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2024-05-30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精选12篇)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第1篇

小学科学是面向3——6年级小学生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它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应该放弃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尝试更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在我看来, 探究式正是这样一种值得我们尝试的新型教学方式。

那么, 探究式的科学教育是什么呢?笔者参考了研究儿童科学教育的书籍《吉姆的工场》中对于探究式科学教育的表述, 大致包括以下基本环节和过程: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 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 (想法) 出发, 提出问题;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进行观察或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 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恰恰同新课标改革的改革目标“学生观, 发展观, 知识观, 课程观”相适宜。所以, 在上述科学教育方式的基础上, 结合考虑新课标的改革目标, 探究式的科学教育应当是充分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作为启发者, 引导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 帮助学生在了解基本科学概念的基础上, 意识到与之相关的问题, 并在发现对于相同问题不同人持有的不同观点, 也就是“争执点”后, 教师再加以引导, 激发学生兴趣并鼓励学生用实证方式而非经验性的证明自己所持的观点, 由此实现探究式教育。与此同时, 教师在鼓励学生证明所持观点时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测量和观察结果本身不能作为证据来进行解释, 学生应该学会如何用数据作为论据支持或反驳对一事件或现象的解释。

笔者的女儿正是经历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一代学生, 在她读小学的时候并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科学教育, 主要学习的重心都放在了语文数学这类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学科上。因此, 进入大学之后, 她才慢慢认识到实证研究以及发现问题, 认识问题, 用数据证明观点的重要性。也是从这时候开始, 她才正式学习到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笔者认为, 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的模式的缺失, 忽略了对于学生而言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和可获得的数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果真如笔者所言, 小学科学教师将要面临的挑战都是十分巨大的——它不仅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极为重要的。笔者想到著名教育学家付道春的一句话: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角色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十分恰当的, 与教育方式改变相伴随的正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 在教育的过程中究竟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怎样的角色才可以使我采取的探究式教育方式行之有效, 令学生有所收获?

教师应从“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因为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 教师大多采用“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受到很大限制, 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笔者对新课标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强调“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一词出自于《礼记•学记》: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敖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为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 都得到提高。虽说古语中“教学相长”并非是说学生与老师的关系, 但笔者认为这个词语用在形容新课标下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使非常恰当的——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 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学生通过学习和效仿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下科学教师首先应当是学生进入学习时的引导者, 我们不再只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应关注学生想要学到的知识是什么, 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知心朋友。比如, 如果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内容是“植被”, 一般来说我们就会根据书的框架, 从植被的概念, 植被的类型等方面进行。但是, 假如我们在指出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是“植被”之后便询问学生想要了解植被的哪些方面, 而不是按部就班进行讲授, 课堂将会变成怎样?——更加活跃, 更加具有吸引力。其次, 教师应当是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但绝不是决策者) ,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鼓励并帮助学生问题作出研究。当学生遇到瓶颈时, 与他们共同探讨;当学生有所收获时, 一同分享喜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第2篇

张树有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研究

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时代发展,价值取向更易,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也不断变革。在以知识本位为核心理念的文化价值观下的传统教学评价从功能、内容、方式和评价主体上都显示出一元化的趋向。首先评价功能重甄别,传统的教学评价有一个基本假设,即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学习优秀,而大多数学生都属中常。为此,评价就要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其余的只能获得较低成绩。这样,评价无形中变为一种甄别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能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大多数学生成了失败者,成了上述假设的殉葬品。其次评价内容重知识,传统评价侧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这样往往导致重知识,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再次,评价方式重笔试,传统教育以选拔和升学为目的,依据为笔试所得的分数,缺少体现现代评价思想的新方法。另外,评价主体重教师,传统教学师道尊严,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宰者”,掌握评价学生的“生杀大权”,导致了评价主体单一,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的价值。传统教学评价把许多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因素都摈弃至视野之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主流精神。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观被确立后,传统教学评价欲益显出弊端。教学评价的主旨必然从游离于人的发展之外回归到对人自身的关注,教学评价也必然要走出“一元化”的藩篱,迈进“多元化”的世界。它主要表现为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一、评价功能的多元化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而决不是简单地进行优劣高下的区分。评价不应成为“筛”,而应成为“泵”,所以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以外,还具有反馈调节功能、积极导向功能,另外还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展示激励功能。现代评价更多地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作是为评价者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被评价者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同时所配合的恰当、积极的评比方式和反馈方式,换个角度看,在很多时候也将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手段。其二,反思总结功能。现代评价更看重个体的参与。参与评价通常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有助于调动其内在动机,成为自觉的内省与反思的开始,将有可能促使其认真总结前期行为,并思考下一步计划;这将有助于养成个体建立反思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其一生受益。其三,记录成长功能。现代评价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可以较清晰、全面地记录下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对于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评价个体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评价注重过程这一核心特点的具体体现。

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现代数学评价关注人本身,与人的丰富性相适应,评价内容也应是丰富的,除了传统的一些评价内容外,还应注重以下内容:

1、多一把“过程之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结果有意义但学习过程本身就具有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取的远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还可经历一个合作交流、自我反思、总结经验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特设了过程性目标,用“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过程。所以评价要到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探索精神如何?数学思考的过程又怎样等多方面内容。如在“测一测,你能将实心球投多远”?这一活动中,首先要考察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地提出测量的方案,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上述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

