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2024-08-23

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精选12篇)

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第1篇

首先, 不论是书籍装帧还是书籍设计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书籍二字, 那么书籍是什么。书籍的定义有很多版本, 比较权威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在1950年发表的声明中将图书的定义为, 不包括封面在内至少在49页以上的非期刊性出版物。安德鲁·哈斯拉姆所著《书籍设计》中将书的定义为由一系列印刷并固定在一起的纸张组成的, 可以跨越时空将知识保留、广而告之、详细讲述、传播给识字读者的一种便于携带的载体。更重要的是书籍的意义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最佳体现, 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

二、书籍装帧

设计者把握书稿内容, 用情感和想象为特性的创意表达来反映书稿内容的特殊方式称为书籍装帧设计。

在中国“装帧”一词最早出现在1928年丰子恺等人为上

海《新女性》杂志撰写的文章中, 当时引用的是日本词汇, 其所指就是书籍的封面设计。这一概念一直被沿用至今, 也被相关行业所接受, 许多部门和高校专业设置也以“装帧”命名并且业界称从事装帧工作的人为“为书籍做嫁衣者”, “嫁衣”乃新娘结婚时所穿婚衣也就是说大家普遍认为搞书籍装帧的就是给书做封皮的或者说是给书做外包装的。但是书籍的设计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有许多的复杂的程序和工艺, 最关键的是设计者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然后从书籍的整体出发来设计, 所以我们就需要书籍整体设计而不是只做封面、封底。

三、书籍设计

1、书籍设计观念重要性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 是人类智慧、意志、理想的最佳体现, 是人类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的物质载体, 而书籍设计则是对这个物质载体的结构和形态的设计, 是人类的智慧所创造的“第二个自然界”。

书籍设计是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 是当今社会科学和学术领域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学科。

2、西方国家书籍设计发展

在现代西方国家称为BOOK DESIGN就是书籍设计, 当代日本的杉浦康平提出:“从‘装帧’发展到‘图书设计’, 标志着自60年代以来日本出版界围绕着书的设计, 出现的一种观念的变革, 崭新的‘书籍设计’已无法用‘装帧’一词加以概括。”

书籍设计通常包括图书、杂志、报纸、样本、唱片、挂历、藏书票的设计。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的范围很广, 其中包括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包装、印刷、材料等。

书籍的设计就在于它体现了一个国家高度的文化水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一本好书应做到内容与形式、艺术与功能的有机结合, 令人爱不释手, 读之受益。

四、书籍装帧和书籍设计的区别

1、“装帧”一词的局限性

在过去特别是物质不发达的时代书籍只能是少部分人所拥有, 当时的设计也只能是封面和插图甚至大部分书连封底都是空白, 这主要是受到当时科技、工业特别是印刷工艺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一直到解放以后我们的印刷工业还没有成熟, 再加上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所以书只能做成一些具有简单封面和一般纸张的低成本书只有这样才符合当时的国情, 但是就是这样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拥有有限的书籍。这就是当时为什么当时使用装帧这一概念, 是当时的历史和各种因素造成的。

2、经济的发展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

中国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逐步得到恢复特别是90年代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深, 经济更加蓬勃, 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随着这些变化大众也开始追求有品位的文化生活, 各类书籍成了寻常百姓家的一道文化大餐, 人们也逐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印刷工业也随着经济的大潮而不断进步创新, 各种印刷工艺层出不穷, 给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书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和印刷工艺的翻新, 人们书籍装帧的理解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3、书籍装帧设计与书籍设计的本质区别

装帧一词的意思是以平面的也就是二元化思维和绘画式的表现方式完成书的封面和版式, 而书籍设计是一种整体的思维, 平面的元素只是它其中的一部分。书籍设计是设计家对主体感性的萌生、悟性的理解、知性的整理、周密的计算、精心的策划、节奏的把握、工艺的运用等等一系列有条理、有秩序的整体构件也就是设计者心中的“构筑物”, 不仅仅是一本书, 它能与周围的环境取得一种和谐的理想空间。

现在设计界把书籍装帧和书籍设计画等号, 我认为是不贴切的, 应是书籍设计包括书籍装帧, 装帧只是书籍设计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

五、观念的转变

现在谈书籍装帧设计和书籍设计不是要抛弃装帧而是要让大家认识到改变的不只是两个字而是转变的设计的观念, 装帧还是要但是它要包括在书籍设计内, 是一个部分和整体的观念。

现在我们的高校、出版社、美协、政府大部分还都使用书籍装帧这一称号。学校里的课程名称一律是书籍装帧, 学生的作业基本上是设计封面、书脊、封底, 所以给学生的印象是书籍设计就是装帧设计就是封面、封底、书脊的设计, 其它与自己无关不是设计师管的事情, 所以观念的转变要从设计教育开始, 这些未来的设计师才能对书籍的设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许多出版社有专门的装帧科但是还没有书籍设计部门, 应该设立书籍设计部门把装帧、美编、材料、印刷等相关部门置于其下, 有一个宏观的布局, 这样设计出来的书籍会更完善。书籍设计的主管部门带头改变观念, 让大众逐步知道并了解书籍设计的理念和过程让读者和设计师达到共赢。

结语

从书籍装帧设计到书籍设计从字面上看只去掉两个字这么简单, 但其实是一种观念认识的转变, 是为了让书籍得到更好的设计让读者更加喜爱书籍, 二者实现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吕敬人著.《当代中国书籍设计家40人》.南方日报出版社.

[2]毛德宝著.《书籍设计》上海画报出版社.

[3]吕敬人著.《设计时代》——从装帧到BOOK DESIGN 河北美术出版社.

[4]管佳莺, 邵余晓著.《书籍装帧设计》.湖北美术出版社.

[5][英]安德鲁?哈斯拉姆著.《书籍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

阅读经典书籍的方法总结 第2篇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典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理解程度来选择。但是,如果我们事先多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情况,这样对阅读典籍还是有些帮助的。因为,古代典籍内容有些深度,理解起来不是那样容易。

带着兴趣去学习。我们学习古代典籍需要带着兴趣去认识和理解。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文白对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有不少都有注解,但是与传统的解释方式不太一样。

使用工具书。我们在阅读典籍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不太认识的字词,可以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来解决。传统的字典,如《说文解字》、《尔雅》、《康熙字典》都还挺不错,但是使用方法比较复杂。所以,对于现代人来说,《古汉语字典》还是比较适合。

版本问题。一般来说,学习古代典籍需要阅读一些原文。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阅读那些繁体字的书籍,可能会减少这方面的兴趣和热情。繁体字版本需要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比较适合阅读。

何况,古代的典籍,难度不在于是否繁体或者简体,而在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我们开始阅读的时候,还是要选择合适的版本,能够明白理解了的。

2如何更好地阅读和品味经典书籍

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现在大多数人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生活,都很少有大段大段的空白时间静下心来好好看书,所以要想通过阅读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的人就必须充分利用其平时没在意过的零碎时间来阅读,这样才能看更多的书。

网上阅读的注意事项。现在网络越来与发达,很多人也已经越来越习惯依赖网络来阅读二更少地去看实体书籍。但电子书是有很多缺陷的,首先毕竟不如实体书籍来得更有感觉,其次用网络读书有很多诱惑和干扰,要注意克服;另外,网络上的读物鱼龙混杂,要注意甄别好坏。

要兼顾阅读的深度和广度。阅读当然是读的越多越好,这里的多不仅仅是指书籍的多少,同时也是书籍涉及范围的大小,阅读要尽可能涉猎各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同时,读书要注意区分精读和泛读,不能囫囵吞枣,要注意领会书中的真理和真义。

要深入挖掘书籍要告诉读者的东西,同时要看经典,不要看那些没深度和内容的网络小说。读书不能拖沓。读书要一鼓作气,既然开始看一本书了就要坚持一直看下去,不能断断续续,时看时不看,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挤出时间来阅读,不拖沓不找理由和借口不继续看下去。

3如何阅读一本书

经典阅读

韩寒曾说他以前从不读传统经典,而是疯狂阅读各种所谓的“旁门左道”书籍,有一段时间我相信他的成功就是不随大流所致,其实不然。经典是经过无数人所筛选的,撇去政治因素里面仍然蕴含这无数伟大的智慧,值得多读。

图书馆阅读

有人说我去图书馆根本不知道该读什么,如何能在图书馆读到所谓的好书?正规的图书馆里面有一种氛围,它会促使你静下心来与一本好书来一场华丽的邂逅。所以,在图书馆不要着急,看看分类,甚至随手一拿,相信你会有惊喜。

多读纸质书

如果你不方便图书馆,没关系,利用各种途径多买点书,在知识上投资永远不会亏损,而且,纸质书能让人更有一种阅读的仪式感,这能帮你沉心阅读。

学会辨别电子书

网络小说兴起也已经二三十年了,现在网上的网文真是号如星辰,但大多数网文写作为挣钱的初衷使得网文的质量普遍偏低,这个时候你应该学会从一类一类的角度而不是一本一本去看网文知道自己适合看哪一类这样就不会沉迷于中了。

