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2024-05-26

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第1篇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1.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小学低年级, 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初始阶段, 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可以先进行简单的讲解,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文章, 一边读一边思考, 将读与思结合, 做到熟读精思, 从而品味语言文字, 理解文章内容。小学生模仿性强, 教师用标准的普通话对其进行强化朗读训练, 能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标准的普通话。长期坚持, 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2. 朗读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朗读过程可以使学生练习集中注意力。经过多次反复逐步体会文章的寓意, 可以学习作者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的感悟与思考方法, 小学生经过反复朗读, 可以学习到作者的思维方法, 通过潜移默化形成自身的思维方法, 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3. 朗读是学习语言规律的要求。

语文学习, 就是一门语言学习过程, 对语言的学习就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了解文章的结构, 掌握文章中优美的词句。经过反复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就可以将书本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语言。朗读就是对文章反复感知的过程, 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规律。

4. 朗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表达能力, 需要引导和训练。小学生在朗读中,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 可以不断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表达, 对于小学生来说, 分为读和写两种形式, 读即是这里所说的朗读, 写即是以书写的方式来表达。这两种表达方式, 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该能够兼容并蓄。但是读是写的基础, 没有读这个基础, 写很难有立身之地。可见, 作为语文老师不应该忽略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学会顺应科学的发展规律,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铺垫。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读, 为的是吸收。”在小学这个阶段, 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将学生的朗读能力作为提高表达能力的一个基本目标。

朗读的表达方式, 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 需要以读来逐渐熟悉课文的内容和含义, 以读来逐渐分清课文的段落, 以读来积累语言材料, 以读来掌握各种句式。这些都可以通过朗读得到实现,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使学生通过朗读逐步提升对文章的认识, 达到对文章的描述表达自如的目的。对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需要以朗读作为阶梯, 在对文章的朗读过程中, 培养训练学生声情并茂的表达能力。

5. 朗读有助于小学生提高欣赏能力。

小学生对于生活的理解还很幼稚, 需要学习很多外在知识, 来提高自己对待生活的认识能力。朗读对于小学生的帮助十分有益,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都是一些精品佳作, 内容隽永而深刻。小学生以自己的童心, 在老师的指导下, 朗读这些能够开心开智的文字, 感受妙趣横生的经典, 通过朗读可以让自己的人生丰富起来, 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多姿多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通过不断地强化记忆, 会积累大量的文字信息, 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能提升自己的欣赏能力。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语言的真正的美, 产生于言辞的准确, 明晰和动听中。”这种通过朗读所感受的文字的美, 会提高小学生文字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因为“小”, 心灵往往会更纯真, 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 更容易将自己融入文章里, 从文章中的人格之美、艺术之美、文字之美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欣赏水平的提升, 会让学生对人生有着更高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可见朗读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它对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 以情传情

感情是朗读成功的关键。因此, 诱发学生的感情是朗读训练的第一步。“文章不是无情物”, 作者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作品中。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 于情理之中传授知识, 讲明道理, 使其受到教育, 做到以情传情, 情理相融。这“以情传情”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流露的感情, 拨动学生的心弦, 把学生的感情“移”到教材中,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又把作品中的“情”融入到学生的心田, 达到“感情共鸣”。这样, 朗读便能读出味, 读出情来。

三、充分发挥教师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 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 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 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深深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身临其境, 备受感染。

朗读在小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所以,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 需要老师给予重视。

编辑/牛萌

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第2篇

摘要: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发展

学生

语言

审美教育

思维

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

“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朗读指导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33-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

一、让书声琅琅,有助于学生语言、审美和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二、让书声琅琅,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1、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

如《可爱的草塘》一课,在读到“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眼前”一句时,我指导朗读时要学生抓住“啊”这一语气助词,让学生体会作者借助这一叹词抒发自己见到小河时的惊喜之情。我将“啊”与“奇迹般”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怎么也想不到,在这茫茫的草塘,密密的芦苇丛中,居然还隐藏着一条如此美丽的小河,他觉得这简直就是奇迹,所以自然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这个“啊”字应该用去声,念得短促些,将作者的惊喜之情表现出来。经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对作者准确的用词也理解深刻了,从而训练了学生语感。

