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

2024-07-22

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精选12篇)

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 第1篇

1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

1.1 新课程与大纲相比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有了很大突破。大纲

的思想多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 而对发展学生的能力强调不够。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

1.2 新课程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始

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以课堂教学和综合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3 与大纲相比, 新课程突出了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它注意

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做到因材施教,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1.4 新课程的评价方法也是这次课改的一个重要方面, 突出了

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注重了过程评价、预先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一份成功感。

1.5 新教材内容没有按年级排列, 有一定的弹性和选择性, 有

利于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和使用时的灵活处理, 教材内容的起止点、教学进度的快慢, 都遵循学生的实际。改变了过去把教材规定得太死, 把教材内容分割得过细的现象。

1.6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五个领域目标为依

据, 使学生增强体能, 掌握运动技能, 通过及时恰当的评价, 让学生从心理方面得到满足, 增进心理健康, 并通过社会适应让学生走出校门, 从生活中学习体育知识, 学习锻炼方法, 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这样的课程对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学会探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 提倡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 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 只有创设条件, 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 体育学习的探究效果才能得到增强。我常常有目的地调整、补充、改造教材, 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

2.1 借助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如, 在《前滚翻》教学中, 我先用球和方块做演示,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比较是球还是方块滚得快, 滚得圆。

2.2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如, 在《立定跳远》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想象青蛙, 小白免等小动物是怎样跳的, 让学生观察玩具青蛙的跳跃方法, 通过观察模仿, 然后,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池塘的荷花上练习, 很快便理解和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2.3 借助故事情节创设问题。

如在学习《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教材时, 我先用媒体让学生观看小猴摘桃的故事片断, 然后提出问题小猴是怎样跳起摘桃的, 又是怎样落地的, 通过探究, 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方法。

2.4 联系原有知识经验, 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如, 在学习《投掷垒球》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联系以往学习过的投掷轻物、沙包、纸飞机等动作, 从中找出投掷方法的共同点, 进而总结出投掷垒球的方法。

3 教师要善于总结问题

教师要善于总结问题。在课堂结束之前, 教师应做好引导探究的教学总结工作, 利用教师的信息反馈, 巩固探究的成果。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探究的结果产生系统化的认识, 对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能有一个整体的、有条理的、清晰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中还只处于摸索实验阶段, 在教学中的运用还缺乏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指导。

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总结经验, 加强理论学习, 不断提高研究水平。以研究者的心态、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用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 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是艰苦而复杂的, 它需要各校和各校教师之间精诚团结, 不断努力, 互相学习, 加强交流。今后的工作还很艰巨, 我们的实验研究之路还很漫长, 只要大家共同努力, 扎实工作, 不断探索, 不断进步, 我们的课程改革实验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是电视工作的生命线。本文主要依据工作实践分析和研究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相关问题, 目的在于更好的做好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 促进电视工作的安全、高效运营。

体育新课程标准培训总结 第2篇

我参加了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体育教材的培训,聆听了主讲老师对体育与健康课标的解析,以及对具体的实施方案的讲解,使我思路大开,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一、新课标的主要发展变化

1、将水平一到水平三的课程名称从“体育”改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而且在运动参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中实质性地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容。

2、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性质定义的修订摆正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准确位置,准确界定了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内在价值,并进一步阐述和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

3、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将实验稿中的五个领域改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课标明确提出:“四个学习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个学习方面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不能割裂开来进行教学”。避免了在课程目标理解和教学实践中的片面性。

4、改变了过去几十年或以技术、增强体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为主的思想制订课程目标的思路。形成了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学知识、会技术、强体能、会锻炼、讲创新、重行为、成习惯的一种

养成式的综合素质教育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明确提出初中应以学习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武术类、民族民间类体育项目基本技术为主,并在各个水平段都应重视武术和体能练习的内容。

二、对人教版水平四教材解读的理解

新教材把知识体系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育体系。构建以问题或以困惑设疑为切入点,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为媒介,以解决、寻找合理的学习对策和学习、锻炼中的实际问题为手段,以反思评价为导向的编写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分析和解决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中所困惑的问题过程中,在从事体育锻炼的体验与感悟中,学会思考,学会锻炼,学会评价,提高体育与健康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和本套教材编写总体思路,教科书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约占30%,为第一章的内容;运动技术项目约占70%,为第二章至第九章。而在教科书中结合教与学实际需要,提供了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体操、武术、游泳等运动项目的学习内容。

浅谈体育新课程改革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体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前言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做为新时期的中学体育教师要如何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如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

1、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个性成长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在新体育与健康课程里,体育教学模式的建构应当立足于既要注意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水平的提高,更要重视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兴趣、态度的形成,以及人格完善与个性的培养。

