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2024-06-12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精选12篇)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第1篇

每位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 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社会现状决定着受教育的下一代知识面空前开阔, 思维空前活跃, 以及社会的瞬息万变无不给教师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教师要适应现在的学生, 把握现在的课堂, 想不仅仅局限于一支粉笔的范畴, 那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面对学生的质疑不茫然, 面对课堂的生成不会不置可否,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快速成长。所以, 教师要在专业上提升更是自身发展的需求。

教师只有走专业化成长的道路才是明智的举动, 本文认为教师在专业上成长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

一、在理论中实践

教师在上每一门课之前, 首先要认真备课, 将教材研究透彻, 逻辑思路理顺。其次, 要认真研究每一个教案, 采取何种方式讲给学生。最后, 通过第一轮教学这个实践, 了解学生接受情况。根据学生接受状况, 反馈情况再准备下一轮将怎样讲课。这样就将理论教学不断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提高, 在理论中实现了实践的过程。

例如:我学校一位政治教师, 他每上完一个班级政治课以后都要重新整理一下教案, 根据学生接受情况将决定下一次课如何讲授。在教学理论中不断实践, 不断提升。

二、在实践中反思

我们的三尺讲台就是实践的场所和阵地, 学生就是我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课堂内教和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塑造的过程。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 可以令我们不断反思自己, 纠正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想不做“教书匠”, 就离不开实践, 更离不开反思。

我学校有一语文教师, 是位工作不到三年的新教师, 具备良好的素质。一次, 参加本校说课比赛。她认真准备之后就在本组进行说课尝试。教研组的成员就她的说课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她听了大家的评论后进行深刻的反思, 进行了修改, 然后拿出修改后的稿子继续在大家面前尝试说课。她所在的教研组有比较强的凝聚力, 人人出力, 出点子为这一课作了准备, 人人尝试进行说课, 人人都进行了反思。在这个基础上, 集体坐下来讨论修改方案, 完善说课的环节。在这位老师和教研组成员的努力下, 一份新型的说课稿子就这样在集体的智慧下产生了。这位老师博采众长经过多次反思后, 信心十足地参加了说课比赛, 以校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为教研组争得了荣誉。可见, 在实践中反思是多么有效的途径。

教学反思不是教学经验的简单总结, 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当教育过程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就需要教师时时反思自己, 才能不断提高自己。

三、在反思中学习

一个教师逐步在反思中学习, 在学习中增加反思的智慧, 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反思习惯, 反思的结果可以作为依据进行后续教学的重新建立, 比如应该在哪些方面作出改进, 哪些有效的经验值得推广, 哪些教育行为需要继续尝试和提升。这样, 教师自身在成长, 其反思能力也在逐步完善。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一群学生在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把班级里的花盆打碎了, 班主任老师看到这样的情况, 感觉学生又“闯祸”了, 一想到万一砸到了人, 后果不堪设想。发怒的她先查明原因, 呵斥学生, 有的学生赔, 有的学生罚。处理后, 她看到的是一张张不服气的脸, 低头站着的学生眼里写着的不是心服口服。

回家后, 她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 觉得简单粗暴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她深刻认识到了一个有见地的教师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教育学生的契机, 可以把看似坏的事情转化成好事, 更不会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于是, 第二天, 她走进教室重新处理这件事情, 真诚地说明自己昨天的感情用事。利用晨会课引导学生认识到, 事情发生了, 不应该定谁的责任, 而是想办法补救。此时, 她因势利导让学生想象, 被打碎的花盆里的植物会有什么反应?学生感受到了, 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它们也会疼的, 要赶紧把它们安置好。所以当事情发生后, 不是寻找谁的责任, 而是在于如何补救既成的过失。学生受到了教育, 知道即使是集体的东西也要像自家的东西一样爱护;即使是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也要让它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的处理, 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老师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们考虑。这样的教育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性化, 感受到“万物皆有情”。

这件事情看起来结束了, 表面上也处理得比较完美得体。后来老师在翻看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其中的一篇《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一文, 讲到:真正的英雄不是没有卑贱的情操, 而是永不会被卑贱的情操所征服;真正的光明不是没有黑暗的时候, 而是不会被黑暗所湮没。同样道理, 真正的教育者, 也不是没有失误, 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这位老师此时再一次反思了自己的处理“打碎花盆”的事情, 反思自己曾经草率的行为, 立志要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

真理之川从错误之渠中流过。每一次错误, 对所有具备真诚反思精神的教育者来说, 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

四、在学习中提高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历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在学习中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模版) 第2篇

——分界初中陆素娟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通过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为我们展示了他们从新课程改革中的心历路程。第一部分 遨游网络的海洋——在网上成长,与世界同行。像朱国红老师初上讲台执教就差点被家长哄下台,到后来在网络上一炮打红;万玮老师在第一次当班主任的失败教训后深刻意识到“一个好老师除了有爱心之外更要有方法,而这个方法是不断反思之后感悟总结起来的。第二部分 修炼自身的素养——教师的学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像陈晓华老师的为成长壮行为成长充电;周永清老师的学会了朱老师的一溜小跑“他是为了炫耀自己!” 史长青老师的我能看到最幸福的事,都是网络惹的“获”。第三部分 把握命运的脉搏——我们不会错过机会,我们还要创造机会。像彭荣辉老师的初为人师我的“大学”历程;程东文老师的成为“新秀”的前前后后论坛煮酒论英雄初步意见。第四部分 沉迷教育的世界——这是一个教育的世界,我们投入,我们沉迷。像田祥彪老师的生命留给我的记忆 泪水浇铸出的感悟 ;朱雅芳老师的我教一年级;焦照锋老师的差一点点儿成为“大腕儿”一位高三教师的“战地日记”等。其中三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给我的触动最大。魏智渊老师触动我的,不是“为了不让自己偷懒,我坚持洗冷水澡,坚持写日记,甚至在日记本上的每一页都写上今天你做到了吗几个字,如果没有做到,就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而是他不断追问生活的意识和勇气。“惊回首,我发现曾几何时,自己多了几分浮躁,少了几分沉静。上网,读书,写作,发表。。。这是否就是生活的意义?我知道如果沿着这条路往下走,我也会慢慢成为所谓的专家,在一大堆垃圾文章中沾沾自喜,顾影自怜。”读到此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论坛上,很多“大虾”渐渐没了身影。远离网络的喧闹,生命更加充实而宁静。“喧闹是有局限的,喧闹蕴涵着结束和失落,而宁静无边无际 ”。宁静,才能致远。已经捞到几桶金的大虾开始追寻一种纯净的生活。我等小虾也在网络行走多年,是不是在喧闹中迷失了自己?朱国红老师:一个通过网络一炮打红的典型。没有羡慕她的“一炮打红”。打动我的,是她的这番话:“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多年没有开公开课的机会,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次次被领导安排所谓的滚刀肉班,我都泰然地走过了,从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在寂寞中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认识了陶行知,了解了朱永新,读懂了李镇西。”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有一个机缘成全,恐怕今天,我不会知道有个“朱国红”。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朱国红一定会在那里,她安身立命之地,继续默默耕耘。“平平常常的铺垫,也许和成长无关,但没有平时的铺垫,成长又将在哪里?”对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不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吗? 读过清澈小舟的《没有孩子是差生》,被小舟博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所感染。可正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曾经差点被家长轰下台。然而,她并没有屈服,不轻言放弃,用自己的追求书写了现在的辉煌。书中的衣奎伟老师每天都认真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具体到课堂教学,课的成功之处,课的精彩之处,课的不足,学生的进步,等等,都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和他们相比,自己在这方面以前做得太少了,以后也要努力改变。

