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乐于写作论文

2024-09-05

让学生乐于写作论文(精选12篇)

让学生乐于写作论文 第1篇

一、指导观察, 积累素材, 为写作创造条件

小学生还不善于观察, 特别是仔细观察的习惯尚未养成, 导致“写的事儿满街跑, 瞪着眼睛看不到;粗粗一看看到了, 待到写时又觉未看好”。因此, 要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就要逐渐地培养自己观察周围事物的自觉性, 持之以恒地做好观察活动。

(一) 留心观察

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 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了解, 才会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观察生活, 积累多姿多彩的美的表象, 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 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 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亲身实践。通过教师的引导, 学生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 较全面地把握水果在颜色、形状、味道、吃法等方面的特点, 就能把事物的真实面貌反映出来。

(二) 勤记勤写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见闻和感受, 如果不把它及时地记录下来, 天长日久就会忘记。我要学生坚持写日记, 把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的事, 眼前的景, 熟悉的人, 见过的物写下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当中, 我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 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 从而积累素材, 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 分别给学生一周的时间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好事;在班上有目的地开展“献爱心”活动;开办赛诗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践活动, 运动会、艺术节表演等活动, 为学生创设情境, 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并写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 抒发真情实感, 一些最真实、最有价值的素材也就被保存下来了, 成了写作的涓涓细流。

(三) 教会学生积累语言

要学好作文, 除了要有好的素材, 还要有好的表达和好的语言。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我是这样做的:一是把要背诵的课文熟读成诵;二是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 每天摘抄几句或一段好词佳句。大量的阅读, 能使学生获取丰富的信息, 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让作文插上“个性”的翅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学生对写作发生兴趣时, 让他们长时间从事写作活动, 他们也不会感到累, 更不会感到是一种包袱。相反他们会排除一切困难, 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活动。可以说, 学生是否有兴趣, 是作文教学成功与否的前提条件。那么, 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 恰当运用多媒体

在作文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 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 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例如:我在教学生写《我爱春天》时, 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幅幅春天的画面:天空、田野、公园……并引导学生边看边注意观察,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让学生自由组合, 先说后写。学生大都能写出有一定意境且颇有新意的文章。在学生的习作里, 他们的表达是多么的富有创意。如:“粉红色的桃花缀满枝头, 远远望去, 就像一大片红霞落在桃树上。”“春风拂来, 花坛里绿茸茸的小草摇摆着, 仿佛无数只热情的小手, 在朝你招手致意。”“各种树也穿着绿绿的春装, 披着融融的春光, 迎着悠悠的春风, 翩翩地舞出婆娑的倩影。”

(二) 巧妙设置游戏

在习作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的游戏活动, 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写作素材, 又可以营造宽松的氛围, 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 让学生乐于写作。因此, 在习作课堂上, 我经常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先玩后写, 如“吹泡泡游戏”很适合在中年级的作文教学中使用, 游戏时, 让学生注意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色彩, 体会自己吹泡泡和比赛的心情, 每个孩子都有可写的材料与真实的感受。有个孩子写道:只见多种多样的泡泡在教室里此起彼伏, 有的是几个小泡泡连在一起, 就像一串串珍珠似的小葡萄;有的个子圆滚滚的, 像一个五彩绣球。晶莹剔透的泡泡慢悠悠的一点点往上升, 有的竟撞在了一起, “啪”的一声, 一起“牺牲”了;有的还飘飘悠悠的一起飞出了窗户, 在空中自由翱翔。

(三) 顺势随堂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 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我觉得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比如课文《石榴》, 作者通过写家乡的石榴生长过程, 按照石榴的抽枝——长叶——开花——结果这样的顺序来写, 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通过朗读课文, 同学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思想上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接着我就会顺势引导:同学们, 你们喜欢故乡吗?最喜欢的是什么?请用笔写下来。学生们立刻拿起笔来, 《家乡的小河》《我爱家乡的贡柑》等等, 学生的习作篇篇充满了热爱家乡的情愫。

让学生乐于写作论文 第2篇

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语言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年级学生入学后的首要学习内容。要把汉语拼音部分视为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说话、阅读短语和儿歌等多个知识点互相渗透,分层次有机整合,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力图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具体提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同时强调了要充分利用儿童生活经验等。这些好建议启发我们,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新教材,赋予课堂活力,树立“以学生为本”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地去学习和掌握汉语拼音呢?

一、创设情境、观察图画、学习拼音相结合。六、七岁的儿童特别好动,自制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由于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插图、儿歌、念口诀、做游戏、猜谜语、竞赛等方式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项老师在上课开始时,就创设了一个带小朋友去拼音王国旅游的情境,并且编了一首儿歌,一边拍手一边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创设了一种特定的情境,学生兴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项老师在教学字母时,就充分发挥情景图的作用,巧妙地分解插图,利用插图表音、表形的特点,启发学生掌握声母学习g时出示鸽子叼着柳枝的画

