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2024-08-12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精选12篇)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1篇

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和习题的指导, 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中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语文课堂因此变得沉闷死板, 更出现了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现象, 如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等。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作为中学语文老师, 我们要熟练运用艺术语言, 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 以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笔者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艺术技巧:

一言之有物

教师讲课应有意识地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 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他们学习兴趣的绝好时机。在这堂课上, 我会充分利用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有趣的例子, 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2008年新学期的课堂上, 我带学生重温了奥运开幕式上那一幕幕精彩的片段, 在气势磅礴的倒计时中我们熟悉的汉字“五四三二一”;文艺演出中专门设置的“文字”板块, 通过书简、活字印刷等表现形式, 揭开汉字以往的传播过程;在各国代表团入场仪式上, 各代表团的入场先后由其汉字笔画来确定, 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些都让我们为方块的汉字感到骄傲而自豪, 也吸引着学生为更好地使用、研究语言文字而努力!

为了让学生少写、不写错别字, 我给学生讲述了发生在我国现代战争史上的一件真实的事情。1930年5月, 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大战中原, 双方共投入100多万兵力, 冯玉祥、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 曾商定双方军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 以集中兵力一举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 冯玉祥的一名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 把“沁阳”写成了“泌阳”, 碰巧河南南部有个泌阳, 该地与沁阳却相距千里。这样一来, 就使冯军误入泌阳, 从而贻误了围歼蒋军的有利战机, 让蒋军获得了主动权, 只因随手多写一撇, 导致了冯阎联军的战败, 进而影响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通过真实的事件, 使学生认识到写错别字的危害。

二言之有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 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 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 能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在教学张洁的《我的四季》时, 我用“人”字写法有何寓意导入, 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做, 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有志气的人,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引发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又如, 处理课堂上的一些偶发事件, 严厉的批评或许有效, 但会影响课堂氛围, 如果运用幽默的处理方式, 既制止了事态的发展, 又活跃了课堂氛围。有位语文老师板书时听见有学生用笔敲打桌子, 他没有回头, 只是很轻松地说了一句“老师的字写得有节奏吧?都有人伴奏了”。学生都笑了, 敲击声也停止了。这位老师仍没有回头, 只是又很轻松地说了句“嗯, 这就叫‘戛然而止’, 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用行动将其诠释给大家”。就这样, 这位老师既含蓄地批评了违纪同学, 还不失时机地教了一个成语。

三言之有情

语文是极富人文魅力的一门学科, 因此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更要富有人文气息。“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有了感情才能感染学生;有了感情, 教学语言才会充满生机。实践表明:教师富有情感的课堂语言, 能感染学生的情感, 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深入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 使他们产生共鸣。在教学《父亲》这篇课文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有人说, 如果说母爱是活火山, 不断喷发出爱的岩浆, 那么父爱则是休眠火山, 其中也蕴藏着炽热的爱……含蓄的父爱或许不懂得表达, 或许显得笨拙, 但同样深沉、厚重。刘和刚的一曲《父亲》令多少为人子女的人潸然泪下, 是啊,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 您却吃了十分。”这就是父亲, 那个像山一样挺立的父亲, 那个苦涩中透露着温馨的父亲, 是我们心中不灭的灯, 会照亮我们一生成长的路。在座的同学, 或许我们的父亲还不太老, 但日月经天、岁月流转, 不经意间随着我们的成长你也许会发现白发已慢慢爬上父亲的鬓角, 岁月的利刃已悄悄在父亲额头刻下条条皱纹……今天, 就让“父亲”这个饱蘸深情的字眼走进我们的心中。我们来学习刘鸿伏的散文《父亲》。老师饱含深情的语调, 充满感情的言语如涓涓细流缓缓流入学生的心扉, 慢慢地, 学生情绪被感染了, 思绪也随之打开了……这就是充满感情的语言,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用自己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总之,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应是鲜活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师要运用饱含感情、充满幽默、闪耀智慧的语言, 让学生沉醉于其中, 积极思维、踊跃参与,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探索和创造中, 以最高效率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第2篇

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说明了一名优秀的教师,他所必备的一种从业素质,即为语言运用的技巧。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对于教师来说,掌握语言工具,有效地发挥它作为桥梁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都深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令人向往的,而对于教师而言,语言的要求就更高,尤其是对语文老师的语言的要求就更是考查的方面颇多,那么其中要求最高的应是面对正处于语言形成时期的,具有着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小学生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了。若学生犹如被磁石吸引住一般,被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所吸引,那么写在他们脸上的充实和满足的神情,刻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思维与品质的发展,该是对我们多大的褒奖啊!

小学语文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语言学习的关键,高超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表现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其教育对象是儿童,故语言应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科学准确和生动活泼,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教师应从小学语文课堂语言的科学性、生动性、启发性、幽默性、表现性等几个方面,结合课堂中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的综合运用, 论述课堂语言在教学中的特点,探讨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展现原则,对良好的课堂语言作了归纳和小结。

谈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3篇

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3-0034-02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丰富性、语言的感染力以及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当代教育家卢家楣在《情感教育心理学》中有精辟的阐述:“在情感教学中,要强调教学言语的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感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因此,老师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对教学语言千锤百炼,精雕细刻,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语言准确,明白无误

教学语言的准确,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传授知识必须准确无误,表述规范化,表达定义准确,阐述理论要清楚,说明问题要透彻,揭示真理要有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信口开河,词不达意,模棱两可,就会使学生抓不住要领,对所学知识难以正确了解。一般来说,陈述性的语言必须条清缕晰,环环相扣,让学生能思能记,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分析性的语言必须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层层展开,步步深入,释疑艰难,扫清障碍,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巩固性的语言必须抓住纲要,新旧联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必须学会用普通话授课,做到字正腔圆,标准流利,克服方言土话,南腔北调。

二、语言精炼,提高效率

教学语言要简洁而精炼,不仅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可以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以深入浅出为上层,拖泥带水,漫无边际,都将失去课堂教学语言的审美感染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语句不冗长,简洁概括。教学中的讲解和提问语言要准确,吐词要清楚,态度要和蔼,问题要严密,把深奥的理论、难记的概念、繁琐的公式化难为易,变繁为简,用自己精心加工的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芟枝拔蔓,一语中的,使学生听得清,记得明。同时,还要避免语言上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清除语言中的杂质,克服口头禅。要提高课堂效益,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应在“教”学上下功夫。教学语言艺术性的前提是语言的准确性。我们所要追求的正是艺术性和准确性的辨证的统一。

