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硬膜下麻醉

2024-05-24

连续硬膜下麻醉(精选8篇)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1篇

关键词: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连续腰麻,临床疗效

目前,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下肢手术中高龄患者的人数日渐增多。由于高龄患者的多项系统器官在功能上存在退行性改变, 并且不少患者自身并存有多种的慢性疾病, 因此给下肢手术造成了诸多的高危因素, 从而加大了患者围术期的麻醉风险。本文选择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 在我院进行下肢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255例, 分别对他们采取连续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腰麻的手术麻醉, 观察、比较和分析他们的临床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1月至2012年12月, 在我院进行下肢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255例。根据手术麻醉方法随机为他们进行分组, 即:硬膜组85例患者, 联合组85例患者, 腰麻组85例患者。全部患者的年龄大约在63~89岁, 平均年龄为 (76.45±4.28) 岁;女性患者121例, 男性患者134例;体质量大约为47~87kg, 平均体质量为 (59.45±3.79) kg;病程时间大约为1~5年, 平均病程为 (3.24±1.35) 年;术前合并症中, 冠心病患者31例、高血压患者51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61例。全部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程、合并症等方面的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手术前

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常规性禁食、禁饮, 并在患者入室之后迅速的建立其静脉通道。对患者注射500m L的胶体液, 并对患者的HR、BP、Sp O2、ECG等情况进行常规的监测。

1.2.2 硬膜组

对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手术麻醉。具体方法为:麻醉师经过L1~2或L2~3对患者进行硬膜外的穿刺麻醉, 并在其头端进行置管。先给予患者3~5m L 2%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试验, 在确认具有麻醉效果且将全脊麻排除之后, 对局部麻药进行适当的追加。

1.2.3 联合组

对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手术麻醉。具体方法为:对患者采取头高脚低的侧卧体位, 对患着下肢的硬膜外腔采用25G的腰穿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的穿刺手术, 在流出脑脊液之后, 给予患者1.5~2m L的局麻药 (lm L 10%的葡萄糖注射液+2m L 0.7%的布比卡因) , 并同时在患者的硬膜外腔部位进行置管。麻醉师要随时对患者的麻醉平面进行监测 (可以利用体位的变化来进行调节) , 并根据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减退情况进行局部麻药的追加。

1.2.4 腰麻组

对患者采用连续腰麻进行手术麻醉。具体方法为:采用24G的新型针外导管, 对患者首先进行硬外腔的穿刺 (选择硬外改良的Tuohy针) , 之后将Spinocath导管伸入到穿刺针的内腔, 并将针芯插入蛛网膜的下腔处, 并局域患者1.6m L 0.75%的左布比卡因。根据患者的实际麻醉情况进行局部麻药的追加。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软件统计和分析患者临床治疗的数据资料。当差异值P<0.05时, 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统计学结果分析显示, 三组患者的麻醉显效率分别是:硬膜组患者为67.06%、联合组患者为80.0%、腰麻组58.82%;总有效率方面:硬膜组患者为94.12%、联合组患者为97.65%、腰麻组84.71%。联合组的手术麻醉效果最好, 其次是硬膜组、腰麻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高龄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 大部分存在骨质疏松的症状, 这就导致高龄患者常常出现外伤性的下肢骨折病症情况[1,2]。由于高龄患者人体机能的老化以及肝、肾等系统器官功能的退化, 导致他们对手术以及麻醉的承受能力下降, 再加上大部分高龄患者自身存在的基础病比较多 (例如糖尿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 , 更加增大了下肢手术中的麻醉风险率, 导致在手术中常常出现低纳血症、低血压以及其他的术后并发症[3,4,5]。

经过临床比较分析显示, 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麻醉中,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在麻醉效果上要明显优于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连续腰麻的患者, 三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 在治疗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 应大力推广和采用腰硬联合麻醉作为手术麻醉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涛, 崔爱学, 刘晓甲.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 2009, 8 (25) :1248-1249.

[2]钟信明, 穆恒明, 刘开敏,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2) :171-172.

[3]何义文, 徐晓科, 陈如伟, 等.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高龄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5) :193.

