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技术范文

2024-07-15

展览技术范文(精选11篇)

展览技术 第1篇

【主题:集成、高效、精密、绿色的生产工程与汽车制造技术】

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等多家行业权威机构共同主办的“CIAMTE2008中国-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及装备展览会”将于2008年10月10-12日重装登陆上海, 展出规模预计达到18 000平方米, 展出内容涵盖了整车制造四大工艺装备、零部件制造加工技术装备、汽车模具、汽车材料、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汽车设计及信息化等汽车制造过程中的最新技术设备、产品、材料的应用, CIAMTE2008将吸引来自德国、法国、韩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士、英国、中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家企业参展。

CIAMTE2008在“集成、高效、精密、绿色的生产工程与汽车制造技术”的主题下, 主办方将把当今汽车制造领域中的热点话题以各种形式融入展会之中, 构筑汽车、汽车制造装备界互动的商洽平台。

伊朗电力电工设备及技术展览会 第2篇

12th Iran Electricity Exhibition

——————————————————————————————— 展出时间:2012年10月25-28日(一年一届/12届)

展出地点:德黑兰国际展览中心

主办单位:伊朗能源部、伊朗水电局

参展范围:

输配电设备电网、自动化技术及设备、电能计量产品、发电设备、电力施工工具、低压电器和建筑电气、电厂环保产品。

2011年将被邀请的观众包括:

★ 供电局/变电站★ 电力设计院

★ 大型项目/基建工程承建商★ 电力电工设备制造商

★ 工业用户★ 低压电工承建商

★ 电力物资公司/电力公司/电厂★ 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联合发函给各个电力部门

展览会简介:

进军伊朗电力市场不可缺席的盛会—12th Iran Electricity Exhibition,该展会由每两年主办一次改为一年一届,是伊朗能源部主办的目前伊朗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展览会,2011 展览会总面积约44000平方米,净展出面积23000平方米,共有来自20多个国家的520家企业参展。专业买家达33148名参观了本次展览会,影响力覆盖整个中东地区。2012年伊朗电力展览会预计展览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总参展面积达45000平方米,展商达550家。

市场分析:

伊朗电力生产位居世界第20位——前不久,伊朗电力部副部长艾哈迈德扬在接受伊朗全国电视台的采访时,在谈到伊朗发电厂的发电量与过去25年相比增长了5倍时说,电力消费到目前为止已达到270万千瓦。艾哈迈德扬表示:伊朗目前电力运输线路已达8万公里。他指出:随着消费的不断增长,电力生产、运输设施也在不断发展。伊朗电力部副部长在谈到伊朗电力公司计划建造更多的发电站时说,伊朗发电站将使本国和地区国家的部分需求得到保障。伊朗电力装机增速加快,据国外媒体报道,伊朗能源部长日前称,该国电力装机到今年底将增加295万千瓦。这位部长是在出席一个联合燃气电厂竣工仪式上说这番话的。去年伊朗新增装机265万千瓦,伊朗国家电网平均每年新增装机约为300万千瓦。伊朗新增装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

中国组展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会展部

联系方式:

地址:100089,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31号华澳中心嘉慧苑1703室

联系人:王怡丹***

电话:010-59799850-816传真:010-58857468

论博物馆展览的多媒体技术 第3篇

1 多媒体技术在展览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展览中的运用,是陈列手法的新发展。去过世博会的人想必都会对各个展馆的展厅设计印象深刻,它們把各种的多媒体科技融入其中,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场景,仿佛使观众置身于仙境一般。由于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和文字等综合信息的传播能力,根据展览需要,其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视频影像在展览中大致具有以下作用:

(1)场景复原。文物、照片是历史的呈现,但却是“死”的,静止不动的,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历史“活”过来,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和面对面交流的感觉。

(2)历史再现。艺术的历史就是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来呈现的历史。它不是原状的,但它也一样再现了历史。根据陈列需要,通过三维动画制作一些视频内容,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使历史具有可视性、可感性。

(3)见证历史。在人们的意识中,博物馆展览的物品都是“死去的历史”碎片,这些碎片所隐藏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其信息的传达是被动的。如果采访当事人,由当事人述说当时事件的经过,通过视频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但“死去的历史”活起来,更主要的是,当事人的“述说”,是当时事件的最直接、最真实的见证,观众最直接聆听到当时的情况介绍。

(4)拓展展览。在传统的陈列中,展线有多长,展览内容就有多长。因为所有的展览物品、照片、文物、文献资料等都是顺着展线的延伸排列的,照片、文物、文献资料都是平面呈现,对观众来说,其内容的含量有限,如果想全面深入了解,只能单独购买一些书籍或影视资料。但多媒体技术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能通过视频影像等形式,让展览向纵深延展,避免因上版面造成的辅助内容对主要内容的喧宾夺主,保证版面主线清晰,同时又避免了因舍弃不展而带来的遗憾。

(5)活化展线陈列。传统的历史照片、文物加文字说明的展览过于僵硬,甚至枯燥。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展线动起来,陈列活起来,不但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更有听觉上的冲击力,让观众身临其境。

2 多媒体技术在《虎门销烟》基本陈列中的应用

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销烟》陈列大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其中一层、二层为《虎门销烟》基本陈列展览,面积共约1630平方米;三层为尾声与观众互动区,面积约为270平方米;四层为临时展厅,面积约为35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450延长米,展出文物200多件、图片200多幅,运用多媒体技术16处,全面翔实地展示了鸦片战争前夕的鸦片贸易和虎门销烟的历史。16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整个展览浑然一体,使得整条展线重点突出,亮点迭起,充满交响乐般的韵律感。这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全方位、多视角地审度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在世界禁毒史乃至整个世界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高科技手段为重点。“文似看山不喜平”,展览也是如此。任何一个展览,都要事先设计好重点展览内容和一般展览内容。在展览前期,经过多次修改及专家论证,设计好了陈列方案。就某些非常突出的内容,合理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多媒体演示手段充当主角。如《虎门销烟》基本陈列第四展厅大型场景《虎门销烟》,该场景通过大型背景画、地面塑形、人物塑像以及4D立体影视技术的运用,生动地再现了虎门销烟历史场景。利用声光电技术将背景画、地面塑形、人物塑像相结合,动态展示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销烟时的滚滚烟雾、鸦片倾倒、鸦片入池溅起的水花、搅拌引起的水体变化等。用三维动漫展示了销烟的全过程,这种采用大型开放式多元组合原生态场景、重点突出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形式成为一大特色。第四展厅的《林则徐传讯行商》场景,运用真人比例的幻影成像动态演示林则徐传讯十三行行商的情景,让人们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人物有身着钦差官服的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行商伍绍荣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展览内容,让整个展览形式亮丽、现代、大气、庄重,又富有高科技成分,这成为《虎门销烟》基本陈列的一大看点。第一展厅的《野生罂粟》复原场景,场景由背景油画、地面塑形、实物塑形(罂粟)构成;在观众通道,通过虚拟影像技术的运用,使地面呈现出“地面罂粟花影像”、“场景罂粟花四季变化影像”,动态展示罂粟花的形貌,人们走入此处,犹如步入罂粟花丛之中,随着脚步移动,罂粟花产生相应的变幻:罂粟花果实鸦片大火,寓意着鸦片烟毒对人类的危害如同烈火般冷酷无情,让观众在虚实融合、亦真亦幻的场景之中,深刻领会到美丽的罂粟花背后是鸦片烟毒的残酷。

