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管理模式

2024-06-08

乙肝疫苗管理模式(精选12篇)

乙肝疫苗管理模式 第1篇

哈尔滨市香坊区1992年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为了解乙肝疫苗纳入计免疫管理前 (简称管理前) 及计划免疫管理后 (简称管理后) 儿童血清乙肝感染变化情况, 我们对管理前1990—1991年 (管理前2年) 和管理后2007—2008年 (管理后2年) 香坊区接种门诊4~5岁儿童采血检测HBsAg、抗-HBs及抗-HBc水平进行对比,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检测对象:

选择1990—1991年哈尔滨市香坊区接种门诊4~5岁儿童814名作为对照组, 他们均为乙肝疫苗纳入管理前 (1992年前) 出生 (均为历史回顾性资料收集) ;选择2007—2008年香坊区接种门诊4~5岁儿童1 180名作为观察组, 他们均为乙肝疫苗纳入管理后出生。

1.2 采血及检测:

所有儿童均采静脉血3 ml, 采用酶联免疫法及山东潍坊3V公司生产的酶免试剂盒, 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HBsAg、抗-HBs以样本吸光度值 (OD值) S/CO≤1者为阳性 (即S≤临界值) 。血清中HBsAg或抗-HBs任何一项阳性者即判为乙肝自然感染。

2 结果与分析

2.1 管理前后出生的4~5岁儿童乙肝感染情况:

检测管理前出生的4~5岁儿童血清814份, HBsAg阳性率为7.25%, 乙肝自然感染率为16.09%, 抗-HBs阳性率为64.86%。管理后出生的4~5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和乙肝自然感染率较前者分别下降了92.97%和87.88%, 抗-HBs阳性率则大幅度上升, 具体见表1。

2.2 管理前后出生的4~5岁儿童的HBsAg及抗-HBs阳性率比较:

管理前2年出生的4~5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7.76%和6.84%, 而管理后2年出生的4~5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0.58%和0.39% (P<0.01) 。乙肝疫苗纳入免疫管理后2年出生的4~5岁儿童的抗-HBs阳性率较免疫管理前2年出生的儿童显著上升, 由64.77%上升到95.06% (P<0.01) , 见表2。

2.3 管理前后出生的4~5岁儿童的乙肝自然感染率比较:

管理前2年出生的4~5岁儿童的乙肝感染率分别为15.45%和16.90%, 总体感染率为16.90%;而管理后出生的4~5岁儿童的乙肝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50%和1.25%, 总体感染率为1.95%。乙肝感染率较管理前显著下降 (P<0.01) , 由计划免疫管理前的16.90%降至1.95% (P<0.01) , 见表3。

3 讨论

哈尔滨市香坊区从1992年起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 近年来市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0.00%以上。计免管理后出生的4~5岁儿童的HBsAg阳性率和乙肝自然感染率均在2.00%以下, 与计免管理前出生的4~5岁的儿童比较分别下降了92.97%和87.88%。而计免管理后儿童抗-HBs水平由管理前的51.97%上升到管理后的89.49%, 抗-HBc阳性率由管理前的11.80%下降到管理后的2.37%, 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 这充分证明了对所有新生儿童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是降低儿童乙肝发病率, 控制和消除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乙肝疫苗管理模式 第2篇

一、我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规定设有产科的各级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承担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间称乙肝疫苗)及卡介苗预防接种服务,并告知儿童监护人,儿童出生1月后到当地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完成以后的预防接种

二、接种人员必须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所规定的资质,并经严格业务培训方可从事接种工作

三、、乙肝疫苗、卡介苗必须按照疫苗说明书所规定温度进行保 管有专人负责,冰箱定期测试并记录

四、新生儿出生后无禁忌症者24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

五、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要求进行,并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六、接种前必须做到核对品名,有效期限,安瓶有无破痕,一切无误方可使用,卡介苗打开经半小时未用完者应抛弃

防治乙肝应结合国际先进模式 第3篇

调查还提示,乙肝患者渴望疗效能预测。临床上倡导应用的路线图和乙肝患者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帮助患者做出正确预期;

最新国际“4P医学管理模式”能有效帮助乙肝患者管理疾病。

前不久,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赞助支持的、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以下简称肝基会)、《生命时报》、搜狐健康频道联合推出的题为“让乙肝患者明明白白治疗”的第二届乙肝患者调查结果在广西桂林正式公布。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乙肝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依从性,以及对治疗的诉求。

对于治疗的疗效和抗病毒疗程的预期过高,超过五成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同时,乙肝患者的依从性急需提高。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仅有34%的患者没有自行中断过治疗;此外,近九成的患者希望明确知道疗程,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

本次调查从2008年10月份开始推出,为期6周,有超过3000名乙肝患者填写了有效的问卷。调查显示,52.5%的患者尚未认识到抗病毒的作用,仍有53.5%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来自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感染科主任万谟彬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调查结果反映出患者对治疗仍然存在相当多的错误认识。“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e抗原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患者,最现实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双达标’,即实现乙肝DNA阴性和e抗原血清转换。而知道这个正确答案的患者甚至不到1/4。”万谟彬教授指出,“参与此次调查的网友,近3/4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如果考虑到教育程度的因素,可以说,全国乙肝病人对于治疗的认识水平可能要更差一些。”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针对患者对疗效和疗程的过高预期,我们可以借鉴当前国际最新的“4P医学管理模式”,即强调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通过患者教育实现患者对治疗的参与性(participatory)。通过个体化治疗并预测疗效,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科学认识乙肝治疗的疗效和疗程。同时,医生要把患者教育放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背景下考虑,患者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王钊教授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乙肝患者需要接受更为系统的患者教育。据了解,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家园项目”自2007年4月启动至今,已推广到了28个省,社会成效显著。项目累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达26.4万份,开办慢性乙肝健康教育讲座共计300余场,成为乙肝患者教育的重要平台。

