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里范文

2024-05-29

成都锦里范文(精选4篇)

成都锦里 第1篇

建筑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 是文化的载体。不可否认, 川西民居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烙印。正是如此, 锦里步行街系统地运用了川西民居的建筑风格, 力图全面地展现川西文化的精髓。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大气、江南民居的秀美, 川西民居更多彰显着朴实飘逸的风格。

街口以院落门的形式开始, 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府邸、民居、商铺坐落两旁。整个街体形态主要以线型为主, 沿街道依次排列店铺, 通过中部的小型广场连接, 形成Y型商业街, 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传统的川西民居街道也是如此, 尺度窄长, 宽松有度, 空间层次丰富, 环境装饰细腻, 极具特色。街道常为一字延伸, 院落, 长街互相映衬, 戏台、茶馆、街坊增加了街道趣味感。其中更是有效利用植物的柔和及点缀作用, 衬托并突出了建筑本身的主旨与精神内涵。锦里步行街的街道设计正是借用了老百姓所常见的造型元素, 成功营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街道环境。

街道前部的闭合与天桥后部的开阔设计形成鲜明对比, 封闭与开阔相互映衬, 增加了街道的多样性。前部分多用黑、白、红三色, 8米左右楼高, 制造压抑感, 试图营造出传统民居生活中循环往复、恒久不变的生活氛围。天桥后部则一改前作, 空间设计顿时开朗了。此段楼层总体不高, 与街道比例均匀, 亲切却不失雅致, 增加了街道整体的通透性。

延伸至石桥, 牌坊、戏台等建筑小品聚合, 街区的小高潮---锦里广场出现。之后通过Y型的街道分叉, 酒吧休闲区、特色餐饮区分列两旁。特别是酒吧休闲区, 主要街道仅为3m左右, 房屋高度约为6m, 给人强烈的围合感。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 加之配以店招、灯笼等极具传统意味的装饰, 让人仿佛置身于川西古镇市坊之中。

另外, 锦里建筑大体以明清时期川西民居风格为主, 总体不高, 只有一二层。青瓦坡式屋顶, 白色外墙, 加之浅褐色或枣红色门窗, 显得清新淡雅、朴素飘逸。临街则利用挑檐形成出廊, 创造出更多的空间, 形成虚实相生的环境之美。总的来看, 大体呈现出川西民居文化的精髓。

二、从民俗、民风看锦里

民俗, 是依附人们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对以本土文化打响名头的锦里来说, 民俗更是其核心所在。

从细节设计看, 摊铺摆设就极具传统风格, 下方一大木桌, 上支出两杆, 用作悬挂商品买卖之用。整体选用黑、深褐色, 与街道的川西古镇之风, 相得益彰。之后再配以竹凳子, 竹长杆支米色土布, 更是增添了几分情趣, 顿时让人忆起泥泞石板上人影攒动的老集市场面。

从种类设置看, 锦里步行街的民俗资源种类涵盖了自物质、社会、精神民俗三个大方面。主要包括居住、服饰、饮食、手工、交通、家族、岁时、口承语言、民间游艺、竞技民俗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因此, 无论从装饰细节, 还是从种类设置, 锦里都比较成功地将巴蜀民风、民俗融入到这一条350米的步行街中。让人们不光在体认传统民俗文化的过程中, 得到休闲放松的机会, 更是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三、从现代商业化看锦里

在历史长河中, 每一座城市的商业活动总是与该城市的生命相始终。毫无疑义, 当我们不断强调锦里所包含的传统文化时, 也不得不看到现代商业社会对其的影响与改变。或者我们可以说, 锦里就是现代经济中, 传统与现代的产物。

在功能设置上, 锦里被划分为购物住宿区、中心文化区、特色餐饮区及休闲娱乐区。其中餐饮约占16%, 休闲娱乐约占18%, 购物约占56%, 其他形式约占10%。有效地协调了吃住游购多方面的内容, 满足了商业竞争的需要。而区域设置按照人们逛街、游览的习惯, 合理地分配了各个区间的功能。从游客进入锦里开始, 一系列极具古意的宅邸、府第、庭院、楼榭就逐步营造出一种怀古访古的情绪, 之后通过街道由宽变窄的设计, 游人被引入愈发紧凑的空间, 休闲购物的情绪也就顺理成章地被调动起来了。总的说来, 锦里的区域功能设置有效地调动了多种商业元素, 可谓是现代商业营销的成功典范。

