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的类型范文

2024-05-23

体育课的类型范文(精选10篇)

体育课的类型 第1篇

1、体育强国的含义及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

1.1、体育强国

所谓体育强国, 很多学者认为, 只有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才能称之为体育强国, 即:均衡发展竞技体育、蓬勃发展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确保体育产业的兴旺发达、使体育文化魅力独具特色, 与此同时, 这也是判定国家体育标准的四个指标。在这四个指标中只有竞技体育是以竞争形势存在的, 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临着内外双重挑战, 社会体育以及体育协调性则是由国家内部来完成的。因此, 必须首先确保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性才能确保体育强国的实现,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并不是任何国家都能成为体育强国。

1.2、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首先、通过四届奥运会我国金牌及奖牌数与体育强国的对比, 不难看出我国在竞技体育范畴内的整体水平还远不及传统的体育强国。

其次、以竞技体育所得金牌数来看, 我国的优势都体现在乒乓球、体操、羽毛球等传统项目上, 对于一些难度与美的田径、游泳以及三大球类项目上比较薄弱, 但正是这些项目才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体育水平, 因此就这一点而言,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处在一个不平衡状态。

第三、群众体育基础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我国有70%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并且我国的群众体育投入相对落后。第四、严重缺乏体育文化。第五、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2、不同体育类型国家的形成原因

体育强国的形成。首先、这些体育强国都是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 这些国家不仅经济发展的飞快, 更是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现代很多体育项目都是体育强国国家发明并制定出来的。第三、世界性体育组织的创建对体育强国的形成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作用。第四、经济、科技的高度发展, 是体育强国形成的必然因素。

3、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动力以及阻力

3.1、建设体育强国的动力所在

首先, 中国在经过了多番磨难之后终于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世界各国眼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中国发展各项体育事业成就“强国梦”的决心。以此同时, 体育事业也不例外, 都是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第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竞技体育上已经属于体育强国了, 这样就促进了我国在竞技体育综合竞争中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 我国是体育大国, 体育人口众多, 一旦社会体育得到蓬勃发展, 必能有力的促进我国体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第三、体育事业成就的积累。在近六十多年来,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不断的刷新着金牌的历史纪录, 更是积累的大量的体育设施、服务体系以及人才队伍和完善的体育制度。这些成就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内部动力。

3.2、目前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障碍

虽然我们在体育事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目前我们依然不属于体育强国的行列, 并且在大力建设体育强国的过程中有一些不可避免的障碍存在, 其主要是薄弱的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竞技体育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发展体育事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主要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使人们更加幸福。然而我国现行的体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 即: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发展。国家没有认识到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才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基础, 而我国的做法恰恰相反, 不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虽然也提高了我国的体育成绩, 但这却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此外, 体教分离的培养人才模式也令我国白白浪费了大量的体育人才, 非常不利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体育制度虽然可使我国在短时期内位列于体育强国范围内, 但是却并不利于长久的发展, 得不偿失, 这也是影响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阻碍。

4、结束语

发展体育强国的梦想任重而道远, 也充满了多重考验, 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理念, 寻求体育中新的价值观和发展观, 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广播广告文稿类型的体育解说式 第2篇

用体育实况转播的形式,由解说员在介绍某项比赛时捎带地穿插进广告宣传的信息。例如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沈阳红药》广告:

“各位听众!各位听众!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听众朋友们:现在我们在沈阳市人民体育场,向您转播辽莹队同东宝队足球比赛的实况,现在比赛已进行到了关键时刻,好球!辽莹队18号断球,带球突破,过了一个队员,好球,又过了一个队员,第三名上来阻截,东宝9号队员倒地铲球,不好18号摔倒了,看样子摔的不轻啊,不要着急,我们有部优产品沈阳红药。”

这种形式活泼新颖,对听众颇具吸引力,也给人十分真实的感觉,能让人紧随着播音员精彩而激烈的解说,不自觉地接受了广告信息,而热烈的运动场面也尽由听众自己去想象。

体育评论的基本类型及素养分析 第3篇

关键词:风格;魅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1-0136-02

一、体育评论的基本类型

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体育评论是一种“常规武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媒体本能地表达立场发表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评论始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3月23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申报》每期都有‘论说一篇,置于首页’。同时还强调,言论有‘系乎国计民生’,‘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1]。中国体育评论最早何时出现,学界尚无定论。进入21世纪,体育评论极大繁荣却是不争事实。这和体育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升直接相关。大致而言,中国体育评论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匕首投枪型

被称为“大眼”的李承鹏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他以长年批评中国足球的假、恶、丑而著称。李承鹏的评论风格颇有鲁迅风骨,用词尖刻,似“匕首投枪”之尖锐。比如:“高喊一定要出线的中国足协,其实没那么关心能否出线了。它只关心谁来出钱。出线足球堕落成出钱足球,这才是中国足球最大悲哀。”

(二)嬉笑怒骂型

笔名棋哥的王奇是评论队伍中的另类高人,由于有多年媒体和体育圈的工作经历,加之有浓重的“革命”情结,他的评论味道非常独特。比如:半年前,春天里,鲁俊老师迈进横批是“中超公司”的大门,仰望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雄赳赳,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十一后,秋风瑟,鲁俊同学走出牌匾是“中超公司”的小槛,回望下联“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怨悠悠,拍着屁股,人走茶凉。选在国庆之后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前,鲁俊老师辞职了,大清完了。迎着萧瑟秋风而结束中超公司的“活儿计”,很是能体会出中国足球水潭的浑浊寒凉,一般圈外人真受不了。

(三)人文贵族型

张晓舟是中国媒体圈中难得一见的知识分子型评论高手。在写体育评论之外,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著名的摇滚乐评人和策展人,他的评论和李承鹏有相似之处,但人文知识分子“精神贵族”的气质更为浓重。比如:少有其他职业的人像运动员那样,把人生像西瓜一样一刀劈成两半,是疯人院还是养老院,是绚烂还是腐烂?血肉已模糊,对酒且当歌。

(四)专业理性型

复旦经济系出身的周文渊堪称体育评论界的专业典范。和其他人四面出击、放言四海的喜好不同,周文渊数十年如一日专事中国足球评论,其评论鞭辟入里,逻辑性极强。比如:当蔡振华、韦迪步N年前王俊生、阎世铎们的后尘前往东瀛取经时,感叹差距巨大是毫无意义的,更应该用心领悟日本人联赛为本、认真做事的成功真谛,这样才不至于夭折或扭曲今年中超所展示的良好发展势头。靠大肆烧钱而非制度创新只能营造一时的虚假繁荣,而解决不了中国足球体制性缺陷这一最大病灶。

