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古文课程范文

2024-06-15

医古文课程范文(精选12篇)

医古文课程 第1篇

医古文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基础课程, 是研究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 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课程最早开设于1957年北京中医学院等几所高等中医药院校, 至今已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其开设对象也由本科院校扩展到医学类高职高专和五年制医学类高职校等, 其形式也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多种类型。而在高职院校中, 医古文课程或有或无, 且大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徐晓琳 (2014) 、刘红霞、胡波、王莹雪 (2013) 分别对高职校和高职高专中医药专业开设医古文的必要性及保障做了探索。另外, 周路红 (2010) 、赖文 (2003) 、王明强 (2013) 等也对医古文课程的内涵做了有益的分析。

医古文教学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价值不容轻视。谭素娟、赵鸿君 (2001) 、毛建雄 (2004) 、杜晓平 (2013) 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对医古文课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方法及必要性等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高职卫生院校开设医古文课程非常必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职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医古文课程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现状, 以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宗旨, 为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职卫生院校医古文课程教材开发

(一) 教材现状

目前本科院校最通行的教材是段逸山主编的《医古文》, 其内容翔实, 经历多次修订, 学术性最强。另外, 还有王育林主编的《标准医古文》, 蒋力生、林楠主编的《医古文》, 沙涛主编的《医古文》, 徐光星主编的《应用医古文》等等在各类大中专院校使用。面向本科生的医古文教材学术性强, 内容较深, 且容量大, 并不适合高职层次学生学习。目前, 就江苏省医药类高职校而言, 凡开设医古文课程的学校都编写了校本教材。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学校、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也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编写了校本医古文教材。这些教材也沿袭了传统体例, 分为文选和基础知识, 其中文选又从文体的角度分为医家传记、医论、医著序文等, 但是编写体系仍然是本科院校教材的简化版, 未能很好地结合高职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

(二) 我校《医古文》校本教材编写模式

1. 用人文精神串起模块内容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开展医古文教学, 教材必须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我们的校本教材, 在人文精神的主线下, 采用了模块教学, 重新调整课程体系, 也有利于研究性教学的实施。

2. 地方特色医古文资源的开发

我校所在地常州有著名的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 其形成可追溯东汉三国时期。常州孟河地区被称为齐梁故里,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历代名医辈出。宋代许叔微的《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 明代王肯堂的《六科准绳》也为学界经典。而将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医古文课程资源融入教学中, 并开展研究性学习, 如孟河医派名医故居考察, 这样的内容不仅具有地域优势, 而且对开发地方特色的医古文资源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的《医古文》教材以单元构成学习情境, 每个单元一个话题, 形成不同的中国古代医学文化主题, 为医古文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自主的知识建构转变提供文本基础。在这一个个学习情境中,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发现知识, 提高能力。教师也应该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探讨者, 在学生的学习中更多地充当指导者和参与者。

教材分名医篇、医德篇、医术篇、贡献篇和孟河篇五个单元模块。每一个单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文选部分, 根据模块选编了反映中国传统医药学文化的古文。“提示”简介作者生平及其成就, 并提示文章大意。高职学生文言文功底薄弱, 他们对古文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 所以选文注重故事性, 每篇文章皆人物形象生动, 情节神奇而曲折, 比如扁鹊、华佗等名医的故事性就非常强。这样符合职校生的认知水平。文章也不加注释, 只呈现全文翻译, 旨在让学生淡化令他们生畏的字词, 只要求学生能看懂大意, 领会精神即可。

研究性学习部分, 本部分旨在让学生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从而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指导。我们在这一部分为学生选择了一些有趣的选题, 和文学作品、神话故事、热门影视剧联系起来, 如神话传说中的名医事迹考, 二十四史中的名医事迹考, 古代小说中的名医故事, “悬壶济世”考, 大夫与郎中的由来, 《伤寒论》中的世界之最, 《本草纲目》的医学贡献, 《大长今》中的中医饮食疗法, 《红楼梦》中的养生之道,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医术故事, 《神医喜来乐》民间偏方考等等。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领悟到, 中医文化不仅仅是在晦涩的医书里, 而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源远流长。

语言文化知识部分, 主要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训诂学、语法学等传统“小学”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对于理解医古文中的一些语言现象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最后的附录部分包括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中国古代医学史年表、中国古代医官制度介绍以及研究性学习用表, 供学生学习时参考。

本教材的参考教学时数为36学时, 可以作为五年制高职药学、康复、护理等医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选修课。

三、高职卫生院校医古文课程应怎么教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很多学者对医古文的教学改革都提出了呼吁, 并进行了一些探索。近十年来, 出现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医古文教学改革探索。李京玉、韩一龙 (2014) 将PBL教学法引入医古文传记教学, 高湲、余泱川、范英丽 (2014) 运用古代医案辅助医古文教学, 张艳 (2007) 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医古文教学, 彭君梅 (2009) 将图表运用到医古文教学等。除具体的微观研究外, 王丽、阳利明、李佳、章红梅 (2010) 、周利 (2010) 、钟丽、张玮 (2009) 、傅海燕、赵鸿君、于恒、战佳阳、尚冰 (2010) 等从宏观上对医古文教学改革做了阐述。这些研究打破了原有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从激发学生兴趣、丰富课程内涵、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情感教育等多个方面对医古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做了积极的探索。

就医古文教学研究而言, 研究理念严重滞后于教育思想的更新。其课堂往往是语文课堂的翻版, 未能从根本上对医古文教学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目前, 高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而医古文内容艰深难懂, 用传统的授课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曾对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上过医古文选修课的学生152人进行了初步的问卷调查。问卷涉及的问题有:选修医古文课的原因、对医古文的兴趣度、医古文课程对本专业学习或职业发展的意义、医古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调查结果显示:近85%的学生选修医古文的原因是修满学分的需要, 只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是专业学习的需要;只有3%的学生对医古文充满兴趣, 绝大部分不感兴趣;90%的学生认为医古文对本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有意义;95%以上的学生不喜欢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认为应该进行教学改革。

(一) 医古文教学要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向学生自主的知识建构转变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相反, 他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择与加工, 而且, 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基于此,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为学生构建了多途径获取知识的平台。众所周知, 在网络时代背景下, 对于传统医古文语言以及相关文化知识的获取已经不是难事, 而传统的知识灌输无疑是与时代脱轨的。教师也应该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探讨者, 再指导学生选择一个个充满探索性的研究性课题, 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去发现知识, 提高能力。因而, 通过本研究, 可以对医古文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进行有价值的探索。

(二) 医古文教学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走向综合的人文素养的提升

研究性学习可以将医古文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富有探索性的课题, 让学生在具体的人物情境中利用多学科知识达到目标, 陶冶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论“情境说”理出了“物”激“情”, “情”发“辞”, “辞”促“思”的相互作用的联动关系。

医古文教学对于高职生来说, 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其人文素养, 陶冶其人文精神。而被动的接受、机械的学习即便使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 其人文精神熏陶所体现的人文气质是永远不能同步的。我们将医古文教学以“情境教育理论”为支撑, 让学生从一个个研究性课题中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 从而转移成学习的内部诱因。小组合作也增强了学习群体的信心, 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情感的相互作用和良性循环, 也有助于医古文人文精神的陶冶提升。

参考文献

[1]傅建萍, 熊德梁, 武文.医古文的课程性质及其定位[J].中医教育, 2011 (4) .

[2]徐晓琳.五年制高职中药专业高年级开设医古文课程的可行性研究[J].语文学刊, 2014 (2) .

[3]王明强.从“医”“文”关系谈《医古文》课程建设[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08) .

[4]傅海燕, 赵鸿君, 于恒, 等.《医古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8) .