结语

成都本为一多文化影响下的现在大都市代表。锦里, 依托武侯祠, 将多种文化融合进来, 力图创造出一个古典与现代, 娱乐与休闲并举的新型商业街。整体来看, 锦里步行街以传统的川西古镇风貌为主。在围绕三国文化、川西民俗上, 通过群体建筑、装饰材料、摆设器具等多个环节体现出来, 有效地将锦里所蕴含的历史、民俗传递出来。总体上看, 锦里的设计规划是成功的。但是, 我们也应了解, 在众多的访古步行街建设中, 锦里本质上也是综合考察了多方访古步行街之后的产物, 与其他项目有相似之处。如何在同类项目的设计规划中独树一帜, 发挥本地的文化资源优势, 是锦里在未来的建设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摘要:锦里地处成都市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 右临武侯祠, 属于政府“三国文化”打造区的中心地带, 聚集融汇了多种文化养料。本文正是通过对锦里步行街建筑风格、民俗民风、现代商业这三方面的分析, 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了解锦里的设计规划。

关键词:锦里,步行街,设计,文化

参考文献

[1]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带你走进博物馆[M],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2]杨芳, 段晓丹, 成都锦里仿古步行街探析[J], 四川建筑, 2007年4

成都锦里游记作文 第2篇

在我们到成都的第四天,白天溜达了好几处去处,晚上自然不会缺少去锦里。当我们晚上到达锦里的时候,这里灯火通明,没想到这里的锦里,就像青岛的“劈柴院”,古色古香,又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各有各的味道。一条巷子向里延伸,民间工艺,特色的东西如同庙会一样,都在这里展示出来。

远处的吆喝声,游人的嬉笑声,在黑夜的灯光下妖娆多姿。我第一次看到了皮影,原来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现在近距离的看着的时候,有种亲切感,猪八戒和熊在跳舞,硕大的身体,摇啊摇,衬着背景音乐可爱极了。深巷藏高人,有一位在米上刻字作画的人,如此小的地方,却字如风,画栩栩如生。一路看来,顺巷子走,“嘿!”突然有一个人,猛得跳了出来,下了我一跳,金铜色的脸,身上也是金铜色,这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行为艺术中的“铜像人“手拿扇子,一看就是绍兴师爷的装扮,别说真是逼真,惟妙惟肖。

晚上的锦里,人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白天的锦里,又是另一种状态,不同的时间接待不同的需求。这就是现在大都市里,传统文化的另一种展示。

成都锦里 第3篇

1.1 研究背景

当前, 文化产业正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消费成为世界消费热点, 并且足以影响世界产业结构。从上世纪末开始,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部分的民俗文化被商业开发利用, 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此, 传统民俗文化迅速被广泛商业化, 一定程度上为我国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弘扬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提高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但商业化是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 由于商业化的趋利性, 一些开发商只顾短期经济利益, 掠夺性地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原生性。如何拿捏文化与商业的尺度, 商业集中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到底是好是坏, 成为许多人思考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百里不同风, 千里不同俗”。地域性传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人文底蕴的标志。当前,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较量正在进行, 从而带来了人类传承千年下来的文化与现在人类发展所需的商业化的角逐。毋容置疑, 社会的发展给民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现实条件下, 更有效地保护、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以锦里这条商业文化街为例来探究文化借助商业化的发展趋势与文化和商业化共同发展的路线是否可行以及未来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文献综述

在现如今的商业化社会中, 似乎只要有利可图, 一切对象都有可能成为商品。而传统文化在展现其重要价值之际, 也必然会受到商业化的剧烈冲击, 有一句话形容地非常贴切, “连广大民众不知不觉流承几千年的民俗文化也被挖掘出来, 卷进了商业开发利用的潮流” (徐华龙, 2003) 。只要有可能, 一切都会被打上商业的标记。当前, 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因子的民俗文化, 从上世纪末开始被商业开发利用以来就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于是在市场的诱惑下, 民俗文化迅速以商业资源的形式被广泛商业化 (钟昌火, 曾长秋, 2006) 。可以肯定的是, 郝冰和鲍玉 (2009) 所提出的观点“全球文化的商业化已经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趋势”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与正确性。当传统文化受到商业集中化的冲击时, 这就牵涉到其中的传承与保护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手工艺, 张荣威和胡海洋 (2012提及其品种繁多、特色鲜明、源远流长, 且手工艺品使用价值小, 观赏价值大, 又仅限于小设计和小批量, 因此在当今社会传承下去非常艰难。在现代社会, 商业化的大批量生产必定占据绝对的优势, 这对于大部分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冲击是相当大的, 可喜的是, 近几年我国政府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上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工作, 这些都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再者, 各类文化仿古街、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区、少数民族旅游圣地等也应运而生, 在一定程度上, 民族文化被传扬, 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也确实可以称得上是机遇, 然而, 此类商业化下, 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就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商业化, 马蕾 (2013) 分析表示, 有些民族地区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旅游产品存在雷同化, 民风淳朴性降低, 更甚者为粗放式开发、盲目模仿且管理松散, 可见类似这样的商业化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它所造成的影响也许将超乎想象。当然, 并非所有地区的发展均如此。

