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资源范文

2024-08-08

设备资源范文(精选10篇)

设备资源 第1篇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对太原地区的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企业技术中心展开了资料调研和收集工作。太原地区大型院校、企事业单位技术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共享仪器单位有60家入网, 全国有35家科学仪器设备厂商入网。已收集2 000多台套仪器设备信息, 有100多个仪器使用和测试专家入网, 已链接全国68家科技相关及共用协作网站, 完成太原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协作网总体系统框架的设计及实现部分功能。

从仪器设备的原值来看,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提供5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的共享, 山西省大型仪器设备网提供20万元以上的设备。

从仪器设备的分类来看,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的分类较之山西省大型仪器设备网居多, 表明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能够服务的领域比较多。

由于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已经建设了一段时间,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笔者期望在此基础上, 通过分析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的入网机构和入网设备, 提出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的建设对策。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的入网机构分析

登录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 搜索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与山西省大型仪器设备网分类相同的几个类别, 按照科研机构划分的标准, 将入网机构分为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 统计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的入网机构, 结果见表1、表2和第53页表3。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高校入网机构分析。从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高校入网机构 (见表1) 来看,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高校入网机构呈现下列趋势:一是从入网高校数量来看, 总计18所, 这些高校既包括本科院校, 也包括专科院校;既包括驻地在太原市的高校, 也包括驻地不在太原市的高校。目前, 山西省包括专科院校在内的高校超过100多所, 在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允许外地高校入网的情况下, “十二五”期间平台可以吸收其他高校设备入网。二是从入网高校入网设备来看, 太原理工大学 (108台) 、山西大学 (77台) 、中北大学 (44台) 、山西财经大学 (30台) 等院校入网设备较多, 而其他高校则比较少。因此, “十二五”期间平台可以激励这些高校设备入网。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企业入网机构。从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企业入网机构 (见表2) 来看,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企业入网机构呈现下列趋势:一是入网企业数量来看, 总计11个, 这些企业既包括太原市本地的, 也包括外地的;并且这些企业都是大型企业, 呈现集团化趋势。在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允许外地企业入网的情况下, “十二五”期间平台可以吸收本地和外地其他企业集团设备入网。二是除了大型企业之外,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还可以吸收中型企业入网, 中型企业的设备在服务小型企业方面, 可能比大型企业更容易实现。三是从入网企业入网设备来看, 山西省焦煤集团西山煤电总公司 (33台) 、上海济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29台) 、山西三益华信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27台) 、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台) 等企业入网设备较多, 而其他企业则比较少。因此, “十二五”期间平台可以激励这企业设备入网。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研究机构入网情况。从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研究机构入网情况 (见表3) 来看, 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入网研究机构呈现下列趋势:一是从入网研究机构数量来看, 总计32个, 这些研究机构既包括驻地太原的省级研究机构, 也包括国家驻山西的研究机构, 但是以市属及省属机构为主。“十二五”期间平台可以不将重点放在研究机构设备入网上。二是从入网研究机构入网设备数量来看, 普遍比较少, 超过20台设备的只有山西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33台) 、山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22台) 、山西省药品检验所 (21台) , 大部分入网设备都少于10台。因此, “十二五”期间平台可以将重点放在已入网研究机构设备入网上, 增加这些研究机构的入网设备数量。

大型仪器设备网的入网设备分析

登录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 搜索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与山西省大型仪器设备网分类相同的几个类别, 按照仪器名称划分, 将入网机构分为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 统计太原地区大型仪器设备网的入网设备及其机构。

通过分析统计数据, 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设备都是属于某一家机构或者两家机构, 同时为多家机构共同拥有的设备只占小部分比例, 不利于设备共享, 如果用户需要联系一台设备, 而这家设备拥有机构正在使用, 用户就无法获知还有哪家机构拥有这样的设备。因此, “十二五”期间平台可以在扩大入网机构数量的同时, 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入网机构让更多的设备入网。

设备资源 第2篇

关键词:医疗设备档案;特点;资源管理;措施

一、前言

医疗设备是保证医疗事业稳定发展,以及开展医疗、药检、防疫、护理等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医院都引进了众多的高水平、高效率、高精度的医疗设备,并且这些医疗设备占据了医院固定资产的半壁江山。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设备档案,对管好医疗设备以及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医疗设备档案的内容

医疗设备档案的内容只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医疗设备档案的动态部分。医疗设备档案的动态部分主要包括医疗设备运行过程中形成的资料与文件,通常指的是医疗设备从正式投入使用到报废淘汰为止,例如包括医疗设备使用的记录、设备检测计量记录、维修保养的记录、各种保修合同以及医疗设备的报废申请等;其二,医疗设备档案的静态部。医疗设备档案的静态部分的内容有医疗设备从申请购买到验收形成的资料和文件,其中主要包括购置医疗设备的可行性报告、采购合同、中标通知书、医疗设备产品注册证、发票复印件、检测报告、合格证、营业执照、设备使用培训计划单等。

三、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

医疗设备档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内容多。医疗设备档案种类众多,包括合同书、协议、申请表、报价单、招标书、调查报告等内容,并且在购置设备后,还应该保存设备的合格证、安装手册、操作规程,以及在使用、维修以及报废等众多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其二,周期长。医疗设备从购置到申请报废需要一段漫长的时期,;其三,延续性强。除了购置前的大量文件需要进行整理归档之外,还应该在原始积累的基础上随时延续整理医疗设备的使用、检查、维修等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等;其四,综合性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医院本着价格合理、质量过硬的原则,引进各国的先进设备,由于文版不同以及语种不同,进口医疗设备的档案具有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其涉及到商检报告、海关验收、法人委托书、进口免税、索赔条款等众多资料和文件;其五,成套性。医疗设备的科技材料以及在安装调试中形成的材料,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都属于医疗设备档案的组成部分,必须进行分门别类的管理,以此保证医疗设备档案的成套性,这就表明医疗设备档案还具有成套性的特点。

四、医疗设备档案的资源管理措施

(1)完善和落实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医疗设备档案应该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因此应该不断的提高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范围以及职责明确的列入管理制度中,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变得更加清晰、透明。医疗设备档案的建立通常是以件和台的形式进行归档,坚持一机一档、统一集中、分类的管理原则,明确管理范围、编号规则、分类方法、收费责任、借阅查询、建档流程等制度,根据设备的类别以及使用科室制作电子相册,把电子图片等资料纳入医疗设备档案中,保证医疗设备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此外,制定临床使用人员和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然人员培训考核表,详细的记录培训的内容以及考核的成绩,把临床使用人员和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纳入档案管理范畴,保证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购置设备、临床使用、检查故障等全部管理过程,完善和落实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充分的发挥医疗档案资源在科研工作、教学、医疗等中的作用,保证为临床提供更加快捷、更加高效的服务。

(2)创建医疗设备档案数字化平台。随着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创建医疗设备档案数字化平台,实现对医疗设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疗设备档案数字化平台具有覆盖面广、功能强档等方面的特点,其主要的功能包括:统计设备出入库、建立医疗设备档案、修改医疗设备档案、组合查询、设置医疗设备标牌、管理维修动态、调整设备登记、设备折旧和报废以及统计各种动态数据等,保证医疗设备档案管理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查询医疗设备档案,显著的提高了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效率。

(3)发挥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医疗设备档案管理最终目标是为相应的科室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的熟悉医疗设备档案,并且经常到使用科室去走访,观察医疗设备的使用状况,统计医疗设备的使用频率,及时、准确的了解相关医疗设备的需求,并且认真的做好记录,为领导的决策提供相应的参考。此外,医疗设备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保持和特约维修以及厂商的联系,主动向他们咨询和请教,及时的将获得的经验反馈给相应的科室,保证相应的医疗设备能够发挥最大的应用功能,尽可能降低设备出现故障的概率,减轻维修压力,提高设备使用率,以此提高医院的收益。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医疗设备的档案管理是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设备的基础,其包含医疗设备从购买、使用、检查、维修直至报废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所有照片、图纸、文字等资料,做好医疗设备档案管理,对强化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以及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红玲.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10).1121-1122.