2、指点技巧,揣摩感情

朗读不仅有理解和感情的问题,还有技巧运用的问题,《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是个较长的句子,由于学生的中气不足,读到“砸去”就没有了气力,而这个句子恰恰又必须读得坚定、有力。这时,我会适时指点朗读技巧,受到良好的效果。我告诉学生,朗读时除按短句停顿外,要在“砸去”之前换气,这样再读,就会显得很有力量,学生练习后自然体会到战士们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其他如语调高低,语气轻重等,我再作合适的指点。

三、让书声琅琅,借助电教手段,更能激发兴趣,让思维飞翔

1、借助图像,看图朗读

低年级的课文中,都有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插图,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既能对学生进行看说结合的训练,也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有一篇《狐假虎威》的课文,朗读前,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一说狐狸、老虎及小动物的不同神态,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小动物满脸恐惧,吓得撒腿就跑。然后再让学生看看这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进行想象后再作朗读,效果很好。

2、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维的飞翔。小学语文类型不一,如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各自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第六册中的《荷花》一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文章内容蕴涵了作者对荷花的无限喜爱和赞美。特别是第四节,作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着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荷花和蜻蜓说话,和小鱼交谈……这一节是全文朗读的重点和难点。课前我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开头中,剪辑了一段旋律优美,能将人带入梦幻境界的乐曲。在理解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听一遍音乐,引导学生边听边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在音乐中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翩翩起舞的荷花,和小蜻蜓娓娓交谈

参考文献:

[1] 付小娟.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之我见[J];新课程(中);2011(02)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三法 第4篇

一、基于文本“有情”读

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贪图省力,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文本的情境,搞直白的指导,那如同是空中楼阁,看得见但上不去。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搭好流露情感的“脚手架”,在引领学生对文本中重点句子的不断感悟中积蓄学生的情感,让他们的感情蓄势待发。

《诺贝尔》教学片段:

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疾,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师:“毫不气馁”是什么意思?沿着“毫不气馁”读读上文,设身处地地读读,读出这个词的深层内涵。一切都“化为灰烬”,诺贝尔的什么没有了?

生:一切实验器材都炸没了,弟弟也炸死了。

师:但诺贝尔什么没有丢?

生:他的信心没有丢。他的勇气没有丢。

师:但弟弟在试验中被炸死,他毫不气馁是因为他无情吗?

生:不是,他化悲痛为力量!他从头再来,一定要把固体炸药发明出来,为人类造福。

师:再来读第一段文字。真是含着血,带着泪,字字敲击我们的心灵。

在教学诺贝尔的“毫不气馁”时,我指导学生联系上文读,学生在“化为灰烬”“弟弟被炸死”等词句中读懂诺贝尔失去亲人的悲痛,含着泪、带着血的坚持不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理解诺贝尔的“毫不气馁”。学生读着,想着,不由得读出了“毫不气馁”背后蕴涵的亲人生离死别的感人场面和对事业的执著精神。

二、超越文本“想象”读

创造源于想象,而想象的基点却是情感的积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为有丰富情感的积淀,学生的心灵也受到了润泽,此时,他们的思想变得丰富,心中自然而然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于是出现了想用笔来表达自己的一吐为快之感。此时,教师就应该顺应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创造写话表达的机会,实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新教学理念。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生命的涌动。这种激活,意味着认同之后的超越,意味着尊重之后的创新。

三、回归文本“用心”读

对文本进行拓展,可以说是超越了文本。但是,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超越是对文本的丰满,更是为了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感悟。语文课,该超越文本,可不应该忘本,否则学生的思维是信马由缰,语文课也将走向“神散”。语文课要回归文本,此时的回归,是实现了螺旋上升后的更高层次的回归。以《诺贝尔》某段落的朗读指导为例,我紧扣关键句段,创设语境进行反复品读体会,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使学生与诺贝尔的人物形象贴得更近,甚至走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与他同悲伤,共命运。我并没有要求学生哪儿该重读,哪儿该带着“毫不气馁”的语气读。一切都是自然进行时,课堂方显得朴素大气而底气十足。正如古人所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物我两忘,就是朗读已入佳境的体现。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漫谈 第5篇