师:谁来跟鸽子打个招呼?生:鸽子,你好吗?鸽子,你好„„

师:名字会叫了,再看看他的样子,你有什么发现?它嘴里叼着的 柳枝花环就是字母g, 如果把你的发现编成顺口溜就更好了。

生1:像个9字g、g、g。

生2:像个花环g、g、g。学生通过说说自己的发现,即激活了的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形,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起学好拼音的信心。另外,还要注意声母发音与课文插图的整合新教材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或示意字母发音、或表明字母形体,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学习抽象的拼音字母。声母的本音虽然都是“标准的音”,但因为听不清,学生学习还是不方便。新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给这些声母配上了不同的韵母,使声母也能发出响亮的音。这种呼读音,虽然能发出响亮的音,方便学生的学习,但还是难以启动学生自学、自悟、自会。教材又配上了能够表声母音的插图,帮助学生练习发音。如学习g这个声母时,从图导入:从远处飞来了什么?学生看书上的插图,可能回答:“白鸽”“三只鸽子”。教师继续引导:谁能编一句儿歌记住“ g”,学生回答“鸽子鸽子ggg”“三只鸽子ggg”。接着让学生发出正确的读音:如“鸽”(ge),然后告诉学生把ge读得轻些、短些,这样的发音就比较接近本音,也有别于音节ge音了。用这种方法可以教b、p、m、f、k、h、j、q、x、z、c、s、zh、ch、sh、y、w,配合这些字母的插图都能引出声母相应的字音来。有几个声母如d、t、n、l的插图不是取音,而是取形,可以采用其他方法直接练习声母的读音。如项老师在教学k 时,不但利用了图画的象形特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地记住了拼音的字形。此外,还可以用实物演示法,用实物来帮助学生掌握某些字母的音和形,例如,在教学声母t和f时,就可以一根带短柄的拐杖做教具,b和p教学时,就可以采用一张薄纸作为教具,把它放在嘴边,有意识的发出bp音,让学生直观地观察送气的情况。

二、重视拼读过程,以多种形式加强巩固与训练。

幼儿园的生活是以游戏为主的,在一年级学拼音这个阶段,特别要注意衔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不超过10分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所以在课堂中宜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项老师的这一堂课尤其注重这一点。在学习了3个字母后,设置了 课中操,学念儿歌。

哥哥有只小白鸽,小白鸽爱唱歌,咕咕咕,咕咕咕。哥哥听了笑呵呵”

在这里,设计“动作表演念儿歌”,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了学拼音的枯燥泛味;二来可以把刚学得的声母g、k、h 在儿歌中进行复现以达巩固的目的,在巩固这节课所学的声母和音节时,采用闯智慧宫和摘智慧果的形式。游戏的过程中,创设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拼读,跟读、接读、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比赛读等等,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充分的调动。另外,我觉得拼读音节与生活经验的整合,六岁的孩子入学前已会说很多话了。从拼音角度来讲,他们已经会发很多音节的音了,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和理解为什么要分解音节。如看见一丛草,他们认识是草(cǎo),却不会将草(cǎo)分出声母c,韵母ao。更不会有意识地将声母和韵母连成音节进行四声拼读,因此字音(音节)的拼读成了孩子们拼音入门的学习难点。根据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音节的编排特点,教师可以调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直接切入音节,拼读难点。如汉语拼音第5课三拼音节:gua、guo、hua、huo、kuo,可以先制作课件或图片,依次出示一个西瓜、一口锅、一朵花、一堆火和由小扩大的圆等图片,先请孩子们认一认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事物,说一说它们的名称(实际上已调用他们原有的“语音储备”),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它们(指这些事物)是怎么拼出来的?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再分解示出声母和相拼的韵母以及声调,对应摆放在图片下面。最后启发学生:这些声、韵母合在一起加上别的声调就成了别的字音了,你们想认识它们吗?再以此分别推出以上五个音节的四声,让学生读一读,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说出双音节词或一句话即可)。这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无一不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学生初步学习了拼音方法,还要经过大量的“耳听口练”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力争做到看到音节便能准确、熟练地读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拼音部分出现的209个音节。为了增加学生拼读兴趣和效果,从学生最熟悉的口语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用品入手;从学生使用的学习文具入手;从学生最乐于做的事情入手。每日一句,出示在黑板上方,为学生营造喜闻乐见的拼音音节氛围,使他们爱学乐学,既提高拼音能力又发展了口语交际能力。除此外,巩固拼音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如读拼音小报、给家具贴标签、用拼音写名字等方式进行。让孩子感受到不用大人教就可以自己识字的那份成功感是妙不可言的。

三、在儿歌和顺口溜中读出情趣。

儿歌和顺口溜有一定的情趣,而且节奏明快,能克服拼音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实验教材中有许多孩子们喜欢的儿歌,平时他们就爱读,通过读儿歌和顺口溜,不仅使学生的口齿得到锻炼,纠正了错误的读音,提高发音的质量,而且还在儿歌中认识了汉字。例如《过桥》:“计算题,三四道,一排等号像小桥„„”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巧妙地把数学课的知识结合起来。我们还可以编选一些相应的儿歌帮助学生熟记拼音。如:“月儿圆,树叶绿,一家一块吃月饼。”就把韵母īe、e、er包含了进去,既练习了韵母的发音,又联系了儿童的生活,使韵母富有了实际的含义。读顺口溜也很有趣,记各个字母形体,可配上顺口溜,如单韵母:“张大嘴巴ɑ、ɑ、ɑ,拢圆嘴巴o、o、o,嘴巴扁扁e、e、e,牙齿对准i、i、i,嘴巴突突u、u、u,口吹哨子。”声母“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t、t、t。”通过顺口溜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讲故事,让学生有趣地学拼音。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有趣地学,就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编故事,讲给学生听。小孩子对故事充满了兴趣。我教学bɑ的四声时,就是用故事穿插的,故事主人公是阳阳。

教师说:“老师知道小朋友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玩。一位可爱的小朋友叫阳阳,他最喜欢画画了,他画了一幅猪八戒的图。”(出示插图和音节bā),以多种形式练读。“阳阳画完了猪八戒,就出去玩了,走到了院子旁看到了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女孩打靶画面)。又以多种方式练读bǎ。“阳阳继续走啊走,又看到了什么呢?”(多媒体显示小男孩拔萝卜)再以多种方式续读b。“最后阳阳来到大坝前看流水。”(多媒体显示大坝画面)。一个故事讲完,学生学得兴趣盎然,bɑ的四声也就学会了。同样,我在教学声母ɡ、k、h时,也是以故事导入。一开始上课时,我就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我讲故事,边听边想象画中的情景,然后,声情并茂地说:“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公园里,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草地边有一条清澈的湖,湖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天空中一只雪白的鸽子叼着一根根奇怪的草展翅飞翔,草地上摆着一条长椅,两个小朋友坐在长椅上边喝水,边聊天,你们说这样的情景美不美,学生们马上大声地回答美,并找出它就是书上的一幅图,在看图中就感知了ɡ、k、h三个声母的字形、字音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将继续通过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出更多更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轻松愉快地把汉语拼音学好。