三、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人们常把一幅好画说成栩栩如生,这就是其生动性。教学语言同样也应具有生动性。教师不能只限于对知识的传授,还要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上在做文章。为此,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一堂课如果教师能够说话妙趣横生,学生学习起来也会如沐春风。倘若教师语言枯燥,单调乏味,一定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思维处于惰性状态。所以,教学语言不能平铺直叙,一腔唱到底,而应有高峰低谷,涌潮静流。能使学生思维波澜起伏,回旋跌宕,满怀激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运用各种手法,借助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配以优雅而恰当的体态语言。尽可能在传授知识时,便理性为感性,可触可摸;变抽象为具体,可见可闻。努力做到绘声绘色,多姿多彩,对学生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

教学语言要朴素无华,通俗易懂,不能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切忌用佳词丽句铺排来卖弄才华。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授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用浅显的语言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让学生一听就知道教师说话的意思所在。千万不能离开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去追求所谓的“阳春白雪”,那只会是曲高和寡。教师要学会把课本上的书面语言转化成通俗的口头语,使之体贴自然。为了便于学生记忆,还可以编成顺口溜,使用一些名言、歇后语等,使学生易于领会问题,掌握所学知识。可见,通俗的教学语言要达到听似平常寻常、浅显之中喻真知的效果,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四、启发教学,发人深思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当含蓄不露,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教学启发性的语言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从中悟出道理,使意境得到升华,思想产生飞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语言启发性的突出之点,就在于教师要善于设疑、激疑诱导和刺激学生去探求新问题,获取新知识。设疑要注意把握对学生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太难,学生高不可攀,只有叹息;太易,学生唾手可得,又感乏味。因此,教师要始终使设疑围绕启发学生思维的脉络展开,学会找“诱发点”,抓“发散点”,引导学生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

五、语言适度,抑扬顿挫

教学语言的适度性,是指教师在讲课时,其语言、语调、语速要高低适度,快慢适度,使之与学生听课协调合拍,配合默契,这是增强教学语言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学研究表现:变化的刺激比不变的刺激更能引起注意。教学语言起着直接刺激学生大脑的重要作用。惟有适度适宜,才能恰到好处。如果讲课语速始终是高频率的,学生的思维就会因为高度紧张而容易产生疲劳感;反过来,讲课语速始终是缓慢的,学生又会出现思维松弛产生厌倦感。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音量、音调、音速的变化来引起学生的定向反映,始终使学生的听、看、想与之同步,让学生大脑皮层持续地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需要来确定讲课的语言、语调、语速,切莫随心所欲,滥用一气。总之,要有鲜明的节奏感,优美的韵律感,做到抑扬顿挫,有张有弛,使学生听一堂课宛如就在听一支和谐的交响曲一样,进入喜闻乐学的境界。

六、语言幽默,风趣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教师使用幽默语言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注入的润滑剂,能使一堂课上得更有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去掌握所学知识。幽默性语言是智慧的闪现。要让学生在笑声中悟出哲理,在笑声中攻克难题,在笑声中发展智能。这正是教师期望得到的回报。课堂教学的幽默,应和深刻的见解、新鲜的知识结伴而行,教给学生理智,学生会产生会心的微笑,获得美感享受。

教学语言艺术是不断丰富发展的,随着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的不同、教学方式不同、学科性质不同,语言风格应有不同。总之,不能一概而论,效果好才是真的好!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初探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手段, 是师生传达信息和交流感情的主要工具。有人曾说:“教师的语言应清晰、流畅, 如潺潺的溪流, 把知识的琼浆欢快地注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炽热、闪亮, 像熊熊烈火, 撕破浓浓夜色, 把学生引向探求人生光辉道路的彼岸……”语言学家的研究证明:孩子语言的发展来自对周围生活环境语言样本的模仿, 他们说话的口气、语言组织方式等所形成的风格, 都取决于样本的风格。可见, 好的语言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将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要靠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支撑。所以,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能力, 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水平, 不仅要讲究科学性、教育性, 更要讲究艺术性和规范性。

1 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1.1 导入要生动有趣, 调动学生情感, 启发学生心智

好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教师预设的情景当中, 课堂气氛生动而充满活力。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不经意间我们往往会将导语“程式化”。例如:“今天我们学习某篇课文 (学生读题目) , 读了课题, 你有哪些疑问?”“通过课前自学, 你最想跟同学们交流些什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这节课还知道些什么问题呢?”……这些导语应该说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实现自我探索实践的目的, 体现了“把学生的学放在了首位, 教为学服务”的主体性思想。

因此, 课堂教学的导语, 应该向诱发学生灵感, 激活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发展的新导语方向发展。根据文章的内容, 或用抒情的语调, 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或用名言、古诗词;或用同学们熟悉的歌曲……在方法上或开宗明义, 用一句话点出主旨;或释题定向, 紧扣题眼, 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或故事导入, 把学生的心神、智力全部调动起来;或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或创设情境, 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感染, 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这样的导入语生动有趣, 才能调动学生情感, 启发学生心智, 是高效课堂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1.2 提问要准确精巧, 发展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精力

“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交流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有问题吗?”类似这样的提问, 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惯用的语言。这一提问语的优势是:能让少数学生充分自主地畅所欲言, 能够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但由于是常用语, 学生往往觉得是老生常谈, 再也没有新鲜感, 课堂上的多数学生却是“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状态。导致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 每节课基本上老是那几个学生在和老师互动, 其他大多数学生一言不发、一动不动。因此, 教师要适当改变提问的语言和方式, 体现出艺术性和变异性。只有问题提得好, 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里才会群情振奋, 学生发言踊跃, 老师再适当点拨, 很快就会明确答案, 是高效课堂的一个良好的进展。

1.3 评价要准确真诚, 指明努力方向, 树立学生信心

1) 教师评价的导向性。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性, 好的导向性评价, 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评价语言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 对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教师要巧妙地引导,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希望老师能发现自己的优点, 得到欣赏鼓励。教师应用一种充满赞赏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心理, 用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我认为要以树立榜样为主。教师的评价语言准确, 会给学生们做出正确的引领, 从而也引导全班学生向榜样学习, 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与方向。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是高效课堂的一种良性催化剂。