4如何阅读书籍

看看序言和目录。每本书都有序言和目录,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对书所讲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也可以确定是否是我们喜欢阅读的类型。尤其是购买的时候,大概浏览下,就可以决定是否值得去买。

认真阅读每一章节。看书读书的时候应该注意力集中,去品味那些文字,去理解所包含的道理,知识。认真阅读每一章节,可以充分的了解到书本的内容。

重点记忆。对于书中所讲到的专业知识,人生哲理,名言美句,这些都可以重点记忆,记在本上,或者熟记与脑子里。这样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

翻阅相关的材料。有时候我们会对书中的一些内容,故事感到疑惑,这时候就可以翻阅相关的书籍,材料来证明或者解开我们的疑惑。从而确认书本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读书笔记。可以适当的做一些读书笔记,不仅记录书中的相关重点知识,还可以写写对这本书的理解,以及看完后的一些感受。做读书笔记,能够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书中的内容。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思考

书籍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思想源泉,是知识文明的重要载体,记载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结晶。书籍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人们在阅读书籍过程中,对书籍的装帧设计十分的重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装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书籍装帧工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关念产生重要影响,这主要是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书籍的外在形式是吸引读者的第一要素,人们在拿到一本书之后,对书的第一印象就是书本的装帧效果如何。如果书籍装帧在设计方面吸引不了读者,那么不管这本书内容有多优秀也不能很好的吸引读者的眼球。书籍装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因此加大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进行研究和分析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一、装帧设计应该加强人性化设计

现代书籍在装帧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思维,需要设计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从读者的心理,生活习性以及社会因素等多种角度综合考虑,在设计过程中结合设计规律和美学内涵,实现书籍装帧设计工作的思维创造。人性化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书籍应有的传递知识的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突出书籍的人性化特点。在装帧设计过程中,人性化设计能是否能够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将直接关系到书籍本身的市场欢迎程度和出版发行量的多少。随着人们物质生物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自身生活品质的提高,因此,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开展设计工作。一名书籍装帧设计人员,在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应该全面考虑到书籍的面对群体、定位、书籍的整体内容、书籍纸张的大小和书籍的题材。在设计过程中定位准确才能设计出符合书籍本身特点的装帧效果。书籍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书籍定位的消费群体,而书籍装帧设计的最终目的也是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同的阅读群体对书籍的装帧设计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设计,准确对书籍的内容、开本大小以及题材方向进行确定,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确定书籍开本大小的同时,儿童读物的开本多采用异型开本或者小型的开本设计,这样做的好处是书籍容易携带,适合儿童阅读,同时小巧精致的书本有利于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總之,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人性化设计应该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根据不同读者的需求进行合理的定位。

二、注重本土化的设计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都应该紧密贴合本地区的实际特点,立足于本土文化,只有贴近本土艺术作品才能够深深的扎根于这片土地中。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也不例外。国家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书籍装帧作为一种传播民族文化的工作,除了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情趣之外,还应该满足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需求,所以,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过过程中应该注重本土民族文化的要素的融入,在设计理念中更好的容易进本土民族的文化要素,这样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要素,也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文化宝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创造都在继承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丰富的知识宝库。现代装帧设计工作做注重本土化设计,在设计方案中容易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要素,不仅可以丰富现代书籍装帧的外在设计形式,而且还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带出国门。人们在学习新事物和学习新文化知识过程中,如果忽略民族自身存在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工作将无法很好的开展下去。现代书籍装帧工作要向取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在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中不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书籍装帧设计的形式和理念。传统的民族文化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所形成的文化瑰宝,其能够为设计者提供丰富多样的创作灵感,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在结合了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方案,在国际舞台上也能彰显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特色和艺术设计的魅力,为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三、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应该保证书籍和内容的相互统一

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过程中,图像、文字色彩、线条以及版式等要素在设计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元素,其能够更好的衬托出一本书的形式和内容。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这是十分重要的两种功能。随着我国书籍消费市场不断的成熟和完善,市场对书籍装帧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在装帧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书籍的内容方面满足消费者阅读需求,而且还需要在外在形式上跟得上消费者的审美标准。一个优秀的外在形式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愉悦的阅读氛围,从而更好的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因此,书籍装帧设计必须将书籍的形式和书籍内部的内容相统一,切实提高书籍的魅力。书籍装帧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是单纯的做出一个书籍的封面就行了,书籍的每一页都需要设计者去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在设计过程中要想做到使书籍封面和内容相一致,需要从封面、封底、目录、扉页、版式和页眉、页码等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和书籍的内容密切相关,装帧设计不仅可以对书籍的外观进行美化,而且还能够对书籍的内容进行延伸,提高书籍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果只有好的内在而缺少必要的外在包装,很难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所以,现代书籍的装帧设计一定要充分的协调和完成,统一好书籍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形式。在设计过程中,只有将好的书籍内容和精致的装帧设计相结合,才能做出一本好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赢得一席之地。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未来的装帧设计要求将会更高,对装帧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就要求设计者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要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重视传统文化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以人为本的开展设计工作。人性化的设计能够增加读者阅读的舒适感,使读者能够在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喜悦,因此,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理论,丰富实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是未来书籍装帧设计者需要努力完成的事情。(作者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①徐云浩.浅谈材料特性对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J].包装世界.2010(4)

②覃小坚.书籍装帧设计教学的几点见解[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6)

③欧咏梅.民国时期中国书籍装帧风格的形成原因探究[J].包装工程.2010(4)

④李莉.市场经济条件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特点[J].中小企业科技.2010(10)

⑤张建茹,李刚,苟双晓.书籍装帧设计中的版式编排[J].包装工程.2010(6)

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第4篇

中国的传统书籍装帧是从简策木牍这一形式发展而来,即竖排右翻线装,这些形式体现了中国民族文化儒雅的内涵和的刚正不阿特质,同时传统书籍设计具有古典、古朴、雅致、淡泊明志的特色,将这些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意境运用到书籍的新形态,创造更多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如传统的中国图案纹饰、具有中国人文特色的材质——“竹、木”以及中国书画汉字的水墨晕染和笔触。

图文寻梦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的一套完整的艺术形式。先人们通过这些直观可感的完美形式,表达对幸福美满生活和财富的热切和渴望。【1】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可以借鉴传统的图案和书签形态进行改造,封面和书签的造型、用色、选材都可以力图突破传统书籍的固有模式,在打开书的同时,让读者感受图纹雕刻的细致和视觉的传递,更好的明白书籍内容的含义。在设计工艺中,可以将传统纹样雕刻在书封和书签上,以图和材质相互渗透来表达对图案纹饰的寻觅和追求。如中国最为常见的卷云纹和动物纹结合进行变形,运用阴阳合一的雕刻方法,体现中华文化的虚与实之美。 (图1)

水墨涵香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一种绘画形式。不同的笔触和晕染的墨迹组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水墨的意态情趣和内在的涵义,即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精神的统一。

纸质上可以运用毛边纸、宣纸等富有东方特色的材质。经折装是中国古代具有特色的书装形式,(图2)采用中国绘画艺术的“计白当黑”和“虚实相生”绘画原理,同时将中国园林中的借景和景深感变现出来,“层层进深,互相因借,分割中有连贯,障抑中有窥透。”黑与白之间、虚与实之间、有与无之间都有连续性,封面雕刻成天圆地方的镂空形式,使书籍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竹木字蕴

《论衡·量天篇》中记载:“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木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云:“著于书帛谓之书。”【2】

可见竹简木牍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它使用时间最长,使用的范围也最为广泛。竹在我国是寓意文化儒雅和刚正不阿的美好象征,以竹这种材质来进行创作,也能体现浓厚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

设计中可用带有竹纹的夹板为材,镂空刻印,书封运用不同颜色粗纹纸,内页用毛边纸穿线扎叠装订,形成富有视触实感的传统书装形态,既可将书中中国书法艺术的古朴大气意境表达出来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书籍的发展历史。(图3)

汉字本身是一种美的形态,它所蕴涵的美的思想是传统汉字图形的基础。汉字的组字结构中囊括了逻辑、美学、几何、建筑、绘画等众多学科及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千百年各家思想观念行为,建构了一个以阴阳交感、五行周复、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心理结构。

中国风元素不仅仅是上述这些,还有很多,诸如儒家文化、印章、秦砖汉瓦、彩陶青铜、瓷器、戏曲、太极、武术等等。

这些独具中国风特色的文化元素,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中,使书籍装帧设计具有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不是简单的照搬形式和元素,而是以再设计的理念来重新创造再现它们。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瑰宝,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担也是每个从事热爱设计的人的责任,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结合现代文化的思维和方法,通过设计师借书籍装帧设计这一艺术变现形式为中国风元素赋予新的内涵和生命力。不仅要把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元素融入进来,传承中国文化特色的精髓,还要用国际化的新式设计语言来传达,将两者结合一起,在未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书籍装帧设计这一艺术表现形式将会更成熟、新颖和独具魅力。

