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内容范文

2024-07-26

生活内容范文(精选12篇)

生活内容 第1篇

一、紧扣教材,发掘素材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文章的典范,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范本,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作文库,提供了一根根作文的胸中之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开启作文殿堂的钥匙,充分发挥课文的综合示范作用,利用课文的艺术魅力,启迪学生思维,激活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文章意境,把握体式结构,积累丰富材料,触发创作灵感,把一篇篇的课文当作一个个艺术精品,凭借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阅历,根据自己的所长去作独特的积累、感受和艺术再创造。

1. 优美语言的积累

每一篇文章,总有它的亮点:新奇的比喻,气韵十足的排比,远距离联想的句子,闪烁着睿智火花的名言警句,承上启下天衣无缝的过渡……教学时,就应该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运用需求,把能拨动心弦的句子划出来,细加品味;然后摘录下来,以备后用;最好力求背诵,以供今后写作借鉴化用;最后也可以就好的优美的段落进行仿句练习。教张洁《我的四季》时,我会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划出你认为优美的、有哲理的句子,然后品味这些句子美在哪里。例如品读“我”开垦不毛之地一段,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感人作用,进而鼓励学生在记叙文中多用这样的细节,甚至可以当堂来写一个这样的片段。再如许多学生认为第五段对盼望下雨的心理描写十分传神,把那种急切写得淋漓尽致,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段,对我们的作文有哪些启示。有哲理的句子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直接让学生当堂背诵,为以后作文准备素材。与其在教学过程中花较多的时间去分析肢解,倒不如腾出一定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揣摩、积累、背诵,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实践工夫多了,对作文自然会起到厚积而薄发的神奇功效。

2. 写作素材的积累

课文中的诸多故事、生动例子、鲜明论点、有力论据……都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地慢慢地贮存起来,以丰富他们的作文材料库。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素材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学形象、名人名家、经典作品,目的是为同学们建立自己的素材库提供一个范例。如果平时同学们能有意识地把材料分门别类,对材料进行多角度的开发和思考,写作的时候就可以信手拈来。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考试时就写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科学而崇高地规划了自己的人生,这可以作为论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的很好的素材。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中,从对具体的家园之思的阐释,拓展到抽象的精神家园,使故乡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的皈依,成为人生命的确证,这为学生以后写作与“故乡”有关的作文作了充分的准备,可以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故乡的含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至于浅薄,才具有一种厚重的文化气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作文素材要从课本开始,因为我们对课本上的材料更熟悉,理解更透彻,运用起来也就更准确,更自如。

3. 行文结构的积累

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教会学生在把握文章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去揣摩一篇文章的行文结构。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好几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自由创新。学了《拿来主义》之后,一位学生就很好地把先破后立的论证方法运用到作文上,使文章增色很多。在作文评讲中我刻意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活学活用的做法。高一学生作文重点在记叙文写作上,杨绛的《老王》叙述的事情较多,而作者有效组织这些事情的方法就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作者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众多事件的方法就是学生在作文中可以效法的,这样可以走出一人一事的大众模式,从不同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行文的技巧、结构的特色,不能由教师过多地进行主观的讲析,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多应用。

二、留心生活,有感而发

学生每天在两点一线间作往返运动,现实生活的单调乏味使学生思想空洞、狭隘。但是有句话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中学生的生活虽然很平淡,但细细观察,每天都有新东西,要把写作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如读了一本好书,写读后感;看了一部精彩的电影,写观后感;上了一堂记忆深刻的课,写课后感;甚至与同学发生争执,也可以写吵后感。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及时发现,加强积累: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写作材料,“厚积”才能“薄发”。

鼓励学生养成写生活札记、观察笔记、日记、周记的习惯。在观察生活时,不管是有计划地系统考察,还是无计划地偶然发现,都可以作为生活札记的内容随时整理记下。为了打开学生思路,可以为学生专门开设一些札记栏目,如:美丽一瞬、家庭记事、心灵独语、友情传递、读报有感、新闻点击、世事杂谈、人生感悟等。大至一件什么事的概况,小至一个人的特殊长相,或用几段文字,或用几句话,把它写出来,日积月累便养成了写作的好习惯,思想认识水平也不知不觉有了提高。写这样的材料,既可经常练笔,又可帮助记忆,以备写作时采用。这好比演员的练嗓子和画家的画速写。

现在的作文教学应该倾向于呼唤独立思想、创造品质。高中生应自觉、积极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才能写出有现实针对性,充满时代感和生命质感的文章。一切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焦点话题,都不应该有所顾忌,有所回避。韩寒、郭敬明、蒋方舟这些新生文坛明星,对于年轻充满活力的中学生而言非常熟悉;诺贝尔奖、艾滋病、纳米技术、地震、钓鱼岛领土纷争等,早已是课余的热门话题。我们要鼓励学生关注学校,关注家庭,关注社会,并善于从中发现写作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美好的人物与事物,发现严峻现实中尴尬、丑恶、阴暗的现象,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也要宽容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评头品足,宽容学生对社会中丑恶事物的偏颇抨击,宽容学生对社会各路名流或许有失公正的臧否。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放言,才敢直面人生,也才会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有深度的文章!

