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护理范文

2024-07-16

血管护理范文(精选12篇)

血管护理 第1篇

1 不同年龄段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1.1 儿童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儿童患者静脉输液主要在于穿刺部位的选择。5个月以下的婴儿患者, 由于手部运动发育系统尚不完整, 还不能自主地抓握实物, 如果可以穿刺成功的话, 可以有效完成婴儿静脉输注药物, 可以选择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头皮静脉、大隐静脉等处作为穿刺血管。12个月前后的患儿, 手部发育比较完整, 应首选头部静脉输液, 其次为足部静脉输液。14个月以上的患儿对穿刺有一定的耐受力, 在护士和家长的鼓励和配合下往往会完成静脉输液过程, 因此应首选手背静脉进行静脉输液。

1.2 成年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患者在静脉输液前30 min应适当吃一些温热食物, 达到加强静脉充盈的目的。也可用50℃的温水浸泡手部3 min左右, 之后用干净毛巾擦拭干净, 可以达到扩张浅表静脉的目的。护士为患者扎紧止血带后, 应嘱咐患者不要紧张, 并作握拳-松开运动, 使浅表手背静脉充盈。用止血带扎紧穿刺点上方肢体, 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欲穿刺部位, 用大拇指沿着穿刺部位稍稍用力按摩3 min左右, 酒精可以稍微多些, 这可以加速扩张血管, 之后以自身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取得患者信任, 转移患者的注意力, 降低其紧张、恐惧心理, 完成穿刺过程。在固定环节, 先将针柄部用胶布固定, 用无菌胶带固定穿刺部位, 另用胶带固定输液管。为避免拔针时增加患者疼痛感甚或穿破血管, 切忌胶布不可重叠。

1.3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技巧:

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 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 必须使其充分暴露, 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应选择5号针头, 输液前2 min嘱患者前臂沿着椅子扶手自然下垂, 以使外周静脉得以扩张。止血带的位置应该距离穿刺点在5~10 cm左右, 穿刺时嘱咐患者握拳, 完成后慢慢松拳。但是这样掌关节会妨碍进针, 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因此, 护士需要手握患者五个手指使其向下, 最后使手掌面弯成弧形, 使皮肤纹理呈纵向, 这可以减少穿刺阻力, 减轻患者疼痛感, 增加进针的速度。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 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 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 采用自然放松法, 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 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 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操作者用左手握患者手或足,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血管有分叉应在血管下0.5 cm处进针, 以35°角快速刺入皮下后稍放平针头, 当针尖已压住血管时针体角度再稍抬高25°快稳刺入血管, 见回血后放平针体再徐徐进入少许, 用4条胶布固定。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 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 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 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4]。

2 静脉输液时血管的护理

2.1 静脉输液穿刺时血管的护理: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 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 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 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 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 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 然后轻轻挑起皮肤, 当针头进到1/4时, 针尖稍向下倾, 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 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 以免刺破血管;浮肿的患者, 应选择粗血管, 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 使之暴露, 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病患者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 如血管过细, 可使针头阻塞, 造成穿刺失败, 应选粗直的血管。

静脉留置针输液时血管的护理:对静脉血管比较脆弱的患者, 一般不选用头皮针而选用静脉留置针的方式进行输液。因为留置针具有保留时间长、不易刺破血管、避免长时间静脉穿刺所致血管损伤等优点。静脉留置管保留时间一般在3~5 d, 最长不可以超过7 d。如果出现穿刺部位红肿热痛等现象, 应立即拔出留置管。每天输液完成后, 按常规护理留置管, 用常温生理盐水加肝素封管, 分5次脉冲式注射3 m L左右封管液。

2.2 输液完成时血管的护理:

输液完成后, 撕下固定输液管的胶带并放在第二条胶带的上方, 然后轻轻撕下第一条和第二条胶带的一侧, 使针柄和柄梗游离出来, 同时左手固定输液管, 最后快速拔针并让患者用手按压穿刺点处, 用力要适宜。在为患者拔针时, 可以使用保存输液液体以及联合棉签的按压方法, 按压时间一般在5 min左右, 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 min以上。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 为达到止血目的, 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 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

2.3 输入刺激性和高浓度药物时血管的护理:

为患者输注刺激性和高浓度药物时, 应缩短药物在某一部位的停留时间, 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 穿刺点应选择粗大的静脉血管。护士还应掌握相关药物的药理知识,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掌握正确的药物浓度和滴注速度, 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静脉血管, 必要时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滴注药物时应, 确保头皮针或留置针在静脉血管内, 避免患者过度活动导致针头刺破血管, 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药液外渗的症状和体征, 以采取2.4项下积极的应对护理措施。外环境温度较低时, 要为患者保暖, 减轻因寒冷所致微血管收缩, 促进血液循环, 最终减少刺激性和高浓度药物在血管中的停留时间。

2.4 药物外渗使血管的护理:

对于小范围的药液外渗, 一般对机体组织刺激性较小, 普通和辅助药液很容易被机体吸收。此时可以采取热敷法, 或湿敷50%的硫酸镁, 肿胀一般可很快消退, 这时可坚持完成输液。对大范围药液的外渗, 一般为输入刺激性较大药物所致。此时可湿敷50%硫酸镁或95%的酒精, 必要时配合物理疗法, 进行局部封闭, 在渗漏部位注射解毒剂, 加快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常用的方法是皮下注射5 mg地塞米松加0.5%的利多卡因, 可以阻止药物与细胞组织的结合, 减轻患者痛苦。

关键词:静脉输液,血管护理,血管损伤

参考文献

[1]郑普春, 陈晓云, 李宁.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2) :258-259.

[2]张艳.血液病化疗时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护理研究, 2008, 22 (3A) :622-623.

[3]黄春蓉, 姚倩.住院患者静脉血管保护的护理措施[J].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2009, 7 (4) :227-229.

心血管内科护理操作规程 第2篇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及胸部皮肤情况、心电监护仪的性能。

2.观察并记录心率及心律变化。

3.观察心电图波形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操作要点】

1.根据患者病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将电极片贴于患者胸部正确位置。

2.选择恰当导联,调节波幅,设置监测指标的报警界限。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心电监测的目的,配合事项,取得合作。

2.指导患者不要自行移动或摘除电极片,皮肤出现瘙痒、疼痛等情况,应及时向医务人员说明。

【注意事项】

1.放置电极片时,应避开伤口、瘢痕、中心静脉插管、起搏器及点除颤时电极板的放置部位。

2.密切监测患者异常心电波形,排除各种干扰和电极脱落,及时通知医师处理;带有起搏器的患者要却别正常心律与起搏心律。

3.定期更换电极片及其粘贴位置。

4.心电监护不具有诊断意义,如需详细了解心电图变化,需做常规导联心电图。

血氧饱和度监测(SPO2)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目前意识状态、吸氧浓度、自理能力及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指端循环、皮肤完整性及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周围环境光照条件。

【操作要点】

1.把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导线接多功能监护仪。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清洁患者局部皮肤及指甲。

3.正确安放传感器于患者手指、足趾或耳廓处,接触良好,松紧度适宜。

4.调节适当的报警界限。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监测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告知患者及家属影响监测效果的因素。

