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价值范文

2024-06-06

持续价值范文(精选11篇)

持续价值 第1篇

一、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国外研究

Modigliani和Miller (1958) 第一次以财务学基础, 把企业价值界定为将企业股票和企业债务的市场价值相加的结果。 Robert C.Higgins (1981) 明确界定了可持续增长率的内涵, 但是他并没有说明耗尽什么形式的财务资源。 Post JE (2002) 认为企业财务关系是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的桥梁, 它需要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维持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关系, 它是企业的一种基本资产, 并且成为企业的最终财富源泉, 创造企业的可持续性价值。 这种观点将企业持续价值创造的过程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基于信任形成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全部利益者社会承诺的获得, 企业可持续发展机会性质和规模支撑的识别, 成本与风险的减少, 全新价值创造评估维度的形成。 Frank Figge (2004) 提出了可持续价值增值的概念, 它是一种基于机会成本的可持续措施, 通过设定一个基准公司, 这种方法能够显示公司创造的额外价值, 同时又确保每一个环境和社会因素是不变的, 因此, 它同时考虑了企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及环境和社会资源消耗的绝对水平。 2006 年, Frykman等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对全部资产要求权的价值总和, 由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债务的市场价值、少数股东权益、 养老金以及其他要求权这五部分组成。 Ciasullo等 (2013) 以意大利坎帕尼亚的一个中小企业为例, 通过采访创业团队及高中层管理者, 发现道德和价值体系在设计企业可持续策略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们致力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价值创造的过程, 尽管单个案例研究的结果无法推广, 但对企业家和经理人建立可持续发展关系网络有指导意义。

二、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国内研究

陆正飞、 施瑜 (2002) 基于市场交换角度, 认为公司价值是公司在持续期间内对市场环境、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综合表现, 它不仅反映了公司对市场经营环境的战略性的适应能力, 也衡量了公司对所拥有的资产的盈利能力, 该定义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了人的主观需求、宏观经济环境、企业发展潜力等各种因素之后, 对企业持续发展潜力的了解与评估过程。 油晓峰、王志芳 (2003 ) 对范霍恩和希金斯的财务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该模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可比较性与可靠性, 未对经营者与债权人的财务策略加以关注, 他们根据实际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财务难题, 对模型的内容加以完善, 还延伸其运用的范围。 通过对现金流量概念的引入, 将企业并购重组和企业可持续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联结在一起; 对财务成本控制概念的引入, 把财务危机和可持续增长结合起来;对财务激励约束机制的引入, 将可持续增长与财务冲突结合起来。 陆宇建等 (2004) 认为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并不一定会导致可持续股东价值的创造, 因为可持续增长模型中并未体现影响股东价值创造的净投资率与资本成本这两个关键因素, 一旦企业确定了某一战略的风险特征和投资要求, 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多少就由销售增长率、 安全经营利润率、价值增长的持续时间这三个因素决定, 作为可持续价值创造的首要因素, 销售增长率不是其充分条件, 而是必要条件, 我们一定要分清过程与目标的关系, 不可本末倒置。 汤谷良、游尤 (2005) 认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价值的可持续创造, 只有真正达到企业价值创造的持续增长时才是实现了可持续增长, 因此, 在可持续增长这一问题上, 不仅要从营运资金管理的角度去分析, 更应该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分析, 建立增长与价值的联系, 使增长为价值服务。 王玉春、花贵如 (2007) 在分析罗伯特·C·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经典模型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了我国信息技术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问题, 结果发现其实际增长率比可持续增长率要高, 且可持续增长率逐年下滑, 长期下去会使企业自有资源消耗殆尽, 并对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建议。 樊行健、郭晓燚 (2007) 在分析经典可持续增长模型的基础上, 重新构建了企业的可持续增长模型, 深入挖掘模型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并将其应用于比较分析企业增长的敏感性、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关键原因、可持续增长率的关系以及对企业增长趋势各因素的变动造成的影响。 温素彬 (2008) 在社会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 从主体、内容、时间三个维度对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 构建了可持续价值取向、多重价值取向及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三维模型。 池国华等 (2013) 则认为EVA创造性地提出会计调整, 把费用化用资本化来代替,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减少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噪音, 使管理者在企业战略决策中更多的关注可持续价值创造。

三、评述及展望

企业可持续价值的本质是对影响企业价值创造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的探讨, 并把企业价值状况的改变与特定的微观和宏观环境联系起来, 对企业可持续价值状况的改变的规律和特征探析, 为企业可持续性价值创造的实现带来新鲜血液。 可持续性价值创造打破了牺牲长期利益而只关注企业销售目标最大化、 短期利润及价值等传统的理念, 它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全面的、综合的概念。 由于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快速, 企业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革命性地变化, 企业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价值, 更多的关注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 因此可持续性价值的创造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新焦点。 但是目前理论界与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方面相关的文献非常缺乏, 可持续价值创造的研究还存在较多的空白之处, 在这些少有的文献中大部分是关于经典可持续增长模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可持续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的研究, 并没有直接阐述如何创造企业的可持续价值这个根本问题, 此外, 如何计量和反映企业的可持续性价值也仍处于初步阶段, 因此我们需要在可持续价值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 可持续价值创造的研究需要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

目前, 可持续价值创造研究成果主要是理论性研究, 比较缺乏实证分析研究, 这种现象既不利于提升理论研究成果, 也不利于总结实践经验。国内关于可持续价值创造的研究应该更加致力于鼓励研究者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深入挖掘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内在驱动因素等相关主题的研究。

(二) 倡导更多的基于我国制度背景的可持续价值创造研究

我国关于可持续价值创造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局限于对国外可持续增长经典理论与模型的介绍与评述, 暂时还没有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系统性的理论。 国内现在被广泛运用的是的范霍恩和希金斯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实证研究, 然而, 我国国情下的发展模式与制度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差别较大, 直接运用外国经典模型检验我国企业发展情形, 有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偏差。 在借鉴国外经典模型的同时, 我们应该融入财务战略的多样性、环境的复杂性以及我国企业的特殊性质。

(三) 开拓可持续价值创造驱动因素的研究范围

目前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只反映了财务指标所体现的那部分经营性活动, 然而实际上对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影响因素是多样化的, 包括财务方面和非财务方面的因素, 其中非财务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些特有的非财务资源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研究可持续价值创造时, 我们应扩宽视野, 从源头入手, 搜寻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关键影响因素, 企业才能获得核心竞争优势,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 寻找计量可持续价值创造的新方法

通过对已有文献梳理, 可以看出目前对企业价值及其计量方法的规范研究成果较多, 然而对如何反映和度量可持续价值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之处。 我们应将企业价值变化与复杂的环境联系起来, 探析可持续价值创造变化的规律, 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理论与实务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Post JE, Preston LE and Sachs S.Managing the Extended Enterprise:the New Stakeh older View[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2 (01) .

[2]Frank Figge, Tobias Hahn.Sustainable Value Added—measuring corporate contributions to sustainability beyond ecoefficiency[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4 (48) .

[3]Ciasullo, Maria Vincenza, Troisi, Orlando.Sustainable value creation in SMEs:a case study[J].TQM Journal, 2013 (11) .

持续价值 第2篇

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 “洋文凭”价值何在?

