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形式范文

2024-09-17

办学形式范文(精选12篇)

办学形式 第1篇

一、线性构图

(一)黄金分比构图。在摄影作品中黄金分比结构能够大大提升整个作品的画面感,给人以特别柔美、舒适的感觉。在摄影过程中,常常会遇见自然界的线性影像,例如地平线、高山、河流、树木、动物等,还会遇见人工产生的线性影像,如电线、马路、房屋、书架等。此时,采用黄金分比构图方式,能够使整个画面具有较强的平衡感,呈现出动感和活力,大大提升了整个画面的形式美。

(二)横线构图。横线构图即为单一横线贯穿整个画面,能够产生宁静、博大、辽阔等形式美。在实际的摄影过程中,常常会遇见横线,比如地平线、河流、马路等,而摄影构图最忌讳的就是横线穿过影像的中心,此时就需避开中心位置,也就是在横线上方安排一个其他形态,能够将横线分割。摄影时把握单一横线的难度较大,若是很多条横线组合存在,就可以将主体安排在某部分线的某一段,使横线发生断线,此时能够更好的烘托主体,装饰效果更强。[2]

(三)竖线构图。竖线是有力、坚韧、严肃的象征,在实际摄影过程中,遇见的自然竖线往往多于横线,例如墙壁、门窗、树木等,其能够产生强大的变异效果。同时,竖线构图也比横线构图的变化多,单一竖线的不足之处和单一横线一样。但是多个竖线的组合变化较多,对称排列透视或者多排透视都能够产生强大的画面感,形成极具震撼的形式美。

(四)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是较为著名的构图方式,在对角线构图的作品中,能够形成明显的对角关系,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具有纵深的效果,形式美表达的较为淋漓尽致。除了明显的斜线,人视觉感应也会产生斜线,主要为影调、光线等。

(五)曲线构图。曲线代表着柔和、优雅和浪漫,给人以舒服和温柔的感觉。在摄影作品中,曲线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运用曲线构图时,需要注意的是总体轴线的方向,可以采用横式、竖式、对角式以及S式等。另外,综合运用曲线和其他线的组合更能突出摄影作品的画面感和主题,但是把握难度较大。

二、影调构图

(一)黑白影调。黑白影调在摄影的构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影响明亮关系的主要表现,不同的明亮调子给观赏者以不同的感觉。例如,高调会使人感觉到清新、明亮、开阔;低调会使人感觉沉闷、压抑;地长调往往会给人以很强爆发力的感觉。因此,通过合理调子的组织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摄影效果。

(二)彩色影调。摄影构图的画面形式表达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进行彩色摄影时,它的色彩对画面气氛、渲染及其想展现的思想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色彩的主调往往取决于画面哪一种颜色所占比重最大,面积越大这种颜色就会誉为凸显。色彩纯度对于色彩关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色彩纯度之间的相互搭配,可以很好地提升色彩调子上的丰富感。[3]

(三)影调动势。摄影画面的形式离不开物质运动的基本法则。在摄影构图过程中,可以通过影调来实现摄影动势的表达。只不过在整个影调过程中都要遵守事物的整体影调。根据对比的美、平衡的美、运动的美、和谐的美等多角度的变化中寻求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变化,实现摄影动势美感的不断增强。

三、结语

办学思想办学目标 第2篇

关注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活力校园、效益校园,建设高质化、城市化、现代化学校。

办学理念:和谐发展

校训: 登高望远

校风: 志存高远携手同心

教风: 深思高举与时偕行

学风: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说明

关于目标

之一,三个发展。

(1)三个方面都发展,才是科学发展。

(2)学校发展、教师发展,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3)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

在这里,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教师、学生,从而学校,构成自主发展且互为推动的和谐、协调的动力系统。

之二,三个校园。

(1)和谐校园是一个环境安全与美好的校园,和谐校园应该具备以融洽人际关系为基础的氛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具有高度文明的素质和健康向上的追求。

(2)勤奋、乐观的人生活在这里,享受学习与工作的快乐,生活多姿多彩,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我们追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生活。

(3)追求一流的办学效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承诺。

之三,三化。

(1)在质量和特色上,我们将付出不懈的追求。

(2)城市化是当前龙岗发展的重要进程,因此,城市化是我们学校发展的近、中期目标。

(3)现代化是我们的不断的、无止境的目标。

关于理念

和谐教育,科学发展。我们把和谐与发展当作全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和谐是基础,发展是要务。它们两者的辨证关系构成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基本逻辑。

关于校训

(1)登高,就是上进,就是发展;望远,是一种志向,即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2)登高望远是一种因果关系,学好本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3)登高望远是一种境界。从高远理想获取精神力量,化解矛盾,克服发展中的困难。

关于校风

(1)树立远大理想和家国、民族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读书。

(2)团结协作,互助互爱。

(3)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于教风

(1)深思是勤奋,是严谨笃学。

(2)高举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3)与时俱进。

关于学风

(1)愉快学习,有良好的习惯、兴趣和方法,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公猪案》:褪去形式的形式 第3篇

暌违近二十年的作家李杭育在二○一五年秋季推出了长篇小说新作《公猪案》。对于诸多素来习惯以文学史结论去机械地应对作家作品的批评家以及媒体记者而言,《公猪案》的问世似乎令他们感到猝不及防。众所周知,李杭育早年以葛川江系列小说奠定了其“寻根文学”领军人物的地位。即使在这部《公猪案》出版以后,我们所眼见的部分媒体报道还是依旧热衷于高频率地使用“寻根作家”“寻根文学代表人物”等词句来描述这位“好久不见”的写作者。这多多少少反映出现如今的文学史著作在强调“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代表作家”创作生涯中那些迥异于“代表作品”风格特色的“异质作品”。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提到:“终极悖论时期要求小说家不再将时间问题局限在普鲁斯特式的个人回忆问题上,而是将它扩展为一种集体时间之谜,一种欧洲时间,让欧洲回顾它的过去,进行总结,抓住它的历史,就像一位老人一眼就看全自己经历的一生。”(《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假如说,米兰·昆德拉强调的是欧洲作家对于“欧洲时间”的再确认。那么在小说《公猪案》中,则体现出作者李杭育对于“中国二十世纪百年史时间”的某种迂回的探索与追问。这部带有鲜明新历史主义色彩的小说首先体现在对共名历史的解构,体现在对由权威历史话语建构的集体记忆的消解,由一桩又一桩近乎相同的“公猪案”引开去的是作者对晚清太平天国运动、解放土改运动,以及改革开放这三个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时期的重新体悟。小说《公猪案》并没有试图去呈现中国将近一百五十年的全息景观,而是借助三组“来福/旺财”的人畜经历折射出历史巨轮轰鸣前行过程中普通个体的波折境遇。在小说的三段故事中,人物的诸多行为活动都明显受到自我欲望的驱使,这种私人化的欲望诉求又通过“合法化”的历史理由得到实现。无论是曹主席在红色时代背景底下以革命之名义枪决了素有嫌隙的富农胡连升,还是清兵营帐中的胡把总将拌有人肉碎末的饲料倒入兵营槽沟喂猪,无一不体现出作者对公共历史叙事的强有力拆解。假如说李杭育在早期作品如《流浪的土地》《最后一个渔佬儿》《人间一隅》中依旧保留着“理一理我们的‘根’,也选一选人家的‘枝’”式的精英化姿态(参见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作家》1985年第9期),那么《公猪案》则展露出一种更为直接、更为全面的民间立场。