摘要:在中国千年的灿烂传统文化中, 书籍形态方面的设计与制作有着颇为渊源的历史, 其中, 中国风设计要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形式语言表现也是多种多样, 新式的设计表现既要传承传统书籍装帧的文化形态和形式, 也要在传统文化的意蕴中融入现代设计的意识, 以表达对书籍这种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中国风,文化

参考文献

[1]、邓中和.书籍装帧创意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2]、熊小明.中国古籍版刻图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

[3]、杨永德.中国古代书籍装帧[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第5篇

摘 要:书籍作为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书籍装帧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新兴媒体十分发达的今天,是保证书籍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书籍的存在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我们才要分析影响书籍传播的重要因素,书籍装帧的情感化设计对书籍实际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书籍装帧 情感化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2(b)-0239-02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书籍作为承载我国历史与文明的载体,不仅可以保证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重要的是在当今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既可以增强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提高自己国家对外来文化的抵御能力。书籍装帧是为了保证书籍的物质形态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发展趋势,利用情感化的设计语言与人们进行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将书籍的价值最优化,从而真正实现书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与人们的内心产生最真实的共鸣。纸材情感概述

纸是书籍形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材料,其影响着书籍最后形成的质量。作为一种材料,不仅有着材料自身的特有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也可以传递一种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纸的情绪。正是因为纸包含可以传递感情的情绪,所以才能传递出自身的精神。纸在书籍装帧中代表着一种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来传递设计师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作品的可观赏性,也能保证不偏离设计师的初衷。经过研究可以发现,现在很多设计师在选择纸材时,常常考虑的是纸材的技术性,但纸材的语言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注意,这也就意味着很多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主动放弃了纸的情感作用,这样很容易就导致实际作品与设计师的初衷相悖,从而影响书籍的传播效果。加强纸的情感传递作用,不仅可以增强书籍的可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挖掘读者潜在的心理情感,从而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纸的情感传递对于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为读者与设计师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设计师更能深入读者内心深处,让读者更能了解设计师想要传递出的想法。因此,设计师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就需要掌握情感因素,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合适的语境,从而在掌握纸材特殊性的同时,了解和熟悉纸在作品中的话语地位,从而升华纸材的真正价值。传统观念中纸的情感寄托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积淀了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书籍就是延续我国文明的重要载体。纵观我国的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有三种。第一种是红纸,自古以来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与吉祥,传递出的情绪也是欢快的,并且非常具有感染力。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就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是利用红色的纸为载体,再由艺术家通过剪裁出不同的物质形态传递出喜庆的情感,为人们营造出喜庆的氛围,直到现在人们在过年等节日时,依旧会选择红纸来传递自己的情感。第二种是白纸,与红纸有着一定的区别,白纸代表着肃静与纯洁,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与纯洁相关的事情都会选择用白纸,这样能传递出一种冷静和高贵的情绪。第三种是黄纸,这类颜色的纸在中国多是祈祷与祭祀的时候使用,因此其营造的氛围是比较悲伤的,但在悲伤的同时也为其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通过利用纸来营造固定的语境,让人们在这样的氛围下表达自己的哀思,从而寄托自己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通过研究这三种类型的纸可以发现,在中国形成的很多文化都与纸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利用不同的纸来传递出不同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掌握情感因素在纸材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纸材的情感因素作用。书籍设计中纸材的情感表达

3.1 新型纸材的新语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书籍装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书籍装帧设计所选用的不同纸材传递了不同的情感,给予人们不同的感受。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高超,很多新型的纸材随之出现,这些纸材不仅丰富了书籍装帧的设计形式,也为现代书籍装帧的创新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但也为现在书籍装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新型的纸材强调绿色与环保,因此很多纸的制作材料都是纯麻质、棉质、木质混合而成,这样不仅提高了纸张的柔韧度,也增加了可折叠性的特质,这类纸张由于价格较贵,因此应用在精装书籍中。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简洁的设计手法,会给读者呈现出简单的设计氛围,通过特殊的纸材来为读者带来不同的质感,这样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从而激发与读者的共鸣,让读者带着这样的情绪提高自己的阅读兴趣。设计师在充分了解纸材的基础之上,结合色彩、肌理等,充分发挥出书籍装帧的价值,彰显出设计的情感属性。

3.2 纸材的肌理语言

纸材的肌理更多的是一种感受,现在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自然形态,这类形态主要强调纸材的自然度,是根据纸张自身材料的特点来彰显出纸张的魅力,让人们在自然形态下的纸张肌理中感受到自然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对纸张的纤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呈现出纸张最为自然的色泽。第二种是人工形态,这类形态与上一种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类形态主要强调的是通过人为手段来营造出人们所需要的肌理形态,人工形态下的肌理有好处也有不好之处,好处就在于可以在创造肌理的过程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设置出更加精密、稳定的肌理,但同时机器印压的手段会导致纸张失去自然的感觉,这样会导致人们在触摸的过程中偏离最真实的感知。因此,设计师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书籍、不同的客户需求选择不同形态下的肌理,这样才能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拓宽人们的情感世界,并建立?c设计师之间的密切联系。

3.3 纸材的色彩语言

纸材的色彩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其往往被融合在书籍装帧之中,作为一种颜色被设计师表现出来。不同的色彩本身就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情绪,因此色彩在书籍装帧之中也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色彩。随着印刷技术不断提高,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色彩的印刷就非常灵活,从而表达出的情感也就更加丰富。不同的纸材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印刷方式,色彩的加入也会随着纸材的改变与光线的调整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从而为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不同的故事背景要使用不同的色彩,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呈现出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可以更好的描绘出故事中的场景特定,为读者还原真实的人物情节。通过在书籍装帧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色彩的使用方式,从而增加书籍的内涵与韵味,通过视觉传达,让读者感受到了书籍的魅力,真正与书籍产生情感的共鸣。结语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书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同时对书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必须在满足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也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在书籍装帧设计的过程中加入情感元素,才能更好的了解读者内心真正的想法,真正让读者与设计师产生密切的联系,从而挖掘人们对书籍潜在的热爱。视觉是传递读者感受的重要途径,情感因素的加入不仅可以提高读者的审美水准,更加可以满足读者对书籍的需要,促使书籍的内容丰富的同时也充满个性,实现书籍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情感因素在书籍装帧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营造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情绪氛围。

参考文献

浅谈书籍装帧的版式设计 第6篇

[关键词]版式设计 风格 现状

书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借助文字、符号和图形,记载着人类的思想以及情感,叙述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书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它引导我们驰骋中外的一切知识领域,多读书,能使我们增长知识,提高作文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当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电子、激光、声像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涌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喜好,而现代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又使入耳目一新,书籍装帧也是一样,受到这些新鲜元素的冲击。旧时的手抄本、羊皮书、珍藏本等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过去的书籍装帧讲究的是书卷气,在色彩的运用上讲究的是灰、雅。随着时代的改变,人的审美情趣也改变了。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书籍装帧设计师应该改变旧的设计观念,强调色彩的对比和版式的个性特征,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核心部分,一个好的版式设计不仅要便于阅读,更重要的是要参与书籍内容的表现。

一、书籍装帧的构成元素

书籍装帧,是构成书籍的形态、材料和制作等方面所进行的艺术和工艺的设计,即从一叠文稿演变成一本印刷成型的图书的整个过程。

从空间上来看,其构成元素有封面、封底、护封、书脊、环村、扉页、版式、插图等。从内容上来看,其构成元素有文字、形象、色彩和构图等。从材料上来看,其构成元素有纸张、纤维织物、皮革、塑料、木材等。

在如此众多的构成元素中,版式设计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翻开一本书,与读者接触最多,印象最深的便是书籍的版式,好的版式设计,哪怕是一根线、一行字、一个抽象符号,一两块色彩,都要具有一定的设计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韵律美。

二、书籍装帧中的版式设计

1书籍装帧中版式设计的组成部分

版式设计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视觉传达艺术的重要手段,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关于编排的学问,但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可以说是现代设计者所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所谓版式设计,就是在版面上,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进行个性化地表现,是一种具有个人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视觉传达方式。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让人产生感官上的美感,版式设计涉及到报纸、刊物、书籍(画册)、产品样本、挂历、招贴画、唱片封套和网页页面等平面设计各个领域,涉及范围广泛。但在书籍装帧艺术中,版式设计亦称为书籍正文的格式设计或编排设计。它是书籍装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一本书,在每一页的版式里,都会涉及到许多内容,如版心、字体、字号、天头、地脚、订口、切口,另外还有行距、重点标志、注文、标题、插图等。

2书籍装帧中的版式设计风格

就如同绘画艺术产生的不同流派一样,书籍装帧的版式设计随着时间长河的不断前进,也产生了不同的设计风格。

(1)古典版式设计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版式设计风格,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自德国人谷腾堡确定的欧洲书籍艺术以来,这种版式设计风格至今仍处于主要的地位。其设计形式是以书籍的订口为轴心,左右两页的格式相互对称。内文的版式有着严格的限定,字距、行距都有统一的尺寸标准,天头、地脚、内外白边均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精准和具有保护性的框子,文字油墨的深浅以及嵌入版心内图片的黑白关系,也都有严格的对应标准。这种设计风格,相对教条,会让人缺少新鲜感、韵律感,但非常适合教科书等正规书籍使用。

