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态化范文

2024-06-15

畜牧业生态化范文(精选12篇)

畜牧业生态化 第1篇

1 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畜禽粪污不加处理和任意堆弃、排放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 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畜产公害”的发生, 按粪便排泄量计算, l头猪相当于2个人, 而按BOD的排泄量计, 则1头猪相当于13个人 (1只鸡或1头牛分别相当于0.6或6个人) , 按2002年山东省存栏猪2 883万头、家禽65 231万只和牛1 018.9万头计, 三者粪便排泄量达14 887.4万t, 按BOD计则相当于8.27亿人的排泄量。畜牧业对环境的污染包括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等, 但主要是粪便、污水处理利用不当对大气、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畜禽粪污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恶臭和病原微生物。

2 畜牧业环境污染成因

2.1 畜牧业由分散经营转为集约经营

我国传统畜牧业规模小, 仅作为一种家庭副业来经营, 所以污染影响不大。但近年来由于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国际市场对畜禽产品要求越来越高、饲草饲料资源的过度消耗、养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原因, 饲养方式由传统的自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 经营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畜牧业逐渐转为集约化, 大规模饲养场急速增加, 进而导致了大量粪尿等排泄物的产生, 且多数均未及时处理, 对人类和畜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2 畜牧场地由农牧区向城郊区转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 为了便于畜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配套, 畜牧业由农区、牧区逐渐向城镇郊区转移, 造成了农牧脱节, 家畜粪肥大量积压, 不能及时施用于农田而造成污染。

2.3 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3 发展生态畜牧业重要性

畜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明显提高, 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有效地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 可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 促进农业向深度和广度进军, 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畜牧业, 更多地吸纳农业富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可以更合理、更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 是新阶段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畜牧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养殖业、种植业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确保市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4 发展生态畜牧业做法与途径

4.1 观念上的更新

观念要做到三个转变:从单一资源导向型畜牧业向商品资源结合型转变, 动物产业要参加国际、国内大市场, 在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从单一型生产畜牧业向节粮节草与多层次利用型发展;从传统生产型生产向规模经营与传统生产结合转变。

4.2 系统科学与现代管理

生态畜牧业是动物产业为主的多学科综合配套发展, 需应用系统科学方法, 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去指导, 有宏观区域决策、区域发展模式, 还要有市场发展与养殖规模平衡优化组合。微观上要有节粮节草高效转化的实用技术系列, 规范化服务系列, 这些都离不开系统科学、生态科学与现代管理。

4.3 资源—生产—加工—销售同步发展

在加强资源的开发同时, 强调培育市场, 根据消费市场的趋势预测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扩大加工能力与竞争能力, 争取创名牌, 闯市场, 做到资源能够转化, 产品能够稳住市场, 使生态畜牧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4.4 普及“高效转化”技术系列

生态畜牧业是能量和蛋白质的高效转化型和减少饲粮浪费型, 强调动物结构优化与环境平衡的同时, “高效转化”技术普及也是关键。其一是减少维持消耗, 加强疫病程序化, 减少发病、减少死亡, 淘汰劣质种源, 推广杂交改良和优良种源, 合理搭配公母比例与年龄比例。其二, 推广普及配方技术系列, 优化饲料配方, 按饲养标准科学饲养, 推广二元、三元种植结构。其三, 提高农民科学养畜技术水平, 提高农民养畜市场意识, 使科学技术能广泛地普及。

4.5 推广立体养殖模式

在畜牧资源丰富、畜牧业发展较快地区, 逐步推广“上层养鸡, 鸡粪经过发酵后喂猪, 猪粪尿制作沼气, 沼渣排入鱼塘喂鱼, 鱼塘淤泥回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多位一体的立体养殖模式, 此种养殖模式在我国多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成功。

总之, 生态畜牧业及其产品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对传统农业提出严峻挑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中国的畜牧业要“入关”, 与世界畜牧业接轨, 也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模式, 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否则, 我们的畜产品不但进入国际市场受影响, 国内市场的消费也将受到限制。

摘要: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由养殖业和畜产加工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不仅制约了畜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根治畜牧业污染、建立良好的畜牧生态环境体系, 才能实现畜牧生产中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 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由此可见,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环境,生态畜牧业

参考文献

生态畜牧业调查报告 第2篇

业的调查

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促进农业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XX市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支持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如何使畜牧业进入生产不断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新阶段,已经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新课题。为此,XX县从畜牧规模化养殖入手,在推行“一场(养殖场)一池(沼气池)一园(绿色无公害农业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现将其做法和启示总结如下,供参考。

一、XX县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主要做法

(一)审时度势,依托资源,创新现代畜牧业发展思路。XX县是畜牧生产大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是该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该县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存栏在12万头左右,被中国奶业协会命名为全国牛奶生产强县。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人畜混居、养殖分散、产品竞争力低、畜牧业污染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畜牧业发展,同时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也不相适应。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后,面对遭受严重冲击的奶牛养殖业,XX县认真审视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调研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产业生态循环,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的发展思路,变被动为主动,因势利导,对该县XX牧场“奶牛集中寄养”和XX种猪场“猪沼菜内部循环”等生产模式进行了及时地总结推广,探索实践出“一场一池一园”的生态畜牧发展模式,带动农业走上“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之路,促进农村经济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科学规划,政策扶持,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一是科学规划高效生态园区建设。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在XX镇、XX镇等畜牧业发达地区,规划建设西南部现代农业高效生态园区。计划建设规模养殖场15座,存栏奶牛2万头、生猪2万头,园区周边村牵牛出村率达到90%以上。同时,以规模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大型沼气池,可为5000户农户提供燃气;建设绿化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发展高效生态种植设施大棚蔬菜5000亩。通过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全县循环模式的规模养殖场达到30家,畜牧业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二是大力支持规模养殖场入区建设。在对入区规模养殖场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政府积极帮助养殖场协调用地,对园区内3条主要道路统一实施硬化,完善了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为规模养殖场入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对入区养殖场给予贷款贴息、引导加工企业与养殖企业对接等措施,鼓励养殖大户和社会能人入区建设规模牧场,吸引周边散养农户出村入区集中养殖,建设绿色优质牛奶基地。目前,区内已建成XX、XX等8家规模养殖场,占地1527亩,存栏奶牛7000头、生猪1万头,落实财政贴息贷款1000万元。三是积极创新奶牛集中饲养模式。园区采取托管、寄养,实行“六统一分”集中养殖模式,即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防疫灭病、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档案管理和利益分成,实现了“三退三进”(退出散养、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规模场、进入小区、进入市场),改变了传统的人畜混居生产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目前,该县已把“六统一分”作为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准入标准,由畜牧部门统一审核、审批,凡场址、饲养规模、环保条件、技术力量、疫病控制等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许兴建。

(三)典型带动,种养加结合,实现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各规模养殖场全部按照“一场一池一园”的模式建设,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与龙头企业结合、与沼气池建设结合、与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结合),走生态循环的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乳品企业、养殖场、养殖户及社会的互利多赢。一是规模牧场建设与龙头企业结合。在生态园区内,由县畜牧部门派出专门技术人员驻场指导,实行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饲养过程的全程监管,保证奶源质量。同时,重点扶持日消化鲜奶600吨的XX乳业加工项目建设,实行“公司+基地”的模式,牧场机械化挤奶厅全部由奶制品企业托管,企业对牧场鲜奶收购全程监控,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实现了规模场与企业的对接,消除了规模场的后顾之忧。二是规模牧场建设与沼气池建设和绿色蔬菜种植相结合。该县规定,所有规模牧场都要配套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沼气池,发展100亩绿色蔬菜生态种植园,规模场产生的粪便和牲畜脚下废弃物全部入池发酵和无害化处理,所产沼气供应养殖场及周边农户使用,沼渣改土、沼液灌溉施肥,发展有机绿化无公害蔬菜种植,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三是以典型带动推进“三结合”发展。该县以XX牧场和XX种猪场为典型,确立了家庭养殖集中寄养模式和农业内部循环生产模式,通过典型示范,区内所有养殖场均按“一场一园一池”模式进行设计施工建设,有效地带动了散养户牵牛出村进场。其中,XX牧场奶牛存栏已达1900头,其中寄养900头,第一座500立方米气池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所产沼气除满足牧场需要外,还可供120农户生活用燃气;XX种猪场的1500立方沼气池已建完,正在进行燃气入户施工和绿色设施棚菜也将施工。目前该县以畜牧养殖业为龙头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循环化的现代生态农业格局已具雏形。

