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2024-07-26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精选12篇)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1篇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保险行业从改革开放放开以来, 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 相比于其他行业, 其每年30%左右的增幅领先于大部分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保险业现实的发展状况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的保险行业对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5年, 全国保险行业的保费占有全球保险份额的比重不足2%, 更不用说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更是无法和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保险的现实状况和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巨大反差。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尤其是近些年来, 受益于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带动,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在经济总量不断发展的同时, 中国的居民生活水平也有较高水平的提高。中国现有人口13亿, 可是中国的参险人数只有3亿多, 这表明中国的参险人口比例过低, 说明在现阶段, 我国居民的保险需求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本文将从分析居民保险需求受什么因素分析着手, 探寻现阶段国内巨大的保险需求, 将对如何扩大居民的现实保险需求作出建设性的分析。

2 保险需求的经济特性分析

2.1 保险商品从产品属性上划分应归于标准生活必需品

从居民购买保险产品的目的来看, 其基本观点是维持生活的有序安定发展, 归根结底是出于安全的目的, 从需求分析来说是属于层次较低的生活必需品。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来讲, 弹性理论又把生活必需品区别为标准生活必需品和劣等生活必需品。保险行业的需求存在着正的收入弹性系数和负的价格弹性系数, 所以被归入标准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2.2 保险产品具有相互替代性而缺乏彼此互补性

在购买保险产品的时候, 消费者不需要去购买其他产品, 这就是保险产品具有了缺乏彼此互补性的特点。然而消费者基本会从本身的爱好出发去选择相应的保险产品, 除此之外, 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将资金储蓄起来或者选择其他的投资项目, 比如房地产, 艺术品投资等途径来使资产得到保值, 而这些都是保险产品的相互替代品。

3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

3.1 指标选取

(1) 保险需求。

保险需求总量, 即保险总金额, 是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指标, 不能表示一国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的保险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所以必须以保险商品的价值量指标即保险费收入来表示。假设保险价格相对稳定, 或者对保险需求影响比较微弱, 那么保险费收入增减与保险需求总量增减成正比关系, 保险费收入的规模和速度反映着保险需求的规模和速度。因此, 本文选择保费收入作为衡量保险需求的指标, 样本数据为1985年至2006年的1985年可比价保费, 单位为亿元。

(2) 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保险有效需求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9016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 而保费相应的从1985年的28亿元增加到2006年5460亿元, 尤其是近几年, 保费增长率维持在与GDP增长率基本相当或略高的水平。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选取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本文中的样本数据是从1985年至2006年, 使用1985年的可比价GDP, 单位为亿元。

(3) 利率。

当今保险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 包括大量新开发的保险产品, 大部分都是投资性保险, 以家庭为个体的消费单位最终是选择保险公司还是银行, 或者是房地产作为投资的方向, 最终还是由投资回报的多寡决定的。其中, 利率就被居民家庭作为是否购买保险产品作为投资项目的主要考虑指标。同期银行所提供的利率如果高于保险产品所提供的最终收益率, 那么居民家庭会把资金主要用于银行的储蓄;相反, 如果保险产品的定期收益率高于银行的利率, 那么居民就会把投资主要放在保险产品的购买上。

(4) 收入。

家庭缴纳的保险费是其可支配货币收入的正函数, 因此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保险需求量的大小。家庭收入水平越高, 对保费的承受能力越强, 保险需求就会增加。同时, 国际经验表明, 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引起保险需求更快的增长, 并且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会引起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3.2 模型设定

根据对影响保险需求因素的分析, 本文建立了保费收入对各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然后进行检验和分析。回归模型中各变量如表1所示:

说明:变量加上L表示相应数据经对数转换而得到的新变量。

模型形式为:LBF=β0+β1LGDP+β2LL+β3LNUM+β4LGZ

4 实证检验

4.1 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选取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 因此必须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迪基—富勒法 (Augmented Dickey-Fuller, ADF) 检验法对数据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说明:1.Δ表示对变量进行一阶差分;2.*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时间序列数据平稳;**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时间序列数据平稳。

从表2可以得知, 在1%显著性水平下, LGDP和LNUM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BF、LL和LGZ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 因此, 序列LGDP、LNUM、LBF、LL和LGZ都是单整序列。

4.2 OLS回归结果

根据本文中的数据, 对方程:

进行OLS估计, 回归结果为:

(1) 协整分析。

对OLS回归得到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t检验统计量值为-2.4583, 小于相应临界值-1.9591, 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保费收入 (LBF) 、国内生产总值 (LGDP) 、利率 (LL) 、保险行业职工人数 (LNUM) 和职工平均工资 (LGZ) 之间存在协整, 说明变量之间有长期均衡的关系。

(2) 经济意义检验。

LGDP和LNUM前的系数符号为正, 符合其经济意义, 即国内生产总值和行业规模与保费收入呈正相关。但LL的系数符号为正、LGZ的系数符号为负, 均不符合经济意义。根据理论, 利率升高, 保户会选择储蓄替代保险, 保费收入下降;职工平均工资增加, 对保险的需求应该增加。

(3) 统计推断检验。

从回归的结果可知, 可决系数R2=0.9815, 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好, 但在给定α=0.05时, 查t分布表, 在自由度为n-5=17时, t2/α (17) =2.110, 各解释变量系数的t值均不显著。

(4) 计量经济学检验。

(1) 多重共线性检验及修正。

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 职工平均工资LGZ与LGDP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 GDP的增长必然会增加职工的平均工资。而回归模型中, 职工平均工资LGZ与利率LL系数的符号不符合经济意义, 并且每个变量都没有通过t检验, 由此可判定模型中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且可能是由职工平均工资LGZ引起的。在剔除变量LGZ后, 对模型再次做回归的结果如下:

在剔除变量LGZ后, 变量LGDP通过t检验, adj R2得到略微的改善, 但变量LL与LNUM的系数仍不能通过检验。

(2) 相关检验及修正。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 查DW表, 当n=22, k=3时, 得下限临界值dL=1.053, dU=1.664, 而模型中的DW=0.5764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0.05, 查DW表, 当n=20, k=3时, 得下限临界值dL=0.998, 上限临界值dU=1.676, 而模型中的DW=1.6984>dU=1.676, 说明模型中已不存在自相关。同时, adj R2有显著提高, 说明模型拟合程度很好, 并且变量LL与LNUM的系数通过t检验。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模型结论分析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 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保费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原因。由理论分析和上面的统计结果可知, 经济增长是决定一国保险业增长的重要因素, 对中国这样的增长带动型保险经济更是如此。国内对于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均表明, 国民收入的回归系数最大———大于1, 本文的模型中GDP的弹性系数也大于1, 与以往的研究保持一致, 有力地说明了中国保险业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的。

(2) 保险市场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银行利率的变动。银行储蓄和保险产品之间具有相互替代性, 保险行业有很多储蓄保值类产品, 如果消费者感觉资金放在银行的收入没有购买保险产品所获得的收益高的话, 居民会选择购买稳健性的保险产品, 银行的储蓄就会相应减少。模型中一个单位的利率变化会使保费收入发生0.0495个单位的变动, 它们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也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在满足基本生活资料的前提下, 愿意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而很多的保险产品更多的适应了消费者的这种需求。

5.2 政策建议

本文对保险业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我国保险业是经济增长型和收入导向型, 国民经济的增长直接拉动了企业和居民的保险支出。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可以得知中国保险市场双方的力量是非均衡的, 而保险需求起主导的作用, 因此可将我国保险市场界定为需求导向型的市场。基于本文的实证分析和当今保险业发展存在的一些制约因素, 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 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从模型分析的结果和保险发展历史来看, 经济的增长是保险需求规模总量增加的根本源泉。当经济增长不断推动人类经济活动范围扩张时, 各种潜在的风险也就相应增多, 经济活动主体的保险需求也会随之上升。此外, 全球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也表明, 各国的经济增长与其保险业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因此发展保险业, 离不开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保险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证结果显示, 职工平均工资是影响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 所以稳步提升职工的平均工资也是增加保险需求的必要前提。

(2) 准确预测利率走势, 制定风险防范措施。

实证分析表明, 利率的变动对保险规模需求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此保险公司应该加大对宏观利率政策的研究力度, 有效地规避利率波动造成的风险。保险公司应科学地分析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作用, 全面地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微观企业经营对利率、汇率水平及其走势的要求, 在全面调查研究、科学利用有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预测利率走势, 有针对性地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和应对方案。保险公司若能对利率变动趋势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 在利率调整之前, 开发出针对新的市场利率水平的寿险产品及寿险和非寿险投资型产品, 即可抢占市场先机, 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 取得资产选择优势, 促进市场需求量的扩大和保险密度的增长。

(3) 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

如今的保险产品市场, 保险公司数量多, 各公司所开发的产品相互重叠, 无法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各种投资需要。在保险产品最多的人寿保险和各项财产保险两项中, 由于各公司的新产品创新不足, 造成了产品供给结构的严重失衡。从世界范围看, 发达国家每年都有几百种新的保险产品投向市场, 这种产品的快速创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 满足了消费者的各项保险需求, 同时也使自身竞争力不断增强。所以, 保险公司要提高自身的产品研发能力, 不断创新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如果国外的某些保险产品适合国内市场, 也可以尝试引进。总之, 各保险公司应该对国内潜力巨大的保险市场进行有效分析, 瞄准消费者需求, 创新各类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参考文献

[1]李良.中国寿险需求实证分析[J].时代经贸 (理论版) , 2006, (9) :76-78.

[2]钱珍.我国非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 2006, (8) :27-29.

[3]魏华林, 李琼.中美健康保险税收政策比较[J].保险研究, 2006, (8) 30-38.

[4]夏益国.我国非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07, (3) :117-120.

[5]朱铭来, 汪佚丽.我国汽车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 2006, (7) :24-27.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2篇

内容提示:在市场变动格局之下,政策和利率市场化使得年金和商业保险作为养老储备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2012-2016年中国养老保险市场发展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显示从2010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开始下滑,储蓄率的下滑一方面反映了居民对于储蓄存款的重新认识,作为养老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居民开始重新配置养老资产,银行储蓄当前阶段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对储蓄率产生较大的影响,储蓄资产兑现需求增加,养老储蓄开始转为养老消费。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保险行业将会GDP最大的消费支出。以美国为例,根据由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CMS)发布的国家医疗费用报告:

1、国家卫生支出预计医疗费用在2013年、2014年分别增长3.8%和7.4%;

2、国家卫生支出的平均复合增长率,在2015年到2021年期间,预期是6.2%;

3、医疗保健行业预计在2013年占美国GDP的17.8%。医疗保健行业是美国最大的行业。其中老年人是医疗保健服务的最大消费者。根据CMS,75岁及以上的人口在医疗保健上的花费比65岁至74岁的人多76%,比平均人口多花费200%以上。面对快速增长的消费支出,合理的养老储备显得日益关键。

我国养老保障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商业个人养老三方面构成,社会养老储备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结余、社保基金规模、企业年金结余和商业保险责任准备金共同构成。储蓄率+公共养老储备(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结余+社保理事会基金)+商业养老保险储备。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3篇

根据NPD DisplaySearch最新一季的全球电视出货调查报告中指出,2013年第二季全球电视出货较去年同期下滑3%,但其中液晶电视较去年同期成长4%。尽管全球电视出货的趋势仍然低迷,随着液晶电视在两个季度以前已有微幅成长,整体出货状况从去年开始也较逐渐改善。中国市场仍是液晶电视成长的主力,尽管第二季的成长主要是来自于政府节能补贴刺激作用。

节能补贴政策的结束使得在淡季期间,中国电视出货在2013年第二季较去年同期成长29%。不含中国,全球液晶电视在2013年第二季出货则较去年同期衰退3.5%,其中发达地区衰退将近14%。在西欧,特别是在经历了增长缓慢的情形下,消费者需求疲弱与持续性的经济逆风,总体电视的总出货量较去年同期下滑21%。而北美地区也如先前预期下滑,随着总体电视出货量在2013年第二季较去年同期减少12%,零售商的库存压力也影响了新机种的出货力道。

运用最新技术的电视,如4K 和OLED电视,出货量也在2013年第二季少量增加,虽然两者在电视出货量中仍是相对较少的产品。4K电视的出货量在2013年第二季成长到12.9万台,大多数的成长是来自于中国。同时,2013年第二季的OLED电视出货全部来自于LGE,从2013年第一季的101台,到第二季度增加到208台。

2013年第二季全球平板电视的总营收有43%来自于韩国品牌

全球平板电视总营收在2013年第二季较去年同期下滑了12%。在全球前十大的品牌当中,只有中国品牌的总营收较去年同期增长。三星仍居平板电视品牌之冠,其营收在第二季度仍占全球电视品牌总营收的26%(占比较第一季度下滑1%),虽然如此,对三星来说营收较去年同期下滑19%。一般来说,北美与欧洲市场的衰退是总体电视营收下降的主要因素,然而三星电视销售营收有45%来自于这两个地区。

