, 建立财务风险档案, 为防止类似风险再发生提供参考依据。一是要对无法规避和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记录;二是对已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评估、总结, 将其结果写入资料库。由于财务风险是不断变化的, 新的财务风险的出现, 旧的财务风险可能减弱或消失, 应根据环境变化, 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机制进行动态调整。

7.理顺内部关系,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必须理顺内部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银行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 并赋予相应的权力, 真正做到权责分明, 各负其责。在利益分配方面, 应兼顾各方利益, 调动各部门参与银行财务管理的积极性, 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 使银行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对银行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度量和防范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 会计信息不准确、不及时、不全面, 分析财务风险就不会得出准确的结论, 防范也就无从谈起。因此,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使会计对经济业务的反映尽量做到及时、准确、完整也是银行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基础。

8.构建内部风险控制体系

我国银行应按照国际最新的风险管理理念, 借鉴国内外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 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 创新财务管理流程, 切实提高财务风险的预警、识别、度量、控制水平和对各种风险的抵御能力, 从源头上遏制财务风险。此外, 还应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 对不同重要程度的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要规范财务信息管理, 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 整合业务和信息流程, 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 逐步实现财务、业务相关信息一次性处理和实时共享, 提高财务判断能力。

9.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 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银行必须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 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分析方法, 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切忌主观臆断。例如对营业网点投资, 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计算自购、租赁等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 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又如在筹资决策过程中, 首先应根据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 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 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同时, 在项目决策过程中, 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 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 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例如债权性投资如果能够使银行实现预期的投资收益, 在选择投资方式时, 应尽可能采用债权性投资, 而回避股权性投资。

四、结语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客观地分析商业银行的各种财务风险, 找出对应的措施来防范, 使其在风险最小化的同时实现收益的最大化, 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获得长远的发展, 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花峻梅.会计活动与银行风险防范[J].审计与理财, 2008 (1) .

[2]冉苒.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08 (3) .

[3]高宇峰.试论银行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南方金融, 2008 (9) .

[4]胡立章.我国银行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J].财政监督, 2008 (3) .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第2篇

2018年初级银行考试风险管理讲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2018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预计在6月份,考生要决定备考,就要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银行考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备考生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部门承担风险识别、计量和监测的重要职责,而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控制/管理决策的最终责任。

2.3.1 风险识别

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感知风险是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发现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种类、性质;分析风险是深入理解各种风险内在的风险因素。

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备忘录形式。

(1)专家调查列举法

(2)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3)情景分析法

(4)分解分析法、举例。

(5)失误树分析方法

宏观方面、中观方面、微观方面进行分析

2.3.2 风险计量

量化方法如:针对信用风险的RiskMetrics、CreditMetrics、KMV等模型,针对市场风险的VaR模型,针对操作风险的高级计量法。”)

数据要求真实性、准确性和充足性。注重防范模型风险。

开发风险管理模型的难度,并不是在于这个模型本身有多难。数学和统计知识,并不是建模难度所在,真正难度是,在模型建立之后,数据比较困难。因为数据的积累,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是比较困难的。

高级计量的方法通常伴随着计量方法的复杂化。

2.3.3 风险监测

监控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报告风险的评估结果及采取的措施和质量。

2.3.4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1.风险控制的目标

(1)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

(2)成本/收益平衡

(3)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4)所有风险管理措施所产生的副作用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处置

2.风险控制架构

(1)基层业务部门配备风险管理专业人员

(2)每个业务领域配备风险管理委员会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第3篇

一、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二、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三、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

四、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五、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 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入现代社会的前提。

2 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 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標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5 国际化分散信用资产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第4篇

一、简要分析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成因

(一) 银行自身管理方式粗放

一个企业的管理层是否决策的当, 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能否优良发展, 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也是一样, 如果自身管理失调, 必然会造成财务风险的问题。当前, 广泛存在于农村的商业银行, 是经过一个改制的复杂过程而形成的, 它的前身大多都是信用合作社, 因此现在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均来自原来的合作社, 这就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同时, 改制结束之后, 管理层的管理思想依旧传统老套, 不注重新管理观念的吸纳, 所以为财务风险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藏的风险。

(二) 农村信息交通堵塞不畅

我国乃至全世界都称21世纪是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时代, 可见信息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 尤为对于这些以经济、金融为主导的企业来说, 信息可谓是企业发展的“主心骨”。但恰恰令人失望的是, 农村商业银行大多处于比较偏远的山村或者小镇, 面临着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的严重问题, 夸张点说, 农村商业银行直接与外界降低了交流频速, 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对于经济信息和金融预测方面的敏锐度, 而农村商业银行扮演者重要的“三农”角色, 如果无法了解最新的三农消息, 那银行也就失去了它一些可观价值。

(三) 财务风险规避水平低下

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在近几年逐渐改制形成的, 所以它们身上带有不成熟、起步晚、经验少的标签, 对于市场的把握能力较为低下, 自身规避财务风险的水平也比较低下, 因此也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问题。而这种规避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 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 过分注重放贷速度, 反而忽略了贷款质量, 易产生某些不良资产;其二, 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失衡, 从而导致筹资的负债规模较大, 进而影响了产权比率, 为银行财务风险问题也添难不少。

(四) 农业经济本身的不稳定

明白我国产业发展历史的话, 就知道我国最初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国家发展基础, 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重视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至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 但是就目前农村的情状, 农村经济主要还是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沿袭着传统的“靠天吃饭”情景, 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经济收入极为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 这种现实情况展现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 一环传一环, 这种不稳定性自然也影响到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 为银行带来了较大的不可控风险。

(五) 地方政府过分行政干涉

从国民整体素质水平分类来说, 农村群众团体素质还是较为偏低, 包括农村政府官员的素质也不高, 所以容易产生这样一种现象, 地方政府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政府功绩, 大力建设某些短期工程, 忽略了金融风险的问题, 或者他们根本就不了解金融风险的严重性, 只顾盲目发展所谓的经济, 殊不知他们已经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 政府干预的这种经济建设项目, 大多是直接强行命令银行发放贷款, 就造成了老百姓常说的“政府点菜, 银行买单”的有趣俗语。

二、做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 改变财务管理观念

观念是指导银行进行财务管理的准则, 它就如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一般, 触犯了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则银行一旦违反了管理观念, 则会直接受到财务风险的重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新近改革, 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则首先要树立的就是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 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面貌, 并且存在粗放、滞后的问题, 因此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摒除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和缺失, 切实从银行普通人员、管理阶层员工两个层次进行改进, 树立全员的管理理念, 注重每一位银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树立市场经济、财务风险的意识, 从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活动更加科学、谨慎、有效。

