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2024-07-07

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精选8篇)

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系统性原则,可接受原则,适度原则

长期以来,高中物理课都给人一种难学的感觉。之所以给人这样的感觉,除了物理课学科本身因素外,与教师不能正确运用一定的教学原则教学也有很大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原则,比如,启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适度原则等,科学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开展教学,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着重就教学中如何科学灵活地运用这些原则谈谈认识。

一、系统性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系统性原则要求抓住主要矛盾 , 正确处理好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关系。抓好重点,就是要把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当做课堂教学的重点,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开展讨论,进行作业及其评议,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这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矛盾。因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因此,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双基教学”。而难点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强调的重点并不一定是难点。所谓难点,是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的,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难点,每个难点都有不同的成因, 突破教学难点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困难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就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2.系统性原则要求学生把握不同的学习阶段 , 比如要认识到高中三年每个年级的不同, 把握每一个年级两个学期之间的联系,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学期之间前后相继的联系。把当前要掌握的知识、所具备的能力放到一个宏观的层面考虑,不能仅仅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这样的认识对于学生把握现在,认真对待现在的学习非常重要,因为今天在学习上的一个错误的认识, 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后边学习环节的重大损失。

3.系统性原则要求改变传统的评价理念 , 把学生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把学生不断的进步提高作为教育的目的,这将彻底颠覆传统的简单地以分数定成败, 以升学作为成功的标准的评价理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需要。

二、可接受性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可接受性原则”,就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学,这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理。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 况 ,这是教学 的基点 ,是学生知 识的生长 点、可接受点。 只有这样教学,才能被学生理解、接受。在一个年级中,一般存在若干个平行班,教师一般都要带两个班,两个班的 学生情况肯定有所差别,有的甚至差别很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准备一套教学方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这个班的教学策略并不一定适合另外一个班级的情况。比如说,两个班的学 生 ,一个班比 较活跃 ,回答问题 积极性很 高 ,而另外一个班则比较安静,不太喜欢回答问题。那么,我们肯定不能运用同一套教学方案应对,遵循可接受原则,在第一个班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问题导向的方式授课,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 我们在第二个班必须尊重学生不太爱发言的 个性 ,可以由教 师主导 ,以问题为 主线 ,着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再比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个性 特点是不 同的 ,有的比较 活跃 ,有的不太 活跃 ,有的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有的不太喜欢回答问题,怎么办? 遵循可接受原则,必须区别对待,又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受到重视,从而激发学习内动力。总之,可接受原则要求我们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多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固守一套模式与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

三、适度原则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适度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容量、速度等要讲究一个合适的标准。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取适度的教学容量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既不能让学生“吃撑”,又不能让学生“吃不饱”,要恰当把握一个合适的度。首先,要把握合适的内容、容量。课堂教学中一节课要传授多少知识,提高哪些能力,升华哪些情感,必须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确定,一方面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实际上,在某些问题上,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我们就不必在这样的问题上下工夫, 有些问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下大力气处理。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课堂上随时变化的情况调整, 不可拘泥于自己的备课教案。其次,要正确把握教学的节奏。现在各地的教学实际中存在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本来应该高中一学年完成的任务,一个学期就突击完了;本来应该高中高中三年完成的教学任务,压缩到两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完成,就跟养殖领域存在的现象一样, 过去我们养猪需要一年的时间, 现在三个月就出栏,都是激素催熟的,这样的猪肉再也吃不出肉味。这样的教学节奏完全违背教学的适度原则,不符合教育教育的规律,更不可能培养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可喜的是,这样的状况已经引起国家教育部分的高度重视。

