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护理范文

2024-05-15

早期综合护理范文(精选10篇)

早期综合护理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经我院妇产科以及普外科确诊为早期急性乳腺炎但未形成脓肿的哺乳期的妇女70例, 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一组是加强护理组 (35例) , 年龄21~34岁, 平均 (29.4±3.6) 岁;其中初产妇有33例。一组是常规对照组 (35例) , 年龄22~35岁, 平均 (28.4±3.3) 岁;其中初产妇有32例。两组患者在全身症状、体温等一般状况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常规对照组的患者接受常规的治疗护理, 脓肿未形成之前给予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有全身症状者加强护理组接受常规治疗时暂停母乳喂养, 对症治疗;加强护理组接受常规治疗时还接受特殊护理及教育, 具体方法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 热敷与按摩

目的是使阻塞的乳腺管疏通, 预防乳腺浓重的发生。操作之前向患者解释清楚, 取得其配合。用热毛巾24h湿敷;患者取平卧位或者侧卧位, 使胸部充分暴露出来, 操作者站在患者的患侧, 在患侧的乳房上涂上润滑剂, 由乳房的基底部至乳晕、乳头单方向均匀按摩, 按摩数次, 直到淤积的乳汁流出即可。

1.2.2 心理疏导

产妇心情不畅以及精神不快常导致乳汁淤积以及肿块的形成, 所以在进行护理时嘱咐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开导病人, 并指导家人要宽容体贴关心产妇, 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1.2.3 哺乳期护理知识的宣教

指导患者正确哺乳的方法, 保持乳头清洁。嘱患者避免压迫乳房, 定时哺乳, 每次尽量排空患乳, 哺乳后清洁并且热敷, 预防硬结的形成, 不要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 以免浸润乳头, 细菌更容易入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加强护理组比单纯护理组治疗的天数短, 在脓肿形成的手术率以及患者能否继续哺乳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的处理原则是以预防为主, 早期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2,3]。在妊娠的后期要养成经常用温开水擦洗乳房以及乳头的习惯, 目的是增加乳头的皮肤的抵抗力。在产后每次进行喂奶的前后用温开水洗干净乳头以及乳晕, 定时进行哺乳, 每次哺乳的时间至少20min, 两乳交替进行哺乳, 每次应该排进乳汁有利于乳管的通畅。教会患者正确的哺乳的方法, 防止乳汁的淤积, 患者要注意休息, 保持心情愉快, 经常和汤汁有利于乳汁的分泌。本次研究的加强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加强护理, 比如热敷与按摩、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对患者加强哺乳期护理知识的宣教等特殊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 早期急性乳腺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热敷、按摩以及加强护理教育, 能够明显地缩短病程, 减少乳腺炎脓肿的形成。此方法经济、简便、行之有效, 容易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符进, 时利群.护理干预对预防乳腺炎的作用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7 (1) :192.

[2]杨凯平, 李明, 徐红, 等.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强化护理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5A) :1192-1193.

早期综合护理 第2篇

【关键词】胰腺外伤;护理干预;早期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705-01胰腺位于腹膜后,位置较深,外伤的发生率比较低,胰腺外伤占腹部闭合伤得2~5%,在有撞击伤、挤压伤等外伤史,损伤程度比较严重,如胰液外溢、胰腺破裂等[1],胰腺周围有很多重要的脏器及大血管,外伤伴其他脏器的损伤,病情危重,死亡率较高,因此临床观察及护理极为重要,本文介绍我院对胰腺外伤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 选取我院2009年8月~2011年5月收治的70例胰腺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龄在16~71岁之间,平均39.7±4.8岁,开放性损伤4例,闭合性损伤31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年龄在21~69岁之间,平均40.3±5.1岁,开放性损伤5例,闭合性损伤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控制出血、寻找胰管,适当清创,充分引流,处理合并伤,均接受剖腹谈擦,Ⅰ、Ⅱ级损伤行胰腺清创、止血、缝合及引流术,Ⅲ级损伤行远端胰腺切除、胰头断端修补缝合术。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后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住院期间APACHEⅡ评分。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病情监测及呼吸道护理: 严重胰腺外伤患者易并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手术之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吸氧6~8L/min,给予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护,观察有无内出血,休克体征,注意心肺、肾功能的保护及监测,结合血气分析适时调整吸氧浓度,必要时可行机械辅助通气[2]。

1.2.2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引流管要妥善安置,保持通畅,术后48h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高敏抗生素溶于生理盐水行胰周冲洗引流,冲洗要定时快速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以及量,胰周引流管冲洗的进、出管可进行调换;鼓励患者在不同体位进行冲洗,以确保冲洗不留死腔。实践证明,有效的胰周冲洗引流是胰腺外伤术后恢复的关键。

1.2.3疼痛护理 : 胰腺外伤可造成化学性腹膜炎,腹痛剧烈[3],应告知患者,让病人有心理准备,并鼓励其积极面对。为减少胃酸和食物刺激胰液分泌,应禁食、禁饮、胃肠减压,还可以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使膝盖弯曲靠近胸部使腹壁放松以缓解疼痛,必要时给予镇痛药。

1.2.4胃肠道功能恢复及饮食的护理 : 术后病人易产生腹胀和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3]:①持续有效的胃管减压,防止胃管阻塞、脱落,密切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②腹部理疗,超短波可缓解胃肠平滑肌的痉挛,增加黏膜血流,促进炎症吸收,改善肠道功能。③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手术后48h可试行早期下床活动有利腹腔引流及恢复胃肠蠕动,预防腹胀和肠粘连。④禁食5d症状好转,可给予清淡流质饮食,以后逐渐转为半流质素食。恢复期病应继续低盐低脂低蛋白饮食,必要时给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药物。