【注意事项】

1.SPO2监测报警低限设置为90%,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治愈休克、体温过低、低血压或使用血管收缩药、贫血、偏瘫、指甲过长、同侧手臂测量血压、周围环境光线太强、电磁干扰及涂指甲油等对监测都有影响。

3.注意更换传感器的位置,以免皮肤受损或血液循环受阻。.4.怀疑CO中毒的患者不宜选用脉搏血氧监测仪。

电击复律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病人是否突然发生意识丧失、抽搐、发绀、大动脉波动消失。

2.评估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室速、室颤、房颤、房扑、室上速、)。

【操作要点】

1.室颤时呼叫寻求帮助,记录时间。

2.复律时建立静脉通道,镇静。

3.患者取仰卧位。

4.开启除颤仪调至监护位置(开机默认监护导联为Ⅱ),手柄电极

涂导电膏或将生理盐水纱布放于病人胸部,负极手柄电极放于右

锁骨中线第二肋间;正极手柄电机应放于左腋中线第五肋间。两

电机板之间应相距10厘米以上。

5.选除颤模式,室颤,选择“非同步”,其他用“同步”。

6.选择能量,室颤一般360J,房扑50J。

7.术者双臂伸直,使电极板紧贴胸壁,垂直下压,充电,确认周围

无人员直接或间接接触,同时术者身体离开患者床单位。

8.双手同时按压放电按钮。

9.观察心电示波,了解除颤或复律效果和并发症。

【注意事项】

1.操作时远离水及导电材料。

2.清洁并擦干皮肤,不能使用酒精。

3.手持电极板时,两级不能相对,不能面向自己。

4.放电极板部位应避开瘢痕及伤口。

5.安装有起搏器的患者除颤时,电极板距离起搏器至少10厘米。

6.如果一次除颤后不能消除室颤,移开电极板后应立即进行胸外心

脏按压。

7.操作后应保留并记录除颤时自动描记的心电图。

8.使用后将电极板充分清洁,及时充电备用,定期充电并检查性能。氧气雾化吸入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痰液的粘稠度、颜色、性质、量及气道通畅情况。

【操作要点】

1.根据医嘱备药,注入雾化器内。

2.与氧气连接,倒掉湿化瓶蒸馏水。

3.病人颈下放治疗巾或毛巾。

4.调节氧流量6~10l/分,口含雾器喷出口,病人吸气时,用手指堵

住出气口,呼气时将雾化器从口中取出,同时手指松开出气口,如此重复,将药液全部吸完。

5.治疗时间一般10~20分钟。

6.治疗完毕,移开雾化装置,关闭氧气。

7.整理用物,消毒处理。

【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雾化吸入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指导病人正确的吸入方法。

3.告知患者在雾化过程中如有不适,及时通知义务人员。

【注意事项】

1.雾化液不能太少,否则药液能喷出。

2.操作中,避开易爆物品,注意安全用氧。

3.吸入过程喷管口应放在舌根,尽可能深长吸气,以达到治疗效果。心电图机的使用

【评估与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合作程度。

2.评估患者腕部、裸部、胸部皮肤情况。+

3.评估心电机性能是否良好。

4.导线、附件是否齐全。

5.观察心电图波形情况。

【操作要点】

1.患者平卧床上。

2.接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机器预热。

3.核对心电图机走纸速度,画笔的位置和温度,取标准电压。

4.暴露患者腕部、裸部、胸部,应酒精棉球擦洗皮肤,按要求接各导

联。V1:胸骨右缘第4肋间。--红色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黄色

V3:V2 与V4连线的中点。-----绿色

V4: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棕色

V5:左腋前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黑色

V6:左腋中线与第5肋间的交点上。-------紫色

肢体导联:右手腕---红色,左手腕----黄色,左脚腕--绿色,右脚腕---黑色)

5.按导联旋钮开关顺序,逐个拨动开关,记录12导联心电图。

6.在心电图纸上注明好各导联、姓名及检查日期。

【指导要点】

1.检查过程中平静,不要讲话或活动。

2.告知心电图检查无痛、无创伤,嘱患者放松身体,配合检查。

【注意事项】

1.患者安静平卧,否则图形影响效果。

2.严格按要求放各肢夹及吸球位置,否则影响检查结果。

3.擦洗皮肤不能用水或生理盐水,否则引起电极腐蚀或老化。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心得 第3篇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护理心得

【中图分类号】R743.0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5-01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意识障碍和肢体活动障碍,大多数有留有生活能力减退的后遗症。患者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烦躁,孤独,甚至厌世的负面情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正确的护理方法能够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我是一名神经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脑血管疾病的工作中积累,总结了一些经验,现汇报如下;

1脑血管疾病的现场急救措施;保持镇静并立即将患者平卧,可将其头偏向一侧。迅速松解患者衣领和腰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昏迷并发出鼾式呼吸,牙冠紧闭,打开患者口腔,纱布包住舌头,拉出舌头,防止舌根下坠。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身体,以防脑出血加重,运患者的车辆要平稳行驶,同时将患者头部稍稍抬高,与地面保持20度角,并随时注意病情变化。

2脑血管的护理;

2.1脑出血急性期的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动,必需移动时动作要轻,慢,稳,减少头部的晃动,以免加重病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要及时给予氧气吸入。脑血管疾病常有抽搐的表现,必须及时给予镇静药物。观察抽搐的状态,持续,间隔的时间,抽搐的部位等。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降颅压、止血等抢救工作。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要严密观察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的变化。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病人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病人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如有意识障碍加重、头痛剧烈、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呼吸脉搏慢,即有再次出血或脑疝的可能、突然失语、肢体瘫痪程度加重、意识障碍加深等,可能有新的栓塞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3基础护理;做好晨晚间的口腔,防止口腔感染,意识障碍的患者常有大小便失禁,对于尿潴留患者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给予膀胱冲洗。有排便困难者给予作用较为平缓的泻药。做好皮肤的护理,保持皮肤的干燥和完整性,预防褥疮的发生。

2.4心理护理;良好的心态是康复的前提。心理护理对于脑血管病病人无论急性期和恢复期都是非常重要的。大都留下了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会出现恐惧,抑郁,自卑,害怕连累亲属等不良情绪,如有的害怕病治不好,死神会随时降临;有的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成了残废人,对生活丧失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还有的认为自己的衣、食、住、行都不能自理,已成了社会和家庭中的包袱。凡此种种心理障碍,不仅会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也不利于健康锻炼的实施,要给予患者心理护理。稳定病人的思想情绪,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勤与患者沟通,交流,要充分理解患者,处处关心患者。高度尊重患者,时时体贴患者。对患者不能有丝毫的不耐烦,对患者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心情愉快,看到希望,调整心态,面对现实,积极接受治疗,大大加速病情恢复。

2.5康复护理;对失语患者进行言语训练,肢体癱痪的康复训练应及早进行,康复训练要从简到繁。鼓励病人加强功能锻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帮助病人恢复社会适应能力,,生活尽量自理。同时还应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有益的活动、增强患者的生活信心。

