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表达范文

2024-06-25

旅游表达范文(精选9篇)

旅游表达 第1篇

旅游日语专业一般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日语基础、旅游专业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 能胜任导游、翻译、领队、旅行社管理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导游员的服务质量, 不仅体现在行动上, 在接待日本游客时, 使用得体的语言也非常重要。在为日本游客服务时, 导游员要使用敬语。中日的敬语是有区别的, 汉语的敬语是尊敬语 (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 ;日语中的敬语是日本人在交际活动中根据说话人、听话人、话题人之间的尊卑、优劣、长幼、亲疏等差异和关系, 为表现自己谦逊和有教养, 对他人尊敬或有礼貌而使用的高级礼遇表达形式。可分类为:尊敬语、自谦语、丁宁语、美化语。

一、尊敬语

尊敬语是说话人对话题人或听话人的言行、性质、状态及其所属事物表示恭敬时使用的一种敬语表达。其表敬对象一般为身份地位高者、年龄长者、施恩者、生疏者等上位者。

1.敬称名词 (用以尊敬地称谓听话人或话题人及其所属事物和人物) 。

(1) 人名、职称名称加敬称接尾词组成的敬称形式:

●田中様のお部屋は1029号室です。 (田中先生, 您的房间是1029号房。 )

(2) 由人名加职务名称组成的敬称形式:

●失礼ですが、○○旅行会社の方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对不起, 请问您是○○旅行社的领队吗? )

(3) お (ご) 加人称代名词和敬称接尾词组成的敬称形式:

●お客様全員揃っていますでしょうか。 (随员, 请问人都到齐了吗? )

●お名前と日本での連絡先、電話番号も書き込んでください。 (请填上您的姓名, 以及您在日本的联络地址、电话号码。 )

(4) 人数的敬称形式:

●このツアーは全部18名様ですね。 (一共18位对吗? )

2.尊敬语动词构词对形式。

(1) 专门用作尊敬语的动词 (即不规则动词的敬语动词) 。

あがる、いらっしゃる、おっしゃる、召し上がる、ご覧になる、なさる。

●「春の江南の旅八日間」旅行た団の方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か。 (请问这是“江南之春八日游”旅游团的客人吗? )

●このホテルの隣には大きな公園がございますが、早起きするお客様は、もしご興味がありましたら、ご自分で行ってご覧になってください。 (宾馆的旁边有一个很大的公园, 习惯早起的客人, 如果有兴趣的话, 可以去看看。 )

●道路を渡る際、車は左側から来ますから、必ず「まず左を見てから右を見て」という習慣をつけて、横断なさってください。 (在过马路的时候, 车子是从您的左边方向驶来的, 所以请各位在过马路的时候, 谨记“先看左边, 再看右边”的规则, 确认安全之后横穿马路。

(2) 尊敬语动词构词形式。

(a) お/ご+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になる。●お泊りになる○○ホテルに着きます。

(b) お/ご+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なさる。●お帰りなさる。●ご心配なさる。

(c) お/ご+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くださる。●どうぞここでお待ちください。

(d) お/ご+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です。●ご会計ですか。

3.尊敬语助动词。

(1) れる (接五段动词和サ变动词的未然形下构成尊敬语) 。●本を読まれる。●渡米される。

(2) られる (接一段动词和カ变动词的未然形下构成尊敬语) 。●見つけられる。

(3) でいらっしゃる (接于表示人的名词之后构成尊敬语) 。●山田先生でいらっしゃいます。

4.尊敬语补助动词。

(1) ~て/でくださる (接于动词连用形下构成尊敬语) 。●先生は日本語を教えてくださる。

(2) ~て/でいらっしゃる (接于动词连用形下构成尊敬语) 。●読んでいらっしゃる。

(3) ~て/でご覧くださる (なさる) 。●考えて御覧なさいまして。

5.形容词的尊敬语形式。

一般通过添加敬语接头词お (ご) +形容詞+です"的形式构成。●お美しいです。

6.形容词或副词的尊敬语形式。

一般通过添加敬语接头词“お”或“ご”构成。●ご親切な手紙。●果物がお好きですか。

二、自谦语

自谦语是说话人通过谦卑地表现自己或己方及其所属的行为、性质、状态和事物, 以向听话人表示谦逊或向自己行为的设计对象间接表示敬意的一种敬语表达形式。自谦语表示谦恭的对象一般为身份地位高者、长者、生疏者、客人, 以及祈求恩惠的对象等上位者。主要由以下三种成分构成。

1.谦 称名词 (谦称名词主要用以谦称说话人自己或己方及其所属事物或者人物) 。

●わたくしども、拙文、寸志、愚妻、私、小生、乱筆乱文等。

2.自谦语动词及其动词表达形式。

(1) 专门用作尊敬语的动词 (即不规则动词的敬语动词) 。

●致す、あがる、差し上げる、かしこまる、承知する、伺う、参る、いただく、頂戴する。

(2) 自谦语复合动词。

●念じ申し上げます/思念、想念、暗暗祈祷。●失礼いたす。

(3) 自谦语动词构词形式。

(a) お/ご+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する (いたす) 。●ご案内いたします。