事实上,李杭育不断借助形形色色人物之口道出历史的虚无缥缈,历史的语焉不详。《公猪案》的文学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以一种解构历史的方式来增强历史的层次感和多样性。小说虽然讲述了三段“人(来福)与猪(旺财)”之间的故事,然而作为后设视角出现的楼法官,则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对以来福、旺财为代表的历史现场感提出了质询。特里·伊格尔顿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由阅读它们的社会‘重新写过’,只不过没有意识到而已;实际上,没有一种作品的阅读不是一种‘重写’”,“而为什么被人们看作为文学的东西显然是一种不稳定的事物,其原因之一也在于此”(《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王逢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换而言之,楼法官重新审视来福与旺财之间故事(主要集中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解放土改运动这两部分)的行为正是对历史事件的“重新写过”。在楼法官(代表“现在”)与来福/旺财(代表“过去”)的跨时空的精神对话过程中,一道又一道被正统意识形态所遮蔽的历史褶皱以全然暴露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于是,如何阐释三件“公猪案”间的承接关系,怎样理解公猪旺财身上混杂的“兽性”与“人性”,以及楼法官、来福、月秀等人兼具的“在场者/旁观者”双重历史身份,都似乎蕴含了纷繁复杂的言说意味,“以或然律或偶然性来阐释历史选择与历史走向”。种种这些成为《公猪案》这部长篇小说无法被文学史轻易“碾压”的原因所在。

钱理群先生曾在写作《周作人传》时一针见血地提出了“历史循环论”的观点,汪晖将这种“历史循环论”理解为一种“‘循环的’历史直觉”(《循环的历史—读钱理群著〈周作人传〉》,《读书》1991年第5期)。我们在阅读《公猪案》的过程中,就颇为震撼地感受到这种交替循环的“历史直觉”。三个同名为“来福”的男人,三头都唤作“旺财”的公猪,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芸芸众生中三个独立发生,毫无枝蔓纠葛的故事,也可以看作是某种吊诡历史意志操纵下的命运的重叠延续。这是个体与时间真相的激烈交锋,作者选择了用寓言解构现实,用荒诞诠释人性。故事在“过去”与“现实”之间来回跳跃,历史的帷幕屏障被不断撕碎打破。然而时间维度的往返穿越并未造成故事情节的断裂游离,相反,恰恰是由于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策略却显现出作者李杭育暗藏玄机的创作意图。

事实上,正是《公猪案》三段故事中,旺财近乎相同的命运结局引发了我对于历史循环的再思考。小说中的旺财是一头“魁梧、彪悍,面目狰狞,发狂时嘴缝里还会伸出一对獠牙”的家猪,它的身上首先体现出显而易见的兽性:好吃懒做贪图享乐,放纵源自本能的生理欲望,爱撒欢似的漫无目的地游走奔跑;与其同时,旺财身上也充满着人性的光芒:它懂得如何领导一支母猪队冲出太平军重围回到主人身边,理解主人来福内心的苦衷,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配种来帮助主人缓解经济压力。在清咸丰十年发生的“公猪案”中,旺财虽然未因咬死张屠夫而被判刑,但之后却在大南庄数十壮汉的围殴下被乱棍打死;在土改时期发生的“公猪案”中,死死咬住曹主席(曹得标)脑袋的旺财被民兵阿尧一枪打崩了脑袋;而当“公猪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重演之时,主人来福迫于无奈,只得将咬死人的旺财交给兽医执行“安乐死”。我们可以发现,公猪旺财的“非正常死亡”成为一种宿命使然般的历史循环,在不同的时间维度周而复始地进行、上演。而旺财身上的“人性”成分正是在反抗这种带有宿命色彩的历史循环中体现出来。然而“人性因子”的张扬最终在相应的时代中被统统击溃,无情绞杀,这无疑揭示了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群体、人伦与政治间难以言明的复杂关系,也体现了普通个体难以逃脱历史意志操纵的尴尬生存境遇。于是,小说《公猪案》结尾处,公猪旺财临死前所做的那个“很深远很悠长的梦”便应运而生了更加深层次的隐喻意味。在荒诞乖张的现实面前,象征非理性的“梦”成为了弱小生命或逃避或反抗的最后场所。旺财的梦中会发生什么呢?或许那是曾经经历的种种的再一次循环往复,但又或许,在旺财的梦里,它最终实现了超越时间、超越历史的精神突围。

nlc202309040151

《公猪案》以青芝坞为叙事的结构点,间接呈现出了三个“何其迥异”又“何其相似”的时代。在最初阅读《公猪案》的时候,笔者曾经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让来福/旺财这组人畜关系以一种“罗拉快跑”的方式周而复始地出现在文本中是必要之举,还是一种“为了形式而形式”的执意为之?这个疑问在细细研读小说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开始逐渐意识到这种个体命运的无意识的历史循环正是对于鲁迅及其生命思想的遥相呼应的对接。鲁迅在《在酒楼上》写下的那只“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的“蜂子或蝇子”,于《公猪案》内,化身为来福,化身为连升,化身为月秀,化身为梨花,让他们在“惨淡人生”与“虚妄印迹”间来回颠簸,“最后沉没于黑暗中”(鲁迅《影的告别》)。李杭育在观念上和意象上显然超越了同时期的部分写作者,因为他对于历史发展的认识把握是建立在对普通个体命运的悲观性态度基础上,故而来福用菜刀割掉旺财(旺财已被村民围殴致死)的阳具,并将之悬吊在竹竿上的行为就在无形间构成了一种“反抗绝望”的精神体验。这显然与鲁迅在《希望》中所言“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的暗夜”的生命态度不谋而合。

从这个意义上讲,《公猪案》其实是一部有关“孤独”的小说。因为“反抗绝望”就意味着个体必然要学会通过“向内转”的方式进行自我对话,进而近距离审视自我灵魂深处的徘徊与抉择,焦虑与不安。当来福肩扛那根悬挂着阳具的竹竿在乡间小道上边走边念念有词之时,某种源自内心的“灵魂仪式”已经悄然完成。而不管是对于小说内的来福,还是小说外的作者,他们终将伴随着孤独而行而眠。但也因为这份弥足珍贵的孤独感,使得他们的人生由枯竭进入充盈,由狭窄迈向宽广。

与诸多强调“以重击重”的作家不同,李杭育在写作这部《公猪案》时采用了一种“省电低耗”的叙事模式,这也让小说《公猪案》极具“轻逸”的飞翔气质。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详细论述了他对于“轻逸”这个概念的理解:“我指的不是逃进梦景或者非理性中去。我指的是我必须改变我的方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用一种不同的逻辑,用一种面目一新的认知和检验方式。”当写作者面临一系列创作难题的时候,选用“轻逸”的叙述策略可能更为便捷地深入到普通个体的生存状态内核。当作者在描摹来福外貌的时候,他会如此写道:“……这个男人看上去年纪在二十五到六十岁之间……脸上和身上都透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里至少三百天都走在路上的那股韧劲。”对于一个常年为生计而奔波操劳的庄稼汉而言,一张“看上去二十五岁到六十岁之间”的面孔和一股子“三百六十五天里至少三百天都走在路上”的韧劲就足以诠释出其生存境遇中的艰辛与不易,其性格品质中的坚忍与刚毅。而诸如清军兵营刑场行刑时的场景描绘,剪不断理还乱的青芝坞乡情书写,以及旺财在带领十六头母猪和几窝猪仔突破重重围阻时的心理描摹,都可以显现出《公猪案》这部小说内蕴的“轻逸”品质。

除此之外,就笔者所见,李杭育在《公猪案》内确立了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让一个优哉游哉的汉子和一头生机勃勃的公猪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来回穿梭,在残缺的时间碎片之中完成了历史长河的延续,在刹那间体悟到了永恒的意义。这种创作形式的确立,恰恰是为了褪去由主流意识形态所长期主导支配的形式枷锁,或者可以说,是“以形式的方式消解形式”。

小说《公猪案》展开了新历史主义的另一个叙事空间。对于同一桩历史事件,我们看到了从不同视角出发所得出的不同注解。如“咸丰县志”“奏折”“诉状”等历史物件无疑代表着具有权威性与公共性的叙述视角,这些建立在统治阶层意识形态基础上的叙述视角常常为了切身利益而需要对那些讳莫若深的历史暗角作屏蔽处理。我们在咸丰县志中读不到为何咬死张屠夫的旺财被判无罪;我们在奏折中读不到青芝坞清兵营区里的各种内幕猫腻;我们当然更不可能在历史卷宗中读到为何让民兵阿尧承担了土改时期那件“公猪案”的主要责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带有权威色彩的叙述视角必须要对那些“藏污纳垢”的历史记忆进行“格式化”,从而才能确保自己的“冰清玉洁”“名正言顺”。久而久之,这种“格式化”的处理过程就成为一种形式枷锁,紧紧扼住历史真相试图“发声”的“喉咙”。