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

学生对于作文,大多不感兴趣,觉得无话可写,不少学生单纯地认为,作文是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作文是为了向老师“交帐”。这种为作文而作文的指导思想严重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结果学生越写越怕写,教师越教越难教。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用学生周围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唤起学生的作文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创设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学中给学生提出一定的课题,即“问题情境”使他不能单纯地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的需要,使学生进入“心求通未通,口欲言而未而的境界”。由此而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最能引起他们的求知识欲望,促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强烈欲望。

我刚接任三年级时,第一节课就创设了这样几种情景,让学生开展讨论-- 你的外公具有丰富的耕种经验,种的庄稼年年丰收,有关部门要他认真总结一下经验,你外公由于没有文化,要你帮助他把口述内容整理成文,你必须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完成?

你的表哥在工厂里当干部,需要订一份工作计划,可他怎么也写不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你的舅舅在外地工作,给你来信,详细询问你在学校的情况,要你回信告诉他,你该怎样写好这封信呢?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讨论,学生受到了启发。学生明确了作文的用处真不小,懂得了只有掌握了这方面的基本功将来才能交流思想,交流经验,才能写信,才能为工作服务。目的性明确了,积极性也来了,作文兴趣也就浓了。

二、组织游戏,增强兴趣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是儿童的天性。”在儿童的天地里,学习和玩常常是分不开的。在玩中,创设欢快的情景,使学生的作文既具有真实感,又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作文游戏的目的所在。我在尝试“愉快教学”中,把游戏引入作文教学课堂,寓作文教学于游戏之中,让学生通过开展饶有兴趣的游戏,来增强作文兴趣。我常开展“老鹰抓小鸡”、“见面会”、“同堂献技”、“吹鸡毛比赛”、“哑剧表演”等游戏。通过游戏,学生既感到有趣,又觉得作文有内容可写。的确,游戏是提供最佳习作素材、铺设由看图说话到命题习作的桥梁。把游戏引入课堂充当学生观察表达的训练素材,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有利于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教学。这种游戏比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写话明显提高了训练难度和要求。它不是静止的可以慢慢反复观看的图,而是活动的、连续的游戏,稍一疏忽就会遗漏观察的情景。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有顺序的观察,还要迅速地有重点地观察。游戏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一定的时间,有教师指导下的观察、表达训练。不存在独立命题审题、选材的问题,不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难。因此,组织游戏提高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三、引导观察,发展兴趣

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学生在作文前不亲自感受、亲自体验,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如让学生写篇游览长城的游记,首先要让学生见到雄伟壮丽的长城;如果要让学生写大海,首先要让学生听到汹涌澎湃的海涛声;如果要让学生写一个人,首先要让学生与要写的这个人有不断的交往,这样才会对要写的人有较多的了解,产生浓厚了情感。

走出校门,让学生认识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地理位置,生产情况等,使学生在实地观察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获取作文素材,是发展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我常常利用课外活动,节假日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凤凰山公园、儿童乐园、枫树湾、花圃、狮山等地参观访问。通过实地观察,学生们了解到家乡可爱,从而激发起热爱家乡的感情。我还配合自然常识课开展采集标本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还增加了写作的材料。如:首届中国木制节在云和县城召开,我就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参观有关活动,让学生掌握第一手材料。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作,一篇篇构思新颖、内容丰富的作文出自于学生之手。孩子们在社会上,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容易理解和记住有关知识,还因自己的发现了许多大自然的奥秘而欣喜,他们认识到大自然和社会中有许多新鲜事物值得写,值得赞美。

四、学文促写,培养兴趣

在学习课文时研究作者是怎样写文的,通过研究作者的写文来指导学生的写文,充分利用教材汲取写作素材,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法后,再进行练写,则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如学习《艰苦的岁月》第二小节,对应画面的内容,学习本课应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静止事物,引发联想的训练上。因此,我根据背景与对象的转换规律,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挂图,让学生分别观察,重点观察表情和衣着。最后图文对照从中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并设计问题,巩固观察方法:作者观察老红军的外表,主要是观察了他的衣着和面部。对他的衣着作者主要观察四方面,作者抓住这些部位的观察,突出了岁月的艰苦。学习结束后,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通过衣着和表情写一个人的外表,以培养学生观察写作技能,巩固训练成果。

其中有一位这样写:他个头不高,扁扁的头,国字型脸蛋,浓密的头发常梳理得油光发亮。眼睛不大却炯炯有神,笔直的鼻梁下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他常喜欢穿一套青色运动服。当他思考难题时,两手拖着下巴,眉头紧锁,眼珠在眼眶里骨碌碌直转;当他思考出来时,便猛得从椅子上跳起来,手舞足蹈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神情。不用我告诉你,你也能猜出来吗?他就是我班的杨伟华同学。

这位同学就按观察顺序写了身材、脸蛋、头发、眼睛、嘴巴,写出了他爱思考的特点。

学文时研究写文,学文和写文有机统一在一个学习过程中,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此文的,也知道了此文写的是什么,同时帮助了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五、动手创造,升华兴趣

学生要取得良好的写作效果,还要大力提倡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动手创造,让孩子们在动手创造中发现素材。我结合教材的内容常叫学生做贺年卡、书签,利用可乐瓶制作花篮、小秤等。同时还鼓励学生自编手抄报。先讲清编报的目的意义,再给以具体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定报名,如何组稿,如何排版,如何设计栏目,如何美化版面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品味到每件作品付出艰辛的滋味,同时由于学生经过自己亲手创作实践而获得作文素材。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增强了责任感,主动性,因此作文的兴趣特别浓厚。

