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2024-07-16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精选12篇)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第1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 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语言, 进而开拓思维、陶冶情感;要注重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使学生善读书, 在阅读中体会乐趣, 快乐成长。

一、活动引导, 让学生爱读书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小好学,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 后又熟读诗经汉赋, 读书破万卷, 一生写了很多传颂千古的名篇, 被后人誉为“诗圣”。鲁迅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 把学校奖励的金质奖章卖掉买书读, 终成一代文豪。由此可见, 学校要注重营造读书氛围, 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读书, 用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让学生有书读, 愿意读, 慢慢养成阅读的习惯。学校要时常开放图书室、阅览室, 提高图书的利用效率;班级可以举行读书会、故事会、作文竞赛、朗诵比赛, 还可创设图书角, 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拿来和同学交流、分享。

二、方法训练, 让学生善读书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作了具体规定, 指出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这就把阅读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使学生善于读书。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范读时, 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读, 通过情感的投入、表情的变换、动作的挥洒, 语调的把握去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在范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一些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朗读是经常使用的阅读方式。把情读准, 把文读美, 这既是阅读的基础, 又是阅读的捷径。朗读课文首先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基调,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 六年级上册第一课《长江之歌》, 老师在指导朗读时, 首先要让学生把握作者对长江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注意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高低的变化, 在读中体会赞美、依恋母亲河长江, 进而由衷地发出赞叹, 情感得以升华。

默读也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法。三、四年级的学生初步练习默读, 指导学生做到不出声, 不指读;五、六年级要求学生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指导训练学生默读, 比如利用练习题中的“阅读短文, 回答问题”进行训练, 注意对学生提出要求, 把握默读时间, 检验效果。

三、能力培养, 让学生会读书

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阅读教学中的“读”, 应该给足时间, 突出过程, 让学生在游泳中学游泳, 在阅读中学阅读。要让学生明白, 知识靠自己在读中获得, 情感靠自己在读中体验, 理念靠自己在读中感悟, 方法靠自己在读中掌握。教师应该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 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读的活动引导他们去感受、体验语言的魅力, 增强语文的素养。

在现实中, 不少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 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使学生会读书, 增强课外阅读积累;而不要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图个新鲜、看个热闹。应指导学生读书要像《孔子学琴》中的孔子那样, 每篇文章做到读通、读熟、读懂、读美, 循序渐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收获阅读的成功。

四、发展个性, 让学生去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当学生进行阅读时, 学习活动越是自主, 阅读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 也越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我们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 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大胆对文章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例如, 在教学《我想我能行》时, 我抓住课文“假如你是文中的小贝贝, 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感受, 并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补充说出, 再予以充分肯定。这样教学, 就没有教前定下的框框了, 也没有只是教师说了算的弊端, 而是尊重学生自我体验, 张扬他们的个性, 发展感知和理解能力。

教师只要持之以恒地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使之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读书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让学生在读书中感悟人生的乐趣和真谛, 让学生们在阅读中自由的遨翔、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快乐成长 第2篇

当我看到到新课标有关“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对话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重要途径”这些观点时,我不禁想起当年我组织学生学习《心声》一课生动的课堂情形,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深有感受:成功的课堂得益于先进理念的指引。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精心设计教学主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成功的运用对话,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及体验平台,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放飞思想,在对话中快乐成长。以下是《心声》一课的主要教学思路: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在成长过程中有什么最想倾诉的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今天,我们来聆听一下别人的心声。(板书课题)

(二)问题导读: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能复述故事大意吗?(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主要表现谁的心声?那么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3、探讨:《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这篇文章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些现象,你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感悟心声)

4、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亲人或者朋友听?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写下来。(倾吐心声)

(三)学习交流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导读”),先组内交流后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订正。

让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第3篇

如今,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担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不少于5万,三、四年级不少于40万,五、六年级不少于100万。这个阅读量是多还是少呢?就以在校时间来算,两个学年在校时间20个月600天,按照“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一、二年级学生每天阅读量仅为83字,三、四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666字,五六年级每天阅读量仅为1666字(相当于3篇500多字的作文)。如果按照全年时间(365天)来计算,每天的阅读量还要少很多。所以,“课标”规定的阅读量是非常保守的,是一个连“温饱线”都达不到的要求。况且,请大家注意,这里还有一个“不少于”。可见,课标规定的阅读量,仅仅是个基本量。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大量分析讲解、大量做练习题的问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很多孩子的阅读量甚至连“新课标”规定的“保底量”都达不到。

因此,作为学校,应不断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养成学生的读书习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如何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活动的开展,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促进学生的阅读成长,应当成为学校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摒弃功利的“阅读”观念

新一轮的课改更是把“一切为了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必须远离功利,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分,追求现有的所谓的“成绩”,而要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珍视并遵从孩子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阅读教学观念:

1.提升阅读教学技巧,删除课文教学中过多的、重复的讲解分析,提倡语文课堂板块式教学。如同一单元,同一类文体的归类教学,增加更多、更广泛的课外阅读内容。

2.要大幅度降低繁琐、机械、多余的课业负担,为阅读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3.创新课堂阅读模式,精心设计课堂阅读指导活动。如“群文阅读”就是很好的课堂阅读指导模式。

4.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考查的导向。如以考查阅读能力、个性化思维为主,摒弃死记硬背等模式化的阅读考查题等等。

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时空的解放,摆脱“压力”的束缚,更好地确保孩子在“阅读”中自由、幸福、健康地成长。

二、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学校育人环境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的成长。精心打造浓厚的“书香”氛围,让他们沉浸在书香飘逸的校园之中,将激起学生美好的“读书”欲望。吸引学生和感染学生把读书变成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校园时尚,一种精神享受,一种自觉行动。

1.精心设计,陶冶书香。学校精心制作“读书”名言等文化标识置于醒目的位置上。在宣传栏、艺术栏、亭台楼阁、走廊、楼梯、食堂、宿舍、图书馆、功能室等各场所合理设计张贴布置“经典推荐”“诗书名家”“经典分享”“读书古训”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使校园更具书香格调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想到读书,爱上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2.广纳书源,开放共享。建立开放的图书馆、班级图书专柜,宿舍图书箱等图书网络。同时通过开办“图书银行”,开发“图书跳蚤市场”,开办校园“图书超市”,建立“杂志回收站”等;整合家长、社区的图书资源共建“社区”图书馆;积极倡导学生家长每年为孩子征订优质、适宜的书刊,并组织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书籍捐赠活动等,进一步拓宽并交流图书资源,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丰富的各类书籍,学生的“阅读”便有充足的资源保障。

3.营造氛围,多彩“阅读”。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掀起阅读热潮,开辟阅读阵地,组织读书活动,并定期检查、竞赛、评比,设置各种阅读奖项,表彰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要让孩子在优秀书目的阅读中有风光,有荣誉,有“面子”,有成就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学校积极组建读书社团、读书俱乐部,成立书友会、读书小组,开办读书会,举办读书节,常规性地开展各种读书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开展。如班级读书活动,年段读书活动,全校读书活动,少年宫读书活动,兴趣组读书活动等,并将读书活动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及家庭中。如开展社区读书活动,社区读书节等。又如开展“亲子读书活动”,通过亲子阅读卡,架设家校沟通的桥梁,营造浓郁的家庭读书氛围。

另外,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升旗仪式、黑板报、校刊、文化专栏等阵地报道宣传“读书”事迹,表彰“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家庭”,推介“好书榜”,公布阅读排行榜等,绽放“阅读之花”的美丽。以此激励和营造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氛围。

三、做好足够的“读书”功课

读书活动要顺利、有效地开展,我想作为学校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建立工作制度,制订读书方案。学校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在充分总结以往开展读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安排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书香校园”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建立起一整套推进落实机制、措施保障机制等,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2.保证阅读时间,纳入课程计划。我们要把课堂分析讲解的时间腾出来,严格控制作业量,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许多学校仅仅利用中午或傍晚时段开展阅读活动,由于是额外增加的课务,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疲惫感。有时教师还要额外辅导学生,学生参与各项的活动,或急于完成课业,“阅读”参与度和“阅读”效果直接受到影响。所以,学校必须把部分“阅读”活动纳入课程中。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的时间,又能让辅导老师和参加活动的学生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重视“阅读活动”,从而逐步规范引读,收到实效。