[4]姚国华, 陈华.连续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 2010, 29 (24) :365-366.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2篇

[关键词] 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

[中图分类号] R71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78-01

产痛是伴随分娩过程中阵发性宫缩的剧烈疼痛,严重影响产妇情绪,消耗体力,并可能因宫缩乏力引起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等,使剖宫产率增加。分娩镇痛是缓解或消除分娩时宫缩镇痛的措施。分娩镇痛的方法有:①精神预防镇痛法;②针刺镇痛法;③药物镇痛法;④麻醉镇痛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6月开展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技术取得较好疗效,在减轻孕妇产程中疼痛、缩短产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6月以来于笔者所在医院分娩、自愿要求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随机抽取单胎、足月、初产无其他合并症孕妇80例为观察对象(A组),孕妇平均年龄(25.3±1.7)岁,平均孕周(39.3±1.4)周,观察对象潜伏期无明显延长,无明显头盆不称,于第1产程宫口开大3 cm时选腰2~3或腰3~4间隙用连续硬膜外穿刺麻醉法,药物选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混合液进行分娩镇痛。另外随机抽取单胎、足月、初产无其他合并症,同期未行分娩镇痛的孕妇80例做为对照组(B组)。观察两组孕妇在产程中的镇痛效果、第1产程时间、宫缩乏力、剖宫产率、新生儿评分等指标,其年龄、体重、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孕妇临产宫口开大3 cm进入待产室,在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及胎心监测同时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直至分娩结束。B组孕妇为产程自然进展,未使用任何分娩镇痛方法。镇痛效果分为Ⅲ级:Ⅰ级为显效,孕妇完全无痛表情自如;Ⅱ级为有效,孕妇疼痛减轻,可忍受;Ⅲ级为无效,孕妇痛感与镇痛前无明显差异。镇痛效果Ⅰ、Ⅱ级为有效。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及t检验。

2 结果

两组孕妇在产程中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详见表1。

3 讨论

分娩疼痛来自子宫收缩,宫颈扩张,骨盆底组织受压,阴道扩张及会阴拉长,分娩过程中剧烈疼痛,可导致产妇情绪紧张、焦虑,进食减少,宫缩乏力,引起产程延长,产妇过度通气,耗氧量增加而引起胎儿低氧血症及酸中毒;产妇出现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等而增加产后出血发生可能。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镇痛效果好(P<0.05),疼痛减轻后消除了产妇的恐惧心理,盆底肌松弛,降低软产道阻力,有利于胎头下降及宫口扩张,有效缩短产程。产妇因疼痛减轻、体力耗费减少,第2产程能充分配合有效用力,使分娩顺利,降低剖宫产率。且采用布比卡因和芬太尼联合应用镇痛起效快,镇痛时间延长,麻醉药用量减少,也降低了副作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宫缩乏力出现率增加(P<0.05),但给予外因性催产素后,子宫收缩恢复对于产程进展并无影响,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法对胎儿及分娩后新生儿评分观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较为安全。

总之,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分娩镇痛,效果明显,能有效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有效减轻产妇分娩痛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铭军,吴新民.分娩镇痛的现状和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7(2):548-550.

[2] 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348-353.

[3] 曾因明,邓小明.麻醉学新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4-38.

[4] 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5-76.

[5] 杨淑芬,田素明,许航,等.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5,1(3):50-52.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3篇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一般情况:1998P2009年间,3054例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择期妇科手术患者。年龄23~57岁,身高155~169cm,体重45~75kg,体重指数(BMI) 17~29kg·m-2,ASA I~II级,术前检查无麻醉禁忌症(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脊髓或脊神经病变;全身性严重感染,穿刺部位有炎症或感染者;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病变;休克;严重贫血;脊椎外伤或有严重腰背痛病史者;腹内压明显增高者;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以及不能合作的患者)。排除硬膜外穿刺或置管失败者。

手术种类:子宫肌瘤1984例,卵巢肿瘤86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23例,宫颈癌82例。均施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均进行常规访视包括了解患者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评估全身情况。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入室后常规留置针静脉输液。选择L1~2或L2~3穿刺向头侧置管3~3.5cm,穿刺置管顺利。根据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4ml后病人的不同反应,再注人甲磺酸罗哌卡因8~10ml。

1.3 麻醉失败评价标准

判断持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失吹与否,至今尚无统一标准。这里我们仅就按常规操作而发生以下情况:(1)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阻滞范围过窄或偏于一侧);(2)阻滞不完全(病人有痛感,肌肉不松弛);(3)完全无效,导致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或由于病人极度紧报,不能配合完成手术等原因,不得不改换其它麻醉或辅以其它麻醉而完成手术者,均列为失败病例。其中硬膜外麻醉操作失败不列入本研究,所有失败病例在麻醉完成后仰卧位,测试麻醉效果良好。