2、多一把“情感之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是否有好奇心,求知欲是否旺盛,有无克服困难的意志,是否能从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等。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怀学生的精神家园,要善于通过引导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如,对数学兴趣极高,积极参与活动、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同学,即使成绩不是出色,也要高度表扬,对具有相反特性的同学,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一瞬间的“闪光点”,激发其情,如下面几句评语:“今天你很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真棒!”“你今天像个数学家一样很有探索精神”。

3、多一把“个性之尺” 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育的强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致力于发展每个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品质。”现代教育要抛弃模式化的培养方式,不要求千人一面。首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改变以往那种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如,设计的问题要求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这样就能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弹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其次,现代教育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提倡有差异地发展,所以评定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如“90分与90分不同”,也就是即使学生所得同样的成绩,也要依照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习惯态度的差异进行不同的评定。

4、多一把“实践之尺”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此,评定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实践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数学知识,或靠题海战术取得的熟能生巧的解题技能。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具现实意义的、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对同学喜爱吃的水果进行系计,设计安排一次茶话会”、“为学校设计一个花园”等。

三、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能增进教学生机,促进学生发展。

1、优化“笔试之尺”

笔试仍然是评价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方式,笔试评价应把学生引向:要理解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要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而不是机械做题,要开放思想而不是满足于一种思路,笔试评价需要改革试题的内容与形式,塑造生动活泼的真面目,使学生不再惧怕它“冰冷无味”的旧容颜。试题内容要具真实性、情境性。传统试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而教育价值更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可考虑一些开放问题与综合问题,试题形式要灵活多样,可用文字式、图画式、表格式、操作式等。

2、融合“多种之尺”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除笔试之外,还可采取口试、课题活动,日常观察等等,下面着重介绍四种评定方式:

①档案袋评价。档案袋(或称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的“故事”,是评价其发展水平、努力、反省和进步的理想方式,相对于纸笔测试和其它快照式评价而言,它能向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提供丰富的内容,反映学生知道些什么和能做些什么。应用档案袋的最大优点,就是它能为教师提供其他评价手段无法提供的很多有关儿童的重要信息。档案袋十分注意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学生可以选择将什么装进档案袋,可以参与档案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和进步与他人分享,档案袋评价提供给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和反省的机会。档案袋评定要注意三个问题:收集学生作品样本的代表性、评价标准的说明和档案袋的运用范围。例如,在对小学第二学段综合应用部分进行评价时,学生可利用档案袋收集以下资料,以反映自己的探索过程与取得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收集的有关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活动报告或数学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反思。

②延迟评价。数学教学的学段目标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对此,教师可以选择延迟作出评定的方式。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的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解答。当学生通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给出鼓励性评语。这种“延迟评定”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延迟评定”能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③合作评价。我们在重视学生评定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的同时,还要倡导学生在评定中的小组合作方式。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臵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索,使学生面对试题孤军奋战,这不利于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和技巧,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现代评定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成了合理的评定内容。这种评价方式称之为“合作式评定”。

④体态语评价。评定方式可以日常化、通俗化,如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微笑,一个赞许或制止的表情,点头或摇头,都属于教育评价,我们提倡这种体态语评定,它使学生感到随和亲切,有“润物细无声”之效。每种评价方式各具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如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习态度,从档案袋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合作活动中了解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技能等等。

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教学评价应使评价主体与客体从二元对立中摆脱出来,消解“评”与“被评”的矛盾,并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评价结合起来。

科学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种方式 第3篇

科学史教育的意义不在于简单介绍历史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但科学教材的容量终归有限,而科学史的内容纷繁复杂,我们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科学史的教育呢?

一、在教学环境中渗透科学史教育

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空间张贴有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的图片或利用黑板报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现等。可在学校的阅览室增添有关科学家故事、科学发现史等方面的书籍。有一次,在上“电”的内容时,讲到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时,有一个学生就举手说:“老师,我家里就有一张爱迪生的图片。我知道爱迪生的故事……”下课,我找了那个学生,原来他的家里有一本挂历,上面就是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在教学环境中渗透科学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科学史教育

1.课始导入科学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史大多具有故事性,如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得发现了浮力定律等。每一项科学发现的背后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科学史的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阿基米得在浴盆里洗澡,突然他赤身裸体地大喊大叫:“发现了,发现了!”跑到街上,那么他究竟发现了什么呢?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五下第一单元物体的沉与浮的引入部分,从而和孩子们一起去探究沉浮的秘密。又如在六上《电和磁》一课的开始,教师就可以直接谈话引入本课的学习:“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做了什么实验?他有什么发现?我们也来做一做这个实验好吗?”有什么发现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获知,这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还让学生感觉到我就要经历科学家那样的研究了。

2.课中融入科学史,引领学生经历探究

科学史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理解的本质和实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与科学史教育紧密集合起来。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及科学的本质内容。《电和磁》一课老师在介绍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向一致,接通电流,磁针偏转,电流越大,偏转的角度越大,最大是90度。断开电流,磁针复位。最后,要求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从多角度来思考,归纳出是电流产生了磁性。于是这又能引起学生无比的成就感。

3.课末引入科学史,引发学生拓展学习

课结束前,老师再引入科学史,激起了学生对科学新的关注。在课外学生可能会去像科学家一样去做研究,可能会去进一步地了解科学家的事,增强认识,进一步体会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如在讲到《动物的繁殖活动》时,可以告诉学生:“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又有了一种新的繁殖方式——无性繁殖:克隆。想具体知道克隆是怎么回事吗?请大家课后再去阅读资料库中的知识或查找其他相关材料。”这样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三、在课外活动中拓展科学史教育