一、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贯穿四个学段。此外四个学段各有具体要求:

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第四学段(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特点

1、注重学生朗读表达具有多元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2、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3、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评价

具有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

三、有效朗读指导的方法

(一)强化语音训练,让学生读的入格 新课标对于朗读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确保朗读语音的正确。因此朗读指导过程中国首要要对正字和正音进行严格的要求和把关。朗读作为一种有声语言表达,能够对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加以生动的表达和展现,吐字清晰和发音准确是表达的首要要求,教师应当对学生发音不准的字和读错的音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和指导,尤其是多音字、形近字以及一些语气助词、儿化音、轻声、变调等加以特别的注意,及时提醒学生。再者就是不能读破词句,在朗读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语句读完整,切不可读断句,合理把握好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间隙,读的速度适中、连贯流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表达出文章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最后,要注意对朗读强调的纠正,比如用快而小的声音进行的念经式的读书,声意分离,只闻声而不传情且不解意的唱书调,照字念音或者有字无词,再或者是有词无句的念书调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加以纠正和改善的朗读强调,因为一旦让学生养成上述几种不良的朗读强调习惯,在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来表现出来就非常难了,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重视朗读技巧,让学生读的入情

新课标对于朗读指导提出的最多也是最为重视的一向要求就是要带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时,结合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来训练学生对于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语速等变化的掌握。每一种技巧的训练方式是随文训练和分类训练相结合。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停顿训练。主要针对常用的标点符号的停顿时长和同一个句子中根据语意进行停顿训练,以准确地表达语意。

2.语气训练。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情况:①对于意境优美的句子,朗读时用柔和的语气;②对于表示着急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③对于表示兴奋或愤怒的句子,朗读时用急促的语气;④对于表示悲伤、气馁等负面情绪的语句,朗读时用低沉的语气;⑤对于说明文或旁白部分,朗读时用平淡、介绍性的语气。

3.语速训练。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对于描写心情激动、着急、愤怒、语意突然发生转折、突发危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快;②对于描写心情悲伤的句子,朗读时语速稍慢;③对于没有多少感情色彩的句子,朗读时语速适中就可以。

4.语调训练。①表达兴奋、赞美、高兴、喜爱、喜悦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高,声音洪亮;②表达悲痛的句子,朗读时语调较低,声音低沉;③表达情绪平缓的句子,朗读时语调平缓,音量适中。

5.重音训练。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一个或词语读得重一些,读出抑扬顿挫。通过在需要重读的字词下面加点的方式先让学生做标记,然后再朗读出重音,养成好习惯。

6.变音训练。主要训练儿化音、“一”字的变音、“不”的变音。具体到每篇文章、每段话、每句话、每个词、每个字怎么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都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

根据文体确定朗读基调,说明文或叙述的旁白部分一般适用于平淡、介绍性的语气读。而叙事写人的文章,要根据言故事情节的转折 和感情的跌宕起伏变化来定朗读技巧;写景状物的文章要根据景物的特点及其所暗含的作者的感情来定;诗歌要读出节奏和韵律及感情色彩。

四、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1、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2、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 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3、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4、发挥想象,演绎揣摩人物。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

5、朗读形式多样,激趣入境。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

6、培养朗读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 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形成朗读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策略总要求

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

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

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2、常态课朗读教学策略。(1)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低年级学生朗读基础薄弱,朗读积累较少,要想让他们在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个性,不是单纯地靠朗读技巧的指导所能达到的。我们利用低年级课文有诗歌、童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诵读材料的特点,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自读识字环节,强调读准字音。

