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教学范文

2024-05-13

中医内科教学范文(精选12篇)

中医内科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中医内科教学,案例教学法

中医内科学是普通高等中医院校中医临床专业最关键的一门课程, 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 它的学术水平基本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

一、中医内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我院《中医内科学》教学近些年虽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 但总因没有直属教学医院, 只能沿用以书本为主体, 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室为课堂的传统模式, 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即使配合使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但其效果仍然大多停留在“教师讲, 学生听”的层面。以学生为主体的PBL教学法因条件所限, 如教师不足、教室缺少、缺少经费等客观条件, 中医学院至今仍无法开展。《中医内科学》少量的临床见习课, 亦因教学医院一些代课老师责任心不强等方面问题, 学生满意度不高, 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再者, 《中医内科学》共有55个病, 每个病证都要分别介绍其概念、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辩证论治等内容。如此重复、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 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死记硬背, 缺乏学习兴趣, 不是自主地、积极地学习, 而是被动地、消极地学习, 不但教学效果不好, 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智能的开发, 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临床案的要求和现代社会的需要。如何摆脱现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临床实际, 培养学生临床辩证思维能力, 一直是困扰我们中医内科教师的难题。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 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结合教学主题, 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 并使学生具备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已是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 因其很少受客观条件限制, 易于在教学中应用。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 主要是通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 将典型案例以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应用到教学中, 在我校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架起桥梁, 重建临床实践课程的有效性。这样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从而缩短课堂教学和临床工作的差距, 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培养出不仅具备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同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中医人才。

三、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

根据我国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标准的要求, 即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 重视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改革, 我们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中医专业 (包括中西医结合、养生康复方向) 和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内科教学中。第一, 对主要的中医临床病证进行病例采集, 包括采集临床真实病例和收集临床典型案例, 建立典型案例数据库。第二, 进行案例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 案例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将典型案例资料, 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报告, 针对案例进行引导, 提出问题。 (2) 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组织学生讨论, 主要包括病名的确定、主证分析、证型分析、立法、处方等。结合具体病例确定合理的辅助检查, 分析判读检查结果;推断该病的转归与预后, 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4) 得出结论并总结评价。另外, 根据教学大纲, 对课本内容精讲, 阐明重点和难点。通过精心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提高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同时强化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第三, 总结案例教学体会, 发挥优势, 弥补不足。

四、案例教学法在中医临床课中应用效果评价

该教学法在中医学院各专业中医内科全面推广应用, 收到良好效果。通过问卷形式对学生进行调查, 让学生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结果显示:认为案例教学法很好的占81.58%, 较好的占13.16%, 一般的占5.26%。满意度达94.74%。有的学生在评价表中写道:“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我们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应用, 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综合思考能力, 不会照书本用药, 有助于以后进行临床工作, 提高医疗水平。”“案例教学使我们在课堂中就能提前接触临床,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使我们在实践中记忆知识。课堂上应该适当增加几个案例分析, 这种案例教学法非常好。”

五、案例教学法应用体会

1. 精选案例是关键。

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 只有选择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案例, 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 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拉开层次、层层递进。如初始尽量选择疾病主证比较明确的病例,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而且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避免因案例过难, 使学生因知识不足无从下手, 丧失参与的兴趣。到后期选择比较复杂、兼征较多的病案, 使学生能了解疾病在临床中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以培养学生深入辩证的能力。避免因案例过易, 结果一猜便知, 这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 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

2. 营造气氛, 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营造一个学生勇于参与案例讨论的教学课堂, 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2]。因此, 教师应十分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他们观点的机会, 并了解其他人的不同观点。对不同的意见不要批评, 可让其他学生谈谈看法, 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对于复杂的案例, 教师在评判时不要强求结论的一致性。

3. 注重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虽然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 但此方法不是万能的, 也具有局限性。比如案例教学加重教师负担, 需要花费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准备熟悉教材和案例;十几年的学生生活, 有的学生已习惯了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 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会因知识准备不够充分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陷入困境;课时数不足, 没有充分时间进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亦适合小班级课堂教学, 人数过多不利于案例讨论。综合诸多问题, 在不同的情况下, 只有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如传统讲授法、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世芬.案例教学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概况与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10, 16 (3) :107-109.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案 第2篇

《中医内科学》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中重要课程,是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遵照《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计划》本课程在第4、5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计8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临床见习28学时,为考试科目。课程结构体系完整,重难点突出,学时分配合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中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完理论课之后,能够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合理的处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安排了28个学时的见习操作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能用中医学的方法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教学医院不能安排相关疾病的见习,这一环节只能依赖电教设备来完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中医内科学》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大量开展示范教学,力求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医临床学的基本技能,以之代替临床实践。也用了比较多的VCD电教片辅助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理论与临床脱节,无法完成尽有的实践教学环节。

《中医内科学》教学组

中医内科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卫校;教学质量;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为中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具有很重要的学科地位。对于目前学校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情况,笔者曾做过问卷调查,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学安排不适应课程需要

(1)中医内科学内容繁多,涉及临床多科室、多病种,而教学时间安排较少。依据实施性教学计划,中医内科学共96学时,理论76学时,实践20学时。学校采用的教材是肖振辉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2版),全书按脏腑系统分章,共介绍了46个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证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辨证要点、分证论治、预防护理、其他疗法和小结等。除去绪论和病历书写所占课时外,每个病种理论和实践加起来不到2学时。(2)在第一学年中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安排的课程时间不够甚至没有开设,这不利于中医内科这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医讲究“理法方药”,这在中医内科学每个病中都是融会贯通的。(3)中医内科实训室不够完善。如,中医临床的望、闻、问、切需要在实训室中进行强化,实训室尚缺乏切脉需要的模拟脉象仪,光靠学生相互切脉难以体会涩脉、芤脉、结代脉等较病脉的感觉;没有望诊中面色望诊和舌色望诊的相关的挂图和模型;在学生进行病历书写时,没有病历书写的现实样本和练习用的病案题库以供参考。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中医内科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形式单一;考试主要考查教师上课强调的重点。这种教学方法虽能满足一定教学内容的需要,考试也能达到一定要求,但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很难真正理解、消化所学知识。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不可能培养出学生临床思维的方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以致出现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条主义现象。教师反映学生上课缺乏热情,不能主动提出问题,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

3.学生感觉教材内容不容易理解

如,对眩晕中的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两个证的比较,有些学生就不能进行区分;有的学生对为什么肝肾阴虚用左归丸、气血亏虚用归脾丸不理解。对此笔者调查发现学生中对中医很感兴趣的学生不到20%,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不够认真,这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其次,中职卫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对本来就比较深奥的医学课程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再者学校第一学年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诊断学合在一起上课,学生理论基础没有打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对后续临床课程的不理解。