医古文翻译 第2篇

1.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居二日半,简子寤。〔译文〕扁鹊说:“血脉正常,你们惊怪什么呢?从前秦穆公曾经如此,七天后醒了过来。现在您主君的疾病跟秦穆公相同,不出三天必然痊愈。”过了两天半,简子就苏醒了。

2.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译文〕假使像圣人那样预先洞察隐微的病情,能让高明的医生及早治疗,那么疾病可以治愈,身体可以存活。人们所担忧的,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忧的,是担忧治病方法少。

3.即如佗言,立吐虵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尙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译文〕病人就按照华佗说的去做,立刻吐出一条蛇状的寄生虫,把它悬挂在车边,想去拜访华佗。华佗还没回家,他的小孩在门前玩耍,迎面看到来客,便自言自语道:“好象遇到过我父亲,车边挂的寄生虫就是证明。”

4.佗语吴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译文〕华佗告诉吴普说:“人的身体要得到运动,只是不应当使身体疲惫罢了。活动后水谷精气得以消化,血脉能够畅通,疾病就不会产生,比如门轴不会腐烂就是这个道理。

5.即慨然曰:“士苟精一艺,以推及物之仁,虽不仕于时,犹仕也。”乃焚弃向所习举子业,一于医致力焉。〔译文〕(朱丹溪)便慨然地说:“读书人能精通一门技艺,用来推行由己而及于众人的仁爱,即使在当世没有出仕,也像做官一样了。”于是全部毁弃原先所学的科举学业,专心在医学方面尽力。

6.左丘明有云:“仁人之言,其利溥哉!”信矣。若翁者,殆古所谓直谅多闻之益友,又可以医师少之哉? 〔译文〕左丘明曾说:“仁德之人的教诲,它的益处真大呀!”确实如此啊。像丹溪翁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古代所说的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良师益友,又怎能因是医生而轻视他呢?

7.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译文〕医经是探究人体血脉、经络、阴阳、表里等生理特征,用来阐明各种疾病的根源,区别死生的界限,又用来揣度针刺、砭石、汤药、艾灸等施治的方法,调配成适合临证需要的各种药剂。

8.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译文〕经方是根据药物的寒温,衡量疾病的轻重,凭借药物的功用,依照气候感应的适宜用药情况,辨别五脏六腑所适用的各种性味的药物,制成寒凉与温热的药剂,用来疏通郁闭,解除蕴结,使身体恢复正常。

9.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译文〕只是竞相追逐荣华权势,仰慕权贵豪门,迫不急待地追求名利地位。重视讲究名利荣势等末节,忽视轻弃身体这个根本。使其自己的外表华美,而使身体憔悴。皮肤都不存在了,毛将依附在哪里呢?

10.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译文〕看当今的医生,他们不去思索医经的旨意,来扩大自己的医学知识,而是各承袭家传的医技,始终沿袭旧法。诊断询问病情,致力于言辞敏捷,能说会道。面对病人片刻,便处方用药。

11.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译文〕解除疾病的缠绕,摆脱疾病的困苦,保全真精,导通元气,拯救百姓到达长寿的境界,救治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平安无恙的;没有三个圣人的学说,是不能达到目的 12.庶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滢,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译文〕希望这本书能使医经的旨意显明于世,全面陈述阐发深奥的理论。正如众星宿高悬在天上,奎宿张宿等井然有序,又如深泉清澈明净,鱼类与甲壳类全能区分得清清楚楚。君臣和各族人民没有意外死亡的情况,而有延长寿命的希望。

13.予窥其人,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谭议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译文〕我观察他这个人,容貌润泽面有光彩,身材清瘦有精神,言谈兴趣浓厚有风趣。真是天下第一流的人。

14.兹集也,藏之深山石室无当,盍锲之,以共天下后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译文〕把这部书藏在深山石室中是不妥当的。为什么不刊印出版,提供给天下后代如杨子云那样研究《周易》写出《太玄经》那样的知音呢? 15.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慧明眼人欤?(译文)可是又有人把医学看成小道,连同《内经》这本书也像弁髦等无用之物一样地弃置,这难道是大智慧有眼力的人吗?

16.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有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译文〕后代若有像杨子云那样有学问的人,能怜惜我的辛劳并赐予指正,难道不是幸事中的又一幸事吗?帮助我完成这项工作的有德之人,谁说不是后来居上的我的老师。17.好学之士,咸知四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译文)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一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18.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立下高尚志向,仰慕古代名医,虚怀若古,效仿各家

19.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译文〕凭着渺小单薄的身躯,侵害他的不是一种途径;容易衰竭的身体,却内外受到攻击。人的身体不是树木石头,怎么能够长久呢?

20.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译文〕即使稍有觉醒,都在发病之初哀叹悔恨,却不知道在各种危险尚未出现时谨慎防范。这好像齐桓侯患了将死的病,却责怪扁鹊的先见之明,把感到病痛的日子,当作患病的开始。

21.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译文〕自古名医治病,多用活物来救治危重的病人,虽然认为牲畜低贱,认为人类高贵,至于爱惜生命,人类和牲畜是一样的。损害对方的生命来补益自身,无论物理人情都是共同憎恶的,何况人呢?

22.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

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译文〕又到病人家中,即使满目绫罗绸缎,也不要四下看;乐曲声响彻耳 旁,也不能表现出似有欢娱的神情;珍贵美味的食品轮流进献,吃着也像没有味道;各种美酒同时陈列,看到如同未见一般。

23.内摇其真,外劳其形,以亏其阴,以耗其生。宜收视返听于太虚之庭,不可专籍药而已之也。(译文)(你的病)是由于内部真气扰动,外部形体劳累,以致亏乏真阴,耗损生机,应该在清静虚无的境界中无视无听地休养,不能转、专靠药物来治愈它。

24.我瞻四方,何林林乎!州邑之间,其有贤牧宰能施刀圭之剂以振起之者乎?(译文)我远望天下四方,这种现象是多么众多啊!州县之中,难道有贤明官吏能施行灵丹妙药而使我广大民众振兴起来的吗? 25.危急之际,奚堪庸妄之误投?疑似之秋,岂可纷纭之错乱?一着之谬,此生付之矣。(译文)在病情危急的关头,怎能忍受庸医胡乱用药?在证候疑似的时候,怎能容许众多错误扰乱?一步的差错,病人的性命就断送了。

26.然必也小大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斯足谓之真医,而可以当性命之任矣。〔译文〕这样看来医生一定要心细、胆大、行为端正、智慧周全使他的才能全面,望、闻、问、切使四诊的应用全面,在接触病人时能够集中精神,当病情隐晦不清时能够洞察疾病隐微征兆的人,这才足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医生,才可以承担起拯救生命的重任。

27.或操是非之柄,同我者是之,异己者非之,而真是真非莫辨。(译文)有的人把持着判定是非的权柄,与自己相同的意见便认为正确,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认为错误,然而没有人能辨别真对真错。

28.如病在危疑,良医难必,极其详慎,犹冀回春;若辈贪功,妄轻投剂,至于败坏,嫁谤自文:此贪倖之流也。(译文)如果疾病在危重疑难之时,即使是高明的医生也很难说有把握,费城详细谨慎地诊治,还有希望治愈。这等人贪图功利,轻易地胡乱用药,等到病情恶化,便转嫁谤言,掩饰自己,这些是谈的无厌,冀求侥幸一类的医生。

29.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涓涓而悲也。(译文)天生一个不朽的人,可是他的子孙却一定要把他推到必然腐朽的地方去,这是我扰闷悲伤的原因啊。

30.圣学莫知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

(译文)最高明的学问没有什么比得上仁学,先生能用医术爱他的民众,使他们不因疾病而早丧,这就是孔子的老年人要使他们安宁、青年人要使他们怀归的学问。

31.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天下”之说为斤斤乎?(译文)您不用人们共同相信的医学成就为先人立传,却用人们共同怀疑的理学空言为先人立传,莫不是被“艺成天下”的说法拘泥了吧?

32.时朱彦修氏客城中,以友生之好,日过视予,饮予药,但日服而病日增。

(译文)当时朱彦修先生客居城中。由于同学的友情,每天来看望我,给我饮药,只是一天天地服药而病情一天天地加重。

33.闻之善赠人者以言,其永矢勿谖者亦以言。不肖侏儒未足为先生重,窃以识明德云尔。(译文)我听说善于赠人的人凭借言语,那发誓永远不忘的人也是凭借言语。我微不足道,不值得被先生器重,只是私下用来记住先生完美的德行罢了。

34.子南晨诣,愠形于色,咎以轻用河车,而盛称此友先识,初不言曾服凉药,且欲责效于师,必愈乃已。

(译文)孙子南清晨到沈医师处,怒形于色,责怪沈医师轻率地使用河车,而大赞这位医生先知,从不说曾经服用凉药。并且要向沈医师求取疗效,必定痊愈才肯罢休。

35.又有医人工于草书者,医案人或不识,所系尚无轻重,至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者约略撮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可否相约同人,凡书方案,字期清爽,药期共晓?(译文)又有对于草字擅长的医生,医案人们有的不识,关系到的问题还不紧要,至于药名,那么药铺中的人难道都能认识草字吗?