LG是全球第二大电视品牌,第二季度营收比重没有改变。而Sony的营收比重在第二季度有显著提升,主要营收成长贡献来自于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强劲的成长、平均尺寸和4K市场的成长。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4篇

一、我国商业地产发展中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呈忽冷忽热的态势,除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还有长期以来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潜在问题也凸显出来。

1、商业地产经营效率较低

目前很多开发商在投资商业地产的时候缺少足够的调研,不论搞什么类型的商业,都是单一的构建模式。由于缺少深入细致、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很多商业地产项目营运状况不佳。近些年在一些城市已经出现大百货商场、购物中心、批发市场和商业街倒闭,对商业地产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商业地产融资渠道单一,资金困难

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短期贷款,对银行信贷依赖水平普遍较高,一些大型商业地产项目信贷资金甚至超过80%。融资渠道不拓宽,商业地产中商业经营与地产开发的脱节问题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3、商业地产市场供需失衡

在我国房地产空前火爆的刺激下,地产商纷纷把眼光转向商业物业。特别是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呈下滑趋势,很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把商业地产当成了避风港,促使商业地产的投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近年来,商业地产存量逐年增加,造成的后果就是商业地产的售价下降、租金下跌,商业营业用房空置率上升,开发商资金链紧张,不利于商业地产的长远发展。

4、商业地产的管理运营水平落后

好的商业地产项目都是建设与管理并重,招商与运营并重。但目前有很多商业地产开发商重建设、重销售、重招商,但是轻视商业地产的管理、运营,导致一些商业地产项目业态混乱,管理落后,缺乏服务意识,不能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5、商业地产发展缺乏科学决策引导

近些年,很多城市都兴起CBD热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决策引导,很多商业地产投入运营后并没能实现预期收益,有些城市不仅未对当地的经济起到刺激作用,还导致投资失误,闲置严重。

二、商业地产市场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1、国际金融危机对商业地产需求的影响

受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和各国纷纷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了一些国家商业地产需求主体对中国宏观环境的反面预期,对我国商业地产需求潜力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2、我国世界经济地位提升有利于商业地产的发展

我国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导致了我国一些城市的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如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与此同时,这种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辐射作用必然会引起商业地产的升值,刺激商业地产的投资,提高商业地产的需求潜力。

3、我国经济发展对商业地产需求的影响

虽然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我国的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在世界各国中,属于一枝独秀增长型国家。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有所放慢,但是增速依然很大。

2009年对外经济中,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 2 0 7 2亿美元;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必将对商业地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商业地产需求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人口逐年上升,人民收入不断增加。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实际增长9.8%;年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到了45%以上。中国城市化率逐年上升,城市人口的上升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地产需求。

5、需求主体对宏观形势的不乐观的影响

根据对商业地产存量分析,部分城市的商业地产在短期内存在供大于求、价格稳中有跌的趋势。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提出十条举措,被业内称作“新国十条”。需求主体对宏观形势的不乐观也会导致中国商业地产需求潜力的下降。

三、我国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对商业地产发展的带动作用增强

首先,从中国房地产的发展前景看,商业地产作为住宅地产的必要补充,在其带动下相互增长。其次,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的拉动基本建设投资的政策,在国内资金充分的前提下,优先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所以,零售以及商业地产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第三,商业地产的下游商家,连锁零售、餐饮业仍然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以食品、快速消费品、日用品为经营主体的大型超市和连锁超市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低,抗跌性最强。在投资方面,当其他投资产品不同程度处于低迷状态的情况下,投资于商铺、购物中心等商业地产,以及利用商铺等进行生意活动仍会有很大的利益的回报空间。

2、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商业地产发展契机

商业地产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化是共生共融的关系,城市消费升级带动了商业地产的繁荣,新的城市规划和向外扩张需要地产来进行城市功能完善和综合平衡的开发,商业地产繁荣助推了城市发展,扩张了城市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吸引力,吸引更多人口和企业向城市集中,进而提高了城市化率,商业地产和城市化互为动力,这两者是共生共融的关系。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引发消费者结构的变化,2010年会带来商业地产质的提升,并且会打破传统的商业模式。随着消费升级,商业地产的供应也将升级。业态类别会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分层消费和主题商业模式将成为发展重点。

3、服务业的繁荣推动商业地产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的经济面临三个转变,由原来我们主要依靠工业增长,第二产业的增长来拉动转向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方向发展。国务院2007年发布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把服务业发展提高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但实际上在城市经济当中,在许多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当中,服务经济为主导,已经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因此,商业地产的发展,是未来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先行的成果。

4、融资模式的多元化为商业地产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近年来,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势头,正走向融资模式多元化发展方向:由原来的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向以银行贷款为主、创新融资为辅,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委托贷款、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投资基金(REITs)、IPO、股权融资等成为房地产企业新的融资选择,从而实现降低融资成本、确保资金链安全、提高资金使用灵活性。

5、信息技术在商业地产开发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运用电子信息化体系,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商业房地产开发将比传统的住宅开发更重视市场信息,通过深入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

6、商业地产开发企业从稚嫩走向成熟

我国商业地产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迅速。随着百货业、连锁业、服务业的率先开放,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在商业地产的成长期里,从稚嫩走向成熟。有些开发商在经历了规划、设计、招商、运营的风险防范等市场磨合后,在商业地产开发中迅速成长,并成为商业地产开发的典范。中国商业地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优秀的开发商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

从长期来看,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机会较多,但也要注意规避市场风险,针对不同城市、不同项目都要进行深入科学准确的分析,才能确保投资决策的安全性和投资利益最大化。

摘要:从长期来看,中国商业地产的发展空间较大,发展机会较多。文章分析了我国商业地产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市场需求影响因素,预测了我国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商业地产,发展问题,改进策略

参考文献

[1]、齐晓斋.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长三角商业地产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9,(4)

[2]、刘波.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国土资源,2009,(5)

[3]、王健蕾.浅析我国商业地产的运营模式[J].中国商贸2009,(13)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5篇

2018-2022年

【报告目录】

第1章: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概况

1.1 农村商业银行相关概述

1.1.1 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类型

(1)政策性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竞争地位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竞争地位

(2)大型商业银行

(3)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范围

2)数量规模

3)资产规模

4)农信社涉农贷款市场份额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1.1.2 农村商业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

1.1.3 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和业务

(1)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

(2)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贷款业务

2)存款业务

3)结算业务

1.2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背景分析

1.2.1 农村商业银行成立背景与条件

(1)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条件分析

(2)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宏观经济基础

(3)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微观动力分析

1.2.2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分析

(1)农信社体制改革试点阶段

(2)深化体制改革试点阶段

(3)农村商业银行快速发展阶段

第2章:中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环境分析

2.1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2.1.1 国内宏观经济及金融环境分析

(1)国内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1)GDP增长情况

2)国内宏观经济预测

(2)国内财政政策分析

(3)国内货币政策分析

1)央行货币政策分析

2)2016年货币政策前瞻

(4)国内金融市场形势分析

1)债券市场发行情况

2)货币市场运行情况

3)银行间市场现券市场运行情况

4)股票市场运行情况

2.1.2 中国经济新常态分析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

2)特征

(2)经济新常态下金融机构的发展机会

1)经济新常态下保险业的发展机会分析

2)经济新常态下证券业的发展机会分析

3)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机会分析

2.1.3 新常态对金融机构的挑战

(1)对创新能力的要求

(2)对信息化能力的要求

(3)对风险控制能力的要求

2.2 中国农村商业银行政策环境分析

2.2.1 商业银行监管现状

(1)银行业监管机构

(2)银行业监管内容

(3)银行业相关监管法规

2.2.2 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2.2.3 金融改革政策影响分析

(1)近期金融改革政策分析

(2)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分析

(3)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分析

(4)金融改革形势下银行风险防控策略

2.2.4 农村商业银行相关法规和政策

2.3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环境分析

2.3.1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2.3.2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析

2.3.3 中国农村金融供需分析

(1)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1)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分析

2)农村正规金融供给现状分析

3)农村非正规金融补充现状分析

(2)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分析

1)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分析

2)农村金融区域需求差异分析

3)农村金融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3)农村融资渠道及用途分析

1)农户融资渠道及用途分析

2)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与用途

(4)农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第3章:中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分析

3.1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的背景与原因分析

3.1.1 农信社的发展历程

3.1.2 农信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农信社的产权制度和发展模式

(2)农信社的资金运营情况分析

(3)农信社内部治理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4)农信社监管状况

3.1.3 农信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原因分析

3.2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的策略分析

3.2.1 农信社改制中存在的问题

3.2.2 完善农信社改制的策略分析

(1)营造良好的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外部环境

(2)加强与外部合作

(3)明晰产权关系,实行股份制改革

(4)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建设

(5)千方百计压降不良货款

3.3 农村合作银行改制分析

3.3.1 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历程

3.3.2 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现状及问题

3.3.3 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策略分析

3.3.4 农村合作银行改制的案例分析

第4章: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格局与农村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4.1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4.1.1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运营状况

4.1.2 各类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情况

4.1.3 各类涉农金融机构网点分布情况

4.1.4 各类涉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情况

4.2 主要农村金融机构竞争优劣势分析

4.2.1 国家开发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农村金融布局分析

(2)国家开发银行服务“三农”融资模式分析

(3)国家开发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4.2.2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布局分析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业务分析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4.2.3 中国农业银行

(1)中国农业银行农村金融布局分析

(2)中国农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分析

(3)中国农业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4.2.4 邮政储蓄银行

(1)邮政储蓄银行农村金融布局分析

(2)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分析

(3)邮政储蓄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4.2.5 小额贷款公司

(1)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概况

(2)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分析

(3)小额贷款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

4.2.6 农村资金互助社

(1)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概况

(2)农村资金互助社业务发展分析

(3)农村资金互助社竞争优劣势分析

4.3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格局的影响

4.3.1 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基础

(1)农村宽带网络建设情况

(2)农村移动互联网发展情况

(3)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情况

4.3.2 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情况

(1)银行信息化建设情况

(2)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情况

(3)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优劣势分析

4.3.3 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前景分析

4.4 农村商业银行竞争策略分析

4.4.1 农村商业银行战略升级的发展模式

(1)扩张模式——大型区域银行

(2)深耕模式——社区零售银行

(3)区域合作模式

(4)智慧银行模式

4.4.2 农村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的实施路径

(1)找准自身定位

(2)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式

(3)升级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

(4)优化公司治理机制

第5章:中国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分析

5.1 农村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分析

5.1.1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分析

(1)贷款业务分析

(2)贷款对象分析

5.1.2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分析

(1)存款规模分析

(2)客户存款结构分析

(3)存款期限结构分析

5.2 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分析

5.2.1 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1)农商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

(2)农商行中间业务发展机会分析

5.2.2 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分析

5.2.3 农村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拓展分析

(1)电子银行业务开展的必要性

(2)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主要障碍

(3)电子银行业务加速发展建议

5.2.4 农村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拓展分析

(1)信用卡业务开展的必要性

(2)信用卡业务发展主要障碍

(3)信用卡业务加速发展建议

5.2.5 农村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分析

(1)农商行理财产品市场分析

(2)农商行理财产品收益分析

(3)农商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

5.2.6 农村商业银行委托代理业务分析

(1)农商行代理保险业务发展分析

(2)农商行代理证券业务发展分析

(3)农商行代理外汇业务发展分析

5.3 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拓展分析

5.3.1 农商行设立村镇银行分析

(1)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2)村镇银行竞争格局分析

(3)农商行设立村镇银行SWOT分析

5.3.2 农商行设立社区银行分析

(1)社区银行发展现状

(2)社区银行竞争格局分析

(3)农商行设立社区银行SWOT分析

5.3.3 农商行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分析

(1)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概况

(2)农商行设立融资租赁公司的可行性分析

(3)农商行设立融资租赁公司的案例分析

5.3.4 其他业务拓展分析

(1)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分析

(2)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分析

(3)网上商城业务发展分析

第6章:中国农村商业银行标杆企业经营与发展分析

6.1 农村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状况分析

6.1.1 总体资产状况分析

6.1.2 总体盈利状况分析

6.2 农村商业银行标杆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6.2.1 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7)发展战略分析

6.2.2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组织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发展战略分析

6.2.3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发展战略分析

6.2.4 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组织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2.5 江苏江阴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6.2.6 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6.2.7 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7)发展战略分析

6.2.8 无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2.9 江苏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0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业务拓展分析

(4)竞争优劣势分析

(5)发展战略分析

6.2.11 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2 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7)发展动向分析

6.2.13 鄂尔多斯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组织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4 吉林九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5 河北沧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组织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6 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7 安徽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8 东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业务拓展分析

(4)竞争优劣势分析

6.2.19 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发展战略分析

6.2.20 天津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发展战略分析

6.2.21 成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发展战略分析

6.2.22 广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业务拓展分析

(5)竞争优劣势分析

(6)发展战略分析

6.2.23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股权结构分析

(4)组织结构分析

(5)业务拓展分析

(6)竞争优劣势分析

6.2.24 泉州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1)发展简况分析

(2)经营情况分析

(3)业务拓展分析

(4)竞争优劣势分析

第7章:中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分析

7.1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分析

7.1.1 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7.1.2 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策略