(2)多媒体手段为辅助。在有些情况下,多媒体技术在重点展览内容中充当配角,起辅助作用。第二展厅的《鸦片烟馆》,通过电子调光膜透视的技术,该场景可以展示两种场景,在调光膜通电的情况下,观众可以通过调光膜透视看到以豪华大烟馆为大背景,烟馆中通过机器人、烟雾配合场景展现当时吸食鸦片的场景。在调光膜不通电的情况下,调光膜可以播放影片“白甲子的堕落”。反映清代社会各阶层吸食鸦片烟的社会情状,突出鸦片给人与社会造成深重灾难。再如电子示意图“罂粟的分布与传播”,用光感箭头表示线路,配自动语音解说。类似的情况在《虎门销烟》基本陈列随处可见。这些重点展览内容,配合了多媒体演示手段,直观、生动、活泼、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性。这些内容,在《虎门销烟》基本陈列中,属一般展示内容,但由于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得展览更加生动可感,更容易走进观众心里。

(3)高科技互动项目为亮点。我们在《虎门销烟》基本陈列展厅里面,开辟了观众互动区之高科技项目,就是为了通过让观众亲自参与实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参观兴致,加深对陈列展览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感悟,真正达成寓教于乐之目的。有鉴于此,观众互动区之高科技项目在尊重历史史实的前提下,充分地体现其互动参与性、科技趣味性之特征。该项目设立IDB交互数字平台,集大屏幕显示、即时手写操作、远程多方协同、桌面无线投影等功能于一体,通过直观、便捷的人机界面,提供具有可视、交互和人性化特征的信息显示和操作平台。通过“大家来找茬”、“大家来拼图”、“游戏解答”等游戏带领观众重温当时的情景,再次真实感受虎门销烟点滴。

建筑展览中建筑再现的媒介与技术 第4篇

建筑再现系统(architecture representation system)发展到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图纸”(drawing)、“模型”(model)、“图像”(image)的范畴.数字媒介的介入使得各种新奇的再现技术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感觉神经。在经历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场视觉盛宴之后,人们惊叹于各种新奇的展览展示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思考未来建筑再现媒介的发展之路。随着信息传播日益便捷、各种交流日趋增多,当代建筑师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向世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在与建筑相关的展览中,尤其是在当代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展示媒介和展示技术作为受众和展品之间信息沟通的纽带,其重要程度愈发显著。一个建筑如果运用了恰当的展示形式,往往能够更好地表达展品自身、更加吸引观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对传统和当代的再现媒介与技术进行系统性梳理就成了当下必要的工作。

另一方面,再现媒介在对建筑进行自我展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建筑设计的倾向,比较不同再现媒介之间的特征与异同,有助于使建筑师能够洞察再现工具在设计上对自身的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图纸再现的发展和应用

在所有建筑再现的媒介中,图纸是其中最古老、使用频率最高、生命力最顽强的。纵观建筑图纸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历史上建筑图纸分别经历了二维正交投射、透视法、轴测图、图解(diagram)等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同时期对图纸媒介的应用也在转变,直到19世纪完全客观地简化。另一方面,不同的图纸媒介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直到今天也没有哪种方式有被完全抛弃的迹象,建筑师们一直在根据媒介的不同特性.选取适宜的方式来再现建筑。

1. 二维正交投射

人们真正将正交投射应用到建筑再现当中是在11世纪对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几何以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572年~公元前497年)“万物是数”哲学思想的重新运用。[1]基于以上两点,中世纪的建筑师们开始以正交投象射的方式使用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来表达建筑,图纸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再现媒介。从此之后,图纸媒介就与建筑师密不可分,绘制图纸成为了建筑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从存在作用方面看,建筑图纸开始产生两种倾向的分化,一种仍旧用来再现建筑,另一种则成为建筑设计的辅助工具,而绘制这类图纸的过程则被称为建筑制图。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建筑图纸存在于建筑师和最终的建筑之间.而这种媒介作用使得图纸自身具有一种强大的“生成力量”。与图纸媒介的前一个作用相比,这种具有生成力量的媒介对建筑学来说更有意义,因为它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

二维正交投射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符号化了,标准的制图规范令图纸的绘制与交流变得准确、高效,虽然其他再现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丰富,但直到今天,任何一个建筑的落成都还离不开二维正交图纸的控制。人们在习惯使用正交投射图纸控制建筑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被其限制和束缚着,今天的建筑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设计的初期就尽量避免异形的方案出现,控制建筑的轴线也大多为彼此正交的关系,可见正交投射的思想对设计过程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2. 从透视法到图解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与科学相结合,透视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图纸媒介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在此之前,人们利用图纸来表现建筑的空间感时,所用的方法只有看上去总是有些“失真”的等体积轴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们不断地追求视觉表现上的真理,将透视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性的再现方法,把难以捉摸的复杂空间感受转化到一张清晰可读的图画当中,而且充满了数学上的逻辑和理性。因此,相对于正交投射,透视法在建筑再现方面的作用更加引人关注。

当轴测图应用到再现建筑之后,观察建筑的方式由平面转向了整体,使用轴测图来再现建筑对设计的影响也开始显现。根据绘制轴测图的方式不同,观察者可以同时看到建筑的外部和内部。苏联艺术家埃尔·利西茨基(El Lissitzky,1890~1941)的轴测图对后来的建筑师影响较大,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和约翰·海杜克(John Hejduk,1929~2000)的轴测线图,不仅用来呈现建筑,同时也被用来思考建筑设计。后来,再现系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完善,产生了更具抽象性的再现方式——图解(diagram)。

“抽象”(abstract)是“图解”(diagram)最基本的属性,是区别于“图形”(graphic)的最基本特征。图解的抽象主要源自对结构、秩序和机制的提取,通过将再现本体的一种或者多种属性“提取”出来,屏蔽其他属性,从而揭示出关注内容的存在状态或者之间的某种关系。图解的这种抽象性是客观的、分析性的,同时也包含一定的主观性和可变性.[2]就目前来看,图解是图纸媒介中的高级形式,高度的抽象性使它不像其他再现方式那样追求对建筑形态的还原,而是更加关注形态背后的逻辑与关联。