小班日常生活指导内容 第2篇

1.认识自己的毛巾、水杯.1.独立穿衣裤

2.学习自己喝水

3.学习洗手 4.学习如厕

5.认识小伙伴 6.自己吃饭

7.擦嘴、漱口 8.洗手时挽袖子

9.会上下楼梯

10.独立如厕

11.学习叠衣裤 12.学穿大衣 13.学习穿鞋 14.送餐具。15.学围围巾 16.戴手套

17.学习擦鼻涕

18.学掖内衣

19.学习穿脱袜子

20.玩具送回原处。

21.不长时间看电

2.熟练地使用勺子

3.独立进餐

4.知道家长的电话号码

5.记住家庭住址 6.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 7.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隐私部位8.不用脏手揉眼睛

9.早晚刷牙。

10.勤剪指甲

11.不乱挖耳朵、鼻孔 13.坚持午睡

14.参加逃生演习

发掘生活素材,丰富习作内容 第3篇

关键词:写作素材;命题;玩;情境

一、慎设命题,激活素材

薛法根告诉我们:好的作文题,犹如一条导火索,你点燃了这一头,很快就会烧到学生的心里头,炸开学生记忆的“火药桶”,不吐不快!所以,与其挖空心思研究怎么教,不如先琢磨一下怎么命题、命什么题吧。这段话发人深省,的确,我们所命的题往往过于空泛、平淡。如,《爱我中华》《暑假生活》等,而有的题目则反反复复地写,如此这般,学生难免产生厌烦的情绪,又怎么会写出新鲜的作文呢?

因而,我们在命题时,就要力求具体、新奇有趣。如,《____我恨你》《其实,我____》等,这样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以新鲜感。如,一位教师让学生写《其实,我____》的作文时,意外地发现平时经常拖欠作文的一个后进生这次竟然按时交了,而且写得十分流畅:

其实,我不笨。从一年级起我的成绩就不如人,拼音不会,计算不会……在家里爸爸打,妈妈骂。在学校,老师总是对我摇头叹气,同学在背后都说我是笨蛋,我在他们面前总觉得抬不起头来……

一个后进生怎么能写出一大段充满委屈的流畅作文呢?秘密在于:这次的题目触动了他长期郁积在心里的无奈。假如没有这样的题目,也许这个孩子还是会跟往常一样应付了事,其实不是他不会,而是题目让他不知道要怎么写,不愿写。

二、巧借“玩风”,寻找素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状态。”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放松呢?我想莫过于玩了,因此,我们何不因势利导,使“玩”成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凭借呢?

1.放心看电视

“动画片”是学生们最爱看的,于是,我投其所好地布置学生看动画片,如《小贝流浪记》《喜羊羊与灰太郎》等。看过后,再组织他们交流,许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打开了话匣子,如,交流《小贝流浪记》第二集的观后感时,一位同学动情地说:“以前妈妈一批评我,我就觉得委屈,总想离开家算了,当看到小贝和他妈妈走失后,他妈妈疯了似地到处找他,甚至差点被汽车轧死,我忍不住哭了。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惹父母生气了,也不再动离家出走的念头了……”这是真情的流露。此时,再鼓励他们把所谈、所想的内容当场写下来,学生便不再感到“无米可炊”了,自然能放松地投入习作中。

2.快乐做游戏

做游戏是学生们百“玩”不厌的,因此,我把游戏引进作文课堂,让学生边游戏,边写作。如,由老师带头组织开展课外活动:拔河比赛、小小军事活动等,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现场捕捉到了同伴的动作、表情等,当活动结束时,他们已收集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最后交流时,我再适时地展示记录活动场面的相片。

需要注意的是,在玩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教师要做好倾听和适时的引导:一方面听听学生们的表达是否通畅、准确,另一方面要看他们是否收集到足够的素材以应对写作,不够的要引导他们从发言信息中补充,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将表达的重点和写作的活动联系起来,不要让说写脱节。

三、创设情境,生成素材

小学生的感情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突出作文主题的情境,让他们获得相应的体验,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大有裨益。

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一位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一次,他故意踏着铃声进教室,虎着脸,将门猛地一推,发出巨大的“砰”的响声。教室鸦雀无声,他大吼:“太不像话了!这次的作文,你们自己看看!”之后,他沉默,冷冷地扫射全班,目光有意在某几个同学身上停留得长一些。看着学生受惊吓的样子,他笑道:“对不起,吓到了吧,我演的戏像不像?”此时再让学生动笔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这样创设的情境出其不意,生动自然,学生非常喜欢,而这样的情境随时随地都可顺手拈来,如,考试考砸了、学校评比失败或者成功了等。

于永正老师有一句经典的教育格言:“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因此,只要我们采用科学有趣的策略为学生找“米”,就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从而诸熟门径,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参考文献:

[1]何捷.具有魔力的作文课:现场游戏作文教学设计举隅.小学语文教学,2006(2):14-15.

[2]薛法根.让孩子获得作文的自由:基于儿童的作文教学策略.小学语文教师:增刊:2009:19-23.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霞溪中心小學)

渗入生活趣味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第4篇

数学与现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 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不仅能够有效地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 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因此, 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渗透生活元素,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创设生活情境, 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游戏, 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学习是枯燥的, 如何化枯燥为趣味是教师要着重思考的问题。而生活情境教学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能够将学生置于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身临其境。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 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唐僧师徒四人到达一个小村庄。这时, 八戒主动说自己去化缘。很快八戒便回来了, 并带回一些桃子。悟空说自己来为大家分一下, 提议每个人分得四分之一。此时, 八戒说:“我亲自化缘来的, 我需要多吃一点, 我要吃这些桃子的六分之一。”悟空偷笑了一下, 便按照八戒的要求分给他。之后, 又将剩余的桃子平均分给大家。在分好之后, 八戒发现自己是最少的, 就抱怨悟空没按自己的要求来给自己分。这时向学生提问:悟空真的没按八戒的要求来分吗?学生瞬间被教师带入到这一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这一故事是学生生活中很熟悉的, 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在教师提出这一问题后, 立即进入到探索中, 并对这些分数的知识充满了好奇,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充满了激情, 变得特别积极主动。

生活情境的创设, 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 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并从中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促进了学生稳步发展。