2、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较以往事半功倍。

3、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自主学习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跳短绳》一课,过去教师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法和学生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目前,在教法上我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袋鼠等动物跳,然后,布置小动物学跳绳,比一比谁学得快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练习。为了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花样跳绳,一方面,让学生当小老师教不会的同学。每当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我都会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有时作出惊呀的表情,有时有意输给学生,在我的激发和鼓励下,学生对跳绳充满了兴趣,不仅体育课上跳,回家跳,课间十分钟也在跳。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 、动机迁移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學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障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喜悦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动作,课堂上学生学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二、新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避免其它学科教学工作的老师任体育教学,从而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改的顺利进行。国家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时间,每周开设3-4节体育课,由于师资的缺乏,无法按要求安排课程。

2、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地位一直以来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第一线的教师不仅要负责学校的“两操”工作和学生课余训练,每周还得任12-16课时的课堂教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相对都是最高的,而相当部分学校在教师发展和业务提高上仍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样,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

3、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利用多种方式组织广大教师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在参与实践、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4、落实学校场地器材的配套。《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给予学校和教师以更大的选择余地和自主的空间,大大降低了对特定场地和器材的依赖。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十分不足,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缺乏。

总之,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四肢发达,头脑同样发达”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 2004, (4)

[2]吴志超 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 1993

[3]李杰凯 体育教学原理与教学模式[M].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95

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 第4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然而, 现行体育教学模式, 却长期处于重视教学目标的完成, 忽略甚至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多元化的教学, 这样就把许多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磨灭了, 更不用提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了。据有关报道调查, 2005年与1995年相比, 我国学生的身体素质呈强势下降趋势。那么, 我县高中段学生体育学习成效如何呢?体育教学及活动安排得怎么样呢?如何有效提高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与实效性, 合理安排与有效整合体育活动及资源呢?

二、反思

1. 客观条件。

从学校教学整体看, 学生每天上课10节以上 (含晚自修及其他自修课等) , 每周上课时间平均超过48小时 (每天以7.5小时计) ;学生周闲暇时间约12—15小时, 然而基本上都被各学科瓜分, 相比之下真正意义的闲暇并自行安排时间所剩无几;而每班每周体育课2—3节 (含体育活动课) , 约1.75小时, 占周课时间的3.65%弱。高中生升学压力极大, 体育课几乎成为点缀。

2. 环境制约社会层面。

我县地处浙西, 有着广大的农村覆盖面, 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跳出农门”等意识影响, 大多数家长对子女参加体育活动不以为然, 甚至直接反对。调查中就有这样一个家长, 其子女在学校参加了体训队, 听到这个事情后, 家长赶到学校, 硬是让儿子离开训练场, 表示如果他要练体育, 就与其断绝父子关系, 打断儿子的腿云云。整个社会在经济水平制约下的健康标准及意识形成尚需时日, 而这正是一定程度上的学校体育与学业发展统一性不能实现的瓶颈。学校方面, 由于受高考因素制约, 学校从根本上不愿更不敢放松高考考试科目学习, 也知道这样对学生不好, 但也无可奈何, 学校的生存重于一切。一个严峻的事实:七成以上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体育课及课外活动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另外, 众多的体育项目因其本身的危险性与趣味性冲突, 在“安全第一”的警示作用下不得不望而却步。就拿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之一的越野赛而言, 因为涉及校外, 而三所高中均在交通重要干线之中, 学校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学校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原则, 不敢组织学生进行越野赛。

三、对策

1.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组成教育合力, 营造新型的育人环境。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促使现代体育朝着全面、综合、有效的人体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这个目标的完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 只有这三者通力协作, 三位一体, 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改革目标的完成。从社会阶段来看,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发展, 人们经济意识的复苏, 体育社会功能的实现, 已经使得三位一体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体育具有多向性的特征, 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 有着德育教育和智育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结构。比如, 学生一旦养成了长期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创造性和竞争性, 能提高对体育本身的兴趣和爱好, 能从体育锻炼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因此, 学校在这方面要和家长多沟通, 让家长不要一味地督促学生学好文化成绩, 更应该意识到“健康第一, 生命第一”理念的真谛, 让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给学生带来的意义, 让社会上形成重视生命, 尊重体育人才的观念和意识, 形成积极健康的舆论导向。幼儿园和小学都在提倡亲子互动, 我觉得我们的高中体育教学也完全可以将这种模式借鉴过来, 让学生家长、社会人士走进课堂, 与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体育活动, 共同营造快乐的体育教学氛围。

2. 改革教学教法, 建设趣味、有效的体育课堂。

体育学科在众多学科中理应是最具人气的学科, 这是由它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体育学科集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和娱乐性于一身。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 却因为多种原因的影响, 而造成体育教学慢慢步入窘境不可自拔。我认为, 要摆脱这种窘境, 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改革创新教学教法, 建设趣味性与有效性并重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将游戏和一些适当的竞技性活动引进课堂。实践证明, 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确的锻炼, 心智得到陶冶, 进而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还能形成合作意识, 培养团队精神。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活动来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 帮助他们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3. 引领师生互动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任何一个学科中都不是相互独立, 而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在体育教学中当然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和分析, 我发现阻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更多的是主观因素。我认为, 在体育活动中, 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唤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热情, 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信, 展现个性自我, 积极投入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活动中;学生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双边活动。一节成功的课堂, 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通力合作, 有了深入研究课堂实际的教师, 有了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学的学生主体, 有了新颖有趣的课程内容, 并使得这三方在课前、课中、课后有效整合, 合力共赢的局面不难形成。

