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疾病范文

2024-08-29

胰腺炎疾病范文(精选6篇)

胰腺炎疾病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9例, 年龄13~78岁。其中有慢性胃炎病史10例, 慢性肠炎病史2例, 尿路结石病史3例, 均在门诊首诊时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其中8例曾经在当地诊所诊治1~2次无效后来我院就诊的。

1.2 临床表现

27例患者均以上腹痛为首发症状, 为剑突下阵发性或持续性隐、钝痛, 程度不是很剧烈, 多为轻中度疼痛, 有1例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和1例单纯性胰腺炎患者腹痛比较剧烈, 腹痛范围较大, 但未达到全腹疼痛的程度。均无典型胆囊炎的向右肩放射性痛, 亦无胰腺炎的向腰背部放射痛的表现。27例患者中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5例伴有腹泻, 4例门诊就诊时就伴有发热症状 (最高38.4℃) , 3例门诊就诊时无发热, 入院后出现不现程度发热, 2例有轻微巩膜黄染的表现。门诊均未予正规辅助检查, 有6例慢性胃炎患者就诊前曾经做过胃镜检查示不同程度胃炎, 3例尿路结石患者曾行B超检查示有尿路结石, 1例慢性肠炎患者曾经行肠镜检查示慢性肠炎。均在门诊治疗1~2次后无效果或症状仅稍好转但未彻底。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抽血、X线、B超、心电图检查, 在结果未出来前除予急性胃肠炎的常规解痉止痛、制酸、助消化、支持治疗外, 再予一种抗生素抗炎。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白细胞, 2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最高达25×109, 只有2例不高, 均为年龄65岁以上患者, 考虑个体的体质差而无反应;肝功能, 2例有黄染的患者胆红素均升高;胰淀粉酶, 2例升高;X线, 2例显示有肠梗阻 (为2例胰腺炎患者) ;B超, 2例胆管蛔虫, 15例胆结石, 8例胆囊炎。

2 结果

1例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 其余在初步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种程度好转, 但不明显, 3例入院后甚至出现了发热。根据辅助检查结果, 考虑不是单纯的急性胃肠炎, 8例为急性胆囊炎, 15例为胆结石并胆囊炎, 2例为胆管蛔虫, 2例为胰腺炎。随即调整治疗方案, 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治疗 (联合2~3种抗生素) , 对于血象升高明显感染严重的、有黄染的患者加予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和局部组织的水肿, 有胆结石的加强解痉止痛, 解除胆管的痉挛, 利于胆汁排泄, 从而止痛、退黄, 胰腺炎患者加强制酸、禁食、对症支持。如此治疗7~14d, 24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出院, 1例多发性胆结石并黄染患者亦在治疗18d后腹痛消失、黄染明显消退出院, 1例胰腺炎患者在3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出院。

3 讨论

3.1 误诊原因分析

由于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胃肠炎均以上腹疼痛为首发症状, 可伴或不伴发热、恶心、呕吐、腹泻, 症状极为相似, 是误诊的一个原因。门诊病人数量大, 首诊医生为每个患者诊治的时间不长, 加上医生连续工作, 易产生疲劳, 难免往最常见的急性胃肠炎方面考虑, 是误诊的又一个原因。医生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最基本的体格检查做得不够仔细, 未能进行很好的鉴别诊断。据临床经验:一般的急性胃肠炎经简单的解痉止痛、助消化、制酸治疗后症状很快好转, 如果反复就诊的急性胃肠炎患者应考虑是否存在有邻近脏器的疾患, 如胆囊结石、胰腺炎、阑尾炎等;还有急性胃肠炎的腹痛程度比较轻, 不像胆囊炎、胰腺炎、结石那样剧烈。

3.2 避免误诊措施

2004年胰腺疾病会议总结 第2篇

一)、中国胰腺疾病研究10年回顾

近10年来,国内关于胰腺病的研究可用三句话来表示:研究人员与文章日益增多,但内科领域的文章少于外科;基础研究逐步增多,AP的临床治疗取得进步;在总体上与国外研究尚有差距。现将10年来国内三大胰腺疾病的进展作一回顾。

急性胰腺炎(AP)文献统计显示,关于急性胰腺炎(AP)的研究论文3064篇。

一、病因:常见病因为胆石症(包括胆道微结石)、酒精和高脂血症。

二、发病机制:近年的研究转向以分子生物学研究为主,如细胞坏死与凋亡、能调控炎症的细胞因子等。

三、严重度与预后的判断: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严重度的判断涉及到治疗措施和预后的判断。国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有:①联合检测脂肪酶、白介素-6和C反应蛋白对AP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②研究降钙素原(PCT)在AP发病中的意义;③动态评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标准,判断SAP的预后;④联合应用动态APACHEⅡ评分和POSSUM评分评估SAP;⑤研究AP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中间片段(PTH-M)、降钙素、Ca2+水平及其相互关系。

四、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与胰酶的检测,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国内有关AP诊断的研究主要为:①AP诊断标志物的比较研究;②AP患者尿胰蛋白酶原激活肽的动态变化;③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在SAP诊断中的价值。

五、临床误诊与并发症

1. 任何急腹症病人都可被误诊为AP。

2. SAP的主要并发症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六、药物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是自愈性疾病,主要补充液体、治疗症状与适度抗炎。SAP的非手术治疗近年来不断进步,死亡率逐年下降,最突出的是在预防和处理多器官系统衰竭上的进步,其次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控制感染。近年来采用的新方法有:液滤与腹透、抑酶制剂、早期肠内营养、中西医联合治疗、内镜干预。

