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目标范文

2024-07-25

影响目标范文(精选12篇)

影响目标 第1篇

1 泡沫衰减遮蔽机理分析

泡沫的衰减遮蔽主要是指靠散射、反射和吸收作用来衰减电磁波辐射。构成泡沫液膜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原子处于不断运动状态,其微粒所带的正负电荷的“重心”有不重合的特征,即产生偶极矩,故微粒本身可视为电偶极子,在电磁辐射场中将与周围电磁场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原电磁场辐射传输特性,使电磁辐射能量在原传输方向上形成衰减。另外从量子力学的观点来看,泡沫液膜内表面活性剂分子内的原子中的电子相对原子核运动,原子核的振动和原子核转动的能量都是量子化的,即每个原子和分子都存在一定数目的电子能级,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同时每种原子、分子都有各自的振动频率,一些极性分子和易极化的分子都具有几种本征振动频率。当这些分子与其谐振频率相同的电磁辐射作用时,产生共振,从而吸收能量,使分子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即发生了选择性吸收。此外对于液膜表面上含有自由电子的泡沫,由于电磁辐射的激发引起自由电子运动的变化,也表现出对电磁辐射的连续吸收和较强反射特性,从而在原传输方向上形成衰减[3]。

红外辐射本质上是电磁波,当电磁波传播到泡沫液膜表面上时,遇到表面活性剂分子、原子不断运动形成的电磁辐射场,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后,在原传输方向上形成衰减。其衰减示意图如图1所示。

2 红外热像仪对目标发现和识别概率

2.1 理想条件下目标的发现和识别概率

红外热像仪能将探测器视场中的目标和背景的红外辐射功率转换成电信号并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能否及时发现和识别目标,直接决定了红外热像仪的探测能力。目标与背景辐射亮度的差别是热像仪发现和识别目标的基础。描述这一差别的物理量是辐射对比度,该物理量类似于亮度对比度,它的定义为

式中,L0和Lb分别表述目标和背景的辐射亮度。显然0≤C≤1,如果C=0,则无论目标与背景的辐射亮度有多大,目标的尺寸有多大,目标均不可能被热像仪所发现。人眼通过热像仪恰能分辨目标的最小辐射对比度,称为视辐射对比度阈ε。

ε是心理物理参数,它与人眼的视觉功能、训练程度、精神状态、观察时间和方法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辐射对比度阈ε是一个遵从正态分布N(μ,σ2)的随机变量。

显然,ε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当辐射对比度阈ε确定时,可以求得该辐射对比度阈ε下的发现概率P1(D)为

识别是在发现目标的前提下对所获得的目标信息进行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识别目标往往需要了解目标的更多细节[4,5]。因此,对目标的识别既取决于目标的发现水平,又取决于观察者的经验和注意力,对注意力集中的熟练观察者,目标的发现程度与识别目标的关系,按视觉探测领域广泛应用的“强生”准则确定。强生把目标的识别区分为4个等级:发现、定向、分辨、查明,发现级即前述概率中讨论的情况。表1是从实验结果中概括出来的不同识别等级所要求的可分辨空间的频率值。

对目标识别一般以分辨级作为基本要求,若取分辨级的最下界,则比发现级提高3.6倍。由于分辨级所要求的实际上是发现目标更细微部分的一种发现水平,因而目标在发现条件下的识别概率P1(R/D)可用类似发现概率来表示

式中,μr为可分辨级所要求的视辐射对比度阈均值;σr为识别级要求的视辐射对比度阈的均方差,取

式中,θ为视角,有

式中,D为面状目标直径;l为热像仪到目标的距离。由发现概率P1(D)和条件识别概率P1(R/D)可求得目标的识别概率P1(R)为

2.2 自然条件下的目标发现和识别概率

通常目标与红外热像仪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在这段距离内,由于存在大气的影响,红外热像仪所接收到的辐射功率并不是目标和背景本身的辐射功率,而是所谓的视辐射功率,从而导致了对比度也变为视辐射对比度。大气对目标和背景辐射亮度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大气对辐射的衰减,它使接收到的目标和背景的辐射亮度降低;二是太阳辐射经大气的散射形成一定的气幕辐射亮度,它将增大接收到的目标和背景的辐射。在考虑了以上两个因素后,目标和背景的视辐射亮度L0′和Lb′分别为

式中,τ=e-αl,表示大气的透过率;α为大气的消光系数;l为目标到红外热像仪之间的距离;Lh为无穷厚的空气层的气幕亮度,通常认为是靠近地平线处的天空辐射亮度。

从而视辐射对比度为

设热像仪在自然条件下对目标的发现概率为P2(D),则

设热像仪在自然条件下对目标的识别概率为P2(R),则

3 泡沫对红外热像仪探测的影响

3.1 对目标发现和识别概率的影响

泡沫可对红外辐射信号进行衰减,红外辐射信号在通过泡沫时的透过率可以用朗勃—比尔定律进行求解。下面计算泡沫衰减遮蔽条件下红外热像仪对目标的发现和识别概率。

当目标和红外热像仪之间有泡沫存在时,目标和背景的视辐射亮度将发生改变,因而这时的视辐射对比度亦有所不同。设热像仪、泡沫、目标背景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

设辐射在l1、l2和ls段的透过率分别为τ1、τ2和τs,Ls为泡沫的辐射亮度,则此时目标和背景的视辐射亮度L0″和Lb″分别为

则此时的视辐射对比度为

在实际情况下,一般有l2≫l1,l2≫ls,从而有l2≈l,l1≈0,于是在式(16)中有τ1≈1,τ2≈τ=e-αl,τs=e-αels,αe为泡沫的线性消光系数,这样式(16)可化简为

设热像仪在泡沫衰减遮蔽下对目标的发现概率为P3(D),则

设热像仪在泡沫衰减遮蔽下对目标的识别概率为P3(R),则

3.2 不同环境条件下目标发现和识别概率的比较

根据目标处于理想环境、大气环境及泡沫衰减遮蔽条件下,红外热像仪对目标的发现和识别概率的计算公式,利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如下:

(1)辐射对比度与发现和识别概率的关系

将泡沫的厚度设定为10 cm时,分别计算3种条件下的发现和识别概率,其数值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随着辐射对比度的增大,3种条件下的发现和识别概率逐渐增加,当泡沫厚度ls=10 cm时,对目标的发现和识别概率影响作用明显。

(2)泡沫厚度与发现和识别概率的关系

针对同一种泡沫,分别计算任意厚度下的发现和识别概率,其数值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清楚地看出,随着泡沫厚度的增加,红外热像仪对目标发现和识别的概率逐渐减小。当泡沫的厚度为30 cm时,红外热像仪对目标发现概率几乎为0,该值与实验测得的值基本吻合。

4 结束语

从泡沫材料的吸收特性和其多面体结构的衰减特点出发,分析了泡沫对红外辐射信号进行散射、反射和吸收的衰减遮蔽方式,并以红外热像仪在理想条件下和自然条件下对目标的探测概率为基础,建立了泡沫环境条件下红外热像仪对目标的红外探测概率模型。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所建立的概率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泡沫对目标的发现和识别概率影响明显。

参考文献

[1]赵军,潘功配,陈昕,等.泡沫红外消光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2007,27(10):1883-1888.

[2]赵军,潘功配,关华,等.泡沫的中远红外消光性能研究[J].激光与红外,2007,37(5):394-397.

[3]王凤.高稳定性泡沫配方及其在遮蔽伪装应用中的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33-34.

[4]刘振兴,周常尧,姜宁.基于目力观测的红外烟幕干扰效能分析[J].舰船科学技术,2007,29(1):63-66.

影响销售目标达成的几大因素 第2篇

成功有其方法,失败有其原因。营销人员的目标达成亦是如此。一个企业的销售指标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事关企业的发展大计,牵涉到企业战略目标规划能否顺利实现,也是企业月度、指标能否顺利分解的坚实物质基础。影响和阻碍目标达成的因素可谓很多,本文从目标设定、薪酬设计、营销管理、培训机制、营销执行的层面,分别加以阐述,并附以案例,供广大同仁参考。

1、目标设定不科学

销售目标的制定是一门学问,因为它关系到营销人员的薪资考核和职位升迁,所以,需要营销和市场部门认真研究和谨慎对待。目标定的太低,易于达成,往往会使营销人员缺乏挑战精神,容易让营销人员丧失斗志和激情,从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目标定的太高,“掂起脚尖,甚至蹦一下都够不着”,则是“鞭打快牛”,容易“拔苗助长”,引发市场后患,不利于企业和市场的深入、持久发展,因此,制定符合市场实际的、科学的销售目标尤其重要。

案例:某饮料公司4月份在湖北省实现销售收入300万元,5月份,该公司考虑到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饮料市场全面进入旺季,同时,也为了达到缩减相应营销费用的目的,经过权衡,销售目标就定到了500万元。此销售目标一经公布和下分,整个营销中基层一片哗然,因为他们心里都明白,上个月之所以完成了300万元的销售量,其实都是通过良好的客情关系、“苦口婆心”地劝说压货甚至不惜动用公司促销、返利等资源才完成的,由于湖北省是该饮料公司的老市场,市场增长空间已不是很大,因此,这些“拔高”的销售任务无法往下派发。由于营销高层一再坚持,这多出的200万就硬性地层层分解到了片区经理、营销人员以及经销商的身上。可是,半个月过去了,令人想不到的是,该公司才销售了100多万元,这时,公司高层急忙派人下去调查,反馈过来的结果是,过高的销售任务让营销员和经销商“喘不过气来”,他们自认为再努力也完不成,于是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个别区域甚至出现与公司对抗的过激现象。整个营销团队丧失了应有的战斗力,加上5月中旬以后,天气阴雨连绵,该饮料公司在湖北省的销售计划彻底落空了。

案例中该饮料厂家之所以销售目标全盘皆输,与该公司过分想当然,不切实际的制定销售目标息息相关。因此,销售目标的科学设定,事关营销全局,既能“加压”,又能“驱动”的销售目标才是好的营销目标。

2、薪酬设计不合理

薪酬是激发营销人员达成目标的原动力,合理的薪酬制度让人振奋,而不合理的薪酬制度则让人消沉,设计公平、公正、公开的薪酬体系是能否实现销售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案例:JY食品公司为了体现薪酬的人性化,在终端直铺的第二个月针对直销员薪资体系调整如下:凡销售公司生产的任一规格和档次的方便面,1500件以下都享受600元/月的底薪保障,超过1500件,超出部分每件提成0.4元。此薪资体系调整后,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销售量不但不升反而下降,目标达成更是无从提起。后来经过仔细研讨和分析后才知道,由于1500件的目标量很难完成,销售1499件和销售1000件、500件的结果一样,都是600

元工资,因此,他们一看完不成1500件,拿不到提成,于是便往往放弃向上冲的机会,让市场自然销售;而不分产品档次、价位的销售提成考核方式,也让营销人员一味地推销便宜、好卖的低价位品类,致使产品结构严重失调,利润率大为下降,从而使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双双失利。

薪酬体系事关营销人员“人心向背”,案例中的JY厂家之所以“祸起萧墙”,连连失手,其实都是难以服众的薪酬制度“惹的货”。因此,销售目标的顺利达成,离不开合理、富有竞争性的薪酬考核体系。

3、过程管理无跟踪

很多企业的销售目标难以达成,往往与其粗放式的无跟踪的过程管理有很大的关系,对市场、对营销人员疏于管理的结果,是公司倍受蒙蔽,有时是使企业“赔了夫人又折兵”,既花了钱,但却没有起到应有的市场效果。