四、建议

1.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场地、器材的建

设, 并让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对中学生开放, 包括双休日、节假日, 为学生锻炼身体提供良好的场地器材设备。

2. 家长应在重视孩子学习的同时, 多督促孩

子在闲暇时间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 积极推进家庭体育的开展。

3. 教师应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多举行一些参

加人数较多的融趣味性、竞技性为一体的群体性体育竞赛, 吸引广大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 建立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培养体育骨干, 促进体育课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5. 让学校体育融入社区服务, 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社区教育中占领一席之地。

五、尾声

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 第5篇

东方市四更中学周香雪

2012年8月24—25日通过东方市中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使我收获颇多。通过这二天的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时自己必须尽快地提高自己的素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以满足新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和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下面我对这次中小学体育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的总结归纳如下:

一、转变教育理念,迎接新的挑战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功能。

5、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

二、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1、从自己制定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调查了解的结果,对照体育与健康的标准,确定学年计划、学期目标。

3、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要操作性,确定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

三、熟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课堂的观念变了①、课堂不在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过去,常常把教师的课堂教学类比为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只要教师表演到位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无互动、无交往,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因此,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②、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以前在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③、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而体育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④、课堂不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会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

3、评价方法有所改变。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体育教学;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现在基础教育中的一次深刻变革,新理念、新教材和新评价,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和更严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溶入新课程。做为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去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又能尽快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做为一名高中学体育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新课程的要求谈谈我个人一些看法。

一、建立良好的健康思想

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的人日益渐长,健康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每天晨练、跑步、打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深入人心,从增进学生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成长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教材转,教师教的无兴趣,学生学的无乐趣。新课程以“以一切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位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据学生的体能和体育基本技能的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让全体学生都有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养成健全的人格。

三、调整状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在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

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和身体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指导者,传统的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成绩的判定者和绝对的控制者,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者,使教学过程转变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纠正错误动作,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让师生共同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的方式,学生先跟着多媒体演示观察、模仿→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学生的共同探究下逐步掌握基本要领。整个过程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学生帮助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师生如此合作起着事半功倍效果。

四、创造新教学模式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体育教学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动机迁移法、成功教学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在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五、改变传统模式,构建新开型结构

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来自苏联的“四段教学模式”,其表现形式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教学模式使得教学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模式的教学结构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活动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散失兴趣,不利于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的发展。公务员之家:http://www.gwyoo.com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对陈旧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质疑,要求教师改变原有单一、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教学模式。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学中让学生机械学习的办法,使学生在自己喜闻乐见得到了学习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觉得开心,玩得有趣,个个满怀激情地大胆表现,身心愉悦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浅谈体育新课程改革成效 第7篇

教育部从2001年秋季开始, 用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将基本进入新课程, 同年高中起始年级将全部进入新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近十年的时间里面, 国家政府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然而实际进展如何?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有什么新变化, 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新变化新现象

2.1、体育新课改下的“师改与教改”

体育新课程的改革, 促进了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 使学生的主体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摒除了教师习惯于关注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的地位, 习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的承载体。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 教师需重新定位, 进一步优化教育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探索、去验证。实现教学内容要趣味性、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运动负荷要有度、师生关系要融洽。另一方面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随着游戏教学的加强, 带来了学生意志品质的减弱。随着个性化教学的增强, 带来了学生规范意识的减弱。随着主体性的加强, 带来了学生纪律意识的减弱。

2.2、学校体育新课改的超越与缺失

从教育思想传播的角度看,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为学校体育带来一系列革命性的观念变化。这无疑是开展了一次普遍的新教育思想的启发, 极大地唤醒了人们课程改革的意识, 催发了广大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运用新课程标准、创造与贡献课程标准的意识生成与行为唤醒, 深化了新课改的认识。开启了知识建构, 教学创新与新学习的视角, 完成了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再认识, 构建了新的体系, 关注学生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培养的终身体育意识;倡导开放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分级教学的学习方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课程改革方面的缺失, 对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异化”因素考虑不够, 欠缺深度、绝对化肯定、推进过快、执行变形是当前新课改的一大通病。导致现实中出现理论上教条式的囫囵吞枣和实践上机械式的邯郸学步, 过分渲染“淡化运动技能”, 一味强调体育学习快乐化、娱乐化, 忽视体育运动技能学习, 过分突出引导校本课程教学。以致出现把生活或劳动的原形直接搬进课堂, 导致体育教学内容技术含量低, 缺乏应有的运动技能教与学的因素。