2) 教师评价的激励性。学生是我们教育的主体, 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 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 本来就不爱发言, 偶尔鼓足勇气超越了自己, 如果我们充耳不闻, 或者是因为期望太高, 对他们的回答不满, 那这些学生将一辈子都默默无言, 不敢尝试。每当这时候,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抓住机会, 用真诚的评价语鼓励这些胆小的孩子, 帮他们重拾信心。如果当某个学生回答的与正确答案出入较大时, 教师简单粗暴的指责及烦躁情绪只会使之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 以后更加害怕此类课文, 形成恶性循环, 后果不堪设想。假使能亲切和蔼地对他说:“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 但与这个问题的思路稍有出入, 换一个角度想想, 或许会有新的发现。”这样就激励了被提问的学生, 使他有了进一步思考的信心。学生有老师的鼓励和指导, 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 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

3) 教师评价的特意性。课堂上, 教师每一句无意的评价语, 往往会左右学生的听课情绪, 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这正是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重要作用。针对这一点, 我们很多教师的学生的评价完全是出于表演的需要, 出于课堂设计的需要, 不管对于哪个学生, 不管是什么样的回答, 总是随意性地将那些老套的评价语脱口而出, 试问, 这样的评价语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妨将课堂上对各层次学生的随意性评价语变为可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价语, 从而提高兴趣, 强化效果。如“你很用心!一次比一次棒!”“你分析问题这么透彻, 老师真希望每堂课都能听到你精彩的发言!”“虽然你这句话读错了, 但我们大家都很佩服你的勇气, 下次努力!”“你刚才的发言含义非常深刻, 就像一杯葡萄酒, 令我们回味无穷”等等。这样一句有目的的、鼓励性的评价语, 会使学生的信心大增, 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一切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越。教师的特意性评价语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何乐而不为呢?

2 加强语言教学的规范性

所谓语言的规范性, 就是指语言的使用要受到一定的标准、要求的约束。教师在使用语言时要求规范化。它不仅是教师职业技能的体现, 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

1) 使用标准普通话。学校是培养人和造就人的重要基地, 而教师又是培养人的专职人员。教师的任务, 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 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以及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 传授给青年一代, 推动社会的发展。学生从教师身上接受真理的启迪和开化, 并且在人格和言行上仿效老师。教师只有通过规范的普通话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在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 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普通话, 语音标准, 语法规范, 说话要完整, 不要有语病等等。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 又可以让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 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 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 不伦不类, 这种教学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还有教师在教学时夹杂着方言, 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 致使学生长大之后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 教师的语言要规范, 要学会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 要想课堂语言准确流利, 就得坚持准确地发音。把每节课都当作练习普通话的机会, 有疑问的地方要及时解决, 老爱读错的地方要特意纠正, 反复练习。只有这样, 我们的普通话水平才会进步, 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为学生服务。

2) 教学语言要自然得体。教师的语言既要讲究其规范性, 更要自然得体。教师在教学时应把教学语言与朗读区分开来, 讲授时不必拿腔拿调, 教会孩子们自然流畅地进行对话, 流畅地与人交流, 这是小学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任务。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 无论是朗读还是讲课, 老是一个调子;还有的老师说话、读文章都不讲究, 导致好多学生养成了唱读的不良习惯。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实现真正平等的交流, 不能停留在表演的层面。要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就是与老师聊天、与同学聊天, 在轻松、自然的语言环境里不断进步。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 而学生又具有不同的年龄特点, 学生在语言的理解、运用方面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教师要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还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年龄特点, 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方式进行教学。

3) 教学语言应用的科学性。教师只有根据学生和学科的具体特点, 采取符合学科知识而又有利于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的语言形式, 才能真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系统了解和掌握,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掌握教学的学科语言, 发挥语言的特殊作用, 真正教好书育好人。

总之, 对于有着很强向师性的小学生,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真的太重要了。除了身处其中, 不知不觉地影响之外, 学生有时甚至是下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的语言水平和行为修养, 注重课堂语言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注意运用规范、得体的语言,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格的样本, 也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让课堂教学语言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心智的摇篮, 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研究 第5篇

文登初级实验中学/殷玉林

教学语言艺术正如一位著名教育专家说的:它是专业语言,它集哲学语言的深刻,逻辑语言的严谨,语言学的规范,数学语言的精确,文学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幽默,群众语言的通俗于一身,是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中的教学。课堂教学由于其语言环境的特殊性更需要科学的艺术性,就要求教师是一个集演员,编剧,导演于一身的全才,不仅要对“文学编著”(教材)有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而且要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设计曲折动人的“剧情”(教学过程的设计),更要有“演员”(有学生参与)精湛的表演(课堂活动的实施)。因此,教师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孜孜不倦的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使每一课堂都有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的讲授,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以及很完美的结尾,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语言要严谨,简练,富于逻辑性。讲课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语言的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需精心修炼课堂语言的艺术特色,像一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后,让回答一对一错的两位同学坐下时,分别用了“Sit down,please.”和“Sit down。”两句口语,一词之差含义不同,恰到好处,反映出该教师课堂语言的精练和准确。此外,课堂教学中语调的抑扬顿挫,富于变化能使语言有声有色,增强感染力;合适的停顿能起到叙述清晰,引起思考的作用;关键词的重读能起到引起注意,促进思考和重点记忆的作用;语言准确无误,不绕圈子,可以以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多的信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言简意赅,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语言要有幽默感,富于情趣性。课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一种对事物高超把握,对知识随心所欲的驾驭,是对教材透彻的认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高度智慧和极高的审美内涵。英语是记忆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善于用幽默的艺术进行教学,消除学生的厌倦情绪,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保持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讲,语言的幽默感能起到以下作用,1,他能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激励大脑皮层活动,深化记忆。欢乐的气氛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2,它能提高批评效果,让违纪的学生心悦诚服。如果一味的训斥批评,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返心理,对于脾气倔强的学生也许回起到相反的作用乃至影响一节课的教学和该生的学习。但用幽默的语言来处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样了。3,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质量。教师在运用幽默语言时,必伴随其深刻的见解和最新的知识,能促进学生深刻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但幽默语言要与耍贫嘴区别开来。