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 “洋文凭”价值何在参加“洋高考”的越来越多,高中“国际合作班”越来越多,高三年级的空座位越来越多……种种现象表明,出国留学热在持续升温,留学“低龄化”日趋明显,和中考、高考一样,“出国留学”成为许多城市中学生及家长嘴边儿的“热词儿”。

走出国门、享受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理由、好处、意义根本毋须列举和论证,毕竟,人家的大学历史悠久、名校林立,教育质量更加过硬,科研成果更货真价实。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人才培养机制既灵活又严格,特别是一些名校,进校门不易,想毕业更难,如果想像在国内大学里那样混学分混文凭,迟早会被淘汰出局。

但是,也应看到,他山之石并非都能攻玉,关键看是什么样的石头。发达国家的大学并非全是优质校,不同国家、不同高校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就拿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来说,在众多名校熠熠闪烁的光环下,也有一些所谓的大学滥竽充数、买卖文凭、误人子弟。从当年钱钟书先生笔下的“克莱登大学”,到今天唐骏先生获得博士学位的“西太平洋大学”,人们都能听到“野鸡大学”的“传奇故事”。再拿留学热门目的地之一的澳大利亚来说,“野鸡大学”欺骗中国留学生的事件屡有发生,致使大批中国学生无学可上、流落异国,中国教育部不止一次发出留学预警。

与此同时,随着归国留学人员日益增多,“海归”变“海待”的现象更加普遍,中国社会对“洋文凭”的崇拜度也悄然降低。有的学生在国外不太知名的大学里读了几年,也取得了“洋文凭”,可是,回国就业时发现,自己所学专业派不上用场,只能依靠外语的优势去求职。有的人兴冲冲地去国外读了个MBA,回国后的工资却比出国前还低。

尽管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出国留学的热度并未受多少影响,大批中国学生及家长仍满怀信心和憧憬,希望尽早筹划,尽早准备,尽早走出去。中国学生和家长为什么对出国留学兴趣如此浓厚?为什么对“洋文凭”如此热衷?究其根源,不仅仅是希望接受国外优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摆脱国内应试教育的枷锁。

且不说在长达12年里承受的沉重课业负担,仅仅中考、高考这两个关卡,就让许多学生及家长心力交瘁、感同梦魇。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其实很简单:目前的升学之路几乎仍是独木桥,绝大多数学生别无选择,只能在试卷和分数上去拼、去赌自己的明天。为了避开这些独木桥,有条件的学生和家长只好另辟蹊径,出国留学自然成为一种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出国留学拿“洋文凭”,其实是争取一种人生的选择权。

教育其实是最具人文情怀的事业,从理念到内容,从教材到教法,从评价到考试,从升学到毕业,都理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改革的路很不平坦。

四川加海出入境服务有限公司

麦予甫:持续创造价值 第3篇

彼时,窗外风景大打折扣的不只是上海一地。不管是在北京国贸俯瞰首都的夜色,还是在广州IFC大厦眺望一江之隔的“小蛮腰”,抑或是站在长沙华远华中心看一眼“独立寒江,湘江北去”的橘子洲头,受雾霾影响,昔日的大好风景如今却看得人痛心疾首。

如果要找出“雾霾袭城”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城市单纯追求GDP,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断出现的社会、环境等棘手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敲响了一记警钟。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支持,企业必须兼顾各方利益,并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并撰写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

正当人们津津乐道于企业为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之时,麦予甫基于玫琳凯取得的成就,从更高的层面提出了“持续创造价值”的概念。

《新营销》:你为什么会提出“持续创造价值”概念?您是怎样理解的?

麦予甫:2013年,中国市场成为玫琳凯全球最大的市场,销售业绩较之1999年增长了75倍,通过对企业实际经营过程的总结和分析,我提出了“持续创造价值”理念。

“创造价值”很重要,但重要的是能够“持续地创造价值”,而不是暂时的。

“持续创造价值”让我们全方位地关注创始人、消费者、销售队伍、员工、社会和环境等六大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通过不断为他们创造价值,平衡彼此的利益,最终建立起一套无缝对接的合作体系,以及与社会、环境友好发展的链条。在我看来,企业要持续发展就应当了解各个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并不断为他们创造价值,这也是玫琳凯(中国)不变的承诺。

《新营销》:同时兼顾六大利益相关方,你认为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麦予甫:平衡是最大的挑战。为了平衡六大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玫琳凯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一旦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会损害消费者、员工、美容顾问的利益,甚至破坏环境。

玫琳凯曾经上市,目的不言自明,是为了融集更多的资金,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上市之后,企业的种种改变很多时候与玫琳凯·艾施女士当初创办企业的理念有冲突。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都必须定期发布财务报表。股东往往更关心股价涨跌和股份分红,一旦财务增长出现问题,可能会无法顾及消费者、美容顾问、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很可能为了利润而降低产品成本、减少销售队伍收入等。为了全面保护六大利益相关方,最终,玫琳凯通过一系列方法,将企业收归玫琳凯家族所有,以保持其理念传承和践行得更加纯粹。

当然,要同时兼顾六大利益相关方,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平衡。所谓“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如果我们不去预测和分析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很可能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不再被他们所需要。因此,我们会不断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关的策略与计划。

《新营销》:作为一家化妆品公司,玫琳凯是如何关注消费者需求?

麦予甫:我们觉得,关注消费者需求,首先要确保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品质。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玫琳凯全球每年要进行超过50万次的各项试验,以确保每一单成分与单一成品都达到安全、质量和成效的高标准。在原料使用方面,我们大多选用进口原料。虽然进口原料成本较高,但其稳定性更高,各项指标都能达到行业规定的标准。如果这个前提“1”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在此之上的产品和服务都是“0”。目前,玫琳凯大中国区生产的产品使用的是一套比美国还要严的标准,通过了号称全世界最严格的澳洲TGA GMP标准认证。

2012年,玫琳凯所有产品都经过国家产品检验,合格率为100%。玫琳凯(中国)还被杭州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评为“化妆品安全信用优秀单位”。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关注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不断研发、生产更多高质量、安全的产品。

《新营销》:2013年,玫琳凯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与以往的社会责任报告相比,这份报告有什么不同?它预示了玫琳凯未来怎样的发展方向?

麦予甫:在更好地平衡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后,玫琳凯提炼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能有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更多是展现某个重点项目或展示一些出彩的数据。但我们在2013年发布的这份报告,是在过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提升,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的G3.1版《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首次设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未来,玫琳凯会根据这些关键指标持续跟踪,借此了解自己是否取得进步,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通过这样的监督,使玫琳凯对于未来发展考虑得更为长远。此外,可持续发展报告还让玫琳凯的公益项目标准进一步提升——必须长期可持续。目前,不管是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创办的玫琳凯女性创业基金,还是与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合作的春蕾项目,都已经持续发展超过10年以上,并将不断创新,帮助到更多的女性与儿童。

这样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在日后不断衡量企业的进展,对企业形成一股无形的压力。虽然这份可持续发展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相比,关注点没有太多变化,但是却让玫琳凯未来的发展更有目标性,更具方向感。

持续价值 第4篇

1. 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对企业的经营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新的筹划、管理、控制部门。管理会计具有管理的意义, 管理的是数据, 即管理会计人员通过整理、整合、加工来自财务部门提供的各项数据来为更高层的管理者提供企业的各种数据和规划, 这些数据便成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各种经济活动以及制定专门决策的依据。管理会计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以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对象, 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

再之, 管理会计作为传统会计的分支, 与传统的会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方面, 财务部门为管理会计提供企业运行的各种数据, 另一方面, 管理会计对传统会计部门有着监督管理的职能。

2. 管理会计的特征

管理会计在履行自己职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 管理会计具有服务性。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各种资料和数据, 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参考的依据并指导企业管理人员做出正确的决策, 确保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合法、合理。由此可见, 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决策服务的, 是指导企业向正确、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前进重要支撑。

第二, 管理会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管理会计的职能决定了管理会计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 受到一定的财务会计原则的制约, 而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管理会计的灵活性体现在其工作内容要根据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而定, 具有不确定性。另外, 管理会计人员在制定计划时要用到预测学、信息理论、决策原理等, 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多变性。