慢性胰腺炎(CP):10年来有关CP研究的论文共275篇,远少于AP与胰腺癌的研究论文。

一、病因研究:对近20年确诊为CP的病人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显示,与酒精相关者为34.58%,合并胆道系统疾病者为31.15%。

二、基础研究

1. CP动物模型研究。

2.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Bax在犬的CP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及其意义。3. 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mRNA在CP组织中存在高水平表达。4. 神经激肽-2受体的过度表达与CP的疼痛相关。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 影像诊断:如螺旋CT、超声内镜仍然是CP的主要诊断方法。

2. 胰功能检查:①超声肠促胰素试验观察胰腺与胰管形态的变化;②CP患者粪弹力蛋白酶-1(E1)下降;③血清胰酶在慢性胰腺炎中的特性改变。3. Bcl-2、p53和p21蛋白对鉴别胰腺癌与CP的价值。

四、治疗:胰酶替代治疗仍然是CP的主要治疗方法。对胆源性CP可作内镜治疗。手术方法有胰头切除胰管引流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等。

胰腺癌(Pca):有关胰腺癌的文章达2069篇,仅次于AP,是CP的10倍,但大部分是基因研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尚无突破性工作。

一、基因研究:基因技术研究、机制与预后研究及其他基础研究。

二、诊断 包括:①基因诊断;②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查;③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④影像诊断。

三、治疗:手术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胰腺癌的能切除率极低,非手术治疗包括化疗、COX-2研究、中药治疗、放疗与其他物理治疗、联合治疗、免疫与基因治疗、止痛治疗。二)、胰腺外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胰腺外科与腹腔内其他脏器的外科治疗相比,起步确实较晚,发展也相对滞后,这可能是缘于胰腺在解剖上深在腹膜后,生理上同时具有内、外两种分泌功能,造成胰腺疾病的诊断困难和疗效差引起的。在胰腺疾病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和胰腺癌,其他还包括慢性胰腺炎、胰腺内分泌肿瘤等。

SAP发病凶险,死亡率高达90%~95%。直至上世纪60年代后期,Watts等采用外科全胰切除术治愈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报告面世后,治疗方针逐步扭转,转由外科治疗,使SAP死亡率下降到30%左右。正当认为只有依靠手术愈早愈彻底地清除坏死组织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时,人们发现,胰腺坏死感染才是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胰腺坏死未感染者,非手术治疗可以治愈,一旦手术,反而增加感染机会,造成死亡。由此孕育出“个体化治疗”的观点,即以“感染与否”作为手术指征,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到80%左右。在深入研究中,发现尚有少数SAP病人早期72小时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疾病发展迅速,非手术治疗不能阻止其发展,病人不到感染期即迅速死亡,早期死亡率高达85%,称之为暴发性胰腺炎。针对这类病人,应早期手术引流,才能挽救生命。迄今为止,我们只在SAP的临床上做了一些摸索病程发展规律的工作,真正针对发病机制进行治疗的研究还很少。深入研究SAP的机制需要临床各科以及基础学科共同努力,并借助高科技、交叉学科发展的力量,相信在21世纪,一定会有突破性进展。

胰腺癌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非常高,根治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迄今为止还是疗效极不满意的疾病。我国对胰腺癌的临床研究已经比较普遍,而且已开始建立专业队伍,并显示出优势。近两年来,大多数医师通过实践已认识到,切除范围不是要盲目扩大,而是要合理,要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因而,需要制订胰腺癌治疗指南。这表明,我国的胰腺外科工作者已走向成熟。但另一方面,胰腺癌的疗效没有明显改善,病人5年生存率仍在20%以下。原因是绝大多数病人在手术时已属进展期,手术技术上的改进只能提高切除率,降低死亡率,要提高远期疗效一定要提高早期诊断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单靠外科医师是不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合作,临床与基础联合,特别是在早期诊断上,还需借助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

胰腺外科有坎坷的过去,很兴旺的现在,以及仍很艰难的未来。只要我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走科技联合的道路,借助交叉学科,新的胰腺外科必将在21世纪诞生!

三)、胰腺移植进展

胰腺移植主要包括单独胰腺移植(PTA)、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K)和胰肾联合移植(SPK)。对于合并尿毒症的糖尿病病人,胰肾联合移植优于单纯肾移植,因其可使病人免于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使移植肾免受高血糖损害,减少长期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自1966年首例胰肾联合移植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成功实施以来,SPK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合并肾衰的常规方法,迄今为止全球已实施的胰腺移植中,约90%采用该术式。截至2003年12月,在国际胰腺移植登记机构(IPTR)注册的胰腺移植已超过21000例,其中,15000多例在美国实施。移植效果明显提高,近年来,胰腺移植病人的1年生存率已超过95%。SPK的1年移植胰存活率已达到85%,PAK达79%,PTA达78%。