医古文课程 第3篇

关键词:小古文;诵读;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一)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1.学习要有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不是一日之功。在校园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早读、午间和下午的时间为孩子们营造古诗词学习的氛围,让古诗词的学习融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古人云:功夫在诗外,课堂上相互研讨固然重要,课余时间也要提倡彼此为师,互相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2.方法要有吟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寶,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

3.习得要有宽度

巧用宽度,提升实效。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飞跃。这里所指的量不仅是时间上的,更是指古文素养的形成要浸润于不同题材和不同角度的作品赏析。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1.课程建设的需要

通过对小古文班本诵读微课程开发,班级制定了小古文班本课程的目标,明确了课程开发的方法和课程实践的途径以及过程。小古文班本诵读微课程的开发,推动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的研究由“怎么教”转变为“教什么”。因此,它不仅丰富了班级课程体系,形成了班级特色,扩大了学生课程选择的余地,还提升了教师课程开发和设计的意识。

2.教师教学的需要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小古文教学现状的分析,提炼出小古文的教学理念,总结出小古文课程的教学方法。试图通过收集一些小古文的优秀课例,给一线教师带来新的教学理念以指导小古文教学实践,丰富小古文教学方法。

3.学生学习的需要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想学生在小古文学习方面有所提升,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的补充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古文,让学生掌握小古文学习的能力。通过小古文教学实践的研究,探究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内容

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编排上。小古文虽为文言文形式,具有文言文的韵味,但是它浅显易懂,“一般是小家小作,或大家小作,或名家小作;小古文是小故事,不是很深刻;小古文有情趣,很好玩;小古文半文半白,易读懂。”这种短短的、浅浅的文章,学生既喜欢读也乐意读。甚至,老师可以把小古文作为给孩子们的一种奖励,在表现优秀或者完成作业后,以一种嘉奖的形式给学生上小古文课。

(二)研究途径

1.朗读课程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读效率高但一般情况下时间较为短暂。所以课前2分钟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由班级领读员带着一起诵读。一领一读,容易实施,每节语文课上都可以做到,但只要坚持下去,积少成多,也是积累了小古文知识和提高了小古文文化素养的这种方式。

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主要是小古文社团课时,以课堂教学的方式学习小古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发挥主导作用,展开教学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学得有趣,进而开始愿学、爱学小古文。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

(一)诵读法

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诵读。小古文的学习更加离不开诵读,而且更加注重诵读形式和诵读效果。诵读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如:配乐诵读﹑吟唱﹑小组诵读等,灵活使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诵读效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深理解,增强语言,熟读成诵是小古文学习的利器。

(二)习作法

小古文的学习不仅要通过诵读,练笔也是必不可少。通过练笔,学生将文言独特的句式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在不同的年级,可以采取不同的练笔方式,难度随年级加大。

(三)表演法

课堂中的表演指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在表演中得到更加充分的体验。表演的形式有片段式表演、综合性表演、创造性表演。小古文课堂上常用的是片段式表演。教学过程中就某一角色做的一个动作、说的一句话进行表演。表演能够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并且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深受学生喜爱。

四、总结

通过研究,笔者找到了小古文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实践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影响,也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当然,由于笔者自身能力的局限,对课程的认识比较浅薄,研究的维度不够合理,对小古文课堂的分析不够深入,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

参考文献:

医古文课程 第4篇

1 传统教学困境中的高职医古文课程

自20 世纪60 年代北京中医学院等中医药院校开设医古文课程以来, 其教学沿袭了中学文言文“串讲法”的传统, 力图以知识的浸染提高学生医古文阅读能力。这一传统教学方法有其合理之处: (1) 在信息资源匮乏的时代, 学生无法通过有效途径实现自主学习, 只能依靠教师的传授。 (2) 我国古文教育有着几千年重记忆的传统, 认为知识记忆量的增加必然会使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趋于娴熟。但在信息爆炸的新时代, 学生更需要的是方法论知识和实践探索能力, 因而传统高职医古文教学普遍陷入了困境: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将文章中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而学生则毫无兴趣, 昏昏欲睡, 即便是机械记忆的知识也随时间的推移遗忘殆尽, 更不必说阅读能力的提高。

自然主义教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首先你要记住的是, 不能由你告诉他应当学习什么东西, 要由他自己希望学什么东西和研究什么东西;而你则设法使他了解那些东西, 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 向他提供满足其愿望的办法。”[2]鉴于此, 医古文教师也意识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强调学习意义建构, 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如将PBL教学法引入医古文传记教学[3], 用古代医案辅助医古文教学[4], 运用图表到医古文教学[5]等。但是教学方式的“小修小补”并不能完全使医古文课程在信息化时代焕发活力, 原因有两点: (1) 课堂时间有限, 而医古文典籍浩如烟海, 仅仅“巧妙地讲授”几篇经典的文章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传统教学模式不改变, 学生主动性得不到发挥, 医古文课程就难以走出以识记为主的“泥潭”。

2 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职医古文课程的理论审视

传统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关注。研究性学习虽然在理论上尚缺乏宏观构建, 但其能够广泛吸收各学派思想且具有强烈的实践意识, 因而备受欢迎。高职医古文课程将这一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也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但从整体上重构医古文课程教学模式, 则需要从理论上将其审视, 从而寻找到最符合高职医古文课程的教学方式。

2.1 高职医古文课程的知识观阐释

古今中外, 知识观的阐述众说纷纭。在“知识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上, 新旧知识观有着截然不同的阐释:旧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 而新知识观则认为知识也包括实践本身。从教育学角度来看, 知识观对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 新知识观注重实践的特征也隐含了其在学习方式上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必然性[6]。

2.1.1 旧知识观影响下传统医古文知识的特点旧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客观性, 是现行医古文教学大纲确立课程内容的主导思想。课程内容分为语音类、文字类、词汇类、语法类、文献类、文化类、工具书类等, 分布在医学文献之中, 以文章为载体, 就“文”而寻找“知识点”, 缺乏系统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很多教材编写了传统“小学” (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等) 的章节, 试图将零散的医古文知识点贯穿起来。然而, 传统“小学”本是汉语言文字学中被誉为“绝学”的学科, 对并无古汉语背景的医学生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

作为“医”和“文”的交叉学科, 医古文课程应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其理由包括: (1) 如果医古文仅仅是为了解决阅读障碍, 该学科则完全失去了独立性, 寄生于传统语言文字学之下即可。 (2) 医古文教学承担着传承传统医学文化、提高医学文化素养的学科任务, 其知识背景是整个传统文化, 应该具有更深厚的内涵。 (3) 现行医古文教学在旧知识观的影响下忽略了认知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 缺乏活力和再生力。因此, 让医古文课程在新知识观的审视下正本清源、重构应有的课程内容迫在眉睫。

2.1.2 新知识观审视下高职医古文知识的特点刘勰在 《文心雕龙》里说:“岁有其物, 物有其容;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人是生活在现实而具体的世界中的, 知识最初产生于生活境遇中, 也只有因“情”才能“发”。西方学者在批判旧知识观的同时, 也强调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文化情境中, 并且只有在这种情境中才能得到辩护和确认[7]。因此, 我们在高职医古文教材编写中, 以一个个具有文化色彩的话题为主线, 如“古文献中的名医”“说古谈今话医德”“只言片语见奇方”“序文之中谈贡献”等, 力求激发学生的“情”与“思”。