(b) お/ご+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申す。●課長のことをご心配申しております。

(c) お/ご+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申し上げる。●お客様を駅までお見送り申し上げます。

(d) お (ご) +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願う。●お話願います/敬请讲话。

(e) お (ご) +动词连用形 (サ变动词词干) +にあずかる。●ご紹介にあずか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3.自谦语补助动词。

(1) ~て/であげる (接于动词连用形下构成自谦语) 。●新聞を読んであげましょう。

(2) ~でいただく (接动词连用形下构成自谦语) 。●社長をちょっと呼んでいただけませんか。

(3) ~させていただく。●ここで待た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4.自谦语惯用词组。

お目にかかる、お世話になる、ご迷惑をかける、お礼を申し上げます、お力になる。

三、丁宁语

丁宁语一般指“です”、“ます”体。

●まずは時差についてです。 (首先是时差。 )

●今、デパート、娯楽施設、オフィスビルなど立派な建物が立ち並んでいます。 (这里商店、娱乐、写字楼等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

四、美化语

美化语是说话人为了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柔和、优雅、漂亮, 或表示自己身份高雅和富有教养, 而使用的一种美的语言表达形式。导游员使用美化语可以让客人感到温文尔雅。

●お茶、お酒、おなか等。

总之, 敬语是日语中较难掌握的部分之一, 其运用相当复杂, 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导游员应根据说话的对象、交谈, 或介绍的内容和场合, 或话题中提及的人等因素的不同, 灵活、恰当地运用。

摘要:从中国加入WTO的“日语热”到经济危机的“就业难”, 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在与时俱进, “专业+日语”为学生的就业另辟蹊径, 比较典型的专业有旅游日语专业。旅游日语应使用敬语, 导游员要提供敬语服务。日语中的敬语相当复杂, 导游员要正确使用敬语。

关键词:旅游日语,尊敬语,自谦语,丁宁语,美化语

参考文献

[1]许向蒲.旅游日语与敬语服务[J].考试周刊, 2008 (45) .

[2]张胜芳.旅游日语.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09.

[3]陆娟.日语人称主语省略句汉译探究[J].考试周刊, 2009 (20) .

名俗文化和旅游表达范文 第2篇

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对它进行开发是顺应当前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的。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目前广西旅游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探究了解,只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选择科学的开发模式,在保持和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从根本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旅游产业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更以有力的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具有质朴的民间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情趣的乐观性及主题的对外性等特点,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品位高。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瑶、侗、仫佬族、毛南、回、京等12个民族。其中全国90%的壮族人口居分布在广西,2000年末,自治区总人口4723.61万,少数民族人口1089.37万,占全区人口的38%,全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少数民族居住地方大约占百分之六十。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时机发展。

广西民族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人生、信仰、交际、婚恋等习俗。汉族居家选址、安葬先祖讲究“风水”。大瑶山瑶人鸣枪送客迎客,侗族打油茶迎客,苗家有“拦路酒”迎哭嫁和“不落夫家”等独特的传统婚俗,其崇拜灶王与庙神的信仰习俗融合了汉族的礼仪之俗,体现了中华民族融合的一般规律。白裤瑶砍牛的葬俗中则体现了母权制社会“娘亲舅大”的传统遗制。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自古就有丰富的节庆文化。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值得一提的是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广西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美妙的歌声赞美着自己的劳动,用多姿的舞蹈表达着这自己的情感。广西是歌舞的海洋,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和推广,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树立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每年南宁的国际民歌节令广西山歌一次又一次走向了国际舞台,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传唱。这从某种程度上推广了广西的民俗文化,从去年开始,由我国张艺谋等著名导演在阳朔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更是让山水与歌舞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成为广西的又一旅游新亮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努力,广西已逐步拥有较为科学合理的、有强烈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十大旅游精品路线,它们分别是;桂林山水风光游、北海银滩休闲游、南国边关揽胜游、壮乡文化风情游、瑶苗侗乡采风游、前年灵渠寻古游、宁明花山崖画探奇游、金田名胜古迹游、白色小平足迹游以及巴马寿乡探秘游等等。以上表明,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对其的开发利用也已达到一定的程度。

旅游表达 第3篇

关键词:旅游风景区;旅游旅馆;地域性;文化性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节假日制度的改革,外出旅游度假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在全国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旅馆建筑作为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关注。近几年,旅游旅馆的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景区兴起,然而这种兴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目前,我国旅游旅馆的设计都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休闲娱乐或独特生活经历的追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于设计中地域性的缺失。

1 旅游旅馆地域性设计的表达

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建筑的地域性可以概括为: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因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特定关联下,建筑所表现出的共同特性。

