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2024-09-23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精选12篇)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第1篇

下面, 结合央视的《新闻袋袋裤》, 谈谈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成人化倾向。

一、内容上, 缺少快乐的教育

“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是被纳入教育范畴的,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成人为中心的:由成人向少年施教、灌输成人世界的秩序、道德和人生观。这就决定了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传统风格必然是从上而下的施教风格, 主持人以阿姨、叔叔或姐姐的形象出现, 端庄的外表、标准的普通话、沉稳的语调、耐心的姿态和循循善诱的口吻, 一度成为少儿电视节目主持的陈规。” (2) 泯灭了少儿电视节目应有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什么儿童电视新闻节目没有在儿童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主要原因就是节目的教育性太强。如何增强教育性题材类新闻的新闻性减少教育味, 是目前儿童电视新闻中的薄弱环节。《新闻袋袋裤》栏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之际, 制作了一条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隆重举行》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如下:

7月1日, 是中国共产党85周年纪念日, 昨天上午9点,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全体出席,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向受表彰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务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这段新闻同成人电视新闻中那些歌颂党的文章没有什么两样。孩子们能否从中领悟出中国共产党于我们国家的意义, 能否感受和理解7月1日这一天的特殊性, 值得怀疑。儿童对于事物有着他们这个群体独特的接受和认同方式, 要想通过电视新闻的宣传来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把上面的文字加以丰富, 将这一年来党为我们所做的的事情以录像形式做一个浏览式的回顾, 可能给儿童们的感受会更实在一些。主持人也可以制作一些小卡片, 每张小卡片上写一个事件关键词, 再加上相关的背景资料, 用讲述的方式和电视机前的小观众一起分享党的光辉历程。

儿童看电视, 主要是为了满足放松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缓解焦虑的需要和了解新闻的需要。“电视应该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而不仅仅是成人的“教育”需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儿童形成自己对社会、自我、知识系统的理解力和判断力, 而不是将成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灌输或强加给儿童。” (3) 新闻节目本身只是传播一些信息, 教育在少儿新闻节目中应该是一种隐性地功能。任何时候, 我们都应该把“快乐”作为第一宗旨, 让儿童们从节目中获得快乐, 并且这种“快乐”是“赋予教育意义的快乐”。

二、结构上, 缺少变化

节目的结构编制, 是把新闻事件按最优的组合方式进行编排, 让整个节目达到最佳的收视效果。

首先应制作出高质量的新闻提要。儿童的记忆能力有限, 因此在做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提要时, 要安排一到两次内容回放, 把信息的丢失程度减少到最小。《新闻袋袋裤》采用新闻关键词的形式, 快速地浏览重要的时事, 一般在4条左右;在儿童身边新闻中, 会有报摘新闻, 也在4条左右。我觉得这两部分新闻比较容易造成信息丢失, 有必要在节目中穿插对新闻内容的回顾。新闻提要的形式也可以更丰富一些, 比如将新闻提要的内容用hip-pop的形式串联起来, 再配上相关的图片, 一定会让儿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另外, 《新闻袋袋裤》传统的主持人坐着口播新闻的结构模式很难持久地吸引小观众, 需要创新。《新闻袋袋裤》报道过一条题为《让青少年远离毒品》的新闻, 对电视机前的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新闻袋袋裤》在播出这条新闻时还是通过主持人口播新闻的形式, 主要反映了两层意思:青少年已成为吸毒高危人群;青少年吸食毒品的最大诱因来自于家庭。这条新闻的内容可以更丰富一些, 产生的效应还可以更深刻一些。应该在节目中告诉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 让自己远离危险。比如: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去到一些人口比较繁杂的公共场所时哪些是需要特别小心的, 等等。也不要仅限于主持人在节目现场简短的播报, 可以通过场外采访与孩子们交流, 向他们面对面地宣传禁毒的有关知识;或者通过电话热线让孩子们参与讨论;甚至可以从孩子们身边搜集有关吸毒的事例, 在现场请当事人现身说法。多方面、多角度的报道, 孩子们的感受会更贴切, 对于毒品的认识也会更全面。儿童所处的这个年龄段很容易因为对事物懵懵懂懂, 从而心存好奇, 以至于后来犯错。因此, 我们在向他们阐述某个问题的时候应该说的透一点。

三、结语

丰富而有针对性的节目内容是吸引儿童收视兴趣的关键, 合理的结构则是维持儿童收视兴趣的法宝, 期待未来的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能和动画片一样, 成为孩子们所钟爱的节目。■

参考文献

[1]曲青青《从东方儿童看儿童电视新闻的制作》载于《电视研究》2004年第2期, 66页

[2]沙向明《走出少儿电视成人化的误区》http://youth.jh.zj.cn/htm

电视新闻节目策划 第2篇

201311330522

郭凤梅

一、背景浅析

作为电视节目的主体,电视新闻节目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电视新闻节目承担着信息传播媒介的重要功能。电视新闻所具有的传播优势更使它“能够最迅速最广泛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中去,并变为群众的实际行动,能够广泛的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意志和愿望;能够及时的传播国内外各种信息,直接影响群众的思想、行为和政治方向,引导、激励、动员、组织群众为认识和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在21世纪中国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现在,新一代青年人正逐步成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军,在不久的未来甚至是现在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青年人的良知与觉悟至关重要,而一档真正为青年主体为受众定位的新闻节目,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

二、策划动机

在传播媒介高度发达、信息大量过剩的背景下,电视新闻的迅速崛起和持续繁荣,也使得电视机构以及从事电视创作的人越来越重视电视新闻节目的策划和加工。用最有效、最合理的方式对新闻事实进行加工处理,并实现最大化的信息传播效果。

以青年人作为最主要的受众目标,配合青年人生活作息习惯,从节目的立意、内容、关注的核心、节目播出时间、时长都经过仔细考虑,从而得到青年人的关注,达到节目预期效果,让节目存在有实际的意义。

三、节目设定 节目名称:新闻焦距 节目类型:新闻、资讯

目标受众:85后、90后社会年轻群体 播出时间:每周日21:40 节目时长:26分钟

节目宗旨:作为新闻性质节目,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正面的价值观,选取最重要、最热门、最受关注的新闻、话题等内容,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帮助广大年轻社会群体及时了解社会,提高年轻人的实事敏感度、唤起对时政的热情。节目目标:阐明对新闻事件的见解和态度,从而发挥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该档节目将会深入青年人群体,以青年人的视角观察新闻、了解新闻、切合实际。使青年人进一步了解国情、认识民情、关注国计民生

四、本期专题

名称 微信朋友圈,已变“坑友圈”

主持人导语: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新闻焦距》,我们都知道微信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和大多数的自媒体一样,原本只是用来分享信息的平台,随着微信“红包”这一功能的加入,发展到今天,有人说朋友圈已变“坑友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1、嘉宾上场:主持人邀请嘉宾上场,嘉宾上场要营造出气氛

2、主持人串场:主持人的风格应该做到与嘉宾的配合,给人一种舒服亲切的感觉,谈谈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3、观看影像资料:由主持人提及观看影像资料,这部分影像资料是由我们采编人员收集到的,它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采编人员对相关人员的采访视频,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插入背景声音。具体如下,“想练字,求众筹一支派克笔,是真爱的支持一下,1块不嫌少,100块钱不嫌多”、“想去东南亚,红包换明信片哦,包多少钱大家看着办”、“众筹看场演唱会,现场视频发给大家看”、“要过生日了,想给自己买个生日礼物,希望得到大家支持”。朋友圈里,你收到过这样由朋友发起的“众筹帖”吗?有人认为不差那几块钱,还能收到对方回馈的小礼物,“还蛮有意思”。也有人表示很反感,“救急不救穷,不愿意为那些无厘头的爱好买单”、“不好意思不给,但给了觉得是感情被消费”。

4、深入报道:寻找典型案例,进行报道

大学生朋友圈“心愿众筹”买手机 一晚获1700元。

周娟(化名)是北京某大学四年级在校生,近日她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状态,称“6s发布快一个月了,还没攒够手机钱,求朋友们红包打赏,不然就去卖肾了”。与文字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张表情委屈的配图和一些哭泣的表情。第二天,用周娟的话来说“感到太意外了”,一晚上就收到将近1700元的微信红包,“虽然大多数朋友给的是10块以下,最多也就是50块,但没想到有那么多人给。”于是,周娟打趣地在自己的“众筹帖”下面说:“感谢大家帮我保护了肾。” 朋友圈里的“周娟”并不是个例。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人都看到过自己朋友圈有人众筹资金去旅行、看演唱会、买礼物。这些帖子多写得滑稽俏皮,有意无意,但外加一句“考验是不是真爱”、“真情求助”、“多少是点心意”的话,让不少好友都打开微信红包慷慨解囊。