[2]胡明华,余汉霞.浅谈医疗设备档案的管理与利用[J].科技档案,2010(4).3-5.

设备维修资源管理概述 第3篇

维修资源管理 (Maintenance Resources Management, 简称MRM) 来自国际航空业界, 因1989年阿罗哈 (ALOHA) 班机事件开始, 经不同阶段的研究发展, 使得维修资源管理的训练内容及实施方式不断改进, 已从第一代发展到第四代。它包括警觉技巧、直接沟通与认知维修疏失、个人警觉与准备, 到第四代行为基础整合的MRM。第四代MRM以整合系统或组织的概念来思考与设计。增加了一个训练模式和更多形式的沟通管道, 以及主动反馈系统和运用一套维修失误调查模式。

随着航空科技发展和飞机事故的特点, MRM也有改变。飞机的制造质量越来越精良, 相对反映与人为的因素更为重要。新科技的发展, 大幅度提高航空产品及零附件的可靠度, 不良产品逐渐下降的趋势, 而凸显出人为疏失而造成意外事件的上升趋势。如何预防人为疏失, 显然是航空界必须重视的方向。这包括维修组织工作和维修训练应纳入维修人员防止疏失的相关课程, 以及维修管理计划项目也需考虑可能的相关问题。

维修资源管理是人为因素实际应用的一项重点, 表现在与管理计划与训练相结合之中。这项管理计划与训练是把维修系统看成一个团队成员, 而不仅是只拥用技术的个体。同时它提供在正常或紧急情况下某些行为, 可能对工作上的压力和负荷情况下的表现有所影响。它也协助成员如何应用个人的各种能力及领导素质来增高团体的表现及安全。

它将探讨影响预防失事的人为因素;失事统计与预测;教育与训练相关理论与应用的方法, 以对航空运行安全工作提高有所帮助。其次还包括以下内容:沟通信讯;团队合作;状况警觉;维修安全;心理管理;疏失管理;风险管理;决策;安全文化等。现将维修资源管理的定义、方针、实施等简述如下。

二、维修资源管理的定义

1992年, 航空业提出维修资源管理的定义, 简单地说:“有效运用资源去获得安全和效率的运作, 然而维修资源管理是为执行飞机维护工作时, 增加沟通效果, 提高工作效率与安全性而采取之计划措施。”因此, 美国航空运输协会 (ATA) 则把维修资源管理定义为:“飞机及附件维修中为增进安全及帮助预防失事和意外事件, 所发生的维修人为因素计划。”而美国联邦航空总署 (FAA) 的定义则为:“使维修作业保持有效沟通与安全的一个过程。”美国学者泰勒 (Taylor) 则对维修资源管理作出创新解释:“透过人力资源管理与合作来改善飞行安全, 透过频繁的沟通活动达到改善的目的。”

三、维修资源管理的目的

维修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 是增进航空维修人员在判断、决策、沟通、领导、团队合作及面对压力与疲劳的处理能力, 从而提高工作与绩效。航空界对工作人员甄选时应考虑其个人的个性与个人的工作态度, 着重透过训练来培养或改正。因此, 维修资源管理的目的概括为:经有建立、强化或改正维修人员的工作态度、思想意识、品质道德等训练, 来增进识别降低风险达成安全又有效的作业。

四、维修资源管理的基本方针

1. 相关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针

为减少错误与行为影响的关键问题, 也是在准备实施防止维修的错误管理系统时, 需要重视对人员、工作、组织3个方面的管理方针:

(1) 为了防止维修人员将他们的个人态度、习性和品德带入工作中, 而影响工作上的要求与对任务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对如何改变个人持有的典型行为是很重要而且很复杂的, 这些人的特有个性就像是一种被固定的模式。因此对这些人是可以加强教育, 提高团队意识、文化和技术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品德。

(2) 工作任务计划和安排, 应根据人因工程的原理, 考虑人的工作效能及人的行为限制, 即人员的不同体力和技术能力, 结合实际的工作内容与进度, 并保证人员不会超出工作负荷, 在工作上要获得最佳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工作环境的安全安排, 并考虑包括人员的心理层次, 以及与实际人们取得资讯的能力有关, 进而发生潜在的人为错误的可能。

(3) 组织上的因素, 通常是对个人行为或是工作团队工作造成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但也通常在计划工作以及事件调查中被忽视的。组织上的问题是必须在完成各项任务上要求各个部门的全体人员的参与共同实行。首先强调不允许脱离航空安全运行标准与规范;其次是都应以一个较长远的观点和系统管理的本质且功能的角度去看待;维修资源管理的计划实施是必须上行下效, 只有获得上级主管的明确支持, 并带头示范才能在组织内推动。

2. 维修资源管理的基本方针

(1) 维修资源管理常被用来藉由建立组织内普通全员参加而重视安全的态度, 以改善组织文化的团队精神。

(2) 维修资源管理是籍由增进维修人员间与部门间的合作与资讯交流, 以提高安全性。安全性的评价标准, 在于降低人员的伤害与地面的事故, 以及提高飞机可靠性与适航性的安全飞行。

(3) 维修资源管理的推行计划, 因组织机构与组织文化不同而有差异, 但所有管理计划工作与人因工程的课题有关。例如, 装备设计、生理行为、工作负荷与工作场地安全等。其目标均在于提高维修工作的整体绩效与安全性。

五、维修资源管理的实施

现在航空事业单位都拥有非常良好的维修资源管理的训练方案, 这不仅能弥补维修系统工作的不足, 而且教育训练的过程有助于了解人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对此, 航空业者应该继续发展以人的因素为主的基础训练计划与程序。借助科学的方法协助进行事故原因的分析, 以促使航空业对失误原因的了解。这样使得航空公司上级重视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 国外维修资源管理训练内容

训练的内容重点偏重于观念和知识的加强, 以实际案例或模拟录像带来强化这些概念。虽然各单位均针对本单位需要的内容制定训练方案, 但大部分共同的训练方案都包含下列项目:

(1) 选用适当人员参加。

(2) 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3) 适当训练, 定期复训。

(4) 对合格人员颁发证件并授予权力。

(5) 确实执行维修检查工作及完工签证。

(6) 实施品质监控及核查。

(7) 健全事故报告系统。

(8) 建立标准作业程序, 制定相关规定与法规。

(9) 实施ISO 9000。

(10)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TQM) 。

2. 国外维修资源管理的计划项目

(1) 沟通信息。积极地参与交接班的工作提示;适当地向有关人员寻求讯息和提示;清楚地表达对飞机维修的看法与自己完成的部分;正确地坚持自己的决定, 以保证工作安全和飞机的适航性;适时地评估自己和同伴的工作能力与状况。

(2) 人员合作。邀请工作同伴参与决策过程, 信任同伴并适当地予以权力;有效地处理工作上的压力;适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工作上的矛盾;适应工作伙伴的性格差异。

(3) 工作管理。排定工作的优先顺序, 列出重点任务, 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充分利用工具和资源以获得最高效率和最少的失误;监控工作中的相关变化因素并及时调整;保证安全和掌握时间完成任务, 合理分配工作以获得最高效率。

(4) 技术培训。训练专业性工作技能, 增进对飞机原理与结构系统的相关知识, 遵守有关政策和相关作业法规, 培训对电脑系统和维修作业手册, 提高熟悉程度。

以上介绍的资讯, 对我国各行业的维修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 借鉴国外航空界的作法, 研究有关设备维修资源管理的理念、政策、方针和实施方法应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崔海恩, 林德华编译.维修资源管理台湾[M].国家图书馆出版, 2003

设备资源 第4篇

(1)基于目前网络技术构建的共享平台存在的不足,各个高校应大力重视自身校园网络的`基础建设。我们知道,基于网络技术的资源共享平台仅仅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它实际上还是建立在各个学校网络和教育科研网的基础上。因此,各个高校应该对本学校的实验设备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共享,不断改进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分层次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依据中国所有大学的实际情况,分别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基础实验室构建不同档次、不同精度、不同功能的资源共享专用平台。一方面,便于管理;另一方面,便于用户使用。

(3)制定用于规范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法案法规。这一措施有助于规范使用者和管理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有助于资源共享平台的有序运行。

(4)建立新的经费投入使用机制。这一措施与前期的仪器设备采购过程密切联系,对所需要购置的设备应从技术上、实用上和可行上进行多方论证,避免重复购置,提高经费的投资效益。

(5)建立相应的人才服务平台,是仪器设备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要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对内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对外进行技术方面的指导、参与新技术在设备上的拓展应用。

(6)要建立仪器设备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一措施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相应的评估体系,对每一台仪器设备进行评估,才能科学的反映出该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以及该设备所处实验室的管理水平。

5 总结

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对提高国家教育资金的投资效益、有效利用高校仪器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分析概括目前高校仪器设备资源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网络技术、经费投入使用、人才队伍培养、绩效评估体系等角度提出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要重点开展的几项工作,从而达到合理利用高校仪器设备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厚均,汪成,原继红等.对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12):81-82.