学生在话题导向下开展研究性学习, 必然是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语言文字等知识的习得变成了自主认知过程, 而研究的话题最终以论文、调研报告等形式呈现, 拓展了医古文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合作探究掌握课程所要求的显性知识, 还可以得到更多的隐性知识, 如方法论知识和充满个性化色彩的知识。在成果汇报展示中, 这些知识得以分享, 经过讨论研究, 实现螺旋式发展 (见图1) 。

2.2 高职医古文课程的学生观阐释

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知识的旁观者转为知识的发现者, 转变客观接受的知识观, 建立主观建构的知识观, 这势必会引起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学生观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 以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和杜威的“学生中心论”为代表。“学生中心论”通常被认为最符合当今教育发展潮流, 是研究性学习的学生观理论基础。因而, 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起点、学习风格等, 可以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重要参考。

2.2.1 高职生特点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和研究生, 其认知水平与后者存在一定差距, 学习风格仍属于依赖型。这对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一个挑战。医古文知识体系中的语言文字部分是文言文学习的延伸, 学生单纯理解文本并无太大困难, 难度在于高职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利用各种语言文字理论及其他方法解释、分析、研究课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另外, 学生文字表述能力相对缺乏也成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阻碍因素之一。因而, 制定适合高职生的学习方案, 并在学习中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

2.2.2 构建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对高职生学习特点的分析, 我们认为, 以小组方式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开展之初尚不具备条件。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曾遭遇两个困境:一是小组合作往往流于形式, 研究的任务落到少数人身上;二是缺乏对搜集信息的再加工和自我认识, 研究成果往往是他人成果的拼凑。

因此, 我们认为“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并无优劣之分,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必然会在争论中走向深度融合。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就从自身出发走到了其反面[8]。为此, 我们建立了师生共同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潜能和教师作用。其优势如下。

(1)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当学生的课题研究陷入困境时, 教师可以成为点拨者和咨询者。如在医古文研究性学习中, 如何利用最有力的论据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是学生最容易遇到的难题, 而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容量远远大于学生, 这时, 指而不明的点拨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

(2) 教师的参与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研究小组中的学生个体是多样化的, 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 有的善于思考, 还有的比较勤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任务并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使研究小组的合作更有效,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发挥潜能。

(3) 教师的参与可以捕捉研究性学习中的生成性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教师永远想象不到的。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了新观点或发现了新材料, 教师的参与能够适时捕捉这些闪光点, 丰富研究性学习案例。

在高职医古文研究性学习中,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 也不是事不关己的旁观者, 而是指导者。从这一层面来讲, 教师是方法的中心, 学生也是研究的中心, 他们是平等的。

2.3 高职医古文课程的课程观阐释

任何一种课程观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知识观和学生观。传统课程观过于强调客观知识体系构建, 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这一弊端在医古文课程中表现尤为明显:首先, 传统医古文课程根基不深, 游离于“医”“文”之间, 未能根据课程价值目标构建课程内容;其次, 医古文教学未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无语言学背景的医学生普遍觉得该课程太枯燥艰深。

2.3.1 构建“医”“文”结合的高职医古文课程内容医古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过于注重语言文字学习, 变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延伸;二是过于注重中医学知识拓展, 变成了中国古代医学史。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呢?前人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段逸山先生主编的《医古文》教材, 堪称经典[9]。 (1) 选文注释旁征博引, 不妄加揣测, 既引古代注疏在语言文字学中的观点, 又据其他医学典籍原文对某些医学名词加以旁证补充。 (2) 基础知识介绍中, 无论是工具书介绍还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语法学等传统“小学”的讲解, 都能以医学相关例子加以佐证, 很见功力。这也为构建高职医古文课程知识目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考, 即将医学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统一起来, 并主张学生自主探究。

因此, 我们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文选的注解只是一个例子, 在教学中应当得到进一步补充。在这一总体目标要求下, 可以让学生继续寻找例证, 不断丰富医古文教材语言文字学和中医学例证, 实现在尊重经典基础上的“医”“文”结合。另外, 由于段版教材编写较早, 还未吸收近年来最新的语言文字学和医古文研究成果, 这恰恰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留下了空间。

2.3.2高职医古文课程的定位医古文课程已经走过近60年的历程, 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 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定位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而有所不同, 是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如中医药专业本科生阶段的医古文课程就应该从专业课角度制定课程标准, 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而医学类职业院校则要突出社会应用性。就高职院校而言,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是我们的办学理念, 所以无论作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还是选修课, 医古文课程都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和职业发展。据此, 我们将高职医古文课程总体目标定位为: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五年制高职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高职医古文课程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现状, 以提高其医学人文素养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宗旨。

课程开设形式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如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五年制高职院校, 有康复治疗技术、药学、护理等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中尚未明确要求开设医古文课程。但《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语文专业选修课, 我们在这个框架下制定了医古文课程标准, 并在康复治疗技术、药学专业中以专业限选课形式开设。其合理性包括: (1) 学生经过两年的语文课程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 能够自主阅读相关医古文; (2) 这两个专业都开设了中医学基础专业课程, 也急需医学文献的学习作为理论补充; (3) 药学类专业职称考试中医古文是内容之一, 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2.3.3 高职医古文课程的实施高职医古文课程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课程实施要紧扣研究性学习这一教学方式。课程实施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本文就教材编写和课程评价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以揭示研究性学习背景下高职医古文课程的创新。

(1) 教材编写。医古文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观要求教学内容的情境性, 这样才能打破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 将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和归宿。为此, 我们的教材鲜明地突出了这一要求, 教材框架见表1。

如表1 所示, 我们所选的文章注重“医”“文”结合, 既涵盖了医论、医话、医案、医家传记, 也考虑到中国医学史的发展, 包含了从先秦到清末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医学名家。就文选来看, 教材保留了一些经典文章, 如《扁鹊传》《华佗传》《大医精诚》等;也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内容, 如 《叶桂》《董奉》《卫德新之妻案》等, 虽选自笔记野史, 但十分生动, 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此外, 将孟河医派这一地方特色医古文资料融入教材, 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调查研究, 增强了课程的活力和开放性。

(2) 课程评价。传统医古文课程教学注重结果评价, 通常以量化形式考核学生古汉语词汇量, 并通过篇章理解检验学生古籍阅读能力, 这无疑有其可取之处。但如果学生仅依靠机械记忆完成考核, 则与课程初衷背道而驰。因而, 我们除量化考核外, 还注重过程性评价。为此, 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时间统计表、方法和步骤阶段评估表、活动情况记录表, 并为每个研究小组建立档案袋, 便于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在结果评价方面, 我们制定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审表, 并通过教师评价、小组互评、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传统医古文语言文字知识则通过建立课程考核题库, 创建情境化闯关模式, 多次进行测试, 并与传统考核方式进行比较, 从而不断优化。

3 结语

传统医古文课程在新知识观的审视下发掘出的巨大价值, 必然会使教育者的学生观和课程观发生根本转变。也只有这种变化才会使沉淀了几千年的医古文知识不再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材料。作为师生而言, 将新知识观、学生观、课程观付诸研究性学习这一富有实践精神和探索勇气的教学方式, 其收获必然是巨大的。正如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参考文献

[1]杨翔, 张丽梅.“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沿革概述[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1) :217-219.

[2]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3]李京玉, 韩一龙.PBL教学法在医古文传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9) :100-101.

[4]高湲, 余泱川, 范英丽.医古文课程导入古代医案教学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18) :85-86.

[5]彭君梅.图表在医古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 (3) :110-112.

[6]王升, 高吉魁.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科学, 2002 (4) :7-10.

[7]王鉴, 安富海.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研究, 2007 (8) :63-68.

[8]吴木营, 罗诗裕, 邵明珠.当代教育理念中“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哲学思考[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2 (6) :90-93.