(1)营销策略

(2)人才策略

(3)服务创新策略

(4)风险管理策略

(5)完善公司治理策略

7.1.3 农村商业银行的定位与经营策略

(1)城区农商行的定位与经营策略

(2)县域农商行的定位与经营策略

7.2 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分析

7.2.1 农商行面临的信贷风险及规避措施

7.2.2 农商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分析

7.2.3 农商行实施合规风险管理

7.2.4 农商行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实施方案

(1)如何组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2)如何落实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3)如何完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4)如何建立考核问责以及监督与评价机制

(5)怎样塑造风险管理文化

图表目录

图表1:2012-2017年农发行贷款余额及占比情况(单位:万亿元,%)

图表2:2012-2017年农业银行涉农贷款规模(单位:万亿元)

图表3:2012-2017年农业银行涉农贷款占全国涉农贷款比重(单位:万亿元,%)

图表4:大型国有银行村镇银行网点布局简析

图表5:2011-2017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家)

图表6:2012-2017年农信社涉农贷款市场规模与份额(单位:万亿元,%)

图表7: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比较

图表8:2007-2017年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家)

图表9: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的异同

图表10: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种类

图表11:农村商业银行的主要贷款方式

图表12: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简介

图表13:农村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简介

图表14: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条件

图表15:我国首批农村商业银行诞生地的经济状况(单位:亿元,元,%)

图表16:不同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简析

图表17:常熟、张家港、江阴地区的金融简况(单位:亿元)

图表18:传统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体现

图表19:2011-2017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家)

图表20:2011-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21:2013-2016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及预测(单位:%)

图表22:“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趋势性变化

图表23:2014-2016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单位:万亿元,%)

图表24:2016年中国财政赤字结构(单位:万亿元,%)

图表25:2016年我国财政政策要点简析

图表26:1998年以来央行再贴现率变化情况(单位:%)

图表27:2011-2016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一览表(单位:%)

图表28: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表(单位:%)

图表29:我国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债券规模(单位:万亿元,%)

图表30:我国债券市场总托管余额规模(单位:万亿元,%)

图表31:我国银行间市场现券交易成交规模(单位:万亿元,%)

图表32:2017年我国股票指数情况(单位:点)

图表33: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简析

图表34:经济新常态下证券业的发展机会简析

图表35: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环境变化简析

图表36: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机会简析

图表37: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主要监管内容

图表38:2007—2017年我国银行业相关监管法规

图表39:巴塞尔协议III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简析

图表40:巴塞尔实施过渡期内我国银行业的应对措施

图表41:2013-2017年金融改革政策简析

图表42: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情况(单位:万亿元,%)

图表43: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简析

图表44: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简析

图表45:金融改革形势下银行风险防控策略

图表46:2011-2017年农村商业银行相关法规和政策

图表47:2014-2017年农业相关作物种植面积情况(单位:万公顷,%)

图表48:2017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及产量情况(单位:千公顷,公斤/公顷,万吨)

图表49:2017年全国及各省(区、市)粮食产量(单位:千公顷,公斤/公顷,万吨)

图表50:2017年全国及各省(区、市)棉花生产情况(单位:千公顷,公斤/公顷,万吨)

图表51:2017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单位:万吨,%)

图表52:2017年国内捕捞产量(单位:万吨,%)

图表53:2010-2017年中国木材产量走势(单位:万吨)

图表54:2011-2017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情况(单位:万人,%)

图表55:2011-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单位:元,%)

图表56: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组织结构图

图表57:2011-2016年“三农”贷款余额变化情况(单位:万亿元)

图表58: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简析

图表59:农村非正规金融供给分类简介

图表60:东中西部农户年内借入款及其来源结构(单位:元/户,%)

图表61:农户借款用途分布(单位:%)

图表62: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类列表

图表63:农村金融区域需求差异简析

图表64:较发达农村与贫困农村农户融资特点比较

图表65:农村金融需求不足驱动因素发生的变化简析

图表66:农户主要融资渠道分类简介

图表67: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结构

图表68:非正规金融特点

图表69:农户借贷特征简析

图表70:不同收入水平和不同类型农户借贷需求的差异情况

图表71:农户类型与借贷需求(单位:%)

图表72:农户借款用途简析

图表73:农户借款用途按金额和按数量比例分布(单位:%)

图表74: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情况(单位:%)

图表75:农村中小企业借款用途和规模结构图(单位:%)

图表76:村镇银行受重点支持的原因简析

图表77:农信社的发展历程简析

图表78: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发展模式的问题点简析

图表79:农村信用社资产规模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80:农村信用社负债规模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81:农村信用社税后利润和资产利润率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82:农信社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简析

图表83:农信社监管制度的问题简析

图表84:农信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原因简析

图表85:农信社改制中存在的问题简析

图表86:农信社改制中加强农村信用社的职工队伍建设的举措

图表87: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历程简析

图表88: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特点简析

图表89:2011-2017年农村合作银行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家)

图表90:农村合作银行资产负债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91:农村合作银行税后利润和资产利润率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92:农村合作银行的问题简析

图表93: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策略简析

图表94:2017年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总体运营状况(单位:万亿元)

图表95:主要涉农金融机构数量情况(单位:家)

图表96:主要涉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构成情况(单位:个,%)

图表97: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分机构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98: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结构图(单位:%)

图表99:国家开发银行村镇银行经营数据(单位:亿元)

图表100:国家开发银行控股村镇银行区域分布结构图(单位:家)

图表101:国家开发银行旗下村镇银行“三农”融资模式案例简介

图表102:国家开发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图表103:2012-2017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余额情况(单位:万亿元,%)

图表104: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图表105:2012-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总体经营情况(单位:亿元,万元)

图表106:截至2017年末中国农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列表(单位:万元,亿元,%)

图表107: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县域公司金融业务开展活动简介

图表108:2012-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县域公司金融业务存贷款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109:2012-2017年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个人金融业务存贷款规模(单位:亿元)

图表110:中国农业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图表111: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批发中心”的创新之处简析

图表112: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批发中心”的发展模式简介

图表113:2013-2017年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情况(单位:亿元,%)

图表114:邮政储蓄银行竞争优劣势分析

图表115:2010-2017年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指标(单位:家,人,亿元)

图表116:2017年小额贷款分地区情况统计表(单位:家,人,亿元)

图表117:小额贷款公司竞争优劣势分析

图表118:2007-2017年农村资金互助社数量变化情况(单位:家)

图表119:2007年以来农村资金互助社信贷规模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图表120:农村资金互助社竞争优劣势分析

我国商业住宅需求模型研究 第6篇

关键词:住宅需求模型 拟合 房价

1 概述

住房需求是影响房价的一大因素,在房价日益高涨的今天,研究住房需求成为有效控制房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术界对住房需求已有大量研究[1-3],其中定性分析多于定量分析,本文根据相关文献研究,决定采用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对住房需求模型进行拟合建模。

2 模型的建立

2.1 指标的选取

指标的选取对模型的准确性有很重要的影响,本文确定了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國内生产总值增速(GDPZ);商品房销售价格(P);就业人口总数(JY);年末人口总数(RK);恩格尔系数(EGR);准货币(ZHB)。房地产经济学认为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因素一般可以分为一般因素、区域因素。一般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因素、财政金融因素等。社会因素包括人口因素、家庭规模因素等。行政因素包括地价政策、城市规划等。区域因素是某一特定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行政、技术因素等产生的区域性特征,包括繁华因素、交通便捷因素等。通过阅读房地产行业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当前对房地产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于经济总量增长、人口增长、可支配收入、利率、土地价格、住宅销售价格等几个方面。本文选取了以下几个指标变量作为影响住宅商品房需求的因素。

①国内生产总值增速(GDPZ)。根据有关文献研究,GDP增速对居民日常用品影响不明显,但是对价格较大的耐用品消费影响明显,住宅作为居民一次性耐用品消费,受GDP增速的影响很大。②商品房销售价格(P)。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不可忽略的因素。③就业人口总数(JY)。就业人口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业的增长和衰退情况也成为决定房地产需求变动的强有力因素。④年末人口总数(RK)。总人口的变动特别是中青年人口的变动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有很大的影响,人口变化是制约房地产市场变化的根本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年末人口总数来体现人口对住宅需求的影响。⑤恩格尔系数(EGR)。恩格尔系数代表了一个家庭的富裕情况。⑥准货币(ZHB)。准货币虽受到政策影响较大,但是可以作为衡量居民财富的一个标准用以来衡量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我们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相关性分析,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等方法,对可能影响住宅需求的因素进行筛选和检验。

2.2 指标变量的检验和筛选

考虑到实际的定量建模,必须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统计上的检验。首先是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从结果得知,上述六个指标变量除去准货币外对需求的相关性都很高。准货币虽然线性相关性弱一些,但是不能说明没有其他相关关系,予以保留。指标变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会对模型的合理性产生影响,因为相关性大说明指标变量之间可以相互代替,因此还需要对各个指标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然后通过逐步回归筛选指标变量。根据检验结果,解释变量ZHB和P、JY、RK之间,EGR和P、JY、RK之间,P和JY、RK、ZHB之间都有较高的相关系数。因此,我们可以认定解释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先分别拟合ZZXS对各个变量的一元回归,得到6个一元回归模型的参数结果,每个方程都只给出解释变量系数估计值,T统计量,T统计量相应概率P以及拟合优度R2。其中,ZHB的系数估计值为58.50,T统计量为20.155,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9598。EGR系数估计值为-3382.915,T统计量为-5.1477,概率值P为0.0001。GDPZ的系数估计值为0.256,T统计量为20.764,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962。P的系数估计值为27.682,T统计量为18.294,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9516。JY的系数估计值为4.4058,T统计量为7.1948,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7527。RK的系数估计值为6.193,T统计量为8.7788,概率值P为0.0000,拟合优度R2为0.8192。

对于解释变量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依据t检验法,对解释变量指标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当年的恩格尔系数(EGR)、就业人员数(JY)、住宅商品房本年销售价格(P)和人口数量(RK)为影响房地产需求的指标变量。

2.3 模型的建立

我们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来构建房地产需求模型,在进行回归拟合之前,都需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拟合或者进行相应的协整检验和处理。我们通过Eviews5.0对4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检验。根据绘制的走势图,可以确定变量所选用模型,计算所得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所有变量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10%临界值,因此,所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均为非平稳序列,需要进行一阶差分,对变量一阶差分可知,ZZXS、JY、P、EGR、RK是一阶平稳的。根据经典回归模型的假定,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回归模型,如果变量在某个时期受到干扰后偏离了长期均衡点,它们之间的内在机制会在下一个时期进行调整,这样,变量之间又回到均衡状态。上述五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因此,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协整分析。

在这里我们采用协整检验,根据处理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变量之间存在着四个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回归拟合,建立反映房地产需求的数学模型,我们使用Eviews5.0进行最小二乘拟合,以ZZXS为被解释变量,得到结果:

ZZXS=5392916-1397.481×EGR-10.45829×JY+

30.75120×11.11019×PK

其中各拟合数据的T统计量如下:

(3.363432) (-2.067938) (-7.921087)

(8.819912) (5.216692)

其中,EGR变量没有通过t检验,进行逐步回归后得到的模型也不理想,因此,我们尝试建立如下对数线性模型。

ln(ZZXS)=β1+β2×ln(EGR)+β2×(P)+β3×ln(JY)+β2×ln(RK)+μ1

其中,ln(ZZXS)表示當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ln(EGR)表示当年家庭恩格尔系数,ln(JY)表示当年就业人口数,ln(P)表示当年住宅商品房销售价格,ln(RK)表示年末人口总数,μi为随机扰动项。

3 模型的实证分析

根据上面建立的模型,我们选取上述五个变量1991年到2009年19年的数据,运用Eviews5.0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得到结果:

ln(ZZXS)=1163402-3015×ln(EGR)-29.106×ln(JY)+15167×ln(P)+21019×ln(RK)+μ1

其中,拟合优度:R2=0.992588?莓F。统计量值:F=468.6846。从拟合的结果来看,各个影响因素都通过t检验,整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达到0.992588,F统计值也通过了检验,因此,拟合所得到的模型是合理和准确的。

4 结论

对上面所得模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恩格尔系数和就业人口数前面的系数是负值,住宅商品房当年销售价格和当年人口总数前面的系数是正值,说明恩格尔系数越高,即家庭生活越贫困,对住房的需求越小,具体影响指数为3.015。模型也反映出人口越多对住宅的需求也越大。模型也反映出住宅商品房的价格的增高对需求呈现出拉动作用,虽然违背一般经济学原理,但是符合现在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国人的消费心理,说明住宅商品房作为消费品与一般消费品的不同之处,这一点可以为制定房地产调控政策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模型也表明就业人口对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反向拉动作用,根据相关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就业人口对租房需求的上升会对住宅商品房的需求产生影响,这一点也显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李艳双.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42-66,2003。

[2]吕红军,王要武,姚兵.房价增长时期商品房需求调控模型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第29卷10期:91-93,2008.