1.在专题研究中学习科学史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科学家书籍等来搜集专题性质的科学史料开展学习。课外收集的资料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展示,比如以报告形式、编写科学小报、课堂交流等形式来介绍科学家的重要事迹或科学发展的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学习中对科学的思想性、社会性、文化性等人文因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在网络资源中学习科学史

互联网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科学史资源。这个资源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带给我们更丰富的感受与体验。作为老师应该积极为学生提供科学史网址,并可通过学校网站或个人博客提供科学史资源。如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社的网站上就有“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里面具体介绍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

教师可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些科学的学习资料。例如:在学习《信息的传递》时,学习信息传递有关内容前,教师让学生上网查询了有关介绍古代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史的图片和资料,学生看了这些资料后被古代的传递信息方法大大吸引,对于后面的学习过程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对于帮助现代传递信息的方法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

在学完某一科学内容后,教师还可让学生主动整理科学史的知识,并利用互联网补充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如进行科学家的图片展、故事会,出手抄报、电子小报的形式广泛发动学生多方面收集一些科学史的资料。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第4篇

1 课堂教学中“融合式”方法研究

课堂中的“融合式”是指在课堂中利用各种方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这种课堂教学中“融合式”方法有很多。

1.1 利用榜样, 巧妙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和做法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如果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 并且能够在课堂上做出榜样, 学生将会跟随教师的步伐, 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本身协调发展的意识, 进而转化为学生可持续生活的方式。

1.2 利用游戏, 有效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教育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时, 学生学习精力集中、思维敏捷、记忆深刻、想象力丰富。7~9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 思维活跃, 自制力比较差。在科学教学中运用游戏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加深学生理解, 强化记忆, 提高学生探究世界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1.3 依托案例, 拉近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距离。

依托案例可以拉近科学课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距离。依托案例也就是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道理, 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 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1.4 创新实验, 在实验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创新实验、绿色实验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验中的体现。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实验。教师可以抓住实验这个机会来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倡导绿色实验、创新实验。

1.5 采用头脑风暴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头脑风暴就是把某一主题相关的人员集中起来, 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 以集思广益。同一般的讨论相比, 头脑风暴更加自由, 更加灵活。它试图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 让每个与会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它的主要规则包括:当有人发言的时候, 其他人必须仔细的倾听, 不能中间插话对他人发言做任何评价。当没有其他人发言时, 你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会者的观点也许有些不成熟或者不恰当, 但是他的发言可能会激发他人的思维, 产生新的观点。

1.6 利用自主学习方式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以对学习效率和学习技巧的反馈为基础, 选择和运用自主学习策略, 以获得渴望的学习结果。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 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 独立性和异步性。自主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 还能够学到很多学习方法和技能, 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方式来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2 课外活动中的“结合式”模式及策略

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目的。

2.1 课外活动中的“结合式”模式。

通过对课外活动中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分析。课外活动一般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三个阶段对于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同样重要, 所以各个阶段都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准备阶段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 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策划活动具体实施步骤, 策划步骤中也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实施阶段也就是实践阶段, 更加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针对突发事件或者突发问题, 解决方式也要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总结阶段是对整个活动的总结, 梳理思绪, 沉淀收获。在总结阶段, 教师要指导学生不仅要总结科学知识, 还包括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收获。

2.2 课外活动中的“结合式”策略。在实施以上“结合式”的模式时, 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找准结合点, 突出教育性。初中科学教材中设计了很多课外活动, 其中有些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联系, 在初中科学课外活动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 这样就能够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了。课外活动开展要具有两方面的教育性, 即科学课教育性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性, 只有结合点妥当才能够实现其教育性。如果结合点不合适, 会显得很生硬, 反而影响科学课外活动的开展。

第二, 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课外活动的内容比较灵活, 形式多样, 但是在注重形式多样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要落实实效性应该做好策划,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 这个活动是否能够切实起到作用。

第三, 注重实践性, 突出主体性。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最大差别是其实践性。通过课外实践, 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受, 去学习, 去体验, 这样的收获会更大, 印象更深刻。在活动的策划、实施和总结阶段, 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策划应该有学生参与,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第四, 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 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比较灵活, 涉及很多资源, 这些资源都潜藏在学校、所在的社区和地方。如学校中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悠久的历史、办学特色;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水土、物产等;国内国际重大事件, 如环境生态问题等。这些都可以从中生成很多课外活动的主题, 可以根据主题开展讲座或者社会实践活动。

3 潜在课堂中的“熏陶式”研究

潜在课堂又称隐性课堂是与正式课程等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在学校的教学中, 除了我们看得见的课堂, 还有很多潜在的课堂, 比如学校的环境, 教师的言行等等, 我们把这样的课堂叫做潜在课堂。利用潜在课堂同样可以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3.1 潜在课堂中的“熏陶式”方法

“环境塑造人”的说法不无道理, 校园环境对人的熏陶和感染是不可低估的, 比如教师的言行举止等, 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利用潜在课堂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我们称之为“熏陶式”。