1.3 统计学处理 :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和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討论

胰腺外伤患者合并损伤多,手术复杂,创伤及手术对患者的打击比较大,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胰腺外伤术后患者较其他腹部手术更为严重、复杂、病程长,术后并发症多且严重,观察和护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尽早处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容易引起低蛋白血症,负氮平衡,导致营养不良,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维持重要器官的功能[4],提高患者的免疫防御能力,肠内营养有利于抑制胰腺的分泌,让胰腺可以在长时间处于休息状态,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该病均由外伤引起,起病突然,创伤较大,治疗费用大,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护士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意愿,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对胰腺外伤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损伤胰腺的恢复,缩短住院天数,效果满意。

参考文献

[1]肖春明,姚秦祥,方学胜,等 胰腺外伤4O例临床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14(4):233—234

[2]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400—433

[3]李春菊,吕晓辉.胰腺外伤3O例临床观察及术后护理[J].齐鲁医学杂志,2009,20(1):85—87

早期综合护理 第3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患者中男11例, 女5例, 年龄18~67岁。患者为交通伤或工伤。肋骨骨折16例, 血气胸9例, 肺挫裂伤12例;合并空腔脏器破裂1例、四肢骨折14例、骨盆骨折3例、颅脑损伤5例。创伤性休克16例。ARDS发生时间伤后≤24h 10例, 24~72h 6例。本组病例符合我国1997年ARDS会议 (长春) 提出的ARDS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

16例患者均表现呼吸窘迫伴明显紫绀, 呼吸困难, 呼吸频率30~60次/min, 心率110~150次/min, 16例创伤性休克, 休克指数>1。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 (PaO2) <60mmHg (1mmHg=0.133kPa)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正常或轻度升高;氧合指数 (PaO2/FiO2) <200mmHg。

1.3 结果

全组平均住院时间32d。生存12例, 其中得到早期诊治的8例患者均存活, 死亡4例, 总住院病死率为25%。

2护理

2.1 ARDS的早期观察与护理

对严重创伤患者, 设专人护理, 及时制定护理计划, 入院24~72h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特别是观察呼吸频率和缺氧表现, 监测血气分析及生命体征变化。ARDS早期症状无特异性, 仅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 一般在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5~6 L/min时, 如发现进行性呼吸困难, 呼吸增快超过30次/min, 烦躁、紫绀及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等表现, 应注意是本病的早期征象, 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 并立即插管行机械通气。处理原发病, 尽早使用机械通气治疗, 是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ARDS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主要应立足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2 补液要适度, 防止逾量

ARDS时肺水肿严重, 正确补液,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严格控制液体入量、掌握输液速度是此期护理的重要内容。输液时滴速应慢, 晶体液与胶体液以2∶1为宜。早期应输晶体溶液, 因当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输入胶体溶液可加重间质性肺水肿。液体入量应严格控制, 并应严密观察尿量、血压、脉搏、神志等情况, 必要时应测定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每日输入量以不超过1 500~2 000ml为宜。原则上, 在维持适当动脉血压的情况下, 入量应少于出量, 保持1 000ml (不包括不显性失水) 左右液体负平衡。

2.3 机械通气的护理

ARDS患者及早行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本组患者均应用PEEP呼吸机辅助呼吸。PEEP可以增加肺的功能残气量, 减少肺内分流, 预防和治疗肺泡萎陷及小气道闭塞, 改善通气/血流比例, 减少肺水肿时毛细血管内液体向肺泡内的渗出, 明显提高动脉氧分压。PEEP应逐步增加, 一般用5~10cmH2O, 调节吸气呼气流速之比为1∶2左右。随着PEEP的增加, 胸腔内压增高, 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增高的胸腔内压和膨胀的肺压迫心脏, 影响心脏的舒缩功能。因此, 在使用呼吸机期间, 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设立呼吸机报警极限, 勤听呼吸音。注意观察胸廓起伏程度, 同时保持呼吸管道、气管套囊良好, 不发生漏气, 定时监测血气, 以保证呼吸机的有效使用。当其临床症状和通气功能得到改善时, 氧分压维持在60mmHg以上, 自主呼吸完全恢复可考虑终止PEEP通气。

2.4 呼吸道的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除气道阻塞是抢救ARDS的重要措施之一, 清除了呼吸道分泌物才能做到有效给氧。由于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改变了正常的呼吸生理功能, 失去了对外界空气的加温、加湿和净化作用, 外界空气直接进入气管到达肺泡黏膜, 使其干燥、充血、分泌物蓄积;另外, 应用PEEP后, 气道内分泌物相对不易排出, 积存在肺部小气管里导致肺不张和继发肺部感染。因此, 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背, 及时吸痰和加强呼吸道的湿化、温化。

2.5 警惕DIC发生

ARDS易合并DIC, 本组患者DIC 1例, 表现皮肤黏膜出血或血便、血尿等症状, 通过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改变及排泄物的性状、颜色, 定时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 早期应用肝素, 阻止DIC进展, 最大程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2.6 提供足够的营养

ARDS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由于应激反应, 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高蛋白消耗再加上机械通气和能量摄入减少, 易出现营养不良, 使免疫力下降和组织修复能力减弱, 故应尽早给予强有力的营养支持。本组常规留置胃管, 对使用呼吸机超过72h, 仍不能拔除气管插管者, 最好是在肠道内补充营养, 不能耐受鼻饲者, 需深静脉高营养。

2.7 加强心理护理

ARDS患者平时身体健康, 遭受突然意外后, 病情重危, 常表现为恐惧心理。此时, 护理人员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 加强心理护理, 安慰体贴病人, 告知患者非语言交流的方式, 如文字、点头、眨眼等。在各项治疗护理前做好解释工作, 注意语言温和, 态度和蔼, 适时握手沟通, 使病人时刻感到医护人员就在身边, 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