[3]陆宁,蔡爱云.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第4期:3-4,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Z].2009.

作者简介:

王洪(1978-),女,重庆市长寿人,主要从事置业咨询工作。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7篇

关键词:审计需求保险假说,保险价值,鉴证价值

一、引言

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为满足社会的特定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计出现的动因及审计的本质是什么,理论界至今没有形成共识,不同学者的观点有所不同,比较认可的是审计需求代理理论、审计需求信息假说以及审计需求信号理论。随着审计师民事责任的不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审计理论界开始出现另一种审计需求理论,即审计需求保险假说。它认为审计事实上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实质上是财务报告所附带的一份 “保单”,如果财务报告存在虚假陈述,而审计师又没有依据执业准则做出合理的判断,投资者依据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财务报告进行决策,并因此造成了损失,则会计师事务所应作为共同被告,依法赔偿投资者损失,即为投资者提供了审计的保险价值。审计需求保险假说是基于审计的保险机制探索审计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本质功效,认为审计是财务报表风险的一个转移机制。Dooga( 2003) 认为审计的价值在于保证( Assurance) 与保险( Insurance) 。

Menon & Williams ( 1994) 针对原美国第七大会计师事务所Laventhol & Horwath事务所破产对审计客户股票的影响,其研究结果都表明由于事务所的倒闭使得被审计客户的股价呈现了负的超额回报率。Baber ( 1995) 认为股票价格的下降不但可以用保险价值消失来解释,也可以用鉴证价值下降来解释。Simunic & Stein ( 1996) 的研究表明,由于六大会计师事务所实力雄厚,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充当了投资者的深口袋。Chaney and Phil- ipich ( 2002 ) 针对审计的 “鉴证价值” 的研究间接证明了 “保险价值” 的存在。2005年6月, KPMG因涉嫌妨碍司法公正和非法销售避税产品导致美国司法部对其展开调查,并可能面临刑事诉讼的危险,2005年8月23日,美国司法部与KPMG达成诉辩交易,停止对其进一步调查,Darr- yl Brown等( 2008) 认为这个事件并没有威胁到市场投资者对于KPMG的审计质量( Assurance) 的怀疑,很好地排除了审计 “鉴证价值” 的影响,他们比较直接地对审计的保险假说进行了研究。 伍利娜、郑晓博和岳衡( 2010) 以我国最高法院 《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颁布为事件窗口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上市公司股票在短时间窗口内的累计超额回报率与公司的审计特征和其他诉讼因素显著相关,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认识到审计师的损害赔偿责任制度,使得审计具有了一定的保险功能。

可见,审计需求保险假说创造性地指出审计是投资者进行风险管理、进而提高企业价值的一种形式,它为审计需求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另一重要视角,对该假说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深化对审计的认识,拓宽认识独立审计制度的视野,在理论上也可以搭建起一个更加宏观的理论体系,为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全新的思维模式, 这在审计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 一) 研究假设

注册会计师的民事侵权赔偿责任制度是审计需求保险假说的制度基础,是审计保险需求的动因。它实际是依侵权行为法的逻辑,贯彻了民法的公平原则,在被审计单位———事务所———第三人( 即财务信息提供人———财务信息鉴证人———财务信息使用人) 之间公平分配因被审计单位经营失败或舞弊、事务所审计失败而导致的利害关系人损失。虽然 《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正式拉开了我国证券市场中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序幕,但它是一条针对证券市场中虚假陈述民事诉讼的总体规定, 对于追究注册会计师欺诈和过失的民事责任这一专业性强的复杂问题并未做专门、详细的规定。 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出台的 《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更加具体规定了注册会计师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责任,与审计需求的保险假说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本文以2007年6月11日司法解释的颁布为研究事件。事件日定义为2007年6月11日,事件窗口取事件日以及之后的10个交易日。法律的变更使得审计的保险功能从无到有,为股价中注入了 “审计保单”的价值。因此, 司法解释出台后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证券市场会出现显著为正的投资回报率。而且, “审计保单” 对不同公司股票的价值应该不同,正如一份相同理赔条件健康保险对老年人和对青年人的价值不同一样,由此我们可以预期哪些公司的股票回报率会更高,哪些会较低。如果事实与预期相符,就得到可支持审计保险假说的证据。从而,提出如下假设:

H1: 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比盈余幅度较小的公司获得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大量的研究表明,有配股、扭亏为盈动机的公司或是附属于企业集团且控股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的公司更倾向于进行盈余管理。虽然说盈余管理并不构成违法,投资者不能以此来对上市公司进行诉讼,但盈余管理与违法有一定的相关性。 高雷、宋顺林( 2008) 对关联交易、线下项目与盈余管理的研究表明,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开始将目标从线下项目转移到线上项目,手段越来越隐蔽,但其仍为 “不良动机”。当一个公司耗尽其盈余管理的空间时,为了维持其股价或是避免投资者失去对其公司的信心,往往会选择进行财务欺诈,或是做出虚假陈述。因此,往往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公司,对于审计师来说风险越大,在事件窗口内,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公司更能够获得比盈余管理幅度较小的公司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H2: 在事件窗口内,受资本市场系统风险影响较大的公司会比受系统风险影响较小的公司获得更小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在计算投资者的实际损失过程中,司法解释虽然并未明确规定系统风险的扣除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考虑利害关系人的损失时,会将由系统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部分扣除。这就意味着, 在投资人向虚假陈述行为人索赔时,如果损失是全部或者部分由系统风险造成的,那么投资者所获得的赔偿将要扣除系统风险部分。因此,投资者将会从那些承受系统风险较大的公司获得相对于承受系统风险较小的公司更少的损失赔偿。

H3: 在事件窗口内,由 “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会比由非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获得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审计师对投资者损失的补偿是以审计师本身拥有的财富为基础的,如果审计师自身的财富不足以补偿投资者的损失,则审计的保险价值只是一纸空文,并无实际意义。“四大”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资金最为雄厚,对于投资者最有保障,一旦被法院判定需要为其提供的虚假陈述报告对投资者进行赔偿,在投资者看来, “四大”完全有能力来执行此项赔偿,而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如果上市公司为了购买审计意见等原因而聘请他们,往往对于投资者来说越没有保障。投资者不但怀疑他们所提供的审计质量,而且还担心审计失败时,即便那些事务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再大,也没有足够的赔偿能力,自然而然,他们对于投资者的审计保险价值也就越低。

H4: 收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所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会高于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

如果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是标准审计报告, 那么它所传达的信息是,审计师以专家的身份鉴定这个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可靠公允的,是值得投资者相信的。此时,这份审计报告代表了审计师对于投资者的最高承诺,审计师的责任重大。如果未来审计单位出了什么状况,事务所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性也越大。如果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是非标准审计报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审计师已经向市场投资者传达了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非公允可靠的信息,未来投资者的决策失败与审计师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则审计师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也就越小,审计的 “保单” 价值也就越低。 更极端的是,收到对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公司,其在事件窗口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会最低。

H5: 对于那些在事件窗口内双重审计的公司会比那些非双重审计的公司获得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在2007年正式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审计准则达成实质性趋同之前, 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A股公司实行补充审计( 双重审计) 的暂行规定。所谓的双重审计( 补充审计) 是指上市公司应聘请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按中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其依据中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规范编制的法定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此外,应聘请获证监会和财政部特别许可的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按国际通行的审计准则,对其按国际通行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准则编制的补充财务报告进行补充审计,也就是双重审计。但是事实上该双重审计的暂时性规定在2006年之前已废除,或者说至少在2006年之后是否实行双重审计取决于上市公司本身,这就为判断审计保险价值提供了另一个视角。那些在2006年仍然实行双重审计的公司比不实行双重审计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会获得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因为这些双重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度较高,对于投资者来说更有保障。

H6: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较为频繁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所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会高于一直聘用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公司。

大量的研究表明,上年度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报告与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更倾向于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即购买审计意见。往往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后,这些公司能够获得一份较为美观标准的审计报告。我们当然不能排除有些公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是因为要获得更高的审计质量、降低审计费用或是由于管理层的偏好,但更常见的原因往往是 “购买” 审计意见。通常,这类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具有很强的动机修饰财务报表进行财务欺诈或是做出虚假陈述,由此被揭发的可能性也越高,审计师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性也越大。 这样,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更为频繁的公司在事件窗口日会获得相对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H7: 在2006年和2007年受到证监会、上交所或深交所处罚的有违规记录的上市公司在事件窗口内的累计超额回报率高于没有违规记录的公司。

最高法院规定,投资人对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民事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适用两年的普通诉讼时效,所以本文用了2006年与2007年的记录。 朱春艳、伍利娜( 2009) 在 《上市公司违规问题的审计后果研究———基于证券监管部门处罚公告的分析》中指出,有25. 23% 的公司在2001 - 2007年间至少在两年里被处罚,因此相对于没有发生舞弊行为的公司,不但被 “一会两所”处罚过的公司再次发生舞弊行为的可能性较大,且这类公司再次被监管部门审查的可能性也会更大,给审计师审计带来的风险也会更大。由于有违规记录的公司被起诉的可能较大,因此,在事件窗口内, 它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会相对较高。

H8: 在事件窗口内,ST公司比非ST公司会获得更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为了摘掉ST的帽子,ST公司在出具财务报表的时候比非ST公司有更强烈的掩盖真实数据的动机,为了追求 “ ROE > 0”,其可能利用各种手段操纵、粉饰数据。因此,在对ST公司进行审计的时候,审计师面临的风险很大( 受到起诉的可能性也很大) ,审计的保险价值相应地也越大。

( 二) 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假设,采用以下模型来对该事件进行研究:

具体变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见表1所示。

三、模型计算

( 一) 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

在事件研究中,事件窗口定义为2007年的6月11日以及之后的十个交易日,也即2007年6月11日至22日共十二天,剔除一个周末非交易日, 为十天,累计超额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i*为预期收益率,Rf为无风险利率,Rm为市场收益率,Ri为个股的实际收益率,AR为超额收益率,CAR为累计超额收益率。

预期收益率Ri*的计算采用CAPM模型,其中 β 值的计算采用事件日的前365日,即用2006年6月11日至2007年6月11日,按日为周期,沪市A股以上证综合指数为标的、深市A股以深圳综合指数为标的进行计算; 为了保证市场收益率与 β 值的计算同步,沪市A股、深市A股分别采用考虑现金再投资的沪市、深市综合日市场回报率( 总市值加权平均法) ; 而Rf采用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来表示,由于2007年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进行了五次调整,故采用最接近事件发生日,即2007年5月19日的基准利率3. 06% ; 个股的实际收益率Ri采用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日个股回报率。

( 二) 盈余管理幅度———非正常性应计利润的计算

所谓的应计利润,是指不直接形成当期现金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那些收入或费用( 或者是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部分) ,比如折旧费用、摊销费用、应收账款增加额等。根据应计利润的被操纵程度,可以将应计利润区分为正常性应计利润和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夏立军( 2003) 在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应用研究》中针对中国股票市场,通过寻找主导上市公司应计利润项目的变量控制公司正常的业务活动对应计利润项目的影响,对各种计量盈余管理幅度的模型进行检验,认为基本JONES模型或调整的KS模型比较适合中国股票市场,因而本文采用基本的JONES模型来计量非正常性利润。JONES模型主要是选取固定资产以及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主导变量控制公司正常业务活动对应计利润的影响。基于该模型,将所有上市公司采用证监会的标准分成十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 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 信息技术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传播与文化产业; 综合类; 由于金融保险业资产负债以及业务经营活动的特殊性,未将金融保险业纳入研究范围。

利润表以营业利润( EBXI ) 为界,营业利润以上项目称为线上项目,代表公司主要的营业活动,营业利润以下项目称为线下项目,代表公司附属的和非持续性的业务活动。基本的JONES模型首先是使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 EBXI - CFO ) 作为因变量估计出每个行业的特征参数, 然后将包含线下项目的总应计利润( Income - CFO ) 和估计出的正常性应计利润之间的差额作为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DA是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正常性应计利润,PPE是公司i当期期末厂场、 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Rev代表主营业务收入,Asset是总资产,而 β0、β1、β2这三个行业特征参数通过以下模型,并运用经过不同行业分组的数据进行回归取得:

其中,EBXI - CFO代表线下项目前总应计利润,EBXI为营业利润,CFO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对该模型进行分行业回归,可估计出每个行业的特征参数,进而估计出每个公司的正常性应计利润。

其中,TA代表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总应计利润,用净利润Income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差额除以上期期末总资产Asset表示, DA代表经过上期期末总资产调整后的公司非正常性应计利润,也就是用来测量的盈余管理幅度,它等于总应计利润扣除公司正常性应计利润,β0*、 β1*、β2*是模型的OLS估计值。