二、开展生活游戏,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生活中会做很多种游戏。教学中,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这一实际出发, 开发利用学生生活中所做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将这些游戏引入到数学教学中, 组织学生开展生活游戏活动,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 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做“扑克牌”游戏。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牌, 生活中你们常做的一种扑克游戏——加减乘除。我改变游戏规则, 要求只能使用乘法运算。我将这些纸牌分成了两叠, 并放在两个位置, 其中一叠是1到9, 也就是10以内的纸牌;另一叠是10到13的纸牌。你们从两叠中, 分别抽取一张, 并让其相乘, 如果答对了, 其中比较小的那张牌就是你的了。有学生抽取到12和8, 开始计算12×8=96。显然学生回答正确, 此时纸牌“8”便属于这位学生了。接下来, 又有学生开始抽牌计算。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这一游戏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生活游戏的开展, 引入了生活元素, 让学生能够边玩边学, 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从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数学的学习单调无趣, 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 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厌烦学习数学。教师要善于创新, 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 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联系学生实际,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内容。师:同学们, 现在我们一起来购物。临近十一国庆, 很多商场都在搞活动。有一商场中许多商品都在打折降价。现在你们自己制作一些人民币, 一起来购物吧!教师说完, 还相应地将一些学习用品标价, 并标上打多少折。学生在教师说完活动规则后, 便进入到实践活动中。此时, 有学生说:“我想要买这本书, 原价是18元, 打8折, 所以我需要支付18×80%=14.4 (元) 。”这时, 该学生将自己制作的20元钱递给老师, 并说:“老师, 你需要找给我5.6元钱。”很多学生就这样与老师一起互动, 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重要, 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这种教学方法, 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引入实际问题, 培养应用能力

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是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之一。生活中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借助数学知识来解决。因此, 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 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 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 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 教师引入生活元素, 设计了一道实际应用问题, 让学生去解决。师:甲、乙两个贮水池, 其中甲贮存40吨水, 乙贮存66吨水, 现在将乙中的池水注入到甲中一部分, 如果每分钟注水2吨, 你知道多少分钟后, 这两水池中的水量会一样了吗?学生在教师给出问题后, 便陷入了深思。学生思考一定时间后, 发现这一问题可以利用课上所学的简易方程的知识内容来解决。学生想到设x分钟后, 这两个水池的水量将会一样。之后, 开始找等量关系, 很快便列出相应的方程式:66-2x=40+2x, 最后, 学生再利用解方程的知识, 得出x的值, 即所需的时间。

教学中, 学生通过利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巩固吸收, 促使高效数学课堂的形成。

五、开展调查活动, 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教学是教师教学中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单纯的讲授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大胆地自主探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 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二) 》”时, 教师引入生活信息, 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一下本班中有多少人是戴眼镜的, 其中男生多少人, 女生多少人, 并自己制成一个统计表。很快学生便进入到活动中, 学生们很自觉地开始数戴眼镜的人数。有学生选择先数男生, 按一列一列的顺序进行。很快学生们便得到自己想要的数据,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形式。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本节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了解。之后, 教师又借此机会为学生讲解一些护眼的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调查实践, 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懂得保护眼睛。

结语

总之, 生活实际与数学内容联系紧密, 互相关联, 互相渗透。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渗透生活信息, 引入生活元素, 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快速理解吸收所学知识, 并具备一定的学以致用能力, 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程莉.趣味教学, 让小学数学课堂魅力四射[J].求知导刊, 2012 (12) .

[2]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 2012 (12) .

民主生活会内容 第5篇

地点:农牧业局二楼会议室

主持人:格日勒巴特尔

参加人:格日勒巴特尔(党工委书记)、____吉日呼(纪检书记)、佟____(副局长)、哈斯朝路(副局长)、特木尔巴特尔(副局长)、白____(副局长)

主题:为民务实清廉民主生活会

议程:1、轮流发言

2、格日勒巴特尔党工委书记对民主生活会进行总结

记录:

1、轮流发言

1、格日勒巴特尔:本次会议主要是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形式,查找201__年以来同志们自身在学习、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和办法。现在我主要谈谈本人今年的具体情况:1、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虽然心情沉重,但极力克服不良情绪,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到务实中,做出了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2、团结同志,在棘手案件发生时与同志们一起研究办法、采取措施,努力打开工作局面。3、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利益观,真正做到一身正气,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

存在的不足之处:1、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知识不够全面、系统,在学习上需要进一步加强。2、在工作中,还不能及时、充分的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没有完全充分听取民意民声,尚有欠缺。整改措施:1、继续加强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要在知识、能力、道德等方面进一步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进一步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2、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周密部署各项工作任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佟____:201__年我在工作方面积极进取,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积极投入工作组中;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政治与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与业务水平;自觉依法办事,依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存在的不足之处:1、开拓创新的意识还不够。表现在对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不能从完全从民间矛盾纠纷的规律和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地发挥好自身的作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好人民调解及法律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少。2、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对我局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分析、研究不够透彻。3、理论学习不够全面系统。缺乏对理论的深入思考,对科学理论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

整改措施:1、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时刻把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放在首位,把它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奋斗动力和行为坐标。从日常事务中摆脱出来,将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当成一项重要工作,多与职工谈心,切实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多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2、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纪律性,把学习理论与工作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3、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继续做好干警的思想教育工作,把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切实引导干警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3、____吉日呼:本年度我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存在的不足之处:1、平时工作汇总联系群众较少,联系群众观念不强;2、对自己的要求与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法律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更显贫乏。

整改措施:1、继续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切实转变作风,不断增强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和法律专业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努力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工作水平;2、在工作中,要认真落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共组作风,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多倾听群众的意见,为群众解决实际的困难;3、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做到政治坚强、业务精通、坚持原则、廉洁自律、从严要求自己。

4、哈斯朝路:201__年以来,我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工作,坚持原则,树立服务观念,切实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存在的不足之处:1、重专业学习,轻理论学习。对党的新理论、新知识学习不够系统、不深刻,进而影响自己理论水平的提高;2、在工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经验主义,墨守陈规,创新意识不强,不能时时保持与时俱进;3、还不能完全好处理学习和工作这两个方面的矛盾。

