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2024-07-26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精选11篇)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9例病人中, 男72例, 女97例;年龄66岁~84岁, 平均71.6岁;白内障89例, 青光眼36例,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0例, 虹膜睫状体挫伤5例, 全眼球炎6例, 角膜穿通伤3例。

1.2 材料

采用由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由Vialon材料制作的24G和22G带肝素帽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留置针贴膜, 其余物品同常规静脉输液法。

1.3 置管方法

置管前护士戴好口罩、帽子, 洗净双手。正确的洗手可预防外源性污染, 并减少感染的机会[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备齐用物, 检查留置针的型号及有效期、有无破损。向病人做好示范和解释工作[2]。将连接好输液装置的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并排气, 选择好血管, 在穿刺点上方10 cm~15 cm处扎上止血带, 嘱病人握拳, 消毒皮肤, 待干, 取下留置针保护帽, 旋转针芯, 松动外套管, 然后用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留置针针翼, 针尖斜面向上, 以15°~30°角进针, 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至10°左右, 继续沿血管进针1 mm~2 mm, 使外套管尖端全部进入血管后退出针芯少许, 右手固定针芯, 左手将套管针推入静脉, 皮肤外只留3 mm~4 mm长, 这样套管针既不易弯折, 也不易脱出。然后全部撤出针芯, 松开止血带, 嘱病人松拳。最后用留置针贴膜和纸胶布妥善固定, 调节输液速度。

1.4 置管注意事项

1.4.1 与病人多沟通

由于老年病人比较紧张、多疑, 所以护士置管前要主动与病人多沟通, 详细介绍静脉留置针输液法的优点、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 可请该病区已成功置管受益的病人与其交谈, 消除其不必要的疑虑及紧张、恐惧心理, 以轻松的心态积极配合置管。

1.4.2 选择合适的血管

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脆性大, 抗化学性和机械性损伤能力下降, 一般选择粗直、弹性相对较好、容易固定的上臂及手背静脉, 尽可能不选用下肢静脉, 因下肢静脉瓣多, 远端血液回流缓慢, 老年病人血液更加缓慢, 易导致静脉炎等并发症。

1.4.3 选择型号合适的留置针

根据病人所需用药、血管情况选用22G或24G留置针。有主张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用细、短的留置针。因相对小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 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壁损伤, 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可相对延长留置时间[3]。

1.4.4 严格查对制度及无菌操作规程

用0.2%碘伏消毒皮肤2次, 碘伏应充分湿透棉签, 消毒直径为6 cm~8 cm[4], 每次消毒后应待干后再行消毒或穿刺。

1.4.5 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

尽量一次穿刺成功, 穿刺时从血管上方以15°~30°角直接刺入血管, 避免针管在皮下行走过长距离。

2 护理

2.1 做好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有关静脉置管的相关知识、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告知病人尽量避免置管肢体下垂及过度活动, 避免碰撞或揉擦局部, 置管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 注意保持置管部位清洁、干燥及留置针的妥善固定, 预防堵管、脱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2 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 做好全面护理

每日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 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 同时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发红、渗液, 针头有无滑脱、弯折, 周围皮肤有无潮红、过敏, 待皮肤干后重新更换留置针贴膜和纸胶布妥善固定。输液过程中注意调整输液速度, 随时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局部有无肿胀及硬化, 询问病人有无不适, 如有异常应立即拔管, 局部用马铃薯片或50%硫酸镁湿敷, 48 h后用热敷或理疗, 以促进血液循环, 减轻炎症反应, 恢复血管弹性。

2.3 正确封管

由于病人年龄大, 血液黏稠度增高, 血流缓慢, 因此每次输液结束时均用25 U/mL的肝素盐水封管液3 mL~5 mL进行正压封管, 边推边退最后拔出针头, 关闭留置针开关。再次输液时常规消毒肝素帽后将输液头皮针插入, 打开开关, 用生理盐水5 mL~10 mL冲管后即可进行输液。留置时间一般为3 d~5 d, 如保护良好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

2.4 正确拔管

老年病人皮下组织松弛, 如拔针或按压不当, 极易引起血管周围淤血、疼痛, 不但增加病人不适感, 还影响再次穿刺。拔管时应取无菌棉签放在穿刺点前方, 迅速拔出套管针, 用无菌棉签按压至少5 min, 确切止血。

3 结果

169例病人中6例一次穿刺失败, 穿刺成功率达96.45%;9例再次输液时针头堵塞, 经处理后输液通畅。留置时间3 d~8 d, 平均4.8 d。无一例发生套管针移位、脱出、液体渗漏、静脉炎等并发症, 输液速度达到临床用药要求。

4 讨论

我院眼科住院病人多为需要施行手术治疗的老年人, 血管弹性差、脆性大, 同时由于老年病人不自觉的活动或手术搬动, 常规静脉输液法很容易导致针管移位、脱出, 致液体渗漏、局部肿胀疼痛。另外, 由于甘露醇在眼科病人中的广泛应用, 液体渗漏后易引起组织坏死。在输注甘露醇时, 常规静脉输液法还常因满足不了甘露醇需要在15 min~30 min内快速输入的要求, 而需要垫高输液架或人工加压, 导致安全隐患增加、护士工作量增大、液体浪费等。静脉留置针的钢质针芯直径小, 针头斜面小而短, 可降低穿刺时刺破血管的风险。其外套管柔韧性好, 可随血管形状弯曲, 且在血管内有一定长度, 在搬动或活动时, 减少了对皮肤和血管的操作, 有效地避免了针管移位、脱出、液体渗漏等现象发生。同时, 由于静脉留置针外套管管壁薄、管腔大, 使液体能快速输入体内, 保证疗效。

5 小结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为眼科老年病人建立了持续通畅的静脉通道, 保证了液体在要求的时间内安全输入, 减轻了因输液并发症和反复多次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减轻了护士工作量, 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保证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 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妥善固定留置针、正确封管, 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眼科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9例眼科老年病人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法并观察其效果。[结果]169例病人感觉舒适, 无一例发生套管针移位、脱出、液体渗漏, 静脉炎等并发症。[结论]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能减少输液并发症, 减轻病人痛苦, 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老年病人,眼科,护理

参考文献

[1]袁旭.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综合版) , 2008 (11) :27-28.