本次调查发现,乙肝患者对疗程给予了特别关注,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迫切渴求。近85%的调查者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患者开始治疗时,除了希望了解疗效、副作用以及费用等信息外,也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54.7%的参与者认为了解疗程有助于患者坚持治疗;49.0%的参与者认为了解疗程有助于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此,万谟彬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乙肝患者关注疗程,希望预先知道需要治疗多长时间,这并不奇怪。但是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不同,乙肝病人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患者对疾病以外的因素格外关心。”本次调查显示,除了避免发生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外,担心影响工作、就业,担心传染给家人也是患者开始治疗的重要动因,其比例分别占到了46.3%和48.4%。此外,由于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在20~50岁之间,他们在发病前往往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万谟彬教授认为:“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他们一方面求治欲望特别强烈,另一方面又特别希望尽量减少疾病治疗对生活的影响。关心疗程,希望尽早结束治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受此影响,不少患者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情绪,严重影响了治疗的依从性。正在接受乙肝治疗的患者, 近25%只能接受为期一年的治疗。当疗程超过患者的预期时,10.8%的患者会要求医生更换治疗方案或者找其他医生寻求帮助,20.9%的患者则选择治一段再看看。庄辉院士强调:“乙肝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医生必须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不仅关乎治疗效果,也关乎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疗效的预测,有助于他们保持很好的心态。如果患者对疗程存在先入为主、甚至是‘急功近利’的认识,一旦目前的治疗方案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就会为他们能否坚持治疗埋下隐患。”此次调查显示, 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认识到乙肝治疗不能随便停药的只有五成,66%的患者曾经自行中断过治疗。

目前临床上倡导应用的路线图和基线特征有助于预测疗效,并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预期。万谟彬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都提示患者的基线特征,如治疗前ALT的水平、DNA 的载量、甚至HBsAg载量及基因型都会对患者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此外,临床上也倡导采用“路线图”的方法指导患者用药,这一方法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疗效。现在,临床医生使用抗病毒药物替比夫定治疗时,往往就参考“路线图”的概念来进行疗程中的管理。根据路线图的建议,患者服药24周时需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如果乙肝病毒DNA的水平低于检测下限(300copies/ml),则为完全病毒学应答,这类患者不需要改变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到第二年,将有近一半的患者可以实现“双达标”,在“双达标”的基础上再巩固治疗一年后,如果仍维持应答,则达到停药标准;如果24周时,患者血液中的病毒载量在300-10000copies/ml之间,则为部分病毒学应答,此类患者需了解其服药的依从性并加强随访;如果病毒载量仍高于10000copies/ml,则治疗前景不容乐观,需要同时加用其他抗病毒药物或换药。万谟彬教授指出,“借助路线图,临床医生既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为患者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可以根据化验指标的变化,为患者预测疗效。”

“尽管目前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临床上已着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力求为病人提供更为‘个体化’的治疗”,庄辉院士说:“但很遗憾的是,我们现阶段对于预测的重视还很不够,远远不能满足患者对于预测的迫切渴求。”

湖南严防动物疫苗管理漏洞 第4篇

针对近期一些地方出现的人用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问题, 湖南省畜牧兽医部门高度警觉, 紧急开展全方位隐患排查, 严防动物疫苗管理漏洞。

此次专项督查, 重点检查市、县、乡三级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的疫苗出入库台账记录、储藏管理是否规范, 疫苗调拨、接收、领用、发放、报废手续是否齐全规范, 是否定期开展兽用疫苗监督检查;动物疫苗领发登记手续是否健全、冷链设施运转是否正常。并在每县抽查2个乡镇动物防疫站、2个含野生动物在内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疫苗领用数量与饲养量是否匹配, 抽查1家兽用生物药品经销门店, 检查疫苗购销、储藏、批准文号、有效期限等。

疫苗管理自查报告 第5篇

根据《药品管理法》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我院对疫苗的管理进行了自查,总结如下:

1、我院现有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0.5ml:10ug)和皮内注射用卡介苗(0.25mg)两个品种,均从婺源县疾病控制中心按正常途径采购入库;

2、我院的疫苗储存均按《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每天均进行两次温度检查,确保疫苗的储存温度符合要求(疫苗储存温度为2—8度);

3、疫苗从疾控中心运输至我院途中均放在冷链箱中,确保运输途中疫苗质量;

4、临床上按要求对疫苗进行储存、使用与登记。

XX人民医院

乙肝疫苗管理模式 第6篇

新指南强调长期治疗和耐药问题

在2010版《指南》中,由于使用经验的丰富,指南制订者认识到了慢性乙肝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性。《指南》特别指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停药后容易复发,需要长期治疗;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者需要长期治疗。停药标准尚不明确;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者需要长期治疗不能随意停药。《指南》在强调长期治疗的重要性的同时,多次指出应使用低耐药的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