1.4 麻醉失败处理

根据采取不同的麻醉方法分成3组。I组:局部侵润麻醉计36例,Ⅱ组静脉泵注异丙酚计112例,III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计121例,三组手术患者均是在术者消毒铺无菌单后施行的麻醉操作。I组患者麻醉由术者操作,1%的利多卡因逐层浸润麻醉。Ⅱ组经静脉泵注异丙酚4~6mg·kg-1·h-1。III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常用异丙酚1~2mg·kg-1,万可松0.6~0.8mg·kg-1快速插管后,静脉泵注异丙酚4~6mg·kg-1·h-1维持。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疼痛耐受力、局麻药用量均无差异。术后呕吐率、术后疼痛发生率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3054例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择期妇科手术患者中,有269例麻醉失败,占8.81%。患方因素考虑,本组病例中有10例肥胖患者,43例有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史。研究发现导致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原因诸多,本研究分析后发现由于手术探查内脏牵拉反应(包括腹肌不够松弛、内脏牵拉痛、恶心、呕吐、鼓肠等)是最重要的原因,占29.37%;其次依次是神经阻滞不完全26.77%,心理因素17.47%,手术范围扩大11.90%,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0.78%,呼吸抑制2.60%,其中麻醉术中并发症比例最小(1.12%)。

其中应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补救失败的比例最大,占44.98%。其次为异丙酚泵注,占41.64%。局部麻醉的应用最少,占13.38%。三组麻醉失败不同原因的分布情况见表1。

(单位:例)

3 讨论

3.1 妇科手术中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原因分析

3.1.1 手术探查内脏牵拉反应

探查时出现腹肌不够松弛、内脏牵拉痛、恶心、呕吐、鼓肠等不良反应,直接导致麻醉效果降低,手术操作不便。如果麻醉不完全应及早改换麻醉,不宜采取加大剂量或大剂量辅助药物来弥补麻醉不足,容易引起呼吸抑制或血流动力学的扰乱[2]。

3.1.2 神经阻滞不完善

神经阻滞不完善导致不能完全消除疼痛感,部分患者在切皮是即感到疼痛,牵拉子宫时更是难以忍受。

3.1.3 心理因素

情绪改变会直接影响手术操作和降低麻醉效果[3]。其中女性患者居多,尤其在妇科手术中存在许多更年期女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情绪的大幅波动,导致不得不更改麻醉方式。

3.1.4 手术范围扩大

有32例在病理检查后为恶性肿瘤,需扩大手术范围,硬膜外麻醉已无法满足手术要求。

3.1.5 血流动力学紊乱

经腹子宫全切术的硬膜外麻醉,由于阻滞神经(包括交感神经)范围较广,阻滞区域的血管扩张,静脉血淤滞,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或术中出血过多(>500ml)亦会导致血压下降。另外迷走神经兴奋可导致心率下降[4]。

3.1.6 呼吸抑制

可能与使用的局部麻醉药浓度高,剂量大有关。如果减少局部麻醉药浓度,虽然呼吸抑制相应减少,但腹肌松弛不良、消除内脏牵拉反应不满意,这是一个较大的矛盾。

3.1.7 麻醉并发症

本研究有3例注药后3~30分钟出现胸闷、心悸、寒战、恶心、呕吐。虽然麻醉术中并发症所占比例很小,但其发生可能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3.2 处理方法

3.2.1 局部侵润麻醉

其简便易行、安全性大、病人清醒、并发症少且对病人生理功能影响小。但存在以下弊端:①神经阻滞不完善,牵拉子宫时病人难以忍受;②无肌肉松弛,术者操作难度较大;③患者存在对手术及麻醉的恐惧感;④适用范围小,仅适用于切皮麻醉不满意者;⑤局麻药中毒机会加大。

3.2.2 静脉泵注异丙酚

采用小剂量持续输注异丙酚能平稳保持所需的镇静水平,同时术中知晓低、术毕恢复迅速、并发症少。而静脉注射异丙酚的弊端:①患者注射部位有明显疼痛感;②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③容易出现舌根后坠,导致呼吸抑制。

3.2.3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既可消除局部麻醉中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肌松效果良好;又可避免静脉泵注异丙酚时,呼吸抑制、血流动力学波动的弊端。其应用最为广泛。因此,我们认为改全麻更安全,对于高龄、体弱、心肺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选择全身麻醉以减轻手术刺激,以提高麻醉及手术的安全性[5]。

在我国,连续硬膜外麻醉依然是妇科手术的主流麻醉方式,国内报道硬膜外阻滞麻醉失败率为1.69%~5.34%,近年来有所下降[6]。但诸多原因仍会导致麻醉失败,妇科手术中,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率高于平均失败率。因此,在进行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妇科手术时,应注意一下问题:①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一般情况;②注意局麻药用量;③适当应用辅助药物;④手术操作轻柔;⑤注意病人情绪。为保证患者生理心理平稳,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麻醉补救方法。