三.言行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在此基础上的语言才有分量。平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喜欢的老师所教授的科目,而抵触学习他们厌恶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学生因获得老师的赞扬而努力学习,因受责备,奚落挫伤了积极性和自尊心而影响学习;学生因与老师的友好合作而增进自身学习的责任感,因与老师的僵化关系而逃避学习。因此,成功的教学总是以融洽的师生情感,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后盾的。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就必须蓄意运筹师生情感交流的方法和途径。首先,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充满激情,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渴求知识的学生的热爱,对所教英语学科知识的热爱,创造一个有情感的学习氛围。尽管教师的工作很忙,心理压力大,情绪很容易紧张,但在教学过程中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而不把不良的情绪发泄给学生。其次,要取得师生情感的良好效应,还必须密切注视学生的情绪变化,知他们之所想,释他们之所疑,一切为了学生,尤其是“落后生”,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对他们启发和扶持,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充分发挥甚至夸张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习暂时落后者给予加油鼓励,相信他们只要继续努力就会成功。过去有过挫折和失败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增加学生的自信新就可以消除他们的焦虑感。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的方式要适当,有些错误可以不必纠正,如学生在复述课文时,或对老师的提问做较长较复杂的回答时,由于紧张口误或马虎而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尤其不要当即指出而打断学生的思路以致加剧其紧张程度。有些错误是不熟练造成的,老师可以稍加提示,由学生自己改正,改正后应给予鼓励。对那些必须纠正的错误,如严重的语法错误或不符合言语表达的错误,典型和带有普遍性的错误等,可以采取先表扬做的好的地方,后纠正错误的做法。千万不要讽刺挖苦,避免学生产生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要善于给学生打高分,激励学生,宽容学生,等待学生,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老师看到了他们的成功,从而加倍努力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对学生合理的意见要支持和理解;对学生的生活要无微不至的关心。如过问学生的健康状况啦,随手弯腰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文具,书本等等。事情不大,但学生却体味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热爱。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信服和敬仰之情,进而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英语教学活动进行得生机勃勃,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教师口语要流利,语音语调要地道。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生往往会被教师一口流利的英语,纯正的语音语调所吸引而产生羡慕之情,同时一种渴望象老师那样讲一口流利英语的心情便会随之出现,这种羡慕与渴望首先表现在对英语教师的崇拜与欣赏,随之便会转化到对英语学科的喜爱,慢慢的就产生了学英语的兴趣。我之所以选择了英语专业,成了一名英语教师,完全是我中学英语教师对我影响的结果。当时英语教师流利的口语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立志象老师那样拥有流利的英语口语。于是我学习英语的劲头骤然大增,英语成绩也突飞猛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如今,为人师表的我同样像我的英语老师影响我那样影响着我的学生,从同学们上课注视我的目光中,我感受到我的影响力发生了作用,因为他们在英语课上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热情足以证明学生对英语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已经完成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过程。

五.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使用英语。英语是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尽可能的采取多种表达方式使用英语授课,让课堂充满“英语味”。这样学生会带着对老师的敬佩和对自己的自信投入到交际活动中,从而深深地爱上这门语言。初学阶段,尽量采用直观教具和表演等方法,促使学生直接理解英语。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长和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更应使用英语进行教学。教师所使用的英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利用学生已经学的英语来表达或解释新的教学内容,这样也是向学生提供活用英语的的真实教学情景。对于用学过的英语不能解释清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地利用母语,但不宜过多地进行英汉对比。

六.把书面语言运用到批改中。教师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要注意到他们的作业态度及学习水平的变化,同时给予学生恰如其分的激励语,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一生。如:

No pain,no gain.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Self-trust is the first secret of success.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Whatever you do,do with all your might.He who does not reach the Great Wall is not a true man.Etc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艺术在课堂上起的作用确实不小,它能优化教学过程,使师生心灵沟通,共同进入美的殿堂;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在新的教育天地里,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努力修炼自己的语言艺术,提高文化修养和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抑扬顿挫,以独特的语言穿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灵感,做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优秀英语教师。

参考文献

(1)《英语周报》山西师范大学2001第32期

(2)《走进新课程》国家教育部2002北师大出版社

(3)《中小学外语教学》北京师范大学2002第8期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97-01

随着高中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目标也发生了变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正在形成。这也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使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实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高中数学教学中也需要教师使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

一、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概念

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指高中数学教师在对教学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满足教学的审美性原则,通过使用具有艺术性的语言来形成独特的风格。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将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常常会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就是为了让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性水平,并从不同的教学效果中获得教学经验与体会。能否上好一节数学课,能否让学生爱上学习数学,教学语言是关键。

二、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1、语言艺术是教师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

教师在讲台上的话都会影响学生对于教师的印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发现,有的学生不喜欢一门科目的原因竟然是不喜欢教授那门课的教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位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却又不失幽默、风趣的教师极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会让学生将对这位教师的喜爱迁移到课程的学习中。而语言平淡、没有新意的教师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厌恶该门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对于语言艺术的掌握,是进行成功教学的先决条件。

2、语言艺术会影响教学效果

根据笔者在学校随机采访的50名学生的回答,有80%的学生会因为某一科目的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具有启发性而主动学习该科目。因此要想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只有掌握了教学的语言艺术,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爱上数学这门科目。由此可见,每位高中数学教师都应当掌握教学语言的艺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变化的事物比一成不变的事物更加吸引人注意。教学也是如此。要想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应当使用简单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使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三、高中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的特征

1、规范性

作为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应当做到规范性。教学语言应当注意严密,不能出现模糊性的词语,要给学生明确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有初步的理解,不会因为教学模糊不清而造成思维混乱。例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这一节的学习是,总有学生会混淆线与线相交的条件。部分学生认为只要两条线不平行就是相交,但是忽略了“在同一片面”这一前提条件。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进行该部分内容传授时使用的语言太过口语化,忽略了这一先决条件。