[2]@刘默,叶元平.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2(3):144-146.

设备资源 第5篇

【关键词】风电设备;安装技术;开发风能;发展现状

一、我国风电设备安装技术的讨论与分析

当前我国对以开发风能资源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工程做了诸多的专项计划安排,国内大范围、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针对我国目前的风电设备建设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其设备的安装作业上,一般地建设过程都要通过履带式起重机充当其吊装运作的主角,而小型的汽车起重机作为辅助。以下内容主要对我国风电设备安装的技术进行一些讨论与分析。

风电设备的主要构成包括底座、塔筒、机舱、轮毂、叶片、箱式变压器、及电气等部分。由于存在设备机型的吨位及高度的差异,可以根据当地风力资源的情况进一步研究设计具体的安装方案。我国国内风电场施工及设备对于安装场地的要求措施主要分为两种,包括直接将风机设备运输吊装一次到位办法和在事先设立好的临时场地中先转运、再安装的措施。第一种措施成本较低,因此被越来越多的风电场所采用。但是这种方法对安装场地的条件要求很高存在局限性,对于设备进入现场之前的场地布置策划工作要十分严谨,注重场地利用的合理性。风电设备的吊装工作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对现场起重机的选用,注意要考虑到现场地理环境、场内交通状况以及设备的参数等影响要素。在安装场地和现场交通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一般考虑采用履带式起重机进行吊装作业,而在现场条件不明朗的状况下,必须首先考虑小型的汽车起重机作为主要的作业工具。应该强调风电设备卸车工作的重要性,其工作内容主要指设备塔筒、机舱等大件构件的卸车,应根据设备参数以及现场装卸工具的实际情况采用单机卸车或双击卸车。现场风电设备吊装也是特指设备塔筒、机舱及叶轮等大构件的吊装工作,机舱最重则吊机受力最大,叶轮在以后的工作中受风面积最大,因此對对于安装过程中的风速有特别的要求,一般风速要求不大于8m/s 。如果考虑到风电设备吊装的便捷

与可操作性,设备机舱和叶轮吊装时起重机的位置既要考虑其满足设备机舱技术参数的要求也要满足叶轮的合理吊装要求。同时,我们对一般地风电设备吊装作业还要求履带式起重机吊臂正对设备机舱连接轮毂的法兰,这样既便于对设备叶轮的吊装到位又不需要对起重机进行再次移位。

由于风电设备吊装作业的施工过程短且存在受风力影响等特点,项目人员办公和住宿地点一般都处于临时搭建的简易活动板房中,对于收集施工现场资料和周围环境资料要提前做好工作,然后根据不同的施工特点提前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以确保现场施工有序可控。如果施工现场处于风力比较大的环境下,无论是风电设备吊装作业还是大型的起重机运转都必须考虑环境的最大风速情况。风力条件大于起重机的停车限制值须及时将其吊臂降低确保安全。如果在可允许的条件范围之内,也得严格控制施工吊臂朝着迎风方向降低吊臂进行作业。现场应每天预先收集风力信息,及时掌握风力和风向的变化以便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履带起重机转移过程要严格控制行进速度,一般控制在500m/h以内,转移前做好行进线路的铺平工作,由履带起重机司机作为指挥,履带四周派有专人监护,地压不足须铺设路基板,夜间配备照明设施,保证转移安全。

二、我国应用风电设备安装技术开发风能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风能资源非常富足。提倡风力能源开发主要是由于风能具有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绿色无污染且价格低廉等特点。相比较而言,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自然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利用风能资源发电已经成为现在和将来可以大力研究开发的课题之一。风能发电产业已然成为最具商业化地新型产业,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极有可能成为世界未来的最重要的可利用自然能源。

我国不少专业人士人为风能发电至今没有得到广泛性地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化程度低、发电成本高、专业化人才稀缺、专业技术落后以及市场发育不良等,笔者根据自身经验及多年涉身了解,我国风能发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长期缺乏对发展风能发电产业的战略规划落实,国家没有针对风能发电产业制定有关具体的政策措施,没有鼓励产业发展的经济支持等;

(2)国家相关部门对利用开发风能资源的战略意识认识不足,制定有关战略规划目标落空,缺乏针对性的有力措施以及制度保障等;

(3)对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情况探明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基础工作环节薄弱,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发电缺乏科学性地可行性论证支持等。

风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必定在未来在能源效益、环境效益等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能源开发主张的宗旨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这无疑给予风能发电产业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展契机。面对我国电力行业能源短缺的紧张局面,高速发展风能发电产业极有可能会迅速化解这一紧张局面。

对于未来风能发电产业发展的展望主要在于其投资成本和产生效益的问题上,风能发电相比较于火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传统发电方式在投资成本上得到了大大降低,而且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人们预想中的结果。考虑到未来能源不足的情况,对于风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前期将一致被看好。

三、结束语

风电设备安装是一项事无巨细的工作,要考虑的现场要素非常之多。只有严格控制把关才能够保障有序可控的工作进程。良好的风电设备基础造就我国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营造一个优异的社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俊峰,施鹏飞,高虎;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2010

[2]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2009年度中国风电建设成果统计报告[R].;2010,(3)

[3] 刘丹;2010中国风电盘点[J];科学时报;2011,(2):118-106

设备承包企业资源配置管理探讨 第6篇

20世纪80年代, 项目管理进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阶段, 有关项目的集成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和计划管理等思想和知识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全面整合, 项目管理从传统阶段过渡到现代项目管理阶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项目管理方法, 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应用, 得到广泛的实践验证。

今天, 很多项目几乎不再是一个企业能够完成的了, 甚至项目公司 (部) 本身并不完成项目的具体工作, 只进行项目的管理工作, 项目的实体工作完全由不同的专业承包商来完成。在承包商中, 有一类这样的承包商:他们是设备制造公司, 单个产品比较成熟, 然而要将产品销售到各个项目中, 而且项目销售是公司业绩的主要的来源。一方面, 设备生产企业从发包方 (项目管理公司) 承揽业务, 必然被纳入发包方的项目管理中, 甚至是子项目;另一方面, 设备生产企业为了配合发包方的项目建设, 必须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本文旨在探索这类企业的项目管理应用, 从而改善企业的管理,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益。

二、设备承包企业的项目管理现状

如今, 设备生产企业仅仅停留在研发、生产、销售的传统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竞争的要求, 甚至无法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企业要想把设备销售给客户, 必须做好服务。所谓的服务就是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具体来说, 在项目设计阶段, 企业要参与到项目的设计中去, 做好方案策划、承包范围内的费用估算、项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标准等工作;在项目公司的项目采购过程中, 配合发包方完成竞标准备并参与公开的招投标, 在公开竞标的基础上赢得合同;在合同执行阶段, 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 响应项目的进度、计划和控制, 同时配合其他相关承包商的工作, 完成合同设备的供应后, 随项目的整体结束完成销售;项目投入实际运营后, 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直到设备生命期的结束或者项目生命期的结束。

与项目公司随着项目完成而完成其使命不同, 一方面企业不会也不能随着一个项目的结束而解散;另一方面, 企业随着参与项目的增多而增加项目承揽的能力, 增加知名度和提高竞争力, 从而使企业赢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 一个项目结束, 会有下一个甚至更多的项目进来, 保持企业的生存、发展, 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从设备承包企业本身来说, 他依然是传统的设备制造业, 遵循着传统制造业的优点:具有过硬的技术部门、研发部门、产品制造部门, 产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标准化程度高, 等等。从制造业本身来说, 传统管理在企业和产品生产阶段的应用无可替代。传统管理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在企业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 项目管理的阻力将不可避免。