3.保障阅读指导团队,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到“阅读”活动及指导中来。“阅读”活动的组织和指导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应让每一位教师都参与进来。全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要自觉行动起来,在自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关注、参与“阅读”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兴趣到爱好,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学科教师能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培养学生对各类书籍的阅读兴趣。在保证阅读师资的同时将收到更好的分类指导效果。同时,通过“阅读指导交流课、示范课”“专题研讨”“书香论坛”等形式加强对师生读书活动的指导,对阅读指导课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水平。

4.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品尝阅读成功的喜悦。

评比、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学习先进,让兴趣这把钥匙更好地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学走进知识的大门。学校定时、定期进行评比,根据学生读书的量和质,开展以学校、年段、班级及各社团,读书会等不同层次的表彰。如进行月表彰,季表彰和学期、年度表彰。如读书大王、小博士、采蜜大师……送上读书激励卡。通过一系列评比,让学生在品尝阅读成功喜悦的同时,激发他们广泛阅读的兴趣。

四、分享多元的“读书”成果

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展示读书成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的创建,优化“阅读”活动的开展。如开展“书香伴我行”专题晚会、我与小作家有个约会、童书人物大游行、名著人物介绍会、图书推荐会、赏诗会、读书笔记和手抄报展览、读书报告会、专题讨论会、演讲比赛、经典小剧场、国旗下的诵读等系列活动,分享和展示读书成果。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提问答辩等方式认定学生读书成果,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积分细则,进行量化积分,积分上墙公示或定期公布,展示读书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知识就像是一片深埋着的宝藏等待我们开采和挖掘,那么开采宝藏的唯一途径就是多读书。学校不断营造书香氛围,在阅读中努力践行与探索,学生必将在书香中收获,在阅读中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引领学生多读书,走进知识的海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更浓郁,让书香飘满校园!

参考文献:

孙俊.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中,2011(08).

“三开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成长 第4篇

教材内容是专家、学者精心编写的。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 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 充实教材, 开放教材, 超越教材已经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开放教材, 让生活走进课堂,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设计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如一年级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打电话, 教师引导学生扮演不同角色, 创设了过生日、探望朋友、看望长辈等生活化情景, 引导学生在这种情景中自由交流, 热忱表达, 学生在不同的角色表演中体验了交往的乐趣, 什么“我今天生日, 请你到肯德基去吃鸡大腿”“我的爸爸不在家, 请你来我家作客”等。学生在情景交融的交往中达到了目的, 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 将身边的自然事物引进教材。例如学习四年级《动物园的晚上》这篇课文, 课文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介绍了狗、长颈鹿、蝙蝠、猩猩、大象等多种动物的睡姿等生活习性, 教师充分挖掘生活资源,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猫、鸡、鸭、小兔子等身边的小动物, 了解它们是如何睡觉、探究它们的睡姿与生活习性关系, 在学生仔细观察后, 并通过自己查找资料, 了解生活中动物的生活习性, 在交流中获取知识, 从而产生研究小动物、关注小动物、珍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开放课堂, 让教学走进生活

(1) 开放课堂, 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转变角色, 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习的过程, 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 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话, 积极鼓励、引导, 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以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不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2) 开放课堂, 要以课内为点, 课外为面, 使课内和课外相互衔接。课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应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的世界, 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如学习了《第一场雪》等写景文章,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 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 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 学会整理调查报告;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新气象;当小医生上街纠正错别字;当小主编自办手抄报, 当小演说家为小朋友讲故事。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实现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 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三、开放活动, 让学生走进生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源于语文自身的综合性。为此, 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 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因此, 语文教师要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的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1) 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 共同讨论, 确定研究主题。例我班近阶段围绕“菊花”, 开展了一项专题研究。这个研究项目的来源是学生在校园的花圃中发现了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菊花, 他们非常喜欢这美丽的菊花, 于是产生了研究菊花的念头。学生在确定了研究主题后, 开始着手制订研究计划, 确定研究的主题:有研究菊花的生长史;菊花的种类;菊花的作用;研究菊文化———有关诗句、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写出研究报告。他们在探究基础上, 整理搜集的资料, 再对材料进行加工, 配上图、诗文, 使之更加鲜明形象, 写出完整的课题、报告。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都真实描述出来。研究日记中真实记载研究中的酸甜苦辣, 遇到什么问题, 怎样解决, 与同学、家长、老师之间怎样合作, 或反思研究中的得失。后记中写出了自己完成项目作业的愉悦心情及今后的打算。从封面的设计到后记的写出, 整个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思、动手、动脑的过程, 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 学生的总结有血有肉, 有真情实感。

(3) 交流汇报, 举办成果展示。学生自费购买盆菊, 并把收集的资料装贴成图片展, 为每盆菊花贴上标签, 写上名称。在交流中, 我们了解了菊花, 知道了菊花的来源, 知道了菊花的种类, 知道了一些名菊的特点, 也知道了菊花有甜味, 可以制糖, 有的学生甚至尝了它的叶子, 还了解了菊花不是一朵花, 而是由很多花组成……

亲子阅读心得: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 第5篇

此刻,她端坐桌前,手捧书本,正专注地看着。我端水果给她,她也未曾分心。现在,书对她的吸引力太大了!

我默默退回,在她身后的沙发上坐下,静静地望着她的背影,思绪竟飘出老远。

孩子幼儿时,调皮捣蛋,很少摸书。每每从幼儿园回家,她总是第一时间鼓捣她收藏的诸如橡皮、小珠子之类的宝贝小玩意,同她们说话做游戏,着迷极了。我特意将一些有趣的图画书摆在她那些宝贝旁边,想引起她的注意。可她随手翻翻,就将它们扔一边,还递给我一个不屑的白眼。

我心生一计!

我买来《幼儿画报》的CD,放给她看。她一下子被红袋鼠、火帽子小公鸡吸引了,看完了还不过瘾,硬缠着我陪她看《幼儿画报》的书。我同她约法三章,我读一句,她再读一句,两人轮流读。她急切地点点头。看着她磕磕巴巴一字一句地读起来,我心中一阵窃喜:好呀,小家伙,你终于主动看书了!

小鱼儿就这么一步一步上勾了。

先是读一句,后来是读一段,到最后,整个故事她都能拿下了,只是速度有些慢。当她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她会兴奋得小脸发红,同时还会绘声绘色地同我讲述故事里精彩的内容。听着她清脆甜美的声音,我按捺住内心的激动,极其开心地与她一同走近故事中的每个人物……

“妈妈,故事好听吗?”末了,她总会眨着大眼睛问我。我藏起兴奋的泪花,微笑点头:“宝贝,你知道吗?这是妈妈听到的最好听的故事呢!”孩子的小脸上顿时洋溢着无比骄傲的神情。

她胃口太大了!白天看了那么多的故事还嫌不够,晚上躺床上了还缠着我给她讲。于是,每晚的睡前故事成了我俩的必修课。她只要一听故事,就极为亢奋,经常就故事里的内容提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我筋疲力尽。有时我累得快睡着了,她还从被窝里探出头来:“妈,故事还没讲完呢!”

“妈妈累了,往后你自己看吧!”