2、简洁性

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还应当具有简洁性特征,简洁明了地向学生讲述知识。而数学语言本身就简洁凝练,使用符号与公式,将复杂抽象的内容传神的概括出来。因此,教师的语言也应当注意,通过对教学语言的不断推敲与简化,以最简单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将主体的位置归还给学生,适当地教学,将问题的思考留给学生自主进行。越是简单的表述越容易让学生理解,越是啰嗦、复杂的解释,越会让学生摸不到头脑。例如在进行《三角函数》一节的学习中,笔者使用简洁凝练的十个字——“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让学生根据这个规律做题,事半功倍的同时还提高了准确性。

3、生动性

高中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十分抽象。虽然高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已经有了对数学这一学科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有部分学生数学的学习还是十分吃力。因此,怎样变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为形象生动的内容,就需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引导。另外,数学的学习难免枯燥,教师应当使用生动的语言,弥补数学学科本身的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数列求和》一节的学习中,笔者用“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来解释如何用分组求和的方法求数列的前n项和。学生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一知识点。

4、启发性

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减少填鸭式的教学,要多用启发性的教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理解与探究,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还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地探究结论。数学知识出现在学生面前时,是极抽象、极简练的,早已经没有了前人对于该内容进行的探究过程。只知道结论而不知道得出该结论的过程,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十分不利,也增加了高中数学学习的难度。因此在课堂中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很有必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中语言的使用,则是这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与其他科目相比难度更大,学生对于该科目的理解也更加困难。教师使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在阐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苗 蓉.数学教学语言应遵循的原则[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3)

[2] 王苏明.浅谈数学教学语言的锤炼[J].新课程(中学). 2010(10)

[3] 张美凤.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2009(04)

[4] 曹沂华.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1)

[5] 曾庆宝.关于数学课堂语言的一些思考[J].数学通报.2006(10)

声乐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探讨 第7篇

一、形象化的语言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往往一句生动形象的话语可能比教师说上一大段的理论来的更加有效。比如有学生喉咙打不开,发声像挤出来的或者感觉很卡,这时如果教师对学生讲上一大段,如何利用鼻腔、口腔、咽腔、软骨、舌根等一大堆的发声部位,来进行发音,不谈学生真正听懂了多少,就这样一个长篇大论,枯燥抽象不说,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有碍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和长远发展。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遇到同样或者类似的问题,首先尽量平复学生的情绪,使其全身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然后引导学生尝试体会“打呵欠”的感觉,反复体会多次之后,学生的喉咙就会渐渐的打开了,发出的声音也不会有之前那种又挤又卡的感觉了。再比如,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存在“存气”、“运气”的问题,即如何保留更多的气息在自己体内,同时如何有效的使用和控制气息的发挥,使自己发出的歌声更加美妙?针对这样的问题,有人将练唱比作吃饭,认为应该少吃多餐,适可而止,有人将存气比作存款,表示需要慢慢积攒。这两者说法都十分形象,通俗易懂,且十分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对存气形成比较具体而又形象的认识。

二、启发性的语言

“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仅是与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相悖的,同时其教学的效果也甚微。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展示自己、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每个人对音乐理解的差异性,学生在对作品进行演唱时声音中所透露出来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开始演唱和练唱之初,教师除了要叮嘱学生某些演唱的或者发声的技巧外,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语言来加深学生对演唱作品的情感认识。比如即将演唱的歌曲是歌颂祖国的,曲调激昂,旋律比较明快,那么针对这首曲子,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比如“你们爱祖国吗,爱她的什么?”、“祖国在你们心中是什么?”等,通过类似的问题,一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歌曲所要表达的内涵,从而使学生语作品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再有当在教授有关的发生技巧时,如果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来指导学生,那么可能需要耗费较长的一段时间,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先让学生自己先进行摸索和尝试,只有当学生实在思考不出来时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启发,比如在进行呼吸训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呼吸想象为给气球大气,胸腔和腹腔就是打气筒的筒管,横膈膜就是活塞,人的一呼一吸就是利用这些以及相关的部位联合而运转的。

三、简洁化的语言

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和相关的理论知识,总会划伤很多时间和口水去向学生讲解某项教学内容,比如有些学生总是不能理解教师所讲述的歌唱或者是发声原理,谈起究竟发现,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不能抓住真正的重点来指导学生,一会说学生的呼吸不对,一会讲学生的喉头不问,一会又讲学生的舌头所抵着的位置不对。这样“不确定的”指导不仅无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使学生走进误区,同时学生的教学还会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此外过多的赘述实际上也是对教学时间的浪费。所以说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语言的精炼、准确和简洁,尽量用最少的字句向学生传达最为丰富的信息含量,一方面是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施展空间,好比给了学生一个目标,让学生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有利于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时间,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精确简练的教学语言也是在变相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扩充自己的知识和信息含量,通过简洁化的语言来使得声乐教师变得更为立体形象,有助于提高声乐教学的效果。

除以上之外,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还要注意赞美学生,由于声乐学习是比较枯燥的,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这种枯燥而又抽象化的学习感到很是疲惫,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运用赞美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使学生获得声乐学习的成就感,通过这些语言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自信,促使学生在声乐教学中时刻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摘要:语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沟通的主要媒介,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其语言表达出来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声乐教学作为音乐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该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相比其他学科的理论教学显得更加抽象,不易理解,且声乐教学特有表达方式、习惯等使得其教学语言更加与众不同。文章从诸多方面对声乐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展开探讨。

体育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探究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 针对客观的学生对象, 在一定的时间之内, 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言语。它既是教师传道授业的基本工具, 也是教师最为基本的教学技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由此可见, 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作为教学系统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教学过程同样是以语言教学作为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但是, 体育教学的教学语言特点并不同于其他的学科, 而是有着其独特的艺术性。

一、教学语言的专业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具有明显的专业性, 这是由体育学科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体育项目种类繁多, 并且每个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技术动作和整体风格, 必须用一些特定的词汇来表达特殊的具有某种约定性的含义, 久而久之, 便产生了大量的体育专业术语, 例如围棋比赛中的天元与星位, 篮球比赛中的阻挡和带球撞人犯规, 足球比赛里的越位, 更明显的还有跳水比赛中的数字动作代码, 如107C, 等等。这些专业术语都是具体特定运动中技术动作的代表和完美诠释, 但是离开了这个运动的整体客观环境, 它们所包含的意义便有所不同甚至不复存在。