摘要:目的:讨论妇科手术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原因分析和麻醉处理。方法:对我院1998年~2008年3054例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的妇科手术的麻醉记录单进行整理,其中失败269例,占总例数的8.81%。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患者需要改变麻醉方法,以便手术的顺利进行。结果:手术探查内脏牵拉反应是最重要的原因,占29.37%,其次是神经阻滞不完全26.77%。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后,改用局部浸润麻醉、异丙酚静脉复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三种麻醉方法。结论:妇科手术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原因诸多;综合局部麻醉、异丙酚泵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三种补救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是一个很好的麻醉处理方法。

关键词:妇科手术,连续硬膜外麻醉,麻醉失败

参考文献

[1] 孙磊,王师荣,姚尚龙,等.蛛网膜下腔、硬膜外复合阻滞在妇科全宫除术临床应用的探讨[J].实用麻醉杂志,1995:8(1) :19~22

[2] Moraca ILl,Sheldon DG,Thiflby RC.The role of epidural anesthesiaand analgesia in surgical practice[J].Ann Surg,2003;238(5) :663~673

[3] 杨建明,黄云巧.硬膜外阻滞麻醉失败的原因分析和应急处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3(7) :85~87

[4] 吴金春,周其全.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常见原因[J].临床军医杂志,2009: 8(37) :604~606

[5] 石立英,马俊三.产科手术椎管内麻醉失败的处理[J].吉林医学,2007;28(15) : 1687~1688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08年3月-2009年9月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行连续硬膜外腔麻醉分娩镇痛的孕妇350例作为观察组, 同期同条件无镇痛的350例作为对照组, 所有孕妇均为初产妇、单胎, 年龄21~38岁, 孕周37~41周。妇科检查、B超检查及辅助检查排除骨盆狭窄、异常胎位、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其他妊娠合并症。两组年龄、身高、体重、孕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产妇宫口开大2~3 cm进入活跃期时, 取侧卧位于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留置硬膜外导管, 然后连接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电子PCA泵行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 (PECA) 。镇痛药液为0.1%盐酸罗哌卡因加2μg/ml芬太尼, PCA泵设置:负荷量6 ml, 维持量6~8 ml/h, 自控剂量5~6 ml/次, 锁定时间20 min, 宫口开全停药, 保留装置, 待胎儿娩出后可继续PCA。对照组不行镇痛, 行产科常规处理。两组临产后均常规开放静脉通道, 吸入氧气 (3 L/min) 。

1.3 观察项目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 , 产程时间, 新生儿Apgar评分, 胎儿宫内窘迫, 新生儿窒息以及产程各时段产妇的VAS评分 (0~3分为有轻微疼痛, 4~6分为疼痛影响休息, 7~10为疼痛难以忍受)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例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2.2 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比较

镇痛组宫口扩张速度明显增快, 第一产程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第二、第三产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新生儿状况比较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宫内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4 两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潜伏期和活跃期镇痛前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活跃期镇痛后和第二产程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说明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 见表4。

(分)

3 讨论

在分娩过程中, 产痛是普遍存在的, 本组临床资料显示, 应用小剂量、低浓度镇痛药物后, 产痛迅速消失或明显减轻, 但不影响产妇的肌力和交感神经, 产妇可以自主活动肢体并可进食。罗派卡因联合小剂量芬太尼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 安全可靠。罗哌卡因是新的长效酰胺类麻醉药, 其心脏毒性小, 感觉阻滞和运动分离更趋明显, 镇痛效果佳, 对子宫胎盘血流无影响, 由胎盘吸收的药物量微乎其微, 对宫内胎儿影响小, 产妇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轻。芬太尼是阿片类镇痛药, 两药合用具有协同作用[1], 适用于分娩的各个产程, 镇痛效果明显, 是理想的分娩镇痛药。用药组比对照组宫颈扩张速度明显加快, 第一产程时间缩短, 分析原因可能是用药组未阻断T10以上子宫体部的运动神经, 故不影响子宫收缩。阻断了L1~4、S2~4的运动神经, 使子宫颈、盆底肌肉、阴道的张力减弱或消失, 产程缩短。产妇体力消耗减少, 于第二产程能够更好地屏气用力, 促进分娩顺利进行。

本研究结果显示, 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和芬太尼, 自活跃期起用于分娩镇痛, 可缓解分娩疼痛, 缩短产程, 提高产妇的生育质量, 加上产程中有产科和麻醉师双重监护, 能更好地保障母婴安全, 对分娩结局、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无明显影响, 是产科镇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0例, 男28例, 女22例;年龄22~73岁, 体重40~84kg。手术种类有:食道贲门癌根治术2例, 肺叶切除术2例, 胃大部切除术8例, 肠梗阻松解术4例, 肝包虫摘除术1例, 胆囊摘除术30例, 直肠或结肠癌根治术3例。