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区分易混淆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如“春”不能读成“cun”,“生”不能读成“seng”,“京”不 能读成“jin”等。读准字音,是流利、有感情朗读的基础,在教学的第一大环节中采用多种方式读准生字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通句子。

学生先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然后班内展示。如果有的学生出现断字断词错误时,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句子读通顺。这为读好段落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领悟环节,强调不唱读。

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地读,像唱读,有的拖音严重,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针对这种现象,课题组教师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方法一:教会学生划分词语。先教会学生划分句子中的词语这一方法,根据词语的意思和句子意思进行划分,一开始需要有个适应阶段,学生学会后就让他们先做好词语划分,再出声朗读;注意句子的停顿。方法二:教会学生恰当停顿。教会学生认识带逗号、顿号、句号、问号和叹号的句子的停顿时间长短,读出句子的不同停顿和不同语气。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动情朗读,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齐读、轻声读、大 声读、分角色读、比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2)中高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中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朗读基础,朗读积累较多,朗读目标不仅停留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层面上,而是要让他们在朗读中逐步达到熟读,有的文章还要求复述或背诵,将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外在的朗读语言,在品读重使学生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根据中高年级课文内容和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朗读教学实践,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学策略。

①预习探究环节,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要求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读通句子,为流利、有感情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长句子,让学生在自己容易断字断句出错的地方用竖线做好停顿标记,以提醒自己根据词句的意思确定停顿。对于不同标点符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气去读。对于变音,也要读正确。

②合作交流环节,强调读得流利。

学生先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如果有的学生出现不流利时,本组其他同学给予纠正,确保将课文读得流利。然后班内展示,评一评谁读得最流利,这为品读课文做好了铺垫。

③品读感悟环节,强调读出感情。

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读出感情,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引导学生感情 朗读,读出文章的主旨。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教师范读。对于比较难理解的段落或句子,教师先范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朗读技巧,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学生还能感受到朗读的音韵美和意境美,受到美的熏陶,久而久之使学生爱上朗读、善于朗读。我们发现,多数学生模仿老师范读的能力很强,教师范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二是创设情境引读。利用音乐、图片和视频等资源,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为学生的朗读创设情境。三是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根据朗读内容,教师灵活运用个别读、齐读、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合作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有利于思考和感悟。

④拓展延伸环节,强调读出韵味。

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教师用深情的语言,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重点段落。

3、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①课外朗读篇目推荐。精选适合学生认真特点的篇目,印发给全校师生使用,旨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通过一定数量的朗读材料,来检验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一部分,学生自由朗读另一部分,实现朗读能力的迁移,日积月累,最终实现朗读水平的提高。

②课外朗读推荐篇目指导课教学策略

朗读指导课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揭题、联想指导、指导朗读、朗读总结四个环节,其中导入课题与常态课的导入方式相同,分谈话导入、谜语导入、图片导入、故事导入等方式,指导朗读同常态课品读感悟环节中的操作要领。现重点谈一下联想指导环节和朗读总结环节操作流程。

联想指导环节,联系选编的文本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如何朗读这篇文章,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经验和文本内容对每个自然段或每个角色发表朗读看法。在此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朗读要求和技巧。然后,教师范读,给学生提出倾听要求: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听完你有什么感受?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联想。有了丰富的联想,学生在朗读时就会把联想融入其中,从而读出感情。这是在指导朗读环节前很重要的一环。