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第2篇

——2011年12月4日在通辽市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座谈会上的经验交流材料

多年以来,奈曼旗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科教兴旗战略、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教科文卫监督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努力在增强监督实效、推动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取得了较好成绩,有力地推动了全旗教科文卫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现将我单位的基本情况、所做的主要工作和体会等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奈曼旗于1980年12月恢复奈曼旗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并正式设立奈曼旗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会设立之初,下设机构仅有一个综合办公室,1984年3月设立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初称科教文卫工作委员会,1986年3月,才配备工作人员,当时只有工委主任1人,无工作人员;1993年11月配备了副主任1人,2002年5月旗直机关机构改革时更名为教科文卫工作委委员会,2008年3月,奈曼旗人大常委会下设“一办六委”。2011年9月,教科文卫工委增配副主任1人。目前,除一位分管工委的常委会领导外,还有一位副调研员协助分管主任工作,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设“一正两副”,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曾从事过教育、管理等多岗锻炼的干部担任。从整体看,工委人员除年龄适中,其文化知识结构较合理,都能较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逐步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党对人大工作的继续加强,我们坚持从实际出

(二)选准方式,把握工作重点,是做好工委工作的主题。为确保涉及教科文卫工类的法律法规在全旗的有效贯彻实施,旗人大常委会按照法律赋予的职权,把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作为工作重点,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实效。一是围绕教科文卫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情况实施监督。在法律监督方面,我们围绕教科文卫相关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实施情况,突出重点,开展执法检查,依法推进教科文卫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几年来,我们每年都开展1—2个法律法规的检查,重点对《药品管理法》、《劳动合同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食品安全法》以及《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管理条例》,组织人员进行了全面检查,认真写出书面检查报告,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后,工委按照《监督法》的相关规定,对作出的决议、决定跟踪监督,切实推动这些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贯彻实施;我们积极地从党委工作的重点、政府工作的难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等角度提出视察主题,开展视察活动,认真撰写出视察报告,如先后开展了“校安工程”建设情况视察、单病种限价和住院一日清单制度执行情况视察,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每年都选择1至2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深入旗直单位,部分苏木镇、嘎查村及农户家中,开展调研并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写出调研报告,经主任会议把关后向旗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也推动了一些问题的合理解决。二是围绕教科文卫事业发展情况实施监督。教科文卫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事关民生,事关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充分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听取教科文卫部门工作汇报、督办代表建议等监督方式,有针对性地对教科文卫事业发展

善。

几年来,奈曼旗人大常委会没有将自己局限在监督法规定的监督方式之内束足不前,而是在法定的监督方式之内求创新,求实效,以求推动相关工作科学发展。为支持和督促旗人民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实施食品安全法,组织开展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在2011年5月10日,旗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后,2011年6月3日,旗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旗人大常委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督办意见》,列明了旗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监督食品安全法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的时间、督办方式等,推动旗人民政府落实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按照督办意见的要求,2011年6月15日,旗人大常委会召开了第一次食品安全法审议意见督办联席会议,2011年8月31日至9月1日,旗人大常委会组织食品安全法执法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到部分苏木镇对食品安全法执行情况进行了抽查,2011年9月27日拟定第一期督查通报,等。经过人大常委会的有效监督下,食品安全法执行机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一些措施和效果非常明显,如7月份,全市工商行政管理系统2011年食品安全管理现场会在奈曼旗召开,多个省市县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到奈曼旗学习考察;奈曼旗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了为第一批药品安全旗创建单位,等。

(四)保持监督的边疆性、耐久性,是推进机关工作开展的有效办法。近几年,奈曼旗先后连续几年开展了“单病种限价制度”执行情况视察和校安工程视察,2009年首次视察“单病种限

三、几点体会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粗浅体会: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教科文卫监督工作的保障。旗委和旗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领导和支持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在每次开展工作时,都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在先报请常委会分管领导审阅同意后,再报请旗人大常委会及党组批准执行。二是主任会议高度重视,是做好教科文卫监督工作的关键。常委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教科文卫监督工作,每年年初都精选议题和监督内容,列入工作要点,并认真加以实施。同时还注重加强教科文卫工作机构建设,支持和关心机构人员的工作与生活,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讲究监督艺术,是保证监督效果的有效举措。监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力。在实施监督工作中,由于旗人大和旗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难免不一致,所以我们在监督过程中,尽量处理好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关系,尊重政府的职权,体谅政府的难处,在发现问题的同时,主动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努力提高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审议意见的科学性,做到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并使监督取得好的效果。