(二)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多内容的管理制度, 包括计划、调控和激励等多种功效为一体, 力求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体现存在价值、发展战略思想而服务, 也是银行强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全面预算管理是在对农村经济情况的调查基础上, 进而经过预算编定、执行、调控、评价和鼓励等一系列环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积极鼓励全体员工参与、配合的一项活动, 但应该注意的是, 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 必须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加之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将银行的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其中, 将活动各项消费预算进行详细列举, 为银行在实际活动中提供参考数据, 为财务风险问题进行一定量的调控。

(三)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 受农村实际经济条件限制较大, 使得其在投资、经营和集资等各项财务经济活动中, 常常处于收支失衡的状态, 面临着巨大的预期收入少于实际收入的问题, 从而造成一些难以预见的财务风险。对此, 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需要重视银行存贷款额的变化率和收贷款情况的具体指数, 关注风险问题的规避与调控, 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和战略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必要的风险防控机制。同时, 财务风险问题的产生范畴并非在某一具体环节, 而是可能产生在任何财务活动中, 所以也应该加强每一步骤的管理, 切实降低财务风险指数。

(四) 注重财务管理信息化

当前, 互联网技术几乎已经蔓延到各行各业, 并且带领着各行业迎合信息化时代的步伐, 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因此农村商业银行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 为财务管理信息化做好铺垫。比如, 银行可以请专门的互联网信息人才为财务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培训, 让他们能够进行信息化财务管理操作;再者, 银行可以利用一些专门的财务管理软件, 尽量减少人员在工作上的手头失误;同时, 银行也可以建立高度集中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巧妙地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为银行规整财务信息。

三、结语

财务风险的防控管理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而且当今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应该努力加强对此现象的改变, 运用一系列有效的改进手段将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行改善, 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能够保证银行自身的有效发展, 从而为农村的经济带来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娜.论现代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J].企业研究, 2013, (20) .

[2]陈思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J].才智, 2013, (27) .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第5篇

摘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程度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在我国国有商

业银行现行风险管理制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加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为此,必须

创新风险管理制度,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再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构建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设

施,实现对所有风险准确和及时地度量、分析、防范和化解。结合当今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新

动向,在综合分析现有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特点和银行经营目标后,认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1.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

1.1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一般工商企业经营的是物质产品和劳

务,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的商品--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的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

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2.商业银

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以及所受社会经济影响的特殊。通常,商业银行对整个

社会经济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同时,商业银行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

响也较任何一个具体企业更为明显。3.商业银行的责

任特殊。一般工商企业只以盈利为目标,只对股东和使用自己产品的客户负责;

商业银行除了对股东和客户负责之外,还必须对整个社会负责。

1.2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在《美国银行家》杂志世纪版(1999

年12月出版)的开篇文章《风险、监管与未来》中指出:“显然,银行之所以能

够为现代社会做出这么多的贡献,主要是因为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联储副主

席罗杰 富古森(Roger W.Ferguson,Jr.)在2002年3月4日的演讲(题目是“回

到管理银行风险的未来”的)中也指出:“银行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而

承担风险正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职能,是银行存在的原因。”上述论断表明,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

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之间的中介。马克思曾明确指出:“银行是存者与贷者的集中。”但如果说在商业银行

产生的初期,它们所提供服务的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解决双方在融资的期限、时间、金额、现金与凭证的交付等方面的矛盾和困难,那么在信息技术已经非常

发达、股票和债券等金融工具已经广泛应用、支付手段已经非常方便的今天,金

融机构提供这方面服务的价值,所占比例已经非常小了。在目前条件下,“借者”

与“贷者”之所以需要银行来作为中介,是因为银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风险,从

而克服资金融通中这一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障碍。银行监管发展的趋势也表明,银行风险才是监管当局(进而商业银行自身)关注的焦点。《新巴塞尔协议》中所提出的“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政府监管和市

场约束)无一不是以风险为核心的:银行所需要的资本量,完全根据其风险程度

来确定;政府监管是以风险为基础的监管;市场约束的关键在于使市场参与者更

多地关注银行风险状况的变化,通过保持或改变其与银行的业务关系,促进银行

稳健经营。在最近30多年以来世界各国的银行危机中,所有倒闭、被政府接管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因为在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严重问题。从80年代美国

储贷协会危机到从90年代初持续至今的日本银行业危机,从80、90年代一直到现在仍连续不断的拉美金融危机,到刚刚过去不久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5年尼克?里森因期货交易造成8.6亿英镑巨额损失而将拥有232年悠久历史的巴林银行推上死亡之路,到2002年发现约翰?鲁斯纳克因违法外汇交易造成7.5亿美元损失而使联合爱尔兰银行市值在一天之间暴跌13.7%,这些事实一再证明: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命线。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2.1风险管理的概念

著名的风险管理专家廉姆斯和汉斯给风险管理作了如下的定义:“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管理的目的与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一致的,通过对企业各种业务活动和资源的计划、安排和控制,尽力减少各种具有负作用的不确定事件的影响。风险管理还可理解为在意外损失发生后,企业为了恢复财务上的稳定性和营业上的活力对所需资源的有效利用,或以固定的费用使长期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概念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二是风险一定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这两个基本目标(收益目标和安全目标)与其经营目标是一致的。

由于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因此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比一般的风险管理难度更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银行的各项业务。各个不同的业务部门控制风险的具体做法不同、重点也不同,但是从整个银行的总体来看,其目标是一致的,即寻求最优的风险——收益组合的过程。换句话说,其目标归根到底是保证商业银行“三性”(即流动性、盈利性、安全性)原则的实施,以相对较小的风险获取较大的盈利。

2.3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风险,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过去和现有的各种信息使风险的潜在损失最小化。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按其成因可分为: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

2、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3、利率风险。主要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4、经营风险。主要是指由银行自身经营管理方面和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形成的风险。近年来,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尽管有所加强,但受利益驱动和相关管理人员能力、素质的影响,经营规模和经营管理控制能力不相匹配。

5、操作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以及外部事件引起的风险。比如业务人员操作失误、银行内外勾结、流程执行不严格、系统失灵、系统漏洞、外部欺诈、突发外部事件等。

6、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要承受不同形式的法律风险。包括因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

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同时,现有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问题:有关某一商业银行的法庭案例可能对整个商业银行业务产生更广泛的影响,从而增加该行本身乃至所有商业银行的成本,相关法律有可能发生变化。在开拓新业务时,或交易对象的法律权力未能界定时,商业银行尤其容易受法律风险的影响。

7、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了有关法律和其他问题。声誉风险对商业银行危

害极大,因为银行的业务性质要求它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

三.商业银行风险影响

对银行而言,风险是可能对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件、行为和环境,而对这种不确定性进行调节和驾驭的能力就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并非是要消除风险,而是通过对未来结果不确定性的分析预测和周密思考,以降低决策错误之几率、避免损失之可能,相对提高银行的附加价值。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不仅涉及到银行内的程序和流程,同时也涉及到银行的组织结构、政策以及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对于机构来说,处理操作风险应该有适当的针对操作风险的政策,首先要确定这些政策,同时要把这些政策告知整个银行的人员。在这个过程当中要考虑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治理结构,必须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向谁汇报。在一个典型的银行案例中,应有一个单独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构,还有不同业务部门负责日常业务的管理,即有两个报告机制,有关日常运作,向这种业务部门经理汇报;而