2.3、体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见与极端化现象

淡化履行课堂常规的现象, 课堂常规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经常要履行的规矩, 是长期的教学实践所积累和延续下的规范行为。如上课开始时的集合整队、报告人数、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宣布课的任务和要求等。这在新课改前后都是不可缺少的, 然而, 在新课改以后, 有些体育课堂不集合整队了, 甚至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等常规都完全省去了。过于追求服装道具的现象以及教学目标过于形式化的现象。研究结果语言表述出现的绝对化现象, 如有一篇学术报告会一等奖的文章, 文中这样说到:“新课标全面否定过去的教学体系, 从理论到实践搞‘另起炉灶’。”该表述显然语言过于绝对化。研究对象出现的以偏概全现象, 谈到的课改中所存在的问题其实并不具有普遍性, 有的也只是某一特殊区域的特殊现象而已。研究中出现的概念模糊现象, 在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体育论文会上获一等奖的论文中, 有这样一句表述:“校本教材是以学校为主体而开发和发展的课程。”这种将教材归结为课程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

2.4、体育新课改的回顾与展望

体育新课改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组织出现混乱现象, 新课改的体育课堂组织形式五花八门。如在教学开始部分, 有的教师不集合整队了, 有的老师吹声口哨, 有的老师喊一声“集合了!同学们!”, 学生们听到哨声或口令以后聚在老师周围, 听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形式的开始部分, 缺少了检查人数、服装和安排见习生等常规内容, 给学生留下了体育课不正规、不严格的印象。新的教学方式有所引入但对实质把握不准, 明显表现出“形式化”的现象, 反映出一线教师对这些方式的理论认识不够深入。如简单地把合作学习看作分组学习, 把自主学习看作自由学习, 把探究学习看作讨论学习等。

3、结论

体育新课程改革10年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课改过程中认识上的不到位, 管理的滞后, 都在一定程度上对顺利实施新课改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对新课标的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具体的新课标解读文本展示给广大一线教师, 让他们能够通过全方位系统的解读, 深刻了解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其次学校领导需要对体育新课改提高认识, 还需要在管理上采取更有效的跟进措施。再次体育新课程改革要想顺利实施, 一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需要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要能够吃透新课标及其解读, 需要不断地丰富知识和完善技能, 为顺利推行课改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 第8篇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目标制定时侧重身体的练习, 竞技项目运动技能的掌握, 目标统一, 学生发展的空间狭窄。新课程的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动知识与技能, 更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与技能的应用, 即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用于体育锻炼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培养终身保持体育运动的意识和习惯, 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 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 具有健康素养, 塑造健康体魄, 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具体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分为两条主线: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可称为运动主线;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可称为健康主线。其中运动主线是载体, 而健康主线是目标, 应通过载体去实现目标, 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学科特征, 促进学生通过身体练习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为高中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较宽广的发展空间。

2教学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 其教学内容规定具体, 多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集中于对学生进行统一测量的竞技项目的教学, 比如跑步、跳远等。而新课程改变了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 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 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 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 只是列举了为了达到目标可供选择的内容, 为教师选择与设计学习内容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并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等选择与设计课程学习内容。因此, 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实际情况, 恰当地选择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学。或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 但在生活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简化一些竞技性比较强, 而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联系不够密切, 对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作用不太大的内容;改造一些易出现伤害事故和学生不感兴趣的内容;补充一些新体育运动项目、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安全和急救演练项目的教学内容, 使得教学内容具有游戏性、生活性、实践性、文化性、新颖性、地方性等。

3教学方式的变化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常常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 模仿训练、统一标准。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 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是一种师对生的单向灌输, 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师生之间缺乏交流, 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 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 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 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灌输——接受教学方式,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 但不是满堂灌, 不花费过多的时间用在示范和讲解上, 而是更多地给学生点拨和启发,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堂上呈现的都是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 相互沟通, 相互补充, 分享着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着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师生之间变成交往合作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实践证明, 这是促进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自我锻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4教学过程的变化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 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 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教学过程的对学生的多种需要与整体人格成长的培养, 造成了体育教学过程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 学生缺乏情感与灵性的自然流露, 缺乏创新性、情境性和灵活性。新课程改变了这种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 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运动中的成功和失败, 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运动精神, 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教师把教学生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转变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与同学合作学习, 在探索和研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是学生体验身心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的过程。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积极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完成个体对体育文化的需求, 充分接受人类创造的体育文化的教育与熏陶。

5教学评价体系的变化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采用的是定量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即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过程, 评价时不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态度, 只以学生的运动技能成绩作唯一的考核标准。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 而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凸显其发展性功能, 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 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学习评价内容包括:体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定、学习态度的评定、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定、健康行为的评定几个方面。同时倡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这种多元性的评价不仅促进了教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试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第9篇