案例:2004年,XY方便食品公司对于市场的管理可以用一个“粗”字来概括:每月月底公司的营销政策一公布,销售指标开始逐级、逐层分解,然后休息一天,全体营销人员便全部下到市场。这种管理模式运行了一年,2亿元的销售目标完成了1个亿不到,以致企业的管理高层非常纳闷,为什么营销员一个月在市场上“呆”了26天,差旅费用没少花,但销售指标却还仍然完不成呢?2005年,企业借助“外脑”建议,开始导入过程管理、跟踪管理,全面实施深度分销,对各级营销人员的工作时间、工作内容等进行了量化和细化,并通过系列表格、互联网等方式,对销售目标“日日跟踪,周周跟踪,月月跟踪”,并针对通过跟踪中发现的市场问题,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取得了较好的销售效果:截至今年5月份,该公司的销售额已达1亿多元,05年销售目标的圆满完成已成定局。

随着销售渠道的下沉和市场的精耕细作,市场的管理由粗放到精细,由量化到细化已成营销界共识,“放鸭子”式的市场管理模式对于销售目标的达成将有百害而无一益,并将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淡出市场。

4、培训机制不健全

一个企业最大的损失就是把没有经过培训的营销员放到市场上,而一个营销团队最好的成长方式,就是通过培训的平台,获得最快、最有效的经验和体会,它对于营销目标的达成,会起到一种内在驱动力的作用。

案例:现在身为某食品集团公司营销总监的李华在03年担任大区经理时曾遇到一件可笑而又可气的事,属下一位营销员,已经在公司工作了半年,后来在和一个县的新客户谈生意时,竟然不知道X方便面和Y饮料产品是“同胞兄弟”,而竟说成了是两个厂家的产品,结果引发客户对营销员身份和能力的质疑,一桩本来能够成交的生意因为营销员的“训练无素”而泡汤。通过汲取这次教训,李华开始注重营销团队的培训工作:除了公司的正常培训外,自建培训体系,每月初和每月中旬都进行为期一天的全封闭培训,针对营销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现场讨论解决办法,并即时进行演练;其次,针对公司、产品、市场知识、营销技能、操作流程和规范进行全方位的灌输和培训,借以提高营销团队的核心竞争力,“磨刀不误砍柴工”,李华的培训机制的创立,其明显的效果很快得以体现,不仅销售目标月月完成,而且还水到渠成地促进了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团队销售业绩大幅攀升,并一直保

持遥遥领先的市场地位,04年,李华被提拔为该公司的营销总监。

很多企业为了少投入,多产出,往往不肯在营销人员培训上下功夫,不能把营销员作为公司最宝贵的市场资源来加以培养和运用,这种“本末倒置”的经营眼光与思路,使企业的销售目标达成沦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企业的高速、持续发展沦为口号和空谈。

5、营销执行无打造

销售目标完不成,其实与营销人员缺乏相应的执行力不无关系。对市场缺乏管控、对客户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甚至“歪嘴和尚念歪经”的现象经常在市场上演。

案例:A酒业公司为渡过6、7月份的销售淡季,决定颁布和推出新的营销政策:即凡在6、7月份打款进货的经销商,均享受每件酒随车配送精美茶具6件套的渠道驱动和消费者购酒可以抽奖的终端拉动奖励政策,措施出台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除了6月份销量稍有增长外,7月份还竟然还下滑了10%,后来,公司总部派员深入基层及市场一线进行摸排,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和真相:由于营销人员缺乏执行力,没有深入领会茶具奖品是为了刺激分销商购货积极性,而抽奖是为了拉动终端消费,有的营销员对公司的促销政策及经销商甚至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了经销商变卖促销品当利润,“刮刮乐”抽奖独自“吞”掉现象,致使较好的市场政策和促销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利用。促销的执行“大打折扣”以及市场资源被无端“截流”的结果,使销售目标的达成成了“空中楼阁”。

营销人员不能正确领会公司的战略意图和缺乏强有力的执行手段,往往使公司的市场管理和市场运作流于形式,销售目标的达不成也就见怪不怪了。

浅谈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 第3篇

关键词:独立审计;目标确立;影响因素

独立审计,即由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独立审计目标又称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它是审计理论的最高层次,也是整个独立审计监督系统的定向机制,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形式、质量以及审计责任。因此对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社会需求对独立审计目标的影响

从独立审计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当中,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影响独立审计目标的一个根本性因素。

1.16世纪独立审计的起源阶段

这一时期,产生了合伙制企业。虽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企业的出资人,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直接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开始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产生了信任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人员也就随之产生并增加。这个时期企业的经济业务比较单一规模也不是很大,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的数字进行详细的检查,完成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的独立审计目标。

2.19世纪中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独立审计的确定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更加大。产生了更多的公司股东、投资人以及债权人,他们都十分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债权人通过资产负债表来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投资人需要所有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的扩大带来的是经济业务活动的增加,单纯的对会计凭证的核查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独立审计的重点转向检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必要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为利益相关者负责。审计通过详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这个阶段的独立审计目标也发展为确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财务报表的真实与公允性。

3.20中叶以后独立审计发展阶段

这个时期,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带动了经济全球化,本国企业迅速向海外扩张,形成了一批具有垄断地位的跨国企业。企业内部的管理不断得到加强,这也使得内部控制的可靠性对审计工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出现了审计思路传统与现代相分离的情况。现代审计方法也由内部控制和评价组成。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增加。审计工作要求也更高,这也将经营审计从财务审计中分离出来。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转变为对企业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

二、审计能力对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

审计能力不仅仅是指审计的技术,还包括审计的人员素质、社会法律赋予审计的权力、审计的时间限制等等。审计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影响审计能力的因素。审计能力对独立审计目标确立的影响是一个决定性制约因素。社会环境对审计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人们对审计的作用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正是由于这些过高的期望,当社会的期望和需求不能被审计能力满足时,双方也就不能够达成共识,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就造成了人们陷入一些诉讼纠纷当中。审计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当中,审计人员也在不断努力使审计能力满足社会的需要。我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自从创立以来,累计已有16.6万人获得全科合格证书。我国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由于审计能力是有限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相对的,所以无法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正是由于审计能力的一个有限性,只有当审计拥有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时,才能使这种社会需求成为审计目标。

三、社会环境对独立审计目标的作用

审计环境主要由社会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组成。社会环境对于对独立审计目标的实现也产生了较大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 国家法律环境的影响

“南海公司事件”的爆发,英国政府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在1844年颁布了《公司法》,此时审计的目标是查错防弊、揭露欺诈。可以说,此后独立审计的社会地位被提高到法律的高度。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重心也转向美国,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美国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别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审计的目标也不仅仅只是查错防弊、揭露欺诈,更进一步向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真实性进行证明并给出意见。这些法律的颁布影响了独立审计的目标,同时也明确了目标。法律让审计目标的规定具有强制性,作为审计人员的注册会计师相应得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审计人员就必须遵守法律所规定的职责,以一种谨慎的职业态度来审计被审单位。可以看出,国家法律环境对独立审计目标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2.司法诉讼结果的影响

由于审计环境的不断改变,政府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加大,跟注册会计师相关的法律诉讼的数量和金额也不断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加重。司法诉讼的判决过程往往是将审计法律规定的责任和范围进行明确的过程。司法诉讼案例的结果可以看出法律规定的一些细节,真正执行的情况。早期的法官判例原则主要是倾向于注册会计师对第三方的法律责任,审计目标最主要的是数字的正确性。经济环境的改变,企业的复杂化,判决结果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考虑到审计能力,也随之改变。独立审计目标也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转变。

3.社会团体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协会作为一个注册会计师组成的社会团体,对于独立审计目标确立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还是国外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审计准则都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来对审计目标进行确定和修改。例如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国际上审计准则的变化,将审计准则修改和国际相接轨。2006年年初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建立起了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又与国际准则相接轨的审计准则体系。2010年11月,又对38项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可以看出审计目标查错防弊、揭露欺诈的确立,以及其后的对审计目标的修改,都有注册会计师协会这个社会团体的影响。

因此,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独立审计目标确定的这些影响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独立审计进行的质量,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独立审计日臻完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是在已制定出的政策下进行还是不够的,一些监管的机制或机构只能进行短暂的奖惩和管理,更多的则是依靠自觉遵守的市场机制,相反也不行,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通过有形无形两只手的共同配合,制度与机制协调,那么高质量的审计才能得以进行。(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玉波.浅谈我国的独立审计目标[J].科技创业月刊,2005,(02)

[2]卢洁.社会审计目标及其确立的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时代,2010,(21)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03)

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

摘要:会计目标是在特定环境下会计所需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根本要求, 在整个会计系统中起着导向作用和决定作用, 关系到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会计实务的拓展。会计所处环境不同, 会计目标也会有多少不同, 而会计目标设定的是否适宜会反过来影响会计环境。所以, 根据不同的会计环境设定相应的会计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先介绍了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的定义和两种不同的会计目标的比较, 再分析我国特殊会计环境的特色以便研究总结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目标, 找到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会计政策, 最后提出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环境;会计目标;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

一、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

(一) 会计环境和会计目标的定义

会计环境是指会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及周边状况。这些客观条件及状况与会计发展密切相关, 对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工作方法、会计法规、会计价值观念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具体而言, 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法律环境因素、文化教育环境因素等。

会计目标亦称会计目的, 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在不同历史阶段, 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 会计目标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会计环境中的各种环境因素和会计属相影响着会计目标的主体和客体, 会计应该为谁服务, 服务内容的标准是什么。这要求我们根据实际国情制定适当合理的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改变完善会影响国家对资源有效合理分配的宏观调控政策, 对内对外的政治经济策略, 这便是会计目标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政策策略的改变又会对整个会计环境有所影响, 于是根据新的会计环境需要再次修改完善会计目标, 如此循环反复, 螺旋式的上升, 不断更新完善我国的会计环境和目标。

(二)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比较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当下最重要的两种会计目标。研究这两种会计目标的特征和局限性有利于确定我国的会计目标。

1、“受托责任观”是指由于资本的所

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 资本的受托者就更有对委托者报告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 会计目标就是向资本的受托者提供受托管理、公司经营的情况。对应的会计目标主要强调:一是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应强调客观性, 在会计确认上只确认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二是在会计计量上, 坚持采用历史成本原则 (因为它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三是在会计报表方面更注重收益者。可见, “受托责任观”强调的是向受托者提供客观上已实现的资产变动和收益情况。

但作为会计目标, 至少有以下的局限性:一是在会计处理上, 受托责任观强调客观性而忽视相关性。虽然历史成本有其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势, 但如果经济事项及交易的多样化、复杂化, 历史成本无法确切计算其潜在的资产价值。二是在服务对象方面, “受托责任观”较少顾及到资本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者。

2、“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信息在现

在的环境中主要是为公司日常经营决策服务的, 会计目标就应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 它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会计确认方面来看, 决策有用观不仅确认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 而且应当确认那些虽尚未发生但对企业有影响的经济事项, 以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二是从会计计量方面上看,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报表应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态变化, 在会计计量上主张以历史成本为主, 多种计量属性的并行。

但也存在以下局限:首先, 在会计处理上, 历史成本为主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行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并且缺乏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其次, “决策有用观”过份强调了以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为目标, 而忽略了其他目的的信息使用者, 比如政府的税收部门。通过以上对现行会计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 它们所适应的会计环境都与我国目前的会计环境有一定的差别, 因而其会计目标也很难成为我国会计的真正目标。

