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

2024-08-09

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精选12篇)

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 第1篇

一、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发挥想象空间, 认真思考,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曾明确指出:“每一所学校, 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说明了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为之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 而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则更需如此。试想, 教师在教学时, 如果绷着脸, 不苟言笑, 则教室的气氛必会趋向紧张严肃, 而师生之间的压抑感也会油然而生, 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相反, 若教师教学态度和蔼可亲、风趣幽默, 则学生上课必会如沐春风, 敢于表达, 相互激荡, 必可撞出创新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创新意识

中学生正处于形成科学兴趣的最佳年龄段, 初中阶段正处于形成科学志趣的关键时期。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抓好这个时期的教育, 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创新意识。然而应试教育上课是“满堂灌”, 课后是“题海战”, 学生在繁琐的死记硬背中度日, 在名目繁多的考试中“成长”。试想这般读书还有何兴趣?因此, 我们一定要把学生从书山题海中放飞出来, 让他们有思想思考, 有条件实践, 有时间接触自然、接触社会, 有机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 提高兴趣, 从而培养兴趣, 发展兴趣。要激发创新意识, 就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于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 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提倡教学平等, 允许学生自由讨论, 鼓励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学生由“惟书”“惟上”转向善于思考, 勇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 浓厚的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 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许多学生认为英语单词难记, 语法枯燥乏味难懂, 英语课文冗长难背。所以在课堂上, 学生无精打采, 昏昏欲睡, 缺乏对英语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 设计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难学的语法, 教师要深入浅出地讲解, 用生动形象的事例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 提高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热情。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工具, 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 使教学更生动形象,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加。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多种信息交流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综合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 利用图片、实物、模型。

图片、实物、模型简便易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 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运用于教学中。如在教football时, 教师可以拿一个足球到课堂上, 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消除学生心里认为英语难学的障碍, 使他们思维活跃, 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培养创新精神。

2.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要进行教育创新, 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信息强烈而鲜明地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易于接受, 还可以把大量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境, 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口的欲望, 使他们视听并举, 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 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鼓励质疑, 引导想象,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 不曾学, 学则须疑。”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前人告诉我们, 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善于提问, 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 还应在不疑中求疑。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在教师灌输式的教学下一问一答, 并追求唯一的标准答案, 思维空间得不到拓展, 更谈不上创新。因此,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 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便是使学生不但会回答问题, 而且还要会提出问题。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才会在解决问题中有创新的冲动和成功的喜悦。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 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进行求异发散思维、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写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摸索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 在教过去进行时时, 我出示一幅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 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 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 然后问:W hatwa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was reading newspaper?那么, 这时学生就会进行猜测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 第2篇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

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创新 英语课堂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6-018-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英语教学更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为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改下创新型课堂教学将是永远的话题。教育改革,课堂是最基本的实施基地。如何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型课堂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创新型课堂教学呢,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

将创新引入课堂,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我们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和义务。因此教师本身就是要虚心学习,不断“自我充电”、“与时俱进”,以科学的态度、新的思路和视角改变课堂教育,同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教学方法、技巧及角色的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者,教学内容,技巧的创新者。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填鸭式”、“灌输式”、“死记硬背”等教学方式无一不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是被牵着鼻子走的配角,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的学习主体性、自主灵活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全被忽视。因此,创新型的课堂中,教师需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放下架子,相信学生,走进他们的世界。课堂中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为主体,变教学为学堂,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共同分析、探讨问题,参与课堂,平等享受知识带来的愉悦。这样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参与学习,个性彻底舒展,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发表意见,敢于大胆创新。例如在高一第二册Unit14 Festivals Intergrating Skills环节教学中由于笔者营造了这样的气氛,学生们踊跃参与课堂,并能仿效Reading环节所学节日内容,大胆走上讲台给全班展示自己小组创建的节日。本节课学生的能力的到充分的提高,思维也得到拓展,笔者本人也受益匪浅。