1.2 麻醉方法

1.2.1 术前用药

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肌注 (术前30分钟) 。病人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用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连续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由左上肢静脉输入林格氏液。

1.2.2 硬膜外阻滞

按手术切口部位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进行穿刺 (胸腔手术T5-6, 上腹部手术T8-9, 下腹部手术T11-12) 并置入连续硬膜外导管。用1%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及硬膜外试验量 (5mL) , 硬膜外维持用0.5%布比卡因 (不含肾上腺素) , 每次5~7mL, 每小时1次。

1.2.3 全身麻醉

在硬膜外阻滞范围能达到手术切口需要后, 开始全麻诱导。具体方法是:先静注力月西 (国产咪唑安定) 2mg、芬太尼0.2mg, 待意识消失后, 静注肌松药维库溴铵0.08~0.1mg/kg, 同时面罩吸氧, 辅助控制呼吸, 接着静注福尔利 (国产依托咪酯乳剂) 10~20mg, 在自主呼吸停止, 肌松程度极佳情况下, 行气管插管, 接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 潮气量8~10mL/kg, 频率10~12次/分, 吸呼比为1∶2,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mmHg左右。全身麻醉维持可间断追加芬太尼和肌松药, 也可吸安氟醚或异氟醚0.5%~1%。

1.2.4 苏醒期处理

在胸腹腔关闭后, 停止一切全身麻醉用药, 用新斯的明40μg/kg加阿托品0.5mg静注, 拮抗肌松药残余作用, 使自主呼吸恢复, 潮气量达到5mL/kg以上, 停止通气, 观察吸氧状态下, 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5%时, 拔出气管插管, 继续面罩吸氧 (流量4L/min) , 直至手术结束。然后用纳络酮0.1~0.4mg静注, 使病人完全苏醒后送回病室。

1.2.5 术后镇痛

手术结束前0.5小时, 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5mL。术毕立即由硬膜外导管或静脉持续泵入镇痛药, 配方为芬太尼1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 泵速2mL/h。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实验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t检验做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硬膜外腔注药后5分钟出现麻醉平面, 5~10分钟阻滞范围能达到手术切口要求, 静脉注射全麻诱导药2~3分钟患者入睡, 注射肌松药后3分钟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无一例躁动, 术中无知觉。术后镇痛效果甚佳。经过统计学分析, 麻醉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硬全联合麻醉时, 硬膜外阻滞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手术切口无痛。按手术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 用最少的麻醉药达到理想的阻滞区域, 不致因阻滞过广造成严重的呼吸循环抑制。以1%利多卡因做试验量, 起效快, 便于观察。用0.5%布比卡因做麻醉维持, 使镇痛完善, 呼吸循环几乎不受影响, 对心脏和中枢神经毒性低。由于交感神经阻滞, 可降低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当阻滞平面达到T4~T12水平时还可以松弛肌肉, 因而明显减少切口及术中外周伤害性刺激向神经中枢的传导, 使全麻用药减少, 患者苏醒快, 且术区无疼痛, 减少了拔管后的躁动[1]。全麻诱导我院以力月西为首选药, 它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使患者术中无知觉, 且维持时间较长, 血药浓度稳定而且力月西可以产生良好的顺行性遗忘作用[2]。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镇痛药, 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可减轻气管插管时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力月西和芬太尼配合使用时, 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福尔利是一种起效迅速的静脉诱导药, 对呼吸循环无抑制, 在插管前静脉注射可加深睡眠。常用的静脉诱导药异丙酚具有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作用, 在硬膜外阻滞后, 静注异丙酚可发生严重的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使用时应谨慎控制药量。但异丙酚靶控泵注的方法有一定优点, 血流动力学稳定, 手术结束后苏醒迅速而且平稳[3]。全麻中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 有助于维持麻醉平稳, 增强镇痛效应。

手术结束前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部麻醉药的目的是保证手术伤口继续无痛, 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 使术后镇痛泵药的效果更加满意, 术后可以早期活动, 早期进食[4]。但注药时间不易太晚, 量不能太大, 以防送回病室后发生低血压, 在病人苏醒前应常规使用新斯的明40μg/kg拮抗、消除其残余作用, 以免术后发生呼吸抑制。当呼吸恢复到正常, 可拔出气管插管, 然后再将病人催醒, 如果病人已苏醒, 通气量不足, 又不能耐受气管导管, 会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呛咳、挣扎等情况, 病人十分痛苦。对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 会发生心脏或脑血管意外。有极少数年老体弱的患者, 在手术结束后, 使用了催醒药和肌松药拮抗药仍不苏醒, 也无自主呼吸, 估计麻醉药作用已经消失, 可能是病人转入“自然睡眠”状态和呼吸依赖现象。此时可给适量呼吸兴奋药多沙普伦, 该药具有呼吸中枢兴奋作用, 也有中枢性交感神经兴奋作用, 注药后1~2分钟病人可以苏醒, 呼吸恢复正常。