■田桂春

我国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二、我国特殊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分析

(一) 经济环境

1、经济体制。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在经济体制上,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国需大力推进完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另一方面政府需要采取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在我国, 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代表国家利益的国家宏观调控部门是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之一。其中主要包括财务部门 (通过分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 掌握资金的流向, 以便作为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与财务管理以供制定财政政策的参考) 、税务部门 (根据企业的财务会计数据在经过必要的调整后作为税务征收、调整或退税的依据。) 同时, 私有制和外资正在不断发展, 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目标也要考虑到这方面的信息需求。

2、资本市场。

融资方式之一便是借助于资本市场, 而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到债务债权人的决策, 进而影响到会计目标。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首先, 我国资本市场整体规模较小和美国这样的金融大国相比相差很多, 资本市场体系也不完善, 但发展很快, 这说明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的资本主要不是来源于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弱我国还不能像美国那样把为投资者提供有用信息———“决策有用”作为会计的首要目标。但长远来看, 我国的资本市场会越来越发达, 就需要适当的提供些“决策有用”信息。

其次, 我国股本结构中的流通股比例维持在30%左右, 这说明目前非流通股占股本总数的大多数, 即国家持有的不可流通股份占资本市场股份总额的大多数, 这也强有力的印证了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所以国家和政府掌握着大部分资源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也是会计目标的首要服务对象。同时, 国家主要需要从各企业获得关于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财务信息, 以便从国家所有者的角度对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考核。所以, 针对于国家的会计目标最主要的是“受托责任”。

3、投资者的特征。

首先, 机构投资者 (基金与证券商) 。这类投资者的人数规模现在还很小, 但几乎是我国会计信息最大的主动需求者。他们具备专业的分析能力需要大量的会计信息来研究我国的资本市场以做出最好的投资决策, 但他们的影响力还很小, 不能作为主要的会计目标。

其次, 个人投资者。我国资本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占较大比重, 但这些中小投资者的专业素养较低, 投资行为往往更近似于投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他们的第一需求, 但他们往往没有形成强烈的主观需求, 而且他们也并不具备专业素养来分析这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 因此也不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根据我国的经济特色, 显然我国的会计目标是主要提供“经管责任信息”。

(二) 政治环境

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 但行政干预经济仍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所以在我国行政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是巨大的, 政策的不同会导致会计环境的变化, 因而影响会计目标的设定。

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国家, 全社会的利益高于一切。考虑到我国的国有企业数量多, 占社会资源的比重大,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家势必要求通过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所以, 制定会计目标要充分考虑国家利益。

(三) 文化环境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传承, 有很强的东方传统文化特色。我国的文化环境可以概括为:一是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礼”、“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背景, 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较强, 为了国家或群体的利益可以牺牲小我。二是官民之间的距离较大, 民意不容易向上传达, 而且国民习惯于按上级意识办事, 按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统一行动。

这样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 也决定了我国的会计规则要由政府统一制定才具有权威性。所以, 我国的会计目标要由财政部制定和指导执行, 而不同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由民间会计团体完成这一工作的情况。

(四) 科技教育环境

科技因素的进步会促进会计工作手段的不断进步。比如:我国的现代会计开始由手工操作逐步过渡到会计电算化。同时, 科技的发展不仅对会计实务大有裨益也会对会计理论产生深刻的影响, 科技越进步, 相对的会计理论就会更复杂些高级些。

科教兴国, 教育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当然也影响着会计工作水平和会计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在教育水平较低的国家, 会计人员平均工作水平和能力不会太高, 会计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会相对简单, 提供的会计信息有限, 会计目标水平也较低;反之亦然。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较多, 科技教育水平只属于中等, 仍然缺乏高层次、高素质会计人员。因此, 我国不应该提出较高的会计目标。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家和政府职能机构。因此, 我国的会计目标大体方向应该定位在提供以客观可靠性为主的经管责任信息上, 类似于“受托责任观”。另外, 我国还有一部分大众投资者, 我们也应该考虑满足这部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一些具有相关性的信息, 类似于“决策有用观”。但考虑到市场、技术和人才素质等因素的限制, 对这部分目标的要求不能太高。

描述我国的具体会计目标时, 我们可以分层次进行。

从总体上讲我国现阶段会计的具体目标应是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 即主要为国家提供经管责任的信息,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以“决策有用观”为主“受托责任观”为辅, 即不断的增加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比重, 为大众投资者服务。

具体上可将整个会计目标分成两个层次:第一层次, 大部分企业 (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主要提供经管责任信息。第二层次, 其中的上市公司应该适当提供对大众投资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以完备的报表系统传达, 比如资产负债表反映财务状况、损益表反映经营绩效、现金流量表反映现金流动、财务预测表反映企业前景预测。

参考文献

[1]、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 2005 (1) .

[2]、魏艳芳.会计环境与我国会计目标[Z].

影响目标 第5篇

摘要:生成性策略(generative strategies),即“鼓励或允许学生通过生成教学目标、内容的组织、细化、排列和强调、理解的检验,以及向其他方面的迁移,从教学中构建他们自己特有的意义。”(P.L.Smith,1993)。由生成性策略而构建的课堂生成性目标往往是学生不满足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而对该知识作出的自主探究,这种探究冲动在课堂中得到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可说影响深远。

关键字:生成性目标 因素及对策

据有关资料介绍,20世纪70年代,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就已倡导一种“生成性”目标取向的课程,即“不应以事先规定好了的结果为中心,而要以过程为中心”的课程。生成性目标,它的优势在于学生将教学信息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进行深入的加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除此以外,它还将学生置于一个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可追求个人特殊兴趣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因而被认为是一种高度激发动机的教学策略。那么影响音乐欣赏课堂中生成性目标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呢?笔者将从个五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一、学生所处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一定的氛围中,学习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更影响着新的有价值的目标的产生。有研究表明,新的有价值的生成性目标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温床”的培育,这“温床”是什么呢?是优化了的学习环境,即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音乐欣赏课堂中我们利用录音、DVD 和 VCD 碟、电视节目、生动的图片、实物投影、精心制作的课件等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思维在自由的空间翱翔。在欣赏《天鹅湖》这首世界芭蕾舞经典名著时,我用播放了一段《天鹅湖》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天鹅形象,理解电影音乐是如何来刻画天鹅形象的,由此与我们欣赏的《天鹅湖》进行比照,品味天鹅身上所蕴涵的抒情、忧伤、高贵、庄重。他们的思维就像脱了缰绳的马,任由驰骋,说也说不完。

优化学习环境,既提高了教学质量,又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肯学、肯想、肯做,这样就会有创新,有了创新,我们的课堂生成资源就越丰富,因而课堂也就更活泼,更有活力。

二、学生置身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是中学课堂上,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密度,我们时常感受到这样一种课堂气氛:课堂是师道尊,学生必须严格执行教师的课堂程序,稍有越轨,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稍犯错误,立即大声呵斥,严厉责备。试想,在这种师生关系十分紧张,课堂情绪非常低落,学生创造性遭受打击的课堂中怎能有出人意外的课堂效率呢?因此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课堂生成性目标产生的重要途径。

为了让课堂充满生气,中学音乐欣赏课堂中,要注重形成开放型的师生关系,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这才能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其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我们的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的。比如,在学习《音乐作品的时代风格》一课时,我先向学生介绍,音乐作品与我们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请举出你熟悉的哪些音乐作品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生活。预习过学习材料的学生马上回答:《松花江上》展现了抗战前夕被蒋介石驱赶到“剿共”前线的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的凄惨悲愤的景象。《我们走在大路上》表现了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团结一致、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祝酒歌》表现了粉碎“四人帮”后人民群众的欣喜心情和九亿神州普天同庆的激动心情。此时有学生又问《春天的故事》、《龙拳》能不能算是充满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呢?„„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出现了一个个新的问题。“对刚才提出问题,我们大家又有怎样的看法呢?”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由另外的学生来作公开评论,在互相评论的过程中,又冒出了很多的新知识。比如《春天的故事》这部作品反映了一个中国的崭新开始,记取了中国新时期发展的历史。虽然气势恢弘,它却又十分亲切,使人如沐春风。歌声中,一幅改革开放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本屡经磨损的像册缓缓翻过;《龙拳》第一次站在中国人的角度喊出了全世界的表情只剩下一种,等待 2

英雄我就是那条龙化身为龙。第一次明确地指出了中国人才是时代的英雄,未来的发展中国人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寻求团结的巨大决心和同仇敌忾的血脉关联,深刻的教育了广大正在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学生,对是否该崇洋媚外,我们的命运是由美国人掌握还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掌握做出了明确回答。„„答案的丰富多彩,使得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教师只要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就能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

三、教师对课堂资源的把握能力

课堂资源是时时存在、处处存在的,教师对课堂中教学资源的把握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新的目标的生成。如何提高教师把握课堂资源的能力呢?笔者经过探索认为做好以下两点可以提高我们驾驭课堂,激发学生创造动机的能力。一是及时捕捉,实现学科价值。我们应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及时捕捉能够对接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信息。还要捕捉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信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闪动的亮点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二是善待意外,涌动生命之花。在新的理念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课堂上的意外或者是“ 奇思异想”、“奇谈怪论”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更是学生在课堂上生命之花的涌动。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意外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是能让人的眼睛一亮,让人平然心动的情节;意外的出现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有了创造的苗头;意外的出现也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机遇,也使教师有了自由挥洒的天空;意外的出现要求教师必须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增强自己的教学素养。这要求我们不防意外、不回避意外、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给意外正名、善待意外,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

四、预设的课堂教学思路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设计,具体的来讲,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效果的预先构想与设计。课堂,教师要有预设,但又不能限于预设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圈之中。我 3

想,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应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要敢于跳出预设的教学思路。我们教师应时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学生的需求,而并非是教案有没有“进行到底”。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懂得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有时这种研究、探索正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根源”。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出现了,我们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调整教案,把握教学过程的轻重缓急,以“三维”目标为指引,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用好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获取一个个可喜的“意外”,让课堂焕发“动态的活力”!