而以来福、月秀、梨花为代表的民间叙述视角则对这种“权威叙述形式”提出了反驳。在他们眼中,“青芝坞”所具有的实际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那些泛黄档案中从属于地理概念之下的“青芝坞”。他们知道阳光与晨风对青芝坞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们知道稻草与玉米对青芝坞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们知道风花与雪月对青芝坞而言意味着什么,而所有种种在权威形式的叙述底下可能只是一串无尽哀伤的省略号。当三组“来福/旺财”在全然迥异的时代背景底下遭遇到近乎相同的生存困境时,其实也就意味着由正统意识形态所塑造的“形式幻象”遭到了彻底毁灭,那双扼住历史真相的“无形之手”也同时消失殆尽。

办学形式 第4篇

1.办学思想。龙华小学把全人教育定位为:教育以育人为核心, 为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奠基。全面发展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培养向善、求真、健体、唯美、勤劳的人;自由发展指:促进每一位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充分发展指: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个性, 激活潜能, 做卓越的自己。

全人教育是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教育的办学思想主要包含着全人教育的教学观、全人教育的学生观和全人教育的课程观。

(1) 全人教育的教学观, 它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是包括身体、情感、智力、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整全的人;二是创造性表达的机会对个人和群体的重要性;三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四是个人和群体对在区域、全球和宇宙等多种水平上的选择和行动具有洞察力和责任感。全人教育的理想模式是一种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个人价值的模式, 是整合“以社会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 全人教育的学生观, 教育的主体是人,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学生有人的知、情、意、行的需要, 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学习的工具或知识的容器。教育只有在自由的气氛中才能实现, 自由探究、自由表达、自由成长。学生都有自我选择的机会, 依据他们的能力, 对课程和学习过程发表意见, 同时负起学习成败的责任。

(3) 全人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经验, 是学习者经验、教育者经验、人类传承的社会经验和自然经验的整合。因此,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必须尽可能提供丰富的、可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 就必须整体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 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放建设。

2.办学特色。海口市龙华小学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传统的育人方式进行了创新和改变。

(1) 构建以人的终身发展需要奠基为目的的、围绕学习习惯、礼仪习惯、卫生习惯、交往习惯、体育锻炼习惯、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等为内容的养成教育。创设红领巾广播电视台、小记者、小主持、红领巾监督岗、红领巾礼仪岗、值日班长、学习小组长、班干部轮换制等岗位, 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中经历、感知、体验, 培养与人相处, 与人协作, 与人学习等人所需要的社会交往能力。

(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 立足人的整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发展的生命化课堂。教师要赋予知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 通过经验丰富经验, 智慧启迪智慧;构建先学后教, 前置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遵循“课堂是师生生命共度的过程”, 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角色定位,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建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一是从人的整体性发展进行评价,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从人的全员性发展进行评价, 每学期两次的校级“学习之星、纪律之星、卫生之星、礼仪之星、班干之星”的评比, 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及时获得肯定;三是从人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学校编制《评价促进发展》的学生评价手册, 采用自评、同桌互评、家长评价, 对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礼仪、卫生、交往、自律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师分周、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实现学生表现每天一小结, 每周一总结, 每月一评比, 对评选出的优秀学生, 进行学校和班级表彰, 让评价促进发展。

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目录) 第5篇

10、沙子小学校务委员会工作制度

11、沙子小学校务委员会工作细则

12、沙子小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13、沙子小学领导班子组织机构

14、沙子小学远景规划图

创新办学理念 突出办学特色 第6篇

我校领导班子遵循中国朝鲜族教育的特点和朝鲜族民族文化实质,在审视、总结学校传统、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提炼,提出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新的办学理念:植根朝鲜族民族文化,立足双语教育改革,为学生发展奠基。“奠基”一词,肯定了学校基础教育的特性,凸显了学校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未来奠基的根本归旨,指出了学校办学的任务,那就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后备人才,为学生的未来奠基。“朝鲜族民族文化”指传承优良的民族教育传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还可促使学生树立爱民族、爱家乡的责任感,也是给学生创造在多元化时代,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持之以恒地生存和发展所需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学校根据秉承这一办学理念,在继承学校原有优良传统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使学校各项工作更适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1继续加强汉授班试验改革。我校汉授班试验改革是原安图一小2001年开始实施的,至今已有10年。汉授班改革是全部课程采用汉语授课的同时加授朝鲜语文课,朝鲜语文与现行普通班朝鲜语文教材同步。此项实验改革自实施以来,得到了省、州、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州委 、州政府、州人大等领导多次来我校听课、调研,省委副书记全哲珠、州委书记田学仁也曾亲临我校听课,并对“双语“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极大的鼓舞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县委、县政府、县人大也十分关注我校的实验改革情况,为此专门成立了民族教育科,县领导也多次来我校听课调研,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意见。县进修学校每学期都派各科的教研员来我校听课指导,使实验改革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样以来,缓解了当时我校的生源危机,减少了生源外流,同时也吸引了部分汉族学生到我校就学,朝、汉、英,三种语言的掌握,为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建立健全“双语”型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双语”型教师培训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朝鲜族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语教育的质量,而双语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语型教师的质量。开展中小学“双语”教学改革实验,是提高朝鲜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继续探索符合我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力保民族教育理念和新课改理念,为教育实验开路,从而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此,我校把培养“双语”型教师作为此项实验改革的一个重点,制定了“双语型”教师培训计划,成立了“双语”教师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培训目标及培训措施。为便培训任务落到实处,每学期选派汉语水平较好的朝文班班主任到三中、三小、二小学习一周,学习当中还要上台讲课、评课。采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法培训“双语”型教师队伍;选几名朝文班班主任和汉授班班主任结对子,朝文班班主任到汉授班讲课,并共同评课讨论,以此来提高汉语水平,五月末,各教研组、学年组选派一名教师出一节公开课;为了提高每位朝族教师的汉语水平,朝族教师每月要写两篇下水文,每学期要用汉语写一至两篇教学后记;学期初开始组织汉族教师深入班级进行朝文听课,学会朝鲜语言、文字。规定每天学会两个单词,每周会说三句日常用语,学期末进行考核,在办公室,鼓励汉族教师和朝族教师多进行交流,一年之内,能听懂日常用语,能进行简单的对话。

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 第7篇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呢?以“生命从此更精彩”为办学理念, 源自对校名“华渝”教育内涵的发掘。

“华”, 古时通“花”, 《诗经》有“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名句, 谓桃花开放之繁艳。《说文》曰:“华, 荣也”。《尔雅》亦云:“木谓之华, 草谓之荣。”其意指美丽而又光泽。

“渝”, 特指嘉陵江。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 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嘉陵江终日奔流不息, 狭窄之处, 湍急而进;平缓之处, 徜徉而行;峡谷陡峻, 咆哮而下——其激扬之浪花, 奇崛之山石, 江上之明月, 宁静之沉夜, 无时无刻不在倾诉水的多姿, 诠释江的精彩!