综上所述, 创伤性ARDS的患者伤情重、变化快, 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及时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救治的重点。强调护理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了解早期ARDS的临床特点, 合理使用呼吸机, 及时解除气道阻塞, 保持呼吸畅通,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苹果早期落叶病的综合防治 第4篇

一、症状

1.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病斑初为褐色小点,后可发展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轮纹型:叶片发病初期在叶下面出现黄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中心为暗褐色,四周为黄色,病斑周围有绿色晕,病斑中出现黑色小点,呈同心轮纹状。叶背为暗褐色,四周浅黄色,无明显边缘。二是针芒型:病斑似针芒状向外扩展,无边缘。病斑小,数量多,布满叶片,后期叶片渐黄,病斑周围及背部绿色。三是混合型:病斑大,不规则,其上亦有小黑点。病斑暗褐色,后期中心为灰白色,边缘有的仍呈绿色。

2.灰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枝条、嫩梢及果实。叶片受害初期产生近圆形黄褐色、边缘清晰的病斑,以后病斑密集或互相联合使叶片呈焦枯状。病斑中散生多个小黑点。

3.圆斑病。此病主要侵害叶片,有时也侵害叶柄、枝梢和果实。染病叶片病斑呈圆形,褐色,边缘清晰。

4.轮纹斑病。病斑较大,呈圆形或半圆形,边缘清晰整齐,暗褐色,有明显

的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多雨年份,多个病斑连片,很快造成叶片脱落。

二、防治方法

这几种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配合清除落叶,可以有效控制发病程度。药剂防治关键在掌握好喷药时间。

1.从发病前15天开始喷80%普诺M-45可湿性粉剂。此药可在叶片和果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抑制并杀死病菌。用代森锰锌或其他保护剂防治也可。然后在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相继喷药3次,所用药剂有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0%轮纹杀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药剂,可交替使用。未结果的幼树可于5月上旬、6月上旬、7月上中旬各喷1次,多雨年份8月结合防治炭疽病再喷1次药。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以提高抗病力。同时注意苹果树的整形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3.秋冬结合修剪收集病枝落叶集中烧毁。

早期综合护理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自然分娩的386例初产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 (200例) 和对照组 (186例) , 均身体健康。观察组年龄 (25.63±6.83) 岁, 体质量 (52.34±10.53) kg, 观察组新生儿体质量 (3.48±0.88) kg;对照组年龄 (24.45±7.76) 岁, 体质量 (51.56±10.21) kg, 对照组新生儿体质量 (3.68±0.75) kg。两组产妇的新生儿出生时阿氏评分均分>8分。两组母婴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自愿进行母乳喂养, 按照爱婴医院规定, 产后60 min内进行早接触、早吸吮, 实行按需哺乳, 母婴同室, 常规母乳喂养指导。观察组上述常规处理外, 在分娩后3 h内对产妇的泌乳情况进行评估, 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可能影响到泌乳的因素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干预:如乳头短、乳头凹陷时, 采用手牵拉或用吸奶器牵拉乳头;喂奶技巧不熟时, 护士加强宣教和指导;会阴侧切伤口疼痛时, 告知医师及时给予镇痛处理;对出现生气、忧郁、焦虑、对哺乳孩子信心不足等不良因素, 护士加强沟通, 及时疏导等。同时, 在产后12 h内常规使用低频脉冲治疗仪催奶, 每次20 min, 每天2次, 连续3 d, 强度以产妇不觉得疼痛为宜, 并可根据泌乳时间的早晚及奶量的情况, 适当减少和增加低频脉动催奶的天数。如:产妇出现泌乳且奶量足, 可以停止低频脉冲催奶。反之, 则延长催奶的天数。

1.3 观察指标:

观察泌乳始动时间及在产后24 h、48 h、72 h及96 h各时间段观察泌乳情况。充足:哺乳后婴儿能安静入睡, 每天小便>6次, 大便数次;母亲哺乳时有下奶和胀满感;新生儿体质量下降不超过10%;每次哺乳后不需添加任何的代乳品。不足:哺乳后婴儿仍哭闹, 大小便次数和量少, 新生儿体质量下降超过10%, 母亲哺乳时有下奶和胀满感不明显每次哺乳后需添加代乳品[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Ridit分析, 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比较:

观察组24 h内始动泌乳率高于对照组 (76.50%VS 54.84%, P<0.01) , 见表1。

2.2 两组产后72 h泌乳量比较:

观察组72 h内充足泌乳率高于对照组 (91.5%VS 61.8%, P<0.01) , 见表2。

3 讨论

受疲劳、疼痛等因素影响, 产妇产后交感神经兴奋而引起血浆儿茶酚胺等分泌的增加, 从而抑制了乳汁分泌[3]。有些产妇产后可能会因孩子性别不随人愿、乳头短小、凹陷等, 经常出现生气、忧郁、焦虑、对哺乳孩子信心不足等不良因素, 从而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功能, 减少或抑制催乳素的分泌, 使泌乳量减少。如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泌乳, 乳腺上皮细胞萎缩会造成乳汁分泌减少, 从而影响产后哺乳行为[3]。所以, 早期护理干预是保证泌乳和足够的乳量是关键。我们在贯彻爱婴医院有关母乳喂养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母婴同室, 加强健康宣教的措施的基础上, 在产后3 h内增加了对影响母乳喂养因素的评估环节, 通过评估及时的发现影响产妇泌乳的因素, 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如纠正乳头短、乳头凹陷采用手牵拉或用吸奶器牵拉乳头;喂奶技巧不熟时, 护士加强宣教和指导;会阴侧切伤口疼痛时, 告知医师及时给予镇痛处理;对出现生气、忧郁、焦虑、对哺乳孩子信心不足等不良因素, 护士加强沟通, 及时了解产妇的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疏导等, 采用更为主动、及时、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解除了影响泌乳的不良因素, 增强了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 为产妇及时泌乳、顺利的开展哺乳和促进乳汁分泌提供了保障。同时, 我们在产后12 h内常规的使用低频脉冲治疗仪催奶, 通过低频脉动刺激催乳素产生及射乳反射形成, 促进乳汁的分泌, 使乳汁分泌的时间提前, 缩短泌乳的始动时间。此外, 低频脉冲治疗可使乳腺管提早通畅[4], 有利于泌乳, 可以减轻产妇乳涨的痛苦, 还可增加产妇的舒适感, 增强母乳喂养的信心。通过观察发现, 实验组综合性干预的护理措施明显的缩短了产妇泌乳始动时间, 产后72 h内乳量充足泌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之,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提高母乳喂养的重要措施, 可以促进产妇早期泌乳, 缩短泌乳的始动时间, 促进产后的泌乳, 奶量增加, 有利于婴儿母乳喂养, 预防乳房胀痛, 值得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注:a, 与对照组比较, 经Ridit分析, u=6.41, P<0.01

注:b, 与对照组比较:χ2=48.21, P<0.01

参考文献

[1]黄五星, 罗美华, 林小玲.产后早期乳房湿热敷按摩法配合心理暗示对产妇泌乳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07, 16 (2) :1-2.

[2]王燕玲.产后饮食指导对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6 (下) :3076-3077.

[3]廖丽芳.光离叠波治疗仪按摩对产妇泌乳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 (1) :35-36.

早期综合护理 第6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76例, 胎龄 (33±2.5) 周, 体重 (1430±360) g, 均于出生后24 h收治入院。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 两组患儿胎龄、性别、分娩方式、出生体重及Apgar评分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蓝光治疗黄疸,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患儿入院后24 h内开始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腹部按摩及灌肠干预:患儿取仰卧位, 排气后将石蜡油润滑前端的6F硅胶管插入直肠约7 cm, 接一次性注射器, 注入温灌肠液1 ml;同时用石蜡油润滑患儿腹部, 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 每次10~20 min, 注入剩余灌肠液并轻轻抽动灌肠管, 边拔出灌肠管边引流粪便, 同时记录粪便颜色, 1次/d, 共进行2周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首次胎粪时间、胎粪排尽时间及经皮测定的黄胆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表示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黄疸及排便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首次胎粪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 两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TCB值比较

干预组患儿治疗1 d~7 d TC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12及14天干预组患儿TCB值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①P>0.05, ②P<0.05

3 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 早产儿早期黄疸的发生率可高达80%以上。由于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健全, 胆红素易通过血脑屏障引起核黄疸, 导致患儿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2]。患儿发病常由于胃肠神经肌肉及激素受体发育不成熟, 结肠动力在妊娠晚期才逐渐成熟, 且吸吮能力较差, 常出现喂养困难, 加之胎粪形成少、肠蠕动差, 胎粪排出延迟, 造成胆红素重吸收增多;早产儿胰液分泌少, 胰蛋白酶活力低下, 患儿胎便粘稠, 且肝功能发育不成熟, 肝细胞将未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胆道的能力低下, 易出现暂时性胆汁淤积等状况[3]。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促进排便及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可降低早产儿黄疸后遗症的发生[4]。

腹部按摩不仅可促进早产儿早期的生长发育, 且可使患儿胃泌素和胰岛素水平显著升高, 从而增加早产儿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同时按摩可使患儿降结肠、直肠交感神经抑制, 副交感神经兴奋, 从而增加降结肠及直肠的蠕动, 促使胆红素的排泄而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 减少或减轻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笔者在患儿治疗中采用按摩灌肠综合应用兼顾了腹部按摩和灌肠的优点, 灌肠可使患儿粪便稀释软化并引起排便反射, 我院采用的6F硅胶管对患儿灌肠, 使患儿反射性肠蠕动增加和排泄路径通畅, 减少了胎粪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 降低患儿胃肠道对胆红素及粪胆原的重吸收从而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5]。本文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首次胎粪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 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第12、14天经皮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表明按摩灌肠综合应用在减轻患儿黄疸程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早产儿早期采取腹部按摩与灌肠联合应用可促进患儿胃肠蠕动, 促进排便和黄疸的消退, 缩短光疗时间, 且操作简单, 是黄疸患儿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早产儿黄疸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早产儿76例, 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 干预组在对照组同时给予腹部按摩和灌肠综合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儿经皮黄疸指数 (TCB) 、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首次胎粪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儿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后, 干预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光疗时间、首次胎粪时间及胎粪排尽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第12及14dTCB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实施按摩灌肠护理干预可促进早产儿胆红素排泄和黄疸的消退, 缩短光疗和黄疸持续时间。

关键词:早产儿,黄疸,早期干预

参考文献

[1]陈银花, 崔焱, 李慧珠, 等.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10) :774-775.

[2]钟莉芳, 李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开塞露灌肠对早产儿黄疸的早期干预作用.南昌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1, 51 (5) :27-29.

[3]苏超云.温生理盐水洗肠联合茵黄保留灌肠及饲食益生菌早期干预早产儿黄疸疗效观察.广东医学, 2009, 30 (8) :1181-1183.

[4]王隆, 刘静.按摩灌肠治疗早产儿黄疸的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3) :172-175.