[2]何画珍, 谢春香.心理因素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探讨[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2) :54-55.

[3]彭翠香.两种型号留置针在普外输液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0, 15 (6) :17.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2篇

1.术前病人的心理

术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是焦虑和恐惧。病人入院后盼早日手术,安排了手术日后又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当日晚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产生焦虑恐惧的原因有多种:

(1)对麻醉的恐惧、焦虑:病人不了解麻醉的方式、作用、耐受性及对机体的负作用,而错误地担心麻醉后还会疼吗?麻醉会不会影响脑子?等等。

(2)害怕手术过程中会疼痛:病人往往会问“我会感到刀割皮肤吗?”、“要是手术一半,麻醉药作用消失怎么办?”等问题。

(3)对死亡的恐惧:外科病人特别是施行大手术者,如开胸手术病人、器官移植病人、癌症手术病人、体外循环手术病人等,都害怕自己从此告别世界。

(4)对机体损毁的恐惧、焦虑:这种心理常见于行乳房根治术、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与结肠造瘘术等病人,特别是对年轻病人打击更大。

(5)担心术后会有后遗症,会影响自己将来的工作和生活。

2.术前病人的心理对术中和术后的影响

有研究报道,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和预后恢复得快慢有很大的影响。中度焦虑的病人,效果较好,因此类病人对手术带来的疼痛及后果有较现实的心理准备,能及时调整心态,配合治疗,身心恢复较快。严重焦虑者,则高度紧张,不能正确地应对,不能很好地调整心态,对手术及术后产生不利影响。有的甚至使手术无法进行。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得不改期手术。低焦虑或无焦虑者由于对医生过度信赖,过分放心,对术后不可避免的痛苦毫无心理准备,以至于术后无法应对而影响恢复。

3.术前病人的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仔细了解术前病人的心理状态,并对症处理。及时纠正病人的想法,介绍有关麻醉的知识。告诉病人麻醉的效果、麻醉后的肌肤感觉、麻醉效果的测试、麻醉对人的影响,以打消病人对麻醉、麻醉过程中疼痛及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的恐惧。介绍手术过程,可请经过手术的病人讲讲感受,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对一些会对病人形象及将来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的手术,术前需反复与病人交谈,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及利害关系,让病人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尽量避免可预防的后遗症,使其能平静地接受手术及术后带来的一切。

二、术后病人的心理和心理护理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理护理对于眼科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了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的108例眼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情绪、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结果:经治疗及护理后,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的不良情绪都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研究组的整体临床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在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上也更优,P值均大于0.05。讨论:心理护理能够帮助眼科患者及时消除不良情绪,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護理;价值;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的治疗恢复状况极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因此进行心理护理对于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108例眼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了2010年5月—2011年5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108例眼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根据临床诊断标准被确诊为眼部疾病,108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排除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分组情况

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介于23岁—76岁之间,平均54.7岁;文化程度不超过小学的患者共5例,介于小学—初中之间的患者共18例,介于初中—高中的患者共24例,高中学历以上的患者共7例;在患病类型方面,白内障患者共18例,玻璃体及视网膜脱落患者共7例,青光眼患者14例,积血以及玻璃体出血患者共10例,角膜溃疡的患者共5例;病程介于0.2年—28.2年,平均6.8年。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介于22岁—78岁之间,平均55.3岁;文化程度不超过小学的患者共3例,介于小学—初中之间的患者共20例,介于初中—高中的患者共25例,高中学历以上的患者共6例;在患病类型方面,白内障患者共21例,玻璃体及视网膜脱落患者共9例,青光眼患者12例,积血以及玻璃体出血患者能够共8例,角膜溃疡的患者共4例;病程介于0.3年—27.8年,平均7.1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3 研究方法

108例患者在参加研究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然后根据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了测评,并测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之后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并采取心理护理进行治疗,具体的心理护理原则为:积极地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由于眼科患者视力存在障碍,无法全面熟悉周围的治疗环境,极易生出恐惧、不安、烦躁孤独等负面情绪,随着时间的延续可能会变得抑郁,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多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理解患者,安抚患者,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解答,在患者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与帮助[1];平时应当注重对患者进行心理引导,让其学习更多的放松心情、舒缓压力、调整情绪的方法,让患者详细全面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树立早日康复的信心,为患者创造一个浪漫温馨、平和的医疗环境等。然后对患者的情绪、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

2 结果

采用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讨论

眼睛是人类生存工作的关键器官,一旦出现疾患,就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进而使得影响到患者心理健康,使其产生不安、紧张、压抑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另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各项检查,承受各种手术疼痛创伤眼部不适等,同时还要承担各种治疗以及手术的风险[2]。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康复速率及生存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舒适护理、心理护理等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患者的护理中,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及对护理等满意度等。心理护理通过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以及情绪状态采取针对性地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及时调整好心理状态,消除不良情绪,严格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从而达到缩短住院时间早日康复的目的[3]。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通过进行心理护理,痛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不安等不良情绪,并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致病原因、治疗手段及预后,使得患者树立早日战胜疾病的信心,平时注重保证病室的安静、卫生,让患者全面放松,得到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对护理的满意度上,研究组达到了92.59%远远高于对照组的7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该护理方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雪梅.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1).