3.1.1 教师言行熏陶法。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教师熏陶的方法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教师为人师表应体现在细微之处。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引领者。学生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与教师一起度过的, 而学生是极具模仿力的一个群体, 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老师, 关注着老师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教师要注意自己言行的细节, 在说话和做事之前要想清楚, 是否对学生有不利的影响。其次, 教师的熏陶要持之以恒。只有教师的熏陶持之以恒, 对学生的影响才能够具有持续性和连惯性。

3.1.2 人际关系熏陶法。

教学活动其实也是一种社交活动, 师生关系也是属于人际关系, 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关系, 在交往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如人与人之间公平的观点, 相互依赖的观点等等。如果师生关系融合, 情感和谐时, 学生往往对学习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和热情, 思维活跃, 心情放松, 有更多自由表达的行为, 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3.2 潜在课堂中的“熏陶式”策略

由于潜在课堂中的“熏陶式”不同于其他两种方式, 这是一种长时期的工作, 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 所以没有阐述潜在课堂“熏陶式”的模式。

3.2.1 教师需要转变观念, 注重潜在课堂的作用并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

潜在课堂的开发, 首先要从观念上予以重视, 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潜在课堂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将隐性课程真正作为一门课程对待, 转变观念, 营造氛围。此外, 教师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 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只有教师重视可持续发展教育, 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 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 才能够指导自己的行动, 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熏陶、影响学生。

3.2.2 教师注重生活中的细节, 我们知道教师

言行对学生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业务方面的工作, 还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 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教师要及时反省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等, 注重生活中的细节, 从自然状态下自发的、无意的影响, 转变为有意的影响。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第5篇

“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是当今小学数学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课堂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的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发展的天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而努力。如何以互动促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略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人机互动探究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我们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对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于“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人机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1、变教材知识的“静态呈现”为“动态探究”。利用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特点,将教材知识制作成生动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型课件,为学生创设人机互动的探究氛围。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把教材中“静态知识介绍”制作成网络型课件,变为学生的“动态生成与体验”性学习过程。学生通过网络课件学习,深刻体验三角形的意义、特征、特性与分类。特别是在三角形的分类中,发挥多媒体“可重复性”的优势,学生只要拖动鼠标,移动各个三角形,就可以轻松实现不同标准的三角形分类了。在这样的变“静态知识呈现”为“动态生成”的人机互动氛围中,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而且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构建了自主与合作型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深刻理解新知,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了创新意识,张扬了学生个性。

2、以《几何画板》为平台,创设互动学习氛围。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几何画板》是基于学生、教师互动学习,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的极好的学习软件。以此为平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动中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环节中,寻找知识的真谛。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为例,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试着画出一个长方体的轮廓图,并思考长方体的顶点、棱长、面的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操作电脑边讨论,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比棱的长短)、移一移(移动面并重合)发现了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功体验时,我又提出“左右两面都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六个面又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先让学生猜测,后在电脑上操作验证、讨论交流。经过学生努力,证实自己的猜测(长方体的上下前后的面积都相等,左右两面面积相等),学生露出了满意的笑脸。《几何画板》的使用,也为学生探究长(正)方体表面积意义与计算方法等,提供了一个“做数学”的互动空间。

综上所述,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在人机互动中,学生获得了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由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自主与合作式的生成性学习,实现了师生角色、教学与学习方式等行为的转变,并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清晰化,活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互看、听说互动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探究有难,引导学生相互看。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难于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况且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有些学生单凭个人能力是很难理解知识的。这时如能引导学生适当看看别人动手操作、演算过程等,可使学生受到启发,达到了解的目的,也能让学生当小老师,体验成功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在“看与被看”的互动中,会更加想学,乐学,更容易掌握知识。

2、创设听说互动氛围。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对学生智力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课堂中,如能创设形式多样的听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能促进学生自主地去构建新知,发展其思维能力。其一,根据重难点,实现组内或组间互动。如让学生结合学具说几何体的特征、公式推导过程、说知识的发现过程或说说问题解答策略多样性等等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其二,角色变换,实现讲台上下互动。课堂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理解的知识,尽量不提示,可以以“擂台赛”的形式,鼓励学生上台,面对全体操作演示、讲述个人想法或讲评他人作业等。这种师生角色变换,变讲台为课桌,更能激发学生乐听、乐看、乐思、乐学,使教师 “站”到学生里面去,走进学生的思维世界,让主动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其三,将“辩论”引入课堂。在平常的合作学习中经常出现意见不一致,各持自理,争个不休,无法统一认识的现象。教师如能利用延时评价,不急于表态,先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按各自理由,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更能激发学生说与倾听的兴趣,相互补充,促进理解,集智取长,协作创新,让说与倾听得于升华。

三、创设互助、互考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1、创设“互助”氛围,实现共同进步。当今教育越来越重视团结协作意识的培养。课堂中鼓励学生发扬互助精神,先会帮后会,不但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互动学习的热情,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优势互补。互动中的“生生互助”,比教师的“助”更乐意接受,因为学生减少了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担心,自然会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伸出你友爱之手,帮帮你的同学好吗?”让他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人。通过及时的互动,学困生得到了及时的帮助,掌握了新知,消除了心理障碍,开心了。而这些小老师也显得很有成就感。在互助中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当你的同学碰到困难或受挫折时,你要真诚地,耐心地去鼓励对方,不挖苦对方,给予对方安慰和帮助。只有学生间心心相通了,头脑才会“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助”,才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2、创设互考氛围,由“教师出题”转变为“学生出题”。平常练习课大部分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给学生练习的,学生往往会感到知识乏味,简单重复,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很被动,甚至产生“克隆式”的思维现象,学习效果不佳。如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整理复习一课,转换出题角色,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小数206.180。“请你做小老师,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内、组间或全班内交换解答,看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经过学生积极互动,出现这样的结果:小数读作(),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各是(),小数以()分界;小数中各个数字分别在()位上;改写二位小数是();小数中间的“0”可以去掉吗?小数中各个数字里各有几个计数单位;206.180米=206()1()8();206.180小数点先向左移三位后是(),再向右移两位是()„„。在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参与度大大提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研究、主动学,形成了反思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同桌考,小组考,个体考全班的互动形式,满足了学生好表现的心理需求,学生成了思维的主体,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促进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认知活动中又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实效性,从而这一课的知识巩固性目标、能力目标及情感目标自然也就达成了。