六、改变评价,提升兴趣

有的学生说:“我认真写成的作文,满怀期待地交给老师,结果发下来一看却发现被经常改得面目全非,老师将他的思想强加于我上,我真觉得心灰意冷。”其实,儿童有他独特的观察视角,有他的独特的童语,教师应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评改。讲评学生写成的作文时,要经常提醒自己善于发现他们习作中的“闪光点”,坚持表扬、鼓励为主的原则,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不挫伤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批改有双重任务,不光输出知识信息,疏通行文,指点布局的优劣,还得输出情感信息和学生交流思想,让每次批改成为师生心灵的交流。要变教师一人改为多渠道批改:学生自批自改,同学互批互改等” 对于优秀习作在讲评中可以向全班学生推荐并在课堂上朗读、评析;对中等习作采取师生共同评议、修改的办法,表扬写得精彩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让大家想想、议议、改改;对差的习作则启发反复修改,多给这些学生以正面鼓励,指出习作中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心情愉快地接受意见。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而且让习作与生活联系,让习作成为沟通师生、伙伴的桥梁,不仅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兴趣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内在动手,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作文教学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如何进行拼音教学

李英慧

河南省新乡市一师附小

如何让学生乐于写作

李英慧

如何让农村学生乐于写作 第3篇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习作便是满足学生这种需求的最好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学生本应该是乐于写作的。可是作文课上的表现却让老师苦恼不已:学生睁大眼睛紧皱双眉、抓抓脑袋、咬咬笔头、无从下笔、似无头苍蝇……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写作,乐于写作呢?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用"美"的眼光观察生活,让作文走入生活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有着异常丰富的地域资源:鸟的飞翔、鱼的遨游、虫的鸣叫、花的盛开、庄稼的生长……..爬山、放牛、捉蝈蝈、捕鱼等,都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去体验、去感受。学生的生活丰富了,认识能力提高了,既开阔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积累的素材多了,自然也就有話可说了,就会将这种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当做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乐此不疲地投入到习作实践活动中去。

二、将作文教学贯穿于课文教学中

许多教师总是把作文教学安排在每个单元结束后的习作课上,学生感到习作教学枯燥、乏味,作文教学收效甚微。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本,以课文为根本,边读边写,以读促写"的活动。一篇好的课文不仅能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能帮助学生练习写作。如我在执教《秋游》(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时,第二自然段写到:"田野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在引导学生学会字词,感受秋天田野里的美时,我还让学生仿写家乡秋天果园里的景色。许多学生写到:果园里,苹果红了、葡萄紫了、梨子黄了等。学生轻松、愉快地练习了写作。也就是说,如果把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能较快地掌握内容,并能把知识转变成技能,从而提高了读写能力。

三、引导学生多读、广读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其实就是"积累"的问题。若学生积累的素材丰富了,下笔时"如有神"了,自然也就乐于写作了。怎样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呢?有的老师会让学生抄好词、好段,或背优秀的范文。学生为之愁眉苦脸。其实学生的阅读大可扩宽,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书籍都可以读,尤其是孩子们喜欢的童话、寓言、著名小说等。这类书籍篇幅短小,贴近生活,又充满人文情感,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帮助学生积累了素材。

四、重视激励

在作文评讲时,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尽可能提出稍高的要求,既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对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要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这样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然就乐于写作了。

总之,作文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老师只有指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在教学中学习技巧,砥砺思维,磨练意志,才能使学生学会写作、乐于写作。

如何让小学生乐于写作 第4篇

一、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他们对形象直观的感性事物更为感兴趣, 更能获取更多形象可感的信息。然而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布置题目, 学生展开写作;教师批改后再发下来, 这样的写作教学模式呆板、枯燥, 无法激起学生写作的激情与动力, 学生只能是勉强应付, 敷衍了事。没有发自学生内心的主观认可与参与, 写作教学的成功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多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集直观的图片、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优美的意境于一体, 这些形象直观而富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思维规律, 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使学生对多媒体丰富多样的形式所呈现的内容更为感兴趣,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对写作的激情与欲望。如让学生描写一种小动物,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动态效果与逼真的画面效果来个小动物大开会, 把各种学生所喜爱的小动物集中起来, 通过一张张形象的图画、一段段动态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从动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来进行详细观察。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完全融入到了多媒体中, 仿佛在抚摸动物, 在与动物进行亲密的接触。实现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学生的眼中写作不再是枯燥的, 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热情, 这样的写作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二、走进大自然, 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生活的外延等于学习的外延。这对于写作来说更是具有特殊的含义。写作与生活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犹如溪水, 生活犹如源泉, 源泉永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写作源于生活, 只有将写作与生活结合起来, 用生活建立桥梁, 才能让学生畅游于写作的海洋, 学生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产生更多的写作灵感。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要将学生限定在课堂内, 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校园, 走进大自然, 走进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抚摸, 让学生驰骋想象, 张开想象与联想的翅膀。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更多的感悟与见解, 迸射出更多的灵感, 闪现智慧与创新的火花, 让学生的写作拥有更多的素材, 更加富有新意与个性, 富有真情实感。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经常带领学生去踏青、野炊、放风筝等等, 组织学生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样让学生与外界有了更多的接触,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 词语的运用更精炼, 表达更精准、内容更丰富, 而且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与现代教学所提倡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相符合, 势必会成为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方向。

三、开展口头作文, 调动学生主动性

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学生对书面作文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 总是觉得要写一篇文章很难。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 我们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口头作文。口头作文与书面写作相对, 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具灵活性与随意性,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激起学生说的欲望与动力, 从而使学生在说中展开充分的交流, 长期坚持对学生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每个教学机会, 开展多样的口头训练。

1. 课前几分钟的讲演。

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针对某一特定话题来展开交谈, 话题可由教师制订, 也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师不做过多地干涉, 只要把准大致方向即可。这样可以在上课伊始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由课下的松散状态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既是一个调节与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重要时机, 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2. 复述课文。

小学生爱讲故事、听故事,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文章大多具有较强的故事与情节, 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等。这样的活动既基于文本, 同时又加入了学生自己的语言与理解, 这不失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