有关信用方面,必须向有关信用经理汇报。在银行涉及的信息当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即获得信息的人和信息在不同层面的细节。比如董事会所需要的是一个概括性的信息,因而不可能把同样信息交给所有的人。另外,信息应当是具有灵活度的,还需要有灵活收集信息的方法。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虽有所改进,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以下现状:

(一)传统的管理理念与科学的风险管理存在差距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而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很多企业的融资都是间接的。因此,银行的运作空间比较狭小。而且,我国银行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风险是一触即发。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过分追求经营的规模,看重短期目标,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碍脚石。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构架还不完善

我国很多商业没有制定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各银行设置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也不能尽其所能,风险管理系统仅在某个业务部门有所表现,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它是零散的,缺乏统一管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程序,首先是要风险识别,然后是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计划,最后是对监察风险。但是在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中却不是这样操作的。以信贷为例,当客户提出信贷申请时,信贷部经理首先会调查客户,收集客户的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审查。信贷经理认可后,收集的资料会送到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和控制风险,并将研究后的资料返还给信贷部,由信贷部决定是否发放贷款。这里只有审查和审批两个环节,从风险管理的程序看,只有识别风险和评定风险两个步骤,它没有制定风险管理计划,也没有对识别的风险进行监察。

(三)市场化风险加大

我国的金融市场已发展到一定规模,银行的资金筹集和运用已经开始市场化,这会使银行面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危机的风险。例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可以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资金流动性管理,但由于市场不完善和商业银行拆借行为的不规范,可能导致资金流动性或支付能力的危机。

(四)汇率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日益增大

随着各商业银行外汇业务和外汇交易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汇率波动也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商业银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涉入使其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大。

(五)缺乏风险对冲的工具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可以促进金融的创新。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和证券市场目前还不成熟,它们不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有效的风险对冲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向现代化迈进的脚步。

(六)盈利评价体系不完善

盈利质量,主要指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否真实有效和可持续性。因为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过去或当下的盈利,并不代表以后一定会盈利,但其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是可以把握的,所以本文通过对银行盈利质量指标及数据的定量分析,望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其本质内容。

一.商业银行盈利评价指标体系

(一)盈利性指标。衡量银行的盈利性指标可设定为规模增长率,资产收益率,盈利增长率三项。1,规模增长率,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规模的增长比率,在我国银行现在还是分业经营,利息收入是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所以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充对银行是非常重要的2,资产收益率。收益除以在那个总资产。资产收益率是国际上考察商业银行的综合性指标。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近10年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准1%。3盈利增长率。比较直观反映银行的盈率水平,可以同比和环比来考核盈利水平的高低。

(二)安全性指标。1资本充足率。资本/加权风险资产*100%2核心资产充足率。核心资本/加权风险资产3不良率。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主要体现银行的资产质量4.拨备覆盖率。拨备额/预期损失。国外银行一般在1005,拨备没有充足,银行的盈利质量就有问题。

(三)流动性指标。一般情况情况用存款比率,现金比率和二级准备资产来衡量银行的流动性。由于公开数据的限制,这里只用存贷比率,即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存贷比越高银行的流动性就越差。75%的存贷比是我国监管控银行业风险确立的硬性指标。

(四)盈利能力指标。是指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最大化的能力。一般包括成本收入比,非息收入,杠杆率等

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趋势

1.1风险管理是核心能力

1.2银行风险控制最新进展

1.2.1全面风险管理

1.2.2风险价值法(VAR)

1.2.3风险调整资本收益(RAROC)

1.2.4资产组合调整

1.3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4国际商业信用风险管理趋势

2新资本协议与风险管理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2IRB是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

2.3各地区对新协议的落实情况

2.4银行资本管理的变化

2.5中国银行如何跟进新协议

3全面风险管理最佳实践

3.1信用风险管理

3.1.1风险管理过程

3.1.2

3.2

操作风险管理

3.2.1操作风险内涵和特点

3.2.2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

3.2.3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

3.2.4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思路

3.3市场风险管理

3.3.1市场风险管理的内容

3.3.2市场风险的计量方法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初探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品牌

良好的声誉是商业银行的隐形资本,对商业银行赢得客户信赖,提升综合竞争能力以及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商业银行的生存之本。一旦面临声誉危机,商业银行的品牌价值会遭受损失,甚至会危及生存。因此,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声誉风险,应当成为商业银行品牌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含义及特点

根据2009年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的定义:“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重大声誉事件是指造成银行重大损失、市场大幅波动、引发系统性风险或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声誉事件。”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突发性。当前,新闻媒体舆论监督职能日益增强,对银行服务、公众投诉方面的事件关注度日益增强。商业银行日常工作中的任何一个错误甚至微小失误,以及外部一些不可预测的事件,都有可能引发银行的声誉风险,声誉危机对商业银行具有突发性。

1.2 无形性。声誉风险归根到底是一种负面评价,与操作风险、信贷风险相比,声誉风险具有无形性。商业银行如果风险事件频发,在公众心目中会留下管理混乱、缺乏诚信、业务水平低下等不良印象,导致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降低,最终形成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1.3 影响广。声誉风险不仅会危害到商业银行的声誉质量乃至生存发展,还可能给员工、客户、股东等带来恐惧和惊慌,甚至会通过连锁反应威胁到大部分同业其他商业银行的声誉,导致银行业体系紊乱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1.4 传播快。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社会新闻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关于银行的争议或负面报道一经转载,传播范围和社会影响会得到几何级数的放大。而且,媒体的报道很多时候是间接传播,缺乏考证使得某些报道严重失实,为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声誉风险认识不到位。商业银行管理者日常更多关注的是存贷款、中间业务、金融产品等指标,对声誉风险关注不够。特别是某些基层行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常常把声誉管理与业务发展等割裂开来,尚没有系统地建立起声誉风险管理体系。

2.2 银行从业人员声誉风险意识淡薄。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做到对员工进行系统性的声誉危机管理培训,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声誉知识和风险理念仍然没有完全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中,导致日常对客户的投诉处理效果不佳,对新闻媒体负面报道处理不及时,声誉事件不断发生。

2.3 难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声誉风险。多数商业银行在声誉风险识别、计量及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负面报道、客户投诉等缺乏全面的预警、分析、量化研究,只是被动地处理风险,导致危机化解成本增加。

2.4 声誉风险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声誉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声誉风险发生后的处置,还包括声誉的建立、维持等。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的声誉管理没有长期的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持久性。

2.5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缺乏有效监管手段。监管部门只是在银行声誉风险事件已发生或情况已恶化,进而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时才能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而在此之前,只能采取舆情提示、风险提示等方式与商业银行进行协调,而不能依法要求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监管手段上较为单一。