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第3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建筑构造;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77-03

《建筑构造》是建筑工程专业高职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它也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今后从事施工员、质量员等八大员或将来职业发展为建造师或未来成为项目经理必备知识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该学科既有抽象的理论,也有广泛的工程实践应用。理论部分与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制图、建筑经济、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课程密不可分,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在工程实践中,广泛应用构造原理的知识,且在构造选择与设计上则要综合考虑功能的使用、结构的选型、材料的选用、施工的方法、构配件的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经济、艺术处理等问题。这对建筑工程类高职学生而言是学习的一大障碍,许多学生存在极大的畏难情绪,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进行课程改革,优化提升,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理实一体,从而增强《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

一、高职教育《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一)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时效性滞后。由于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而现有教材内容没有及时更新跟进,大多落后于当前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大大降低所学技术的有效性。比如,我国要节能减排和保护耕地,早已限制实心砖的使用,而采用新型建材,但教科书中的有关实心砖这一方面的篇幅仍然很大。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有的章节为突出理论性、系统性,而不能很好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编写的内容过于庞杂、语言过于抽象,造成生硬难懂,不适合教学,也与工作实践严重脱节。比如工业建筑部分,工程实际中往往采用专业化生产,学生毕业后很少从事工业建筑施工,但内容却占据接近全书的半壁江山,应当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精简。三是建筑构造与建筑其他学科联系不紧密。建筑构造综合性特征明显,不应顾此失彼。比如,计划生育实施后,许多地方已经出现“用工荒”,建筑工人的工资较前已经大大增加,但编制的节点构造仍从节约材料的角度出发,未能充分考虑材料费用与人工费用之间的关系,采取节约材料多耗工的构造方法,经济性较差。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简单,相当部分教师仍然以教科书为蓝本,采用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构造原理的阐释上,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善于将各章节串联,不能很好地结合职场要求,也忽视学科间相互联系,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实训教学手段重视和运用不够。许多建筑类高职院校往往以办学成本为由,不愿增加实训投入,实训教学设备普遍缺乏;教学设计中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教师对实训教学不够重视,往往只将实训教学作为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出发,未能深刻认识到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上综合作用,校企合作、开门办学也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与生产实际对接不紧。

(三)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方式单一。建筑构造考核方式基本上是简单进行课程作业考核和单一的期中期末考试等做法作为考核方式,只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建筑构造原理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不敢采用企业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增强《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路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三对接”的新要求,即“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这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当前,关于高职课改的理论还是比较多的,内容也相对丰腴,在教学实践中,许多高职院校也进行课改探索,其中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课改模式(详见表1),笔者比较赞同,认为对课改有借鉴意义。

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体会到,必须贯彻职业教育“三对接”的精神,应当对《建筑构造》课程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优化提升,通过岗位调研,与企业共同确定课程设计,按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配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反映职业标准,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理实一体,探索一种符合产业特点、适应岗位要求、与就业零距离的有效教学方法,才能增强《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效性,达到教学目的。本课程应当主要采用工地教学、实验室教学、课程设计等方法以及理论课堂讲授要生活化和教学考核综合化,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的构造原理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基本能力。

三、增强《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做法与想法

(一)实训教学多样化

1984年美国人大卫·科尔伯(David Kolb)提出体验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统一的过程,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通过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建筑构造》实训教学恰恰是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最主要的方法,学好本课程必须从工程实践中来,到工程实践中去。实训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训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在整个高职教育模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结合工程实践以及实训教学的做法和想法叙述如下:

1.工地参观教学法

工地教学能充分展示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实现零距离接触工程实际。“处处留心皆学问”,工地上可讲解知识内容多,且与理论结合紧密,不但有利于学生感性认知,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建筑构造原理,特别是现场施工或管理人员的亲口所述,更能让学生早日认知到从事建筑行业的艰辛,真切体验到培养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的重要性。笔者共安排3个工地进行参观教学,一是城市综合体的地基施工阶段,主要了解基础构造原理、构造形式、基坑防护、构造做法以及防水、防潮做法;二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主体施工阶段,主要参观楼板、梁柱、墙体、楼梯、门窗构造连接、构造做法以及钢筋工程;三是办公楼的验收,主要参观装修构造以及验收程序、要点、标准。通过这3个项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硬难懂的构造原理,基本弄懂建筑大部分细部构造的做法和施工过程,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实验室教学法

工地教学虽然效果显著,但由于耗时多,办学成本高,交通、场地限制大,学生安全工作压力大等问题,因此仅仅依靠工地进行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现场体验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建筑构造实验室。将梁柱钢筋制作与连接、门窗的安装、楼梯的构造、各种墙体的细部构造、楼面屋面的构造层次等像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室那样制成实物或实物模型,陈列出来,或进行仿真模拟,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办学成本,克服工地教学中的不利因素,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广受学生欢迎,应当大量广泛使用。

3.实训周教学法

要深入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与构造方法,往往不是学出来,而是练出来的,必须进行大量练习与实训。笔者采取章节习题和安排集中一周实训相结合的办法,保证充足的实训量。确保每章节授课后学生能绘制一两道构造详图,比如,讲完基础构造后要求学生做一道地下室防水构造图,让学生明白地下防水的重要性和构造的复杂性。而在实训周中,安排紧凑,布置6道细部构造详图:①绘制基础的埋深、并表示防潮层的位置和构造做法;②勒脚及散水的做法;③外墙墙身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的位置;④绘图说明斜屋面(含防水层和保温层)的做法;⑤柔性保温上人屋面的构造层次、并注明材料做法;⑥外墙剖面图。同时为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绘制一栋4层39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的乡村小住宅的各层平面、立面图、剖面图。

通过大量的实训,使学生基本掌握构造做法也加深理解构造原理。

(二)理论教学生活化

源于实践的理论,并不仅仅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对实践活动、实践经验和实践成果的理性引导,防止盲目的实践。实行课程改革,不是消弱或取消理论教学,而是对理论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不但要注意章节间知识串联、学科间知识联系,把理论教学讲得更透彻明了。理论教学生活化,就是理论教学必须与工程实践、实际生活高度结合,实现理论接地气问题。比如,本文作者在讲授楼梯构造时,就采用一块钢筋混凝土平板平放时为楼板,其受力主要受拉;竖放时为剪力墙,其受力主要受压;斜放时为楼梯板,其受力既受拉也受压。这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方法,放置不同导致功能不同,因此,内部的构造也有所不同,职场也是这样,同样一个人学完建筑有关知识、技能后,平放时成为施工员,竖放时成为建筑业企业家,斜放时成为工程管理人员或项目经理,位置不同导致工作内容不同。

(三)教学考核综合化

对于《建筑构造》这门课程,仅依据期中、期末卷面成绩并不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运用建筑构造原理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推行教学考核的综合化,通过项目考评、报告考评、过程考评、成果考评、知识考评等,加大中介性评价,实现形成性评价和中介性评价相结合,将静态教学评价变为动态评价;变学生被动应对考试为主动参与考核,将结果式考核变为分阶段分层次的过程考核。因此,有必要参照学生平时的课堂发言、讨论表现、习题作业、实训实验情况、模拟操作情况、参观报告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设计成1234形式,即学期教学评价=小组互评10% +过程评价20% + 动手操作成果评价30%+知识评价40%的模式进行,卷面考试的内容以注册类考试原题和工程实际应用为主,力求客观、全面、多方面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动手操作、情感态度、学习成绩。

本文对当前建筑构造教学过程的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运用体验式教学原理对传统的《建筑构造》的实训教学、理论教学、教学评价等3个方面进行改进优化,采取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增强《建筑构造》教学实效性且在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董茜,张威琪.《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教学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2]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09.