四、创设多元互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数学学习不象语文课那样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单一的数学课堂评价,巳很难适应现代学生的发展需求。如何启动学生的情感系统?让学生学有激情,学有动力,学有反思,学有自信,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创设“多元评价”氛围,为持续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课堂中,让学生在民主、轻松、和谐、充满人文色彩的氛围中,敞开心扉,真诚客观地评价对方,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明确努力的方向,使其树立自信,为今后数学学习提供了动力支持。

1、创设生对师的评价氛围。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对老师进行评价,提出建议,那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通过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使教师更好地走进学生心灵世界,倾听学生心声,全面了解学生信息,增进师生感情,改变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对学生做出公正的评价,并能促进教师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数学课,喜欢思维,喜欢反思,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注学困生研究科学的教学方式 第6篇

一、指导学困生学会四步走记生词

1、听——让学困生们仔细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使他们在听觉上感受单词的正确读音,在脑海里“烙”下正确的第一印记。如Book1B中的字母教学M与N,学生容易在听音是出错,教师教时应注意听时要认真模仿教师是如何发音的。

2、看——让学困生们认真看实物、卡片、图片或简笔画,使他们在视觉上感受单词的含义、意思。如Book1A中学到的水果,banana,pear,peach,mango,就可以直接拿实物教学,生动形象又贴近生活。Book3A中学到的表示高矮胖瘦的几个形容词:tall、short、fat、thin。教师在教时应适时的利用图片和实物,既形象逼真又能引起学困生的兴趣。

3、读——让学困生们努力自己拼读单词,根据读音规则,教师做适量、适度的指导。除了读单词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个chant,如Book1中教完单词kite时,我们接着还可以这样练习朗读:kite,kite,this is a kite; kite,kite,that is a kite; kite,kite, I like this kite; kite,kite, I like that kite. Kites,kites, I like kites.

4、写——让学困生们以合作形式练习写生词,一人分步拼读,另一人分步拼写。此外,教师平日里的默写也是十分重要的。

以上四个步骤,缺一不可,只有通过听、看、读、写的练习,才算系统地完成了一个新单词的教学。

记忆英语单词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儿。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帮助他们(学困生)记忆单词呢?记英语单词有没有什么小窍门呢?

读音记忆:

英语和语文一样是一门语言,需要我们进行拼读。根据字母组合、读音规则进行记忆,会读一个单词,便会拼写出来。因而,只要读音读准了,大部分单词是比较容易根据读音拼写出来。在学习新单词时,先单词的读音读准,然后根据拼读规则记单词。记单词时重点记忆元音字母和含有元音字母的字母组合。因为辅音字母的读音比较简单,基本上同字母的音标相一致,而元音字母比较复杂,在开音节、闭音节中有不同的发音,不同的字母和字母组合有相同的发音,而相同的字母又有不同的发音。因而记单词时,先把单词读准,然后再仔细看是哪个元音或字母组合发这个音,记住元音或字母组合,单词就基本记住了。

分类记忆:

记忆单词时,我们可以把单词归结成一定的系列进行记忆。如家庭系列,有grandfather、grandmother、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son、aunt、uncle等。我们可以按文具、食品、动物、称谓、颜色、职业、交通、时间等,进行分类记忆。

整体记忆:

在学汉字时,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笔一划地去记忆,而多数是根据部首组合来整体记忆。在记英语单词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记汉字的方法,把把几个字母看作一个整体来记,同其它一些字母或字母组合组成新单词,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记忆难度,如: “ow”再加上不同的字母,可组成how, cow, low, now,? town, down, know ”等; “ight”,再在前面加上不同的字母,可组成eight, light, right, fight, night, sight等。我们把这样的字母组合作为一个整体记熟了,遇到含有这样的字母组合的单词,记起来就简单多了。

加法记忆:

在学习中,可以把一些合成词分解成学习过的单词记忆。像做加法题,如:sun+glasses =sunglasses, class + room=classroom, rain+coat=raincoat, fire+man=fireman, house+wife=housewife, pen+friend=penfriend, kilo+metre=kilometre

比较记忆:

有些单词的词形十分相近。在记忆时可采用比较的方式找出不同点,着重进行记忆,这样,既容易记住,又不会将单词搞混。如:

1)英汉比较如:coke-cola, T-shirt, hamburger, coffee, bar,

2)单复数的比较如:good-goods, glass-glasses, wood-woods

3)同音词的比较如:eye-I, whose-whos, see-sea, meet-meat, right-write two-too, no-know, hear-here, there-their