(一) 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理念的欠缺。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概括起来有四点: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二是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三是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四是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由于新课改理念的欠缺, 导致新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效果不佳, 这可以从体育课的内容及形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表现得到证实。

(1) 体育课内容老套。新课改搞了有三四年的时间了, 但体育课的内容依然完全是“清一色”的田径、球类等竞技内容, 体操和武术都很少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二是改革课程内容, 大大突破传统的竞技运动教学内容的模式, 引进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新兴运动项目, 同时将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进使之成为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高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而且, 新课程是目标引领内容, 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会更加灵活。

新课改搞了有三四年的时间了, 但在教学一线, 有的地方还是纹丝不动, 改革的春风怎么也吹不走冬日的严寒。也许他们做过努力, 也尝试着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但造成体育课依然完全是“清一色”的田径、球类等竞技内容的原因一是教师对新课改的漠视, 认为这次改革和以前的改革一样, 只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修修补补;二是教师的教学习惯, 以前的教学内容是大纲规定好的内容, 教师上课拿过来就用已经习惯了, 现在新课程让教师自己根据目标去改造和选择内容, 有点不适应, 也可说是积习难改。

(2) 体育教师仍然采用老套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上课的过程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就是不以学生为中心, 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习方式依然采用教师绝对权威的接受式单一教学方式。体育教师的口令依然非常具有权威性。在教学中, 特别是在公开课中, 为了追求课堂纪律好, 组织整齐划一, 教师发出的口令, 学生是必须服从的, 否则就被认为是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会受到教师严厉地批评。这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学生的创造性就会受到抑制。

新课程强调改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口令不要总是很权威, 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 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作用是对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并营造一种有助于发挥学生创造性和获得运动乐趣的教学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 体育课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千篇一律的慢跑、徒手操, 然后是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然后是学生练习, 教师再集中讲解, 学生再练习, 最后放松下课。这种模式化的教学, 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 抑制了教师上课的激情, 加速了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变化

(3) 对学生的评价依然是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体育教师单方面的评价, 只是体能与技能的评价, 只关注考核的数字。《课程标准》提出体育学习评价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并非为了选拔体育尖子, 强调体育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 而不是选拔式的评价。在考核课中, 体育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有的学生由于天生身体素质就好, 平时不需要怎么练习, 考核时就能很轻松地及格甚至取得优秀的成绩。而有的学生由于天生的身体素质差, 平时练习非常刻苦努力, 到考核时也许连及格都达不到。象这种情况, 如果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 只是看重结果, 而不重视过程的话, 后一类学生就会放弃练习, 不会努力了, 因为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不及格。如果采用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方式, 使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既重视结果又重视过程, 就能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 体育教师知识的僵化与不足。

在教学实践中, 经常会听说有的教师把技术要领给讲错了, 由于学生不懂, 就将错就错地学习了错误动作。把技术要领讲错了, 其中有文化素质差的因素导致的对技术要领理解不到位从而讲错要领;还有教师有着投机取巧的心理, 以为反正学生不懂, 讲错了也没关系, 不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于是就不追求把技术要领弄懂弄会, 导致讲错要领。

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将竞技运动项目加以改进, 使之成为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深受高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 但是它并没有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 并不是不追求运动技术的正确性。教师上课时, 仍然要把正确的动作技术要领讲授给学生, 示范正确优美的动作, 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概念。但是由于个体的差异, 在学生学习动作的过程中, 不要过分追求动作的细节, 不要按正规的比赛规则去组织教学的比赛。对运动项目的改进、对比赛规则的变通, 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3. 体育教师能力的调整与转型不够。

现在体育教师仍然是用教材教学, 仍然是教学生学会体育。由于体育教师计算机基础较差, 在讲授体育内堂课的时候, 很少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另外, 体育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极其欠缺的, 在教学实践中虽愿意充实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但大都不愿为此付出努力。

新课程改革后, 体育教师的能力应该发生相应的调整或转变:变“教学生学会体育”的能力为“教学生会学体育”的能力;变用教材教学的能力为设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能力;完善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能力;加强体育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加学科整合的能力, 将计算机、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与体育相关的知识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增加体育的厚度。体育教师也应该及时转变角色, 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练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的启发者和帮助者。

(二) 原因分析

课改多年, 造成效果不佳的原因有很多, 一是教师改革的理念不清晰, 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不知道怎么改;二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没有改变, 改革教学模式后, 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没有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上的是新课改理念下的体育课, 而对此的评价标准还是传统的评价标准, 在课堂上教师做出的努力得不到认可, 教学势必又会回到老路上去;三是学校对教师的综合评价标准没有变, 还是以高考论英雄。那么, 在这种评价观的指导下, 教师搞教学改革只是徒劳, 没有人会去费力不讨好;四是教师的教学习惯难以改变, 以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 练习形式都是大纲规定好的, 教师上课拿过来就用, 现在新课程让教师自己根据目标去改造和选择内容, 自己设计组织教学, 对此教师很不适应。