早期综合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早期急性乳腺炎未发展至脓肿患者63例纳入到本次研究当中, 其中初产妇56例, 经产妇7例, 平均年龄 (29.8±7.7) 岁。入选标准: (1) 具有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症状, 表现为乳房体积不同程度增大, 出现界限不明显的肿块, 局部可见红肿热痛、压痛明显, 出现发热、畏寒等症状,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第六版《妇科学》。 (2) 签署知情同意书。 (3) 患者依从性好, 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和护理工作。排除标准: (1) 排除乳腺各种良、恶性肿瘤等其他可造成上述症状的乳腺疾病。 (2) 具有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疾病的患者, 如严重心肺系统疾病、甲状腺肿大等。 (3) 对本次研究持怀疑态度或者非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 (33例) 和对照组 (30例) , 2组患者在初产比例、年龄、病情轻重、家族史以及既往史上均衡可比。

1.2 方法

2组患者在入院后行常规治疗措施, 主要包括选用广谱抗生素口服或静滴, 将青霉素溶于生理盐水中, 注射于炎症肿块周围。同时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进行综合护理。综合护理措施主要包括: (1) 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该及时疏导, 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 告知患者目前的医疗水准对于此类疾病治愈率极高, 开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帮助患者抵制不良情绪的滋生。与此同时, 做家属工作, 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 (2) 手法按摩。研究显示, 对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以手法按摩, 可以帮助疏通阻塞的乳腺管, 避免形成乳腺脓肿, 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具体按摩方法为:在操作前征求患者同意, 按摩前用干净的热毛巾热敷患处24 h, 还可将鲜蒲公英、银花叶各60 g洗净加醋或酒少许, 捣烂外敷。按摩时, 护士站在患者患侧, 将润滑剂均匀涂抹于患侧乳房, 沿乳头单方向自乳房基底部至乳晕加以均匀按摩, 按摩次数以使得淤积的乳汁流出为最佳。 (3) 哺乳期护理知识宣教。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嘱患者在哺乳前后注意个人卫生, 定期哺乳且每次尽可能将乳汁排空, 避免对乳房造成挤压, 哺乳后热敷以避免乳房结块的形成, 哺乳结束后不要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 避免长期浸润乳头而造成皲裂和破口。治疗和护理结束之后, 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六版《妇科学》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判定, 治愈:患者乳汁排出通畅, 肿块消失, 体温降至正常, 皮肤红肿热痛消失;显效:患者乳汁排出基本通畅, 肿块减小但未完全消失, 体温降至正常;有效:患者乳汁排出不完全通畅, 肿块减小但未完全消失, 疼痛减轻, 体温降至38℃以下;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变或者有加重的趋势, 出现乳腺脓肿。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33例, 经过治疗之后, 治愈12例, 显效10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患者30例, 经过治疗之后, 治愈7例, 显效8例, 有效8例, 无效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7%, 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χ2=6.2, P<0.05) 。观察组患者红肿热痛消退时间为 (3.1±0.6) d, 对照组为 (5.8±0.7) d, 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t=4.29, P<0.05) ;观察组炎症消退时间 (4.6±1.3) d, 对照组为 (7.8±2.1) d, 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t=5.29, P<0.05)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得分为 (94.11±3.12) 分, 对照组为 (86.35±4.19) , 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t=6.33, P<0.05) 。上述结果表明, 将综合护理措施应用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 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 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疾病, 尤以初产妇多见, 其为乳腺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 常因乳汁淤积、感受外邪而发病[1]]。。急急性性乳乳腺腺炎炎按按照照其其病病情情进进展展, , 分分为为早早期期、、中中期期和和晚晚期期, , 其其早早期症状主要是乳房肿胀, 局部硬结, 进而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 早期患者大多未形成脓肿。因此在治疗上主要以对症治疗, 减轻患者症状, 避免病情发展为主。

综合护理主要是指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手法按摩和健康宣教等, 心理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保持心情愉快, 接纳治疗, 避免由于心理压力而影响治疗效果;手法按摩能够帮助患者乳房血运畅通, 使得淤积的乳汁得以排出, 降低脓肿发生的概率;健康宣教能够促使患者采用健康的方式哺乳, 避免由于自身原因造成二次感染。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综合护理措施, 不但能够较快改善患者症状, 还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疗方向, 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 对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早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笔我院收治的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 比较分析2组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9%, 对照组为76.7%, 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红肿热痛以及炎症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护理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早期乳腺炎患者中, 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 缩短症状改善所需时间,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疗效

参考文献

早期综合护理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Bell麻痹诊断标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 观察组男21例, 女18例, 年龄17~67岁, 平均 (46.2±7.3) 岁;发病距就诊时间平均 (2.1±0.7) d。对照组男20例, 女19例, 年龄15~63岁, 平均 (45.8±7.7) 岁;发病距就诊时间平均 (2.3±0.9) d。排除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者及意识不清, 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其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接受面神经炎常规护理, 包括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及康复指导等。观察组则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2.1 心理护理

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及其心理特点, 护理人员对其实施针对性开导, 给予患者关心、安慰, 指导患者合理安排工作休息时间, 促使其心态良好、情绪稳定。同时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病情, 并告知其治疗方法及预期效果。

1.2.2 康复锻炼

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面部保暖工作, 对其病侧面、耳后部位进行热敷。同时给予局部按摩, 注意控制力度的柔软、适度、持续:患者将双手贴于瘫痪侧肌, 进行环形按摩, 每次持续10~15 min, 每日3次,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避免瘫痪面部肌肉受到过度牵引。在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后, 护理人员应鼓励其实施瘫痪侧面肌训练, 如露齿、闭眼、吹口哨等。