第三, 管理会计工作能从宏观和微观对企业运行进行指导。管理会计人员不仅能从大的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指明道路, 同时也能够针对某一方面对具体的经营活动作出指导, 可以将整体与部分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持续价值创造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诸多好处, 但在我国大部分企业中其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转变好思想, 还受到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思想的影响, 因此, 新兴的管理会计要真正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还需要克服一些问题。

1. 管理会计研究出现偏差

管理会计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职业, 它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大部分是来自于对西方国家的借鉴, 所以缺少与本土实际相结合, 这样即使在企业中设立这一职位也很难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再者, 虽然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强, 但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管理会计的运营模式时多是机械的模仿国外现成的管理模式, 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职位进行设立, 这样就使得管理会计的研究无法融入到当地实际情况, 因而制约了它的健康发展。另外, 一些专家学者尽管致力于对管理会计的研究, 但研究范围狭小、领域窄, 也没做好全方位的调研, 这就使得研究的很多信息滞后, 跟不上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步伐。而且研究机构在研究管理会计相关问题时, 运用的会计学、统计学、数学模型多是理论知识, 缺乏实际操作性。

2. 管理会计的应用范围小

管理会计应用范围的小主要是由于进入我国后, 在人为原因的影响下, 管理会计被缩减了本身的使用范围, 举个例子来说, 我国大部分现代企业属于经营型管理企业, 追求的是企业的经营与利润, 仅仅将管理会计应用于企业的成本计算, 作为控制企业成本的一个工具性职业, 这就大大削尖了管理会计的使用范围, 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 管理会计这一岗位被传统的财务会计岗位所分割, 管理会计的职能被其他相关部门所分担, 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形同虚设, 或者说减免了管理会计的设立。由于缺乏独立的机构承担管理会计的职能, 使得企业本身不能很好的运用财务方面的讯息进行决策, 这就降低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除此之外, 我国的多数企业虽然受到现代企业的熏陶, 想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经营企业, 但却忽视了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在有些企业中根本没有设立管理会计的岗位, 即使设立了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 但却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和高级管理会计师, 而且岗位职能分配不明确, 很多管理会计人员做着普通会计的工作, 并不对企业决策作出任何贡献, 因此管理会计并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

3. 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管理会计是连接企业管理者和传统会计工作者的桥梁, 想要将会计统计的相关信息整理、传达给企业管理人员离不开管理会计的工作。但是由于执行工作的相关人员缺乏必要的素质能力, 就使得这一过程淡化甚至被逐渐省略, 一方面, 企业的管理者素质不高, 没有具备相应的管理才能, 忽视了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对待工作缺乏热情和创新, 且财务管理观念落后, 仅仅掌握会计的基本工作而忽视管理会计工作, 对数据的整理和预测能力不够, 影响了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此外, 有些企业虽然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机构, 但是将管理会计的工作下分给财务会计人员, 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但是这样做得结果使得财务会计人员工作复杂且容易顾此失彼, 结果并不见得很好。还有的企业担任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没有掌握好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 缺乏数据的整理性、信息的预测性, 因此影响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的正确预测。

4. 外部环境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管理会计的发展并不是单独发展, 它需要置身于一个大环境中, 而我国目前就管理会计方面的应用十分缺乏, 因此, 缺少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具体说来, 外部环境的缺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 我国缺少专门研究这方面的机构组织, 因此对管理会计这方面的信息还是比较缺乏的, 由于缺乏对其统一的指导和规范, 影响了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应用, 很多企业对此比较淡漠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同时, 我国经济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 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缺乏对企业自主发展的有利因素, 从而使得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应用受到层层阻碍。另一方面, 我国缺少良好的市场环境, 缺乏法律的支持, 无法建立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导致不同企业在大环境中的地位高低不等, 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管理会计难以得到应用和推广, 现实与理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解决企业持续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问题的相关对策

管理会计的发展虽然遇到重重困难与阻碍, 但是并不能放弃其发展, 要有关人员继续深入探求各种方法加以解决, 然后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1. 立足国情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第一, 要立足本国国情有选择的的借鉴国外的优秀成果, 而不是盲目的照搬,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制度。具体到每个企业, 要求企业有关人员要根据国内大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管理会计相关内容的制定, 并且对已有的体系进行取舍和改进, 建立起能够适应国内大环境并且符合企业自身的体系。第二,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盲目照搬成功经验而忽视了具体实践情况的不同。例如, 某些企业中管理会计工作做得十分成功, 我们企业想要借鉴但又不能整体打包过来, 需要将成功案例做成样板, 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需要结合各自的企业实际进行取舍。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论学习的盲目性, 真正发挥优秀理论的引导和模板功能。

2.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环境

企业内部的环境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只有保证企业内部环境的良好性、平等性, 才能够为管理会计发挥职能提供良好的条件, 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方案, 促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发展, 提升整个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水平。

其一, 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企业内部应该重视对管理会计的应用, 应该深化对其工作的认识并积极主动为管理会计工作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一方面, 可以加大宣传力度, 让企业内部人员从根本上重视起管理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 企业要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研发相应的应用软件为工作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操作环境, 又能够从数据库中随时查看相关信息, 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其二, 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应该时刻掌握企业经营的方向和策略, 从而在进行信息统计和加工时, 有方向性的进行突出, 使管理者更易理解数据中体现的策略和方案。

企业在重视起管理会计的价值的同时, 应该设立单独的管理会计机构, 培养专业的优秀人才, 进行专门的财务管理、检测、预测、决断工作。管理会计人才不仅需要了解财务会计工作的具体内容, 还需要具有核算、管理和决策能力, 能够根据有效数据为管理者提供正确有效的决策依据。

3. 注重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 针对企业人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漠视, 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提高重视并能够在企业内部大力宣传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提高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只有重视起来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工作的热情。其次, 企业需要为这一工作培养专门的人才, 不仅要重视岗前培训还要重视在职培训和定期培训, 使之真正具备管理会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4. 重视外部环境的制造

外部环境的建立或许不是某个企业的努力就能形成, 但却离不开每个想要长远发展的企业的共同努力。一方面, 企业自身应该从自身做起突破传统企业观念的束缚, 以更宽广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和管理, 要加大企业融资改革力度, 为企业决策提供良好的环境进而影响到整个外部市场;另一方面, 企业与企业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 就管理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为各自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和经验。

外部环境的形成是个缓慢长期的过程, 但良好的环境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对个体企业的发展产生良性的影响, 因此, 这一环节是不可忽视的。

四、结语

由此可见, 管理会计的应用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管理会计的决策越科学合理, 企业的发展也就越光明宽广。但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 由于种种原因的束缚, 管理会计对企业持续价值创造的作用被蒙蔽, 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及有关部门进行必要的整改, 冲破束缚, 真正发挥其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翰林, 陈希琴.借鉴管理会计国际惯例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 2015 (1) .

[2]赵馨燕.管理会计:作用与价值链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12 (8) .