(2)网格版式设计

网格版式设计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完善于五十年前的瑞士,这种版式设计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当时建筑艺术对其深刻的影响,其风格特点是运用严谨的数学公式来计算出符合美学的比例关系,把版心划分为无数统一尺寸的网格,将之分为一栏、二栏、三栏甚至更多的栏,然后把文字与图片安排在其中,使版面具有一定的节奏变化,产生优美的韵律关系。网格版式设计风格在实际运用中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它将版心划分的更加细致合理,符合美学的要求,但是也会给版面带来不可避免的呆板的负面影响。

(3)自由编排版式设计

自由版式设计的诞生,首先来源于科学技术成果的突破,激光照摔技术的产生,使自由版式设计的发展有了可能。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电脑制版技术的普及,自由版式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起来,使其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设计新潮流。另外现代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察了人生存需要的更深层心理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目的是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这种新的设计思维,也促成了自由版式设计的发展。自由版式设计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戴维,卡森,他改变了字体和书写的原有规律,打破了过去人们对版式设计的认识,超越了传统版式设计限定的界线,将自由版式设计和先进的电脑技术相结合,开创了划时代的设计新观念,自由版式设计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版心的无疆界性——它是依照设计中字体、图形内容随心所欲的自由编排。将所占实物空间与空白间隙同等对待,页面中正负形的关系均为有形空间,正形通过负形的衬托而存在,负形则以正形的存在来显现。

字图一体性——在自由版式设计中,往往将字体看成是图形的一部份,即通常所说的字体图形,字图一体还体现在版式的编排和图片可以任意相互叠加、重合上,使版面中有无数的层次,以增加画面的空间厚度。

解构性——这是自由版式设计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它是指运用不和谐的点、线、面等元素与破碎的文化符号一起,去重新组合新型的版面形式。

局部的不可读性——在自由版式设计中,除去可读的部分外,仍有一些具有不可读的局部。这里“可读”的部分是指设计者在安排版式的过程中,自认为读者应该能读到的部分,它包括字体的级数大小及清晰度等。而“不可读”的部分在于版式设计过程中,认为读者无需读懂的部分,在处理的手法上,常常把字号缩小,或是将字体虚化、重叠、复加处理,甚至用电脑字库中的数码符号来代替。

字体的多样性——对于书籍装帧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来说,任何版式设计都离不开字体,字体的创新才会有设计的新颖。到了自由版式设计时代,对字体的要求不光是种类上的多样,更要求不断创造出新型且富有现代感的字体,来满足版式设计的需要。

版式设计是书籍装帧的载体,不仅通过编排文字及图形来传达书籍的内容,同时也通过诉之于视觉的方式传递情感,它是现代书籍装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要功能是在读者与书籍之间构建信息传达的视觉桥梁,但现在仍有许多设计者将设计重心放在书籍外部装饰上,主要体现在对书籍封面的设计上,大部分人容易忽略内页的版式设计对书籍整体的影响。市面上由很多封面精美的图书,由于忽略了版式设计,使得书本在被打开的瞬间就流于平庸,使其本身不具美感,又编排紊乱,缺乏正确的视觉顺序,使书籍难以产生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也不利于读者对书籍进行有效地阅读,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一件事。

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第7篇

书籍的形态, 顾名思义:即书籍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形象和神态。它包括:三维的立体形态和二维的平面形态两种。

1、动态及三维的立体形态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书籍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一种整体的形式就是书籍的一种形态。书籍的这种形态设计包括:书籍的开本大小的形式, 精装平装的形式, 书籍护封的形式等等。我国古代书籍的形态有:卷轴装、散页装、包背装、蝴蝶装、折叠装、线装等等。而西方的书籍形态从泥版书到莎草纸书、羊皮书、到现代书籍等等, 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书籍形态均体现出了书籍的一种不同的外在形式美感。

所以, 我们平时所说的书籍装帧设计, 首先, 就是设计出它的一种外在的整体的视觉形态。这里所说的“外在的整体的视觉形态”并非指的只是它的一种平面效果的设计。书籍在与读者发生翻阅关系的时候, 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吕敬人为萨莉·摩根著, 潘小芬译的《黑与白》专门设计的书籍封面和书籍的版式就很具有这一动态视觉的效果。如何使读者在翻阅书籍的时候有一种连贯的动态美感, 这对于书籍设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2、二维的平面形态

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既是立体的, 又是平面的。它的平面的视觉形式包括:书籍的封面、书脊、封底、内文版式等。因为读者在阅读的时候, 对于书籍来说是一种享受。所以, 设计者在设计书籍的时候就一定要力求书籍的立体形式美感和书籍的内部平面设计的一致性, 但又不失平面设计独特的自由性。

二、传统视觉元素释义

我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 其中古典文学、哲学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形式等等尤为突出。如果我们守着金山还在四处找钱花, 岂不叫人笑话。所以说,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何把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书籍装帧设计作为视觉设计, 其形态构成元素都是视觉元素。我国的传统视觉元素大致可以归纳为:中国书法、绘画、篆刻印章、中国建筑、中国结、秦砖汉瓦、京戏脸谱、皮影、陶瓷造型装饰、玉雕、中国漆器、木版水印、钟鼎文、风筝及其它形形色色的传统装饰图案。以上是部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做中国人自己的设计, 就不能只讲表面的东西, 一定要不断学习, 深入研究, 做出具有独特中国民族性的设计。

三、传统视觉元素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1、在书籍版式设计中的运用

(1) 封面上的运用

书籍的封面具有保护、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作用。作为设计者如何根据一本书的内涵既能巧妙的设计出书籍的封面, 使它耳目一新, 吸引受众的眼球;同时又能准确传达出书籍的内容, 体现出它的品位, 并且设计风格具有强烈的中国民族味道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中医里有望面相而诊病情的一种手段。面部的每一个部分 (如:眼、鼻、嘴等) 都可以体现出体内各脏器的运行情况;因此, 人脸的外观形态能映射出人体的内部实质。

封面犹如人的脸面, 凝聚着书籍的内在含义, 它通过各种要素的完美组合, 以视觉的形式传达出书籍的信息。所以, 封面我们可以理解为与书籍的正文相呼应的书籍内容精髓的再现。

(2) 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运用

要体现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书籍就要做出具有中国民族性的设计。那么这种中国的民族性到底是什么呢?中国传统的“书卷气”正是这种民族性的典型体现。

“书卷气”——是埋藏在中华民族心底的一种审美情趣。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国的绘画理论里, 它指的是一种“气韵”、“韵味”、“传神”等概念。当然, 它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分析角度、人们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用这样的审美情趣, 将我国的传统视觉元素更好地与国外的先进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 设计出具有我国特色的书籍装帧艺术设计, 是促进我国书籍装帧事业良性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步。

具体来说, 就比如人们把京剧艺术家俞振飞创立的俞派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归纳为“书卷气”。中华民族特有的这一审美情趣。他的表演中充满了“书卷气”的高雅格调, 这主要来自于他的知书、明诗、善画所积累的修养。戏剧表演中的“书卷气”是如此, 那么在书籍装帧设计中, 传统视觉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运用, 更是如此。如:邓中和为宁宗所著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而设计的书籍就是传统视觉元素在书籍装帧中的合理运用。书籍的内容是介绍中国的一种文化。那么它的这种中国味的设计具体表现如下:在它的封面版式设计上, 设计者首先采用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元素——中国仕女图画和中国国画里的工笔图画;同时, 运用仿古的色调;采取纵向式的排版, 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说到这种感觉, 人们似乎首先会想到北京天安门那种庄重的中国味的感觉。最后, 在书名上又采用的是中国的书法字体, 这使得它庄重而又不失自然、清新的感觉。所有这一切的中国元素构成了这本书精美、考究的封面设计。它体现出了一种中国固有的“品位”、一种“学养”的书卷之气。像这样的中国传统元素在书籍装帧中这样合理到位的运用的同时, 再结合现代化的一些工艺、印刷技术让整个书籍装帧设计达到一种完美的具有“中国味道”的视觉效果, 实在难得!