二、如何提高中医内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学校应努力改善教学条件

(1)学校应组织中医教研组的专业课教师对现行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改进,适当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对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课时进行增减,以适应教学的需要。(2)努力完善中医内科学实训室建设,每年应保证一定的资金用于实训室物品的购置,提高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切实落实“科研引领、技能见长”的办学思想。(3)努力争取创办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不仅是教师发挥自身职业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锻炼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平台,真正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对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2.教师需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培养出临床能力强的学生。首先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只有自己真正信中医、懂中医、用中医,才能用心去教学。在生活中,学生生病了,首先想到的是请教师看病,教师在学生身上去讲解中医内科学的理法方药,让书本的东西变得鲜活起来,而且开方用药后学生感觉病好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自己临床经验丰富,一讲到某个病马上能想到几个病例,结合课本绘声绘色讲述一番,学生听了就如同身临其境。毕竟理论是苍白的,而病人的表现是生动的。这样学生就能认真听讲,教学质量自然提高了。除了提高临床水平,教师还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PBL教学法等一些先进的教学法,针对不同的病种和教学进度,选择恰当的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中医的兴趣,一方面靠教师的激发;另一方面还要靠自己的培养。虽然学校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但是只要学生自己愿意学,通过借阅一些中医学相关的书籍或者在网上搜索资料,学习中医内科学遇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曾见到一个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因为对中医兴趣浓厚,自学了中医课程,后被选为针灸推拿协会的会长,其中医理论水平比中医专业的学生还要高。

4.积极发展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

学校近年来大力创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提出了很多新的办学思路,其中有发展“校院合作”的办学模式一条。结合到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上,可以请医院的各科医生到学校进行授课,给予相应课酬。比如,心悸、胸痹可以請心内科的中医生代课,淋证、遗精可以请泌尿科的中医生代课。这样可以既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临床进展,又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和医院医生的交流,缩短学和做的距离。这对于一些没有条件开设附属医院的学校来说确实是一个迅速提高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推衍教学法下的中医内科教学思考 第4篇

1 推衍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推衍教学法是教师以学生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为基础, 把握新课程内容规律, 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促使其主动思考和探索旧知识, 并且通过推衍逐渐得到新知识点, 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1]。其结合了现代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 虽然操作简单, 但是却具有规律性, 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非常适用。在备课与教学时, 教师应当对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 为学生创造一个教学现场, 供其不断探究和学习, 留给学生充分的课堂学习空间与时间, 不再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代替式教学模式。中医内科学中包含的病证及相关知识比较广泛, 推衍教学法强调抓住各种内科疾病的共同点, 系统地讲解内科病证。

2 推衍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以喘证为例, 将中医内科教学中推衍教学法的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2.1 明确含义, 分析临床表现

对任何病证而言, 首先需要明确的就是含义, 教师在进行此方面授课时可选择的方式、方法包括启发式、病案法、讲授法等。在对含义进行讲解时, 特别要对其临床表现加以强调, 从而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疾病的证候特点, 为初步诊断打下基础。与此同时, 教师可通过引入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 例如与这种表现有关的脏腑功能失调具体如何, 或者提问有关的病理因素,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独立思考, 并且得出答案。例如, 在讲解喘证时, 呼吸困难为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学生能够想到的病理因素包括肾不纳气、肺失宣降等, 然后教师因势利导, 向学生说明肾肺是喘证的主要病变脏腑, 为之后的病因机制学习打下基础。

2.2 寻找病因, 探索发病机理

在该环节中,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总结式、启发式和问题式等。劳欲久病、情志内伤、饮食所伤、外感六淫等因素是形成疾病的主要病因, 所以教师需要以此为着入点, 例如形成肺失宣降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会回答痰 (痰热或痰湿) 或六淫 (风热或风寒) 等邪侵犯于肺, 容易导致肺失宣降, 但是肺失宣降也可能是肺气亏虚引起;接着可提问学生体内如何形成痰, 大部分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热邪灼液或饮食不当造成;而谈及形成肾不纳气的原因, 则主要是肾气亏虚导致无法纳气, 年老体弱和久病不愈则是导致肾虚的原因。通过一系列的推导, 教师就能将病因引出, 但是有时学生无法跟着教师的思路全面回答问题, 所以教师需要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提示, 例如在讲解喘证时, 情志因素是大多数学生会忽略的因素, 教师可提问:“当一个人由于情志失调导致肝气上逆或肝气郁结, 那么其肺脏功能会受到影响吗?”然后通过师生互动和讨论, 归纳出肺肾功能失调, 导致气机升降失常, 是喘证的病因病机, 使学生清楚病因的推导过程。

2.3 确定证型, 推导症状与治法

了解病因病机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该病的常见证型加以推导, 之后与相关脏腑病理特点、有关的致病特点、病邪的性质相结合, 应用复习法和问题法, 向学生提出备课时准备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对有关的证候体征进行推衍。比如肺失宣降、风寒袭肺, 可能导致风寒闭肺型喘证, 接着根据肺的病理特点以及合风、寒邪气的致病特点与性质开展师生问答, 在互动过程中得到有关症状, 使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病证, 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

2.4 学习选药, 给出合理处方

笔者认为选药与给出处方是中医内科教学的关键环节, 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开启其智慧而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及灵活运用原有知识。该环节的教学方法主要为情境式和讨论式等, 教师可以根据有关案例创设教学情景, 模拟医生诊治过程。以喘证为例, 假设就诊的患者为风寒闭肺喘证, 首先向学生说明主要的临床症状, 使学生巩固学过的证型特点, 之后要求每个学生都充当医生的角色, 治疗该患者, 给出治疗方案, 并且给出具体的处方。学生们大多会感到十分新奇、兴奋, 纷纷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智慧, 畅所欲言, 表达自己认为适合的方剂或者药物。虽然一些学生可以选出适当的药物与合适的方剂, 但是也有部分同学会出现堆积多味药物、不知如何选择处方、根据教材生搬硬套、束手无策等情况, 教师不能盲目指责学生, 而要总结其提出的处方, 科学讲评, 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 使其及时改正错误之处, 改善教学效果。

3 推衍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首先, 推衍教学法集合了多种教学方式, 有效结合了现代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 符合中医内科学的学科特点。其应用的出发点是整体观念, 结合多个学说, 将推导思想设为审因论治、辨证论治, 采用设问、讨论等基本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推衍得到新知识点, 在课堂知识中自然融入理、药、方、法, 不仅使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得以保留, 而且从多个角度和方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了拓展, 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优势, 同时吸纳了新型的教学方法, 与现代教学理念相符合[3]。

其次, 有助于学生整合运用各科的基础知识, 培养中医学思维。学科之间相互脱节、界限分明是传统教学法的特点之一, 该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学生通常很难适应临床实践工作, 喜欢割裂实际问题, 无法综合分析并判断临床问题。推衍教学法的应用可帮助学生贯穿学过的中医内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 促使临床知识与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互相渗透, 学生在运用时自然能提高思维能力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高专业素质。

再次, 推衍教学法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 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及渗透,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 引导其积极探索和学习, 从而发现问题。教师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 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促进其搜寻、查找资料, 将信息量扩大, 使学习思路得到扩展,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 推衍教学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 从而更加了解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与解决能力, 使其思维能力得到扩展, 为今后的实习与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在应用推衍教学法时, 教师不仅要引导和组织教学, 更要负责指导与决策, 与学生交流和共同探索, 给予恰当指导, 使其主体地位得到良好体现[4]。在课堂上学生积极探索, 其与教师的对话和互动时保持平等地位, 自然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 增强师生互动,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医学理论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其主要特点是将理、药、方、法合为一体, 而该特点在中医内科学中更加突出。各个知识点并非独立存在[5], 教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 并且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运用旧知识推衍新知识, 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推衍教学法使中医内科学的整体性特点更加突出,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疾病知识, 巩固其他学科的知识, 同时又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使教学效果得到整体提升。

摘要:推衍教学法是任课教师以课程规律性为依据,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着手, 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 通过推衍最后得到新知识的教学模式。中医内科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各种内科疾病, 教师可以从其病因病机、含义、辨证论治等方面入手, 采用推衍教学法系统地对内科病证逐步推衍和讲解, 这不仅符合中医融理、药、方、法合一的特点, 还能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培养其分析病证与选择药物的能力, 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推衍教学法,中医内科教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鹏飞.推衍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15, 11 (5) :134-135.