3. 手绘草图

手绘草图作为游离于“正式”图纸之外的再现方式,在人们愈来愈注重思想交流的今天,地位和使用频率也在不断地提高。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建筑展为例,从其创立至今,有95个建筑师或建筑事务所的作品展,其中,明确以草图展为主题形式的展览就有6个,分别是1978年“柯布西耶建筑设计手绘草图展”(Le Corbusier:Architectural Drawings)、1962年“赖特设计手绘作品展”(Frank Llody Wright Drawings)、1974年“密斯手绘作品展”(Drawings by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977年“密斯家具设计和手绘作品展”(Ludwig Mies Van Der Rohe:Furniture and Drawings)、1983年“斯特林建筑设计手绘作品展”(James Stirling:Architectural Drawings)、1993年“馆藏门德尔松建筑手绘作品展”(Eric Mendelsohn:Drawings From The Collection)。另外,在其他的作品展中,也大多能够找到草图的身影。由此可见,草图作为一种特殊的图纸媒介,在再现设计师设计思想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实体再现媒介:模型与装置

1.20世纪建筑模型发展概况

1900年~1920年,建筑模型与图纸媒介进行过一次对抗,最终模型作为一种实体再现的媒介,获得了建筑师的普遍认可和使用。[3]作为20世纪早期的建筑运动之一,模型与图纸之间的角逐导致了建筑模型的大规模发展。

20世纪20年代,德国建筑师瓦西里·勒克哈特(Wassili Luckhardt,1889~1972)认为,“如果拿掉建筑师手中的尺子和圆规,将有80%的人无法进行专业工作。”因此他提倡“将铅笔和纸放在一边,用石膏和黏土制作模型,从草模开始做起,用这种直接的、不受任何影响的方式进行建筑创作。”[4]后来,用模型“塑造”建筑便成了一个普遍的方式。与此同时,各项条件的成熟也为模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土壤。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1887~1953)在给妻子的信中提到,他一共做了7个不同的工作模型,用来推敲和完善爱因斯坦天文台的最终方案。

另一方面,摄影技术的迅速成熟使得各种精美的照片通过书籍和杂志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这为建筑模型的大范围传播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新的摄影技术使得模型照片看上去更接近一种真实的体验,因而“照片模型”(photo model)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吸引建筑师的兴趣,这个时期的很多模型是专门用于拍照的,奥托·巴特宁(Otto Barlning,1883~1959)的Sternkirche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这个模型制作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用于拍照,以实体照片的方式再现夜间建筑与光线的关系。

现代主义的早期阶段,模型的另外一个作用开始显现:作为一种清晰明确的实体媒介,可以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很好地再现。而这个时期,正是建筑预制构件和模数化设计风生水起的时候。在一次斯图加特威森霍夫展览中,一个用起重机搭建的局部住宅模型非常引人注目,这可能是人们第一次用模型来再现建筑的构造过程。

从30年代开始,无论是在纳粹统治下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重建的德国,还是美国通用公司构想的未来城市,建筑模型在建筑活动中得到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包括密斯(Mies,1886~1969)在内的一些建筑师,开始将模型作为主要的再现和辅助设计的手段,甚至抛弃了传统的透视图。1958年,简·雅各布斯(JaneJacobs,1916~2006)写了一篇文章来阐述建筑模型的这种转变,题目为Miniature Boom。战前的建筑模型大多是建筑师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使用纸板、木头、石膏等材料制作的,雅各布斯称之为“辛苦的手工艺”(painstaking handcraft),而在此时,已经有了可以同时为多个客户服务的专业模型制作团队,相关的专业设备也使他们第一次能够制作具有复杂结构的模型,而像塑料、铝这种先前难以操作的材料在设备的帮助下也得到了应用。

60年代,模型开始应用于对“空想建筑”(visionary project)的再现,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70年代,无论建筑物还是建筑模型,人体比例的因素被重新关注。与此同时,建筑模型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再现工具,还成为了艺术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商品和展览馆中的展品。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丰富了模型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模型的应用价值。

从90年代开始,计算机控制下的3D打印技术使得模型制作技术有了新的突破,模型在电脑内部的虚拟空间和外部的物理空间开始具有双重的生命力。模型可以被“打印”出来,而不是靠手工和机械来制作。

2. 装置艺术的兴起与后现代特征

除了模型以外,另一种实体再现媒介——“装置”(installation)艺术开始不断地出现在各种艺术展览中。随着近几十年建筑展览在国际范围内的大量涌现,这一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通过装置作品直接在展览中展现对空间的体验与解读,即建筑物的“在场”,开始挑战对于建筑展览的传统定义。而这两种不同策展的理念,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短暂的历史中不断地出现。

1980年的第一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不仅标志着后现代建筑的全面涌现,同时也可看作是建筑展览的里程碑。而使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正是这次展览中的主要展品——“新大道”(StradaNovissima)。这一汇集了众多建筑师“自画像”式立面的展品在展览空间中营造了一条临时性的城市街道,而其70m长的街景透视与“缆道”充满历史感的空间共同营造了令人惊叹的场所感。在这里,被展示的不再是展览空间之外的世界,展品自身所呈现的空间成为了展览的全部意义所在。[5]

由于装置艺术兴起的时间正好是后现代思维迅速扩张的年代,因而装置艺术也有后现代思维的烙印。后现代思维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熟悉的陌生化、清楚的模糊化、简单的复杂化,以此来打破人们以往简单思维的局限。其实在装置艺术最初兴起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基因。现成物品通过场所的错位拼贴,使其自身的意义含糊不清,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线性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因此,装置艺术具有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倾向。

四、图像媒介与图像化设计思潮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再现的媒介在原有的图纸、模型之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媒介——图像。从第一台相机的发明至今,各种新兴的图像媒介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电视、电影、广告、网络、电脑、杂志、电子刊物、智能手机终端等制造并传播的各种新奇影像,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视觉。当今世界,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由图像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在各种媒介的不断影响下,当今建筑与社会消费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作为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形式,建筑同样受到了图像狂热消费的强烈冲击。建筑开始被各种媒体操控,逐渐被图像化和美学化了。由此,当代建筑的图像化设计思潮出现了。

雷姆·库哈斯设计的CCTV总部大楼带给世人的视觉冲击无疑是极其震撼的,当方案第一次公布的时候,人们几乎不敢相信建筑还可以这么设计。无独有偶,在开放的市场带动下,更多具有强劲视觉冲击力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涌现,带动了国内建筑图像化设计思潮的新一轮的爆发。建筑师突破了对于传统建筑设计的认知,将泛化的图像、视觉上的快感添加到建筑设计中,一时间,“建筑表皮”“奇观建筑”等名词不绝于耳,似乎只有在视觉上能够带来刺激体验的建筑才是当下的时尚趋势,有趣的是,这一点不仅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表现出了严重的倾向,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市民大众也在某种程度上做出了回应。“鸟巢”“大裤衩“蒲公英”“梦露大厦”“苏州秋裤”“水立方”“水煮蛋”等一系列对建筑或赞美或调侃的称谓,无一例外都是纯粹从感性的视觉角度进行定义的,甚至连原本以斗拱作为视觉符号原型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也被大众戏称为“麻将桌”。由此可见,对于视觉化的偏爱已经成为一种全民现象。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可以说是建筑图像化设计思潮的又一次集中体现。一个又一个造型奇特的主题展馆在黄浦江两岸争奇斗艳,建筑成为了感性视觉的包装对象,无论设计师如何强调设计初期对空间、对材料、对功能的关注,其视觉主导的本质是显而易见的。几乎所有的场馆,都在视觉外观上下足了功夫,拼尽力气愉悦参观者的眼球。[6]