从对地域性建筑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地域性建筑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建筑所在地方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等构成的自然因素;②当地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等所构成的文化因素;③当时当地的经济条件、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及装饰工艺等构成的技术因素。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依靠,共同影响与促进地域性建筑的发生及其发展。

1.1 自然因素

旅游旅馆地域特征的体现首先要考虑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特别是位于自然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应遵循保护地方自然环境的这一设计原则,使建筑在形式、材料和色彩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突出环境的自然特征、地域特征,更好地表达建筑与自然的有机关系。

1.2 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指地域环境中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建筑总是和当地的文化联系在一起,通过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将当地的地方文化特质体现于建筑之中,从文化的角度塑造建筑的地方风格。旅游旅馆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方的文化因素,体现文化特色,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旅馆不仅更具有吸引力,而且也能够向旅客提供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化体验。

1.3 技术因素

技术因素是指在地域环境中使地方建筑形式产生的技能、经验、方法和工具的总和,包含建筑的结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技术是建筑的基础和手段,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动力,技术的运用只有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条件以及经济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本质,给予建筑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 焦作旅游风景区旅馆建筑现状

特殊的地质结构和气候条件赋予了焦作独特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形成了五大景区、十大景点。目前已开发建成的景区有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市级风景名胜区。

焦作旅游风景区中的旅馆建筑,大多是一些新增的旅馆建筑。随着焦作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景区内旅馆建筑出现超容量,与环境不协调,建设性的破坏,缺乏地域性、文化性等一系列的问题,使风景区失去了原有的魅力。据笔者调研发现焦作旅游风景区的旅馆建筑设计存在以下的问题:缺乏地域性和文化性;乱搭乱建,与自然景观不能完美融合;新建平屋顶建筑较多;忽视对客房的设计。

3 焦作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研究

如何处理旅馆建筑这个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本论文的主要出发点,我们不仅要考虑焦作风景区自然环境的种种特征,还要考虑其地域的文化特征。

3.1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

旅游旅馆的整体布局除了要考虑建筑所处的场所环境外,还要考虑旅游旅馆的等级、规模以及性质。焦作的风景区多位于山地,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主要表现为建筑对山地地形的适应,整体平面应遵守“因地制宜、自由灵活”的布局原则。

3.2 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

旅游旅馆建筑的造型设计除了要体现建筑的共同规律,还应彰显其自身特点:建筑造型应具有地方文化性;建筑造型应具有时代感和环境意识。

焦作旅游旅馆的建筑造型设计应体现焦作传统地方特色,焦作的民居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焦作民居采用三进院和四进院落,平面呈“日”字形和“目”字形;大都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屋面较平缓,灰瓦覆顶;屋内木结构多为抬梁式七架梁,叉手为卷云纹,上置异形拱。利用焦作民居进行旅游旅馆建筑造型设计,需要设计师对焦作民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提炼出适合旅游旅馆建筑造型创造的设计语汇。

3.3 旅游旅馆建筑室内设计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应充分发挥各个地区、各种文化在当代室内环境中的作用,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展现出来。

3.3.1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意境的表达

地方传统文化对塑造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意境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设计的地域风格设计应有主题,比如焦作的竹、瓷器、太极拳、四大怀药等。通过以上主题突出空间环境的整体气氛,表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所有的设计都围绕主题展开,创造室内空间独特的意境。

3.3.2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家具设计

家具是室内空间环境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家具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影响室内环境的氛围和设计风格。在焦作风景区旅游旅馆的室内设计中,应把家具设计的地域风格作为重点研究的内容,家具设计在风格形态上要体现明清时期家具的特点,在功能和形式上将明清传统家具与现代家具相结合,使家具和整体室内环境气氛相融合。

3.3.3 旅游旅馆室内设计的陈设设计

室内陈设设计对室内空间形象的塑造、气氛的表达、环境的渲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焦作旅游旅馆室内的陈设设计可体现具有焦作当地特色的室内陈设品,如焦作的黑陶、竹制品等。设计师可将这些陈设元素置于室内,突出焦作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特征,营造地域的意境。

4 结 语

风景区的各类旅馆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在充分尊重自然环境,理解地域文化、运用技术手段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设计,达到人工与整体风景环境地协调融合,这才是旅游旅馆设计的成果所在。

参考文献

[1]钱江林.西南山地风景区旅游旅馆建筑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5.

[2]胡卫华.旅游旅馆设计的地域性研究.硕士学论文,南京林业大学,2009.

[3]丛丽.生态旅游住宿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06.

[4]沈树东.论人建筑自然的相容思想——旅游区风景建筑之探讨,硕士论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91.

[5]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硕士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6.

[6]鲍小莉.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设计与旅游、环境的共生[D].华南理工大学,2011.

[7]李金凤.文脉·景观·功能与风景区建筑的形式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06.