[2]麻春杰, 康永, 董秋梅, 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0) :68-70.

[3]王玉红, 冷冬梅, 张德娟, 等.“推衍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10) :7-8.

[4]尚文斌.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J].江苏中医药, 2013, 45 (12) :87-89.

《中医内科学》教学实习大纲(精) 第5篇

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使用

【目的要求】

(一)目的

通过中医内科教学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中医内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处理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能力。

(二)要求

1、熟练掌握运用中医辨证诊断知识与技能。

2、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3、了解中医内科急、危、重症的辨证辨病诊断和处理原则。

4、掌握内科常用方剂及常用中药,并能正确应用。

5、掌握病房、门诊常规医疗文件书写方法。

6、了解著名中医专家诊疗内科疾病的经验。【实习内容】

(1)肺系病证: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2)心系病证:心悸、胸痹、不寐。

(3)脾胃系病证: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4)肝胆系病证: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5)肾系病证:水肿、淋证、癃闭。

(6)气血津液病证: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7)肢体经络病证:痹证、腰痛。【基本技能操作】

(一)各系病证

1、掌握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肺胀心悸、胸痹、不寐、胃痛、呕吐、噎膈、腹痛、泄泻、胁痛、黄疸、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癌病。痹证、腰痛的病因病机、诊断、类证鉴别和辨证论治。

2、熟悉肺痨、肺痈、痴呆、痫病、痢疾、便秘、积聚、瘿病、内伤发热、虚劳、痿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二)临床基本技能

1、掌握中医四诊诊查方法和八纲、脏腑、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正确辨病识证。

2、掌握内科常见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范围和临床加减应用。

3、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配伍、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

4、掌握内科住院病历和门诊病历、医嘱、处方和理化检查申请单的书写方法。掌握新病人和危重病人的交接方法及内容。

5、掌握剧毒和峻烈中药的使用指征及注意事项,熟悉中药中毒的救治原则。

6、熟悉常用中成药的功效、主治范围和注意事项。

附:

【实习讲座】

1.必讲内容

(1)中医内科常用辨证方法和治疗原则。

(2)各系统常见病中医诊疗常规。(3)疑难重证病案讨论(选择典型病例集中讨论1~2次)。(4)著名中医临床诊疗经验介绍。2.参考内容

(1)怎样书写医疗文件(住院病历、门诊病历、病程记录、医嘱、交接班记录)。

(2)如何撰写医学论文。

(3)常见内科疾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必须掌握的常用中药、方剂】

1、常用中药

麻黄 桂枝 荆芥 防风 羌活 生姜 紫苏 苏梗 柴胡 葛根 薄荷 豆豉 升麻 细辛 银花 连翘 桑叶 菊花 石膏 知母 黄芩 黄连 黄柏 山栀 龙胆草 瓜蒌 青蒿 地骨皮 香薷 蒲公英 生地 水牛角 蚤休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柏子仁 苍术 厚朴 佩兰 泽泻 茯苓 猪苓 车前子 木通 滑石 茵陈 金钱草 附子 肉桂 干姜 炮姜 吴萸 高良姜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白术 甘草 黄芪 山药 沙参 麦冬 玉竹 熟地 当归 女贞子 枸杞子 墨旱莲 石斛 阿胶 首乌 鳖甲 山萸肉 仙 茅 仙灵脾 补骨脂 菟丝子 杜仲 川断 紫河车 鹿角片 白芍 陈皮 半夏 桔梗 南星 竹茹 远志 石菖蒲 藿香 苡仁 砂仁 木香 蛇舌草 石见穿 虎杖 半枝莲 仙鹤草 青皮 枳壳 枳实 郁金 香附 苏子 紫菀 前胡 牛蒡子 玄胡 川楝子 杏仁 旋覆花 代赭石 桃仁 红花 川芎 丹参 赤芍 丹皮 牛膝 地龙 僵蚕 大蓟 小蓟 侧柏叶 白茅根 茜草 地榆 紫草 白及 参三七 艾叶 酸枣仁 夜交藤 五味子 龙骨 牡蛎 金樱子 桑螵蛸 潼蒺利 诃子 赤石脂 肉豆蔻 牛黄 麝香 山楂 六曲 鸡内金 菜菔子 槟榔 贝母 白蒺藜 乌药 射干 瞿麦 石苇 防已 萆薢 独活 秦艽 威灵仙 桑寄生 乌梢蛇 全蝎 蜈蚣 天麻 钩藤 羚羊角 蝉衣 磁石 玄参 百合 乌梅 南瓜子 使君子 板蓝根 黄精 肉苁蓉 巴戟天 天门冬 益母草 桑枝 五加皮 莪术 昆布 白芥子 黑白丑 百部 夏枯草 白头翁 大枣 沉香 白檀香 石决明 薤白 桑白皮青黛 麦芽 木瓜 益智仁 礞石 地肤子 枇杷叶

2、常用方剂

“中医四诊”拼音教学 第6篇

【关键词】拼音教学;望闻问切;前提;基础;关键;保证;推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犹如一碗“苦药”。而这一“苦药”,却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重,在于它既是帮助小学生识字、阅读和学好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纽带;难,在于如何围绕《语文课程新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组织课堂教学。

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通过看、听、读、写,即“中医四诊”进行拼音教学,方法如下:

一、前提之——“望诊”

中医中的“望”诊是指观气色。而汉语拼音教学中的“望诊”是—看。看插图、看课件,以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新教材中每个拼音字母都配上了一幅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接近生活,富有童趣。有的图表示字母的形状,如蚕儿吐出的丝表示声母“s”;椅子的侧面表示声母“h”;小鱼的鱼鳍和尾巴表示声母“t”等等。有的图表示字母的音,如人们用斧头砍柴时发出的“欸、欸、欸”的声音表示复韵母“ei”;姐姐与弟弟紧挨着的“挨”表示复韵母“ɑi”,等等。更多的图则是形与音的相结合,如声母“c”的小刺猬图;声母“q”的气球图;声母“x”的西瓜图。作为教师,我们如能引导学生认真“望”这些图,把汉语拼音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说出并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与理解,从而事半功倍有效的识记与发音。

二、基础之——“闻诊”