我从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中明白虽然他们的成功途径不同,可是却有着一些共同性的特征,那就是他们的执着,他们的努力,他们能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在探索中进步,使自己一步步变得更优秀。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或者说如何重构教师角色和形象,也许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没有整齐划一的演进历程,但其中至少存在着一些共同性的特征。《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正是通过案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征,让我们明了当今为师之道,知晓教师何以由合格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在反思中提高。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受经验左右的行业,从事教育的人较容易以往的经验羁绊。在研究中成长。以往的教师并不见得要把自己作为一个研究者,因为惯常的做法、已有的经验完全可以应对来自于教学或学生的挑战,他需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纳入教学的常规,将知识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给学生。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在“积识”中“成智”。本书30个案例中的教师,展示了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心路历程,困惑因何而起,问题因何而生,方法因何而来,快乐因何而来,智慧因何而成,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了“积识成智”的道理。从中我深刻体会到自主发展已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教师是一份平静的职业,教师的工作是平平常常的,心态决定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勇敢地面对挑战,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工作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主动去做,这样不但会锻炼自己,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不去计较个人得失。如果什么事情都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就已经很落伍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缺陷,都有自己相对较弱的地方,只要不断学习,去吸收时代的、别人的、科学的、优秀的东西。学会学习,就会成功。为了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心态,我们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就会产生任何自己想要的心境或感受!如果你要想成功或幸福,那么现在就即刻做出选择,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生命中美好而积极进取的一面,集中在你想要达成的目标上!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

要有自我发展的理想,只有心中有了某个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才能主动的去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多年来,我一直努力探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独具自己风格的教学模式,无论结果怎样,我都会义无反顾的去思考、去尝试,去探究,在过程中体会教学的魅力。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并且知识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专业知识的“深”,还要有有非专业知识的“ 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在课堂才能“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要想做到这些,需要大量的阅读。不仅读自己的专业书籍,如教学参考书,教学杂志等;还要读非专业书籍,如文学作品,科学杂志等,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当你站在讲台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时,你的学生会被你深深折服,你也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最好的方式“用中学”“用中研”,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工作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平时上好、听好、评好每一节课。要敢于开公开课,课后主动向专家请教,请他们指出自己的不足,然后自己在体会,这也是使自己迅速成长的一种好方法。目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正赶上基础教育改革的好机遇,保持在新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主动亲近课改,直面融入课改,敢于创新。要相信通过自己执着的追求,刻苦地学习,就可以避免少走弯路,但也要知道少走路,一定是不会成功的。

还要向学生请教。一般认为,老师是教学生的,学生是向老师请教的,哪有老师向学生请教的道理?殊不知,我们在教学生之前,应该明白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认知基础,应该清楚学生的内心在想什么——心理需求,应该把握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外部刺激……,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你才能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你才可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要想当好先生,先要当好学生。你当好学生了,你就当好先生了。”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凡事必和学生商量,这一节课怎么学,这一件事怎么处理……

他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人,总是在“请教”学生的过程中完成的;他班里的制度都是学生自己定的,执行、监督、考核,甚至是必要的惩罚也是学生帮他做好的。教师若能放下架子做到“礼贤下士”,态度诚恳地向学生请教,不但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得到不教而教的目的,而且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情况,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帮助;不但可以亲密师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而且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实现教学相长。请时刻记住:我是老师,我也是学生。我是老师——身教重于言教,处处以身示范;我也是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与学生共同进步。

向书本寻觅,向同事学习,向学生请教,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如果做到了,相信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能够走得更快、更好!

三、做个有心人,及时的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常反思、勤动笔。一个人专业发展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研究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就是总结,反思就是研究,反思就是提高。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北师大博士生导师林崇德认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 反思;叶澜教授业说过“写一辈子教案,你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课后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记成功之举,二是记败笔之处,三是记教学机智,四是记学生见解,五是记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看看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作为一个教师,要从“无名”到“有成”,最关键的是教育教学的反思。我们最需要反思的就是自己教学行为,从教材解读与设计、教法与学法的选择、课堂细节的处理等层面去反思。作为日常的教学,近年来我常常用这样的几个问题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这节课,我投入激情了吗?对教材的解读,有更恰当的角度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可测吗?这节课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是什么?这节课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如果重新来教这节课,哪个地方最值得改进?反思的深度,决定着教学所能达到的高度。拿起笔来写好“教后记”、“教学案例”、“工作案例”,再稍加整理就是一篇教学论文。通过反思自身实践,积极进行教育实践研究,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观念,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其发展速度必然加快,缩短成为骨干教师的进程。

我们除了反思教学,还要反思为人处事,反思一切可以反思的东西。同时,要边反思,边记录,为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提供鲜活的案例。

四、有爱心、耐心,认真对待每一个孩子

人的智力是不等的,有差距的,也就造成了学习的差异。要想把孩子都达到统一标准是不可能,也就是说教好所有的孩子是不容易的。用统一的眼光看不同的孩子是不对的。要用不同的尺子来量孩子,发现孩子与与众不同的长处。千万不要用一把尺子来量所有的孩子,那样你满眼基本上都是差的孩子。孔子弟子三千,贤者才七十二。爱因斯坦小学呆头呆脑,学校开除;黑格尔大学毕业,辅导员的评价:“此人智力中等,不善长哲学”。没有想到开了个天大的玩笑,黑格尔成为哲学大师。孩子的发展有快有慢,我们怎能凭孩子的一时表现,判断他的一生呢?

五、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正确对待评价。

教师之间的竞争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犹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带动着我向前运动,如果停下来就要跌跟头。教师之间的竞争是一种无形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笑人无,恨人有”,这种消极的文化有时候也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不用别人说我就会自觉惭愧;他人获得了荣誉,个人也会暗暗加劲,力争超越他人。而学生的评价,对教师来说,那更是比生命还宝贵的“名誉”。有人说“教师干得是良心活”,实质上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特别在乎,因此,我们都力争把每一节课讲好;不管有没有要求,我们都会绞尽脑汁的思考方法措施。只要一个教师敢于竞争、珍惜名誉,就一定能干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教师。

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3篇

适当加压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校要求年轻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促进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

1.同年段、同学科每位年轻教师每周互听一节课,通过互听互评活动,坦诚地交换意见,认清自己的不足,促进共同提高。每学期还要开一节校级汇报课或开一节教学片示范课。

2.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撰写一篇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两篇以上优秀例案。

3.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召集两次以上集体备课活动,并做好主讲工作;主持一次校级以上教研活动,主评一节校级研讨课;做一次校级以上专题讲座。

虽然,成长的道路是辛苦了些。累了些,然而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快乐,他们愿意累并快乐着。有位年轻教师在博客上这样写道:“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有时候我们嘴里叫着好辛苦好累,其实心理挺高兴的,毕竟学校是为我们的专业成长负责,这样的学校为数不多,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遇。其他年轻教师的想法也和我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优秀。”这位教师的内心独自,代表了绝大多数年轻教师的心声:他们内心是追求上进的!

营造氛围

学校要不断地给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良好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进行教育科研的保证。教师成长的氛围很重要,这氛围像磁场一样,会辐射自在的欢乐,也会散发出一种持久不断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这样的磁场中快乐成长。

1.开展研究。学校坚持每周三上午为语文科教研活动,下午为数学科教研活动。活动形式有上课、评课、看录像以及经验交流、困惑与问题研讨等。

2.有益竞赛。举办不同层次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或教学技能展示,充分展示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形成良性竞争的一种氛围,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3.举行“会课”。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同年段、同学科教师进行会课,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其他教师进行议课,无论是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均可以拿出来研讨、争议。鼓励教师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把“研”与“教”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会课”的价值。

自我实现

多年的观察发现,在教学常规检查之后,很多教师对领导检查总结的结果并不满意,他们总会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很出色,但领导并没有发现,反而表扬了不如自己的教师。这说明教师内心渴望实现自我,并得到领导和公众的认可。这也说明教师很有自信心。自信心有时比什么都重要。可惜,很多学校领导都忽略了教师的这种内心欲望,只是一味地用无休无止的、日复一日的检查来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教师内需心理,我们尝试着改变以往的教学工作检查方式,而是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即每学期期终都将教师本学期的教案簿、学习笔记、班级工作手册、撰写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课题教研材料,以及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或反思等进行展示,可以实物展示,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制成课件进行展示,来推介自己的教学工作,一是介绍教学工作完成的基本情况,二是介绍自己教学工作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这样的展示过程,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他们的优胜劣败需要大家的认同。这样,不仅让教师实现了自我,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教师在观看、比较与评判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