整改措施:1、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业务学习,但是要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两方面的矛盾,在保证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的情况下,认真学习;2、树立科学发展观,事实求是,开拓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科学的结合好。

5、特木尔巴特尔:201__年来的工作情况:1、全面拓展各种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在参加集中学习同时坚持自学,做到集中与平时相结合;2、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更新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水平,做好本职工作。

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学习的深度和细致上需进一步下功夫,虽然平时对学习的比较重视,但是还不够深入细致,缺乏钻研精神;2、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还存在差距,不能及时与群众进行良好的沟通;3、主观上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严格,思想还不够解放,超前意识不够强。

整改措施:1、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和广泛性;2、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创造性开展工作;3、牢固树立群众意识,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真心倾听群众的心声,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将发生的纠纷解决好。

6、白____:根据201__年来具体情况,现将本年度的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1、在政治思想上,我始终坚持学习党的理论,努力提高个人的政治素养,为早日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不断努力;2、在工作上能够认真积极地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并主动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以便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更好的完成任务。

存在的不足之处:理论学习范围较窄,需要进一步加宽,同时专业学习与理论学习没有做到并重。2、工作主动性有待加强;3、在处理专业业务即法律服务业务、人民调解业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尚还不能完全掌握工作技能。

生活内容 第6篇

关键词 培养 学生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31-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写作感兴趣,才会努力写出优秀的习作来。现在的小学普遍感到“作文难”,首先难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有几句要写的话。因此,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写作情况,从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扩展作文内容诸方面解决作文难的难题,使学生喜欢作文、主动练笔,开拓写作的才路。

一、作文前,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积累

教师要帮助学生不断再现他们的真实的生活场景,指导他们亲身去体验,促进他们美好情感的产生就是创新。学生想象的创新性、阅读情感的积累也不可小看。古人云“厚积而薄发”,因此,我们应提倡学生博览群书,包括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关心时事政治,只有大量阅读,用心阅读,想象才有根据,积蓄才有品味,情感才会超凡脱俗。例如:读了安徒生的童话,他会产生许多美好的感想??——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中国该多好!学生的心中产生了美好的情感,萌发出创新的种子,还得让想象充分“放飞”,这就需要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构思。

(一)启发选材的新奇和独特。想象作文本身为学生的选材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心中的愿望都可以在作文中得到实现。因此,只要感情是美好的,便没有荒诞之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教师竭力引导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发挥创造性,进行新奇、独特的选材。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挑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作为童话中的主人公;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幻想,想象自己是月球居民,想象家里是机器人保姆,想象自己来到了侏罗纪公元……为了刺激学生创新想象,我还设立了“金点子奖”,专门奖励那些选材新奇、独特的同学。

(二)启发表达的不拘一格。表达,包括题材形式、遣词造句,教师应启发学生表达做到不拘一格,个性鲜明。写作时,我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材、爱好写成诗歌、散文、记叙文。例如:《假如风有颜色》用诗歌、散文写可能更美;《再过五十年,我要克隆……》用记叙文写会更实在,而开头结尾、修辞手法、标点运用更是可以别出心裁,只要语言通畅,有真情实感流露于字里行间。我甚至一再“怂恿”学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不落俗套。

二、坚持随机观察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力

面对写作,不少学生常常搜索枯肠,久久不知如何下笔。憋了两节课,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像流水账,要么空洞无物,要么反反复复总是那几件事,七拼八凑,没有主题、没有新意。作为教师,如果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一定要坚持引导学生对各种事物、现象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铃声响过我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好之后,我并没有讲课,却提出了:谁看到老师是怎么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意料。于是他们认真回忆起来,有的还相互看一看,好像从同学的目光里寻求答案。过了一会儿,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我请一个学生回答,他说:“清脆的上课铃声刚刚响过,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问老师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

生活内容 第7篇

一、精彩导入, 打造阳光课堂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要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学习背景, 依据小学生的活动体验的逻辑规律, 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教学活动内容。情到深处自然真, 创设生活情境, 必须要对相应的情感进行有效的调度与铺垫, 营造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 让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小学生对生活过程体验得越细腻, 感受就会越深刻。在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 唤醒生活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 打造阳光课堂。导入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先导, 也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导入, 能引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小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小学生迫切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关注生活, 建立文本、活动与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利用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案例等导入, 使学生感到亲切, 也可以作为讨论话题,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 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进入“心求通而未通, 口欲言而未能”的求知境界。

如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时, 教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 很容易形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帮助小学生丰富联想, 变好奇为兴趣, 引起学生积极的心理需求, 很自然地进入最佳思考状态中。教师出示谜语:“此物长得怪, 肚下有脑袋, 宝宝袋中装, 跳起可真快。猜猜看?”学生很快说出谜底——袋鼠。教师出示袋鼠图片, 谁能介绍袋鼠么?孩子们兴趣浓厚, 踊跃发言。接着再出示一则谜语:“面孔像猫, 岂非像鸟?天天值夜班, 捉鼠本领高。”学生立即猜到了谜底——猫头鹰。教师出示图片并介绍猫头鹰, 猫头鹰头大而圆, 两只眼睛炯炯有神, 是捕田鼠的能手, 95%的食物是野鼠。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就能保护1000公斤粮食, 相当于一家3口人一年的口粮。所以, 我们应该保护猫头鹰。接着再出示其他小动物的图片:“动物朋友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都特别喜欢它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和动物交朋友》。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如果没有动物朋友, 我们的生活就陷入难堪, 因此人类要爱护动物, 与动物们和平相处, 保护弱小。”学生们当然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入了新课, 并且调动了探究的兴趣, 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放飞想象, 为新课探究广开思路, 让品德课堂生机勃勃。