当然,这些众筹发起者多数也不会让朋友白白掏口袋,会以旅行明信片、异国小物件、一封信、甚至是演唱会视频作为“回报”。在朋友圈发起“尤克里里”众筹的小武说,如果众筹成功会连续发布一个星期演奏视频感谢大家。他私底下表示,众筹并非真的“差钱儿”,而是增加朋友间互动的一种形式,觉得“有意思”,“就像抢红包似的,哪怕有时候就一两毛钱,大家也耍得不可开交,不是钱多少的问题。” 真心支持还是碍于面子,对于朋友圈儿里的个人众筹,多数发起人都表示“效果不错”,收到的红包数很出乎意料,“哪怕有的只有一分钱,但觉得很好玩儿”。在一些个人发起的众筹帖下面,不少朋友留言称“有意思,必须支持”,“挺逗啊,我是真爱我给红包”。王女士遇到自己的朋友众筹想骑行青海湖,毫不犹豫包了20块钱红包,“无所谓,都是好朋友,给二十块钱支持一下”。但也有人对此举表示很反感,和周娟同是大学生的刘希认为,“这是在消费大家的友情,几块钱确实没什么,给就给了。”另外他还表示,发红包多是看到别的共同好友留言支持,不好意思冷眼旁观,“碍于面子”总得意思一下。另外也有人表示,看到有朋友发类似的“心愿众筹”,就当没看见,“哪怕是群发的,我收到了也不理会。挺没劲的,怎么会有人想让别人为他的兴趣爱好买单呢?又不是真的遇到困难。”为需求买单偏离众筹意义。有社会学专家认为,朋友圈属于私人社交平台,朋友之间开玩笑无可厚非。但变相的心愿众筹如果是“唤起大家的同情,一起出钱为自己的需求买单”,就偏离了众筹本身的意义,有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与乞讨无异。而且这种行为发生在“熟人”中,有些人碍于人情、面子而不得不给予支持,这种熟人间的“道德绑架”会降低信任资本、削弱社会的横向纽带。5、6、7、转会现场:主持人与嘉宾对谈,深入的分析实践案例,提出看法 主持人串场:

最后的结束语及下期节目预告

五、节目要求

片头以蒙太奇手法,通过各种灯光的变换,吸引观众眼球。整个节目在歌曲上要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变化,以防止观众听觉疲劳。主持人要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严谨、大气、机智,具备现场鼓动性。采访人员要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来采访嘉宾。在内容的安排及选材上尽量做到能吸引观众,采访问题要多样,问题新颖。

六、人员设置

1、主持人:一人负责演播厅内的主持

2、编导:一人

3、摄影:两人负责视频拍摄

4、撰稿:两人分别负责主持人稿件、采访问题。部分解说词,策划稿件等

浅析怎样做好电视新闻节目 第3篇

【关键词】 舆论引导;公信力;深度;广度;信息量

一、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在采编上存在的问题

开展新闻宣传是电视主流媒体的基本形式,同时也是政府要求进行正确舆论引导的核心载体综合现在的一些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还存在一些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硬、浅、窄、小。硬,就是指宣传的意味太严重了。可以从它的内容上说,更多的是

报道会议,领导的活动报道的也很多,按部就班的抄袭上面的宣传精神较多。要是从写法上说,刻板硬的政治说教多,而轻快活泼的新闻较少。

浅,就是太表面化了,报道的层次存在肤浅。报道较多的是简单记录,分析性较强的报道的较少,具有针对性的内容报道较少,各种会议和各类活动时报道较多的是程序性。一般性的报道的消息较多,新闻报道的重点性和深度性还有能够引起社会反响的新闻比较少窄,就是说报道内容窄。一般的都是报道较多的是领导活动,报道基层普通的较少,报道城市的较多,农村的较少,弱势群体以及社会新闻的报道较少。

小,指的是节目信息量较小。有些新闻报道的条数较少,有些新闻报道的时间过长,有些内容的条数较多,但信息量还是没有增加。有一些新闻报道的都是一件事,可以用一条综合来报道的可却把它分成几条来报道。有的报道的内容,让人思考的东西较少,更不用说是创新了。

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与制作,都涉及到了采访还有制作以及编辑等等一些环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一项系统的工作,然而人却在这个繁琐复杂的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要坚持以人文为本的方针,要不断地提高新闻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还要提升责任意识,要想让电视台有一个很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就得播报一些广大市民关心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

二、电视新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不断坚持政治业务的学习,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十分重要的一点,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以前的形式主义的被动学习,作为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有一种使命感的主动去学习。所以说新闻工作者应该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对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本职工自我完善的基础。

我们第一要强调的是学习,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社会浮躁之风是盛行 ,并且这个不正之风已经严重地传染到了记者的队伍中了。导致学习的风气日益减少。有的记者,不但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甚者不读书、不看报等等,严重的影响工作。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邓拓说过,记者应成为杂家。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像新闻业务以及新闻理论还有人文科学知识等等,还有就是随着当今社会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还有又出现了新的知识以及新的领域,再要学习的知识中,最总要的是时事政治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政治,才能不断的掌握上级精神,这样就会把握新闻的重点,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新闻敏感性,通过正确的新闻实践来达到正确舆论和引导的效果。

(二)要转变新闻工作者的作风

要转变工作作风,这个问题主要是要改变采编人员的心浮气躁的问题。也应该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这些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可是近几年来,在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中这种观念日益的淡薄。现在的记者都愿意赶场子以及听汇报和抄材料等等,有些人不愿意去基层,偶尔去基层也是因为有领导的才去。

记者队伍作风的漂浮问题,从一定的角度和意义上说,是整个大社会下浮躁风气在新闻工作者中的内部反应。这样长期以来,还会严重的影响新闻节目的质量,而且还会消除媒体的公信力,要想解决作风漂浮问题,就要加强教育,健全制度的规范,记者的自我约束。这几个办法中最重要的是自我约束。作为一个记者要爱岗敬业,自强等等。

(三)加强新闻节目管理

电视新闻节目也要有规章制度去规范以及管理,只要有了健全的制度,认真地去执行新闻节目就会办得越来越好。

1.要对工作认真负责。

在节目的审查过程中,只要认真负责就可以避免不少错误。

2.要保证原则性。

在日常的工作中,有些人因为面子,怕得罪人,原则性不强。像有些新闻不是很好的,分量不够没有深度,却放在了头条,要是重新调整根本不是难事,但是由于个人的面子、处事态度,就没有把错误给改过来,导致新闻节目越办越差。

3.一些管理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有一些电视台应该完善奖罚制度,这样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节目的质量,但是站在实践的角度上看,这个评审制度还不够合理。

(四)重视新闻节目策划

要想做好新闻节目就的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是要把握上级的精神,确保报道的角度和方向是正确的。其次是要找到新闻存在的问题,加强社会舆论力度。

总之,要想做好电视新闻节目,就必须克服硬、浅、短、小等一系类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应该加强人员的政治素质的建设,业务能力的提高等等。除了这些以外,还需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完善,还要增加新闻节目收看的群体,提高节目的可看性,这样就能够保证电视新闻产业的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菁.浅谈如何发挥好细节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2,01.

[2] 李树君.怎样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J].采.写.编.2011.05.

[3] 岳淼.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9,01.

[4] 傅娜.当前电视新闻节目形式的艺术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04.

(作者单位:依安县广播电视中心)

电视新闻节目的软化 第4篇

电视台只是传播新闻的一种媒介, 把新闻本身原原本本地播出去就可以, 一般不对事件本身发表评论, 也不应带感情色彩, 让人有一种“生硬”的感觉, 我们称之为硬新闻。早期的电视台在播放新闻时, 播音员表情严肃, 装束庄重, 女播不留长发, 男播西服、领带, 甚至都不让戴眼镜。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日益提高, 人们得到物质满足同时也要求在精神文明方面得到满足, 人们已不喜欢板起脸来说教式的新闻, 而是喜欢把新闻以故事形式来讲述, 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 这就是所谓的软新闻。

新闻的“软”或“硬”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用软“的”方式来播, 有些必须得“硬”。首先是关于国家机关的大型会议的宣传报导。如国家的两会报导, 省、市、县等国家机关的重要会议, 不能用软新闻来播报;二是关于国家机关的大政方针政策的宣传报导方面的新闻不能用软新闻的方式来播报;三是严肃的话题的新闻不能软化, 各级党委、政府的新闻发言人直播的新闻不能软化。四是关于外交、军事方面的新闻不能软化, 外交无小事, 军事无小事, 更不能戏说, 只能用更的新闻形式来播报。所谓的软化是在新闻中加入了播音员或者说是编辑的感情色彩, 让受众或者说是电视观众更乐于看、更喜欢看。总之, 有关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突发事件或含有实质内容的新闻就应该用“硬”, 而非事件性新闻是以生产、经营、科研、学习和其它各项工作等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和作法等为内容的报道, 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时限的新闻用“软”。

新闻怎么来软化?用什么样方式来软化?现在最流行的说法就是“包装”, 对电视台进行包装, 对电视栏目进行包装, 电视台的包装就是电视编辑对电视台的定位所进行的一系列说明和介绍, 电视栏目的包装就是电视编辑按照自己的想法对栏目对的加工, 电视新闻“包装”就是对进行有目的的加工, 湖南卫视首开的脱口秀新闻节目就是新闻软化的开端, 全新的主持特点、诙谐幽默的主持方式, 一反那些千篇一律的比较“板”的新闻, 使新闻不再是程序化, 不再冗长、乏味, 让人耳目一新, 新闻的形式也越来越贴近观众, 随之在全国流行开来, 各地都纷纷效仿, 新闻与简单评论于一体, 对一些百姓观注的问题进行跟踪报导, 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报导, 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认可。