3心得

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要因病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病情特征,轻重程度采取不同得护理措施;根据患者发病的不同时期,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程度的护理方法;根据患者不同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变化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法对患者的病情好转康复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中华实用护理杂志,1998,20

血管护理 第4篇

关键词:介入治疗,心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

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指介于外科、内科治疗之间的一种新兴治疗手段,换而言之,介入治疗意指在不开刀将病灶暴露的情况下,经血管、皮肤或者是人体原有通道,在现代化诊疗设备引导下对病灶进行治疗的微创治疗方案[1]。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介入治疗已经同外科、内科并称为三大支柱性学科[2]。然而,尽管该种治疗方案创伤小,但毕竟尚未脱离有创治疗范畴,术后不可避免的需要面对并发症的威胁与挑战。所以,如何降低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成为临床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鉴于上述内容,本次研究围绕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展开深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月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8岁~65岁,平均年龄(52.5±1.5)岁;病程时间:3个月~1.5年,平均病程(10.5±1.0)个月;入路方式:桡动脉入路12例、肱动脉入路8例;临床表现:胸痛、心前区不适、心悸、乏力。纳入标准:①均行心血管介入术治疗者;②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③临床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心血管介入术禁忌者;②免疫系统缺陷或疾病者;③合并肝肾功能衰竭者;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

1.2 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展开深入分析,着重搜集并发症类型、致病原因、相应的护理措施等资料,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自占比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类型以穿刺口渗血及血肿、拔管综合症为主,详见表1所示。

3 讨论

3.1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类型及成因

本次研究中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类型及占比分别为穿刺口渗血及血肿例(40%)、拔管综合症7例(35%)、假性动脉瘤5例(25%)。由此结果可见,穿刺口渗血及血肿、拔管综合症为目前心血管介入术后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提示临床在手术治疗后应着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类型加以重点关注。而在血管并发症的成因上,本次研究总结如下:穿刺口渗血及血肿主要是由于心血管介入术实施过程中导管以及相应的导丝置入时对周围组织或者是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所致。同时,围术期由于中老年患者年龄偏大,机体生理功能普遍处于衰退状态,特别是凝血机制(clotting mechanism)无法正常发挥出相应的功能,以及抗凝剂的广泛使用,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穿刺口渗血及血肿的形成及发展[3]。此外,血肿的发生与临床医护人员反复对静脉同一部位进行穿刺以及术后不规范的压迫止血具有密切关联性。拔管综合症的发生与心血管介入术前禁食时间较长以及拔管过程中患者感受到明显疼痛具有直接关联性。当患者手术完毕后拔管时,在剧烈疼痛的刺激下使得患者机体反射性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继而致使其血压、心率出现非正常波动。而如果禁食时间过长,则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口渴、饥饿、烦躁、头痛、脱水等情形,此时全身麻醉或者是持续硬膜外麻醉患者麻醉平面之下的血管剧烈扩张,使得血压大幅降低,影响手术的顺利开展以及加重应激反应[4]。假性动脉瘤的发生则是由于肢体活动时间较早,内部动脉尚未完全修复完备所致。此外,穿刺表浅股动脉以及压迫止血不到位、抗凝药物的使用具有密切关联性。

3.2 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三种并发症,本次研究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临床工作经验后提出以下具有实践性的护理对策以供临床借鉴参考。

(1)强化围术期抗凝治疗并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抗凝治疗是心血管介入术后常规用药方案之一,通过抗凝药物的使用能够提高患者机体内部血液流动速度,使得血液循环能够维持在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可以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所以,针对穿刺口渗血及血肿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抗凝药物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此种情形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针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以明确患者血流指标变化情况,可以起到良好的穿刺口渗血及血肿预防作用。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日常巡视,准确记录患者凝血功能监测指标,有助于该病症的预防与治疗。

(2)合理进食与使用局麻药。并非所有患者术前均需要禁食8h~12h,禁食时间的掌握应因人而异、因手术而异。如果患者于上午10时之后实施手术,则其可以在清晨时分进食少量的米粥,以此来降低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几率。拔管之前,临床医护人员可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患者解释各种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置预案,从而缓解患者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视患者疼痛程度在与医师及患者沟通后可给予局部麻醉药物的应用以降低迷走反射反应的发生。拔管时动作应轻柔、干脆,手指迅速按压在穿刺点上方约1.5cm处并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

(3)实施良好的股动脉压迫止血。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的发生与股动脉压迫止血效果具有直接关联性,所以应对重点关注人群,如:高血压、肥胖、穿刺失败着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存在着出血或者是皮下淤血情形,一旦出现则应立即告知医师重新给予包扎和压迫止血。此外,在加压包扎解除之后,护理人员因注重穿刺侧肢远端部位的血液循环状况,仔细核实其是否存在肿块以及搏动感并持续心电监测[5]。

综上所述,强化围术期抗凝治疗并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合理进食与使用局麻药以及实施良好的股动脉压迫止血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俊英.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25(22):118-121.

[2]冷冰霞,陈祥荣.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0(05):71-72.

[3]刘娟.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25(21):350-351.

[4]王玉娟,帕丽旦·肉孜.心血管介入诊疗术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5,10(09):122-123.

草莓状血管瘤护理方法 第5篇

血管瘤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与日益污染的环境,以及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会存在着很多的关系。例如,在生活中经常吃的人工养殖的海鲜以及肉类食品等等,但是人工饲料中可能会含有很多激素,又或者长期服用避孕药等,都有可能引发该病。

外伤因素(25%):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通常因外伤导致的该病有两种可能性:一种就是单纯的由于外伤而导致的血管畸形,另外一种就是患儿本身就患有该病,只是在外伤的刺激后症状才明显的表现出来。

遗传因素(25%):

血管外科高龄患者静脉治疗护理 第6篇

【关键词】高龄; 静脉治疗;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12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我国进入老年龄化社会,高龄老人的增长速度更快,年增长率预计为5.4%[1],世界卫生组织规定,75岁以上即为老年人。目前住院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静脉治疗,即通过静脉穿刺达到给药治疗疾病的目的。高龄患者往往并发多种疾病,且病程长,反复发作,给临床静脉治疗带来一定难度。根据我们科老年患者的病情、静脉条件、输液疗程、输注药物性质等因素,选择最适合其静脉给药方式进行给药。现将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约89名75岁以上高龄患者行静脉治疗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89例,男60例,女29例,年龄75~92岁,平均年龄(81±4.5)。高龄患者感知、认知能力减退,进行静脉治疗时容易不自觉动,部分手术后患者由于麻药的原因,易躁动,还有一部分高龄患者往往并发其他疾病,出现意识障碍等。因此首次置管均选择静脉留置针,合并肿瘤需行化疗着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术,即PICC,共5列。其中行PICC置管中有一例并发深静脉血栓,静脉留置针中有6例出现了红、肿、痛等炎性反应,经对症治疗均治愈。