改进科学实验,增强演示实效 第4篇

1. 巧设实验方法, 增加实验趣味性

“研究空气的成分”为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方法是把蜡烛固定在一块玻璃片上, 放进有水的水槽中, 点燃蜡烛, 然后用去掉底的饮料瓶罩上, 再立即盖上瓶盖拧紧。这时, 饮料瓶内的水会慢慢上升。当做完这个实验反馈交流时, 有一个学生说:水槽内的水面下降, 才使饮料瓶内的水面看起来高了。这种看法虽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不全面。如何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实验有更正确深刻的认识呢?我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作了一些调整。

取一个平底的蒸发皿, 中间固定一支蜡烛, 在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的水, 点燃蜡烛, 然后把一个烧杯罩在蜡烛上, 这时, 蒸发皿中的水“吱”的一声被全被吸到了烧杯中,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吸引住了:为什么水会被吸到烧杯里去?水吸进去跟蜡烛燃烧有关系吗?……一连串的问题, 伴随着有趣的实验现象而产生, 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就从这里开始了。

2. 重组实验材料, 增强实验效果

“毛细现象”为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的一个教学内容, 教材提供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为:烧杯中放进半杯红水, 把纸巾 (或棉布条) 的一端浸到红水中, 红水会沿着纸巾往上爬。我认为, 这样的实验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一:纸巾的一端浸到红水中, 红水往上爬的速度很快 (仅有1—2秒钟的时间) , 部分观察不仔细的同学来不及看清楚这个过程。演示完这个实验, 我向学生提问:“红水为什么会往上爬?”有一个学生这样答:“因为老师把纸巾条浸到红水中后又往上拉一些, 所以, 水面上这一截纸巾也被红水沾湿了。”因为纸巾产生毛细现象的速度太快, 有的同学根本没看清楚, 才会造成这样的错觉, 而常规手段也无法调控红水往上爬的速度。其二:在探究能产生毛细现象的材料的特点时, 学生一般不易发现纸巾上的小孔。因为这些小孔很小, 肉眼几乎看不清楚, 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我查看了本学期三 (4) 班这一课的分组实验记录, 11小组同学只有1小组同学认为产生毛细现象跟材料上的小孔有关。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作了重组和调整,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用三块2.5×10厘米的玻璃片 (如果没有这种规格的玻璃片, 也可以用载玻片代替) , 其中两块用一个橡皮筋圈捆绑在一起, 捆绑的方法是先把一条橡皮筋放在两块玻璃中间 (距离一端0.5厘米) , 然后把两块玻璃绕紧, 不让其松开。

在进行演示实验时, 先把一块玻璃放到装有红水的蒸发皿中 (红水高度2厘米) , 让学生观察红水会不会往上爬;然后把绕有橡皮筋的两块玻璃放到装有红水的蒸发皿中 (有橡皮筋的一端向下) , 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由于两块玻璃之间有空隙, 而且空隙是下面大上面小, 红水会沿着缝隙慢慢往上爬 (持续时间5—10秒) , 甚至会一直爬到玻璃片的顶端。

这种实验方法材料易得, 操作简单。同传统的实验方法相比, 有两个优势。其一, 红水在两块玻璃片之间的缝隙往上爬的速度比较慢, 玻璃又是透明的, 学生容易看清楚这个过程。其二, 红水不会沿着一块玻璃往上爬, 而能沿着两块玻璃之间的缝隙往上爬, 学生易于将这两个实验现象作对比, 从而找到产生毛细现象的原因——两块玻璃之间有空隙, 水能沿着物体间的空隙往上爬。