五、教师的知识储备。

进入中学,学生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发育处于高峰期。主要表现在学生兴趣广泛,成人感强,自尊心、荣誉感和好胜心强。意志品质有了突出表现,自我意识有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占优势。这一时期学生心理发展表现的主要特点是:好争论、好怀疑、情感变化决而不稳定等等。但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家庭、学校制约的,尤其是社会与家庭的影响更突出一些。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同时还要了解社会上的流行音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等情况,在紧紧抓住音乐感的培养这个关键问题的同时,将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情感因素融入音乐中,以便有的放矢地发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引导和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净化和升华。

影响目标 第6篇

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把五年中降低单位GDP能耗20%定为最重要的硬指标。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中央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动摇。以国家统计局最新上调的GDP数据计算,为实现“十一五”规划中20%的节能目标,今年单位GDP能耗需要比去年下降5.2%。但在今年一季度,单位GDP能耗反而比去年上升了3.2%。在这种背景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对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增长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十一五”规划确定,2006-2010年间单位GDP能耗应该下降20%。也就是说,总能耗的增长应该比实际GDP的增长累计低20%。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修正的GDP数据估算,2006-200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了15.6%。要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2010年还需完成4A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10年的单位GDP能耗需要相对2009年的水平下降5.2%。这一幅度高于过去4年的平均降幅。而在2009年开始的由投资拉动的经济复苏中,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并在今年一季度由降转升。

基于今年上半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用电量的数据,我们推算出,在不采取额外节能减排措施的情况下,今年单位GDP能耗将与2009年的水平相同。那么,要完成今年的节能目标,必须采取额外的措施。我们同时假设,今年降低单位GDP能耗的额外措施主要是关停高耗能的重工业企业。

这是因为,在“十一五”的最后几个月,关停高耗能重工业企业是实现能耗目标见效最快的手段。在我国,重工业的单位GDP能耗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它占CDP比重的28%,但消耗全国56%的能源。相比而言,像节能技术改进这些措施因见效慢而远水不解近渴。当然,关停重工业企业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我们的分析显示,重工业的能源需求弹性为2.1,即重工业增速(GDP口径)每减慢1个百分点,全社会总能耗增长减慢2,1个百分点。为达到2010年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5.2%的目标,重工业的增速全年要放缓大概3.1个百分点,拉低2010年全年GDP增速约0.9个百分点。不过,考虑到一季度的单位能耗的上升,下半年重工业必须放缓得更多才能补上前半年所带来的缺口。我们推算出今年下半年重工业的同比增速放缓应在7.2个百分点左右,才能实现能耗目标,而这将拉低下半年GDP增速约2个百分点。

在这里要澄清的是,上述估算是从能耗目标出发倒推其对GDP增长的影响,而没有考虑GDP增长因其他因素下降对能耗的影响。但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减速以及房地产调控措施的实施,预计会在下半年造成重工业和GDP增长的减速,间接有助于实现能耗目标。也就是说,这2个百分点应该也涵盖了投资和房地产减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单纯为实现能耗目标而实施的关停措施,对GDP增长的影响将会大大小于上面的2个百分点。

然而,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房地产调控政策并未如我们预想的那样带来投资和重工业生产增长的下滑,那么为实现能耗目标就必须下较大力气关停高耗能产能,此项措施对GDP增长影响就会相对较大。我们目前对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下半年8.8%,全年9.5%-10%),已经基本考虑到了房地产调控将会带来重工业生产的减速和给节能减排带来的影响。但如果政府真的贯彻完成今年的能耗目标,下半年经济增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略低一些。

各级政府是否会坚定地贯彻完成“十一五”能耗目标,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今年5月,国务院已部署了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措施,最近的政治局会议中也又一次强调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不动摇的决心。但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势头减缓的背景下,政府也在重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今年下半年,在节能减排和保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当的冲突。如何选择,对决策者来说是一个考验。

影响目标 第7篇

一、契约保护: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渊源

公允价值的产生和西方国家广泛推行的人人平等的原则休戚相关。从政治制度来说, 资产阶级革命将人出生之时的状态定义为平等之根本。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公平观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遵循的非制度安排的历史传统。1789年的人权宣言拉开了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公平观念深入人心。

(一) 法律制度促成了公允价值的形成

西方国家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国家规范个人行为保障个人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正式制度安排。无论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其重心都是维护市场中各个组织体系之间的公平交易。"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原则保证了市场参与者在市场交易中一方面受到法律的保护, 防止自身的财产被掠夺或者被侵害, 另一方面是当事者本身也要恪尽其责, 遵守相关的法律制度, 不得侵占他人财产, 不得损害他人利益。法律制度的保护, 提高了商品交易的透明度。同时, 由于违规成本的高昂, 惩罚力度的加大, 使得交易者之间的利己博弈动机得到抑制。因此, 随着西方国家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市场交易的契约化逐步得以规范, 为公允价值的产生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证。相应的法律程序的保障铸就了人们对公允价值的渴望。和历史成本目标相比, 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动态性以及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可靠性都成为人们倍加推崇的会计事项的理想目标。美国在其反倾销的法律中明确提出了商品不得低于其市场上的公平价值, 并以此作为对外国产品的起诉依据, 期望在市场上营造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从这个意义来说, 一方面法律制度的公平观念成就了公允价值的目标导向, 另一方面公允价值的提出并逐渐成熟起来也强化了惯例性习俗向制度安排过渡的诱致性转移。

(二) 经济发展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加速了公允价值的实质化进程

从法律的角度探讨的公平价值在遭遇了不能以历史成本计价的金融衍生工具等出现后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大为下降后才得以在学术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 现值计量拉开了公允价值的序幕, 2000年, FASB根据公允价值的使用状况, 正式颁布了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的相关准则, 对以往的公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理论阐述和总结。该准则正式阐明了公允价值的概念, 并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和其他计量属性进行了比照, 提出了会计计量属性的目标是获得计价的公允性。2006年, FASB进一步提出了公允价值在不同形态的市场类型下的计量方法。即在市场交易频繁, 且存在广泛竞争的市场形态下可采用市场价格法。在存在类似的市场情况下可运用重置成本法进行处理。在缺乏市场交易的状态下, 可以依据收益现值法对相应的产品进行计量。从公允价值的发展来看, 公允价值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经济发展的日益复杂性和多样性密切相关。由于经济的复杂性增加了确认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如果在计量方法上不能有所突破将给企业乃至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遭受了巴黎银行的倒闭和金融资产的巨大波动性之后, 会计信息的信任度被大大的降低了。同时网络经济的急速发展, 各种新的经济事项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都给会计计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此时, 公允价值目标的产生和细化成为提升会计信息可信程度, 减少会计信息披露偏差的有力武器, 而为各国重视并积极加以运用。

二、市场契约: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环境分析

公允价值目标导向作为满足契约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主要方法和最终目标, 其效果与市场契约的完备和保障程度是不可分割的。市场契约主要是指市场参与者和监管者之间在博弈过程中所达成的制度安排和非制度惯例形成的约束, 以此得到各自所需的利益。从市场契约的表现形式来看, 其对象主要涵盖了和市场交易的一切客体对象, 包含了交易中的买卖双方的各自意愿和他们为达成最低意愿所承受的相应的成本。同时, 作为监督契约执行的第三方, 社会中介机构也和这些商品的售卖和需求者之间存在着鉴证契约, 而国家机构作为契约违规者最终的裁定者, 将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行使最后的契约权利。从市场契约的类型来看, 当前我国市场契约主要有三大类:公司契约 (股权、债权和其他相关者) 、政府契约 (政府管制契约、税收契约) , 社会中介契约 (审计契约、其他中介机构的鉴证契约) 。从公允价值目标的影响面来分析, 笔者认为, 社会中介契约主要和审计契约有关, 而公司契约则主要指公司内部人和公司外部的债权人和股东之间的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提出和建立时日尚短, 因此, 虽然市场契约在市场化进程中日益完善, 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逐一进行分析, 才能正确运用公允价值, 使之成为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成果的有益手段。

(一) 公司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分析

前已述及, 我国公司契约主要包括了公司代理人和公司委托人之间的行为约定和利益分割。从当前我国公司契约的签订过程和执行情况来说, 我国公司契约虽然有了规范性的标准作为其设定的依据, 并且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作为实施的后盾,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殊因素, 我国的公司契约还存在不少缺陷。其表现如下:

1.股权结构不合理, 公司治理结构效率低下

从上市公司的组成来看, 国有企业的比例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国家控股公司中, 公司治理结构由于国有股的主导地位而成为国家干预的经济体。而且由于我国国有控股公司普遍存在委托代理链条过长的问题, 使得公司治理效率普遍低下。尽管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 国有控股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开始发挥效力, 但是由于政策市的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公司治理的问题还是需要企业和有关各界共同努力。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不当使得公允价值目标的影响力将大大降低。公允价值目标有可能成为公司操纵利润的有效工具, 完全背离了公允价值目标初衷。2007年ST股突然业绩反弹的结果是公允价值被恶意扭曲的一个真实写照。如果公允价值成为助长虚假的工具, 那么这把双刃剑还是应该束之高阁。

2.代理人市场缺乏, 内部人缺乏约束机制

和西方国家相比, 我国仍然缺乏市场制约机制来控制经理人的行为。国有控股公司的经理人的任命大多取决于上级行政的安排。与此同时, 我国还缺少间接机制来通过股民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企业管理当局实施必要的压力。股民的羊群效应成为市场的主旋律时, 以业绩来决定公司经理人和其他相关的内部人的方法将显得苍白无力。当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游资来寻觅机会成本时, 内部人的趋利行为必然会在缺乏有效监督的市场环境中利用公允价值来为其实现圈钱行为提供良好的保障。

3.激励机制的缺乏, 经理人所得薪酬和其贡献不成比例

公司契约的完备性不仅仅体现在代理人对契约的执行状况, 还必须体现出代理人为完成契约所付出努力的回报。尽管上市公司在公布其年报时, 将高管人员的工资与其业绩进行了匹配。但是, 这些薪酬也仅仅是纸上谈兵的一种策略。国有控股公司的高管人员的待遇偏低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管人员纷纷离岗的关键所在。这些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若不能解决, 将是诱发内部人在职过度消费的导火索, 最终形成上市公司被掏空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薪酬契约缺乏其合理性, 因此, 在实践和处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时, 内部人首先考虑的将是自身利益的维护问题。这显然和公允价值的公平观背道而驰。

4.行业特征各异, 公允价值取舍亦有道

由于我国行业种类繁多, 各个行业的竞争程度不同, 企业特征 (如季节性) 各异, 因此, 从行业的自我保护程度来看, 他们对公允价值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 需要根据市场真实的销售和需求信息来确定其产品策略, 部署其长远规划, 他们会关注公允价值。而对那些垄断行业来说, 公布公允价值会暴露其真实利润, 减少他们操控利润的可能性。特别是如果国家对垄断行业的利润实施严格的监控时, 他们将会拒绝公允价值的使用。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公司契约的存在缺陷, 公允价值的实践不仅不能促进经济的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和谐发展, 还有可能造成经济发展的扭曲化问题。但是,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很多新生的经济现象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来确认和计量, 那么将出现更大的偏差, 更易于成为信息不对称者利益被无端侵蚀的操控工具。因此, 长久之计是如何完善公司契约, 而不是对公允价值弃置不用。除了公司契约本身的缺憾, 我国中介机构的鉴证判别能力也值得密切关注。

(二) 审计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分析

作为联系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和公司财务报告的枢纽, 审计契约的作用从来都不能忽视。审计契约的签订给审计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要揭示公司财务的真实情况, 另一方面还要减少诉讼风险从而倾向于稳健性原则。面对公允价值, 审计人员的选择也存在两难问题, 一方面由于我国市场局限性问题, 公允价值取得较为困难, 同时, 公允价值的相关准则还不够完善, 容易成为公司高估利润的工具。从这个意义来说, 审计人员更倾向于历史成本法的计量属性。但是, 一些随市场波动的金融类资产如果采用历史成本法将存在较大的偏差。因此承受的诉讼风险审计人员是需要规避的。虽然我国审计准则先于会计准则提出了审计人员在进行金融工具业务审核时, 必要时可采取公允价值进行判断, 可是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问题还尚未定论。审计契约对公允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被审计公司的业务事项的合理程度的判断以及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影响因素。

1.审计人员鉴证方法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

从上市公司发布的财务报表来看, 财务报告的披露和以往相比主要体现在一些项目在采用了公允价值后产生的费用和利润的变化程度。还表现为公司重组以后的确认方法对披露结果的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对长期投资的成本确认和收益的确认在一般情况下均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对于待售的金融资产也采用了公允价值进行处理。同时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损益也规定了按照公允价值入账, 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中。由于确认的程序和方法比较复杂, 要求审计人员充分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 然后比照准则的规定来确认其合理性。但是, 审计人员面对更加复杂的确认过程, 其两难的决策将影响公允价值的最终效果。由于公允价值本身以目标形式出现, 其处理方法有一定灵活性, 因此, 选择不同的方法也会对公允价值的合理性产生影响。