二、发展生态畜牧业带来的效益

1、规模养殖场效益可观。以存栏2000头奶牛的规模养殖场为例进行测算,产奶牛数1200头,每天产奶20公斤/头,产奶天数300天,牛奶单价2.8元/公斤计算,核算奶款2016万元;产幼牛1200头,收入180万元,牛粪收入25万元,(XX乳业托管牧场每公斤得0.3元管理补贴共得补贴216万元,)扣除饲、水电费人工费、配种、固定资产折旧、租地费、资金使用费,不是寄养养殖场的年纯收入为364万元;若全部是寄养的,年纯收入约105万元。

2、寄养奶牛农户养殖效益提高。寄养农户在不负担养殖场投资的情况下,却能享有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等技术保障,降低了散养奶农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鲜奶的高品质带来高效益。据测算,目前,规模养殖场单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量比散养高1.2公斤,鲜奶销售价格比散养每公斤高0.25 —0.50元,奶牛平均泌奶天数比散养多18天;每头奶牛入场寄养比散养年效益高约1600元。

3、生态效益实现最大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解决了原有的人畜混居的问题,集中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经过沼气池处理后在园区内循环利用,基本做到“内循环、零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达到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据测算,建设一个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每年可处理粪便和污水5.4万吨,年产沼气50万立方米、沼肥3.4万吨,除满足本场的用电、取暖和种植需要外,还可供应周边农户使用,年可增收节支30万元。

4、种植效益明显增加。100亩设施种植园全部使用沼渣、沼液施肥灌溉,年可减少化肥成本近2万元,同时可使蔬菜产量增加20%,并实现了无公害有机生产,价格可提高20%左右,收益十分显著。

三、XX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启示

启示之一,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有效途径。生态畜牧业上促畜牧规模养殖、中联新能源开发,下带种植业提效,直接带动了农业生产结构的科学优化。XX县依托大中型养殖场,发展沼气产业,建设特色种植业园区,推进新能源利用和种植业集约经营,不仅解决了畜牧业污染和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时又降低了种植业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从滦县实践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农业布局和生产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农业发展方式也由传统的粗放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经营转变,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现代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增强了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启示之二,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但农村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养殖业发展较快的专业村,村内牲畜粪便乱堆、粪水横流、蚊蝇乱飞,村庄环境污染严重,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养殖业出村入场(区)后,实现了人畜分离,村庄干净了,加速了新农村建设。同时,集中养殖又为养殖废弃物统一处理提供了场地和空间,规模养殖场通过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以牲畜粪便和污水作为沼气原料,经过沼气池发酵处理,直接杀灭了寄生虫卵和部分病菌,所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取暖,再将沼液、沼渣追施农田,不仅使资源在循环中提高了利用率,而且实现了局部区域内的配套生产、循环共生。发展生态畜牧业,已是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的重要内容。

启示之三,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该县XX牧场存栏的1900头奶牛中,有900头为寄养,按一头寄养奶牛年增收1600元计算,该场一年就为农民增收144万元。目前,该县散养奶牛年收入在3500元左右,通过集中寄养可为养殖户年增收45%以上。同时,种养结合的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降低了购买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支出,提高了种植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大中型沼气池的建设,又在清洁环境的同时,又节约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可以说,XX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为XX市特色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启示之四,发展生态畜牧业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基础性保证。XX县对各规模场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制度,对各种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有效地杜绝了防疫难和漏防的现象;实施驻场兽医制度,通过建立健康养殖档案,对养殖对象进行登记备案,加强了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实现了规模养殖场受控管理,保证了养殖对象的健康稳定;实施规模牧场机械化挤奶厅加工企业托管,鲜奶即时检测、定点收购,消除了加工企业奶源的质量风险。同时,种植业又把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从源头上保证了投入品的安全,促进了农业的标准化发展。

四、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推广生态畜牧模式,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XX县的作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对XX县和其它县(市)区在规模养殖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及时发掘和总结,培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带动养殖大户、奶站经营者、社会能人建设规模养殖场和散养畜禽“出村入场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在规模养殖场建设中,要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解决建设资金和标准化技术不足以及产品销售等问题。要以规模养殖为龙头,把农业各个环节有机连接起来,建立“1+2”(规模养殖加废弃物开发利用和标准化种植业)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各个环节的利益。

2、破解用地难题,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实施载体。一是开拓思路,实现畜牧业发展与用地双赢。利用粮食产量低、质量差的沙坨地及荒坡、荒滩地,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畜牧业的示范区和规模养殖基地,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二是运用政策,统筹解决畜牧业用地矛盾。将畜牧业用地指标明确列入农业用地的总体规划,与农业用地在政策上同等对待,每年可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数量的畜牧业用地。大力推行畜牧业与种植业、林果业结合的养殖方式,在耕地、山地、园地、林地中建设相应的配套规模养殖场,形成“园中有场、林中有场”的新格局,实现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三是创新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解决规模养殖用地。加强土地流转交易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以租赁、转包、互换、入股等形式,将土地向规模养殖场等集约化经营集中。探索土地“预流转”机制,由村组为载体与土地承包农户预先签订流转意向,在未正式流转前,土地仍由原承包户经营,当有统一经营能力的规模养殖场后,再与农户签订正式流转合同,由规模养殖场按合同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搭建起土地流转与规模养殖的合作平台。

3、健全两个机制,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一是利益联结机制。解决好规模养殖场与养殖户的利益分享问题,是实现散养“出村入场区”和规模养殖业发展的关键。XX县XX牧场实行奶牛全托模式值得推广。该场由专家和经济师对每一头牛一年的效益进行评定,并形成合同。寄养农户在不负担养殖场投资的前提下,享受养殖场的基础设施、技术保障,在取得稳定的收益的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对于规模养殖场,在没有投入购牛资金的前提下扩大了养殖规模,取得了规模效益,实现了双方的互利共赢。这种养殖户接受、投资人受益的模式,实施难度不大,推广起来较为容易。二是投融资机制。金融机构应加大对管理规范、设施先进、带动作用强的规模养殖场和合作社的给予信贷支持,可通过联户担保、生产设施抵押等多种形式,降低门槛,扩大授信规模。同时,创新财政支农的渠道,可由财政牵头成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为规模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一定额度的信用担保,农发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可依据担保发放贷款,贷款单位加入养殖业保险,形成以财政担保(组建担保公司)为平台、以信用体系为基础、以养殖保险为保障的金融支农新机制,彻底破解规模化养殖的资金制约。

探析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 第3篇

关键词: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经营

畜牧业养殖在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到养殖技术、饲养方法、添加违禁饲料以及滥用抗生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肉质恶劣,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较严重;另外,在一些养殖场内,环境脏乱差,对农畜养殖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要采用生态养殖技术,规范养殖行为,加强对饲料的监管,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采用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的必要性

生态养殖技术就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利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健康养殖,不断创造出优质蓄产品。畜牧业生态养殖具有低消耗、高效率以及低排放的特征,常见的生态养殖模式包括农-林-牧-渔形式,从而保证动物安全、食品安全。

长期以来由于由于受到养殖设施比较差、养殖技术较低、缺乏相应的科学管理以及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导致农民在进行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整个养殖链比较脆弱。同时养殖方式通常是一家一户,多为外行转业,没有对具体的养殖规模进行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了解,对市场需求和行情进行合理分析,导致出现很多决策上的失误。为了有效提高农民收入,保证畜产品质量,要采取有效措施,要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

在通常情况下,养殖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第一,自然放牧和种养结合模式,主要采用植物种植和家禽养殖模式,减少化学物质和药物对环境的污染;第二,可以采用立体养殖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增强动物抵抗力,比如常见的模式有猪-沼-果模式,可以节省饲料的投入,又可以使粪尿得到循环利用。第三,沼气为主导的种养模式,就是利用畜禽粪便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从而转化成沼气和沼液,这些可以用来生产有机肥,产生的沼渣还可以用于低等动物的养殖,有机肥可以利用在无公害绿色食品上,能够有效形成综合利用生态链。

2 畜牧业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采用生态技术能够有效摆脱传统污染、浪费的恶性循环,实现畜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资源化利用技术 养殖蚯蚓等低等动物,这种动物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还包括人和动物所需的氨基酸和抗菌肽,同时还可以有效处理养殖场产生的粪便;还要不断开发抗生素的替代品和保健品。在养殖过程中可以利用牲畜粪便和农副产品等废弃物饲养蚯蚓和蝇蛆,这样就可以降低废弃物对养殖场的污染,还能把粪便有效用在优质的生物肥料。蚯蚓等低等动物可以有效增强动物的免疫能力,提高畜禽的蛋白质含量和氨基酸水平,保证产品品质。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行深加工,不断开发任何动物所需的营养保健品。因此,要合理利用养殖场内的资源,提高生态养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养殖生态环境。