低耐药对长期管理的保障

2010版《指南》明确指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总疗程至少达2年半才可考虑停药。而e抗原阳性乙肝疗程也不短,至少总疗程2年才可考虑停药。因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复发率高,笔者比较赞同2009年欧洲版乙肝指南的建议,即以表面抗原消失作为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停药的条件。这个停药条件在中国虽然有些苛刻,它其实意味着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治疗(e抗原阴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暂时不需要治疗)。在临床上,我院已经收治了不少规范抗病毒治疗已经3年以上,但停药后未密切随访而导致重症肝炎暴发的患者。这些事实说明慢性乙肝患者长期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长期管理与耐药是什么关系呢?核苷(酸)类药物虽然为抑制乙肝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它们容易发生耐药却是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以拉米夫定为例,根据2010版《指南》,其第1、2、3、4年耐药率分别是14%,38%。49%和66%。由于慢性乙肝患者有长期管理的必要性,以使用拉米夫定的患者为例,超过2年后,38%的人会因耐药而加药或者换药。恩替卡韦具有强效、低耐药的特点,目前在核苷初治患者中6年累计耐药率只有1.2%,但已发生其他核苷(酸)类药物耐药再使用恩替卡韦者,此时恩替卡韦耐药率也明显增高。所以,初治时就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才有可能保障抗病毒治疗长期,平稳进行。

耐药危害可能发展为公共卫生问题

耐药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原来有效的药物疗效被削弱:耐药未获及时处理,患者肝炎可能会症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耐药可以有两个层次表现,一是病毒学突破,即原来HBV DNA转阴(不可测)的患者,在耐药后,HBV DNA复制活跃,变得可测,甚至病毒载量大幅升高;二是临床学突破,即耐药的患者原来丙氨酸转氨酶(ALT)已经恢复正常的,又出现升高,肝脏炎症复发。

加强疫苗管理的具体做法 第7篇

1 加强疫苗管理制度建设, 做好分类管理和接种管理

1.1 加强疫苗管理制度建设

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1]、《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 制定了本单位的《疫苗和冷链管理制度》、《冷链设备管理制度》、《疫苗领发保管制度》等, 严格按制度执行。内容涉及到对适龄儿童根据规定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 并宣传免疫预防知识;建立儿童预防接种电子档案, 及时做好信息登记和更新, 上传至国家信息管理平台;档案应长期妥善保管;疫苗专人管理, 制定需求计划, 从规定渠道购入;疫苗购入时须验收疫苗相关合格证件, 进口疫苗还应当索取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保存备查;做好领发登记, 及时掌握使用量及耗损量;过期疫苗登记后上交;疫苗的运输、贮存和使用符合冷链管理要求;建立冷链设备档案, 账物相符、专物专用;合理安排疫苗接种门诊周期, 接种场所、接种人员、消毒、体检及接种均应符合相关要求;及时建立接种卡、接种簿与接种证, 按时预约接种;做好常规查漏补种和强化免疫工作;做好接种率监测与常规接种月报表统计, 定期评价疫苗接种情况;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好登记、调查, 及时处理、上报。

1.2 加强疫苗分类管理和接种管理, 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切实作好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的制定和分发工作, 由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逐级向下分发, 再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发到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第一类疫苗。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均可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销售第二类疫苗,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条例》规定采购和供应第二类疫苗, 严禁从无经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购进疫苗。要严格按照《疫苗储藏和运输管理规范》要求, 做好疫苗储藏运输工作, 确保疫苗质量, 满足公民对第二类疫苗接种的需求。在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购进第二类疫苗时, 要依法进行查验, 并索取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要严格按照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 建立健全接种疫苗品种与方法公示、接种前告知和安全注射等制度, 规范接种行为, 确保接种工作规范、安全、有效。

各地要加强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科学合理设置或调整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单位, 尽快完成预防接种规范门诊的建设和接种单位的指定工作, 保证预防接种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2 疫苗的领取

2.1 各类疫苗的领取和保存

首先, 建立了疫苗领发台账, 疫苗的出入账物相符, 每月底按乡镇报的计划到市疾控中心领取疫苗, 疫苗领取时, 备有冷藏箱及冻制好的冰排, 在冷藏箱内放入温度计, 底部垫上防振和吸水纸。查验疫苗的冷藏条件, 并对疫苗的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温度记录、供货单位、生产厂商、质量状况等内容进行核对, 做好记录。在放入疫苗时, 根据各类疫苗的冷藏条件, 将骨髓灰质炎疫苗放入靠近冰排层, 再将卡介苗放入中层, 乙肝疫苗、百白破等其他疫苗放入上层以防冻结。最后用纸填充好各疫苗盒之间的空隙以防振动而损坏疫苗。以上各种疫苗按程序装好后加盖检查无误后, 再根据当日当时气温的变化快速到达本单位。将疫苗按其所需温度分别放入冷库或低温冰箱内贮存, 根据冷藏箱内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填写疫苗运输记录。按疫苗品种、批号分类码放。存放整齐, 包装标志明显, 疫苗存放都留有相应的空隙, 冷库内整件疫苗存放距离地面10cm以上, 以防潮湿, 保证冷气循环和流通确保疫苗所需的温度。

2.2 疫苗领取的程序和管理

在领取疫苗时, 有疫苗出入库登记表, 按出入库登记表填写领取疫苗的时间、生产厂家、领取单位、价格、批号、有效期、批准文号、批签发合格证编号, 检查无误后, 领用单位领取人签字。分发使用疫苗按照“先短效期、后长效期”以及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进效期先出的原则。登记记录以防疫苗接种发生不良反应、损坏、变质等问题时以备查询。