三、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强,遇问题爱“追根问底”,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发,讨论是智力的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善于思考是难能可贵的,英语课堂中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兴趣大增,学习气氛高涨。如:JEFC Book (2A) Unit6 Lesson22.的核心话题是“询问方向”及“指示方向”,由于条件有限,不能把课堂搬到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地方,让学生学习方位的表达,我便在将语言点教给学生之后,首先设置生活测试:1.Where is your home ?2.How do you get your home?3.Where is the Police Station in Ankou town?学生听完问题后都跃跃欲试,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显然教师的质疑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之后教师将方位语列于黑板上,让学生重新排列桌椅,列出许多街道,并命名“知识路”,“青年路”,“平凉路”和活动中要寻找的具体地方,如邮局,学校,医院,警察局……另外在学生的桌子上都设有牌子,学生们分组操练,摸索方位语的用法,最后让学生以对话形式进行展示,效果很好。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源于生活,有运用于生活实践。本节课学生在教师的质疑下充分利用语言环境,丰富想象,大胆体验,乐于创新。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加之教师适当点拨,最后学生得出结论,这样既锻炼了学习能力,又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师生质疑和生生质疑的互动活动对于习惯了听课的学生来说开始时比较难,一旦养成习惯,他们会提出许多有创意、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促使他们产生急于讨论、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意愿,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对于一些略显幼稚的问题,我们也不要责怪、嘲笑,要爱护他们的自尊心,鼓励、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此外,激发学生质疑的关键是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师生交往,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亲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与此同时他们的内心也很脆弱,自尊心甚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信息,“小问题明白大道理”,教师要作为一个有心人,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的“亮点”,不要一味直奔教学目标,要对于过程中的精彩片段和学生们的亮点应给予及时肯定,有时侯,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表扬都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因此,课堂中师生间要民主、平等、和谐,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奇思异想,展现个性。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可以说“Whats your opinion ? ”“Who can help her/him?”“You are great!”等评价语,让学生倍感亲切。

总之,创新是课堂教学中的不竭之源,是人类生存、不断发展的基石。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同时培养学生标新立异,捕捉学生创新火花,珍惜学生创新精神,让创新型英语课堂教学异放光彩,让新课标下的素质教育更加成功。

[参考文献]

[1]王蔷.“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中小学外语教学,2008年第3期.

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4篇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 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 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 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像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行英语教材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 No”,从而让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应经常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

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以“用英语唠家常”的方式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

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

4.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创意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也常常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从而以教师的教学创新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尤其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应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例如本人在创意制作课件“Where are you from?”时,设计了“See the World”板块,在这一板块中,课件呈现了世界各国的风景,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每个国家的名字并简单地叙述该国的风土人情。学生在这一课件呈现的课堂活动中,复习了旧知,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四、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

本人在组织学校英语课外兴趣活动时和学生一起将英语活动室布置成颇有童趣的English Corner。在英语角内,学生们布置了Household Corner(生活功能区)、Reading Corner(阅览功能区)和Audio-video Corner(视听功能区),充分利用身边的实物和场景来学习英语。并通过自编自演英语小品、创意制作英语小报和贺卡、写英语书评甚至设计英文个人主页等活动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已从在活动中单纯学习英语知识转化为在活动中用语言进行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由于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一味地让学生在大堆大堆的题海中“磨练”应试技巧,导致许多学生“死读书”、怕交际。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无疑会给他们的终身发展带来后患。我们英语教师要将创新教育理论与本学科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英语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活动,积极探索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周新琦.外语学习者独立能力的培养.山东外语教学,1998,(3).

[2]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

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创新 第5篇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人们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创新的相关内容吧!