1.2.3 治疗护理

在对患者进行超短波治疗时, 护理人员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解释治疗方法, 并告知其在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适感。在治疗期间应对患者局部皮肤状况及其表情密切观察, 若发现皮肤出现痛、痒、红、肿现象, 应停止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

1.2.4 对症护理

叮嘱患者充分休息, 避免外出。告知其应尽量避免患侧面部吹风, 禁止使用冷水洗脸。多补充高维生素食物, 特别是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以促进髓鞘生长。在进食后应及时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若患者存在眼裂闭合不全, 应指导其对患侧眼角膜进行保护。

1.3 疗效评估方法[1]

(1) 整体治疗效果:痊愈:患者两侧面部可正常运动, 且面部表情无异常。显效:双侧额纹、鼻唇沟未见不对称, 且在鼓腮时未见漏风, 进食时颊齿存在食物残留, 笑时可见轻微不对称。有效:在面部静止时基本对称, 运动时可见不对称, 同时面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抽搐、痉挛现象;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其中, 将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视为总有效。 (2) 周围型面神经炎治疗评分:对患者护理前后示齿、鼓腮、张大鼻孔、皱眉、闭眼等面部运动进行观察, 对患侧减弱程度进行记录, 其中运动正常记为3分, 运动减弱2分, 运动显著减弱1分, 运动消失0分。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整体护理效果及其治疗评分进行观察记录。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表示为的形式, 并对组间对比结果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比的形式, 并对其进行χ2检验, 选取SPSS18.0统计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观察组经康复护理97.44%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对照组则为82.05%, 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2 治疗评分

治疗前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为 (5.5±1.4) 分, 对照组为 (5.6±1.6) 分,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康复护理后观察组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上升为 (18.5±3.1) 分, 对照组为 (13.8±2.4) 分, 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面神经炎起病急, 患者多存在面肌瘫痪、口角歪斜、面部板滞等特征, 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严重时可致终身性面部瘫痪[2]。当前, 临床中对于面神经炎的致病原因尚无统一认识, 但普遍认为康复护理干预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传统面神经炎护理模式较为单一, 未将心理因素等纳入考虑范围。研究显示, 面神经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自卑、苦闷等不良情绪,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对其进行细致、耐心的开导, 促进其心理压力的缓解, 有助于促进护理依从性的提高[3]。此外, 在护理过程中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面部功能锻炼及对症护理, 可有效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的康复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是一种有效的面神经炎护理方案。

综上所述, 对面神经炎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可有效促进其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对面神经炎实施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在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中随机选取78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实施早期综合护理, 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结论 对面神经炎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可有效促进其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面神经炎,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林献青, 潘丽坤, 张志红, 等.面神经炎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24) :170-171.

[2]蒋媛媛, 刘荣芝.中医护理方案在面瘫病辨证施护中的应用体会[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 (10) :1462-1463.

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 第9篇

【关键词】 中老年;脑卒中;偏瘫后遗症;肢体活动障碍

脑卒中在中医领域里俗称中风,是突发大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者因脑血管疾病堵塞血管导致大脑缺氧、缺血。分为脑出血和脑栓塞,前者临床表现通常为头部剧烈疼痛、出现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更有甚者出现昏迷不醒;后者临床上更为多见,常见症状有:一侧肢体突然发生麻木或者无力、反应迟钝、面部一侧突发口角歪斜或麻木、言语吞咽困难、失去平衡、意识产生障碍或者发生四肢抽搐等1。脑卒中具有发病、致残、复发和死亡等概率较高的“四高”特点。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近年来呈现日益年轻化的趋势,临床有报道称发现仅7岁的年轻患者。其主要发病病因为动脉硬化,最终以多次脑栓塞和脑出血导致死亡。本文对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总结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选150例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其中男92例,女58例,年龄35—74岁,平均(57.5±3.7)岁;患者经头颅CT影像检查+临床诊断确认;脑梗塞103例,脑出血47例;首次发病141例,有7例为二次入院,2例复发三次。

1.2 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1.2.1 患肢摆放保持其功能位 床垫选择合适的,预防患者出现关节的挛缩、产生畸形。卧床体位:最好选用患者健康一侧卧位,保持忠侧关节伸展位,肩关节内旋、外展、屈度分别为15度、40度、40度,腕关节背伸位,膝关节弯曲约90°。患者患侧卧位时:头部下放软枕垫,让头与肩同高,头稍向前屈,后旋转躯干,上肢与躯干成角在于90°以上,健與患侧交替联合使用。

1.2.2 按摩与被动运动 做康复护理之前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按、摩、捏、揉按摩,手法轻缓舒适有节奏规律,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大的强度手法,每次按摩20分钟,每天三次,肢体按摩方向为从近端到远端,由轻到重,由浅到深,由慢而快,反复按摩。按摩后运动各个关节,首先活动大关节,注意使用柔和的手法,幅度不超过90°,每个关节运动4次/每天,反复10遍。

1.2.3 床上运动与座位训练 早期在床上让患者练习翻身,脑卒中患者作两侧双向摆动来带动躯干的左右移动,进行翻转时,患者健侧的手握住患手配合头移动。患者能独立进行翻身后,可提升到坐位训练,床头开始取30°卧位,每三天增加10°至90°时维持不变,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然后开展坐位平衡训练,侧移至床边,患者用健侧腿协助患侧腿移动到床边外,此时躯干旋转向患侧腿,健手协助推至坐位。当躯干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强时,训练健手持物移动,增加坐位平衡难度。

1.2.4 站立训练 在有专人保护情况下进行站立训练。双足跟踩地站立于床边,身体重心先集中在健肢,然后慢慢转移身体重心至患肢,逐步循序渐进地增长站立时间。

1.2.5 迈步训练 患者站立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是,增加其迈步训练,先原地踏步,尽量要求患者抬高其前肢,康复人员站于患侧,健侧扶手杖,出杖,迈动患肢,身体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康复人员辅助患者的膝关节支撑,步行周期完成,逐步进行上下楼梯活动。