三、组织结构的变更

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包括资本的竞争力、技术的竞争力、服务的竞争力、渠道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的竞争力等。在前述的各种竞争力中, 人力资源的竞争力是根本, 只有这一资源的竞争力充分发挥, 其他方面的竞争力才能充分利用。因此, 必须重视组织结构中的项目管理组织。实际工作中存在多种组织结构形式, 项目组织形式对项目的成败有很大影响, 但目前却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组织结构形式。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项目特点, 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图1所示是设备承包企业的一种典型的组织结构, 它是一种矩阵嵌套结构。其特点是在传统的组织结构中, 增加了独立的项目事业部, 项目事业部独立运作, 销售、策划、项目管理等职能部门负责公司的项目销售和项目实施的管理, 同时, 在项目合同执行过程中, 项目事业部需要与其他职能部门沟通协调。

这种设备承包企业组织结构的优点是:

(1) 具体的项目团队人员来自各职能部门, 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 保持与公司的一致性, 从而保证高层领导对项目的指挥和控制。

(2) 当有多个项目同时进行时, 公司可以整合项目, 统筹安排, 实现多项目情况时的资源配置、计划协调、进度控制以及费用和质量保证。

(3) 可以实现全公司范围内的人员调度, 避免人员冗余。

(4) 项目结束后人员可去职能部门或参与新的项目, 避免人才流失。

(5) 对于变化、冲突能够快速反应, 冲突通常可以通过垂直部门的行政命令解决。

四、企业项目计划

企业层面的项目计划包括企业战略计划和项目整合计划。企业战略计划一方面是指根据企业的价值取向、企业的经营范围、资金能力、管理能力和设备规模等情况, 选择合适本企业的项目。超越企业自身承载能力承揽项目的结果是项目实施困难, 企业赢利能力下降, 最终会降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导致企业生存困难。另一方面, 企业战略计划要求不能盲目地扩大企业规模, 虽然把企业做大是最高管理层的愿望, 但在做大之前先要做强。因此, 在市场景气的时候, 要挑选适合本企业且利润空间大的项目来做;而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 适当减少市场份额, 减轻企业负担。另外, 企业战略计划还要根据企业的历史业绩情况以及对未来一段时间 (一般以一年) 的市场预测, 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企业销售计划, 这样就可以大概确定未来一段时间的企业各方面资源的总体需求计划。

经过企业战略计划的过滤, 企业的市场定位就比较清楚, 承揽的项目就会有较多的共性和类似特点。对于特定企业来说, 一方面所承揽的项目具有相同的流程和里程碑事件, 如图2、图3所示。另一方面, 特定企业所承揽的项目的功能也会相似, 供给发包方的设备也相似, 在执行合同中使用的物质资源也有相似之处。因此, 当有若干个同时发生或部分搭接的项目在进行时, 这些项目可能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 也有可能没有逻辑关系, 但只要充分挖掘项目的共性和类似特点, 就能够把同时进行或搭接进行项目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分类组合, 形成若干个项目组合。在企业层面, 可以对这若干个项目组合进行优化管理, 并将随后承揽的新项目加入某个项目组合或者新建项目组合, 从而不断进行滚动、改进、完善, 实现企业层面的项目整合计划和项目组合计划更新。

五、统一资源配置

如前所述, 现代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于企业拥有各项资源的数量。然而, 无论企业规模是大是小, 企业拥有或者可以获得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成本最小化, 利润最大化。而要完成这一任务, 必须优化配置企业资源, 使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因此必须在企业层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项目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达到项目的目标。从承揽企业来说, 就是既要达到承揽合同规定的项目实施范围、质量要求、时间目标、费用范围等要求, 又要达到企业自身的项目管理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一定范围内, 质量、成本、进度三者是相互制约的。当进度要求不变时, 质量要求越高则成本越高;当成本不变时, 质量要求越高进度越慢;当质量要求不变时, 进度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导致成本的增加。因此企业管理就是要在发包方的项目管理和企业自身的项目管理过程中寻求快、好、省的有机统一和均衡。

单个项目管理的质量、成本、进度之间的关系同样适合项目组合甚至多个项目组合的情况。项目组合的情况下, 采用同类合并和计划优化的方法, 可以实现企业层面的最优计划。

制订计划的目的是按照计划实施, 达到合同要求的目标。为了达到合同目标必须适时监督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项目控制则是以基准计划来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二者的结合点便是资源的配置。计划是为了实现目标而科学合理配置资源;而控制则是通过资源配置调整来保证按计划实现合同目标。项目组合 (或者多个项目组合) 的控制就是要实现公司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层面的资源优化配置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拥有或者可以获得资源的总量。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很多企业受利润目标的驱使, 常常承揽超过企业资源承载能力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 企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资源承载能力, 对工作有所取舍, 努力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2) 项目、项目组合的动态性。一方面, 承包企业承揽的合同, 在企业来说是一个项目, 而在发包方来说这项工作可能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采购, 充其量只是一个子项目, 对不同的发包方来说, 其受重视程度并不相同。外部环境是变化的, 有些项目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推迟或者更改, 甚至终止。另一方面, 项目会交付完成, 随时可能有新项目加入。企业能控制和调度的只能是自身的资源, 对于外部环境只能努力适应。

(3) 企业拥有的或者可获得的资源是有限的, 但是这些资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动态变化的。

基于前面所述的原因, 资源必须动态地配置, 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度和变更情况, 避免出现停工项目有库存积压, 工期推迟的项目出现资源闲置, 工期提前的项目却无资源可用的现象。

六、结 语

设备承包型企业会在一定时间内承揽多个项目, 多个项目产生交叉将不可避免, 因此如何协调好多个项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项目之间具有很多共性, 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共性进行协调管理, 进行全局范围的计划与控制。

项目组合或者多个项目组合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 项目事业部的管理体系最终会成为多项目组合管理体系, 并最终独立于企业的制造系统之外。将设备制造企业作为项目事业部的一个主要供应商, 在项目事业部内采用项目组合管理。

设备承包型企业必须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并做好项目管理, 只有如此才能配合发包方的工作, 顺利完成发包方的项目, 取得合作优势, 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承包企业只有做好项目组合管

理, 才能充分调动和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 增加企业的利润, 使得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莉, 赖一飞, 程鸿群.新编项目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卢向南.项目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3]Harold Kerzner.项目管理——计划、进度、控制的系统方法[M].杨爱华, 杨磊, 王增东, 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4]中国 (双法) 项目管理研究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设备资源 第7篇

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社会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要求人们必须最佳分配,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图书馆的每一项投资是否应当进行或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要以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依据。经济效益是经济学中常用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消耗与所得到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即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在物质生产领域,由于劳动成果和劳动消耗都可以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经济效益比较容易计算。但在非物质生产领域情况就不同了,物质生产领域也要利用资源,也要进行投资,也要考虑其经济效益。从图书馆的劳动消耗方面看,它与物质生产领域的差别并不大,其物化劳动的消耗表现为购买图书、房屋、设备折旧及照明用电,办公室等费用;其活劳动则表现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资、奖金和津贴。但图书馆并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而是以文献资源为武器对社会、对大众进行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服务基本上都是不收费的。因此,图书馆无法像物质生产领域那样直接得出经济效益好与坏的结论。图书馆的投资收益可以用国民收入指标、教育成果指标、科研成果指标、信息成本指标、生产成果指标等加权平均数来确定在某一时间内,图书馆产生的经济效益。在对图书馆经济效益分析上,虽然我们不能计算出绝对的收益,但可以用相对计量来比较出图书馆的效益大小。只有能够计算出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对图书馆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也才使得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分析图书馆馆舍及设备等资源配置成为可能。