医古文学习心得 第5篇

正如俗话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现代汉语是这样,古代汉语更应如此。

初学者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默读,更重要的是要朗读,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含义,才能理解得深,记得牢。对于一些文理优秀的文章,最好能全篇背诵,如“大医精诚”、“《伤寒论》序”等都是较好的思想教育篇。既学到了语言,又学到了思想,实为一举两得。

医古文课程 第6篇

关键词:医古文教育;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8-0080-01

医古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了千百年中华医学文化积累的精髓。高职医学院校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肩负着继承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任,不能忽视医古文的功能价值。

一、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传统民族文化爱国情怀

医古文是我国古代医学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健康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神医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世界药学的瑰宝等等。医古文内容博大精深,有科学的医学理论,有精湛的医术,有丰富的药学。医古文所蕴含不仅是传统的医学,更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医古文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包涵了大量的唯物论与辩证法,蕴含了大量的人生哲学观。如天人合一、阴阳协调等。总之,医古文不仅有传统的医学,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学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智慧与审美价值。我们应教育高职医学生,要能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医学的伟大成就,深刻明白中华民族是伟大、勤劳、智慧的民族。全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民族文化,才能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对民族的爱国情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努力。

二、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观

“德为术之先,德为医之本”。高职医学生作为继承弘扬医学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拯救天下含灵之苦”的神圣职责,必须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医术精湛,又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和艰巨任务。高校教育,应是直接塑造认得思想、道德、精神世界的教育,使灵魂净化的育人教育。古代医学前辈,以医为神圣医学,以拯救天下含灵之苦,普洒甘露到人间为己任。他们以治病救人为医德风范,鄙视荣华富贵,以毕生精力奉献于医学。例如张仲景所处时代,医学地位低下,世人瞧不起学医之人。但社会又瘟疫蔓延,生灵涂炭。张仲景弃官为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坚忍不拔之志完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流芳百世。神医华佗至死不忘医生救治生命的神圣职责,把自己多年行医经验写成书交给狱吏,说:“此可活人”。医学前辈以他们高尚的职业情操与精神,对我们培养救死扶伤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现代医学人才,使我们的医学人才能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高尚德操具有巨大的感化作用。

三、有利于培养高职医学生人文精神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要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使医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塑造自己,使其成为只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我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仁”,要有仁爱精神。古代医学提倡“医乃仁术”,行医者要有“大医精诚”的素养。古代医学前辈李时珍在治学上精勤不倦,历三十年著成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孙思邈《大医精神》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对待患者要以“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侧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对待功名利禄不能“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这些立志于医、仁爱救人、精研医术、精勤不倦、勇于奉献的医学人文精神对我们培养有又红又专的现代医学人才具有巨大的榜样鼓舞激励作用。

以医古文为教学载体,是颇具医学专业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把医古文教育作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我们应使高职医学生能了解古代医学的辉煌成就,感悟古代医学前辈的仁爱精神。我们应科学客观理解和把握医古文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段逸山主编.医古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新课程标准下古文课堂教学研究 第7篇

古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 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 相比之前的教学大纲,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方面都有革命性的变革, 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探究, 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7_9年级学生在古文学习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70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生在古文学习方面的要求则进一步提高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由此可见, 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文教学的要求是明确、具体的, 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 对诗词文章的阅读理解和背诵、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取都有期待。因此, 这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实现注定要采取不同于以往的新的途径。

2 新课程标准对古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2.1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是建构的传统教学观指导

下的古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古文知识的传递或复制, 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追求“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就成为一种必然。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的讲解, 学生一点一滴的记录, 师生都很忙碌, 都很疲惫, 效果往往都不尽如人意。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教学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 建构主义正日益成为古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古文教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和教师课堂角色的变化:学生不再是以往所充当的古文知识的容器, 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 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 是建构的合作者, 由师生一起对课堂进行建构。且不再以作品内容为中心, 内容只是用来进行建构的材料, 真正的中心是学生。在学习古文时, 通过文本解读, 唤起、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 实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比如在讲授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时, 师生一起对岳阳楼进行了建构, 首先在共同解读文本过程中, 形成了一张认知地图: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洞庭湖的景观———作者的内心表白。在深入解读过程中, 反复诵读、品味描写洞庭湖景观的美文, 观看相应的图片、视频, 文章内在的节奏、鲜明的画面激发了师生的情感, 都好像身临其境。在此情形下, 最后一段“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似乎来的水到渠成, 师生一起完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建构。

2.2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古文课堂教学的

生成性是指师生在学习作品时体现出的生活性和生长性, 师生双方都以自身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在文本、对话以及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生命的意义, 进行人格塑造。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设”, 预设可以使得教与学的过程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处理有条理。但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教学要求个性化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因此仅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 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拓展外延, 在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生成。古文教学中的生成伴随着对学习内容或既有观点的质疑, 比如《六国论》中, 开头第一句, 苏轼把齐、楚、燕、韩、赵、魏被秦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四个字“弊在赂秦”, 当然他的意图是对宋朝的统治者进行讽谏, 指出宋朝向金、西夏大量进贡金银布帛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 有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它们向秦国各地求和吗?其实很多教师也对这个观点持有异议, 于是在学生提出质疑后, 教师因势利导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 随着讨论的深入, 大家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相关文章和学过的历史知识、政治理论, 各抒己见。这一过程不在教师预设教学内容之中, 却是学生参与程度最深的部分, 学生们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重新解读, 并且表达了自己对六国先后灭亡的惋惜和对秦国统一中国的肯定, 情感因素、认知因素都得到了新的生成, 并在生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3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是探究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 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1]

探究是一种本能, 学生天生就是一个探究者。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建构的新认知也真正的属于学生, 探究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所有学过的知识和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 探究是一个知识和能力整合的过程。古文教学中能否应用探究式教学, 一直是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 古文本身繁难的特点决定了它不适合探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能因为古文学习有其特有的难度就放弃或否定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教材古文部分所选作品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 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在学习时, 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么怎样在古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呢?教师首先要恰当选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使得探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好的起点和环境。同时, 教师要根据古文本身的特点, 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激发探究的兴趣, 体验探究的乐趣。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感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和表达, 指导他们选用正确的探究方法, 促进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突破已有的认知结构, 自主创新, 自主搭建与文本的对话平台。再以苏轼《六国论》为例, 当学生对苏轼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提出质疑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式学习, 在探究中, 不同的分组侧重不同的角度, 有的从合纵连横的角度探讨秦国策略成功之处;有的从政治的角度, 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由此导致秦国国力增强, 最终统一六国, 并联系我国当代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说明祖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最终统一的必然性。有的探究小组从六国身上找原因, 内部不和, 不团结, 被各个击破, 并由此得出团结才有力量的结论;还有的小组从用人的角度来探究, 六国用人往往不得当, 如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赵国四十万将士被坑杀, 严重削弱了抵抗秦国的力量, 而秦国则往往用人得当。

2.4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有声有色”的“有声有色”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古文教学中要突出“读”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指古文教学中要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应用, 用音频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古文学习方面, “读”甚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熟读成诵”是古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渐进式学习方式。《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诵、言语”[2], 其中的讽诵指的就是吟诵古文。很多古文作品通常都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节奏感, 读的时候琅琅上口, 便于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 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明显强于单一感官参与时的作用, 学习效率和效果能得到显著提高。诵读古文时, 视觉、听觉、大脑、发音器官同时参与, 使得诵读的过程无形之中变成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初步完成了文本对象化和读者对象化。

摘要:国务院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为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新课标指导下, 古文课堂教学也要注意建构性、生成性、探究性, 同时要考虑内容本身的特点, 做到有声有色。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古文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医古文课程 第8篇

一、《福泉山之蕴——古文化读本》的基本结构框架

我校在调查分析本校师生以及社区资源的实际情况后,于2005年12月开始组织区级立项课题“福泉山之蕴——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明确提出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的主题为“福泉山之蕴”。我们充分依托“福泉山遗址”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地区资源优势,通过开展“福泉山古文化”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了解福泉山的人文地理、名人轶事、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及一些出土文物有关的知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刚正勇为、诚信为本、敢为天下先的优良品质,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的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

二、《福泉山之蕴——古文化读本》的三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1. 课题研究学习方式

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成立课题组,选择探究小课题,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搜集、分析、整理福泉山文化的信息,写出探究小论文、研究报告和体验文章等,然后在学校和班级中进行交流和展示。

2. 活动体验学习方式

我们根据《福泉山之蕴——古文化读本》的相关内容,学校大队部设计了一个“走进福泉山古文化”活动,2006年被区教育局命名为少先队品牌活动。活动包括:“福泉山之蕴”夏令营活动以及假日小队探究活动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创作出有新意、个性化的作品。