她真的很快便学会自己快乐地阅读了。她走进书中每个人物的内心,与他们同喜、同悲,小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受到文字的洗礼。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我让她去洗澡睡觉,她却绷着脸慢慢靠近我,低声说:“妈妈,我想哭。”我一惊,怎么回事,这孩子?我搂紧她,轻声问:“怎么了?孩子。告诉妈妈好吗?”“麻子爷爷死了,独角牛也死了……”刚一说完,孩子再也憋不住了,小小的脸上刹时挂满了断了线的珍珠,她在我怀里不停地抽泣。

孩子,你从曹文轩老师的《一根红丝带》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无情,你对麻子爷爷、独角牛充满着深深的不舍……我抚摸着她柔软的发丝,在心中柔声对她说:“善良的孩子,在不断的阅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全部真谛,你会在书的熏陶下阳光地成长。”

孩子越发迷恋书了。一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会令她如痴如醉,还时不时发出哈哈大笑声;一部《三国演义》本是男孩子们的独爱,她却爱不释手,对书里的各路英雄豪杰评头点足,还扬言诸葛亮是她的偶像;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童话当然也少不了她的青睐,《白雪公主》、《灰姑娘》不知看了多少回,还常为她们曲折多难的人生唏嘘不已,又为她们最后过上幸福生活欢欣雀跃……

她读这些书时,已不用我陪,更不用与我一起读了。只是有时她会抢走我正在看的书,朝我扮个鬼脸:“拜托,借用一下。”我欣慰之余,偶感落寞。我很想念她小时候偎依在我怀里与我同读一本书时的情景。这不是怀旧,而是那场景实在太温馨了――她温热的小脑袋靠在我胸前,均匀的呼吸声清晰可辨,从她嘴中吐出的句子是那么甜润,一切都是那么安然恬静。

“妈,我饿了,怎么还不做饭啦?你想什么呢,这么出神?”不知什么时候,孩子站在我跟前,摇着我的肩膀,乌黑清澈的眸子里映着我微笑着的脸。

“阅读”让学生在自评中快乐成长 第6篇

北京市顺义区沿河中心小学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发现了制约学生综合自评的关键——学生综合评价意识差、能力不足;学校尚缺少完善系统的评价反馈措施。鉴于此,学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从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入手,依托学生自评质量表,不仅使《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较好地发挥了预期的作用,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律意识。为真正落实学校“共享成长,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的办学宗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引路,家校共植“阅读智慧树”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得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而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由此可以想到:一个学校的魅力同样来自于这个学校的阅读水平。一个学生的精神境界直接决定着其综合素质的高低。

开展大阅读活动 开展“增叶、抽枝、成树、换章”大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自评意识。

活动的具体措施:下发学生自主评价细则及操作方案,组建学生评定小组,定期评定阅读质量。

评定内容以开展“共植智慧树”活动为基。其中包括:

开展“增长一片智慧叶”活动。学生凡按学校要求认真阅读本年级规定书目,且按要求记录读书记录单和读书报告单的均可将模板上的智慧叶涂成绿色。每记录一次增长一片智慧叶。

开展“抽出一条智慧枝”活动。学生凡获得四片“智慧叶”后均可使模板上的智慧枝变成棕色。凡完成一份报告单的也可使一条“智慧枝”变色。

凡在学校举办的各项读书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均可使一条“智慧枝”变色。

开展“长成一棵智慧树”“换取一枚学士章”活动。凡完成本年级规定书目的阅读后,均可用自己的智慧树换取一枚读书学士奖章。

开展了“积攒两枚学士章”换取一枚硕士章;“积攒两枚硕士章”换取一枚博士章;“积攒两枚博士章”换取一枚博士后章活动。

凡读完本年级规定的书目后,学生可申请阅读高一年级的规定书目,并按其要求获取智慧叶,抽取智慧枝,长成智慧树,换取更多的学士章。

特别提示:原则上,每两枚学士章换取一枚硕士章;每四枚学士章换取一枚博士章,每八枚学士章换取一枚博士后章。

创新阅读评价方式 本着人本化、激励性、竞争性的原则,学校创新了阅读评价方式,实施既有精确评价又有模糊评价,既有自我评价又有他人评价的全方位动态性多维的评价体系。定期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内容,独立自主地完成评价内容。

自我评价,检验阅读所得:为了让学生既增长知识又能养成反思的习惯,学校在设计读书报告单时增设自我评价一栏。

自我评价表中设有作者简介、内容概述、自我评价、喜欢的经典语句段落、我的收获、伙伴赠言等。

其中表中的自我评价的内容既可以是针对自己阅读计划的落实情况,阅读时的态度,也可以是对作者文笔构思等内容的评价。

伙伴评价,提高阅读实效:伙伴评价一栏——即学生将初步完成的读书报告单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是同学、教师、家长,也可以是自己),让同伴在阅读之后填写心得寄语等。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密切了彼此关系,也使交流变得更加自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更加人性化,毕竟同伴的建议和意见的可信度要比强加于身的做法更容易被接受。

学生评价,保证阅读数量:因研讨共识,学校可成立由每班10名读书先进组成的4—6年级学生读书评定小组。在反复培训的基础上,这些学生不仅负责本班学生的智慧树的评定绘制工作,还和1—3年级各班组成了“手拉手”联谊班,分别负责该班的学生读书评定工作。此举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完全由学生收集学生的作品,记录学生的智慧树生长情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评价水平,同时还使这些优秀学生清楚地看到了与其他人的差距,为更多更快更高质量的阅读插上了助飞的翅膀。

家长评价,实现家校共育:因阅读记录单中设有家长赠言一栏,因此,学生的阅读记录得以在第一时间受到家长的关注,而且家长要想写好赠言,就必然关注图书的内容和孩子的阅读表现。这样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也发挥了家长的育人作用。

学校评价,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学校还按计划落实争章活动。不仅精心设计奖章的等级还独具匠心地赋予奖章诱人的内涵。

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学校设定了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读书小博士后四个等级。同时根据各班获得奖章的人数按照30%的比例评定翰墨飘香班级、翰墨飘香读书家庭。对获得相关等级的学生颁发学位证。

学位章用校园平面图和戴学士帽的孩子作为隐形背景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

而打开的书本中托起的一棵棵幼苗,代表着沐浴在书香校园中正在成长的孩子们。

一道彩虹罩顶,暗喻学生阅读内容的丰富,以及通过阅读战胜成长过程中各种风雨磨难后的快乐。

学士等级的字体背景分别由蓝色、绿色、橙色、红色呈现,既表明学生的阅读热情由冷到热,也预示学生的自主评价能力由弱到强。

一系列较为完善的阅读指导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阅读量,也使他们从中提升了综合素质自评的能力,为正确解读使用手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减负增效,营造阅读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发挥更好的自我促进作用,就要让学生们真正爱上评价,真正喜欢这些评价内容,真正关注综合评价手册上展现出来的信息。因此,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时间自我反思、自我评价,非常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借助学生想读书、乐读书的愿望引导他们关注综合评价内容,及时地反思自己,认真地对待评价反馈。

加强诚信培养,让学生自主管理图书 看书要先备书。除了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为了让班级里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各班班主任都引导学生把自己买的图书拿到了班里,成立了读书角供大家借阅。

开始的时候,班里的图书借阅由教师记录在电脑上。后来,孩子们借阅归还频繁,班主任反映记录起来麻烦,就拟定了一张无人管理借阅登记表。

孩子们借阅图书时,只需要按照表格填好相关内容,即可把所借图书带走阅读,这张表格放在书架上的借阅盒里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满足了同学们的借书愿望。同时教师还可以定期查阅书籍的遗失,考量学生们的诚信心,查看每个孩子的阅读书目以及深受孩子喜欢的图书……可谓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加强学科联动,让学生的自评全方位覆盖 有了阅读借书卡,不少班级还联合推出了课堂表现换图书活动。即: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发放班级自制的阅读积分卡。学生可以随时按阅读积分换图书的标准换取教师手中最热门的图书。这样一来,学生为得到更多的积分就会自觉地严格自律;评价不仅成了学生阅读的门槛,也成了他们主动上进的动力。此举使综合评价中“学科教师眼中的我”“我的进步”等评价内容真正有了生命力。

总之,柏拉图曾表示过:“最先和最后的胜利是征服自我,只有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历史的潮头去开创崭新的人生。”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突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瓶颈的关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借助阅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评价是有科学依据的。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挖掘综合自评的管理机制,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沿河中心小学校)