(五)风流才子型

擅评论者一般都个性突出,狂放不羁,大仙和刘原是突出代表,笔名大仙的王俊以诗词和流行歌词入评论的风格十分独特。而刘原则以善于自嘲,善于以男女情爱为引而著称,读他们的文字,你能充分感受到一种风流才子气。比如西班牙威武,荷兰痛苦,斯内德、罗本、范佩西的心情眼看要荒芜,在多么痛的领悟中,多么无助的迷路。世界杯伟大的殿堂,荷兰人被无情地“梅花三弄”,一弄憔悴,二弄心碎,三弄长悲。世界杯史上最不幸的球队由此怆然产生。(大仙)西班牙为什么会被瑞士干掉?因为他们是纨绔一代,迷失一代,内心没有主体思想的一代,这群公子哥把球场当成妓院,妓院都失火了,他们还纶巾羽扇玩优雅。当然,这要归咎于该队的激励机制做得不好,假若立下军令,凡是输球,队员一律剥光猪,只穿一条红内裤,以手无寸铁的姿态扔进疯牛环伺的斗牛场,你且看他们会不会打败钟表匠。(刘原)

(六)媒体跨界型

白岩松是公认的“国嘴”,他在电视上的评论风采我们早已领教,其实他还是一个文字极佳的写手,其文字评论也以理性思辨见长,但风格颇有“电视味”,比如:“目前的中国足球极像一个天天调皮搗蛋一点儿不争气的孩子,可你骂他?连打他都没有用!还得哄他!怎么办?对中国足球真正有用的可能只有放弃幻想了。用足够长的时间去做最基础的事,然后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去改变自卑,去重新学会打真正的比赛。而这个过程要用多长时间没人知道,估计上帝也会因此而哭。”以上是对当今体育评论风格类型的大致归纳,其他人的评论风格或多或少都有他们的影子,但盖因以上诸位知名度高,风格“辨识度”高,所以以他们为类型中的典型。

二、体育评论的素养

在新闻领域中,评论属于“高端产品”,评论版块往往是媒体的“门面”,而评论员基本上都是这家媒体的“招牌”。那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评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一)知识贮备

任何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应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一个体育评论员也必须具备更广阔的知识面,比如要评论英格兰和阿根廷足球队之间的比赛,就应该知道英阿马岛战争的历史背景;想探索日本体育崛起的秘密,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就是应该熟读的经典。所以,一个评论员应该对天文地理、社会文化、医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所谓的“知道”分子对于评论员而言,只是一个基本及格线。而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所有评论员都应该至少在一个领域中深入钻研,这样才能取得更大成就。

(二)批判精神

如果说知识储备是成为一个评论员的第一道门槛,那么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则是第二道门槛,而且是最难逾越的。原因在于批判精神属于新闻事业的价值范畴,而非新闻实务范畴。一份优秀的报纸必定有崇高的新闻理想,一个出色的评论员必定有精神上的高标远致。新闻史上鼎鼎大名的《大公报》就创办之初就提出了这样的理念:“报业天职,应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随时为国家贡献正确实用之知识,以裨益国家,业言论者,宜不媚强梁,亦不阿群众”[2]。当今时代,《大公报》的理念同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随着网络的普及,知识的获取更非难事。而知识转化为思想却是一个奇妙的“化学变化”,绝非一日之功可成。陈寅恪先生所言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更是一个不容易达到的境界。若一个人只重视知识吸收,不注重思想锻造,在发言时就容易落入人云亦云的窠臼。

三、体育评论的新挑战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模式也受到了巨大冲击,体育评论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变化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媒体竞争空前激烈,真正意义上的独家新闻极度稀缺,这导致很难再有对于独家新闻报道的独家评论,那种依靠独家新闻占据评论制高点的环境已不复存在。第二是在微博席卷全球的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各种信息虚实相生,真假难辨。这固然有信息“民主化”的意味,但也有负面效应,即“有其不可驾驭、令人兴奋而又无政府的特性;极具活力、容易过头、超强的煽动性”[3],这就对评论者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评论只能建立在掌握事实之上,否则会因前提错误而谬以千里,混淆视听。因此在新环境下,体育评论员除了具备知识储备和思想素养外,还需要具备多种能力。

(一)距离要近

广积人脉逼近事实。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新闻事件的真实性都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前提。因此,要想写出一篇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评论,必须离事实更近,正如罗伯特•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的不够好,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但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要想接近事实却绝非易事,这就需要新闻评论者有非常强大的人脉关系。人脉关系的获得一般有赖于两点,一是从业平台,二是自身知名度。以中国短道队的王濛事件为例,白岩松可以利用央视这一平台对其进行独家专访,从而获得相对全面的事实,哪怕只是当事人的一面之词,也比凭空想象有价值得多,他对此事的评论也因此更有的放矢。同一事件,《体坛周报》的评论员张路平没有采访到王濛,但他却利用多年跟踪采访中国短道队所获得的人脉关系掌握了本次事件方方面面的事实,他对此事的评论也因此能发人之不能发,言人之不能言。

(二)脑子要快

不抢第一落点,但要抢第一观点。新闻评论员可以不争抢占有新闻事实的第一“落点”,但要尽可能赶在别的媒体发声之前找到独家视角,抛出第一观点。同样以王濛事件为例,王濛一度放言要将冬管中心兴奋剂和“黑金”丑闻曝光,大多数媒体只是对“奥运冠军应该珍惜自己的名誉”,“对金牌队伍管理落后于时代”等观点反复热炒,《西安晚报》却在第一时间刊登了《谁搞定了王濛》的评论,指出“应该有司法机关介入此次事件,而不能任由冬管中心和王濛关起门来私了。对于公众,我们不能接受眼睁睁地看着一些毒瘤被一只只看不见的手所遮盖,因为这是对法制社会的公然挑衅。”毫无疑问,这种独特声音的发出就给人眼前一亮,听觉一震的效果,而且还有利于引导公众向事件深层追问。

(三)出手要快

快速分析快速处理。倚马可待,下笔千言是新闻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尤其是在网络(微博)、电视已可以实时直播新闻事件的时代,拥有一双快手就显得更为重要,否则当网络、电视上已经众声喧哗之时,即使你的声音再独特也很容易被淹没。所以,必须具备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后快速分析新闻事实,快速处理新闻事实的能力。一般而言,快的能力首先体现在“会看”上,要能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阅读最有价值的新闻细节,这需要你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必须“会听”,要能从新闻当事人的话语中剥离冗语,抓取最有新闻价值的话,特别是在采访混合区中和赛后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当事人往往都是简单应付,很难抓到猛料,所以必须会听,以免把宝贵时间消耗了。应该指出,会看会听只是成为一个优秀体育评论员的基本素质,接下来的提炼观点才是关键一步,这才是区分评论员能力高下的分水岭。

参考文献:

[1]郑连根.新闻往事[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

[2]张季鸾.本社同人之志趣[N].大公报,1926-09-01.