2穿刺工具选择

2.1留置针的选择和穿刺: 高龄患者往往并发其他疾病,疾病来势凶猛,一旦发病,即要行静脉给药,静脉留置有效时间为72~96h,能够有效的保证及时给药不耽误患者抢救。还有一部分老年患者长期住院,血管硬化,通透性强,很容易穿刺失败,使用留置针可以解决反复穿刺痛苦,因此我们基本上不选用钢针。高龄患者往往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滴液速度应控制,我们选择B-D公司小号留置针进行穿刺,3M透明敷贴。血管的选择是选择较粗、暴露、血流丰富、平直易固定的血管,避开关节、疤痕、炎症反应区。穿刺前检查留置针包装,日期是否完好,是否处于功能状态,穿刺时常规消毒皮肤5×8cm2,待干,扎止血带完毕行15~30度角度进行穿刺,见回血后松止血带,松拳,退出少许针芯,推进软管置全部,拔除针芯,贴透明敷贴固定即可,记录穿刺时间及责任人。[2]输液时可抬高输液区肢体,促进血液及药物回流,避免血液及药物渗漏。

2.2PICC选择及穿刺: 本组行PICC高龄患者均为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穿刺前应有效评估患者输液及用药情况、血管状况及出血、凝血倾向,告知病人及家属穿刺目的、方法,可能发生并发症等,并签定知情同意书,穿刺前保持穿刺部皮肤清洁干燥,常规消毒,铺巾。穿刺针及导管腔内均需肝素稀释液灌洗,局麻时选用小号针头,穿刺和送鞘管时应绷紧皮肤,一般穿刺点是在肘下两横指处进针,穿刺见回血,松止血带,退出针芯,送入导管,导管送至测量长度,即可拔出导丝及外鞘导管,用20ml空针抽取,如有回血,证明管道通畅,注射肝素钠盐水,旋紧可来福接头即可。穿刺点用覆膜覆盖,记录置管日期及置管者姓名。

3护理

3.1静脉留置针护理: 每日输液前常规消毒肝素帽胶塞,用5~10ml生理盐水回抽是否有回血,见回血接上液体,未见回血,勿用力过猛推注射器,以免凝块推入堵塞血管,可用脉冲方式冲管。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如有无液体外渗、有无红肿、压痛、针眼处有无出血,一旦发现立即给予处理,必要时给予拔管。输液完毕,先用5ml生理盐水冲管再用2~3ml肝素钠盐水行封管处理。嘱病人保持留置针处清洁干燥,肝素帽接头拧紧,防止脱落出血。神志不清、燥动的病人,留置针处再用弹力绷带固定,这种自粘绷带表面涂以高分子聚合物,背衬中埋有聚脂弹力丝,延展性好,可随意调节压力。不影响病人活动和睡眠,减少因病人躁动引起的血管损伤及脱出出血,留置针留置时间为72~96h,如果使用高渗溶液、强扩管药物,可酌情减少留置时间。

3.2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护士要经常巡视病房,有高度的责任心,如果在静脉治疗中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⑴在静脉输注的过程中出现条索状伴皮肤发红,这种现象在我们科是经常出现的,往往是由于使用的强张扩管药物或使用某些刺激性较大的抗生素所造成,最常见是前列地尔,加替沙星等,一旦停药,这种现象会消失,所以一定要给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让其不要恐吓紧张。一般这种情况留置针留72小时左右即可;⑵由于没及时巡视病房,患者自己也没发现,出现液体外渗,高度肿胀,遇到此情况可用市场上买的新鲜土豆切薄片贴在患处,3次/日,也可用50%硫酸镁或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外敷。并发疼痛时,还可合并使用扶他宁。

3.3 PICC护理: 置管后一定要取得病人配合,指导病人手术侧肢体避免负重,避免剧烈运动,可行松拳握拳活动,穿衣服时先穿置管一侧,脱衣服时先脱未置管一侧。置管的前3天,穿刺点每日换无菌纱布一次,以后每周换无菌纱布、换敷贴2次,肝素帽每周一次。更换时穿刺点一定要用活力碘消毒,避免用含酒精的碘剂消毒。输液前后用20ml空针抽取盐水脉冲式冲管,输液完毕用20ml空针抽取5ml肝素盐水进行封管。各项操作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敷贴卷边、脱落、穿刺点出血及潮湿等都应及时更换,更换时注意自下而上去除贴膜,贴膜覆盖处的皮肤避免污染。需要淋浴的患者在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包住置管肢体,缠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防止浸湿。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渗液等。[3]

3.4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穿刺点放置小块纱布能有效起到预防穿刺点发红、红肿,可进行常规热敷置管上肢3~5天。温热敷深部组织穿透力强,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从而减少深部组织充血,减轻炎性水肿。[4]加强导管维护,输注高渗液体或高营养液体之间需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堵管。防止放置导管肢体受压,妥善固定导管,留在体外导管呈“S”形固定,防止脱出。穿刺时选择合适的导管,穿刺过程中减少对内膜损伤,防止血栓形成。如果有局部渗血的,可行局部加压包扎,并指导患者健侧卧位。并发血栓着,可行抗血栓治疗。

4静脉治疗观察

加强巡视,更据患者的年龄,疾病以及药物的性质,合理调整滴注速度,患者及家属不得随意调整。我们科输液卡背面有一个温馨小提醒,意在指导病人不要随意调整静脉输液滴数,起到很好的效果。密切观察用药反应,一旦出现不适,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合理调整。进行静脉治疗的肢体,禁止抽血,量血压及其它相关事宜。特殊静脉治疗应该有相关提示牌,如我们医院在进行输血时就有一个血型牌挂在病人输液架上,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拔针后,一定要延长压迫穿刺点的时间。

5健康教育

高龄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理解力、记忆力的减退,有一部份患者身患多种疾病,长期住院,还有一部份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不遵循医嘱等,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细致的做好健康教育,从饮食,生活习惯,用药,疾病的预防及护理,耐心反复与患者沟通,取得配合,达到配合治疗的目的。

6讨论

高龄患者在行静脉治疗时,根据其病情,静脉条件,输液疗程,输注药物性质等因素,选择最适合其静脉给药方式进行给药,严密观察,合理的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汴生 衰老与老年病防治研究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929

[2] 吕华,徐红贞 外固静脉留置针在门诊输液病儿中的应用 《护士进修杂志》 2002.3.217

[3] 陈涛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792杂志》 2006.5.86

人工血管外露病人的护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3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21例上肢人工血管外露病人,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34岁~87岁,平均55.1岁,行人工血管植入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2个月至3.6年。表现为可见外露的人工血管,呈灰白色或暗黑色,长度为1cm~2cm,宽度为0.5cm~2.0cm,可触及血管震颤。上肢可见创面,边缘不整齐,部分呈黑色,有黄色渗液。

1.2 治疗方法

全部病人采用早期换药处理,每日1次或2次,用0.1%聚维酮碘溶液冲洗创面,取伤口内组织及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待创面渗出减少、切口边缘有新鲜肉芽生长行Ⅰ期手术彻底清创,行负压封闭引流(VSD),消灭创面死腔及窦道,再行Ⅱ期任意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覆盖创面。