因胰腺为腹膜后位器官,位置深,与周围重要脏器关系密切,原位移植困难,因此胰腺移植通常采用种植于髂窝的异位移植,且仅利用移植胰腺的内分泌功能。胰腺移植时外分泌液的处理方法目前主要有膀胱引流和肠引流二种。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由Sollinger所倡导的BD技术曾经是外科技术的一大进步,手术成功率高,还可利用尿液来检测排斥反应,尤其适宜伴高血压的病人,一度成为主流术式。然而,经膀胱引流的胰腺外分泌液对泌尿道黏膜的刺激会引起尿路疼痛、出血和狭窄,大量胰液丢失会造成酸碱平衡紊乱。1995年以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免疫抑制剂的发展和排斥反应的有效控制,更符合生理的ED术式为越来越多的移植中心接受。与膀胱引流相比,肠引流是一种更符合生理的引流方式,特别是采用外分泌肠引流、内分泌门静脉转流的术式,己逐渐成为国际上胰腺移植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外科技术性因素和免疫学因素所导致的移植胰腺失功率已分别从15%和10%下降为6%和1%,这使得SPK的疗效获得长足进步,病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SPK的并发症仍是引起术后高病残率的主要原因。SPK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40%,再手术率高达32%~38%,并发症主要有排斥反应、血栓形成、急性胰腺炎、胰漏、感染、吻合口漏、尿路并发症及代谢并发症等。其中排斥反应和血栓形成是移植胰腺丢失的主要原因。对于胰腺失功的病人,还可再行胰腺移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胰腺移植与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早期多用抗淋巴细胞抗体诱导,维持用药采用泼尼松(Prd)+硫唑嘌呤(Aza)+环孢素(CsA)。1994年以后,在SPK应用Prd+雷酚酸酯(MMF)+他克莫司(FK506)和Pred+MMF+CsA方案的病例数基本持平,但PAK和PTA以Pred+MMF+FK506方案占大多数。FK506和MMF的联合应用,使胰腺移植术后早期不用抗T细胞制剂诱导及远期撤除激素成为可能,是目前最受青睐的免疫抑制方案,尤其是在PAK和PTA。

总之,胰腺移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但因其手术并发症较多,且需终生应用免疫抑制剂,因此手术适应证控制较为严格。通常宜选择严重的血糖代谢不稳定、严重的全身功能紊乱、因糖尿病而生活质量极差的病人。实体胰腺移植受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因此,胰岛细胞移植或干细胞移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向,尽管它们大多还处于实验阶段。

四)、胰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胰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最近的大量研究表明,胰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吸烟 大量的研究支持胰腺癌与吸烟之间有密切联系。吸烟引起胰腺癌的可能机制:①吸烟促使致癌物质烟草特异性N-亚硝酸盐分泌到胆管,随后反流入胰管;②烟草特异性N-亚硝酸盐对器官的特异性作用可随血流入胰腺;③吸烟增加血脂水平,促发胰腺癌。吸烟者可能因细胞甲基化水平低而易致癌。Stolzenberg等的实验证实,保持足够的叶酸和吡哆醛浓度,可减少与吸烟相关的胰腺癌的危险性。

饮酒 不同种族饮酒后其胰腺癌发病率亦有不同。据Silverman等观察饮酒与美国黑人和白人胰腺癌发病率关系的研究显示,与白人相比,黑人男性嗜酒者及女性中度饮酒者均有较高发生率。

糖尿病 实验研究表明,胰岛素在体外或体内能促使胰腺癌细胞生长;高浓度胰岛素能使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活化,产生包括细胞周期进程改变的生长促进效应。

慢性胰腺炎 流行病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大多支持慢性胰腺炎可以发展为胰腺癌。Friess的研究显示,在5600个基因中,34个基因在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患者中的表达减少,157个基因在慢性胰腺炎中表达增强,而其中的152个基因在胰腺癌中也表达增强。这项研究从分子水平证明了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可能存在某些联系。

幽门螺旋杆菌(Hp)研究显示,胰腺癌患者中有Hp血清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Hp感染与胰腺癌有相关性。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有研究显示,服用阿司匹林的妇女,胰腺癌的发病率降低,但也有研究显示,常规服用阿司匹林并不会降低胰腺癌的发生率,且胰腺癌发病风险可能增大,对这一现象的可能机制是:①阿司匹林对不同组织的脂肪氧合酶的影响不同,可能降低一些癌症的风险,又增加另一些癌症的风险。②阿司匹林可能与胰腺炎风险增加有关,而胰腺炎又与高胰腺癌风险有关。事实上,应用包括非特异性COX抑制剂和特异性COX-2抑制剂预防和治疗诸多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均取得较好的临床和实验结果。但NSAID对胰腺癌的确切作用还需进一步研究。

咖啡 调查发现,咖啡能使患胰腺癌的危险增加4倍。研究证明,咖啡可以抑制DNA修复并在DNA复制完成前诱导有丝分裂过程,是其致癌的主要原因。

基因与胰腺癌发病的关系 Notch、ras、p53、TGF-β、DPC4、凋亡相关等基因在胰腺癌中的作用非常复杂,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是多种肿瘤相关基因表达失常或许多肿瘤抑制基因失活所致。DNA芯片技术可直接检测mRNA的种类及丰富度,是研究基因表达的有力工具。五)、胰腺癌研究的新思路

胰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时代,特别是基因芯片和组织芯片的应用为胰腺癌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基因表达谱芯片是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基因芯片,其研究基因表达与传统的Northern印迹相比有许多突出的优点:①检测微型化,需要样品少;②效率高,能同时研究成千上万条基因的表达变化;③更好地解释基因之间表达变化的相互关系;④检测基因表达变化的灵敏度高;⑤能更全面地研究某一表型或疾病的有关基因,使科研更具目的性和系统性。组织芯片技术是将不同个体、来源的组织标本按设计顺序集成在固相载体上,是一种新型的研究工具,具有高通量(多样本同时检测)、并行化(可比性强、准确性高)、实验误差小、便于设置各种实验对照等优点,且非常省时、节材,费用显著减低。

生物芯片将会在胰腺癌的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因表达谱芯片与组织芯片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研究效率并增加了信息量、可靠性,在胰腺癌发病机制、遗传易感性预测、早期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胰腺炎疾病 第3篇

专家简介

王武庆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熟练诊治各种耳鼻喉科疾病,如中耳炎、中耳畸形、周围性面瘫、耳聋、眩晕,以及平衡功能检测和康复等。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四上午

问:我女儿半年前被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一直没完全好。昨天,我们去医院复诊,医生说要做手术。我们很担心,孩子那么小,做手术合适吗?