3 冰箱、冰柜除霜和温度监测

3.1 冰箱、冰柜除霜的方法

必须按时按规定进行除霜, 冰箱、冰柜内结霜超过0.5cm时要及时除霜, 除霜前将冰箱内疫苗转入另一个冰箱, 然后关机切断电源。除霜时, 比较厚点的霜用冰箱专用的塑料铲子轻轻铲去, 不要用金属铲子以免产生划痕。除霜完成后, 擦干融化的水, 打开冰箱, 让其晾干后再使用, 使用前先插上电源再开机, 使冰箱内温度降到8℃以下, 再放入疫苗。

3.2 冷库、冰箱温度的监测

将冰箱专用的温度计放在冷藏室的中部, 并做到每天上午、下午各监测一次并做记录, 准确监测冰箱内温度的变化和冷库自动监测仪上温度的变化, 使其保持在2~8℃之间并随时调节。低温冰箱温度应控制在-20℃以下。

疫苗的冷藏管理措施好坏直接关系到疫苗质量和安全接种, 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如:冷链设备专物、专用、专人管理, 严禁从无经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购进二类疫苗, 按照《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2]的规定, 做好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签发的资质查验等。由于疫苗管理工作做得细心认真, 平阴县疾控中心多年来从未发生疫苗的损坏、变质和管理的混乱情况, 从未因疫苗管理不当出现严重的接种不良反应和医疗事故, 确保了各种疫苗的安全接种, 有效地提高了人群的免疫水平, 降低了相关疾病的发病率, 保护了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苗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不同于一般的药品。随着疫苗种类的不断增加, 在疫苗的采购、选择及使用过程中, 如果不遵守不严格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出现任何差错, 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问题疫苗事件说明, 规范管理疫苗是个大问题, 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关系到接种疫苗人群的身心健康。可见, 加强疫苗管理,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3]。其实, 疫苗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更不是市场化问题, 从根本上说仍是一个管理问题。疫苗领域是否在受到有效监管, 目前的监管体系是不是能发挥作用, 相关部门是否具备疫苗管理能力, 疫苗领域的安全程度到底有多高, 关乎疫苗是否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 必须重视和加强疫苗管理, 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

关键词:疫苗,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34号.《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2005.

[2]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S].卫疾控发[2006]104号.

乙肝疫苗管理模式 第8篇

1 疫苗特点及疫苗生产质量控制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病毒性疫苗、细菌性疫苗来划分疫苗种类,因为具有差异化的组成、性质及生产工艺等,增加了生产、质量控制的难点。疫苗起始物料从活的生物体中获取,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培养细菌及病毒、提取活生物体材料、代谢物等,在这些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蛋白质、多糖类物质为疫苗的主要成分,没有稳定的性质和较强的耐热性能。通常借助于生物学分析技术来开展疫苗检验,相较于理化测定方法,有较大的可变性存在于检定结果中。为了促使疫苗的免疫原性得到保证,生物活性得到维持,需要将一定的保护剂添加于成品中。

生产人员、设施设备、操作过程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疫苗质量,因此,就需要重视这几个环节的质量风险,对各种潜在风险有机识别,科学控制,促使疫苗质量得到保证。在生产人员方面,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规范人员行为,做好日常监督考核工作,避免工作人员污染到疫苗生产环节。在生产设施设备方面,则需要合理设计生产设备,正确选型,依据相关规范科学使用。容器与设备如果接触到药品,需要及时开展清洁消毒工作;在生产工艺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计与验证疫苗生产全过程,避免有交叉污染、生产污染等问题出现。

2 我国疫苗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有诸多漏洞存在于疫苗风险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中

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指南等共同组成了药品风险管理法律系统,将风险管理实践过程全面涵盖进去。现阶段,我国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如《药品管理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但是指南、标准等文件要求还比较缺乏,无法有效规范实践和操作。此外,在上述法律法规体系中,还没有充分体现疫苗风险管理理念。

2.2 明确组织体系、理顺职能基础

研究发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共同承担我国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没有明确两个系统的职责分工、没有统一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程序、浪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资源等。我国在2010年正式发布了《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对疫苗不良反应收集系统、报告程序等进行了重新规定,且合理划分了两个系统的职责。通过本方案的实施,保障了可以顺利开展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但是相较于过去的工作模式,新疫苗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方案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需要不断的实践,逐步理顺相应的工作程序。

2.3 需要进一步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收集疫苗上市后出现的各种不良事件时,主要依据的是自发报告系统,本种形式能方便快速地收集信息,但是也有诸多的缺陷存在,如漏报、信息不够完善等。现阶段我国主要依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来收集疫苗上市后的不良反应,如果单单借助于本系统来判断疫苗的安全性风险,显然比较片面,需要将信息共享平台有机构建起来,以便对自发报告系统存在的问题有机弥补。在本方面,我国可以有机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美国除了构建不良事件自发报告系统之外,还将疫苗安全性数据共享平台构建起来,以便对美国大部分人口的接种记录、门诊急诊住院情况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有机获取,从而更加正确地评估疫苗风险效益。