作者简介:申喆(1980-),河南焦作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

旅游度假酒店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 第4篇

一、旅游度假酒店设计中要体现地域环境特征

度假酒店的定位在于具备娱乐、餐饮、住宿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型酒店, 其主要服务对象是休闲度假的游客。因此旅游度假酒店的位置大多选择在历史文化名胜景区和自然风景名胜景区, 与设置在城市中心位置的城市酒店并不相同。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场地特征, 旅游度假酒店应该将地域内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在对旅游度假酒店进行设计时, 设计师也应该对场所内的环境特点予以充分的考虑, 从而使场所特征和酒店的功能和外在风貌之间得到协调, 将建筑空间特有的地域性场所体验提供给游客。设计师要将旅游度假酒店打造成为外来游客了解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一个窗口, 使游客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大部分旅游度假酒店都以自然风光为主, 在设计时应该将酒店空间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可以积极利用对景、引景、框景、借景等不同的手法来进行设计, 在酒店空间内要营造出轻松愉悦的休闲氛围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的视觉效果。

例如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 位于我国著名风景区——九寨沟。九寨沟是青藏高原向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形复杂、气候湿润, 区域内的河流、平坝、丘陵、山峦纵横交错,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貌和地理条件, 也孕育了九寨沟神奇的风景。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尽量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 对原有的伐木道进行了积极的利用, 在规划布局上强调整体性、自然性。整个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以藏羌寨作为中心, 酒店中所有的餐厅、会议中心、温泉、客房都由回廊相互连接。酒店建筑群的两侧设置有地水池, 从而保障酒店内的视野开阔、室内外的交通便利。设计者对当地的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将其融合到了酒店设计之中, 积极使用传统建筑的装饰特征、造型元素和传统聚落的空间模型, 整个度假中心呈扇形布局, 在山林之中非常和谐, 建筑物穿插在残缺的树林之中, 并且保留了树林之中的一些大树, 将其安置在玻璃缸内, 起到了很好的借景作用, 同时又对当地的地域环境进行了保护。酒店内的温泉中心的顶部使用了半椭圆形的玻璃球体, 给人一种身在林中的感觉, 使游客获得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内的会议中心则采取了朴素典雅、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 吸收和简化了当地的传统特点, 并将其运用在建筑的色彩和装饰方面, 同时也结合了现代化酒店的性格特征, 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效果。

二、旅游度假酒店设计中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旅游度假的游客不仅希望看到不同的自然风光, 而且也希望能够感受独特的民族和民俗文化, 因此酒店设计也应该积极吸收当地的母体文化, 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的风格特征, 从而使酒店的设计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酒店设计者要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 并对其进行积极的提炼和运用, 通过酒店设计来对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进行诠释, 可以使用以下几种表达手段。

1.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和符号

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和符号, 虽然没有照搬传统, 却能够通过选择强调民族风格、地方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地域符号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用该手段并非要完全遵循传统方式来进行结构和空间的设计, 而是积极运用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的元素, 将其作为地域文化的媒介。在设计时要充分发挥建筑符号的作用, 所谓的建筑符号是地域文化在酒店设计中表达的媒介, 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吸收了传统建筑中的精神实质和艺术特征, 并在建筑的新界面中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地域符号表现出来, 从而使酒店设计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

2.沿用传统地方建筑的结构特征和布局特征

旅游度假酒店要在设计中表达地域文化, 也可以对当地传统建筑中的一些结构特征和布局特征进行沿用, 同时对其进行强化处理。在沿用的过程中注意, 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 可以相应地简化传统地方建筑中一些比较繁琐的装饰, 包括简化处理室内装饰和建筑装饰。这种设计手法的目的在于将结构的地域特色凸显出来, 从而使体块和结构做到神似。西藏拉萨的瑞吉度假酒店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豪华酒店之一, 其坐落在西藏的首府拉萨。在进行酒店设计时, 设计师从西藏特有的建筑——色拉寺中得到了设计灵感, 将藏族文化的风格元素融入到了室内颜色、酒店内部的藏式柱式、酒店入口的煨桑火炉等方面, 从而将现代建筑元素和藏族的传统建筑元素融为一体, 打造出一种别致的设计效果。坐落在云南丽江的丽江悦榕酒店在设计中力求体现纳西族民族文化特征, 因此在室内和建筑主体的设计中都使用了大量的纳西族的室内特征和建筑风格, 从而对纳西族这种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形式进行了强调。为了达到形神兼似的目的, 在设计时设计师舍弃了一些地方建筑的细节, 突出了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的元素, 从而取得了较好的设计效果。

3.重新组合、解构和演绎地域特征

在当地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旅游度假酒店也可以在设计中运用类似于后现代的设计手法, 并非对传统的符号和结构进行照搬, 而是对其进行创新和重新设计, 从而得到一种别具一格的设计效果。旅游度假酒店设计中, 积极运用和表达地域文化并非要将酒店设计成为假古董, 酒店应该在对传统建筑形式进行利用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创新, 使其与现代酒店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