四、样本的选择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实证研究数据库以及万得资讯金融终端,采用的是在2005年与2006年均上市的所有公司样本,总计1 351家公司,不包括期间上市或退市的沪深两市A股,由于金融保险行业营业活动的特殊性,所以剔除了金融保险行业( 22个样本) ,以及一些数据缺失的公司( 89家) ,最终取得的有效样本总计1 240个。其中,由 “四大” 审计的公司为85家, 占比6. 85% ; 得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为1 154家,占比92. 99% ; 双重审计的公司为108家,占比8. 70% ;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包括由非 “四大” 转向 “四大”、由 “四大”改为非 “四大”、非 “四大”间的转换以及 “四大” 间的转换四种情况, 我们假定由非 “四大”审计转向由 “四大”审计的公司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审计质量,而排除了 “购买审计意见”的风险,因此不在此研究范围。 在样本中,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总计139家, 包括由非 “四大”转向 “四大”的公司5家,不在研究范围内,所以最终所获得的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为134家,占比10. 80% ; 在2005年6月11日至2007年6月11日之间有过违规记录的公司总共59家,占比4. 75% ; 此外,在样本中, 总共有93家ST公司,占比7. 49% 。

五、实证结果及其分析

( 一) 均值T检验

在2007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 《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前后,资本市场整体出现正的回报率,而且有接近70% 的个股在事件窗口内出现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接下来,我们分别就事务所类型、审计意见类型、是否双重审计、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是否违规以及是否为ST公司对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均值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以big4作为分类变量来对累计超额回报率进行均值T检验时,结果表明两者的差异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在事件窗口内,由 “四大”审计的公司与非 “四大”审计的公司所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以stand- ard作为分类变量对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考察时, 发现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得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所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高于得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 以double作为分类变量对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均值T检验时,结果显示两者没有显著的差异,即实行双重审计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所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未实行双重审计的公司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而在分别考察change、brch以及ST与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关系时,发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所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高于未更换会计师事务的公司; 近两年有违规记录的公司所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与没有违规记录的公司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事件窗口内,ST公司获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显著高于非ST公司。

( 二) 多元回归分析

为进行审计需求保险假说的多变量分析,本文拟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首先对各自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共线性检验结果,我们认为: ( 1) 系统风险SYSTEM与是否得到标准审计意见STANDARD在0. 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承受较大系统风险的公司,公司的经营风险较大,越有可能操纵报表,此时,审计师可能越加谨慎,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因此较大。( 2)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CHANGE与是否获得标准审计意见STANDARD在0. 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正如假设所述,上市公司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加美观的审计意见才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因此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 3) 违规记录BRCH与是否获得标准审计意见STANDARD在0. 0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更换会计师事务所CHANGE在0. 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是因为: 审计师在对那些有过违规记录的公司进行审计时,面临的审计风险较大,因此越加谨慎,而且这些公司再次违规的可能性很大,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也越大; 为了获得美观的审计意见类型,这些有过违规记录的公司更加有可能通过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来购买审计意见。 ( 4) 被ST的公司与盈余管理幅度DA在0. 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是否获得标准审计意见STANDARD在0. 01的水平显著负相关,与更换会计师事务的CHANGE在0. 0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与是否有过违规记录BRCH在0. 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与之前的假设相一致,说明那些盈余管理幅度越大的公司往往耗尽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为了达到某一财务目的,更有可能进行财务欺诈,被ST的可能性越大,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越大,继而更轻易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但是,上述相关性可能对多元回归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负面影响,可以作为多元回归分析的基础。 本文以事件窗口内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作为因变量, 以影响审计需求保险价值的一些因素作为自变量, 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其结果如表4所示。

注:**在1% 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在5% 的置信度水平上显著。

Dependent Variable:CAR10

由表4可见,投资者认为那些盈余管理幅度较大的公司越有可能进行财务欺诈,审计提供的保险价值越大,因此H1得到验证; 而那些受资本市场整体风险影响较大即承受较大系统风险的公司, 即便受到起诉,由于投资者所获得的赔偿额中要扣除很大一部分由系统风险影响的金额,保险价值相对于那些承受较小系统风险或承受较大特有风险的公司较小,因此在事件窗口内,累计超额收益率较小,H2得到验证; 由 “四大”进行审计的公司及那些得到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会获得较高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这正验证了之前所提出的假设,“四大”作为 “深口袋”实质上为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审计保险价值,因此H3、 H4得到验证; 此外,被ST的公司在事件窗口内获得了显著高于其他非ST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说明ST公司的经营风险很大,经营失败导致审计失败进而被起诉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保险价值较大,因此H8得到验证。

然而,进行双重审计( DOUBLE)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CHANGE ) , 以及有过违规记录( BRCH) 这三个变量与累计超额收益率( CAR) 正相关,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即H5、H6和H7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也就是说,在投资者看来,那些进行双重审计的公司,在近两年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以及那些有过违规记录的公司,都不是影响审计保险价值的主要因素。进行双重审计对于审计的保险价值没有显著的影响,可能是由于证券会取消A股双重审计的暂时规定并没有像后来2007年9月以及2009年取消B股和H股双重审计那样有个明确的表态,在投资者看来,2006年某些公司进行双重审计可能更多的是由于证监会的强制性规定,因此并没有将它作为加强审计承诺的举措。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CHANGE) 在回归分析中不显著,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随着我国本土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在投资者看来, 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并不像以前那样纯粹只是 “购买审计意见”,他们可能更关心的是更换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像以前事务所一样起到有效的监督机制。此时,投资者在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方面对审计 “鉴证价值” 的关注远甚于审计 “保险价值”。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可能会存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根据张伟、张小利( 2011) 在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披露情况的实证研究,在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情况下,只有一半的公司愿意在年报中披露,而在披露的这些公司中,只有一半的公司在当年年报披露,其他公司则选择在当年年报报出后再披露。所以在收集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中,可能有些公司变更了却没有披露出来,这也很可能会影响到该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解释力度。 而有过违规记录与累计超额收益率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正如对那些有过违规记录的公司进行审计的事务所已经预期到这些公司存在的审计风险一样,投资者也预期到审计师对于这些公司的谨慎性,以及随着近年来证监会对于那些违规公司惩罚力度的加强,这些公司再次违规并受到起诉的可能性逐年降低,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是否违规可能并不像以前年度一样可以作为 “保险价值”的一个主要风向标。

上述研究表明,审计客户股票的十日累计超额收益率与审计单位的一些审计特征及其他一些公司相关的因素显著相关( 如是否由 “四大”进行审计、是否获得 “标准” 审计意见、所承受的系统风险等因素) ,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上审计需求保险假说已大致成立,审计已能为投资者提供一种保险的功能,有利于对投资者的利益保护。但由于事件窗口内其他事件的干扰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一些假设( 如H5、H6与H7) 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有待于以后重新收集更有效的数据或者是重新设置变量来检验,使得该实证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

六、结论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8篇

2012年, 湖北省汽车保险市场总体呈现缓中趋稳、稳中趋快、快中趋好的发展趋势。2012年, 湖北保险业保费收入为595.41亿元, 保费较之上一年增长了8.3%, 保费规模居全国第十, 在中部六省中居第二位。其中, 财险保费收入为142.37亿元, 同比增长了18.4%;寿险保费收入为453.04亿元, 同比增长5.5%。截止2012年底, 湖北省的保险公司有3553家, 其中财险公司1319家, 寿险公司2234家, 保险从业人员近17万人。根据2013年的《湖北统计年鉴》显示, 全国的车险保费收入为4005.2亿元, 湖北省的车险保费收入为103.31亿元, 所占比例为2.58%。4月14日, 湖北省保监局出台《湖北省车险理赔服务标准》, 对车险立案时限、理赔时限、理赔周期、结案率等关键指标做出了明确规定, 着力治理车险理赔难问题[4]。

从保费收入的角度来看 (见表1) , 湖北省的汽车保费收入在逐年增长, 从2007年的34.52亿元增加的2012年的103.31亿元, 汽车保费收入占财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也很大, 超过了76%。

从保险公司的简单赔付率的角度来看 (见表2) , 近几年在逐渐增加, 从2007年的31.03%增长到2012年的41.23%。虽有一定的增幅, 但差距不大, 波动比较平缓。相较于机动车辆比较大的江苏省平均60%的赔付率, 湖北省的还是要小一些。

从湖北省的汽车保险保费收入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角度来看 (见表3) , 保费收入逐年增加, 保险密度由2007年的56.73元/人变为2012年的167.58元/人, 增幅很大, 尤其是2011年, 增幅为44.90%, 保险密度的增加意味着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收入近几年也在增加, 从2007年的0.37%变为2012年的0.46%, 汽车保费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增强, 意味着汽车保险业越来越重要。

2 湖北省汽车保险需求实证分析

2.1 汽车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汽车保险的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法律和政策因素。

2.1.1 经济因素

(1) 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代表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 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代表着社会的消费能力越高, 政府和一些企业购买汽车的能力就越强, 投保汽车保险的需求就越强, 因而国民生产总值与汽车保险需求量成正比例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代表了个人的消费能力, 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 个人的消费能力越强, 购买的私家车的数量越多, 对于汽车保险的需求量也会增多, 因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与汽车保险需求量成正比例关系。

(2) 汽车销售量。汽车保险是以汽车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汽车的销售量直接影响着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 在投保率不变的条件下, 汽车的销售量越多, 汽车的保费收入越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 我国的汽车销售量也在逐年增加。

(3) 保险费率。人们在投保汽车保险时, 都会关注保险费率。保险费率就是人们在消费保险产品时所要支付的代价。保险费率越高, 投保人所要支付的货币越多。保险费率越低, 人们越愿意购买汽车保险来获得保险保障。保险费率与保险需求量成反比例关系。

(4) 消费结构情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结构会发生一些变化, 恩格尔系数会下降。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就会追求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即对人身财产方面的保护, 加大了对保险的需求, 进一步可扩展到汽车保险需求。

(5)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越高, 人们的欲望和能力越强, 汽车保险的需求越大。

(6) 道路交通状况。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对汽车保险的需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会影响车祸的发生, 道路交通状况越差, 发生车祸的可能性越高, 人们就会增加对汽车保险的需求, 反之就会减少。另一方面道路交通状况的好坏会影响人们对汽车的购买, 道路交通状况越差, 人们就越不愿意购买汽车, 从而减少了对汽车保险的需求, 反之就会增加。

2.1.2 社会文化因素

(1) 文化背景因素。每个地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 对于未知的风险的处事态度不同也会影响对汽车保险的需求。有的国家是靠天吃饭的文化背景, 就会降低汽车保险的需求。有的国家是未雨绸缪的文化背景, 其对保险的需求就会高一些。

(2) 风险因素及意识。风险的客观存在是保险产品出现的前提条件。风险越大, 人们对保险的需求越高。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如今人们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导致人们加强了对汽车保险的投入。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 (2013) 》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 (2013) 》

(3) 受教育程度。受教育水平越高, 他们的收入往往也比较高一些, 对于保险费用的支出能力也高一些, 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对于风险看的更深一些, 愿意购买保险。

2.1.3 法律和政策因素

(1) 收入分配政策。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下, 人们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小, 平均消费水平较高, 购买汽车和汽车保险的能力较强。而在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下, 人们的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购买汽车和汽车保险的能力较弱。

(2) 强制保险政策。强制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制度或行政手段强制要求符合购买保险的居民去购买保险。强制保险政策的出台可以刺激人们购买汽车保险, 从而增加了对汽车保险的需求量。

(3)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时, 个人和企业面临的风险由国家承担, 个人和企业不需要投保。社会经济制度是市场经济时, 个人和企业的风险由自己承担, 个人和企业对汽车保险的需求就会增加。

2.2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的整理

2.2.1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择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三个变量为汽车保险市场需求的指标。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直观的表现了保险需求, 以货币的形式来表示汽车保险的需求量, 因此本文觉得保费收入可以作为汽车需求的一个指标, 记为Y1。汽车的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收入, 反映了汽车保险的普及程度, 记为Y2。汽车的保险深度是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与生产总值的比值, 反映了汽车保险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重要程度, 记为Y3。这三个指标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汽车保险市场的需求量。

2.2.2 解释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择汽车保险价格、收入水平和民用汽车拥有量作为解释变量。汽车保险的价格会影响人们是否会购买汽车保险, 虽然在购买汽车时会购买一些强制险, 但是汽车保险的种类有很多, 人们有很多选择, 当保险的价格比较高时, 人们就会比较犹豫, 我们比较期待一些价格低廉, 但是质量不错的产品, 记为X1。表4中的汽车保险价格是用赔付率的倒数计算得来的。收入水平可以在两个方面影响汽车保险的需求, 一方面是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后, 物质方面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就会追求安全需要, 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比较关注, 就会购买保险, 现如今道路交通越来越不安全, 事故越来越多, 就加大了人们对汽车保险的关注;另一方面是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后, 会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以车代步, 增加私家车的购买数量, 私家车的数量增加了, 汽车保险的需求就加大了, 记为X2。民用汽车拥有量是第三个指标, 收入水平的变化虽会影响汽车的购买数量, 但它同样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指标影响汽车保险市场的需求量, 记为X3。以下是湖北省的有关数据。

2.2.3 数据的来源

本文搜集了《中国统计年鉴》《、湖北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湖北保险年鉴》等2007~2012年的相关数据。本文的实证部分是通过SPSS软件完成的。