1.3 结果

所有病人经早期创面换药、中期VSD引流与冲洗以及后期手术行皮瓣修复创面治疗,所有病人皮瓣存活,创面恢复良好,14例病人保留人工血管内瘘,血管震颤满意,血流量满足血液透析要求,无再次感染征象。7例病人因人工血管感染过于严重移除人工血管进行旁路修复,改行另一侧上肢人工血管内瘘成形术,重新建立血液透析通路。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人工血管外露病人因创面修复时间长、修复难度大,治疗期间人工血管内瘘不能正常使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护士根据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心理护理,进行疾病相关知识讲解,告知病人人工血管外露虽少见但经积极治疗仍有希望愈合,讲解治疗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创面愈合、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2.2 外露创面护理

对因伤口感染或不愈而造成的肢体人工血管局限性污染和外露,感染尚未累及吻合口且移植血管尚通畅的情况下可进行保留血管移植物的治疗尝试,对伤口进行局部处理[2]。严格无菌操作,视渗液情况行每日伤口换药1次或2次,清除感染坏死组织,吸尽局部积聚渗液,使用0.1%聚维酮碘溶液反复冲洗伤口,用聚维酮碘膏外涂创面,创面周围皮肤用0.1%安多福溶液消毒3遍,消毒范围为创面周围10cm,用无菌敷料覆盖。严密观察伤口渗血、渗液、红肿、疼痛等情况,用记号笔在外层敷料上做标记,观察渗液渗出范围,渗液多时及时进行敷料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指导病人注意创面局部皮肤卫生,保持局部皮肤清洁。观察创面肉芽生长情况,保持上肢血液循环通畅,避免局部受压,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取局部组织与分泌物行细菌学检查。本组病人细菌学培养均呈阳性,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3]

2.3内瘘的观察与护理

严密观察人工血管内瘘通畅情况,用手触摸有无血管震颤或用听诊器听诊有无血流杂音,发现血流杂音减弱或消失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早给予处理[3]。告知病人进行自我内瘘检查的重要性,指导病人进行自我内瘘检查的方法。指导病人适量饮水,每日可在尿量的基础上增加500mL饮水量,避免体内水分不足引起血液黏稠造成内瘘血栓形成。患肢避免输液、采血、测量血压等操作,勿提重物,衣袖宜宽松,避免佩戴手表或手镯等。

2.4 VSD引流护理

VSD技术可持续引流创面分泌物,保持创面清洁,并通过负压使组织靠近,消除窦道与死腔。本组病人均行手术进行创面彻底清创+VSD负压引流,采用泡沫敷料填塞创面空腔,放置负压引流管,用无菌黏胶透明薄膜覆盖,外接电动高负压机。①调节合适的负压,调节负压范围为-0.04 MPa~-0.02MPa,以创面泡沫敷料收紧、透明薄膜粘贴紧密无漏气、病人疼痛感在可忍受范围内为标准,可根据局部组织的松紧度及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度进行适当调整。②负压吸引时间为48h~72h,采用间断吸引方法,吸引30min间隔15min后重新启动吸引器,通过连接定时器达到自动调控。③观察负压引流效果,保持管道连接紧密,避免管道过长、受压、扭曲或脱出,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创面泡沫敷料及透明薄膜的松紧度,定时查看压力表与定时器,确保负压装置的密闭性。定期询问病人的感受,告知病人有适度的紧绷感为正常现象,若出现疼痛感加重可适当减小压力。动态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与气味,每日更换无菌引流瓶。④间断进行创面冲洗,每天用生理盐水持续进行创面冲洗2次,冲洗量视创面大小而定,一般每次500 mL~1 000mL,滴速为每分钟60滴~80滴,用无菌生理盐水连接输液管自VSD引流管副管匀速注入伤口,进行伤口冲洗后自主管引出流入引流瓶,准确记录冲洗量。

2.5 皮瓣修复后创面的观察与护理

清除感染病灶,修复创面,是治疗血管移植物感染最可靠的手段[4]。为挽救人工血管内瘘,保留病人血液透析的关键通道,在感染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最大限度保留人工血管,重新进行血管吻合并行局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创面。术后皮瓣的成活关系到人工血管内瘘能否成功保留。严密观察修复创面皮瓣存活情况,掌握如何观察血液循环,以及排除血液循环障碍的一些应急措施,以保证移植皮瓣成活[5]。①严密观察并记录皮瓣血液循环,如皮肤温度、肤色、毛细血管充盈反应时间和肿胀程度,发现皮瓣血液循环异常情况如皮瓣区出现颜色苍白或红紫,常提示微循环发生障碍,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以免发生皮瓣坏死。②皮瓣区避免剧烈活动与受压,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5cm~30cm,以利回流。③嘱病人适量饮水,保持血液循环通畅。④嘱病人及家属、同病房病人勿吸烟,防止尼古丁引起小血管痉挛影响皮瓣血液循环。⑤保持病房适宜的温湿度,一般室温控制在23℃~25℃,湿度为50%较为适宜。本组病人修复创面的皮瓣血液循环良好,未出现皮瓣感染或坏死。

2.6 健康宣教

人工血管外露发生与慢性病、糖尿病、细菌感染、反复同一部位穿刺、局部皮肤修复能力弱、长期透析基础情况差自身抗感染能力下降、个人卫生不良等因素密切相关[6]。对人工血管内瘘术后以及人工血管外露修复术后病人,做好健康教育指导,使其掌握人工血管外露的防范知识至关重要。①做好血液透析人工血管穿刺部位管理,2次穿刺点间距至少为1cm,避免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引起人工血管损伤。②严格无菌操作,穿刺与拔针及按压方法得当,避免感染。③保持上肢清洁卫生,避免血液、汗液及污垢残留,上肢衣物宽松、洁净。④合理控制好血压、血糖,告知病人重视对自身血压、血糖的管理,居家期间每日至少进行自我监测血压2次,血糖1次。⑤合理饮食,进食优质蛋白饮食,进行力所能及的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3 小结

对于人工血管外露病人,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切除感染的移植物并重建血流,但对严格筛选的病例(外露长度<2cm)可试行保留血管移植物。治疗上采用高频次换药,每日1次或2次,应用VSD技术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分泌物,促进创面肉芽成长,利用局部皮瓣或肌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给予心理疏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密切观察人工血管内流的通畅性,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进行创面冲洗及换药,选择合适的敷料进行覆盖。VSD负压吸引时选择合适的压力与吸引时间,进行间断负压吸引,消灭死腔,保持负压装置的密闭性,隔绝外来细菌入侵,应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间断VSD创面冲洗,有效清除坏死组织及分泌物,促进新鲜肉芽生长。严密进行转移修复创面皮瓣血液循环的观察,及时发现并解除引起皮瓣血液循环障碍的因素。做好健康宣教,指导病人有效自我防范,解除人工血管外露高危因素,正确使用人工血管内瘘,延长人工血管使用效能及时间。

摘要:对21例人工血管外露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创面换药、内瘘的观察与护理、负压封闭引流及冲洗、修复创面皮瓣血液循环的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指导等,结果全部病人创面恢复良好,14例病人人工血管内瘘得以成功保留。

关键词:人工血管内瘘,人工血管外露,负压封闭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Zetrenne E,McIntosh BC,McRae MH,et al.Prosthetic vascular graft infection:a multi-center review of surgical management[J].Yale J Biol Med,2007,80:113-121.