改变思路 让学生乐于吃“苦” 第5篇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学生的吃苦精神比以前差了很多。在体育课中发现学生怕苦、怕累现象较突出,对一些项目(如中长跑)产生厌恶、消极情绪。针对这些,我在体育课上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有吃苦的欲望

无论做什么,成功是靠拼搏的来的,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讲一些我国优秀运动员取得成功的例子,用他们的坚强意志鼓舞学生,使学生知道吃苦精神对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同学间展开评比,充分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在体育课上,分小组评比,展开组与组比、人与人比的活动,对于积极主动、努力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让每名学生都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其次,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设计,锻炼学生的意志

不要吝啬表扬

我觉得,教师的表扬就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我经常采取表扬与鼓励的方法,利用正确的评价来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在课堂上,我经常夸那些不怕困难的学生,经常向他们竖起大拇指,以示表扬。尽管是一个微小的动作,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师生交流 潜移默化

利用内堂及休息时间,多和学生做交流。通过讲故事,介绍体坛明星的成功经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如:姚明、李宁等体坛名将小时候刻苦锻炼的事迹,并经常表扬他们身边的为校争光的队员,使他们有看得见的榜样,激励他们刻苦锻炼。

巧妙设计课堂,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锻炼。

加强课前准备,巧妙设计课堂,采用不同形式进教学。多利用游戏,小型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多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锻炼中来。因此经常变换教学手段,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法,变“让我练”为“我要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吃苦精神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之写作思考 第6篇

一、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让学生结合教材文本进行

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大家的名篇,这些文本无论从题材还是从谋篇布局乃至语言的表达,都是学生写作的典范。作为语文教学,则必须是读写的完美结合。因此,学生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通过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为学生奠定写作的基础。学生从真实意义上阅读感悟教材文本,就等于进入了那姹紫嫣红的园圃,他们可以去嗅闻到花朵的清香、浓香,甚至就是某些意义上的醇香;就等于深入了那储量丰富的富矿,他们可以去挖掘到富矿中的宝藏。当学生能够获取如此之多的感受时,就可让学生为大家之文学作品进行改字、续写、缩写、补写,这不仅仅是学生的一种语言训练,更是学生的一种情感意义上的体验。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教材文本之后,给学生以充足时间的围绕教材文本进行练笔。譬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作品中的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是那样的变化多端,作品的“我”对叔叔有一定的同情心。在学生感悟作品主题和人物形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我的叔叔于勒”进行逆向练笔,于勒还是那个于勒,但需要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去写出一家对于勒的同情,甚至就是理想意义上的关心。学生们在练笔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积累,比较理想地写出菲利普夫妇的良心发现。

二、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进行

从一定角度讲,学生的道德品质仍没有完全成熟,知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尤其是受当今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的影响,初中学生的感恩意识比较缺失,这对学生的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也是具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也为了学生写作的易于动笔和乐于表达,教师应多让学生去进行所力所能及的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的渠道比较广泛,最为理想的是先让学生体验父母亲的生活,学生如果意识到父母亲的辛苦、辛勤乃至于辛酸,学生将顿生热爱自己父母亲的情怀。甚至可以看到父母亲那极为普通而又相当平凡的伟大之处。如我们所教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虽然不少学生现在生活于城镇,但他们仍有祖辈生活在农村。平时的节假日,可多让学生参与家长的劳动,这劳动可以说是力所能及的。尤其到了收获季节,让学生去感受一下炎日,感受一下雨淋,感受一下风吹,学生便可以感受到“粒粒皆辛苦”。因此,在学生平时的写作中,多让学生写自己生活的体验,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动笔的,学生也是比较具有真情实感地进行表达的。

三、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可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进行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从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新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让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之创新水准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比较青睐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初中学生也乐于开展一些综合实践的活动。因此,在平時的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紧紧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效的载体,进行行之有效的练笔实践。譬如我们教学汉乐府的《木兰诗》,学生知晓了木兰身上所体现着的雄壮美,而且也发现了木兰身上所体现着的柔情美,更为主要的是多数学生能够从当今社会的实际去发现这位古代女民族英雄的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即进行系列性的调查活动。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看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雄壮美和柔情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的从身边发现,自然是美好的,自然也是那样无情的。譬如那自然灾害给人们所带来的教训也是深刻的,如果自然灾害没有那雄壮美去支撑,那被自然灾害所吞噬的人会更多;再比如人有生老病死,我们的长辈需要去体贴去温暖。学生亦从自己的身边极力寻觅那些雄壮美和柔情之美的典型,学生便会拿出自己的笔为自己身边的雄壮和柔情进行点赞。所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是鲜活的,也是能够打动读者的。

让你的学生乐于写作 第7篇

一、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做好事情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会有持久的愿望。写作也是如此。老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语文活动, 如编写板报、写班级日志、记录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课前五分钟讲演、对对联等。

二、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例如, 怎样观察生活、如何收集资料、拟标题的方法以及安排结构的方法等。虽说文无定法, 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尤其要在写作前观察, 明确告知其观察什么, 需要观察什么变化和特征, 要收集哪些相关的资料, 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爱观察的习惯。观察的内容自然是与其学习生活有关的事物及发生在周围的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正如作家余秋雨所说:“写作首先是练习一种与社会与人沟通的方式, 如果学会了很好的写作技能的话, 实际上就学会了一种很好的与人沟通的方式, 学会了一种和世界对话的方式———这是健康人生的重要开端。”教师还要注重推进学生的想象力。中学生最富于想象力, 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领者。例如, 通过让学生续写故事的结尾、模拟市场营销、召开记者会等活动, 拓宽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学生不仅能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同时也能学会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

三、通过多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里所说的阅读不仅包括课本还包括课外读物, 不仅要精读还要广泛阅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是如何安排结构的?又是如何抒发情感, 表达中心的?另外还要帮助学生注重积累好的句子、段落、文章, 有意识地背诵一些名篇名作。