二、角色扮演, 演绎精彩课堂

角色扮演就是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人物, 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活灵活现地演绎生活。课堂要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 以开放的品德课堂为核心, 以开放的教学实践为基本渠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 在表演中受到教育。角色扮演容易与同学相处, 受到学生的青睐, 社会技能就更强。小学生天真烂漫, 角色扮演能给学生带来神奇的力量。小学生喜欢模仿别人的说话特点, 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把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深化道德认识, 内化道德情感, 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给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实践空间, 把时间留给学生, 把空间留给学生, 把自由还给学生, 张扬小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如教学《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一课时, 教师课前指名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的角色, 表演短剧《洗碗该不该付钱》。剧情简介:一个五年级的大哥哥小明, 在吃过晚饭后, 爸爸妈妈急着要到烧烤店里干活。妈妈说:“儿子, 店里特别忙, 妈妈和爸爸去店里穿串, 一会就会有顾客来了, 你帮忙洗一下碗吧。”小明很不耐烦地说:“没空, 老师留的作业还没写完呢!”爸爸说:“你把碗洗完后再写作业, 不也行么?”小明大声喊道:“洗碗可以, 必须给五元钱。”妈妈很无奈地给了他五元钱。讨论:你觉得这位大哥哥该不该要父母的五元钱?为什么?让学生走进父母的生活世界, 知道父母养育我们不容易, 学会换位思考, 体谅父母的难处, 尽量分担父母的辛劳, 给父母带来快乐。学会感恩, 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都有自己的工作, 我们要读懂爸爸妈妈的心。在大家的讨论中进入了文本的探究中, 调动了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体会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获得了道德的熏陶, 情感的培养。

三、自主探究, 彰显品德魅力

思想品德课堂是提升小学生道德认知的舞台, 真实的生活是促进小学生道德实践的真正天地, 也是检验教师德育实效的试金石。品德课的教育核心是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 促进小学生道德辨析能力的提高。教师要重视和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与人合作, 交流看法, 拓宽认知, 彰显品德课的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教学主旨, 明理、激情和导行作为教育过程, 突破学科本位, 让学生做到“知”与“行”的和谐统一。自主探究就是每个小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学习。教师要注重采用多种具有生活化的情境, 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新的思维方式。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比教师讲授获得的知识, 理解得更透彻, 掌握得更牢固, 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如在学习《伸出爱的手》这篇课文后, 同学们了解了残疾人的生活, 感受到他们生活的不方便。教师让学生试着用一只手收拾自己的书包;蒙上眼睛, 在教室里走一圈。谈谈你在体验残疾人生活时内心的感受。再讲一讲生活中见到的残疾人是怎样顽强地生活的故事。钱红艳4岁时遭遇车祸, 骨盆以下被完全截肢, 失去双腿。她爷爷把剪开的半个旧篮球套在她身下, 借助胳膊的力量在地上爬行, 人们称她为“篮球女孩”。她经过刻苦的训练, 成为一名游泳运动员, 在各类残疾人游泳比赛中摘金夺银。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如果你就是钱红艳, 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召开班里“金点子爱心工程竞标会”, 为残疾人出主意, 想办法。教师巧用教材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品德, 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我们身边需要关爱的残疾同学, 大家要用自己的能力从精神和物质上尽量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 课后每个小组策划一个爱心活动, 让大家在爱的世界中一起成长。

让生活化的内容走进初中课堂 第8篇

1. 充分用好生活教材, 挖掘生活化资源。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编写遵循了“生活的逻辑”, 试图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在内容呈现上彰显生命色彩, 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 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新教材比旧教材更具有可操作性, 与学生的联系也更为密切, 这个变化给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由, 造就了教师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多样化空间。要比较充分地体现新课程的这一优势, 就需要教师具备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 对教材进行适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社会实际的改造和再开发。换言之, 即教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 因此, 教师首先应该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好生活教材, 挖掘生活化的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建立起“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例如, 在上《新学校, 新同学》这一课时, 先组织学生参观新校园, 然后让学生做了一份“问卷调查”: (1) 学校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 你最喜欢学校的什么地方? (3) 新学校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事情是什么?这种教学过程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材观, 同时也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了新学校、新的初中生活,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 课文图文并茂, 语言生动, 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 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同时, 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 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建构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 使之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感悟, 注意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并充分运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 而课堂中的学生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 这些经验都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 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土壤。因此,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对有关章节课的知识点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 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以作为本次教学的基础, 让学生从事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等等。这样设计的课堂教学, 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他们就会跃跃欲试, 一旦有了完整的回答, 就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 教学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第一课时《直面挫折》, 为了使教学贴近学生实际, 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撰写《我经历过的挫折》小故事, 要求每位学生都记录下自己曾遇到的挫折以及当时的感受、对策。学生通过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 如紧张、消极、烦躁等来加深学生对挫折含义的理解, 从学生的小故事中发现他们眼中的挫折是什么。例如, 有位学生这样描述他的挫折:“我最大的挫折是期末考试语文只考了60分, 从此我便不喜欢语文课, 渐渐地我便开始不喜欢语文老师了, 总觉得老师轻视我。”对此, 笔者在课堂上列举了这位同学的故事作为导入新课的素材, 然后提问:“同学们是否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呢?遇到此类情况你又是怎么做的呢?”由于故事取自学生生活实际, 他们都感到非常亲切, 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 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师生讨论, 最后也帮助那位学生解决了困扰自己已久的问题。这样, 课堂教学就成为了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的过程, 成为拓展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引导学生创造和体验生活的过程。

3. 让社会生活事件在课堂中再现。

教材是学生自学的趣味读物, 是教师施教的蓝本。教师要依据教材上的知识主线精心设计每节课, 把课堂打造为生活社会, 让生活在课堂中再现, 让学生开心悟道。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着手, 善于捕捉生活素材, 充实社会信息, 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平台。