新课程下应让学生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第7篇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 他们认为文章对人、对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把文章与自然哲理、人生真谛或人生事业紧密结合到一起来, 这是因为, 文章是对自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章表达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是很少的, 通过现实生活了解的知识也是很有限的, 所以,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来间接地经历和体验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到的生活。著名作家赵丽宏这样说:“你 (指文学) 是广袤的大地, 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 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 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你告诉人们, 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 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 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 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 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 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阅读文学作品, 是一种文化的积累, 一种知识的积累, 一种智慧的积累……”我们通过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 p H值为10的Na CN溶液中水的电离度是p H值为10的Na OH溶液中水的电离度的多少倍?学生一下子很难回答这一问题。但我们设置了几个小问题, 如p H=10的Na OH溶液, OH-来源于什么?PH=10的Na CN溶液, OH-来源于什么?等等, 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思考, 学生很快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我们教师应时刻以学生的状态和能力水平, 设置教学过程, 和学生一起探讨, 帮助他们化难为易, 提高他们的能力。

三、想学生之所疑

课堂上教师在讲述时, 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突然发现某些学生表情凝重, 脸色不悦, 显然是学生思维出现了“疙瘩”。此时, 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若不及时排除, 必然造成心理上的不和谐, 成为学生继续思维、继续学习的障碍, 使思维中断。高明的教师会立即意识到这一点, 断然采取措施, 重新站到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例如, 在讲述泡沫灭火机原理时, 学生对盐的双水解反应不甚理解。这时我们再和学生从已经掌握的水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实质、平衡移动的概念等知识方面综合思考, 终于使学生认识到盐的双水解的程度既决定于相应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 又决定于生成物的溶解性的大小。学生的疑往往是朦胧的、难以言表的, 这就是想学生之所疑的重要性, 这里, 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和耐心。

四、想学生之所错

教师在批阅作业、试卷和个别辅导时, 常发现学生这样那样的错误。给学生指正后, 为了巩固, 在以后的教学中, 有时教师在课堂上故意再“错”一次, 错给学生看, 错给学生思考, 使学生引以为戒。例如, 在讲过Cl2、HCl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后, 我在黑板上画装置图, 有意从上面画起, 而且神情严肃, 态度一丝不苟。这时, 就有不少学生在下面喊:“老师, 这样画不对, 应当从下向上, 从左到右依次画。”这样, 歪打正着, 学生的印象就深了。这样的例子还可举出很多。

阅读不仅可以经历现代的生活, 也可以经历古代的生活;通过阅读不仅可以体验身边的生活, 也可以体验异国他乡乃至远在天涯的生活。通过这种经历和体验我们从古今中外的事件和生活中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使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就对自然、对生活、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不仅是十分便捷的, 而且能很好地为我们的生活、生存服务。比如, 读了《农夫和蛇》的故事, 我们了解了毒蛇的狠毒, 在生活中我们就不会像那个农夫一样救了毒蛇反而被毒蛇咬伤, 同时我们还受到更深的启发:在生活中不要被像毒蛇一样的人咬到。这样的阅读实实在在地使学生长了见识、长了智慧, 实实在在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许多课文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表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褒扬和对假、恶、丑的鞭挞。学生阅读课文, 在感受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培养自己健康的情感, 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 提高自己鉴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 让他们在语言、行为、做人上向真、向善、向美, 使他们成长为正直、高尚、纯洁的人, 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受人尊敬的人。读泰格特的小说《窗》, 同学们都感受到靠窗口的病人对他人真诚的关爱, 都赞美、敬佩他的纯洁善良的美好情操;同时同学们都感受到不靠窗口病人的狭隘心胸, 都无情地批判他的自私冷漠。读这篇小说的过程, 是学生接受惩恶扬善的教化的过程, 是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 是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情感丰富情感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来实现理解生活、培养情感的目标呢?

有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展示的情境, 把课文的内容当成是我们身边的生活。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觉

五、想学生之所乐

课堂是师生共同表演的舞台, 必须引导学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高明的教师必须想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渴望成功的心理, 想学生之所乐。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凡可做的实验尽量做, 可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学生在实验中亲眼观察到色彩斑斓的化学现象, 好奇心得到满足, 求知欲望更烈, 会透过现象去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 去探索物质变化的规律。一次, 在讲授金属钠的活泼性时, 我将磨碎的金属钠粒慢慢撒入集满氯气 (越浓越好) 的集气瓶中, 同学们看到钠在氯气中金光闪烁, 剧烈燃烧, 简直是欢呼雀跃, 这样巩固了钠、氯气的化学性质、钠的焰色反应等化学知识,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果。还有一次, 在学了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方法后, 我们出了两道近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配平, 结果大部分学生配平了。当他们得知这就是全国高考题时, 高兴得不得了。师生共同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学生的学习劲头更足了。

六、想学生之所忘

有人说化学知识一学就懂, 一丢就忘。化学学科确有许多内容要强化记忆。比较成熟的教师常有这样一种心理体验, 即在用到某一知识点时, 忽然间明明熟悉的知识好像变得模糊起来, 此时教师则马上意识到学生对这一知识也容易遗忘, 这是典型的心理换位现象。遇有这种现象, 我们必须以学生身份出现, 和他们一起回忆、识记、联想、推导、验证, 一起分析、比较、归纳、总结, 从而战胜遗忘,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当然, 需要指出的是, 教师的学生心理健康负担感会影响到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相反, 有问题的学生也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 尤其是那些在学业上或社会情感上有较大问题的学生, 更会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因此, 教师也同样需要在经验或观念上得到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所以希望学生也能关心关心我们教师。总之一句话, 就是需要我们师生一起来加强这种互动性, 这样才能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有效。

(江西省南康中学)

试述服装教学的改革●姚俊慧

摘要:技校的教育对我们国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从事服装教学多年, 就这一方面谈谈服装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服装教学;改革;实施

一、服装专业生源现状

技校教育在大专院校大规模扩招的同时重现门庭若市、如火如荼的局面, 一改几年来打着灯笼满世界招生的萧条景象。可仔细分析, 这种的形式并非全国一片大好, 产业格局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教育的生源。就服装业而言, 南方的强势已初步形成, 并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南至东莞已成为全国服装市场的发散地, 中国女装看杭州, 中国男装看温州。声势之强, 势不可挡。而在苏北即便是简单的纯加工也很难接单, 即便是接到了外单, 但原材料、辅料、包装用料不能本地取料, 而在成本上不得不让商家望而却步。落在一线操作工手上的利润就更是屈指可数。不赚钱的行业自是冷门。鉴于此, 苏北的服装专业招生一度困难, 专业招生人数退缩大半之多, 就在技校教育转机的这两年间也未有扭转, 且一再呈缩减之势, 令人深思。

二、服装市场就业形式

几年前, 大批的打工人员涌入发达地区, 我们也尝试着输送技校毕业生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谋求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但事实上, 这中间产生的一系列问题难以驾驭。

1. 技术落差大, 毕业生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

因为毕业生就业较远, 造成信息反馈的迟钝, 教师不能掌握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教师一旦不能及时掌握教学与实践间的偏差, 就直接造成毕业生适应市场能力较差,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直接后果。众人皆知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

结合自己的经历、情感体验走进课文所展示的情境, 力争取得这样的效果:学生不是单单地读课文的语句, 不是为读课文而读课文, 而是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课文展示的景致, 亲身经历了课文所叙述的事件,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来感受这样的生活, 引发自己深切的思考, 体会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包含的深刻意义。课文中蕴涵的情感是作者在课文所展示的特定情境和情景中产生的, 阅读过程中, 我们学生走进了作者曾经经历的这种具体的情境和情景中, 才有可能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体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时, 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情感。在这方面著名教育家于漪最有心得, 她说:“……那时读《水浒传》, 会不知不觉把焦山一带风景当做梁山泊背景, 我似乎目睹何涛、黄安率领的官军在茫茫荡荡的焦山下, 在芦苇水港中走投无路、狼狈逃窜的情景, 犹如身历其境, 真是津津有味……打开书往下念, 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吟诵这些诗句, 春花秋月, 夏云冬雪, 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令人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于漪老师小时候读书, 俨然全身心地走进文章中, 正因如此, 她的阅读是最有心得的, 她的阅读有效地实现了了解自然、认识社会、把握生活、培养感情、促进自己健康成长的目标。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成长。平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关心社会, 分析社会现象, 培养中提炼理论, 离开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三、服装教学的改革

上谈兵。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既有坚实在进行服装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过程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大量的实践作后盾。中, 教学创新的根本在于结合专业课程, 完可目前状况是“学院派”教师理论强、实成实践环节。