3 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3.1 建设声誉风险管理文化。要在银行内部形成统一的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把声誉风险管理与银行的长期战略规划相结合,把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与其他各类风险管理同等重要的高度,自上而下树立声誉风险意识,着力提升银行的整体形象和美誉度。要通过讲座、培训等多种方式,在全行加强对声誉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维护银行形象。

3.2 建立完善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系统的制度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保障。银行决策部门,要建立起与全行经营与发展战略目标一致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使全行各阶层对声誉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对自身职责有清晰的界定。积极改进原有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品牌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及公共关系管理部门成为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各职能部门、岗位之间要建立高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提升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以便及时、高效处理声誉风险。

3.3 建立声誉危机预警机制。商业银行应按照以下方式构建声誉危机预警系统。一是设立包括预警信息管理机构、数据分析机构、警报发送机构在内的声誉危机预警体系。二是建立声誉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和模型,结合有关数据数据,对银行的危机状况进行分析、评估,以便提早拿出防范措施。三是积极对待客户的投诉,及时分析投诉的起因、规律、相关性等特征要素,以便为业务运营提供有价值的风险预警信息。

3.4 提高媒体沟通能力。商业银行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沟通,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及时处理好可能引发声誉危机的事件,保持正面的社会形象,减少负面报道对银行的危害。商业银行要定期不定期召开各种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积极向媒体提供宣传银行正面形象的稿件、照片、音像制品、广告等。在发生不利银行声誉的负面报道后,要主动约见媒体,及时澄清事实,阐明态度,迅速将消极、负面的报道转化成积极、客观的社会舆论。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的日常监测,及早发现事关本行声誉的舆情动向,提前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第一时间予以处理,力争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5 业务发展与声誉风险管理并重。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重,业务发展与企业形象兼营。在市场拓展中,不能为眼前利益牺牲整体声誉,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客户批评与投诉。同时,银行要在资本配置中考虑进声誉风险因素,测算出声誉风险损失与相关风险直接损失的比值,以此为基础对银行声誉风险进行经济资本配置。

3.6 建立专门的声誉管理团队。声誉风险产生原因复杂,往往与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交叉存在,可以发生在银行日常经营的任何一个环节,非常难以考核与计量。虽然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已初步设立起专门进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岗位,但仍然没有成立在单位各机构间能够发挥合力的声誉风险管理团队。因此,建立一只高素质的声誉管理团队、一套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将会大大降低声誉风险发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周斌.《国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及其防范》.《金融管理与研究》.2006年第2期.

[2]文介平.《加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思考》.《深圳金融》.2008年第5期.

商业银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研究 第7篇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则是指对在商业银行信用活动中各项资金和财务收支活动不合理而承担的风险。

1. 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对外贷款的确是其资产中的风险资产。而贷款可能损失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中国商业银行已经普遍按五级分类法, 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种质量等级。其中正常类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 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关注类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 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贷款。次级类贷款指的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 依靠其正常收入已经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可疑类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足额偿还本息, 即使执行抵押或者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的贷款。损失类贷款是指银行已经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 贷款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的贷款。而这五类贷款中, 后三类就属于不良资产。这样的分类等级显然可以使银行在评估贷款风险时显得更加理性和合理, 而不像使用其他的评判手段时的随意和不统一。

2. 市场风险。

中国商业在面临的市场风险方面, 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加大, 以及中国股市的快速发展, 银行的经营因为这些市场要素变动的原因要面对和处理的风险越来越大。市场风险的防范融入在每一项银行业务的操作中。对贷款的评级, 银行人员的管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对银行流动性的警惕。所以, 所有的防范措施都是与市场因素联系的, 也是对市场风险的关注。

3. 操作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虽然经过了不断的金融改革, 国有资产正在逐步推出商业银行, 但是, 银行仍然或多或少地带有行政色彩, 信息不公开, 普通股东对经理人无法进行有效监督。表面上, 四大银行上市, 国有资产推出控制, 但是上市公司的实质并没有体现出来。各种由于监管不利造成的损失频频发生。

二、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内部稽核不力。

虽然近几年来中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 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 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 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职责, 不相容业务的分离, 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 却未形成一套生产流水线式的防范风险程序 (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 , 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 相互制约机制不健全, 一些重要职责和岗位没有严格分离, 混岗或集多职于一身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银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部门, 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权力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措施, 常常出现“控下不控上”的局面, 使内控制度形同虚设, 留下事故隐患。

2. 人员素质偏低。

近年来, 国有独资银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 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 真正精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 一部分银行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度不佳, 操作行为不规范, 从而容易发生会计差错;还有个别银行会计人员品质恶劣, 他们内外勾结, 肆意侵害银行利益, 从而发生经济案件;有些金融机构从本身的经营成本角度考虑, 导致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一些新手未经岗位培训, 对于各项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没有很好的掌握, 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致使会计核算的随意性较大;另外, 在会计队伍趋向年轻化的同时, 也容易受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 从而在会计业务操作中违规甚至违法。

三、商业银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1. 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 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业务都是有风险的, 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 积极寻找、发展防范风险的办法, 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要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 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目前, 中国商业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还未形成, 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很少通过沟通去消除文化上的差距, 业务流程前台和后台的矛盾往往被动解决, 而不是通过沟通来消除这些差异, 换位思考不够。同时, 风险管理的方法还不到位, 对业务发展理解不深, 不能按照业务发展规律进行风险控制,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还很普遍。

2. 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 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在董事会的下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 确保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偏好的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其次, 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 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 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3. 要加快社会征信系统的完善。

社会征信系统能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为切实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增添一道防线, 也能为银行提高工作效率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发放贷款之前,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查看申请人的信用档案, 也就是信用报告, 了解申请人的信用记录, 作为信贷审批重要的依据, 同时银行还可以根据信用记录的好坏, 在贷款的额度、期限和利率上给予贷款申请者一定的优惠, 这样不仅简化贷款的审贷程序, 提高审贷效率, 而且也促进了银行信贷业务的良性发展, 不仅如此, 银行还可以在发放贷款以后在风险防范管理中随时对该客户进行查询跟踪, 以便实时监控。

4. 加强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决定了该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能力, 是商业银行安全有序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主要就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和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内审计部的目的是通过内部稽核及时发现问题。银行所有权人可以监督经理人, 以此实施有效的监管, 防范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是创造资本增值和股东回报的手段。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消除风险, 而是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内部评级法就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这种评级类似于穆迪、标准普尔这样专业的评级机构, 是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 自行设计出的适合于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它可以针对借款人无法履约而造成的损失风险给出评估, 提出专业性意见, 从而对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增加盈利水平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 整合优化业务流程, 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建设是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基础。制度建设要适应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理念, 要紧跟流程变革和业务创新, 对现行的业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彻底的检查、全面整合和完善, 强化制度的自我修正功能, 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规章制度之间缺乏足够的相互制约性问题, 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 实行内控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 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流程与职责有明确认识, 将防范风险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有效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的保证, 关键是要建立有效落实制度的长效机制, 强化管理责任, 制度分解到岗, 责任到人, 建立责任定性、考核定量的管理考评制度, 建立合适的风险控制的奖惩制度, 对各类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决不姑息迁就, 以达到处罚一部分教育一大片的目的。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稽核人员应有所激励。