例如唐华酒店在保持唐风的基础上, 简化了一部分古建筑的形式, 同时结合现代建筑的结构与功能, 使用了现代的茶色玻璃和铝合金门窗, 同时又是用唐风的划分方式来对墙面进行划分, 在大部分建筑都没有使用斗拱的基础上, 在主轴线建筑上安排了斗拱, 在简化建筑形式的同时达到了神似的效果。

日本的云上酒店别馆是日本一家非常著名的旅游度假酒店, 其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当地传统茶道中的茶瓶和客房。当地传统街道上开设有很多沿路茶亭, 主要供来往行人休息, 并为其提供免费的茶水。云上酒店别馆将当地的集市和酒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向当地农户开放了酒店的中庭, 以供其贩卖蔬果和特产。游客也可以在酒店中与当地的农夫和小贩进行直接接触并购买旅游产品。该酒店内的15间客房的外立面均使用茅草作为主要材料, 但是茅草内部却使用了钢架来进行支撑, 将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该酒店内也使用了很多木材来作为支撑结构和室内界面, 营造出一种朴素、清新、传统的设计美感。

三、旅游度假酒店设计中可以积极运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

当地传统建筑材料本身就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旅游度假酒店的设计也可以通过使用有当地传统的建筑材料来体现独特的文化特色。每一个地区由于历史背景、地貌、气候、民俗习惯、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不同, 往往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经过人们长期的实践, 传统的建筑材料往往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达到和谐的效果。甚至这些传统建筑材料的肌理、色彩和质感本身就是传统地域文化和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现代加工工艺对传统的地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 能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体验, 营造出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环境。与此同时, 在酒店设计中运用这些传统建筑材料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些传统建筑材料不仅价格低廉, 而且运输便利, 能够方便地就地取材, 避免现代的钢筋水泥破坏当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和谐性。

十字水生态度假村位于广东省龙门县, 当地是我国一个客家聚居县。客家传统民居往往使用竹子、青黄瓦和夯土墙作为建筑材料, 而且当地的昆山盛产毛竹。十字水生态度假村运用现代防腐技术, 对毛竹进行处理之后将其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使整个酒店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游客入住酒店之后, 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当地的客家文化, 满足游客对不同的地域风情和民俗风貌进行了解和探究的心理需要, 获得了良好的设计效果。

四、结语

旅游表达 第5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旅游,景观,表达,运用

一、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

地域性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以下三个主要因素:

(一) 地理环境因素。

中国南北的文化差异很大, 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是淮河, 桐柏山脉, 大别山脉, 秦岭。南北环境的差异也形成了小麦与水稻带来的饮食差异。就民居建筑而言, 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 各地民居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福建永定客家的土楼, 陕西等黄土地区的窑洞, 保存完好的平遥、丽江古城, 都具有当地文化的特色。各区域的人民以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智慧才能, 共同创造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相应的独特文化。

(二) 历史遗存因素。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地域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历史遗风、先辈祖训及生活方式等, 标志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区域的繁荣, 展示着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记载民族时代变迁的历史,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承载不同的社会使命, 构成人类文明。

(三) 民俗风情因素。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孕育了不同特质的民俗风情习惯, 形成诸如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中州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湖湘文化、蜀文化、巴文化、徽文化、赣文化、闽文化……不同的地域, 不同的民俗可多种角度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 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

(一) 旅游产品单一, 同质化现象严重。

一是缺乏统筹规划思想。大都以乡村游览、乡村农耕或运动项目、餐饮服务等为主, 在一定区域内, 除了旅游服务机构名称不同外, 所提供的模式和产品几乎一样。导致乡村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情况严重, 整体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二是乡村旅游经营者的盲目投资和开发。随众心理和过分看重眼前利益, 导致旅游内容、旅游模式和服务方面趋雷同, 旅游环境缺乏特色。

(二) 产品开发零碎, 缺乏挖掘深度。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 东凑西搬似是而非的现象较为严重, 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等深层次开发方面还做得不够, 主要旅游活动还停留在以农家乐为主的吃农家饭、住农家房等层面, 深度挖掘不够。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大同小异, 缺乏吸引力。

(三) 游客分布不均衡, 经营周期短。

对大部分游客而言, 乡村旅游的选择在目标上仅仅是一种退而求次或是一时兴起的对象;在时段上, 游客往往选择周末时间或者法定假日时段的某一两天;在游客源地性上, 绝大部分游客来自于某个乡村旅游地的周边区域, 游览时间一般只有1耀2天, 形成游客分布不均衡情形, 严重影响乡村旅游收益。

(四) 服务设施不完善, 缺乏乡土特色。

乡村旅游餐饮卫生状况和服务质量差别较大;标识牌、垃圾箱、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本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必要的污水处理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等。盲目追求路成网、树成行的标准化建设模式, 特色的乡村建筑被红砖到顶、白瓷砖贴墙的建筑替代, 河道和村内排水沟被做成混凝土护坡, 民族特色的祭祀活动正在逐渐消失, 乡村城市化问题突出。