3. 图文阅览学习方式

医古文课教学中的多元渗透 第9篇

1 寓医德教育于教学之中

医德, 是医务人员所应有的行为规范, 是医药工作者对待患者的态度和责任心问题。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德, 是考量一名医学工作者是否合格的准绳。一名高明的医生不仅体显在他精湛的的医术上,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为人称道的医德上。规矩行医, 善待病人, 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 这些高尚医德的培养, 非朝夕之功, 应该从学医的第一天就开始。对一名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 如何做一名医德高尚的医生是模糊不清的。因此, 在进行医古文教学的同时渗透医德教育,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逐渐培养他们良好的医德是非常必要的。鉴于此, 我在平时的医古文教学中,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医德教育的渗透。

1.1 明贤高风以启心志

几千年来, 前贤璀璨, 名医辈出, 大凡名医, 不仅医术精湛, 而且医德高尚, 他们不仅起沉疴于膏肓, 且济苍生于危难。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想百姓所想, 急百姓所需, 任长沙太守, 在公务繁忙的情况下, 尚与每月初一、十五敞开县衙府堂为民诊病, 并有经典《伤寒杂病论》流传于世, 造福人类, 善莫大焉。唐代孙思邈为人治病“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不得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 深心凄怆, 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 一心赴救, 勿做功夫行迹之心。”一篇《大医精诚》流传至今, 成为医生的座右铭, 感染陶冶了一代代医务工作者, 至今同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金元时期朱震亨医名四方, “四方以病来迎者”络绎不绝, 辐辏其道, 朱震亨都前往赴治。元末明初贾思诚留治张君疾病“数年之久而不厌者”, 且“左之右之, 扶之掖之, 又从而调治之”。如此之类, 不胜枚举, 这些名贯古今的大医家以他们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 在中国医学史上名垂千秋, 大放光芒。

1.2 庸医败德以示借鉴

漫长的医学史上, 同样有为人不齿的庸医的劣迹。医古文教材中提到, 其一:不学无术, 浅尝辄止, 略知脉象的“浮沉迟数”, 稍明药物的“寒热温凉”, 就“大开铺肆, 高揭榜额” , 草率行医, 遗人夭殃。其二:贿赂权贵, 投机钻营, 介以进身, 日播虚名。其三: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目不识丁, 诡言神授秘传, 自欺欺人, 杀戮百姓。其四:望闻问切, 漫不关心, 枳朴归芩, 到手便撮, 轻视医事, 草菅人命。其五:医人相轻, 嫉妒性成, 排挤为事, 离心离德。诸如此类, 亦还很多。这些人严重败坏了医生队伍的形象, 成为人们所唾弃的对象。通过以上正反两方面的教育, 使学生明白医德的重要性, 知医德之于医学, 犹精神之于形体。缺少高尚医德的医生, 如同没有精神的干尸。教育学生, 从现在开始, 就时刻注意养成良好的医德, 高尚的情操, 以仁爱之心治病救人, 牺牲自己, 奉献病人。燃烧自己, 照亮他人。

2 寓专业知识的学习于教学之中

对医学生来说, 自进入大学校们之后, 他们就渴望得到医学专业知识, 而专业知识的获得, 除依赖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 应渗透在各门功课的课堂教学之中。中国古代名医名家诊治疾病的经验绚丽夺目, 它们都集中保留在古医籍中, 医古文教材本身就选编了大量案例。我在医古文课的教学中不僵化解文, 不呆板讲字, 适时的与医学知识相结合, 或温故, 或知新, 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温故而巩固知识

通过讲解案例, 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中医基础知识。本人在教授医古文课时特别注意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内容的讲解解释, 以与部分学过的专业知识相衔接。①华佗做胃肠手术, 断肠湔洗, 缝合刀口, 外敷膏药, 四五日好转, 不觉痛, 一月之间, 即平复矣。告知学生, 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 我国的外科手术已经非常成熟。②在讲解《大医精诚》时, 讲解疾病的病机与病症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共性中有个性, 个性中有共性;有病机相同而病症不同的, 有病症相同而病机不同的, 这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并一一举例说明。如华佗对李延、倪寻“俱头痛身热”的同病异治法;在讲中风时, 因其病因不同而治法亦殊的同病异治法;丹溪翁的以通肺窍治男子小便不通, 和肺经痰阻, 卫气被遏用宣肺通窍的异病同治法。③在讲《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和《大医精诚》时, 讲解中医治法的正治与误治, 强调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等正治方法, 讲解以热增热, 以寒增寒, 盈而益之, 虚而损之, 通而彻之, 塞而壅之等的误治, 使学生加深对中医治法的了解和认识。

2.2 发新而拓展视野

对未曾学到的医学知识, 通过讲解案例, 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知识, 初发童蒙, 潜移默化, 刻以印象。①在讲丹溪翁治妇人病癞, 教育学生, 世人称“癞疾”之难治, 是因为“不守禁忌耳”。治此贫居妇人, 及其他患皮肤病病人时均应严守饮食禁忌, 让学生及早知道这是治疗皮肤病的常识。②华佗对一郡守的“多受其货而不加治, 无何弃去, 留书骂之”的精神疗法。让学生了解治病不仅仅是吃药打针做手术, 精神疗法同样是祖国医学的精华。③华佗在施用针刺方法治病时, 不留针, 得气便拔针, 收效同样奇特, 与现代针刺研究结果完全吻合。

通过在医古文教学中对医学知识的传授, 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中医药文献的学习法, 掌握中医药古籍常用词语、古汉语的系统基础知识和随文解词、断句、语译及文意解读等的基本技能, 而且初步学到了一些医学知识, 加深了对医学专业的感性认识, 进一步加深了对专业思想的巩固。

3 寓人格教育于教学之中

人格是人的处世哲学。人格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集中反映, 是理想和追求的外部表现, 是一个人灵魂的折射。具备什么样的人格, 也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千百年来, 多少英雄豪杰高风亮节, 坚贞不贰, “良将不怯死以苟且, 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多少仁人志士大节不夺, 一片丹心, “君子不陨节以干荣, 不诡道以徼誉”, “时穷乃见节, 一一垂丹青”。正是凭借这种人格的力量, 他们“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战胜各种困难, 弘扬光明, 抵御邪恶, 留下一串光辉的足迹。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 人们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应该持有何种生活方式, 在精神上应该怎样具备一个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 并弃恶扬善, 怎样处理物质与精神之间、奉献与索取等之间的关系, 是考验一个人的人格高尚与否的试金石。医古文教材中选取古代诸多名贤的高风亮节, 是启迪我们心灵的钥匙, 是教育学生的绝好典范。我结合课文经常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3.1 诚实友爱, 敬老自谦

对待人际关系, 我们要向前代诸多名医如张仲景、朱丹溪、李东垣、孙思邈等一样对病人诚实守信, 友善关爱, 急病人所急, 想病人所想, 视病人如至亲, 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如朱丹溪之事母节宣, 丰兄歉己。如李东垣之不囿门户之见, 针对所发生的时行疫疠, 废寝忘食, 循流讨源, 研制效方, 不吝珠玉, 寿之于木, 公之于众。如吴鞠通之严以律己, 谦虚待人, “抗志以希古人, 虚心而师百师, ”作《温病条辨》, “犹未敢自信也, 且惧世之未信也, 藏诸笥者久之”, 不敢公之于众。如孙思邈之不卑不亢, “望之俨然, 宽裕汪汪, 不皎不昧”等等。

3.2 明辨是非, 弃恶扬善

大千世界, 纷繁复杂, 是非曲直, 充斥其中。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 不仅要精通医理, 还要明辨是非, 去伪存真, 笃守正道, 弃恶扬善, 做一名上工儒医, 不做觅钱庸医。像丹溪翁那样, 执心以正, 立身以诚, 尊老爱幼, 歉己丰人, 非其友不友, 非其道不道。直陈治国之道, 无所顾忌, “但语及荣利事, 则拂衣而起。”像江明莹那样, 判定当否, 不取苟容;直言上书罢除朝廷之令, 声色俱厉谴责富贵之过。如孙思邈之知晓医人之膏肓, 如李中梓之了解人情之坏事。唯有明辨是非, 弃恶扬善, 才能成为一名苍生大医。