包装还可从服饰上看, 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大众媒介, “看”是信息主要的接受方式, 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也出现一个戴眼镜的郎永纯, 也出现了长头发的女播文清。全新的包装, 全新的的播出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 使新闻更具看点。再者就是播音员的感情色彩融入到新闻中, 凤凰卫视的新闻只所以受到全世界人的喜爱, 其中之一就是凤凰卫视主持人那种看似不经意却深思熟虑的侃侃而谈, 主持风格贴近百姓、贴近生活, 凤凰卫视的新闻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播报中央台是采取的是直播方式, 当时中央台的主持人痛哭流泪, 几乎涕不成声, 这丝毫不影响播出的效果, 反而给观众留下很好的印象, 这也是新闻软化的标志, 虽然主持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但他的做法恰恰使播出的新闻得以软化包装。人都是有感情的, 观众也是有感情的, 想想看, 四川汶川地震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字正腔圆地流利地把地震消息传达给观众, 那才会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

工作会议性的新闻一般“硬”的比较多, 这时编辑有意识地加入一些同期声或者是和会议有关的资料, 新闻之外的素材才是记者应做的工作。作为地方台的两会报道以往不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领导讲话, 就是会议现场, 新闻内容和形式都很单一, 但是由于对新闻节目创办思路的转变和受众的接受反映, 记者、编辑在处理此类新闻时抓了很多在过去市领导考察、工作的镜头, 以及工、农业繁荣昌盛的镜头, 用话外音提示, 为政府的工作报告作了极大补充, 也使新闻节目充满了活气, 观众在看时不觉得枯燥、乏味。市领导和普通群众看后都很满意。

编辑和记者怎样做出的新闻才能达到硬新闻不硬, 软新闻更贴近观众?

首先编辑和记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勤于积累, 善于总结, 只有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应用自如, 如果编辑、记者不注意对新闻节目的新领会, 或是不考虑受众的感受, 或是不注意平时的素材积累, 原本枯燥的会议报道就不会有声有色, 耐人寻味了。

其次要求记者和编辑的文字功底必须深厚, 知识渊博, 多了解国内、国际的政治形势, 经济形势, 政策、法规等, 文学、艺术、风俗等方面的都得有所了解, 站在观众的角度, 把握好尺度, 文字要口语化、平民化, 尽量少用官样文字, 拉近节目与观众间的距离。

三是在制作时多用些电视的特技手段, 让观众在视觉的冲击上感到很随和, 随意, 冲淡硬的感觉, 少用切换镜头, 切换镜头让人觉得硬, 适合那些纯的硬性新闻和一些镜头变化快的镜头间转化, 新闻软化时尽量少用。

电视新闻的软化包装是为了让观众更爱看新闻, 有益于新闻的发布和观众对新闻的接受, 在平时的工作中就应注意什么样的新闻可以软化, 软化到什么样的程度。新闻一般都是很严肃的, 它不等同于一般的娱乐节目, 不能一味地追求软而失去硬, 软化过度有失新闻的严肃性, 甚至造成严重的政治事件。二是新闻软化并不等于什么样的话都可以说, 我们只要求用诙谐幽默的语言, 口语或俗语来软化包装新闻, 而不能用低俗的语言来取悦观众。三是会议中可以使用领导平时工作的镜头, 但不可太多, 那样会喧宾投主, 失去政府工作报告的意义, 尺度的把握要准, 有一个黄金比例, 即让看起来不单调, 还能让观众把会议内容全部了解。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策划 第5篇

——西北师大校园浴室启用智能卡计费

记者:3月初,西北师范大学的网站发布公告,校内的洗浴系统将启用智能卡计费,学生持卡洗浴,每分钟0.2元。公告一出,立即引起热议很多学生认为收费过高,但校方表示,这是为节约用水而采取的举措。为此,高校的水电浪费现象再度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同期声:网站公布,为了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适应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校园)学校对校本部浴室(浴室)进行了IC卡智能管理系统改造。(IC卡机)洗浴时,将校园卡插入浴室内的读卡器,按“开始”即可取水,按“停止”断水。取水时计费,断水时不计费。洗浴完毕后将卡拔下,自动断水。(浴室)费用由原来的定额澡票管理改为使用IC卡智能控制管理,按实际用水量计费,经学校研究,计费标准为每分钟0.20元。(蓝底白字)

同期声:目前大学校园已成为社会上的节约盲区,(食堂)除最为严重的水电浪费外,一次性餐具(筷子)、纸张、粮食(食堂)等物品也存在巨量浪费的现象。

同期声:一位学生曾算过这样一笔账,一所拥有两万名在校学生的学校,(校园)一间寝室里两个照明灯共80瓦,(灯管)早上8时到下午4时,如果这些不需照明的时段依旧开灯,(台灯)每天就要耗电0.64度;(学生看书)一台电脑的功率最低为250瓦,(电脑)每天开机3小时,耗电0.75度。(用电脑)全校3000多间寝室,(蓝天公寓)按学生每年在校读书9个月算,(学生自习室看书)一年下来就得浪费近百万度电。

同期声:在用水方面,(水表)浪费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滴水龙头)后勤服务集团的工作人员介绍,(校园)一座教学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300吨,主校区有13座教学楼,就有3900吨水被浪费掉;宿舍楼一年用水的浪费量平均是800吨,主校区有29座宿舍楼,一年浪费量是23200吨。(蓝底白字)如果按一吨水3元钱来算,一年一所高校浪费的水费将高达数十万元。(高校校园)记者:在各大高校生活,用水不愁是很多学生的感触,正因为如此,水资源的浪费在高校也相当可观。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如何节约成本、节约资源越来越为各高校的后勤管理者所重视,“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的智能卡洗浴方式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开始实行或者试行。

同期声:据悉,我校实行智能卡洗浴后,(浴室)学生洗浴时间大大缩短,(脸盆里洗澡用品)男生从30分钟减为10分钟,(球场,操场)女生洗浴时间由50分钟减至15分钟。(看书女生)特别是洗浴和经济挂了钩,(IC卡机)多用水多收费、少用水少收费,(卡内金额)同学们将会意识到,节水就是省钱。(学生)而对学校来说,节水的作用也十分显著。(西门)

采访:浴室管理人,学生用水时间减少

同期声:今年三月初,学校改变了过去一人一票洗澡不限时、不限水的洗澡方式,(浴室)从节约用水的角度开始采用智能型洗浴控水系统,(计费系统)根据成本核算,每分钟定价0.2元。(拍的纸上的画面)

采访:浴室办公室负责人

对智能卡洗浴的节水作用,也有很多学生持有异议。(校园)在我校,校园的智能卡洗浴和公寓一票制的浴室是并存的。(浴室)很多学生是从经济、舒适的角度而不是节水的角度出发选择浴室。(浴室门口)

采访:学生

同期声: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为了节约洗澡费用,(IC卡机)学生们也有很多变通的办法,这些却也与节水无关(校园)。夏天,很多男生们直接在宿舍

痛痛快快淋个凉水浴(学生采访,在宿舍冲凉)。而本地的学生常常选择回家洗澡(公寓),公寓的大众浴室则接纳了不少外地学生(公寓浴室)。看来,仅仅靠经济杠杆在高校节水洗浴的进程中取得的效果不容乐观。(公寓)

采访:学生

同期声:智能卡洗浴系统是通过经济杠杆发挥作用,强化人们的节水意识,(IC卡机)使学生对水资源从无节制地使用到有节制地利用。(水阀)以节水为目标的智能卡洗浴系统肯定是用水的发展方向,(IC卡机)但节水意识的习得也有一个过程,对习惯了随意用水的高校学生来说,(浴室大厅)这种洗浴方式肯定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校园)因此,节水的宣传和对学生节水意识的培养,对这种节水洗浴的推广也相当重要。(宣传牌)

采访:学生夏天冲凉选择学校还是公寓浴室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问题探讨 第6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编排;编排技巧

1.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必要性

作为新闻媒体,电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新闻又是“喉舌”中的“喉舌”,如何将新闻节目制作好、播出好,就成为电视台日常工作的重头戏。编排是电视新闻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代表着新闻整体水平。完善的编排能够扩大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增强新闻内容的表现力,引起观众的兴趣。一档新闻节目是否具有可视性与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节目的编排形式。

新闻节目的编排决不仅仅是各条新闻的随意拼凑、组合,而是根据新闻的内容、栏目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意图,赋予它们一定的表现形式,使其体现出电视台的立场和態度,并使节目具有可视性和吸引力,产生出最佳的整体传播效应。编排播出是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价值的最终体现。新闻节目的编排工作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新闻重要性的体现和新闻传播的效果。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表现在它一直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原因还是在于缺乏电视特色的、僵化的编辑思想,使电视新闻原本鲜活的内容难以获得最佳的呈现效果。

2.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应该努力的方向

我们知道,最初的电视机是没有遥控器的。那时候,电视频道少,电视节目也少,人们不经常换台,所以也没觉出什么不方便。但是后来,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节目更是五花八门,频道调换越来越频繁,人们便觉得换台很费劲,于是电视遥控器便应运而生。我们在用遥控器调换频道时,几乎在每个频道上都不会停留太长时间,往往是扫一眼就过,有的甚至是到了不假思索的地步,很多人在搜索频道上花费的时间甚至比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还要长。所以编辑在进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2.1重需求解读轻身份认定

目前媒体咨询公司的观众分析报告总会说,男女各占多少,收入高低的各占多少,各种学历的占多少,各种职业的占多少,各个年龄段的占多少,等等。但是却很少有报告说喜欢某种电视形式的人有多少,喜欢某些方面电视内容的人有多少。而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来说,后者远比前者更具有决定性。如:不同年龄段的人各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新闻?收入高低不同的人喜欢看哪一类电视新闻?不同身份的人各喜欢看哪些电视新闻?