五、数字媒介环境下的前沿再现技术及其应用

随着数字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再现技术在新媒介的支持下,营造出了千变万化的再现体验,不断改变着我们阅读建筑的方式。这些前沿技术在成熟并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前,大多首先在各种展览中与大众见面,因而对各式展览的关注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再现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与传统的图纸、模型、图像等再现媒介相比,以数字媒介为依托的各种前沿再现技术成为包罗万象的新型再现媒介,成为当代建筑展览和再现媒介领域的一个新的分支。

1. 虚拟现实技术

今天,数字媒介使我们拥有更为灵活直观的交互界面、可以实时地传递庞大的模型信息,数字技术条件下的思维方式也逐渐挑战传统的图示思维方式。其中,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主要代表,颠覆了传统再现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建筑的视角。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又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7],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人乔·拉尼尔1(Jaron Lanler,1960~)提出。从其所创造的效果方面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有4个基本特征:多感知性(multisensory)、浸没感(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vity)、构想性(imagination),这四个特征是虚拟现实技术区别于其他数字技术的明显标志,也是其得以迅速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关键所在。今天,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实现了社会的普及化[8],已经成为从业建筑师不可或缺的设计工具。

这种改变造成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边界模糊,人们先是通过各种电脑软件建立模型,然后运用软件将其渲染制作成仿真度极高的图像。与传统模型相比,数字模型不但可以制作出比图像更加绚丽的画面,其便于修改的特点也使得数字模型在今天迅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在数字媒介的帮助下,再现的“本体”可以是远在异国的真实建筑,也可以是对已经消失的建筑进行复原。

2003年10月,“故宫VR《紫禁城·天子的宫殿》”这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影视作品问世,凡是看过的人无不为其全新的视觉冲击力所震撼。这种动态的虚拟影像把当代建筑再现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以数字媒介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介入之后,原本静态的图像变成了一幕幕动态的虚拟影像,观察者的沉浸感得到了迅速提升。而另一种“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提供更为强烈的沉浸体验。首先观察者配搭一部专用的头盔显示器,然后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和头部的动作,确定观察点在电脑模型场景中的位置和视角,再将经过渲染的对应画面传送到显示器上,如此一来,人们可以通过头部的转动和身体的行走来实现对虚拟环境的“实时”感知。这种方式所营造的沉浸效果更加强烈,因为它选择性地屏蔽掉了观察者的一些其他感官,至少视觉上没有任何“画框”以外的无关信息。加上对听觉的模拟和身体的参与——如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等输入设备的配合——最终的沉浸效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沉浸式再现系统的另一种应用在今天已经完全商业化了。近几年,“IMAX”、“巨幕电影”等成为商业领域火热的名词,沉浸式数字影院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沙特馆的人气一直高居前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馆中的巨幕影院系统,在20多个投影仪共同协作下展现了一个个立体奇幻的场景。

2. 大屏幕投影系统

虚拟现实技术所制作的大部分成果是以虚拟影像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影像又大多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一般来讲,这就要求要有一个宽大规整的平面作为投影的屏幕。而近几年出现的大屏幕投影技术,则打破了这种束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也是大屏幕投影技术第一次大范围地进入公众的视线。一时间,这个高科技的展品成为中国馆甚至整个世博会中最炙手可热的展品之一,究其原因,应该归功于“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将文化与技术创新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与常规的视频投影不同,水晶石制作团队需要把经过特别制作的“清明上河图”的动态影像投射在一个高6.5 m、长128 m的巨大异形屏幕上,这需要使用综合多种前沿展示技术的大屏幕投影系统才能得以实现。

当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呈现在世人面前时,尺度扩大到原作尺寸的30倍,需要12台电影级别的投影仪同时工作;此外,投影墙前面是一条“智慧长河”,也是通过26台投影仪,将一条完整的水纹画面投射到水平的纱布上,形成亦真亦幻的效果。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将画面无限延伸,不受画框的干扰。另外,由于存在几何校正的技术支持,对于屏幕的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突破,理论上可以投射在任何形状的幕上,因此应用范围很广。

现代建筑学经常面临一个超大尺度的城市性问题,表达内容的复杂性并不能简单地通过绘制精度的提高而得以全面准确地再现,因此连续的巨幕影像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之一。

3. 全息影像与幻影成像

人类在观察事物时之所以会产生立体感,是由于人的双眼之间存在6 cm的间距,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视差”(parallax),这种“视差”经过大脑的有机合成,最终产生了有空间感的“立体视觉”(stereoscopic vision)效果。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将目前的3D显示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创造“视差”产生立体感,如当今的3D电影;另一种是在空间显示真实的3D立体影像。全息影像技术就属于后者,用户不需要佩戴立体眼镜就可以不同角度地观察三维立体图像。

人类对于全息技术的探索由来已久,从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但局限于当时技术一直没有本质上的突破。直到数字全息技术的出现,才使得全息影像的应用成为可能。

2008年美国CNN电视台首次在总统大选的报道中应用了全息投影技术,动用了35部高清摄像机,从各角度同时对主持人进行拍摄,拍摄的图像数据传输到20台电脑中进行合成处理,最终通过高清投影仪实现全息人像的真实再现。

最近几年,三维全息影像技术在展会、论坛等场合应用越来越广,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国家馆和企业馆内都可以看到这一技术的实际应用。世博会上长达128 m的清明上河图、湖南馆中的魔比思环扣造型、安徽馆中的全息立体投影技术,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日本、印度、泰国等多个场馆内,也都有全息影像的应用实例。

让人容易与全息影像混淆的,是幻影成像技术。所谓幻影成像技术,是指运用视频图像在平板玻璃上反射进行演示的技术。从技术角度来讲,其实质是根据光学技术原理,利用玻璃的透射、反射方式.通过与模型、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将视频画面悬浮在一个实景半空间成像,从而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表演氛围和方法。[9]

相对于全息影像,幻影成像的技术难度就小得多,但是效果却很值得肯定。在当代展览中,当展品试图表达一个跨时空的多人物故事、发生在梦境中的场面再现、历史故事的浓缩和重叠等需要将多个画面叠加在一起的时候,都可以用幻影成像技术进行再现。

4. 数字水幕与空气雾幕

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设计的新型媒介载体——数字水幕——如今已经成为一种吸引眼球的媒介装置。数字水幕是由流动的水体构成,在向外界拉起水帘的同时,通过计算机的精确操控,流动的水墙可显示出多种图案和文字信息样式。“数字水墙”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这种新概念的媒介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目前来说,它的主要用途还是在于商业性的宣传,充当大型宣传显示屏的作用,但是这种创新的思想却有着积极的意义。