三、地域文化元素的表达方法

(一) 强化观感美元素的原真性。

观感美需从感官与身心两方面把握, 包括地域文化的形态美、色彩美、工艺美等。其一, 保护和重塑地域文化, 强化其原真性和完整性, 对传统建筑景观风貌, 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元素等物质景观的形、色等视觉元素加以保护;其二, 对目前受损和不复存在的, 根据其文化与旅游发展需求的特点, 在颜色、风格、体型、结构、材质、装饰等元素上仿真性的重塑和修复其拥有的历史面目。

(二) 弘扬时代美元素的本土性。

弘扬精神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现实指导意义, 就是把老百姓长期生产生活中所坚持的思想理念, 去伪存真, 按照本土化特色旅游发展的要求, 贯穿于乡村旅游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 尤其是乡村旅游景观项目的设计和景观功能布局上。

(三) 融合意境美元素的情感性。

以现代科技和传统行为方式相结合, 对地域民俗文化资源和传承载体进行整合与培育。针对游客参与当地文化互动式的乡村旅游体验经历, 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非物质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 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 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 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回头率。

四、信阳郝堂村乡村旅游景观表达实例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 大部分以农家乐、森林旅游、山地运动和乡村农家美食等等作为主打内容。乡村旅游景观也正从过去“千篇一律”的极端走向“千奇百怪”的另一个极端, 从“小桥流水人家”走向“宏构巨筑”。唯独缺乏当下属于民族、时代的乡村风格。河南信阳郝堂村结合区域内的优势文化, 提炼特色人文历史文化因素, 结合当地农林特色, 建成独树一帜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

郝堂村位于信阳市平桥区东20公里处, 是一个景色十分秀丽的古老小山村, 面积约16平方公里, 以茶叶和板栗种植为主, 属于绿色生态型的古典古味村落风光。郝堂村经营有古茶园、农家乐、茶社、客栈等, 形成“一房一景、一宅一色、一户一品”的典型豫南民居风情。2013年, 郝堂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 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一) “小桥、流水、人家”——乡村旅游空间形态文化元素表达。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郝堂村, 在建设时充分尊重村落建筑与自然生态和谐这一规律。郝堂村的环境模式, 四周青山环抱, 树木葱郁;村内小桥流水、步行石坎;有山有水, 形成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的完整, 山环水抱, “藏风聚气”。有游人进入郝堂绕村转一个整圈后, 曾有趣名曰:“山穷水尽已无路, 拐回仍是郝堂村。”称郝堂为“世外桃源”。郝堂这种格局是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福地, 群山环绕中的盆地, 不仅可以抵御恶劣的气候, 提供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 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还能增强人们的安全感和领域感。

村落空间布局体现生产生活理念和村落景观形态文化, 郝堂村以“古韵”为意象, 分别突显“天然、古朴、静谧、闲适”的旅游空间文化形态, 形成旅游村落空间布局意境。郝堂村在建设中不仅考虑房屋和院落本身, 还把周围环境与房屋建设有机结合, 古老的磨盘、重装的水车、废弃的猪槽都成为设计元素, 具备豫南特点的狗头门楼、青砖布瓦, 精心修葺的土坯房等, 保留村落的原始风貌, 还原农村本色, 保护乡村原有的文脉。整个村庄像一座有品味的花园, 透着一股不俗的田园气质:静谧、古朴、天然、闲适。

(二) “山深人不觉, 村在画中居”———乡村旅游建筑文化元素表达。

在野花和溪水的簇拥下, 绕过大片大片“接天莲叶”, 郝堂村的品貌便渐次映入眼帘:依水的小桥, 如盖的大树, 轻掩的柴扉, 狗头门楼、清水墙、小布瓦构筑的豫南民居, 精心修葺的土坯房, 还有新小学、新礼堂、文化广场、养老中心……让人仿佛回到记忆中的故园。

这个画家画出的村子, 原本并不美丽。郝堂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 曾经和中部众多的村庄一样, 闭塞、贫穷, “小河都被垃圾塞满了”。画家孙君, 从外乡来, 10年前开始给农民“画房子”。他的工作室里, 画满了建筑草图。村民看了“画家画出的房子”以后, 觉得自己的家真的很美, 就加入到了村子改造。村子改造时, 无论是画房子的人, 还是动手造房子的人, 都特别注意了对美的发现与保留, 没有一味用新代替旧。千百年形成的村落布局, 凝固了历史沧桑和邻里关系;石砌矮墙, 草搭长亭, 体现着村庄的肌理;雨水冲刷, 让砖石变得温润, 留下了时间的痕迹。村庄最细微的美, 都受到了尊重。

1、建筑布局与结构。

郝堂村规划设计坚持建筑的外部结构形态决定建筑景观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内涵。根据村庄原有的格局, 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两块”的总体布局。“一心”以文化娱乐设施为中心的活动空间;“一轴”以横向一条河流为新村景观发展轴;“两块”分出两个居住主团。村内有2号院的茶艺表演, 3号院的皮影戏, 乡村大舞台的综合演出, 农民手工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廊桥的大鼓书等作为民俗演艺的典型场所。三条踩街路线上揽阔特色街区, 3个特色土坯房院落, 狗头门楼、清水墙、独木步桥、草棚长廊、木雕花架、民居门前的建筑小品, 入口景观———“郝堂入村标示”碉式建筑形成内外兼顾的文化体验区, 这些标志性建筑景观, 具有旅游与地方文化保护的双重功能。