“华渝”, 两者连用, 既有美丽光泽之繁盛, 又有蓬勃奔腾之刚健——“华渝”比喻我校师生如繁花盛开, 绽放生命之光彩;象征我校师生如嘉陵江水波涛汹涌、奔腾不息, 拼搏奋斗张扬人生之精彩——正因如此, 我校以“生命从此更精彩”为办学理念, 融校名于其间, 化美意于其中, 可谓言简意赅, 语精意深。

“生命从此更精彩”之为办学理念, 有着其深刻的教育内涵:“生命”, 即是谓之人生, 是指每一个在华渝实验学校就读的孩子的人生;“此”, 谓此时此地。此时, 是少年这个时候;此地, 即是指华渝实验学校。生命从此更精彩, 就是说让每个就读于此的孩子, 从现在开始, 生命变得更精彩;从这里开始, 走向自己美好幸福的未来。

有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还不行, 还必须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就是学校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 发挥本校优势而逐步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办学风格。根据我校深厚的“军工精神”积淀以及“生命从此更精彩”的办学理念, 我们提出“格润教育”的办学的特色教育。

“格”源自《礼记·缁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既指表现出来的品质, 也涵盖了法式、标准、规格的意思。我校由老牌军工子弟学校转制而来, “军工精神”积淀深厚。我校的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军人般坚毅的品格、理想的人格、阳光的性格, 骨韧、劲尖、气长、血旺, 这也正是精彩生命所必须包含的素质。

“润”本义为雨水下流, 滋润万物, 这里指我们的教育如同雨露般润泽每一个学生, 教师与学生一同分享精彩的快乐, 一道沉浸在“润泽生命”的喜悦、和谐、纯洁、博大的氛围之中。一“格”一“润”即一“刚”一“柔”完美的展现了生命的多彩, 让我们的学生从此走上精彩的人生大道。

“格润”取于英文“green”谐音, “格润人生”即“green人生”也就是“绿色人生”。绿色, 代表着生命的活力;绿色, 蕴含着健康的力量。“绿色人生”也就涵盖了“精彩人生”的意义。“green”, G—gear (适合) , R—raw (自然状态) , E—encouragement (鼓励) , E—essential (自发) , N—nova (新星) , 意味着我们追求一种适合每个孩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一种启发孩子在自然本真状态下生长的的教育;一种充满尊重与赏识的教育;一种引领孩子自省自发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教育;一种促进孩子在不断地成功中成长为一颗新星的教育。

“格润教育”的中英文解读相辅相成、内涵丰富, 不仅是对我校深厚“军工精神”的传承发扬, 还巧妙的阐释了践行“生命从此更精彩”办学理念及实现“精彩人生”培养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可谓言简意深, 恰到好处。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前沿。以市教委“‘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为指导, 以“减负提质”为目的, 以打造“格润课堂”抓手, 着力建设彰显“生命化”为主题的格润课堂生态, 构建学习“共同体”为基础的格润教学模块, 形成“润”为关键的格润教师行为, 生成“活”为表现的格润学生行为。所谓“格润课堂”即以“格”为经, 致力培养学生坚毅的品格、理想的人格、阳光的性格;以“润”为纬, 致力体现因材施教、自然本真、自主自发、尊重赏识、体验成功的生命化要素。采用分学科、分课型、按教学的实际需要搭建出不同的“格润教学模块”, 让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保证“格润特质”不走样的同时, 确保“自选动作”有创新。

如语文阅读教学格润六大模块:自读自悟、情境体验、合作探究、分层指导、适润评价、展示提升。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创设与实际生活链接的空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中、在适度浸润的评价中、在小组的思维碰撞中“三维”得以生长, 在适时的自我展示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快感、体现自信的力量。

活动性教学的现实形式与合理形式 第8篇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待探讨,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性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才是学生发展的源泉,只有通过主客之间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形成。本文意在粗浅的介绍活动性教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有效性的判定。

一、活动性教学的内涵及表征

(一)活动性教学的内涵

活动教学的核心概念就是“活动”。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活动性教学是经过长期的演变,不断发展而来的一种教学思想。由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创建的“快乐之家”到近代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都提出通过游戏、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延续到二十世纪以来,当代实用主义家杜威系统的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杜威主张教学的中心应该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使活动教学有了质的飞跃。他论证了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的唯一连接点。

基于对活动教学的简单回顾,可以得知活动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内外并重的、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活动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进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的新型的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并不是活动越多就越好,有些活动是无效的,被动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趋向。活动教学,不仅仅追求外显的活动形式,也强调内隐的活动;不仅仅追求知识的积累,也强调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活动的方法。因而笔者认为,活动性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根本要求是学生能够有积极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

(二)活动性教学的表征

活动性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多元化发展,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面对当下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要将活动性教学引入教学活动之中,必然会生成一些新特点。同时,要把握活动性教学的根本维度,也应从活动性教学的内在表征入手。

1. 以活动为基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活动性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是“活动”,而“活动”的过程也就是将所学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活动性教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断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

由此可见,活动性教学超越了以“传授”为基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的传授不再停留在浅层次的间接知识积累的过程,改变了学生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赋予课堂教学新的意蕴。活动性教学以“活动”为依托,将活动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因为只有活动才能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活动性教学通过学生主体的思维参与和有效思考,将感性的间接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以此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 以参与为核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学生的主体参与是活动性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活动性教学的“活”字旨在强调教育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恰恰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

由此可见,学生参与与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在活动之中实现参与,同时又在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活动,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性教学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突破之处在于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传授模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借助学生有效参与的机制来带动活动的展开。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无所谓活动性教学的有效实施,“参与”贯穿于活动教学的始终。

3. 以探究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活动性教学的另一显著特征是以“探究”为教学目标,重视对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活动性教学主张为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氛围、主动探究的情境,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以此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由此可见,活动性教学能够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认识到实践与探索对知识深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讲,活动性教学改变了单一的知识目标,重视实践、自主探究以及认知事物的能力。基于活动性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与活动中感悟知识的意蕴与内涵,深刻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发现问题,以此实现自主探究,达到将理论的建构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二、活动性教学的可能模式

随着对活动教学的不断探索,生成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体验式教学模式、交往式教学模式、创造式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体验式教学模式

只有体验的东西,才能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融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进入生命的唯一通道。该模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对活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活动意识,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对活动的独特的感受,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从而获取一种融于心智而存在的知识。由于个体对活动的体验与感悟不同,教师要宽容的对待学生的不同层次的体验,并予以积极的指导,避免学生陷入浅层次的、片面化的体验。要实现体验的内化,避免无体验的活动。

(二)交往式教学模式

活动教学中所倡导的交往式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问答式”交往,而是在师生之间搭建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的平台,强调教学中的主体间性,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该模式通常开展一系列小组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以及思想上的碰撞,实现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在分组讨论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问题的提出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避免使讨论流于形式化。因而,在这样一种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课堂交往的结果是双赢的,参与交往的个体均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现实素质的生成。

(三)创造式教学模式

创造式的活动教学模式,是基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等,开创制作、发明、设计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以此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该模式重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大胆创新,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并通过思维的探索,将内在的理论知识升华于实践应用之中,达到理论知识建立在实践支撑的基础之上,以此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高分低能”的现象。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一些有探究意义的课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研究的活动情境,进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实验、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交叉进行的相对独立的活动。该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单纯的传授结论的倾向,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建构、探究知识的过程。在探究式活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深度的研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促使学习活动的过程变为学生全身心发展的过程。

活动教学中的四种教学模式不是相互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交叉、重叠的。活动是一种多维度的、连续性的、整体性的复杂的过程。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将教学模式教条化、僵硬化,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并使其相互交织、融会在一起。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三、活动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偏差

(一)误区:活动性教学有效实施的障碍分析

1. 易陷入重“课堂”轻“课程”的泥潭。

随着活动性教学模式的推广,许多教师通过游戏、竞赛、操作等方式将“活动”引入教学之中,课堂教学看似热闹非凡,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然而,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发展、思维创造等方面并未有明显改观。一方面,教师没有把握活动性教学的实质。误以为活动的课堂、热闹的课堂,就是活动性教学。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活动而组织活动,造成活动无内容、无价值。另一方面,没有选择科学、合理的活动课程。忽视了课程实施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忽视学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导致课程实施的低效性,影响学习的实效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防止活动教学空洞、形式化。

2. 易陷入重“客体”轻“主体”的沼泽。

活动性教学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条件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活”即为主体的参与,“动”即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主客体之间的交往互动。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认识与实践还存在差异。一方面,学生往往处在“被需要”的角色。学校和教师都无视学生的真正需求,只是单纯的揣测学生的内在需求,试图通过活动来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造成学生“被活动”。另一方面,忽视学生的兴趣,活动设计过于“官僚化”。教师在活动性教学中仍然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迫于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不得不将学生的活动、探究引入所谓的“标准答案”之中。扭曲了活动教学的本质目的,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彰显。