让学生乐于写作论文 第8篇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 (1) 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由邱少云的外表, 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 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 (3) 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 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二、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 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学生学会观察, 老师首先应是个会观察之人, 有敏感的洞察力, 如天气变化, 动态的班里、学校、周边发生的新闻;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契机, 因势利导, 学生闹矛盾了、受委屈了, 获表扬了、发现新闻了, 引导他们叙述过程表达看法。只有做老师的时时处处捕捉引学生入写作之门的契机, 激发写作的动机, 学生才有可能在习作中诞生奇迹。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例如, 就要开家长会了, 让学生写“你希望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什么?写个纸条递给我”。这是创设了师生交流的机会, 有了动机, 学生都有话说。才四年级的学生, 在短短的十分钟, 写出一百来字, 真是笔如泉涌哪。趁热打铁, 再不失时机地跟学生说“当你爸妈坐在你的座位上, 看到你的作业, 听到老师的介绍, 你最想跟家长说什么心里话?写封信吧, 放在你的座位上, 给父母一份意外哦!”哪个孩子会没想说的话?开家长会那天, 家长收到信很是吃惊, 孩子竟然那么留心观察、善于表达。开完家长会, 又是很好的契机, 就让学生把家长会后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再写下来, 那真是五花八门, 学生的心理变化、家长的个性表现无不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完善作文评改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 老师应及时评改, 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 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 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 在习作批改中, 不管是“旁批”、“眉批”, 还是“总批”, 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 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一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 只是简单地在作文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抺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 并导致学生不明就里, 不知道自己作文优点多少、问题何在, 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 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批改作文时, 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 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 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 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 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 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 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 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很多的作文, 我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 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 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 经过努力, 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 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 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中秋节到了, 月亮姑娘变胖了。”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 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好”字, 并且点了个长长的叹号。没想到举手之劳, 却使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 他更喜欢作文了。

四、培养“人文性”, 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 学做真人, 追求真知, 吐露真言, 抒发真情, 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 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1) 追求人性美。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 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和认识, 养成读书、看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 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 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 (2) 展示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世界的观察、人情的体味, 写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说套话、假话。 (3) 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 鼓励学生运用课外知识自己去创作, 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敢想敢写, 进行跨越性写作。

让学生乐于朗读 第9篇

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师花在“有感情朗读”上的指导时间不可谓不多,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 课堂上往往是朗读好的一些学生“频频亮相”, 而其他学生根本不愿意站起来朗读展示, 甚至齐读时也不肯放声朗读。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乐于展示自己的朗读?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读题入手, 叩击课堂的情感大门

题目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统领着全文的中心。因此, 从课题入手能十分有效地把握全文的情感脉搏, 调拨起学生的情感之弦, 使学生产生“我要读”的心理趋势。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片段。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 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小兴安岭)

师: (板书“小兴安岭”) 同学们, 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小兴安岭吗?

(学生自由介绍)

师:看来大家对小兴安岭的了解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到东北的小兴安岭去, 领略它的美丽与富饶。

(课件出示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画面, 同时优美舒缓的音乐响起)

师:欣赏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 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小兴安岭树木成荫, 就像绿色的海洋。

生:小兴安岭非常美丽, 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生:小兴安岭有许多珍贵的东西, 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

师:是啊!小兴安岭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 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不同的季节, 小兴安岭的美又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现在, 小兴安岭已经张开她美丽的怀抱, 迎接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来, 拿起书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 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

从板书课题“小兴安岭”入手,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兴安岭是怎样的, 为学习课文所写的小兴安岭做了情境铺垫。接着通过课件, 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各个季节的美丽画面, 还配上了优美舒缓的音乐。这样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 为朗读教学叩开了情感的大门。

二、教师范读, 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

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 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真挚、深沉的感情朗读, 能拨动学生的心弦。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前, 我很认真地看了《走下圣坛的周恩来》这本书, 早已被周总理那一件件具体感人的事迹深深触动着, 被他那高尚的品质深深感动着。上课时, 我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中的周恩来总理是什么样的?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 我与学生交流了自己看《走下圣坛的周恩来》一书后的感受, 并真诚地对学生说 :“当老师一看到《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 就有一种朗读的欲望, 我好想把自己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同学们, 你们能满足我的这一愿望吗?”课堂上 , 全班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我范读课文 : “……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 周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老人、青年、小孩, 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 , 摘下帽子, 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动情的朗读让教室里静极了。然而只停了几秒钟 , 一阵悲伤低沉的声音一齐响起, 全班同学加入了朗读的行列——“然而今天 , 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 , 越去越远, 和我们永别了!……”于是, 这节课大家都那么专心地听着 , 那么动情地读着 , 用自己的心去体味每句话 , 去感受那悲壮动人的场面。

因此, 教师出色的范读不但能感染学生, 而且能为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奠定基础, 甚至还能引发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课文。

三、创设情境, 引导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教师应创设相应情境,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能让学生快速沉入文本, 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如教学《月光曲》时, 教师可先出示一组画面: 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 同时教师对画面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接着出示第二组画面:天高云淡、月朗星稀, 平静的海面—刮起了大风, 卷起了巨浪的海面, 同时播放《月光曲》, 教师动情描述:“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 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学生仿佛看到了, 也仿佛听到了, 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 情感趋向高涨。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以及教师的动情描述, 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 朗读的时机便成熟了。学生尽情地朗读, 读出了理解, 读出了情感和韵味, 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四、展开想象,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些课文中作者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较为概括, 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使事物形象由概括到具体、生动。学生的情感会随着想象而丰满充实, 这时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教学《草虫的村落》, 为了让学生体会草虫生活的有趣, 我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师: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 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 它们互相在倾诉什么?

生:劳动了一天, 你辛苦了, 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晚餐。

师:真是体贴入微的草虫。我们再来看另一处的草虫。“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 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 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黑甲虫看着“庞然大物”为什么会感到好奇?它们在交流些什么?