[2]Calligaro KD,Veith FJ,Schwartz ML,et al.Selective pres-ervation of infected prosthetic arterial grafts:analysis of a 20-year experience with 120 extracavitary-infected grafts[J].Ann Surg,1994,220(4):461-469.

[3]冯星玲,刘传,李伟娟.糖尿病肾病患者行动静脉内瘘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0):935-936.

[4]周为民,高涌,余朝文,等.人工血管感染处理策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9):775-777.

[5]胡志红.整形美容外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19.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第8篇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护理,康复健康教育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 致残率高, 康复时间长。做好脑血管病的护理关系到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我们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 使患者在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情况下, 坚定信心, 面对现实, 战胜了心理障碍, 促进了疾病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 男82例, 女38例。年龄48~81岁, 其中脑出血20例, 脑梗死100例, 肢体偏瘫不能行走110例、可扶助行走10例, 失语3例、胃管鼻饲2例。

1.2 护理

1.2.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肢体功能障碍和语言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 常担心康复无望, 拖累家人, 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弃等情绪, 因此, 我们采取心理疏导, 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 理解患者, 允许其情感的发泄和表现, 予以适度劝说和安慰, 告知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对该疾病的不良影响, 同时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使患者感到被重视、被尊重, 增强治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1.2.2 生活护理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 帮助患者建立舒适体位。饮食以低脂肪、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宜。吞咽障碍患者应选择软质、半流或糊状、胨状的黏稠食物, 少食多餐, 进食前注意休息, 因为疲劳有可能增加误吸的危险, 提供充足的进餐时间, 以利于充分咀嚼, 进食后, 保持坐立位30~60 min, 防止食物反流, 根据患者需要给予协助进食, 不能进食时给予营养支持, 如胃管鼻饲, 并做好胃管的护理。保持大便通畅,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便秘者及时处理。保证充足的睡眠, 脑卒中患者约95%伴有失眠和睡眠结构紊乱[1]。睡眠障碍不仅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的速度, 还可加重诱发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躯体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从而导致脑卒中的再发, 延长住院时间, 甚至增加病死率[2]。因此要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 宣教相关知识, 建立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及睡眠行为干预的方法等, 使患者采纳有利于睡眠的生活行为, 有效改善睡眠质量。

1.2.3 安全护理

1.2.3. 1 影响脑血管患者安全的因素

(1) 环境陌生。处在新环境, 再加上疾病的发生, 患者极易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2) 跌倒。老年脑血管病患者由于体质差、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头昏发作等原因, 极易导致跌倒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3]。 (3) 坠床。因患者平衡能力减退, 反应不敏捷等可能发生坠床。 (4) 用药安全。老年人肾功能减退, 药物排泄能力下降, 对药物敏感性、耐受性差等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1.2.3. 2 安全护理措施

(1) 患者入院后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患者信任, 协助其适应医院环境, 介绍有关医护人员及疾病情况, 缓解陌生环境造成的心理压力[4]。 (2) 预防跌倒的护理。宣传预防跌倒的重要性, 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 合理使用辅助工具, 地面保持平整干燥, 走廊、厕所安装扶手, 以方便患者起坐、扶行, 患者活动时有人搀扶或陪伴等。 (3) 坠床护理。安排专人陪护, 加用床档, 护士加强巡视。 (4) 用药护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熟悉掌握各种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使用注意事项, 遵医嘱正确用药, 密切观察,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1.2.4 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患者的最终护理目标是降低致残程度, 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改善和恢复社会适应能力, 重新融入社会生活, 因而康复训练尤其重要。

1.2.4. 1 肢体功能训练

偏瘫者如果病情允许, 应尽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并逐步要求患者主动锻炼, 制订锻炼计划, 逐渐增加锻炼次数和强度, 锻炼过程不能因家属的不忍心、患者的放弃而放弃, 对于取得的进步, 要及时予以鼓励, 增强其自信心。

1.2.4. 2 日常生活训练

鼓励指导患者加强日常生活锻炼, 如进食、更衣、入厕等, 绝对避免患者自己能进食却一定要人喂, 能进行部分穿衣、穿鞋动作却全部要他人帮助等依赖现象。明确告诉患者有自理能力, 而且能学会自我照顾, 要尽快适应今后的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向患者介绍相关知识, 避免因知识缺乏导致错误的自理行为。

1.2.4. 3 语言的康复训练

大多数患者的语言障碍是可逆的, 应根据病情尽早开始康复练习。语言康复训练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训练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的配合和参与。因此语言康复训练中应重视患者情绪状态, 避免产生疲劳感、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或失望情绪, 使患者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循序渐进坚持训练[5]。

1.2.5 健康教育

近年来, 随着对卒中病因和治疗认识的逐步加深, 逐渐意识到卒中已经不再是缺乏良策的急性意外事件, 而是一种高度可防可治的“脑病”, 因此, 在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 应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危险因素和危害, 以及疾病的早期症状和就诊时机, 并重视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的重要性, 使患者逐步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预防并发症和脑卒中复发[6]。

2 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 患者康复良好, 精神状态佳, 其中能独立行走107例, 在他人扶助下行走8例, 坐轮椅5例, 语言康复2例, 无胃管鼻饲病例。因此, 有效的护理对脑血管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对患者系统化护理, 帮助、指导、训练其恢复正常的自理能力, 能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创伤,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3 讨论

总之, 对脑血管疾病不同时期做好相应有效的护理, 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周际.卒中患者睡眠障碍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2 (4) :173-174.

[2]游国雄.脑血管病与失眠和睡眠呼吸障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5) :221-223.

[3]张玉兰, 马腾宵, 王勇琴.老年脑血管跌倒患者平衡与步态的评定分析与护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 23 (5) :29-31.

[4]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17-118.

[5]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587.

血管护理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56例, 其中, 男80例, 女76例;患者年龄为32~70岁, 平均年龄为 (62.6±8.5) 岁。

1.2方法:将156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 (78例) 与对照组 (78例) 。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方式, 研究组采用整体护理, 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知晓率。

对照组实施的常规护理具体内容:让患者的病房保持通风, 引导患者做到合理休息, 对患者进行吸氧护理, 帮助患者进行科学饮食, 告知患者要戒烟、戒酒, 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按时用药并作适量运动, 密切注意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生命体征的变化, 稳住患者的思想情绪, 发现不良反应配合医师及时处理。