作文教学既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毕竟占据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中考中,学生作文分数提高更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轻松、高效、快乐地学习作文,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除了抓好课堂作文教学外,还将作文教学搬到了教室外,拓展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为作文教学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活力因子。

一、拓展初中作文教学空间

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对作文简直是敬而远之。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有提高。但是一些中等程度的学生作文兴趣不浓,在作文中仍然东拼西凑,质量不高。因此,将初中作文教学从单纯的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从单一的课堂指导向综合指导发展,给予作文教学更广泛的空间,具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从单纯的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出围墙的束缚,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新奇的感受,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许多学生在走出教室之后,在美丽的风景中,在活动的现场开展观察与作文指导,心情愉悦、兴致很高,学习兴趣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二是有利于增加直观感知印象。无论是开展现场指导,还是走访调查以及欣赏感悟,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教学互动,是借助于真实的景物、人物、事件这些素材,学生所接触到的`更加直观,这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次极大的帮助,只有提高感知的直观程度,才能够让学生心中有物,在写作过程中下笔如有神。

三是有利于提升现场指导效果。作文教学搬出教室,主要形式是进行现场指导,无论是带领学生沉浸于美丽的景色之中,还是流连于闹市,都可以在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感受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要点难点的指导。学生所获得的写作技巧会记忆犹新,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方面的一些经验成果。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将作文课堂搬到生活中,搬到社会中,需要学生对这些方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以及深刻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敏锐的目光、缜密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积极拓展空间,让作文教学更加生动

作文课堂搬到室外,需要教师进行更加周密的组织设计,合理控制和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让作文教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1. 带领学生走进景点观察创作。描写景物的文章属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指导类型,教师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印象深刻,才能夠详细描写。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人工湖景点进行观察,教师开展现场指导,学生怎样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哪些写作手法等都会产生直观的影响,只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水平。

2. 带领学生拜访先模交流创作。人物描写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据了大块头,怎样走出模式化的描写状况,必须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描写对象。笔者带领学生拜访了一些先进人物,有享誉四方的老中医,有一生桃李芬芳的老教师,也有受到省市表彰的劳动模范。拜访这些先进人物,并且拜访多名先进人物,在听他们讲述自己过去的事例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地记录,细心地搜集整理这些宝贵的素材,同时认真地观察肖像,这就获得了人物描写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素材。而且这些素材来源广泛、印象深刻,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就可以独立构思,创作出一篇较为成功的人物描写文章。

3. 带领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创作。初中生作文写作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他们进行调查、学会分析,从表象剖析出内在的规律。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家庭的其他成员了解,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通过自己身边活生生的案例,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感受到人民生活条件和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这些生活素材中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每一位学生家庭所发生的变化都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有个性的特色,将这些方面发掘出来深入地开展思考,可以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当形象丰富的素材遇到深刻的主题,加上写作的技巧,就能够创作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同步提升。

4. 带领学生关注热点发掘创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近期发生的天价虾、天价鱼等社会热点关注为例,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这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资料信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导他们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虽然议论文不是初中生写作的主要文体,但是开展积极的尝试也未尝不可,可以为以后深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相互讨论,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中,提高创作艺术和水平。

三、结束语

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 第6篇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以前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必须注意科学的方法和理念的延续,如果在英语强化训练中,我们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教条式”的英语必然会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1、英语教学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演变,达到完善。它成为一种国际的语言,人们学习、掌握运用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所以做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仍通过创新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2、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打破古老的应试教学方法,教师作为组织者应引导和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say??no”,从而让学生会多思考。在课堂上应经常采用讨论的形式,积极鼓励学生的“标新立异”,用自己的独特见解来回答问题,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第二册第39课关于?“way doesn`t he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表扬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2、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和老师建立融洽的关系,只能学生先接受了老师,才能接受這一学科,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这门课程,所以“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例如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新教材活学活用、口语化的特点,设计不同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课堂表演,使学生会获得自动化的语言能力,使语言能力在交际能力中也发挥一定作用。

比如:在学介词on in behind等时,我让同学们拿着球,或把球放在桌上、椅子上、或放在门后,引出新词,熟练之后,在把球藏在不同位置,叫他们猜,然后在比赛中看谁说的有介词的句子多,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介词的用法,学生们也在教师创设的自由宽松的情境中受到了学习语言的无穷乐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也在这些“似教非教”的课堂活动中被激发出来。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型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本人在创意制作课件?what are you doing

课件呈现了各种动作的动画,并伴随单词running、playing、eating等,充分学习各种人称现在进行时的运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

三、通过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考核成绩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