[3]格雷姆•特纳.普通人与媒介—民众化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体育课的类型 第4篇

一、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概念特征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学生为对象, 通过学校教育进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 包括学校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学生伤害事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伤害事故的基本涵义可界定为: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人身伤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虽然是学生伤害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并不等同于学生伤害事故, 它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在这里可以明确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是指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中造成在校学生人身伤害或者死亡, 以及对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或者死亡的事故。在这里要明确这里的学生是指在校学习的在校生,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必须是与在校学生有关的人身伤害事故, 与在校学生无关的伤害事故不属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范畴之内。

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类型

1. 学校责任事故。

学校责任事故是指由于学校原因造成的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 即事故的发生与学校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于这类事故, 学校显然要承担主要甚至全部责任。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专门机构, 学校除应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外,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有依法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的义务和职责。保护学生安全, 是学校开展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学校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

2. 教师责任事故。

教师责任事故是指由于教师的原因造成的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 即事故的发生与教师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于这类事故, 教师应当承担主要或全部责任。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导, 如何明确教师的责任, 使教师放心开展体育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是一种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的特性决定的管理关系, 教师受聘于学校, 按照聘任协议完成教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受学校委托管理学生的职责。但并不是所有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伤害事故, 教师都要直接承担责任。

3. 学生责任事故。

学生责任事故是由学生本人、其他学生过错造成的事故。学生事故主要分为他伤事故和自伤事故, 他伤事故又可分为故意他伤和非故意他伤。有些事故是由于受伤害者自身所造成的, 由于学生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屡见不鲜, 这些事故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也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

4. 复合型责任事故。

复合型责任事故是指由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这里的多方因素是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其他因素。复合型责任事故可能是由这些因素共同造成的, 也可能是其中的几个方面造成的。一般复合型责任事故的发生是极其复杂的, 责任的追究也难以理清。如何搞清复合型责任事故的主要责任方是体育运动伤害事故责任处理中最难的, 也是争议最多的。

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

总体看来, 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产生因素主要是由学校、学生、教师三个方面组成。

1. 学校方面的因素:

学校是学校体育活动进行的主要载体, 学生对于学校场地、体育器材的使用, 以及学校卫生保健制度实施情况的好坏, 都是影响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

(1) 学校体育设施器材的不安全因素。因器材、场地等体育设施而引发的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是造成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它主要包括:体育器材存在质量问题, 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 安装不牢固、放置不合理、场地不平整等。

(2) 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根据条件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 纳入学生档案。然而, 有些学校由于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 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或检查不认真、没有配合治疗, 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

2. 学生方面因素。

有些事故是由于受伤害者自身所造成的, 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差或存在生理缺陷但未通知教师, 不能适应正常的体育教学;技术动作不正确或未按教学要求从事超出自己运动水平的练习;不遵守课堂纪律, 不听从教师的指挥, 擅自行动或和同学打闹等。由于学生自身原因而造成的运动损伤或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屡见不鲜, 这些事故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也给自己的身心带来一定的伤害。

3. 教师方面的因素。

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的角色, 在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中教师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违反教学规律或没有按照教学步骤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有些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体育教学规律, 严格按大纲内容、教学步骤组织教学, 或者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气候特点, 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这些都可能造成伤害事故的发生。

(2) 教师责任心不强、玩忽职守。教学中由于教师责任心不强, 不能尽职尽责, 没有实施合理的保护与帮助措施, 远离教学区, 没有认真检查和排除事故隐患, 或者对于一些存有危险因素的项目组织不当等, 都可能引发伤害事故。

(3) 职业道德低劣, 辱骂、体罚学生。目前仍有个别教师职业道德较低, 表现为辱骂、体罚或变向体罚学生, 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精神或肉体上的伤害, 给体育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四、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1. 学校应该加强教师师德修养, 提高工作责任心,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学校应该加强对体育场地和器材的管理和维护, 平时要经常检查体育场地和器材, 一旦发现问题, 必须及时修复或更换, 将事故隐患消除在发生前。体育教师应该重视体育课教学常规, 强化教学纪律管理, 要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要, 规范和控制教学行为,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刻意强化学生的课堂组织纪律性, 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同时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也要注重保护与帮助, 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学校应该在校园里多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对其家庭有无遗传病史要有确切的了解。

2.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应该辩证地看待体育伤害事故。

什么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 体育锻炼也不例外。在体育锻炼中, 是人的身体直接参与其中, 同时也伴随着身体的走、跑、跳、翻滚等动作, 这样一来, 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就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伤小痛。要是在激烈对抗的氛围中, 破皮流血、伤筋动骨、甚至致残致死的事情都有可能出现。但是整体来说, 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 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完全否定体育锻炼的价值。所以说看事物要看清事物的两面性, 体育锻炼有时是会出现一些伤害事故, 但是体育锻炼对人体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其价值也是人们早都了解的。所以说有关各方都应该辨证地看待发生在学校的体育伤害事故。

3. 学校要及时有效地处理受伤学生的伤病。

哪个学校都不愿意发生体育伤害事故, 一旦出现体育伤害事故就会使学校、老师个个头痛。但是当伤害事故发生了, 学校领导和老师在面对学生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的情况下, 各方不能带着抱怨、推脱、逃避的心态去面对发生的伤害事故, 而首先要保证受伤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使问题严重化。在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 首先要保证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4. 相关处理部门要客观公正地进行责任认定。

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后, 相关部门怎样才能得出一个让当事各方都满意的结果, 归根到底取决于对事故责任客观公正的认定。对伤害事故责任客观公正的认定, 首先需要相关处理部门对事故进行全面的调查、取证和分析, 然后再遵循不偏不正、客观公正的原则,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各地自己制订的管理条例, 进行最后的责任认定。只有这样才能使伤害事故的最后处理结果令当事各方满意。

参考文献

[1]张国平.浅议体育教学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对策.体育函授通讯, 2001.

[2]毛振明, 于素梅.体育教学安全防护技巧与案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体育课的类型 第5篇

一、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

(1)准备活动可以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运动损伤。一般情况下,学生从静止的坐态到运动场上的动态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准备活动可以使肌肉的代谢过程加强,温度增高。同时也增加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可以在运动中减少由于肌肉剧烈收缩造成的运动损伤。

(2)准备活动可以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内脏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体育课中如果马上进行大强度运动,他们的内脏器官并不能立即进入“最佳”工作模式,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学生在运动中出现肚子痛、呼吸紧张等现象,基本都是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引起的。合理、适当的准备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运动中减轻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适感。

(3)准备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研究表明,人类的运动不只是身体参与的活动,更是一种心理参与的活动,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没有心理参与的运动,只能是一种机械的简单移动,而有心理参与的运动则能够激发身体的潜能,唤醒身体的每一个运动细胞、每一条运动神经,让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体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

二、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类型

(1)课堂常规类。要重视课前的黄金两分钟,这两分钟时间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状况,可以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转换角色,振奋自己的精神,用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学习。

(2)队列队形类。常用的队列队形,包括立正、稍息、报数、看齐、原地三面转、各种步法和立定、队列变化等。队列队形的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精神面貌,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姿势。

(3)徒手操类。徒手操是体育准备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用起来简单直接,易于操作。一般分为舞蹈、击掌操、双人操、广播体操,以及行进间徒手操、武术操、有氧操。学生善于模仿,对动作有表现力,在动作的编排上要根据人体机能的生理规律,合理安排操的顺序。在练习中,若配以动听的音乐,学生练习进来就更加投入到位。

(4)慢跑类。慢跑是准备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线体育教师最常用的方法。有的学生对于传统的慢跑有些消极和应付思想,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少吸引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将慢跑进行改革,变成图形跑、8字跑、螺旋形跑、障碍跑等,让慢跑变得有趣、有效。