2 对图书馆的馆舍及设备资源配置应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2.1 关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喻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规律内容为:同一物品的每一单位因消费次序的不同对消费者满足程度是不同的。在要求被满足的饱和程度内,随着消费的物品的数量的增加,总效用也会增加。但每增加一单位,物品所增加的效用(即边际效用)却会越来越小;当总效用达到极大值(即消费量达到饱和限度时),边际效用为负值。

2.2

对图书馆的馆舍及设备资源配置应遵循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前面已经阐述了,图书馆的投资与收益是密切相联的,没有投资,也就没有收益,且投资数量的多少影响着效益的大小。但如何使图书馆的投资和收益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也就是说如何确定在图书馆的投资达到一定量时图书馆的收益达到最大呢?在这里,我们要利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分析对图书馆的投资(馆舍、设备)。假定当地政府要拿出100万元的财政资金在两个单位(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是体育馆)进行投资选择。图中的曲线上,各点表示可能的分配。如图1所示,如果把100万元完全都用于图书馆建设,只能产生OA那么大的收益;如果把100万元都用于对体育馆的建设,所产生的全部经济效益为OB。如果将100万元资金同时分配给二者,则可能产生两种收益的多种配比情况。(AB曲线上的各点都表示对这两个单位投资配比的情况)。再来分析一下曲线。假如我们从B点沿曲线上移,开始时只要减少较少的体育馆的收益,就能增加很多的图书馆收益;但是继续向上移动,要增加同样的图书馆所产生的收益就要放弃更多的体育馆所产生的收益;在接近A点时,就要为增加一点图书馆所产生的收益而放弃相当多的体育馆所产生的收益;只有在所放弃的图书馆所产生的效益与所得到体育馆所产生的收益相等时,才能使一定量的社会资源得到的社会总收益(OD十OE)最大。也就是说C点时,社会资金的投入才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利用。那么如何来确定C点?对于图书馆来说,如果图书馆服务的边际收益高于对其它产品的边际收益(MPA>MPB)则说明对图书馆的投资不足,没有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效益应该加大对图书馆的投资;如果图书馆服务的边际收益低于其它产品的边际收益(MPA

即投资到两个单位所得到的社会总收益最大的一点必须满足投资到两个单位的边际效益相等这个条件,只有这个条件满足,才能保证投资收益为最大。

3 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评价对图书馆馆舍及设备资源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3.1 图书馆要进行认真的统计工作和经济分析工作

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评价对图书馆的投资实际上就是对图书馆进行定量分析。如果没有统计工作,没有进行经济分析,连投资的经济效益都说明不了,那么相对计量也就无法进行,图书馆经济收益也就无从下手,从而也就得不出边际收益。所以说图书馆的统计工作是图书馆从事微观经济分析的基石。没有它,图书馆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进行经济分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图书馆正确的统计资料也能够为国家编制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并且能反映出图书馆工作的好坏、效益的高低,因此,要做好图书馆的日常统计工作。

3.2 在对图书馆进行投资分析和投资收益评价时要坚持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方法。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事物进行研究,这项研究才显得有意义。同时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也要求用计量的方法对它进行研究,这是衡量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图书馆资源配置进行分析,也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对图书馆进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固然有其好处。如计量准确,合乎逻辑,提供给人们一个合理的数值指数,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计量是在高度抽象前提下进行的,只考虑了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因素,而不能把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计量的结果具有刚性,不易变通等缺点。这些不足都要以定性研究来弥补。在对图书馆投资时要很好地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种方法,使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使对图书馆资源配置达到最大的收益,也使图书馆的馆舍、设备资源及其他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摘要:图书馆作为社会性的公益机构,每年由社会和政府出资拨款作为图书馆经费,为图书馆建筑和维修馆舍,购买各种用具设备提供给经济来源,这部分经费对于图书馆来讲是“稀缺”资源。如何配置好这部分资源,把钱花到刀刃上,是图书馆管理人员所要认真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对于图书馆的物质资源该如何有效配置,人们应该利用一些经济手段和经济规模来阐释和解决这一问题。

通信网络及设备资源的分析与优化 第8篇

随着信息化时代及通信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 通信网络的地位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越来越高, 其发展水平也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 不仅通信业务逐年增长, 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从而导致各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运营商为了要维护和管理好一个网络, 实现设备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必须根据市场业务需求和系统维护需要及时对自身网络进行优化和调整。如何在保证网络安全运行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设备资源能力, 获得最佳效益的问题, 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网络优化问题。但网络优化也是难题重重, 不但通信网络结构错综复杂、组网方式多种多样、设备冗杂度提高, 同时复杂的地理环境也会对网络的稳定性造成潜在的威胁, 从而使系统的操作和网络维护十分困难, 也造成运营成本的提高, 进而出现网络安全性受到威胁, 客户满意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影响整个运营市场的发展。所以, 做好通信网络及设备资源的分析与优化是网络建设和维护当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2 设备资源安全性及平衡性分析

对于外挂站点较多的网络来说, 网络的安全性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主要是由承载着这一网络的光缆的安全性所决定的。不论光缆的节点间任何位置发生故障, 都会引起SDH网络传输业务的中断, 使网络处于低运行状态之中, 从而导致大面积的业务受损, 尤其对于环网中节点多的网络, 安全性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每一次光缆的变化都会影响到SDH的网络结构以及整个传输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出于提高网络安全性以及光缆线路安全性的目的, 网络在建设初期就应该加大管道建设力度, 能铺设管道的要尽量铺设管道, 不能铺设管道的可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杆塔架空或使用人井, 并且光缆的选择也一定要针对不同的业务需要, 选择与传输网络路径相匹配的光缆。

此外, 网络的运行与维护也应该注意考虑网络中各个节点的平衡性问题。通信网络在初期设计时, 如果光缆所通过的节点、路由、中继器等设备过于集中, 就会导致网络设备资源的平衡性较差, 如果同一节点所传输的业务较多, 那么该节点由于超负荷传输, 有可能导致节点处以及相关线路的堵塞, 传输线路不畅, 影响网络业务的有效传输, 另一方面, 如果某一节点的传输业务很少, 或者甚至可以不通过该节点而找到一条可以绕过该节点的迂回路径进行传输, 就有必要考虑该节点是否有存在的必要, 以免造成网络设备资源的浪费。所以, 对通信网中的节点、各层次的路由、中继器等进行全面的分析, 找出通信网络系统中的关键节点, 重视关键节点的作用和安全, 及时发现关键节点的薄弱环节, 为防止资源平衡性失效, 建议在业务比较集中的网络中要尽快选择第二关键节点来分担风险, 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通信传输网络的干扰和中断。

设备资源的安全性及平衡性的分析结果, 可以很好的指导网络初期建设及其日后的维护和优化工作, 更好的提高传输网络的流畅性, 使其达到高密度性和高质量性。

3 通信设备资源利用率分析

通信机房设备的槽位和端口资源的使用率, 反映了站点的扩容能力, 当占用率达到100%时, 说明该站点的端口和槽位已全部使用再无扩容能力, 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扩容, 例如进行环裂变等方式。传输线路时隙占用率是指环网上相邻两个站点中已使用的线路时隙占总时隙的比例, 利用该指标可以分析组网方式的合理性, 使其不断调整网络中线路时隙的使用状态, 不至于造成浪费和传输紧缩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还可以提高光通信网络的总体线路时隙资源占用率。交叉资源利用率是指以每个站点为单位, 考虑已用交叉资源占可用交叉资源的比例, 主要是衡量每个站点设备内部数据的使用情况和配置方面的问题。考察通信网络设备资源利用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现有网络设备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 各项配置是否合理, 来适当地调整网络设备的使用情况, 使网络更加完善。提高通信网络设备资源利用率并不是由某种单一的方式就能解决的问题, 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性能的总体要求, 不仅仅是加大网络中通信信道的数量和提高信道传输速率所能解决的问题。因此, 为了提高通信网络的设备资源利用率, 要对通信网络的资源和设备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更深层次的挖掘。