[2] 温暖.眼科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及心理指导[J].中国医药导报.2009,(29).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4篇

(一) 健康教育是眼科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病人护理的全过程, 护理人员要针对眼疾治疗过程进行全力配合和完善的护理, 更要了解病人的发病原因、病程、病况及转归, 适时教育病人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以利于病人早日恢复健康。

(二) 眼科护理中的健康教育是为了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由于眼疾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不便, 导致病人产生恐惧焦虑和心理, 特别是在没有掌握眼科知识的前提下, 担忧疗效、害怕失明, 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通过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保证病人掌握治疗方法、预防复发, 以此来减缓心里压力和紧张情绪, 促进治疗和病愈护理。

(三) 健康教育也是为了增强人们爱眼护眼意识

把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使病人尽可能多的了解眼科医学知识, 了解非凡复杂的眼部结构, 这对于预防眼科常见疾病、多发病, 提高用眼卫生意识, 预防及消除一切对眼睛有害的不利因素。

二、眼科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目前, 医院正在逐步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从治疗服务扩大到预防服务, 从院内服务扩大到社区服务, 从单纯为患者服务发展到为健康人服务。从患者入院-住院-出院, 健康教育贯穿整个护理过程中, 并作为检验整体护理效果、评价整体护理质量的重要质控指标”。

(一) 眼科患者入院时的健康教育

在心理方面做好护理工作。

1) 针对眼病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抚护理:眼病患者绝大部分是由于眼部受伤或视力降低去医院治疗, 作为一个刚住院治疗的患者, 对医院陌生情况的防范及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 使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迫感, 患者及家属大多都带着对疾病的焦虑和困扰而住院就医, 总渴望尽快了解病情弄清病因、尽早治疗等等。

2) 对于儿童等未成年患者的心理安抚护理:对于受眼外伤的儿童由于本身对疼痛和恐惧的抵抗力低, 大多会对治疗及护理工作有抵触不配合的行为, 因此, 针对未成年患者进行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 要耐心细致, 使用微笑、安慰、夸奖等正面语言, 鼓励患儿自觉勇敢地配合治疗接受护理。作为护士, 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动作轻柔、手法准确稳健, 不能急躁和强拉硬拽, 更不能恐吓打骂患儿, 全力做到使患儿主动配合进行医护工作, 把护理工作的每个过程都作为是与患儿进行情感交流, 促进患儿早日脱离病患康复出院。

(二) 手术前健康教育

大部分眼科患者都需要经过手术才能恢复视力, 因此手术前的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它可以预防手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的产生。

患者在手术前进行科学的心理护理工作。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前心理都有恐惧和焦虑的反应, 表现为六种惧怕的心理:怕疼痛;怕花钱多, 负担重;怕医护人员技术差;怕手术出意外;怕留下后遗症;怕失明, 影响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有不少的眼科患者觉得眼睛器官太小, 怎样进行手术?对于手术后需要卧床休息的患者, 在手术前要交代好患者和家人安排卧床休养, 不宜剧烈运动, 保证眼球固定等事项, 以免因术后不适应引发后遗症或其他疾病。

(三) 术后健康教育

在手术结束后, 医务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和家人交代各注意事项。例如, 手术后20个钟头内不能洗脸, 避免引起眼部伤口感染;食物要清淡易于消化、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食物, 不能吃硬食物和刺激性的食物, 如各类海鲜、牛羊肉、辛辣油腻的食物, 保证排便顺畅, 天气冷时要注意保暖不要着凉或者感冒;手术后头部要保持固定少活动, 不要揉眼和挤眼, 更不能咳嗽或大声说话, 避免眼球受到压迫和碰撞引起伤口出血;在起床时要慢慢起身用力不能太猛, 不宜负重和过度低头弯腰, 避免因腹压增加迸裂伤口阻碍愈合。

(四) 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标志着疾病有所好转或痊愈, 但不代表已经完全恢复了健康。因此, 要依据患病的程度、心理状态差别和手术的不同, 分别做出合理的健康教育培训, 尽力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帮助患者建立一种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患者进入恢复期的健康教育, 学会自我护理, 保证彻底痊愈防止复发。如对于视网膜脱离手术, 出院后不能干重活, 不能擦眼, 睡觉时用高枕以降低眼压等。青光眼手术后, 要定期进行复查, 注意眼压变化及视野范围, 针对病情调整用药, 确定再次复查的时间。出院时带一些眼药水、眼药膏, 患者要了解这些药物的用法、用量等, 不能乱用药或停药, 医师应指导患者用药, 掌握正确的药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上眼药时应先洗净眼球, 先滴眼药水再抹眼药膏, 同时使用几种药物时, 每种药物间隔两三分钟等。使药物保证疗效,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进一步思考和体会

综上所述, 笔者了解到:经过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以及在临床护理中的实践应用, 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 针对具体情况展开详尽规范的健康教育方法, 调动并发挥患者的自觉能动性, 剔除所有妨碍疾病康复的不合理习惯, 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促进患者形成科学的卫生习惯并提高自身保健防护能力。医护人员既是健康的守护者, 又是健康教育的培训师和先行者, 负有为人们提供健康教育医护及咨询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摘要:健康教育是关注人们医疗问题的重要手段, 针对人们的身体进行全面护理教育工作, 在眼科方面, 它是护理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包括几个阶段:住院前、手术准备、手术结束、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 可以系统、专业、规范的对眼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这也更趋于人性化, 患者更有安全感, 自身保健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因此, 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 提升综合业务素质, 检验医护人员对健康教育内容及方法的掌握, 对于全面提高眼科病人的疗效和住院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眼科护理,应用,思考

参考文献

围手术期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5篇

武邑县医院 王秀巧

主要内容:

围手术期的护理,主要是病人的心理护理。针对围手术期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的护理特点,根据病人的心理需要和具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目的:

通过我们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消除病人可能出现的恐惧、紧张心理,使病人心理上有所准备,护患配合良好,从而减轻病痛,进而达到提高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手术的成功与否,心理护理工作举足轻重,必须予与充分重视。

围手术期是指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经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直至基本康复出院的全过程,又称手术全期。此期对手术患者很重要,可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心理准备,使患者顺利的通过手术和术后迅速的恢复,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此期又细分为手术前期、手术中期和手术后期三个阶段。