持续价值 第5篇

新疆草地生态价值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研究

草地是陆地上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对于地处干旱区的新疆,新疆天然草地面积5725.88万hm2,可利用面积4800.68万hm2,草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5倍,是森林面积的22倍,占全区绿色面积的`86%,是最宝贵、最经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草地是新疆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新疆草地特点阐述,本文将草地生态价值分为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资源调节和供应、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循环、废物处理、植物授粉、生物控制、栖息地、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等15个方面,并结合新疆温性草甸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高寒荒漠、低平地草甸、山地草甸、沼泽等11种不同类型草地特点进行分析.新疆草地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弱点,这与西部干旱草地区域有很大的共性,由于新疆平原与山地草地季节性组合经营,转场距离长,荒漠比重大,生态系统脆弱等特点,使新疆草地开发利用中矛盾就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牧草产量与质量的季节不平衡性与牲畜营养需要的不一致性,牧草产量年度间的不平衡性,水资源与草场的不平衡性.同时,由于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上长期以来靠天养畜,牧区盲目追求年终牲畜存栏数,使草地因超载过牧而呈现退化现象.文章在阐述新疆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从提高科学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草地建设、逐步改变靠天养畜的现状等3个方面提出了新疆草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作 者: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 杨金龙 Abdirahman・Halik YANG Jin-long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绿洲生态实验室,干旱半干旱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830046 刊 名: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2006 20(5)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草地   生态价值   持续开发利用  

伊顿公司:可持续的产品创造价值 第6篇

责任竞争力案例

公司简介

伊顿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工业产品制造商,产品销往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伊顿在中国员工总人数已超过5500名。

问题

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各国法律约束的明显加强,保护环境和地球资源成为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保证员工健康和工作场所安全对于生产制造企业尤为重要。

解决方案

1、创建卓越的标准

伊顿在全球范围对健康、环境、安全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了很高的管理标准, 并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严格执行这一标准。伊顿在中国有20家生产企业,所有业务运作流程都通过了最新版ISO14001环保标准认证。

2、整合全球计划

2005年8月,伊顿启动了全新的全球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MESH),从而将环境、健康与安全从一项公司内部单独的活动提升为伊顿全球6万多名员工共同承担的责任。

3、环境、健康与安全表现基准测试

伊顿全新的全球环境、健康与安全表现体系定期公布多项关键标准的基准测试数据,并探讨在未来提高相关领域表现的具体计划。

4、能源效率

作为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气候解决方案”计划的成员,伊顿承诺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18%。伊顿在2006年就已加入国际碳排放披露项目(CDP)并将继续做出努力。

5、废弃物管理

通过建立更加环保的生产流程,不断减少产生的废弃物数量,确保产生的废弃物能够再次利用、循环或通过安全而且环保的方法进行处理。

6、节约水资源

通过员工教育和精益工程计划,努力节约用水,减少废水;建设大量工业污水处理系统。

成效

1、 在能源消耗方面,伊顿亚太地区仅占公司总消耗的4%; 在电力/天然气消耗方面,亚太地区分别为73千兆瓦小时/年和5千兆瓦小时/年,远远低于全球其他地区的消耗量; 在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亚太地区排出的二氧化碳体积为123立方米/百万美元销售额; 亚太地区产生的有害废弃物为390万公斤,无害废弃物为14百万公斤; 水资源消耗方面,亚太地区实际消耗为0.62百万立方米。

2、2006年,伊顿实现了伤病假率目标(目标1.0,实际达到1.0)和因公伤病率目标(目标2.69,实际实现2.66),相比上年度表现分别提高了16%和14%。

3、荣膺“2007最具‘中国心’的跨国公司”。这是我国首次以社会责任为主要指标对在华跨国公司进行排名的评选活动。

展望

持续价值 第7篇

1 社会责任约束条件的价值提升的内生动力

企业社会责任的冲动性本源既有来自于外部的迫动, 又有自发于企业的张力, 这种张力的集合构成了企业价值提升的内生动力。战略约束与培育下的企业社会责任, 最终会赢得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构建出自身特殊的参与竞争的异质空间。

1.1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Michael E.Porter (1998) 在其重要著作《竞争论》中, 阐述了其以竞争力这一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观点, 论述了企业竞争力如何与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 认为企业谋求自身利益和兼顾社会利益是一种双赢战略, 是一种企业再分配的制度安排。更多的研究还是倾向于建立竞争优势, 获取核心能力的论说。著名营销学家Phihp Kotler (2006) 从营销学角度, 提出了社会责任活动作为企业的竞争手段, 可以使企业建立较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增加企业的价值。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营销行为的变异, 集中表现为差异化、高级化的影响方式。自愿和被动的社会责任, 其资源配置和社会成本之间虽然没有明确的关系, 但是至少自由主义经济学给出了解释, 即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案是一致的。所谓合理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收入分配, 是指能够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的企业的行动, 该行动都应该获得适应的报酬量, 其导致了社会财富的增量存在。

国内学者也从企业战略角度提出了社会责任的价值创造优势。张浩而 (2008) 认为, 只要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以核心竞争力为主要参照指标和出发点的, 那么任何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主导下的理想化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设计和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就都会对核心竞争力产生正向的加强作用。辛杰 (2009) 从总体样本、时间、不同企业和销售增长率等八个战略层面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实证分析, 认为符合企业目标的社会责任战略可以创造企业价值。李正 (2006)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 从当期看, 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 企业价值越低;但从长期看, 并不会降低企业价值。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继市场调节、政府干预之后, 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企业价值提升的第三种力量。

1.2 破除贸易壁垒

所谓的贸易壁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限制或者禁止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企业向其出口商品而设置的种种障碍。由于针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行业所征收的关税而形成的关税贸易壁垒, 是孤立企业所无法控制的, 这里不考虑。贸易壁垒的含义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国外商品欲进入本国市场, 必须符合国际制定的标准方可准入, 例如技术标准、环保标准、质量标准以及劳工标准等;二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 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不受冲击, 抑或基于健康国民的考虑, 而采用的符合国际惯例和通用规则的手段。因此, 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标准、及其符合环保和绿色的生产认证来达到限制产品进口的目的。“壁垒”一词词典中应为贬义, 也就是出于主体方的因素, 而人为强行设立的障碍。然而仔细推敲, 可以看出设立贸易壁垒或许是正义之举, 而非单纯的排外利己, 可以产生由劣势向优势的转变。

社会责任在国际投资和贸易之间以法律的形式发挥着作用, 三者之间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国际投资的原始积累阶段, 就是投资者需规避一些国家的“关税壁垒”系列条款, 而顺利进入该国进行国际贸易。这种贸易规避也就是“壁垒”发挥了作用, 它改变了出口企业的生存方式, 按照进口国的意图和政策, 以国际社会责任通用标准SA26000为基准, 制定其社会责任标准, 以适应市场准入的限制、市场准入的发展优惠措施、出口鼓励措施, 出口限制措施的影响。对于未通过SA26000标准认证的企业, 或者是违反绿色产品认证的出口企业, 将无法进入国际投资圈。实践证明, 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是其可以扼杀简单粗放、竞争力脆弱的企业;另一方面可以促使社会进步,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3 提高创新能力和运营效率

一般来说, 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依托现有的技术能力与资源优势进行组合而成的新方法或新工艺, 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企业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产品创新能力、生产过程创新能力以及管理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的动力来源既有企业自身发展的刚性需要, 又有来自于软实力文化即企业社会责任的贡献。

(1) 在国际和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形式上看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 并且该成本支出不但不能单纯地依靠产品涨价来消化, 而且还要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这时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创新的功能得到了发挥, 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来优化产品结构, 改进生产工艺, 生产出品质更优、成本更低和安全环保的产品。也就是说通过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来推动企业创新, 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并获取超额利润。

(2) 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配合, 表现出信任和合作的态度, 最大限度地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的热情。通过这种参与形式, 了解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从而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处理与利益性关者的关系。企业可以通过非正式关系网络获取解决企业问题的思路, 可以获取企业创新的源泉, 分担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创新的局限性和不足。

1.4 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力与产品、技术、管理和市场等因素相比, 有着更加深刻的内涵。企业文化是在一种特定的情景环境中形成的集体和个体价值观, 是群体素质的体现, 它能够被企业成员所认可并积极遵守, 是企业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Thomas M.Jones et al. (2007) , 在综合分析企业的信念、价值观和实践等企业文化内涵基础上, 针对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作用, 指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对社会责任的促进水平具有差异。Christopher D.Stone (1975) 认为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因素, 其原因是企业文化可以促成企业中的员工主动识别社会责任, 并敦促企业行动。