有效地提高资源设备利用率不仅能够节约网络运营的实际成本, 而且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通信的速度和精度的要求。现有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 对数据资源的分析往往是建立在计算方面, 尽管公式化的模式可以很好的得出可供人们使用和分析的数字, 但从表现力方面不够直观, 为了进一步对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和挖掘, 利用表格、饼图、柱图和色谱图表示能够更直观。因此, 应致力于开发出更直观的 (比如3D模型化) 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 让使用者进入管理系统好比进入现实的通信网络之中, 并且充分输出各个环节或节点的数据, 可以充分考虑设备资源的运行状态, 分析设备资源是否充分利用, 提高通信网络设备资源利用率, 不仅可以高效的分析处理数据资源, 更重要的是对于远景的规划投资建设有着方向标的作用, 因为任何的建设投资无一例外的都要获取经济上的收入, 只有在设备资源高速有效运转的情况下, 才能体现出经济上的大幅度提高, 这也是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的最终目标。

4 主要设备本身性能分析

首先, 设备的生命周期也是影响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的因素之一。举个例子来说, 一般厂家的SDH设备的使用寿命周期一般为15-20年, 因此, 在建设初期, 选择SDH设备时至少要规划出10-15年的前景发展目标。避免由于后期业务的拓展而造成SDH设备的闲置和废弃, 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另外, 要通过现有的资源管理系统观测现有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后期维护时备品备件的供应情况, 确定出设备的投放时间和设备的运行寿命, 观察设备是否已经运行到周期的末端, 如果已经达到周期的末端, 要及时的更换设备, 以防设备到达周期末端时突然发生故障而影响到运行工作, 或者由于备品备件没有及时供应造成设备资源的生命周期延拓, 从而由于设备资源的寿命问题影响了整个网络的运行与维护, 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在所有的设备中, 光缆担当了连接每个设备这一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此, 应该及时注意光缆的使用生命周期, 断点的分布和密度、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等状况, 利用现有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 对光缆进行监测, 汇总出完整的设备资源生命周期分布图, 并分析光缆纤芯的复杂度及其空闲率等其他指标, 用来指导通信系统的投资建设, 优化资金使用, 保障网络安全。

因此, 在优化通信网络时, 一定要充分考虑设备资源的生命周期, 运行状态, 适时的调整网络中各种设备资源的分布与状态, 达到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 使网络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另外, 如果从设备来源的广度来看通信网络的话, 通信设备资源本身也会对通信网络产生影响, 例如, 设备是否来源于同一个厂家。如果所有的设备都是来源于同一个厂家, 那么当不发生异常情况的时候, 总体的兼容性就会很好, 相反的, 设备来源的厂家越多, 其兼容性就会越差。但是如果设备完全来自同一厂家, 一旦出现异常, 处理和维护起来就十分麻烦, 所以要从设备兼容性和处理复杂性的角度来选购设备。而且, 由于通信网络的接入设备、传输设备、交换设备都是智能的SDH设备, 都有实时监测和告警的功能, 所以应该对所有的资源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测, 对不同级别的告警信息按照优先级进行及时的处理, 并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利用现有的通信资源管理系统, 调查与管理各个设备资源的配置、利用率等的情况, 最好能够利用表格、饼图、柱图和色谱图表示出来, 使之更加形象直观。使运营商时刻掌握网络的动态, 从而对网络进行调整, 以达到优化的目的。

再次, 设备的集中和分散度, 设备本身是否具有延展性, 都将是影响网络不稳定的因素。对于此类问题, 个人认为, 设备的集中与分散要适度, 从维护的角度来说, 将同一个厂家的设备集中为好, 但是这就干扰了资源安全性。所以要充分考虑网络中资源设备的各种约束条件, 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5 网络路由分析

要进行网络优化, 必须对通信资源管理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构建不同速率下的任意路由。为此, 首先应为网络中各个节点建立相应的路由信息表, 表中包括该点到其它所有点的多条路由, 确保每对节点之间都有多条路由可供选择, 从中找出最优路由选择。因此, 就需要利用最短路算法寻找出最小代价路径。如果需要备用路由的情况下, 备用路由的选择也是经过最短路径算法找到的次最小代价路径。下面本文就介绍一种利用寻找最短路径的方法实现路由优化的算法——蚁群算法。

蚁群算法就是对蚁群觅食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 本文将其应用到网络路由优化的问题上。该算法定义了第K组信息从第i个路由到第j个路由的选择概率为:

undefined

式中allk表示第k组信息从第i个路由到下一个路由j所选择路径的集合, τundefined表示该信息从第i个路由到第j个路由上所残留的信息量, ηundefined表示该信息从第i个路由到第j个路由的启发

函数, 主要由信息传输的延时, 抖动, 费用等所决定的, 一般取值为1/dij (dij为i、j两个路由之间路径长度) , i, j∈Ω。参数α、β主要表示路径上的信息量以及启发函数对于路径选择的相对重要性。进而, 定义第k组信息从第i个路由到第j个路由的信息量为:

undefined

式中ρ为残留信息的挥发程度, 1-ρ为残留信息的保持程度, τundefined表示第k组信息在本次循环中残留信息量的大小, ∑Δτ为本次循环中残留信息的增量。

由式 (2) 可以知道, 第t+1时刻的信息量是第t时刻信息量经损耗后遗留的信息量的大小与第t时刻该路径信息量的大小的增量之和。

6 总结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问题探究 第9篇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不仅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也从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虽然设备水平的提高改善了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但由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封闭式管理和布局分散, 导致仪器设备共享受限, 严重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益。因此,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充分利用大型仪器设备资源, 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力度, 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效能, 明晰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现存问题, 并研究有效提高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对策成为当代高校亟需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1 资源共享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仪器设备资源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很多高校也在仪器设备的建设、使用、管理和共享服务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还远不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资源在学校发展中的支撑效能。综合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资金投入不尽合理, 管理模式有待提高

一般由国家或高校上级主管单位出资购置高校所用的贵重仪器设备, 学校可无偿使用, 设备的所属方与使用方是分开的, 管理部门与设备无经济利益关系, 造成某些设备在购入前存在选型不合理、配置不完善和重复购置等现象;另有部分大型仪器设备只是为了满足一时所需, 却忽略了设备效益产出问题, 导致仪器设备技术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使用率和使用效益明显偏低。资金投入和分配不合理, 一方面反映了设备管理人员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前期购置论证工作不足, 缺乏健全、完善的可行性购置论证机制和制度体系, 从而导致设备管理人员在购置仪器设备前, 无法准确的把握所要购置仪器设备的目的、所购仪器设备的功能技术服务指标和其在未来对校内外服务中可能会发挥的技术功能和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还反映了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资源共享管理的需求, 旧的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估办法缺少与资源共享相关的综合评价指标, 无法提供更为客观、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

此外, 随着“211”和“985”工程的实施, 以及“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建设项目的启动, 国家在高校方面的投入力度也随之加大, 相应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也有所增加。针对加强高校大型仪器资源共享度, 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这一主要目标, 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 加快调整机构设施, 推进共享平台、运行制度和网络化管理建设。虽然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在实现资源共享和提高仪器利用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部分高校建设主要目标不明确、机构调整不到位、制度建设不规范、运行制度不完善、以及技术和管理队伍结构不稳定等问题[1], 直接导致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不到位, 后期运行并没有真正发挥其效能, 严重影响了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实施和推广。

1.2 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综合考评不尽完善

健全、合理和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保证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关键和前提。很多高校在积极推进平台建设的过程中, 忽略了相应的管理和运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也反映出管理单位对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管理意识淡薄, 从而导致管理结构混乱, 职能范围不明确, 运行机制不健全, 出现问题无章可依和解决问题不够及时等现象。科学的管理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基本保证, 制度建设则是管理工作的依据和保障[2], 建章立制不及时, 制度标准不规范, 实施力度不到位, 都难以使得仪器设备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 限制仪器设备的功能使用范围。

在大型仪器设备考评管理方面, 由于还未形成与开放共享要求相适应的评价、考核和长效激励机制, 仪器设备拥有单位也尚未配置与共享服务相对应的专职管理机构, 操作层面上就很难形成满足共享管理要求的长效、可持续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考核制度不完善, 共享管理体系缺乏, 不仅影响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开发和维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还会直接影响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作用的发挥[3,4]。