二、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体育教学最为基本的任务, 就是通过体育教师对具体体育动作的准确阐述, 让学生充分理解运动的流程和规律并亲身操作实践, 达到强身健体和愉悦身心的作用。体育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吸取体育知识的过程, 同样也是身体记忆的过程。身体记忆不仅包括人脑对于动作流程的记忆, 也包括人体对动作的肌肉记忆, 但是无论的人脑记忆还是肌肉记忆, 它们的共同前提都是对体育知识和体育动作的充分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具有绝对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语言, 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的内容和体育动作的要领, 才不至于造成理解的误区甚至导致体育实践过程中不必要的伤病。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科学教学的前提, 也是现代教学的最基本要求。

三、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 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也就是说, 教学语言不仅是简单地叙述, 还应当发人深思,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中国的教学自古以来便讲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种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上同样可行。虽然体育运动项目多种多样, 但是许多不同项目的要领都是具有共通性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启发性, 更加清晰地阐述这些动作要领的共通之处,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贯通, 并学以致用。

另外, 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要生动具体, 同样需要具有启发性。生动形象的语言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 对教师教授的体育项目也会有更加清醒正确的认识。在这一方面, 汉语言有着极其明显的优势, 许多外来体育项目的术语翻译成汉语, 反而更加易于理解。比如, 篮球虽然是起源自美国的运动, 但是汉语对这个运动的阐释显然更加形象具体。例如, 在篮球战术教学中, 英语单词cut- in without ball表示进攻方球员在进攻半场的弱侧无球情况下向篮筐跑动, 但是这个单词却被汉语赋予了更多的延伸义, 不仅有字面上的“空切”的含义, 还有顺势进攻篮下等意思。还有pick and roll这个篮球专业术语, 其含义是指进攻方一名球员为另一名球员用身体挡开防守球员, 并顺势获取有利进攻空当的战术, 中文对这个战术的翻译是“挡拆”, 不仅简短, 而且从字面上就可以轻松地理解其中含义。

四、教学语言的鼓舞性

每个学生都有被老师信任和赞扬的心理需要, 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 学生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因此,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 体育教师应该善用鼓励性的语言, 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以此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拉近师生距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 并最终形成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学习和生活中, 学生难免会遭遇打击和挫折, 产生紧张、低落甚至恐惧等负面情绪。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由于自身身体条件或心理问题的影响, 在学习新的体育课程或技术动作时会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问题, 以致学生体育学习的消极, 直接导致体育动作的不规范, 甚至对体育运动的产生抗拒感,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当且真诚的鼓励, 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一次正确动作击节叫好, 或是讲述一些经典的体育轶事来激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波动, 并用具有鼓舞性的语言加以调节, 因势导利, 使学生的情绪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 得到舒缓和改善, 更加积极地迎接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体育教学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 教师无疑是这个交流过程中的主导者和引领者, 而教学语言则是交流的最重要媒介。所以, 教师对于教学语言的应用就显得极为重要。同其他学科相比, 体育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 体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语言的特殊性。对教学语言特色的理解和应用, 决定了教师的语言水平, 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则直接制约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合理可行的教学语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并达到形成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永霞.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职业教育, 2009, (2) .

[2]柏林, 阮利民.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及运用的若干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

[3]翟京云, 赵玲.论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对外经济贸易经济学报, 2003, (4) .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第9篇

一、从知识性评价语言艺术方面看

小学阶段正是小学生积累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学习基础的初始阶段。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首要任务当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评价语言首先要考虑到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考核判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就可针对教学目标和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预设出评价语言的要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预设性评价语言。所谓预设性评价语言是指在遵循教学目标的大背景下,预设出学生学习活动评价的要点,指明学生学习行为、态度情感和学习结果的优与劣、 正确与错误等的评价语言。教师预设出评价语言的要点,能更好地指导和验证学生本堂课的知识目标是否达标。

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作文知识掌握的评价。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写作知识方面的评价,也是对小学生作文写作知识的教学。教师在评价中一方面要强化学生“通过分析范文,学习构思文章”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总结文章构思的常用方法”。因此,课堂上教师时而说:“能按照时间顺序划分段落,你很会读文章”;时而说: “能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你真聪明”; 时而说:“你能通过找出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来分析课文的结构层次,真是个好方法”。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目的的预设性的评价,这些预设性的评价把作文教学的知识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作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在小学的课堂上,教师仅仅预设出知识评价的要点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课堂上的问题答案是多元化的,加之小学生充满想象力的思维特点,问题答案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小学生的语文课堂,经常有小学生提出与本堂课教学目标关系不大或纯粹无关的问题的现象出现,此时教师绝不能因怕学生打断自己的教学思路,而粗暴地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适当的评价,也就是所谓的生成性评价。生成性评价通常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随机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的开放性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教师有效利用一切教育契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具有价值的因素进行合理评价,并借此指导学生多角度训练思维方式、调整学习习惯等,正所谓“以学定教”,就是像这样进行教学。教师要规范对小学生的知识性评价语言, 做到每一句评语都有真实具体的知识性评价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小学生学习努力的方向。

二、从情感性评价语言艺术方面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评价语言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才算完成了教师课堂指导者、组织者的任务。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带有情感色彩的教师评价语言,才能够感染人。教师的评价语言如果缺乏感情色彩,过于呆板、重复,就不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深刻印象,也就不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预期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本学科特殊的教育资源,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评价教育。教师带有真情的评价语言,方能使学生的内心深处受到震撼教育。

现在的教师对小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居多。教育界流行一句话,“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鼓励性的评价语言, 在一定程度上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说多了,小学生也会麻木的,反而对小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明显的激励效果。教师要注意在鼓励学生的同时,适当地对学生的不当之处进行合理的批评指正。我说的适当,就是指教师在给小学生指出问题时,情感态度要易于让学生接受,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孙老师在讲解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落花生》时,对学生回答问题过程的循循善诱,就让我受益匪浅。 孙老师在问到“为什么叫它落花生?”这个问题时,有的学生按照字面意思去解释,而有的同学通过查字典详实地解读了落花生的名字缘由。孙老师赞扬查字典的学生“真会学习! 他发现问题就查资料了”。当孙老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时, 有位同学小声地提出“第七自然段为什么把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这说明什么?”这个问题,孙老师并未对他的小声回答进行批评,也没有粗暴地直接让他大声重读,而是独具匠心地评价到“你这问题提得非常之好!孙老师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你要相信自己,你一相信自己,说出来的话就理直气壮,你的声音那么小,像蚊子一样,你不相信自己,是不是?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自信。你再把你的问题说一遍!”[2],那个学生果然大声重复了自己的问题。 如此委婉鼓励的批评,孙老师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励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能不自信地大声重复一遍吗?