3 我国疫苗风险管理模式的完善对策

3.1 信息收集环节

我国将疫苗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实施下去,疫苗不良反应报告需要由具备一定医学、药学知识背景的人员负责;报告单位结合我国相应的文件规定,向受种者所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交数据信息,本控制机构进行初步核实,之后在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中录入病例信息。而疾控中心组织则负责个案报告的核实调查工作,如果本案例被判定为异常不良反应,则需要给予相应的补偿措施。疫苗生产、批发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我国相关文件要求,对岗位标准操作流程科学制定,结合报告责任主体差异,监管部门对报告指南科学制定,以便对各个责任单位的上报工作起到有效指导规范作用。结合相应要求,疫苗生产企业需要对本企业疫苗生产中的不良反应报告、监测资料等定期汇总和分析,评估其安全风险及效益,对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科学撰写,且向我国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及时上报。为了对疫苗生产、使用安全等方面的信息更加全面掌握,需要将信息共享平台构建起来。

3.2 风险评估

本环节主要是识别、分析和评价风险,相关检测部门需要对风险信号进行确认,对其风险来源、发生概率等方面的信息科学分析,对比之前构建的风险标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监测疫苗的安全性,且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上报技术报告,结合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结合严重程度、预期等指标,二次筛选初级信号,之后组织专家开展深入评估。

3.3 风险控制

本环节指的是相关部门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风险,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专家分析评估自动信号检测信息系统产生的初级信号,结合风险大小、性质以及危险程度等,将差异化的风险控制手段运用过来,如说明书的修改、通报相关安全性信息、召回、暂停等。

3.4 风险审核

本环节指的是将风险控制措施实施下去之后,政府部门需要持续审核风险措施的实施状况。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部门需要借助相应的系统,对风险信号及时发现,进而对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判定。如果没有有效降低风险,就说明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需要将本情况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时上报,找出效果不理想的原因,继而调整和优化。

3.5 风险沟通

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需要有机贯穿风险信息的沟通,在每一个环节内,及时准确地沟通风险信息,如技术监测部门需要与行政部门及时沟通、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及时与生产企业开展沟通等。此外,要将相应的沟通发布渠道构建起来,保证能够将相应的重要信息及时发布给公众。

4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正处于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行各业要把“稳定”放在第一位,药品行业也不例外。我国药品安全风险贫乏,威胁到用药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针对这种情况,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将疫苗风险管理体系科学构建起来,要对疫苗风险正确评估和科学控制,最大程度地降低疫苗安全风险,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裴丽,罗艳,黄显金.狂犬病疫苗的风险管理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房,2016,7(10):123-125.

[2]张旭.风险管理在生物疫苗生产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7(11):77-79.

[3]孙景林.疫苗的质量管理与监督检查[J].中国药物评价,2014,7(14):144-145.

[4]王文娟,孟繁岳,甘正凯.浅谈疫苗临床试验质量控制[J].中国新药杂志,2014,6(11):244-245.

动物疫苗的仓库管理和使用 第9篇

1 疫苗概念

疫苗是利用病原微生物自身,除去或减弱对动物致病作用,保留免疫原性并能引起免疫应答反应,以抵抗这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和感染,预防这种疾病发生而制成的生物制品。

2 疫苗类型

疫苗从微生物种类来讲,可分为细菌性疫苗和病毒性疫苗两大类。细菌性疫苗如猪巴氏杆菌病活疫苗等。病毒性疫苗如鸡新城疫中等毒力活疫苗、猪伪狂犬病灭活疫苗等。从微生物活力来讲,可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当前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类型。

2.1 活疫苗

活疫苗简称活苗,主要有强毒苗和弱毒苗。

(1)强毒苗是用低毒力温和型野外病原分离物制备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或以非常规途径用该病原微生物进行攻毒时,会产生免疫而不发病。使用这类疫苗进行免疫有较大的危险,一般不予使用。

(2)弱毒苗是用改变毒力的病原分离物制成的,即通过实验动物传代、组织培养、细胞培养或鸡胚筛选降低毒力的分离物。弱毒苗是目前使用的最广泛的疫苗,弱毒苗的毒力已致弱,仍保持原有抗原性,并能在体内繁殖,用较少剂量诱导产生坚实的免疫力。有些弱毒苗可刺激产生干扰素,可抵抗其他野毒的感染,但是弱毒苗有的可能散毒,有的贮存与运输的不便,而且保存期较短,将其制成冻干苗可延长保存期。

2.2 灭活疫苗

病原微生物经理化方法灭活后,仍然保持免疫原性,接种后使动物产生特异性抵抗力,这种疫苗称为灭活疫苗(死苗)。如猪丹毒菌苗。特征:由于死苗接种后不能在动物体内繁殖,因此使用接种剂量较大,免疫期较短,需加入适当的佐剂以增强免疫效果延长免疫期。优点:研制周期短、使用安全和易于保存。目前所使用的有组织灭活苗、油佐剂灭活苗和氢氧化铝胶灭活苗等。

在日常工作中还经常用到多价苗和联苗。多价苗:是指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血清型混合制成的疫苗。如巴氏杆菌多价苗、大肠杆菌多价苗等;联苗:指由两种以上的细菌(或病毒)联合制成的疫苗,一次免疫可达到预防几种疾病的目的,如羊四联苗等。

3 疫苗的仓库管理

3.1 疫苗的运输

疫苗的保存要求:活疫苗一般在-15℃条件下保存,灭活苗在2~8℃条件下保存。疫苗在运输和保存中应保持冷链系统的正常工作,避免强光、暴晒、高温造成损坏,尽量缩短运输时间。疫苗由于种类不同,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对其温度要求也不相同,大多数疫苗适宜低冷藏,若运输中温度过高,超过时间可导致疫苗效力降低,甚至失效,起不到防疫作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办到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疫苗时需用疫苗运输车运输,冻干苗运输贮存温度应低于零下2℃,灭活苗运输贮存温度应保持在2~8℃,冻干苗与灭活苗混装运输时,温度以2~4℃为宜。少量运输疫苗时,要求使用冷藏箱,没有时可用尼龙袋避光保存运输,但必须装有冰袋,并尽快使用疫苗。村级动物防疫员到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办领取疫苗时必须用冷藏箱保存,箱内加入足量的冰袋。