2.2 禽畜尿粪的科学处理 首先,要科学调控畜禽日粮的配料营养,根据畜禽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日粮配方,在饲料中添加环保型的添加剂,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动物粪便中硫化氢和氨气等有害气体的排放,起到除臭和节约饲料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养殖场的环境;其次,要合理有效的利用畜禽粪尿的利用。在进行沼气处理过程中,要采用当前先进的生物发酵技术,把畜禽产生的废弃物作为原料,然后配合多功能的发酵菌,在通过连续池发酵过程中,是废弃物经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在经过腐熟、除臭以及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后,最后形成沼气和活性有机肥。再次,科学合理的处理污水。在通常条件下可以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生物处理方法就是通过微生物将粪尿中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形成无机物和微生物体,保证对粪尿和污水进行合理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处理的模式就是采用厌氧和好氧的处理,这种方式具有占地少,适用性比较广,但是同时投资较大,能耗很高。最后,要建立环保型的畜禽养殖场,采用先进粪尿回收技术对养殖场进行清洁,对污染各个环节和步骤进行全程的管理控制。

3 生态养殖的对策和建议

就目前而言,面对着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采用生态养殖技术过程中,要加强各养殖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不断及时有效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

(1)生态养殖业要从养殖场的实际条件出发,不断探索生态养殖规律,需找出实现良性循环的模式,实现生态、环境、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建设生态养殖场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机制,促进科学合理的发展;要加强对集约化养殖环境进行控制,合理建设基础设施,建立生态养殖场,最大限度的降低粪尿的排放。

(2) 要采用生态饲料。在养殖过程中,养殖户可以采用微生态制剂和中草药的添加剂,促进朝着有机养殖方向发展,实现饲料喂养和日粮配合真正融入到整个生态系统中,走向生态性畜牧业方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泄。

(3)要对粪便进行无公害处理。为了科学有效的处理养殖场内的粪便,养殖户就要改变利用粪便喂养的做法,要采取措施避免疾病之间的交叉感染,出现一些有害物质超过相关卫生标准。在实际过程中,一般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牲畜生产粪尿比较多,久可以采用干清粪工艺,将堆肥和厌氧进行有效的发酵,同时要与制作生物有机肥技术结合到一起,通过综合利用方法科学开发,就会产生大量商品,具体包括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以及基质肥,还包括生物好氧发酵制造高效活性有机肥,在经过各种栽培基质和营养土或无害化处理后,才可以用于再生饲料,在很大程度上优化畜禽粪便资源,实现分层次、多元化利用。

(4)增强整个养殖场的共生系統,发展低等动物食物链环节,在喂养过程中不断采用可再生资源,科学合理的将畜禽粪便和秸秆转化为营养价值高和无公害的动物饲料。另一方面,可以将其人工生物链将作为生物工程代替现有的饲料工业生产体系,在保护环境同时不断,提高畜禽产品质量。还要不断加强人工生物链出现的薄弱环节,在养殖过程中,挑选出易于生产和质量良好的品种,并采取合理的方式不断强化培育,从而形成新的健康产业链,为动物饲养提供更加优异的环境和充足的饵料,在很大程度上就会降低饲养成本,保证养殖场优质高产。

4 小结

随着我国养殖业迅速发展,畜禽养殖粪尿对不良影响和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和应用生态养殖技术,保护与改善养殖环境,提高畜产品质量,要根据自身实际环境和养殖条件,采用科学合理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畜产品品质,促进畜牧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海军,张圣尧,葛凯,夏伦斌,柏小三,胡海艳.土鸡规模化高效益生态养殖技术[J]. 中国动物保健. 2013(06)

[2] 肖学玲.鹅生态养殖技术初探[J]. 农村养殖技术. 2013(04)

[3] 李天,Max Troell.水产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分析[J]. 中国渔业经济. 2011(01)

[4] 王晓东.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机理与操作方法[J]. 生物技术世界. 2012(10)

[5] 徐妲,李娜,李兆华,单雪梅,庄宏伟. 生猪的健康生态养殖技术[J].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3(05)

生态化发展中国畜牧业健康发展之路 第4篇

集约化、工厂化畜牧业发展一定时期内改变了我国肉蛋奶的供应局面,为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由养殖业和畜产加工业带来的诸如土壤、水源和大气等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饲养动物的疫病问题、农药与抗生素残留问题、动物福利问题、动物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稳定、和谐和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集约化畜牧业对环境造成污染。主要包括粪便、污水、恶臭、粉尘、病原微生物和噪声等,但主要是粪便、污水处理利用不当对大气、水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畜禽粪污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恶臭和病原微生物。

(2)集约化使畜禽疫病产生。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牧发展的一大障碍,特别是传染病疫情点多、面广,给生产和社会造成了较大影响。每年仅猪鸡因病死亡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260亿元以上。

(3)食品安全令人担忧。在疫病防治和饲料中用药过滥,畜禽产品中残留超标,各类药物、化学物质、重金属、生物激素残留和污染对畜产品卫生质量的危害也日益加重。

畜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关键转型期,影响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供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开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历史阶段。现代畜牧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又面对诸多的风险挑战。

发展的机遇

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转变面临新契机;畜产品消费市场潜力较大;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我国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素质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良好基础。

面临的挑战

(1)畜牧业发展方式仍然落后。当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小规模低水平的散养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小户散养方式所固有的生产粗放、信息不灵、防疫条件差、标准化程度低、良种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加大。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关注度空前加大。由于畜产品生产者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非法使用违禁添加物的事件时有发生,对行业发展的冲击和影响很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任务十分艰巨。

(3)主要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肉蛋奶等主要畜产品的价格稳定事关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也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但受畜产品生产特点和市场供求等因素的影响,畜产品价格呈波动态势。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多重环境影响的传导联动日益加深,市场变化的放大效应还将进一步增强,畜产品价格波动的趋势仍将延续,为实施供给和价格调控带来巨大挑战。

(4)资源紧缺问题不容忽视。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粮需求增量将高于国内粮食预期增量,饲料资源紧缺将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规模养殖用地难、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也对畜牧业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5)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国内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布病、结核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有所抬头,严重威胁畜牧业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外来疫病防控难度大,周边国家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持续发生,对我国疫病防控的威胁在短期内难以有效缓解。病毒变异速度的加快,也使得动物疫病防控难度不断加大。基层兽医防疫队伍素质不高,执业能力参差不齐,兽医系统培训平台和执业兽医体系尚未完善,履行《动物防疫法》职责任务难度大。

(6)生态环境制约日益凸显。随着社会公众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等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畜牧业污染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畜禽养殖污染处理成本偏高,部分畜禽养殖者粪污处理意识薄弱,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缺乏,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7)草原保护建设任务艰巨。近年来,虽然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步增强,但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局面仍未能根本改变。目前,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人草畜矛盾突出,重点草原牲畜超载问题严重,草原畜牧业生产力不断下降。

生态化发展之路

生态化发展解决目前畜牧业发挥中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其不是对集约化、工业化畜牧业的全盘否定。而是扬长避短地提升,是对工业化畜牧业的继承和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健康型畜牧业;建设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型畜牧业”是中国畜牧业的发展之路。

什么是生态化养殖?就是采用生态循环的概念,遵循生态规律,尊重动物生长习性,形成种植、饲养、产品加工、废物利用相结合的畜牧养殖模式。它是基本特征表现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持续。其目的为健康养殖,维持生态平衡,降低环境污染,提供安全、可靠、健康的畜牧产品。

生态化养殖尊重生态规律、重视动物福利,提高了动物健康,降低动物发病率,从源头上解决畜牧产品的药物残留,保证动物食品的安全。

生态化畜牧养殖是畜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市场要求。畜牧产品目前已从单一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只有建立良好的畜牧生态环境体系,才能实现畜牧生产中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解决资源问题、动物疾病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达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促进生态化畜牧业发展措施

(1)政策引导,分门别类建立不同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要求建立不同的生态畜牧业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和种养结合的农户小规模生态畜牧业模式,城郊集约化的生态畜牧业模式。

(2)建立健全生态畜牧业发展技术体系。以围绕动物福利、生态循环和健康养殖为中心,建立生态饲料生产、动物疫病防治、洁净畜牧业生产、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生产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