比如:利用课文所学的单词自编自演英语小品,设计英语报和建立英语角等,使学生会由单纯的学习英语转化为实际语言交际,用英语进行创造。

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 第7篇

一、激发求知欲, 增强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有许多学生误认为学英语就是要死记硬背, 课堂上老师讲什么, 就学什么、记什么, 无需动脑筋去思考,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英语学习也需动脑筋思考。英语是一种语言, 语言是交际工具, 若想用英语阐述自己的观点, 不先思考, 怎么讲得出?进行英语会话, 做英语练习, 学习英语的基础知识, 都需动脑筋思考。在学习中一个学生愿不愿意动脑筋, 喜不喜欢积极思考, 是他思维能力能不能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调动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例如:教师在教学完成时态和被动语态时都要用到动词的过去分词, 过去分词的构成形式有规则的, 也有不规则的, 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按照规则比较好记忆, 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比较难记, 也容易记错。这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把那些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按一些规律进行归类记忆, 如:“AAA”式、“ABA”式、“ABB”式、“ABC”式等。常言道, 求知欲与好奇心密切相关, 可以说, 求知欲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学生学英语, 对英语的特点, 英语的文化背景, 讲英语的人们的交际习惯、人文心理等都应有种好奇心,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点燃学生心中的好奇心之火。课堂上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单元的重点语法内容;课文中的难句、长句;与汉语文化背景, 汉民族交际习惯、人文心理大相径庭的特殊英语语言现象;学生容易混淆、弄错的语言现象;一义多句的语言表达现象等等。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 就会自觉地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使其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培养发散思维,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 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 积极探索求异, 坚持独立见解, 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通过设疑创设情境, 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 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大胆进行发散性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的时候, 出示一幅简笔画, 画上有一位学生在学习, 在他旁边, 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 我们可以先把这位学生遮住一半, 然后问:What was the child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学生们就会进行guess, 并积极发言, 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课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引起学生共鸣的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进行集体讨论, 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 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 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 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 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三、营造创造性思维教学的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1.尊重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和才智能力, 开放课堂教学结构, 师生进行平等的双向交流, 使学生对课堂的创新活动采取积极的态度, 产生强烈的参与需求, 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堂学习气氛。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是颇具深远意义的。基于这种认识, 要经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Never give up!”“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性话语, 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

2.激发兴趣。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8篇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概述

(一) 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人们应用发明成果开展变革活动的能力, 这个变革活动是指包括从产生新思想到产生新事物再到将新事物推向社会使社会受益的系列变革活动[1]。

(二)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从高考历史试题发现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题目的比重不断加大, 特别是主观题。 例如, 让学生写小论文, 根据材料解决当今现实性问题, 或从历史史实中得到启示, 评价历史事件, 这些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进步之处。

历史课的地位在学生和家长心中仍然比不上语文和数学课, 加上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够, 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 导致学生对历史课没有兴趣。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拼命赶课, 让学生习题训练, 学校为了升学率只强调考试的分数。 学生受到高考的压力只知道拼命地做题, 这样就使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都是为了考试。 此外, 思维定势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构成极大障碍。 这些都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之处。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一) 提高历史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巨大作用。 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 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归纳, 总结出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历史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仍需提高。

第一, 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历史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面, 就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课, 不能游刃有余地拿捏各个知识点, 讲课就不生动, 学生自然就提不起兴趣, 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所以历史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例如, 在讲到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剩余价值这些知识点时, 如果没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 是不容易把历史课的相关内容讲透彻的。 历史教师应该多了解一些与现实相关的问题, 这样在讲课时才能把历史与生活实际更好地相结合。 此外, 教育部门或者学校应该每年定期举行历史教师的培训,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 历史教师不仅要把课讲好,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这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授课能力的提高, 授课中得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反过来又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 历史教师应时常关注史学的前沿问题, 这样对教材的处理会有比以往更大的提升。 例如在讲开垦荒地时以往都是强调其经济作用, 没有注意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就是生态史观的引入。 还有一些问题是当今人们研究正在争论的问题, 这类问题不能像以往那样下结论, 可以把最新动态和学生分享, 也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的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有益的。