中医中的“闻诊”是指听声息。学好汉语拼音的基础也是要听。依据儿童年龄特征,刚入学的孩子天性好奇、乐于模仿新鲜事物,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把外部的动作过程转化为内部思维。因此一年级的拼音学习是以学生的模仿学习为主。教学时通过播放录音先让学生对字母的发音有个基本认识,然后进行范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口型,模仿练习,体会发音的部位,把上一步骤中“看”到的结合起来,分辨出形状相似的字母在发音上的不同。如平舌音“z、c、s”与翘舌音“zh、ch、sh”的不同;前鼻音“ɑn、en、in”与后鼻音“ɑnɡ、enɡ、inɡ”的区别;看听结合,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关键之——“问诊”

中医中的“问诊”是指询问症状。在拼音教学中我们暂且把“问诊”引申为读。学生通过看的前提与听的基础,已经认形辨音,大概了解了汉语拼音,但为了提高汉语拼音的运用效果,读才是关键。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指名读、小组读、比赛读或演读等等。在学生拼读的过程中,不断变换读的形式,便于学生乐于接受;不断纠正拼读中的差错,从而达到发音标准的目的;不断的将看、听、读糅合在一起,将字母的音、形、意深刻孩子的大脑。为了让字母和音节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新教材中每课汉语拼音后都安排了全文汉字注音的儿歌,并用红色突出了本课所学字母。这些儿歌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作为教师如果能适合的运用,能让学生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如在教学完复韵母“ɑi、ei、ui”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小bái兔,穿皮袄,耳朵长,wěi巴短,三瓣zuǐ,胡子翘,一动一动总zài笑。”这样的双边活动既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拼读兴趣和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四、保证之——“切诊”

中医中的“切诊”是指摸脉象。汉语拼音教学中的“切诊”则是指学生像医生那样动手和书写。俗语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节拼音教学下来学生看、听、读的东西不少,但真正要留在记忆中的还是要实际动手写一写。在书写前,先要让学生认清四线格,掌握每个字母在四线格的位置及每个字母书写的笔顺,做到:每个字母书写到位;每个声调标写规范;每个音节结构匀称。学生通过描红与临摹,认真书写,既复习字母的读音,又记忆字形,更能为实际运用提供有力保证。

五、结语

通过拼音教学的“望、闻、问、切”,学生已经为学以致用打下了基础,学生也可以尝试“开开药方”——借助汉语拼音认读生字。我们可以在教室的讲台、黑板、门、窗户、桌椅等地方都贴上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让学生每天都具体接触到,随机交流,并进行评比,让学生在“游戏中、竞赛中”为拼音这一“苦药”增添一味“甜剂”。这样,就能突破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难点,逐步达到“能借助拼音认读生字、阅读和说好普通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登本.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1).

中医内科学课程启发式课堂教学 第7篇

1 启发式教学法及其意义

启发式教学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思维为目的, 不断培养学生智能的一种有效方法。老师在讲授每一个新问题时可以利用几分钟时间, 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这三个思维过程, 将不熟悉的知识和熟悉的知识联系起来, 因势利导, 启发思维, 以求达到最有效的启发[1]。比如在讲解胁痛痛之肝气郁结时, 首先与学生一道共同复习气郁与疼痛的关系, 分析其病因病机, 深入了解“痛则不通”的含义, 肝主疏泄, 若情志失调, 导致肝气抑郁则疏泄失司, 气阻络脉, 胁痛乃发。同时教师提出关于此型临床特点、治则方药的问题, 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根据此型病因病机联系所学过的中医基础学、诊断学、中药方剂而归纳肝气郁结之胁痛的临床特点、治则方药。

教师应该在讲解中拿出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 以提问的方式, 让部分同学进行问答式自我讲述学习, 然后其他同学进行大家补充, 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分析, 这样既保证对重点的讲授和难点的理解,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跃课堂气氛, 使整个课堂处于“集体参与学习和思考”的一种好的学习状态,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和理解能力, 并使学生记忆深刻, 增加学习的兴趣。

2 在《中医内科学》课堂上常用启发式教学形式

启发式教学可调节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之能正确理解并重点掌握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 在教学中我们多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2.1 推理—启发连接知识

在每节课中, 老师提出问题后应将引导学生把过去曾学过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推理, 引出所学新的知识。如将咳嗽章节中, 首先提出咳嗽与那个脏腑关系最密切, 接着引导学生对肺藏功能的复习, 对肺脏的主气, 司呼吸, 通调水道, 宣散卫气, 朝百脉, 主治节功能进行简单理解。认识到肺为气生成之场所, 呼吸运动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同时进一步理解“肺为娇脏”, 肺体疏松清虚, 不容异物, 不耐寒热, 与外相通, 易受外邪;肺朝百脉, 它脏病变易传。为咳嗽的病因病机、证治打下了基础。这样通过脏腑辨证将肺系疾病生理病理表现展现出来, 运用这种推理的方法可以启发学生较快地掌握中医内科中大多数病证的演变规律、过程及转归的特点。

2.2 举例-启发导入新知识

一个清晰明确的举例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起到化繁为简, 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的效果。逐渐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新知识, 但在病例举例中注意“引经据典”, 除让学生掌握和熟记疾病的中医分型证治, 更要启发学生的如何应用经方来治疗。如讲解“痰饮”时举例患者某男, 72岁, 胸中冷数年, 夏轻冬重。伴有胸闷, 似冷风时时吹入, 不敢户外活动, 口中粘腻, 有腥味, 口干渴而不欲饮, 大便溏, 面色白, 舌质淡红, 苔厚腻, 脉沉弱。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古籍中有没有类似的记载?先让学生讨论, 随后引用并介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论述水饮停留心下的症状“夫心下有留饮, 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又可联想到“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苓桂术甘汤主之。以案例的方式导入新知识, 可启发发学生对病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古籍的兴趣和掌握。

2.3 问答-启发强化知识学习

问答这是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方法。老师在讲课之前预先设计几个问题, 强化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老师的提问让学生将以前学过的中诊、中药、方剂等学科知识与内科临床结合起来, 以便求得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效果。首先老师课堂提出, 让学生思考, 老师自己回答, 既能节约时间, 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点名问答, 把问题提出, 让学生思考, 然后再指定学生来回答, 多提问几个学生, 让大家都积极开动脑筋, 最后老师答复。如在讲解黄疸这一章时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何为“阳黄”“阴黄”?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由老师解答。“阳黄”, 见身黄、目黄、小便黃, 其黄如橘色, 黄色鲜明, 伴见口干口苦、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一系列湿热象;“阴黄”, 身目俱黄、黃色晦暗, 或如烟熏, 伴见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苔腻质淡、脉濡缓或沉迟等寒湿象等;阳黄和阴黄之间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相互转化, 阳黄日久, 热泄湿留, 或过用寒凉之剂, 损伤脾阳, 则湿从寒化而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 又可发为阳黄。还可以正答反问, 如在讲述了一个问题之后, 为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又从可另一个角度提出某种假设来讲述该问题。这有助于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 全面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辨证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比较和归纳-启发对知识的升华