3.2 疫苗的管理

疫苗储藏需专用冷库、冰柜或冰箱等设备,按不同种类的疫苗,设定不同的温度,分类贮存。单位应有专(兼)职人员负责疫苗管理,应配备保证疫苗质量的储存、运输设施设备,建立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制度,做好疫苗的储存、运输工作。收货时对疫苗品种、剂型、批准文号、数量、规格、批号、有效期、供货单位、生产厂商等内容进行验收,做好记录,并分类存放。定期对储存的疫苗进行检查并记录,发现质量异常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供应、分发和接种,并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建议对质量异常的疫苗依法采取相应措施。

4 疫苗的使用

疫苗的使用应按照先产先出、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供应或分发疫苗。要检查疫苗是否在有效期内,包装有无破损,瓶口、瓶盖是否封严,过期、破损和瓶口封不严的均不得使用。乡镇畜牧办应配备足够的疫苗冷藏箱供村级防疫员领取疫苗时使用。

4.1 制定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防疫效果的好坏。必需结合当地流行病学调查,要以致病原的血清型或菌群类型来选用相应的疫菌苗,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血清型或菌群,才能起到真正的免疫保护作用。比如,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口蹄疫O型对本辖区效果比较好。疫苗选择还要注意区分弱毒苗和灭活苗,疫苗各有优、缺点,慎重选择方可达到保护本辖区的目的,如果选择错误也可能造成散毒、疫情暴发。如口蹄疫属人畜共患病,按国家规定只能使用灭活苗,如使用弱毒苗可能造成病毒扩散现象,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对条件较好的畜禽场根据需要可自己进行有针对性免疫,但必需要严格做好病料组织的灭活,否则可致毁灭性的疫病风险。

4.2 接种途径的选择

疫苗接种有注射、滴鼻、点眼、饮水、口服、喷雾等途径。而有些疫苗采用肌肉注射时易损伤肌肉组织,所以必须采用皮内或皮下注射,还应注意注射疫苗的方法。另外,必须采用正确的注射用具,比如,注射口蹄疫疫苗在选择针头时应选较长的针头,若针头较短,进行注射后疫苗不吸收、注射肿胀感染,有的因家畜活动疫苗就会从注射部流出,从而达不到预防免效果。

4.3 疫苗的使用的注意事项

(1)使用前要逐瓶检查,瓶子须无破损,封口应严密,瓶签上的名称、批号、有效日期、检验号、用法用量均需了解清楚,有疑虑不清者,不可使用。注射器、滴管、针头等要事先煮沸消毒。

(2)疫苗必须按瓶签说明或所附的使用说明书使用,不得擅自更改,不同的疫苗不能随意并用或混合使用,如新城疫I系苗一般用于2月龄以上鸡,最好是分次、分时选择接种,以免影响效果乃至发生事故。

(3)使用时,必须充分振摇,使其均匀混合后才能使用;须经稀释后才能使用的,应按说明的要求进行稀释,严禁用热水、温水稀释。

(4)动物疫苗注射时,疫苗应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免疫接种用具严格消毒,以免引起疫病交叉感染,使用过的疫苗瓶和残液须无害化处理。畜禽注射部位选用75%的碘酒进行涂擦进行消毒,原则上应该1头动物1颗针头,给动物注射过的针头,未经煮沸消毒不得再用,以免造成疫病的人为传播。

(5)接种疫苗期间,最好不应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对细菌性活疫苗具有抑杀作用,对病毒性疫苗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6)饮水免疫时,忌用金属容器,鸡群在饮水前要停水5 h,要保证每只鸡都能充分饮水。

(7)免疫后,各种疫苗皆有一定副反应作用,要注意观察畜禽群的反应,对免疫后发生,如减食、减少产蛋等现象属于正常范围,提前准备好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强心剂等应急药物,如出现强烈副反应或过敏反应的要立即采取措施,即用上述药剂进行处理,加强畜禽护理,防止应激死亡。

动物疫苗冷链系统配置与管理 第10篇

1 做好动物疫苗管理的意义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构是直接组织实施动物强制免疫的疫苗管理部门, 其疫苗管理工作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县 (乡镇)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成效。如果疫苗计划数量过多, 会造成疫苗物质资源的浪费;疫苗计划数量不足, 则会造成动物强制免疫工作无法完成, 出现免疫空白和免疫漏洞, 留下重大动物疫情安全隐患。在运输、贮存、配发和使用的整个疫苗管理链条中, 任何一个环节或任何一个阶段的管理疏忽都有可能引起疫苗质量下降而影响动物疫病的免疫质量, 甚至造成免疫失败而发生动物疫情, 危及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2 疫苗冷链设施设备的配备

确保疫苗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质量不下降, 必须配备与疫苗储运量相适应的冷链设施设备。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着全县 (区) 动物防疫疫苗的计划、采购、贮存、配发等各项职能工作, 起着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乡镇畜牧兽医站具体组织村级动物防疫员开展动物疫病免疫注射工作, 必须根据畜牧业生产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冷链设施设备, 确保各种疫苗有足够的贮存、运输空间。