剖析小学语文朗读 第6篇

关键词:朗读;学习;审美;兴趣

小学语文中的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朗读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朗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多朗读,会朗读,使朗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以下是我对朗读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词语的妙用,体会文章的优美,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长城》中有这样的话: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长城的劳动人民。学生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古代劳动人民辛苦劳动的场面,大声朗读就能品味出这些劳动者一步步抬石头的景象,仿佛眼前出现了劳动人民用双手建造这浩大的工程的场面。课文感染了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懂得了劳动人民的艰辛,领悟了我国伟大的古代奇迹。通过朗读,学生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感憾,民族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二、朗读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同一篇文章,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截然不同,感受和影响也不同。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了学生的灵魂,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桂林山水》高度赞美了桂林山水,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绘出了桂林山奇、秀、险,桂林山水美如画,荡舟漓江观桂林山水,如画中游。反复朗讀,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桂林山水美的艺术形象体验和感受。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抑扬顿挫地朗读给人以悦耳的感受,声情并茂地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鸟的天堂》中描写大榕树的部分,使学生仿佛看到了独木成林的美丽的大榕树,而读到“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一段描写,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榕树周围千鸟竟飞百鸟齐鸣的景象。浓厚兴趣来了,又加强了朗读的念头,更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朗读可以发展学生智力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而思维所应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

比如,学习《火烧云》时,文中写到火烧云上来了的情景,我便提示学生:“大家边读边想,脑子里会出现火烧云的画面,那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像什么?为什么叫火烧云?”学生边读边想,并配合想象,读出了感情,使朗读变得生动活泼,发展了学生智力。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对学生的好处多多,不仅提高学生能力,还能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其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第7篇

一、范读,渲染气氛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朗读虽然是带有一定技巧性的活动,但动情动感,入情入境才是关键所在,课堂上教师的范读不可替代。教师特色的范读能融情于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特别像《梅花魂》《桂花雨》之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那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朗读,授之以法

朗读是一种对话,通过朗读,学生把无声的文本化成有声的语言,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中。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富有成效的朗读呢?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们不仅做到示范朗读,更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提高朗读水平。以下就是我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个性朗读

个性化朗读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它是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不同理解的朗读,融入自己的体验,通过对文本的再创造,从而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义。对同一篇课文中的同一个句子,所抓的关键词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不一样,朗读感悟也决不会雷同。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对以下描写詹天佑内心想法的句子,学生的理解就不同: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有学生读时把“第一条”读的较重,说他强调的是这条铁路对中国人的意义。而有位学生朗读时却强调“否则”一词,他认为这是修不好铁路的严重后果。有的一句比一句读得强烈,一气呵成!他说:“詹天佑下定了决心要修好这条铁路,只有这样读,才能表现出它的决心!”看,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不一样感悟也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正好证实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朗读指导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一味求同,要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倡导个性朗读。当然,当学生的理解偏离文本的时候,教师还是有必要纠正的。

(二)想象朗读

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充分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像画面朗读就是一种发挥学生想象力很不错的方法。我在教学《詹天佑》中的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那段时,对描写詹天佑工作场景的句子“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我就用了想画面朗读的方法。我让一个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其他同学则闭上眼睛想象文字所描写的画面。读完后我问:刚才同学们都看见什么了?“我看见詹天佑在呼呼的狂风中艰难的勘测,满身的黄沙。”“我看见詹天佑在昏暗的油灯下绘图,不满意的地方改了又改。”“我看见詹天佑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工地后,一刻也不休息就开始绘图,计算。”……这时我让学生朗读这句话,把自己刚才想的画面都读出来了。这比我去强调哪个词应该读重些,哪里该读出艰难效果好多了,因为这些都在学生刚才想的画面里。想象当时的情景这种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表演朗读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所以边演边读成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它使朗读事半功倍。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童话、寓言都适合表演朗读。在教学《陶罐铁罐》这课时,我就让女生和男生来表演读。由于陶罐、谦虚有礼,铁罐傲慢、无理的形象已经在学生的脑海里了,学生在表演读的时候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和表情,自然是读的有声有色了。这种方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更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这时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

三、评读,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不但能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穷人》中的“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一句时,当学生读得不是很到位时,教师说道:“你只把我们带到桑娜家门口,还没让我们看到桑娜的神情。”当有学生读得更好一点时,教师是这样说的:“这次我们看到了桑娜,并看到了她的不安。”当学生读得很到位时,教师赞扬道:“听了你的朗读,我真能看到桑娜那忐忑不安的样子,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矛盾。”

这位教师就是很好地结合了文本的内容对学生的朗读做出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当然,首先,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教师本身对文本的感悟很深,其次,这也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机智。