(3)尽快制订出台畜禽产品销售药残标准。引导畜牧业通过生态化建设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以减少用药。

(4)规范新建畜禽场必须设计粪便处理厂,以便对粪便进行无公害处理。减少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对粪便中丰富的营养和能力资源,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利用。

乡镇14生态畜牧业工作总结 第5篇

乡镇2014生态畜牧业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业务部门大力支持下,我镇畜牧业按照年初计划,紧紧围绕全区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委、政府及县局发展生态畜牧要求,结合我镇实情,因地制宜的原则和以畜禽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产品无害化、环境生态化建设为目标,加大畜禽良种引进,兽药、饲料监测,疫病防治,疫情监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以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牧渔业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据资料统计全镇牲猪年末存栏3933

头,大牲畜年末存栏2176头,山羊年末存栏1800只,家禽年末存栏55918只,生猪出栏万头,大牲畜出栏2166头,羊出栏3096只,家禽出栏万只,肉类总产量2537吨,禽蛋产量201吨。水产品产量181吨。

二、主要工作的具体做法

加强职工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制定牧渔业工作责任制,对全年工作任务实行业务干部分片包村包养殖大户责任到人,任务到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

加强猪、羊、牛品种改良宣传与指导,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

现代畜牧业养殖业的情况。

一年中在全镇共完成蛋鸡小区建设一个,完成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一户,林下养鸡示范户21户,全年全镇共引进鸡苗万只;新发展养羊户13户,新发展养牛户7户;引进良种猪89头,优质商品猪推广12057头,对其大户定人定点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户济效益。

加大科技投入。

1、全年共组织311人次养殖户参加培训学习,发放养殖资料1335份,全年共组织122人次到新业乡实地参观学习林下养鸡技术;先后两次组织养牛大户8户、散养户11户65人次到木黄太阳牛业与板溪镇参观学习杂交牛养殖,使养殖户真正学有所用受益匪浅。

2、邀请畜牧局技术人员到对全镇养殖户“传导、授业”,深入到养殖户家中实地指导。提高了养殖户的“养、防、检、治”技术。

动物防疫工作。

切实抓好养殖小区场的程序防疫工作,面上做到“不漏村、不漏组、不漏户、不漏畜”

1、认真宣传《畜牧法》与《动物防疫法》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全年猪瘟注射密度达应免的100%,五号病、禽流感、猪蓝耳、牛炭疽达100%,挂免疫标识达%。

2、加强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购上健康畜禽,全年检验肉尸1306案,检疫上市活畜禽3078头,开展补针1296头,检疫外运活畜197头,消毒车辆2车次,疫情监测1201户,死亡率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死亡标准之内。提高执法力度,加强畜药、饲料的监测管理。

全年共对市场进行三次大检查,共查处无证经营户2户,经营伪饲料1户,经营过期变质饲料1户,查处并没收过期伪劣饲料8包、兽药33合、添加剂5包,规范了我镇的兽药、饲料市场的经营秩序。

积极参与和支持政府的其它中心工作。

三、下步工作打算

作为一个全镇畜牧战线上的“领头羊”,应当好本镇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好参谋,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多谏言献策,应本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干群众之所干的主人翁思想去更好服务

生态畜牧业。

1、继续巩固好投入使用的养殖小区、场的使用率和效益。

2、进一步组织好和培训好业务人员和乡村防疫队伍建设。

3、加强技术引导,对养殖户实行定期“充电”“补液”。

4、抓紧选好选准2015年养殖业发展指标的落脚点。

四、存在不足

1、村级防疫员报酬低,无工作积极性。

2、群众对预防工作的意识不够。

3、用于预防工作的设备简单,不利预防工作的开展。

4、预防反应死亡牲畜补偿机制不健全。

5、单位职工少,很多工作无法及时开展处理。镇畜牧站

高效生态已成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6篇

2013年恰逢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建院50周年。此次活动由滨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共同主办,也为活动增添了一些特殊意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陈焕春,山东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局长冯继康,滨州市委副书记、滨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崔洪刚,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时建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议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大教授陈焕春,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廖新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教授包军,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唐建俊,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沈志强等全国一流专家、企业家,以及农业部、山东省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专家和领导参会,他们就如何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及科学防控动物疫病等热点、难点问题做了深度剖析,共商高效生态发展大计,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陈焕春就当前猪病的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作了详细的讲解。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作了报告,内容涵盖了养殖业与食品安全、动物疫病与养殖业、疫病防控与兽药残留、中兽医药的特点与现状等。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理事长廖新俤也作了题为《从历史和地域浅析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的报告。

廖新俤说,我国养殖业遇到的环境污染、生物安全等问题,需要采用生态学思想,从更高空间尺度上去解决,从长远或根本上改善和扭转目前的困境,摆脱恶性循环。

当前生态养殖的实施在技术与机制上都比传统养殖时期复杂,养殖业生态行动所遇到的软、硬件挑战,需要左右、上下共同努力;通过现在的努力,为未来的养殖业造福。只要方向是对的,就值得去期待。

农业部国家首席兽医师于康震对本次论坛发来贺信,并指出: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選择;是培植畜牧业竞争力,再创畜牧业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是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保障畜牧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

畜牧业生态化 第7篇

1 人口形势严峻, 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发展生态畜牧业需要丰富的资源, 尤其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丰富的水资源。人口的增长势必会产生与生态牧业的发展相争资源的矛盾。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 城镇化速度的加快, 大量土地和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 留给发展生态牧业的空间越来越小。据统计, 2008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为165.43万人, 增长2.3%。其中市区人口102.49万人, 增长0.8%;非农业人口106.62万人, 增长3.4%;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10.77km2, 增长3.7%。年末城市拥有道路面积1328.90万m2, 增长5.6%。全年供水总量1亿m3, 增长11.1%。随着银川市创模步伐和两个最适宜城市进程的加快, 城市人口以每年2%~4%的速度增加, 人口压力相当大, 人口过快增长使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

2 可利用土地面积逐年减少, 资源供需紧张

生态养殖是高水平的健康养殖模式。然而由于受到土地的限制, 使现代养殖难于向生态养殖演化。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4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从1.41亩到1.4亩, 虽然仅仅是0.01的变化, 却反映出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前些年,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 全市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在某些地方, 由于管理不善, 水土流失, 荒漠化、盐碱化程度高, 土壤变得越来越贫瘠, 这些土地在短期内很难发挥它们的有效作用。实现生态养殖的首先条件是养殖系统或农场要有较充足的土地规模, 以便横向实行草业、饲料工业、饲养业、驯养业、养鱼业、乡镇企业全面发展;纵向实行牧、工、商、运、服一体化经营。然而这些在全市大多数地区都难以做到的。因此, 全市如不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 牧业生态化将受到严重的制约, 最终危及自身食物安全。

3 水资源贫乏是制约牧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浅析生态畜牧业对当代生态学的借鉴 第8篇

畜牧业从原始的结网捕鱼、囿养鸟兽、役使牛马到现在的生态畜牧, 经历了狩猎、圈养、驯化、繁育的漫长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类生存条件与环境变迁, 使得畜牧业随之得到的相应的发展。而在21世纪, 生态畜牧业就是时代的主旋律, 在生态畜牧业中所运用的食物链原理、生态位原理、物质共生原理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都是从当代生态学中援引而来, 将当代生态学加以运用, 既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发展规则。