生:你好!你为什么长得这么高大呀?我们可是头一回看见呢。

生:我是蜥蜴, 从远方来, 我们交个朋友吧。带你们去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怎样?爬到我的背上来吧。

生:太好了, 太好了!大家快爬上去, 我们一起去旅游。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展开这样奇异和独特的想象, 激发了学生的童心童趣。学生在回忆自己亲近自然、观察小虫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了情感共鸣, 读出感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多层次感悟, 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层次、有梯度地进入更深层次的感悟, 这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如《再见了, 亲人》教学片段。

师: (播放课件:大娘照片) 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 情更深、意更浓, 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 (深情地朗读) 大娘, 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 大娘怎么舍得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 (学生读出了“请求”的语气, 读得很动情)

师:大娘也没有停下, 送了一程又一程, 我们只好恳求大娘—— (学生用“恳求”的语气读, 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 颇有味道)

师:可是, 大娘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 万般无奈, 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 (学生用“哀求”的语气读, 有一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师: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 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 没有办法的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谁来命令大娘—— (学生用“命令”的语气读, 语气很坚定)

师:是啊, 七十五岁的大娘舍不得走啊!我们就这样一次次地请求、恳求、哀求, 到最后只好命令。现在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和大娘“诵”别。 (全体学生带着各自的体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

“请求—恳求—哀求—命令”等不同体验的朗读, 把中朝两国人民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融入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六、个性朗读, 呵护学生的朗读激情

学生在表达能力与语言领悟等方面具有个性差异, 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角度等也会各不相同, 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不同感悟。

如教学《燕子专列》一课,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时, 抓住了对“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语的理解:“可爱的燕子面临死亡的威胁, 你感到——”有学生说担心, 教师说:“把你的担心读出来——”学生凭着自己的理解像模像样地读出了担心的样子。有学生说焦急, 教师说:“燕子面临死亡的威胁, 你比谁都着急。请把你的焦急读出来吧。”学生十分投入地读出了焦急的韵味。有学生说难过, 教师说:“是呀, 燕子是庄稼的守护神, 现在燕子濒临死亡, 老师和你一样难过。”……就这样, 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不同感受, 请他们分别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来朗读。学生们的理解虽然各不相同, 但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读都反映出他们体会到了燕子遇到的麻烦, 他们关心燕子的安危, 急于想帮助燕子摆脱困境。学生们把想象、体验结合了起来, 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朗读。

让学生乐于作文 第10篇

一、读中积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读书, 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 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 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语言, 这些都是作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准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 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 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 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 学生在描写一处景物的习作中, 就能将文中的好词好句运用到写作中, 在描写一片树林时巧妙地把《林海》的第三自然段经过修饰插上去:目之所及, 哪里都是绿的.再仔细一看, 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这位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的材料, 为自己习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使文章生动有趣.

在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中,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 可以指导学生读有益的课外书.教师应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本, 如《同步作文》, 体现儿童特点的《中国少年报》、《少先队员》等, 让学生饱览群书, 从中积累写作材料.古语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正是在群书中博读, 以“移花接木”之功, 把书中的好词好句灵活运用于写作中, 使文章语句生动, 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说中锤炼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 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3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 绝不允许口是心非, 弄虚作假.”吕淑湘先生也说:“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少搬‘公式’, 少说废话.”“说”首先要求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应以敞开心灵, 表现个性, 真实坦白地抒写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 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有不少学生臆造父母去世的悲痛来渲染气氛, 应该深思, 并予以纠正.再者就是注意抓好学生普通话的朗读、说、述等口头训练, 持之以恒, 使学生用词造句不再流行于方言, 作文中遣词造句更准确、更恰当, 那么学生写作中就会避免“我跟你来棋, 你来一个, 我来一个”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 文章的可读性也就增强了.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也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时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晰.

三、写中探索

滴水穿石, 熟能生巧, 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 连大文豪鲁迅先生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 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 是由于多看和练习, 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因此, 初学写作者应勤练笔, 只有坚持练笔, 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 多记日记.矛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稿簿, 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

在检查自觉写日记练习中, 我发觉方坤、陈笑笑、汤梦雨、陈李等八名学生是写得最多的.如陈李写道:由于自己贪看电视, 谎说作业多为理由, 推搪妈妈吩咐做的家务, 当妈妈忙完家务来叫吃饭时, 发觉自己不但没有做作业, 而是在逍遥看电视时, 内心很担心妈妈会责骂, 但等来的却是妈妈的晓理说服教育, 内心感动, 体会到妈妈的爱.这么朴实有意义的日记取之于生活, 像这样的平常小事都可以作为写文章的素材.

多说多写文自成, 只有多写了, 作起文章来才得心应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那写作文的最好刺激也就是对写作材料感兴趣吧.

四、评中拓展

“文章不厌百回改”说明好文章是从修改中得来的.对学生的作文评改要注重时效性, 批改要及时, 不要让学生对此次习作淡忘了、冷却了才去改;要有针对性地改, 在评改时要尽量肯定学生的优点, 用委婉的语句指出不足之处;评改的方法可以选取三人或四人小组互相讨论, 共同修改, 也可以用面批的方法.

通过教师的勤批勤改, 学生写作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他们在评语中得到了参考, 写作的思路得以开阔, 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和缺点, 从中受到怎样写作文的启发, 意义重大.