研究组实施的整体护理具体内容: (1) 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多跟患者进行沟通, 并做好健康知识的宣教, 引导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患者临床护理中, 给患者在生活上、治疗上更多的支持与关心, 消除患者的内心顾虑以及不良情绪, 提升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与决心。 (2) 饮食护理。引导患者科学进食, 告知患者要避免进食一些过热的食物, 以及一些辛辣、具有刺激性的食物。可以让患者进食流质及半流质的食物, 但是食物要尽量是温的、冷的。 (3) 起居护理。要让患者的病房始终保持安静、处于舒适的状态, 消除会影响到患者休息的各种因素, 确保患者睡眠质量。可以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但是不能太剧烈。对于一些要接受吸氧治疗的患者, 可以对其输入一定量的低流量的氧气。 (4) 用药护理。对于出现胸痛的患者则可以给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但是在服用此类药物时, 护理人员应该注意患者的血压的变化, 出现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向医师报告并配合处理。假如患者出现排便困难的情况, 护理人员则可以协助患者在腹部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按摩, 必要时给患者服用开塞露与麻仁丸[2]。 (5) 病情监测。当患者接受每一次的治疗以后, 护理人员要让患者卧床休息, 同时按照。医嘱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进行定时监测,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则应该给予心电监护。

1.3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2%,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比较:研究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7.4%, 对照组的健康教育知晓率为76.9%,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一方面能够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及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3]。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 有些护理人员感觉护理工作的压力比较大, 同时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致使自己心情特别不好, 从而让护理工作增添不少障碍。整体护理的实施则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 可以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与支持[4]。本研究表明,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2%, 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为97.4%, 对照组的健康教育知晓率为76.9%,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提示, 整体护理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

我们运用整体护理的体会是:患者入院以后, 护理人员就要全面了解及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 尽量通过护理干预来努力消除患者不适感、不良情绪[5];在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要为患者积极创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 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体贴, 不断增进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 引导患者积极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配合医务人员进行疾病治疗, 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将整体护理运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可以改善患者情绪, 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提升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叶衍涓, 甘华秀, 王蕊, 等.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2, 19 (3) :18-20.

[2]姚海燕.舒适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360-361.

[3]林钟文, 吴盛标, 吴胜楠, 等.整体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及效果[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0, 17 (2) :66-67.

[4]伊婕, 安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整体护理干预[J].齐鲁医学杂志, 2009, 22 (5) :409-410.

脑血管意外的护理体会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12月收住内科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10例 (均经CT诊断证实) , 其中脑梗死70例, 脑出血36例, 脑梗死合并脑出血4例;男58例, 女52例;意识清醒者78例, 不清者32例;不同程度语言、肢体功能障碍者105例, 无障碍者5例。

1.2 方法

立即给予静卧, 活化血管 (脑梗死) 或止血、降颅压、吸氧、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等治疗;同时严密观察病情, 根据病情制订护理计划, 落实护理措施。

2 结果

本组患者101例痊愈出院, 5例转外科手术治疗, 4例病情恶化死亡。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安静, 减少搬动, 抬高床头15°~30°, 以利于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 改善预后;敷冰袋保持局部低温, 减少出血, 降低脑代谢率;意识不清躁动者应在床边加护栏以防摔伤, 并保持头偏向一侧, 以防呕吐时发生呛咳或误吸而窒息;小便失禁者应及时给予留置导尿以防因尿潴留引起患者烦躁而加重脑出血。

3.2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通知医师处理。对脑出血及大面积脑梗死者要严密观察体温 (T) 、脉搏 (P) 、呼吸 (R) 、血压 (BP) 、意识、瞳孔等, 注意患者有无头痛、躁动、喷射状呕吐、一侧瞳孔扩大以及意识障碍加深等脑疝形成先兆;观察呕吐物、大便的颜色, 如呕吐物为咖啡色或鲜红色, 大便为柏油样或黑色则表明患者有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或溃疡发生;观察用药后反应和24 h尿量, 准确记录出入量, 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 避免发生水、电解质紊乱。

3.3 用药期间的护理

定时测量血压, 不能降得过快、过低, 特别是行静脉降压的时候[1], 以免影响头部血供, 加重脑组织缺氧、损伤;临床经常使用的脱水剂为25%甘露醇注射液, 使用前应加热, 一方面可融化结晶以保证浓度, 另一方面可减少其对血管的刺激。使用大号静脉穿刺针或输血器输注脱水剂以保证在30 min内快速输入, 并注意各种脱水剂交替运用及间隔时间, 以达到持续、平稳降颅压的效果。加强巡视, 特别是用药的前十几分钟内;经常更换输液部位, 避免发生静脉炎。准确掌握用药情况及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 特别是针对部分烦躁而应用镇静剂的患者, 应仔细鉴别患者病情变化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加强口腔、皮肤护理, 保持患者身体及床铺整洁, 按时翻身、叩背, 以防发生压疮及肺部感染, 一旦发生要及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发生应激性溃疡时, 要保证制酸、护胃药物及时、足量地应用, 并观察鼻胃管引流物及大便。多器官功能衰竭时, 应持续心电监护, 动态监测肝、肾功能, 电解质,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抬高下肢, 病情稳定时可加强肢体的主、被动活动。

3.5 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患者多因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高 (50%以上患者留有偏瘫) ,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而伴有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故医护人员掌握患者思想动态, 及时告知病情及转归情况, 给以疏导,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治疗护理中应态度和蔼, 细致周到, 动作轻柔, 以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安全感,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积极与家属沟通, 鼓励家属、亲友主动关心患者, 给予亲情支持与安慰,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恐惧。

3.6 康复护理

病情允许时及早给予高压氧治疗, 能促进脑恢复, 提高生存质量[3]。同时积极进行健康教育, 教会患者及家属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在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 48 h后即可选择性开始功能练习, 如发音、面部肌群活动、吞咽动作、肢体功能位摆放等, 以后可进一步进行功能锻炼, 为出院后的继续康复治疗打好基础。

4 体会

护士在住院期间能否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全面细致的护理和康复措施及健康教育等, 密切关系到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而患者良好的预后和康复也让护理人员有较强的成就感, 大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韦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5, 19 (3) :383-385.

[2]王爱红, 徐桂华.综合护理干预对社区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3 (3) :11-13.

心血管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11篇

【关键词】 心血管;血压;护理

心血管系统疾病一直是人类多发的疾病之一,特别是冠心病更加危害人类,尤其是中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调查,近50年来不论在农村或城市,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趋势。这对医疗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相应增加了护理工作的困难。本文就如何完善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护理方法

1.1 做好入院评估:心血管内科护士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将病员安置在监护室还是普通病室,普通病室又分离护士站相对近和远的,要求护理人员将急重症患者安置在监护室,护士根据患者情况留陪伴。患者入院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确保所执行的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1.2 做好重点环节的管理:心血管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部分患者疗效相对较差、病员年老体弱,加上用药特殊,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

1.3 心理康复指导:多数心血管疾病均不易治愈,常反复发作或需长期治疗,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精神负担。我们应积极让患者参与护理过程,从心理层面上帮助其准确认识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同时还应及时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

1.4 仔细观察病情 及时了解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好皮肤护理,防治压疮的发生;病房内空气要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做好口腔护理,预防交叉感染;密切观察患者进食情况,避免摄入高钠、高脂饮食及暴饮暴食,也应避免摄入太少,以免引起水、电解质失衡;根据专科用药特点,做好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应加强夜间巡视。