践轻, 灌输的理论可实施性无从考究;首先, 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双师型“企业派”教师即便是浑身是宝地踏入教是指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育行业, 也经不起坐吃山空的现实格局。作的实际操作, 认识市场, 把握市场的规

2. 毕业生落户困难, 难以定心律, 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

作为外来打工人员, 技校毕业生的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收入在扣除吃饭、住宿外的余额已所剩实践技能中去。这也正是当今职业教育所无几, 又何以有成家立业、养家糊口的余提倡的产、学、研体系的建立。这种成功的力。何况技校学生年龄都较小, 有着蓬勃例子比比皆是。如北京服装学院及相似的的朝气, 旺盛的精力。而在背井离乡的打大专院校都鼓励教师成立专业设计室, 让工生涯中, 生活单调、精神空虚, 因此在教师在市场中磨砺、锤炼自己, 他们不再是没有精神力量的支持下无以寄托、难以空洞地照搬理论, 指导的学生也能尽早地定心, 在就业2~3年中不断有人打道回把握市场, 在企业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双师府已不鲜见。而此时的他们正是在企业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可以弥补南北技术的落培养后形成主力军之际, 他们的放弃为差, 最大限度、最短时间地适应企业。

企业带来不断培训新手的重大困惑, 造其次, 订单式教育模式的筹建。所谓订成了无法用经济衡量的损失。单就是锁定企业, 在充分了解企业所需岗

3. 市场分工精细, 专业设置泛而不精位、所需人才, 签定培养、就业协议, 紧紧依

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针对每门功课托企业, 通过“订单”教育培养服装专业人都只是略占皮毛, 造成在企业中适应时才。订单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 一方面学间长, 不能满足个体经济需求熟练操作校教育目标明确, 教育内容到位, 教育方法工的需求, 即在市场竞争中难以体现强多样。学校根据市场需要来培养人才, 学生势。具体分析, 技校生与大专院校生相一旦进入就业岗位, 就能进入状态, 其适应比, 技校生缺乏创业的勇气和信心, 缺乏能力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宏伟人生目标的进取心, 在企业培养技给学生入学就业吃了“定心丸”, 使学生能术后力军的选择中难挑重任。与单项技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术强硬的熟练工人相比, 技校生缺乏吃能, 同时也能让学校在人才培养上避免盲苦耐劳的精神, 更没有练就一身好身手。目性, 使学校有的放失地展开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 要想让企业青睐于技校其三, 专业再选择工程的创建。市场经毕业生, 只有洞察分毫, 及时地作出调济证明, 要在激烈的服装市场立于不败之整, 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地, 产品的技术含量、价格定位有着举足轻

他们透过生活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培养他们分析生活中的事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道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中的真、善、美, 憎恶生活中的假、恶、丑的积极情感, 我不妨称其为“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成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成长与在阅读中成长互相配合, 互相促进, 有机统一:阅读课文, 就是“阅读”课文所展示的生活, 阅读课文促进他们更好地“阅读”生活;理解生活为理解课文服务, 理解生活又促进他们更透彻地理解课文, 学生就这样在阅读课文与“阅读”生活的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中慢慢成长。

分享阅读让儿童在快乐中悄悄成长 第8篇

(一) 我国儿童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 教学目标上重学习, 轻兴趣

对于成年人来说, 阅读是一种获取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的手段, 而对于幼儿来说, 则并非如此。有研究者在幼儿园做过一项调查, 其中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思考。其一, 当问起“喜欢一个人看书还是有家长讲解”时, 98%的孩子都选择了“有家长讲解”。其二, 当问起“喜欢在家里看书还是在幼儿园里看书”时, 90%的孩子都选择了家, 他们的理由是“家里安静、书多, 父母能教我”。阅读对于幼儿而言, 首先是得到爱与快乐的途径, 其次才是汲取知识的手段。换句话说, 对于学龄前的儿童, 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阅读, 而不是在阅读中学习。而所谓“学会阅读”, 就是指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掌握阅读的技能、养成阅读的习惯。

当前的幼儿阅读教学, 则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成人阅读和儿童阅读, 过早地把阅读当作了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而很少把关注点放在幼儿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上, 从长远来看, 这对儿童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 教学策略上重识字, 轻理解

在我国, 很多幼儿家长都以自己孩子的识字量大为荣, 顺应家长的要求, 许多幼儿园都在过早地进行识字教学, 在幼儿园的走廊里、教室里随处可见各种识字卡片。事实上, 会识字并不等于会读书。单纯学习识字, 未能恰当地处理好阅读过程中局部编码和整体理解的关系, 很可能会造成孩子认识了很多字, 但阅读理解能力很差的结果。同时, 机械记忆的识字方法太过枯燥乏味, 它会损害儿童学习母语的兴趣, 有研究证实, 识字量大的幼儿在幼儿园里主动阅读的频率比其他儿童低[1], 这种以牺牲阅读兴趣来换取识字量的做法,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说我国的语言教学方法是按照字、词、句、段、篇这种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的话, 那么当前西方许多国家则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法, 主张既然阅读是为了理解, 那么刚开始阅读时就要强调对故事整体的理解, 然后再学习字词[2], 这种全语言 (Whole Language) 的教学方法 (1) 对于提高儿童的阅读理解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 教学过程中重讲解, 轻互动

年幼的儿童喜欢听故事, 顺应孩子的意愿, 一些家长和幼儿教师习惯于给孩子讲故事, 比如很多幼儿园的语言课都是以老师讲、孩子听的方式进行的。事实上, 讲故事是个单向的过程, 它剥夺了孩子“说”的机会;尽管有的幼儿语言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所交流, 但交流得也不充分, 很多老师不知道该如何跟孩子交流, 针对故事情节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问题, 是孩子很容易用“对”或“不对”、“是”或“不是”、“好”或“不好”来回答的问题, 这就剥夺了孩子培养思维发散性的机会。而只有在双向的互动交流过程中, 在开放式问题的问答和讨论中, 才能充分利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口语经验, 促进他们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水平。

(四) 教学材料上重难度, 轻适度

在孩子刚开始阅读的时候, 读物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是他们培养阅读兴趣的第一步。当前在我国, 很多幼儿阅读教学材料都片面强调难度, 以成人意志为主导, 忽略了读本对年幼儿童的适宜程度, 忽略了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违背了儿童的天性, 片面追求教育的外在价值。这样一来, 儿童所阅读的是一些他们不理解、不感兴趣、不符合语言发展趋势的材料, 这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十分不利。

二、科学认识阅读与幼儿的阅读教学

会识字不等于会阅读, 就像学会了单个的音符, 不一定能谱出优美的乐章一样。那么阅读究竟是什么?幼儿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怎样的过程呢?幼儿的阅读教学, 首先应该能满足幼儿的阅读兴趣, 要能够激发他们对书的热爱和对读的热情, 让他们充分地体验到阅读的快乐。第二, 要能与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相匹配。故事主题要接近儿童生活, 符合儿童的经验和需要, 易于理解。读本的词语熟悉性、生字词出现频率和重复率等要与儿童的智力、情感和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第三, 要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 (形象思维) 和活动特点 (游戏) 。要以儿童为中心, 遵循孩子的需要, 与孩子平等交流, 分享创意和观点。

三、分享阅读 (Shared-book Reading, SBR) :让儿童在快乐中悄悄成长

所谓分享阅读, 主要是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 成人和儿童不以学习为外显目的, 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它旨在轻松有效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让幼儿尽快地从依赖阅读过渡到独立阅读。分享阅读由新西兰教育学家Don Holdaway[3,4]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 迅速成为西方国家早期阅读的主要方式, 近几年来,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也得到了推广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分享阅读的读物能充分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1. 主题、情节对儿童有极大的吸引力。