另一种利用流体作为媒介的传播媒介是空气雾幕成像,是利用海市蜃楼的成像原理,借助空气中存在的微粒将光影图像呈现。使用一层很薄的雾气墙代替传统的投影屏幕,使观察者能在屏幕影像中随意穿梭,达到真人可进入视频画面的虚幻效果。空气雾幕所创造的效果如同人行画中,画在人中,亦真亦幻,如置身仙境,能够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在数字媒介的辅助下,具有很强人机互动性的互动数码橱窗也颇具特色。该技术可将图像投射到普通玻璃上,参观者隔着玻璃点击图像画面,相连的互动橱窗设备感应到顾客手指的动作,控制图像配合用户的动作进行变换,实现打开界面、转换画面、信息查询、拖动等控制功能,进而实现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互动。

小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再现媒介系统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新媒介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不但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知觉体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观察.思考建筑的方式。这些新型的技术改变了参观者的被动参观状态,可以自主地选择、调整展品的展示信息和展示状态,提高了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互动性,这对于长期处于静态的展览展示形式来说,无疑是值得借鉴和引入的。同时网络媒介对于实体展览的挑战预示着未来实体展馆消亡的可能性。也许,未来建筑本身也成了虚拟的影像,成为一种展览。在这种意义上说,展览甚至可能超越一种再现,而颠覆建筑的本质。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建筑再现系统中图纸、模型,图像以及新兴媒介进行系统性地梳理,构建出建筑再现媒介的整体发展脉络,帮助当代建筑师全面了解建筑再现媒介与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应用特点,及其在当代建筑展览中的运用。

关键词:建筑再现,媒介,图纸,模型,图像,数字媒体环境,当代展览

参考文献

[1]韩晓峰.再现空间本体概念的媒介——西方建筑图发展浅析[J].建筑与文化,2008.(8):63

[2]张琪琳.韩冬青.图解——期待未知[J]新建筑.2008.(2):118-24.

[3]Schmal P C,Elser O.The Architectural Model:Tool,Fetish,Small Utopia[M].Zurich:Verlag Scheidegger and Spiess,Bilingual edition,2012.

[4]Luckhardt W.Vasily Luckhardt:From Design[J],City Architecture Ancient and Modern,1921,(11).

[5]任少锋.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历史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12.

[6]李翔宁.图像、消费与建筑[J].建筑师.2004.(4):89~93

[7]刘祥.虚拟现实技术辅助建筑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8]朱志超.虚拟现实展示设计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展览技术 第5篇

这是专为虚拟现实行业量身订做的展览会,参展范围为四部分,虚拟现实硬件设备及配件、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软件,并邀请来自谷歌、华为、HTC、3glasses、暴风魔镜、大朋、映墨、超级队长、掌网科技、携创科技等企业及高校教育、医疗、房地产、家装、影视、旅游、培训、工业仿真、游戏、投资等企业出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吸引眼球的产品。

. 龙星人VR

龙星人VR是一款全新概念的儿童娱乐教育设备,它采用时下最具想象力与沉浸感的VR技术,结合先进的教育娱乐理念,提供儿童一个快乐成长的虚拟现实世界,带给儿童一个超乎想象的奇幻之旅。儿童VR眼镜,研发可以适合儿童佩戴的三星VR眼镜,同时在此通过VR虚拟现实的基础上来代替家长们睡前给孩子讲故事,促进儿童的睡眠。

. 专业VR相机DETU F4

创业团队浙江得图网络有限公司在杭州发布首款专业VR相机DETU F4。该相机采用四镜头技术,可以拍摄全景照片,进行全景视频直播。

. Q7S智能定位手表

此款智能手表具备了蓝牙拍照、计步、睡眠监测、实时GPRS定位、电话本、电话、SMS、MMS、时间同步、通话同步、音乐播放、时间设置、QQ、微信、闹钟(还有无声闹钟)、秒表、可插SIM卡、拍照和遥控拍照等功能。

. 宝莱特好孕100女士体温计

宝莱特推出了全球首款女士用智能体温计,其可以通过测量女性体温从而精准计算女性排卵期等生理周期,达到最好的怀孕效果。

. 华为TalkBand B3

华为TalkBand B3是一款智能的手环,采用人体工学设计,依然采用可分离设计,主体拆下后可当作蓝牙使用,支持直接通话,同时音量提升25%、降噪效果提升80%。华为TalkBand B3支持来电通知以及蓝牙通话功能,将手环和您的手机配对连接之后,当手机来电话时,手环会震动提醒,同时屏幕上会显示来电号码,如果想接听电话,需要同时按下手环主体下部的两个按键,当手环主体和底托分离时,电话就会自动接听,用户只需要将它直接戴在耳朵上就可以进行通话。

. 3Glasses蓝珀S1

3Glasses此次推出了为VR消费者而生的新品蓝珀S1,性能参数诱人。双眼超2K的高清画质、358g机身、最高可达120Hz的刷新率为用户带来极佳的沉浸感和舒适感。除此之外,蓝珀S1的LCD屏也成为吸引眼球的一大亮点,高分辨(2880x1440)、高PPI(704PPI)、高清晰、高亮度、高色彩还原度,在保证用户体验到优质视觉效果的同时,还拥有着低余晖的特性以及去蓝光护眼技术。

. DETU Sphere 800

DETU Sphere 800是由浙江得图网络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单镜头全景相机,在360°x240°的视角里面,让你尽情玩转最时髦最实用的数码潮宝。它是运动的好拍档,轻巧的身躯、便捷的携带会让你的血脉偾张为之所动,打破传统相机时空与人物对立的界限。它是行车的好帮手,既可如一个时尚装饰品点缀你的车头空间,又可似一个全方位的安全卫士为你保驾护航,全景式记录你的每一次行程,无死角的影像画面,让一切毫无悬念。

. VR摄像机

深圳领潮电子科技推出了它们旗下首款VR摄像机,其可以通过联动手机进行VR视频拍摄,非常适合追求科技前沿的IT消费者。

. 酷达迷你智能手机

酷达迷你智能手机功能十分强大,在定位技术上采用全球最先进的三模智能定位技术,集GPS+WIFI+LBS定位为一体,真正实现实时超高精度定位,随时了解孩子的位置信息;同时配合其轨迹重现,电子围栏等功能,让家长更能实时知悉孩子的活动范围等情况;而新增的远程听音功能,能让家长随时监听周围的环境,及时了解孩子动态以及孩子所处环境是否安全,而又不打扰孩子的正常玩耍。

. 千幻魔镜小苍

千幻魔镜小苍是一款VR眼镜盒,其物距调节旋钮在侧面。当你是近视眼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物距来看清屏幕。此外,其还配备了专用的手机游戏手柄,让你可以通过VR技术畅玩手机游戏。