2 实施人性化服务

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的结合,护士要做好护理工作,必须掌握各种护理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帮助病人尽快进入角色,使病人能够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对患者存在的疾病状态或潜在健康问题进行评估,及时了解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为患者解决问题,按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充分体现人性化服务。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决定着人性化服务的成效。护理人员要不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整体素质,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护理措施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应是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因其特殊特点饮食上大多要求低盐,低脂的治疗型饮食,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尤其是对一些已习惯吃较咸食物的病人。我们应根据病情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以及应怎样地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另外,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粪便软化排出。对心梗病人嘱其大便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在加强生活护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在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因此,要根据老年人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剂量,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

3 康复期日常生活护理

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病的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还要从一些细节入手,防范心血管病的发作,如要做到“六不要”:即不要猛烈回头,老年人一般颈椎有些问题,回头过猛容易产生脑供血不足,诱发短暂性脑缺血;老年人还不要泡澡,泡澡时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供应心脑血管的血液量下降,另外温度太高还会产生三氯甲烷等有毒成分,散发到空气中后被人体吸收非常不利于健康;老人还要注意不能喝冰镇饮料,以免刺激冠脉痉挛,导致心血管意外发生;还要注意不要吃得太饱和酗酒;也不要空腹跑步,否则会增加心脏和肝脏的负担;老人还要注意尽量不要使用蹲式洗手间,最好使用坐便器,以免站起来过猛导致发玻换季时分别减药如今有的高血压病人血压控制得比较好,已经在130/80这个正常范围内,于是开始考虑停药的问题。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4 小结

血管护理 第1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 年—2014 年在我科行DSA治疗的90例病人, 其中男51例, 女39例;年龄39岁~81岁, 平均64岁;脑梗死42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12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

1.2 检查方法病人术前均签署脑血管造影检查同意书, 常规检查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 进行碘过敏试验排除检查禁忌。采用Seldinger改良技术行股动脉穿刺, 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将穿刺针扎入股动脉, 应用5F (或4F) 造影导管, 在导丝引导下应用数字减影技术实施脑血管造影术。术后病人均行经颅多普勒 (TCD) 检查, 必要时在整个治疗期间持续动态行TCD检查, 按Seiler-Aaslid诊断标准[2], 根据TCD检查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判断CVS的程度, 轻度CVS血流速度>120cm/s, 中度CVS血流速度为140cm/s~200cm/s, 重度CVS>200cm/s。

2 结果

本组病人均顺利完成脑血管造影术, 发生CVS并发症的有8例, 其中术中发生5例, 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烦躁;术后发生3例, 表现为头痛加重、恶心、呕吐、定向力及注意力障碍等症状。其中发生在颈内动脉系统5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所有病人在使用预防性药物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后治愈出院。

3 发生CVS原因分析

3.1技术操作及时间造影检查过程中操作者粗暴的操作、反复置管等都可以对血管壁产生物理性刺激而诱发痉挛的发生, 尤其是长时间的持续性操作[3]。

3.2材料的选择术中材料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 造影检查的对比剂应以对血管壁内皮细胞刺激性低的非离子类型为主。导管选择过硬也会刺激血管导致痉挛发生。

3.3 药物的应用有学者报道, 血管痉挛发生率与尿激酶及尼莫地平的使用呈负相关[4]。

4 护理

4.1 术前护理

4.1.1心理护理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说明造影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手术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 并可通过听音乐、深呼吸调节自己的身体状态, 以减缓手术带来的不适感, 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4.1.2术前用药护理术前晚上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对紧张病人术前晚可按医嘱肌肉注射地西泮20mg, 术前可予苯巴比妥0.2g肌肉注射;术前2h常规预防性静脉微泵输入尼莫地平1mg/h~2mg/h, 并维持到术后。

4.2 术中配合 (1) 术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根据病人情况选取合适的无菌导管及手术用品。 (2)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血压、瞳孔、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肢体活动、皮肤状况及有无头晕、头痛不适等。保持输液管通畅,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医生做好处理, 并做好记录。 (3) 在术中发生CVS时常见的是由导管所致, 可致头晕、皮质盲等表现, 一般是可逆性的, 有报道其发生率为2%[5]。在退回导管丝后给予局部推注罂粟碱等解痉药物后得到改善。同时给予病人心理安慰, 告诉病人不要紧张, 通过交流分散其注意力, 以缓解病人的不良情绪。

4.3 术后护理 (1) 术后24h内绝对卧床休息, 术侧肢体伸直制动6h~8h, 观察穿刺部位敷料有无出血、穿刺有无血肿。鼓励病人多饮水, 促进造影剂的排泄。 (2) 常规进行心电监护, 观察病人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语言表达能力情况。监测有无意识障碍、头痛、脑膜刺激征的进行性加重等均提示血管痉挛先兆。对TCD诊断检查进行有效实施, 发现血管痉挛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治疗处理。

4.4 尼莫地平的应用护理尼莫地平是目前为止循证医学证据最为充分的防治CVS的钙通道阻滞剂, 此药物能够利用对钙离子内流的抑制, 对血管平滑肌进行松弛而实现抗血管痉挛的作用, 在CVS的整个防治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术前、术中和术后持续微量泵入尼莫地平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血管痉挛。但尼莫地平也存在诸多不良反应, 如心律失常、胃肠不适、血压下降、多汗、皮肤发红等, 因此在护理中护士要熟悉药物性能, 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保持在平常水平的20%~30%, 并做好记录, 严格控制尼莫地平注射液的输入速度。

5 讨论

DSA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治疗方法, 是一种有创伤性的检查。随着DSA全脑血管造影术在临床的广泛开展, 并发症越来越受到重视, 并成为术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其中CVS最为常见, 并且对病人造成的损害也很大, 因为CVS一旦导致神经缺失症状, 其治疗往往缺乏有效手段。为了避免CVS引起的缺血缺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 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术中手法娴熟轻柔, 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尽可能短, 预防性地给予解除血管痉挛的药物。因此, 护理中常规护理的实施也要非常严格, 同时对病人的脑功能进行严密观察, 包括定向力、感觉运动、语言等功能的观察, 并密切观察血压的动态变化, 通过有效的护理和监测, 能够尽早发现CVS, 从而对病人病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 最大限度地促进病人预后的改善。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的90例病人, 对在不同因素情况下导致的血管痉挛进行分析, 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及护理措施。[结果]病人均顺利完成脑血管造影术, 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5例, 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结论]通过对病人脑功能进行严密观察及生命体征的早期监测, 对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进行确定, 在使用预防性药物以及采取有效的护理后可治愈。

关键词:血管痉挛,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参考文献

[1]Hill MD, Demchuk AM, Fraync R.Noninvasive imaging is improving but din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yemains the gold standard[J].Neurology, 2007, 68 (24) :2057-2058.

[2]许建强, 田德棒, 马普红.颅内肿瘤术后脑血管痉挛TCD监测[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4, 3 (6) :442-444.

[3]水少锋, 韩新巍, 吴刚.神经介入术中脑血管痉挛的预防与处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4) :76-77.

[4]Murai Y, Kominami S.The long-term effccets of transluminal balloon angioplasty for vasospasms after subaraehnoid hemorrhage:analyses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nd reactivity[J].Surg Neurol, 2005, 64 (2) :122-126.

上一篇:农村医院下一篇:农地非法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