王武庆:分泌性中耳炎一般在3个月内可被治愈。若病情迁延不愈、中耳积液长期存在,不仅会对耳膜的形态和功能产生较大影响,还会损伤听觉神经细胞,而听觉神经细胞一旦受损,将无法再生,对孩子的听力影响较大。一般地说,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多考虑做中耳置管术。该手术创伤小、时间短,置管后没有任何不适,多数患者可立即改善听力。病程超过半年者,强烈建议手术治疗。

问:我的左耳自幼反复流脓,用滴耳液可以暂时控制。近来,我感觉听力下降很明显,用滴耳药的效果也越来越差,该怎么办?

王武庆:你的情况属于慢性中耳炎。药物虽然可以暂时控制炎症,但由于病灶没有消除,炎症常会反复发作。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鼓膜穿孔扩大、听骨链损伤,引起传导性耳聋,还会造成内耳毛细胞受损,引起感音神经性耳聋。你应尽早去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目前,大部分传导性耳聋可通过鼓室成形术恢复听力。若是感音神经性耳聋,则治疗难度较大。

问:我母亲今年56岁,3周前感冒过一次,之后便出现耳鸣、耳闷症状。去附近医院就诊,医生说她患了中耳炎,输了几天抗生素,但感觉效果不明显。这是怎么回事?

王武庆:根据你母亲的症状,除了要考虑中耳炎的诊断外,还需排除突发性耳聋可能。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前者是分泌性中耳炎,后者是感音神经性耳聋,但在没有仪器帮助的情况下,仅凭医生对鼓膜的观察,非常容易混淆。为避免延误治疗,你母亲应尽早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问:我今年50岁,一个多月前出现左耳闷、听力下降现象。起初,我以为自己感冒了,便服用了一些抗生素和感冒药,效果不明显。近来,耳闷症状越来越严重,我很担心,到底是什么病?

王武庆:从你提供的病史看,你很有可能患了分泌性中耳炎,大多数分泌性中耳炎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需要提醒的是,成人发生单耳分泌性中耳炎,还应注意排除鼻窦炎和鼻咽癌。早期鼻咽癌可仅表现为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状,如耳闷等。你应尽早去医院就诊,请医生检查鼻咽部,以便明确诊断。

问:最近半年,我的左耳经常流脓,听力也越来越差。昨天,我去医院就诊,医生说我得了胆脂瘤。我很害怕,这病要紧吗?

王武庆:胆脂瘤多由慢性中耳炎引起。胆脂瘤的危害很大,不仅可以破坏骨质、损伤面神经和中耳、内耳结构,严重的还可能破坏颅底骨质,引起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因此,一旦发现胆脂瘤,应尽快手术。当然,你也不必过分担心,胆脂瘤是一种表皮囊肿,只要及时清除,就无大碍。

问:我怀孕34周,患了中耳炎,耳朵流脓。我很难受,又不敢乱用药,该怎么办?

王武庆:你应尽早去医院请专科医生诊治。若鼓膜已穿孔,可使用局部滴耳药。多数患者通过频繁滴药,可以控制感染,一般不会伤及胎儿。若能去医院做中耳脓液抽吸和清洗,疗效更好。若鼓膜没有穿孔,可在外耳道滴一些苯酚甘油滴耳药,并多做吞咽动作,以促进中耳积液排出。若感染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类药物。

胰腺疾病

专家简介

徐敏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擅长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及危重病人的抢救,熟练操作胃镜、肠镜及超声内镜。

专家门诊:周四下午(北部),周二上午(南部)

问:我父亲2个月前被诊断为“重症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胆囊结石”,经医院积极治疗后,目前情况尚可,已经无腹痛、发热等表现。不过,他昨天复查了一次上腹部B超,提示胰腺体部假性囊肿形成,直径约3厘米。不知下一步该怎么治疗?

徐敏:胰腺假性囊肿属于重症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多在急性胰腺炎起病后3~4周形成。当然,并不是所有假性囊肿都需要治疗。体积较小的假性囊肿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般6个月内可自行吸收。若假性囊肿直径>6厘米,且有压迫症状(如上腹痛等),可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引流。你父亲的假性囊肿体积不大,且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可先观察一段时间,每隔2~4周复查一次上腹部B超或CT,或许会自行消退。另外,由于你父亲的急性胰腺炎乃胆石症诱发,建议在病情稳定后(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个月),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预防急性胰腺炎复发。

问:我父亲长期饮酒40余年。近3个月来,他一直说肚子痛,进食后加重,且经常腹泻,这是怎么回事?

徐敏:长期、过量饮酒会引发很多健康问题,如酒精性肝病、酒精中毒性脑病、酒精性慢性胰腺炎、心脏病、性功能下降等。你父亲有长期饮酒史,且有上腹痛和腹泻症状,应考虑是否是慢性胰腺炎。你应尽快带他去医院就诊,检查血糖、上腹部B超或CT,以便明确诊断。

问:我今年65岁,1个月前因上腹痛在医院做了一次胃镜,医生发现我患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给我开了一些胃药。我每天按时吃药,但腹痛并没有明显缓解,近来似乎越来越严重了,人也消瘦得厉害,该怎么办?