2.2重流动变化轻规模数字

在当今这样一个电视频道日益增多,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的时代,一档电视节目在其播出的过程中,其收视群体的组成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一分钟,都会有人打开这个频道,也会有人关闭这个频道。打开的人数多于关闭的人数,频道收视率就会上升,反之,频道收视率就会下降。那么,在这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什么人打开了,什么人关闭了,他们关闭这个频道后又去打开了哪个频道,他们打开与关闭频道的原因是什么。毋庸置疑,这些答案对于保持收视人群的稳定是最为关键的。

2.3重综合交错轻分化割裂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层面的各种收视需求,所谓的高端观众会有低端需求,而所谓的低端观众同样也会有高端的需求。可以说,观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无论是什么样的观众,他们的收视需求总会有重叠交错的部分,而这交错重叠的部分就是他们共同的收视需求,应该引起电视人的重视。但现实往往是,我们将观众进行了简单的分类统计,而很少对观众共同的收视需求进行综合归纳。

3.完善电视新闻节目编排的具体做法

新闻节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电视台整个节目系统水平的高低。和其他电视节目一样,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编排也有自身的规律和技巧。

3.1新闻头条要有份量、有吸引力

首先要强调重要性。一般来说,在新闻的排列中,最重要的往往是排在最前列的,因为最前列的新闻往往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也最容易记住。其次要注重地域性。现在的新闻节目是以中央电视台为核心的发散式传播,几乎各省都在晚7点30分一致播出《新闻联播》节目。在这种情况下,各省电视台再自行编排国内外的重大新闻作为头条,难免会显得重复和多余。这类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要尽量将目光对准当地的收视观众,尽可能用发生在身边的信息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需求,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

3.2新闻编排方式要恰当

系统论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这为新闻组配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可以是同类编排,即把题材相同或内容相近的若干条新闻串联在一起,这样可以形成传播合力。其次是对比编排,即把内容反差极大,甚至完全相反的两条或多条新闻编排在一起播发,这样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利于观众加深印象。三是相关编排,即将内容上具有内在联系的几条新闻编排在一起,有助于观众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报道内容。最后就是综合编排,也就是把同类题材的新闻综合编排在一起,形成综合报道,扩展信息含量。

3.3营造编排节奏

营造编排节奏,就是要加强变化。可采用现场与口播、图像解说与同期声采访等多种形式交替结合的编排方式。另外,字幕和图表的运用也是加强节奏变化的重要手段。还可采用长短新闻、软硬新闻的穿插、搭配以及男女声搭配播报的方式,使节奏起伏、流畅。“文似看山不喜平”。无论是单条新闻的剪辑还是多条新闻的联结都要考虑到节奏。只有新闻节目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节奏鲜明,才能吸引观众注意,引导社会舆论。

3.4巧妙构思串联词

新颖别致的串联词既是巧妙衔接新闻的一座桥梁,也在有形和无形中体现着编者的意图和思想。我们可以把单条新闻比作“珠”,把串联词比作“线”,如何让这串“珠”光彩夺目,“线”的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在编写串联词时,不仅要考虑到新闻的价值性,还要突出其趣味性,可以通过补充、点评、并列、递进、转折、顶针、多层推进等方法,来穿针引线,承上启下,是新闻连接得当,增强传播效果。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一种综合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电视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体现着新闻节目的个性。如何使电视新闻常办常新,办出特色.吸引观众,电视新闻编排人员就要树立科学的编排思想,下苦功夫不断探索,充分发掘新闻节目编排手段,使新闻编排真正成为新闻的再创作。

4.结论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就是对一档新闻节目按照不同的需要对节目中每一条新闻做相应的处理、安排和衔接。按照节目的整体组合要求和视听信息的集约化表现需要,对单条新闻进行选择、整合的过程。新闻类电视节目是电视节目诸多形式中最夺目的一种,在各级电视台的收视率排行榜中,高居收视率榜首的大多是新闻类节目。在电视新闻节目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板块化、栏目化的今天,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仅仅强调每一条新闻的优劣已不足以使整档新闻具有更强的可视性和新闻效应,于是如何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编排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节目编排已不再仅仅是以往的那种简单的稿件组合堆砌和新闻的串联,而逐步走向成熟,并向更高层次迈进。 [科]

【参考文献】

[1]曲磊.电视新闻稿件常见的十个问题[J].青年记者,2009(07).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刍议 第7篇

1.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特征

1.1 更加强调时效性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依赖于最新发生的事件展开深度探讨, 它比任何新闻载体都更加强调时效性。因此, 每天各大新闻频道除了及时报道国内外新闻之外, 还会根据时时变化中出现的某个重大新闻做出全面、深入的新闻评论, 几乎在新闻出现的同时, 就能及时连线相关专家进行同步的分析和点评。这种时效性强的评论节目, 有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更多地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力。

1.2 多样化的评论形式

目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作技术的成熟,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式越来越丰富, 这也反映出了这一新闻体裁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有一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是以建设性评论为主, 部分节目还尝试着采用了争鸣式的评论, 也有少数偏重于研究性的评论。通常电视节目会因其评论形式的不同而形成迥异的风格和特色, 其面向的受众群体也因此出现分化。

1.3 宽泛的评论话题

新闻事实涵盖了丰富迥异、千奇百怪的世间百态, 新闻评论的范畴也应该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的。目前新闻评论节目的评论话题非常宽泛, 有经济建设方面的、有科技文化方面的、有体育文艺方面的、还有军事法律方面的, 更有涉及到政府机构改革、重拳反腐、转变作风等相对敏感的政治话题的。另一类显著增多的新闻评论话题则是涉及教育平等、医疗改革、环境保护、房价稳控及保护弱势群体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

1.4 专业的评论队伍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全面、理性、深刻的分析和点评, 其质量和深度依赖于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目前, 我国新闻评论队伍专业化特征日益增强。特别是一些专业的学者参与到新闻评论的写作和节目现场的点评当中。这些学者涵盖了大部分的科学领域, 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专业知识功底深厚、阅历丰富, 评论风格各有千秋, 口才极佳, 评论效果极具说服力。

2.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问题

2.1 滞后延长的时效

快捷迅速是新闻的优势, 但目前习惯“炒冷饭”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仍然屡见不鲜。目前, 新闻媒介传播手段众多, 许多焦点话题、热点事件一发生, 就会马上被消息类的节目播报, 过了期的新闻再拿过来分析和评论, 无论怎样下力气挖掘都不会再提高受众的关注度。

2.2 游移模糊的定位

不少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定位不准, 有的甚至算不上是新闻评论, 只能勉强称之为深度报道或纪实。节目的主题焦点模糊, 涉及面狭窄。评论的内容观点不清, 逻辑混乱, 力度不足, 说理苍白。叙述新闻事实的比例较大, 评论比重不足。

2.3 单一化的模式

长期以来, 模式单一现象一直是电视新闻节目创新的瓶颈。地方效仿中央, 地方互相效仿, 相近的受众定位, 重叠的评论内容, 疲劳的观众审美, 仿佛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总是难以摆脱模式同质化的噩梦。如今节目市场化竞争异常激烈, 优胜劣汰每天都在发生, 假如不能跳出同质化单一化的误区, 只会带来社会资源浪费、恶性竞争升级或者被市场淘汰出局的不良后果。

3. 电视新闻评论的突围对策

3.1 精准的节目定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位必须精准, 这就需要准确判断观众市场的收视取向, 精准界定栏目固定的受众群体, 鲜明树立节目的品牌特征, 大力拓展节目的发展空间。旗帜鲜明地把评论作为节目的支撑点, 力求深刻独到的分析, 彰显理性思维的光芒, 突出及时评论的风格, 绝不能把陈述新闻或故事纪实等同于新闻评论。

3.2 分秒必争的时效性

尽管制作周期较长,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时效也绝对不能逊色于消息或新闻专题的时效, 只有做到分秒必争, 力求同步, 才能让时效成为提高栏目关注度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与新闻报道做到无缝对接, 新闻评论节目的制作必须统筹安排、分组采访、分工合作、即时编辑, 才能确保时效新闻评论及时播出。当然, 在追求时效的同时, 精准也是不可舍弃的原则。老套的采访设计、没有说服力的点评、粗糙的制作往往会导致舍本逐末的结果。