小学语文朗读教育 第8篇

对语言的顿悟就是语感的直觉性。朗读可以让学生重复地感知文章语言的规范性,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草原》这一篇课文的时候, 指导学生重复地朗读, 由草原碧绿的草地和蓝蓝的天, 以及草地上白色的羊群和云朵, 很容易感受到草原空气的明朗、新鲜, 这样的境界不但让人感叹, 而且让人舒适, 并且也让学生掌握了句式:“既……又……”和“那么……那么……”。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 教师务必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朗读, 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朗读能力。

二、实施形式多样的朗读教学方式

教师在小学朗读教学中, 应当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活泼好动, 他们注意力的特点是容易转移和时间较短, 而单调、乏味的朗读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并且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此,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知识, 事先设计朗读的方法, 在教学课堂上借助表演读、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较赛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一系列的方式, 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朗读, 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进而实现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例如, 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这一篇文章的时候, 能够启发学生在理解文章知识的过程中, 将分角色读、比赛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渗透其中。这样, 学生能够有效地感知小鸟与青蛙的性格特征,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后, 将准备好的小鸟与青蛙的头饰展示出来, 邀请两个学生将头饰戴上练习朗读, 再由另外一名学生读旁白, 这样, 学生都会争先恐后地尝试。此外, 教师将朗读得好的学生挑出几个来, 要求他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尽情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再加之适宜的神态和动作来表演舞台剧, 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事实表明, 教师实施这样的朗读方式, 不但跟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相适应,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并且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参与观念、沟通技能的培养。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也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 它要求所有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持续地反思和总结, 以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浅探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9篇

一、朗读要注重理解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语言优美、质量上乘, 内容也相对容易理解, 大多数语句对于孩子们而言也能读懂, 大可不必花时间深化分析、强化理解。但是, 假如碰到难以理解的课文, 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之上, 一定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去理解, 将朗读作为学生亲近课文以及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手段。例如:在教学《五彩池》这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通过以“朗读”为主线, 开展以下教学流程:读一遍,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读二遍, 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 进一步掌握五彩池水池的形状、大小、数量以及池水的颜色;读三遍,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五彩池的美妙神奇;读四遍, 让学生去背诵, 在朗读中逐步积累;读五遍, 让学生能够口头复述, 可以根据画来介绍一个个具体的池。从而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 不仅可以真正促使学生亲近文本、理解课文, 而且还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朗读的能力。

二、朗读要注重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往往在讲完一段课文后, 就让学生将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下。那么学生如何能才能充满地感情地去朗读课文呢?如果教师不去研究、不去探索、不去实践, 那么就无法真正让孩子们富于感情去朗读, 学生也只能是装腔作势、拿腔作调地肤浅读一读。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实施朗读教学的:不断鼓励学生将朗读与感悟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先感悟理解, 之后, 再开展朗读竞赛, 从而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充满感情地去朗读文本。例如:在上《三袋麦子》这一课时, 笔者先是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小猪是如何处理这一袋麦子的, 然后, 再安排学生开展第一遍朗读, 引导学生完成“小猪把这袋麦子看作是 () , 所以把它 () ”这个练习, 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深化理解这一段;之后, 再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第二遍朗读, 看看谁读得像, 这样的做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最后, 再让学生戴着头饰开展表演朗读。如此一来, 笔者哪怕不提“充满感情朗读”, 孩子们也纷纷能读出感情来。