分享阅读的故事主题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如《今天穿什么》 (见附录) ;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情感需要, 如《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找朋友》;能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 如《千人糕》;能对儿童进行春风化雨般的道德教育, 如《小乌鸦》。分享阅读的故事情节诙谐幽默, 结尾精彩、出人意料, 能让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 不断自主地对下文做出预期, 从而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2. 文字语言难度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分享阅读的故事长度、字体大小等都根据科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而设定, 故事语言优美自然, 词汇丰富, 最重要的是每个词语都经过了认知心理学家的反复推敲, 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可理解性、熟悉性和生动性, 完全符合儿童语言理解能力, 儿童听这些故事时, 会觉得生动有趣;儿童尝试模仿和自己阅读时, 会觉得简单而易操作。此外, 分享阅读的故事语言中, 有大量相同结构的词, 这有助于提高幼儿口语水平的词素意识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2) , 增强了他们对母语字词的分析和操作能力[1,5]。

3. 插图具有很高的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对颜色的敏感度是最早发育的后天能力之一。如果一件物体先以鲜艳的色彩和较大的面积闯入儿童的视野之中, 他就会对这个事物发生明显而持久的兴趣。因此, 图文并茂的图书才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书籍。分享阅读故事读本中的插图色彩丰富、颜色鲜艳, 主人公形象生动可爱, 表现手法幽默且富有创意, 而且图文紧密呼应。插图形象地诠释了文字的含义, 文字生动地概括了插图的内容, 真正做到了形、音、义的高度结合, 这样不仅能降低儿童阅读理解的难度, 而且能充分激发和引导儿童的自主阅读[6]。

(二) 分享阅读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学习, 而是分享乐趣

分享阅读之所以被称为“分享”, 就是由于它强调的是“享受”, 以享受快乐作为阅读的出发点和达到其他目的的基础, 把阅读看成是一种成人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 而不是一种教育行为。

在阅读过程中, 成人不给儿童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而是以两代人共同享受一个有趣的故事为目的, 这就缩短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距离, 使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快乐, 同时也避免了他人的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压力, 保证了儿童的阅读积极性, 让儿童在自主安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逐渐喜欢上阅读。

(三) 支架淡出的教学过程, 让儿童从“听故事”安全过渡到“读故事”

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发现, 很多儿童经常要求家长给他们重复讲述那些他们已经很熟悉的故事。这是因为儿童第一次听故事时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以将故事情节与现实相联系;而在第二次讲述之后, 儿童已经熟悉了故事情节, 他们就可以把故事中各种角色的命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从而每一次听故事都会有新的发现。

分享阅读也强调重复, 随着阅读活动的多次重复, 儿童可以越来越熟悉故事中的语言。当成人朗读上一句的时候, 儿童可以在心中形成对下一句的预期, 于是, 在成人朗读的同时, 他们可以开始尝试着跟读。当儿童对故事变得越来越熟悉的时候, 成人可以逐渐将声音减小, 语速放慢, 甚至故意停顿, 给儿童说出下一句。通过这种支架 (scaffold) 淡出的过程, 儿童开始从被动地听别人讲故事, 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阅读中, 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最终逐步过渡到独立阅读。与此同时, 他们也就获得了阅读的成就感、胜任感, 增强了自信心, 也激发了更大的阅读热情。

(四) 不以识字为目的, 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识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大约从3岁开始, 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言语表达能力, 拥有了大量的口语经验和相当程度的口语理解能力, 在头脑中建立了大量语音与语义的联系, 这时,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形和音之间的联结。

分享阅读主张成人和儿童共用一本书, 成人为儿童逐字指读。一边用手指的动作, 引导儿童注意到每一个字的字形, 同时, 读出每一个字的发音。这样, 儿童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学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起来, 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发音, 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这样, 经过多次重复以后, 儿童可以逐渐达到对“字形-字音-字义”的三项掌握。这种学习是在儿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们不会觉得枯燥和乏味, 识字是阅读的“副产品”, 与目前在美国兴起的“从上下文中学习”的要求相吻合, 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 对儿童的长期发展更有意义。

(五) 利用儿童的口语经验, 实现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充分互动

普通的阅读方法往往发生在读者和读物之间, 而年幼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口语经验, 如果在阅读过程中不能充分利用这种口语经验, 那么这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来说, 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分享阅读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之前, 成人可以引导儿童对整个画面内容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充分的想像, 成人静静地聆听儿童的讲述, 必要时加以示范和指导, 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 培养孩子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在阅读过程中, 成人和儿童可以就故事情节进行一些非正式讨论, 或者对儿童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 (open-ended questions) , 比如“你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会怎么做?”“如果是你, 你会怎么想?”“你觉得下面可能会发生些什么?”等等, 让孩子体验到事件的内在逻辑性, 分辨前因后果, 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这种和成人进行成功交流的互动经验, 不仅可以深化儿童对故事中有关概念的理解, 而且还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倾听, 如何理解别人的观点, 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如何提出自己的疑问等等, 这对于培养他们日后的社交能力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六) 丰富的阅读拓展活动, 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为了让成人和孩子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分享阅读还设计了丰富的阅读拓展活动, 比如社会性游戏、角色扮演、绘画、续编故事、创编故事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儿童的阅读经验, 深化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而且还让儿童的书写、绘画、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都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有调查显示, 中国儿童平均在8岁进入自主大量阅读阶段, 而西方儿童一般是在4岁[7], 这组数字让我们震撼,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 阅读不是进入小学之后才有的事情, 阅读能力作为儿童成长的基石, 在学龄前期就应该被充分地重视起来。而学前阶段的阅读教学, 重中之重是让儿童学会阅读, 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分享阅读, 作为一种理想的早期阅读教学方式, 它让儿童在互动中享受快乐, 在快乐中学习阅读, 在阅读中悄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瑾.分享阅读对汉语幼儿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D]硕士论文[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5, 3~8

[2]Bond G L, Dykstra R.The cooperative research program in first-grade reading instruction.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1997, (32) :348~427

[3]Holdaway D.Foundations of literacy.Sydney:Ashton Scholastic, 1979, 64~75

[4]Holdaway D.Independence in reading2nd ed.New York:Scholastic, 1980, 38~59

[5]叶青青.平衡教学对学前儿童汉语词素意识及阅读理解发展的影响[D].硕士论文[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6, 1~11

[6]伍新春.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J].学前教育 (家教版) , 2004, (3) , 10~11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第9篇

一、愉快学习体验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在学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早在1854年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就提出了“愉快教学”。他主张“教育要使人愉快,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富有情感色彩”。这种“愉快教学”实质就是情感教学,它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愉快教学。首先创设教学情趣,寓教于乐。教师正确创设教学情趣,可以使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活跃课堂气氛,扩大学生思维的自由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气氛中轻松地理解和消化知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发掘教材,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诸如故事法、悬念法、趣题法、设疑法、惊异欣喜法等方法进行愉快教学。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千万不能有情绪对抗,不然再优秀的课学生也不欣赏。从我多年的班主任经验来看,任课教师也要发挥出“班主任效应”。任课教师不能只管上课,有什么问题都扔给班主任处理,也要像班主任一样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达到互相沟通、信任、和谐的地步。最后切勿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要提高成绩不能指望靠“补课之功”,搞“题海战术”,行“死记之道”。

二、科学探究体验

《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旨在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探究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是物理学习的核心。学生经历以物理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快乐和艰辛,获得探究乐趣以提高学习兴趣。苏科版物理教材从素质教育和学生的认识特点出发编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比如八年级物理序言中的探究活动“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作出了假设“5根、10根、20根”,最后实际放了132根,几乎放了半杯回形针。学生感到探究的乐趣,出乎意料的快乐。这时我继续让学生进行探究:如果水换成油会怎样,放回形针的数目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猜想可以放100根、200根、300根,最后实际放了67根。有的学生为有了新的发现而欣然自喜,有的学生为领悟到妙趣横生的知识而心情愉悦,有的学生为与猜想不一致而兴奋不已。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可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活动知识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情绪感受和生活体验,并融入自身的经验之中。因此我们的物理实验课堂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手来,让他们在实验探究活动的体验中燃烧激情,在激情中获取深刻的感性认识,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在成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参观调查体验