徐敏: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只要接受正规药物治疗,一般4~6周后,上腹痛症状可缓解或消失,溃疡可以愈合。你已经坚持服药1个月,上腹痛症状没有减轻,反而呈加重趋势,又有消瘦表现,应高度警惕是否存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特别是胰腺癌的可能。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不明原因顽固性上腹痛和短时间内体重显著下降等“预警症状”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以排除胰腺癌可能。

问:我妈妈近期做了一次体检,发现血清CA199轻度升高(50 单位/毫升),其他检查(如血液生化、上腹部B超等)均未发现异常。我很担心,这项指标异常代表什么含义?

徐敏:CA199是一种血清肿瘤标志物,其正常临界值是37单位/毫升。血清CA199是针对胰腺癌的血清肿瘤标记物。不过,一些良性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胆管炎伴阻塞性黄疸时,血清CA199值也可明显升高。你妈妈仅血清CA199轻度升高,血液生化、上腹部B超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故罹患胰腺癌的可能性极小。为避免漏诊,你妈妈应定期复查血清CA199。若发现有升高趋势,则应行上腹部CT或MRI检查。

问:我妻子最近做了一次上腹部B超,被告知胰腺尾部有一个囊肿,直径约6厘米,无胰管扩张。她平时身体健康,不喝酒,也从未患过急性胰腺炎,怎么会有胰腺囊肿呢?

徐敏:胰腺囊肿的发病率不高,主要包括黏液性囊性肿瘤、浆液性囊性瘤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等类型。70%~90%的胰腺囊肿属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由于你妻子没有急性胰腺炎病史,B超也未提示有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改变,故假性囊肿可以排除。胰腺囊肿是否需要手术,应根据肿瘤的大小、是否引起临床症状和并发症、潜在的恶性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你妻子应尽早去胰腺专科医生处就诊,进一步行超声内镜等检查,以确定诊治方案。

颈椎病

专家简介

史建刚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在颈椎病、腰椎病、脊柱畸形、脊柱肿瘤、脊柱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专家门诊: 周三下午

问:近2年来,我妈妈一直有头痛、头晕等不适。近来,她感觉症状越来越严重,是不是患了颈椎病?

史建刚:颈椎病的主要症状为颈肩部酸痛不适、肢体麻木无力、双手动作迟钝等。有头痛、头晕症状,并不一定是颈椎病。神经内科疾病、血管疾病、耳鼻喉科疾病、内分泌科疾病,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颈椎不稳等,都会引起头痛或头晕。你应陪你妈妈去专科医生处就诊,以便明确诊断,不能想当然。

问:我父亲患有颈椎病。听人说,颈椎病会导致瘫痪,是这样吗?

史建刚:这种说法欠科学。颈椎病可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食管型和混合型。颈型主要表现为颈肩部不适,属于颈椎病的早期阶段。神经根型主要表现为与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疼痛、麻木和运动障碍。脊髓型主要表现为下肢行走无力(踩棉花感)、胸部束带感、手持物易坠落、排便功能障碍等,严重者会导致瘫痪。椎动脉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一般经保守治疗可治愈或好转。食管型十分少见,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混合型指2种以上类型共同存在。由此可见,并非所有颈椎病患者都会瘫痪,仅严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才有可能会瘫痪。

问:我妈妈刚被确诊为颈椎病,医生建议她做手术。我们很担心,治疗颈椎病到底是开刀好,还是保守治疗好?如果做手术的话,创伤大不大,有危险吗?

史建刚:颈椎病的类型、病变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早期颈椎病以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口服药物对症治疗及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为主。经保守治疗无效或有明显脊髓及神经压迫症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以免发生更为严重的脊髓及神经损害。颈椎病的诊治较复杂,具体治疗方法应由专业医生决定。目前,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大致分为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2类,手术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创伤也较小。患者一般于术后次日即可下床活动,3个月左右可恢复正常工作。

问:我父亲刚做完颈椎手术,目前恢复良好,不知术后需要注意些什么?

史建刚:颈椎手术后的康复期一般为3个月。当然,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康复时间会略有差异。术后3个月内,患者应避免颈部剧烈运动,适当进行四肢功能锻炼。3个月后,大多数患者已基本康复,但仍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如戒烟、避免长时间低头等。

问:我今年30岁,可能是长期用电脑的缘故,我时常感觉脖子后面痛,转头时还有响声,是不是得了颈椎病?该做什么检查?

史建刚:长时间使用电脑和长期低头工作者是颈椎病的高发人群。脖子疼痛不适为颈椎病的早期症状,一般经休息或理疗后,症状可以缓解。若上述措施不奏效,你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颈椎病可能。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认为,脖子不舒服就是颈椎病。其实,单纯的脖子不舒服,大多是因为长期低头工作造成颈肩部肌肉劳损所致。

问:我是一名财务,平时伏案工作时间长。我很担心自己会患颈椎病,怎么做才能预防颈椎病呢?

史建刚:长期伏案工作者确实容易患颈椎病,具体预防措施包括:①定期改变头颈部的位置,每隔30分钟左右,活动一下头颈部。②调整桌面(或工作台)的高度与倾斜度,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使头、颈、胸部保持正常的生理曲线。③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最好选择中间低、两侧高的“元宝形”枕头。④避免头朝下跳水等容易损伤颈椎的运动。

儿童生长发育

专家简介

罗飞宏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与遗传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儿科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

专家门诊: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六上午(万源路)

问:我女儿今年5岁,上幼儿园中班,是班里个子最矮的一个。由于我和我先生都不高(我1.50米,我先生1.65米),我很担心她将来长不高。听说,打生长激素可以帮助长高,我女儿可以打吗?