作为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先行者丰子恺先生也自觉追求书籍设计的民族性。他在《<君书籍装帧艺术选>前言》中指出:“于我们的书籍装帧, 我有一个要求:必须具有中国书籍的特殊。我们当然可以采取外国书籍装帧艺术的优点, 然而必须保有中国的特性, 使人一望而知为中国书。这样, 书籍便容易博得中国广大群众的爱好。”

丰子恺用毛笔画漫画味的封面画, 用章草味的行书书写书名, 自然就赋予了其设计浓郁的东方美。丰子恺并不满足于此, 还要在画面中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夏尊翻译的意大利亚米契斯著《爱的教育》, 《译者序言》专门谈了书名问题:“这书原名是《考莱》, 在意大利原语是‘心’的意识。”该书封面为米黄色, 字画用橘红和咖啡色。以书脊为中心, 画一颗橘红的心, 封面和封底各有一名裸体小孩, 一手持杆, 一手扶心, 相对而站, 天真可爱。很像印刷用的雕版, 丰子恺在那颗橙红色的心上镂空出一些米黄色的花纹来, 其花纹图案犹如丰家祖传老店丰同裕染坊印出来的蓝色印花布上的“敲花”花纹。这些正是丰子恺的神来之笔, 将一颗意大利孩子的心点化成中国心。

同时, 对于丰子恺说, 他在表现一本书的封面时, 往往都是游刃有余, 习惯留下大量的空白, “计白当黑”, 虚实结合, 让人回味无穷。不过在《爱的教育》这本书的设计上他将封面的表达延续到了封底, 进一步增强了书籍设计的表现力。在20世纪上半叶的书籍设计, 都不是太注重书籍封底和书脊的设计。而《爱的教育》算是个例外。

(3) 体现我国宗教文化精神的运用

我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是雄浑、典雅、和谐的中和之美;老庄倡导的是冲淡、飘逸、自然的萧散之美;佛学追寻的是空灵的禅意之美;所有这些都是构成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书卷气”的重要精神内涵, 即我国独有的这种民族审美意识。那么具体表现在如:慈向群为《邓广铭全集》这本书设计的书籍装帧, 它体现了“老庄倡导的冲淡、飘逸、自然之美”。设计者在书籍封面设计上, 采用了一种很朴实的传统元素为主的图片, 再运用一种古朴的色调表现出来, 整个画面有种诗意的美感。这样的设计刚好又与书籍的内容相协调。很好地将我国传统视觉元素运用到书籍装帧设计的封面设计中去了。也反映出了我们中华民族心底的这种独有的审美情趣。

所以说, 在做中国的东西的时候, 一定要对中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样的前提下, 在设计中国人自己的书籍的时候, 才能合理的把握好这个分寸。什么样的书籍内容, 适合什么样的书籍设计。

再如:在宁成春为《读书文从》这本书做的书籍装帧设计则体现了中国味的一种无言的美。他没有采用太多的设计语言在书籍的封面上, 但是, 那并不意味就是设计味道不够, 正是这种看似简单, 却很精致的简约之美的设计体现出了与书籍内容相匹配的格调。也留给了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换句话说, 说出来的越少, 留着不说的越多, 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2、内页上的运用

如郑子杰为《范曾临八大山人》这本书做的书籍装帧设计又体现了一种简约的美感。一眼望上去也是很具有中国味道的设计风格。在内页版式设计里仅有的图片是采用中国画之写意格调, 版式、文字部分全都是采用我国书法形式来体现出一种淡淡的中国味。

四、传统书籍形态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

不管是在三维立体形态设计还是在二维平面形态的设计上都应做出本国民族特色。不管运用什么样的传统视觉元素, 一定要注意的是外在的形式美学与书籍本身的内在美相统一形成完美的结合, 才是最好的书籍形态设计。

郑子杰为《范曾临八大山人》这本书做的书籍装帧设计在书籍的形态结构方面采用的是:用“皮”和“竹”这两种天然材料相结合的形式来体现这种淡淡的中国味。这样的书籍装帧设计在形态上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散页装形式, 再加上现代工艺的制作, 就使得它颇具品位, 而又不失中国特色的民族性。

总之, 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要想在世界书林中独具一色, 必须是在传承我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的前提下, 结合西方先进技术, 不断创新设计, 使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朝着民族化与世界化的步伐前进。

摘要:书籍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不同书籍有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内容, 不同国家的书籍有着不同民族的背景。书籍装帧设计是为书籍的文化内容服务的, 它应忠实地体现书籍的民族文化内涵, 美化书籍的外在视觉效果。为书籍的民族文化内容提供阅读的方便性和趣味性, 进而能够更好地提升书籍本身的价值。由此可见, 书籍装帧设计与民族性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书籍装帧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作为书籍的第一要素——文字, 其载体的材质自商代的“甲骨文”到周代的“玉版”, 再从西周的“竹简”以革绳相连成“册”, 称为“简策”, 直到东汉“纸”的发明, 才确定的现代书籍的材质, 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促进了书籍的成型。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形态也几经演进, 先后出现过卷轴装、散页装、包背装、蝴蝶装、折叠装、线装等形式。中国传统书籍有丰富的形态特征和民族文化内涵。历朝历代的中国书籍以其优雅的装帧设计, 特殊的形态为世人称颂。由此可见, 我国传统的书籍设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怎么继承和发展这块传统文化的瑰宝, 振兴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事业, 使我国的现代书籍设计能够在世界图书市场占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正是我们今天的书籍设计者应做之事, 也是此片论文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书籍装帧设计,书籍形态,传统视觉元素,民族性

参考文献

[1]吕敬人, 著.书籍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1]吕敬人, 著.书籍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9.

[2]朱光潜, 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漓江出版社, 2011.[2]朱光潜, 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M].漓江出版社, 2011.

[3]于连祥, 著.丰子恺的审美世界[M].学林出版社, 2005.[3]于连祥, 著.丰子恺的审美世界[M].学林出版社, 2005.

[4]王朝闻.审美谈[M].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4]王朝闻.审美谈[M].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

现代书籍装帧的形象设计 第8篇

一、视觉形象的研究对象

现代书籍装帧的形象设计,是一个从内容到形式的完整创新设计,是风格一致,内在联系密切的统一体。现代书籍装帧的形象设计包括的内容主要是:封套和腰封设计、封面和封底设计、书脊设计。那么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是如何形成对读者的吸引力?并使书籍达到应有的思考深度,从而成功传播文化内涵?这就来源于视觉因素的合理编排,运用理性的定位,结合书籍内容的结构,创造一个可供人们认知的过程和利于思维发展的合理分布,最终形成一个融合心与神、心与气一脉贯通的完美信息传递方式。现代书籍的形象设计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由于个性很强,要求设计者必须具备很丰富的实际经验和全局观念,特别是对所设计内容的深入领会能力要求高,虚实处理很难掌握,却会设计出独具匠心的作品。

二、视觉形象的设计策略

首先是封套和腰封设计。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包括平装书、精装书和特种书籍三种。封套又称为书帙、书函、函套、书套或书衣。在精装书和系列书的出版中常用,同时书籍的精美、细致和考究之感尽现。封套的设计要求必须与封面设计的整体风格和质感和谐统一。例如,采用的色彩虽然具备对比关系,却可以在封套设计和封面设计中均加强简约的风格,或者以黑色和白色相同特种纸的应用方式寻找对话。而封套所使用的材料以纸板或木板或织物,或用纸张裱贴而成。还有的采用皮革或金属制作而成,但是较少运用,多是由于成本高的原因,但是均具有极强的触觉张力,体现其稀少而精致的特征。设计可以有图形,如果是运用较厚的纸板作为封套,图形面积一定要控制,不要超过开本1/3的面积,当然图形可以是印刷的形式、可以是闷切出的形式,还可以是粘贴异种色织物的形式。

护封又称为护书纸。现代书籍由于是特殊的文化商品,护封的促销作用在宣传和促销中,注重的是体现出书的文化内涵。同时达到赏心悦目、脱颖而出地吸引住受众,使其做出明智的选择。所以现代的护封设计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保护作用,一种设计是取代封面,设计方式完全是封面语言,所以实质的封面只是白色的卡纸,这种包裹整个封面、封底与书脊,并且具有前后勒口的方式被称为全护封;另一种护封设计主要具备的是广告效应,如果是小说,则可以在护封上设计此书的畅销情况,以及名家推荐的字样;如果是纪实性内容的书籍,可以设计事件中最吸引人的关键性情节或文字;如果是杂志,可以设计本期当中最重点的内容;如果是某人的理论思想专著,甚至可以设计书名和作者名在护封上,这种特征的护封称为半护封,可以占据开本高度的1/2、1/3、1/4或3/5等,一定要根据书籍的整体设计需要而定。应用特种纸张的较多,也可以用铜版纸、亚粉纸或是硫酸纸。硫酸纸因为是半透明的,舒雅而不冷漠,又可以与封面内容浸润期间,并会增加读者阅书时的爱护心理。

其次是封面和封底设计。封面、封底设计是与书籍的内文联系最密切的外面貌,直接起到介绍书籍内容、传递书籍性质、展示书籍风格的视觉表象因素。所以这里的设计应该是具备语言精炼、表述准确、风格明确和新颖独创的特点。通过优良的设计表现,使读者在选择时有购买行为,又能在购买后将之视为有收藏价值的书籍。以往的书籍设计通常都是精装书有护封,简精装和平装书只设计封面。而现代书籍设计在平装书设计中也会有护封,只是封面不是采用硬纸板,也不会像精装书籍的护封采用特种质材包贴封面。精装书籍的封面材料会很新颖,有纸质、金属、皮革、布匹或人造革,现代的科技,使书籍设计可以使用有芳香的油墨、各种自然色彩的荧光油墨或者环保而安全的食用油墨。