3. 自制实验仪器, 放大实验现象

“热胀冷缩”为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个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仪器是一个铜球和一个中间有孔的铁片, 实验过程是先把铜球穿过铁片中的圆孔, 铜球可以穿过去, 接下来把铜球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 再把铜球放到铁片中间的圆孔中, 铜球就穿不过去, 以此证明铜受热后会膨胀。

采用这样的实验方法, 铜球加热需要10—15分钟, 这对于一节课宝贵的40分钟来说已经相当漫长, 学生在等待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可能会分散注意力, 更为重要的是, 铜球到底膨胀了多少?是一下子膨胀的, 还是慢慢膨胀的?学生无法体验到这个过程。针对这种情况, 我自制了一套实验仪器。

这个仪器的底座为一块铁板, 左右各有一个支架, 右边的支架上固定一个刻度盘和一根指针, 两个支架中间是一根铜棒, 铜棒穿在滑环中间, 一头顶着左边的支架, 一头顶着右边的指针, 当用酒精灯给铜棒加热的时候, 铜棒就会推动指针转动。

这个实验仪器同传统的实验相比较, 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节约实验时间, 可以演示出铜棒的膨胀过程, 可以量化实验结果, 更加有助于学生体验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第5篇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小学品德教材枯燥、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原因,导致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并不是很好。本文从回归生活、角色扮演、知行合一、学生年龄特点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小学品德课程教育的实效性略作探讨。

关键词:品德;小学;生活;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现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我国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是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和道德行为习惯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是由于小学品德课程内容枯燥,不够直观形象,老师和学生不够重视、教学方式方法落后等原因,导致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品德课程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很多学校和教师也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品德课是所谓的“副科”,不需要花大精力去研究,对品德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校都是班主任兼任品德课,上课的随意性也比较大,有时甚至是直接占用品德课上所谓的“主科”。小学也很少有品德教研组,基本上没有品德方面的师资培训,导致品德学科师资力量的薄弱。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我们需要做出改变,需要对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探讨和学习。

二、教学对策

(一)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文章是这样,品德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品德课程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他自己身边的环境,要想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就必须立足其生活的环境,立足其生活的社会。品德课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从而达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根据教材进行简单的说教。联系实际生活进行品德课程的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学生通过乘坐飞机和火车的不同感受来说明交通带给我们的便利,他在生活中确确实实体验了交通对生活的影响。

案例1 在《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一课,课本上是从黑白电视机说起,然后过渡到彩色电视机再到高清晰度电视,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根本就没见过黑白电视机的样子,所以感受不是很深刻。我就引导学生先回忆一下自己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什么样的,现在的电视机又是什么样的,从实际生活出发,很多学生畅所欲言,从普通的彩色电视机到超薄液晶电视机,孩子们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比直接照搬书本效果更好。要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教?W过程中回归生活。

(二)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品德课程内容虽然枯燥,但是也可以上得有滋有味,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情景剧引入品德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课本当中的人物,演绎课本中的故事,体会故事当时的情景。情景剧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性,通过角色扮演、换位思考来实现品德教学的目的。如果仅靠老师单纯的说教,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深入理解课程本身所想表达的价值观。

案例2 在学习《呵护我们的身体》这一课时,学生讨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的合理性,在我的建议下,学生构思了一个小剧本,通过演出很好地诠释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不合理性。在教学《伸出爱的手》一课时,学生从教材中得知残疾人生活的不便,盲人要靠触摸盲点来辨别钱币的面值,聋哑人主要靠手语与人交流,失去双臂的人要靠脚趾来书写。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残疾人的不便,我组织学生扮演一下残疾人,有的学生用一只手臂整理书包,有的学生被蒙住双眼走路,还有的学生假装自己不会说话而去用手势问路,这一系列的角色扮演,使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很多同学也表示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帮助残疾人。角色扮演、换位思考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知行合一、积极实践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主张“在做中学”。实践是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在日常的品德教育之外,还要加强实践活动,抓住一切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最终达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案例3 在教学《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时,在学习相关社会公德的同时,我组织全班学生去学校游戏场捡垃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家就把游戏场周围死角清理得干干净净,在捡垃圾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分工合作,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劳动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作为一名小主人的责任感。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做到知行合一。