平衡好商业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次调研将立足于此基础之上, 以锦里为例进行分析。

3 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锦里与武侯祠的联姻

3.1.1 案例背景与介绍

锦里采取文化经营模式, 即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商业化的经营相结合, 进行适当的文化开发。以保护为目的, 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 将历史三国文化与产业经营相结合, 斥资千万, 历时三年, 仿古“新街”锦里问世。锦里古街在成都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创新开发思路, 成功地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商业奇迹, 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四川模式”文化旅游产业。2004年11月, 文化部在神州授予锦里“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牌匾;2005年, 锦里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街市一起被评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现今, “拜武侯, 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有号召力和最响亮的口号。

3.1.2 案例分析

锦里进行文化经营, 在商业化中突出了文化特色, 保护了非物质的三国与巴蜀文化。锦里虽是一条新建的仿古步行街, 却以“三国文化”为依托, 以蜀锦为主线, 以川西民居为特点, 梳理出千年文脉, 传承古蜀智慧, 为新街注入了“古蜀文化”的精华并且成为蜀地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但在于它有形的历史遗存, 而且还在于其民间艺术、民俗精华等无形的文化内容。“锦里”, 这个不到400m长的小巷古街, 在注重保护有形物质文化的同时, 还开发式地“抢救”一些日渐消失的民俗文化遗产, 展示了巴蜀大地久远长存的川西民俗文化。

同时, 锦里的商业模式和传统的商业模式也有所不同, 锦里对刚进驻的商家实行保障经营, 在收取商铺租金价格上, 并没有按照一般惯例按固有面积收取, 而是实行按商家所销售的物业类型收取, 这使以手工生产类的、四川固有的蜀锦、蜀绣等利润微薄但又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间珍品在锦里得到持续的保护和发展。对酒吧餐饮等利润较高的商家所收取的租金自然就要高一些, 这种特殊的商铺收租方法使得锦里的商业持久繁荣但又不失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就摊位而言, 锦里对传统特色民间工艺摊位给予“常年免租”的优惠政策, 在挖掘其文化内涵, 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旅游和商业开发, 既传承、再现、宣传了历史文化与文明, 又形成了新的旅游亮点。

3.2 案例二:现代餐饮店——星巴克、德克士相继落户锦里

3.2.1 案例背景和介绍

锦里早期的消费定位是广大中青年, 所以锦里在建造了大量的古式建筑的同时, 又以现代时尚文化的酒吧娱乐区来迎合中青年消费, 因此, 在锦里一期的招商中, 拥有独特现代气息的星巴克从400多家商户中脱颖而出, 成功落户锦里。由于锦里一期中的餐饮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锦里二期中的商铺仍以餐饮店为主, 比重更是大于一期。在此种情况下, 作为中国三大西式快餐之一的德克士成为继星巴克之后, 第二个成功落户锦里的拥有显著现代气息的餐饮店。

3.2.2 案例分析

从空间上, 锦里古街依次是餐饮区、民俗风情区、广场区、酒吧与休闲购物区, 能够集中体现民俗文化的面积并不大, 锦里古街的重点在于盈利的消费区, 文化成为了利润的载体, 变成了商品。在现代化餐饮店落户锦里后, 锦里文化开发中的商业化气息不免显得更浓厚了些, 商业化和传统文化开始了激烈的碰撞。

从商铺面积上看, 锦里的商业目的十分明确, 而星巴克与德克士两家餐饮店在整条锦里古街上也是面积较大的商铺。

获取利益是商家的最终目标, 即使锦里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在这两家餐饮店里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但是文化在成为利益载体的过程中也逐渐转化为实质利益为商家带去可视的利润。在这样的商业化冲击下, 传统文化逐渐被侵蚀, 并与商业利益划上等号。

4 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 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传统文化商业化影响利大于弊, 见图1。

事实上, 传统文化商业化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商业化是一种开放的商业模式, 传统文化商业化的进程中, 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也促进了当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 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甚至可以作为支柱产业, 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极。