物理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生活生产中蕴涵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道理,它既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拓展利用知识的场所。新课程全面改革之后有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物理课中也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内,我们安排了如怎样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调查中学生的视力状况;设计、制作一个由简单机械组成的机械模型等,这些综合实践活动不但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实践中可能提出新问题、得出新见解,碰到不懂的问题除了请教教师外,还可以请教工厂里的工人老师傅。如电动机的模型安装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实施直流电动机的稳定转动?这就要到校外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带领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调查。碰到机会,让企业中的老师傅帮助解决疑难问题。另外还可以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体验物理知识,如每次讲到凸透镜中的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知识时我都要组织学生参观魏村的眼镜市场,对魏村眼镜开展一次调查学习。通过与眼镜技师的交流,学生充分了解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如何配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这远比在课堂上空口讲要有用得多。在眼镜技师的指导下,学生还可以动手操作一次。通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深化知识。还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自己想探究的活动,如眼镜的屈光度、研究眼睛晶状体的保护等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与方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新课改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四、视听欣赏体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过多地采用多媒体手段,这种做法是有失偏颇的。不过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还是可以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声音的特征》课上播放十种乐器独立演奏的《梁祝》,让学生体会到各种乐器的音色是不同的。还有在初中物理中碰到不能实际演示的实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验过程展示出来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兴趣。特别是九年级的趣味性小实验少了,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此时适当应用多媒体视听技术可以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机械能和内能》一章时,如果开设一节《卫星发射与回收》的多媒体专题复习此类理论性很强的课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例如我利用神州六号发射与回收的视频资料,边放边讲,从发射到升入太空绕地球旋转,再到返回舱返回地面,不但可以涉及本章所有的能量转换及应用,还可以综合其他相关的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视听体验,学生可以体验到实际生活中无法体验的经历。再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资源把教材中“生活·物理·社会”的有关物理学在生命、材料、环境、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播放出来,学生能清楚直观地了解物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作用,培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第10篇

(一) 善待错误, 保护学生学习信心

数学教学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既要体现在教材、教学的各个层面, 又要体现在教师对待学生错误的态度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正常现象, 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的错误, 巧妙地加以利用, 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 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 让他们在探讨、尝试中去修正错误, 以此点燃全部学生的学习热情。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 对事物有不同的理解方式, 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思考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因此, 错误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错误, 更要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 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和智力发展。

教师对待学生错误要有良好的心态, 把“错误”变成“新发现”, 变成“新习题”, 更变成“闪光点”。用爱心呵护出错学生脆弱的情感, 使出错的学生不灰心、不难堪, 并使他们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 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从而找回自我, 树立信心, 进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 巧用错误, 激活思维引导创新

叶澜教授强调:“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都必须遵循的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要因势利导, 让学生在探讨、尝试中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不但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1. 将错就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兴趣。”对错误的分析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 对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笔者先让学生计算15∶5的比值, 紧接着又出示150∶50让学生说出它的比值, 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出比值是30。“请同学们计算后再回答好吗?”片刻, 答案求出来了, 紧接着又出示1500∶500、15000∶5000。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10倍、100倍, 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10倍、100倍, 比值会变吗?”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的主动地、积极地思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兴趣。

这里利用将错就错的方法, 既不会使学生由于思维偏差而产生自卑感, 又可以使学生从简便方法中看到自己思维的价值, 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 让全体学生感悟“出错”是很正常的, 将学生从对错误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化消极情感为积极情感, 从而达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标。

2. 顺错更错, 激活思维引导创新。

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是一种尝试过程, 教师只有具备了“主动应付”的新理念, 才会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教师在教学中, 利用学生的错误, 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 就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激起创新求异的新境界, 享受思维创新的快乐。

例如, 计划做360套衣服, 已经做了2天, 每天60套。照这样计算, 再做几天完成任务?学生一般都习惯于这种方法: (360-60×2) ÷60。有的学生却出现360÷60这样的错误。笔者引导学生:你觉得只要把问题怎样改一下, 你的解答就是对的?通过引导, 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完成任务一共需要多少天?”继续深入引导:你觉得在你所列算式的基础上, 只要怎样处理, 就能够解答原先的问题了?启发学生得出另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360÷60-2。通过比较两种算法的方便程度后问全体学生:这样简便的方法是谁帮我们发现的?同学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出错”的同学。

可爱的错误是创造的开始, 教师应该相机诱导,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找错、议错、辩错的过程中, 让思维的火花碰撞、绽放进而解决问题, 成为发现者和探究者。既锻炼了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 又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 剖析错误,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正如费赖登塔尔所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 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 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对待纠错这一学习过程也同样如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认真的回顾和分析, 让学生明白为何出错, 才能使学生避免重蹈覆辙。

例如, 一项工程, 甲队单独做要10天完成, 乙队单独做要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做, 需要几天完成?学生很流利地列式为。而将此题变为“一份稿件, 甲单独打要1/3小时完成, 乙单独打要1/4小时完成。如果甲乙合打, 需要几小时完成?”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 学生会做出 (小时) 的错误答案。这时组织学生讨论这个结果是否正确。从结果分析得出, 怎么合打时间比单独打的时间还长呢?这显然不合理, 那么错在什么地方。通过学生的讨论, 发现的和不是工作效率的和, 而是工作时间的和, 工作效率的和应该是, 所以正确的列式为。通过剖析, 打破了学生平时形成的思维定势, 不仅使学生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实现了纠错的目的, 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也加强了学生学习验证能力的培养。

对于思考层面较深的错误,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地比较辨析。有这样一个判断题:在一个三角形中, 有两个角是锐角, 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有部分学生对此理解不清, 将其判为正确, 笔者将此题出示在黑板上,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符合条件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学生通过观察立刻找到了结论, 此题是不正确的。其中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补充说:“我们已经知道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至少有两个锐角, 也就是说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 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但说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是错误的。”受他启发, 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们还可以根据已知的两个锐角和来判断, 如果它们的和等于90, 就是直角三角形。如果它们的和大于90, 就是锐角三角形。如果它们的和小于90, 就是钝角三角形。”他的发言引来了阵阵掌声, 一道错例, 引发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次梳理, 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智慧水平, 培养了思维的批判性。

(四) 制造错误, 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一个普普通通的错误, 只要巧妙的加以利用, 挖掘出“闪光点”, 就能成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制造一些学生“犯错”的机会, 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在错误中理解和感悟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加深印象, 减少错误的发生。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并深刻理解“等底等高”这一条件,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在分发学具时, 有意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三组不同的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分发给各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 得出的结论有三分之一的, 有四分之一的, 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分歧, 出现激烈的认知冲突。此时再启发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发现各自小组的圆锥和圆柱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 最终恍然大悟, 原来老师故意制造“错误”。错误不仅让学生内心的“不平衡”通过探究寻找到了“平衡”的支点, 也让学生加深了对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锥的体积才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知识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有意制造“错误”, 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验证、归纳、分析、整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思维碰撞中发展, 不断成长。

(五) 反思错误, 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的知识比从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识更多, 错误与探索相联姻、相交合, 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学中, 教师可列举错例, 及时地放大错例, 或设计相应的选择、判断题, 让学生在正确与错误的探索中“知其错, 而且知其所以错”。只有对错例进行理性反思、辨别异同、探寻“病根”, 才能对症下药, 杜绝旧病复发。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 知道改正错误的方法, 也可以帮助学生从错误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对错误的判断能力, 从纠错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就能促进认知结构的组合, 推动思维层次的不断深入,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对待错误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讲理”的机会, 顺应学生的思维, 挖掘错误背后的创新因素, 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 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 使其茁壮成长, 为课堂教学增添生命的活力。因此教师不要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揭晓正确答案, 而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 进而引发探究, 直到越来越多的学生从错误的行列里“叛变”, 加入到正确的一方。其实, 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探究的过程, 通过学生自主地反思错误, 让学生的心理泛起了涟漪, 而这正好是学生改正和主动探究的重要动力。

常言道:“吃一堑, 长一智。”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正因为有了一些精彩的错误, 才显出正确是多么地难能可贵;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些美丽的错误, 才显出课堂是那么的真实而迷人!教师在与学生共同遨游数学海洋时,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和积极地体验, 自己找到出错的原因, 进而诱发奇思妙想, 挖掘出创新的种子, 促进学生自主成长。这既适应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又符合新课程注重过程教学的理念, 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辛继湘.新课程与教学价值观的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4) .