2、建筑装饰及色彩基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就是郝堂的景色。依托现有山水脉络, 郝堂村呈现给人更多的是黑、灰、白的颜色。淡雅的色彩和古朴的传统建筑装饰元素雕刻构图精美, 想象奇特, 手法细腻, 建筑门窗装饰以吉祥图案元素为主, 其中农家院落门前的石墩, 瓦罐, 抱鼓石, 水槽, 石磨等, 都在不经意间成了独具匠心的装饰, 独具, 兼具装饰和实用的功能, 充分体现了郝堂人在建筑装饰艺术上的创造性。新建的商品一条街, 建筑色彩保持“古色”、“生态”协调为基准, 主要形成灰色、白色、原木色的基调, 其中原木色主要是建筑装饰的点缀色。

(三) “青山碧如黛, 风水助其祥”———乡村旅游山水文化元素的表达。

由于传统乡村的种植业、畜牧业或渔业等生产方式, 人类对自然景观格局的利用和改造影响, 很难将纯自然景观从乡村文化景观中剥离出来。郝堂村却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 在自然生态的孕育中, 将山水文化赋予较高的审美文化元素, 贯穿于乡村旅游景观。

郝堂村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没有砍掉一棵树, 没有挖掉一座山, 没有填垫一口塘。”村庄因地、就势、依山, 进行修复式建设, 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秀美乡村。

1、山脉景观:

郝堂村地理环境四面青山环绕, 周边高山丘陵森林茂密, 松杉栎林碧绿遮天, 灌木草丛覆盖整个山头, 山沟竹林花草自然美化了山间小道, 板栗, 菜叶绿满山坡。最为奇特的是, 山的景观随着气候的转换, 美感也出现不同的神采与风姿。难怪村里人说, 郝堂很好找, 春天跟着映山红和紫云英走, 夏天找荷花, 秋天遍地野菊带路, 冬天最醒目的是那些百年的老树……

2、河道景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水被看作“财源”的象征, “水环流则气脉凝聚”, 在郝堂村水经过人工的补充, 成为村庄的形胜之地。郝堂的水资源主要源于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 这条河流从村中绕过, 河水面宽有20耀100米。

河道驳岸景观的营建方法:采用了虚实相间的处理, 在具体应用过程中, 注意到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 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 如根据蒲草和芭蕉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 这些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 变化丰富, 与其他景观又形成对比。

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式: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郝堂村将荷花作主要景点, 依据上天赐予独特优势, 山清水秀, 年降雨量一千毫米, 空气湿润, 形成一副鹅鸭穿塘游, 白鹭荷上飞, 蜻蜓立荷尖, 蛙呜荷叶面天然的生态图景, 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了起来。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郝堂村民给河流筑成一节一节的小水库, 又围出诸多连片的小池塘。主要以休闲漫步为主, 休闲游道与绿地、小游园等空间相互交叉贯穿, 产生多变的景观空间, 丰富了休闲审美的多样性。

河道设施景观建设:河道景观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包括桥梁、坐凳、垃圾箱、标识系统等, 它们在发挥自身基本功能的前提下, 体现着一定的景观价值。比如郝堂的风雨桥, 不仅具有交通功能, 同时也是重要的景观观赏点, 站在桥上可以俯瞰水面的纵向景观及河道两岸的景观, 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 其造型也丰富了河道的水面景观。

五、小结

乡村旅游景观是乡村旅游文化的载体, 乡村旅游规划中不仅要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 还应注重地方文化元素在旅游景观中的表达, 通过乡村旅游文化景观的发展, 将这种民俗风情介绍到客源地, 相互的传播影响吸收, 有效地消除传统文化本身的局限性, 使传统艺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得到有力传承。这不仅是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更是旅游文化环境营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 2004.

[2]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 2014.3.

旅游表达 第6篇

1 旅游纪念品概况

现代旅游的性质是一项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 涉及经济和政治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在设计和生产旅游纪念品时, 重要的是深深挖掘特色文化, 以文化背景为依托, 设计出独具特色的纪念品。旅游纪念品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 又能够展现当地文化精髓与根基。开发创造适应游客需要的旅游商品, 不仅能反映旅游区自然与文化特色, 而且制作精巧的旅游纪念品, 有着较高审美价值, 对活跃旅游商品市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塑造旅游景点的良好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旅游纪念品应该传达出旅游地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历史传统、风俗民情等, 其本质是地域性和文化性[1]。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抓住历史文化资源, 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进行整合与提取, 进而与现代化产品巧妙地结合。本文所研究的旅游纪念品包含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购买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一切物品。这些物品可以代表一地的文化核心, 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 甚至成为象征[2]。