3. 易陷入重“情境”轻“情感”的荆棘。

情感体验是活动性教学的精髓所在,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想象、思考,形成情知交融的教学氛围。因此,活动性教学的实施应该体现“情以物兴,物以情现”的思想。然而,当前的教学中,往往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和行为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和情感活动。一方面,教师未能“动生以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仅仅满足于外显的行为参与,误以为行为活动就是活动,将活动窄化。教师自身要用“情”去教学,去组织活动,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情境创设“教条化”。教师在创设活动情境时,都是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不免会忽略了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要试图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的结合点,并以此为载体,设计活动情境。真正达到“寄情于理”。

(二)理论界定: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活动性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学者提出活动教学的原则主要有:尽可能把时间让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去做;尽可能鼓励每个学生学有所长等。这无一不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有效的活动性教学应是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根本维度的课堂教学模式。

同时,学生的参与包含三个维度,即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无情感参与的行为参与会造成活动性教学的低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使其活动性教学有效实施。

因而,笔者认为,活动性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在活动中以行为参与为依托并蕴含着一定的心理投入。也就是基于情感参与的行为参与才能够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活动之中,使活动性教学达到最优化。

四、活动性教学有效实施的建构理路

(一)前奏: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活动

活动性教学的实施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活动为中介,在活动与知识之间建立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连接。教师要构建并创设科学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活动情境。并通过活动将教材中的“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使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

首先,教师要合理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游戏的设置和问题的设计,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达到以点带面,以线带串,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有层次性。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其次,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相结合。如若仅采取一种教学方法,会导致课堂活动的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很难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当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参与,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交叉进行,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最后,教师要把握活动的效度。教师在活动中应扮演好引导者、激发者的角色,适时地引导学生融入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将活动氛围、参与热情蔓延至整个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对活动内容的深度思考。

(二)高潮: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是活动性教学的关键环节。皮亚杰曾提出:“即使主体在非常被动的社会传递(例如学校教学)的情况下,如果缺少儿童主动同化作用,这种社会化作用仍然无效。”也就是说,学生只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才会使活动教学的“效益”最大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参与不是单纯的行为参与、肢体参与等浅层次的参与形式,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因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促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的深度与广度。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活动之中,更要关注活动中学生的思考过程。并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此深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最后,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材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知识体系就像一张蜘蛛网,教师要以教材的内容为中心,向周围撒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究空间。

(三)尾音: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活动性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可以说,活动性教学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良好载体,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活动作为知识经验的生长点。同时,我们应建构科学化的评价体系,不致使活动性教学有过程无结果。

首先,要注重形成性评价。活动性教学的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教学实施的客观性和整体性。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因而,活动性教学的评价关注的并非活动本身,而是通过活动或在活动中学生所出现的种种表现。

其次,要注重情感评价。在评价时,要注重学生的投入程度,最主要的是情感体验的投入,鼓励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三者的结合。同时,要考察学生自愿参加活动的情况。

最后,实施分层评价。由于学生个体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因而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分层评价体系。可以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非好学生“独享”。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观察评价法、自由表述法、活动交流分析法等多种方式交叉运用,做到因材施“评”。基于以上的评价方式,教师要对学生做出及时的反馈与指导,促使评价结果对活动性教学真正起到监督、调控和促进的作用。

摘要:活动性教学是一种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对活动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不免有失真、失效的现象,导致活动性教学的低效。本文基于对活动性教学基本义理的分析,通过梳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可能性差距,提出其本质是学生有效参与活动,由此探寻活动性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理论路径。

关键词:活动性,参与,情感体验,有效

参考文献

[1]胡重光.活动教学的理论演化与实践[J].求索.2004(5).

[2]杨莉娟.活动教学过程的新特点卟教育评论2001(3).

[3]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

[4]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陈新巧,赵书超.课堂交往:生命化教学的启动与展开[J].教育探索,2007(11)

[6]杨莉娟.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_当代教育科学,2007(2).

[7]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办学形式 第9篇

一、以办学理念为基础

如今, 校长所从事的工作是学校的教育管理, 核心是学校的价值体现、教育教学和组织领导。由于学校的特殊属性, 校长应明确自己不仅是学校的行政管理者, 更是学校教育、思想和文化的领导者, 因此, 校长必须从教育的本质出发, 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 形成既基于学校实际, 又颇具特色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经过实践与思考、提炼与升华的办学思想。校长是专业的教育领导者, 以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 领导学校不断发展是每个校长的专业梦想与价值追求。因此,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思考和批判, 才能汲取养分, 并完善办学思想;只有通过打造特色学校, 才能创新办学思想, 并使办学理念自成体系、自成一家;只有不断追寻教育梦想, 才能以一校之长的理念、行为影响师生, 并成为终身学习和自主创新的践行者。

二、办学理念的本质思辨

1.确定办学理念的基本方向

当下, 基础教育过度关注“双基”的教学, 并以扎实的“双基”作为教育的全部。然而, 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既不意味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也不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探究意识等的发展, 因此, 作为校长有责任反思学校教育是否切合基础教育的本质诉求, 即办学理念的基本方向。

2.明晰办学理念的核心内涵

基础教育的本质, 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也就是说, 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可见, 学校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教育, 即办学理念的核心内涵。

3.洞悉办学理念的指导意义

校长必须基于基础教育的本质诉求, 在办学实践中形成体现校长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目标追求和价值选择等的办学理念, 即基于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发展愿景、培养目标和价值追求等形成的理性化和系统化的思考。另外, 办学理念应以明确的主张引领师生员工, 以统一的教育思想影响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总之, 作为学校主导思想的办学理念, 脱胎于办学思想, 修正于教育实践, 作用于办学过程, 体现于师生成长。

三、“自我超越”办学理念的要义

1.校长的两个职责 (使命)

今天,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学校的校长, 有两个职责 (使命) 必须明晰。其一, 中小学教育应以育人为本,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升学, 更是一种保护, 即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污染, 保证他们接受适合的教育。其二, 中小学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奠基, 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教育不仅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才干和胆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质、广阔的视野和崇高的理想。只有这样, 学校教育才能适应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才能真正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例如, 我校追求成就每个学生的未来, 并为学生的发展奠基, 最终超越现在和超越自我。其实, 我校“自我超越”的办学理念便是立足于以人为本, 定位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自我超越, 旨在从唤起人的主体能动性入手, 调动一切资源, 最终达成管理目标。

2.办学理念的第一要义

办学理念的第一要义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社会各个体系的组成部分, 从其诞生之日起就负有培育人才和传承文化的主要功能。根据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 教育肯定不能独善其身, 而必须由培养“标准化”人才教育向培养“具有生命力”和“富有创造性”人才教育转轨。不过, 事物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规律, 教育的对象始终指向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 教育的“育人传承”功能使命相对稳定且变化甚微, 因此, 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发展, 始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 教育的变化是适应时代需求, 在育人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体现时代发展的内涵特征, 因此, 教育的本质必然是促进人的发展, 使人超越自我。基于此, 办学理念的第一要义是:以学生的自我超越为目的。

3.办学理念的第二要义

办教育的根本性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 只有学生发展, 教师才能发展。学生能实现自我超越的目的, 其根本在于教师的奋发、有为和自我超越。从人性管理模式 (或称文化管理模式) 出发, 学校管理哲学中的第一要素是教师管理, 即通过教师的自我奋发和超越,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持续不断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超越的发展, 而学生自我超越的发展需求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于此, 办学理念的第二要义是:以教师的自我超越为基石。

3.办学理念的第三要义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场所, 师生的卓越成长成就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此, 办学理念的第三要义是:以学校的自我超越为愿景。学校在师生自我超越的基础上发展, 而学校的发展又为师生的进一步超越与提升创造条件, 可见, 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的紧密依存与相互促进, 具体表现为螺旋式回环上升的态势, 由此, 形成了螺旋式生态发展“自我超越”办学理念 (如图1) 。