例如, 在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中, 教师可在课堂上列举古今中外许多名人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并在列举这些事例的基础上, 再选用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相关材料, 通过介绍, 使学生认识到“不是只有英雄才是民族的脊梁, 平凡的中华儿女也可以成为民族的脊梁。”最后, 还可进行“评选感动班级人物”的活动, 让学生自己推荐“感动班级人物”并简要说明推荐理由。这样, 通过联系学生的身边人物, 见证感人事迹, 使学生再次深刻地认识到:其实民族精神的弘扬并不是高不可及的, 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实践高尚的道德精神原则。由此, 将书上的道理与生活中的事件有机结合起来, 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素材, 以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链接教材与生活,丰富写话内容 第9篇

在从教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时, 我时刻贯穿这个理念, 以教会学生如何使教材与生活挂钩, 不断在学生的脑海中夯实——说话、写话训练一定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为目的。因为学生想说话、写话的欲望, 就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思考与表达, 是有感而发, 是“我手写我心”的体现。而学生写话应该是心甘情愿或是迫不及待地把看到的、想到的表达出来。但是, 这时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 对于外界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更不会把教材中所学到的写话内容与生活实践相挂钩, 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起点低, 动笔一写, 就往往无从下手, 不知该言何物。同时,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可塑性更强, 教师在此时帮助他们建立这个理念, 教会他们“耳听八方, 眼观六路”, 敞开心灵去关怀、去感悟生活, 从而激发兴趣, 将会事半功倍!

具体教学中, 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学用教材中轻松起步

1、在美的天地中练习写话

在课堂教学中, 教材其实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肥沃土壤。这本新教材中的精美插图, 有色彩缤纷的花朵, 活泼可爱的小动物, 迷人的景色。它不仅使学生享受美, 更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教学完课文之后, 我有意识的请学生根据插图说一说, 写一写。如教学完《王冕学画》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看着“荷花”这幅图画, 学着书上描写荷花的句子说一说, 学生都跃跃欲试。当然, 起初学生的表达还是局限在教材中的句子, 如:‘湖里有十来支荷花, 荷叶上清水滴滴……’这时, 我指导学生想想自己在植物园看见的荷花池是怎样的?能否学着书上的描写来说一说呢?同时再补充一些形容词, 表示颜色的词语, 以及句型“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帮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这样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印下了“教材——生活——教材”的痕迹。最后再请学生把这幅美景图写下来。

2、说写结合

语言是人脑思维的工具。它来自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宋朝哲学家邵雍说过“言, 心声也;字, 心画也。”教材中的“口语交际”, 在培养学生敢说、愿说、会说的品质的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积累语言, 运用语言, 为低年级学生构建了一个说写结合的平台。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说自己想说的,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说别人未说的。如:教材中的说话课“看花展”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先听一听故事, 再根据实际生活中的情况说一说“班级里同学们带来了那些花?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喜欢?”把这些问题连起来, 就能形成一段连贯的话。生活与实践又相结合了, 接着再指导学生写下来。

3、模仿教材, 丰富写话形式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材是学生最亲近的朋友, 是学生写作模仿的最好素材。通过模仿, 学生可以规范自己的书面语言, 还可以让学生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 推陈出新, 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如学了《狐狸和乌鸦》一课, 就可以让孩子模仿狐狸和乌鸦对话的写法, 让学生写一写乌鸦第二次遇见狐狸的结果。如:有的学生写道:‘过了几天, 乌鸦又找到一块肉, 他叼着肉站在树枝上, 心里想:这次我一定把肉看好。狐狸看见了笑着说:“早上好, 亲爱的乌鸦。”乌鸦听了, 心里想, 我不上你的当……’

二、在亲近生活中自由踏步

任何想象的翅膀都离不开生活的躯体, 写话离不开生活的源泉。只要用心观察、留意, 指导学生热爱生活, 关注生活, 学着观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一人一事, 感受生活中的高兴、悲哀、自豪、委屈, 是学生写好话的重要前提。因此低年段学生训练写话能力, 可关注培养学生以下几点的能力:

1、学会观察大自然

大自然, 是学生学习的另一个广阔的天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 风霜雨雪, 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描写的对象。我带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春天来了, 带他们去看校园里百花齐放的美好场景, 仔细观察它们的叶花, 在柔柔的春风中感受一下春风的温柔与和煦, 学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在蒙蒙的春雨中让学生仰起头, 伸出手, 感受春雨的柔和与细密, 再为学生送上一句“春雨细无声”。如诗般的语言定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培养起他们对自然的一份格外的关注。

2、指导观察人物

学生生活在集体中, 时时刻刻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 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人, 关注身边的事, 也是培养学生写话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人物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 有目的的指导。可以邀请同学在两分钟预备铃时介绍自己的好朋友, 家长、老师, 从他们的外貌, 性格, 难忘的一件小事说起。学习各种描写的方法,

3、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社会与学校是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 是学生成长的大舞台。生活实践是写话的源泉。在教学之余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不仅能提供学生丰富的写话内容,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交往、组织能力。如学校的班队会表演, 春秋游活动都是学生走出教材接触社会的舞台。

总之, 利用一切手段, 一切可以展示的“舞台”让学生有意识地把说与写, 生活与教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帮助学生丰富写话的内容与方法!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第10篇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当前,回归生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新学科,其教学同样也需要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1]。

然而,许多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教材和传统教学观念等影响较深,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考核为目标,认为只要让学生掌握考核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就行了。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课程当成一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课来教,忽视了技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导致了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典型地表现为学生只知道为了通过考核而学习信息技术,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不知道怎样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毫无生活气息、没有生命特征,学生往往满怀期待进入课堂,充满失望离开机房。