在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关系方面, Schein (1985) 认为, 企业文化对企业价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组织适应外部环境;二是整合组织内部的各个要素。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高员工的凝聚力, 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有利于企业树立和维护品牌, 同时能够降低企业的管理、组织成本, 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Grisaffe (2000) 在综合观念模型中认为, 组织文化不仅影响员工的观念和态度, 还会影响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观念和态度, 而且员工的行为会直接影响顾客和其他可能接触到的利益相关者, 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吴志霞 (2006)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研究组织文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 她认为企业文化会直接影响所有的利益相关者, 企业文化也会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传递, 从而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其中员工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组织文化和利益相关者向顾客传递组织文化最为关键, 这些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从而提高或降低企业的绩效。

2 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价值提升的外生动力

外部迫动是最主要的企业社会责任推力, 是企业价值的提升的重要因素。综观国内外的研究, 外生动力包括优化生存环境、利益相关者态度等。

2.1 优化生存环境

开放系统理论 (open system theory) 认为, 环境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关键因素, 企业要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 要生存和发展下去, 就必须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的交换, 否则就会死亡。这里的环境是一种广义的理解, 既包括万物皆依的自然环境, 又包括直接作用的社会环境。狭义的解释主要指社会环境。企业作为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 每时每刻都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 既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 又不能特立独行而唯我之大, 企业高度依赖于环境, 甚至被环境所左右。除了极少数的超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环境外, 绝对数量的企业对于环境只能被动接受和适应。企业的发展和进化与具有生命的物种一样, 都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一定时期特定的外部环境的每一次变化, 都会令一些企业出局, 而一些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和强烈生存欲望的企业会活下来。

企业和生存环境的这种微妙关系,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企业具有生物体的特征, 虽然企业获得了成功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但是企业的外部影响因素却发生了移动, 自然因素的影响力在逐渐衰减, 而社会因素的作用在增强。另一方面企业又有别于生物体, 与生物体比较来看, 企业不完全依赖于自然环境, 更多地是受社会环境的干扰。当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 它会根据自身的特征采取一定的手段迅速予以回应, 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时作为一种环境调节工具的社会责任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保护投资者和员工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协调政府的关系并获得支持等。把生存环境中的社会因素的影响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每一部分都会获得利益的回报并获得支撑, 是企业获得战略供给和提升价值的重要途径。

2.2 利益相关者的态度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 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一直是学者热议的话题。态度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倾向, 也是行为的初始状态。而行为则是态度的外在表现, 是人们在态度的支配下所采取的实际行动。对于企业来说, 承担社会责任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是利益相关者判断和识别企业形象的重要依据, 这种后果在利益相关者的思维中经过定位以后, 形成了最初的企业印象, 经过筛选以后采取实际行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行动和参与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的发展机会, 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凝聚企业的公信力。利益相关者参与和配合企业的各项活动, 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大量的良性信息。利益相关者在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及战略决策的制定过程中, 获得了企业的尊重和认可, 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决策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优化了利益相关者的态度, 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 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既需要自然环境的作美, 又需要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和配合, 有什么样的利益相关者的态度, 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发展程度, 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竞争力。企业实践和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 企业通过社会责任的传递作用, 为企业培育了忠诚的利益相关者, 凝聚了企业的公信力, 使企业获得了发展的战略机会, 企业社会责任做的越好, 企业的市场份额就会越大, 获得的市场回应就会更加清晰。

(2) 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Cornell and Shapiro (1987) 认为, 企业若不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将会产生市场恐惧并提高企业的风险溢价, 最终导致成本升高或丧失盈利机会。重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除了会提高企业的美誉之外, 更会产生现实的经济回报。若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态度冷漠, 就会使企业的隐性成本 (质量、环境成本等) 上升, 就会使企业的显性成本 (利息、产品成本) 上升, 企业价值降低, 进而失去竞争优势。企业的社会责任价值与利益相关者的态度具有高度一致性和互动性, 协调搞好与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政府、股东、社区等的关系, 会使利益相关者产生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度, 同时也会得到利益相关者的更多货币选票。

(3) 建立企业竞争优势。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紧密合作, 一方面使企业更加准确地了解和把握其需求要点, 积极吸引利益相关者有效参与企业治理, 形成具有约束力的监督机制, 有利于企业减少代理成本。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主动积极的态度, 有助于企业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 捕捉市场的潜在机会, 使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在互动中发现新的企业价值增长点。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的好处是相对的, 正确负责任的参与可以增强企业决策的科学化, 反之将会造成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对抗和冲突, 那么协调这种关系的能力就是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3 结语

研究公司这里的国内外学者曾长期忽视或抵制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效应, 研究过程中割裂了二者的必然联系。但是后研究时代的专家已不再不拘泥于企业内部责权利的配置, 使社会责任的研究颠覆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单一性, 更是国内外研究成果所趋同的事实。基于企业价值持续提升的动力之源之一是社会责任, 内生和外生动力的相互作用, 构成了价值增值的合力。分析影响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互动关系的影响因子, 确定其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 使其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一环, 从更深层次融合社会责任的突出作用, 梳理出价值提升的脉络, 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长期持续存在, 所蕴含的效应是企业价值的可持续提升, 其系统动力来自于内生和外生动力的交替运行。本文从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视角, 分析各动力因素的内在机理, 以期提出企业自愿性社会责任的经验证据。

关键词:社会责任,企业价值,系统动力

参考文献

[1]杨瑞龙, 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高汉祥, 郑济效.公司治理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源、分流与融合[J].会计研究, 2010.

持续价值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症肾功能衰竭患者5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3.46±4.15)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性肾损害5例,狼疮性肾炎2例;观察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44~69岁,平均年龄(53.78±4.23)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1例,糖尿病肾病7例,高血压性肾损害4例,狼疮性肾炎3例。上述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上述两组患者均采用单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等深静脉留置导管,并将其作为临床血管通路,后在经由诱导透析后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间歇性透析治疗,每周进行3次透析,每次透析时间约为4h,所用透析机为费森尤斯4008S透析机,配合聚砜膜14L、F15透析器,所用透析液为碳酸氢盐透析液(Na+140mmol/L、Ca2+1.5mmol/L、K+2.5mmol/L、Mg2+0.5mmol/L、HCO3-28mmol/L),透析液温度控制为37℃,血流量控制为200~300 mL/min,低分子肝素抗凝3 000~5 000IU/4h,透析液流量为500mL/min。

观察组采用持续缓慢低效血透治疗,每天透析1次,每次透析时间为6~8h,连续进行3d透析治疗,透析所用透析机、透析器及透析液同对照组相同,透析液温度控制为37℃,将血流量控制为100~200 mL/min,透析液流量设定为200 mL/min,低分子肝素抗凝,4 000~6 000IU/6~8h。

1.3 观察指标[2]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量、超滤量、液体入量、液体出量及抗凝剂剂量等治疗参数及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UN(血尿素氮)、SCR(血清肌酐)、HCO3-、钾等生化指标,统计两组患者透析时间、日透析时间、夜透析时间及日透析费用。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参数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血流量、超滤量、液体入量、液体出量及抗凝剂剂量等指标表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述:

注:同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UN、SCR、HCO3-、钾等生化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BUN、SCR、HCO3-、钾等生化指标水平同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BUN、SCR、钾三项生化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述:

注:同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及费用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透析时间(47.51±17.24)h/例,日透析时间(7.56±2.15)h/d,夜间透析时间(16.45±5.43)h/例,日费用为(1 127.50±246.80)元;对照组患者透析时间为(108.54±19.53)h/例,日透析时间为(20.47±3.64)h/d,夜间透析时间为(43.25±7.16)h/例,日费用为(3 215.40±415.70)元,观察组患者透析时间、日透析时间、夜透析时间及日费用等方面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临床中将肾功能部分丧失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称为肾功能衰竭,主要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如果依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进行划分,可将其分为贮备功能下降的无症状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肾功能失代偿期及尿毒症阶段,该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威胁[3,4]。