1.3 技术管理队伍薄弱, 设备升级改造受限

现阶段, 很多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实验技术队伍、仪器设备管理和维修队伍无法适应大型仪器设备快速增长的需要, 人员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效率, 难以形成高效、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由于编制、观念和经费等因素的限制, 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短缺, 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因支撑和待遇方面的问题而转岗其他系列, 从而导致高素质实验技术人才流失, 技术管理队伍不稳定。

此外, 技术队伍结构不合理, 使得部分机组负责多台不同功能的仪器设备, 限制了其继续学习深造和研究的机会, 加之主管部门对其重视程度不够, 缺少奖励机制和激励制度, 无法调动其积极性, 不仅降低了其对仪器功能开发和改造升级的主动性, 还会导致对仪器设备的跟踪管理不到位、不及时[5]。高素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流失, 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功能技术水平限制, 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共享和开发难以形成可持续支撑力, 制约了仪器设备使用率和使用效益的同时, 还严重限制了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范围。

2 资源共享开放对策

2.1 完善管理制度, 变更管理结构

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资源共享顺利推行的关键和前提, 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管理体制不合理, 将会导致一些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和封闭使用现象严重, 区域壁垒明显。目前, 很多高校相当一大批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后仅限本单位使用, 形成了单位或个人所有制的封闭式使用和管理模式, 加之布局分散, 严重影响了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和资源共享的实现[3]。基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开放式管理模式, 打破了优质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服务层面的共享限制, 在保证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需求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 还能更多更好的为区域经济服务[6]。

以购置管理为例, 如购置管理制度不合理, 不仅会造成设备的重复购置、设备选型不准确和设备配置条件不够完善, 从长远来看, 将会直接影响到仪器设备的运行维护经费不足和资源共享受限, 从而导致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 使用效益低下。因此, 各高校相关部门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 制定“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管理办法”,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基金开发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年度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大型仪器设备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等, 以此建立积极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大型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 并对其开放运行实现可持续、规范化管理。

变更已有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通过分类建设和统一管理具有十分明显的益处。实际操作中, 结合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可建立数个校级共享平台、多个院级共享平台以及专业化管理实验室, 比如可建立依托学科特色和技术服务方向的公共平台, 基于资源共享管理系统整合学院内部资源的院级平台, 和根据专业化实验室自身特点, 针对某些特殊专用大型仪器设备的专管专用平台[7]。从学校实际出发,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 统筹规划、合理布置、统分结合、分类管理, 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突破口, 形成多层次、开放式、高效益、布局合理且配置科学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开放体系。

2.2 优化资源配置, 强化综合考评

统一配置和管理大型仪器设备, 设备不再具有局限性, 其使用对象不再只是某个院系的实验室, 而是学校所有有使用需求的院系。院系的仪器设备管理机组通过向学校设备管理中心提交申请, 经由审核, 对其设备的配置进行统一安排, 根据科学研究方向或功能技术范围将各种设备结合在一起, 通过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使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验室也因此具备了执行较为复杂的实验任务的能力。面向社会, 其优质资源的作用可也充分得到体现, 这样不仅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实验课题和项目, 还可以争取更多的收入, 节约成本。

保证系统良好、高效、可持续地运行, 不仅需要有健全合理的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 还需要制定完善并与共享需求相适应的综合考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效益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 综合多方面因素, 设计有利于引导和鼓励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 基于对评价指标的量化考核, 获取客观、合理的考评结果, 并以此作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申请、人事管理制度考核和绩效奖金分配制度的基础, 有利于引导机组加大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力度, 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设定中, 应主要考虑共享有效机时、科研/应用成果、服务收入、功能利用/开发、人才培养、设备完好率等方面。

2.3 推行有偿使用, 设立开放基金

推行有偿使用是解决大型仪器设备运行维护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 也是促进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重要手段。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制度的实行, 是利用经济手段打破了院系壁垒, 不仅提高了学校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 调动了设备管理人员资源共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同时, 推动实现了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对资源共享需求的同时, 为社会所需单位和机构提供优质的服务能力。通过拟定科学、合理的测试费标准和收费办法, 明确共享双方的职责、权利和利益, 以及实验技术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服务范围, 能够有效地保障仪器设备最大效率的使用, 实现设备共享的有序和良好运转。

资金支持是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保证。高校大型设备共享开放基金包括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的测试基金、维修基金以及大型仪器设备在共享管理过程中的日常维护、更新改造、新功能开发、人员培训、配件和耗材等费用。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等均可通过申请开放基金作为测试费补贴或仪器设备维修保养补贴, 保证了仪器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 使得教学和科研项目得以顺利开展。通过合理设定、分配、管理、考核和监督开放基金, 结合实际情况, 制定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基金管理办法, 并建立统一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收入管理与分配机制[8], 以此作为审批开放基金申请的依据, 并根据仪器设备管理运行绩效综合考评结果, 提取相应部分作为机组劳务酬金, 不仅鼓励了大型仪器设备机组开放共享力度, 调动了机组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使得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形成良性、可持续的运作模式。此外, 设立大型设备共享开放基金, 充分发挥高校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 鼓励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同时, 还可通过审核, 择优资助有重大意义和研究价值且实验测试经费不足的课题项目。

2.4 搭建共享平台, 加强队伍建设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基于公共技术服务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系统, 是促进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有效手段, 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使用效益和优质资源共享的有力支撑。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构建高水平、高技术含量的科研平台, 实现学校间优势互补, 还可以促进优质资源效益的充分发挥, 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社会效益[9]。

采用网络技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将大型仪器设备纳入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发布学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规定、开放仪器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功能技术指标、开放测试时间和测试收费标准等各类信息, 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信息渠道, 充分发挥了大型仪器设备最大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 还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提供重要依据, 避免仪器设备低效益和重复购置[10];另一方面, 管理者通过该平台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工作状态和运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客观准确的统计大型仪器设备的有效使用机时, 量化考核指标, 以此作为考核评估和表彰奖励机组的重要依据, 引导和激励设备管理人员加强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力度。

实践证明, 一切物质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大型仪器设备技术含量高, 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操作人员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个稳定、结构合理和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是仪器设备得到良好保养、维护和功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由此可见, 实验技术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对于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 因此, 学校应切实提高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待遇和地位, 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健全的长效激励机制, 对管理人员进修培训的同时, 也应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能力。同时, 学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人员考核制度和考评奖励机制, 以调动其积极性, 促进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主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交流, 促进大型仪器设备功能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水平提高。

3 结束语

整合高校的仪器设备优质资源,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共享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任务。通过研究大型仪器设备在共享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切实落实完善管理制度和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综合考评、推行有偿使用、设立开放基金、搭建共享平台和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 创造良好的技术支撑环境, 必将有力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和学科建设, 同时对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区域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 共享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共享管理制度的实施, 也将对改革旧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完成高水平科研工作的必备条件, 也是评价一所高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投资效益, 本文探讨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存在主要问题, 指出了构建高校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的重要性, 并就如何有效的提高资源共享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从而为今后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设备资源 第10篇

1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后勤设备按其重要程度和医疗服务功能,包括高低压配电(如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空调系统的制冷(热)设备、楼宇自动化控制设备、医用中心供氧设备、医用电梯特种设备及其耗材等。这些都是紧盯医疗需求或服务于临床工作的重要物资基础。

医院后勤设备既具有生产性的一面,又具有消耗性的一面。要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提高后勤设备的经济效益。我们应有效地提高用能设备或工艺的能量利用效率[1,2],加强设备的计划配置和合理配置,避免由于配置不当而造成大机小用或闲置不用,以及通过对设备的技术改造或挖掘设备的潜在功能,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从而实现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等费用,以降低运行成本。

2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2.1 医院高低压设备管理

2.1.1 电力设计和变压器经济运行

在医院的电力设计中,根据节约能源的方针,我们应选用新型节能型变压器。配置变压器时还应预留负荷发展和扩建的可能[3],确保变压器有足够的容量,必要时进行经济运行方式的计算,以节约建设性投资,做到有利于变压器的安全经济运行,减少运行、维护的费用。充分兼顾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与负载能力,准确计算变压器最佳经济容量与最佳运行效率,以满足医院全部或区域用电设备总计负荷的需要。