1.2.6 心理护理 多数脑卒中患者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对康复训练感到怀疑,认为没有治疗效果,康复无望,郁郁寡欢,甚至轻生。相关心理护理①医护人员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与病患沟通,进行心理疏导与扶持,使其认识到康复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应该树立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督促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运动训练,克服长期卧床的依赖性,鼓励患者使用健手带动患手进行刷牙、洗脸、穿脱衣物、进餐等日常生活。③向患者以小讲座的方式灌输医学知识,消除他们对疾病的认知错误,主动接受康复运动治疗,保证康复计划的顺利实施。

1.2.7 让患者拍手、用手指快速指鼻、写字、画画、翻纸牌等作业方法加强手的动作协调控制能力。

2 护理体会

2.1 本文150例脑卒中患者发病抢救成功后,都在早期进行了康复护理训练。其预后情况,150例脑卒中患者的综合自理能力都有明显增强,降低了对他人的依赖性。其中恢复步行者79例(52.7%),恢复坐位站位平衡者139例(92.7%),完全康复自理者31例(20.7%),良好的康复护理训练大大减少了肌肉萎缩、关节孪缩畸形、肩关节半脱位、足下垂、内翻等继发性肢体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降低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疗效明显。且统计分析越早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其预后情况疗效越明显。

2.2 康复护理训练能够刺激脑卒中患者脑细胞产生部分功能性代偿,使其尽早建立新的神经系统联系,一般在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是其神经功能恢复的最佳最快时期。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和病人沟通开导,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做好长期坚持不懈的备战康复计划。

2.3 做好出院指导 ①让患者家属熟悉学会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步骤,坚持出院后也每天进行功能锻炼。②嘱患者尽量避免一些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控制血原发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坚持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注意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按时吃药,定期复查。③改变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抽烟、熬夜、多荤少菜、酗酒、久卧久坐。④一旦再次发生脑卒中,迅速拨打120,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同时清除口腔异物,保持脑卒中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切忌不可自行乱服药。

参考文献

[1] 热比亚,严会荣,李红.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护理体会[J].新疆医学,2009,19:110.

[2] 王国荣,王景荣.10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训练体会[J].吉林医学,2007,28(14):1574.

早期综合护理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8年1月—2011年5月共收治39例脑干出血患者。其中, 男21例, 女18例;年龄21~86岁, 平均 (50.68±10.3) 岁。发病距入院时间1~15h, 平均 (7±1.9) h。入院时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与体检:呼吸抑制、不规则及呼吸道梗阻26例, 高血压32例, 头痛12, 呕吐20例, 意识清醒及嗜睡16例, 浅昏迷18例, 重度及深昏迷5例;双侧瞳孔缩小至针尖样大小15例, 单瘫13例, 双瘫15例;全部病例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发现中脑出血7例, 脑桥出血21例, 延髓出血5例, 全脑干出血且破入脑室4例, 桥脑+延髓出血2例;按田氏方法计算出血量小于3ml 12例, 3~5ml 11例, 大于5ml 16例。

1.2 治疗方法

39例患者中其中23例入院时意识障碍呕吐、呼吸道不通畅及呼吸抑制, 急诊气管插管、吸痰、吸氧。待气道通畅后呼吸抑制不能完全改善, 血氧下降至95%以下, 考虑脑干出血致呼吸中枢抑制。早期予以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行 (同步间隙指令同期) SIMV+ (压力支持) PSV 10~15cmH2O模式控制呼吸, f 15~18次/min, VT 8~10ml/Kg, FiO2 40%~70%, 吸呼时间比 1.5~2。维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同时抗感染、复方甘露醇+人血白蛋白及间隙性静脉推注速尿脱水减轻脑干水肿、大剂量纳洛酮静脉滴注促醒、泮托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支持、高热的患者控温毯及冰帽控制体温等治疗。5天内4例患者间断性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后自主呼吸正常, 血氧恢复且生命体征稳定, 意识改善, 呛咳反射明显, 停止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先后拔除气管插管;19例患者因意障识障碍未改善, 呼吸道痰液增多, 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继续辅助呼吸治疗。39例脑干出血的患者中3例出血破入脑室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急诊行脑室钻孔外引流术。

1.3 治疗结果

39例患者经呼吸机早期辅助机械通气+综合性治疗, 其结果17例好转或病愈出院, 10例自动出院, 12例并发肺部感染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院内死亡。

2 护理

2.1 环境条件及体位要求

脑干出血的患者大部分伴有中枢性高热、躁动甚至抽搐等高代谢状态, 故保持整体病室内温度在20~22℃, 增加机体散热, 降低机体的基础代谢率, 减轻脑耗氧;湿度控制在50%~60%, 定时通风,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有条件者, 尤其是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 尽可能放置单人监护室, 利于防止交叉感染。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合并颅高压、脑水肿及及其合并呼吸道感染大量痰液者, 取仰卧位休息, 床头抬高15°, 足抬高10°, 有利于呼吸及静脉血回流减轻脑水肿, 有利于促进人体自主运动及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 利于排痰、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2]。躁动不安的患者肢体需用约束带固定, 防止意外。加用气垫床及定时翻身, 肢体早期功能锻炼, 防止肌肉痉挛、肌肉萎缩, 防止压疮形成。