第三, 学校应努力改变教学设施配备的现状, 使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影视资源及图片等资源的利用会使历史课堂更生动形象直观, 更有感染力, 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最好在新课讲授的导入环节就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活跃学生思维,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但历史教学要注意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取舍, 适当运用, 否则会造成审美疲劳, 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受传统师生关系的影响, 现在有些课堂还是 “师道尊严”, 课堂氛围十分严肃, 学生即使有想法也不敢提出来, 对教师有畏惧感, 这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 应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 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学生有什么想法和观点可以大胆说出来, 历史教师不能把这些观点全盘否定, 而是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启发,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不敢发言的学生要多给予关心和帮助, 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使这些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踊跃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考虑到青少年的一些不成熟的心理, 在交流中要特别注意措辞, 多用婉转幽默的话语, 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 同时不失课堂教学的有序。 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三) 注重过程性评价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历史教学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 忽视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的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位一体所进行的评价, 但并意味着只关注过程而不关注结果[2]。 当前历史学科中的学生评价, 把考试分数当做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方法的培养, 忽视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的, 因此应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的评价、 课堂提问的评价及作业的评价。 首先, 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 督促学生在历史课前预习, 使学生对历史教师要讲的知识点有了解并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想法, 这样在历史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有更大发挥空间, 就更容易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其次, 在课堂提问评价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角度可能比较片面, 但经过历史教师的指点就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最后, 要注重对历史作业的评价。 历史学科的知识是需要不断反复的, 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强, 如果没有把历史知识弄懂弄透彻, 则是谈不上创新能力的。 在对历史作业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 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这就要求作业的设置不仅要巩固基础知识, 还要有趣味性、启发性和探究性。 例如, 可以把历史小制作、历史小话剧布置成历史作业,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及在历史教师对作业的评价中更好地激发创新思维能力。

(四)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必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 例如, 在讲到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节课的时候, 历史教师可以播放一些相应的实物图片及影视资料, 还可以把中外相应的发明时间进行对比,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第二, 使用对比法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 这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教师可以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中让学生对比, 分析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进步飞快, 而中国却没有。 使用对比法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第三, 使用活动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到“百家争鸣”这节课的时候可以编排一个历史小短剧, 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法家, 针对现实生活中某一事件分别发表言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把教材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历史教师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话题组织辩论赛及演讲比赛, 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取长补短, 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更好地发挥创新能力。 此外, 在讲重难点、揭示规律、评价历史事件或人物, 从历史事件中得到启示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从交流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 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候要处理好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不能一味地强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 因为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基础知识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其次, 历史教师切不可问些不着边际的对历史无关紧要的发散性问题。 例如,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因为法国搜查人员的介入, 所以由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历史教师问“如果游船不能转移的话, 还可以转移到哪里开会”类似这样的问题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最后, 在创新时要坚持以科学的唯物主义为指导。 例如在评价毛泽东时, 有些学生指出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带来巨大的损失, 从而否定毛泽东。 这时历史教师就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指出虽然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很大的损失, 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对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参考文献

[1]陶学忠.创新能力培育[M].北京:海潮出版社, 2003:19.

创新中学体育教学 第9篇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提倡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

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下, 实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使学生不断去接触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 最终使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全面教学水平提高, 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自身能力的提升, 开发学生自身内在潜质的发挥、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模式、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实现全面的素质教学标准。

二、营造民主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

对于学生提出的奇思异想, 要予以充分肯定。要抛弃传统教学中依样画葫芦的做法, 更不要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 这是建立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

三、培养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 只有当学生对体育学习感兴趣时, 他才积极主动而有愉快地投入, 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体育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新颖性和情趣因素, 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偶发兴趣。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 如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活动等。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活动的活动中, 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的热情, 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发的创新意识, 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四、发展学生个性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要认真识别、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 强求一律是不可取的。要培养发展个性, 第一步要发现辨认他们的个性。