相对于中医内科学教学, 比较主要是从相同发病特点、治疗及方药等系统的比较和分析各方面的病理演变过程, 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通过比较方法, 强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把原来和现在的知识用于实践,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疾病和证治的鉴别能力, 从而强化对知识的掌握。

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阶段性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包括对古代医学文献的观点、病因病机及治疗要点、辨证规律进行总结, 将重点内容形成一个提纲。归纳要抓重点, 要层次清晰, 要有逻辑性。如我们对心痛的病因病机归纳为“寒”、“食”、“郁”、“虚”, 就概括了心痛的病机, 分型归纳为“瘀”、“痰”、“寒”、“虚”等证型, 这样就便于同学进行记忆和理解。

3 启发式教学法的益处

课堂讲授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活动, 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可活跃学生思维,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近几年课堂教学的体验和感受, 笔者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适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益处很多。

3.1 增加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

现在大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强的, 对书本上的知识一般都可以看懂, 只有部分疑难点需要重点讲解, 若照本宣科, 很多学生上课没兴趣, 认为到考试时划重点即可, 回去看书就可以通过考试, 比较影响课堂效果。因此, 在讲课的过程中, 常用启发式教学, 能贯通基础课知识和了解相关疾病前沿, 增加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比如《中医内科学》眩晕章节, 通过启发式教学使同学们掌握对“眩晕”病因病机、证治方药的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发病率的如此升高?可以让同学旋转、倒立等做不同动作, 体会眩晕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眩晕?处理注意事项时什么, 这样一方面丰富课堂内容, 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对病证证候的形成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增进了学习的兴趣。

3.2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中医内科学的发展也需培养一大批人才为基础。基础学习和临床实践尚有一定的差距, 有的学生在临床实习时询问完患者病情后, 马上到书中去对号入座, 生搬硬套。有时病人所患证型在书中无法找到;或按书中所列方剂治疗后, 疗效不好。势必造成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了解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培养其创新能力。师生可以对典型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胆发言, 展开分组和小组讨论、同桌间相互交流等多种形式,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从而也可以培养了学生科研能力及增强探索精神。

3.3 可以契合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

在中医内科学习前学生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等知识, 内科学则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 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往教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 对于疾病诊断、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并未真正理解。因此针对这种状况,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 通过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 拓宽他们的思路。提高了临床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积极利用挂图、教学多媒体、模型或是病例, 都能使学生对病证的理解和记忆有极大的帮助。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启发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实践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讲课中能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可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 锻炼学生的临床技能, 熟练的通过采用病史、症候等特点来辨证和理法方药, 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实践临床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改革中去。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医内科原课程启发式, 教学的意义、形式和益处, 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程,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中医肿瘤内科临床教学探索 第8篇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恶性肿瘤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很多学生接触临床工作之前, 都会遇到恶性肿瘤患者。在临床带教中, 经常会遇到学生提出很多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问题, 这时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好时机, 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恶性肿瘤疾病不同于其他内科疾病, 有其疾病的特殊性, 有发病率高、进展快、预后不良的特点。很多患者的生存期有限, 且治疗上往往花费大, 过程长, 患者常要经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压力。学习的动力来自现实的需要, 如何在恶性肿瘤疾病的综合治疗中, 发挥中医治疗优势,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中医药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3]。如在恶性肿瘤患者放、化疗中, 患者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症状, 结合中医理论, 引导学生分析: (1) 脾胃功能的关键为:脾升胃降, 恶心、呕吐的出现, 正是中焦气机失和的表现, 由此恢复中焦气机平衡, 是脾胃功能恢复的关键所在; (2) 如何运用中医药恢复脾胃功能?提出可使用四君子汤、平胃散、旋覆代赭汤之类, 如果患者化疗中水入即吐, 不能进中药汤剂, 也可使用针灸方法, 如足三里、内关、中脘等穴位; (3) 进一步分析哪种方法最为恰当?各种治疗方法及其优缺点是什么?根据临床发现的问题, 可展开小组讨论, 也可通过查资料等丰富学习内容, 深入对中焦脾胃功能及病理状态的认识, 最终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在临床实践中, 切实体会中医药的优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 通过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可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临证水平,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的临床医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突出中医特色, 注重中西医结合

传统中医理论中, 并无肿瘤病名, 大量有关肿瘤的论述散布于各种内科疾病记载中, 如俞嘉言在《寓意草》中描述了肺癌晚期患者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表现:“李继江, 三二年来, 尝苦咳嗽生痰……见其两颐旁有小小垒块数十高出, 即已知其病之所在。”中医理论认为恶性肿瘤疾病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多是因虚得病、因虚致实的疾病。对恶性肿瘤非一种治疗方法可奏效, 提倡综合治疗, 笔者在恶性肿瘤疾病的临床带教中, 切实感到需要了解和掌握丰富和复杂的知识。在有限的临床学习环节中, 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把握关键和重点?在中医院校的内科教学中, 应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基础上, 加强西医专科知识的讲授, 对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注重中西医结合。中医的精髓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疾病取效的关键和核心, 也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流[4]。在临床带教中要时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能力, 从复杂、多样化的临床表象中仔细分析, 找到病症所在, 并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加以提高。如一年轻女性患者, 右肺腺癌术后1年半复发, 术后进行紫杉醇加顺铂方案辅助化疗4周期。1个月前胸CT示:双肺转移。患者症见:咳嗽, 痰少, 活动多时感气促, 右胸术口皮肤发热, 伴隐痛。舌质淡暗, 苔薄白, 脉弦涩。提出问题: (1) 患者辨病为“肺癌”, 依据是什么? (2) 采取何种治疗方案? (3) 治疗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先让学生主动分析, 然后结合学生的分析意见, 由教师结合四诊得出最终辩证结果, 患者在术后出现术口发热症状, 考虑为“气虚痰瘀交阻”。处方可考虑四君子汤、二陈汤合血府逐瘀汤化裁, 治疗中注意扶正祛邪, 避免一味攻伐。在临床实践中, 通过对具体病例的分析, 深化学生对中医辨证的认识, 提高准确辩证的能力, 在治疗中将中西医治疗有机结合, 发挥各自的治疗优势, 最大限度地使患者受益。

3 点面结合, 循序渐进

不少学生进入临床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书本上的东西与临床相去甚远, 学而难以致用, 无从下手, 面对大量的临床知识点, 面对复杂的临床病症, 很多学生感到茫然, 常感觉“脑中有方, 手下无方”, 教师在临床带教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 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方面传授知识, 另一方面通过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在临床实践中, 使学生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教会学生如何看病, 要重视点面结合, 循序渐进, 针对各系统恶性肿瘤的特点, 引导学生很好地完成临床实习。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肺癌的临床带教中, 教师首先提出:肺癌的中医认识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 结合肺脏以气阴为主的特点, 益气养阴法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5]。虚多以气阴两虚为多, 实不外痰、瘀、湿等。另外, 中医治疗肺癌过程中, 不同分期的肺癌患者分别言之, 攻不忘扶正, 攻不伤正, 补不助邪。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 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肝脾失和有密切的关系, 肝失疏泄、脾气消阻是病机中重要的方面, 在五脏整体观中, 肝主疏泄, 主调达情志, 脾主健运;肝藏血, 脾统血。肝脾失和, 病理上互相影响, 必然导致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 从而产生有形之恶疾的病理因素:痰、瘀、湿等。在临床中许多乳腺癌患者都有情志所伤的发病背景, 情志抑郁、生活创伤等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使得机体异常细胞能够逃过免疫监视而发生肿瘤疾病。在中医治疗乳腺癌方面, 要重视调和肝脾, 重视情志致病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 在此基础上, 更好地进行临床实践, 2者相辅相成,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4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更直观和形象