6. 加强稽核审计, 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

商业银行内部稽查是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 应建立独立、垂直、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在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和行长负责制下, 稽核的人事权上收总行, 实行行长领导下的总稽核负责制。其次, 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一是上级行稽核部门对下级行稽核部门的业务检查, 其目的侧重于工作辅导、评比督促和整体推进。二是上级行稽核部门对下级行业务部门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常规或专项检查, 侧重于检查业务的合规性、风险性和慎审度。三是派驻分支行稽核人员对业务部门的日常检查。第三, 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 形象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 作为警戒线对监控对象的状况做出快捷的判断, 并采取必要的措施。第四, 借鉴国外审计机构的经验, 将外部审计作为内审的有益补充, 促进内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7. 以人为本, 培育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人才队伍。

在管理的诸要素中, 人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因此, 依法建立健全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应坚持以人为本。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现代商业银行存在差距, 实质上是说明中国商业银行缺乏一支有洞察力、判断力和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和经营管理知识的管理者队伍。随着业务不断创新发展, 新的风险和问题不断出现, 先进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与控制机制更新快、技术含量高、操作流程复杂, 对中国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内部风险管理人员和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 中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培育一支高素质、善管理的现代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在把好进人用人关的基础上, 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对银行风险管理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程度, 将培养高素质、善管理的银行家作为长期系统工程, 在银行内部形成人才竞争机制, 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虚拟经理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探析 第8篇

1.1 信用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对信用风险的深入认识,当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的履约能力不足即信用质量下降时,市场上相关资产的价格也会随之降低,因此导致信用风险损失。例如:投资组合不仅会因为交易对手的直接违约造成损失,而且,交易对手信用评级的下降也可能会给投资组合带来损失,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所以利率风险尤为重要,利率的波动会直接导致其资产价值的变化,从而影响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相对于信用风险而言,市场风险具有数据充分和易于计量的特点,更适于采用量化技术加以控制。由于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所属经济体系,因此具有明显的系统风险特征,难以通过分散化投资完全消除。

1.3 操作风险

由于不完善或者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引发的风险即为操作风险。其可分为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和外部事件四大类别。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还可进一步细化具体业务活动和操作,使管理者能够从引起操作风险的诱因着手,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

1.4 流动性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者破产,因此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它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或变现资产获取足够的现金,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影响其正常运营。商业银行作为存款人与借款人的中介,日常持有的、用于支付需要的流动资产值占负债总额的很小部分,如果商业银行的大量债权人在某一时刻同时要求兑换债权,商业银行就可能面临流动性危机。

2 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2.1 政府干预程度逐渐减弱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以进一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其他各档次贷款及存款基准利率、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并抓紧完善利率的市场化形成和调控机制,加强央行对利率体系的调控和监督指导,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降息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求有更多的资金在市场上流通运转。但同时,这种方式也将对储户的存款信心造成影响,也同样会有更多企业或者公司积极寻求银行的贷款,那么银行的存贷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大。尤其是短期内存款较多的商业银行,由于存贷利率不对称,短期内息差减少的问题就会体现出来,将会出现中期业绩严重低于预期的情况。而一些商业银行长期发行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降息和降准无疑对这些商业银行的经营造成冲击,造成风险隐患。

2.2 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本风险增加

从工商银行在2015年公布的年报数据中得到,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2.87%,资本充足率为15.22%,工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增速为5.94%,核心资本同比增速的14.45%。招商银行在2015年年报中展现其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83%,同比增加39个基点;资本充足率为12.57%,招商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增速为10.87%,核心资本同比增速的12.58%。由此看出,我国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美国、日本大型银行15%左右的平均水平,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负债经营导致流动性不强

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15年各个银行公布的年报中可以看出,工行的负债总额是204092.61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1.89%;交行的负债总额是66172.7亿元,占银行总资本的92.48%;招行、浦发和民生银行的负债总额分别为51132.2亿元、47257.52亿元和42109.05亿元,负债占资本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93.39%、93.68%和93.15%。虽然高负债比率能够获得很高的财务杠杆利益,但是它也会带来很高的财务风险。当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较多,而股本金不足以弥补不良贷款的坏账、呆账损失时,那么这些银行也将面临较高的财务风险。

2.4 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够完善

商业银行尚未架构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职能管理分散在各个部门,未形成全行上下统一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比如信贷管理部负责管理资产质量风险;计划财务部负责管理财务运营及操作风险;金融市场部、货押中心、贸易金融部等交叉部门管理市场风险,导致了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重叠,容易引发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冲突。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中缺乏系统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事前、事中、事后的业务缺乏统一协调,往往存在一个部门既承担财务风险管理又负责市场营销职责,或者多个部门承担某一项财务风险管理职责,职责划分不够清晰明确,降低工作效率并在做业务时风险责任分不清。

3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3.1 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改善资本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动态的、持续的资本补充机制,才能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是慎重做融资决策,商业银行要达到最佳融资结构,必须在控制融资风险和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不但要保持资本充足率在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以上,又不能使该比率过高,保证资本实力的前提下,也要考虑银行的收益。二是拓宽筹措资本渠道,发行长期资本债券,加强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有效改善资本结构,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合理控制债务融资结构,通过调整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有效抑制风险资产的增长,使其流动性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促进业务规模和资本协调发展。

3.2 加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大约为93%,超过央行的监管标准(75%),即认定为高负债经营。适度的负债经营能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但较高的负债会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低、资产结构不稳定、资金风险高。针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化解高负债经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建立一个将流动性风险管理、实时监控和资金调控反馈的集中管理模式,使银行既容易掌控资金流动性风险,又容易对融、投资预测判断。二是加大金融业务创新的力度。不仅要对负债业务创新,还要对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创新,通过金融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能力、增加优质资产的比例、降低整体流动性风险,实现既满足流动性要求又实现了商业银行盈利最大化的目标。

3.3 实行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一方面,要实行垂直化管理,形成风险管理文化、培养专业风控人员队伍、使用检验风控计量工具。通过深入推进财务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企业的抵御风险能力和提升利润回报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集中化管理机制,应在不同层级设置财务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应当与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获取相关财务风险信息,并定期对所负责业务单位及商业银行整体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仔细评估。

3.4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巴塞尔核心原则的资本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运用以下手段。一是内部控制应当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并有全体人员参与;二是内部控制应当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尤其是设立新的机构或开办新的业务,均应当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三是内部控制应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任何人不得拥有不受内部控制约束的权力,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应当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财务风险类型、财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钟永红.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1):64.