三、朗读要注重基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 教师要重视孩子们在朗读训练过程中的内心体验。一是要明确训练要求, 要让孩子们在朗读时, 集中注意力,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抬头挺胸、读得响、读得畅等。二是要明确朗读要点, 要求孩子们能够正确、流利用普通话来朗读课本。在朗读的过程中, 要引导孩子们注意朗读的节奏、朗读的语调, 注意低、轻、重、强、弱、快、慢的音调。尤其在诗歌的朗读, 一定要读出节奏。三是要明确朗读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孩子们朗读时, 每次都要有训练侧重点, 有的要读出节奏;有的可抓住关键词朗读。例如:笔者在上《三袋麦子》这一课时, 针对“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 又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这句话, 让学生紧紧抓住关键词朗读;还有的必须要抓住标点符号去朗读, 再以《三袋麦子》这一课为例:“老人抚摸着小猴的头, 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这一句话, 可以鼓励学生抓住两个标点符号去感受土地爷爷的热情, 长期以往, 孩子们必然会掌握朗读的方法, 从而大大地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四、朗读要注意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 教师要重视朗读方式的灵活多变, 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 他们的年龄比较小, 注意力持续时间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 必须要注意讲究朗读方式。在教学实践可以采取个别领读、全班齐读、分组朗读、两人对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进行。在推进上述朗读活动时, 教师要了解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以种种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例如:笔者在上《颐和园》这一课时, 笔者再让学生预习一下课文, 之后, 对学生说:“现在有谁愿意给老师当一下导游, 引导老师去参观一下美丽迷人的颐和园呢?”因为学生都预习过课文了, 所以都跃跃欲试地想表现一下自己, 之后, 笔者针对学生想做导游的想法, 就顺势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 让老师一听就明白颐和园的具体景点。上述简单的几句话一下子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 为了争当导游, 孩子们都开始认认真真、有滋有味地开展朗读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关于普通中学普及普通话的通知》.1993年2月20日.

[2]陆为杰.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特点及实施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思考 第10篇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以下方法优化朗读: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听到这样引导,学生会愿意的尝试,老师可以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可以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让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一位优秀教师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他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他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探析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创新教学

一、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对其口头表达能力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的口语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顺应”,接受作者规范语言的改造,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帮助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课标下朗读教学的创新

(一)小学朗读指导的创新

(1)情景激发。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要指导学生理解一定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样,读出的情感才是真挚自然的。启发,还要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形象,能够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画面,只有这样,朗读的感情才是自然的流露。创设优美的情景。教学中也可以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课文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

(2)讲读有机结合。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可以在讲读课文中进行,做到讲和读的有机结合。例如对教材的重点段落,经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以后,就可以指导朗读,及时的朗读课文,对理解全篇文章会有很大的帮助。

(3)想象激发情感。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

(4)精心选择练点。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5)运用多样形式。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才能提高朗读水平。除了教师的范读外,还可以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领读,伴读等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也要因文而异,才能收到好的朗读效果。具体在下面的“小学朗读形式设计的创新”中做具体介绍。

(二)小学朗读形式设计的创新

古人读书,并没有什么“花样”,一般的先生也不善于引导,所以,他们只能大声诵读,或是低声吟咏,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而现代教育中,我们可用的手段则要丰富得多。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努力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

(1)颇受欢迎的分角色读。一些个性鲜明的文章,教师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他们的语调来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由于有了表现的机会,学生个个都十分乐意,因此也就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激烈的赛读。现代的教师还应当擅长运用竞争的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几个或者几组学生读相同一段课文,或者在课堂上举行朗读比赛,然后彼此之间指出对方的优点与不足,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心理,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学长处。

(3)赏心悦目的配乐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指导学生结合配乐进行朗读,以声响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读起来会入情入境。

(4)生动有趣的表演朗读。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情景表演的朗读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自由组合,将课文改编成童话剧,寓言故事等,边表演边朗读,还可以配以一定的道具,学生完全的投入,把自己与文中的形象融为一体,感情自然流露,十分真实。

(5)创新的录音朗读。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习朗读呢?不妨尝试一下录音朗读,这是一种自主,宽松的朗读氛围,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种自我训练,自我评价,自我欣赏,自我提高的过程。学生在自我录音的宽松气氛中,保持着“童真无邪”的本性,心灵得到解放,这种学习也自然地转化为一种乐趣了。

三、总结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几千年来,正是朗读,把学生带入了诗文所创造的优美意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才能使“朗读”——这棵在中华大地上已生长了千年的苍天古树重新焕发青春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谭晓明.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3,09:56.