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可以弥补教师专业水平的欠缺、教学经验的不足。为此,年轻教师必须多与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接触,聆听他们的意见,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1.专题讲座的形式。它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内容要围绕学校实验课题或教师急需的有关方面的理论。可安排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教师观看有关专家讲座的录象,帮助了解教改的信息,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2.结对子的形式。为了让教师尽快成才,成为教育教学能手,学校应选出业务精、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教学骨干与年轻教师结成青蓝对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示范作用与指导监督作用。要求徒弟每周必须听师傅两节课,师傅听徒弟一节课,一年见成效,两年见成果,并签定责任状。而且学校还应制定“青蓝工程”奖励方案,奖励业绩突出的“最佳师徒对子”。这样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挑起大梁;也促使师傅不断提高与发展。

3.邀请市进修校教研员做现场指导,与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指导教学。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因为专业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备课(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指导)等,对年轻教师帮助很大。因此,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课改,不光是讲座,还要深入课堂实际,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开展教研

在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活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了学习研讨的机会。

3.沙龙式教研。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这样互动式的探讨,“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

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5.会诊式研讨。问题会诊式校本教研是指利用多方面的力量,共同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校的发展而言,可以通过邀请市教研员来学校听课、与教师座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从众多问题中梳理出有价值的课题加以研究。就教师的发展而言,可以通过向市教研员或学校骨干教师的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市教研员协助诊断;也可以请同学科教师进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网络在线

网络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聊天”式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自己的QQ群或UC群或聊天室,邀请全国各地自愿接受培训的老师加入。让老师们和名师面对面进行聊天。如校本研修网、新思考网,定期研讨一个专题,由群里的教师负责主持,在晚7点正式开始。到时,老师们都是早早来到群里,等待着聊天培训的开始。如何聊天,群里也制订了相应的制度,每一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聊话题以外的问题。在群成员中,有教学一线的名师,也有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专家。在聊天式交流中,随时可以就某个问题单独聊。您那充满智慧的发言,会及时得到大家的表扬,可以随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聊天式的交流,还有一大好处,就是所有内容都会被随时贴在公共空间里,供大家再学习,再讨论。正如群里有些老师说的,能加入到群里来。即使不说话,能“听”大家的发言,也是最好的收获。

2.“帖子”式交流。现在很多网站都设置了教育论坛。如教育在线、成长在线、基础教育论坛等。每天,在这些论坛上,都会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在论坛上忙着翻帖、读帖、回帖。凡是读到精彩之处,读到质疑之处,都会跟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字,要么是鼓励的言语,要么是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想学习的老师而言,这就是在培训,是拓展视野,是和别人思维的火花碰撞,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第4篇

适当加压

没有压力, 就没有动力。我校要求年轻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促进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

1.同年段、同学科每位年轻教师每周互听一节课, 通过互听互评活动, 坦诚地交换意见, 认清自己的不足, 促进共同提高。每学期还要开一节校级汇报课或开一节教学片示范课。

2.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撰写一篇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教学论文、两篇以上优秀例案。

3.每位年轻教师每学期要召集两次以上集体备课活动, 并做好主讲工作;主持一次校级以上教研活动, 主评一节校级研讨课;做一次校级以上专题讲座。

虽然, 成长的道路是辛苦了些, 累了些, 然而他们的内心也充满了快乐, 他们愿意累并快乐着。有位年轻教师在博客上这样写道:“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训, 让我受益匪浅, 有时候我们嘴里叫着好辛苦好累, 其实心理挺高兴的, 毕竟学校是为我们的专业成长负责, 这样的学校为数不多, 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机遇。其他年轻教师的想法也和我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越来越优秀。”这位教师的内心独白, 代表了绝大多数年轻教师的心声:他们内心是追求上进的!

营造氛围

学校要不断地给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良好的学校教育科研氛围是进行教育科研的保证。教师成长的氛围很重要, 这氛围像磁场一样, 会辐射自在的欢乐, 也会散发出一种持久不断的吸引力, 让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这样的磁场中快乐成长。

1.开展研究。学校坚持每周三上午为语文科教研活动, 下午为数学科教研活动。活动形式有上课、评课、看录像以及经验交流、困惑与问题研讨等。

2.有益竞赛。举办不同层次教师课堂教学比武或教学技能展示, 充分展示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艺术, 形成良性竞争的一种氛围, 促进教师不断发展。

3.举行“会课”。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的基础上, 采取同年段、同学科教师进行会课, 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 其他教师进行议课, 无论是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均可以拿出来研讨、争议。鼓励教师大胆发言, 说出自己的意见, 把“研”与“教”紧密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会课”的价值。

自我实现

多年的观察发现, 在教学常规检查之后, 很多教师对领导检查总结的结果并不满意, 他们总会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自己在哪方面做得很出色, 但领导并没有发现, 反而表扬了不如自己的教师。这说明教师内心渴望实现自我, 并得到领导和公众的认可。这也说明教师很有自信心, 自信心有时比什么都重要。可惜, 很多学校领导都忽略了教师的这种内心欲望, 只是一味地用无休无止的、日复一日的检查来管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教师内需心理, 我们尝试着改变以往的教学工作检查方式, 而是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 即每学期期终都将教师本学期的教案簿、学习笔记、班级工作手册、撰写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课题教研材料, 以及优秀教学设计与评析或反思等进行展示, 可以实物展示, 也可以利用多媒体, 还可以制成课件进行展示, 来推介自己的教学工作, 一是介绍教学工作完成的基本情况, 二是介绍自己教学工作中最具特色的地方。这样的展示过程, 教师既是参与者, 又是评判者, 他们的优胜劣败需要大家的认同。这样, 不仅让教师实现了自我, 也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教师在观看、比较与评判中不断自我完善提高。

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 可以弥补教师专业水平的欠缺、教学经验的不足。为此, 年轻教师必须多与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接触, 聆听他们的意见, 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

1.专题讲座的形式。它是校本培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内容要围绕学校实验课题或教师急需的有关方面的理论。可安排市级以上骨干教师举办专题讲座, 或组织教师观看有关专家讲座的录象, 帮助了解教改的信息, 更新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2.结对子的形式。为了让教师尽快成才, 成为教育教学能手, 学校应选出业务精、能力强、有敬业精神的教学骨干与年轻教师结成青蓝对子,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示范作用与指导监督作用。要求徒弟每周必须听师傅两节课, 师傅听徒弟一节课, 一年见成效, 两年见成果, 并签定责任状。而且学校还应制定“青蓝工程”奖励方案, 奖励业绩突出的“最佳师徒对子”。这样既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才, 挑起大梁;也促使师傅不断提高与发展。

3.邀请市进修校教研员做现场指导, 与教师共同分析教材, 指导教学。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 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因为专业教研员与教师共同备课 (设计) 、听课 (观察) 、评课 (指导) 等, 对年轻教师帮助很大。因此, 邀请他们参与我们的课改, 不光是讲座, 还要深入课堂实际, 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开展教研

在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需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 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 有中心发言人, 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 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 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 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 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 设计教学环节, 安排学生活动等, 从而吃透教材, 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 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进行评议, 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 使执教教师受到启发和教益, 又为听课老师提供了学习研讨的机会。

3.沙龙式教研。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氛围, 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这样互动式的探讨, “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 针对性强, 气氛浓, 所以教师乐于参与。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 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 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 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 探寻教学对策, 逐步解决。

5.会诊式研讨。问题会诊式校本教研是指利用多方面的力量, 共同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校的发展而言, 可以通过邀请市教研员来学校听课、与教师座谈,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 从众多问题中梳理出有价值的课题加以研究。就教师的发展而言, 可以通过向市教研员或学校骨干教师的咨询, 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并请市教研员协助诊断;也可以请同学科教师进行听课, 集体会诊, 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网络在线