青少年个性常常隐藏在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背后, 体育教师应该善于从那些优点和缺点背后识别出学生的不同个性。体育教师在了解、掌握学生的不同个性后, 加以引导和教育, 鼓励和支持不同个性。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要因材施教,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 使学生的个性能向更加成熟、完整的良好方向发展。创新教育就是倡导、鼓励学生创新, 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教育获得最大的效益。纵观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仁人:牛顿、爱迪生、陈景润、郑板桥……凡是有成就的人, 都是个性鲜明的人。换句话说, 一个人有了鲜明的个性, 再充分地得以发挥张扬, 加上正确引导, 他的创造性思维得以保存展示, 将来就会有所发明、有所成就。在体育教学中我们是这样尊重学生的个性的:跑步的姿势、摆臂的姿势、打篮球的姿势, 在安全第一的情况下, 想怎样做就怎样做, 没有正确和错误, 我们的乒乓球台有横长的、有圆的, 足球门也变成了一条线, 只要踢过线就能得分, 篮球筐也成了三个……

五、创新教法

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 利用各种条件, 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让他们在其中产生质疑、问题、设想, 引导他们亲身体验, 探求新知, 开发智力潜能。让学生动脑、动手, 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创造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散性地学习, 去发现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再将发现创造的知识技术收敛起来, 确立正确的知识技术。例如:我引导教的高中女生韵律体操课, 到了高三年级时, 她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健身操的基本动作, 对音乐节奏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到期末考核时, 我就要求每人创编一套健身操, 给她们同一首音乐曲子, 要求同学按照音乐的节奏、旋律, 按照健身操的创编原则, 从头部、颈部、上肢、下肢、躯干到全身, 用不同的动作, 创编各种不同风格的健身操, 然后由她们自己来表演。学生在编排和表演过程中, 既能领悟和加深对全身运动规律的认识, 同时又培养了她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第10篇

一、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配角。教学不是教师为学生服务, 而是学生配合教师教学, 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就是许多教师为了保证公开课上得成功, 领着学生反复操练。在教师中心论的教学中, 由于教师外烁性权威的存在, 学生不情愿的配合往往会在行动上表现不积极, 这样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出现学生的一些反抗情况。譬如, 逃学、逃课、与教师发生冲突等等。在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 反过来变成教师要配合学生的学习来完成教学过程。学生的一切行为和需求主导了教师行为, 变成了教师围着学生转。讲听式模式和导学式模式中, 教师是站在与学生对立的一面的, 是对他们施力的一方, 联系两者的只有教学内容。而创新型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和学生不是对立的, 师生是站在一起共同面对学习的问题, 双方在解决的问题中都提升了自己。他们是教学组织中存在差异的成员。教师是一位富有经验的伙伴, 学生是一位正在成长的新手, 他们的合作和对话使教学组织运转得更合理、更科学, 他们在合作和对话中成长。教师仍然有帮助促进的作用, 但是方式完全不一样了, 教师是在动态生成中发挥作用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不再是传递现成的知识和信息, 也不是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式学习知识或培养能力, 教学活动变成了师生合作共同进行探究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组织中的平等成员, 师生关系是合作对话的关系。总之, 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是在平等、真诚的对话中产生, 是合作对话的关系, 是平等民主的关系, 是互惠互利的关系。

二、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以素质教育观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念的实质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优化教育过程, 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的、能体现语文学科性质及教学规律的科学模式,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促进学生人格、能力发展的重要功能, 适应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富有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 它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以下特点:

1. 教学目标更具个性化

如今, 世界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已经转向人的个性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这种以尊重人的价值和自由发展为教育目的的价值观, 构成了当代教育的主题。我国传统教育特别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而忽视个体权利, 20世纪90年代以后,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个性化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同。

2. 教学内容更有开放性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开放性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最为显著的特点。具有创新精神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是“大语文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它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桥梁, 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打破教材与生活的局限, 引导学生跳出教材的局限, 走进广阔的现实生活;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 系统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今天的语文教学正冲破课本的樊篱, 将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系统, 如电视、报刊中的新闻、时事、文学作品、科技读物等等。