临床以往常用连续性体外肾替代疗法及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重症肾功能衰竭,其虽然具有较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但是由于其随机性及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进行难度较大,且当前现有的临床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在观察血压时间点不一样的情况,所得出的结果也不尽相同[5]。随着当前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以及超纯净透析液及智能型透析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为持续缓慢低效血透的临床实施奠定了理想的设备条件[6]。且正是由于其可有效的对透析液流量进行控制[7]的优点,推动了持续缓慢低效血透在重症肾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广泛的应用。有临床研究表明[8],持续缓慢地血液透析治疗与连续性体外肾替代疗法及间歇性透析治疗相比,尿素清除率更高,且治疗费用更少。另有临床研究表明[9],持续缓慢低效血透清除低分子溶质中的应用优势明显大于连续性体外肾替代疗法及间歇性透析疗法,且采用持续缓慢低效血透方法治疗后,可更有效清除患者体内多种毒素[10],但是其对中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持续缓慢低效血透及间歇性血透在清除患者体内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堆积方面都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且观察组患者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充分表明了尿素氮及血清肌酐的清除同治疗时间的长短、血流量及透析液流量对尿素氮及血清肌酐的清除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另外,本次研究结果还表明观察组患者在血流量、超滤量、液体入量、液体出量及抗凝剂剂量等治疗参数及患者透析时间、日透析时间、夜透析时间及日费用等方面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充分表明了持续缓慢低效血透在重症肾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良斌,李明权,何玉华.肾康注射液联合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透析次数、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现代化,2013,15(4):746-752.

[2]张锋,陈丽君,吴芳,等.高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0,16(10):63-64.

[3]王芳,何强,洪大情,等.持续静脉血液滤过和持续低效每日透析治疗重症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1,10(6):306-309.

[4]孟建中,刘文渊,王素霞,等.持续缓慢低效血液透析对透析中顽固性低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实用医药杂志,2011,28(6):481-484.

[5]潘春勤,周学才,刘杰.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死亡原因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63-65.

[6]冯远军,王卫华,李丽华,等.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42-243.

[7]蔡广研,陈香美.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治疗现状及思考[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30(2):102--103.

[8]孙晓梅,宋光,张雪艳.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0):2465.

[9]张雨,朱英丽.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8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5):714-715.

持续价值 第9篇

我国的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 但发展较快, 2008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更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将成为21世纪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领域, 体育用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据统计, 2001年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5%,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而且我国体育用品也是出口创汇的一个重要产品, 体育用品业整体人均劳动生产率也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逐年稳步提高。随着中国体育用品业的飞速发展, 一些潜在问题也日益暴露, 如出口体育用品设计研发和销售渠道的主动权被外国掌控, 导致价值链上的大头利润被拿走;出口体育用品的经营管理粗放, 造成核心优势不突出, 整体效率差;信息化水平低, 资源整合能力差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如何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企业价值链以增强体育用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进而使企业形成并保持稳定而长期的竞争优势,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信息化时代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的内涵界定

价值创新是指企业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的, 不断改进其产品或服务, 从而使本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相对于竞争者而言, 能给顾客创造更多的效用。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是聚焦于竞争对手, 而要聚焦于不断满足客户需要, 不断实现从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的连续推进。因此, 从价值流的角度来考察, 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就是指各个行为主体:客户、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物料与设备供应商、贸易代理商、金融、物流等各类服务提供商以及担保机构和行业协会等一起工作, 以不断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和导向, 共同努力取得顾客效用最大化、厂商利益最大化和公共福利最大化的战略价值增值。

具体分析, 这种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是集中体现为一个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和导向的客户价值最大化的效用系统。系统外部是市场环境, 输入为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环境、法律等影响体育用品企业的诸多因素, 输出则为增殖后的最终价值。

其次, 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是以包括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载体而增殖的价值流。这种价值流的形式可以表述为基于作业链或活动链而存在的价值链、基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社会之间联盟而存在的价值集群、基于信息共享平台而存在的虚拟价值链或价值网络, 等等。价值流是价值创新的表象或形式, 业务流则是价值创新的实体或环境, 二者作为事物的两面, 阴阳相生, 互为依托。再次, 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的关键任务是其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和角色的重构, 目的是以新的方式, 由新的参与者实现价值创新。价值流和业务流主体合二为一, 因而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的秘密在于创新主体在关系 (供应商、商业伙伴、同盟者、公共机构、顾客以及竞争对手等之间) 与知识 (创新主体掌握的技能) 之间建立起越来越好的匹配。因此, 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的机理体现为由反映价值效用的分配与调适、选择与激励、委托与代理、责任分担与风险防范等机制和反映业务运营的作业分包与整合、信息沟通与业务协调、流程创新、绩效评价与监督自律等机制构成的体系。体系内各个要素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协同推进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

三、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的路径研究

1.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分解模式——业务分包虚拟制造。

体育用品制造是资金、原材料、技术和劳动力等综合要素密集型产业, 涉及多个学科, 多个行业。调查发现, 一些目前由企业自己承担并不属于自己核心专长的业务不但降低了效率, 而且对整体的价值创新产生了破坏作用, 因此, 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价值创新起到破坏作用的业务部门和业务环节的相关业务予以关闭、出售或外包。体育用品是由若干系统的综合集成, 构成的整件、零件、部件等数额惊人, 其价值创新表现为一条从拿订单到生产制造、交货和售后服务等业务集成形成的复杂价值链。这就必然要求业务分包, 充分发挥各个设备部件厂商的比较优势, 按照体育用品的特殊需要生产制造所需的设备部件, 而负责这些零部件生产和营销的厂家、商家也必然是相关方面的行家里手, 具备承接分包业务的资源和能力条件。因此, 这种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按照体育用品设计、建造、系统安装、物流服务等流程进行业务分包虚拟制造、分工负责以提高效率实现价值创新的模式就称为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链分解模式。在激烈竞争的体育用品市场上, 客户的需求千变万化。体育用品业务分包虚拟制造模式的出发点在于如何及时跟上市场需求变化, 如何在变化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体育用品业务分包虚拟制造企业在市场机会出现时组建, 在机会消失时解散, 强调的是临时的合作关系和价值链适度分离, 通过价值链分解实现战略价值创新。

2. 基于协调广泛社会资源形成的战略联盟价值创新集成模式——价值集群。

同行业内新企业的不断进入使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对本行业价值创新链条而言, 相对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和创新分支。然而, 要让这些分散的环节和分支创造出新的价值, 需要用战略联盟等形式把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 即通过市场机制集聚最优价值创新环节和分支, 形成价值集群, 创造出新的价值。在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竞争日益激烈的体育用品市场上, 这种集成整合的机会很多。

基于广泛社会资源形成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价值创新集成, 结成共生共存的多维联系, 可以有效地培育和增强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尽管竞争对手可以模仿联盟内某个体育用品企业的价值创新模式, 但它很难模仿整合不同企业价值创新模式形成的整个战略联盟的那种共生共存的独特联系, 这就大大增加了对手模仿的难度。通过体育用品企业战略联盟对所辖价值创新模式持续的改进和再设计, 战略联盟价值创新集成将为各体育用品企业从中赢得长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战略联盟关键战略任务常常布置在供应商、合作伙伴、顾客和相关公共机构中, 并重新安排他们的关系, 以动员新的联合体去创造价值, 因而形成了基于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的价值创新集群模式。这种价值创新集群表现出来的追求型、自我保护型, 协作型和创新型等基本组织特征有利于促进对联盟共同价值的认可和接纳, 提高这个组织绩效。

四、结论与启示

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价值创新就是要通过客户、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物料与设备供应商、贸易代理商、金融、物流等各类服务提供商以及担保机构和行业协会等的通力合作, 以不断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和向导, 实现由市场驱动到驱动市场的连续推进, 共同努力取得各方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增殖。这种价值增殖可以通过两条道路来实现, 即通过业务分包虚拟制造的价值链分解模式专注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协调广泛社会资源形成的价值群集成模式实现体育用品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价值创新集成。这对于正在步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杨再惠: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5 (1) :25~26