2.3 实证分析及结果

2.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单位:元

数据来源:《湖北统计年鉴》

以下是所有变量的数据的统计结果, 见表7所示。

2.3.2 实证分析计量方法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是指多个解释变量对应于一个被解释变量的模型, 它的作用主要是用于解释实际经济中一个变量是如何受多个变量的影响[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公式为:

其中, k是解释变量的数目, βj ( j = 1, 2, …, k) 是回归系数。

2.3.3 主要结果

在以保费收入为因变量时, 只有民用汽车拥有量效果特别显著, 另外两个变量被排除了, 在“模型汇总”中调整R方的值为0.982, 表明拟合优度很好;从“Anova”表中可以看到“回归平方和”为3859.244“, 残差平方和”为57.810, 总平方和=回归平方和+残差平方和, 由于残差平方和数据与回归平方和相差比较大, 总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相近, 因而, 此线性回归模型很好的解释了总平方和。

在以保险密度为因变量时, 只有民用汽车拥有量这一个指标表现明显, 效果显著。在“模型汇总”中调整R方值为0.982, 拟合度很高;在“Anova”表中“, 回归平方和”为10022.170“, 残差平方和”为144.251, 总平方和=回归平方和+残差平方和, 由于残差平方和的值相差回归平方和太多, 总平方和与回归平方和很接近, 拟合度很高。

在以保险深度为因变量时, 只有价格这一指标效果显著。在“模型汇总”中调整R方值为0.592, 拟合程度并不高;在表“Anova”中可以看到“回归平方和”为0.011“, 残差平方和”为0.005, 总平方和=回归平方和+残差平方和, 在这里残差平方和约是回归平方和的一半, 因而回归平方和也只占总平方和的大半, 拟合程度不高。

由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与之前通过常理得出的结果有一定出入, 这个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数据的选取。其中汽车保险的价格是汽车保险赔付率的倒数, 并非市场上实际的汽车保险价格, 人均实际收入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和, 这两个数据可能对于保费收入等三个变量的作用有一些偏差;二是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除了受到上述的三个变量的影响, 还有社会文化因素、法律和政策因素等综合因素的同时作用, 单个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有一些偏差。

3 结论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由实证分析可知:汽车保险的价格、人均实际收入和民用汽车拥有量对汽车保险的需求有影响。其中, 汽车保险的价格与汽车保险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而人均实际收入和民用汽车拥有量呈正相关关系。

3.1.1 汽车保险价格

汽车保险的价格与汽车保险的需求呈负相关关系, 在上述实证分析中, 价格与汽车保险的保险深度呈负相关关系, 这与需求理论相符。随着汽车保险价格的降低, 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在需求理论中, 随着物品价格的降低, 会加大物品数量的售出, 总收入也会增加, 这一点从收集的数据中可以证明。

3.1.2人均实际收入

本文中的人均实际收入是采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和, 与其他的数据有点出入, 在实证分析中都被排出了, 但根据需求理论, 我们知道, 随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 在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后, 就会进一步追求安全需求, 从而对汽车保险的需求也会增加。

3.1.3 民用汽车拥有量

在上述实证结果中, 在以保费收入和保险密度为被解释变量时, 民用汽车拥有量与汽车保险的需求量呈正比例的关系。汽车数量的增加直接刺激了汽车保险的需求量的增加。民用汽车拥有量的增加会增加道路交通事故, 人们的风险意识会增加, 从而增加汽车保险的需求。实证分析中, 保险深度与民用汽车拥有量没有关系, 这可能与生产总值有关。

3.2 相关建议

近年来, 汽车保险占财产保险的比例越来越大, 地位日益重要,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因而进一步提高了汽车保险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的地位。本文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如下的相关建议。

3.2.1 完善《保险法》中关于汽车保险业务的条例, 健全保险费率市场

在最新的《保险法》中有关汽车保险的条例比较少, 在生活中容易引发纠纷, 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 确立比较合理的法规条例, 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时无法可依。对于平常的汽车保险事故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费率是保险市场的价格, 若费率过高, 人们就会减少对汽车保险的投入, 因而需合理的对费率进行调整, 不然会影响整个保险市场的平衡。

3.2.2 保险公司自身应提高车险业务的经验能力

汽车保险业务中有一些是人们在买车时, 必须要购买的保险, 还有一些是不一定要买的, 而这些就需要保险公司的推销人员去向人们介绍, 人们购买了汽车保险产品后, 会对一些问题有所困惑, 有所不解, 这时也需要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进行解释, 让人们对于汽车保险业务更加了解, 更多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发生事故后, 汽车保险公司又要派出人员去解决, 最大程度的保全公司和保险人的利益。保险公司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经验能力越丰富, 也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人购买汽车保险业务。

3.2.3 加大对汽车保险产品的开发研究, 促进产品创新和改革销售渠道

当前, 我国的汽车保险产品种类很多, 但适合消费者的产品却很少。汽车保险公司需要研究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吸引更多的人购买, 提高汽车保险的保费收入, 同时可以进行捆绑销售。要想汽车保险市场健康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坚持产品的推陈出新。传统的销售像中介销售或代理人销售, 都需要支付一笔代理手续费, 因而汽车保险的价格很高,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传播, 利用网络进行直销, 节省了佣金费用, 汽车保险产品打折优惠了消费者, 促进了人们购买汽车保险产品, 增加了汽车保险保费收入。

3.2.4 提高汽车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 创造一个良好的汽车保险市场

当有了一个好的环境时, 做事也能够事半功倍。为了让汽车保险市场顺利、健康、有序地发展, 让消费者和经营者都能够获利, 达到双赢的局面, 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汽车保险市场。打造良好的汽车保险市场, 首先就需要提高汽车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 对汽车保险市场的各个方面都要进行全面的监管, 不让每一个环节出错, 让消费者对汽车保险市场更有信心, 使其加大投入。

摘要:本文利用湖北省的数据探讨汽车保险市场的影响因素,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完善我国的汽车保险市场以及有效地规范和监管汽车保险市场, 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保险,影响因素,保险需求,湖北省

参考文献

[1]郭金龙.中日机动车辆保险市场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2]何雪华.我国机动车辆保险需求模型的实证分析[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1 (6) .

[3]袁振兴.汽车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浙江工商大学报, 2014 (2) .

[4]武红先.我国汽车保险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 2011 (2) .

个性化需求与制定市场需求 第9篇

一、CRM—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 莱维特提出企业的目标就是“创造客户和维系客户”, 经过了两个多时代的发展, 这种理念可以用来鉴别客户管理体系的概念, “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友好关系”已经成为了该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客户回流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前商业制度的改变, 近几年来, 一个研究预测了很多种不同的因素, 或多或少的使这个体系变得清晰明确, 企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来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使其在新的市场关系下得以生存, 并良好的维持和客户的关系。

关于客观关系管理的学习以及应用方面, 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没有模范公司作为向导的情况下实施“维持和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这项策略。每个公司各有不同, 他们都有自己的文化以及商业发展进程。因此, 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认为客户关系管理理念是神奇的解决办法, 能够解决所有公司存在的问题, 恰恰相反,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去知道这种体制的利益以及影响。想要成功实施这项策略需要企业的不断努力。

二、结合CRM战略满足客户需求, 制定市场需求

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体制转变下, 我们必须学会发展如何获得必要资源、知识的能力, 以及学会如何用合适的商品以及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不幸的是, 许多机构, 尤其是金融机构, 他们的文化是以产品为中心, 这可能和客户的期望不相协调。这些组织倾向于产品生产线的发展而不是顾客关系网的发展。此外, 这些公司与顾客不能长期合作, 不能充分利用客户资源, 并且他们无法正确地开发策略, 以满足整个客户所需的服务。

1. 关键成功因子法的建立。

我们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基于关键成功因子法基础上的客户关系管理方案, 要遵守一组以13个成功关键因子和55个相应的度量指标为模型, 这能为组织如何应用这种策略的类型作为一种指导。这些因素包含了客户关系管理方案的三大层面, 即人力因素、流程、科技力量。在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方案的建立过程中, 要将目光着眼于全球视角, 并对在方案中取得的成功表示欣慰。这些因素的提出是用来确保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完整发展和实施, 并且能够同时兼顾人力、科技和流程的平衡发展。除此之外, 我们通过对关键成功因子法的评价可以得知, 这种方法应该通过深入的分析进行升级, 以便让体系适应不同市场的发展需要。作为特征分析调查的结果, 我们可以得知全部的专业评价结果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从系统化的角度而言, 关键成功因子法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方案的前提和首要选择。

2. 个性化营销。

个性化营销指的是生产出能够满足消费者个性需求的产品, 即企业把对消费者需求的关注、消费者个性需求的满足推到空前中心的地位[2]。企业与市场逐步建立一种新型关系, 企业更加关注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做好售前售后服务, 及时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个人化的联系, 及时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与市场走向, 向顾客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的销售和服务, 顾客根据自己需求提出商品性能要求, 企业在全方位了解顾客的需求之后就尽可能的按顾客要求进行生产以迎合消费者个别需求和品味, 从而提高了竞争力。并且, 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 以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取代过去的大批量生产, 这有利于节省中间环节, 降低销售成本。不仅如此, 由于社会生产计划性增强, 资源配置接近最优, 企业节约了库存成本, 商业出现“零库存”管理。因此, 个性化营销的好处可以总结为节省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成本、资源配置优化、降低库存成本, 可见, 基于客户个性需求制定市场需求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 正确看待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从个性化营销的优势中我们可以看出, CRM—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将“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 迎合顾客个性需求”作为重要管理理念的重要性, 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正是由于虽然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一个广受欢迎的选择, 但是成功却变得比原来越为虚假。一项调查显示, 在一组由202个客户管理体系组成的项目中, 只有30.7%的管理级别通过推销和服务客户来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进步。近期, 一项涉及范围很广泛的调查估算出大约有70%的企业将会最终导致失败的结果。Giga调查显示: (1) 企业大多都低估了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复杂性。 (2) 企业自身缺乏明确的业务目标。 (3) 没有关于投资和供应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倾向。

考虑这种外界因素和为了企业的未来而与客户建立密切关系的重要性的迹象, 当务之急就是小心掌控、处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有关的影响因素。这个项目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这种管理体系已经被卷入了市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之中。最流行的一个趋势就是软件制造商已经将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认定为面向自动化的一种信息技术并以此用来进行营销、销售和服务等业务流程。

4. 制定市场需求, 满足顾客个性需求。

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项目, 它所涉及到的并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的问题, 而是集合了组织结构内部的各个层面。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系统性能够帮助企业组织和协调客户关系, 对于增加客户的多层的接触点和沟通渠道起到了有效的协助作用。这种系统性的方法作为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核心, 与用户至上的业务流程共同集成了一个完成的业务体系。企业根据CRM--客户关系管理理念对企业进行管理, 将顾客需求作为产品在市场中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满足顾客个性需求, 从而使市场中的产品更加具有多样性。

5. 总结失败原因, 找寻解决方式。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 只有3%的公司成功的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体系, 17%开始从整体上关注这一项目, 35%的公司已经开始没有通过协调的方式建立这项管理体系, 而另外还有45%的公司还没有开始对客户关系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由于建立客户管理体系的复杂性, 很多公司曾经遇到过需要用咨询服务公司来进行统计数据的现象, 并在这种过程中发现了过去产生的错误。同时他们建议, 一些实践上的问题和注意事项需要被重点考虑。

在调查中做了一些引用以此来强调和对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各方面进行理论支撑。例如, 在福赛斯的一项研究中举出了关于七百家公司的情况, 总结了这些公司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失败原因。失败的主要原因包括:公司政策/惯性 (22%) 、组织变革 (29%) 、公司政策/惯性 (22%) 、缺少对客户关系管理体系的了解 (20%) 、缺乏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技巧 (6%) 。

从上面的结构我们可以看出, 把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商业策略的重要性, 因此, 应把客户关系管理作为组织高级管理人员的起点。除此之外, 要考虑到环境的变化与人们工作方式的关联, 以及怎样去关注这种新文化。企业还应该了解有关于客户关系的管理的更多知识, 从其他公司获得宝贵经验, 为了实施客观关系管理体系应从内部以及外部共同寻找方式方法, 从而更好的制定市场需求。

三、新4p营销战略促进市场需求的制定

巴尔内斯指出市场营销‘新的4p’, 即:产品, 进程, 实施, 以及人力。新4P营销战略的执行有利于促进市场需求的制定。

1. 销售。

在销售过程中, 客户和销售人员的关系在客观关系关系框架中变得至关重要。销售人员和顾客面对面的交流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尽管在销售进程中维系和客户的关系是很自然的一个层面, 客观关系管理策略对于怎样突出强调改善过去没有充分沟通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销售跟踪和关键信息收集是有助于发展市场营销的两个重要例子。例如, 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两个已经存在进程互利的概念化。忽视这些概念的任何之一, 也就是说忽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它所有的应用, 是导致失败和缺少成果的主要原因。