3. 教学环境更呈和谐化

创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的活动, 它是一个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多元化、交互式的信息反馈过程。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益, 必须创设与之相应的和谐的教学环境、过程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从传播学角度看, 现代教学过程乃是知识信息双向传递和多向传递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教学单向灌输所形成的封闭系统, 它是基于教材和多媒体而进行的师与生、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思想情感和知识信息的多向性、立体化的交流。多种信息构成的交互式、动态化, 体现了现代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和谐。

4. 教学手段更具技术性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 以因特网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化通信网络将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中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功能、创造性的模式。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的动态系统, 它是由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教学内容等要素构成的, 而各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形成其整体功能。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反复运行中, 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段克丽.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03)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中学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作为中学教师,笔者认为,每门学科都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历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本文拟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来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灿烂文化在历史教材中均在不同的章节中得以体现。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他们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地遏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更别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各项工作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时,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矢志不渝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之一。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事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逐步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非常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彰显。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就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历史教材中知名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学生关注的对象,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去理解。还可以结合时事新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知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全盘接受,还会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和成果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所以,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初唐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学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鼓励并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另辟蹊径,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教育学生要敢于 “异想天开”,要善于“刨根问底”。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探究、创新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缩手缩脚。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辩证理解、科学对待。

创新型中学英语教学 第12篇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权威抑制创造, 创造性教学需要民主。只有教学民主, 学生才能积极思维, 大胆想象, 不断产生新观念, 否则, 学生处处看教师的脸色行事, 唯教师的观点是从, 其思维必然狭隘僵化, 乃至枯竭。民主平等还表现为要允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与教材、教师意见不一致的观点, 不要迫使学生钻入老师预先设计的“标准”答案中。教师的强制性教学是极为有害的。爱因斯坦曾尖锐地指出, 用强制、恐吓的办法对待学生, 是学校中最坏的事, 它窒息了真正的科学动力。所以, 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见, 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

二、延迟评价, 激励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成功的需要。成功, 作为目标, 它是行为的动力;作为结果, 它是新的更进一步的行为的动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赖于积极持久地从事创造活动, 而这种活动需要他们创造成功的支持。反复地创造成功, 能使他们形成积极进取的心态。因此, 教师应从容易办到的地方入手, 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成功, 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每一个创造上的成功, 不论这种成功是多么微小。例如, 我让学生给自己的周记本取名, 并在扉页上写上几句话:“虽然不能永远留住流星, 但请尽情欣赏这瞬间的光芒。”“只有荒凉的沙漠, 没有荒凉的人生。”对学生出现的这些既形象又含有哲理的话, 我给予了热烈的赞扬, 让学生在成功中学习、前进。

三、张扬教师个性

语文教学比起其他学科来, 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更强烈, 更投入。这种主体意识既渗透在他们研读教材过程中, 又涌动于他们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思想认识、社会阅历、性格爱好、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差异, 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处理, 必然烙上强烈的个性印记, 并把它宣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探究思路、把握主旨、鉴赏意境中。魏书生的民主和幽默, 钱梦龙的机智, 于漪的声情并茂, 使他们的教学充满了个性, 充满了创造的魅力。

四、提高思想境界

能否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能否千方百计地激励学生, 其前提往往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思想境界。只管教书而不知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是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语文教育是人文性、思想性等的综合体,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升华。所以, 没有高尚的思想意识情操是不会对教育事业起到杠杆作用的。思想意识高尚与自己的事业创造出的价值是成比例的。心理学家安娜·罗在1951年研究了23位杰出的生理学家之后指出:“在所有这些人的历史当中, 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献身于自己事业的那种持久而热烈的精神。”热爱学生, 对学生负责, 诲人不倦, 是教师的责任, 把完成这一责任看得高于一切, 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精神, 才会把全部心血倾注到教育事业中, 为祖国培养更好的人才。在实施作文创新能力培养实验中, 教师一定要不断增强人生责任感, 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五、诱发创新热情

放胆表达, 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 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 自己选材立意, 不限体裁, 不规定字数、时间, 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时, 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值得一提的是, 我们鼓励学生放胆表达, 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 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 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 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 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 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六、拓展创新思维

交流合作, 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 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形式。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 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 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 是指在学生习作初稿完成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上一篇:现代生态居住建筑设计下一篇:命题作文中的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