2.1 疫苗运输车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配备微型冷藏车作为疫苗运输车, 由疫苗管理员押车到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疫苗, 并将疫苗配发到乡镇畜牧兽医站。

2.2 疫苗室和冷库冰柜冰箱

2.2.1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本行政区域畜禽养殖生产情况, 科学合理配备必要的冷链设施设备, 达到在一个时间点贮存120万m L以上油乳剂 (或水剂) 灭活疫苗和30万头份冻干疫苗的能力, 至少应具备: (1) 疫苗管理室50~100m2; (2) 25m3左右冷藏库一间, 如果没有冷藏库, 则冷藏用的冰箱和冰柜数量需要加倍; (3) 200L以上冷冻冰柜3台; (4) 200L以上冷藏冰柜3台, 200L以上冷藏冰箱3台; (5) 10~15kw的应急发电设备1套。

2.2.2 乡镇畜牧兽医站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 建立相应的冷链系统, 至少应具备: (1) 疫苗管理室15m2左右; (2) 200L以上双门双温冰箱1台, 200L以上冷藏冰柜1台。

2.2.3 冷藏箱。村级动物防疫员应配备冰箱, 至少有暂存疫苗的冰箱。距离乡镇所在地比较远的村级动物防疫员应配给2个5L冷藏箱, 近者则配给1个即可。

3 疫苗管理员的配设

3.1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置疫苗专职管理员。

管理员要求具有兽医 (动物医学、畜牧兽医) 专业大专以上文化, 三年以上疫苗管理工作经验, 有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工作责任心, 并准确掌握疫苗运输、贮存、配发和使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2 乡镇畜牧兽医站设置疫苗兼职管理员。

管理员要求具有兽医 (动物医学) 、畜牧兽医或畜牧专业中专以上文化, 一年以上动物防疫工作经历, 工作责任心强, 熟悉疫苗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3.3 管理员要做到“两先两后”、“四要”、“四勤”、“四及时”的管理原则保管疫苗。

“两先两后”:配发疫苗时, 先发放有效期短的, 后发放有效期长的, 有效期相同的则先发放先调 (购) 进的, 后发放后调 (购) 进的。“四要”:要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要确保设备内温度符合要求, 要尽量降低设备冷凝压力, 要充分发挥制冷设备的制冷效率。“四勤”:勤查电源线路;勤查冷链设备运行情况, 每日2次认真填写《冷链设备运行情况检查登记表》;勤查疫苗标签信息完好情况;勤了解疫苗计划及进出库情况。“四及时”:及时报废失效疫苗;及时归并相同种类疫苗;及时关闭空闲冷链设备;及时检修冷链设备。

4 疫苗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在政府实行信息公开, 实施行政问责制的新形势下,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构必须根据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有关动物防疫物资管理要求,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疫苗管理制度, 做好各种记录, 落实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疫苗实行专人、专账、专库管理。

5 做好疫苗计划

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动物疫病免疫规划、计划和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流行规律, 将下一年度 (季度) 所需疫苗使用计划报到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辖区内疫苗计划审核同意后报到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上疫苗计划须经同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同意。

6 疫苗检查

6.1 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动物防疫疫苗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重点检查疫苗的储存、配发、使用及报损情况, 杜绝疫苗浪费。

6.2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机构应做好疫苗的储存、配发和管理工作, 及时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动物防疫疫苗的管理与使用情况, 并向县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市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相关情况。

乙肝疫苗管理模式 第11篇

关键词HBV-M前S1抗原HBV-DNA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08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而我国是慢性乙肝(CHB)的高发区。CHB则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临床治疗中关注较多的是HBV-M和HBV-DNA检测结果,但是有些医院没有条件开展PCR检测。近年来研究表明[1],Pre-S1的检测比HBeAg更能反映HBV的复制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6月沈阳市六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凝胶分离管空腹采血3ml,离心后检测HBV-M,选取HBsAg(+)模式血清冻存待集中检测Pre-S1。HBV-DNA结果从LIS系统中按病历号查询。

试剂、仪器及方法:HBV-M上海科华ELISE试剂,Pre-S1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试剂,以上均用上海科华KHB-ST360酶标仪ELISE方法检测,结果以阴阳表示。HBV-DNA用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试剂,MJ公司Opticon2荧光定量PCR仪检测,以检测下限1.0×103copies/ml为限,判断结果阴阳性。

统计学处理:实验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分析。

结果

在HBsAg(+)患者血清中,Pre-S1和HBV-DNA在HBeAg(+)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见表1。

讨论

乙肝病毒PreS1是HBV-DNA的S区前S1基因的编码产物,与HBsAg共同存在于HBV的外衣壳上[2]。PreS1-Ag在HBV侵入肝细胞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要出现于HBV复制时,可以和HBV-DNA一样作为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的指标。

表1结果表明,Pre-S1在HBeAg(+)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并与HBV-DNA的检出率高度一致,说明Pre-S1与HBeAg高度相关。而在HBsAg(+)患者血清中,Pre-S1检出率(67.8%)又明显高于HBeAg的检出率(41.8%),依旧与HBV-DNA的检出率保持一致。说明在反映HBV-DNA复制方面,Pre-S1比HBeAg更敏感。121例HBeAg阴性血清中Pre-S1阳性率53.7%,HBV-DNA阳性率42.1%,说明HBeAg阴性不代表HBV的清除及病毒复制的停止。原因可能是HBV为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而发生前C区变异,导致HBeAg表达障碍[3],此时HBeAg检测为阴性,但是病毒仍可能在复制。这也说明HBeAg在判断HBV存在及复制方面的局限性。

综上所诉,Pre-S1与HBeAg和HBV-DNA有较好相关性,可与HBeAg和HBV-DNA一起作为HBV存在及复制的指标,尤其在HBeAg阴性时,可作为必要的补充,更有检测意义。

参考文献

1闵福援,孙桂珍,王健,等.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4):224-226.