2. 服务。

在客户管理体制的环境下, 维系和客户之间大的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基于这种原因, 那么与服务或者说顾客服务有关的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客户对于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水平的评价是基于他们和公司员工在面对面以及电话沟通经历中所得出的。换句话说, 顾客非常在意他们是如何被销售人员所对待的, 以及问题被解决的速度等。很明显, 营销的过程, 销售和服务, 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在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中, 这些过程的演变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维系和客户之间长期的关系。因此, 这些过程必须进行概念化整合, 并且他们必须通过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完成其他的目标。重要的是要注意根据经验许多组织通过简舱销售, 市场营销和呼叫中心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且根据个人经历, 指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需要进行演变, 从商业进程例如市场关系变成强调顾客客户的重要性, 这需要通过有效地管理顾客关系。

3. 人力因素。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中的关键性因素是怎样处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要基于这种关系存在的事实, 必须至少有两个当事人, 提供者和购买者。据此, 大多数企业策略更看重内部流程, 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就牺牲了与客户相关的所有方面。

在商业关系中, 当一件东西能够为客户生产价值, 客户就愿意买它。蔡特哈穆尔和比特纳指出, 客户识别价值表现在不同的方面: (1) 顾客想要从商品及服务中得到什么? (2) 低价格。 (3) 质量/价格相关。 (4) 与顾客所得到的东西相比他们放弃了什么。

4. 科技。

在许多商业关系中, 尤其是在顾客和买者中, 技术经常被认为是新范式的起源以及做生意的方式, 这可能会使许多公司被迫接受。一方面, 科技能够为这些挑战提供解决办法, 佩帕德指出科技在全球网络中的优势、集合性以及提高交互性, 是电子商业和客户关系管理体系建立的关键。

四、总结

客户关系管理商业策略包括市场、运营、销售、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研发和金融, 以及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盈利最大化顾客交流。本文着重阐述了促进个性化需求与制定市场的两种重要方法, 即CRM以及新4P。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以“维护与客户之间长期的发展关系, 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为主要战略思想, 新4P营销战略的制定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的走向, 二者都迎合消费者的个性需求以满足市场及顾客的需求, 从而使企业更好的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企业如何能够在现如今商业竞争逐渐激烈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是每个企业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强, 再加上商业构思以及竞争方式的多变性, 因此刚刚进军新市场的公司要比已经存在并且根基稳固的公司弱势很多, 驱使这些变化发生的重要因素就是经济与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基于这种现实, 现如今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CRM) 已经将“维持和顾客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 满足顾客个性需求”作为一项主要策略。因此本文将详细的阐述顾客个性化需求与制定市场走向的关系, 以期企业能够创造出突破常规、富有创造力的产品。

关键词:消费者需求,CRM战略四想,4P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邱欣.浅谈需求个性化的企业营销[J].中国对外贸易, 2013, 11 (13) :19-24.

[2]任建梅.个性化需求呼唤个性化营销[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07 (15) :11-13.

商业保险市场需求论文 第10篇

(一) 商业医疗保险的基本含义

依照国内劳动及社会保障部的定义, 社会医疗保险即在人们出现疾病或伤害后, 由国家或者社会提供的一种物质援助, 也就是医疗服务项目或物质赔偿等社会保障机制。它具备强制性、互补性及经济性等特点。所以说, 一般情况下由国家立法、强制执行、设立基金项目等方式来促进商业医疗保险, 成本由个人及企业一同承担, 医保费用由医保机构承担, 目的是解决劳动者的医疗风险。

之前, 业界人士曾提出:现阶段, 不管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 或者政府部门提供的社会医疗保险, 通常还是医疗保险。尽管有人将其称为健康保险, 然而根本上依旧属于医疗保险的范畴, 由于保险方仅仅注重被保人碰到保险事故后的经济补偿, 而忽略了被保人生存期间的健康问题, 因此也就未能涉及护理保险及失能保险。一般认为这种界定仅仅是一种狭义的定义, 仅仅关注了医疗费用的担保情况。因为现阶段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保险, 即便名义上为健康保险, 实质上仍为商业医疗保险。此外, 本文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 对两者进行了区分, 采用“商业医疗保险”的叫法和社会医疗保险保持一致。

(二) 国内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剖析

1.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历程概述

国内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 恢复阶段。此阶段初级费用医疗保险商品的问世, 此阶段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民保险意识薄弱、缺乏成熟的风险控制及产品开发技术等。其次, 初始阶段。此时期非常短暂, 相互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为:重大疾病保险产品的问世与普及、核保及理赔等项目还比较不成熟。第三, 快速进步时期。在这个时期, 国内保险公司对医保制度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 同时表现出了保险产品的迅速推广、市场更加广阔、人民对于商业医疗保险的高需求等。除此之外, 进入本世纪以来, 商业医疗保险进入到了一个规范化时期。此时期, 保险公司在专业技术等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 和医疗部门间的合作更加广泛;政府在促进社保的基础上, 也为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商业医疗保险的现状

第一, 保费收入稳定上升。近几年以来的保费基本呈稳定上升趋势;第二, 商业医疗保险深度和密度均无显著改变。医疗保险在GDP当中所占比例不高,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高, 远远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第三, 经营主体不断增加, 由最早的5家扩展到了如今的一百多家。

二、国内商业医疗保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客观风险因素

依照国外著名社会学家的观点, 社会发展和风险蔓延是亦步亦趋的, 当前我们正处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 因此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风险。所谓客观风险, 通常包括人口特征、GDP、社会卫生条件等。

(二) 收入因素

收入即自然保险需求变成有效保险需求的必须前提, 唯独在收入状况符合基本需求后出现结余的基础上, 才表明有一定的支付水平来购买保险。收入状况与保险的有效需求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首先, 收入水平直接决定医疗保险的支付水平;其次, 由于收入的上涨, 人们的消费水平和人力费用也会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要想保障稳定的高收入水平, 对医疗保险的有效需求便不断增多。另外, 企业盈利的增加, 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保险需求。运营不错的企业会更加重视对保险的需求。

(三) 社会经济因素

外部因素的变化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人们的有效保险需求。这一点主要体现为通货膨胀、储蓄、利率及社会保障水平上。

首先, 通货膨胀能够在两种具有差异的方式上影响金融资产选择, 一是借助提升价格水平来减低真实价值;二是借助减少实际利率的方式来降低资产及负债的收益率。其次, 居民的储蓄存款也会对商业医疗保险的有效需求产生一定影响。其主要表现为:储蓄存款可以提升人们用来购入保险产品及服务的预算, 进一步转变为一种潜在的力量, 也就是收入效应的重要表现;其次, 因为一些商业医疗保险产品自身的储蓄性, 又起到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再次, 利率对商业医疗保险有效需求的作用。第一, 市场利率的调整会对投保人购入商业医疗保险的价格和机会成本产生一定影响, 若医疗保险的理赔额度严重低于收益, 这时人们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就会大大下降, 进而出现替代效应。同时, 利率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资金运用的效率, 对整个保险行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 收入分配制度也会对商业医疗保险的有效需求起到关键作用, 通常情况下,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及中间阶层的崛起会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有效需求。

(四) 供给需求方面的影响

由于供需之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很多保险供给相关的要素, 像承保水平的高低、保险服务质量的好坏、保险产品的创新性、市场竞争程度等都对保险需求起到关键的作用。之前曾有国外专家提出, 部分作用于保险供给的要素, 像政府对偿付水平的控制、贸易壁垒、资本获取、专业技能以及商业医疗保险产品服务的基础设施等, 均会对保险消费起到直接的作用。其还提出, 供给因素影响商业医疗保险产品的费用支出, 其体现为保险附加费, 进一步关系到医疗保险的有效需求。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也给保险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线交易及电子商务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商业医疗保险的供给形式,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办事效率, 以上均会对商业医疗保险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推动商业医疗保险进步的相关对策

(一) 对政府主管机构的相关建议

1.保障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众所周知, 发展才是硬道理。政治的稳定、经济进步、社会的有序和谐是商业医疗保险有效需求持续增长的前提基础。政局稳定, 乃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 经济迅速进步、收入能力的提升, 有助于人们购买水平的提高, 这也是积累商业医疗保险有效需求的根本;社会和谐, 当前人们所面对的种种风险需要得到及时的控制, 这也表示商业医疗保险会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强化保险理念的宣传推广力度

众所周知, 认知决定行为。提升人们的保险意识是提高商业医疗保险有效需求的基本对策之一, 前提条件是重塑国民的基本框架, 形成合理、系统的风险认知系统, 一个不重视风险的社会, 缺少对风险管理机制的需求, 便会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及其授权的监管机构需要从多方面给予支持, 为国内保险业的稳定前进提供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3.提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对于股票、基金等众多金融产品而言, 保险产品必须具备更大量的专业理论方可准确、恰当地进行定位, 人们的个人收入水平基本和平均水平持平的情况下, 主动投保的概率较低。所以, 在大力宣传保险业的同时, 政府也必须制动相应的优惠政策, 来推动保险业的进步。

(二) 对保险公司的建议

一方面, 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产品专业化及差异化经营的基础上, 因为根本是产品性能, 这一点和金融产品的供求理论保持一致。若缺乏能够迎合市场需求又可以给公司带来收益的医疗保险产品, 那么一切便只能是空谈。每个企业都应依照自身的优势, 找准市场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开发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针对现今市场, 主要应重视广大农村人民的各类医疗保险产品。另一方面, 就是完善专业化的控制体系,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队。以往的医疗保险经营模式, 严重束缚了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所以, 其应当建立在专业化管控的前提下。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核保、理赔制度, 以及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此外, 专业保险团队的素养也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必须不断提升整体队伍的素质。

(三) 对消费群体的建议

消费者在购买商业保险产品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最重要的是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 险种并无好坏之分, 只有适不适合。每个人的自身情况各异, 因此在购入保险产品的时候, 需要遵从自己的实际需求;第二, 提升自身的保险意识;第三, 借助专业知识来引导投保行为, 诚信投保。因国内一直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使得个人的保险意识欠缺。所以, 居民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投保意识, 诚信投保。

结束语

综上, 本文主要对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概况、影响因素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总结出很多有效结论, 能够为今后国内商业医疗保险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摘要: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进步, 推动了国内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商业医疗保险对整个社会经济起着更加关键的作用, 并逐步形成了与新农村合作、城镇居民医保等组成的医疗保障体系。然而, 因为多种原因的影响, 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阻力重重, 怎样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因此, 本文在对影响商业医疗保险因素进行分析的前提下, 就如何推动医疗保险进步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医疗保险,有效需求,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彩霞.医疗保险改革与医疗改革共进[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03)

保险:需求转型带动行业景气等 第11篇

宏源证券

投资要点:1、保险回归主业保障产品,避险避债功能的保险产品销售占比大增。2、个税递延养老相关政策长期积累效应可观。

寿险板块总体判断增长即将开始发力,银保销售限制的政策可比性将趋于一致,从数量上体现则是高基数效应的淡化。

个险营销渠道的保障型需求出现了显著的抬头态势,经验调研来看,基于避险避债功能的保险产品销售占比大增。保险回归主业保障产品,是逐渐认清行业本质的过程。收益率竞争对于保险公司的投资压力很大,保险公司就是应该充分提供保险保障。在保监会的十二五规划中也很明确的提出还要回归保险本质,未来的发展点在于变额年金产品、个税递延产品、长期保障型和储蓄型产品。

在银保市场被销售限制层层约束的市场格局下,个险市场已成为各险企保费增收的必争之地。供给端完全适应需求端变化。

个税递延养老上海试点可能将延期至年中施行,相关政策一旦出台,上市公司有能力即刻推出产品满足需求。对保费拉动的短期效应相对较小,但长期积累效应不可小觑。偿付能力监管方面,我们预计调整方向将趋向于细化的项目管理,虽然在总体上对各家公司影响程度略有差别,但是不会对险企造成突然激增的监管要求。

车险销售进入下行周期,预期2012 年产险板块业绩突破不大。产险市场进入下行通道已成定局,但下行加速好于之前市场预期,尽管利润贡献力度日渐衰微,但至少不会在短时期内迅速下降,因此仍将其视作综合类保险公司利润增长的强力支持。

综合建议:看好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看好保险保障型需求转型,看好市场长期巨量潜力逐步释放,给予保险行业推荐级别。

服装:男装企业盈利质量较高

申银万国

投资要点:1、财报健康且业绩可持续增长的公司估值水平有望提升。2、行业景气度有所复苏,板块向好趋势明显。

一季度纺织服装总体业绩略低于预期,各子行业景气度出现分化。男装公司表现较为突出,户外用品、女装类公司整体符合预期;休闲服和家纺类增速明显放缓,业绩低于预期。

从利润表来看:(1)收入与净利润增速放缓,这主要与宏观经济低迷、年初天气多变、终端消费需求回落、房地产持续调控等因素有关;(2)行业整体毛利率呈现稳中有升趋势,中高端男装、女装和家纺行业注重品牌附加值提升导致毛利率水平上升较为明显,休闲服、纺织&辅料、女鞋行业有所下降,户外用品、日化行业相对稳定;(3)期间费用总体控制得当,销售费用占比逐步提升,管理费用占比相对稳定,男女装公司期间费用率提高较为明显,其余子行业公司相对保持稳定。