3.3 百花齐放的创作形式

新闻工作者自身的新闻理念需要不断与时俱进, 其发现、审视、挖掘、筛选、报道的新闻评论主题才能独树一帜, 其创作出的评论节目形式才能花样翻新。现在为观众所欢迎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无一不是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凭借自身的特色元素剑走偏锋、具备独一无二风格和形式的节目。

摘要:电视新闻评论历来被称为新闻媒介的喉舌和剑戟, 它既诠释了新闻媒介的观点、态度, 也代表着社会公众的立场及声音。本文梳理了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典型特征, 探讨分析了其存在问题及摆脱困境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参考文献

[1]刘志忠:《试论电视新闻评论的特征》, 《新闻界》, 2002.4

探析电视新闻节目采访 第8篇

1 采访的原则

1.1 真实性

新闻采访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在广大的社会生活事实中发现的新信息, 挖掘出来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要求记者要敏锐的感觉到抓住它。通过采访来迅速的辨别消息源的真伪, 最快时效地把它报道出来。同时, 也要善于观察事实的变化, 用采访引导和剖析出新闻的真实面目。也许在谈论你所提问题的过程中, 采访对象偶然间说的某些话往往会涉及一些事先没有想到的问题, 或是一种迹象, 或是潜在性的新闻线索, 你必须机警地注意到, 而且和你原先的主题做一个对比, 判定其价值的大小, 进而巧妙的迂回开来, 提出新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才是事实的真相一个新的开篇。

真实性, 是新闻学永久的命题。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 真实性并不是指类似科学实验班的精确, 而是说记者要

上发布, 网址:http://t.qq.com/xm250446913?preview。笔者还在常用电子信箱的“签名”和“自动回复”里添加上述内容。学报编辑部也可将所有编辑的工作微博以补白的形式发布在纸质刊物上以扩大影响。

学报编辑微博的博主还要经常关注转播和评论, 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或置顶重要信息, 让粉丝感到博主时刻在线服务。当然推广学报编辑微博, 最主要努力写出或作出不带个人感情并将事实和观点分开的新闻或报道。

1.2 艺术性原则

在新闻的现场利用采访来现场把控。采访之间所有关系是平等的, 谁都不能功利的利用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央视主持人王志在节目中环环相扣针针见血的提问令人叫绝, 有关他的“很尖锐”的名声已经在外, 甚至一些人说他刻薄, 但他在谈《面对面》栏目的采访时, 强调的也是平等对待被采访对象, 不凌驾于被采访对象之上, 特别是当被采访对象属弱者时。在面对地位、学识比自己高的人时, 王志依旧镇定自若, 游刃有余。

另外, 对于特殊的采访对象, 更需要体现采访的人文关怀。如23岁的女记者曹爱文在现场采访一起少女溺水事件时, 放弃采访任务挺身而出, 对被救上岸的少女进行人工呼吸抢救。她的角色转换本身成就了一个优秀的新闻报道, 曹爱文也被誉为“中国最美女记者”。记者的职责是在客观报道新闻事件, 让观众感受到镜头背后、文字背后作者的良善动机, 即记者对自己报道的对象——人, 要有基本的人文关怀, 否则, 透过新闻报道受众感觉到的是记者对自己报道对象的无知, 人文关怀的冷漠、缺失, 那么即便新闻报道完全客观属实, 也难以被受众接受而达不到新闻报道原本想要传递的目的。

1.3 思辩性原则

思辩性是新闻与理论“嫁接”后盛开

的目的是让粉丝 (特别是作者) 有新的选择来了解相关信息, 并不是让它取代学报官网或博客。

参考文献

[1]华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作者投稿[EB/OL].[2012-05-28].http://

[2]为他人做嫁衣 (孙永泰) .大学学报编辑的博客之家[E B/O L].的灿烂的思维之花。思辩性报道的出现, 说明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 新闻的功能在进一步延伸, 新闻仅仅发挥宣传、教育、鼓动的作用已经不够了, 新闻报道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 其功能与作用更完备了。翻看范长江、邹韬奋的新闻作品, 到美国著名记者弗兰克尔的《记者札记》, 许多上乘之作虽然不能通篇称作思辨性新闻, 但却通篇充满了思辨性色彩和思辨性光芒。思辩性报道首先向观众提供了足够的思辩材料, 即事实。这些事实有的是新近发生的, 有的是不久前发生的到目前还有深远的影响, 有的是目前还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由众多的正在发生而且还要继续发生的事实构成的。对新出现的和现存的社会现象的描述和剖析也是新闻报道的任务之一。其次, 它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 这些看法触及了时下的“热点”, 对观众的认识有强烈的针对性。新闻工作者.要写好思辩性新闻, 要充分、及时传播好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要采写出对经济社会层次问题带有指导性的分析研究报道, 并非易事。

2 电视新闻节目采访技巧

电视新闻节目采访, 在电视新闻报道节目中最多能占据90%的分量, 也就是说它对整个的报道所承载的任务举足重轻。这就要求采访即遵循原则又讲求技巧。

2.1 从民生角度出发

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要, 要从民生角度出发, 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在实际采

[3]曾垂超.曾垂超[E B/O L].

[4]百度百科.微博定义[EB/OL].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厦门市广播电视大学, 福建厦门361008)

访时, 记者要让观众感受现场气氛, 尤其是对于一些重要的活动, 如奥运火炬传递, 或者是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活动, 让观众亲身感受到采访活动的氛围, 比如:《新闻调查》节目中, 记者经常出镜, 其目的正是为了活动强化民生效果, 而且在这种的出镜情况, 记者会说明地点、时间、现场的情况, 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新闻的可看性。

2.2 善于引导

要正确把握新闻的采访技巧, 深入新闻现场, 通过宏观思考, 微观细致的分析, 从中寻找特点, 凸现价值, 抓住关节点, 寻找突破口, 一定要根据现场情况, 及时调整。如在采访一位高速交警大队长请他谈谈先进工作方法, 他推辞说:“其实没什么, 都是我应该做的。”之后, 在记者的一再鼓励下, 他还是打不开话匣子。后来了解到他上大学的女儿曾写信历数了他的几大“罪状”, 从这里为突破口, 从他的家庭谈起, 谈到过去、现在、未来, 这位大队长独到的管理方法和领导艺术不断从他的言谈话语中流露出来。

2.3 加强现场观察

电视新闻采访中现场观察的主要作用, 最为直观的作就可以给采访稿提供根本和有价值和素材, 另外一个功能就是辨别的功能, 在采访的过程中,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 一些被采访对象可能说的东西不尽如实, 无法正确表达事件的真实情况, 因此, 需要记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来辨别, 与此同时, 需要记者培养自己的敏锐度, 在新闻现场, 一些东西是活灵活现的, 关键在记者自己的解读, 因此, 必须要培养新闻敏感度, 善于发现新闻采访过程中的问题, 进而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2.4 正确运用提问技巧

在电视新闻中, 记者的采访, 需要针对新闻的主题内容和思想, 把握提问技巧和方法, 深入研究或解决问题。首先, 要保证采访准备的充分性。准备充分是采访前的关键环节, 针对事件的内容, 列出主要的相关问题, 为接下来采访工作的进行奠定良好基础;其次, 在采访过程中, 需要注意细节, 通过一个个问题, 深入事件真相, 提示事件本质, 确保问题提问的针对性, 提升新闻价值。比如王志, 他经常的提问方式就是“接下来呢?”“是这样吗?”, 其外科大夫式的采访方式, 一层层给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

2.5 学会倾听

在电视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倾听不仅是一种技巧, 更是一种交谈的艺术。因此, 要求在采访中, 记者必须要学会倾听。在谈话时, 注意倾听对方表述的内容, 从中寻找所需要的答案, 并且从中寻找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和线索, 比如, 在事前准备工作中, 对于已经选好的主题, 可以与实际的采访存在着一定的出入, 为此, 可以根据采访现场, 及时做出调整修正, 做好灵活应对, 从而深入挖掘新闻价值。如在《双城的创伤》中, 柴静通过仔细倾听服毒自杀未遂的小杨等学生的叙述, 并在倾听的基础上逐渐了解到了学生自杀的一些线索, 而且, 柴静沿着这些线索最终发现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真相。这正应了“此时无声胜有声”。

3 强化电视新闻节目采访效果

3.1 明确电视新闻节目采访任务与作用

首先, 在新闻采访工作这前, 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 如背景信息材料、文字信息材料等, 为新闻的后序工作做好准备。其次, 要在采访前, 对新闻采访的特点进行大体的分析与了解, 进而确定采访动机, 对采访时间、采访对象以及采访内容进行准确定位。第三, 新闻记者要对自己在采访中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记者, 不仅是新闻事件的调查者, 传播者, 而且还是现场的引导者, 因此, 需要丰富记者角色定位。

3.2 选择正确的采访方式

在新闻采访中, 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采访对象要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 有集体访问、个别访问、交叉采访、蹲点采访、巡回采访、目标访问, 等等。比如一场大型活动, 有许多内容可以报道, 许多人物需要去采访, 而现场记者只有一人, 这种情况记者就需要采用交叉采访。通过正确的采访方式, 提炼主题, 认识事实。如在《长大未成人》这期节目中, 主持人通过“跟男孩子接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什么是过分的事情?”“什么是越轨?”“怎么样算近距离接触?”“女孩子怎么才能够避免怀孕, 怎么才能够保护自己?”这样一连串的追问, 在不伤害采访对象尊严的基础上, 获得了需要的信息, 而且这期节目也将采访对象的形象用马赛克进行了遮蔽, 很好地保护了采访对象。