现代书籍的封底设计,相对封面简洁一些。封底的广告性也常被设计成本书的独特观点,以及作者的相关出版书籍信息,提供读者去选择。有些封底的设计甚至只是书籍封面色彩的延伸;有些是把书籍中比较能体现中心内容的图片应用于封底;也会有一些书籍将此书的出版目的和意义的文字内容设计在封底,产生目光凝聚的阅读效果。

再次是书脊的设计,在现代设计中确实引起了重视。因为书脊在书籍的摆放时是先于封面和封底被人们认知的,所以要具备个性和新颖性。书脊设计内容重点在文字的清晰识别与准确认知上。与书籍的封面设计和封底设计连续贯通,浑然一体,体现了设计师精准而敏锐的设计思维,新颖独特的视角,独具匠心。这种一体式设计在整套书籍或系列书籍的书脊设计中使用效果突出。在保持每本书的独立审美价值基础上,凸显出在陈列时的整体张力。不仅完整性强,而且加强了空间的占据性,强化了主体,吸引读者的视线。

三、结语

现代书籍装帧的形象设计已经不受已有形式的限制,更灵活,对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创造力要求更高。目前由于书籍设计越来越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定位,因此不断涌现出具有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特质的优秀设计师与作品。反映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良好素养与历史责任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所以在了解其文化历史的同时,更要关注现代书籍的重要变化,因为此方面反映了当下人的心理变迁与文化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设计出适合现代人阅读的书籍。

吴晓慧现任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装潢系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青年艺术家联合会设计家协会理事。黑龙江省广告协会高校会员学术委员会成员。

(左页)吴晓慧龙江春秋书籍装帧设计

(上)吴晓慧大型系列片睦邻宣传册书籍装帧设计

(下左)吴晓慧美术学院作品展海报设计

高职《书籍装帧》课程教学方法探究 第9篇

要将高职教育的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引导高职学生在《书籍装帧》课程中对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对课程产生兴趣并转化为学习动力, 就要加强引导。而引导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现从开展教学实践、把握教学重点以及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氛围的校内外实训等角度对《书籍装帧》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论述, 探索符合高职《书籍装帧》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包括教学案例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学习过程的实践性。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全面的实践技能和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的综合素质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必须以培养实践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新型设计人才为目标。

教学案例的实践性在《书籍装帧》课程教学中, 我们以教师或企业实际设计成果作为教学范例。以真实案例作为教学实例, 能让学生真切体会书籍装帧的可接触性, 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实际项目中的客户群体对书籍装帧的具体要求, 并能将所掌握的课程理论知识付诸实现。教学案例的实践性对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储备或者掌握大量实际案例和经验, 才能以优秀的书籍装帧案例打动人, 培养出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实际案例应分步骤地解析给学生。案例全过程包括从书籍装帧设计思维立足点到设计初稿, 再到设计正稿直至设计完成, 送至印刷制版。教师不仅要把每个步骤的设计想法分析给学生, 还须详述设计稿件的操作过程。例如, 在使用电脑软件环节, 从一个图片处理软件导入另一个排版软件的步骤。

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在课堂的听与看之后, 实际动手训练的过程。课程教学开展到哪个部分, 学生实践就要配合到哪个程度。在实践中, 学生应能够自我消化学过的课程知识。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组织方式是高职教育的特色, 培养学生的是“授之以渔”的方法。在课程设置中, 尤其应强调实践环节, 这与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 即突出多种能力培养, 提高分析、设计、制作等各方面素质, 体现设计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与理论知识结合。

教学内容的电子化

教学内容的电子化强调电脑艺术设计在书籍装帧中的应用, 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电脑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和电脑排版印刷技术。数码技术运用电脑对图片、文字、色彩进行编排组合, 大大缩短了原来手工设计所耗费的时间, 让书籍装帧设计人员从复杂的手工绘图中解放出来。书籍装帧设计手段的多样化、材料语言的丰富、印刷技术的精确、电脑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发展, 都会给未来的书籍装帧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应把握好电脑在书籍装帧教育中运用的特点, 汲取电脑平面设计的艺术优势, 抓根本、求变化、应发展。必须将电脑平面设计艺术和高职实际教育情况相结合, 对电脑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研究, 更好地发挥电脑的工具作用, 从而完善高职类学生学习书籍装帧设计的教育方法。

电脑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语言逐渐发展成熟, 同时也作为一门独特的专业 (专业技能) 凸显出来。书籍装帧设计和其他设计领域一样, 受到新媒介、新设计技术的挑战, 设计的方式和手段在不断改变。这不仅体现在书籍装帧的前期整体性设计艺术表现手法上, 也体现在书籍装帧设计后期的印前排版工作和制版的工艺与技术上。书籍装帧设计的岗位分工由设计、电脑制作、制版和后期印刷装订几部分组成, 不同的岗位或多或少都与电脑技术相关联。从社会岗位需求可以看出, 对电脑艺术设计的掌握是现代高职学生就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不论是在设计阶段、制作阶段还是制版阶段, 电脑在《书籍装帧》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视。

对电脑艺术表现力的把握电脑软件技术运用于书籍整体设计, 主要涉及Photoshop的图片处理和Painter的电脑绘制手法等。Photoshop软件处理图片比较方便, 如可做出多种图片的叠加、套用、透叠、溶解等特殊效果。在这些方面, Photoshop的图层渐变、色阶调整变化、滤镜等功能操作可以将书籍的封面、封底甚至是内页等整体部分设计表现得更为多元化。运用这两个软件的绘画功能, 能将电脑技术中的绘画表现艺术融入书籍装帧的整体效果。譬如, 利用Painter软件的油画、蜡笔画、水墨等表现手法可完成书籍插图、插页等操作, 能强化书籍内在与外在的视觉美感, 丰富阅读的层次感。在教学过程中, 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软件使用的基础上, 学会运用软件的艺术特点于书籍装帧设计, 达到学以致用。

对电脑软件的排版和印前技术的把握设计本身就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体。如果说书籍装帧设计的艺术性是电脑艺术设计手法的视觉化表现功能, 那么工艺性则是电脑艺术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功能———技术功能, 即印前页面排版和拼版。电脑艺术设计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印前技术性应用。首先是开本、页面在软件中的设置。PageMaker是专业的排版软件, CorelDraw、Illustrator也常被使用, 它们各有其排版特点。进行书籍的排版工作, 应根据印刷纸张的开度进行尺寸大小设定, 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一个或多个页面的排版操作。其次是图片的像素和四色处理。一般的印刷图片在印前要求像素在300dpi左右, 最低不低于150dpi, 这样的要求是为了保证图片印刷后的清晰程度。四色图片也是印刷技术的一部分, 印刷色彩通常是以CMYK进行的, 在教学中教师对图片的像素和四色处理的印刷概念要反复讲给学生, 这些知识是新内容, 不是讲一次学生就能记牢的。

教学实训环节

实训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在学生掌握了基本设计理论和方法后, 就会进入《书籍装帧》课程的实训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训课程相结合, 是有效的高职课程实施方式, 其核心是面向市场、注重实效, 少了这个核心, 就很容易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流于形式。

高职校内与校外实训环节分别是学生的专业仿真实践环节和融入职场实战环节。应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环境,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资源, 发挥两方面的优势为教学服务, 即与企业紧密联系, 进行校企合作。

书籍装帧设计的校内实训阶段应围绕实训基地的职场仿真环境展开。应请企业的设计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开展实训指导, 将课题 (命题) 带进实训室, 让学生了解并实际参与依次从设计初稿—电脑设计稿—输出 (手工制作装订成册) 这一完整的书籍设计流程。特别是在书籍装帧设计的后端即制版印刷阶段, 书籍装帧设计完成后如何拼版、拼版技巧、专色版设定、刀版的设定等等一系列专业技术技巧问题, 都需要让学生熟知和掌握。学生与校外兼职教师通过互动交流汲取的知识与信息是学生在前期课堂教学中较少接触到的。同时, 校内专职教师通过与校外兼职教师交流能够了解企业对书籍装帧设计人才的需求目标、需求层次、专业分工以及行业发展动态等信息, 进而及时改进教学的不足, 让社会资源真正被“请进”校园。

在校外实训阶段, 学生走出校园, 进入企业、公司和印刷制版等专业相关单位, 担当职业角色, 在职场进行实战。这个环节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真正了解企业, 学生将直接面对客户群体, 多样的客户群、不同的设计要求对学生都是很大的考验。协调、沟通是学生在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另一种磨炼, 也是校外实训的目的之一。

面对多元的现代社会, 我们不可能简单地用一种教学模式去适应所有的需求, 而应不断研究新的课程和教学形式去发现、分析和适应艺术设计市场对设计教育的需求, 制定合理的、独具特色的艺术设计课程。

总之, 必须根据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及自身的条件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书籍装帧设计技术人才。在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必须得以充分发挥。高职艺术类专业的《书籍装帧》课程教学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要能应对社会发展对书籍装帧设计技术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应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肖勇, 肖静.书籍装帧[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29.

[2]丰明高.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与专业能力培养探讨[J].美术大观, 2008, (9) .