试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第12篇

一、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 发挥教材的功效

新课程标准要求, 每个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对语文的默读以及朗读进行充分的重视, 将默读以及朗读充分结合起来, 通过两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起到陶冶情操、提升语言技能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 在我国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中, 仍存在着大量的问题, 亟待解决。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材方面颇为重视可读性, 入选的文章大多语言优美, 能够帮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 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文章的内涵以及人文精神, 受到其中立意以及人文情怀的熏陶。与此同时, 朗读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进行优美语言的积累, 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所以,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章, 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语文课文的体裁和要求视为主要的依据, 将课文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机结合起来, 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 首先为学生进行范读, 并且在此基础上导读、教读。教师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技巧指导, 激发小学生的朗读热情。教师需要将课堂充分利用起来, 组织小学生开展分角色朗读等, 抽读以及齐读也是不错的方式,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做出合适的选择。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表现, 听其声、观其行, 充分赞许和表扬那些朗读表现优异的同学, 给予朗读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的纠正和鼓励, 提升课文朗读质量。与此同时, 教师还需要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课文中的相关知识, 进一步激起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共鸣。引导学生将自身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的形式充分的抒发出来。教师对课文中重点语句的分析和强调能够将小学生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的重点部位上, 提升教学效率。

比如, 在进行《军神》一颗的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给予充分的引导, 强调需要在朗读的过程中带有充分的感情, 并且可以抽取一定数量的同学进行试读, 在此基础上给予点评。教师需要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对小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 引导小学生全情投入, 培养起阅读的兴趣。

三、朗读教学过程中将简单与深刻充分结合起来

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尽可能利用简单的方式。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要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展开, 紧紧围绕学生的有效发展展开。在朗读教学实践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文的情趣和魅力进行充分的感受, 感知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充实。引导学生在简单理念的指导下发出最为原生态、自然的声音。然而, 简单的形式不会淡化朗读教学的深刻实质。教师需要以本真的方式充分挖掘自身的有用资源, 利用语言进行气氛的渲染以及情境的创设, 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同时保持思考, 更为深入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实质, 受到更多的感情启发。

比如, 在《怀素写字》一课朗读教学实践中, 因为文中有一段描写怀素日复一日在木板上写字的文字, 教师可以这样用语言渲染文中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同学们, 怀素是一个写字多么持之以恒的孩子啊, 在白天, 别的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候, 他在木板上写呀写啊, 而在夜晚, 当小伙伴们进入甜美的梦乡时, 怀素还在写呀写呀。引导学生继续往下读———他写呀写呀, 日子一长, 木板竟然被写穿了。这样, 在师生互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的朗读热情也会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四、强调朗读过程中的想象和创新

语文教学需要注重语言的积累, 也要重视语言的运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 语文教师需要“用教材教, 用生活学”。阅读教学需要切实以语言的积累和读写能力的习得为主要的目标, 帮助学生开展高效的朗读练习。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朗读技巧给予充分的指导, 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运用, 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充分地挖掘, 强调在教材基础之上的想象和创新。

比如, 在《荷花》一文的朗读教学实践中, 因为文中第二自然段中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关联词进行荷花的不同形态充分的表现出来, 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下的想象创新训练。首先, 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 进行文中姿态各异的荷花图片的展示, 充分感受荷花的美丽。其次, 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课文中的相关重点词句, 进行反复的朗读, 争取能够从优美的词句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中体会荷花的色彩美和姿态美。最后, 要求学生利用“有的……有的……”的句式仿写几组句子, 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朗读以及感悟、想象和创新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 充分展现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五、总结

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诸多问题,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本文从重视朗读教学的作用, 发挥教材的功效;给予学生充分的朗读指导;朗读教学过程中将简单与深刻充分结合起来;强调朗读过程中的想象和创新四个方面展开, 分析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以期为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毛明月, 王玲玲.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0) :89-91.

[2]韦群.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 2013, (2) :91-92.

上一篇:新生儿脓疱疮下一篇:游戏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