网络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基础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聊天”式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建立了自己的QQ群或UC群或聊天室, 邀请全国各地自愿接受培训的老师加入。让老师们和名师面对面进行聊天。如校本研修网、新思考网, 定期研讨一个专题, 由群里的教师负责主持, 在晚7点正式开始。到时, 老师们都是早早来到群里, 等待着聊天培训的开始。如何聊天, 群里也制订了相应的制度, 每一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聊话题以外的问题。在群成员中, 有教学一线的名师, 也有研究中小学教育的专家。在聊天式交流中, 随时可以就某个问题单独聊。您那充满智慧的发言, 会及时得到大家的表扬, 可以随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聊天式的交流, 还有一大好处, 就是所有内容都会被随时贴在公共空间里, 供大家再学习, 再讨论。正如群里有些老师说的, 能加入到群里来, 即使不说话, 能“听”大家的发言, 也是最好的收获。

2.“帖子”式交流。现在很多网站都设置了教育论坛。如教育在线、成长在线、基础教育论坛等。每天, 在这些论坛上, 都会聚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 在论坛上忙着翻帖、读帖、回帖。凡是读到精彩之处, 读到质疑之处, 都会跟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文字, 要么是鼓励的言语, 要么是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想学习的老师而言, 这就是在培训, 是拓展视野, 是和别人思维的火花碰撞,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3.“博客”式交流。大凡熟悉网络的教师和教育专家, 都有自己的博客。每天工作结束, 都会把一天教学中、研究中的所见、所感、所思, 一点一滴形成文字, 写成随笔, 发到自己的博客上, 任别人品读、批评。坚持每天写博客, 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 更利于教师练笔, 自然也是对老师的一种培训。在众多网络培训中, 博客式交流应该是教师最好的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方式。

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感 第5篇

我并不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人,我是在带着完成读书任务的情况下开始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的。那土黄的封面泛出的淡淡墨香,宛如午后宁静的心灵,喝了一杯咖啡,亢奋不已。看着30位优秀教师的自述性的启迪心智的成长文字,心潮翻滚,心里由衷的感叹: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慢慢地,我被书里的每一位名师的教育理念吸引着,我不禁想到这样一个故事:

在非洲的巴姆巴族中,至今依然保存着一种古老的生活仪式,当族里某个人行为有失检点而犯了错误的时候,族长便会让犯了错误的人站在村落的中央,公开亮相,以示惩戒。每当这时,整个部落的人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从四面八方赶来,将这个犯错误的人团团围住,用赞美“教训”他。

围上来的人们,会自动分出长幼,然后从最年长的人开始发言,告诉这个犯错误的人,他今生曾经为这个部落做过哪些好事。每个族人必须将犯错误人的优点和善行,用真诚的语言叙述一遍。叙述时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允许出言不逊,而不能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赞美。整个赞美的仪式,要持续到所有族人都将评语说完为止。

巴贝姆巴族人是智慧的,他们对待犯错人的态度是:尽管你犯了错,有了缺点,我们依然爱护你,关心你,接纳你,既然你曾经为整个部落做过那么多的好事、善事,有着那么多的优点,那么,请你认真的反思,然后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我们整个部落的人多坚信:你一定具备改过向善的信心与能力。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不也是这样吗?对于受教育的儿童来说,毕竟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导致他们的心智发育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没有不存在问题的孩子,只不过存在问题的表现不同而已。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孩子有了问题或是犯了错误,作为教师该怎么办?

可以简单的训诉、可以粗暴的批评、甚至可以来点体罚。可是效果呢?巴姆巴族人的做法实实在在给我们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动的课,那就是“鼓励”是教育人的最好方法。

用赞美的方法“教训”人,其实并不比训斥的效果差,只不过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的不少教师缺少这种思维方式,就觉得训斥来的干脆,从而运用的“得心应手”,而要将“训斥”改为“赞美”,有时只要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即可。

要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其中一条就是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那教师要具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呢?书中讲到:教师要具有主动精神、要有乐观心态、要有生活情趣。

“主动精神”是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个要素,它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执行力”是指在别人需要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你立即动身去做。这是一种雷厉风行的习惯。教师不仅要执行,而且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任,要有“生涯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什么时候让自己有提高、有变化、有自我更新。教师要有“蚂蚁精神”,它总在走路,在不断地行走,它自强不息,要“蚂蚁抱团”的团队精神。在刘良华教授看来,“主动精神”是教师人格中重要的品格,也就是他认为的“工作精神”。就是可以把“工作条例”扩展成“工作范围”的一种精神。范围是把这个“线条的指令”当作一个半径,围绕一个圆点,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是工作范围。

主动精神还体现在“控制感”和“生涯设计”。对所有人来说,控制感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人一旦失去了做主的权利,就完全失去的控制感,这个人将慢慢地萎缩、变形、慢慢地死掉。“生涯设计”就是说我们要能够对自己的未来有考虑,对于一个老师来说,能够改变我们的命运的,只有我们自己,而这个途径主要就是学习,也就是“生涯规划”,就是让自己为断地走到另外一个新的平台上,不让自己在一个圈子里转来转去。第一,要坚定自己的职业志向;第二、在一个学校三到五年之后最好离开,当然这个离开是精神上的离开,就是自己的要有一定的补充、要自我更新,精神要出差。精神出差的最好的方式是读书:去阅读,去观看,你的视野就能够变得开阔。一个老师,最可怕的是,重复,看不到希望,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控制感。

主动精神,就是任何人要生存,他都必须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主动地生长。没有人能够帮助他,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乐观心态与主动精神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品格。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地生活。

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一个班主任应该是一个有宽容心的人。

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你不要指望你的批评就能够让别人发生改变,批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批评只能给别人带来愤怒,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并给予赏识。渴望赏识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人性的优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一例外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乐观就是宽容加上赏识。

教师不仅要用他的“主动精神”和“乐观的心态”去影响学生,还要他的“生活情趣”去影响学生。“生活情趣”就是让自己有欢乐感,然后让他的学生有欢乐感。怎样才能获得欢乐感呢?第一,过有情趣的生活。第二,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生活中,一定要爱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爱。第三,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我们的作品就是我们上好的一堂课,我们的一个好学生,今天我把一件事情做成了,这都是我们的作品。

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及途径 第6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56-01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改进入了深水区,做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素质: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能够找到新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体现自己的特点,并不断使自己的专业成长。通俗点讲,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阶段有:新教师阶段、老教师阶段、专家型教师阶段。那么,我们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呢?我们首先要从分析他们的特点和不足入手,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特点和不足,得出相应的成长途径。

一、青年教师的主要特点

青年教师以其知识面广、观念新、可塑性强、有亲和力等这些特点,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活力,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教学理念新。青年教师刚从大专院校毕业,学校里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掌握了教育教学最新的理念。二是可塑性强。青年教师对新知识,新概念,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更强,自身教学模式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三是教学态度认真。青年教师初入岗位,无论是对待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的反思态度都很认真,一丝不苟的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四是师生关系和谐。青年教师与学生年级差距小,易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心灵上容易与学生达成共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灵上唤起学生的亲近感。

二、青年教师的主要不足

青年教师个体专业能力差异较大,在专业成长中主要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由于青年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有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学校的学习状态,理论很扎实,可是很难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另一部分青年教师有过实际经验,但还很片面,很单一,在面对学生时,还是会不知所措,如何把学校学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是青年教师当务之急的大事。二是教育教学实际经验缺乏。青年教师由于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很多困惑,如问题的预想不太准确,如会忽视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及已有的学习经验,教学预设的问题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时,能否可以不按照自己的预设问题继续教学等等,他们有时处理突发的教育教学问题缺乏经验,会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应对是好。三是团队合作能力缺少。青年教师要成长需要团队的合作,需要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大都不注重与人合作,以为靠自已的努力就可以成长,团队合作的能力有不足。

三、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做为新时期的青年教师,我们不但要能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能找到新的方法不断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使自己的专业不断成长。笔者认为,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点: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专家型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要学会向书本、专家、网络、实践学习。要向书本学习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知识,要积极参加各类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要打造自己的网上学习平台,建立自己的博客,加入专家教师博客群、QQ群、微信群等。要学会把别人的先进教学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使它变成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专业不断得到成长。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每一位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提保证。