3.3 营造良好的采访环境

电视新闻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一项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因此, 要想这个交流活动进行下去, 就是要采用一切办法, 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 是语境氛围, 记者要通过合理的语言表述, 与采访对象进行语言上的交流, 但是要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 选择正确的语言表述方式。其次, 心境氛围。记者要通过采访技巧和采访经验, 与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 产生情感共鸣, 升华采访效果。如在《文明城市的诞生》里, 主持人对采访对象 (残疾人) 说了这样一段话:“夫妻俩都干这个?”“那很辛苦, 我刚才听老李跟我说干这行很辛苦。”“你要担心她, 她要担心你。”“对于你, 对于你们这个群体, 你们最希望从人们的目光中看到什么?”这种人文关怀是主持人发自内心地对“人”的尊重, 是营造采访环境的根本途径。

4 总结

总而言之,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 进行采访工作, 要强化采访沟通情况, 发现新闻信息, 把握正确采访技巧, 强化新闻策划效果。采访是电视新闻节目中最直观的再现和发掘部分, 应该传播正确的知识和思想, 为人们提供服务, 方便受众。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原则、电视新闻节目采访技巧运用和提升以及强化电视新闻节目采访效果等方面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采访原则,采访技巧、采访效果

参考文献

[1]蔡正华, 张晓.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的伦理问题刍议——以《新闻调查》为例[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 (03)

[2]王强.浅谈城市电视台新闻栏目思考与定位[J].黄河之声.2010 (05)

[3]熊劲松.兴奋点——《新闻调查》的品牌特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01)

[4]刘卫红.从《新闻调查》透析电视调查类节目的深度报道[J].现代经济信息.2009 (01)

[5]罗幸.中国调查性报道初探——浅析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J].学术论坛.2009 (06)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艺术 第9篇

电视新闻宣传对观众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由于新闻宣传的指导性而带来了形式上的灌输性, 也就随之产生了传播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如何缩短这一距离, 这也是编排工作的艺术所在。目前, 电视新闻节目在编排上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模式:

“等级式”, 即按照新闻报道主体的职位高低排定新闻节目的播出顺序, 多见于地方电视媒体的时政类新闻节目。它的优点是比较规范, 讲究“政治原则”, 缺点是忽视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和编排的内在规律。

“归类式”, 即按照时政、经济、文体、国际的顺序, 将新闻归类播出, 便于观众收看。它的优点是内容板块稳定, 观众可形成相对固定的收视习惯, 缺点是比较刻板、缺少变化。

“集纳式”, 即按新闻类别组合版面, 把题材相同的稿件组合在一起。把内容有关联的新闻放在一起集中播出, 造成一种强大的声势。如:庆祝节日的报道, 把来自各地的新闻集中一起播出, 形成强烈的节日气氛。

“对比式”, 即把题材相同而又褒贬不一的两条新闻编排在一起, 使之加大反差, 形成鲜明对比, 从而增强宣传效果。

缺乏电视特色的、僵化的编辑思想会使电视新闻原本鲜活的内容难以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 电视新闻编排应树立强烈的观众意识和积极的参与意识, 在节目编排过程中遵循新闻价值, 兼顾观众心理, 这样才能让电视新闻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真正收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2 电视新闻编排应遵循价值规律

电视新闻编排不同于报纸的版面设计。报纸可以通过版面空间位置的变化、标题和图片的设计体现新闻价值;而电视节目编排只能按照时间的流动, 使节目内容顺序展现, 因此, 电视新闻节目的价值是随着新闻的播出顺序来体现的。在电视新闻编排中, 有价值的新闻应通过提要等形式加以强化, 而在播出顺序上, 应该将当天若干条有价值的新闻分散编排, 使其在不同时段成为兴奋点, 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以淮北电视台《淮北新闻联播》栏目2009年2月11日的节目编排为例:

片头

提要内容

张灯结彩 欢歌笑语过大年;毕美家看望慰问淮北矿业朔里煤矿干部职工;许崇信督察抗旱保苗工作;小片花;相城银妆素裹我市迎来新年第一场雪;新年第一场雪:农村旱情缓解;新年第一场雪:高速公路封闭市民出行不便;假日不休息奉献在岗位;书香陪我过新年;法院追讨工资农民欢喜过年

结尾 字幕拉滚

“过新年”是当天最具价值的新闻, 相关报道有3篇, 分别是消息《张灯结彩欢歌笑语过大年》、《假日不休息奉献在岗位》和《书香陪我过新年》。如果按照“归类式”的编排方法将这3条新闻串编在一起, 总长度大约在8分钟左右, 不利于领导活动的播发。为此, 在当天的新闻编排中, 《假日不休息奉献在岗位》和《书香陪我过新年》被编排在第二板块, 编辑还在前面编发提要, 提示观众收看。

“第一场雪”是当天另外一件重要的新闻事件。栏目在第二板块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组合报道, 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降雪给城市各方面运行带来的影响。这组报道有的长度在2分钟, 短的则只有40秒, 长短相间, 详略得当。并与第一板块领导视察抗旱的新闻形成呼应, 起到良好效果。

3 把握好电视新闻编排中的节奏感

心理学认为, 人的注意力是有时间限制的, 注意力往往随着视觉疲劳而下降, 当受到刺激后在短时间内还会恢复, 就是说, 看电视新闻的过程, 就是一个不断受刺激的过程, 新异刺激越强烈, 定向反射就越明显, 因此新闻编排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越大, 观众的注意力就越集中, 这样新闻传播的效果就会更显著。电视新闻节目可以运用多种手段来突出节奏感, 在形式上可以将录像新闻和口播新闻恰当混排, 长短新闻相互调节, 一条新闻中解说与同期声的协调, 增加编后点评, 新闻提要滚动播出等;在内容上可以采取“集纳式编排”、“对比式编排”、“组合式编排”等来突出新闻节目的节奏感。

在长期的编辑业务实践中, 本人感悟到:要提高编辑水平和编排业务能力, 编排出高质量的新闻节目, 应把握好四个环节:第一, 有针对性地选择新闻内容。每条新闻的取舍, 排列顺序和配发的言论, 都鲜明地体现着新闻媒体的立场、态度和导向。为此, 在选择新闻过程中, 必须做到编排思想明确, 要对当地的经济形式以及当前的工作重点清晰明了。只有这样, 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好每档电视新闻内容, 紧密地配合党的中心工作。

第二, 确定好头条新闻。电视新闻节目应把题材重大、新闻价值较高的新闻放在显要的位置上。这样不仅凸现出头条新闻的强势, 而且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 头条新闻的好坏, 关系到一档新闻节目分量的轻重,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闻节目水平的高低。

第三, 拟好提要。提要, 就是将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新闻向观众进行提示。观众通过新闻提要, 可以大致了解当日新闻将要播出的重要内容。若对某条新闻有兴趣, 就可以集中精力看详细报道。另一方面, 提要又可满足一些观众因时间有限而不能从头到尾, 却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重要信息的要求。

第四, 反复推敲, 起好标题。标题好比新闻的“眼睛”, 电视新闻标题要求言简意赅, 字小句短, 高度概括。通讯员和记者送上来的稿子, 经常有过长的, 词不达意, 标题与内容不符的。对于这些问题, 编辑应反复推敲, 进行二次创作, 拟出一个既“醒目”又与内容相符, 而且使主题更加突出的标题。

电视新闻节目编排是一种综合艺术, 它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电视媒体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体现着新闻节目的个性。要使电视新闻常办常新, 办出特色, 电视编排人员要下苦功夫进行不断的探索, 掌握时代的脉搏和广博的知识, 使新闻编排真正成为新闻的再创作, 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新闻改革的要求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取得佳绩

摘要:新闻节目从选题、采访到编辑、播出, 就像一条生产流水线一样, 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电视新闻的编排工作, 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一套编排得当的电视新闻节目, 能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而一档电视新闻是否能通过好的编排“抓住观众”, 考验的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功力。

关键词:电视新闻,新闻编辑,报道形式,栏目编排

参考文献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第10篇

铁岭县广播电视台成立于2012年2月28日,是在全县扎实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积极推进广播局、文化局二局合一与文化企业转企改制工作的背景下成立的,得到了县宣传部、县外宣办等部门的高度重视。2014年,铁岭县广播电视台开始筹建新闻频道,于同年7月播出自制新闻节目《铁岭县新闻》。

《铁岭县新闻》经过两年的发展,已经由原来的每周播出3期节目转为了每周播出5期节目,根据2015年年末的工作总结,《铁岭县新闻》一年内共计播出177期,《铁岭县新闻》的记者团队们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采取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方式,新闻触角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使该节目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架起了党和群众之间沟通的一座桥梁。