一充分发挥食物链原理是生态畜牧业的重中之重

在20世纪70年代, 石油农业暴露出巨大的能源危机后, 原本高投入、高消耗的农牧模式暴露出现代农业体系中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 在困境中迎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自身原因, 农业是我国安邦定国的决定性产业, 所以我国明确提出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建设当代的生态畜牧业,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长期以来的高投入低产出的农业生产方式, 使得农牧业开展难度大, 效益低。由于食物链系统养分利用率低, 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比如大量不合理地使用化肥, 使得养分不均衡, 氮磷钾肥比重偏差大, 化肥大量的滥用使得农牧业生存发展难以维系。大量的有机废物因得不到合理地使用而被浪费, 因需求的增长而带来的肥料增加的比例严重失调, 其相差比例达八倍之巨。但我国的解决方式却不能制订出如同欧洲那样严格的化肥投入和畜牧粪尿管理政策, 我们只能在农牧与环境回报之间寻求平衡, 而这个平衡的支点就是来自于食物链原理。在其中流动的能量合理地在肥料、作物、动物与人之间流动, 通过优化让生态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食物链养分管理不仅是技术创新, 同时也是政策改进。食物链养分管理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或政策, 而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策略, 包含了化肥生产、农田、畜牧、家庭等环节的养分管理措施, 还涉及资源、工商、农林、营养、环境等多个部门, 以及区域和国家多种层次。这些养分管理措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社会、经济、生产、生态环境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长期以来, 在人口和食物的压力下, 我国一直以满足食物需求为目标进行养分管理, 大力鼓励支持化肥生产使用和集约化动物产品生产, 忽视了养分的循环利用, 因此大大增加了食物链养分流量, 还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食物链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 遵循两个原则: (1) 养分物质调控; (2) 养分流动过程的调节。在该过程中, 注重养分在各个环节的走向和合理利用是重中之重, 由于食物链起始为养分, 则人为投入是不可避免的, 要使资源利用比例提高, 才能实现生产力逐步提高和环境友好的目标。食物生产与消费的系统中, 各个子系统的统筹调配也尤为重要。作物生产、畜牧生产、食品加工、家庭消费等各个子系统的构建和养分流动模式也是重点研究对象。各子系统具有重叠和包含关系, 针对当前落后的现状, 深入研究国家宏观层面上的食物链驱动机制和养分流动关系, 探讨研究应对我国特殊的食物链养分优化措施,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机制。研究区域或流域等尺度农田, 畜牧和家庭亚系统养分流动和循环规律及其调控策略。

二与当代生态学息息相关的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 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与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而生态位原理就是利用在生态环境中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调控资源, 使效益达到最大化, 从而达到生态环境最优的状态。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 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生存的王道。所以, 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生态畜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

针对我国的特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也应是因地制宜、千差万别的。常用方法有生物地理分区法、保护空缺分析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法。全国各地按照自己的地方特点, 因地制宜、取长补短, 建立应对自己特点的保护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保护区进行功能划分, 将能进行经济开发的地区进行合理的利用, 将供应与需求平衡, 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面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海岸生态系统等各种生态系统都应有独特的应对方法, 在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同时, 对农业生产的病虫害能够起到有效的遏制作用。在农田生态系统中, 植物发病必须有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光有病原物和寄主, 没有合适的条件的话, 植物是不会发病的。但在单一农作物环境中, 大规模的农作物病虫害却极易发生。而生物多样性原则恰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我们在畜牧养殖与农业生产中, 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 不仅减少了病虫害损失, 提高了效益, 还能发挥生物多样性优势, 使自然条件可持续发展。

例如, 动植物共生稻作系统, 使传统稻作系统又回归自然的保护。在稻田中, 不仅种稻, 还养鱼、鸭、虾、蟹、泥鳅、鳝鱼等。经过大量实验, 这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其主要特点在于, 鱼鸭可对植物治病菌菌核、菌丝进行取食, 并取食水稻病叶, 从而减少菌源, 延缓病情扩展;动物在水中活动, 使稻间通风透光, 致病菌无法正常生长;另外活动能让作物根系间增加溶氧量, 提高生长能力;同时水系肥力显著增加;各种稻田常见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对养鸭田的杂草控制力远高于使用除草剂的稻田;稻田CH4排量也有明显抑制。

三物质循环再生与物质共生原理在生态畜牧业中的应用

物质在生态畜牧业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既是物质循环再生, 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 物质也在流动, 物质并不是单一的存在, 物质也共同产生。在不停地物质循环中, 环境污染也随之避免, 系统也得到了稳定和发展。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联系共生, 在各司其职之后形成有机整体。在构建生态经济时, 将其当作一个整体对待, 各要素联系起来, 以整体的结构去看问题, 最终不仅能够揭示生产与消耗的关系, 更能因地制宜地推出新的生产模式。

比如, 在水产品养殖中, 以养虾为例, 虾池中生物种类不仅虾一种, 少量的肉食鱼类如真鲷、鲰虎鱼、鲈鱼等与虾同养, 既能吃掉与虾竞争的小杂鱼, 又能吞食病虾, 减少虾病的链式传染。混养罗非鱼能够抑制较大的藻类过度繁殖, 将池中浮游生物资源利用起来, 并能促进有益藻类生长。若贝类与虾同养, 二者取食习性不同, 小型浮游生物与池中悬浮有机碎屑是贝类食物来源, 这种混养模式可使虾池水质得到净化, 减少污染, 提高整体利用率。海参与虾混养也有长足的优势, 海参取食目标性差, 无论藻类、原生动物或者有机碎屑及泥沙, 都可以被海参取食, 从而不仅优化能量利用结构, 还能大大提高池塘养殖效益。另外还有多种品种混养模式, 在同一池中, 充分利用各种物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取食习惯、空间分布等特点, 既优化了能量利用结构, 促进物质共生共利, 使得能量自循环, 极大提高池体的生存能力, 又能取得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保障可持续发展。

再如, 北方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南方稻菜鱼生态农业模式。其建设以农村较富有的土地资源为基础, 依据当代生态学理念, 生态经济学原理, 充分利用太阳能, 开发沼气资源, 将养殖业、种植业开展得井井有条。北方的冬闲是农民最无奈的时候, 而温室、猪舍、沼气三者结合的封闭农业模式却能将问题迎刃而解, 达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在该模式中, 温室为养殖、种植提供环境条件, 猪舍为温室提供创造温湿条件, 并提供CO2作为种植的气肥, 同时产生沼气保障温度和人类生活需要。三者相互依存, 相互利用, 有利于解决农村冬季收入问题, 并能丰富北方冬季的果蔬供应。

生态畜牧业充分发挥当代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 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生产过程, 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 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理论, 同时也充分利用生产工艺, 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牧产品, 生态畜牧业广泛适用于全国各地, 也是提高畜产品品质, 保护资源环境的有力措施。在与当代生态学借鉴的过程中, 对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远的方法和保障。积极响应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是以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有力导向。

参考文献

畜牧业生态化 第9篇

1 畜牧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15 年全区实现畜牧业生产总值121120 万元, 比2014年增长1.5%, 比2010年增长49.7%;完成肉蛋奶总产量81653t, 比2014年增长1%, 比2010年增长7.6%。201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7%以上, 略高于2010年。

2 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趋好

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发展规模养殖、健康养殖、生态养殖为主线, 加强政策扶持、宣传引导, 大力推进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结合落实国家和省促进畜牧发展政策, 组织实施相关畜牧业建设项目, 支持养殖农户、畜牧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改造, 加强对建成养殖场区的规范化管理。2015年, 全区完成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4处5.8万m2。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总量将达173处, 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区3处、省级示范场区6处。全区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程度达96%以上。各养殖场区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标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生产设备, 积极执行标准化生产规程, 畜牧业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

3 畜牧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目前, 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 其中省级1家, 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形成了胜大鲜奶、维可得肉食品、胜大生态猪肉、胜利方圆鸡蛋等一系列地方品牌。全区共成立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8家, 发展社员2200余人, 其中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富康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科苑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红火毛皮动物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畜牧兽医示范合作社。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广泛建立了契约合作机制, 全区70%以上的养殖户进入产业化经营。

4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深入开展

全面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项目和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 配套完善了开展防控工作必需的仪器设备, 区畜牧兽医化验室通过全省第一批动物疫病检测资质认证, 有效提高了防控工作水平。落实政府行政首长负责的防控工作责任制, 层层签订责任状, 构筑了严密的防控责任体系。在全区设立了208名村级动物防疫员兼疫情观察报告员, 实现防控工作无缝隙管理。工作中, 按照“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原则, 切实强化计划免疫、疫情监测报告、消毒灭源、检疫监管、督导检查、应急准备等综合防控措施, 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抗体有效保护率常年保持在92%以上, 有效控制了重大动物疫情的流行, 5年内未发生和流行重大动物疫情。

5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扎实有效

实施了2012年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项目, 累计投资732万元, 争取省级财政补助200万元, 全面完善了信息化监管平台、投入品管理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养殖场区标准化提升和畜产品安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并于2014年被省畜牧兽医局、省财政厅命名为“山东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具体工作中, (1) 加强畜牧投入品监管:做好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从业人员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 落实辖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 (户) 的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兽药饲料质量安全春季集中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兽用抗菌药专项整治、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一系列行动。严格落实兽药GMP、GSP认证, 稳步有序开展兽药生产企业信用管理。 (2) 做好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制定“瘦肉精”、生鲜乳检验检测计划, 认真按比例组织开展生鲜乳、禽蛋、肉品和“瘦肉精”猪、牛、羊尿液样品抽检, 及时通报检测结果, 发现问题立即落实整改。 (3) 强化畜产品检疫监督:加强养殖场区的巡查监管, 督促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及养殖档案, 出栏时严格实施产地检疫。认真做好养殖环节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工作, 共计无害化处理病死猪9915头, 落实补贴资金77.42万元。全面实现了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电子出证, 规范检疫出证行为。全区共有17个畜禽产品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6 科技推广与应用取得新成果