. 威阿科技3D头戴式显示器

深圳威阿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虚拟现实3D头戴式显示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其致力于将之前同军方合作的产品进行成本控制和技术改进以达到民用级别,让大众消费者也可以更快地体验到出色VR技术和VR产品。

. 超级队长VR体验平台

本次超级队长超500m2的跨界体验平台“Mix[V]互动体验街”正式面世,融合VR、AR、轻餐饮及社交于一体,相对于线下VR体验店而言是全国首家,也是全国有且仅有实力最强,应用面积最大,体验项目最齐全的一家。

. THL 艾心

糖葫芦这款新产品在设计上颠覆了传统智能穿戴设备的外型观念,更加注重便携式的用户体验。“艾心”的设计有别于此前推出的H-one手表,由手表款式改换为更为小巧便携的手握式。配以白金两色的经典混色外壳,整体外观类似于某个品牌的车钥匙,轻薄的同时还具备抗摔、抗压能力。

. 银河幻影VR乐园

银河幻影是国内第一家以虚拟现实互动娱乐为主题的VR乐园品牌,在国内已火爆开店超1,000家,并成功落地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在VR线下体验领域名副其实的“第一品牌”。

展览馆土建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第6篇

某展馆配套设施项目结构类型为RC结构, 其中地下建筑面积49710m2, 2层 (地下1层, 部分2层) ;地上建筑面积167658m2, 高度47.5m, 共4层 (局部8层)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体系, 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 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人防工程抗力等级为核五、核六级。

2 测量放线

2.1 轴线测设

平面测量控制的准确性, 直接影响到结构及其内部砌筑施工的准确甚至外观的准确, 所以抓好测量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先决条件。在建筑物邻近的坐标控制点摆设全站仪, 首先观测邻近两个坐标控制点, 经复核无误后再测出建筑物外围轴线交点的控制点, 对于该建筑物的其余轴线控制点同样采用全站仪进行测量定位。对建筑物轴线的测量复核确定无误后, 方可把轴线延伸到建筑物或基坑以外的轴线桩、龙门架上, 延伸轴线标志标画的轴线桩、龙门架及建筑物应牢固、稳定、可靠和便于监控。

2.2 高程控制

水准点均由业主所提供的水准基准点引出。层层向上传递引测, 并且每隔三层对原绝对高程点进行一次水准复核。由于屋面板呈弧形, 故屋面楼板的模板安装主要是注意做好标高的测量控制工作, 为确保符合设计要求的弧度, 在模板安装前利用计算机软件 (AUTOCAD) 计算出弧形屋面每条梁的梁底标高数值, 根据此数值进行测量放线, 从而保证屋面板各点标高符合设计的要求。

2.3 建筑物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 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 应尽可能做到: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使用固定的水准点;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后各次观测以比较的根据, 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 不仅无法补测, 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 因此, 必须提高初测精度。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 应在同期地进行两次观测后决定。施工过程中结构和粉刷阶段每层观测一次, 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

3 混凝土柱施工

3.1 柱模板施工

(1) 所有钢筋混凝土矩形柱 (除1800×1800mm) 模板均采用18mm厚夹板制作。为防止柱模板爆板, 竖向用80×80木枋贴紧模板, 混凝土柱竖向木枋间距300mm, 横向用Φ48双钢管压实, 用对拉螺栓收紧的方法, 夹紧牢固, Φ48双钢管压实。1800mm×1800mm钢筋混凝土矩形柱采用钢模板。钢模板按柱规格订制。 (2) 安装柱模时, 利用两台经纬仪在相互垂直的轴线方向上监测垂直度。由于柱的高度大, 每次垂直度的测量要以初始控制点为依据, 防止积累误差。

3.2 钢筋绑扎施工

本工程的钢筋在现场所设的钢筋加工场制作成型后, 利用塔吊吊运至施工操作面安装。钢筋绑扎完成后, 会同业主、监理、设计通过隐蔽验收后, 木工方能安装模板, 注意留设墙、柱检查口, 以便浇捣前清渣。

3.3 砼浇筑施工

(1) 柱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输送泵泵送。 (2) 砼浇筑前质安员对模板垂直度、几何尺寸进行砼浇筑前复核, 经质安员检查合格后才允许进行砼浇筑。 (3) 施工人员可利用上层结构板的模板作施工操作平台进行墙、柱砼浇筑。 (4) 柱和墙混凝土利用导管下料浇筑, 使混凝土倾落的自由高度小于3米, 确保混凝土不离析。 (5) 砼墙浇筑采用阶梯形推进, 每层厚度不大于500mm。 (6)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养护工作, 养护时间不少于14日。 (7) 砼墙柱拆模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1MPa。

4 各层楼板结构施工

4.1 模板工程

梁板的模板均采用18mm厚夹板, 次龙骨采用80×80mm木枋, 主龙骨采用80×100mm木枋或Φ48×3.0mm双钢管, 侧模竖肋木枋用80×80mm木枋, 用Φ48×3.0mm钢管配可调托作支顶, 水平拉杆、剪刀撑均采用Φ48×3.0mm钢管。

4.2 钢筋工程

(1) 钢材进场检验;本工程钢筋要求供货商提供具有出厂证书和检验报告的合格钢材, 按规范规定, 并经现场监理见证取样并送检, 分批进行抽检, 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2) 钢筋翻样;所有钢筋在场设加工场进行制作加工。开料加工前, 由钢筋工长严格按设计施工图的要求进行翻样, 作出下料单, 经技术负责人签字后交到加工场, 加工好的钢筋按各个部位各种规格进行分类堆放整齐, 并编号挂标牌, 标牌上要注明该类钢筋的规格、使用部位或构件编号、制作班组、钢筋简图等。 (3) 钢筋绑扎与安装; (1) 钢筋绑扎前要认真对照设计图纸确定方向尺寸, 钢筋交叉部位, 应按结构的受力原则进行交叉排列, 梁与柱相交处, 柱箍筋应预先穿好, 再穿梁主筋, 以保证梁高范围内柱箍筋的加密, 满足抗震要求。 (2) 当梁高大于或等于1000mm时, 先安装梁钢筋, 大梁两侧模板在钢筋安装好后才安装, 钢筋的安装在梁底模板上操作, 梁底层钢筋在底模板上就位, 并进行套筒直螺纹连接, 其间穿好主梁、一级次梁钢筋箍筋, 并将箍筋分别集中在沿主梁方向两条次梁间位置。 (3) 1200×2400大梁的安装需要搭设支架。利用两旁支顶作为其竖向支撑, 架设2条Ф48钢管穿过大梁面筋作为横担。在承重的钢管沿主筋的方向加设斜支撑, 以保证横担的稳定性。可在大梁中间上设钢管 (下垫100×100×30的钢板) 作5t葫芦挂钩的支承点, 以控制沉梁安装。 (4) 钢筋固定;钢筋的保护层采用塑料垫块, 专人垫放, 垫放间距不大于lm。板钢筋的垫块布置为每平方米不少于1块。当采用双层板筋时, 要按设计要求和克服质量通病措施设置支撑钢筋。 (5) 施工缝位置附近回弯钢筋时, 要做到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不受松动和损坏。钢筋上的油污、水泥砂浆及浮锈等杂物也应清除。