[3]赵红英.数码技术对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 2006.

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 第10篇

一、书籍整体装帧中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最早提出情感化设计这一概念的是唐纳德·诺曼。他认为情感化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第一个层面是感官层面, 第二个层面是行为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反思层面。这三个层面代表着人们对于事物认知的三种层次, 就阅读书籍而言首先人们看到的就是书籍的外表, 也就是视觉对于物质的第一感官。然后人们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 具体的感受就代表着行为层面, 是书籍使用功能和易用性的具体呈现。人们在阅读书籍后, 思想上会对于书籍产生一定的情感, 人会因为书籍的内容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 又或者对自身进行深刻反思。对于书籍的整体装帧而言, 要立足于我国书籍装帧发展现状。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体现, 就是以书籍整体装帧的物质性作为重要基础, 再将其具有的精神功能充分展现出来, 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情感, 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和感知到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所具有的整体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这种书籍装帧中的情感化设计元素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散。书籍整体装帧设计与书籍中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书籍装帧中的情感化设计需要具备引导性, 能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将情感世界与书籍产生共鸣, 从而起到一定的积极效果。如果书籍装帧设计只是一味想要吸引读者的关注, 而将众多色情、暴力的因素都放入到书籍装帧中, 不仅会使得读者忽略或误读书籍中的内容, 甚至还会对读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误导。

二、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的图书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发现, 现阶段我国图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书籍装帧的形式也呈多元化趋势。图书装帧想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 对于图书装帧设计必须要给予更多的情感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书籍更加具有感染力, 才能更加吸引读者。书籍装帧中融入情感化的设计理念,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 人们从对于书籍的本体认识已经逐渐上升到行为水平或更高的层次, 可以说情感化设计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想要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要找寻有效的措施, 加强情感化元素与书籍装帧的良好融合, 这是一条必经之路。书籍整体装帧设计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体现, 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从人的情感、认知心理等众多角度出发, 如果不能坚守这一原则, 那么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也终究是徒劳的。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体现, 是装帧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随之应用在书籍装帧中去,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 不仅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 使得技术体系越来越成熟, 同时还需要尊重新技术提出的要求。如果新技术的融入并没有使得书籍装帧领域发生任何的变化, 那么新技术的应用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所以随着装帧工艺的不断发展, 书籍装帧也必定会融入情感化设计理念。

三、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思考

(一) 材料的情感化设计

1.传统纸张具有的情感魅力

纸张是书籍表现的重要媒介, 传统纸张具有属于自身的独特魅力, 纸张材料具有的质感使得书籍的美感得到了强化。厚度、纹理都是纸张所具有的特性, 能够对人的多种感官发起冲击, 使得人们对书籍产生了情感, 是纸张架起了人与书籍之间沟通的桥梁。纸张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对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先人的伟大智慧, 纸张也成了书籍装帧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纸张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中国传统的纸张, 这种纸张是利用传统的造纸术, 通过手工加工制作的。另一部分就是欧洲纸, 这种纸张是利用机械设备生产制作的。在我国纸张与学术领域和艺术领域发生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纸张不仅仅只能被应用, 同时还能被触摸和感觉到, 因为手工纸张在制作生产的过程中, 应用的原料和制作工艺都会存在巨大的差异性, 纸张也是以碱性存在的, 是非常适合承载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一些纸张能够散发出清香的气息, 能够激发人们对于书籍的喜爱, 更能帮助人们良好地融入到书籍所构建的情感世界中去, 这也正是书籍装帧中情感化设计元素的重要体现。

2.新型工业材料中的情感创意

纸张的机械加工技术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材质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工业发展迅速的今天, 人们在纸张生产过程中经常会选用工业材料代替传统的纸浆, 生产的纸张更加适用于现代印刷技术。除了这些经常会应用到的纸张外, 一些特殊性的纸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能够体现出情感化设计元素, 例如:现在的一些儿童书籍, 为了能够满足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 将一些仿毛皮的材质融入到儿童书籍的画面中去, 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提升儿童书籍具有的吸引力。

(二) 印刷的情感化设计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纸张的材质也呈现着多元化的特点, 能够支持不同的印刷工艺, 使得在书籍印刷中也能体现出情感化的设计。首先, 需要讲述的就是凹凸印刷工艺, 凹凸印刷能够使得图形的立体感觉得到有效提升, 而且还能够支持二次印刷, 这对于纸张的材质有着较高的要求, 只有印刷技术和纸张材质的良好契合, 才能将凹凸印刷所具备的优势最好地呈现出来。这种凹凸印刷方式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经常可以看到, 可以使读者的触感更加强烈;其次, 需要讲述的就是3D印刷技术, 这种印刷技术在我国的印刷领域属于先进技术, 该种印刷技术将立体成像与印刷技术进行良好结合, 使得平面印刷能够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加强烈和奇特, 打破了以往传统印刷技术所呈现的平面和静止的形式, 使得平面形象更具生动效果, 为平面赋予了生命力。

结语

书籍是承载文化、智慧的重要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于书籍装帧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将书籍装帧与情感化设计理念进行完美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有效地提升书籍在图书行业的竞争力, 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有效地增强图书具有的吸引力, 使得书籍与读者的情感世界产生更美好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芦扬.浅谈中国发展中的书籍装帧设计[J].艺术科技, 2015 (12) .

[2]甘芳芳.交互体验在立体出版物中的应用与探究[J].艺术品鉴, 2016 (3) .

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汉字艺术 第11篇

杉浦康平被誉为日本设计界的巨人,是国际设计界公认的平面设计大师、书籍设计家、教育家。他将音乐、建筑和绘画艺术相融合,形成自有的设计理念,以其独特的设计学说和方法论,揭示了书籍设计的灵魂,他使意识领域的世界形象化,对新一代设计师影响甚大。

《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杉浦康平与亚洲同人的对话》这本书,收录了近年杉浦康平与中国、韩国及印度的六位著名设计师之间关于设计的对话(见图1)。杉浦康平对话的这六位大师,分别是致力于书籍插图设计创作和中国书籍装帧文化研究的中国大师吕敬人,致力于传统民间文化系统发掘、保存、整理和传承的台湾民间文化学者黄永松,“前卫夸张”的韩国书籍设计家郑丙圭、安尚秀,“唤醒关注印度硬笔书与编排设计之学术研究的艺术家”——R.K.乔希(R.K.Joshi),以及平面工业设计师柯蒂·特里维迪(Kirti Trivedi)。他们就东西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以及亚洲文字、书籍、设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谈,不仅包含了各自对本国文化与文字的思考,而且还精选了六位设计师的经典作品,不仅为读者的实践活动树立了典范,而且对于书籍装帧设计中的文字艺术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中、日、韩、印同处亚洲,有着近似的文化大背景,尤其是中、日、韩三国,地缘和文化都十分相近,不同国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也因此有着相似的内核,但由于不同视角和不同经历,各国设计师又具有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风格。他们就东方各国的文化异同,亚洲的书籍、文字、设计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所进行的对谈,对本国的文化、文字以及如何将其融入实际设计工作的体会和经验都做出了很多思考,对于同行来说,都是极其珍贵的经验和借鉴。

杉浦康平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日本,在德国接受系统的建筑学教育,青年时期已名满于设计界。32岁起他成为德国乌尔姆造型学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Ulm)的客座教授,形成了丰富而多元的设计思路。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腾飞助力了文化及文化传播的发展,杉浦跨越性的经历使得他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去表达亚洲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实际上,杉浦的设计哲学,几乎就是日本的设计哲学。他痴迷于中国文化,对亚洲的宗教文化顿有心得,对汉字书法及东方各国的民族音乐都心存热爱和仰慕。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在他的设计作品中以隐含而核心的方式展现出来。西方设计的多元层次,东方文化的灵动自然形成一个独树一帜的流派。70年代他回到高速发展的日本,开始了书籍的装帧设计工作。他信奉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文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设计活动体现在作品经由读者翻阅并传达到内心的过程中,设计的功能也于此完成。杉浦早前对于书籍装帧艺术的独特见解可以归纳为“五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他认为,书籍拿到手上,从第一眼所见、第一次触摸、第一缕吸入鼻腔的油墨香,到每一次都能浸入神经的气息,甚至翻动书页所发出的“嘶嘶”声,都是它带给读者的直观感受,综合这些细腻的感官体验,便能够触动读者内心对于书籍内容的期盼和渴望。

东亚的文字包括日文、韩文、蒙文等,其中漢字为首,日文与汉字的关系最近。前溯百年而已,日文与汉字几近相同。杉浦曾经说过:“在向西方一边倒的日本现代设计中,汉字成为我与之抗衡的重要力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探求全亚洲传统文化,成为我的创意思维之母。”书籍装帧是整本书的审美所在,而其中的汉字则决定了读者的审美倾向,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历史悠久的书法艺术,它通过不同的风貌记载历史,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同样,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它所散发出的魅力亦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汉字独特的魅力也赋予了书籍装帧设计深刻的内涵,它使书籍装帧设计不仅让人停留在视觉层面的享受上,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