农村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生态畜牧业,可持续性

1 农村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1.1 质量低, 数量小

饲养和经营方式的分散不集中反映出其传统观念的存在, 降低了出栏率和商品率。目前, 多数养殖户采用的方法是根据自自身的有利条件, 把包括劳力、食物等因素结合起来对禽畜产品进行小量的生产。但多数村民的观念落后, 饲养禽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 而饲养的方式也显得过于简单随意, 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养殖。长此以往, 导致了家中禽畜的质量低数量小和商品率低。

1.2 畜禽品种杂乱差

受农民的科学养畜知识少的限制, 在其影响下, 禽畜交配无章, 繁殖得不到正常的管理, 普遍存在着杂、乱、差、劣的状况。所繁殖出的品种劣质, 致使养殖期的加长, 生产能力的降低。

1.3 牧草利用率小

草山草坡面积大, 自然牧草丰富, 但利用少, 浪费大。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与草场的地理因素有关。目前, 大多草场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为了喂养方便, 便把牲畜放在离村庄居住地附近进行牧食, 而不是放到草场进行饲养, 牧食范围小。此外, 村民无法制作出青干草喂食牲畜, 造成天然牧草的浪费。

1.4 畜牧产品销路受限, 流通不便

内部销售占据了禽畜产品销售的绝大部分, 外部销售所占过小, 不仅如此, 个体商贩在这其中所占颇多, 没有通过商品市场主渠道销售, 无法实现商品的真正商业价值。例如, 在牲猪销售这一块, 牲猪收购市场被个体屠夫所垄断, 而个体屠夫压价、压秤, 赚黑钱, 村民养猪一年所挣到的钱, 远不如屠夫几天杀猪所得。

2 生态畜牧业特征

第一, 生态畜牧业主要把养殖禽畜作为核心, 根据各地条件因地制宜, 把零污染、生产效率高的措施结合其中, 使资源开发与生态平衡达到最好的协调。

第二, 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过程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 彼此间需要联系、促进和制约, 如若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其影响的将会是整个系统, 打乱了原有的平衡。

第三, “食物链”的形式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得以体现, 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流动在这其中不间断的进行, 为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正常生长提供了保障。

第四, 在生态畜牧业中, 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是较为完善的配套部分, 有了此配套部分的正常运行, 既能降低污染物出现的频率, 又能提高效益, 改善环境。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几点建议

3.1 提速草产业发展, 加强产业化建设

饲草在生态畜牧业发展中至关重要, 要利用封山禁牧推动舍饲养殖工作, 着力在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人工种草进程。科学施行, 以提高单产带动总产, 在达到牲畜需求的同时, 又拓展了草场植被覆盖面积;增加与当地环境相适的母畜, 选用饲养价值高的畜种, 有序生产, 提质保质, 健康发展畜牧业。

3.2 优化经营模式

主要是实现从单一、粗糙的饲养模式向规范、规模养殖的转变, 推行牲畜舍饲圈养技术, 把种草与养畜相结合求得发展。对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重点扶持, 以小区带动农户。着力对畜产品原产地品牌的发展和保护, 把优良品种的推广和无公害畜产品产地的建设作为基石, 使畜牧业主动进入市场。

遵循统一标准、创新机制、科学规划与管理的原则, 引进政府推动力, 听从部门的规划指导, 号召群众自愿合作建设, 推动自主经营, 建设高质量的养殖小区, 做好人畜分离、集约化养殖、农户分组合作建设、养殖和防疫设施完备、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完备、技术规范统一、禽畜生产集中或封闭等方面的工作。以市场、小区和农户三者的串联作为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根据政府统一规划来统一实施, 施行一村一品专营专销的方案, 禁止一拥而上, 为防止多产少收, 损失农利。发展特色养殖。

3.3 资源回收利用以平衡生态

为了更好地解决养殖污染问题, 可施行5种养殖模式:生物垫—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粪便处理—达标模式;沼气—氧化塘—养鱼—果菜浇肥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循环处理模式;生态有机肥深加工处理模式。这些模式可为养殖户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在经济与环境上取得双赢。而在废弃秸秆的回收利用这一点上, 要对秸秆生物性饲料进行发展, 使其加工转化成饲料, 既遏制秸秆焚烧所带来的污染, 又带来经济效益, 推动“绿色饲料”的宣传。

3.4 以科技为依托, 增强生态平衡

坚持以畜牧科技为首要。活用高新技术手段, 提升畜牧业的整体质量。一方面, 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并形成示范和推广。例如,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引进, 就是养殖户大胆尝试的成果。使用此技术既可净化环境, 节能环保, 又可提升猪肉质量, 更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增加经济收益。另一方面, 需要引进专业技术员到农村, 激起其工作热情, 在农村普遍进行畜牧业技术培训, 转变当地养殖户陈旧的观念, 由此推动从传统体力型畜牧业向技术型畜牧业的转化。

参考文献

畜牧业生态化 第11篇

锡林郭勒大草原,风蚀沙化面积已达16576万亩,东苏、西苏、阿巴嘎旗西部、锡林浩特周围草场退化和沙化尤为严重,其它地区退化、沙化也在加剧,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原,牛羊维持生存的“口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饥荒,畜牧业向何处去?面对如此重大的课题,中共锡盟委及时提出了“围封转移”战略,并立即着手在锡盟全面实施。

“围封转移”的核心,就是加强保护,加快建设,尽快恢复植被,早日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而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正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畜牧业生产方式。这种畜牧业生态保护在前,追求效益在后,保护生态是为了做到可持续发展,健康地发展畜牧业追求一定的效益是为了更好地反哺生态环境,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那么,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具体讲:一是限制畜种,牧养绵羊;二是提高质量,压减数量;三是延迟放牧,划区轮牧;四是以种促养,种养结合;五是冬春舍饲,夏秋放牧;六是水利先行,舍饲山羊;七是沙地草场只打不牧;八是退化草场禁牧保护。

限制畜种牧养绵羊

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所饲养的畜种必须以既节草又高效的食草动物,象绵羊这样的动物为主,万万不能不考虑畜种,牛、马、驴、骡、羊地乱养一片。要克服“六畜兴旺”、“牛羊满圈”的旧观念,树立精养、高效、保护生态的新理念。历史已充分地证明:“六畜兴旺”往往是哪个也难旺,“牛羊满圈”每遇大灾一死半圈。根据畜牧专家的意见,“两场”(放牧场、打草场)到户后,破坏草场较轻且比较节草的牲畜首推绵羊。马擅于奔跑、刨跳,难以牧放在一家一户的草场上;牛吃草是舌头漫卷,要使稀疏低矮的植被尽早恢复,不宜多养,且牛食量大,一头普通肉牛冬春季节每天没有10公斤的饲草难以度日,食草量相当于八只绵羊,而八只绵羊的经济效益却远远大于一头普通肉牛;山羊能跑能串,践踏草场较为严重,去过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人都知道,他们没有牧养山羊的,显然牧养山羊是不可取的。

而养绵羊也不能单纯地养土种羊,应根据不同的草场、家庭经济状况,分别养肉毛兼用型、单肉型的。在这方面,我盟白音锡勒牧场实行的分区经营比较好:中心细毛羊保种核心群,外围肉毛兼用型,再外围土种型。养肉毛兼用型绵羊的好处:一是养殖户可由一季收入变两季收入,即春收毛钱,秋收肉钱(卖羔子),一只肉毛兼用型成年绵羊可卖毛收入40元左右,家有百只兼用羊就可收毛钱4000元左右,可大大缓解春季牧民钱紧的问题;二是可使牧民自觉地不养山羊,据我调查,牧民养山羊主要是为了解决春季用钱的问题;三是肉毛兼用型绵羊只要饲养管理水平跟上,经济效益并不差,这样,可促使牧民迅速转变粗放、懒惰的经营思想,尽快走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路子。