[2]边东平.宏观视角看银行财务风险[J].商业银行,2015(2):51.

[3]刘佳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论,2015(1):79.

[4]李鹤.国内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银行经营管理,2015(8):49.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第9篇

一、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主要分为:资本风险、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其对应的检测指标分别是: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额 (或者不良贷款率) 和流动性比例, 文中从相应的指标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的现状。

1. 资本风险

银行资本基本充足, 补充压力逐渐增大。2012年第二季度, 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2.9%, 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远大于8%的资本充足率最低要求。但是, 随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 银行业监管标准趋于严格, 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加大, 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2. 信用风险

不良贷款逐渐反弹, 风险管控需加强。2012年第二季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额为4564亿元, 同比增加了33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 同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同时, 拨备覆盖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截止2012年第二季度,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90.2%, 同比提高了41.3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为13244亿元, 同比提高了2718亿元。由此可见, 受经营环境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 部分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景气度下降, 银行业不良贷款已经逐步反弹, 部分机构逾期贷款占比明显上升。

3. 流动性风险

存款增速放慢, 流动性压力逐渐增大。2012年第二季度, 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6.7%, 同比上升了4.7个百分点;存贷比为64.3%, 同比提高了0.3个百分点。但是, 随着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竞争日趋激烈, 商业银行各项存款增速下降, 其流动性压力逐渐增大。

二、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 补充渠道有限, 补充压力加大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远高于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但是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试行) 》 (2013年1月1日起实施) 的实施,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然会下降, 资本充足率的降低必然会加大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压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再融资渠道主要有:内源性资本补充, 主要是留存收益转资本、定向增发股份、配股、发行次级债。由于留存收益等内源资本具有短时间内无法再生性,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的补充应该转向外源性途径。我国外源性资本补充途径主要包括:定向增发股票、配股和发行次级债。定向增发股票和配股成本相对较高, 且对二级市场存在一定的冲击;发行次级债的成本低, 但是次级债仅能计入附属资本, 而不能计入核心资本。

2. 信用体系建设缺乏, 经营环境恶化

信用风险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 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特别是作为商业银行主要客户的中小企业容易因信用成本较低而大量逃废银行债务;二是经营环境的恶化, 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 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 企业经营压力普遍增大, 坏账准备增加, 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3. 理财产品增加, 银行存款增长放缓

银行理财产品的迅速增长, 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出银行存款;同时, 由于人民币资金在贷款及投资方面的运用均有所扩大, 以及离岸人民币业务的近期发展, 加上托管账户方案的推出, 令存放在清算行的人民币存款减少。

三、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1. 研究资本创新工具, 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针对资本补充渠道缺乏的情况, 银监会初步计划于2012年底前制定并发布《创新型资本工具发行指引》, 明年起与资本管理办法同步实施。该指引的推出将为商业银行开辟更为丰富的资本补充途径。指引中将明确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创新型资本工具如优先股、合格债券工具或开拓境外发行市场等方式补充资本, 且会明确相应的申报、审批及发行条件和要求。

2. 建立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为了降低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银行内部信用评级是管理、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工作, 在客户营销与准入、信贷政策制定、信贷授权、信贷资产定价、授信审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损失准备计提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国际性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 加快建立统一的、独立运作的内部评级体系。

3. 加强金融创新、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金融创新, 降低流动性风险, 其中主要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 重点是通过主动型负债, 增强负债的流动性;资产业务的创新, 包括在逐步增加优质信贷资产比重的同时减少信贷资产总量占比, 开展低风险的中、短期投资业务等;中间业务的创新, 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 完善其服务功能, 大力开办各种委托代理和中间服务业务, 提高资产负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

四、展望

综上所述, 我国商业银行在应对财务风险上还存在许多的局限性, 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因此,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相应政策的制定, 同时也需要商业银行自身不断的自我完善。只有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正视现实, 客观分析和识别财务风险,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 才能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摘要:当前, 由资本、信用、流动性构成的财务风险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 它影响着商业银行财务活动的各个方面。商业银行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补充渠道有限, 补充压力加大;信用体系建设缺乏, 经营环境恶化, 违约风险加大;理财产品增加, 人民币使用范围扩大, 银行存款增长放缓。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 应研究资本创新工具, 拓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路径, 建立和完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 加强金融创新、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 完善其服务功能。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思考

参考文献

[1]赖金娴.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预防与控制[J].财税金融, 2011 (7) :92-93

[2]张灵艳.浅析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管理[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9 (6) :110-112

[3]石璟.财务风险与控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12) :81-82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第10篇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 操作风险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风险的内生性;二是风险具有独特的流程附着性;三是风险的分散性;四是高损失率, 零收益性, 即操作风险意味着纯粹的损失, 是一种管理成本, 其中没有潜在的盈利机会, 所以操作风险是一种不可容忍、不可接受的风险;五是社会影响性。

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银监会《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及自身管理需要, 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已把操作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内。主要体现在:制定操作风险管理政策, 确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依据;明确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框架, 突出强调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和分工;持续建立、完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 丰富管理方法和手段;逐步建立业务持续性管理体系, 减少资金和声誉损失;加快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提高IT化处理能力;探索建立操作风险的激励约束机制,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等。本文仅就操作风险管理主要工具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谈谈个人的浅见。

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不同, 操作风险管理工具更多的是与运营管理工具相结合, 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目前业界运用较多的管理工具主要有损失数据库、操作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等。

一、损失数据库

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是指对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是指由于操作风险致使银行根据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 实际或预计需要记录财务损失的事件) 收集的详细信息。损失数据来源于外部 (如监管机构或同业公开披露的信息等) 和银行内部收集的信息。由于操作风险内生性的特点, 商业银行将内部损失数据收集作为准确计量此类风险的重要工具。

内部损失数据收集流程为:各级机构业务经营与管理部门及时、主动识别操作风险损失事件;一经识别为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 相关业务经营与管理部门或机构应及时记录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对报送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相关分类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数据填报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数据经审核通过后即进入损失数据库;对于未完结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数据报送部门进行持续跟踪, 并根据情况变化, 及时更新事件损失信息;定期对损失数据进行清理和整合, 并在损失数据库中进行保存;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操作风险损失情况进行分析报告等。

近年来, 随着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多元化进程加速, 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形态也在不断变化, 操作风险形势日益严峻。损失数据作为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工具, 在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计量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历史损失数据可以全面分析和掌握一定时期内操作风险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为操作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是通过损失数据反映出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准确定位操作风险管理薄弱环节, 与操作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等专业工具形成联动, 找准管理重点, 提升管理效率。三是通过损失数据的积累, 可以逐步实现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对风险的科学计量和资本的合理配置, 并通过资本的激励约束作用促进操作风险管理, 形成动态良性循环。

损失数据收集和积累的最终目的是发挥数据价值, 将数据分析结果应用于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