摘要: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阻滞加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以下简称硬全联合麻醉) 的效果。方法:在相应间隙硬膜外阻滞后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结果:麻醉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硬全联合麻醉, 具有镇痛完全、肌肉松弛满意、通气功能好、术毕苏醒迅速、全麻用量少等优点, 已成为一种常用的复合麻醉,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连续硬膜外阻滞,全身麻醉

参考文献

[1]许靖.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在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 23 (11) :932-933.

[2]秦学斌, 蒋栾红, 林高翔.咪唑安定对椎管内麻醉中顺行性遗忘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4) :312-313.

[3]丁倩, 柴伟, 赵晖, 等.丙泊酚恒速输注在全麻诱导和维持中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10) :787-788.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00例, 男48例、女52例;年龄22~75岁, 体重42~84kg。手术种类有:胃肠穿孔修补术38例、肠梗阻松解术16例、胆囊摘除术46例。

1.2 麻醉方法

1.2.1 术前用药

安定10mg, 阿托品0.5mg肌注 (术前30min) 。病人入室, 用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连续监测并记录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开通1条静脉输入林格氏液。

1.2.2 硬膜外阻滞

按手术切口部位选择相应的棘突间隙进行穿刺 (T7~8、T8~9、T9~10) 并置入连续硬膜外导管。用1%利多卡因做局部麻醉, 1.5%~2%利多卡因硬膜外试验量 (5m L) , 硬膜外维持用4:1利布液 (2%利多卡因4m L+0.75%布比卡因) , 每次5m L, 每小时1次。

1.2.3 全身麻醉在硬膜外阻滞范围能达到手术切口需要后, 开

始全麻诱导。具体方法是:先静注国产咪达唑仑5mg, 芬太尼0.1mg+氟哌利多5mg, 待意识消失后, 静注肌松药维库溴铵0.08~0.1mg/kg, 同时面罩吸氧, 辅助呼吸, 接着静点国产双异丙酚1~2mg/kg) , 在自主呼吸停止, 肌松程度极佳情况下, 行气管插管, 接麻醉呼吸机控制呼吸, 潮气量8~10m L/kg, 频率10~12次/min, 吸呼比为1:1.5,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5mm Hg左右。全身麻醉维持可间断追加咪达唑仑、芬太尼和肌松药, 也可吸安氟醚或异氟醚0.5%~1%。

1.2.4 苏醒期处理

在腹腔关闭后, 停止一切全身麻醉用药, 使自主呼吸恢复, 潮气量达到5mg/kg以上, 停止机械通气, 观察吸氧状态下, 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拔出气管插管, 继续面罩吸氧 (流量4L/min) , 直至手术结束。这时病人完全苏醒 (不用任何催醒药) 送患者回病室。

1.2.5 术后镇痛

手术结束前30min, 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麻药利布液5m L。术毕立即由硬膜外腔持续泵入镇痛药, 配方为芬太尼2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 L, 泵速2m L/h。

2 结果

硬膜外腔注药后5min出现麻醉平面, 8~10min阻滞范围能达到手术切口要求, 静脉注射全麻诱导药2~3min患者入睡, 注射肌松药后3min气管插管。麻醉及手术过程中, 病人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变化, 麻醉效果满意。手术结束全部病人意识恢复清楚, 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无一例躁动, 术中无知觉。术后镇痛效果甚佳。

3 讨论

硬全联合麻醉时, 硬膜外阻滞的主要作用是确保手术切口无痛。按手术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穿刺部位, 用最少的麻醉药达到理想的阻滞区域, 不致因阻滞过广造成严重的呼吸循环抑制。以1.5%~2%利多卡因做试验量, 起效快, 便于观察。用4:1利布液做麻醉维持, 使镇痛完善, 对呼吸循环没有影响。对心脏和中枢神经毒性极低。由于交感神经阻滞, 可降低手术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1]。当阻滞平面达到T4水平时, 对冠心病人亦是十分有利的[2]。全麻诱导我们以咪达唑仑为首选药, 它具有较强的镇静和催眠作用, 使患者术中无知觉, 且维持时间较长, 血药浓度稳定。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镇痛药, 对循环功能影响小, 可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副反应。咪达唑仑和芬太尼配合使用时, 有良好的协同作用[3], 双异丙酚是一种起效迅速的静脉诱导药, 在插管前静脉注射可加深睡眠。但双异丙酚具有血管扩张降低血压作用, 在硬膜外阻滞后, 静注异丙酚老年人可发生严重的低血压, 而青年人则较轻微。缓慢注射时降压不明显, 使用时应谨慎控制药量及注药速度, 低血压发生率极少[4]。全麻中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 有助于维持麻醉平稳, 增强镇痛效应。