围手术期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较普遍,主要原因有:对手术缺乏了解,怀疑手术效果,担心发生麻醉和手术意外;害怕术中、术后疼痛难忍;担心发生并发症;害怕手术费用过高等等。围手术期心理护理消除了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情绪,提高了患者对手术及麻醉的耐受力,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为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围手术期的护理除完成常规的护理操作外,心理护理尤为重要。要想做好心理护理,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理论、心理教育、伦理、哲学和美学诸多方面的知识,而且促使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和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综合护理模式去实现在术前、术中、术后三个阶段对患者病理状况的护理指导,使他们在手术前有信赖感,在手术中有安全感,从而平稳地渡过手术关,在手术后更要让患者体会到多方位护理的温暖,促进其身心的早日康复。良好的围手术期心理准备已成为外科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提高护理质量有促进作用,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主要介绍病人的术前、术中、术后各阶段心理护理特点。

一、术前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在临床工作中,不论大人、小孩,不论手术的大小,病人都可能出现恐惧、紧张的心理。对此,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耐心对病人解释,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

1、腹部手术的病人:应指导他们如何配合才能减少痛苦。开腹后,会感到不适或探查时会出现恶心、想吐,甚至烦躁不安,这时应张口呼吸克服此现象,否则会引起腹胀导致血压、脉搏、呼吸变化,不能喊叫,有不适时应告诉医生。

2、骨科创伤性手术病人:护士应将动骨的感觉和敲骨的声音,以及动骨复位的过程告知病人,并说明这些没有什 么危险性,不必担心。

3、急诊严重休克手术患者: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到此类病人或家属往往顾虑重重,心情焦虑,考虑术后疼痛能否忍受,能否留下后遗症等,作为我们护理人员,必须根据病人需要和知道的内容,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使他们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4、了解病人的经济状况,让他们放下包袱。不少病人家庭经济紧张,心理负担很重,这时我们应主动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并为病人出主意,注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从而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地进行。

二、术中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术中巡回护士应善于观察病人的言行,减轻和消除病人紧张恐惧心理,尤须注意如下几方面:

1、手术室环境的陌生,可使病人产生恐惧心理,巡回护士应主动、热情地向患者介绍手术设备,让病人有思想准备,有时由于床位窄小,手术病人需要加以固定,以保持正确的手术姿势等,都应一一向病人介绍清楚,以减轻病人的紧张恐惧,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2、主动安慰患者,给病人安全感。我院在临床上的麻醉方法,基本上是采用硬膜外或部分为局部阻滞麻醉,病人术中保持清醒状态。此时,我们护士应主动安慰病人,给病人一种安全感,对病人的一些要求,如揉揉酸痛的肢体,擦 擦汗都要尽量给予满足,以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

3、多疑是病人意识的又一特点。尤其是自己怀疑是患了癌症的病人,常常观察医生、护士的言行,以了解对自己的诊断。手术护士在癌症病人的手术中,除了有娴熟的专业技术外,还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有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使病人在术中保持轻松、稳定的思想情绪。

4、手术病人对手术能否成功及术后效果极为关心,巡回护士应主动接近病人,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树立手术治疗的信心。

三、手术后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1、手术病人最为关心的是渴望知道手术效果如何,应及时向病人报告手术成功的消息,对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具有重大影响。

2、术后病人大多数都有疼痛的现象,护士应善于理解病人,耐心细致地加以解释。通过谈心形式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或止痛剂。

手术的成功与否,心理护理工作举足轻重,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思考题:

一、围手术期的概念?

二、围手术期病人心理护理的目的?

武邑县医院 护理安全自查报告

为保障我院护理工作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按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将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汇总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患者安全目标为主题,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保证患者就医安全为主要内容。针对医院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护理质量,改进服务作风。通过深入开展加强“患者安全目标”管理,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发现问题及整改措施

1、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

2、临床用药贮存存在隐患,有的科室每次只检查过期,其他内容没有好好查过,有的药品放在冰箱里,温度监测不符合要求;

3、高危药品的管理存在隐患,如高浓度电解质没有单独存放;

4、药物过敏史核对不严,致使屡有过敏现象发生;

5、“三基”知识不扎实导致用药隐患

6、护理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防范措施:

1、建立防范体系;

2、改善用药的安全性(药品贮存制度、药物查对要求、给药时间要求、药物使用规定、高危药品的管理等等);

3、严格“三查八对”,保证用药安全;

4、建立与完善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做到执行正确的医嘱。

邀请院药药物科主任讲解临床最新用药知识;开展《护理文件书写规范》业务讲座;举办护理隐患排查座谈会。

今后护理工作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提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1.操作前识别

(1)建立健全患者识别制度、医嘱查对制度、输血查对制度、手术查对制度、操作查对制度、三查七对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准确识别患者。

(2)抽血、给药、输血等操作前使用床号和姓名进行患者识别。

2.关键流程识别

(1)建立健全急诊与病房;急诊与手术室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范,详细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措施,并建立识别和交接记录。(2)建立健全手术(麻醉)与病房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范,详细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措施,并建立识别和交接记录。

(3)建立健全产房与病房之间的管理流程和交接规范,详细规定患者的识别和交接措施,并建立识别和交接记录。3.腕带标识管理

(1)建立健全腕带标识制度与操作程序。

(2)腕带上应标明患者信息的项目规范(病区、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诊断等)。

(3)对于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使用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种方法。(4)在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童等患者使用腕带标识,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患者的一种方法。(5)患者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

(6)在检验、放射、CT、超声、放射治疗等直接与患者当面接触的科室或部门都应有查对制度及患者识别的管理流程。

二、提高病房用药的安全性

1、药品管理

7(1)建立健全药品管理制度、毒、麻药品管理制度、安全用药管理制度、用药后观察制度、药剂科用药咨询与合理用药管理制度、高危药品的管理规范等规章制度。(2)对病房药品的存放、使用、限额、定期核查有严格的管理规范,并认真执行和落实。