恶性肿瘤疾病的诊断需要影像学及病理的支持, 正确的诊断是治疗的前提, 恶性肿瘤的疗效评价也主要表现为瘤体大小的变化。在恶性肿瘤疾病的知识点中, 有着丰富的影像学内容和信息, 这些都需要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参与。多媒体教学是肿瘤疾病带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也是肿瘤疾病带教的特色。使用多媒体教学能生动、形象地展示体内器官肿瘤和肿瘤外在的表现, 更好地鉴别原发和继发肿瘤的不同, 也能从显微镜下的病理照片说明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质, 更能从微观角度发现某些特殊肿瘤的蛋白表达。在恶性肿瘤疾病的教学中, 应运用多媒体方法, 使教学内容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使学生看得见、听得懂, 教学内容的直观和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在中医肿瘤内科临床带教中, 需要不断总结和分析肿瘤疾病的特点, 通过不断总结和探索,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能力在临床实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 取得良好的临床带教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建辉, 王琳, 施志明, 等.论生存质量与中医疗效评价[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1) :32~34.

[2]刘嘉湘, 施志明, 李和根, 等.益肺抗瘤饮治疗271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 (3) :4~6.

[3]张静.中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0 (7) :735~737.

[4]曹阳, 李忠, 何秀兰, 等.辨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1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23 (2) :4~6.

中医内科教学 第9篇

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师身兼两职, 称为临床教师, 均在我校两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工作。目前主讲骨干教师多为中青年教师, 为了完善青年教师发展和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院和教研室主任的领导下, 加强教学管理环节, 完善教学制度建设, 强化中医教学理念, 发挥团队教学优势, 注重教学方法改革, 在提高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简谈经验供大家参考。

名师名医, 荟萃经典

中医学发展几千年, 涌现出像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名医。他们医学理论流传至今, 有效地指导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实践;他们对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的论述对当今医学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的中医教育以“师承教育”为主, 是以传承师德、修身立品和济世救人为教育目的。人才的培养强调立志、勤学、求师、实践四个方面, 因此在内科疾病注重医学经典理论的讲解与精读相结合, 重点讲授规律, 善于启发诱导, 让学生领悟中医理论的精义和技术的窍门, 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我校拥有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名中医20多名, 尽管都年逾花甲, 但他们是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宝贵的财富。为此我院定期邀请老专家、老教授给青年教师和学生做学术报告, 即“名医名师大讲堂”活动 (以下简称“大讲堂”) , 荟萃名医名师精华, 强化中医理念, 构建学用桥梁, 是课堂之外的知识补充和拓展。

“大讲堂”邀请的医家均是在国内、省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教授或者主任医师, 其中有全国首批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全国著名中医专家杜雨茂教授等。他们中医功底深厚, 临床经验丰富, 在内科疾病诊治各有专攻, 做人务实求真, 对中医事业笃信不移。通过细致的讲授, 着重突出学习中医辩证论治原则、技巧及思维方法, 将经典著作与内科实践紧密结合, 让青年一代体会中医内科学的核心思想, 举一反三, 移行运用, 达到了较好的拓展知识的目的。名师中医涵养深厚, 正如学生所描述的“从眼神里透露出对中医事业的衷情和自信”, 尤其是大量临床接诊的典型医案, 深深感染和激励学生, 坚定了青年教师及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国粹的理解与信心。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大讲堂”通过名师名医们对内科疾病的讲授, 荟萃中医精华, 扩展了知识领域;同时可以学习到专家们宝贵的临床经验, 从他们的成功之路中, 对自身的学术发展方面获得教益。

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 “疗效才是硬道理”。而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了临床课程教学质量的下降。“大讲堂”中名师名医有计划地选择典型医案, 使中医内科学“枯燥”的理论变得“活化”, 细致到辩证、立法及处方的筛选。如我校著名中医专家杜雨茂教授讲解曾诊治一名患者, 临床表现特点为多食、多饥、形体消瘦, 经过西安多家三甲医院检查, 排除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 诊断不明, 疗效不佳辞为不治而求诊于杜老。杜老辩证属中医食亦病, 此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气厥论》云:“大肠移热于胃, 善食而瘦人, 谓之食亦。”有云:“胃移热于胆, 亦曰食亦。”分析此病为胃热而脾弱, 给予清泄胃腑, 健脾益气之剂, 用《伤寒杂病论》中白虎汤、小承气汤和四君子汤化裁而收治愈之效。通过“大讲堂”这种“一桶水”与“一杯水”关系的活动, 分析名医的继承与创新轨迹, 深究名医承前启后的学术源流, 理解名医治法特点和用药风格本意, 我们认为是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不容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科导师, 因材施教

导师制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培养机制[1], 可以实现学科继承传统中医的师承教育与时代发展对中医高水平人才大量需求的有机结合。这种“亲密”的师生关系, 不但活跃了学术氛围, 而且构建了新型的教学关系, 对人才的培养及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们以学院及附属医院在中医内科学专业领域中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及科研能力, 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 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优先遴选为本科生导师。导师给予学生实施分阶段督导教学。具体体现在开设中医内科学课程开始, 要求学生适时跟随导师临证抄方, 辩证思病, 病房见习, 病案分析, 经验总结, 将课堂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后期 (大学第5年) 以临床实习为主, 在附属医院教学科安排下以导师为直接负责, 监督中医临床实践的培训, 严格考评, 最后指导本科毕业论文;并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撰写医学综述及部分科研工作。本科导师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学生对中医治疗内科疾病疗效认识的困惑与迷茫, 甚至走出片面追求“逻辑自治”的理论医学怪圈, 树立“疗效才是中医发展的真正出路”的观念, 增强了学生对中医的兴趣, 锻炼了中医诊治疾病的思维和自学能力。我院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从2005年开始坚持实施本科导师制度, 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学团队的优势, 构建新型的教学关系, 因材施教, 强调中医教育必须以“实践为本”, 提高了学生在中医内科疾病持续性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质量的效果。

完善管理, 优化队伍

以教研室主任为负责制, 教学责任落实到个人, 每学期伊始均制订教研室及个人教学计划和目标, 学期末均撰写个人总结。为了充分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 发挥团队优势, 我们还采取以下教学管理措施:

1.一对一导师制: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作为中青年教师指导老师, 从学科专业具备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授课技巧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 着重突出中医优势。

2.坚持听课制度:包括中青年教师听高年资教授授课和高年资教师督导中青年教师上课, 对于上课中存在问题或不足之处给出改正措施。

3.参加教学竞赛:教研室定期组织观摩教学和示范教学, 并且鼓励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教学竞赛, 均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绩。