[3]梁镜清.小学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4]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2.

让孩子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第11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圳每年都会开展一次“深圳读书月”,我们幼儿部充分利用这个好的契机,紧紧围绕读书月的一大特点:关注未成年人成长,普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指导思想,顺利开展了深圳实验学校幼儿部“读书月”亲情之旅的系列活动.如: 我们给孩子们创设了“好书交流营”的活动,孩子们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书,共有300多本图书与同伴们一起分享。那天,操场上就像是一个露天的图书馆,孩子们也像是沉醉在书的海洋里的探险家,认真的寻觅书里的奥秘。在书城我们还举行了全体幼儿共同完成的《288个世界画册》“签名”仪式,这是深圳开展读书月活动以来,最年轻的签名作者,活动中吸引了许多的市民和记者朋友,对我们孩子表现出来的大方和自信都表示非常惊讶。阅读活动的形式很多,我们在读书月里,还有一个深得孩子们喜欢的科学故事表演《鲁班造锯》和《爱迪生学孵蛋》,孩子们不但被故事的情节吸引了,而且被老师们生动活泼的表演迷住了。对于这类趣味性不强的科学故事,搬到了舞台上,教育效果更为显著了,孩子们慢慢地也喜欢上科学故事,并在生活中找一找身边的科学奥秘。

在日本,1960年一位儿童读物作家发起“亲子读书运动”,要求父母每天最少陪孩子看20分钟的书。由于幼儿期的孩子年龄特征和能力有限,因此更加需要亲子阅读时间。为了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我们老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家长宣传亲子阅读的文章,指导家长亲子阅读的方法,如:各班门前的“家长园地”和“幼儿园的宣传栏”等等,我们还针对小班的家长设计了一份亲子阅读调查表,从亲子阅读时间、方法及幼儿读物方面进行指导,让孩子一上幼儿园,就进行阅读方面的培养。每一次的家长会我们都会向家长介绍本班幼儿的阅读情况及学期阅读目标,发动家长在家配合我们的教育,鼓励家长在家为孩子营造一个买书、借书、爱书、看书的好气氛,在家中(如书房、客厅、浴室等)随处可拿到书,随处可看到书,让宝宝习惯与书为伴,让书成为宝宝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儿童阅读能力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老师需要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不同的阅读发展要求,才能形成一个逐步递升的早期阅读目标体系。早在98年,我们幼儿园就根据自己本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小、中、大班的阅读培养目标,经过了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还在不断的丰富和充实这些培养目标。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组织大带小的阅读活动, 即:大班哥哥姐姐带进行着自己喜欢的图书给小班弟弟妹妹讲故事。这种活动有时在午睡前的散步时间,有时在午睡后的户外活动时间,有时在教学活动时间。这种活动轻松又开心,即使能力不强的幼儿在活动里,也显得特别的自信和认真。既满足了小班幼儿爱听故事的愿望,又提高了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树立了大班幼儿阅读的信心和激发了看书的欲望,社会性发展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班级图书角的创设以针对各年级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一个整洁安静丰富的图书角。每二周更换一次图书,每一本图书上有一个与图书架一样的标志,教育幼儿看完后放回原位,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组织孩子们阅读活动,孩子们安安静静端正的坐在位置上,捧好书三三二二的认真阅读。中、大班会认字的幼儿是孩子们崇拜的对象,看到自己会认的字,孩子们都会高兴告诉老师或同伴,这样也激励了孩子们认字的愿望。经过多年的观察调查,中、大班的幼儿都有认字的欲望,各班的老师会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每周有计划出示几个常见字给幼儿,几分钟的学习后,老师就把这些字放在班级的识字角上,孩子们只要有兴趣就会去认一认。爸爸妈妈来接孩子时,孩子们会很自豪的读给他们的听,接受父母的表扬,心里真是美滋滋的。中、大班的幼儿每天还有一位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摆放,提醒同伴爱护图书和物归原位的职责,这个职务也是最受喜欢的,小朋友天天争着要当“图书管理员”。中、大班的图书角还创设了一个“自带图书角”,老师鼓励每一位幼儿从家里带一本自己喜欢的图书放在班上,老师制作一个统一的标志,注明班级、姓名,贴在图书的左下角上。通过这种分享阅读,家长们都反映孩子更爱逛书店,也更喜欢看书了。每看完一本书,孩子们都迫不急待的拿到班上与同伴一起分享。“亲亲书屋”即是亲子阅读的天地,也是我们老师组织阅读教学的好去处,每周至少在“亲亲书屋”开展一次阅读活动,充分发挥功能室的作用,对孩子进行系统的阅读活动学习,把阅读活动当作一门课程来对待,让我们的阅读活动的教学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我们的金校长一直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提倡和鼓励教师的阅读,提倡和鼓励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阅读生活。正如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的阅读状况,我们每个教师的精神发育水平也取决于他的阅读状况。让阅读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在阅读中让教师不断地上进,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不断提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专业水平、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家长也一样, 更应该身体力行,做孩子的榜样。同时,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幼儿阅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优秀读物,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好的文学作品熏陶,让孩子们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

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第12篇

关键词:快乐,言辞,行为,情感,品德

斯宾塞说“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就像一根细小的芦管,你从这头输进去的如果是苦涩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的也绝不是甘甜的蜜汁。”从斯宾塞的这句话中,我悟到:无论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思想、智慧,还是品德、情感、意志,信仰,教师始终要用快乐驱除学生内心不快的成分,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一、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言辞教育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法通常只有两种:一是严厉训斥;一是和悦教化。很多时候,训斥于事无补,和悦教化苍白无力,为此,斯宾塞围绕如何驱除学生心中不快乐的阴影采取了对应的手段和方法。斯宾塞曾经成功地教育别人认为“朽木不可雕”的耻辱感和自卑心极强的一名学生。他用让学生快乐的言辞说:弱小者应如何通过特别的、别人没有的境遇,发现真理,成就品德,成为强者。听完斯宾塞的讲述,那学生身上的耻辱感和自卑心理没有了,还激起了他的使命感,后来,这个学生成了英国著名律师。

二、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行为教育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学习模仿教师的行为,教师快乐或痛苦,都会直接感染学生并影响学生的性情,教师的行为内涵会浸润学生的心田,进而又支配学生的行为。比如,举止文雅就是一种让学生快乐的行为。我校有一位教师写粉笔字的动作优美洒脱,走路的姿势轻盈儒雅,坐的体态笔挺安静,因此,学生说:“看王老师的一举一动,就是舒畅,像个军人!”于是,学生在得到审美享受的同时竞相效仿他,形成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可见,教师的快乐行为也会让学生快乐,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教师要竭力让学生在快乐的行为教育中飞翔。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情感教育

教师要用让学生快乐的情感恒久绵密地浸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发人深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从中可见,如果教师始终让学生在痛苦中接受教育,学生决不会心花怒放。

四、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有高尚的情操,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很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塑造学生健全的品德人格,因此,教师要树立起自己的品德形象,并要不断地从书本中、从社会实践中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尽量采取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师要换位思考,如果教师的教化、行事使学生总在抵触、痛苦、厌恶中接受教育,学生的成长结果也是负面的多。大量事实显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野蛮中,他就学会了野蛮;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仁爱中,他就学会了仁爱。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优美的品德教育中快乐地成长。

五、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思想教育

在人类发展长河中,一切是那么的复杂,思想也一样,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接受不一样的思想会成就不一样的人生,优美的思想是所有智慧中最美的花朵。教师要用优美的思想教育学生,学生的大脑才能绽放出思想之花。教师要对学生缓释优美,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学生在痛苦中是不会接受教师传递的思想的。教师无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养,必须将自己的爱心融入学生的快乐生活之中,这样才能达到缓释事理、浸润灵魂的深层目的,学生才能在审美快乐中感悟到思想者的伟大,进而才能接受思想者的思想。因此,教师要用让学生快乐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其在快乐的思想教育中飞翔。

六、让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文化教育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文化又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征,教师要让学生在文化大海中畅游,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教育就必须让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要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文化的魅力。

上一篇:陪伴导乐下一篇: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