2 铁岭县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新闻报道侧重点同质化严重,缺少新意。铁岭县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播出时长有限,大部分的时间被时政会议新闻所占据,统计近3个月的新闻节目,每期新闻节目都有时政会议新闻,且会议新闻占据了节目一半的时长。县级电视台的新闻主要内容为时政会议新闻,在新闻中,电视台又将县级领导层级推向新闻播报的重要人物。时政会议要闻不仅仅是县级电视台报道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升级、国家级电视台报道的主要内容,但是报道的内容比例不应过大,播报的方式也不应该拘泥。

2)新闻报道缺乏基层性,整体内容不足。由于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大部分被时政会议新闻所占据,且播报形式过于单一,整体采取了自上而下的宣传口径,缺乏基层性。深入基层深入人物事件采访,新闻稿的撰写等大都历时较长,此类“寻找新闻”“挖掘新闻”的形式同对领导会议播报的“等待新闻”形式存在显著的区别,这也就决定了许多新闻只能停留在“官”层面,而缺少了对于基层的挖掘,导致新闻侧重点朝着一边倾斜,整体内容不足,这也是地方新闻宣传机构长期留下的历史诟病。

由于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长有限,且长篇幅都被时政会议要闻所占据,这也就导致了其他新闻,尤其是地方特色的新闻比例少之又少,缺少了社会性,而社会性的新闻常常带有地方性特色,更加符合新闻价值当中的贴近性,而这些具有贴近性的社会性新闻在整个节目中的比重是比较低的,地方性特色新闻是所有地方性广播电视台的天然优势,应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新闻,丰富传播内容。

3)新闻机构基础设施的落后及新闻专业人才的缺乏。新闻节目的制作还离不开新闻机构硬件设施和人才理念软件的支撑。铁岭县广播电视台现用的办公场所始建于1985年,场所老化,实用办公面积严重不足,场所、机器、设备已经不能满足铁岭县广播电视台的未来发展需求,这同样是所有县级广播电视台的一个通病,由于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资金来源大多来源于政府扶持,而广告收入相对薄弱,很难满足于现行的事业化单位企业化经营的理念。

广播电视事业是对专业性要求高各方面的专业人才还很欠缺,广播电视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广告收入以及财政拨款要远远小于市级和省级广播电视台,这也就决定了县级广播电视台吸引专业人才的优势较小。尤其是像铁岭县广播电视台这样一个新兴事业单位,没有历史打下的坚实基础,没有固定的广告收入来源,也没有很强大和久远的新闻专业经验。

3 铁岭县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未来发展举措

1)转变原有陈旧的节目策划理念,挖掘地方特色新闻。新闻节目是广播电视台整体内容的重中之重,而地方特色新闻则是县级广播电视台整体内容的重中之重。县级广播电视台若想在新闻节目中增添新意,实现内容的重新改造,必须从策划理念入手,转变原有的、陈旧的新闻策划思想,吸收并融入新型的、先进的新闻节目策划手段,使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能够博得稳定的生存和长久的发展。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强,县级广播电视台也应该秉持着互联网思维,转变原有陈旧的节目策划理念,跳出固有的思维,调整原有的宣传模式,挖掘具有地方性价值的新闻节目。

2)转变时政新闻宣传方式,满足观众“知”的需求。时政类的会议要闻是官方媒体的播报重点,铁岭县广播电视台对于此类新闻的播报借鉴了其他官方媒体的宣传播报方式,而缺少了对基本政策的解读。县级广播电视台应将时政类的会议要闻进行分析,分析出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贴近群众生活利益的新闻,而不是不加吸收地直接将会议新闻照稿宣读。时政类的会议要闻大多存在专业的政治和经济术语,县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又相比较城市来说较低,如果时政类会议要闻的精神不被新闻工作者吃透,而是以一种照本宣读的样式传递出来,县区群众很难理解其中的精神,也根本无法了解政策的精髓所在。

3)丰富新闻报道内容,满足受众“乐”的需求。新闻的意义一方面使人知,另一方面使人乐。县级广播电视台对于新闻的选择除了严肃的时政类要闻,还需要有贴近民生的社会性新闻,这类新闻的存在可以丰富新闻报道内容,使县级新闻节目更加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县级新闻节目存在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于大政方针政策的解读,另一方面就是对具有贴近性、地域性新闻的播报,对于大政方针政策的解读可以满足观众“知”的需求,对于地域性的社会新闻播报可以满足观众“乐”的需求,这种硬新闻与软新闻的结合应该是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方向。

4)多措并举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闻工作者的工作需求,势必影响新闻制作的质量。在改善工作环境中药多措并举,县级广播电视台一方面要向政府财务申请拨款,转移新居并购买相应器材,另一方面要顺应市场的发展,积极扩展广告资源,实现自我创收,解决财政困难。对于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使现有新闻工作者的技能逐渐提升,也可以招募新的高校学生,使县级广播电视台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内容重点在于新闻节目,文章聚焦点放在铁岭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利用新闻学及传播学的相关原理剖析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策划与创新提出针对性的意见。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君宏.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策划与创新[J].科技传播,2014(1):26,19.

儿童电视新闻节目 第11篇

【关键词】电视新闻 质量 主编

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完全取决于电视记者前方采访的功力和成败。一旦采访失败,一旦前方记者采访功力不够,后期无论如何都无法挽救、补救。但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的新闻功力、采访技巧、题材拿捏水准、对新闻事件的理解程度、甚至包括采访的时机和运气,这些都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如何确保整个节目的新闻制作水准,是电视新闻栏目主编首要任务。失败的新闻节目最大的通病是大而全。但很多记者做出来的报道同质化,缺乏个性和创新。尤其是对新闻事件的报道通篇均衡用力,没有重点。而一篇好的新闻,没有重点就是没有亮点,没有看点,没有角度。这种看上去无暇可击的新闻报道,看起来客观公正,但完全不适合观众的胃口。除非题材绝对重要,否则在收视表现上必然一塌糊涂。比如去年长沙举行亚运安保演习,记者把整个演习过程拍摄得淋漓尽致,亮点纷呈。既表现了消防部队的各种绝活和消防坦克等新式兵器,还有熊熊燃烧、剧烈爆炸的大火现场;随后,特警还表演了超一流的飙车追匪徒的特技,场面紧张刺激。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种视听强烈刺激的节目,竟然没有良好的收视表现。但仔细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那就是大而全的全景式报道很难赢得观众。其实,大场面并没有错,但只有大场面就是错。在大场面之下,必须要有细节,必须要有视角的切换,必须给观众提供一个可以准确表述的产品。那么,刚才那篇精彩的演习报道正好缺少了细节,通篇也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记录,而通篇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警察很牛!然而,一篇新闻报道,你的刺激能好得过好莱坞的大片吗?警察很牛这样的主题,是观众需要的吗?其实,这些都是失败的新闻节目的表象。而产生这些症状的真正原因,就是记者眼里观众意识的缺失。有经验的主编会要求记者报道一定要“做进去”。就是记者要进入新闻事件的深处,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关键,了解新闻报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关注关心关怀新闻人物的命运和感情。去了解新闻事件的矛盾和冲突究竟在哪里,学会站在新闻当中去看新闻,讲故事。但很多缺乏经验的记者做不到,他们以浮光掠影的手法拍摄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缺乏思考、缺乏立场、缺乏评判。结果拍出来的新闻必然是大而全,必然是轻飘飘。甚至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空洞无物。新闻栏目主编掌控新闻节目质量,正是要从这里开始,对整个节目从采编播进行全面考量、策划和编排。只有这样,新闻节目才能在观众中赢得口碑和声誉。本人参与创办中国新闻名专栏《今日谈》并担任主编,历任湖南卫视多档新闻栏目主编,以下将从主编或者责编的视角,来分析论证新闻栏目主编把控新闻栏目质量的着力点。

一、新闻栏目主编应对栏目的定位把握准确。

1、重大新闻事件必须有反映。但必须根据自己能掌控的新闻资源有所选择,这是新闻主编必须坚守的一条原则。比方北京奥运会,作为新闻栏目你不可能不反映,但伦敦奥运会,你就可以不重点考虑。因为对于很多省级卫视,一张伦敦奥运会的采访证都没有,完全缺乏大篇幅连续报道的资源。所以只能剑走偏锋,点到为止。

2、热点敏感新闻要视情况拿捏到位,敢于出手。背负命案,沿长江在重庆、长沙、南京多次杀人的周克华,这次又在重庆制造8.10枪杀案。这个事件出来后,由于当时对能不能抓到周克华有顾虑,报道出来或者大篇幅会不会引起群众恐慌,宣管部门一直拿不定主意。但我考虑到这是当下的第一热点,再敏感也要再遵守宣管纪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我们仅拍出一名前方记者,与后期编辑无缝对接,完成了对事件的报道,结果可想而知,收到了理想的收视效果。当日栏目收视率排到了同时段全国省级卫视第一,全国第七。更重要的是,事实上我们的冒险是对的,全国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吸引人们的眼球,在这种积累了8年的悬念的报道中,靠简单的堆量都可以获得高的收视回报。

3、根据栏目的观众定位策划、寻找热点新闻。热点新闻并不会天天发生,这就需要根据栏目的观众定位、时令特点策划、寻找热点新闻。比方开学季报道在家上学的孩子,暑假报道学童出国旅游热等。

4、寻找国家大事和百姓切身利益的结合点重点报道。首先要避开的是政策解读。除非关系到老百姓的养老、医疗、就业、就学等特别关切的问题并有刚刚冒出来的特别个案,否则最好的政策解读也是失败的电视新闻。不过,全国人民关心的房价不在适合报道的行列。因为目前没有一条新闻能讲清楚这个话题。讲不清就不要去讲,这是新闻主编必须坚持的一个底线。国家政策要是没有好的个案和与百姓利益关切的结合点,电视新闻往往无能为力。电视的长处是关注事件和过程,而不在于纯粹的说理。把电视新闻搞成照本宣科,你不觉得是对电视的亵渎吗?