4.批改作业制度:坚持批改学生作业, 加深学生对每次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作业方式有多种, 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病案分析题和研究进展题, 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5.互动教学制度:督促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把握上课语言等, 力求每一位老师把课堂气氛搞得生动活跃, 采用启发式、提问式、悬念式、举例式、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等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丰富教学手段:除上述名师名医大讲堂活动开展, 本科导师制度实施, 我们教学团队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贯穿现代教学手段。以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为基础, 讲授教材的同时, 更注重从中医理念、临床思维来扩充信息, 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演示疾病的特征、诊治的进展和规律, 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临床见习强调中医辨病辩证能力的锻炼, 4人分为1个小组, 对一个患者主诉、现病史及中医四诊合参内容进行分析讨论, 确定中医疾病的诊断和处方中药, 撰写出见习报告, 充分提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扎扎实实教学管理制度落实, 中医内科学教师队伍知识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 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深受学生的喜爱, 成绩突出, 于2009年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总之, 中医人才培养必须遵循中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 中医内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应该仅仅是课堂理论知识简单的讲授, 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 独立分析和解决内科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 我校中医内科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培养的持续性、教学认识的深入性、中医理念的强化性等教学目标进行了有力的尝试;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和青年骨干教师的积极性,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传承与创新紧密结合, 从而提高了我校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医内科教学 第10篇

1 循证医学的内涵和循证医学教学模式

EBM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在临床医学领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关于如何遵循科学证据进行一切医疗卫生实践活动的科学, 其核心思想就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 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依据和结果为证据制定患者的诊治决策, 即临床医师的专业技能与当前系统研究获得的最佳结果有机结合, 以患者为对象查找证据, 严格评价, 综合分析, 将最好的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1]。EBM的兴起促进了临床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模式发生转变。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循证教育模式转变。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基本流程为:课堂教学中, 提出明确的临床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 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 找出当前最佳证据;应用最佳证据, 指导临床实践;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该教学模式当前已被实践, 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很好的促进了医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更新知识和创新意识能力, 为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方法及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实现了教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

2 传统中医内科临床教学方式的不足

近年来, 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虽然取得到了较大发展, 但仍以经验教学模式为主导, 教学内容多以教科书、教师个人的经验和医学期刊的研究报告等为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教学内容与实际临床实践存在差距, 教材与教学大纲的编写、更新周期滞后。2.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多为填格式, 使学生缺乏独立的临床思维和学习能力, 学生多处于被动, 自我学习与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不足。2.3培养目标不明确, 多偏重课本理论知识, 偏重知识经验型人才培养, 不能与时俱进。临床实际工作中强调医疗实践与临床经验的相互结合, 而疗效是评价临床工作决策是效果的金标准, 倘若偏执强调经验医学, 就会出现一些弊端: (1) 一些理论上有效而实际临床疗效不佳或有害的治疗方案继续在临床上使用, 犯下南辕北辙的错误; (2) 可能阻碍一些临床上真正有效的新疗法的运用与推广。

3 实施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要求

目前EBM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实施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应用, 就需要教师在临床教学工作和实践引入EBM的概念、思维和方法,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教学观, 具体要求如下: (1) 创新教学观,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思想, 树立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 改变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 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质量观。 (2) 终身学习教学观。临床教师必须将循证医学作为终身自我继续教育路径, 不断更新和丰富知识, 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需求, 才会去探索研究, 去发现真理, 这就是循证医学所倡导的精神[3]。 (3) 注重实践教学观。教师必须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中心,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医学实践本身的复杂性、社会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对临床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要求很高, 医学教育必须把临床实践放在重要位置。 (4) 全面素质教学观。循证医学决策中要求有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支撑, 这就要求实践循证医学具备医学、统计学、计算机知识、临床流行病学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尤其是科研素质、信息素质、哲学素质等。临床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几点。不断的充实自己, 并将循证医学全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于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中。

4 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医学临床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注重传授医学知识与技能,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学会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 教师可以应用循证医学思想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具体运用如下:采用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模式,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运用EBM模式针对某一临床问题或某一疾病提出一个问题, 建立假设, 由学生自己来查阅文献寻找证据, 教师可酌情指定一些参考书或提出一些参考观点, 事后采用课堂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论证, 达到教学效果。中医内科学具有其本生特征, 相对较抽象, 故存在学生在对一些疾病的鉴别上有难度。单一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法容易使学生思维疲劳, 采取以问题式的学习方法, 可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以腹痛为例, 临床教学老师可以按照EBM教学模式, 提出一个主要问题, 要求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相关证据收集, 并依据教师的主要问题进行发散式思维, 提出相关辅助问题, 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进行文献查找、求证, 得出解决此问题最佳方案, 并给出相关最佳证据。或教师给出一系列相关问题由学生课余时间自我查阅文献资料寻找证据, 如外科腹痛与妇科腹痛的鉴别点;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腹痛症状要怎样进行鉴别;如何通过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鉴别痢疾之腹痛、霍乱之腹痛、鼓胀之腹痛, 应在查体时特别注意哪些方面等。以上问题均可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查找文献求证, 收集相关信息, 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总结, 教课老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 学生便可对整个疾病有了清晰的理解、认识, 加深了记忆。

学生在校学习完内科理论课程后,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 亦应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EBM教学模式。临床带教老师可针对某一个具体患者, 结合每天查房的临床观察, 提出一个主要临床问题, 学生在利用业余时间检索文献资料寻找相关证据, 然后再向带教老师提供解决问题最佳答案和最佳证据。例如黄疸病, 学生临床实习中亲眼见证了黄疸患者的诊疗过程, 由此可向学生提出主要问题: (1) 黄疸中阳黄、阴黄、急黄、虚黄的辩证要点; (2) 黄疸各证型之间的转化; (3) 怎样正确理解黄疸初期“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哪些中药具有肝毒性? (4) 黄疸的严重变证主要有那些?把学生对疾病认识的理论化转为具体实践化, 在学生亲眼观察之下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 激发学生临床思维意识, 拓宽思考面。实践证明, 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有一定优越性[4]。

5 展望

应用循证医学理念进行中医内科临床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大量的研究证明[5,6,7]: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符合目前医学发展趋势, 应用循证医学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 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值得临床教学推广使用。一方面, 可以促进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 及时发现临床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为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 可以将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 教会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 并可促进师生合作, 共同提高。

总之, 社会医学的发展需求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等医学院校教学需要与时俱进, 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转变教与学的思想观念。循证医学来源于临床实践, 并应用于实践, 对现代临床医学实践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把循证医学理念运用到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 是临床医学教育和实践的发展方向, 但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评价。

参考文献

[1]王家良.循证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陈进, 李静, 李幼平.循证医学教学–高等医学创新教育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3, 3 (4) :273-276.

[3]Sackett DL, Rosenberg WMC, Gray JAM, et al.Evidence-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 not[J].BMJ, 1996, 312 (7023) :71-72.

[4]刘迅, 娄探奇, 赵南.内科临床实习中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5 (3) :89-90.

[5]张婷.循证医学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 (6) :97-98.