2.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往往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公允价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同时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的多样性使得审计人员的诉讼风险陡然增大。审计人员在相关的法律保障基础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是否坚持操守来真实的反映财务报告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影响还是为减少风险, 在公允价值计量出现不确定性时, 放弃自身的立场, 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同时, 审计人员本身的职业素质能否对公允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 也值得去考察。另外, 在惩戒成本不高的情况下, 利用公允价值的特性和被审计公司串谋以获取私利, 或者本身的独立性受制于政府的干预等, 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我国审计人员是否能在新的会计准则下发挥作用, 是否能实现公允价值目标导向, 其根本在于政府的权利赋予和保护程度, 因此, 政府契约的有效性变得至关重要。

(三) 政府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分析

政府契约主要是政府执行其协调功能, 来保证市场契约的顺利执行。政府契约主要通过之间和间接方式来实现。其契约形式主要包括政府管制契约和税务契约。

1. 政府管制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

对于政府而言,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应该承担协调的功能。在市场功能较弱的情况下, 采用相关的法律措施, 行使监管职能将有助于公允价值的实现。从会计信息在资本市场发挥的作用来看, 会计信息具备了准公共产品的特征。这种排他性的非竞争性的产品, 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将造成准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 由此会带了市场反应的不均衡和扭曲的后果。因此, 为准公共产品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是政府管制契约的重要使命。我国当前还缺乏相关的具体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实施的法律依据, 在法律执行方面也存在效率低下, 措施不当等问题, 同时, 惩罚力度也不够大, 这些痼疾若任其发展将进一步减弱公允价值的积极作用。

2. 税务契约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影响

除了必要的法律手段以外, 维系公允价值正常运行的主要措施还包括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变革。由于公司净利润在实施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时会出现很大的不同, 而作为税收政策这个调控器将对公司净利润的多少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些影响还会扩展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策略, 企业筹资和投资等问题。因而如何以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来制定和变迁税收制度将对公允价值目标导向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的税收政策和从前相比已经逐步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接轨, 但是税收保护措施和税收的调节功能还不强, 所以, 加强税收制度的研究, 尤其是在保证税收对会计信息的公允价值目标实现的研究将显得尤为关键。

三、契约完善:实现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构想

针对我国当前公允价值实施的环境分析, 笔者认为, 只有将相关措施加以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公允价值的目标导向。

(一) 完善公司契约, 建立相应的监督和激励机制

前已述及, 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因为历史原因还存在很多问题, 其突出的矛盾在于没有合理的公司治理制度安排, 政府干预过多, 同时监管措施非常薄弱。为此, 笔者认为, 第一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责任人和公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安排, 加强会计信息的流动性。对于实施公允价值的项目以及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的影响, 必须加强会计人员和内审人员的沟通, 并由专人负责监督, 并予以备案处理。第二, 应该加强公司经理人和有关高管人员的在职消费的监督以遏制他们利用公允价值谋取私利的可能性。第三, 积极营造公允价值实施的外部市场环境, 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第四, 建立业绩和经理升迁的挂钩机制和经理人员的市场化机制, 约束他们的利己行为。第五, 应该根据市场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 激励他们按照公允价值的目标导向合理确认和计量有关会计事项。

(二) 加强中介机构的鉴证能力, 严格保持他们的独立性

公允价值的实施情况和合理性的鉴证需要社会审计人员来完成。由于公允价值本身具备的灵活性, 其鉴证的难度将加大, 这对于审计部门是一种现实的挑战。笔者认为, 首先, 应该加强中介机构本身的业务素质, 一方面加强业务能力的培训, 另一方面, 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多吸引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充实到会计事务所。其次, 审计人员独立性对于保证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 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独立性监管, 另一方面在其外部影响因素方面也应该予以重视。例如对于审计费用的收取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的监管应该加强, 还有审计任期年限是否过长也会影响审计本身的独立性。与此同时, 还需要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化建设, 以约束审计人员的行为, 通过声誉机制来维护审计人员固有的独立性。最后, 应该建立审计人员的风险保护机制。由于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风险需要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 其风险之大非一般的审计人员愿意承担。因此, 只有建立相应的条例或者法律措施, 对审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进行细致的界定, 减少非职业风险将有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的能动性。

(三)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 加强政府的协调能力

公允价值目标的实现,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是政府制度变迁的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制度的变迁往往需要其他相关制度的支持和非制度因素的帮衬。我国会计信息和国外相比透明度不高, 其原因在于政府的监管职能还不足, 因此, 在实施公允价值目标时, 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为其挡驾护航。没有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作为基础, 公允价值的目标将无法得以实现。因此, 在加强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时, 尤其要建立适合推行和保护公允价值公正性、公平性和公开性的法律制度。同时, 需要加大执行力度。与此同时, 还必须增强政府在市场中的协调能力, 在市场交易中能够识别或者设计出识别制度以保证交易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特征。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的协调失灵往往通过政府在博弈中采取裁决的制度来解决, 因此, 只有提高政府的协调能力才有利于公允价值目标导向的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1]Core, J.E., Guay, W.R., &Verrecchia, R.E.Price versus non-price performance measuresin optimal CEO compensation contracts[J].TheAccounting Review, 2004, 78 (4) .

[2]Dechow, P.M.&Shakespeare, C.Do managersuse securitization volume and fair value estimates tohit earnings targets[D].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07.

[3]Holthausen, R W, &R L Watts..The relevanceof the value relevance literature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 set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 2001:3-75.

[4]Patricia M.Dechow, Linda A.Myers, CatherineShakespeare.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Gainsfrom Asset Securitizations:A Convenient EarningsManagement Tool with Compensation Side-Bene-fits[D].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rch 2008.

[5]刘浩, 孙铮.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J].财经研究, 2008 (1) .

[6]刘浩, 孙铮.公允价值的目标论与契约研究导向-兼以上市公司首次确认辞退补偿为例[J].会计研究, 2008 (1) .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与定位 第8篇

一、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会计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 会计目标是人们从事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指财务会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1]。目标是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 通常具有预测性、可计量性、有形性和激励性等特点。财务会计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提供经济信息就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 而由谁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信息的质量以及提供信息的方式便构成了财务会计目标的外延。只有正确地把握住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和外延, 才能正确地确定财务会计目标。

二、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演变

我国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起步较晚, 葛家澎教授在《会计大典》之会计理论一书中提到:“会计核算的主要任务之一就在于系统地反映出计划执行的进程和结果, 从而可以发现偏差, 发掘潜在力量, 是国民经济计划能够正确地反映国民经济有计划的发展法则, 并在各方面适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要求”。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 娄尔行、李祥辉和葛家澎等提出会计除“反映”的基本任务之外, 还有监督计划执行、保护国家财产、提出增产节支方案与建议等多项任务。到20世纪90年代, 理论研究转向以会计准则为主, 对会计目标的研究广泛展开。主要观点有:

一是1992年所制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第11条的规定, 往往被人们视为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这里我们知道, 会计信息要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是满足政府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第二是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需要;最后是满足企业管理当局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

二是以葛家澎为代表提出:会计目标应定位为“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三是一些学者运用产权理论中的一些观点, 得出我国现阶段会计目标应定位在“降低契约成本或交易成本”上。

三、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研究的影响因素

会计本质决定会计目标, 会计本质上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系统这一本质决定了会计目标是满足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我们还必须弄清两个问题:哪些信息使用者应视为基本服务对象?主要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这里我们谈到的影响一个国家会计环境的因素分为:政治, 经济, 法律, 文化环境等四个部分。

1、经济环境。

“会计是与特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 就有什么样的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2]。我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 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经济体制上,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两者缺一不可,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形成以前, 由于宏观经济中的微调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政府只能采取强化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借助宏观调控措施来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 其他分配制度为补充, 这些特点共同决定了会计的中国特色,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力量较强, 决定了我国会计在管理体制上的特色: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国家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国家势必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政府行为对会计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2、政治环境。

我国是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企业的社会效益目标应高于利润最大化目标。由于国有企业众多, 占社会资源的比重大, 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家必然要求通过会计准则的制定来体现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所以, 制定会计准则要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 这是由我们所处的政治环境所决定的。

3、法律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略, 十一届二中全会以后, 经济的高度发展逐渐暴露出法制不健全, 为此我国先后颁布了若干经济领域内的相关法律, 其中包括《会计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证券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等等。我国于1993年7月1口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 目前正在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制定和实施各项具体会一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像我国这样在《会计法》以及相关法规中以不同的侧重点对会计核算进行规范, 这是在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我国的会计工作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法律、制度的深刻影响[3]。

4、教育发展水平。

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会计工作中采用的方法和技术以及财务报告的编制要求也不高。总的来说, 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仍然偏低。会计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与过于低浅, 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 要么无法实施, 要么在实施时大打折扣。另外, 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 受教育程度低, 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也因此降低。

5、文化环境。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 谦虚的美德。尽管这种传统的美德受到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 但集体主义取向的文化仍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我国的这种文化取向决定了政府制定的统一会计规则具有较高的权威性[4]。

四、我国现阶段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

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国有企业, 国家显然是会计信息的最大需求者。国家从宏观经济调控、税收征管、利润分配和考核监督的要求出发, 需要企业会计提供相关信息。因此, 我们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作为我国现阶段会计目标的首要环节。

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 会计目标的定位也应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会计信息的提供主要是为了使投资者和债权人避免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 针对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 我们相应可以导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这两种会计目标。而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会计信息需求要求企业能提供同时防范。这两种风险的会计信息, 因此我们的会计目标的定位应综合考虑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要求, 在二者之间权衡。

总之,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应保证会计信息达到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 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 (包括宏观经济调控、税收征管和考核监督的需要。

第二, 满足反映管理者受托经管责任履行情况的需要。

第三, 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有用性的需要。

以上三个方面是按照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程度排列的, 在个别企业实际运用中, 应综合权衡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 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我国的会计目标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 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 都必须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反映管理者受托经管责任履行情况、引导投资者和债权人正确决策。强化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研究, 科学定位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目标, 对构建我国的会计理论体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173.

[2]马淑萍.在厦门大学“新经济环境下的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上的讲话[R], 2002.

[3]梁爽.会计目标与会计环境逻辑关系剖析[J].会计研究, 2005 (1) :11.