像孙双金老师这样的做法,批评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内心所接受,利于学生以后的纠正工作,而避免学生在严厉的批评下出现逆反、伤自尊的心态。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批评性评价语言与鼓励性评价语言的恰当使用,用情感教育评价来激励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习惯养成评价语言艺术方面看

素质教学改革之风吹进小学语文课堂之后,教师重视对学生的鼓励评价。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评价:“你的办法很有新意!”“你讲的故事精彩极了!”“你的记忆能力真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即时性价”。即时性评价语言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小学语文教师的即时性评价,对于小学生的继续学习有着很大的激励性作用。教师经常会发现,平时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老是那几个人,由于他们经常受到老师的即时性评价,便更有信心去回答接二连三的问题。可见,教师及时的鼓励性评价语言, 确实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想培养学生持续爱思考、爱学习的习惯,更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教师的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太快,就会抑制学生进一步思考问题,造成很多反应慢的学生还来不及仔思考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已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延迟对学生问题答案的评价,让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多思考, 也就是所谓的延时性评价。待文章学习、分析成熟后,学生的答案在对文章的把握理解基础上,自然也会比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时的答案成熟很多,这样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理解。教师的评价语言能做到引导学生保持对回答问题的热情,这才是教师评价语言的真正艺术魅力之所在。 当然,一些需要教师及时给予评价的情况,教师还是要马上作出评价。教师要恰当把握即时性评价语言和延时性评价语言,逐渐培养小学生成熟地思考、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大多都是在小学课堂上养成的。教师关于学生习惯养成的各种评价语言, 或多或少都会在儿童的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于有的教师的一句评语,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带着爱和责任出发去教学,才能更好地通过声声评语, 走入孩童的内心深处,养成他应有的正确、规范的学习生活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艺术性,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又有着不同的层次性和导向感。教师在进行评价语言时,要注意搞清楚,学生在当下更需要哪种评价语言, 哪种评价语言会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能产生最大限度地激励导向作用。教师们艺术地使用评价语言,会让师生相处越来越融洽,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会取得双赢的局面。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对小学生的心灵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评价语言一定要谨慎,要以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为目的,进行恰当地评价,也就是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本文依据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对小学生产生的不可替代的影响为背景,探讨它的艺术性,以实现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10篇

1. 教学语言要形象鲜明, 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 又非口头用语。教师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知识, 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思维, 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一方面, 要用通俗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如学习“乘方”时给学生讲棋盘的故事, 第一格放一粒谷子, 第二格放2粒谷子, 第三格放4粒谷子, 第四格放8粒谷子, 如此下去……以这故事引入“乘方”这个概念, 从意义到算法, 使学生记忆深刻。

另一方面, 对数学上一些学生觉得枯燥的东西, 要形象地赋予某种“意义”,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讲“0”的时候, 归纳了这样两句:我们想着0, 0想着我们。并举了以下两例: (1) 一个数的平方总是正数, 对吗? (2) 1/17×34× (9/4-2.25) 小括号里边为0, 使这道题计算简便。又如讲相反数、倒数之后, 有少数学生弄混淆。我编了这样一句:相反相反符号相反, 倒数倒数脑袋走路。学生的印象十分深刻, 易于记忆。

2. 教学语言要注意幽默感, 有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在初一学习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有理数的简便计算时, 学生容易把数的符号弄错。教学时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各班平时轮换位置时, 每位同学的书包、钢笔总是各人拿各人的。我们在计算时“钢笔”、“书包”不要弄错, 交换位置时看清自己的东西, 千万别乱拿, 这样一来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不会出错。又如讲近似数和有效数字时, 一部分学生总觉得小数末尾的零不改变小数的大小, 可有可无。我归纳了一句:近似数有点怪, 末尾的零也要 (有些时候) 在。学生的错误率大大降低。如讲有理数的运算, 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 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是姓‘正’, 还是姓‘负’?”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 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 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运用幽默语言时, 应该注意将幽默与无聊的插科打诨和耍贫嘴区别开来, 不能人为地穿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笑料, 不可滥用幽默讽刺挖苦学生, 如果有意或无意地贬损了学生人格, 挫伤了学生的自尊, 就会产生负面效应了。

3. 教学语言要具有亲和力, 富有情感

情感是形成教育艺术魅力的关键, 教师的情感具有极强的感染性。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我们可以发现, 学生往往是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情感调控过程中, 我特别注意遵循“表扬+鼓励”的原则, 尽量避免批评与训斥。在评价学生答问时, 我经常使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 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 而且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 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新课改强调课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不仅可以教师评价学生, 也可以学生评价教师、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等。我经常启发学生评价教师:“老师这样想好吗?好在哪里?”“你觉得老师这种方法怎么样?”这样做,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合作探究, 大胆质疑、主动学习, 教师巧导妙引, 课堂充满了平等、和谐的气氛。

4. 教学语言要严谨规范, 把握准确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离不得一个“准”字, 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对应角相等”、“对角相等”, “平方和”、“和的平方”等都是不同的定义。又如“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这类语言缺乏准确性。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 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 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 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比如, 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 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三是严谨, 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 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 如吐词清晰, 句读分明, 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有的教师“口头禅”太多;有的语言重复, 拖泥带水, 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 讲课语言繁琐, 面面俱到, 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 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5. 教学语言要重视肢体语言, 有独特性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第11篇

一、要以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基础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权威的知识,尤其是小学生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几乎把教师的一言一行当作模仿的范本进行效仿。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穿衣打扮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那么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讲授、语言示范则是至高无上的教科书,是学生学习与记忆的标准答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重要的教学示范作用。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努力达到规范、科学化,让小学生在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能够获得积极地正面影响。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需要备好课,对课文中的字词不把握的,通过查字典、网络搜索、向其他教师请教等方式,以求语文课堂能够做到完全的正确规范,杜绝错误知识示范行为的发生。