[2]周良君何冰: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12) :9~11

[3]邱晓德:世界体育用品品牌十项指标分析与我国实施名牌战略的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9 (1) :34~35

[4]赵剑:从跨国品牌看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体育科研, 2004, 25 (1) :22~24

[5]韩忠培:加入WTO对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机遇与挑战[J].体育与, 2005, 26 (1) :53~55

[6]宋伟:加入WTO与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体育经济, 2000 (6) :17~19

[7]叶佳春赵反修:体育用品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冲击[J].体育学刊, 2005, 12 (3) :42~43

持续价值 第10篇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的成本包括生产经营成本与资本成本, 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发生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 包括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它主要与生产要素市场相联系。企业资本成本发生于企业资本经营过程, 它主要与资本市场相联系。生产要素市场与资本市场共同影响企业成本。众所周知, 成本是一种补偿价值, 通俗地说, 利润就是补偿成本之后的剩余价值, 因此, 在许多人眼里, 利润意味着赚钱。这绝对是真理, 问题的关键在于代表赚钱的利润是怎么算出来的?这样的计算真的代表赚钱吗?其实, 现在人们所说的利润就是财务会计观念的利润, 它是财务会计规则的产物。可见, 利润是会计学“计算”出来的, 而不见得是企业创造出来的。

企业的资本来源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 现行财务会计对债务资本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区别对待, 前者尽管可能资本化处理, 但最终都作为费用处理, 后者却作为股利支付或利润分配处理 (这意味着先有利润、再分配, 至于是否分配那又是后话) , 由此, 导致企业可以通过调整资本结构人为地“创造”利润。如果进一步从成本补偿原理的角度分析, 财务会计观念的利润只是补偿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 并没有完全补偿资本经营的成本, 这样, 即便企业账面上出现巨额利润, 也有可能“亏本”经营, 企业非但没有创造价值, 相反, 还可能毁灭价值。

二、EVA的本质

1. EVA的本质

如何借助“慧眼”, 揭开企业利润的“面纱”, 从而透视企业是否创造价值呢?经济附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简称EVA) 观念就是这样“一双慧眼”, 尽管经济附加值观念目前很时髦, 但是, 学过管理会计的人都知道经济附加值观念并不是什么“创新”, 它不过是管理会计的“剩余收益” (Residual Income) 的另一个名称而已, 就基本内涵和思路而言, 经济附加值观念与剩余收益没有什么差别。即便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 经济附加值观念也绝非“新鲜事物”。美国会计学家罗伯特・N・安东尼 (Robert N Anthony) 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并在80年代发展了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 按其构想, 财务会计观念的利润便相当于当今的经济附加值。尽管经济附加值观念绝非“创新”, 还不是不能否认思腾思特公司 (Stern Steward) 的贡献, 思腾思特公司使经济附加值观念从理论走向实践, 并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财务观念, 并将越来越热”。

2. EVA的计算

经济附加值在数量上就是企业经营所得收益扣除全部要素成本之后的剩余价值, 因此, 经济附加值观念是一种“全要素补偿”观念, 是企业经过调整的营业利润 (NOPAT) 减去该企业为了产生利润而投资的资本成本后的余额, 其计算公式为:EVA=NOPAT-WACC×TC, 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EVA=EBIT (息税前利润) -At (占用资产平均数) ×Kw (综合资本成本率) ”, 按照这个计算公式, 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投资者要把钱投入其他企业, 而不是自己营运”的原因, 道理很简单, 投资者把钱投入其他企业, 就是期望该企业能够做投资者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 获得投资者自己所不能获得的报酬率。如果经济附加值大于零, 说明企业获得了超过投资者期望的投资报酬率 (企业不仅做了投资者自己无法做的事情, 而且还创造了价值) ;如果经济附加值小于零, 说明企业连金融市场一般预期收益率 (机会成本) 都无法获得 (企业没有做投资者自己无法做的事情, 更别说创造价值了) ;如果经济附加值等于零, 说明企业只获得了金融市场一般预期收益率 (企业只是做了投资者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还谈不上创造价值)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计算经济附加值, 即“EVA=资本效率×投入资本= (企业资本报酬率-综合资本成本率) ×投入资本”, 那么, 经济附加值观念这双“慧眼”的功能更为明显。企业资本报酬率就是企业能够做的事情, 而综合资本成本率就是投资者自己能够做的事情, 资本效率便是考察企业是否做了投资者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获得投资者所不能获得的报酬率的“试金石”。

三、企业绩效评价与EVA

1. 经营模式的改变:利润模式转向价值模式

从更深层次看, 经济附加值观念的流行标志着对企业的绩效评价已经逐步从利润观念转向价值观念, 由此可能促使企业经营模式逐步从利润模式转向价值模式。作为一种观念, 经济附加值观念引入企业并不是为了精确地计量经济附加值指标, 而是通过该指标的动态观察, 评价企业价值创造程度。因此, 我们应该从管理视角而非会计视角认识经济附加值观念, 以避免其思维误区。人们常说“评价什么, 就得到什么” (You get what you measured) 。经济附加值观念的管理哲学就在于引导企业创造价值以及衡量企业是否创造价值, 而不在于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也许, 这就是经济附加值观念的真谛。透过经济附加值, 人们可以判断企业是在创造价值还是毁灭价值, 企业经理人是价值创造者还是价值毁灭者, 1993年, 美国有6家巨型公司的总裁被董事会撤职, 这6家公司是大名鼎鼎的IBM、美国运通、通用汽车、西屋电气、西尔斯百货、柯达公司, 原因很简单, 作为这6家公司重要股东之一的加利福尼亚退休基金 (Calipers基金) 对管理层行使了否决权。他们采用的最主要的指标就是经济附加值, 每年他们把经济附加值表现不佳的公司总裁列入一个特别的“黑名单”, 其中的一些人可能被解职, 这迫使人们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是企业的价值。

2. 企业绩效评价模式的转变:

从单一财务指标 (利润) 模式转向含EVA的多维绩效评价体系

客观地说, 经济附加值并不是什么财务创新, 但是, 它却改变了企业管理行为, 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指标便造就什么样的企业管理, 即改变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就会改变企业管理行为。经济附加值指标促使企业经理人对企业所有资产都考虑资本成本, 从而促使企业经理人直接关注与库存、应收账款以及机器设备有关的成本, 更为谨慎地使用资产, 快速处理不良资产, 减少消耗性资产的占用量 (比如美国有些企业的总裁开始更换原先使用的豪华汽车, 以便减少消耗性资产的占用量) , 减少不必要的规模扩张。很多习以为常的观念将受到彻底冲击, 规模大不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除非经理人的确能完全收回资本成本。在美国, 采用经济附加值指标之后, 企业股票回购事项增加了, 把自由现金流量返还给股东, 由股东自己去投资。从另一个角度看, 考虑资本成本之后, 实际上就是把企业资产负债表转化为另一种支出项目清单。因此, 采用经济附加值指标可以促使经理人考虑资产负债表, 更为关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项目的利用, 而不仅仅考虑收益表。这对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前几年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热衷于“债转股”, 的确, “债转股”可以“立竿见影”地“扭亏为盈”, 但是, 如果没有以此为契机, 实现企业的经营机制转换, 充其量只是实现了“财务解困”, 而没有真正实现“体制解困”, 如果以经济附加值作为评价指标, 恐怕连“财务解困”都谈不上。我们必须思考:会计真实、完整吗?会计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 或者根本就是一门魔术?何谓赚钱?利润代表赚钱吗?经济附加值 (EVA) 能否取代每股收益 (EPS) ?如果说每股收益 (EPS) 归股东所有, 那么, 经济附加值 (EVA) 归谁所有?无论杜邦分析系统还是经济附加值都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财务评价。以利润为例, 企业发展战略、财务政策、营销政策都可以影响利润指标的信息含量, 尽管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经济附加值等指标对利润质量进行分析。显然, 我们将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构建在财务指标之上, 就会鼓励或驱使企业管理当局去人为操纵财务指标, 以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价, 这种操纵有时对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害是致命性的。