(5)游戏类。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喜欢的活动内容,将游戏放在准备活动中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准备活动中,教师在选择和安排游戏时,应注意游戏与本课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从学生的兴趣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出发,同时兼顾运动密度与负荷,防止受伤,避免运动量过大而影响基本部分内容的教学。如在进行跳跃内容教学时,可以准备一些发展下肢力量的小游戏。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身体得到预热,下肢得到锻炼,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6)器械类。篮球、足球、排球、实心球、体操垫等各种各样的器材,都能成为准备活动的道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熟悉器械的属性,对巩固提高技术、发展专项素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在进行篮球的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随意玩球,再进行篮球操。这样准备活动可以和专项内容相结合,学生在准备部分已对篮球有了初步体验,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7)专门性类。专门性类准备活动建立在一般性准备活动的基础上,针对性较强。在专门性准备活动中,通过学生模仿练习和辅助性练习来提高学生正式学习动作的适应能力,专门性准备活动对于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进行足球教学时,在准备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体验颠球、传球、运球、射门等;在进行跑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高抬腿跑、摆臂、后蹬跑、小步跑等。相对一般的准备活动来说,专门性准备活动时间较短,但活动质量较高。

三、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锻炼意识也有所不同。虽然社会在不断进步,教育在不断发展,但是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中不能盲目地去“创新”。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将传承下来的优秀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做实、做深,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乐意学、健康练,这其实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升华。

参考文献

[1]张金鸰.中小学生体育课准备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15).

体育课的类型 第6篇

课堂教学冲突的研究存在大量的问题,首先,对冲突功能的理解片面。人们普遍认为课堂冲突是教学活动失序的表现,都倾向于将课堂教学冲突当成课堂的病态机制。究其原因是缺乏对对课堂教学冲突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功能的深层次分析。其次,对应对策略的研究单一。普遍认为,教师课堂教学冲突解决的关键是教师要改变观念,转变角色,防止文化冲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素质,将制度权威与自身声望结合起来[1]。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教学认为是作为主体的教师进行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的效果或课堂教学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教师来掌控,也是诱发于教师。

鉴于以上课堂教学冲突研究的不足,我们认为需要从新的视角去审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本质上来说,课堂教学是一项社会化活动,存在教师、学生和课程三要素。从这一前提认识出发,就会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与课程、学生与课程以及学生与教师由于各种因素必然会引起冲突。例如,教师希望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或者说顺利接受社会化,就必然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的知识或思想进行吸收,这样一种过程就是冲突的发生过程。同时,教学中也会出现学生抵制教学的冲突。

既然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社会化活动,冲突也必然存在于课堂教学中,那么,我们该如何对课堂教学冲突进行系统的认识?又该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冲突?在本研究中,我们从社会学的视角,把教学活动看成社会化活动,客观观察课堂教学冲突的衍生机制,理性分析课堂教学冲突的多元类型,并审慎评估和应对课堂教学冲突,其中分析的对象是体育课堂教学。

二、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作用

根据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作用的方向来看,有正负功能之分;而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之分。根据这四个维度,我们提出了体育课堂中冲突的“四维功能”分析模型(如图1)。

从图1的“四维功能”模型可以看出,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作用有四种类型,即正向显性功能、正向隐性功能、负向显性功能、负向隐性功能。

1. 正向显性功能

正向显性功能是指冲突引发了直接的、显性的、积极的教育后果。这里的正向指的是积极正面的功能,有利于体育教师推进社会化活动的功能。显性意味着课堂教学中冲突发生的后果是显性的、直接的。例如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不满意见的表达催生了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此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释放了原本紧张的师生关系,把问题呈现出来,通过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并不都是坏事,也有正向功能,其中呈现出来的、显性的效果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向显性功能。而且,在以上的冲突例子中,师生冲突关系的化解有助于形成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所以,“无论是在大规模的结构还是在小型结构中,内群体的冲突都是结构状态良好和其关系具有生命力的标志”[2]。当然,课堂教学冲突的发生,能否取得正向显性功能还取决于教师的应对策略和冲突发生的类型。

2. 正向隐性功能

正向隐性功能也指的是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积极作用,与前面不同的是,这里所指的作用并非显性的、能看得见的,而是作为一种隐性的作用而存在。这类作用可能会在体育课堂教学后的某个时间段出现,也可能永远不能显现,而是一直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或作用存在于师生之间。例如在某个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因为某种训练方法产生冲突或者关系的紧张。此时师生之间都为彼此的观点或者训练主张而发表意见,这个过程中训练方法得到改善是正向的功能。与此同时,学生和教师在表达中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得到了锻炼。尤其是对于体育课堂中的学生来说,这种敢于打破教师权威的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就是一种隐性的作用。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一直探讨的是通过某种介入机制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而恰恰忽略了在课堂教学冲突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能力。当然,如何利用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不仅要求体育教师认识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作用,还要有控制冲突,甚至是制造冲突并引导冲突的能力。正如科塞所说:“冲突对于维护关系来说常常是必要的,如果没有发泄互相之间的敌意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渠道,群体成员就会感到不堪重负,也许会用逃避的手段做出反应。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冲突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2]

3. 负向显性功能

负向显性功能指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结果是负面的、显性的。我们知道,体育课堂教学中冲突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动因。在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冲突的出现往往是伴随着课堂秩序的失范而出现。例如学生不按教师指定的方式展开训练,抑或在训练中出现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冲突。在这类冲突中,教师普遍都是通过一种控制手段来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故意违背教师的意图,跟教师唱反调,从而造成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达到极端的程度。这时师生关系破裂、体育课堂教学严重失序就是一种显性的负向冲突。可以预见,在这种冲突中,师生冲突的强度非常之高,加上双方情感的累积又会进一步强化冲突。另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因为器材或机会获取的不平等而产生的冲突也时有发生,这种冲突所产生的作用大多是负向显性的,对课堂教学秩序产生明显的破坏作用。

4. 负向隐性功能

负向隐性功能指的是没有认识到的,也非外显的冲突后果。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知道,学术界对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负向隐性功能缺乏深入认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这类功能很难被认识;二是难以防止负向隐性后果的出现。这里我们从两个案例来分析体育课堂冲突中出现的负向隐性作用。一个例子是师生冲突中,严格要求的教练或者教师往往容易导致冲突,这种冲突的发生不仅会引发学生对教师的负面情绪的累积,还导致师生关系的破裂。这里的负面情绪的累积和师生关系破裂是我们所提到的冲突的负向隐性作用。另一个例子是由于体育训练资源的争夺以及竞争性训练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导致的冲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会严重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导致负面隐性的后果。在体育教学中,存在大量的学生之间的配合训练,如果学生之间出现关系破裂,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这里的学生之间关系的破裂,以及其导致的教学效果低效就是冲突的负向隐性功能。

三、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类型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主要是主体间的冲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冲突。因此,结合上诉冲突的作用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分为四类:矛盾协调型冲突、矛盾解决型冲突、兼顾型冲突、和解型冲突。