5 政策建议

5.1 处理好商业行为和文化保护的关系问题。

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要把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 如果仅仅注重商业开发, 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必然导致文化气息的变质。处理好这一关系, 并不是要把老城区老百姓的生计“冻结”起来, 而是要在保护原有社会风貌的基础上, 合理地开发。莫让商业化吞噬了文化底蕴。要防止打着保护传统的幌子进行商业化盈利:“‘弘扬传统’, 多少赚钱营生‘假汝之名’”、保护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过于敏感, 对一切外来文化都加以排斥的现象。

5.2 正确认识本地民俗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民俗文化商业化产生的强烈文化冲击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民俗文化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经济方式的发展和变化, 旧有的一些社会民俗会发生变化甚至消亡, 同时伴随着新的民俗产生。面对传统文化商业化过程中带来的外来文化, 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应该采取包容、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态度, 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使当地的民俗文化获得发展, 在批判中继承, 在选择中借鉴, 在创新中发展, 是优秀传统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5.3 政府应当恪守其职, 保护传统文化。

在保护传统文化上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商业运作上的问题, 公众认为政府责任最大。政府不一定亲力亲为, 关键是要通过政策来表示一种态度, 提供一种方便。并且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疏与导, 抑与扶, 行政干预与市场调节并重, 让现代商业出得来, 传统文化进得去。

参考文献

[1]徐华龙.泛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3.

[2]钟昌火, 曾长秋.民俗文化商业化的两重性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6 (8) .

[3]郝冰, 鲍玉珩.二十一世纪的文化大趋势:文化的全球化与全球文化的商业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5) .

[4]张荣威, 胡海洋.传统手工艺品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取向[J].现代商业, 2012 (10) .

游成都锦里优秀作文 第4篇

武侯祠是刘备和他的文臣武将还有诸葛亮共同的祠堂。一条武侯大街东西向穿越祠前,对着庙门的一道高高的屏风,和泉州紫云屏有一比。祠堂有分前后两院落,第一落正庙是刘备正像以及侧旁孙子刘瞻的塑身。据说魏军攻城之际,刘瞻直谏其父刘禅要和魏军背水决一死战,而最终刘禅是弃城投降,刘瞻奋战之后自决而亡,这也是他和刘备归于正堂的原因吧,而不是他的父亲刘禅。正堂两旁分别是关羽和张飞塑身像,右关羽左张飞及儿孙像共处。

跨越左右回廊的塑像群分别是东侧刘备之有名的文将,西侧三国时期刘备有名之武将等。穿过刘备正堂,再向后,就是诸葛亮的正堂,左右两侧分别是儿子和孙子塑像。诸葛亮的儿子和孙子均是战死沙场,其孙子战死沙场时还不到二十岁,真是可歌可泣可忠可赞。诸葛亮是在去攻打魏国的途中染疾而死。出师表名扬天下,前出师,后出师,字字为金,声声啼血。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及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武侯诸葛亮。这也是我们提到武侯祠就会误以为只是诸葛亮祠堂的原因吧。其实武侯祠是刘备及其诸多将臣的祠堂哦,你可不要弄错了。

成都著名的锦里小吃一条街紧邻着武侯祠,巷口从右边半包围着祠堂向后一直平行于武侯祠堂最北段的桃源三结义的桃林,绵延数里,全是各色各样的小吃,中有小桥流水茶楼戏坊民间杂耍甚是热闹。其中就有最有名的川剧变脸,另有现代歌手演绎的多首名曲,等等不一而足。论吃,估计我去过的那些地方能和这里相比的没有其一,论玩我还是觉得这里的文艺范儿更足一些。还记得赵雷的《成都》吧,对,就是这样,抿一口小吃挑一只单曲,坐在熙熙的人群中,忘记了学习,忘记烦恼,眼前闪烁的全是美食,有胃口就尽情的吃吧。这里的美食伴着每一片时光都在音乐的音符里跳跃,跳跃,跳跃在舌尖,洋溢在味蕾。喜悦是这里的美食特有味,特有味,真的,辣的麻的卤的甜的咸的酸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的。怎么样,要不要来尝一尝?还有身着汉服的窈窕美女姐姐,更是跟景色增添了美景,很有情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成都锦里】相关文章:

成都锦里古街考察报告08-04

成都锦里导游词怎么写12-25

锦里沟导游词范文06-01

锦里英文导游词范文06-20

成都规划06-30

赵雷成都08-19

成都公墓范文05-18

成都食品范文05-18

中国成都范文05-20

成都市高校08-15

上一篇:后发地区的竞争优势下一篇:信息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