从资产负债表来看:(1)部分公司调整授信政策、加大对加盟商支持导致应收账款上升,代表企业有七匹狼、卡奴迪路、美邦服饰、朗姿股份、华孚色纺。由于这部分加盟商资信良好,同时应收账款账龄普遍较短,因此出现坏账损失的风险较小。(2)各子行业库存压力不一,男装铺货相对稳健。当前休闲服和家纺行业的存货压力仍然较大,森马服饰、搜于特、罗莱家纺表现尤为明显,美邦服饰存货规模及结构已有显著改善。男装企业近期订货会维持20%-30%的高增速,渠道库存始终控制在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下。

从现金流量表来看:男装子行业经营性现金流指标相对健康。在经营性现金流为正的公司中,男装总体财报较为稳健,销售货款回收情况良好。家纺行业表现仅次于男装,休闲服子行业整体现金流情况较差,除美邦服饰受益于库存消化得力,资金回笼相对顺利导致经营性现金流出现彻底扭转外,其余净额均为负值,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投资建议:看好业绩增长稳健、盈利质量较高的男装公司,推荐七匹狼、报喜鸟、九牧王,以及行业空间广阔的高端女装朗姿股份,关注宜科科技与军方合作进展程度。

银行:追求稳定业绩回报的首选

国元证券

投资要点:1、规模增长与净息差扩大成为上市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2、银行股当前的估值及盈利增长水平使得银行具备良好的防御性。

上市银行2011年和2012年1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9.0%/19.5%,符合我们及市场预期。规模增长与净息差扩大是上市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驱动因子,2011年规模和息差增长分别贡献16.1%和8.4%的业绩同比增速;2012年1季度带来了16.9%和3.8%的业绩同比增速。1季度息差扩张幅度减小,对业绩贡献弱化。股份制银行增长较快,源于规模增长和息差扩张,分别贡献2011年21.4%/10.5%的增长及今年1季度20.7%、9.7%的增长。

费用和成本是造成业绩环比波动的主要原因。2011年4季度至2012年1季度上市银行净利润环比增长-20.9%和40.1%;支出方营业费用和拨备计提是季度业绩环比波动的主要因素,2011年4季度费用及拨备环比增长30.2%/57.1%,贡献-15.1%和-10.1%的业绩增长,今年1季度环比增长-18.9%/-27.6%,贡献了23.1%和17.3%的业绩增长。

2011年4季度和2012年1季度上市银行财报细项符合预期居多。首先,上市银行普遍加大了同业业务发展力度,带动同业资产大幅扩张,成为规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4季度和今年1季度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规模环比分别增长11.0%/13.4%,显著快于贷款增速。其次,未来受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下滑和银行风险偏好下降等因素影响,净息差将继续小幅回落。第三,受银监会对不规范收费清理影响非息收入放缓,2012年手续费收入增速将恢复至此前20-30%的区间。最后,由于1季度上市银行贷款增长较好且不良增加少,大多数银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或保持稳定。贷款质量情况较11年4季度明显改善,纠正此前市场对于银行贷款质量过于悲观的预期。

行业策略:1季报业绩高增长兑现;展望未来2-3个月银行基本面步入空窗期,银行股股价取决于估值因素。从PB角度考虑,几乎没有下跌空间,具备较高安全边际。考虑当前估值水平及业绩增长,我们依然认为当前的银行股已经非常适合追求稳定投资回报,特别是现金回报的资金配置。考虑业绩增长及股价的弹性,我们维持此前的组合“民生,兴业,招行”。

电声行业:产业链重构催生牛股

第一创业

投资要点: 1、电子产业的产能转移赋予电子股大机遇。2、新技术和新需求驱动电声行业长期成长。

电子产业的产能转移的是时代赐予我们电子股的大机遇。电子产业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产品、技术升级换代最快的行业,因此终端品牌厂商对配件企业在快速配套响应、技术升级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金融危机、日本地震后整个全球电子行业都呈现产能、订单加速转移至大陆的趋势,而在垂直一体化、快速配套服务和大客户认证方面有竞争优势的大陆公司必将脱颖而出。

电声行业在语音识别、MEMS 麦克风、阵列技术、电视扬声器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将开始新一轮洗牌。随着本土消费电子终端品牌商华为、中兴、联想等巨头的崛起,能迅速切入华为、中兴等公司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供应链的本土配件企业极有可能再创歌尔声学的神话,获得超越行业平均增速的业绩成长。歌尔声学顺应了潮流、把握住了机遇,走新产品、新技术的发展道路,以及不断开拓和深化与国际一线顶尖消费电子巨头在新产品、新业务上的合作,实现了6 年40 倍的高速成长。未来类似歌尔声学的电子配件制造牛股还将不断在A 股市场涌现。

电声行业的长期成长性主要来自于三方面的驱动因素。一是伴随下游消费电子产品的推成出新,电声产品的应用领域也不断得以拓宽,ultabook、平板电脑、超薄液晶电视等新的应用市场也不断被创造出来。二是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过渡升级,以及人们对消费电子产品声音输入、输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MEMS 数字麦克风技术、阵列技术、噪声消除、双麦克风技术在移动设备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每台终端上配置的麦克风、扬声器、受话器的数量、价值都在提升。三是新的高端的声学应用例如Siri 这样的语音识别的应用,也带动了对电声器件的需求增长。

审计需求保险理论研究 第12篇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地中海沿岸国家, 商品贸易的发展促使了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这时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成为必要, 所有者聘请专门的人员进行这项工作。1720年, 南海公司事件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正式形成的“催化剂”, 到1844年, 英国正式颁布了《公司法》对上市公司进行强制审计, 至此注册会计师审计有了法律的保障。早期的审计主要用于缓解代理冲突 (Chow, 1982) , 为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信的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因此, 较早对审计需求动因的理论假说主要是代理理论和信息理论, 这两种理论都将审计看作是纯粹的鉴证机制, 认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寄希望于注册会计师在实质上降低财务信息的风险。1933年和1934年美国颁布的《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以及以后越来完善的注册会计师法律体系, 标志着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进入民事赔偿责任的时代。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美国审计理论界开始流行审计需求的保险假说, 其基本观点认为, 审计是财务报表风险的一个转移机制。

陈汉文在《审计理论》 (2009年版) 中认为, 审计保险价值的存在必须同时满足两个前提条件:其一是信息使用者具有向审计师提起诉讼的权利;其二是审计师具有相应的赔偿能力。这就说明, 审计保险价值的形成是建立在审计师民事责任制度的基础上的。陈汉文还在该书中讨论了两种极端情况, 即审计师不承担民事责任和审计师提供全额保险。在前一种情况下, 审计师仅承担行政和刑事责任, 虽然有助于审计师取信于信息使用者, 但不具备赔偿性, 因此审计的价值仅仅体现为鉴证价值, 而不具备保险价值。在后一种情况中, 审计师对信息使用者由于使用审计信息导致的损失进行全额赔偿, 此时审计仅仅是一种保险机制, 不论审计质量如何, 信息使用者都不再关心财务信息本身的风险了。而实际情况位于这两种极端的中间, 审计师承担一部分的民事赔偿责任, 这种情况被称为比例保险的审计制度, 此时, 审计制度既包括鉴证机制, 又包括风险转移机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 西方就开始对审计保险价值进行实证研究, 主要是通过对审计保险价值变动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来证明审计保险价值的存在性。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证的角度, 都已经有很多学者能够证明审计的风险转移价值的存在。

2 “保险”名称是否合适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是以风险转嫁理论作为其立论基础的。然而也有人会提出:风险转嫁等同于保险吗?这一理论的本质是风险转移机制, 为何要用“保险”来定义?

一般来说, 保险包括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标的和可保风险。审计属于鉴证业务, 鉴证业务涉及的三方关系人包括注册会计师、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 其中责任方和预期使用者可能是同一方, 也可能不是同一方。注册会计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审计服务, 承担审计风险, 审计失败后要进行赔偿, 其作用相当于保险关系中的保险人。责任方主要是指公司的管理层, 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审计, 因此, 管理层及其行为就是保险标的。预期使用者如果由于使用审计失败的信息遭受损失的, 可以要求赔偿, 此时, 使用者就是被保险人。鉴证业务还会涉及委托人, 委托人不单独存在, 可以是预期使用者之一, 也可以是责任方, 审计业务是由委托人提出的, 由委托人买单, 因此委托人等同于投保人。

研究者普遍认为, 现代保险的要素主要包括:可保风险的存在、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保险费率的厘定、保险基金的建立以及保险合同的订立等。

2.1 可保风险

可保风险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1) 风险应当是纯粹风险; (2) 风险应当使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 (3) 风险应当有导致重大损失的可能; (4) 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 (5) 风险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测性。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其中的重大错报会误导使用者做出不当的决策, 很有可能导致损失, 而这种损失通常是重大的。虽然这种风险是存在的, 但并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有这种问题, 如果公司管理层、治理层行为恰当, 则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会很小, 很多公司还是能够做到这样的, 所以, 重大错报风险不会使大多数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在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风险管理技术来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致标的损失的概率。因此, 审计风险属于可保风险。

2.2 大量同质风险的集合与分散

风险要大量性, 是因为根据概率论和大数法则的数理原理, 集合的风险标的越多, 风险就越分散, 损失发生的概率就越有规律性和相对稳定性。而只有同质的风险才有相近的发生概率, 便于进行风险的集合与分散。

对于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来说, 其所拥有的客户是大量的, 审计风险就被集中起来了。而注册会计师所面对的审计风险通常是同质的, 都是由于管理层的舞弊所导致的。因此, 一家事务所能够将同质的风险标的集中, 则损失发生的概率就相对比较稳定, 符合保险要素中大量同质风险集合与分散的要求。

2.3 保险费率的厘定

和保险类似, 审计活动也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审计收费的确定就相当于保险费率的厘定。研究者们已经用规范和实证的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 证明审计收费和审计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审计收费和保险费率一样, 也要遵循公平、合理、适度、稳定等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所承担的风险责任作为确定审计收费的重要考虑因素。审计收费不应过高, 过高的费用违反了成本效益原则, 会打击委托人自愿审计的意愿;同时也不可过低, 尤其是不正常的审计低收费现象, 容易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进行恶性竞争。审计收费也应当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频繁变动的审计收费会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一个风险变动的信号, 可能导致做出不恰当的决策。

2.4 保险基金的建立

保险基金是指保险人为保证其如约履行保险赔偿或给付义务, 根据政府有关法律规定或义务特定需要, 从保费收入或盈余中提取的与其所承担的责任相对应的一定数量的基金。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规定建立职业风险基金, 办理职业保险。在西方国家, 投保充分的责任保险则是会计师事务所一项极为重要的保护措施。这样能防止或减少诉讼失败时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财务损失。其作用类似于保险基金。

2.5 保险合同的订立

保险合同是体现保险关系存在的形式, 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履行各自权利和义务的依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第十六条规定, 注册会计师承办业务, 会计师事务所应与委托人签订委托合同 (即业务约定书) 。业务约定书具有法律效力, 是确定注册会计师和委托人责任的一个重要文件。由此可见, 审计活动的业务约定书与保险中的保险合同有类似的作用和重要性。

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不仅在立论基础上与保险类似, 而且审计活动中的各种要素与保险活动的构成要素也有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可见, 用“保险”来命名审计需求的风险转移机制是比较恰当的。

3 保险理论的现实意义

鉴于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 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承保的风险仅限于注册会计师由于没有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风险。也就是说, 另一种审计风险——即经营者提供的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按照公认的会计和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程序却得出该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 不应该由会计师事务所来承担。这是准则本身存在的风险, 应该由准则制定者来承担。针对会计师事务所所面临的这部分审计风险, 保险理论能够帮助审计师做出恰当的风险规避行为。

(1) 保险公司规避风险的方法之一是放弃或终止某项活动的实施。类似的, 会计师事务所在取得业务时, 应该充分考虑该客户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道德素质, 准确评估这项审计活动存在的风险, 如果风险超过了收益, 那么就应该果断地拒绝业务, 而不应为了短暂的利益埋下隐患。

(2) 保险公司通常通过再保险来降低自身所承担的风险。会计师事务所不可能为某项审计业务进行再保险, 就只能通过审计收费来实现一部分风险的转移。在制定审计费用时, 通常要将审计业务承担的风险和可能造成的损失考虑进去, 以规避风险。

(3) 保险理论能够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意识, 进而通过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来加大对审计活动的质量控制力度, 将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规避风险, 减少损失。同时能够使注册会计师注意维持独立性,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这样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发展。

摘要:关于审计需求的理论, 学术界一直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传统的主要有代理理论、信息理论等。随着审计师民事责任的不断扩大, 审计需求的保险假说逐渐流行起来。主要以风险转嫁理论为基础, 比较分析了审计需求的保险理论是否符合“保险”之名, 以及从保险的角度分析了这种理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计需求,保险,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 :1.

[2]牟涛, 向杨.论审计动因的保险观[J].财会月刊 (会计) , 2008, (10) .

上一篇:护理计划下一篇:城市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