[6]朱音, 周忞, 陆颖, 等.中医研究生循证医学教学探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24 (5) :18-19.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初探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中医药学;教学;教法

一、中职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学生是一群特殊群体,很多学生选择职校之前,往往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基础较“差”。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学生到了职校,当他们学习的内容发生了实质转变,之前语、数、英等文化课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面对从未接触的专业知识学习,站在了全新的起跑线上。加上这个时期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思维活跃,记忆好,知识接受能力强,只要教师教法得当,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中职生恢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他们的学习效果定会有所改观。

中医药学概论为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之一,内容涵盖中医药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实用的理论,学好这门课程有积极的意义。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在了解中职生特殊性及其学习的特点后,应改变传统的簡单的知识灌输,使学生学习不感到枯燥无味,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的几点探索

1.精心备课,查阅相关材料

中职卫生职业教育中医药学概论编写十分简单,内容却覆盖了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三大板块。教学上,教师若照本宣科,完全局限书本的内容,就会出现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的情况。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容易些,学得轻松点,在备课过程中,围绕课程教学任务,根据大纲课时安排,我翻阅了一些参考书和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丰富了授课的书本知识。

2.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中医药学知识非常丰富,在报纸上、网络中或生活里我们经常可以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为了引起学生课余时间对它们的关注,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位同学每次上课前三分钟,按照号数顺序,一次课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只要和中医药学相关,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可以讲一些中医药传说,说一点养生常识,分享中药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等等。

3.借助图片、视频等,让教学更直观

中医药学概述理论抽象,诸如五脏六腑、经络等,学生没有临床接触,对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困难,单纯靠教师或书本对这些理论的描述,往往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直接的感像。这时,若有其他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老师就会教得更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了,学得更轻松。所以,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我使用一些教学辅助手段,若在传统的板书课堂,就带上相应的模型或挂图;若是多媒体教学,就结合视频、图像讲解。

4.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让学生学习理解更容易

《黄帝内经》要求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教学要根据学生理解的需要,适当引入看似“非医”的一些知识,这样学生理解中医药知识就会更容易了。

5.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为了方便记忆,古人总结了很多中医歌诀,诸如《药性赋》《汤头歌》《医学三字经》《频湖脉学》等,这些内容对初学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方法自古以来为诸多医家所推崇。然而,理解基础上的学习记忆更为重要。

6.进行适当的课堂讨论,辨别掌握易混不易记的知识

中医药内容众多,比如中药方面,形状、功用相似的两味中药比比皆是,它们容易混淆,不易记忆,很让初学者头疼。这时候,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自由讨论,从不同侧面思考,发表观点、看法。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讨论、辨别和总结,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三、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我将考核方式由以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以及平时学习成绩结合的考核方式,三者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得出综合成绩。这种考试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考过程又考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赛美,朱章志,蔡文就.博士研究生《伤寒论》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中医药学刊,2004.

[2]吴平.重视现代医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J].现代医院,20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安溪卫生职业中

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方法的研究 第12篇

1 临床实习前集中培训, 提高学生临床适应能力

在中医学教学中, 采取“基础理论学习—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的模式, 虽具有实用性特点, 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临床适应性。学生进入临床后, 既要面临由学生到实习医生的角色转换, 又要面对由学校到医院的外界环境变化以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都需要学生在心理等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为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 在学生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前, 为其合理安排集中培训, 使他们能在较短时间内转换角色、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培训内容包括:讲解临床实习目的、方法、内容、注意事项, 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和病历书写规范、医患沟通技巧等, 时间为20天。先向学生集中讲授临床实习的目的、内容和安排, 并运用多媒体教会学生掌握体检、现场急救、临床常用诊断技术等临床操作技能, 然后在培训中心让学生训练各项临床操作技能, 如进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等。此外, 还要进行病历文书规范书写和医患沟通技巧训练。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做好示教和指导, 以强化学生规范操作意识, 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最后对学生操作进行总结, 并结合以往经常出现的问题, 再次强调实习注意事项,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2 因人制宜, 实施不同临床带教模式

临床见习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初步阶段, 也是临床实习的前奏。因此, 应因人制宜,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 实施不同的带教模式。

2.1 临床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主要内容是观察疾病的典型体征和训练方法。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模型示教、学生互查互练、教师讲解和巡回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 掌握体检方法, 并分批安排学生到病房见习典型病例[1]。如介绍胸部体格检查方法时, 首先安排学生观看“胸部体格检查方法”的示教录像, 并讲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互查互练。在此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 进行针对性的个体辅导, 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2.2 临床锻炼及提高

为提高临床见习效果, 实施课后集中见习带教模式。学生分组后, 由带教教师带领分别见习典型病例, 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问诊, 并结合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原则, 观摩病案文书及诊疗操作, 参与临床病例讨论。以肝病科见习为例:先选择本科室典型病例 (肝硬化患者) 。学生3人一组, 带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问诊, 引导学生发现典型症状及体征, 结合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及患者的舌脉象, 向学生系统讲解肝硬化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并发症、诊疗原则及步骤, 并根据病例重点讲解中医诊断及证候分型方法, 注意突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特点。

3 根据临床教学特点, 提高实习质量

针对学生临床实习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1 转变临床思维模式

医学临床理论课程教学都是先讲病名, 然后再讲病因、发病机理、症状、体征和诊断治疗等。而临床实习则相反, 先要询问患者症状、查看体征并进行辅助检查, 然后再诊断是何疾病, 面对的是患者。这种思维对象与顺序的改变, 常使学生不知所措, 顾此失彼。所以在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建立严谨的临床思维模式。在临床实践中, 首先考虑常见病和多发病, 这是集中性思维;对于一些疑难杂症要开阔思维, 在不断观察中找到其中微小的差异, 也就是散发性思维。要通过提问、解答、病案讨论、分析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达到其散发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统一[2]。

3.2 掌握临床基本技能

在临床实习中, 既要求学生收集、分析患者的原始资料, 提出自己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还要对学生进行病案文书规范书写和基本诊疗操作的训练。要求学生先熟悉、汇报所管患者病情, 进行详细的体检, 提出诊治方法, 并口述医嘱内容及依据, 然后由带教教师进行现场指导。针对诊治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 带教教师应巧妙地提出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并进行回答, 回答正确的给予表扬, 不足之处给予补充, 错误的及时纠正[1]。

3.3 培养良好医德

医德乃行医之本。在讲授医学知识的同时, 必须重视学生医德的培养。带教教师不仅要身体力行, 为学生提供医德榜样, 还要教育学生尊重每位患者及其家属, 要以极大的耐心倾听患者及其家属的陈述, 尽力解除患者痛苦。

3.4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授课

教研室根据科室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授课, 如结合肝衰竭患者的病案资料, 讲授肝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基础知识, 并通过介绍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病例, 讲授上述疾病的中医、西医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 帮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

4 联系学科建设,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我院中医内科是省级重点学科, 承担着大量的文献资料整理、临床调查和基础研究等课题, 可组织学生参与学科建设工作, 如收集、查阅资料, 撰写综述, 编写专著, 整理病案和临床调研等,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使其尽快成长。

参考文献

[1]何建猷.培养学生内科临床工作能力的实践[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0, 18 (4) :393~394.

上一篇:货代行业下一篇:保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