四、企业价值创造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以企业财务导向指标为基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前提是, 企业经营绩效的取得不能以损害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 然而, 这是一个悖论, 以企业财务导向指标为基础构建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怎能确保企业管理当局遵守这个前提呢?目前我们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绩效的好坏主要看利润。在中国, 到处都存在“利润至上”或“利润锁定功能”现象, 更要命的是许多事情都跟利润指标挂钩, 无论是评价企业经营绩效、企业贷款融资、公司上市和增资扩股, 还是国有企业的“脱困”或“扭亏为盈”乃至企业领导人的仕途与升迁等等, 无不与利润指标挂钩。因此笔者认为, 造成我国当前会计信息严重虚假的原因固然很多, 但是, 与其绩效评价指标过分集中在财务指标不无关系。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企业绩效评价指标是多维的 (财务指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那么, 企业人为操纵财务指标以谋取良好的绩效评价, 其效果就不大。同时, 多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也使企业管理当局人为操纵绩效评价指标的交易成本和难度增大。由此,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是催人奋进还是诱人作假?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都可以量化?如果可以量化, 是否采用货币尺度来量化最合适?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持续价值 第11篇

1 土地超持续价值概念引入背景

土地超持续价值, 指的是全球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背景下, 保证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利用土地信息系统, 升级土地利用方式, 将土地固定成文化符号, 形成生态价值、文化艺术价值、以及商业价值并保持长久的产出。要注意的是, 对环境的保护、代际关系的处理并不是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目标;强调土地集约利用, 同时强调土地现阶段的经济效益。不但要求通过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获得土地的生态效益, 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土地超持续价值追求的目标。

2 生态效益模块化

就生态效益而言, 合理的土地管理可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它可以通过改变单个作物和畜牧企业的管理或通过改变土地使用制度增加生态效益。将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等信息进行统计和更新, 并计入到农业地理信息系统里面。在某些情况下, 立法限制面源污染可能有利于更加多样化的生态高效农业;而农业产品溢价也会产自有着生态效用的系统, 如有机农业的奖励, 并提供为环境服务的补贴, 可能会通过这样的系统提供经济激励。通过建立对比的模型, 以合同的形式规定饲料和肥料, 将产品信息和区域环境的化学元素集散做统计, 建立农业作物和牲畜养殖场之间的联系。

生态效益应当从全球的角度来看, 例如稻谷生产, 需要全球共同应对一些挑战: (1) 针对病虫害的农药滥用现象日益严峻; (2) 粮食产量指标高压力下化肥过度使用; (3) 水资源短缺和频繁发生的干旱; (4) 广泛种植的土地日渐贫瘠。基于基因组研究的团队已经制定研究方法应对这些挑战, 建立基因全长c DNA文库, 应用表观基因组技术等, 开发被称为绿色超级稻的水稻品种。在需要持续增产和改善品质的前提下, 绿色超级稻可以抵抗多种昆虫和疾病, 营养, 高效率, 抗旱, 将会大大减少农药、化肥和水的消耗。大多科学研究都集中在种质鉴定和发现抗病虫基因, 提高粮食品质和产量, 采用的方法包括种质资源收集, 基因发现和识别, 基因芯片的差异分析和候选基因的转基因分析功能测试。可以预见, 这些战略和努力最终将导致绿色超级稻的发展。

3 城市城区及远郊项目开发中与环境协同发展

城市生物多样性在应对气候变化, 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提高城市居住区物种适应性有着重要作用。郊区和农村发展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自然资源退化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这一威胁, 节约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土地开发方式。这里分析远郊项目节约发展的主要方向为: (1) 鼓励投资, 多引入环保项目, 节约型计划开发项目; (2) 保护和限制远郊项目发展同行; (3) 根据产业和产品级别进行保护细分, 同时对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等级做划分; (4) 设置景观缓冲带, 缓冲工业或者商业区对连接的保护区的影响。这些方向探究为科研、土地利用规划以及保护实践的公共政策提供了框架。

大多数城市正在实施绿色基础设施项目, 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如雨水缓解城市高温干旱。这些项目的服务功效很少做过评价, 超持续价值理论强调为此类研究项目的设计嵌入评价机制, 用于评估和改善基础设施服务, 也将拓展城市生态知识。生态学家已经研究了大规模的绿色基础设施项目, 集成了假设驱动型的实验研究, 必须要整合多学科的知识, 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约束因子纳入到研究模型当中, 界定项目角色。

4 多维度深掘土地艺术潜力

城市土地所能创造的艺术价值同样惊人, 并且艺术价值能够长久保值而且源源不断产生土地效益, 露天咖啡馆, 特色商店, 酒吧, 艺术画廊等的不同业态也将出现, 可以增加城市的异质性。城市可以吸引知识工作者和人才的关键因素也包含优美的建筑、有艺术感的业态和优美的自然环境。

(1) 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就公园的经济属性值做过研究, 1856年到1873年间1300万美元投入到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中, 而这17年间有2.09亿美元的经济属性值增长是园区影响带来的。同样的,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田纳西州查塔努加面对失业率和犯罪率上升、空气污染等问题, 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通过获取开放的较高生活质量空间, 解决了以上那些问题, 经济属性值涨幅超过110亿美元, 同比增长127.5%左右。亚特兰大的奥林匹克公园建成后, 毗邻公寓价格平均上涨了11.5万美元/平方英尺。

(2) 中央公园研究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评估公园增加税收的结果。超额增长属性值是400万美元, 纽约市从中也获得了利润。物业税是城市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既可以为公园本身支付建设和维护成本费用, 并产生额外收入。此外, 税收收入会增加零售活动和旅游相关的开支, 进一步增加市政款项。在奥克兰市东湾地区的公园区内, 每年拉动约2.5亿美元在公园相关的采购。

(3) 土地艺术潜力会带来旅游相关的福利。调查表明, 退休人员如要移居, 他们对居所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排名前三的依次是秀丽的风景, 娱乐的机会, 和温和的气候。退休人员带来的收入会大部分消耗在他们的社区。他们增加了税基, 是“积极”的纳税人, 相对他们支付的税收, 他们使用更少的服务。例如, 他们向学区交税, 但不送孩子在那里。退休人员将资产转移到当地的投资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拓展当地存款基础, 有利于当地商业发展和工业融资。

土地超持续价值旨在协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 以更优化的土地发开利用方式产出更高的土地效益, 为人类提供更高阶的生活享受, 使得城市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更具联系, 并且创造长久文化财富形成文化循环。

摘要:阐述了土地超持续价值概念, 基于绿色经济基础上探索土地效益最大化的方法 , 并分别就生态效益、城市项目与环境的协同效益以及土地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阐述。引入了土地超持续价值的概念, 旨在探究新产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方式, 提高自然资源管理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土地超持续价值,协同,评估机制

参考文献

[1]肖景华.功能基因组与绿色超级稻[J].分子植物育种, 2010, 8 (6) :1050-1053.

[2]肖白玉, 邓宇鹏.试析土地利用3种理论的演进[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4) :2399-24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持续价值】相关文章:

可持续价值思维05-12

创造可持续价值09-01

浅析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清洁能源的应用途径与应用价值09-10

持续降低05-12

持续推行06-03

持续保护06-12

持续冷敷06-29

持续发热07-10

政策持续08-11

持续输注08-29

上一篇:艺术设计教育理论下一篇: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