此外,语文教师在课下与学生的交往中也要注意口语的示范性和标准性。小学生具备非常敏锐的观察力与强大的模仿力,加之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不仅会有意识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无意识中也深受教师的影响。因此,在课下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用规范的交际语言与学生交谈。很多教师认为下课了教师的任务就结束了,因此放松自己,不仅言行举止不注意礼仪、文雅等,在和学生交谈中也是一口方言,或者无意识中带上方言。如有的语文教师把“相似”念成“相识”,“板凳”念成“椅子”,“故意”说成“得为”,把“肥皂”说成“胰子”;把“你先走”说成“你走先”等等,这些表达方式都为了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给学生造成了错误的预言示范。

二、要以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为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面对的是小学生,因此要充分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考虑教学语言的可接受性。教师一方面要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修养,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机制、身心发展特点、思维能力等,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调整教学语言;另一方面要考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教学语言在规范的基础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在浅显、生动的教学用语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1、用童话式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使课堂丰富多彩。教学语言切忌过于平淡死板,教师要充满热情地朗读课文,像讲童话故事一样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听课像听朗诵一样是一种语言的享受,这会在无形中提高课文的感染力、学生的朗读技巧。

2、多用儿童已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切莫用复杂的词语及表达方式为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如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学,尽量不要使用四个字的词语,使用词语要注意尽量浅显,句子不要过长,语法成分比较简单,这样才适合一、二年级学生的理解力。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基础组织教学语言,尽量用到学生已掌握的词语,在教学的同时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3、以具象思维为主,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象思维比较发达,抽象思维能力不足的阶段,因此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应尽量形象生动,多用举例子、展示图片和视频等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抽象的东西,切莫进行长篇大论的理论讲解。比如,很多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对于课文中讲到的东西并没有见过,教师就可以通过出示图片加深学生的了解。

三、要充满生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生动性是指教师要形象地描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使学生在印象深刻的基础上如同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这既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主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选材多以经典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在充满趣味性的同时也不乏深刻性和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善于用各种教学手段、艺术性的语言还原课文的经典魅力,通过绘声绘色地讲述、细致地刻画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文学意境,使学生在形象的描绘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成功地解读文学作品。”此外,教师要注意自己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解读,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主旨,切莫让自己对教材的发挥偏离文章的中心意思,从而误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充分备课,寻找科学的素材,务必使自己对文章的解读和扩张做到正确无误。只有这样,才能使课本上死的文字变成活灵活现的知识进入学生的思想与心灵中,在深刻领悟与感同身受的基础上不仅学习了知识,也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极大影响着学生语言的发展与语文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在努力提高教学专业水平、形成自成一格的教学风格之余,不断加强教学语言的钻研与锻炼,使小学语文课堂在教师充满艺术性的语言中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的艺术性 第12篇

一、利用抒情性语言来体现文章的真情实感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情感总是容易被感动的, 针对学生这一性格特点,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抒情性的语言来体现教材文本中的真情实感, 利用或悠长、或低沉的语气语调来氤氲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共鸣, 求得一个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比如《荔枝》一课, 作家肖复兴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而留下了“而今, 荔枝依旧年年红”的叹息, 教师可以归纳出富含感情的语言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之情, 并让学生结合课文与实际, 抒发自己想要对母亲表达的感情。抒情的语言犹如春风雨露, 滋润学生的心灵, 引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 进而激发学生对于世间真善美的追求, 对于世间美好事物的感怀。此外, 我们利用抒情性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教师可以通过抒情的语言和极富表演性质的抒情语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语言的美和怎样通过抒情的语言来表现语言的美, 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达到教师使用语言教学生学用语言的目的。

二、教师的语言要简明规范、饱含激情

在现实生活中, 有很多语文教师满腹才华、才高八斗,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认可, 可是一旦让其走上讲台, 却发现他的课堂不温不火, 没有激情, 又不精练, 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兴趣。我以为,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够, 进而影响到了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我笔者以为, 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中, 教师语言首先要简明规范, 简明指用语简要明白、言简意赅, 力戒任何一句絮絮叨叨的讲话, 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取舍自己的语言, 不要过多使用陌生词语, 对一些必讲的专业术语, 教师要加以通俗解说;对一些未能为大众所接受的网络语言, 教师要谨慎使用, 以免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其次, 课堂教学语言应该饱含激情, 具有号召力。古人说:“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可见富有激情的语言才能感人, 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而不致于使学生“身在在心在汉”。教师讲课如同相声演员说相声一样, 必须高度进入角色, 才能达到“情自肺腑出, 方能入肺腑”的境界。

三、在研读教材上下功夫

语言艺术性的基础是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语文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准确、简练, 观点鲜明。为了做到准确的表达, 使课堂教学语言更为精准, 教师可以从研读教材上下功夫。在准备教学《为了妹妹》这篇课文时, 我发现詹尼的表情变化是一条情感线索, 表情的变化正体现了他对妹妹深深的爱。而他认为献血就会死掉这一认识上的错误, 恰恰表现了他对妹妹伟大的爱, 让每一个读者对于小小年纪的他心生敬佩。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护士把针头插进詹尼的手臂, 他的微笑逐渐消失, 死死盯着流过管子的血液。我这样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 詹尼是那样的紧张, 那样的害怕, 他的眼睛死死盯住流过管子的血液, 在他看来, 一点点流走的仅仅是他的血液吗?”也就是说, 当詹尼决定为妹妹献血时, 他所认为的仅仅是为妹妹献血吗?同学们,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何况詹尼还那么小, 可是当医生问到他时, 他还是说:“为了妹妹, 我愿意。”此时此刻, 如果詹尼就在你面前, 你有什么话想要对他说吗?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层层启发, 源于我对课文中詹尼心理变化过程的全面把握, 应该说我自己先理解了, 被感动了, 我才引领他们层层深入, 让他们也受到同样的震憾, 收获同样的感动。可以说, 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是提高课堂语言表达艺术性的前提, 也是关键所在。当然, 在准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语言, 也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要做到“丰而不余一言, 绝而不失一词。”

上一篇:习作教学策下一篇:剪力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