2、注重自我行动的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本质上是行动研究。青年教师要成长为专业教师,首先要对教育教学的本质认识有改变,要从研究教本教材中转变为研究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上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主要是把教学的过程看成是行动的过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填鸭式、机械式的重复。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完整过程,认真加以回忆、记录、探究,特别是推敲后续的跟进措施,提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师自我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3、利用教学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仅仅是取得经验,而要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否则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所以,自我反思教学应是促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我们要用开放的视角去反思和理解具体的教育情境。用不同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以期获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来反思具体的教育情境,诸如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来反思教育实践本身。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成长必须改变那种单纯的以规定、习惯和本本进行判断的倾向,要用主动的反思架构起“经验”和“理论”的桥梁,在经验的“理论化”和理论的“情境化”的双向拓展中生成个体的专业成长。

4、整合团队合作的力量。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与团队合作非常必要。整合学校教研组的团队力量,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一个好的教研组应有其自身的学术性和学科品质,要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与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教研组能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团队力量的整合中,让我们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走得更快。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策略 第7篇

一、培训形式多样化

1. 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

近些年来, 国家对基础教育高度重视, 加大了对农村教师专业提升的扶持力度, 先后组织了各种类型的培训活动, 从而使一批农村骨干教师得以迅速成长。然而, 对于资金紧张的农村学校来说, 常常无法使参培活动难以成行。因此为了提高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实现资源共享, 必须将这种高规格的校外培训与共享型的校内培训紧密结合, 学校也应该采取措施提高这种培训与返培训的效益。

2. 校级培训与组级培训相结合。

由于培训级别的不同, 可能也会形成培训内容各有侧重。相比来说, 校级培训体现整体性, 其对象是全体教师, 其目的是帮助学校管理,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其内容可以是思想政治培训, 也可以是心理辅导培训, 还可以是学校中层组织管理培训。组级培训注重学科性, 其对象是不同学科教师, 其目的是研究教师、研究教法、研究课堂、研究学生, 通过教学理论的多元化来促进学科专业化和课堂教学的更新。

3. 集中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无论是校外, 还是校级、组级培训, 因参训人数较多, 内容必须面对全体, 均属于集中培训。教师的专业提升仅靠这种培训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大力提倡教师的自我培训, 如果说集中培训是通过“步调统一”而实现“满园春色”的话, 那么自我培训则是通过“另辟蹊径”而实现的“独树一帜”, 具有专业成长特长化, 更有助于教师“海纳百川, 取长补短”, 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雏形。

二、培训内容多元化

1. 以岗前提高培训为新教师导航。

面对目前教师调动频繁的现象, 几乎每学期都有教师调进各校, 处于提高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考虑, 学校可以在学期伊始听取摸底课之后, 针对各个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进行点评及培训活动, 这样有利于校本教研良好氛围的营造, 也对学期教研活动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2. 以教材教法培训显目标、明方向。

处在课程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 再资深的教师, 也不敢轻易“手拿一本书, 直接进课堂”。因此, 必须对教师进行培训, 这种培训不是暂时的, 而是长期的, 通过培训, 要能使教师明晰整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特点, 明白教材的发展方向, 创新教学技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课堂实效性, 使学生学得有效、学得愉快、学得主动。那么这种培训必须将“返培训”与教研组培训结合起来实施。

3. 以写作技能培训积淀教师写作功底。

要实现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就必须使教师自觉主动地研究课堂、反思课堂。学校可以通过校级培训和组级培训的方式, 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理论培训, 组织校内写作高手进行教育叙事及案例分析, 引导教师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看待每一个教学现象, 锻炼教师的写作水平, 并举办写作技能比赛, 提高教师写作兴趣, 让教师学有所得, 学有所成。

4. 以信息技术培训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课堂效益。

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 使得教育教学手段尽显得天独厚的优势, 远程教育资源的灵活运用,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教师教的更舒心。但是由于地区及教材内容等多方面的限制, 紧紧依靠网络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的特点整合和开发出有效的课程资源, 而这些工作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是无法完成的。信息技术培训必须将这个重任担负起来, 以便我们的课堂更有效、更高效, 使我们的教师更专业、更多才。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第8篇

一、教学反思的含义

目前对于教学反思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一是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二是认为教学反思不仅要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己的教学有效性, 而且还要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基础。三是认为教学反思应该从课堂情境中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课堂实践基础的假说和教学的结果、课堂教学的道德和伦理标准三个层次进行反思。四是把教学反思看做是对实践反思、实践中反思和为实践反思的过程。尽管以上诸种定义表述各异, 但所强调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即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地对其行为进行思考与分析, 以发现、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为目的。

根据以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 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果作为反思的对象, 并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教学实践更具有合理性的过程。它具有目的性、实践性、批判性、持续性及关怀性等特点。

二、教学反思的作用

教师专业是以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为核心而形成的教师教学行为,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因此, 教师专业成长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上, 而这种改变又受到教师内心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它是教师通过对原有的传统习惯行为的反思和质疑, 并作出新的选择而产生的。因此,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具有自我反思性质的过程。而教学反思, 就其本质而言, 是以追求学生学会学习和教师学会教学为目的。教师学会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服务的, 因此, 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的, 教师学会教学是教学反思的直接目的。由此可见, 教学反思的本身是以教师的发展为直接指向的, 它理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反思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知识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本体性知识 (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 ;实践性知识 (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动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已有研究表明:“教师本体性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系……并非本体性知识越多越好。”而且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 并不缺乏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他的成长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 这类知识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效能的提高,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由于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特征, 它难以通过读书或听课的形式获得, 必须由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过亲身经验才能获得。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 分析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了实践性知识。可见反思是使教师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教学反思有助于丰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2. 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 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这对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 从目前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来看, 绝大多数教师是经验型教师。他们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 缺乏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经验型教师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更不可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而教学反思以立足于教学实践, 创造性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它要求教师不断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来设计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这就意味着教师始终扮演着研究者的角色,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不仅要知道自己教学的结果, 而且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反思。因此, 教师会不断地追问“为什么”, 这种追问将会增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解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教学反思的途径

1. 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就是从自己的教学经历中反思自己的成长与教学实践行为。新课程教学, 还没有丰富的经验指导, 需要每位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要使自己尽快地掌握教学规律, 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比如:每上一节课, 教师有必要作如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课前设计的教学次序是否最佳?教学效果怎样?提问、引导是否得当?学生的回答有没有超越教师的思维框架?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凸现?学生在参与学习中, 师生、生生能否进行深层次地思考和交流?……总之, 将课堂实践中的事件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记录在案, 这是教师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最佳方式。把这些教学实践进行剖析、反思,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教学效果必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2. 校长、教研员的指导反思

新教师在自我反思、寻求发展提高的过程中, 校长、教研员的指导和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肯定优点, 寻找问题并完善自我。校长、教研员的教学经验比年轻教师相对丰富一些, 他们在办学思想、教育理论的应用上相对成熟、完善一些。所以, 教师应向他们学习并请他们对自己的教学作评价、分析, 以求得理论的检验与深化。

3. 从学习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不断反思

反思是一种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系统的理论能够帮助教师从更广阔的视野中审视自己教学中的主观经验、直觉判断, 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教学理论, 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 更是不断反思的过程;是教、学、思、相统一的过程;是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是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感悟与反思的过程。总之,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师也只有在反思中剖析、研究、总结, 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第9篇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理论是实际的依据。观念的转变起始于头脑中原有的认识与新理论之间的矛盾, 而矛盾解决的过程就是观念转变与认识提高的过程。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意综合性, 生活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形成整体的幼儿教育观, 并通过努力去实现这些观念。在日常的理论学习中, 我们把《纲要》精神以及教育改革的新成果为切入点, 促使教师新旧观念产生碰撞, 激励教师对不用理念进行对比和反思, 从而提出困惑不解的问题。如:现在提倡的整合教学, 这里面包含了目标的整合和内容的整合。《纲要》中把教育目标分成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及艺术五个方面。而教育目标是教育所要表达的最终结果。那我们怎样去划分会更加适合当前的教育理念, 这对教师以往以集体教育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 以传授知识为特征的教育意识和理念形成了冲击, 他们提出了疑问“分科教学和整合教学的差别在哪里?”“现在的这种教学形式孩子能不能学到东西?”“我们怎样上课才是最适合当前的教育理念?”等等。基于这些认识, 我们又组织了教师外出参与市区组织的专家讲座学习, 不断的掌握一些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以及自己的不断反思。从而实现了教师观念和到行为的转变。