(三) 提出建议

1.“兴国的教育, 必有兴教的良师”, 体育教师

要主动地学习研究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材料, 更新观念, 增强责任心,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施新课程。

2. 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应该鼓励体育教师的在

职学习, 并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 加强各校、各地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

3. 对教育母机———大学的教育模式进行相应的

改革,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积习难改”的问题。一开始从教, 就让教师有良好的教育教学习惯。

4. 教育主管部门应督促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

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能够有力地促进学校教育的改革, 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总之, 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需要各个部门、各个方面都要做出努力, 相信新课程改革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摘要: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 但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比如理念的欠缺、知识的僵化与不足、能力的调整与转型不够等等。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不足,建议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罗树华, 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新课程改革中体育课如何运行 第10篇

新课程改革已经迈出它稳重的步伐, 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如何理解新课程, 如何在课改中运行, 是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让同学们从枯燥、单一、乏味的体育课中脱离出来, 怎样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消化吸收呢?我想这些对于我以及所有的老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一种考验, 更是一种促进。

通过听课, 通过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 也通过对一些教学理论的学习, 我总结了以下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课堂空间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深化课堂改革, 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构建和谐课堂, 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向以学生的“学”为主转变, 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性来自个人才能的发挥和潜能的自由发挥, 因此,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要给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 不能用“灌堂”式的教学方法束缚学生, 而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 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 展示自己的个性。围绕主教材让学生自己编排徒手操、游戏等辅助教材, 教师只参与其间的活动形式。一节课的成败取决于学生的上课情绪,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就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主动发展。多种方法应相互渗透, 相互组合, 方法的运用即要有教育性, 更应有艺术性, 创设的情景应收放自如。还要遵循“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练习为主线”的原则, 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 树立“授之以渔”的学法,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体育教材应改变那种“硬性式”的教学方式, 我们应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权利和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 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室内课, 老师可先征求学生的意见, 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内容, 喜欢哪些游戏等,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使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例如:足球课是男同学最感兴趣的话题, 当有男生提出多组织一些足球比赛, 多讲一些足球知识和技术, 课堂气氛便一下子活跃起来了。举行小型的教学比赛, 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术、组织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集体作战意识。学生们那种积极参与的热情和群策群力的合作精神从而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当前独生子女数量大、吃苦精神差、个性差异大等原因, 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的状况, 学习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 所以在学习时教学内容一定要合理安排。但他们又具有生性活泼、好动, 模仿力、好奇心强, 学习积极性高、勇于竞争、自我表现欲强等特点, 这也为很好地完成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想要整节课使学生精神饱满、持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就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 首先, 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引导学生, 在每一堂新课前, 让学生有目的地充分自学、尝试自练, 从自学中发现问题、找出难点。其次, 注重教学手段, 在教学时教师要运用适当语言鼓励, 表扬激发学生的兴趣, 尤其是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 对他们每一次细小的进步, 都要在全班学生面前给以鼓励、肯定, 增强他们的信心, 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 留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再次, 教学形式多样化, 将班里的学生按个人兴趣、爱好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 分组后确定小组长, 由小组长带领本组进行技术练习或组织比赛。每项活动时间不限、人员自组、方法自定, 由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是人, 客体是自然。”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 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 必须确立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为此,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的存在,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要做到:备课时心中有学生;课堂上眼中有学生;课后身边有学生。

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评价方式有多种多样, 最常见也最容易产生积极效果的, 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真诚赞扬。所以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每一次较好的表现, 教师一定要给他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赞赏的话语、一阵热烈的掌声, 以示鼓励, 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 在收获中学,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 从而达到“我想学”“我要学”“我会学”“我爱学”。

裴娣娜教授认为,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思考与创造的余地,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创造简易的体育器械, 例如:用废弃的饮料瓶装入沙子制成练力量的哑铃;报废的自行车外胎用来做抢位置游戏;书包上的带子做“两人三条腿”的绑带等。

四、创设情境教学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可以以生活展示情境, 以实物演示情境, 以图像、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 以语言描述情境, 以音乐渲染情景。例如:在每次上技术课前我都会画一些技术简图, 让学生更能仔细地观察。定期的组织学生观看篮球、足球、排球、田径、韵律操等感兴趣的有关录像, 每一次观看过程中学生的反映都很强烈, 非常羡慕画面上的那些运动员, 那些优美的动作。在教学中游戏性的练习占一定大的比重, 因为学生活泼好动, 加入了游戏的体育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改变了体育课生硬、枯燥的教学气氛,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音乐, 在做准备活动时采用动感有力的音乐, 在结束时做的放松游戏采用的是轻松愉快的音乐, 同时, 学生们也会把他们喜欢的音乐提供给我, 让大家一起分享。

在情境教学中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加入具有一定情绪和形象的场面, 以激励学生的情感, 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其实,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体育就是在创新中产生和发展的, 在体育教学中, 同一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手段来实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矛盾的, 而是一致的。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舞台。通过讲练结合, 让学生们既能用心去理解, 又能通过锻炼去提高, 从中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刻苦锻炼的品质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士坤.马克思主义哲学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0;140.