如何让初中生乐于并善于写作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學改革 兴趣 积累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48-01

作文能力就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为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对初中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可以从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同时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引发兴趣,让初中学生亲近作文

(一)通过高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也是激励学生创作的有效杠杆。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为了引导学生的写作兴趣,就经常性、有意识地在学生的习作中寻找亮点,及时给学生的习作打高分,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自己作文水平不错,通过高分让学生感到只要再努力分数还会更高,从而有效激励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大高涨的激情去争取更好的分数。教学实践证明,通过高分策略,可以不断有效地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当然在实际实施中,也要客观理性在对待分数,注意不要掉入唯分数论的陷阱。更不能唯高分论,分数只是一种评价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二)通过表扬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笔者在每次的作文讲评时都会有针对性地挖掘、总结和表扬学生在习作里面的优点和亮点,比如在遣词造句、材料取舍、选材立意以及谋篇布局等方面的优点和亮点。表扬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进行,哪怕是一个生动形象的词语、一句好的开头语句等等,都可以在总结讲评中给予表扬。通过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创作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通过语文实践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作、在活动中作文,对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升作文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就刻意将每一次的班集体活动,比如一堂体育课、一次班级拔河比赛、一次春游、一次体育比赛等,都当作训练学生观察能力、认识能力的好契机,都当作提升作文水平和表达能力的好机会。

二、展示快乐,让初中学生乐意作文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热情奔放,喜欢表达,善于交流,好朋友之间总是有说不完的悄悄话。

(一)自主命题

每个学期,笔者都会开展学生自主命题作文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自主命题的作文空间中充分品尝到自主作文的快乐。在开展自主命题作文时,教师不应该在体裁、题材等方面加以限制,要有效鼓励学生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创作,写自己最善于表达的文体,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自由,真正让学生从中获得快乐作文的情趣。

(二)走出课堂

若想有效提升初中生的作文水平,就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近社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观察自然和社会的机会。语文教师应该利用适当的机会,鼓励和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去有效靠近自然、走进社会,使初中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观察、感悟、创作。融合学生亲身感悟、亲身体会的作文,才会真正有真情实感,才会是真正的好文章。

(三)相互批改

通过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可以不断让学生看到他人的写作优点,折射出自身的写作缺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如此让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的:先将范文印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范文,之后告知学生批改作文的基本要求,最后再要求学生写出切合实际、摆明优点和不足的评语,写评语也是一个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好载体。通过批改作文,既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作文技巧,又为学生插上了快乐作文的翅膀。

三、注重积累,让初中学生善于作文

(一)积累美句精段

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是初中生写作借鉴的首选素材。应该讲,读得多才能写得好,必须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断,这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借鉴写作技巧

任何学生要想提升写作水平,不能仅仅掌握一些零零碎碎的材料,要把这些材料,根据文章的需要,改造成题材所需要的形式,然后组合成一件崭新、精致的文学作品。这就需要借鉴写作技巧,在新版初中教材中可以学到很多写作技巧。

(三)收集故事传说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是名人佳作,主人翁的奋斗经历、处世哲学、崇高境界、感人事迹等都会在课文中展现出来。对于这些典型内容应该多多记忆、多多运用,而且还要在课外有针对性地阅读这些名人的传记,深入地了解具体历史,全面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为写作文打下良好的素材基础。

(四)丰富生活经历

对于普通的初中学生来说,要想提高作文水平,丰富作文内涵,提升作文层次和品味,就必须在阅读和积累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对社会、人生有一定的感悟和思考,对人类的情感有一定的体察,才能更好地参与生活、改造生活、描写生活,才能真正表现真、善、美,才能真正做到表达准确、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让学生乐于展示自我 第12篇

一.爱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乐于展示自我而必备的优良环境。爱心是教育永恒的话题, 有了爱, 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 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 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有了爱, 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和理解, 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强塞给学生, 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有了爱, 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 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 是合作伙伴, 教师要乐于“俯首甘为孺子牛”, 敢于把身子蹲下来看学生,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真诚地学会倾听和理解, 与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变化, 学会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共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大胆展示自我, 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尊重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

尊重是学生获得尊严保障个性发展, 甘愿展示自我的桥梁和纽带。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该以伤害学生尊严为代价, 去换取所谓“教育效果”, 绝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尊重学生并不能代替教育本身, 这只是教育的前提, 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 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以往教学中存在教师高高在上, 一言九鼎, 往往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 压制学生思想, 扭曲学生人格。实施新课改后, 教学中应把学生当成既有主张又有感情和精神的生命体, 立足呵护学生的尊严, 实现和谐教育。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他们享有应得的权利, 特别是享有质疑问题、阐述见解、保留意见的权利。以前课堂上曾普遍要求学生“坐如钟”、“鸦雀无声”, 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根本没有解释的权利、反对的权利、提出异议的权利, 剥夺了学生自我展示的权利。不仅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而又模式化, 使学生缺乏智慧的火花, 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允许学生可以撇开教材的观点、教师的观点, 谈自己的看法, 甚至可以提出反对意见, 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样学生的学习个性, 得到了充分尊重, 探究的欲望得到张扬, 思维必将变得开阔和多元。

三.激励催生自我展示的渴求

我在初中教学实践中, 摸索了一些激励学生展示自我的方法, 不断满足和实现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愿望。

鼓励出错, 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课堂教学上, 学生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担心错了挨批或被同学笑话, 因而课堂学习显得被动, 老师要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 引导学生走出阴影, 教学中不妨多设计一些“陷阱”题和易错题,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有意识地让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中展示, 再及时纠错和正确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暴露错误的重要性, 发挥错误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反作用力”, 让学生很好地汲取经验教训。

诱导创新, 让学生表述个人独特的见解。表述见解是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把一个问题表述清楚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表述自己的见解, 尽量用各个学生生动的表述代替教师墨守成规的“一言堂”, 极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的课堂教学中, 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鼓励学生创新, 鼓励每一个学生只要有一点想法, 就主动告诉大家。在老师的诱导下, 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竟然分析出了五种不同的寓意。在课堂教学中, 诱导学生积极创新, 很好地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跳跃和灵活性。

成果展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知。在语文综合性教学中, 有很多活动需要动手实践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在动手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培养各种语文能力。比如在教学“寻觅春天的踪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时, 我让每一个学生收集资料、书写春天的赞歌之后, 办手抄报。然后, 集中进行学生的成果展示。一个个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一张张设计精美、内容广博、插图精当的手抄报展现出来了, 令学生自己都瞠目结舌, 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办报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他们动手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

上一篇:语篇研究下一篇:中国古代心理测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