罗飞宏:目前,中国成年男性平均身高约为170厘米,成年女性平均身高约为160厘米。由于身高的遗传度为50%~70%,故若父母个子不高,孩子通常不会长得很高。国内外的研究发现,由于受孕期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生时低体重、低身高的婴儿在出生后,会出现“生长追赶”现象,表现为生长加速,但一般在生后6~18个月内完成。从2岁开始,孩子的生长趋势基本确定,3周岁的身高与成年身高的相关系数已经达到0.8。

从你女儿目前的情况看,将来确实会长得比较矮小,但究竟是否需要用生长激素,则不能一概而论。你可带孩子去医院作检查,包括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甲状腺、心、肝、肾等系统疾病的检查等。若发现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等疾病,可以通过注射生长激素帮助长高。若检查结果无异常,仅仅是身高偏矮的话,则不需使用生长激素。

问:我女儿7岁,胖嘟嘟的。最近,我偶然发现她的乳房内有个小块,是不是提早发育了,该怎么办?

罗飞宏:女孩在8岁前、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称为性早熟。女孩常表现为乳房发育,外阴出现浅色阴毛,阴道分泌物增多。男孩则表现为睾丸、阴囊增大,阴茎增长、增粗,阴部出现细长、色浅的阴毛,出现喉结,变声等。值得注意的是,胖孩子胸部的脂肪较多,容易被误认为早发育。家长应仔细触摸,若发现有乳核存在,则表示乳房已经发育。此外,家长还可以从孩子身高的增长速度来初步判断孩子的发育情况。一般地说,未发育的孩子每年长高5~7厘米,10岁以下的孩子身高增长突然加速,往往是性早熟的信号。

性早熟可分为真性和假性性早熟两大类。90%以上的真性性早熟女孩属特发性,而80%以上的真性性早熟男孩往往存在器质性疾病,如颅脑先天性结构异常、颅脑肿瘤、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假性性早熟主要包括单纯乳房早发育、单纯阴毛早发育等,可能会自然缓解、逆转,也可能向真性性早熟转化,常与饮食,如进食补品等有关。

若你女儿确实存在乳房发育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发试验,以便区分真假性早熟,并接受针对性治疗。

问:我儿子16岁,身高1.60米。我很着急,有办法能让他长得再高些吗,吃保健品有用吗?

罗飞宏: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和青春发育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4个关键时期。其中,婴儿期是生长最快的阶段,第一年身高可增长25厘米。3岁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至每年5~7厘米。进入青春期后(男孩12~13岁,女孩10~11岁),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孩子出现“蹿个”现象,每年可增高7~10厘米。到了青春后期(女孩子月经来潮后,男孩排精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骨骺逐渐闭合,生长速度逐渐放缓直至停止生长。你儿子是否还能长高、潜力如何,取决于骨龄的大小和发育程度,需拍摄骨龄片后,方能确定。通常,我们不建议孩子服用保健品,只要正常饮食、荤素搭配即可。

问:我女儿8岁,身高不到1.10米,医生诊断她患了矮小症,建议使用生长激素。我们很担心,用激素对孩子的健康有影响吗?

胰腺炎疾病 第4篇

关键词:CT,急性重症胰腺炎,应用价值,分析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胰腺疾病, 也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1], 病理和病因形成原因复杂多变, 临床表现、患病周期和预后有很大差异。文章通过对2010年6月~2013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CT征象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8例胰腺炎患者中, 男37例, 女31例, 年龄10~87岁, 57例患者有胆结石、胆囊炎病史, 3例患者有外伤史, 1例腮腺炎;16例有暴饮暴食、酗酒者。50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症状, 其他症状为呕吐、腹胀、发热和黄疸等。所有患者均进行过至少一次的CT扫描, 对其中19位病人进行平扫诊断, 怀疑发现有坏死者全部进行增强扫描, 57例患者的首次检查起病时间在72h之内, 11例患者在72h以上。

1.2 方法

采用GE Prospeed AI螺旋CT机, 对患者膈顶至腰3范围进行扫描, 保持水平, 扫描层距和层厚各为10mm, 螺距1.0, 对怀疑区域用5mm层厚和层距进行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层距和层厚各5mm进行扫描, 螺距1.0, 对比剂选用欧苏牌碘海醇 (300mg/ml) , 注射速率控制在2.5~3.0ml/s, 用药总量为80~100ml, 高压注射器团注肘静脉, 40s后进行延时扫描。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在经临床或手术病理确诊为急性胰腺炎, 经保守治疗痊愈后出院62例, 后期进行胆囊切除手术15例, 6例进行清除假性囊肿、坏死组织以及脓腔手术。死亡3例, 感染性休克死亡2例, 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

2.1 包膜改变和胰腺实质

6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体积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 其中55例显示胰腺实质局限性密度减低或普遍性密度减低, CT值在30~40HU。13例显示更低密度坏死区在胰腺实质内, 增强扫描后正常胰腺组织与低密度的坏死区出现明显差异。其中1例其内清晰可辨小斑片状没有强化的高密度出血区, 达60~70HU。3例合并胰腺脓肿, 15例胰腺包膜水肿增厚。