(3)依法进行毒、剧、麻醉类药品的管理和登记,核查无误。

(4)高浓度电解质制剂(氯化钾、碘化钾及0.9%以上氯化钠)、肌肉松驰剂、细胞毒性等高危药品应单独存放,并有醒目标识。

(5)注射药、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放臵,并有醒目标识

2、准确核对用药医嘱

(1)建立健全医嘱查对制度。

(2)在处方给药及用药医嘱的转抄和执行过程中,应认真核对。

3、安全配伍

(1)应在醒目位臵放臵临床用药配伍禁忌表。

(2)医生应根据配伍禁忌表,开具处方,确保药物的配伍安全。

(3)护士在执行注射剂医嘱时,应根据配伍禁忌,认真核查,确保药物安全注射。

4、重点药品管理(1)明确规定病房需要重点观察的药物种类及名称,并人人知晓。(重点是心血管系统药物,细胞毒化药物等)(2)建立健全重点药物的观察制度和观察程序。(3)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掌握重点药物的观察制度和程序,并认真执行。

5、输注药物管理

(1)建立健全输注药物安全管理制度,输注药物配伍禁忌管理制度。

(2)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注药物操作时,应严格执行上述管理制度。

(3)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及药物作用,科学调节静脉输注速度,积极预防输液反应。

三、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正确执行医嘱。

1、执行医嘱时的沟通管理

(1)建立健全护患沟通制度和医患沟通制度。

(2)健全紧急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的口头医嘱执行制度,严格规定除紧急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外不得使用口头医嘱。(3)护士在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应向医生复述,双方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4)抢救车(箱)内,建立抢救用药记录本,记录抢救时执行口头医嘱的药物名称、剂量、用法及各项紧急处臵的内容和时间,保留抢救用品,事后由医护双方进行确认核查。(5)在执行有双重检查要求(尤其是超常规用药)医嘱时,医护双方采取主、被动复述方式,双方核查无误后执行并记录。

2、口头接收报告时的沟通管理

(1)建立接获口头和电话通知的“危急值”报告记录本,项目齐全。

(2)接收者必须在“危急值”报告本上规范,完整地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姓名与电话,双方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给医师使用。

四、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患者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志。

2、交接记录:建立手术患者及物品交接核查表,登记并记录手术所需必要的文件资料及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做好交接。

3、手术部位标识:制定术前手术医生在患者手术部位标识的制度与规范。

4、手术部位术前标识。

(1)手术医生应在术前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并与患者共同确认及核对。

(2)手术室护士在接病人时与病房护士及患者,三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体表标识。(3)手术医生,麻醉师、手术巡回护士、患者在麻醉开始前,应进行四方核对,再次确认手术部位及体表标识。

五、患者安全保障措施到位

1、凡有神志不清或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栏保护,并加强巡视,危重病人制定详细安全护理计划,凡有思想顾虑或有轻生念头者,发现后及时向领导报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采取响应措施。

2、病房内有氧气装臵,严禁吸烟、明火,用红标签注明,并指定专人定时检查、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通过安全排查使全院护理人员知晓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及意义,认真查找隐患,落实各项工作制度,保证临床护理质量,保障护理安全,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满意的护理服务

我院护理部推出APN连续弹性排班

为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病人质量,减少护士交接班时拖班现象,我院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选择6个试点病区进行护士排班的改革,通过推行8小时连续工作制,重新界定护士的工作内容、各级人员的职责、各班交接的重点,减少交接环节,均衡薄弱时段的人力,保证护理工作的无缝隙和连续性,实现护理人员的分层使用。

据了解,所APN连续排班是指将护理班种整合成A班(上午班),P班(下午班)和N班(夜班),以护理组长率领责任小组的团队工作模式开展工作;通过设立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助理护士岗位并按层级确定其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做到定人、定岗、定责,分层级管理和使用护士,为病人提供连续的、无缝隙的、均衡的护理质量和服务,保障病人安全。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选取的76例眼疾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将患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及病情等基本资料进行比较, 发现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体见表1。

1.2 护理方法:

对3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如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及告知患者其他注意事项等。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 基础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要亲切热情, 要积极主动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环境, 让患者感受到真诚的关心及尊重。很多眼疾患者行动不便,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护理人员要耐心、细心、热心地给予帮助和指导, 避免患者出现孤独无依、焦躁不安、缺乏安全感等不良感受。大多数眼疾患者会对以下问题充满疑惑:手术是否安全有效、术后会不会复发、术后有无并发症风险等。针对患者特点, 为患者解答清楚以上问题才能更好杜绝恐惧手术、情绪焦躁不安等现象。护理人员要耐心聆听患者的诉求, 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除患者内心的疑惑, 使患者的心情保持放松、愉悦的状态。同时要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健康知识宣教, 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治疗的原理, 告之患者手术治疗安全可行, 或者列举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 鼓励患者增强治愈的信心, 使患者保持平稳、良好的心态, 勇敢积极地面对疾病。

1.2.2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自身实际, 以家人的角色积极与患者沟通, 可以通过聊天使患者放松心情, 例如询问患者的兴趣爱好,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等。通过沟通增进了解,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逐步获得患者的信任, 这也有利于后续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

1.2.3青光眼患者的心理护理:中老年人是青光眼的高发人群, 此年龄段的患者体质较虚弱, 又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的知识, 易产生恐惧心理, 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的这些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可以向患者普及青光眼的知识, 向患者讲解手术治疗的原理, 最好能够邀请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与之进行沟通, 增加可信度, 达到鼓励患者的效果。眼疾患者十分渴望光明, 护理人员可以向其介绍手术后的效果激发患者战胜病魔的强烈欲望, 增强患者的勇气和信心。多数患者在接受心理护理后会积极配合治疗, 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存在疑惑, 因此护理人员要及时向患者解释术后一些反应的原因, 告知患者这是常见的、正常的反应,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3,4]。