1. 矛盾协调型冲突

协调型冲突指的是矛盾双方之间因为利益关系而导致的冲突,这类冲突需要得到协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协调型冲突主要发生在学生之间。由于训练机会、器材使用的机会以及教师指导机会不均等而发生在学生之间的冲突。一般来说,这类冲突会随着课堂教学中不平衡状态的加剧而加剧。也就是说,在体育课堂教学或训练中学习或训练机会越不均衡,冲突的爆发程度也越激烈,协调的难度也就越大。这种类型的冲突发生的原因是一方的发展或者学习阻碍了另一方学习或发展机会的获取。在体育课堂教学或者体育训练过程中,这类冲突只有得到协调才能保证课堂的顺利展开。一般来说,这类冲突产生的作用是负向显性的。

2. 矛盾解决型冲突

具体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矛盾解决型冲突可以细分为两种更具体的情况。一种是教师的原因导致的冲突。教师因为教学方式或者方法落后,引起学生的不满而出现的课堂教学失序,这时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引导才能实现冲突消除。另一种是学生的原因而出现的冲突。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玩手机、玩游戏以及瞌睡等情况,这时的教师必须通过严厉的措施对学生加以制止。即使冲突加剧也应该采取果断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的有序。大体而言,这类冲突的解决后果或冲突的作用都是正向显性的。

3. 兼顾型冲突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兼顾型冲突并非一种显性的、对抗性冲突,更多指的是一种观念上的不同。兼顾型冲突的最大特点是,冲突双方都是教学或学习所需要的,两者都要求兼得。但在实践中双方都存在互为反面的作用,甚至是此消彼长。事实上,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是高考升学率为先,还是需要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机会。理想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都有获取教师提供的公平的学习机会的权利。但实践中,往往伴随的是对升学率的重视,对成绩优秀学生的照顾,也就是伴随的是对差生的忽视。当然,这种类型冲突的化解需要教师或学生具备一定的素养。对教师来说,需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兼顾升学率;对学生来说,对待体育课堂教学的作用也存在一种内在冲突,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是学生面临的冲突,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学生应该思考的重点。总体来说,兼顾型冲突及其带来的作用是正向隐性的。

4. 和解型冲突

和解型冲突指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非根本利益指向的冲突。这类冲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在师生或学生之间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例如学生之间因为关系的不和谐而出现的冲突,师生之间因为过往的情绪而在课堂出现的冲突。解决这类冲突主要是通过平等协商、明辨是非、平等沟通以及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等方法。这类冲突大多比较平和,不那么激烈,同时大多有一种正向隐性作用。

四、建立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安全阀”制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并非都是带来负面的结果,冲突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们的体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或显性或隐性的正向作用。我们对待冲突不应只是单纯的压制,而是需要通过合适的措施来引导冲突,发挥冲突带来的正向作用。为此,我们提出了引导和释放冲突负面作用的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安全阀”制度。

“安全阀”制度最早是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里提出,它认为“安全阀”可以“使社会不满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维护整个社会的团结和稳定”[2]。针对日益突出的体育课堂教学冲突,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释放和引导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安全阀”制度。这种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体育课堂开始前的压力调节制度。特别是通过活动或者交流来释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紧张情绪。其次,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预警。教师和学生均需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冲突进行预警,并及时作出应对措施。最后,体育课堂教学冲突的调节制度。在冲突发生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用沟通的方式去明辨是非,化解并引导冲突。

总之,作为主体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该有一种冲突的意识,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防止体育课堂教学冲突走向负面的作用。

摘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运行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伴随着冲突的出现。如何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冲突关系到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课堂教学冲突发现,课堂教学冲突不仅有负向功能,能给课堂带来失序的状态,还有正向功能,有助于重建师生关系。我们把课程教学冲突分为四种类型,并提出了应对课堂教学冲突的“安全阀”制度。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冲突,安全阀制度

参考文献

[1]李金霞.师生冲突的正向功能[J].现代教育论丛,2008(1).

体育课的类型 第7篇

1对运动性疲劳内涵的分析

运动员在训练或者竞赛的过程中,肌肉运动能力下降这种情况,是疲劳的基本标志,同时也是疲劳的本质特征。运动员训练的过程,就是一种改造人体形态结构、人体机能以及提高人体工作能力的一个积极过程,运动疲劳就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当人体机体运动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引体组织器官或者是整个机体能力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这种疲劳在休息一定时间后,是可以得到恢复的,是人体机能活动的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运动员出现连续疲劳并没有及时的消除的情况下,就会由于负荷超载,使得机体产生消极的反应,造成过度疲劳。总而言之,所谓的运动性疲劳(sports fatigue或sport fatigue),就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引起肌肉最大的收缩或者引起最大输出功率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

2对运动性疲劳分类的分析

在现代的医学中,根据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产生部位和表现的不同,对运动性疲劳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2 . 1根据疲劳病程划分

在现代医学中,根据运动疲劳病程的长短,把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机型疲劳和慢性疲劳两种。机型疲劳值得是运动员在超负荷的运动训练后,运动员脏腑和形体等部位都表现出疲劳的症状,这种疲劳在运动员经过短暂时间的休息、营养补充以及睡眠之后,可以完全的恢复。慢性疲劳指的是运动员在急性疲劳还没有修复的情况下,有进行了超负荷的运动训练,使得之前的机型疲劳症状更加的严重,造成疲劳积累,这种慢性疲劳在短暂的休息、营养补充以及睡眠之后不能得到恢复。

2 . 2根据疲劳部位划分

根据疲劳发生的部位不同,现代的医学理论把疲劳划分为内脏疲劳、神经性疲劳以及肌肉疲劳三种。内脏疲劳指的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会出现呼吸逐渐变浅和变快的情况,气体交换的能力也会逐渐的减弱,最大呼吸氧量也会下降。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心脏血液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都会出现疲劳,心脏产生疲劳是,主要表现为心电图发生变化。神经性疲劳指的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大脑皮层以及其他部位的皮下,中枢功能出现亢进的情况,这时运动员的小脑功能和脑干功能不高,导致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受到破坏,出现反应迟钝等现象。肌肉疲劳指的是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超负荷的运动,会出现肌力下降肌放松速度和收缩速度减慢,这会严重的影响到运动员肌肉的快速协调能力,肌肉出现僵化和疼痛的现象。

2 . 3根据疲劳的表现划分

根据运动员产生疲劳的不同表现,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其中,生理性疲劳又叫做肌肉疲劳或者身体疲劳。生理疲劳是由于肌肉工作和身体活动引起的一种疲劳,当运动员产生生理疲劳以后,运动员的工作能力和人体活动的功能就会下降。心理疲劳又叫做精神疲劳或者主观疲劳,这种疲劳是由于运动员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思维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在行为上表现为动作协调性不强、准确性不高、操作不灵活以及动作迟缓等。

2 . 4根据疲劳的发生机理划分

在现在医学理论中,根据疲劳发生机理,又可以把疲劳划分为外周疲劳、神经-肌肉连接疲劳以及中枢疲劳三种。外周疲劳主要发生在运动员神经肌肉连接点到无骨骼肌收缩蛋白,当运动员出现外周性疲劳的时候,肌肉收缩功能会下降、肌肉活点以及接点传递功能也会下降。神经=肌肉连接点疲劳主要指的是运动员神经和肌肉之间的来连接和传递神经冲动,导致运动员出现肌肉收缩的关键部分。在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运动员的中去神经系统对整个运动起着主导作用,发生中枢疲劳的首起部位是运动员的大脑,至于脊髓运动的神经元。当运动员出现中枢疲劳的时候,在运动的过程中,就会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会发生变化。