二、电视新闻报道靠什么吸引观众?

1、画面取胜

如国家地理、Discovery或者惊险刺激的画面,老百姓很少看到的画面。这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拍摄视角的创新,比方《迁徙的鸟》、《海洋》等纪录片。但新闻节目要拍出纪录片的效果是很难的,事件性和知识性必须贯穿其中。比方《高空跳水——你知道非专业跳水的安全高度吗?》这篇报道既有高空跳水惊心动魄的画面,由于高空跳水在我国还是刚起步的运动项目,仅仅有一名专业运动员,所以,世界各国运动员从24米高的高空跳水的画面还是蛮有看点的。但光讲高空跳水肯定是不足以吸引人的,因为和普通老百姓隔的太远了。新闻的贴近性要求记者利用这样的机会告诉观众一个事实:那就是从4.5米以上的高度跳水就有致命危险!这就足以吓住观众。因为一般大河大江上的桥梁从桥面到水面的高度都超出了4.5米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从桥面跳水救人,却自己如水就死亡的原因!有了这些新的信息的加入,高空跳水这样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才有了画面取胜和服务性相得益彰的效果。从而赢得高的收视表现。

2、故事取胜

新闻报道就是讲故事。不会讲故事的新闻记者不是合格的记者。故事的要件是什么?是矛盾冲突、人物命运、观念冲突、悬念噱头、情感爆发、温情暖人等等,必须把电影的技巧和人物的情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电视画面加以表现。但新闻报道不是拍电影,因此,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必须要有精彩的对话,也就是实况;要有一个矛盾冲突;要有情感和行为的细节表现。当然,更重要的是,你至少要把事情讲清楚。讲清楚看起来是很简单的要求。但对很多记者来说,要做到却很难。他们不是讲不清楚,而是不知道要讲清楚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很多记者在接到选题之后往往屁股坐错了地方,一开始就带着事件当时官方提供的观点来展开,完全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判断,不能对当事人尤其是对当时官方人士提出质疑。离开质疑,记者毫无价值!同时,记者要有为观众服务的意识。那就是整个采访过程中,要思考观众需要知道什么?观众最关心的是什么?观众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做出来的报道,才对观众的口味,而不是官样文章。官样文章看起来正确,其实传播力和到达力都大打折扣,绝对不是明智之选。

3、情感取胜

新闻因人而生动。而人最能打动人的就是情感。同情心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因各种社会原因引发的悲情故事、因自然灾害引发的对美好的东西破坏、因当事人的坚持、努力和不放弃引发的感慨、牺牲自我去无私帮助他人的“英雄”人物,从来都是人类崇尚的伟大情操。如果新闻报道能紧紧抓住这些情感的细腻表现或者情感爆发的动人瞬间,必然能够打动亿万观众,引发心灵深处的满腔共鸣。

不过、情感取胜有时候不是哭就能打动人,没有眼泪的咬牙坚持,远比哭着放弃自我更加让人难以舍弃!这是做情感取胜题材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4、趣味性取胜

如果一个选题既无观众难以见到的悬念重重的人物故事,也没有新鲜的知识性和贴切而不落俗套的服务性,趣味性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情、可爱或乐天的生活状态,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童趣、幽默、快乐,是这一类题材最好的构件。

5、策划取胜

新闻节目的选题直接决定节目的质量。前面论述了新闻节目必须选择关注度高的热点。关注度就是新闻节目的生命力。一个没有关注度或者关注度已经淡化的新闻选题,其实已经没有报道价值,应该直接毙掉!有了好的关注度,还要注意新闻的事件性、话题性。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必须考虑节目的收视卖点。主编的责任除了导向把关,同样需要从商业角度来控制新闻产品的质量。而一个好卖的新闻产品,必须是符合市场口味,符合观众需要的产品,然后才是我们希望观众购买的产品。从新闻产品的角度考量,新闻节目生产的订单是主编在策划会上必须做出前瞻判断的结果。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或者说对社会热点的准确把握,是新闻节目主编控制节目质量的关键。

从儿童心理探析儿童电视娱乐节目 第12篇

1.1 游戏、娱乐需要心理

孩子们天生好动,少年儿童的生活中当然离不爱玩耍嬉闹、他们喜爱跳大绳、踢毽子,甚至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这些都是因为少年儿童的游戏、娱乐心理。孩子们不喜欢一本正经、刻板的说教,也不喜欢枯燥乏味的动漫,他们更喜欢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动漫。据上海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收视调查,很多少年儿童表示,之所以选择收看少儿频道,是因为在收看少儿节目的时候他们能够收获到快乐。不难看出,少年儿童看电视的基本心理是为了娱乐。所以在制作少年儿童的电视节目时,不能忽略了这一重要心理因素。

1.2 幻想、想象心理需要

少年儿童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是依靠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也是少年儿童有别于成人的一个显著特性,不像成年人的很多思维已经成为定势,缺乏想象的空间。想象力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丰富想象力的孩子,才会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所以想象力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儿童电视娱乐节目必须结合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创造出一些故事情节夸张、离奇的作品,满足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这样的节目既汇集了知识,又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力,激发了孩子的创作能力,必然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和欢迎。

1.3 情感、交往心理需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孩子在童年时都缺乏同龄的玩伴,时常有孤独的感觉。父母的过度保护和照顾反而使儿童的自由活动机会减少,伙伴减少。虽然当今的儿童生活条件大大改善,物质生活丰富,要什么有什么,但由于孤独感增强,他们并不快乐。即使幼儿园里有很多小伙伴,但不少教师出于孩子安全的考虑,限制了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儿童渴望自由活动、自主交往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当儿童缺乏交往对象时,就会感到孤独和压抑。为了缓解这样的情绪,使自己的孤独感得以宣泄,很多儿童选择了电视娱乐节目,通过收看儿童电视节目来满足交往的需要,通过电视来了解同龄人的快乐。

1.4 寻求刺激、满足兴奋的心理需求

人有兴奋的需要,儿童也不例外。他们的渴望情感刺激带来情绪的变化和快乐。这种刺激既包含了兴奋刺激同时也有恐怖的刺激(比如在看到恐怖的电影或电视时,即使儿童感到恐惧和害怕,但在这样的刺激之后,孩子会觉得很过瘾很兴奋)等。在儿童节目,尤其是儿童娱乐节目中,这种需求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一些竞技类的儿童节目中,孩子们会在抢答、竞赛环节中感到刺激,而这种刺激也构成了孩子的兴奋点,在竞技过程中,比赛过程中的紧张、获胜后的喜悦,或失败后的沮丧,都会对参与者和收视者造成情感的刺激。

1.5 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向往心理

对英雄人物的仰慕和向往,是人类追求美好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人们通过对英雄人物的了解来净化心灵、提升自我。这种心理在少年儿童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少年儿童正值知识增长阶段,他们渴望了解世界。可是在我国,很多孩子从小从小在家被父母长辈小心翼翼地呵护,这种过度的保护,使很多孩子都崇尚高大威猛、有阳刚气的英雄形象。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水浒传》中的武松,都成为了很多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

2 对儿童节目创作的建议

2.1 儿童节目应避免低俗化、成人化

虽然儿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渴望欢乐刺激的情感体验,但儿童并不是娱乐的工具和玩偶,在录制娱乐节目时,要充分地尊重儿童的心理和感受。可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在儿童娱乐节目中,时常出现使用成人化的语言,甚至衣着装束、肢体语言也渐渐出现成人化的趋势,很多儿童娱乐节目纷纷效仿成年人节目的包装。使孩子失去了原本天真无邪的特质,这样的节目不但收看无益,而且会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2 加大力度研发民族动画类娱乐节目

打开电视不难看到,充斥在孩子身边的动漫基本上都是“日本产”,或是“迪斯尼”制作。中国本土的动漫似乎很难走进孩子们的心。日本的动漫之所以风靡世界,不仅因为其画面生动形象,卡通人物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更由于其故事情节精彩离奇,富有想象力,深深吸引着小孩子们,而国产动漫制作不够精良,情节或平淡或浮夸,受欢迎程度偏低。因此动画制作者们应多下功夫,认真研究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喜好出发,创作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本土动漫。

摘要:中国的少年儿童数量多达三亿多,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固定的收视群体,无疑会开拓出巨大的收视市场,也必然使我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儿童电视节目创作重要基地。但是如何将存在变为拥有,这就需要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欣赏习惯方面去分析和把握,以赢得这三亿多的小受众。

关键词:少年儿童,少儿心理,儿童节目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学内容下一篇:中学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