二、以点带面,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 与骨干教师互动, 促进教师自我反思能力

学习令人成长, 思考使人进步。向骨干教师学习, 与骨干教师互动, 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来说是必不可少。因为幼儿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目标的中介。怎样把幼儿园课程精神贯彻到幼儿的日常学习中, 这对我们这些年轻老师来说有些难度, 在去年参加一次珠海市的骨干教师培训, 有机会和市区的骨干教师们面对面的互动。参加这个活动使我们看到了每一位骨干教师身上耀眼的人格魅力, 她们并不以高人自居, 但她们信心十足;她们不会说绕梁三日的精美诗句, 但她们句句都是有理有据的经验之谈。在与骨干教师的互动交流后,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 我们逐渐在反思中成长。如:在开展主题教学时, 老师们开始思路不是很清晰, 但是通过学习《主题活动的创设与开展》的研讨后, 老师们开始尝试了从方面考虑慎重选题, 开展适合自己班级的特定主题活动。并对每次的活动进行反思, 生成下一个主题活动。

2) 主动实践, 共同参与, 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

认识与反思上的提高会使老师们更加主动自觉的参与到教育活动中, 一些爱学习, 肯钻研, 悟性好的老师会随着教研活动的开展脱颖而出, 她们尝试打破分科教学, 大胆开展主题探研活动;她们改变单一的集体教学, 初步学习运用以小组、个别为主的教育形式, 将预成教育与生成教育有机结合, 将“等一等, 看看孩子是怎样学习的”与教师适时的引导与帮助相结合。经过反复探索、反思与主动实践, 教师从孩子们那从未有过的大胆而充满创意的表现, 深深的感悟到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 只管按计划教学而无视孩子需要的方法, 真是太限制幼儿的发展了。

3) 贯彻《纲要》提高教师主动反思能力

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的过程, 是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漫长的, 需要我们静下心来, 分析问题, 扎扎实实抓好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每一个环节。

4) 分析案例, 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成长

伴随《纲要》的深入研究, 每个学期每位老师都要写自己的案例, 包括教育笔记, 备课等案例。为了帮助教师学习, 反思, 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通过让教师整理自己案例, 学习、比较、反思同伴的案例, 在集体的交流共同反思案例中, 真正的使教师强化了自己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行为。并拓展了每一位教师的认识角度, 提高了认识的深度。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上册》1)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上册》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下册》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李季湄主编《回到基本元素—走进新《纲要》下册》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师教育丛书虞永平主编《幼儿教育观新论》3) 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教师教育丛书虞永平主编《幼儿教育观新论》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第10篇

一、构建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的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即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实践反思逐渐成为教师培养的基本模式。教师是教育教学实践的主体, 但单个教师受认识水平与价值观念等的局限, 开展的个体行动研究一般很难取得成功。反思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集体性活动, 当前的教学实践中, 大部分教师把精力集中在他们所负责的一门课程中, 很少有机会与同事一起分享观点和新知, “孤立、孤单”是大多数教师工作的常态, 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鲜活的实践性知识犹如礁石埋没在繁琐的日常教学实践中, 使教师成长缺乏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

苏联早期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指出人的发展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和社会共享的理解过程是不可分离的。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 又是社会性活动, 需要对话与合作。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处于一个学习情境中, 更是处于一个广阔的社会世界中, 如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与同辈教师、优秀教师、专家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那么不同的教师因为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就能从多角度去发现问题、认识问题, 形成更为丰富和更趋进教育本质的见解, 从而可以持续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研究证明:“好教师最需要有志同道合的同事共同努力、互相激励和有空间进行教学工作。”“在一个紧密连接在一起的集体内, 即使是一个最年轻、最没经验教师也会比任何一个有经验和有才干的但与教育集体背道而驰的教师做出更多的工作。”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教师学习有其个人的、实践的、默会的特点, 这与共同体协商、异质、互嵌的内在特征相吻合, 针对教师“时间少, 任务多, 理论少, 实践多, 思考少, 体验多”的教育生存状态, 让教师掌握专业发展的策略和技能、改变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隐文化, “唤醒”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 夯实不同层次教师的文化底蕴, 从而发展教师, 发展学校, 这是构建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从区域层面出发, 搭建平台, 让拥有共同愿景的教师 (学科专家、优秀教师、同辈教师) 组成的学习团体。在这个团体中, 教师尊重多元化的观点、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积极创造有机的、和谐的学习环境, 通过思维碰撞, 建构新知识, 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它是建构和创生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理想平台。

二、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特征

(一) 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和目标

“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 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同自己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的生活实践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源于教师的生活实践并为促进教师教学实践。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 是利用区域教师资源优势, 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 强调在教、学、研一体化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彰显教师的个体生命价值。

(二) 以教师角色的不断调整为动力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立在教师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 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师培训中教师只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根据教师的特点、兴趣、特长等给予教师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角色和空间, 鼓励教师分享思想、质疑问难, 强调在共同体中教师角色随着共同体中学习目标、任务、进程不同, 随时转变角色, 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区域学习、开展同伴互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以教师间的良好沟通为手段

良好的沟通是实现团体成员互助的前提和手段, 教师只有通过沟通才能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而只有教师之间开诚布公、坦诚相待, 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 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才能真实有效。因此, 教师成长共同体是通过建立多维的沟通渠道, 如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 沙龙式研讨, 网络博客主题探讨和QQ群互动等方式, 为教师随时随地展开交流搭建平台, 保证教师之间信息沟通渠道的通畅, 使共同体教师在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展开合作互助, 保障共同体实践的效率和效果。

(四) 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

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基于知识的社会结构, 温格认为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共识的领域、共同关注该领域的成员和成员为有效获得该领域知识而发展的实践。其中领域是共同体成员共享的一个探索的事业或主题, 促使他们建立起对知识和实践发展的责任感和身份感。实践则是共同体成员把各类知识按照有利于实践者使用的方法组织起来, 从而产生的行动、交往, 促进问题解决。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以实践共同体为组织形式, 在于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和实践者, 采用团队的形式能够通过团队精神和团体规范的形成促进成员之间的合作, 容易形成成员间互相帮助和支持的氛围, 增强成员间的信任感和成员对团队的归属感。

三、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一) 基于学科的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建立

陈向明老师指出教师的知识包括“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是学科内容、学科教学法、课程论、教学论等原理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教育教学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 影响着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的实践性知识, 是区域教研的根本目的。因此, 根据教师发展需要, 我们尝试建立了分学科梯队式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 根据教师成长轨迹, 设置发展目标, 让他们逐步成为有思想、有开拓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能手。"新生代学科教师共同体”、“青年备课小组共同体”、“名优教师共同体", 不仅为各层次教师搭建了发展的平台, 而且更为教师成长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性各学科教师成长共同体是一个个充满民主气氛、自主精神和务实作风的学习型实践团体, 它的不断完善需要建立相应的物质文化, 更需要建立制度文化, 如建立教师共同体常规活动制度、读书交流制度、备课主讲制度、听课评课制度、专题论坛制度、案例 (课例) 研究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和奖励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等, 从而使制度成为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形成一种文化, 构成教师共同体成员的日常生存方式。

(二) 基于网络的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建立

互联网打破了教师互相隔绝的现状, 建立基于网络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 教师就可以超越时空限制, 通过网络与专家与同伴进行合作, 开展持续的交流磋商, 从而形成互相合作、共享问题、共同分享喜悦与忧虑的一种新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寻求自主发展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我们推行的青年教师成长网就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成长的有效共同体。