3对运动性疲劳判定方法的分析

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出现的运动疲劳是多种多样的,引起运动员出现运动疲劳的原因和出现运动性疲劳的部位也是不同的,要准确的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种类,找出出现运动疲劳的正确部位以及出现运动性疲劳的程度,对于恢复疲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3 . 1根据主观感觉来判断

采用主观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程度主要分为轻度疲劳和重度疲劳两种,就是运动员根据自己的自我感知,来判断疲劳的程度。如果运动员在参加完体育运动训练竞赛后,自己感觉到身体没有任何的不适应,走路时步态平稳、呼吸通畅、排汗正常,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恢复到训练竞赛之前的状态,就说明这种是轻度疲劳。如果运动员在参加完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之后,感觉到全身疲劳、无力、肌肉酸痛、心跳速度加快并且产生不适感,走路的时候步伐不稳、感觉脚步承重,心跳速度和呼吸速度明显加快。在做事的时候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焦躁不安以及没有耐心的情况,这种就是中度疲劳,运动员在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之后,会得到改善。

3.2生理标准判断

在生理标注判断中,对于心血管系统疲劳的判断可以采用心电图、血压体位反射以及测量心率的方法来判断。对于感觉和神经系统疲劳的判断,可以通过测量反应时、脑电图、闪光频度融合以及测定皮肤空间阈的方式来判断。对于骨骼肌系统的测定,主要测定的是运动员的肌电图、肌围、肌肉的硬度以及肌肉的力量的方法来判断。

3.3观察法判断

观察法主要指的是体育运动教练员通过对运动员的观察和了解,仔细观察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各种表现,包括运动员的心理表现、外在表现,运动员的成绩以及能力,从而进行综合判断的一种运动性疲劳判断方法。

4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方法

4.1注意饮食习惯

运动员在出现运动性疲劳以后,加强改善饮食,使用饮食治理也可以达到恢复运动性疲劳的目的。因此,运动员要特别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做到合理的搭配。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的饮食里边要包含丰富的蛋白质、糖类以及维生素,要结合运动员训练的不同项目合理的制定起营养套餐。同时,运动员也可以根据中医药理来改善饮食,优化运动饮食结构,促进体育运动训练竞赛水平的提高。

4.2注重作息时间

运动员要保障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在保证具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的同时,也要保证睡眠的质量,只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才可以尽快的恢复运动性疲劳。还可以采用改善运动训练的内容来进行休息,如通过听歌、散步等,调整负荷量,改变不同部位的活动,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

4 . 3采用心理恢复手段

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竞赛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有的运动员就树立起一定要打好比赛的心理,导致在训练竞赛的过程中,出现精神状态紧绷、过度焦虑和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疲劳问题。正对运动员出现的不同问题,教练员要给与正确的引导,帮助运动员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各种客观因素对自己的影响,让运动员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放松的投入到体育运动训练竞争中,保持好平常的心态,避免出现焦躁和紧张的情况。以自己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训练和竞赛中,展现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创造出更好的成绩。同时,运动员也要树立起合理的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训练的情况,制定起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样运动员才会有训练的动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消除运动员不能实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心理疲劳。

5结语

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疲劳,体育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和教导员要掌握好运动性疲劳的判定方法,合理的判断运动员出现的疲劳类型,才能找到合理的治疗方法,提高运动员疲劳恢复时间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

摘要:在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并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内容。众所周知,在体育运用训练竞赛中,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训练也就不会有提高。在不同的体育运动训练项目中,疲劳的产生类型也是不一样的。正确的判断疲劳类型和产生疲劳的原因,才能找到合理的恢复手段,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该文就体育运动竞赛中疲劳的内涵、分类以及运动性疲劳的判定方法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

公共体育产品类型及销售论析 第8篇

所谓公共体育产品, 顾名思义就是面向公共, 提供给大众、普通消费者的有偿体育服务项目, 是一种涉及在场地、设施、技术、观赏、信息等多方面服务内容的特殊类型商品, 而不是提供给个别人群、特殊群体的体育服务项目, 比如, 目前在我国专司用来训练运动员的国家训练场地、训练项目、训练课程等都不是公共体育产品, 不能作为商品用来市场交易。在当前时期, 研究和探讨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及其销售, 对于发展体育产业, 满足大众消费,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都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公共体育产品市场供应的类型

针对目前我国公共体育产品开发水平, 市场上供应的公共体育产品分有实物状态和非实物状态,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类型。

1.1 有偿体育设施服务

现在群众性的体育健身热情逐渐高涨, 一些公益性的场地设施只是设于小区、街道, 但由于场地狭小、设施简单, 根本不能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要。尤其是在城市, 体育活动的场地相对不足, 人们往往到收费的场地从事体育活动, 这些场地、设施、环境服务就成为特殊的体育产品, 供人们消费。

1.2 体育技能学习班次

学习简单的体育技能、体育项目常识、体育健康知识、竞赛规则知识等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要, 所以, 一些专门的体育学习、训练班次应运而生, 尤其面对少年儿童的游泳班、武术班、球类班、体操舞蹈班成为闲暇时间热推的体育班次, 其中的体育学习项目、教师指导、设施利用等综合元素构成的服务项目, 成为体育消费品。

1.3 体育图书信息资料

人们对有关体育知识的关注, 还表现在对有关体育信息、体育情报、体育知识的主动探知, 所以公共图书馆、体育专业图书馆的体育图书信息有偿服务也就成为特殊的体育消费品。

1.4 带有休闲性质的体育旅游项目

近些年来, 很多旅游景点相继开发了不同内容的体育旅游项目, 比如登山、滑雪、沙滩排球、水上漂流、划船赛艇、民族体育娱乐表演等体育参与、体育观赏、体育健身、体育休闲项目, 这些都是人们热衷的体育旅游消费活动。

1.5 商业体育赛事活动

体育赛事的商业化为体育产品的开发打开了新的天地, 通过向公众发售体育比赛门票, 使得比赛观赏者成为体育消费者, 赛事活动本身的服务成为常见的体育产品。

1.6 体育技术、体育裁判服务

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日趋发展的今天, 各种群众性的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具有举办小型比赛、训练内部成员的需求, 所以, 民间行为聘请裁判, 或请求进行体育专业技术指导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需求, 以人为载体的体育技术、体育知识、体育能力成为特殊的体育服务产品。

2 影响公共体育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公共体育产品销售同其他消费品一样, 存在很多影响其销售的制约因素, 其实质是产品供给与消费需求的矛盾, 如果产品供需协调则有利于产品销售, 有利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反之供需矛盾冲突, 当产品供大于求时, 造成服务项目限制, 其销售价值降低, 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则不能体现产品经济价值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 深入地分析影响公共体育产品销售的因素, 对于理清体育产品所处的销售环境、市场走向、关键环节, 促进公共体育产品的开发和销售, 满足消费者需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 影响公共体育产品销售的主要因素有:

2.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们经济能力和支付能力,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人们是否有闲暇时间从事健身、休闲活动, 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素养高低, 决定了人们对体育消费和休闲娱乐是否认同与接受, 所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决定公共体育产品销售的根本。所以, 在当前金融危机下, 经济低迷的情况下, 人们对体育消费也呈现下降趋势。