手术结束前向硬膜外腔注入局部麻醉药的目的是保证手术伤口继续无痛, 起到“超前镇痛”的作用, 使术后镇痛泵药的效果更加满意。但注药时间不易太晚, 量不能太大, 以防送回病室后发生低血压。如果病人已苏醒, 不能耐受气管导管, 可立即拔出气管导管, 面罩吸氧, 少数患者面罩辅助呼吸。手术中连续硬膜外腔注入局部麻醉药, 减少了静脉和吸入麻醉药的用量, 在手术结束后, 不用催醒药和肌松药拮抗药, 自主呼吸和苏醒恢复好, 是安全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林桂芳.应激反应的调节与控制[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445~447.

[2]邓硕曾.胸部硬膜外麻醉与冠状血流[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177~179.

[3]汪亚平.芬太平和咪唑安定复合诱导对冠脉搭桥病人体循环和肺循环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0, 20:440~441.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有38岁, 年龄最小的患者有21岁, 平均年龄为27.6岁, 孕周在38~41周, 平均孕周为39.4周, 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有患者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腰硬联合麻醉18G笔尖背入式穿刺针在L2~L3椎间隙穿刺进针, 先行腰穿注入0.5%的布比卡因4~5 m L, 从麻醉针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2~3 cm固定, 平卧位隔4~5 min推注0.75%的罗哌卡因4 m L, 调节麻醉平面在T8~T10。

1.2.2 对照组患者运用连续硬膜外麻醉:选择16G硬膜外穿刺针在L1~2椎间隙进针, 穿刺成功后硬膜外置管3~4 cm。给予0.75%的罗哌卡因4 m L, 根据有无局麻药过敏和全脊麻现象, 追加注入8~12 m L, 调节麻醉平面到达T8~S10。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临床麻醉优良率以及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等情况进行记录, 以供统计和分析。

对患者麻醉优良率的评定标准为:患者切皮过程中无痛感, 肌松程度良好, 手术过程中患者无躁动为优秀;患者切皮过程中有轻微痛感, 肌松程度尚可, 术中偶有躁动为良好;患者切皮过程中有痛感, 肌松程度不如意, 术中有躁动为较差, 优良率=优秀+良好。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8.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χ2检验, 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均用 (±s) 表示, 将P<0.05作为表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观察组有患者30例, 其中麻醉效果为优秀的有18例, 为良好的有11例, 为较差的有1例, 其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7%;对照组有患者30例, 其中麻醉效果为优秀的有14例, 为良好的有13例, 为较差的有3例, 其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0.0%, 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患者30例, 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手术患者在麻醉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麻醉的效果, 同时也应该不影响胎儿的分娩, 传统的连续硬膜外麻醉虽然具有操作简单, 机体循环干扰小等优点, 但是长期临床应用发现这一麻醉方法起效时间长, 肌肉松弛效果较差, 阻滞不全, 无法更好的满足治疗的需要[3]。

腰硬联合麻醉是将腰麻与硬膜外麻醉融为一体的一种麻醉方法, 具有腰麻起效迅速、麻醉药用量小和效果确切以及硬膜外麻醉便于控制平面、术后止痛效果佳以及可连续性等优点, 减少了传统硬膜外麻醉的不良反应, 在对剖宫产手术患者实施麻醉治疗的过程中, 腰硬联合麻醉有助于维持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和麻醉的安全性, 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 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临床麻醉方法[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临床麻醉优良率以及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对剖宫产产妇实施麻醉的过程中, 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 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提高患者麻醉的优良率, 改善麻醉其小时间、动阻滞恢复时间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等指标, 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对腰硬联合麻醉和连续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为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有患者30例, 观察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 对照组患者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麻醉优良率以及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对剖宫产产妇实施麻醉的过程中, 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相比, 腰硬联合麻醉可以提高患者麻醉的优良率, 改善麻醉起效时间、动阻滞恢复时间和感觉阻滞恢复时间等指标, 具有显著的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硬联合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剖宫产,运动阻滞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许小诚, 林学正, 范秋维.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急诊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7) :1593-1594.