3.3 不崇拜富贵, 不嫌弃贫贱

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我结合课文教育学生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 反对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 同时教育学生不盲目崇拜富贵, 不为追求富贵而见利望义, 不嫌弃贫贱, 不以他人贫贱而见而远之。这方面前贤多有榜样。如丹溪翁见一贫妇寡居, 患皮肤恶疮, 心中恻然, 自居药疗之, 病愈。外科鼻祖华佗不畏权势, 不拜富贵, 宁死不为曹操专使, 而对诊治广大民众百姓的疾病则尽其所能。晋代皇甫谧不为表弟梁柳任官饯行, 认为那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居于下位, 执志箕山, 甘受贫困, 多荐不仕。孙思邈《大医精诚》言治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蚩, 怨亲善友, 华夷愚智, 普同一等, 皆如至亲之想。”体现了大医的高尚人格。

3.4 不苟取牟利, 多倡导奉献

医生的职责是以治病救人, 实行人道主义为目的, 不以赚取利益为宗旨。要倡导多奉献, 少牟利。这方面历代多有典范。如金朱震亨心怀恻隐之心, 自具药物治疗他人恶见的贫妇的癞疾, 不计报酬。李东垣家中建庭院“研待儒士, 或不给者, 尽周之。泰和中, 岁饥, 民多流亡, 君极力赈救, 全活者甚众。”他教授学生不仅不收日用学费, 并为嘉其学生学久而不厌倦, “予之白金二十两”, 以补贴妻子儿女生活之用。唐孙思邈告戒, “医人不得恃己所长, 专心经略财物”等等。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3.5 学有专工, 锲而不舍

包朴子《极言》:“千仓万箱, 非一耕所得;干天之木, 非旬日所长。不测之渊起于汀滢, 陶朱之资必积百千。”几千年来, 祖国医药学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是因为许多圣贤大医秉承歧黄, 锲而不舍, 探微索隐, 刻意研精, 倾其毕生心血, 造就功业无量。一部圣典《内经》就是多少代多少人奋斗的结晶;王冰历经12年方臻理要, 完成对《内经》的整理补充编次;李时珍花费30年完成旷世巨著《本草纲目》;张介宾凡历岁者三旬, 易稿者数四, 方就其研究《内经》而成《类经》之作。他们不仅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彪炳千秋的功勋, 同时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的光辉榜样。她激励着我们, 为光荣而神圣的医学事业奉献终生。

临床带教阶段医古文的教学探究 第10篇

关键词:医古文,临床带教,教学方法

在中国医药学的宝库中, 中医古代文献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医古文都凝结着前代医学家的思想精华和学术成果。重视医古文教育对于中医医师传承中医学术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医本科教育中, 医古文课程不但应该安排在登堂入室的早期教育, 更应贯穿于中医药从业人员终身教育的始终[1]。临床实习是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医师的重要阶段和必要训练途径, 我们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将医古文与高等教育理论有机结合,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将不断完善的带教策略以及我们对临床带教方法的思考总结如下。

1 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学习医古文的兴趣

医古文教学目前最低定位, 就是要提高医古文阅读能力, 而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中医师的学术水平及人文素质[2]。实施因材施教, 才使孔子成为万世景仰的大教育家。故对不同的学生, 须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如果我们对一些基础薄弱学生, 一开始就拿出一套孙一奎的《赤水玄珠》研读, 要求过高, 操之过急, 学生将会无所适从, 丧失学习医古文的兴趣。只要学生对于医古文产生畏难等抵触情绪, 要想学好古医籍就难上加难了。中医原著, 大部份是古代中医大家毕生心血所铸成, 其序言部分主要介绍中医名家的生平, 故事性较强。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 我会挑选一些简单的医古文 (例如: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 , 先让他们结合注释, 参看译文, 在大体读懂文意的基础上, 再把文中的医案讲给他们听, 以讲促读。对于基础好的同学, 针对每个同学的喜好, 为他们选择好教材。比如想学针炙的, 选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想学中医, 选张景岳的《景岳全书》, 对其中的难点进行讲解, 并通过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 把声音、画面、文字结合起来, 让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业余时间, 让学生收听收看“百家讲坛”、“岭南杏林大家”、“厚朴讲坛”等电视栏目、或现场讲座, 让他们领略王新陆、郝万山、纪连海、钱文忠等中医、国学大师们的风采, 聆听他们的教诲, 感受传统中医的魅力。见贤思齐焉, 学生们看到大师们引古颂今、妙语连珠, 感受到了古代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 他们学习医古文的兴趣慢慢的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有了, 学习古代医籍的一切困难皆能迎刃而解。

2 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习医古文原著, 我们对实习同学有一整套的要求, 那就是一本书, 一位中医大师, 一条中医师快乐成长的捷径。

一本书:指导实习同学选定一本医古文原著, 要求他们对书中精华部分朗读, 读的准确、流利。同时能结合注释, 参考译文, 疏通文意。有疑问, 圈出来, 相互交流, 解决疑问。解决不了的疑问可以电话咨询医古文教研室, 或通过QQ、微信等发布在网络媒体上, 与网友共同探讨, 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位中医大师:每本著名医籍的作者都是一位伟大的中医大师。比如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指导学生从这本原著中领会了中医儿科大师“专一为业, 垂四十年”的敬业精神, 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 老者无哭子之悲”, 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科地位!每一位中医大师的医案都是其医德、学术思想的反应, 经过对医案研读、学习、分析, 不单要掌握每一个病案的理、法、方、药, 而且可以从作者本身的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解析, 这样就可以理解大师的临床思维和学术精华。

一条中医师快乐成长的捷径:《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之王孟英医案, 描述一位何姓妇人, 冬季出现腹胀、呕吐, 遍请名医以虚损致病论治, 投之鸦片、水灸等, 腹胀更甚, 家中束手待毙。王孟英诊其舌脉, 观其体态, “切其脉弦细数, 循其尺索刺粗, 舌绛无津, 饮而不食, 两腿肿痛, 挛不能伸, 痰多善怒, 腹胀坚高, 上肤黄粗, 循之戚戚然, 昼夜殿屎, 愁容黎瘁, 小溲短涩而如沸, 大便日泻十余行, 脉色相参, 万分棘手, 惟目光炯炯, 音朗神清, 是精气神之本实未拨。”, 孟英认为不是因虚所致, 其病机为木气乘土、肝强脾弱所导致的腹胀呕吐。“余谓赖有此泻, 尚堪消受许多补剂, 纵临证心粗, 不询其泻出之热而且腻, 岂有肾虚脾败之泻, 可以久不安谷而延之至今乎?”, 孟英去伪存真, 一针见血, 道出了病之根本所在。

虽然这仅是一案例, 但是却可以反映很多方面的问题。每个案例都是我们对医者思路、思想的一次跟踪旅行, 跟着大师的脚步远行, 其乐无穷。久而久之, 学生不但养成了良好的医古文学习习惯, 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知识, 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不急不躁的良好人文品质。这确实是学习中医、增强临床能力的非常直接有效的方法, 领略中医乐趣的捷径。

3 拓展性的研读和创新意识

能够流传到今天的中医古代文献, 都是经过长期的临床检验, 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 救治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人, 而且常读常新。它所包含的中医各家学术思想、丰富的人文感情, 却是博大精深魅力无限的。面对世界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 我们要防止中医国粹的萎缩, 保持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精讲研读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研习和思考, 学生开拓视野, 活跃创新思维。

比如青蒿在多部中医药典都有青蒿治疟疾的记载, 很多地方老百姓的土方、验方也都用青蒿来对抗疟疾, 而且收效显著。最初我国在青蒿治疗疟疾的攻关项目中, 实验室里得到青蒿提取物却不能有效地抑制疟原虫, 是提取方法有问题, 还是做实验的药材样本有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中医学者只好重新把古代中医文献一本一本搬了出来, 一页一页地细细翻查。终于,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原来治疟用的是青蒿鲜汁!是温度!得到青蒿提取物的差别就是温度!高温环境下, 青蒿的大部分有效成分就已被破坏掉了。如此说来, 以前的实验提取方法是错误的。事隔30多年后的今天, 控制在实验环境60摄氏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 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由此可见, 创新与继承历来都是中医事业兴旺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三千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拘泥于中医传统中的我们, 渴望中医药现代化, 更需要一场中医头脑风暴的革命。从医古文中领会先贤的精神世界, 耳濡目染, 感悟熏陶, 吸取前人的学术成果, 希望能超越前人的视野, 正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们从教读经典到自读原著, 一篇一篇地学, 从读到译再到研, 从医案人物病情的分析到治则治法学术思想的提取归纳, 再到大医精诚的升华, 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拓展性、创新性研读, 用传统中医人文素养滋润同学们的精神世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蓄博众长, 注重临床实践, 这是现代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所必备的人文精神[3]。

参考文献

[1]周利.医古文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思考与设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3) :41-42.