4.3 混凝土工程

采用预拌砼, 由砼搅拌运输车运至现场, 砼的浇筑采用砼输送泵输送。

(1) 泵送砼的质量要求。 (2) 砼的运输与浇筑。 (3) 砼的振捣。 (4) 砼的养护。

5 砌体工程

地下室均采用190mm厚墙, 。首层及首层以上砌体墙除图中标注外, 墙体厚度为190mm厚, 有小部分内隔为90厚, 电梯井墙壁为300mm厚。所用墙体材料规格以采用390mm×190mm×190mm及390mm×90mm×190mm普通混凝土空心砖砌筑为主并配套使用实心砖进行地下室防潮垫层及墙体的收口处理。

砌筑砂浆要求:本工程的内地台以上砖砌体用M5商品混合砂浆砌筑, 内台地台以下用M7.5商品混合砂浆砌筑, 女儿墙用M10商品混合砂浆砌筑。

参考文献

国际混凝土技术及装备展览会开幕 第7篇

2月26日, 中国国际混凝土技术及装备展览会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副会长徐永模在开幕式上就当前我国混凝土及混凝土装备发展情况发表了讲话。他表示, 目前,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水泥混凝土最多的国家。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已占世界混凝土年产量的50 %以上。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为混凝土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无论是混凝土工程规模, 还是混凝土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和研发人员, 我国都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而且一大批混凝土材料、工程技术和混凝土制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 从总体上看, 我国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的工业化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他希望, 在当前全球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 能够通过举办类似展会等系列活动, 为企业创造更多商机, 促进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展览技术 第8篇

参展内容包括传动、驱动系统及其零部件,电子、机电零部件及其辅助设备,感应技术(传感器),工业机器人及其配件,机器视觉,工业测量及其仪器仪表,控制系统,工业计算机装备,工业自动化软件,接口技术、连接技术,低压开关装置,人机界面装置,工业通信,微系统技术,机器零部件,培训和咨询。

承办单位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天河区林和西路161号中泰国际广场A2001室

邮编510620

电话020-38251558

传真020-38251400

论博物馆展览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第9篇

当今文化产业的竞争, 是创意制胜的时代。正如经济学家所说,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 谁能够把握市场, 并做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意, 谁才会是最后的赢家。那么展览陈列怎样才能更人性化?如何以全新的面目和高品位的展览迎接八方观众?

“文物、科学技术的价值, 在于它能够传承历史、传播科学道理, 不管多珍贵多有价值的文物和技术, 如果不能让其‘开口说话’, 无异于摆设。”那么怎样让其“开口说话”、发挥更大的功能呢?多媒体展览陈列室是博物馆、科技馆、等未来展览的方向。多媒体高新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准确地反映和展示, 弥补传统陈列展览模式的不足。

一、关于多媒体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问世, 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就是集合多种媒体优势特点于一身, 并且不受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及其它限制性因素的干扰, 它具有更加直观、更加便捷的特性。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以数字化的方式把它们集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具有交叉性、相互渗透性和集成性的新型媒体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不但为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也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它的应用领域正在扩大, 企业宣传、教学培训、产品使用说明、商场导购、新闻出版、休闲娱乐等各行各业都在利用多媒体技术, 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而博物馆也势必向着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以此来给博物馆注入时代的气息与活力。

二、博物馆多媒体技术的分类应用及作用

博物馆中可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有很多种, 例如多媒体音频技术、地面投影、电子沙盘、互动橱窗、互动触摸屏、互动触摸桌、互动翻书、互动签名拍照、幻影成像、墙面投影、虚拟漫游、无线手持互动式装置等等。这些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 多媒体音频技术

多媒体音频技术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声音进行处理, 利用其特色的音效为博物馆展览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声音是信息的重要传递着, 利用多媒体音频技术可以让音效主动与参观者的行为产生互动, 从而增强博物馆展览环境的感染力, 激发参观者的历史时空感, 使历史情境再现, 给予参观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如在参观古代钟磬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释放出逼真的钟音, 不仅使参观者对钟磬有了全方位的多方面的了解, 而且加深了参观者对钟磬的印象, 并且有助于提升展品的艺术魅力

2. 多媒体触屏技术

多媒体触屏就是通过对特定屏幕的触摸从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情景, 利用多媒体触屏技术可以有效、灵动地传递所要展示的内容, 并且可以更加方便的帮助参观者进行学习及浏览。同时多媒体触屏的优势还在于能对使用者的操作做出快速灵敏的反应。如参观者通过触屏可以随意参观或浏览展品, 并且可以通过操作来控制展品图片的大小, 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了解展品的历史或是文化内涵, 从而不再受制于单一的固定的展示以及展馆工作人员的苍白无力的介绍。

3. 多媒体影片讲述故事

在博物馆中, 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及其展览文物利用影片讲述不同的故事, 采用这种影视媒体的方式可以使粘连更加生动形象, 更加吸引人, 可以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从而受到意想不到的环境声效和视觉生效。甚者, 可以在博物馆内设置小型影院, 结合2D、3D、4D等技术放映不同的微型电影, 博物馆影视节目可以大幅度提升展览的广度和深度。

4. 多媒体互动游戏

利用多媒体及互动游戏可以增强参观者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 寓教于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之一, 互动游戏也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游戏可以有效实现参观者与展品、观众与观众之间的对话交流。如在参观古代玉器的展品时, 可以把玉器的制作过程分成几个小部分, 并且扰乱制作顺序, 让参观者自己对玉器制作过程进行排序, 通过这种小游戏带给参观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深其对展品的深层次的理解。

5. 手持互动装置

手持互动装置 (PDA) 是为方便对参观者进行讲解、导览而发明的, 手持互动装置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手持互动装置可方便调集相关媒体, 使之出现在合适的互动装置上, 提供了讲解员向游客讲解展览背后故事的强有力工具。同时, 无线PDA还可结合馆内影院环境, 使得本来单向的影视播放变成互动的交流节目。

三、博物馆多媒体技术应用过程中需注意的事项

博物馆展览陈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是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但是这种将文化产业和高科技技术产业相结合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 这种新的组合方式也正在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它不仅涉及到历史文化类的相关学科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更涉及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合理的展示方法与恰当的运用, 该如何做到文化与科技两者之间的融洽和谐, 该怎样处理好历史文化环境与现代科技技术新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博物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注意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1. 一切从展品出发

博物馆多媒体展陈真正要向公众真正展示的是展品本身而不是所谓的高科技高技术手段。这就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前要有完整的、贴切的展览设计理念。展览设计理念的形成源于对展览内容的理解, 是对展览内容、观众心理、展馆环境等因素合理的、综合的把握。多媒体展陈的设计、实施必须以得到确认的展览设计理念为指导。