二、生活化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意义

将知识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易于设置“最近发展区”,能很快在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恰当地设置与学生原有经验相冲突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易形成对待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教师来说,以上理论都是显而易见的,而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有其较为特殊的实践意义。

首先,教学本身就是一系列信息技术的活动(比如信息的获取、评价、存储、管理、加工、表达、集成、发布、交流),把教学活动围绕信息活动主线展开,建立起信息技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生活。这些必将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实践与创造的课程,将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解决问题的开始。教师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1]。

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的生长点[2],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是新课改的需求,是改变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那我们该如何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实施以信息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展开注重实践的教学评价,都是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生活化的有效途径。我认为,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让学生的信息活动基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下面,我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策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

学习本身就是信息活动,学习又是学生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学生如果能够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特别是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习,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更会使其对重新认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价值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学习“文本信息的结构化”时,我要求学生将本节学习内容的知识点用不同的结构化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课堂内展示,讨论各种结构化表达方式的特点及优势。这就是利用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常用的归纳知识点的学习经验,比较生动贴切。学生不仅能很快理解将文本信息结构化的意义,而且能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学得好的学生可以将不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以更好地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促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改进。

又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特意设置了一个拓展题,要求学生用Excel的图表来解决数学和物理上的一个追及问题。追及问题是数学和物理上经常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过利用图表的直观解释,学生能够方便地弄清其中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顺利地解决问题。这次与其他学科学习的结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一个启示。

再如,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改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较多地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从选择研究性课题到作结题报告,学生会碰到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记录与存储信息、怎样将信息表达得更清晰等问题。从这样一些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可以将“获取信息”、“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管理”、“信息的集成”等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加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生活性。

(二)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

当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比较重的,高中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枯燥是不争的事实。学校每年一度的校运会、艺术节是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踊跃参加、并愿意花时间投入的活动。将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每次都能赢得高涨的学习氛围,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即是将课堂引向了生活,关注了他们的情感与态度。

比如,因为艺术节上报名参加的歌唱类节目数量较多,艺术节组织者只能通过听录音筛选出其中优秀者参加,因此制作出优秀的音频作品是学生取胜的关键。而“数字化音频的采集与加工”的学习时间正好在艺术节举办的时间之前,通过音频的采集、合成、加上音效等信息活动后,学生在听到自己的歌声与伴奏完美的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三)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结合

学生的生活离不开家庭,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生存亦是从家庭生活开始。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几点教学探讨

鲁凯玉

(遵义市二中,贵州遵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信息技术新的发展和不断突破,将会对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乃至日常生活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已经开始把信息技术教育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旨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并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下面我就如何开展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谈几点做法,欢迎指正和批评。

一、中学信息技术课要立足普及学生电脑知识,树立信息意识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由于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较为不足,对计算机的理论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测,我们的教学如果重理论而轻应用,结果只能是学生害怕电脑。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应是立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电脑知识,树立他们的信息意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为学生上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结合典型事例(最好辅以相应的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出学习的欲望。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课时,一方面教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要作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另一方面师生要密切配合,让学生有一个必要的心理准备,为今后的学习,尤其是上机课能充分利用好45分钟开个好头。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初步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外部环境,无论怎样的家庭氛围,都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资源拓展了,信息技术知识得到了或多或少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品味,为建设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比如,在学习“表格信息的加工”时,我就请学生提前收集家中的电费单据,再利用初中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将一年中每个月的峰时用电量、谷时用电量、总用电量记录在Excel的工作表中,在课堂上进行计算与统计的操作,并用图表清晰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讨论并得出各种有价值的、建设性的结论来。学生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用电多少的各种原因,也能顺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家庭节约用电的方案。

(四)与学生的信息化生活结合

许多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往往视计算机和网络为洪水猛兽,然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化生活离我们却是如此的近,家长和各学科老师也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而家长和部分学科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不仅能改变家长与部分学科老师的偏见,而且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比如,当下一个家庭有计算机并接入因特网已不再是什

中学信息技术课也绝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模式的专家人才,从现实上说,中学生刚刚在打基础,也不太可能就成为专家。教学应着眼于建立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增强信息技术意识;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着眼于让学生掌握文字、图形输入、输出的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和安全忧患意识、合作意识等。

二、改革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的作用要从信息的提供者变为指导者,是任务或问题的展现者,是提供学习支架的人。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习的主动权应交给学生,不能采用“填鸭式”的模式来教学,更不能采用“机灌式”来教学。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适时控制进行上课或上机;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学生练习时能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学过程是双向的。信息技术课最突出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一定不能用教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学和动手,要大胆让学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知识,熟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才能为学生将来步入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工作、生活和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要充分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么稀罕的事,而部分家长还在为如何将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而烦恼。在学习“组建小型局域网”时,我从学生对信息化生活的浓厚兴趣出发,请学生在课前调查各自家庭上网的需求与方式,然后在课堂中汇总需求,根据需求提出方案,画出网络拓扑图,再模拟采购设备,并动手组建可以多台电脑同时接入因特网的局域网。学生列举了软网关,加双网卡、代理加交换机、路由器等多种方案,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学生经过这样的创造活动之后,成就感强烈,后续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也未见兴趣明显下降。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学生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是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价值的提升;构建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将课堂引向美好生活。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益,更要帮助学生树立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是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重要措施,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信息化生活相结合,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生活化的一些经验,并以案例的形式作了剖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策略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第11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内容;初中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10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众所周知,人物文蕴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文字功底都可以打下坚定的基础。所以说使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这就是我们经常呼吁的,初中语文课堂教育应该需要走出课堂,让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内容紧密联系,只有如此才能打开学生的视野。目前,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沿用的还是单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信息传播,这种教学习惯难以被新型的教学方法所取代。为了推广这一高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职员工深刻地意识到该理念的重要性,才能做到在课堂中有效地应用。本文主要阐释了在语文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分析思考的可操作性与必要性。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含义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我国的初中教学课堂中,教师越来越倾向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学习思考。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在生活体验中深刻理解文本含义。