2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1-53,285-293.

3王卉,詹喜焱.前S1、S2抗原在诊断乙肝病毒复制时的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192-194.

乙肝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干预研究 第12篇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愿意配合研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诊断均符合2010年12月10日,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发布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5]。患者130例, 随机分为二组, 试验组65例, 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患病时间、医疗医疗费用承担和月收入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门诊按排一名专职护士负责收集、管理患者和所有资料工作。

2.1.1试验组:接受门诊常规治疗和护理, 同时参与为期6个月的自我管理能力干预。

干预内容:①休息重要性了解度;②饮食结构了解度;③药物知识:药物作用和注意事项了解度;④消毒隔离方法掌握;⑤疾病知识了解度:包括肝病的发病原因、疾病的预防、传播知识;⑥心理、情绪调整方法;⑦ 观察病情、定期检查和化验结果观察的掌握程度;⑧配合行为包括遵医行为、长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详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

干预实施方法:①试验组接受门诊常规治疗和护理外, 患者在门诊就诊时由研究者发放行动计划, 进行一对一教育, 内容包括长期规范的治疗和护理, 家庭进行消毒隔离的方法, 如何进行情绪调整, 患者信息输入电脑存档;②实施过程:对试验组除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外, 干预时间3~6个月, 医生每月一次自我管理知识讲座, 专职护士管理患者资料和收集信息, 通知化验结果、来院复查时间和告知讲课时间及内容, 复诊时通过提问评估患者对教育内容的知晓度, 对未能掌握自我管理知识和行为的再给以强化教育;③电话督导:每月电话询问自我管理知识和行为, 并解答各种问题。

2.1.2对照组:接受门诊常规治疗和护理。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提出治疗方案并告知相关知识;护士解释药物注意事项和消毒隔离知识, 并解答各种问题和健康教育处方的发放。

2.2评价方法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 干预6个月后进行资料收集。详细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 研究对象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

2.2.1自我管理能力测量表, 采用自行设计的自我管理能力问卷表, 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和自我管理能力二部分。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收入、医疗费用承担方式和联系方式。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认知和行为, 内容包括休息、饮食、药物知识、疾病知识、消毒隔离、遵医行为、定期检查和心理、 情绪调整等, 共14个条目, 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等级评分法, 条目按照“总是”、“经常”、“有时”、“偶尔”、“从不”, 分别计4~0分, 各条目得分的平均分值为自我管理行为总分, 总分范围0~4分。得分越高, 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P<0.01, #P<0.05.

2.2.2患者的健康状况指标:主要观察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越快, 症状控制越好。

2.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采用χ2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中各变量的差别。

3结果

3.1两组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行为比较

表1显示:两组在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总分, 以及 (除休息外) 饮食、药物知识、消毒隔离、疾病知识、自我观察病情、心理情绪调整、遵医配合行为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 药物知识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和对照组自我管理总分及各个指标 (除休息外) 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

研究对象各个时间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项指标得分进行了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组间因素为分组 (对照组和试验组) , 组内因素为时间 (时间分别为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干预6个月后) , 交互作用为分组×时间。

表2显示:①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休息、饮食、药物知识、消毒隔离、疾病知识、自我病情观察、心理情绪调整、遵医配合行为得分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②不同时间的自我管理总分及饮食、药物知识、消毒隔离、疾病知识、自我病情观察、心理情绪调整、遵医配合行为得分 (除休息外) 组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③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及各部分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P<0.05) , 即试验组对照组自我管理知识总分和各部分得分 (除休息外) 在不同时点上的变化趋势不同。④休息得分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休息和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P<0.05) , 组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即试验组和对照组休息得分时间因素影响不大。

3.2两组干预前后健康状况相关指标的比较

注: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两组干预前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干预后ALT恢复正常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4讨论

4.1干预措施可提高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干预后自我管理能力总分以及饮食、药物知识、消毒隔离、疾病知识、自我观察病情、心理情绪调整、遵医行为得分试验组得分高于对照组, 说明采用的干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甘星亮、 戴晓芳[6]的研究也相一致。

4.2自我管理能力干预对肝炎患者健康状况相关指标的影响

干预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两组ALT恢复正常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试验组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表明自我管理能力干预使肝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改善, 促进健康状况的好转, 通过干预使抗病毒治疗者了解服药知识, 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在医师指导下完成治疗。

肝炎自我管理能力干预能显著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健康状况, 护理人员在干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鹏飞, 王涛, 王宜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4) :354-356.

[2]刘珊珊, 施建秀, 李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支持状况分析[J].护理学报, 2006, 13 (10) :13-15.

[3]李红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我管理的现状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8C) :43-44.

[4]李凌江, 郝伟, 杨德森, 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Ⅲ生活质量问卷 (QOLI) 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5, 9 (5) :227-231.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 [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1, 19 (1) :13-24.

上一篇:高山防雷下一篇:复合膜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