1.2.4 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深入了解患者的个性, 术前要给予患者亲切的安慰,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术后要叮嘱患者注意卧床静休, 避免头部运动和用力地咳嗽、排便等, 以防止晶状体脱位和伤口裂开。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其他术后恢复的注意事项以巩固治疗效果, 同时要建议患者多摄取纤维含量高、易消化的食物, 并保持室内安静整洁, 光线柔和, 空气新鲜, 限制家属探望时间和频率, 保证患者舒适的疗养环境和充足的休息时间等。以上均有助于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促进恢复。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 利用t检验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在治愈率方面,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86.84%、60.53%) ;在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 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92.14%、57.89%) 。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5) 。结果见表2。

3 讨论

现代护理学认为心理因素在护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心理因素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眼科疾病患者视力较差, 获取外界信息的能力下降, 但其听觉器官出现代偿性发达, 因此患者对环境中的声音非常敏感, 可以凭借声音察觉周围。由于长期生活在黑暗中, 或者依赖心重, 认为自己是医护人员关心的重点, 或者难以接受目前医疗的局限对治疗效果不满意, 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焦躁、愤怒等情绪[3]。护理人员应该体贴理解患者, 给予患者真诚的关心与帮助, 运用心理学知识排解患者的消极情绪, 安慰、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抗病防御系统功能的稳定, 有助于患者提高对环境的适应力, 从而达到药物无法替代的治疗效果。患者存在个体差异, 护理工作者要根据患者自身实际, 选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与之沟通交流, 增进了解, 获取患者的信任, 引导患者勇敢面对疾病, 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4]。

本研究表明, 将心理护理运用于眼科护理中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在来本院就医的患者中选76例眼科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护理, 实验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 对比相关指标。结果 实验组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心理护理用于眼科患者的常规护理中, 可显著提高患者治愈率, 提升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护理,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晓芳.新理念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特殊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9, 7 (4) :152-153.

[2]江玉芬.白内障合并青光眼联合手术前的心理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3) :116, 118.

[3]林文莹.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5) :210-211.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7篇

1 眼科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眼科疾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将我院收治的66例眼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3年7月~2014年12月),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确诊患有眼科疾病,主要类型包括:青光眼18例、角膜溃疡11例、白内障23例、玻璃体及视网膜脱落8例、其他6例。随机将这66例患者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医护人员同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了该类疾病的护理方法,患者及家属对本次实验研究均知情同意,且自愿纳入本次研究。

研究组患者33例,男性占19例,女性占14例,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8.27±4.12)岁。

对照组患者33例,男性占18例,女性占15例,年龄(24~57)岁,平均年龄(39.33±4.06)岁。

两组患者各方面资料均无明显差别(P>0.05),研究对比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其中包括:一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指导、谨遵医嘱等。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由于眼科疾病患者的视力受到影响,对周围的环境不能直接的进行了解,会产生恐惧、紧张、孤独的不良情绪,随着时间的变化,患者极易产生抑郁的情况发生,所以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讲述周围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具体情况,让患者感受到时常有人关心,减轻患者孤独、压抑的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使患者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心理宣教指导:对患者进行心理宣教,主要宣教方式可以采取个人或集体口头宣教,在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心理宣教讲座。③针对性心理引导: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放松方式,如:听音乐等。护理人员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护理人员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引导患者放松心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况,均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眼科疾病患者治疗数据均用SPSS20.0软件进行核对,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之间,对比SDS、SA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发现,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比护理前均有所下降,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注: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与对照组护理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眼睛是必不可少的器官之一,如果眼睛发生疾病,会严重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2],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的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会再次加重患者的眼疾,所以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护理很有必要。

对眼科疾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能有效的帮助患者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发生概率,护理中,护理人员首先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本身就视力较弱,所以护理人员要对患者更加的关心;护理人员还要采用口头叙述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宣教,有针对性的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护理人员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使患者以正确的心态面对疾病并配合护理。

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66例眼科疾病患者护理后的临床效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分别为(38.31±3.24)分、(37.44±2.39)分,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情况相比较有明显差别,研究组的数据较对照组更胜一筹,P值小于0.05。

总而言之:对眼科疾病患者加强心理护理,临床效果显著,能降低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发生,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眼科护理中加强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眼科疾病患者66例(2013年7月2014年12月)。将其动态随机化分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38.31±3.24)分和(37.44±2.39)分,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眼科护理中采用心理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的情况,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洁丽.心理护理在眼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142-143.

[2]肇春蓉.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以96例眼科病人为例[J].中外医疗,2011,30(36):164.

眼科手术患者心理护理体会 第8篇

关键词:眼科,手术,心理护理,体会

成人眼科手术一般都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意识清楚, 因此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及心理应激反应, 如紧张、焦虑、甚至恐惧, 常导致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疼痛感明显[1]。我中心于2012年1月—12月将80例眼科手术患者分成2组, 分别进行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 心理护理观察组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便利抽样法, 抽取我中心2012年1月—12月间所收治的眼科手术患者80例, 均为择期表面麻醉手术, 男36例, 女44例, 年龄45岁~92岁, 平均年龄68岁, 其中白内障69例, 青光眼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2组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脑疾病, 且在年龄、性别、病种、术前血压、心率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术前1 d签署手术协议书, 通知手术;进入手术室后由护士核对患者个人信息, 向患者交代术中注意事项。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 包括:护理人员首先深入病房, 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 并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术前1 d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过程、麻醉方法, 并告知注意事项, 让患者了解整个手术过程, 告知其术中是清醒的, 术中可能会有的疼痛感及持续时间、疼痛的程度, 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可以承受的。患者进入手术后, 护士监测血压、心率, 并记录。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和心理支持, 消除其恐惧感及紧张情绪。

1.3 评价标准

1.3.1 收缩压、心率差值

手术前1 d测得患者收缩压和心率的基础数值进入手术室后监测患者手术全程的血压和心率值, 以最高收缩压和心率值作为术中值, 并与术前值相减, 得到差值。

1.3.2 疼痛耐受度

术后第2天询问患者术中疼痛耐受度, 划分为无痛、能忍受、不能忍受三个等级。可以耐受度的计算公式:耐受度 (%) = (不痛+能耐受) 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