(四)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丰富教学方法

小学时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品德课的教学。要合理运用电教平台,运用动画、音像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再慢慢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一定的道德情感。

面对低年级学生,老师要重视游戏的作用,可以带孩子到操场做做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掌握知识,掌握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孩子们也乐意以这种方式进行学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快乐,他们也就在不经意间陶冶了自己的心灵,教育工作者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德是育人的根本,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重视品德课程的教学工作,都要在如何增强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功夫,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小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浅析增强高中体育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第6篇

一、将音乐元素融合到高中体育教学中

这项措施的开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通过自我学习、教学培训来帮助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将音乐更好地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找到适合的音乐与体育动作节奏相吻合;其次,注意学生律感的培养。

二、将健身街舞与高中体育教学的结合

健身街舞的兴起,引起了社会大众的极大关注。实际上,之所以称为健身街舞,是因为它的很多基本动作与健美操有着很大的类似之处。它结合一些健美操基本动作的同时,加上动感音乐的旋律及一些夸张动作的表现,形成了吸引着很多高中生的健身舞蹈。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自学能力强,基本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多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引导。健身街舞能锻炼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多方面的素质,完全符合高中体育的教学目的。但是,健身街舞这项运动要想在高中体育课中出现,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前我们高中体育教师很多不具备一定的健身街舞教学能力。

三、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项目——定向越野

这项运动需要参与者能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去判断所需要采取的行动,所应该掌握的技能,是一项既需要体力又需要智力的运动。但是这项运动由于出现时间较短,运用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较少,并且这项运动与以往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教学,而是组织,所以开展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为了能够丰富高中体育教学的内容,还是应该从以下几点做出尝试:首先,教师应根据所在学校现有的环境与条件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寻找适合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的场所。其次,学校应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定向越野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第三,根据制定的越野内容进行创新型改造,完全没有条件进行的内容可通过其他的方式替换,保证整个项目内容的完整性和可实践性。

四、益智类游戏的教学

此类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丰富体育教学的方向,对教授场所的要求最低,甚至直接在教室内就可以进行。同时该类体育项目资金投入较少,不会给学校带来多大的负担。但这类体育项目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参与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多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参与这类体育运动。实际上,棋类游戏具有非常大的变数,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俨然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考验。

五、增加理论性教学内容,培养专业裁判的基本技能

这里以篮球裁判培养为例。近年来,我国的篮球事业的发展可谓是今非昔比。我国篮球专业裁判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高中体育教学可以从这个方面进行一定的丰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基本都有一定的篮球教学场所,可以认为篮球裁判教学的硬件设施基本可以满足。此外,高中学生中对篮球运动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占有绝大多数,对学生开展篮球项目裁判培训有着一定的兴趣基础。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要增加裁判技能教学,向学生教授各种体育项目运动规则以及裁判判罚标准。

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第7篇

1 要着力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 努力营造和谐的良好氛围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必须注重情感关怀, 从拉近情感距离入手, 从营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谐的相互关系入手, 彻底改变传统的你讲我听、你高我低、你上我下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在平等、真诚、理解的氛围下拉近距离、消除隔阂。一是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才能保证交流沟通的畅通。新世纪新阶段受教育者一般都有着较强的民主意识, 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教育者要善于把握这一特点, 放下架子, 端正态度, 与被教育者平等相待, 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 以从善如流的姿态开展教育, 切实畅通开展教育的沟通渠道。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维护他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热情的鼓励代替严厉的训斥, 以友善的提醒代替冷酷的批评, 以温婉的引导代替求全责备。要主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 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畅所欲言的教育氛围。二是要树立“真诚相待”的思想观念。感情投入会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 为思想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古语曰:“感动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育者要以极大的热忱投入教育, 对受教育者抱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 给予真诚的关爱, 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中遇到的困惑、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要树立“理解万岁”的思想观念。教育者要善于换位思考, 多从教育者的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 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打算, 将心比心地理解他们的冷暖疾苦。