四、“自我超越”办学理念下的办学治校

基于人本思想、人的五层次需求论以及系统论建立的螺旋式生态发展“自我超越”办学理念, 一方面为构建学校的发展愿景达成了思想共识, 另一方面为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工作理念提供了顶层设计, 由此, 形成了基于“师生发展为本”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雏形 (如图2) 。

办学形式 第10篇

一、合理定位, 创新学校发展思路

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学校通过深入挖掘学校的精神底蕴, 对学校的发展进行了合理定位。

(一) 明确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就将产生什么样的办学行为, 形成什么样的办学特色。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确立了“以人为本、创新发展、学生的成长与未来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 创新举办了“祖国发展我成长”、“绿色伴我行”等系列活动, 做到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 明确工作思路。

围绕“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理念, 学校创新提出了以强化教师专业化发展的“8431”工作思路。即:“八种意识”, 全校要树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法律意识、创新意识、经营意识、忧患意识、品牌意识;“四抓手”, 推动学校发展要抓质量、抓安全、抓干部和师资队伍建设、抓精细化管理;“三让”, 让学生快乐成长、让教师积极向上、让校园充满活力;“一促进”, 促进学校健康和谐、跨越式发展。

(三) 明确奋斗目标。

学校确立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创重庆市级农村特色名校”的目标, 并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共识, 全校师生正围绕这一目标为之积极奋斗。

二、夯实基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该校通过开展“强师德、铸师魂”等系列活动, 造就了一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极强团队精神的教职工队伍。

(一)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学校积极倡导老师在“责任、团队、服务”六字上下功夫, 奉行“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教师师德标准。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 学校行政积极发扬多干实事、多动脑筋、多担责任、多受委屈的“四多”精神;号召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辛勤耕耘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不计较得失的奉献精神、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 强化团队意识, 增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 强化基本功训练。

学校着眼教职员工基本素质的提高, 切实加强继续教育工作,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并通过每期评选出优秀主任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教研组长、老师在全体教师会上经验交流 (含教研组工作、教学工作、后进班的工作、住校生工作、主任教师工作、班务工作) , 以激励和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教师读书室, 要求每个教师每天学习教育报刊40分钟以上, 并要求每学期写一篇总结工作经验、体会的文章。通过学刊、用刊, 大大提高了全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教育理论水平。广大中教师在学习的基础上, 加强理论研究, 并积极向外投稿, 现已有30来篇文章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三) 强化老少之间的“传帮带”。

学校有中青年教师20多人, 占全体老师的50%以上。学校行政在认真分析每一个中青年教师在思想、业务、能力等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中青年教师的特点, 所教学科, 本着自愿的原则, 组织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中青年教师结成“老带新”对子, 对中青年教师搞好“传、帮、带”, 落实培训计划。使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高, 全校中青年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成长, 在全校教师中能起到骨干的作用。

(四) 强化情感凝聚力。

在教师使用上, 学校注重给予每一位教职工充分的用武之地, 努力为教职工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 为他们成长提供平台, 并以“教书育人光荣”的事业感来留住人, 以远大的目标来激励人, 以一心一意为教职工办实事来温暖人。每年, 学校都要组织全校教师开展诗朗诵赛、“我的教学生涯”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组织教职员工到永川区普安、临江小学校等兄弟单位学习, 组织送课下村等活动, 使学校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三、强化管理,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发展过程中, 学校狠抓常规教学管理,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质量得到有力提升。

(一)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为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明确提出了“三个必须、两个倾斜”的要求。“三个必须”, 即学校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工作这个中心, 必须狠狠抓住教学管理这个核心, 必须大力强化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重心;“两个倾斜”, 即学校工作要向教学倾斜, 教学工作要为学生倾斜。在这样的要求下, 全校上下关心教学、谈论教学、服务教学的气氛高涨, 为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突出教学范规化管理。

为确保教学规范高效, 学校注重依靠科学的评价制度, 加强了对常规教学的有效管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了《永安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值周工作考评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学生三面流动红旗争夺制度》、《永安小学常规》等规章制度。同时, 加强对常规量化考核工作, 实行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和各村主任教师工作月报制度, 将每学月的工作定量与定性进行考评, 作为班主任任期的条件之一, 从而有力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三) 突出教学质量监控。

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定期分析全校各班在津北片区、江津的名次和整体水平。从教师教学活动入手, 开展一系列教学展示评审活动, 并组建帮扶小组, 每周有针对性的对弱的学科、班级进行跟踪调查, 找出问题所在, 着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 学校还经常拿出具体方案, 分析现状、分析师资、分析学生, 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科学习竞赛活动, 以提高全校各班级教学质量。

四、主题鲜明, 德育活动各具特色

学校一直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办学宗旨, 通过创新开展各类主题鲜明的德育活动, 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德育活动丰富多彩。

学校通过少先队设计了诸如“感恩教育从我做起”、“英语风采之星”、“环保知识知多少”、“祖国发展我成长”等一系列活动, 做到每月有活动, 每周有收获。学校通过一年一度的“四节” (即风筝节、英语节、读书节、体育节) 活动, 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以绿色学校为契机, 积极倡导环保教育, 开展“我与绿色同行”主题队会, 评选环保小卫士, 开展环保征文活动等, 并有4篇文章荣获重庆市等级奖, 学校也因此连续三年被江津区环保局评为环保教育先进学校;通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迎奥动、展英姿”师生“拼搏杯”田径运动会、校园集体舞活动、第三套儿童广播体操比赛等, 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 加强体育锻炼时间, 增强体质;通过开展唱红色经典歌曲比赛, 坚持每周星期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和每天进行升降旗, 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情结;在学生中评选“四星、四天使” (即感动校园之星、才艺之星、科技创新之星、阳光运动之星、爱心小天使、微笑小天使、文明小天使、孝心小天使) 活动等,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 德育交流平台形式多样。

为加强全校师生交流, 该校还注重发挥其“二站、一台、一刊、一校本教材”的作用, 创新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

“二站”即星星火炬广播站和学校网站www.yaxx.org.cn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 为学校师生成才提供平台, 这刷新永安小学的教育新篇章, 也为教师成长, 提升学校品牌打下基础。

“一台”即永安小学“七彩桥校园电视台”, 能做到各种活动现场直播。

“一刊”即校刊《七彩桥》:做到每学期一期, 反映学校师生的生活, 学校开展各种活动在区教委主办的网站、教育信息、江津日报、江津网站等发表40多篇次, 学校许多青年老师已展露头脚。

“一校本教材”即《成长的足迹》:反映学生个性, 让学生成长, 真实记载学生在小学的学习生涯。

办学形式 第11篇

有的教师只满足于学生对句式、段式或篇章结构写法的了解。比如教学《颐和园》(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教师问: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昆明湖的美的呢?学生回答说:这句话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昆明湖说成了镜子和碧玉。教师马上肯定:对,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的美,这样的写法值得学习,今后我们也可以像作者这样用比喻写出事物的特点。如此教学,就把原本灵动的“表达方式”视为静态的、僵化的、枯燥的语文知识,获得的仅仅是空泛的、概念化的语言形式的名称,于语言能力的提升无补。

有的教师盲目选择学习内容,不管具体的语言形式适不适合迁移,是否有模仿运用的价值和必要,也不管语文知识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都要安排练习。比如《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自然段采取了“总分”写法,告诉人们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后,就让同学们以第三自然段的小艇内部陈设为内容,进行先概括后分述的写法迁移,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总分”段式结构是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已经反复练习,熟练掌握了,到了五年级再进行这类仿写,显然是不适合的。

有的教师一味追求“一学必仿”“一学即用”。比如《泉水》(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5自然段分别写泉水说的话:“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这四句话内容相近,句式相同,一位教师让学生学着说说泉水还会说什么,结果学生绞尽脑汁也说不出什么来,因为“多”“清”“甜”“美”基本涵盖了水的特点,二年级学生还能说出什么来?我们认为,模仿课文中典型的语言形式,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能力,但并不等于一学就要用。