提高质量压减数量

提高牲畜质量,压减牲畜数量,这是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必然要求,回顾我盟草场退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干旱,二是牲畜多。牲畜头数压不下来或控制不住,草场退化就无法遏制。要想把头数控制住,首先应该把质量提上去。否则,控制牲畜头数将是一句空话。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牧民的消费需求也在增长,如果牲畜质量提不高,个体产值上不去,牧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只能靠增加头数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强调控制头数,只能是事与愿违,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在控数提质上,可以说白音锡勒牧场已走在了前头。去年牧场党委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即在全场启动“363”工程,决定到第三年(2004年)在牲畜头数不增加的情况下,使牧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比工程实施前增长百分之三十。根据“363”工程的要求,该场去年在全场选择、培养了300个牧户(棚圈建设好,饲草料足,牧民具有新理念),每户200只基础母羊,共为6万只,每只羔羊出栏时增收50元,共增300万元。连搞三年,到第三年实现900户,增收900万元,人均增收2380元。“363”工程的主要措施:①人工授精或更换高质量的种公羊;②提前一个月配种,接早春羔;③公羔不去势,定期断奶,单独组群,适当补饲;④用新理念指导牧民饲养管理。

经过一年的运行,证明前述目标完全可以实现。据对去年300户的抽样调查,平均提前接羔28天,在羔羊出栏比去年提前一个星期的情况下,羔羊平均活重仍比去年曾加7.3公斤,不考虑羔羊今年长价的因素,每只增收均在50元以上。牧民们从“363”工程上得到了好处,今年,主动地少留过冬畜(基本全为基础母羊),他们在总结“363”工程的效益时,是这样说的,“省草、省料、省费用,两只顶着三只卖,这样的买卖儿真不赖”,牧民从生态效益型畜牧业上看到了希望。

延遲放牧划区轮牧

延迟放牧,划区轮牧都是让草场休养生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一种饲养牲畜方式。

延迟放牧,即推迟到放牧场放牧的时间。今年,全盟搞的春季休牧,采用的正是这种方式。从4月10日开始到6月10日结束,延迟放牧60天,在这60天里正是牧草萌发、返青、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如果放牧利用,影响牧草的生长最为严重。据盟草原站今年5月25日对白音锡勒牧场延迟放牧区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平方米草场内羊草密度为180余棵,实际高度分别为羊草16厘米,杂草44厘米,针茅草13厘米,放牧区平均每平方米草场内羊草密度为70余棵,实际高度分别为羊草8厘米,杂草3厘米,针茅草6厘米。中科院草原研究定位站,去年6月份对白音锡勒休牧区调查:生物量为74.1g/m2,非休牧区的生物量为56.8g/m2,休牧区比自由放牧区生物量提高了30.5%。可见延迟放牧的效果非常明显。

划区轮牧,这是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的前提必须是牲畜规模适中(一般不能超过200只基础母羊),质量高,头数畜牧业是无法搞划区轮牧的。

轮牧区。一般将牧民承包的草场划分为两个大区(冬春放牧区、夏秋放牧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区放牧10天,放牧周期50天)。从中科院草原研究定位站在白音锡勒牧场搞的划区轮牧来看,2001年测定结果:全年平均草地牧草产量(干重)分别为划区轮牧61.24g/m2,自由放牧46.75g/m2。结果还显示,轮牧区保护了针茅、羊草的优势产量,使根茎型禾草产量提高了。同时,还保持了良好的土壤结构。我们到西欧考察时,看到德国搞的都是划区轮牧,牛在小区内自由采食,规模都不大,都是几十头,最多的也没超过百头,区内外牧草的差别没有我们的明显,植被保护的非常好。

以种促养种养结合

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种植业为养殖业服务,逐渐使牲畜过冬所需饲草由天然草场解决,转为人工草地解决。实践表明,旱作人工草地一亩可顶5亩,水地一亩可顶100亩天然草场的产草量。这样,一是少量地种植可解决大量的牲畜过冬需求,较好地解决天然草场产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可使大面积的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使一些籽粒性禾草能正常成熟,落地生根,从而增加植被密度,使退化草场自然恢复,三是可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的完全依靠天然草场养牧,逐步转向一半依靠天然草场,一半依靠人工草地。前几年我盟搞的引种入牧要继续规范、稳步推进。原来有耕地的农区、农牧场把耕地退下来,一部分还林,一部分种草。因为,没有种植业作依托的畜牧业是不完全的畜牧业。同时,畜牧业没有种植业作依托也永远摆脱不了传统畜牧业的桎梏,更谈不上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

在种植上,有水源条件的要小面积地开发水浇地,搞节水灌溉,每个牧户10亩为宜,没有水源条件的搞一部分旱作,旱作应以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少搞一些当年生的,五、六年以后再将多年生的与当年生的地块进行轮换种植。当然旱作人工草地应在当地畜牧部门的规划指导下科学种植,避免牧民个人盲目、自行种植。

冬春舍饲夏秋放牧

冬春舍饲也就是半饲舍,为得是使草场休养生息,减少对草牧场的践踏,增加腐殖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进而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夏秋放牧目的是利用廉价的天然草场,减少养牧的饲养成本。冬春舍饲与夏秋放牧二者有机地结合,正是生态效益型畜牧业所要求的。冬春舍饲,首先,要求一家一户所养的牲畜必须是量少质优,畜群规模控制在200只之内,基础母畜占到70%以上,其余的为后备母畜及适量的种公畜。如果头数多、质量又上不去,必然增加饲养成本。牧民难以接受,也就谈不上效益了。其次,要抓好棚圈建设,有棚有圈,面积够用,棚不仅通风保暖好,而且要采光充足。再次,饲草料储备要充足,每只羊储草450斤,储料45斤。

夏秋放牧要和轮牧很好地结合起来。

水利先行舍饲山羊

生态效益型畜牧业不允许牧养山羊,而提倡舍饲山羊。羊绒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趋升,前景看好。从自治区畜科院在鄂尔多斯市搞的山羊舍饲试点看,山羊舍饲后不仅绒的产量提高了,而且繁成率也大大增加(牧养山羊流产严重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每舍饲一只山羊可纯收入80元,不要多养,就按户养150只计算,一年就可收入1.2万元。

山羊全年舍饲需大量的饲草,不搞人工种草是难以解决的,种草的成本还不能高,高了也不合算。要备一年的草,又不准成本高了,唯一的选择就是水利先行,搞水浇地,种植青贮玉米。因为青贮玉米产量高,成本只有二、三分钱,户种10亩青贮玉米,就是10万斤,再配上40亩人工草地的干草就可养150只山羊。50亩地养150只山羊,三分多地养一只,10万只山羊只需3.3万亩的土地。一亩水浇地顶上了100亩草地的产草量,如果搞1万亩水浇地就可替下100万亩的草场,不仅实现了集约经济,而且保护了大片的生态,所以,搞生态效益型畜牧业必须水利先行,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开发水浇地,搞节水灌溉,解决草的问题,草有了,舍饲才能实现。

开发水浇地要统一规划,尽量集中联片,分户建设,分户经营。投入上以牧户自己投资为主,国家适当补贴为辅。

沙地草场只打不牧

锡林郭勒大草原,浑善达克沙地就有4万多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6%,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牧民生活在沙地内或沙地周边。为了恢复增加沙地植被,就不应到沙地上放牧,因为沙地上放牧牲畜践踏程度远远大于非沙地,且灌木一经啃食,生长缓慢,难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这么大面积的沙地全围起来一点不利用也不现实,同时,即使全部围封,生态移民也有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对于平坦的,植被恢复较好的沙地,允许牧民作为打草场适度地进行打草。这也符合盟委、行署所确定的“保护优先,加快建设,科学利用”的方针。但是,绝对不允许放牧。

退化草场禁牧保护

对严重退化的草场围封禁牧,不仅是“围封转移”战略的具体落实,而且是发展生态效益型畜牧业的主要内容,严重退化的草场只有彻底禁牧,围封保护起来,植被才能恢复,否则,退化将愈加严重。

有的退化严重的草场,围封禁牧后要人工补撒一些草籽,以加快植被恢复的速度,有的围封起来,自行就可恢复,具体采取哪种措施,视草场退化的程度而定。

围封禁牧后,一大批牧户就得进行生态移民,对移民户必须坚持“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来”的移民原则,一部分到城郊养奶牛(这部分户所占的比重,目前不会太大),一部分搞舍饲山羊。

景德镇市生态畜牧业发展研究 第12篇

1 景德镇市畜牧业生产基本情况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 下辖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和珠山区, 全市土地面积5 256km2, 总人口150.8万, 其中非农业人口59.6万人。改革开放以来, 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据统计, 2007年生猪出栏497 597头, 肉类总产量46 963t, 禽蛋产量7 933t畜牧业产值10.4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26.89%。