影响目标 第9篇

私募股权投资 (Private Equity) , 是指投资机构通过私募形式对非上市公司进行的权益性投资。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 2011年共计369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成募集, 新募集资金总量再创新高, 比去年全年的235支同比增幅57.0%, 为历史最高, 其中披露金额的359支基金共计募集253.13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作为一种专业投资机构, 其管理者通常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深刻产业认识、专业财务知识、国际化视野和大局观的专业投资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将股本以及自己的专家技术和资源都注入到目标企业, 通过优化企业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管理, 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 以便在退出时获取高水平的投资收益。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不断扩展和深入, 私募股权投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私募股权投资不仅可以帮助企业解决长期资金的问题, 还能够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最终提高综合实力, 私募股权的发展已经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目前阶段, IPO是目标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手段。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有利于企业上市时找到声誉良好的承销商, 使企业在较短时间内达到IPO的规模要求, 还将为企业的IPO提供经验和法律支持, 同时私募的投资背景也会使企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关注, 得到较高股价和收益。在金融市场中, 私募股权投资对于目标企业的影响到底如何, 投资机构是否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对企业IPO首日的股票表现造成有利影响, 本文选取沪深两市全部新公开上市公司数据, 通过实证检验私募股权投资对目标企业的影响, 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做出投资决策时的回报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为尚未上市的企业是否选择引入私募股权投资提供参考, 可以为广大股市投资者在对于首发新股做分析时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国外学者对私募股权投资对被投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大量研究。Megginson和Weiss (1991) 的研究结果表明, 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企业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企业IPO, 并且战略投资和财务投资者更青睐于企业IPO过程中, 有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参与的企业。Gompers (1996) 的研究结果也发现, 有私募投资背景的公司在IPO后的表现要比无私募投资背景的公司要好, 并且有私募背景的公司抑价度比无私募背景的公司要低, 该种现象称之为认证假说 (私募股权投资者通过不将价格过高的IPO推向市场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声誉) 。Lee和Wahal (2004) , 在Megginson以及Gompers的研究基础上, 进行了一个全面且综合的研究。研究发现, 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目标企业的IPO抑价度并不低, 原因可能是, 私募股权投资者为了建立自身的声誉而将目标企业过早推向IPO市场, 导致有私募支持的公司抑价度要高于无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公司, 该种现象称为逐名假说。Wahlberg (2003) 对澳大利亚有私募背景的IPO在股票市场表现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他们将有无私募投资背景的公司的首日折价以及长期回报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他们很难确定私募股权投资是否能证明公司的质量, 并且减少这些公司的IPO抑价。

(二) 国内文献

近年来, 国内研究者越来越关注私募股权投资给目标企业IPO带来的影响。谈毅, 唐运舒 (2008) 以香港创业板市场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有PE支持的企业上市后的业绩要显著好于没有PE支持的企业。向群 (2010) 通过实证研究证实, 私募股权投资有助于提升公司价值和公司绩效;私募股权投资行为优化了公司融资结构。但阐磊 (2009) 研究发现, 从公司上市当天溢价表现和两年内长期股价表现两个角度, 运用广义矩阵回归法对深圳中小企业版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无法有效说明PE投资理论上应对上市公司产生的积极影响。郑庆伟 (2009) 、曾文强 (2009) 、邓尧刚 (2010) 等人分别采用我国深沪市上市公司, 发现有无PE支持的目标企业在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格上没有显著差别, 有私募背景的上市公司IPO抑价程度并不显著低于无私募背景的上市公司IPO抑价, 私募股权投资者对目标企业的认证假说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总的来说, 对于有私募背景的企业IPO表现, 有些学者认为抑价比较高, 另一些认为抑价比较低, 也有学者认为抑价虽然有, 但不显著, 基本上没什么差别;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别可能由于时间、样本或国家经济环境等原因, 或者是研究方式不同造成的。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本文将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与没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上市公司IPO当日的各项指标进行实证检验, 并且比较IPO当年的经营业绩及股票收益等财务指标, 实证上市公司有无私募支持的差异。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基础上, 利用可获得的有关样本历史数据, 依据前人分析的我国PE投资的特点, 提出待检验的假说如下:

(1) 私募股权投资对上市公司IPO当日股票表现具有积极影响。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上市公司的IPO过程中, 可能存在认证作用。由于企业在发展最初阶段缺少企业信誉, 需要外部机构提供证明以保证企业具有良好信誉, 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凭借自身品牌及声誉为被投资企业提供这种保证。私募股权投资的认证作用能够减少或者部分消除IPO发行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与无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新股相比, 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新股更易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会表现出更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 从而能够降低IPO当天股票的抑价度。在评价企业上市表现的众多指标中, IPO抑价度是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另外, 由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拥有多次成功公开发行股票的经验, 因此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企业在IPO时能够吸引高质量的承销商, 并且降低发行费用。为此, 针对私募股权投资的认证作用, 提出假设:

假设1a:PE支持的企业的抑价度比无PE支持的企业的抑价度要低

假设1b:PE支持的企业的发行费用比无PE支持的企业的发行费用要低

(2) 私募股权投资对上市公司IPO当年经营表现具有积极影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因其自身优势, 会给目标公司带去多方面的正面效应。私募股权投资是一种主动参与型的专业投资,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凭借本身专业性、经验性等大家普遍承认的优势特性给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企业凭借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良好的信誉支持, 减小了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难度, 并可用更低的代价换取管理咨询服务。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通过介入企业的管理, 可以优化企业治理结构, 对企业进行监督与指导, 从而改善企业经营业绩, 提高收益, 提升企业竞争力, 使企业在IPO当年拥有更好的市场和经营表现。

假设2a:PE支持的企业IPO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优于无PE支持的企业

假设2b:PE支持的企业IPO当年的每股收益优于无PE支持的企业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以沪深两市中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2007年至2011年五年间所有新公开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是否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取值, 依据投中集团CVsource数据库。五年间, A股共上市935家公司, 其中有私募支持公司390家, 剔除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 最终确定的样本数为927个, 数据的处理分析采用Spss16.0和Excel软件。

(三) 变量选取和模型建立

本文选取变量如表 (1) 所示。 (1) 被解释变量。本文选用首日抑价度 (Y1) 和发行费用 (Y2) 来衡量目标企业首发当日的上市表现。首日抑价度= (上市首日收盘价格-发行价格) /发行价格, 在Megginson和Weiss (1991) 的研究中, 他们利用抑价度的差异来检验私募股权投资是否对目标企业的市场定价有所帮助;本文采用单位发行费用来比较公司发行费用的差异, 单位发行费用定义为上市公司每融资1元所支付的费用, 计算上等于发行总费用除以发行规模。IPO首日抑价度越低, 发行费用越低, 代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给目标企业IPO当日股票表现带来越积极的影响。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 (Y3) 和每股收益 (Y4) , 来衡量目标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当年的经营表现。净资产收益率能够客观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每股收益指标衡量了公司的每一股可以为其带来多大利润的能力, 是研究公司经营业绩最简单明了的方法。IPO当年目标企业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每股收益越多, 说明私募股权投资给目标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越明显。 (2) 解释变量。私募股权投资为一个哑变量, 当目标企业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上市时, 取值为1, 否则为0。该哑变量回归系数为正数时, 说明私募股权投资会对被解释变量产生正向影响。 (3) 控制变量。为了控制除被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影响到上市公司IPO的表现, 本文选取公司规模 (X1) 、公司历史 (X2) 、上市首日市盈率 (X3) 、市净率 (X4) 、资产负债率 (X5) 作为控制变量, 更好的考察私募股权投资对上市公司IPO的影响。

为了验证H1, 构建模型1和模型2:

为了验证H2, 构建模型3和模型4, 因资产负债率本身为衡量经营业绩的指标, 所以验证假设2时, 剔除资产负债率为控制变量: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 (2) 所示。

(二) 回归分析

从表 (3) 可以看出, 以首日抑价度为因变量的方程中, 拟合优度为0.352, F值为84.930, Sig值为0.000, 通过显著性检验, 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意义。回归结果显示, 私募股权投资者与首日抑价度的回归系数为-.065, 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是二者呈现负相关关系, 说明PE支持的公司IPO当天的抑价水平并不显著低于无PE支持的公司, 有PE支持公司的抑价度反而会高, 假设1a并不成立;以发行费用为因变量的方程中, F值为115.900, Sig值为0.000, 方程通过检验, 但是私募股权投资的回归系数为0.017, 且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私募股权投资并不能帮助降低发行费用, 假设1b不成立。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而言,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并不能起到降低发行抑价及发行费用的作用, 原因可能是私募股权投资者为了建立自身的声誉而将目标企业过早推向IPO市场, 导致有私募支持的公司抑价度要高于无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公司, 该实证结果与Lee (2004) 提出的逐名假证结论一致。从表 (3) 还可以看出, 模型3与模型4均通过了F检验, Sig值显著。根据回归结果显示, 私募股权投资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均呈现正向相关关系, 并在5%水平下显著, 说明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公司上市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要优于无私募股权投资的公司。实证结果表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作为专业投资机构, 利用自身专家优势能够改善公司治理绩效, 提高公司业绩。假设2全部成立, 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上市当年的经营表现产生积极影响。

五、结论

本文以2007年至2011年我国上市的927家IPO公司为有效研究样本, 通过比较有无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公司, IPO当天股票表现、以及公司上市当年的经营表现实证研究了私募股权投资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研究发现, 私募股权投资的参与并不能影响上市公司IPO当日的股票表现, 但却能影响公司上市当年的表现。实证结论表明, 有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公司的发行抑价度会更高于无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公司, 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参与也没有降低发行费用, 说明私募股权投资者没有起到认证作用。从经营表现来看, 私募股权投资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有私募股权投资的公司的经营业绩优于没有私募支持的公司。说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能够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对公司实施激励和监督作用, 从而改善公司经营绩效, 增加每股收益。所以大力促进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 可以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谈毅、陆海天、高大胜:《风险投资参与对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影响》, 《证券市场导报》2009年第5期。

[2]向群, 私募股权投资对成长型公司的影响——基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1期。

[3]阚磊, 《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影响——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 《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4]邓尧刚:《风险投资对于上市公司发行市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8期。

[5]朱静:《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财务与金融》2011年第2期。

[6]William.L.Megginson, Kathleen A.Weiss, 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 i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1.

[7]Jain, B, Kini.0, Venture capitalist participation and the post-issue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IPO firms.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95.

[8]Gompers, P.A.Grandstanding in the venture capital industry.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6.

[9]Lee P M, Wahal S.Grand standing, certification and the underpricing of venture capital backed IPO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4.

影响目标 第10篇

我们运用了课堂模式来评估对学生目标定位的影响。每一完整的教室被随机分配到一种课堂模式, 即:代币经济模式, 权变合同模式或控制模式。我们通过比较学生学习时间多少和学生按照课堂模式条件所制定的成就目标来评估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 我们假设课堂模式的类型和学生制定的成就目标直接有关。我们的预测如下:a.代币经济课堂模式将和此时成就目标定位呈正相关, b.权变合同课堂模式将和学生学习目标定位呈正相关, c.控制课堂模式将和学生目标定位无关。

1 参与者

本地中学三个班的学生参与此项研究。参与者包括2个高中班和1个初三班。每一教室都随机分配到一种课堂评估模式。25个高中班学生分配到代币经济, 18个初三班学生分配到权变合同, 28个高中班学生分配到控制组。

2 材料

所用材料根据课堂评估模式条件有所不同。以下为具体描述。

2.1 代币经济组

该组学生领取一份合同, 上面清楚载有a.如何赚取和分配代币, b.罗列出可以用代币兑换的后备强化刺激物的清单。学生们还领取一个合同夹以便合同自始至终都在他们的桌上。学生们再领取一张分成两部分的目标表:代币经济目标和个人目标。代币经济目标部分列有学生可以赚取代币的行为以及每种行为所值的代币数。个人目标部分允许学生列有英语成绩的周目标和长期目标。该组使用的其他材料包括假美钞形式的代币以及诸如糖果, 钢笔, 钥匙链和电脑计时卡之类的后备强化刺激物。

2.2 权变合同组

该组学生领取一份权变合同。上面载有每周和研究人员碰面以制定和讨论英语目标的时间。学生们领取一个合同夹以便将合同固定在桌上, 还要领取一份列有英语周目标和长期目标的表格。用金星标签在表上注明目标实现的时间。

2.3 控制组

该组学生领取一份和权变组一样的表格。不使用其他材料。

3 设计

在本研究的分析中, 我们评估了课堂评估模式对学生成就目标的影响。该分析中的自变量是课堂模式。它由三个层次组成:代币经济, 权变合同和控制。他变量是学生制定的英语目标类型 (成就目标或学习目标) 。我们采用双向方差分析法 (ANOVA) 来进行数据分析。