[2].赖伟.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主体、主线.体育教学, 2000.

[3].陈飚.论体育教学中学生主题地位的构建.体育教学, 2001.

[4].郑美景.探索体育教学中“主导与主体”和谐统一的途径.体育教学, 2001.

体育新课程改革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专业化;体育教育;专业素养;专业水准

世界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正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工程为主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一变革从课程设计理念和范式的层面展开,并辐射到几乎所有学校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模式中。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政府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两个政策文件。另外,《纲要》和《标准》的实施和发展需要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十分必要。

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受课程发展变化所制约,体育教学能力相关的基本素质(知识储备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信念、学习动机、自我意识)、外部条件(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同龄群体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身体素质及环境是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主观因素,学校教育实践课的安排是影响其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客观因素。体育教师应具有危机意识,从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来说,应调整观念,顺应社会需求,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探索体育新课改中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是当前研究我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修定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和教师自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在借鉴国内外体育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根据德智体和谐发展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认为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由体、德、能、心四要素组成。

第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身体为从业之本,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仪表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其基本内涵包括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正常的仪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效能和教育效果。其基本内涵包括平和乐观的情绪、宽容豁达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专业能力结构中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基本内涵有:高尚的品德与规范的行为,热爱体育教育与服务学生,严谨治学与诲人不倦,与学生民主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

第三,体育教育专业素养。体育教育专业素养是体育教师开展教学育人活动应具有的最基本素质,体现了体育教师职业的专业特征,也是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既是体育教学的核心指标,又是特征指标。其基本内涵有:体育专业知识与理论、体育教学方法与能力、体育技术素养、课堂管理与德育能力、教育改革与创新能力、体育教学技艺与能力。

第四,体育学科专业水平。体育学科专业水平指体育教师所具备的体育专业水平和标准。水平指所修学科专业知识的程度、学历等。“学高为师”“能者为师”指的正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教师从事学科课程教学工作最基本的素质,是硬本领,能起立竿见影之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因而,体育学科专业水平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指标和基础指标。基本内涵有:体育专业知识与技术、专业技能与能力。

第五,文化素养。体育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外,还需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视域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宽广的,发展是多元的。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基本内涵有:理科素养、人文社科素养、艺术素养。

二、新课改对体育教师能力结构的新要求

本文探索“新要求”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学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在实践上考察新课程对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是以下几项工作的工作者:

1.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者

《纲要》要求教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具备明确信息需求内容与范围的能力;高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评估信息与信息源,并将其纳入信息库与评价系统中;个人或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特定的任务;理解有关信息使用的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因素;获取与使用信息要符合道德与法律规范。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体育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新课程”提倡的是整合,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要求教师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课程资源,将课程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融为一体,将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话、反思、研讨的媒体和手段,并实现教学时空开放性、课程资源网络化、资源形态超文本。此外,《纲要》也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不但是提高教学效能的条件,也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需要。

2.国际教育视野与教学新理念的传播者

我国的教学新理念是在研究国际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而形成的。《纲要》提出,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传统观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纲要》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切实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视野下,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的主要课堂,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应着重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学会一两门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还应通过体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习体育人文知识,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提升体育文化品味,做到身体好、学习好,为祖国健康工作打好基础,幸福生活一辈子。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发展学生多元化智能,并突出学生是学习的建构者、是发展的主体。

3.体育课程的决策者

简单地讲,课程决策就是对课程有关方面做出决定,它是教育决策的一种次级形式。可以认为,所谓的课程决策是一定的权力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课程目标,在自己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对课程的有关方面做出的某种决定或选择。高校体育教师从被动执行者向决策者的角色转变,指导学生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这有利于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采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还有助于体育教师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体育课程与教学更独具特色;更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取得进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

4.学习过程的指导和促进者

教师由知识的权威变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他们对自身的任务进行重新定位,由过去单纯教授知识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他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营造一种新型的真正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都有探索未知知识的愿望,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真诚的帮助。教师则在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索一些未知的知识。同时教师也会在帮助学生探索中得到启发,并获得新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形成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并建立相互促进的良好关系。

学生不应是教学过程中的接受者、模仿者,而应该是劳动者、求索者、设计者;教师不应是传授者、命令者,而应该是研究者、中介者、服务者;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教师不应再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学习环境的温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索性、创造性又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所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5.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在场地条件、设施条件和指导条件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运动场地,增添设施,以满足除维持正常体育课之外的课外活动时间的使用需求。要求学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改善运动场地、器材设备和卫生条件,加速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经济实效地配置体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新课改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是学校体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需要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业务,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并强化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自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6.课程的内容资源的开发者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门学科的灵魂。创新体育教学,首先在理念引导上要有所作为。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应贯穿在落实《新课标》的整个创意过程中。要彻底打破人的惰性、“等、靠、要”的传统观念和无所作为的精神枷锁,用新课标统领教材建设。“课本、课本,教学之本”,教材的选编要靠教师来完成,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改变依赖现成教材的老习惯,带着创新的理念,大量阅读、参考和消化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相关信息,结合地方特色,探寻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教学内容。在阅读、搜集、材料处理、实验、论证和提升的过程中,编写出富有时代特色的教材,加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换的步伐。使体育课从竞技体育内容体系走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