在每一个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陈展的过过程中, 我们都要对具体分析每一个展品的特点, 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点, 真正做到画龙点睛, 力求技术应用与内容表现达到无缝融合, 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没有技术手段应用的突兀感, 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多媒体技术所表达的展览环境中。

2. 以观众为中心

观众是博物馆得以存在、发展的主要因素, 博物馆多媒体展览陈列必须确立自己服务理念:一切以观众为中心, 站在观众立场为观众提供服务。

树立这一观众为先的理念, 对于多媒体展陈来说意味着必须在各种参观环境中, 包括群体参观环境、个体参观环境、网络参观环境, 在展览和观众之间创造出一种互动激发关系, 帮助博物馆做到在服务上领先一步, 增加观众资源的保持力。

3. 在技术上保持前瞻性

多媒体展陈是一个新兴领域, 设计发展的方向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 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便可以给设计带来重大的改变。相应地, 博物馆多媒体展览陈列在技术应用上必须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 新颖创意的实现有赖于技术的创新。在多媒体展陈中引入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播控技术, 全面拥抱科技所创造的新感知形式, 不仅给观众带来超感官的特殊体验, 沟通与互动的速度亦大大加快, 甚至使得观众成为展陈的一部分, 许多呈现的结果也都因为参与者的不同反应与操作而有所差异, 为展陈项目塑造和诠释全新的意义。

展览技术 第10篇

桑顿家庭储能系统

此款桑顿家庭储能系统采用磷酸亚铁锂材料作为电池正极,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电池管理系统采用专用的BMS电池管理模块,具备电压保护和温度保护。外观采用移动式设计,可在屋内自由移动,使用方便,并可接入太阳能光伏系统,节约电能,绿色环保。

GP318手持式电池快速检测仪

GP318为手持式电池快速检测仪,可同时检测多达16节电池的电压情况并自动对电压进行分析比较,精度高,时效性强,显示清晰,具有操作简单,实用可靠,方便携带,性能价格比高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各科研单位﹑电池经销商、电池生产单位及电池保护系统生产单位等进行多节电池电压的户外检测和现场分析。

铝-空气电池

空天科技是一家致力于高效、安全、环保的电力和动力能源的科技公司,这款“铝-空气电池”让大家看到了电池产业的革新,不仅功能强大,而且低成本、高效能、更安全。“铝-空气电池”是以“铝”与“空气”作为电池材料的一种新型电池,其电解液是氢氧化钾水溶液或海水、食盐水,反应生成物氧化铝可还原循环利用或直接用作工业原料,产生更高附加值。电池从生产到产物回收全过程全寿命零排放、无污染,且制作成本比目前的铅酸电池更为低廉。

绿色储能电源

据介绍,华宝展示的绿色储能电源系列包含手机绿色储能电源、户外绿色储能电源、家庭绿色储能电源、动力电源模组等。华宝公司负责人介绍,华宝便携储能概念为:通过太阳能板吸收太阳能源,同时也可以通过墙充、车充三种方式充电,通过储能装置进行存储,储能电池为原装进口锂离子电芯,轻便、易携带、无污染,适用于户外爱好者、户外聚餐、旅行、家庭应急用电、抗震救灾、采矿科考等,支持AC、DC、USB设备补充电能。

电池车道路模拟试验平台

深圳市雷诺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展出了可以完成动力电池车整车或零部件测试的模拟测试平台。其六自由度并联式道路模拟器以高负载、无累计误差等优势迅速成为目前最为广泛的测试手段。通过精密控制试验台的运动参数,可以复现车辆在实际道路上所受到的位移和加速时间历程曲线,从而在实验室内即可完成对汽车性能或结构疲劳特性等方面特性的准确评估。

79POWER卡通移动电源

市面上的移动电源品牌和种类非常多,79POWER推出了多款不同卡通形象的移动电源,女孩子们在选购移动电源的时候应该都会喜欢这些萌点可爱点的移动电源。

15V锂离子充电电池

聚吉推出了一款“15V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产品,且已在网上公开销售了。这种电池在放电电压、充电速度、应急使用方面,明显比镍氢电池好用许多。尤其是15V恒压放电,用起来就像是一直在使用新电池的感觉,始终动力十足,这种感觉真的很爽!其次是充电的速度很快,不到2个小时就可以把电池充满了,跟手机的充电时间差不多。

轻型球形机器人手臂LWA 4P

轻型机器人手臂LWA 4P从第一个关节至最末端的抓取结构都采用紧凑型设计,柔性度很高,既可用于固定场合也可实现移动式抓取,不管是在服务型机器人领域还是工业抓取中都能得到应用。

家用储能系统

作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品牌,天合光能是太阳能应用领域的市场领导者。在当今许多市场领域,光伏发电的成本已被证实低于传统能源。家庭用户可以从我们的太阳能发电和储存解决方案中获益,从而获得更可靠的能源供应并降低用电成本。

Cleefun平衡车

cleefun是一家智能设备企业,其带着旗下平衡车及许多智能设备参加了本次展会,产品丰富多样。其中,拥有炫彩外壳的平衡车极具科技感、现代感,格外引人注目。

P-BOX家庭储能系统

P-BOX家庭储能系统采用12V100Ah的锂电池,并具备110V60Hz输入输出电压。产品体积为450x345x432mm,重量约28kg,非常适合在户外使用。

电小二高端定制移动电源

电小二移动电源现采用的是AppleInc苹果产品同等材质,确保了其与苹果系列产品的无差别兼容,生产过程具有9道质量检测工序和26项可靠性检验标准,在进行充电时候确保了充电设备的安全,因此,电小二移动电源已成为果粉的第一选择。万拓公司董事长孙中伟表示:移动电源的按键寿命基本都不会超过5000次,而电小二的移动电源是按照万次的标准进行测试的。在这种品质超越客户需求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了电小二的产品和服务,成为移动电源行业中有口皆碑的产品。

展览技术 第11篇

传动控制“经纬分明”物流盛会新添二员

作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大动力传动与控制专业盛会,2008年的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主办方将继续精心策划与运作“细分”理念,将从2007年开始推行的“领域细分”提升一个台阶。本届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将推出两大全新展区——“物流系统集成展区”和“自动引导搬运车(AGV)展区”。前者将集中展示物流系统集成商、物流方案规划服务商、物流应用软件与解决方案、集成化、自动化的物流系统等先进技术;后者是由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联合德国莱布尼兹大学共同组织,全面展示领先的无人驾驶搬运系统。

同期活动专业精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展览技术】相关文章:

展览的记忆——浅谈博物馆展览档案管理12-28

展览工作08-23

档案展览工作05-12

参观展览论文08-26

展览业06-24

展览论文题目04-10

年货展览范文05-19

网络展览范文05-19

厦门展览范文05-20

展览大纲范文05-20

上一篇:购买模式论文下一篇:有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