2.2 消费者的消费理念

人们对产品的消费一方面决定于其消费购买能力, 决定于其经济条件, 同时也受到其对产品功能、消费评价的影响。作为能够提高和完善人的体能和智能的体育消费品, 人们对这种特殊商品的接受、购买必然受到其健身价值、文化价值、娱乐价值、趣味价值认知的影响, 这就是消费理念的影响。

2.3 体育产品的供应量

体育产品作为特殊类型的产品, 是非一次性售出的产品, 而是依靠服务时间的延长而获得收益的收费服务, 所以, 当公共体育产品的市场供应充足, 相对于消费者的需求供应量大时, 产品的销售竞争压力就激烈, 就会造成部分服务项目的闲置;当体育产品的供应量小时, 产品销售就顺畅, 就会呈现出消费竞争激烈的状况, 所以提高公共体育产品利用率是销售的关键。

2.4 体育产品的多样化

在体育产品市场发达的情况下, 体育产品的多样化服务成为提高服务效益的重要手段, 那种服务项目单一的体育产品供给企业, 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销售效益。

2.5 体育产品质量

质量决定了消费者的使用价值, 决定了是否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内在需要。随着社会供应体育产品的增多, 人们越来越注重体育产品的品牌性、品质性、层次性、教育性等, 对公共体育产品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欣赏功能、情趣功能、文化功能等内在要求将越来越高, 体育产品的质量成为市场竞争中重要因素。

2.6 体育产品销售服务

体育产品的销售不仅在于产品的质量, 还取决于产品销售过程的各种配套服务, 比如至产品服务地的易达性服务、服务场地的休闲服务、体育设施使用中的技术指导服务, 产品供应上的信息服务等都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量。

3 基于体育产业发展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营销策略

要实现体育产业的发展, 保障体育产品的顺畅销售, 取得良好的销售业绩, 必须按照市场供求的规律, 根据产品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要求, 制定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

3.1 努力加强公共体育产品开发

必须从提高体育产品的多样性和产品质量出发, 针对地区资源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开发体育服务项目, 尤其是在体育项目的技术含量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打造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服务项目。

3.2 积极实施适度的价格策略

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 合理确立体育服务项目的价格, 对于大众低端体育产品销售, 在体育消费淡季, 可以采取低价定价策略, 对于高端、高档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在消费旺季, 可采取高价定价策略, 应该在保持体育产品基本价格稳定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销售价格。

3.3 加强公共体育产品的销售包装

应该在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情趣性、娱乐性、文化性、品味性的基础上, 进行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包装, 加强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体育服务产品的附加值, 提升产品的销售效益。

3.4 注重公共体育产品的推介销售

对于各种消费品, 做好产品广告宣传都非常重要。所以, 应加强公共体育产品的推介, 经常性的向消费者进行项目可消费性理念的渗透, 适时开展服务促销活动, 努力扩大服务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3.5 加强公共体育产品销售的配套服务

可以通过建立以体育产品为主体的综合性服务市场, 让消费者在接受体育项目服务的同时, 享受到相关消费的便利性。比如消费者在接受体育服务的时间间隙, 可为他们提供购物、上网、阅读、餐饮、商务、休息等服务, 这样有利于增加对客源的吸引力, 延长消费者消费时间。

参考文献

[1]徐志平, 胡好.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体育教育“产品”的生产与营销[J].湖北体育科技, 2005, 09.

冬季体育赛事类型界定与价值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冬季体育;赛事类型;价值分析

一、 前言

冬季体育赛事种类非常繁多,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到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再到国内体育运动会,可以说冬季是我国体育健儿比赛比较忙的季节。2014年2月,索契冬奥会我国代表团取得了3金4银2铜的好成绩,位列第二军团,我国已向奥委会递交了2022年冬奥会申请书;第24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中国哈尔滨举办,中国大学生军团取得18金18银12铜的好成绩,位列奖牌榜第一,可见中国在冬季体育比赛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当前,国内适合冬季比赛的区域仅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东三省,受气候条件限制,有些比赛往往需要跨区域进行,冬季比赛除了体现运动项目及运动员的内在价值,也体现出极强的评定价值和创造价值。

二、 体育赛事理论研究现状

从国家发展全局考虑,冬季体育赛事也是一种资源,国内学者针对体育赛事的研究理论较多,分类也比较繁杂。要改变大型体育赛事由政府包办的模式,积极推动“政府牵头,大众参与”的运动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做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场馆资源。徐晓燕,周琪研究认为比赛也是一种观赏资源,通过对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研究比较,认为体育赛事能够产生相应的价值;徐晓燕,何培森研究认为,冬季体育赛事提供的观赏资源能够准确的对人、财、物等进行整合;袁刚,李南筑在《体育赛事经济学》一文中,提出传统的体育赛事包括裁判员、运动员、观众、资本、基本战术以及其他硬件等,通过理性分析,引入经济学理论,将其归纳为资本、劳动力、组织、知识和土地五个要素,说明体育赛事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

三、体育赛事类型界定解读与分析

(一)基于经济学视角进行界定

事实研究,很多研究学者都认为体育赛事符合所有经济学原理的,叶庆晖认为“体育赛事是具有项目管理效能的特殊事件,受习俗、传统和规则影响较大,能够为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享受,从而产生显著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有研究认为体育赛事具有其他经济实体所不具备的特质,其本质属性有比赛、运动、交易、表演和事件,交易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而比赛项目就是商品。所以,基于此所有体育赛事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上进行划分。

(二)基于体育学视角进行界定

从冬季体育学视角对体育赛事进行划分,是最原始的划分方法。研究认为运动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既有明确的竞技特征,也有明确的目的性,更有完善的“法律依据”。在裁判员的统一指挥下,组织团队或者个体进行竞技较量,这是基于赛场意义上的分析;也有学者认为体育赛除了是竞技比赛之外,还可以视为是特殊事件,而比赛、事件和运动是其本质属性。一般由项目、运动员、裁判员、时间、地点等八大要素构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体育比赛逐渐摆脱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功能开展逐步凸显。

四、冬季体育赛事类型界定与价值分析

(一)冬季体育赛事类型界定

对于体育赛事的界定,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定义和属性。在进行从属划分时,以显著特征或者本质属性为依据;还有一种是以其特殊事件或者外延部分进行划分的,而冬季比赛是以特征进行划分的。冬季体育比赛以冰雪为基础,通常划分为速滑、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高山速降、跳台等,这些冬季体育赛事类型的划分是以使用工具和组织比赛的特征进行划分。如冰壶比赛项目是以冰壶为比赛用具,在冰面上进行的个人或者团体比赛;而速滑是穿着冰刀,在室内进行的团体或者个人比赛。可见,冬季体育赛事是以使用工具和比赛场地等特征进行界定的。