2.2 胰外和胰周变化

19例出现胰外和胰周胰腺周围渗液积聚在小网膜囊内, 并伴有炎性积液渗出, 37例出现左肾前间隙积液伴左肾前筋膜增厚, 13例右肝下间隙至肝肾隐窝出现积液, 6例出现右肾前筋膜增厚, 3例合并右侧胸腔积液, 17例左侧胸腔出现积液, 3例双侧胸腔同时出现积液。6例合并假性囊肿, 3例出现脾大者, 其中后期复查中发现脾脏囊肿1例。

2.3 CT分级

根据Balthazar分类, 将胰腺炎CT表现形式划分为五个等级:A级0例, B级18例 (26%) , C级24例 (36%) , D级18例 (26%) , E级8例 (12%) 。详见附表。

3 讨论

尽早的使用CT扫描可以为治疗急性胰腺炎方案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治疗急性胰腺炎患者时, 要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 慎重选择是进行非手术类治疗还是手术类治疗[2]。针对于水肿性胰腺炎一般采用非手术治疗, 当前业内针对坏死性胰腺炎一致的看法是: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大部分的死亡原因都是由感染导致的, 坏死组织继发形成脓肿或感染则有必要进行手术引流, 否则患者的死亡率将达到100%[3]。所以胰腺坏死感染是开放手术的先决条件;对于胆源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伴有壶腹部嵌顿结石, 合并胆道梗阻或胆道感染者, 应给予72h以内手术或急诊, 疏通胆道梗阻, 取出结石, 畅通引流。而针对还没有出现感染的患者, 多数建议采用非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胰腺坏死感染只是通过临床表现很难确诊, 由于其肠麻痹、腹痛、高热和白细胞增高等症状没有典型性特征。动态CT增强扫描可有效地对其进行确诊。本组68例中胆源性占47例, 病发72h内及时进行了“T”管引流、胆囊切除和胆总管探查等。24例没有出现明显梗阻, 其中3例在非手术治疗中经CT发现胆管扩张、继发感染或胰腺坏死扩大, 立即转为手术治疗, 剩余病例待急性炎症缓解后根据胆道疾病情况酌情进行处理。

早期选用CT扫描可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急性胰腺炎作出明确的诊断, 确诊后可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及时进行治疗, 还可有助于提高并发症的预测能力, 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科规范治疗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 2009, 29 (1) :75-76.

[2]钟荣德.生长抑素及类似物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 2008, 11 (1) :77.

胰腺炎疾病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ICU自2009年10月-2014年3月收治的89例SAP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38例, 年龄18~89岁, 平均 (53.9±12.9) 岁。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为存在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 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的3倍。纳入标准:①24 h内行APACHEⅡ评分;②48 h内行Ranson评分;③腹部行增强CT。排除标准:①以上评分或资料不完全;②入院未达到48 h。

1.2 治疗方法和评分系统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非手术治疗。预后指标主要为观察患者的病死率。在入院后及时完善各项常规检查, 于24 h内对患者行APACHEⅡ评分, 48 h内行Ranson评分, 72 h内行腹部增强CT扫描。根据CT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行CT分级。APACHEⅡ评分系统是由急性生理学评分 (APS) 、年龄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3部分组成, 最后得分为三者之和。Ranson评分系统包括入院时的5项临床指标和48 h的6项指标各项1分, 合计11分。CT分级包括A~E (A级:正常胰腺。B级:胰腺实质改变。包括局部或弥漫的腺体增大。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 胰周轻度渗出。D级:除C级外, 胰周渗出显著, 胰腺实质内或胰周单个液体积聚。E级:广泛的胰腺内、外积液, 包括胰腺和脂肪坏死, 胰腺脓肿) 。

1.3 评分判断

APACHEⅡ评分>20为高评分组, ≤20则为低评分组;Ranson评分>3为高评分组, ≤3则为低评分组;CT分级A~C为低评分组, D、E为高评分组。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检验统计学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Ranson评分系统和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Ranson评分0~9分, 平均 (4.23±2.15) 分, 高评分组35例, 低评分组54例, 高评分组的病死率为40.00%, 高于低评分组的9.2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APACHEⅡ评分系统和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APACHEⅡ评分3~35分, 平均 (16.54±8.61) 分, 高评分组30例, 低评分组59例, 高评分组的病死率为46.67%, 高于低评分组的10.1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CT分级和病死率之间的关系

CT分级A~E, 高评分组52例, 低评分组37例, 高评分组的病死率28.85%, 高于低评分组的13.5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APACHEⅡ评分与CT分级联合分型病死率的比较

APACHEⅡ评分≤20分的患者用A1表示, >20分则用A2表示, 同理用C1和C2分别表示CT分级≤C和>C的患者。联合两种评分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分型为:A1C1、A1C2、A2C1、A2C2。比较这四种分型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可知, APACHEⅡ低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低与病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APACHEⅡ高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者病死率大于CT分级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a表示A1组内, 比较P>0.05;b表示A2组内比较, P>0.05。

2.5 Ranson评分与CT分级联合分型病死率的比较

Ranson评分≤3分的患者用R1表示, >3分则用R2表示, 同理用C1和C2分别表示CT分级≤C和>C的患者。联合两种评分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分型为:R1C1、R1C2、R2C1、R2C2。比较4种分型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可知, Ranson低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低与病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Ranson高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者病死率大于CT分级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a表示R1组内, 比较P>0.05;b表示R2组内比较, P>0.05