复习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我们得出对于单词的强化,要及时复习,第二天的遗忘概率要达到75%,以后的遗忘速度开始下降,所以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复习,可以让学困生们自制单词卡片,随身带着,有空就拿出来读一读,记一记单词。巩固所学单词。

二、密切关注学困生,对他们加以悉心辅导

每次单词测试结果,必然会产生个别“记忆力弱者”,他们会有种自卑感。教师应正面引导,对他们要有耐心,单独地悉心地进行补缺补差,同时要求好的同学多多帮助差生,使差生感受到周围的师生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关心他们,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这样全班就形成了一个你追我赶、互帮互学的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小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入门阶段,我们的教学应当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高度重视入门时的单词教学,要认真深入地研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记忆方法,减轻学困生学习的难度,培养学习兴趣,这对学困生们学习英语将会终身受用。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第7篇

一、设计多类型作业

新课程作业设计要激活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实现创新上下工夫。作业不应当只是单一、枯燥的文本, 而应该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结合教材,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形式、层次上进行优化设计。做到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

1. 设计趣味性作业。

作业内容设计得新颖、有趣,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作业题型要设计得活一点、新一点、奇一点。通过多种渠道, 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趣味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 以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使之产生一种内部的需求感, 从而自觉主动地完成。

2. 设计实践性作业。

学以致用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 看到的记得牢, 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学生学到的文本知识, 只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动口、动手、动脑, 才能运用知识, 并且把知识转变为技能。如: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 我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如果你家需要装修房屋, 你能够设计一份装修计划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量出每个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算出每个房间的地面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2) 根据自己家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 调查一下各种材料的价格, 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 算出所需材料的数量及所需的资金。

(3) 如果在客厅、厨房四周贴上大理石条, 需多少块大理石条, 需要多少钱?

(4) 这次装修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以上作业设计贴近实际生活, 给学生创造了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知识、领悟知识。

3. 设计分层次作业。

设计分层次作业, 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 主张量力而行, 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着手, 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设计分层次作业, 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作业需要, 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开展发展性评价

布鲁纳说:“教师必须采取提供学习者最后能自行把矫正机能接过去的那种模式。否则, 教学的结果势将造成学生跟着老师转的掌握式。”因此, 教师必须开展发展性评价。教师不仅要做好自身对学生的评价, 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使教师从讲台上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开展发展性评价, 改革作业评价的方法, 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过程, 成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等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成为学生与别人合作的意识和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

1. 采取激励性评价的方式。

学习是一项复杂的认识、实践活动。我们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当学生通过努力, 在作业的某些方面有所进步时, 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提高评价等级, 对他们进行鼓励, 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改变作业批改过程中的评价顺序。

新课程改革之前, 我总是习惯于将每位同学的作业一次性批改, 或干脆自己代替学生将作业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现在, 我则试行分步批改。首先是在错误下面画上红短线, 不急于给予评价, 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原因。对于学困生适当给以提示,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改正过来。之后, 我便及时将原来的红线改成了对号。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现状与学习要求之间的真实差距, 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更使他们认识到有了错误没有关系, 只要及时改正错误就是进步, 就是好学生。与此同时, 也让这些学生从小就逐步形成诚实的自我评价意识。

3. 采取协商性评价的方式。

在学生作业中, 有时会出现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比如, 一个知识基础较差、智力水平不高、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 有时作业却做得很好。是他有了突出进步, 还是搞了虚假作业呢?一个向来作业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时作业却做得不好, 这就有可能是特殊情况造成的。这种状况是偶然巧合还是新的动向呢?为了实事求是地批改作业,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防止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 我采取了当面了解情况, 协商批改的评价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第8篇

一、感知呈现方式

词汇呈现的方式有很多, 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单词的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呈现模式。感知呈现方式就是很好的一种, 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还能够增进学生对于单词的理解与识记。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普遍不具备太好的语言基础, 掌握的词汇量也十分有效。如果是较为复杂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于理解与接受, 教学成效也不高。教师可以通过好的情境创设将单词教学融入其中, 无论是音乐的呈现、游戏的呈现还是其他趣味化的呈现模式, 将单词融入具体的情境中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印象, 大家也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地展开对于词汇的应用。这对于提升单词课程的教学效率将会很有帮助。

教师可以将许多单词的记忆过程融入音乐情境中, 让学生在感知旋律或节奏的过程中来深化对于单词的记忆。例如, 教师可以采取改变节奏, 将单词操练韵律化的教学方法。首先, 可以改变音量的高低, 例如在学习tall和short这对反义词时可以这样操练:Tall, tall, tall. (声音越来越高) , Short, short, short. (声音越来越低) , 还可以配上动作。再如, 在学习big和small, long和short等这一类反义词时, 可以把反义词放在一起操练, 声音高低起伏, 学生在感知旋律或者节奏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单词也形成了十分深刻的记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乐于参与, 并且兴致盎然, 过程中对于单词也记得更牢, 记得更准。感知式呈现方式是一种非常灵活的单词教学形式, 并且很符合小学生的理解与接受特征。通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不仅将枯燥的单词记忆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这个过程也能够非常有效地深化大家对于单词的理解与认知, 是提升单词教学效率的一种典型教学模式。

二、游戏呈现方式

游戏教学非常受到小学生的喜爱, 教师也可以将这种教学模式引入到单词的呈现中。新词汇的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好的教学模式的指引下才能够让单词教学收获更好的成效。游戏的教学模式首先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能够让大家更积极地融入教学氛围中来。同时, 游戏展开的过程中能够很有效地融入相关知识点, 大家在玩的过程中不仅思维更为积极与活跃, 在这种好的氛围下大家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也会更迅速, 这无疑是对于单词教学的一种很好的推进。