7.评价体系的制订者

搞好体育课的评价,是抓好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评价,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体育教学过程,掌握体育教学规律,有利于肯定教师的成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教学改革。新课程要求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由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上述七项“新要求”是对体育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水平两项核心指标内涵的新要求。从总体上看,“新要求”注重教师教学技艺与能力的提高,反映了教师专业化的新走向,也是我国新时期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刘学谦.大学体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李文杰.大学体育教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黄汉升.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技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探究 第12篇

一、转变观念

1.重视学生的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是通过体育课程教学, 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并在各方面得到发展, 也就是说实现健康是新课标的最终目标。那么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及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都要围绕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具体做法上不能过于追求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及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要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有趣味性的、受学生欢迎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如:新课标案例“跑, 是很有趣的”采用了合作跑 (两人三足跑) 的方法, 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生理负荷而反复练习单一动作的局面,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2.尊重学生意愿, 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标抛弃了“传统体育课程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 以及学生是否愿意学、学得是否愉快, 只重视运动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的做法, 更注重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如大量采取情景、游戏等教学法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参与体育活动。

二、充分运用创新思维,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现在的课程改革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大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要在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创新的同时, 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1.改变传统教法,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涉及的并非单纯教材的“改头换面”, 而是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材开发等方面的改革与实施。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等内容, 它不单单局限于学校的文化知识, 更涉及人们的生活、自然等, 也就是说它改变了“就教材教教材”的传统教法, 已经逐步为以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 这就使教师有了更多的主动权选择教材教法。

2.学科的融合令单一的课堂不再枯燥。

大胆地将体育与健康课程与音乐、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抓住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 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 大量涉猎相关学科知识。比如健美操课堂上可选用优美的身体语言表达音乐或歌曲的意境与主题, 把音乐或歌词的内容表达得活灵活现, 从而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在舞步教学或韵律操教学时还可以选用英文口令, “兔子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融合了英语情景语言。可以利用英语中的语言情景让学生大胆创新, 从而给予学生创造的空间。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

1.课 堂学 习 方式多 样化 。

改革后的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学生一味听课的模式, 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指导,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让学生自己探索, 并根据年龄、性别、教材、场地与器材等特点, 让学生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信息化学习等, 让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

2.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

新课程改革考虑到了学生的层次性, 在教学上针对学生的兴趣、性别、运动水平的差异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或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经常通过多种组织形式进行教学与学法指导, 如运用小组、合作、专项学习等形式, 做到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探究校本课程, 开创校特色体育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开展, 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逐步探索出适合学校现状与发展的课程, 创造出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是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任。我校为了贯彻新课标,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挖掘学校资源, 也做了不少尝试, 目的是力创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以下是经过实践但仍需要不断总结、提高的一些做法。

1.开发课程资源, 活化体育课堂。

要全面实施体育新课程就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 走一条自我挖潜的发展之路。为此, 学校体育教学可以从地方文化、资源、学校师资等条件出发, 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如针对学校体艺特色, 在学校重点开发团体操教学, 教学内容可以融合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民间体育:腰鼓、健美操、彩旗操等;教学形式可分大、小班进行教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课。

为了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 提高学生的兴趣,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学校的场地器材, 学校可以专为学生在课外开设一系列多彩的活动课。活动内容可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等。 活动形式以班级为单位, 每班按每周不同的活动场所开展不同项目的活动;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自选练习项目, 器材可由学校提供或由师生自制器材。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课发挥学生特长, 提高运动兴趣, 弘扬学生个性,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和完善,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

3.举办趣味体育比赛。

通过体育比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参加锻炼的积极性, 更能有效活跃校园文体生活,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体现生机勃勃的校园风貌。在校园内可开展多种类型的比赛, 包括竞技项目与非竞技项目 (如快乐体育:拔河、自行车、跳绳等) 。也可以进行室内比赛项目, 如棋类和自编室内操等, 从而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

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不断创新, 不断探究并实施新措施, 就能找出适合本校的课程, 并不断更新, 给学校体育教学带来新思想、新做法、新活力, 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

摘要:为推进新课程改革, 作者不断学习理论知识, 大胆尝试实施新措施, 根据改革思路、学校实际及个人理解, 从中领悟到了体育新课程改革要从转变观念、运用创新思维、实现多样化的教学做起。

关键词:体育教学,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汪晓赞.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铅作业工人下一篇:公共项目决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