通过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分析研究, 查找操作风险重点领域和管理薄弱环节, 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便被动应对为主动管控,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二、操作风险自评估

操作风险自评估是指业务流程的参与者、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施者, 根据操作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 采用一定的方法 (如流程分析法、引导会议法、情景模拟法、专家预测法等) , 对业务流程、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操作风险状况与控制活动效果进行的定性评价活动。

操作风险自评估的核心内容包括风险点的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的识别与评估两个方面。风险点识别, 是通过对自评对象作业流程的全面梳理和分析, 查找出对流程的经营管理目标和控制目标产生明确影响的固有风险;风险点评估, 是根据固有操作风险的发生频率和影响程度, 进行度量和评估;控制活动识别, 是对风险点进行识别和评估后, 查找是否具备与风险点相对应的控制措施, 既包括流程内控制措施, 也包括流程外控制措施;控制活动评估, 是综合考虑风险成本、效率和收益的平衡, 通过控制措施质量和实际执行性评价, 综合判断流程各环节的风险控制效果。

操作风险自评估是一种比较可行和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 笔者所在的建设银行从上至下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自评估活动, 涉及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授信管理、信息技术、营运管理等。通过操作风险自评估, 使各级机构业务条线的专业人员, 分别从业务全流程和自身岗位的角度, 对流程中关键风险点的管控情况进行分析, 重点查找系统、流程以及执行力缺陷, 制定优化措施并持续改进。另外, 通过开展自评估, 能够使业务相关部门有效识别产品或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 抓住相关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重心, 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措施是否有效, 促进业务流程的改进和优化, 提高制度的可执行性、科学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关键风险指标

关键风险指标是指对商业银行业务活动和控制环境的关键风险变化情况进行日常监控的指标体系。关键风险指标通过反映系统、过程、产品、人员等信息的变化情况, 从而对风险预警、日常监控具有重要作用。

通常按以下维度对关键风险指标进行分类:第一, 按照对操作风险的影响面和重要程度划分为核心、重要和普通三类。核心指标是代表涉及银行核心业务的主要风险指标;重要指标是代表银行核心业务具体细分之下的业务风险指标;普通指标是代表核心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具体细分之下的业务风险指标。第二, 根据指标的属性, 可分为预警、同步和滞后三种。预警指标值的变化先于实际风险状况的变化, 参考这些指标可以分析未来风险状况及其对今后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同步指标值的变化同步于风险状况的变化, 它的变动时间与风险情况基本一致;滞后指标用于反映或查找“历史事件”, 其指标值的变动时间往往落后于实际风险状况的变动。第三, 根据不同管理层级对操作风险关键风险点关注的不同角度, 关键风险指标可以划分为总行级、一级分行级、二级分行级和基层经营机构级。

遵循相关性、可获得性、实用性、可比性和开放性原则, 由各级机构提炼和设计关键指标, 并通过团队评估、调查问卷法、引导式讨论等方法进行评估, 上报有权机构评审后确定, 最终设定企业级关键风险指标和各业务条线关键风险指标 (如与人员因素相关的核心人才流失率;与流程相关的稽核发现的重大问题占比等) 。关键指标确立后, 要对各项指标设置阈值 (阈值表示指标的变化限度或风险容忍度, 以区间表示, 如0.03%

摘要: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新兴的重要管理领域, 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管理工具操作风险识别、计量、预警及管控的作用, 已得到商业银行的高度重视。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探讨 第11篇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开始执行,目前对上市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影响最大的,仍然是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强调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则的全面改革,说明传统的五级分类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风险界定标准。

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兑现,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竞争的步伐加快,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提高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务之急。

一、清算价值管理的必要性

在银行授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实现8%的最低资本要求,一方面是降低授信资产风险,即降低分母金额或避免分母金额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是充实银行资本,即提高分子金额或避免分子金额快速下降。因此,减少贷款的核销对于实现最低资本要求是相当关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不良资产管理。由于五级分类方法比较粗犷,难以完全反映风险信息,故有必要对许多正常和关注类贷款实施清算价值管理,而不仅限于后三类。

(一)不良资产的潜在性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债权的经营性现金流价值,或者说经营价值,只有贷款按五级分类体系形成不良时才开始注重清算价值,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工作往往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即当企业现金流发生枯竭时才力图通过清算、重组等方式实施资产保全,债权人利益往往遭受损害。从中国银行业资产保全工作的特点来看,其时效性的特点非常强,比其他债权人早一步发现贷款风险,早一步实施清收保全措施,有时候甚至比多几项抵押物还要管用。

事实上,当贷款形成不良以后,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否改善,已经不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的事情了,清算是银行的第一选择。所以需尽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不良资产,即对商业银行的非不良贷款部分测算其清算价值。通过这种测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某个客户实施退出的成本及风险,为快速决策做好准备。

(二)司法保护的缺乏

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银行业需要不断地付出各项成本来适应司法环境。首先,现阶段我国的《公司法》主要侧重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对债权人的有效保护,债权人要获取企业信息,基本上必须取得企业的合作。其次,信用体系不健全,债务人逃废银行债务受到的惩罚也相当有限,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可以说被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许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都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最后,对债务人财产司法追索的力度弱,使得债务人拥有充分的动机逃废銀行债务。

基于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这样一个现实,建立一套基于债权清算价值预计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目前的司法环境下,清算价值管理是商业银行在司法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实施的自我保护,是对风险管理的完善。

(三)资产保全的事后性

资产保全管理本应作为商业银行授信资产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但事实上在中国的银行业一直作为一种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集合,仅仅是对现金流已经产生重大问题的债务人实施各种手段以降低损失,无法起到其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以债权的清算价值为核心进行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功能。资产保全仅仅是一种反馈控制,强调事后纠偏。而对于清算价值的测算是在事前和事中对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所侧重的不是对债务人违约概率的估计,而是一旦违约发生,银行将会承担多大的风险,可能的损失会有多少?以中国目前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状况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二、清算价值计算的基本方法

债权清算价值的预计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假设清算法。所谓假设清算法,是指假设于评估基准日按照法定程序对债务企业和第三方进行清算的评估方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这种评估方式主要评价的是企业可供清算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基本上不考虑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以及资产本身的获利能力,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于还款意愿较差或者经营难以维持的企业。在我国,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上文提到的一些其他原因,扩大假设清算法的使用范围就存在很大的意义。

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

(一)对债务企业有效资产进行审计评估,评估资产范围为企业全部资产,并对企业或有债权、企业转移的资产进行分析。

(二)对债务企业有效债务进行审计清查。

(三)如被评估债权存在有效担保,应对提供保证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

(四)假设清偿顺序:根据相关法律和企业性质,确定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

(五)根据债权的清偿顺序,计算债权价值。

上述的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为一般性程序,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司法过程的相关规定和惯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执行中存在的财产追索问题

民法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企业非法的财产转移,由于司法调查和执行的力度非常弱,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对于担保企业,上述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司法执行中的债权分配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确定的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在很多司法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得到顺利地实施。