我院是一所编制床位3000余张的大型三甲医院。医院规划且正在使用中的高压配电室3座,4路高压10 kV专线;配有3台2500/10节能型干式变压器、4台1252/10节能型干式变压器、2台1250/10三相油浸式变压器。医院从节能及供电可靠性原则考虑,恰当地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供电方式,将全院划分为一级负荷、二级负荷、三级负荷。一级负荷配置3台节能型大容量变压器,首要确保生命安全类负荷供电,并兼顾其他次要负荷。当一路变压器输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变压器立即启动供电。任何一台变压器停运,均能保证全部负荷的70%~80%的电力供应不受影响,同时还配有柴油发电机组和UPS作为自备应急电源。保障了分级供电的严密性、技术可靠性和稳定性。

实际运行中,因我院用电负荷较大,后勤部门在确保变压器及供电方式经济运行的同时,通过减少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和无功功率消耗,重视和合理进行无功补偿,提高配电系统及负载的功率因数,降低线路及用电设备的容量和负荷,以及通过减少变压器铁芯的涡流损耗和漏磁损耗等办法来提高变压器设备的运行效率。因变压器的损耗占整个电力损耗的30%左右,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变压器的负载率提高到75%~85%,以减少变压器的线损[4],实现变压器设备的高效利用。

2.1.2 电动机设备经济运行

电机和电机系统是重要的耗能设备。电动机的经济运行要以节能和提高经济效益为原则,合理选择电动机的类型、运行方式及功率匹配,使电动机在效率高、损耗低、经济效益最佳的状态下运行。我院电动机设备首选节能型,根据使用功能选择合适的电动机类型。对于年运行时间>3000 h、负载率>50%的场合,选择YX系列高效率的三相异步电动机,虽然价格高于Y系列电动机,但其效率比Y系列平均高3%,损耗降低20%~30%[5]。此外我院还注重对电机系统进行变频改造节能,以节能效果最显著的水泵风机为例,在整个工作循环中,生产工艺要求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工作在低流量或空载运行,此时利用变频器调整到低速运行,可以节省大量电能。

2.2 医院中央空调设备管理

2.2.1 减少系统泵机和风机电耗及提高制冷机组效率

(1)减少系统泵机的电耗。减小阀门、过滤网阻力,保证各个支路的水流量满足需要。提高水泵效率,使其工作处在高效率状态,如果水泵的效率较低,就需要较大的输入功率,水泵的能耗就会较大。设定合适的空调系统水流量,空调水流量越小,水泵的耗电量也越小[6]。

(2)减少风机电耗。空调系统中风机包括空调风机以及送风机、排风机,应自动调节空调送风量,最大限度减少风机动力。

(3)提高制冷机组的效率。降低冷凝温度,冷却塔、冷凝器及时检修清洗。提高蒸发温度,蒸发器注意清洗,保持高的热转换系数[7]。选用能效比高的制冷设备。

(4)采用设备弹性运行方式。以我院为例,将中央制冷、供热机组每天提前1 h停机,之后利用循环泵维持运行,并根据天气情况设定供暖、供冷温度,按具体运行时节及内外部环境进行启闭;对高耗能设备整体改造。将中央空调机组大功率冷却(冻)水泵(30~75 kW)更换为小功率水泵(15~45 kW),每年夏季可节约电20余万千瓦时,两种方法均收到了好的节能效果。

2.2.2 空调系统冷凝水余热回收

在生产、空调和其他冷凝水回收管道上连接旁通管道,将不同压力的凝结水汇流到一起经过换热降温后回到容器罐实现供水循环。充分利用空调系统的废热,如冷凝热或发电机排气废热等,结合蓄能技术,将低品位热量有效地利用起来,根据实际检测,进行热回收改造后机组效率一般提高5%~15%。

2.3 医院楼宇自控设备管理

我院采用的是先进的BAS综合的楼宇自控系统,具有很高的性能、BMS系统集成化等特点。平台的兼容性很强,可以跟医院的消防报警系统以及安全保卫系统工作于一个平台上,十分有利于医院的安全和稳定。楼宇自控系统的组成主要分为中央控制室、空调冷源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照明系统以及给排水系统等。首要特点是节约能源,主要体现在自控系统对我院病区的照明、空调、水泵以及其他设备的实时控制,可根据工作时间、节假日安排以及黑白天进行实时有效地控制,减少不必要的电能浪费。通过对医院的各个设备实时监控和有效的控制,避免由于突发情况对设备的损坏,有利于维护设备,增加了设备的寿命,为医院节省运营成本。

2.4 医用中心供氧设备管理

氧气在医疗领域尤其是在危重病人和意外伤害者的急救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供氧方式也由过去的单瓶直接供氧发展到现在的集中供氧系统,且普遍采用汇流排、液氧等氧源[8,9]。

我院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采用中心供氧,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已由汇流排系统发展到现在的液氧贮罐供氧系统,在长期的临床使用中,得到了广大就医者和医护人员的欢迎与好评。

2.5 医用电梯设备管理

我院医用电梯30余部、自动扶梯10余部,常年24 h待机,控制系统和照明系统24 h运行,资源浪费明显。近几年来我院采取最有效的节能改进措施[10]:(1)提高单梯工作效率:制定特殊的维护方案,增加维护次数。对电梯照明、通风系统做到智能控制,在长时间无人情况下能自行关闭照明、通风,减少电力损耗;(2)采用新技术电梯:采用vvvF变频器电梯,完成相等的运送量,耗电水平明显降低;(3)错时关停部分电梯:在工作日下班期间及节假日等人员少的时间,关闭部分电梯,减少电梯不必要的损耗;(4)采用单双层电梯分离:有并排两部以上电梯的楼房,采取单双层分别运行的方式,分解电梯运行负荷,电梯能耗明显降低。

2.6 医用耗材控制管理

我院为杜绝医用耗材盲目采购的弊端,对库存实行限额管理。对卫生材料进行编码管理:A类为贵重且用量少的,实行少量或零库存,需要时电话通知供应商24 h内送到;B类为一般耗材,按一定比例、系数编制季度、月度库存计划;C类为低值易耗和用量大的,一般选择本地区供应商,随时送货。减少库存损耗、丢失和资金占用成本。运用价值流思维,消除各个运转环节的无效劳动和浪费。

针对临床科室物资需求缺乏计划性,以及临时性的需求消耗心中没有数的问题。后勤部门利用医院信息系统(HIS)程序和OA系统,导出科室消耗报表,将数据整理分成科室明细,分科室用OA网传递至科室负责人和护士长,为临床每月科学制定耗材需求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均衡收入和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减轻了护士长查账的工作量。

搞好医院后勤设备的管理,发挥后勤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医、教、研服务,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服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医院后勤设备管理应树立以医疗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服务于医疗和病人的需要作为管理的目标。提高设备经济运行管理,重视后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保证后勤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后勤设备的功用,以适应医院业务的发展。

摘要:结合我院当前医院电力、空调、电梯等设备管理的内容及特点,探寻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从根本上提高以上设备管理水平,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适应医疗保障体系健康发展趋势。

关键词:设备管理,空调设备,电力设备,医用电梯,设备节能

参考文献

[1]房财福.浅谈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科技视界,2011,(25):160.

[2]姜晓平.浅谈医院后勤的设备管理及低碳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2,(20):88.

[3]刘秋英,李强.影响变压器经济运行的两个重要因素及优化措施[J].电气电工,2010,(4):47-50.

[4]陈为化,张承彪.变压器经济运行研究[J].湖北电力,2009,(5):61-63.

[5]岳海燕.电动机节能降耗技术初探[J].中国科技指南,2009,(3):162.

[6]李著萱,吕访桐.浅谈医院建筑空调设计与节能[J].暖通空调,2009,39(4):21-23.

[7]殷惠基,周志仁,田慧峰,等.上海某大型医院节能改造及评估[J].制冷与空调,2011,11(1):82-86.

[8]邹建明.医院供氧设备的选择与使用分析[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1,(8):84-85.

[9]刘玉红.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技术工作原理及医院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2,27(10):90-92.

上一篇:艰苦的抗战下一篇:契约型职教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