观察组血压、心率的变化值较对照组低,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疼痛耐受度比较

对照组疼痛感耐受度67.5%, 观察组疼痛感耐受度87.5%, 观察组对手术疼痛的耐受度明显好于对照组,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现代应激学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塞利 (Hans Selye) 首先认为手术、病房和手术室的陌生环境以及孤独感都是一种应激源, 均会引起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反应, 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2]。眼科手术患者绝大多数为老年人, 入院时大多具多年视物模糊史, 感知力低, 敏感性高, 顾虑多, 对手术过程并不了解, 对术中疼痛有恐惧心理, 对术后效果心存疑虑。既想通过手术提高视力, 又担心手术导致视力的彻底丧失, 因而内心处于矛盾之中。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 心理应激强烈的患者往往血压、心率变化大, 影响手术的顺利完成。本组患者手术均在表面麻醉下完成, 麻醉的效果仅局限于阻滞局部的痛觉, 患者意识始终处于清醒状态, 手术室环境、机器声、医生谈话等, 都会引起一定的焦虑感[3]。同时在特定的环境下, 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 会把他们当成惟一的依靠, 此时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生理状况。本文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差值, 术中较术前升高程度明显较对照组低。通过医护人员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关爱、被支持, 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可以减轻对手术的焦虑感、恐惧感;同时心理护理可促进大脑分泌脑啡肽类物质, 其具有一定的缓解疼痛的效果[4], 增强对手术中不适感的耐受力。本文结果也显示, 观察组患者对手术疼痛的耐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

总之, 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提高其对手术配合程度, 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 融洽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建秀.眼科手术患者术前模拟及心理护理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 (24) :163.

[2]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03.

[3]张平云.心理护理对改善眼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11) :10-12.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9篇

1 一般资料

我院眼科一病区2013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00例眼科患者, 所有患者全部通过择期局麻手术进行治疗, 其中网脱复位术47例, 白内障摘除术23例, 玻璃体切除术15例, 巩膜外加压术9例, 硅油取出术6例。男性患者42例, 女性患者58例;年龄为12~73岁, 平均年龄为 (42.3±17.4) 岁。文化程度小学文化及以下占8% (8例) , 初中文化占43% (43例) , 高中文化占38% (38例) , 大学文化及以上占11% (11例) 。

2 护理方法

2.1 患者的心理反应

眼科患者首先表现焦虑、恐惧、心情紧张。患者对手术的期望非常高, 有着很大的希望。其次是眼病带给患者的痛苦, 视物不清, 生活的不便。另外术前紧张、恐惧的心理状态, 是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陌生的环境和即将开始的手术都将让患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紧张情绪。护士热情的接待患者, 让患者有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做到患者与护士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要患者注意休息, 避免过度劳累。所以术前的沟通尤为重要。使患者明白手术治疗的目的和效果, 自觉的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 大多数眼科手术都是局部麻醉, 患者在手术过程意识非常清楚, 患者就会觉得手术过程会比较痛苦, 我们告知患者在术中如何配合医师才能使手术顺利进行下去, 从而让他消除紧张、焦虑的状态, 达到满意的效果[3]。

2.2 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护理的成功前提, 护理人员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对待患者, 对待患者要同等对待, 不能个别化, 表达你对他的关心与尊重。而且不同的患者要用不同的语言, 才会达到你不同的效果。患者术后回病房要及时做好术后健康宣教, 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手术中的担心与紧张情绪, 与医师进行沟通, 使患者的情绪得到稳定, 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发生, 提高术后的恢复[4]。

2.3 关心体贴患者

每天要与患者进行交流, 用温和易懂的语气向患者详细的介绍疾病知识, 消除患者对我们的抵触情绪, 让患者保持最佳情绪。沟通中进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术后避免重体力劳动, 过度低头, 弯腰, 以防止出血, 伤口裂开及出现意外情况等。根据不同的手术采用不同的手术体位, 更利于术后的恢复, 让患者感到你在关心他, 帮助他。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增强对你的信任感, 为以后的治疗护理和健康教育能主动配合与协助。同时及时帮他摆脱疾病的困扰, 增加患者对你的信任度。经临床验证, 心理护理对眼科患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

3 结果

本组100例眼科手术患者, 经心理护理后均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患者依从性好, 无焦虑、抑郁等并发症发生, 亦无1例护患纠纷。患者均顺利渡过手术期, 康复出院。且在出院前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 满意度达97%, 满意度明显高于往年。

4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理护理已日益为广大护理人员所关注和重视, 不少医院开设了专门的心理门诊。同样在各临床科室拓宽护理人员心理学知识, 提高心理护理技能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关键, 在临床中举足轻重。眼科手术大多是较精细手术, 心理护理能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高眼科患者的依从性, 在心理上给患者安慰、支持和疏导, 调动其积极情绪, 主动调节不良情绪, 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 解除心理负担, 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良好的情绪状态与治疗效果同步发展, 对恢复是有利的。其医护患三者得到非常大的融合与协助, 也使患者对我们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6]。

因此, 护士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医学和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 良好的职业道德, 而且要掌握并应用心理护理知识, 在工作中不断探索, 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更好地服务于眼病患者。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至10月收治的100例眼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 观察其心理状态和满意度。结果 100例患者经心理护理后均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患者依从性好, 无焦虑、抑郁等并发症发生, 亦无1例护患纠纷, 且在出院前对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 满意度达97%, 满意度明显高于往年。结论 心理护理可大大提高眼科患者的依从性, 避免护患纠纷, 提高患者满意度, 应被护理人员重视并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眼科护理,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宁靖.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11) :165, 167.

[2]肖芳.眼科病人心理护理应用探究[J].大家健康 (下旬版) , 2013, 7 (4) :182-183.

[3]沈延泓, 李宗美, 张丽, 等.心理护理在眼科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z2) :234.

[4]吕姝.心理护理在眼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J].航空航天医药, 2007, 18 (4) :251.

[5]程兰钦.眼科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4) :217-218.