我们在推行《区优秀教师成长》跟踪培养试点的基础上, 开辟了优秀教师网上成长平台。100多名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经教师自主申报、学校推荐和教研员的审核, 成为了成长网的主人。成长网通过年青教师教学思想叙事、教学活动叙事和课堂教学叙事, 以网络日志和网络互动的形式, 设立同行评价、教研员评价和自我评价, 使年青教师团体以此为契机, 站在新的平台和新的起点上, 主动学习、主动研究, 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持续合作交流研究, 谱写青年教师新的成长历程。青年教师成长网的出现, 拓展了教师共同体的外延, 丰富了共同体的内涵, 使富有朝气、敢于尝试、不断创新的年青教师更加明确了自身的成长方向, 引领和激励了更多的教师走上自主专业发展的道路。

(三) 基于教研员引领的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建立

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中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研员引领是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航标, 它正如雅斯贝尔斯说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深受一线教师追崇。教研员引领下的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 就是试图改变专家“资源稀有”、教师难得与专家“面对面”和专家流于“蜻蜓点水”的局面。我们让更多的教研员深入教师教学一线, 和一线教师进行面对面平等对话, 甚至是思想的碰撞, 让智慧在碰撞中迸出火花, 让思想在流淌中产生共鸣, 提升教师策略性教学知识, 使教研员在教师成长共同体中描绘出重彩。

为凸显教研员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我们推行教研员深度蹲点制度, 深入开展学校常态教学研究, 要求每位教研员每学期各选取一所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作为蹲点学校, 从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学常规落实等方面着眼, 以教研组为依托, 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角色参与校本教研, 构建学校教师成长共同体, 开展学科教学和教研改进的行动研究, 提高学科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蹲点过程中, 教研员亲自上下水课、针对性评课、带领教师做专题研讨, 培植了学校教师成长团体。同时, 我们还制定了学科教师与省、市的知名特级教师结对制度, 搭建跨区域共同体平台, 让一部分骨干教师在学科特级教师带领下, 与省内外的教师建立学科共同体, 并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汇集到区内, 进行再传播、研讨、生发, 有力推动了区域教师成长。

教师与教师合作的区域性成长共同体, 可以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能促进教师反思, 形成“我思故我在, 我行故我在”的工作状态, 引导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跨越式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第11篇

当前,我国不少中小学校青年教师居多。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教育理论贫乏,教学技能较差,教学经验不足,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已经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关键。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有赖于他们不断地学习、研究和实践。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试图寻找一些适合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经过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说课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由于说课需要青年教师多种技能的综合运用,需要他们不断学习、研究和实践,因而,从帮助他们专业成长的角度看,说课应该成为青年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说课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说课是指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程序等进行创造性设计和阐述的一种独特的教研形式。好的说课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青年教师要说好课,不仅要钻研教材,研究学情,而且要学习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无疑,这些都极大地推动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说课为青年教师搭建了教研和展示的平台

不少中小学校都把说课当作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说课可以检验并锻炼自己对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对教法的统整驾驭能力和对教学个案的反思能力;对于学校而言,说课可以提供一条了解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搭建了一个青年教师赛课、晋职、评优的平台,进而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2.说课有助于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青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教学,他们参与教学研究,最适合做的是微观的能解决情景性和操作性问题的“草根研究”,如教材教法分析研究、教学个案反思研究、教学理论应用研究等。而这类选题的挖掘,除了来源于教学实际本身,也来源于青年教师说课前的思考与领悟。说课,作为挖掘教研课题的另一条途径,有助于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

3.说课可以锻炼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为适应课程改革步伐,着力打造一支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队伍,要建立多样化的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激励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机制。包括说课在内的“教学五常规”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教学五常规”,即备课组教学进度、学生作业、授课时数统一化;备课组活动时间、内容与形式明确化;青年教师的说课制度化;备课组的教学研讨课及其评议规范化;备课组的学期教学计划和期末教学总结专业化。以“教学五常规”管理为抓手,倡导教学研究,从而形成各学科之间,特别是青年教师之间“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极大地锻炼和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说课还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修养,达到教学技能和理论素养双丰收的效果。通过教研式说课,使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二、基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式说课

1.校本教研式说课的必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校本教研活动有多种,如以教为着眼点,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型教研;以研为着眼点,以“课题”为载体的研究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以阅读为主线的学习型教研等①。我们认为,教学型研究中的“说课”更有助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因为说课包含了青年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团队的同伴互助以及专家的专业引领三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是提高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素养、课堂教学技能、教学研究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最贴近青年教师职业生活的一条途径。

说课可以体现教师多种素质。说课,既要考虑教学活动所利用的教学资源是否恰当(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识别、判断和开发运用能力),又要考虑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有价值,是否清晰具体可操作(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科领域目标、学生发展需要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既要考虑教学活动是否切实有效,能不能达成教学目标(这体现了教师的设计、反思,教学活动的统筹、组织、整合和应变能力),又要考虑如何依据教材和学情来确定重点、难点与教法(这体现了教师分析主次,了解学生,了解自我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具等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素质显然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不断通过校本教研式说课的研究与实践才能实现。无疑,校本教研式说课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2.校本教研式说课的特点

校本教研式说课的程序与内涵都与一般的教研活动有较大的区别,这种说课具有以下特点。

(1)讲究程序的完整性:从青年教师的选题,到教导处和教科室的联袂推举,再到说课、上课的实施,再到后说课、评课的落实,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说课程序。在这个程序中,青年教师还能充分挖掘说课的拓展性功能。

(2)讲究内容的主题性:说课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一下青年教师的说课能力,更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每次说课都是以问题解决为基础的,突出说课内容的主题性。

(3)讲究形式的互动性:无论是前说课还是后说课,是听课还是评课,教师是作为一个团队出现的,有时是一个教研组,有时是一个学区,都是基于中小学的特点而组成的,是随时随地能够组织起来的团队活动,并能在团队活动中充分地沟通,无间地交流。

(4)讲究思维的碰撞性:虽然是一个团队,但这样的说课活动同时又是一个智慧碰撞的场所,教师们聚集在一起,因充满和谐的氛围而使智力活动受到激发,人人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审视说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促成思维的充分碰撞。

3.青年教师在校本教研式说课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性。校本教研式说课的本质是为教学服务,而不是展示。说课重分析研究以及说的过程,展示则重结果。说课不仅是青年教师分析研究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过程,同时也是策划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索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生活过程。

第二,研究性。课堂不仅是课程实施的场所,更是进行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的实验室。因此,每一间教室都是教师教学理论和方案的实验室。研究性意味着青年教师的说课一定要植根于教育理论,研究出适合课程发展与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使课堂不仅成为青年教师自我反思的对象,同时也成为教师同行或专家共同讨论的领域。

第三,实践性。校本教研式说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校本教研式说课是青年教师教学观念不

断更新、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三、基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说课训练与评议

搞好青年教师说课训练,可以采用“引进来”的方式,请教育专家进行专业引领,以提高其说课教研活动的质量。青年教师的横向交流有可能使校本教研只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有了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则有可能使青年教师的校本教研式说课取得重大突破。为了使后一个“可能”变为“能”,专家应该是真正深入到教育实践并对教育理论有相当把握的人,而不是只有书本理论或只有实践经验的所谓“专家”。

学校也要主动为青年教师提供说课的机会,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技能,为他们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做好基础性、技术性的铺垫。

怎样使青年教师更快地掌握说课技能呢?我们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模式,即“讲—练写—观摩—练说练评”。

第一步:讲。 教师先讲解说课的要素及其教学要求,举一个完整的说课例子来说明如何说课。

第二步:练写。 要求青年教师从教材中选一个课题,写一篇说课稿。这一环节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先吃透教材,分清课程领域,确定目标、重点、难点,确定总的教学思路,设计大的教学或活动环节,然后,按说课要素及其要求写一篇10分钟左右的说课稿。