每一教室被随机分配到三种课堂评估模式中的一种。即:代币经济, 权变合同或控制。我们将这些课堂评估模式条件运用到英语上。每一间教室的英语课是按照年级来上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 参与班级的上课老师一如既往地采用包括英语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和周测试评分在内的传统评分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评估。每一课堂评估模式下的学生在与本文作者一对一会面时填写每周的英语目标表。按照Dweck (1986) 的定义, 本文作者通过将它们定义为学习目标或成就目标来对它们进行评估以下描述的是更为具体的步骤。

3.1 代币经济组

第一作者给学生们一份合同, 她单独与他们每一个讨论该合同。当学生们理解了合同术语后, 学生和作者签下合同。在合同里载明强化刺激程序并由本文作者如下一字一句地念出:

在以后的六周内, 你们将通过完成你们的英语作业和/或英语作业得A或B来赚取美圆。每完成一次英语作业赚取两美圆。每得一回A或B, 赚取四美圆。在第五周结束时, 如果你平均成绩为A或B和/或你交齐了所有的英语作业, 你将赚取十美圆。以上是你能够赚取美圆的唯一途径。老师在每天的英语课后支付你所赚取的美圆。

代币在学生与作者见面时每周兑换一次。其过程是这样跟学生解释的:“每周你可以用代币兑换一次电脑计时卡, 钢笔, 糖果, 记事本等。要购买一件物品你至少必须赚取十美圆。在该组中同样要向学生提供目标表。在该表顶部标有能够赚取美圆的目标行为。在表底部学生可以写下他们的英语目标。在每周与作者见面的时候, 他们可以a.用代币兑换奖品, b.让作者提醒一下哪些目标行为可以赚取代币, c.在表上填写自己的英语目标。

3.2 权变合同组

该组学生领取一份带夹的合同。其内容由作者一字一句念出:每周我们见面以便让你们制定英语目标。你们可以制定周目标和长期目标。我们见面时要回顾一下上周的目标。在你们的目标表上我们放一个金星标记在你们已实现的目标旁。我们将讨论你们未实现的目标, 你们决定是否重新制定这些目标或者制定新的目标。

合同要单独和每一个学生进行讨论。一旦学生理解了合同术语, 学生和作者就可以签了。

该组学生领取一按照学习周数分成两部分的目标表。在周目标的下面是长期目标。每周见面时要回顾上周的目标。视学生们实现某一目标的努力情况而定, 他们可以领取金星和正面的口头反馈。然后学生们制定来周的英语周目标和长期目标。

3.3 控制组

该组学生领取一张和权变组一样的表。作者每周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见面以便让他们制定他们的短期和长期英语目标。学生们不和作者讨论他们的目标。而且学生们也不因为实现目标而从老师或作者那儿领取口头反馈或外部奖励。因此该组仅仅作为控制目标制定和与作者相处的时间。

4 结论

课堂激励模式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目前的教育中, 批评表扬是一种常见的激励模式,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者表扬的方式来进行评价, 学生根据教师的批评表扬调整自身行为。以往研究认为, 批评和表扬可能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目标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认为成人对学生所实施的批评表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 个人取向的批评表扬。它是对学生做出的一种整体性判断, 反映了学生的人格特质, 指向学生自身。如“你真笨!”“你真聪明!”等。 (2) 过程取向的批评表扬。它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反馈, 指向行为的过程。如“这个任务你仍然没有完成, 你应该再用其它的方法来做一做”, “你在做的过程中很努力”等。 (3) 结果取向的批评表扬。它反映行为的客观结果, 指向具体行为的适宜性。如“你这道题做错了”, “你做对了2题”等。不同类型的批评表扬会对学生的学业成就目标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 指向过程的表扬能引发学生过程取向的目标, 指向成绩和能力的表扬则会引发学生结果取向的目标过程取向的目标和结果取向的目标对成就行为与学业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学习者的信念和认知过程来体现的。过程取向目标使学生关注能力的提高、策略的使用和学习的过程等 (Ames, 1992) 。持有过程取向的目标的学生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 并会运用一些恰当的方法和策略 (Bandura, 1986, 1997;Schunk, 1989, 1991) 。随着任务的不断进展以及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得到了证实, 技能和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反过来又提高了学习动机和学业水平。

过程取向的目标※自我效能感※动机的自我调节※体验进步※取得成就

结果取向的目标关注任务的完成。它不是将现在的学业成绩与过去的学业成绩做纵向比较, 而是做横向的社会比较, 因此很难发现自己学业的进步, 难以体验到自我价值感, 遇到困难还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这反过来又影响着任务的完成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结果取向的目标→参与任务→社会比较→能力评估

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 学生的学业成就目标很大程度上受着教师的批评表扬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幼儿阶段更为显著。

以往的研究认为, 过程取向的批评表扬会诱发学生出现过程取向的目标, 因而会使学生关注学习任务的本身, 并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意志水平, 并且在面对失败时更善于调整自己, 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由于过程取向的批评表扬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并不是针对学生自身, 那么, 即使是过程取向的批评也不会影响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因为过程取向的批评不是否定学生的整体自我, 而是针对具体的某一件事情。可见, 过程取向的批评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正因为这样也有些学者提出过程取向的表扬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

许多研究者认为个人取向的批评表扬会导致学生出现结果取向的目标, 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结果取向的目标所具有的种种不利于学习的弊端。由于个人取向的批评表扬是针对学生的整体自我所作的评价, 因此它与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直接相连。显而易见, 个人取向的批评会引起学生的自我价值感降低, 从而对自信心的树立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正因为这样, 有些学者认为个人取向的表扬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但是, 目前研究还不能明确告诉我们哪一种批评、表扬是合适的, 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的。我们可以明确的是, 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批评、表扬, 都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作为教育者, 在给予学生批评或者表扬时应该慎重, 不要因为无心的批评或者表扬伤害了孩子稚嫩的心。

参考文献

[1]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概论, [M]北京:教科文组织出版社, 1995.

[2]约翰.怀特, 再论教育目的,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3]陈奇, 刘汝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社, 2003.

影响目标 第11篇

1.问题的提出

成就目标指个体在从事与成就相关的活动(如学习)时所持有的目的,而这一目的会影响其认知过程,进而决定个体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导致个体对其面临的成就情境不同的诠释以及因应方式[1]。成就目标理论主要是来源于社会—认知架构(social-cognitive framework),强调个人对自我、工作、与工作表现三者互动情形的认知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突出表现为个体对自我、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认知,而这些认知又会影响学生的考试焦虑。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一个人对学习付出的多少以及持久的程度,而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往往能够有效地监控、调整自己的学业情况,从而较低或不会产生明显的考试焦虑。由于考试焦虑对于学生学业的表现可能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主要探讨成就目标理论中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及其在自我效能感效应下的表现。目的是为了适当地干扰学生的考试焦虑,有助于學生在高利害考试的压力下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水平。

2.成就目标理论的相关研究

迄今为止,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还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之中,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二分法”阶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由Dweck,Nicholls以及Ames、Maehr等提出成就目标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般人在成就情境中通常会采取两种不同型态的目标: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与表现目标(performance goals)[2]。这两种目标会引发个人在认知、情意、与行为上不同的表现方式,其中掌握目标以学习、掌握为目的的成就目标取向,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增进自我能力,关注对任务的掌握和理解,关注能力的发展,而个人的努力与其学习成绩是呈正相关的。而表现目标则重视个体表现是否比同伴更为优秀,以此获得对自己能力的有利评价,避免不利评价。

第二,“三分法”阶段Elliot的研究表明[3],表现目标包括“趋向”(approach)成功与“避免”(avoidance)失败两种目的。依据“趋向—避免”理论,将表现目标再加以细分后,形成了成就目标“三分法”:掌握目标、趋向的表现目标与避免的表现目标。掌握目标功能不变,趋向的表现目标主要表现为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展现自己的能力,而避免的表现目标则关注如何避免失败。成就目标“三分法”可以有效地解释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认知、情意、与行为等方面的表现。

第三,“四分法”阶段“三分法”虽然把趋向-避免倾向与掌握-表现结合,但这种结合尚不彻底。比如有些人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三分法”就不能很好地给予解释。Pintrich的研究表明,掌握目标也具有趋向-避免的区分,从而以能力效价为依据,提出了“四分法”[4]。即掌握-表现目标、掌握-回避目标、表现-趋向目标、表现-回避目标4类。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毕节、兴义、贵阳等地分别随机抽取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初三、高三各2个班级,共计8个毕业班级的学生为研究样本。选择毕业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即将面临高利害考试,对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的体验相对深刻。共计发放问卷386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有效问卷96.63%,样本包括男生178人(47.73%)以及女生208人(52.27%)。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成就目标量表由Elliot and Church所编制的成就目标量表改编,主要是测量学生的成就目标取向,改编后的量表可测量四种不同的目标类型,每一类型有5题,共20题:趋向的掌握目标的题型如“我喜欢‘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类型的课”,此一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避免的掌握目标的题型如“我要求自己能够把试卷中的压轴题解答出来”,此一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趋向的表现目标的题型如“我希望每次考试在班级排名中都能给取得较好的名次”,该分量表测得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避免的表现目标的题型如“我害怕考试没有考出好成绩”,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本量表为Likert五点量表,1代表“我一点也不是这样”,5则是“我一直都是这样”,每一分量表加总后求得之平均数为受试学生在该类型目标之分数。

本研究使用的自我效能量表、考试焦虑量表都是根据Pintrich and De Groot所设计的量表改编而成的,采用Likert五点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改编后也是5题,测量学生在学业表现上的能力知觉和信心,例如“我在课堂上很活跃”,本量表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学生在5题中获得的平均成绩作为其自我效能的水平。考试焦虑量表包括4题,用以测量学生的考试焦虑程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对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13.0处理。

三、研究结果

1.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的关系

表1成就目标理论、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间的相关分析(N=373)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的相关性方面,趋向的掌握目标与趋向的表现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呈负相关(趋向的掌握目标:r=-0.31,p<0.01;趋向的表现目标:r=-0.18,p<0.05);而避免的掌握目标和避免的表现目标则与考试焦虑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9,p<0.05;r=0.27,p<0.01)。其中,趋向的掌握目标和避免的表现目标与考试焦虑呈显著的相关性。

表1表明,在考虑自我效能感的条件下,趋向目标和考试焦虑呈负相关,避免目标和考试焦虑呈正相关。

2.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趋向目标的动机内涵较为复杂:一方面,Elliot的研究也表明,趋向的表现目标也可能包含回避失败的动机,这就可能带来消极的学习效应;另一方面,趋向的掌握目标,有着追求成就的需求,所以可能带来积极的学习效应。因此,对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而言,趋向的表现目标容易引发他们对失败的恐惧而表现出高度的考试焦虑。也就是说,趋向的表现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可能随个体自我效能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为了了解自我效能感的对考试焦虑的效应,本研究将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式,分别探讨在控制与不控制自我效能感这一变量的情况下,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之关系,见表2。

附注:在回归公式中未加入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在回归公式中加入自我效感后的标准化回归系数。*p<0.05.**p<0.01.***p<0.001.