[2]张龙禄, 焦效兰, 章锁江.临床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3:26.

《古文观止》与《才子必读古文》 第11篇

《才子古文》共选由先秦至宋的古文三百五十三篇(段)。《观止》选文二百二十篇(段),除明文十八篇和经传文十一篇外,其余选篇大部分和《才子古文》相同,不少评语也都是袭自金批。但有意删除了象《张耳、陈余说诸县豪杰》(金批称此文“极写秦毒之深”,并鼓励诸县豪杰响应陈王倡议,“其笔一低一昂,使读者至今尚欲推案大呼而起”)和《刺客列传》(金批“吾正恨荆轲何故必欲生劫秦皇)及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金批此文“便如孔子之一部《春秋》”)苏轼的《武王论》(此文谓“武王非圣人也”,金批此语“劈空落大笔,发怪论,不怕天雷,不怕王法,妙妙!”)等文。有些民主性强的散文,金批是热情赞美的。如金批《晏子不死君难》“可与日月争光,”又称《召公谏厉王弭谤》“真乃惊奇无比之文”,但在《观止》中,这些评语均未露面。又如,金批认为《酷吏列传》“写尽酷吏之可恨”而《观止》的批语竟以为此文是对汉武帝重用酷吏的肯定。再如,金批称杨恽的《报孙会宗书》“愤口放言,自是妙文”称作者“真为太史公妙甥”。而《观止》则批此文“纯是怨望”,“何漫骂至此!”简直认为杨恽被腰斩是咎由自取。另外,金批中影射清统治者、流露民族思想的评语也被《观止》清除。

张国光在《前言》中,称赞金批是“对古代优秀散文的写作经验和手法的总结”,指出金圣叹说好的散文应具备四个特征:“心地光明,眼光洞越,手腕迅疾,笔墨沉静”,还认为作家不仅要有实践,还要有胆量,有笔力,这些见解都可供现代散文家借鉴。

古文不“古”——探究古文教学新法 第12篇

关键词:古文教学,新法,旅行,商海,“情”人

时下中学生对学习古文感到十分的头痛。有语“赞”云:“撼理化易,撼古文难;古文难,难于上青天。”上起古文课就好像悟空听禅,昏昏欲睡。面对如此学情,中学老师也只有多讲、细讲;多强调,多施压。其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经多年来的教学反思与探究,今整理出几点古文教学新法。

一、古文学习可以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想游览秀美的风景,领略独特的民俗,那就读古文吧!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先见“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林,修长的翠竹,澄澈的急流。多么迷人的环境呀,怎能不让人心往神之?适逢“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色晴朗,空气清新,春风和煦。多么舒适的天气呀,怎能不让撒欢释怀?加之“暮春之初,修禊事也”,暮春时节,人们要在此地举行古老而盛大祈福祭祀活动。他们通过在河水中洗浴而将身上的疾病与不祥拂除干净。多么有意思的民俗呀,怎能不让人跃跃欲试呀?一次心灵的旅行除了放松心情,照相机里留下一些秀丽的风景之外,如果还能有一些心得与体会岂不更妙。这个在古文当中也还是有的,

如果学习古文能像此等旅行,畅览美景名胜,探究异地民俗,体悟人生世事。学生怎能不喜欢,不爱好。学生能喜好它,自然可以学好它。

二、古文教你如何成为商海大BOSS

商场如战场,在你存我亡的竞争中,公司难免要面对危机。如何度过危机是一家公司生存的必备素质。这时危机公关就显得尤为重要。危机公关必须做好三点:(1)寻找一个有实力的公司合营;(2)挑中合适的伙伴会,谈判时要尽量避免遮掩自己公司的窘境,要敢先亮出自家的底牌,让对方觉得有对你足够了解,有信心把控全局,方愿入股。(3)谈判时要尽量从对方的利益角度分析局势,让对方觉得确实有利可图。如2007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当时福特公司在欧洲市场全面亏损,才找到有巨大市场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成功并购后,两家公司呈现互利共赢的好态势。这其中包含的智慧我们的祖先早就具备。如《左传》中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则危机公关的成功案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南”,此时的郑国,处于秦晋合围之下,就像一家公司陷于危机之中,时刻有破产的危险。这时,公司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公关。此时郑国老板派烛之武去找秦国老板谈判。烛之武见到秦国老板,先直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秦国老板见其如此坦诚就给了个他说话的机会,接下烛之武才不失时机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替对方谋取利益的角度来澄明两家公司的现状。秦国老板见亡郑利寡而舍郑利丰,自然就“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危机解除,郑国公司保住了。再如古文《史记》中的《鸿门宴》就是商战中讲究团队精神的案例。团队精神对一家公司的生存至关重要。有这样一则材料可说明此问题:记者问比尔盖茨,你如果离开公司,还能创造第二微软公司吗?他回答说能,只要允许我带走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就是他的团队。这一百个人才华出众,相互信任,彼此又都忠诚于公司,所以,盖茨才敢说有这一百个人再创一个微软有何难?再看古文《鸿门宴》,刘邦团队里有哪些人呢?有知人善任且从谏如流的大老板刘邦,有急难时不是先求自保而是一心向着公司的张良,还有为了公司利益不惧项王忍辱受气的樊哙。反观项羽团队有哪些人呢?有刚愎自用且妇人之仁的项羽,有为报个人之恩却出卖公司密情的项伯,还有就是虽有才谋但不知变通的范增。刘邦团队上下一心,职员既忠诚于公司又彼此信任;项羽团队上下失和,职员既缺乏对公司的忠诚也没有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将这两家公司的团队构建一做比较就知最后胜负归谁。

如果讲解古文能像这般鲜活有趣,说不定还真能再培养出一两个马云来。学生愿意听,老师就更有激情去发掘教材中的宝贝。

三、古文教你成为一个有“情”人

当今社会的现状:先看民间,“空巢老人”现象,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空巢老人将越来越多。“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他们的真实的生活。精神上的“空巢”更胜过形式上的“空巢”。孤独、寂寞是他们无法言语的痛;再看娱乐圈,艺人在中国出了名,成了腕,赚了钱之后加入其他国籍。像蒋雯丽、陈红、宁静加了美国国籍,斯琴高娃加了瑞士国籍,张铁林加了英国国籍等等;三看官场,时下反腐新名词“裸官”。像铁道部的张曙光,妻子儿子定居美国,买豪宅、开公司。东莞市原副秘书长吴湛辉妻女移居香港,通过地下钱庄购买香港两套豪宅。这等事例在当下贪腐案中常有发生。老人成了“寡人”,官员成了“裸官”,明星成了“老外”,这种社会现状的产生,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孝顺之情,缺乏廉洁之情,缺乏爱国之情。此等“情”在古文中自然也不少。如西晋名士李密写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如非是李密至真至淳的孝情怎能打动凶残狡诈的晋武帝司马昭呢?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蔺相如为国家大义甘受粗莽人廉颇之辱,廉颇也为蔺相如大义所感动,也以国家为重,放下嫉妒,诚心道歉。此二君皆可爱。

中学生如果能深识此等多“情”之古文,长大后必成多“情”之人。如此,社会又将重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间美景,也还符合习主席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一篇:健康诊疗管理下一篇:园林绿化水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