第三步:观摩。 (1)试说:教研组长检查批改青年教师第一次写的说课稿后,随机挑选几名青年教师登台试说。每说完一个,教研组成员当堂加以评析。评析该教师说课的内容要素全不全,是否详略得当,是否条理清晰,有没有按“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的要求来说。这一步是粗轮廓的评析。之所以“粗”评,是因为青年教师尚缺乏经验,不能一下子全面掌握说课要领,需要循序渐进。评析不足后,要求他们重新修改说课稿。(2)再试说:让试说过的青年教师修订上次试说的不足后,重新登台试说。通过重新试说,青年教师基本能够按说课要素及其要求进行说课。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试说,再试说,能使试说的青年教师进入角色,教师对说课摸得清,悟得快,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第四步:分组练说练评。 分小组进行说课训练,之后与教研组成员共同讨论说课的得与失。

第五步:巩固。 在讨论说课得失时,要以说课的内容要素及其要求为参考;评议说课水平时,要参照“中小学教师说课技能比赛评分标准”来进行,从而使青年教师说课训练的效果得以巩固。

总之,中小学校要把说课作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使说课贯穿于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力求通过强化课前的预设水平和课后的反思能力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转变其教学行为。

注释

①余文森:《校本教学研究的实践形式》,《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第25页

作者单位 江西省赣南教育学院教育系

教师专业成长的四个有效途径 第12篇

一一、学习——丰富专业底蕴

只有不断的学习, 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 才能不断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提倡教师自主学习, 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1. 向书本学。

作为教师, 要向书本学习有关专业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 特别是学习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新课程理念。通过学习, 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得以解放、观念得以更新、实践得以指导, 从而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师范院校里学到的知识, 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一种奠基, 要建造人生大厦, 还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与充实。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提高, 才能取得成功。为此, 我们必须读些教育理论书籍, 不断了解学科教学最新的动态以及前沿的知识, 丰富自己的教育理论,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可以读些大师作品、经典作品来加深自身专业底蕴, 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

2.向他人学。

首先, 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 通过参加活动, 与组内其他成员的进行交流互动, 获得他人的知识、经验, 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其次, 教师要经常参加各类专家讲座、教学研讨会, 有条件的可以积极争取到学术单位进修,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丰富知识。第三, 教师要以参加教学观摩等方式向他人学习, 这种方式对获取那些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教学隐性知识非常重要。第四, 教师可以通过拜师或采访名师、专家等相关人员, 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3.向网络学。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学习空间, 它打破了年龄、时间和空间等诸多限制。教师应积极打造自己的网上学习策略,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首先, 网络中强大的信息量, 可以成为一线教师学习、参考的资源库。一线教师对网络中一些好的资源可以利用, 如优秀的教学设计、课件等, 这样既减少了教师预设教案、制作课件花费的时间, 又能有效提高预设教案的质量与制作课件的质量。其次, 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 教师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的熏陶, 从而更新教育观念。如校本修研网站中有教师论坛、与名师互动、专题研讨等栏目, 对一些当前教育中困惑与问题进行讨论、争论, 直击教育现实, 可以引发教师的深入思考。

二二、研讨——提高业务能力

在促进教师成长的校本教研活动中, 要综合运用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 小队式备课。

传统的教师备课方式, 基本上以“单兵作战”式为主, 虽然许多学校也重视并积极倡导教师集体备课, 但备课内容和方式的规定性较强, 备课时效性和灵活性较差, 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工作需要, 更无法有效激发教师沟通交流的积极性。小队式备课, 是将同年级、同学科的几位教师组合在一起, 共同构思教学计划, 共同分析教学内容, 共同预设课前教学方案。小队式备课, 贯穿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每一节课, 由各小队成员随时随地结合教学进程自主进行。这种备课方式改变了以往集体备课中“母鸡多了不下蛋”的现象, 增强了备课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提高了教师合作的积极性。小队式备课采用共享式教案, 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教学预案的讨论与完善当中, 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保障。

2. 专题式研讨。

专题式研讨, 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 围绕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 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 制定分步研究计划, 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 探寻教学对策, 逐步解决问题。

专题式校本教研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业研究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 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也可以外派教学骨干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议, 然后建立一个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先导小组”, 内化理念后向其他教师传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专题式研讨:“先导小组”成员与其他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 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研讨内容, 重点解决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以及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

3. 同课式研讨。

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三位教师来上课, 教师通过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 提出改进建议, 再通过反思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课研讨式教研还可以包括课前说 (教学设计) , 课后说 (教案执行情况分析以及教后反思) ;听课教师一起对所听的课进行对比、分析, 再做客观、合理、公正的评析, 肯定其优点, 适当地提出不足与努力方向。

4. 课例式研讨。

课例式研讨, 指的是围绕所研究的课题, 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 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 执教教师能够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 同时又为听课教师提供学习研讨的机会。

课例式研讨通常安排一位教师开一节研讨课, 其他教师参与听课, 课后针对本节研讨课进行研讨与评课, 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共同切磋, 最后由教研室或校领导归纳点评。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 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而且执教老师与听课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 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教师的认同和理解, 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 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通过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 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 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5. 沙龙式研讨。

沙龙式研讨, 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 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 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 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探讨, 这样聊起来感到言之有物, 针对性强, 气氛浓, 所以教师乐于参与, 愿意深入探讨。沙龙式教研旨在为教师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形成一种开放的研究氛围, 建立一种有利于促进教师合作和发展的学校文化。通过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鼓励教师独立思考, 张扬个性, 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

6. 会诊式研讨。

问题会诊式校本教研, 是指利用多方面的力量, 共同研究并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校的发展而言, 可以通过邀请市教研员来学校听课, 与教师座谈的方式,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 从众多问题中梳理出有价值的课题加以研究。对教师的发展而言, 可以通过向市教研员或学校骨干教师的咨询, 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并请市教研员协助诊断;也可以请同学科教师进行听课, 集体会诊, 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此外, 学校还要建立一套能激发教师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管理机制,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具体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对话交流制度和课题研究制度等。只有从制度上保证各种类型的教研活动的开展, 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三、反思——提升实践智慧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说明教学反思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反思正确地认识自己, 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 可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那么, 教学反思, 思些啥?

一思特色是什么。教学特色, 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独具特色的教学, 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 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涵于教学评价的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 看主体地位的突出, 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材处理上, 看教材特点的把握, 知识联系的沟通;在教学方法上, 看教学层次的呈现, 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 看学生参与的程度, 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 看教学目标的落实, 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 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 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 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 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 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 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 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 回味无穷的课尾总结等。

三思偶得有哪些。教学偶得, 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意外收获。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 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 教师如何引导, 等等。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 等等。

四思缺失在何处。教师上完一节课后, 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感慨, 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应思考哪些内容处理得不恰当;哪个环节安排得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个问题设计得不科学;哪一项合作落实得不到位;哪一项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些语言评价不得体, 等等。

五思效果又如何。每一节课教学之后, 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组织是否科学;活动安排是否合理, 等等。

总之, 教学之后, 应及时撰写教学反思, 为今后再教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四四、写作——提升理论素养

教师要勤于练笔, 多写一些教学随笔、教学日记、教学感悟及教学论文, 这对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勤写, 可以使思想进一步深化, 原有的一些零碎的、散乱的、初步的心得、观点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充实, 使其更趋条理性和逻辑性。勤写又能促进学习和思考。因为要写, 教师脑子里就应有可写的东西, 就要了解他人在同一问题上的观点, 就要准备资料、素材, 所以必须认真学习, 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他人的优秀经验,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其实, 写作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思考的过程, 更是提升的过程。

1.建设网络平台。现代网络为教师交流互动, 提供了比较开阔的平台。我校创建的校园网平台实现了学校无纸化办公, 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论坛的平台。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 并在“教师博客”上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教学课例。

2.推荐提升平台。教师教科研成果推广的最好途径, 是将课例研究等成果写成论文, 参与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论文评奖, 优秀文章投稿到省级刊物上发表, 以此推广学校教科研建设的成果, 提高学校声誉。文章刊发是教师教学科研的总结提升, 更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佳选择。

上一篇:统计调查方案设计下一篇:固定资产投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