2 畜禽养殖粪污不容忽视

近年来, 肉价上涨给养殖业带来了较好的效益, 规模化养殖业发展较快, 占整个畜牧业的比重达40%以上。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使用水量增多, 畜禽粪尿、污水相对集中。据统计, 至2007年底, 全市各类畜禽规模饲养户已达3 556户, 规模饲养畜禽年排鲜粪约为14万t, 年产生污水78万t。大部分的粪便都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农田、果园、山地等, 得到了循环利用。但由于种种原因, 随意堆积、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现象时有发生, 某些地方还比较严重, 给公共卫生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主要表现在:污染空气、污染水体、传播病原、影响畜禽自身的生长、危害农田生态。

3 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1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积极跟进、主动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景德镇市是鄱阳湖城市群和鄱阳湖经济圈的重要板块之一,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3.2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畜牧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把现代科学、生态技术和传统畜牧业的精华紧密结合, 把现代畜牧业与种植业、渔业紧密结合、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生产体系。这种畜牧业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就是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方式, 实现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和无污染排放。

3.3 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畜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城镇化等原因,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和增加畜禽产品的有效供给, 必须大力发展节粮型生态畜牧业, 充分利用草山草坡资源, 扩大草食畜禽饲养, 实现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资源的综合多级利用。

4 景德镇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

4.1 制约因素

4.1.1 发展基础差,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目前景德镇市只有1个地方猪原种场、2个二级种猪场、1个二级种禽场和1个二级种兔场。种畜禽场、种畜禽数量少, 仔畜雏禽供应严重不足。全市能繁母猪只有2.85万头, 大部分仔猪、雏禽要从外地调进, 不仅影响及时补栏, 也增加了疫病传入的风险。

4.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牛、羊、兔等草食畜禽发展滞后, 畜禽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不快。养殖业产品的种类、质量及数量都不能满足人民消费增长的需要。例如, 2007年全市存栏奶牛只有69头, 年产牛奶162t, 这与一个具有40万城市人口的中等城市是不相适应的, 景德镇市牛奶的消费主要依赖从外地调入。

4.1.3 标准化程度不高, 饲养方式落后。

猪禽同养、鸡鸭混养, 人畜居住间距太近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人畜之间和畜禽之间相互传播疾病的隐患没有得到根治, 给防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4.1.4 其他。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程参差不齐, 没有全部落实到位, 特别是乡镇基层动物防疫体系非常薄弱;某些地方对畜牧业重视程度不够, 扶持力度不大;畜牧业用地存在许多困难。

4.2 有利因素

4.2.1 丰富的饲草资源。

景德镇市有7.72万hm2草山草坡, 其中可利用的有5.58万hm2, 目前草食畜禽的数量与之很不适应, 发展草食畜禽的潜力很大。此外, 乐平、浮梁都是产粮大县, 农作物秸秆利用、过腹还田还大有文章可做。

4.2.2 有宝贵的畜禽遗传资源。

景德镇市的乐平花猪是我国48个优良地方猪种之一, 其特性为产仔多、生长快、肉质好、耐粗饲、遗传稳定、杂交优势极为明显。市农科所培育的景黄鸡具有肉质鲜嫩、耐粗饲、饲料报酬高于普通土鸡的特点, 是制作专利产品景德板鸡的原料鸡。此外, 广泛分布于赣东北地区的滨湖水牛也是我省优良地方牛种之一。

4.2.3 畜牧业成为民间资本投入的热点。

近年来, 畜产品市场一路看好, 养殖效益比较可观, 养殖户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很高, 畜牧业成为民间资本投入的热点。各级畜牧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与外地客商取得联系, 帮助解决投资办场中遇到的问题, 外地客商纷至沓来。

4.2.4 其他。

气候温和, 交通便利;本地的畜产品不能完全满足本市需求, 市场潜力大;国家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 投入畜牧业的资金高于以往。

5 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和措施

5.1 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养殖, 科学处理利用畜禽粪污, 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体制改革为关键,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 以良繁体系为先导, 以疫病防控为保障, 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为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5.2 发展措施

5.2.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养殖业的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特色。根据土地的拥有量和有效承载能力, 按照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 以一亩耕地吸纳2头生猪粪尿, 一亩山地吸纳3头生猪粪尿 (1头奶牛的粪尿相当于10头生猪的粪尿, l头肉牛的粪尿相当于5头生猪的粪尿, 3只羊相当于1头生猪的粪尿, 60只肉鸡、肉鸭的粪尿相当于1头生猪粪尿) 的载畜量, 确定畜禽最大适合饲养量。新建养殖场要充分考虑当地粮食、蔬菜、果树、茶叶、林业等种植业的生态循环配套规模, 超出当地最大适合饲养量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异地利用畜禽粪污规划。

5.2.2 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养殖。

引导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参与, 加大草山草坡的开发力度, 鼓励农民兴办家庭牧场, 促进草食动物的规模饲养。充分利用秸秆、稻草等氨化饲料养牛养羊, 解决草食动物的越冬饲料。发展人工种植牧草饲养畜禽, 充分利用山地综合开发和果园、林地套种甘薯、木薯及优质牧草, 增加饲草产量。加快优良饲草品种的推广, 提高牧草种植比重和良种覆盖率, 以缓解景德镇市蛋白质饲料的严重不足。积极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 大力开展冬闲田种草, 扩大牧草种植面积, 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5.2.3 科学处理利用畜禽粪污。

一是要提高认识, 加强对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工作的领导。加强部门合作, 形成工作合力。二是要广泛宣传, 利用报纸、电视、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 增强群众的清洁意识和生态意识。三是要增加投入, 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种养结合, 利用畜禽粪污增加土壤肥效。变废为宝, 科学利用, 减少种植业的化肥使用量, 同时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五是技术措施和法律手段相结合, 有序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工作。技术上要坚持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 做到干湿分离、雨污分离。相关部门要及时掌握畜禽粪污排放情况,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5.2.4 依靠科技进步, 实施科技兴牧战略。

要积极推广实用技术, 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要加强良种引进、疫病防治、规模养殖场环境控制与粪污处理利用等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推广。搞好技术培训, 帮助农户提升养殖水平。

5.2.5 全面落实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要按照国务院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精神, 把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到位, 健全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撑三大体系, 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5.2.6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经费, 充实、完善各级畜牧兽医工作机构的技术设备设施如疫苗运输工具、疫苗冷藏冷链体系、化验诊断设备、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等, 改善工作条件。特别是要落实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用房, 彻底扭转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瘫痪或半瘫痪的局面。畜牧小区建设实行统一规划, 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生产用地经过审核后, 按农业用地管理, 并按照有关规定免收建设收费和林业规费, 执行农业用水用电政策, 市、县、乡、村四级分别统筹解决小区和规模养殖场通气 (沼气) 、通电、通水、通路 (即四通) 问题。

5.2.7 加强了良种繁育体系的建设。

增加投入, 加强种畜禽场和牛羊品种改良站建设。加大乐平花猪品种资源的开发力度, 大力扶助乐平花猪原种场的搬迁、扩建, 高标准、高起点重新科学规划。实施良种引进补贴政策, 要在国家规定的良种补贴基础上, 结合景德镇市种畜少、仔畜雏禽自给能力不足的实际, 地方财政给予进一步的扶持, 用5年时间, 使景德镇市能繁母猪达到8万头, 实现仔猪基本自给。

5.3.8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健全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 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物资保障, 落实工作经费, 搞好强制免疫、消毒灭源和检疫监督, 切实落实好各项防控政策和措施, 确保疫情平稳, 为发展生态畜牧业保驾护航。

5.3.9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不断吸引资金投向畜牧业。顺应散养户持续下降趋势, 坚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大户、生态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的“四轮”驱动发展战略。因地制宜, 积极谋划, 力争每乡镇每年建成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充分发挥德宇集团、金帛源养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 积极发展订单畜牧业。

围绕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畜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现有加工企业, 扶持企业改造升级, 打造知名品牌,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巩固和扩大景德板鸡、乐平狗肉、乐平花猪“烤乳猪”及系列肉食品的销售渠道, 积极扶持金帛源养殖有限公司獭兔皮毛加工项目, 根据生产发展和市场需求着手谋划冷鲜肉、保健蛋、乳制品的加工。

上一篇:10kV配电电气下一篇:搞好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