二、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要性

一堂语文课,教师切忌不可急功近利,更不能机械地、格式化地讲解。要注意学会引导,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想法。要让他们真正地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可否认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现实中并没有被广泛采用,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地发掘适合自己学习、生活的有效途径,不断地提高自学的能力,锻炼个人的自我思考能力。与此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建立学生主动实用知识的意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困难可以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寻求答案,在思维逻辑的末端层层梳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实办法,思维的肌肉就在一次次的撞击中变得强健起来。更为重要的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愿意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吸取知识,所以该教学方式获得了较多学生的追捧与认可。

三、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操作建议

1. 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思想理念

倘若对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广泛推广,获得教学工作者的认可,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思想桎梏,建立生活化教学的思想理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不要死学教科书上的知识要点,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素材来思考文本中所遇到的知识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并且锻炼学生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留意寻找有价值的经验,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能力。语文知识在本质上就是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进行讲授的时候可以将文本置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突破死读书的藩篱,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在实际检验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需要调动多种教学方式,不再仅仅采用学生被动听课的呆板教育,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寻找到既能保证教学质量又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2. 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应该在措施方面具有更多的创新性与新颖感。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进行知识学习,再把握这一教学核心的基础上需要注意实施方式能够吸引学生,注意个人创新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情景再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还原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的切实感受中理解文本人物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利用课本知识对问题进行层层解读,采用合适的方法处理问题。在情景再现教学法中,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所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3. 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为了将生活化教学更加具体生动化,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比如,当教师讲授到节假日方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引导学生亲自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了解特定节日的名族传统文化,在观赏中理解节日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内涵,这些亲身感受绝对是课堂教学难以提供的。

语文作品是生活的提炼总结,是作者在经过生活的洗礼之后所得出的经验总结,或感叹世事或教导世人,但都是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将课堂内容置于特定的环境背景中,能够帮助学生鲜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似懂非懂。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营造适当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自己设定的情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在诵读课文时放一点轻音乐烘托氛围,引导学生在温馨的学习环境中联想自己父亲深沉无私的爱,酝酿情感,以更加投入的状态进入文本的学习之中。

四、结束语

关于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研究 第12篇

1.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内涵和作用

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健身效果, 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活动。但受体育竞技的影响, 学校过分注重体育的竞技性, 或过分强调利用体育活动锻炼人的各种精神, 如吃苦精神、拼搏精神, 而往往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娱乐性。致使体育课堂失去了该有的吸引力, 很多学生也因此对体育课“望而生畏”。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 则是在传统体育教材的基础上, 增加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设置人性化的课程, 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教师可适当增加体育内容的生活化教学, 使学生不自觉地提起兴趣, 并尝试进行活动实践。从而有利于学生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并有助于增强体质。

2.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健康第一”的原则。这是体育活动的初衷, 也是体育活动最重要的指导思想。要求优选能够增强学生体质、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日常体育教学内容。所选的内容应大众化, 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2) “目标指向性多”的原则。所选的体育内容应具有多种目标指向性, 以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达到要求。 (3) “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原则。所选内容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即紧跟时代脉搏,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 (4) “操作难度不大”的原则。结合学校提供的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 选择操作难度不大、能普遍使用的内容, 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效果。 (5) “延续性”原则。教学内容应注意延续性, 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激发其创造性。

3.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教学结构

以往的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主要以体育项目为主, 并以掌握运动项目技巧为主线。在这种内容结构下, 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一定影响, 且体育的健身、娱乐、教育等功能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的抑制。构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以娱乐、健身、保健以及竞技为主干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 再将内容进行划分:基础性内容、提高性内容、专项性内容。根据教材情况, 又可将教材内容划分为重点教材内容、一般性教材内容两种。通过以上多元化的内容设置,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育能力。

4. 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要求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要求: (1) 应符合学生的体育需求、使其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和意义, 并主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 制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使其真正走进中学体育课堂, 真正达到体育教学的总目标。唯有将体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并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才能真正发挥其健身娱乐的效果。

5. 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 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激发学生运动的热情。在以往的体育内容教学中, 过多强调体育项目的动作要领, 或直接组织学生参与实践, 难以形成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而模拟生活化的情境, 能使学生更放松、更自然地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还能达到思想交流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 然后将其扩展到日常生活, 选择与之相近或相似的内容, 但要注意在创设情境时, 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前翻滚”项目时, 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绪拉倒动物园或马戏团的表演中, 创设处于热闹的动物园或马戏团的情境。让学生想象动物的翻滚动作, 如可爱的熊猫是如何翻滚的, 棕熊又是如何进行翻滚表演的……让学生对翻滚这一项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并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 教学内容娱乐性与竞技性有效结合, 吸引学生注意。注重教学内容的娱乐性, 并非抛开体育教材内容, 独自选取具有很强娱乐性或健身性的体育活动。而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对原本认为“死板”“无趣”“消耗大”的体育项目, 加入“娱乐性”的东西, 或使体育内容“娱乐性”延伸。但若只注重娱乐性, 则可能造成自由散漫的体育教学氛围, 若将内容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完美结合, 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 提升体育教学效果。

例如, 在进行“羽毛球”项目教学时, 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最基本的羽毛球技巧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林丹与李宗伟的比赛视频, 在热血沸腾的比赛中, 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模拟比赛, 其他没有轮到上场的同学可作为观众在旁边观看, 并为其加油助威。在这种模拟比赛现场的环境下, 羽毛球的娱乐性及竞技性展现无遗。对于赢得比赛的选手教师可给予相应的奖励, 对于输的一方, 可鼓励其再接再厉, 争取下次获得成功。

上一篇:内部结构设计下一篇: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