3 讨论

Ranson评分系统曾在SAP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然而因其评分受时间制约 (入院48 h) , 无法动态评估和观察疾病的发展[2]。APACHEⅡ不像Ranson评分只能进行一次, 它可以反复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而且它不受时间限制, 包括急性指标、慢性健康评分和年龄等等, 是较为理想的早期诊断标准和预后预测系统[3]。CT分级于1990年提出, 是诊断SAP的金标准, 可以准确地对胰腺坏死区进行描述, 与死亡率、胰腺严重程度、住院天数等有明显的相关性[4]。

分析三种评分的主要内容可知, APACHEⅡ评分主要反映患者的全身状况;Ranson评分类似, 但较前者粗略[5];CT评分则主要反映胰腺局部坏死范围。故将APACHEⅡ评分和Ranson评分联合CT分级可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对患者进行病情预测。本研究结果显示, APACHEⅡ低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低与病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APACHEⅡ高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者病死率大于CT分级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Ranson低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低与病死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Ranson高评分组中, CT的分级高者病死率大于CT分级低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全身反应较轻者, 局部病变的轻重不影响患者的病死率, 而全身反应较重者, 病死率随局部病变的加重而增高。

综上所述, Ranson、APACHEⅡ及CT联合分型对于SAP患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更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卓勇, 彭开勤, 邵永胜, 等.动态APACHEⅡ评分指导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 (11) :655-657.

[2]唐明.CT评价急性重症胰腺炎预后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0, 25 (7) :768-771.

[3]莫艳波, 张国, 王静, 等.早期血液灌流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的探索[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1, 21 (12) :1476-1478.

[4]欧阳顺.重症胰腺炎36例治疗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3) :2403.

胰腺炎疾病 第6篇

1 原理

Poisson分布的概率函数:Poisson分布适合于描述单位时间(或空间)内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一般用来描述小概率事件发生的规律性。传染病的暴发或聚集性属于单位时间(空间)内稀有事件。观察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均值为λ次,此事件实际发生k次的概率如下式所示:

上式就为Poisson分布的概率函数。设某种罕见疾病在某一周期内的平均发病水平(均值)为λ,则可以根据这一平均水平计算该种疾病发生x例病例时的概率,若P{X=k}的概率大于给定的α(通常取0·05)水准,且P(X=k+1)的概率小于给定的α水准时,由于此时出现X=k+l的概率为小概率事件,认为其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此时k即为发生与不发生的临界值(或称预警值)。

2 两种预警方法及预警线

以某地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数为例,利用excel作图功能,介绍基于Poisson分布原理的预警线的绘制方法。以周为单位的发病数如表1所示。

方法一:总体均数的计算以2012年每个观察周的数据求算术平均数,作为总体均数λ,并把该数据作为以后时期的预测值,利用Poisson分布原理制作预警线。计算各周的均数λ,经计算知,λ=53。然后,根据λ的值,利用公式(1)计算P{X=k}的值,其中k=0,1,2,……;计算后可得:P{X=0}=0,P{X=1}=0,P{X=2}=0,……P{X=55}=0·0509,P{X=56}=0·0483,……;经计算后可得预警值为k=55。根据此预警值55对下一年的流行性腮腺炎疾病发病水平制作预警图,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利用Poisson分布原理制作的预警线为一条水平的直线,而实际生活中流行性腮腺炎病等具有季节性,误差比较大。

方法二:为了提高精确度,缩小误差,我们将8周作为一个周期,利用Poisson分布原理算出每个周期的预警值并且制作出分段预警线,结果见图2。

3 结束语

文章所探讨的Poisson分布预警原理,是基于疾病实际发病水平的预警,以往年的发病情况来制作预警线,可作为来年疾病水平的一个估计。流行性疾病控制、预防和消灭也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两类因素息息相关。自然因素最明显的是气候因素与地理因素,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的传染病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其传染速度与规模都会不尽相同;传染疾病的流行也跟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因素包括医疗卫生状况,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人口密度、人口移动、社会动荡等,这些因素同样会影响流行性疾病的传播与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每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流行规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我们讨论传染病预警机制时有很多的未知性,不同的预警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所以预警技术就会变得很复杂。应用文章所讨论的方法对传染病进行预警时,一定要考虑是否服从Poisson分布的三个条件:(1)平稳性;(2)独立增量性(无后效性);(3)普通性。在条件满足后,制作出分段预警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充分分析疾病预警模型和实际流行情况,对比之后找出预警模型的优点和缺点,对预警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文章所提出的预警方法比较简单,为此类流行性疾病的预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探讨模型。

摘要:文章探讨了泊松分布在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疾病的流行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在不同地区和时间会呈现出很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文章利用Poisson分布原理,用整体预警和分段预警分别对流行性腮腺炎疾病进行早期预警,得出的结论是用Poisson分布原理分段做出的预警,更具敏感性,此方法可作为罕见疾病或发病数量较少疾病预警机制的一种简单探讨。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泊松分布,预警

参考文献

[1]胡咏梅,郝利新,王华庆.中国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2):127-131.

[2]费方荣,冯录召,许真,等.2008-2010年中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11,26(9):691-693.

[3]孙振球,徐勇勇.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2-93.

[4]李立明,叶冬青.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9-292.

[5]代小秋,刘民.症状监测预警系统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及其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2):221-224.

[6]杨维中,兰亚佳,李中杰,等.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11):1240-1244.

[7]鲁琴宝,徐旭卿,林君芬,等.浙江省2012年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情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6):594-597.

[8]杨维中,李中杰,赖圣杰,等.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状况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5):442-445.

上一篇:项目教学评价论文下一篇:会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