(三)司法执行中的资产处置问题

法院处置资产的主要方式就是公开拍卖,形式上做到了公开、公平、公证,但是这种拍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事实上,法院处置的大多数资产都是在进行了多次拍卖、甚至变卖后成交的,可见在假设清算法的审计中,对资产进行的评估,也很有可能在司法处置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缩水。

(四)司法执行的时间问题

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执行案件应该在6个月以内结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执行期低于6个月的执行案件,大部分执行案件的时间跨度都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在三年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法院对债务人的执行力度太低,地方政府干涉,法院本身的工作效率较低,以及债务人行贿,等等。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需要考虑资产价值变化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对逾期变现价值进行折现。

因此,司法实践问题对假设清算法的审计结果将产生很大影响,有时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对审计结论的修正。

三、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

使用假设清算法计算债权的公允价值是清算价值管理的基础。该管理模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贷款管理过程的始终,清算价值报告应该作为贷后管理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定期实施全面的监控。定期、合理地使用假设清算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同时与债权的现金流价值相互比较,做好对贷款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这是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清算价值的计算,特别是对清算价值变化情况的监控,全面地掌握债务人的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其最终目的是为决策作依据。

管理商业银行财务风险 第12篇

(1) 研究背景。银行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 在提供各种金融产品的同时, 也承担着各种风险。罗伯特教授就曾经指出“资金的时间价值、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是现代金融理论的三大支柱。”由此可见,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是尤为的重要, 并且已成为银行稳定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我国由于金融市场不够发达, 债券与金融资产的比例很低, 因此企业的负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银行贷款, 一旦企业破产, 银行将首当其冲, 其信贷资产将面临极大的风险。

(2) 研究意义。任何风险的产生或突发都会经历一个蕴藏、生成、显现和作用的过程。如果各种风险因素日积月累并且得不到解决, 就会使企业面临破产与倒闭的风险。由于危机都会有一个逐步显现、爆发的过程, 因此其发生具有一定的先兆性和可预测性。无论是企业还是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为了防范危机的发生, 都有必要建立完善危机预警机制。针对银行信贷资金价值的实现依靠于信贷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 并且企业的财务数据反映了其经营活动的价值。因此, 作为企业债权人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 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先兆, 这样就可以对其信贷资产及时进行贷后管理, 以避免或减少损失。

2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与财务危机预警理论

2.1 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

2.1.1 财务危机

关于财务危机的概念, 国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财务危机不能仅狭义的界定为企业破产, 还应包括债券到期不履行, 银行透支以及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英国学家认为财务危机公司是指经历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者为了债权人的利益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

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也有不少研究, 张后奇将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定义为一个时期概念, 有开端和终止, 财务危机包括从财务危机出现的那一时点起至公司破产的整个过程, 但是上市公司出现的财务危机有不同的严重程度之分, 因此判别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就以公司是否亏损作为的主要标志。高民杰将多数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认为常见的财务危机可以定义如下: (1) 净值为负、现金流量为负、当年的营运资金为负、破产前三年有整的营运损失、负的净利、负的保留盈余; (2) 当前的现金流不足以支付目前的债务; (3) 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支付当前与未来的债务; (4) 违约公司, 既没有能力按期偿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公司; (5) 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

2.1.2 财务危机预警

所谓预警, 顾名思义, 就是提前报警的意思。财务危机预警, 狭义理论上讲, 就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 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 设置一些比较敏感的财务指标, 通过对这些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 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的变化, 以便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可能或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发出预警的信号, 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 而且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预警系统做出有效预测, 以帮助作出贷款决策并进行贷后风险控制。

2.2 信贷管理中财务危机范畴的界定

上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危机概念界定的不同观点, 但是不论基于何种定义,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陷入财务危机的信贷企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然而, 由于其利益地位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在看待企业的财务危机方面, 既不同于企业的经营者也不同于一般的权益投资者, 而是有其特殊的视角,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者所看重的信贷企业的财务状况, 一方面是对其盈利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对偿还债务的能力。皮特认为“从历史上看, 银行倾向于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 用于流动资金的非固定性补充”, 这在贷款本息收回的可能性上, 短期贷款的风险要远低于中长期贷款。这就表明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本息收回的重视程度。

由此可见, 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财务危机范畴, 可以解释为企业履行偿还银行本息的义务时的受阻状态, 即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 经营不善, 现金流量低, 资产的流动性差, 无法按时偿还本金。

3 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运用只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环节, 要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方法。

3.1 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强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意识,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 要有风险意识, 及时进行预警分析。要求商业银行将贷款程序的三个阶段 (贷前推销调查、贷时评估审查、贷后监督检查) 分别交由不同的岗位来完成, 并相应的承担由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加强银行的信贷内控机制, 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体系, 降低信息不对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的可能性;二是进一步完善信贷内控机制, 要加强对违章责任的约束惩罚, 严格执行信贷的规章制度;三是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不仅能够对企业进行微观分析, 而且能对外部市场和经济环境进行宏观分析。

3.2 建立可靠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信息优势与人的管理相结合, 以确保管理有效和决策准确的信息技术系统。可包括客户信息监测系统,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

客户信息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的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以及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息、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信息以及同业竞争市场的信息。

然而银行往往难以完全掌握上述的信息, 此时同业间的沟通就显得很重要, 同业之间应该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 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 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或降低存在道德风险的客户利用银行同业间的竞争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现象的发生。

3.3 引进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通过借鉴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争取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 以改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处理滞后性的现状, 提高风险判别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逐步实现风险的量化管理。国际上先进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著名的有VAR方法。VAR在险价值测量方法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来评价风险的方法, 就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 对金融范围内的参与者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的最大期望损失。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仍达不到使用VAR方法的条件, 但是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此方法的经验,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实践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以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3.4 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银行体系是存在于整个经济环境体系下的, 银行机制的顺利运行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监管与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建立的比较晚, 因此这个体系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发展,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 加速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监管当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和机构风险的监管。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对银行风险的管理运行也有重要影响。政府要积极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培育社会信用意识,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形成全社会讲信守信的风气。

参考文献

[1]吴世农, 卢贤义著.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6) .

[2]张后奇.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Z].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三期课题报告, 2008, (10) .

[3]张玲.财务危机预警分析差别模型[M].北京:数量经济出版社, 2000, (3) .

[4]庞素琳.不完全信息下银行信贷风险决策机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9, (8) .

[5]周敏, 王新宇.基于模糊优选和神经网络的企业财务危机预带仁[J].管理科学学报, 2002, (6) .

[6]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证分析[M].北京:会计研究出版社, 1999, (4) .

[7]黄岩, 李元旭.上市公司财务失败预测实证研究[M].北京:理论系统出版社, 2010, (10) .

[8]郑茂.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金融论坛, 2003, (10) .

[9]张友堂.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生态审美下一篇:锅炉使用中的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