杉浦有句名言:“一本书不是停滞某一凝固时间的静止生命,而应该是构造和指引周围环境的有生气的元素。”“见其表而知其里”是杉浦设计哲学中的重要内核,装帧设计中的汉字既可粗壮而威风凛凛地表现主题,又能虚实相衬而充满活力地渲染背景、陪衬主题,汉字时而雄厚、时而俊秀,从不拘泥程式。尤其是象形的汉字、书法,点横竖撇捺,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内力。杉浦的设计哲学从不拘泥于一种纸面传达,他将音乐的声响、诵读的抑扬顿挫、纸面的触感、甚至建筑学中的立体结构都融入设计之中,他将他所热爱的汉字文化,连带汉语中的诗词意境,都带动和植入到书籍装帧作品中。

真正的设计之美,是和时空联系的。现代图书装帧设计的主要趋势是注重书籍设计的整体性、易读性、民族性以及独特性,而汉字在保持和促进这“四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对于汉字特征的认知,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整体性的感知,无论是其基本形体结构,还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都是基于其形体结构的整体性而言的,而将这种整体性运用于书籍装帧设计中,可使书籍装帧设计具有独特的魅力;其次,汉字的易读性可以使书籍装帧设计更加简练,不需要烦琐的文字便可轻松传达思想,节省了排版空间、优化了书籍内容。民族性则让书籍装帧设计更具特色,这一优势也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汉字是一门独特的审美艺术,它的独特性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书籍装帧设计的魅力。

视觉冲击力对于设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杉浦也不只一次谈到视觉冲击力的问题,笔者在他的设计作品《遊》中深刻体会到了此理念。《遊》是一本关于整体视觉的杂志,内容跨越了音乐、艺术、建筑、文学、民俗、话剧、现代思想等诸多领域,1971年创刊,1982年停刊,由松同正削主编,杉浦康平主持。该杂志连续出版十一年,影响了一代日本人,甚至可以说,它引领和帮助日本在艺术设计上进入到西方的主流设计界。翻开40年前的《遊》,任意一期,其视觉冲击、设计感受和装帧的精致程度,依然能够与现代最优秀的一批设计杂志相提并论。比如《遊》1978年第1001期,是为了探讨事物问的相似性的一个特集。其中以“遊”字为例,做了34种不同的字体设计(见图2),当设计师将它们排在一个页面中时,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的异同及变化规律,以及书法特有的笔触和厚重感所造就的自在变幻的形态,形神兼备。乍看繁杂、喧嚣、纷乱,细看乱中有序,这种混沌与秩序正是靠具备独特结构的汉字联结起来的,就像杉浦说的那样:往前推可以回到汉字的起源,往后推汉字又陷入了喧嚣。

在《遊》创刊的同一年,黄永松和美籍华人吴美云创办的《汉声》英文版ECHO也开始了它的环球旅程。ECHO关注民间传统文化,致力于记录中国完整的民间艺术,秉承“只做传统,不做现代;只做东方,不做西方”的原则,将东方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ECHO采用调查研究的主题式报道方式,为每一期作品都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主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不仅在文字内容上对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同时对许多工艺制作过程及其所代表的生活哲学与生活文化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于装帧风格之上的不拘一格是这本杂志的主体样貌,出版的原则要求杂志的封面风格要与每期设计内容相呼应,以便于让读者更加轻松地辨认杂志。ECHO杂志在201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期的“亚洲之最”评选为“给内行看的最佳出版物”。在黄永松等一批艺术家的保护和传承之下,中国国内大批的艺术设计家也逐渐投入世界潮流,同时更加回归到民族本源。如果可以在大时代的视觉快餐文化之下,思考和发掘出汉字艺术的文化精髓,并将其融合到时代的更迭之中,也许可以找到使汉字艺术通过设计得以再生乃至永生的价值。

论书籍装帧中的视觉导向设计 第12篇

一、视觉导向现象

视觉导向在环境设计中很好理解, 设计师可以通过指示牌, 隔断等等进行引导受众, 从而起到导向作用。那么我们要在平面设计中进行视觉导向设计时又该如何呢?在一个二维的版面上, 视觉导向现象可以说是既神秘而又客观存在的。一件平面设计作品究竟通过怎样的设计手法使受众的目光尽可能的停留于设计作品中, 从而使我们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最大化的为受众所接受。同时要求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活动的时候, 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兼顾人类视知觉原理的基础上, 通过对平面设计中各设计元素进行合理安排, 从而使受众的目光跟着我们设计的视线进行, 即引导受众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候按照设计者设计的审美次序进行, 从而使作品信息最大化的传达给受众, 这样, 我们的视觉导向设计才算是成功的。

二、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视觉导向设计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导向确实是存在的, 而且设计者不同设计出的视觉导向也是不同的, 这里笔者仅以书籍装帧设计为例进行探讨研究。书籍设计和一般平面设计不同, 它既是立体的, 也是平面的, 而这种立体是由许多平面所组成的。不仅从外表上能看到封面、封底及书脊三个面, 而且从外入内随着人的视觉流动, 每一页都是一平面形态展现, 因此需要对着每一页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使其信息传递最大化。受众在欣赏书籍时, 通过封面、环衬、扉页, 步步接近正文, 这一连续的欣赏过程要求我们设计时候要有一种引导性, 而不是互不相关的单个环节简单的拼凑。

在设计封面的时候, 我们可以通过对封面这一二维平面中的各个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封面具有视觉梯度感。何为“视觉梯度”?阿恩海姆在其《艺术与视知觉》中说过:“一切知觉梯度都可产生运动感”。根据格式塔学派的研究, 人类本身具有对有秩序的, 运动的事物等感兴趣的特性。知觉梯度可以产生动感, 有助于吸引受众的目光。同时可以通过对比等设计手法, 营造具有出次序性的版面, 这样可以引导受众目光跟着设计者多安排的设计元素进行有序的审美活动。我们在设计封面时候, 可以通过添加一些提示性的设计, 哪怕是不具任何意义的点或箭头, 指示受众下面还有信息, 这也是一种引导受众的设计方法。

书籍设计最先展现在受众视线中的是封面, 其次是书脊及封底。而书脊设计的时候要兼顾封面和封底, 最好能通过书脊设计, 找出其与封面、封底的连续性, 而不是简单的存在。这样, 当受众看到书脊, 很自然会跟着设计者设计的元素提示去欣赏下一个审美点。书籍设计中镂空的设计手法也是经常见的, 这中手法对于我们的视觉导向是大有帮助的, 通过镂空受众可以看到下一页的信息, 自然而然会想去寻找更加详尽的内容, 从而起到引导受众视线的作用。而在材料的运用上也可以为我们的导向设计提供帮助, 如一些特殊材料的运用的。比如硫酸纸等的运用, 这种半透明的材质, 产生朦胧感, 人类追求新事物的特性驱使自己去探个究竟, 从而引起翻页动作, 这样一次视觉导向就设计完成。

书籍装帧设计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平面设计这一大家庭中, 如有封面、扉页、书脊、封底、页码、页眉等等构成了一本完整的书籍。由于本身形式不同, 我们在进行视觉导向设计时所采取的方法也就不同于别的设计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书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进行营造一种视觉审美次序, 要让受众跟着设计者所设定的路线进行审美。比如页码部分也可以进行一些引导式的设计, 从而引导受众进行下一步审美活动。

三、结语

视觉导向设计的方法是因人而异, 而且在我们的书籍设计中是非常的明显。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各种设计材质被发明出来, 应用到我们的设计当中。不同的时代对设计有不同的要求, 在物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 人类的生活已经被大大的改变。各种通信等技术的发明, 缩短了人类的距离, 使我们生活的环境真正变成了“地球村”。信息的传递也越来越快, 对我们设计作品信息传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 视觉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作品的信息传达最大化, 快速化。通过设计者不断的努力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技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的美学体系, 视觉导向设计一定会有更多, 更好的设计方法出现, 使我们的设计作品本身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摘要:平面设计中“视觉导向”这一设计方法对于我们设计作品信息的传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直接影响受众的视觉审美行为和作品信息的快速传达, 它使我们的设计作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尽可能的使受众的目光游移于我们的设计作品中。而书籍装帧设计中视觉导向的设计又有其独特的特征, 通过在书籍装帧设计中进行“视觉导向”设计, 引导受众形成一种有序审美, 从而最大化进行作品信息传达。设计者为了达到“视觉导向”这一目的, 因设计者不同而方法也不同, 每个设计者在结合人们的视觉心理基础上, 找到不同的视觉导向设计方法, 这可以说是平面设计中的灵魂所在。

关键词:视觉导向,书籍装帧,视觉梯度

参考文献

[1].《艺术与视知觉》 (美) 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尧朱疆源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艺术与错觉》 (英) E.H.贡布里希著 (林夕李正本范景中译) 浙江摄影出版社

[3].《平面设计原理》 (美) 阿历克斯.伍.怀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4].《平面设计的七大要素》 (美) 艾莉森.古德曼著 (王群译刘玉民校)

上一篇:滥用抗生素下一篇:学生需要怎样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