2.2 呼吸道的管理

呼吸道的管理是脑干出血管理重点。脑干出血致呼吸抑制、颅后组神经受压而影响呛咳反射障碍者, 必须密切注意呼吸情况, 及时吸痰, 防止误吸和窒息。对于意识障碍较轻的患者, 鼓励其主动咳嗽排痰;痰液稠厚时可行0.9%氯化钠溶液20ml+a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8万U+VitC1.0雾化吸入, 2~3次/d, 促进痰液黏蛋白裂解、稀释易于咳出, 避免因长期卧床, 坠积性肺炎形成。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通气时, 2~4h清除呼吸机接管内残存、於结水分, 每天接管要进行消毒, 防止肺部感染。根据呼吸道内有无痰鸣音考虑是否吸痰。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一则防止气管套管脱落, 不定时检查气管套管固定带, 避免过松脱落, 但也不能过紧, 避免过紧致颈部血管受、脑供血不足及颈静脉回流受阻, 继发性脑水肿、再出血。不论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后置入套管, 4~6h, 排空气囊内气体, 防止气管黏膜受压过久坏死, 5~10min后再重新注入气体固定及防止液体误吸。另外气道内吸痰可根据气道压力的改变、血氧变化以及肺部呼吸音的改变进行吸痰;吸痰时进管时吸痰管保持最低压, 进入支气管、主支气管后, 旋转吸引管头吸痰, 防止吸痰高负压、快速抽插吸引造成气管壁损伤出血, 吸痰过程每次不要超过15s, 之后吸氧[3]。气道管理过程中保持一定气道湿度, 实验证明肺部感染随气道湿化程度降低而增高。故可予以0.9%氯化钠溶液4~15ml/h持续滴入湿化气道。

2.3 预防胃肠道应激性溃疡发生

颅底或脑干损伤、出血致下丘脑损伤、缺血性梗死坏死, 造成血压底下, 创伤后ACTH分泌过度及因创伤性休克, 血压严重降低, 胃肠道黏膜缺血性坏死或胃酸大量分泌并发急性消化道溃疡, 胃肠道急性出血。故急性脑干出血的患者, 为防止急性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可静脉使用泮托拉唑或奥美拉唑;如果胃肠道溃疡已经发生, 则在质子泵抑制剂使用前提下早期置入胃管, 注入冰0.9%氯化钠溶液200ml, 4h一次反复冲洗+中药云南白药或去甲肾上腺素4~6mg从胃管内注入直至出血停止。胃管在气管切开后置入有一定难度。单人操作插胃管时, 病人去枕平卧, 颌下铺治疗巾, 检查口腔及鼻腔有无异物。清洁鼻腔, 操作者带手套。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 左手托住胃管, 右手夹住胃管前段沿一侧鼻孔插入, 当插入16~18cm时助手将气管套管稍向前托起约0.5cm, 使胃管端沿后滑行, 动作稍快一些。成人将胃管插入45~55cm后用注射器抽出胃液说明已到达胃部[4]。留置胃管后需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 如患者血压低、脉搏弱、胃管内咖啡色液体, 考虑消化道内出血。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 可通过胃管清除胃内血液, 防止胃内积血过多时刺激胃黏膜造成反复呕吐, 引起胃痉挛而加重出血[5]。

2.4 营养支持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

颅底损伤合并脑干挫伤及原发性脑干出血的病人, 因意识障碍不能主动进食, 且急性期下丘脑损伤及出血后刺激致中枢高热、抽搐、尿崩等高耗能状态和脱水、低血容量、高钠血症等水电解质紊乱一系列情况。早期如果没有应激性上消化道溃疡出血, 可早期置胃管行鼻饲胃肠营养。39例患者中对于意识昏睡, 无深昏迷行气管切开及辅助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我们给其鼻饲一定能量的混合奶或能全力 (1000~1500ml, 约1500kcal左右) 添加适量髙纤维新鲜果蔬汁, 在提供能量之际保持大便通畅。仔细观察病情, 深昏迷的患者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出入量。不能鼻饲胃肠营养的患者, 其中23例危重患者, 入院当天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接机械通气之后, 行锁骨下深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 3升袋配伍高营养支持治疗。深静脉高营养均匀、限速滴入, 操作过程全程无菌进行, 防治感染发生。深静脉置管定期抗凝处理, 可每次封管时以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肝素钠100U冲洗, 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做到勤翻身, 活动肢体大关节, 在防治肌肉萎缩之时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2.5 其他护理

脑干出血的一些危重病人, 我们在应注意每一个细小的环节。因为由于我们的疏忽而产生的相关并发症都会影响病人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如角膜溃疡及感染的预防、口腔感染的处理、皮肤褥疮、泌尿系感染等的预防及治疗及护理。

3 讨论

脑干出血是一种较严重的疾病, 出血量大则预后凶险, 病死率高, 治疗上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对症及支持治疗等, 呼吸功能差可及时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恢复后多有后遗症, 如肢体偏瘫, 失语, 在综合治疗及早期机械通气可明显改善预后。通过对我院近3年39例脑干出血患者的救治及护理的观察, 尤其是因脑干损伤严重伴中枢呼吸衰竭的患者, 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 早期人工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和提高综合护理水平, 对改善颅内及全身缺氧、促进患者安全度过急性期, 增加生存率、提高生存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金小慧, 卢中秋, 李景荣, 等.机械通气治疗脑干出血并发呼吸衰竭的护理[J].江西医药, 2008, 43 (4) :372-373.

[2]管霞飞, 李景荣, 邱俏檬, 等.急性自发性脑干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的救治[J].中国急救医学, 2006, 26 (6) :454-455.

[3]陈素萍, 谭丽萍.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6, 2 (2) :78-79.

[4]申春燕.5例气管切开术后留置胃管的方法及护理[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7 (9) :67-68.

上一篇:综合改造下一篇:教材里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