游戏呈现的方式能够用于许多单词的教学中。例如, 在学习了in, on, under, in front of, behind, near, over这些方位副词后, 课堂上我有意识地设计了“大侦探柯南”的猜词游戏:“有一只爱搞怪的rabbit经常出没在森林附近的农户家里。今天, 它又出现了。请问大侦探柯南, 它会在哪里呢?”这时, 我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描绘兔子形态的线条作为学生进一步猜测的线索。学生则运用所学的词汇开始猜测。在我的引导下不少孩子开始猜测:“I think it’s near the door.”“I think it’s under the desk.”随着线条的添加, 答案慢慢揭晓。大家终于意识到rabbit是什么, 对于这个单词的理解与记忆也异常深刻。不仅如此, 猜词的过程中学生也对于各种方位副词展开了灵活地应用, 单词教学课程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三、设疑呈现方式

设疑呈现的方式通常具备很强的趣味性与思辨性, 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展开的单词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大家对于单词的理解与记忆, 也是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很好的锻炼。在采取这种方式展开单词教学时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设计, 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单词教学更有序地展开, 并且收获好的教学成效。

某次单词课上我引发了如下话题:“I have a friend.”随后我会引导学生学会提问:“a Boy or a girl?”紧接着我会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句型进行猜测:“He has short hair”“He has big eyes.”“He is very tall.”, 他们发现班上拥有短头发, 大眼睛, 高个子这些外貌特征的伙伴不止一位。该怎么办呢?于是我适时结合手势提醒:“He likes painting.”学生恍然大悟:“Oh, he’s David.”然后我又结合班内学生的爱好, 引入新词汇:music, sports, science, computer games。学生在疑问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显示出极高的学习兴致, 大家的思维也异常活跃, 并且在疑问探究的过程中非常迅速地掌握了这些新单词的发音与意思, 单词教学也收获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四、结语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第9篇

多媒体教学通常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媒体方式来进行教学。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扩大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多种媒体的综合应用, 具有更高的交互性和可控性, 所以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 多媒体教学在内容展示上更加直观、更加生动, 并且由于其具有交互性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多媒体教学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当前的教学活动。

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对教学资源的使用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通常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具有如下一些典型特点。

(一) 使用方便, 展现内容丰富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为了直观显示一张图片可能需要特意去购买或者绘制;为了播放一段声音, 可以需要使用特定设备去录制以及播放等。但在多媒体计算机环境下, 可以很容易实现对声音、图像等进行收集、编辑等处理, 将所要展示的教学内容以更丰富、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 节约时间, 让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做创造性的工作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是用纸和笔准备讲授材料, 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策略的选择, 再到教学方法的使用均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更为困难的是在讲授过程中材料使用的一次性, 典型的比如板书, 每讲解一次都需要花费绝大部分时间进行书写, 但这些材料又是不可保留的, 所以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教学材料的多次重复使用, 将教师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 可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课程讲解内容的设计、讲解方法的研究上, 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虽然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以及教学效果, 但如果要真正的使用好这个工具, 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个人需要有相当的技术素质, 才能正确、高效地使用这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工具;二是教师需要更加主动的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和热情, 用更多的时间精心地、因材施教地、因境施教地将知识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提高教学效率。

三、应用多媒体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我们需要以合适的、正确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才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实现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

(一) 多媒体教学应用体系的建立

小学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需要体现其知识性、趣味性, 但由于教师个人关注点不同、课堂教学任务的繁重, 使得很多教师没有精力或者能力去设计实现完善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为了完成多媒体教学的任务, 很多教师使用“拿来主义”, 通过网络查找、拼凑多媒体教学内容, 甚至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这样就直接造成教学内容体系混乱, 教学效率的低下和效果的不理想。而事实上, 由于小学教学内容通用性和一致性, 完全可以由教学资源编制机构建立统一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框架和资源体系, 在此基础上再由各学校教学团队或教师个人结合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定制。从而形成的多媒体教学应用体系包括两个主体:资源编制机构和教师。前者主要完成一般性教学资源以及特定知识点的教学资源设计;后者结合具体的教育环境以及教学经验实施多媒体教学, 并通过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完成教学应用体系的持续改进。

(二) 多媒体教学实施过程的建议

由于教育环境的不同以及各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同, 多媒体教学在实施过程的效果显然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 在应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小学多媒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提高趣味性、增加参与性、强调辅助性。

由于小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低, 通常需要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实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对于此阶段的教学不应该以知识量的输入为目的, 而应该强调知识的渐近引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 将知识使用趣味、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其兴趣点多变、注意力集中能力低, 所以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应加强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让学生通过听、说、做等多感官参与, 实现多维度的学习和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 而灵活多样的多媒体内容也提高了学生参与互动式学习的可能性。

在小学的多媒体教学中, 更应该强调多媒体的“辅助”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现大量的内容, 在高年级学生教学中, 学生通过做笔记, 从而实现知识的大量输入。但小学生不可能这样进行。这样, 一旦教师在教学过程过于依赖多媒体, 则很容易陷入“放电影”的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轻松向学生输出了大量的内容, 而学生也仅仅是停留在浏览层面, 从而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并具有不同于高年级学生学习的典型特征, 深入分析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文章所讨论特点和应用建议, 我们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教学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应用, 通过优化多媒体教学应用体系, 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以及积累多媒体教学经验, 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娟丽.浅谈农村小学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7) .