表2表明,成就目标与学生的考试焦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当把成就目标作为预测考试焦虑的变量时(逐步回归后的R2=0.25,p<0.001),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避免取向的目标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避免的掌握目标:β=0.49,p<0.01);避免的表现目标β=0.49,p<0.001);而趋向取向的目标则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趋向的掌握目标:β=-0.32,p<0.001;趋向的表现目标:β=-0.27;p<0.001)。当自我效能也加入回归公式中的预测变量时,上述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避免取向的目标和考试焦虑间依旧存在显著的关系(避免的表现目标:β=0.43,p<0.001;避免的掌握目标β=0.21,p<0.01),不过趋向的掌握目标与趋向的表现目标对考试焦虑则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存在负相关(β=-0.51,p<0.001)。

另外,自我效能感在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影响上和趋向取向的目标存在着某种共性。这也意味着具有高自我效能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作业,从而采取较理性的方式降低或消除自己的考试焦虑。

四、结论及思考

本研究主要探讨毕业班学生成就目标、自我效能感、考试焦虑三者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得出如下结论。

1.避免的目标和考试焦虑呈正相关,趋向的目标和考试焦虑呈负相关

本研究探明了趋向取向的目标和避免取向的目标对考试焦虑影响范围和程度。本研究发现,成就目标理论的“四分法”细分了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具体因素,明确了趋向取向的目标和避免取向的目标功能。总体而言,趋向取向的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避免取向的目标与考试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持“避免取向的目标”的学生主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回避负面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失败的恐惧。这表明,“畏惧失败”是学生产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要素之一,而学生一旦觉得自己对考试准备不够充分的时候,考试焦虑就会产生,这一点对于低自我效能感群体尤为明显。

2.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

表2表明,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作用受自我效能感影响。而当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式探究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的关系时,分析的结果表明:以成就目标作为回归公式中的变量时,成就目标与考试焦虑间存有显著相关,但是当把自我效能感也加进回归公式时,就只有避免取向的目标和学生的考试焦虑成正相关,这表明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具有显著的干涉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干扰成就目标对考试焦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我效能感和“趋向取向”的目标在干扰学生的考试焦虑时存在较高程度的重叠,与考试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为即便人的行为没有对自己产生强化,但由于人对行为结果所能带来的功效产生期望,可能会主动性地进行该活动的“趋利避害”。故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倾向于追求趋向取向的目标,因此一般不会有明显的考试焦虑。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着力于学生的效能感提高。首先,加强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这也可以解释一直困扰中学数学教师关于课程改革削弱中学平面几何内容的问题,因为学生面临抽象内容的学习时,不易体会其所带来的成功,这样无疑会降低其我效能感,从而导致学生的成绩分化、厌学和逃学等现象。另一方面,日常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能够有效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的设置着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解决困难时,为学生搭建适当的“脚手架”。其次,人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替代经验,以优秀人物事迹激励学生,可以使得学生产生较高的效能期望,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焦虑。

总之,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需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加强学生自信心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重视学生在趋向取向的目标方面的发展,突出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是消除学生考试焦虑的不二法宝。

参考文献

[1]Ames C,Ames R.Systems of student and teacher motivation:toward a qualitive defini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 logy,1984.

[2] Dweck C J.Motivational processes affecting learn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6.

[3] Elliot A J,Harackiewicz J M.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

[4] Pintrich P R.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In:Mboekaerts M,Pintrich P R,Zeidner M ed.Handkook of self-regulation:theory,research,and applications.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2000.

影响目标 第12篇

一直以来, 英语写作都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薄弱环节, 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成绩都是一个热门话题。传统意义上, 老师和研究者大多聚焦在教授过程和教授方法上, 然而,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 其自身的性格特征及心理状况都毫无疑问会对写作产生显著的影响。目标定向主要探讨影响学生从事学习行为的动机过程, 不同的目标定向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 进而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产生影响。

二、理论与假设

1. 目标定向理论

目标定向是具有认知、情感、行为等特征的有计划的认知过程, 是自身对学习成就与工作成功意义的一种知, 是个体展现自己能力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效的一种内在特质, 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系统。目标定向理论 (Goal orientation theory) 是认知心理学家尝试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探索研究个体在成就情景中的行为和动机的一种社会认知理论。在目标定向理论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Mather (1980) 、Nicholls (1980) 和Dweck (1986) 认为, 要想全面地了解动机和成就行为, 就必须理解行为的功能与意义, 这样才能弄清楚目标的性质。众多学者认为, 人的目标定向就是个体试图获得或者达到某种有价值的结果或目的而参加各种不同成就活动的缘由。学术界通常把成就目标定向分为两种, 即内在目标定向和外在目标定向。内在目标定向是由于好奇、挑战性和为掌握知识技能而参加成就活动;外在定向目标是因为能够获得成绩、奖励、竞争和评价而参加成就活动。Dweck (1986) 认为目标定向是通过对成就活动的选择和参与对自我调节学习和成绩产生影响的。

在与写作相关的心理研究领域中, 目标定向被视为在计划阶段起作用的自我调节, 受到学者的广泛重视。Hopmang (1989) 和Glynn (1989) 两位学者曾以成就较低的高中生为实验对象, 发现在写作前预先设定好文章的长度并结合自我调节所写的文章更好、更长。我国较早致力于该研究的学者时勘、王文忠先生认为, 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呈显著相关:掌握目标定向和深加工侧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业绩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呈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 目标定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而影响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

2. 研究假设

诸多的研究表明, 目标定向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 而是否一定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提高有待进一步考证。基于此, 我们有必要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做一次具有针对性的实证研究, 期望能够探索出导致学生写作能力差异的原因与能够提高写作水平的对策, 以便在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来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成绩。本文基于Schunk和Schwartz两位学者的研究将考核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设置分为三个类型: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趋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

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注重对学习能力和掌握本领能力的提高, 在成就活动中展现出积极的、恰当的“学习模式”。在认知上, 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加关心在学习过程中怎样迅速提升自身能力;在情感上, 对学习饱含热情;在行为上, 敢于挑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满意感较高、并具有充分的兴趣。

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加注重通过与他人成绩的比较来表明和证实自己的能力。在认知上, 注重对自身能力的评价结果, 期望能够向他人充分展示出自身才能的最佳状态;在情感上, 以保护自尊而回避努力来证明自身价值感, 认为能力和努力具有负相关关系, 即越努力的学生越笨;在行为上, 比较容易放弃努力选择比较容易的任务来回避挑战;在完成任务时如果工作绩效较低会容易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 在行动中表现出“无助”的反应, 面临失败则归因于自己能力不够并放弃努力。成绩目标趋近定向的学生与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的差别是, 前者更倾向于对能力的有利判断, 而后者更倾向于回避对能力的不利判断。

综上所述, 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敢于挑战的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更利于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成绩目标趋向定向的学生趋向以成绩比较来证明自身能力, 但又不愿付出努力, 那么在英语写作能力方面应处于较低水平;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趋于回避挑战, 比较容易放弃, 因此该目标定向的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应该也不会特别好, 以此提出假设:

H1:目标定向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H2: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其英语写作成绩明显高于成绩目标趋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

三、研究设计

1. 问卷设计与发放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学生308名 (男n=181, 女n=127) , 平均年龄19.3岁。剔除填写模糊、缺失题项和胡添乱写的问卷后, 有效问卷数为282份, 有效回收率为91.5%, 较高的回收率完全满足本次调查的数据分析。

(2) 调查工具

本文采用的调查问卷29个题目是由著名学者薛香翻译改编的, 其中学习目标定向设有8个题目, 成绩目标趋向定向设有10个题目, 还有11个题目用于调查成绩目标回避趋向。本次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测评考试相互结合的方式。调查问卷是用来调查学生的主体因素, 包括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趋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等情况。测评考试要求学生在各自英语老师的配合下每个星期进行一次写作, 取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平均值进行统计。评分采用五分制, 各维度得分越高表示更倾向于该维度的目标定向。

(3) 数据分析

本文所得数据均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2. 描述性分析

经过四周的写作训练, 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统计后, 对四个变量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性分析, 便于我们对这次调查现状的把握。本文的变量为目标定向和写作成绩, 其中目标定向分为三个类型:学习目标定向、成绩目标趋近定向、成绩目标回避定向。将变量导入SPSS19.0进行描述性分析后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表可见, 目标定向中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只占20.92%, 而成绩目标趋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分别占38.65%和40.43%, 由此可见仅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英语学习, 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将英语学习作为升学或就业必须要学习的一门工具。在写作成绩上, 合格所占比率较高, 其次是良好, 不合格人数所占比率为12.41%, 而成绩优秀的比率为21.63%。反映出此次调查样本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还是不错的。

3. 多重反应列联表分析

对不同类型的目标定向和课堂目标结构的学生在英语写作成绩的分布状况, 我们通过多重反应列联表分析得到相应的百分比来更加明确地了解, 具体如表2所示。

表中的数据显示, 在写作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中, 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较多, 成绩目标趋近定向学生趋中 (3%<31%<66%) , 而成绩优秀的学生中学习目标定向占多数, 成绩目标回避定向最少 (65%>28%>7%) , 成绩较差者但达到合格的学生中学习目标定向最少, 成绩目标回避定向最多 (2%<38%<60%) , 而成绩良好的学生中成绩目标趋近定向的学生数占多, 其次是成绩目标回避定向 (51%>30%) 。尽管该表的数据和比例可以发现一些规律,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求证。

4. 对数线性模型分析

对不同指标之间的联系仅仅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多重反应列联表来判断得不到有力的数据分析结果支持, 以下本文将使用多元分析方法通过对数线性模型来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关联。从表3中可以发现, 饱和模型的检验概率P值为0.000, 小于0.05拒绝零假设, 认为2阶的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

表4为饱和模型的偏相关检验结果, 表中显示目标定向类型的选择对写作成绩的影响十分显著, 所以说假设H1成立。

4.单因素方差分析

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写作成绩有高有低, 那么学习目标定向组的学生写作成绩是否一定高于成绩目标趋向定向组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还有待调查。表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显示F值为109.53, ANOVA方差分析显著, 显示出目标定向不同类型的学生英语写作成绩显著差异。由于在多重反应列联表分析中已经可以发现学习目标定向的学生其写作成绩要好于成绩目标趋向定向和成绩目标回避定向的学生, 再结合在本节单因素反差分析中不同目标定向的学生之间的写作成绩有着明显差异, 因此假设H2成立。

在此次实证调查中发现, 目标定向对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降低学习焦虑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生倾向于学习重要性的渲染, 则倾向于采用学习目标定向;如果学生侧重于强调成绩的重要性则可能容易采用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和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所以我们的教学队伍要从实际出发, 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握学生的目标定向, 将课堂内容设计丰富化,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让学生产生需要自我充电学习的动机, 强化其学习目标从各方面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

参考文献

[1]Dweck C S.Mot ivational processes aff ecting learning.AmericanPsychologist, 1986, 41 (10) .

[2]Dweck C S, Leggett E L.A social 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 ivationand persona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 (2) .

[3]Ames C.Classrooms:Goals, st ructures, and student mot ivation.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2, 84 (2) .

[4]时勘, 王文忠, 孙健等.学生适应性动机模型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5 (1) .

[5]方平, 张咏梅, 郭春彦.成就目标理论的研究进展.心理学动态, 1999 (1) .

[6]雷雳, 汪玲, Tanjaculjak.目标定向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心理学报, 2001 (4) .

[7]连榕, 石伟, 孟迎芳.高中生成就目标倾向与心理健康状态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 (1) .

[8]郭德俊.目标结构与学习动机.心理科学, 1994 (6) .

[9]蒋京川, 刘华山.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综述.心理科学, 2004 (1) .

[10]梁海梅, 郭德俊, 张贵良.成就目标对青少年成就动机和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心理科学, 1998 (21) .

上一篇:碘125放射性粒子下一篇:断网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