[2]张庆梅, 夏晓琼, 查显忠.不同体位穿刺腰硬联合麻醉在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中的比[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 49 (1) :110-112.

[3]柳秋仙, 沈云华.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运用的临床效果比较[J].浙江创伤外科, 2013, 18 (4) :589-590.

[4]李坤, 牛金柱, 刘明, 等.右美托咪定与哌替啶治疗硬膜外麻醉致寒战反应效果的比较[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 25 (6) :71-74.

连续硬膜下麻醉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110例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2]:(1)凝血功能障碍;(2)智障或精神类疾病患者;(3)心、肺、肝、肾、脑器官严重损害者;(4)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患者;孕产妇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8.3±1.6)岁,其中初孕产妇69例,经孕产妇51例,孕周38~41周,平均(39.8±1.2)周,产妇平均体重(66.3±3.2)kg;平均身高(162.2±4.9)cm;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体重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产妇及其家属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自愿参加本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均行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术前不用任何药物。

1.2.1 对照组

手术结束拔除硬膜外导管,不作任何镇痛处理。

1.2.2 观察组

手术将结束肌肉注射甲氧氯普安20mg,5min后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含2mg吗啡的生理盐水10ml,术后保留硬膜外导管,行硬膜外持续镇痛。使硬膜外导管连接艾克孚微量泵,在微量泵内置入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103636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75mg+芬太尼(国药准字H20123297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廊坊分公司)0.3mg+100ml生理盐水,PCEA设置:自动连续给药,速率2ml/h,持续泵入24小时。

1.3 观察指标

(1)镇痛效果:记录术后3、6、12、24h各时间点产妇的VAS动、静态疼痛评分;(2)术后血氧浓度及不良反应;(3)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在留置尿管膀胱排空的情况下,按摩官底3s,用同一条皮尺测量耻骨联合上缘至宫底的距离为宫高,采用带称计血量纸做会阴垫,计血量纸读数为术后阴道流血量;(4)产妇术后48h拔尿管后的排尿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VAS动、静态疼痛评分的对比

观察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VAS动、静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下表1、2。

2.2 两组术后血氧浓度及不良反应的对比

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氧浓度均>90%,对照组有2例发生恶心呕吐(3.6%),观察组1例发生恶心呕吐(1.8%),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343,P>0.05)。

2.3 两组子宫收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的对比

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的宫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阴道流血量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3。

2.4 两组产妇术后48h拔尿管后的排尿情况

术后拔除尿管后两组产妇均可自解,拔管后第1次排尿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多项临床实践表明[3,4],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PCEA)是一种良好的术后镇痛方法。PCEA药物配制通常以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为主。本组研究中先给小剂量吗啡单次硬膜外导管注入,镇痛复合液为罗哌卡因和芬太尼,其中罗哌卡因为局麻药,浓度较低时几乎只产生感觉神经阻滞[5],芬太尼和吗啡均为麻醉性镇痛药物,其与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不产生任何神经阻滞[6]。剖宫产术后微量泵入可使镇痛药物以恒定的速率持续释放,从而保证分数维持在最低的有效镇痛状态。本组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予以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通过表1、2可以看出,观察组产妇各时间点VAS动、静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PCEA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此结果与彭文湃等人研究结论具有一种性[7]。

产后宫收缩受激素、神经介质及子宫平滑肌收缩等因素的影响,术后镇痛可以阻断疼痛性刺激的传入交感神经,缓解子宫平滑肌收缩,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宫缩力。本组研究显示,两组产妇宫缩情况及阴道流血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PCEA镇痛未影响产后子宫收缩及产后阴道出血量。除此之外,本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氧浓度均>90%,观察组仅1例发生恶心呕吐,说明PCEA镇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合上述,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后镇痛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未增加产后出血量及不良反应,且用药量少,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对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观察研究。方法 抽取110例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硬膜外麻醉,术后停用,对观察组患者予以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宫缩情况及术后阴道流血量等。结果 观察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VAS动、静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的血氧浓度及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产妇术后各时间点宫缩情况、阴道流血量及排尿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后镇痛安全有效,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未增加产后出血量,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术后镇痛,剖宫产,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

参考文献

[1]刘姝,张鹭华.硬膜外麻醉对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6,18(3):147-148.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73-2581.

[3]晓艳,朱风全.妇产科术后疼痛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10);584-58.

[4]谭冠先.硬膜外阻滞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J].产科杂志,2000,16(2):73-74.

[5]乔丽雅,吕秋兰,张书会.静脉和硬膜外自控镇痛法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观察[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5):285-286.

[6]周志刚,马君志.硬膜外腔注射芬太尼一氟哌利多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1):30-31.

上一篇:氯碱化工下一篇:微观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