[2]何小彦.对农村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3]陈国魁.小学多媒体教学中的若干心理学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21) .

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 第10篇

一、科学素养的概述

科学素养指的是通过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概念、原理等的了解,从而获取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科学素养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内容由社会发展所决定,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延续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科学素养由多种要素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其次还包括科学方法、能力、知识、技能以及行为习惯等。

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教学的方法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行实验教学法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教学的目的、方法和基本操作流程,同时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描述,最后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由于小学生的总结能力存在不足,教师在此环节中可以实行分组教学,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当然,通过实验教学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在小学阶段应该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和课外实验。此外,实验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对小学生多进行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如在《观察植物的叶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观察植物叶子的特征有哪些意义?(如分辨不同植物的叶子,认识不同的植物种类等)。其次还要告诉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对比不同植物叶子(叶子的形状、纹理、颜色等)。最后,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实验示范,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实验方法对植物的叶子进行观察。小组观察过程中,教师应该要适时对学生的实验进度进行观察,并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实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总结,总结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出许多疑问,如“我发现的植物叶子特征和其他同学观察到的不一样,为什么?”这时教师首先要表扬学生的观察力敏锐,然后启发学生共同思考原因,并引导学生加深对植物科学的认识。

(二)重视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学生的体验性学习需要教师从多方面进行培养:第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科学课程中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加强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如《土壤和生命》等。科学素养包括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和认知观念、科学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应该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正确引导。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并联系生活实践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等特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科学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当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理解,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温度和气温》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学会使用温度计,并了解温度的差异。为了加强学生对温度和气温的认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教室内部的温度,然后让学生排队站在门外感受室外的温度或者让学生记录好一周内每天不同时段的温度差异,最后做成气温记录表。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书本知识结合了起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态度、方法、能力、知识、技能以及行为习惯等,要培养小学生全面的科学素养需要教师通过实验教学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对科学问题的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同时要求教师通过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视来实现体验式教学。

参考文献

[1]顾长明.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的监测数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05):32-3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方式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兴趣合作学习

在以往的语文上课形式中主体变成了教师而不是学生,在这种状态下的小学生大多注意力都不会集中,同时也阻断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语文教学是启蒙学生的课程,要利用合作让学生有效地学习语文,认识汉字,打好人生的基础,正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可以先问学生都去过哪里旅游,接着问学生有没有去过桂林,有的话让他描述一下桂林风光,接着将准备好的桂林山水的一些图片以及影视材料发给学生观看,组成小组来探讨桂林山水,互相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形式可以顾及到因上课时间有限不能说出想法参与进来的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的学习上来。

二、在课堂教学中耐心与学生交流

小学阶段的学生较为单纯,只要留心就能看出他们心里所想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在平时耐心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这之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及活动就更容易了。这个时期的学生很需要教师的鼓励,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夸奖他们,对于他们的疑问也要耐心解答,语文是一项需要积累的文化,范围很广,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大范围的拓展知识。小学生的理解较为片面,自控力较差,但如果从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以谈话为开端,从与学生的谈话中得到信息,教学便容易得多。在上课前可挑选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和故事与学生一同分享,技巧性地跨越师生中间的这道坎。

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游戏活动

进行游戏活动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方式,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这种活动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呢?那就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例如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合作起来组成几对,两对两对地面对面站好,先让一、二两对开始,以识字比拼、朗诵诗文等竞技游戏的方式来看看田忌赛马的规律是不是真的,要安排好两两对应的学生,体验课文中的跌宕起伏,活动结束后再让小组的人进行探讨,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学语文是文化的基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技巧与途径,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这也是身为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崔峦.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J].小学语文教学,2006(10).

[2]崔峦.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上):在2006年春季人教版教材培训会上的讲话[J].小学语文教学,2006(06).

[3]王轶群.斯霞识字教学艺术赏析[J].小学教学设计,2006(04).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研究 第12篇

一、小学科学教学现状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加上新疆地区地理位置的影响,导致该地区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普遍年轻化,专业水平不高。另外,大多数班级学生规模较大,教学资源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

1.系统化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教师必须深入而系统地理解学科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专业化的教学。教师应从教学实际考虑,以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为标尺,深入学习并理解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具体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概念图,建立具体的科学主题,应包含一级主题、二级主题、三级主题等纵向联系项目,同时呈现其横向逻辑关系。以这种方式,教师能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应通过平时对概念图的收集整理,形成教学的知识库系统,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2.疑难点突破

小学科学教师应不断突破课堂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升教学水平。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记录课堂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与解决方案。在课内,教师应与所有学生交流分享,梳理疑难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课后,教师之间应定期分享各自的解决经验,互相学习,并共同突破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其中待解决的典型问题,可以分小组突破,每个小组各自选择一个问题。小组成员采用评课等方式进行分析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策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共同认可的教学方案,运用于教学实际。

3.教学评价专业化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使用简易的视频编辑软件对优秀的课程案例进行剪辑,剪取其中涉及教学评价的片段,分析其评价目标、标准与方式的优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自我设计,并与其他优秀的评价方式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形成自身专业化的教学评价,运用于实际。

上一篇: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下一篇:PLC变频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