截肢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0篇

关键词:截肢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75-01

截肢是将已失去生存能力,危害健康,丧失生理功能的肢体截除,对于患者来说,突如其来的残酷现实,是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产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对治疗极为不利。故对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术前心理护理

1.1 安抚患者情绪。对急诊入院后的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慌,烦躁,甚至情绪失控,会做一些过激的行為及语言攻击等,此时护士应与家属一起给患者营造一个友善的氛围,对患者应表示关心,理解,体贴及同情其遭遇。态度和蔼,多用安慰性语言,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到位,避免牵动患肢增加伤痛。[1]

1.2 鼓励患者证实现实,并积极配合手术治疗,告知其截肢术的必要性及拒绝手术的危害性,主动向其介绍伤情,治疗方式及预后,把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鼓励其勇敢,增加其信心,使其坦然面对手术。

2 术后心理护理

2.1 有效的沟通使其重新适应自我。术后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自我概念对给人的心理及行为起着极为重要的调控作用,包括身体自我,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自尊4个方面[2],大部分患者因身体缺陷儿导致自我概念降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热情与患者交流,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现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了肢体但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

2.2 术后幻肢痛的心理护理。幻肢痛是主观感觉已被解除之肢体依然存在,并有剧烈疼痛的幻觉现象[3]。当患者感到幻肢痛时,护士与家属一起对患者讲述一些有趣,幽默的故事诱导患者想象自己在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中,是患者进入比较愉快的环境中,逐渐的淡化疼痛感觉。并鼓励其从事一些有趣的活动或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其注意力集中疼痛以外的有意义的活动,并告知患者幻肢痛在思想不紧张的状况下,1至3个月便会逐渐的消失。对患者心理暗示,可以减轻患者对残肢痛的敏感性及幻肢痛的发生率。[4]

2.3 术后功能锻炼时的心理护理。在患者伤口愈合后要鼓励其进行残肢功能锻炼,在锻炼中因疼痛而出现气馁,拒绝锻炼的心理时,应多多给予鼓励。告知其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宜急于求成,活动的频率应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动作由简单到复杂,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告知其成功的案例,以增加其自信心。

3 讨论

截肢多为突发事件,瞬间意外改变了患者日常生活的形态,当躯体活动突然障碍时,便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5]。严重的心理功能障碍和心理失衡反应,做好截肢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消除不良心态,减少各种并发症,降低伤残程度,恢复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我们的精心护理,使患者早日身心健康,自信,愉快的开始新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翠红.创伤患者截肢术后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7,2(7):628-629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97—396

[3]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50

[4]毕金秀,于主花,郭燕妮.外伤性截肢术24例心身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66-68

眼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眼科手术,疗效

由于年龄的原因, 多数的老年患者组织器官的功能处于减退状态, 当面对手术治疗时, 尤其是眼科手术治疗时, 往往会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1]。心理应激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机体的改变, 削弱患者的免疫力, 使其耐受手术的能力降低, 并且不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2]。本研究中,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眼科手术患者, 给予多种心理干预, 对其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

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80例老年眼科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49例, 女性患者31例, 年龄58.8~80.7岁。其中白内障手术67例、青光眼手术8例、视网膜脱离手术2例、慢性泪囊炎手术3例。

2 护理

2.1 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

多数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的临床症状, 很迫切地希望尽快手术, 但当确定手术日期后, 又担心害怕手术。对医师技术水平如何, 术中疼痛、麻醉意外、出血, 手术有无后遗症, 术后视力恢复等问题, 产生忧虑, 常常导致失眠, 血压升高, 焦虑不安等临床症状;患者希望通过手术可以重见光明, 但又担心手术给家人带来经济负担;有的患者甚至对麻醉过程产生焦虑;老年患者的自制力相对较差, 对周围的人和事相对比较敏感。老年患者由于眼疾, 丧失劳动力, 担心手术会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部分患者担心手术后仍不能复明, 或出现严重的眼内感染, 不得不进行眼球摘除术, 不但术后视力不能恢复, 还会改变面部容貌, 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 对治疗失去信心, 表现为极度沮丧, 悲观厌世等症状。

2.2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为其手术操作医师的情况、个人卫生常识等情况。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术前要注意保暖, 并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三高”饮食;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谈话要保持态度亲和、耐心, 进行良好的沟通, 很大程度上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耐心地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和成功病例, 全面了解患者渴望手术又惧怕手术的复杂心理, 以及术中注意事项, 术后主动询问患者病情、协助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采取合适的体位, 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 消除或降低患者的不安情绪;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给予充分的鼓励, 打消患者对手术室的恐惧;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进行个体化的疾病宣教工作。术前详细介绍如何禁食、禁水, 以及必要的手术体位;并对手术的麻醉方式、手术过程、术中需要患者配合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患者家庭的支持:将真实的治疗情况和预后, 告知患者家属, 尽可能地取得家属的配合。

3 结果

本组80例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中, 有66例为紧张恐惧型, 有13例为忧郁焦虑型, 有1例为淡漠型, 经过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 患者都能积极配合治疗, 并顺利完成手术, 治愈出院。

4 讨论

对受术者进行护理干预, 最大程度地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避免或者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术前进行护理干预时, 要详细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给予充足的支持和鼓励, 避免消极的暗示, 使患者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以良好的身心状态面对手术[3,4,5,6,7]。如果需要的话, 还可以告知相关的医疗方案, 使患者及其家属明白, 该手术治疗措施是经过反复研讨后确定的, 这将会大大增加患者的安全和信任感。

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自信心, 增加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并且促进术后患者的康复。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要特别注意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以及疾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孙玉波.心理护理眼科手术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中医咨询, 2011, 3 (7) :21-22.

[2]周序玲.眼科老年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其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院报, 2009, 27 (15) :1875-1876.

[3]萧莉.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1 (10) :48-49.

[4]申俊.眼科手术受术者心理护理的探讨[J].哈尔滨医药, 2007, 27 (6) :78-79.

[5]刘晋辉.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4) :140-141.

[6]孙雪梅.眼科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 :71-71.

上一篇:高温高湿应激下一篇: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