2 要着力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 尽力形成有效的方法手段

新形势下,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一是要创新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当前的形势任务紧密结合, 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用党的创新理论回答人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此外, 还要在素材引用、角度分析、语言运用和思路结构等方面关于推陈出新。做到老话题中有新视角, 老问题中有新讲法, 在出新出彩中让大家觉得听得进去。二是要创新教育的方法。要大胆采用教育对象喜闻乐见、容易接受和乐意参与的方法。要广泛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启发式教育方式, 让教育对象从台下走到台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从配角变为主角, 切实使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主人翁意识得到激发。三是要创新教育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科学技术的前进步伐, 走出一条教育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改革发展之路。

3 要着力在人文关怀上下功夫, 切实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 第8篇

当前,学校体育课的框架式教学内容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进而使学生厌烦,出现消极抵触的不良情绪。影响课的任务的完成。假若根据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需要,合理地将体育游戏穿插在教学中,不仅能够促进师生沟通,还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体育游戏既然有着趣味性,那么它对中小学生就会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地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奋性,而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学习的激情,营造出良好浓厚学习氛围,借此机会来教授课堂内容,定会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同时能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与提高,也可以顺利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体育游戏既有着普通式身体锻炼,又可将体育课的框架式教学内容的技术、战术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进行编排和练习,这不仅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把身体练习和品德培养有机地、和谐地结合起来,正确、有效地发挥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这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健康意义。

竞争性是体育游戏又一特征。体育游戏是由多人参加的,那么就会有比、争的因素在其中,这就会产生竞技争先的现象,吸引参与者,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竞争是人适应社会的一种本能的生存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努力竞争,才会使人发展进步;通过努力竞争,才能使人知耻而后勇。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因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决定其内心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而且他们的这种竞争意识比成年人强烈得多,也就是说在他们身上有着不能忽视的“争强、好胜、冲动”等特质,此种生理特征正是我们应善加利用的,充分地利用好学生们这一生理特征,对提高中小学生顽强拼搏意识有着很大的意义,另外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征也可充分完成课堂内容教授工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加入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的体育游戏,提高学生对授课内容的吸收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的内容,同时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竞争观教育,使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竞争向上的思想。

体育游戏选择的是否合理科学,是直接关系到体育课授课的质量。体育游戏的引用并非是否定其它体育教学内容的作用,而是根据教材的需要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入,它是处在“辅助”与“补充”的位置,恰当、合理的运用体育游戏,并且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课的主教材的教学。选择适合的体育游戏,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进而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掌握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体育游戏有着活泼的形式、其中包涵含丰富的内涵和时刻呈现出引人入胜的竞争因素,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合理插入体育游戏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的有效手段,这是传统化教学不能比拟的。

在体育课上插入体育游戏,应该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有计划地进行,才能真正能做到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对在教学实践中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体育游戏,应该进行总结归纳整理,以便更好地丰富、完善体育游戏素材。体育教学的课堂组织中,游戏教材应用的时机也要恰当,要让学生能够在体育游戏的引导下,进行正确的运动技能学习与身体素质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便于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游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往往是全身心的投入游戏活动,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学生运动锻炼的量和节奏,还要不断更替体育游戏使用频率与方式,以便很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中学生追求新颖、刺激的心理特征,以达到更好的、长期的教学效果。在充分应用体育游戏的同时,还应该注重课的主教材在某些体育教学中的优势,使两者达到有机融合,共同为学校体育服务。

上一篇:组合结构体系下一篇:燕麦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