(二)冬季體育赛事价值分析

体育赛事本身是为竞技项目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但从实际操作来看,每项体育比赛都是有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是符合市场规律。自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以来,体育赛事的商业运作也日渐成熟,赛事评估手段也日趋完善,提升空间较大;二是产业附加值高。体育赛事按照属性应当归属于体育表演业,其竞技项目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商品属性,既具有信息产业特征,也具有服务业特征,其竞技难度和参与运动员质量构成其附加值;三是综合效益较高。对于赛事举办地而言,大量修建的比赛场地和构建的服务设施,完全可以由参赛运动员和其他国家观战人员进行部分买单;大型比赛还可以带来可观的旅游消费,长时间的吸引特定人群进行参观。比如北京“水立方”、“鸟巢”,虽然只是比赛建筑,但每年迎接国内外游客量多达100万人以上;四是周边产品增值。体育赛事的吉祥物及其周边产品,体育赛事的冠名权、排名权、举办权等;比赛专用园区的经营权等,都可以带来赛事增值。

五、结语

面对越来越大的社会需求和发展空间,应抓好冬季体育赛事与大众体育的结合。从我国的冬季体育赛事类型来看,涵盖了世界冰雪竞技的所有项目,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商业价值和品牌价值极为明显,各国都针对体育项目进行了价值评估,进行了大量的商业运作,取得了较好的竞技价值和商业价值。我国的冬季比赛项目也可以创造价值,只要真正引入市场规律,将竞技项目做为商品去看待,就能够找到结合点,从而推动其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刘琴,陈赢.体育赛事资源的界定及其构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5):12-22

[2]李长柱,王天毅.黑龙江省冬季竞技体育赛事与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14(11):23-26

[3]李梦楚.体育赛事分类新的标准与方法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5):34-39

体育课的类型 第10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芝罘区世回尧中学、黄务中学、烟台三中分校在校体育差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体育差生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支持。

1.2.2 问卷调查法

对3所中学体育差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共回收287份,有效问卷281份。

1.2.3 访谈法

与部分学生和体育教师进交流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体育差生成因分析

2.1.1 生理型体育差生成因分析

生理型体育差生,主要受身体素质的影响,包括肌肉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因此也称为身体素质型体育差生。这类差生受先天遗传影响,也受后天锻炼的影响。根据调查,通过表1数据看出,4所中学体育差生中营养不良者占8%,较轻体重者者占31%, 超重者占23%,肥胖者占还34%。由于过分重视其同学的评价,害怕被嘲笑,不敢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体育差生自身条件的不足及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已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严重的主要的原因。[1]还有12%的差生身体形态正常,但由于平时不爱运动,视运动为苦差事,根本就体会不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其身体素质自然就退化了。[2]由此看出,生理型体育差生主要是受身体形态影响,消极、被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而导致的身体素质差,阻碍运动技能的掌握。

2.1.2 智力型体育差生成因分析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的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3]智力结构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智力在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如图1,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意志力等。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这类差生的形成,其主要原因是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灌注式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主动思考及想象力等,导致思维跟不上,不能掌握动作要领,不能在大脑中形成对正确动作技术的记忆。进而在他们练习掌握技术动作时,容易忘记动作节奏及顺序,使动作不准确、不协调。

2.1.3 非智力型体育差生

非智力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属于心理因素,同样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重要影响,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如果不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将阻碍学生对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及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目前,几乎每所学校都存在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主要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差生的体育学习动机消极而被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有68.6%的差生为了考试才进行锻炼,更是有52.5%的差生讨厌体育。学校、教师也片面重视学生的升学需求,就业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运动需求,课上内容枯燥、单调,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学校对体育场馆的建设及开放度不够,并且没有为体育弱势学生专门设置的活动场地和器材;[4]使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有24.3%抱有无所谓的心理,45.4%的学生迫于学校规定体育为必修课,仅有10.5%为了增强体质才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2 . 2 不同类型体育差生的教学策略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策略有多种,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2.1 生理型体育差生教学策略

(1)肯定性评价,合理运用表扬、鼓励等激励性语言。生理型体育差生容易受先天身体形态的影响,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这是导致他们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退缩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差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进步的学生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其鼓励和表扬,“进步很大,继续加油”“快完成了”,提高学生自信心,积极地参与到练习中。对于先天身体素质好的同学,要适当批评,让他们知道,如后天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将下降。

(2)适当降低动作难度,引导学生将成功积极归因。绝大多部分的生理型体育差生身体形态过胖或过瘦,他们在完成技术动作时比其他同学更有难度。在课上,教师可适当为体育差生降低难度, 让其在完成技术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虽然难度有所降低,但差生甚至要比其他同学完成正常难度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差生对自己取得的进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归因与运气。

2.2.2 智力型体育差生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技术动作示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有利于学生对准确的技术动作形成正确表象,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巩固练习有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向学生强调,学习这一技术动作对于掌握该想运动技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做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动作技能学习本身的重视。[3]教师完成示范,可找学生示范,其他学生观察其动作是否正确,可指出错误动作,教师及时纠正,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掌握技术动作。这不仅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生中,改变以往的灌注式教育。

(2)创设情景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创设情景问题,给学生“设疑”即“为什么?”,通过学生实践并“质疑”即“到底为什么?”,[5]引导学生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讲解。如教师设疑“为什么做俯卧撑手不能向外”,学生通过实践积极思考,教师为学生解疑“手向外会损伤肘关节”,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和动作技术的掌握。让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新性。

2.2.3 非智力型体育差生教学策略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有挑战性可实现的目标。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设置合理目标有利于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 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有一定挑战性,通过学生努力可实现的目标,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及动机。如图1所示,目标过低没有挑战,难以激发学生兴趣;目标过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还没有达到,会打击其自信心和自尊心,最终导致其放弃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合理的目标。

(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实施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体育师资队伍做保障。[4]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因材施教,调动其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满足学生课上的运动需要。课上可组织游戏性的比赛,例如在篮球课上,将同学进行分组,进行运球接力比赛,带有竞争性的比赛,不仅激发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精神,提高差生的意志品质。同时,教师还应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活动之中,与同学们一起参加游戏、竞赛等活动,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6]

(3)学校合理制定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增加新的器材设备。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是进行体育教学的物质基础,因此,学校应不断改善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在学校经费的允许下应尽量配置新的器材设备,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供学生选择,尽可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情感需求和运动需求。课上教师充分运用器材设备教授知识和运动技能,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喜欢体育课。激发差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可使他们课上精力充沛,积极进行运动技能的练习,课下自觉进行身体素质的练习。

3 结论

(1)不同类型体育差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阻碍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生理性体育差生受身体形态的影响,身体素质差,产生各种消极心理情绪,影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运动技能的掌握。

(3)智力型体育差生主要缺乏创造性思维、主动思考及观察等影响动作技能的学习。

(4)非智力型体育差生主要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和正确的动机。

(5)学生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除了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校场地器材的影响。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以及通过对多所中学走访调查和个人实践经验,从生理、智力、非智力三个方面对体育差生的成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生理型体育差生主要受先天身体形态的影响,智力型体育差生主要由于缺少观察力、思维能力、意志力的培养,非智力型体育差生主要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缺乏兴趣和动机。对此,针对不同类型体育差生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对待生理型体育差生,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表扬和鼓励,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对待智力型体育差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意志力等;对待非智力型体育差生,最主要的是教师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校改善体育场地器材,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上一篇:经验不足下一篇:难降解有机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