有的教师过于相信“读”的作用,片面地认为多读是领悟表达方法的主要途径,于是,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傻读”“死读”,但学生依然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其实,语言感悟离不开“读”,但仅靠“读”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读”与“品评”“想象”“比较”“还原”“揣摩”和“追索”等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在语言形象的激活中,领悟作者精妙的遣词造句、精巧的谋篇布局、精当的表达方式、精美的文学意境和精湛的语言艺术,把“表达方法”这一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读写技能。

由此看来,要改变这种形式化、概念化的语言形式教学现状,就必须透过语言形式本身,深入到语言形式的“内容”上,并在对语言形式内容的过程性揣摩和体验中,体味到语言表达的精妙与独特,获得语言美感的陶冶与锤炼,促进“语言图式”的建立与丰富,从而真正实现语言形式教学应有的“再生”价值、“增值”功能和“繁衍”作用。

一、 由表及里,揣摩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对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名称都是耳熟能详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懂得应该在什么内容、什么语境、什么情况下使用比喻、拟人、排比,或怎样用比喻、拟人、排比才是最为妥帖,最为得体的。从这一角度说,“怎么写”其实包含着“用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正因如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才提出中年级要“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年级要“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的学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品评、朗读等手段,穿透“两层”(语表层与内蕴层),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课文恰到好处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词性、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的神奇效果,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理由,从而把语言对象的形态、句式、语调、含义等充分地内化于学生的语言图式之中。

比如《惊弓之鸟》(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有这么一段话:“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故事的高潮,更是作者有意安置的妙手之笔。从内容上说,这是更羸向魏王讲述自己不用箭却能射下雁的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难的是它的语言表达。这个句群结构比较复杂,按“观察—分析—推断”的顺序有序展开,并且多次运用了包括因果式倒装句在内的因果关系句,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极为少见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是需要学生领会的。教学时,可在初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出示句式:“大雁因为 ,所以飞得慢;因为 ,所以叫得很悲惨;因为 ,所以它一听到弦声,就拼命往高处飞;因为 ,伤口又裂开了;因为 ,所以就掉下来了”。把这段话变成常见的“因为……所以……”的句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间的内在关系,发现这段话的因果式表达特点。之后,以“如果随意抽去其中的一个句子可以吗?为什么?”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明白更羸从观察到分析再到推断这一严密的思维过程和环环相扣的表达顺序。接着深入研究,弄懂第二句用因果式倒装句,强调的是“因”,这样更能凸出更羸的分析,第三、四句不出现因果句,避免了内容的重复,增强了语言表达的简洁性。最后通过师生或生生分读因果句,进一步感悟到这样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在强化思维严密性和推理说服力方面的独特作用。

二、 由悟到仿,追求语言形式与表达情感的融合

习得了语言形式,感悟到了语言表达的精妙,充其量只是语言运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并不说明可以自如表达了,这是因为,表达是一种极为个性化的行为,一方面,语言形式往往受制于语言主体的心灵模式和思维方式,受制于语言内容,不同的语言主体和语言内容,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可借鉴、可模仿的语言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别人”的,要把“别人”的语言形式纳入到自身的语言系统,当然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期;另一方面,言为心声,表达主体如果缺乏表达的动机和欲望,缺失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行为就不可能完成。高质量、理想化的仿写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形式的正确模仿和合理摹写,更不是为仿写而仿写,而是借助语言形式把学生想表露的心声和情感生动、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语言形式与自我情感的和谐交融。因此,我们在重视语式迁移运用的同时,更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经验背景、表达情感的充分调动和激活,让仿写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

如《再见了亲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是一篇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其显著特点是采用第二人称的手法,以志愿军的口吻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谊,前三个自然段都是以“劝慰——举例——抒情”的形式构段。当学生了解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有些教师让学生试着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以朝鲜人民的口吻,模仿这样的段落结构写一段话,但效果并不好。事实上,此时还不宜马上安排模仿迁移练习,因为虽然学生课前已收集了一些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付出了一切的相关材料,前三个自然段内容中也隐藏着这样的内容,但此时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还没有深切的体会,情不动辞何发?只有通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学习,学生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再进行深情描述,推波助澜:看着即将启动的列车、看着即将分别的志愿军战士,前来送别的大娘、小金花、大嫂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她们心中有多少话想说呀,你能学着前三个自然段的样子,替她们说一说吗?此时,学生感情达到了高潮,心中想说的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自然写得情真意切、文采飞扬。此时的表达已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更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

当然,句段仿写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初仿不脱离课文语境,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言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语言感悟;再仿迁移到课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现生活情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为了提高迁移训练的语言品质,应尽量给学生搭建一个循序渐进的迁移平台,让学生在由低到高的思维坡度上前行,实现从“悟”到“仿”、“仿”中求“新”。比如《画家与牧童》(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理解了“一……就……”的句式特点与作用后,先让学生结合本段语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完成口头练习:“看画的人一 ,就 。”“有钱的人一 ,就 。”在此基础上,再用“一……就……”自由说说生活中的人或事。这样从句式学习到句子改写再到自由说话,从文本内容到生活见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经历了“模仿—迁移—创新”的训练过程。

三、 由浅入深,迁移运用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

语言形式教学不能仅仅把关注点放在感受语言形式的表达效果和写法模仿上,如果我们还能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习掌握如何关注语言形式的方法,教给他们学习语言形式的阅读策略和技能,那么他们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课外阅读了。

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总分段阅读为例。从三年级开始,教材大量选编了不少含有“总分”段式的课文。教会学生如何阅读“总分”段,成了中年级段落教学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怎么进行这一项目训练呢?笔者在教学《珍珠泉》(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文时,根据本文描写“泉水”和“水泡”这两个重要段落都采用了“总分”的段式结构这一特点,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三个教学流程:首先提示方法。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归纳“总分”段阅读的三个基本步骤:一是找出中心句中的关键词;二是理清段落的层次(围绕中心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三是找重点词句,边读边体会,并以“‘总分’段阅读小秘笈”的方式投影出示,为接下来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拐杖和支架。其次是范例引路。以“泉水”一段为样本,指导学生依照这三个步骤。按部就班地一一落实、严格练习,并对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文字进行品读、欣赏。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回顾总结这一段话的学习方法和步骤,最后是独立运用。学生或独立或合作,运用刚才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水泡”一段,再全班汇报交流,评价提高。这样从“示法”到“范例”再到“运用”,在真实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当场学、当场练、当场用,有效地实现了读法迁移、学以致用,效果相当明显。

四、 由暗变明,促进学生“心理图式”的丰富和建构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透视的“暗箱”,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发现自己身边不乏能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本的阅读高手或迅速组织材料下笔成文的写作高手,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具有一个完善的阅读认知结构或写作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称之为“心理图式”。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既然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言范例来建构和丰富学生的“心理图式”?倘若如此,语文教学岂不变“暗里摸索”为“明里寻求”,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获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比如《鱼游到了纸上》(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一文,多次运用了“实在加联想”的方法描写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为了让这种方法被学生熟练而牢固地掌握,一位教师重点做了四件事:一是认识写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句话就是采取了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才把青年画鱼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二是巩固写法。先让学生从本文中找出两处同样写法的语句,再回忆之前学过的《全神贯注》中的四个类似语句,这样有意识地把散落在各篇课文中的相同语言现象集中起来,使得学生在不断的信息刺激中,强化了对语言现象的印象,同时也明晰了这一写法既可用于写人,也可用于写事,还可用于写物,扩大了对语言表现力的认识,促进语言“心理图式”的深化。三是内化写法。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句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这样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种写法的两个写作“秘诀”:第一,想到的必须是在看到的基础上,两者之间要有联系,第二,要用“仿佛”“好象”“似乎”之类的词语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连在一起,从而形成知识的提炼和概括,习得并内化语言表达的规则和技巧,进而实现“心理图式”的建立和丰富。四是迁移写法。教师出示一段以“跳绳”为内容的、只有看到的没有想到的习作片段,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给这段话中的相关语句添加上想象到的。果然,凭借着业已建立的语言图式,学生完成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办学形式 第12篇

一、师资力量

师资问题应该是中外合作办学能否顺利进行的核心问题。如果以中方教师为主, 则要求教师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又对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够应用自如, 且熟悉国外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如以外方教师为主,由于外方教师大多不会汉语, 这又对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国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大多选择中方教师为主。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会计专 业人才能够 胜任双语教学 的要求,但由于数量有限很难满足需求。目前很多高校只好让一些英语水平较好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但这些教师大部分只是在外语的读、写能力上较强, 而听、说方面难以做到熟练;同时由于缺乏留学经历,对外语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不大了解, 因此大部分双语教师只是使用英文教材, 按照中文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来讲解, 这样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

所以学校应增加对师资培养的投入,引进海外会计专业人才的同时,选派本校会计专业教师到合作项目的国外大学进行培训, 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 帮助其转变中国式的教学思维,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解国外办学的思想及理念。

二、教学目标

任何课程的双语教学均具有学科内容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双重目标,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形式下的会计课程双语教学也不例外。其目标绝对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而开设的专业阅读 课,也不是简单的学习会计专业外语术语, 而应该是学生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 不仅学会会计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更能掌握会计的理论和知识,能够阅读更多的英文资料和文献,了解国际会计的前沿动态、新的思想和观念,熟悉国外会计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其英语思维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尽快适应国外全英教育的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模式

目前双语教 学的模式 一般有三 种,第一种是全外型,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外文板书或课件,教师采用全英文授课, 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非常高。第二种是混合型,即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外文板书或课件,但教师用外语与汉语交叉授课, 尤其是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外文教材中晦涩的表达部分和容易造成学生理解偏差部分都用中文解释。第三种是半外型,属于初级模式,即采用外语教材,只用中文授课,板书或课件用中英文配合制造, 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低。

对于联合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 虽然出国前国内学校已经为他们安排较多的英语专业课程, 但是由于会计课程的专业性较强, 会计专业英语与通用英语差异较大, 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英语词汇, 也仍然不能准确阅读理解会计类的专业文章和教材, 建议先采用“半外型”模式,慢慢向“混合 型”过渡,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效果灵活调整中文和英文比例。

四、课程教材

以前我国会计双语教学较多使用的是国内自编的专业英语教材,虽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其中国式的思维模式不能提高学生对英文资料的阅读能力,也违背了语言、专业知识和思维三者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所以建议采用原版的英文教材,最好能与合作办学的外国学校使用的教材同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最专业的英文表达方式,而且为将来国外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原版教材一般更加生动,案例资料更加丰富,能够及时反映学科发展变化, 教材后面附的参考书目和网站, 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针对会计专业而言,建议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应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会计理论和实务都已经成熟。

采用英文原 版教材应 该注意的 是, 会计学的英文原版教材是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编写的, 在对经济业务的处理上与我国的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教师在授课时这方面应多加以解释; 原版教材中案例涉及的外国公司学生相对比较陌生,课下也不太容易找到更多的英文资料来进行延伸阅读,容易引起整个学习链的断裂,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外文资料的来源。

五、教学方法

国外大学都很注重教师主导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英国的大学为例,会计类的每门专业课都分为两个部分:课堂授课和辅导讨论课,每门专业课一周两次,每次两个小时。课堂授课部分,一般由一到多名教授或讲师为学生讲解专业知识、理论、近期学术发展等,为学生搭建专业理论框架,是教师指导型教学。教师讲述基本的理论和概念但不做太多展开的解释,每节课的信息量很大,速度也会很快,不过于依赖某一具体教材,而是给出很多课下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这样做的好处就是留给学生课下继续思考的空间,更有利于知识的消化, 而如何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师更多是放在辅导课上来完成。教师在课堂讲座部分着重发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作用,注重对学生新领域或新知识的探索能力和辩证思维方式的培养。而我国目前会计双语的课堂授课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师灌输 型教学,没有单独的辅导时间,课堂时间既要讲理论又要讲习题,课堂讨论的机会基本没有,而学生在课下的延伸思考和延伸阅读也很缺乏。

在课堂辅导讨论课上, 教师一般会提前给定背景材料或问题,让学生事先做好充分的阅读和思考准备。辅导讨论课一般按照年级高低不同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 大一、大二基本都是根据课堂讲座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习题练习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相关理论和概念。比如课堂上教师主要讲的是“成本”, 那么在下个星期的辅导课上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选取不同类型的企业, 对其成本的构成进行计算,通过实例让大家理解成本的概念和分类。而对大三、大四的学生而言,辅导课更像一个研讨会, 引领讨论的人有时是教授,有时是同一专业的在读博士生,形式较为随意,大家围坐成一圈或三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采用不同的讨论方式,如自由发言、情景模式、小组讨论、小组辩论等。教师会让学生事先进行指定材料的阅读和延伸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材料的陈述展示和讨论。这样的辅导课难度明显加大, 对专业性要求更高,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的思路、落落大方的举止和明朗的表达,为学生将来做毕业论文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在会计课程的双语教学中, 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尤其需要增加辅导和讨论环节, 利用小组讨论、发言、辩论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鼓励学生养成延伸阅读的习惯,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 以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

六、考核方式

在国外对学生专业课的考核一般有两个特点:分阶段考核和多种方式考核。所谓分阶段考核,是指每门课在一个学期里面除了期末考试以外,会有一到两个小测验。教师非常注重平时的作业成绩,期末时也有试卷考试,或采用网上限定时间答题的方式,但是在分数上所占比例都不高,占比例最重的是平时的作业和报告。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要求学生根据现阶段所学内容写一篇2 000字左右的学术文章,最后的得分和教师批改评语会反馈给学生。所谓的多种方式考核,即在一学期中布置多次项目性的作业,包括讨论报告、调研报告、学术小论文等,并分别在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 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 学生只有顺利通过各个阶段的考核,该门功课才能过关,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平时学习的积累和思考。同时国外大学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学生的行为道德规范上,要求学生诚实、正直,遵守学术道德,如果出现抄袭等道德问题给以严肃处理,所以无论是平时的作业报告还是毕业论文都要经过抄袭软件的测试。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专业课成绩的考核主要采取期末成绩为主,平时成绩为辅的方式:比如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判断标准比较宽松,来源于出勤率和课下作业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则采用任课教师统一出题的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的缺点容易造成学生的投机心理,突击复习,不重视平时的积累。所以建议在国内的会计双语教学中应该丰富考核手段,更加注重形成性过程的考核,考查与考试配合,在一学期中布置多次项目性的作业,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 避免学生的突击学习,督促其更加重视平时学习的积累和思考。

七、信息技术

国外高校都非常注重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以与我校合作的英国龙比亚大学为例,针对每一门课程在学校网站上都有 一个相对应的 课程模块 “moodle”,是教学管理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每学期期初教师都会将本学期该课程的课件和辅导课所需的案例资料和讨论问题、作业及考试 安排上传到模块里面,学生可以自由下载;同时授课教师也会在模块上列出与该门课相关的延伸阅读资料,可供学生下载或在图书馆及书店查找。

国内的学校也应建立专业的电子化教学系统,采用开放的技术,构建一个丰富自主、开放交互的教学支撑环境。 系统中应设置双语课程资源链接、智能答疑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师生交互平台等教学模块,学生可以及时提出问题,教师能及时解决问题,与学生实现持续的交流。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学科热点,收集教学用的英文材料和案例素材,向学生推荐与课程相关的英文文献和专业网站,培养学生检索、阅读英文专业文献的能力。X

参考文献

[1] .周江燕.论会计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新西部,2011,(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办学形式】相关文章:

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06-16

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探索与实践09-13

办学价值05-06

办学问题05-15

办学效益05-24

集中办学06-02

办学体制06-19

办学主体06-24

办学启示06-24

办学经验06-27

上一篇:系统的实现下一篇:健康是一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