2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 实质上是一种文化设计。旅游产品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精神在艺术形态中体现的过程, 它是经过设计师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后所创造的精神形态, 绝不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积和移植[3]。旅游纪念品作为承载特定功能和意义的商品, 与地域文化内涵紧密联系, 须切实把握好人、设计、文化三者之间紧密相关的联系。将地域性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去, 这样不仅在于产品设计创新点的提高, 更应发扬与继承我国各地区地域性特色文化。

设计的地域性是指设计吸收当地的地域风情、民族文化以及人们的审美意识。地域性特色文化在各自地区代代相传, 是当地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将地域性特色文化中的元素提取出来, 加以整合与加工, 然后运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 从而使产品能够体现出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在现代设计中, 地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逐渐成为表达不同地域的历史背景、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情感意识等内容的常见途径。文化从传统中来, 在实践中发展, 在地域历史中得以提炼和升华。纵观设计史上任何一次设计风潮, 任何一种设计风格, 以及任何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 无一不是传统文化做基奠, 在地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加以升华和革新的。

设计是有生命力的, 只有深刻理解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 利用现代设计法则和形式规律, 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内容生动、充分地展现传达出来, 才能凸显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化[4]。

3 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传承性

从社会实践角度看, 文化传承创新, 就是在承继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从事社会实践, 并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新鲜经验的过程[5]。文化传承体现在社会文化的个体化和个人文化的社会化。旅游纪念品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一方面其附带的文化内涵会渗入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设计师自身将对特定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旅游纪念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传承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直接的交流, 而是通过产品的具体形态来实现。传承过程表现为设计师通过产品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和积淀, 使用者接受信息并解读其中的意蕴, 并吸收和内化为使用者的知识体系。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传承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具有时空的连续性。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文化传承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旅游纪念品设计继承的文化内涵是原有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传承的是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代表性的既有文化的一部分。功能作为任何产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基本特性, 文化传承功能也应该成为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核心概念。功能概念本身是多层次的, 可以划分为实用的、认知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对于旅游纪念品来说, 实用功能显得略微次要一些, 更重要的是它的另两种的功能:认知和审美。认知和审美的过程就会发生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旅游纪念品的认知功能即利用一定的形体、色彩或材料质地, 发挥着传达信息的符号作用, 来表征某种含义。这种传达方式可以是图像的、指示的或者象征的, 使人们在形象的直观中获得某种意义的领悟和价值的体验。

4 旅游纪念品设计的符号表达

4.1 产品设计中的符号

从产品造型的语义学角度来看, 旅游纪念品造型要发挥符号作用, 便要使这种语言能为人们所理解。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产物, 所以在运用造型语言时要顾及到文化背景和消费者对象存在的差异性;审美意象应具有兼容性, 使其适应于不同的个性、气质和品位, 从而在艺术表现力上产生一定的模糊度, 以取得更大的环境适应性。设计过程中除了要体现旅游地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特点, 还要体现一定的价值取向, 开发可迎合不同消费者, 不同的文化层次和审美层次需求的纪念品, 拓宽消费市场;形象的鲜明性是造旅游纪念品应尽可能具有时代感, 适应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变革。

符号承载着各种信息的交流活动, 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思维的载体[6]。设计师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表现形式看作符号, 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提炼与升华, 实现产品与元素的完美融合。

产品的设计符号作为一种表征符号, 具有认知和传达产品语义的双重功能。旅游纪念品要成功地向使用者传达产品的基本信息和文化价值, 可以把旅游纪念品设计符号看作是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设计符号的能指, 另一部分是设计符号的所指。“能指”是指符号客观存在的载体, 是符号的可表现面;“所指”是与用户认知与理解相关的抽象层面, 是符号所表达的内容。旅游纪念品设计符号的“所指”内容就是指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价值。所以“能指”和“所指”共同组成了旅游纪念品设计语言的双面体。旅游纪念品设计所用的这些符号存在通过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触觉、视觉被使用者所接收和感知并形成一系列对应的反馈。设计师通过这些符号来完成设计表达, 从而实现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可用性与文化性。

4.2 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文化符号表达

旅游纪念品设计在实现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文化符号的表达来实现。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形象和感知形象这两个符号系统将交替起作用。设计形象是设计师通过特定符号语言表达旅游纪念品的内涵, 感知形象是旅游者对产品的感知结果, 感知形象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旅游纪念品的符号表达。

旅游纪念品形象的确立和表达本身就是提取地方文脉符号, 并通过产品符号的编译形成传达给受众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因此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要强调深入挖掘地方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民俗资源和文化资源等要素的独特性, 并提炼形成旅游纪念品的核心要素, 通过产品设计的途径, 使旅游纪念品更能代表地方特色、更有独特性, 更符合旅游者感知期望, 最终达到市场繁荣和文化传承的结果[7]。

5 结语

旅游纪念品设计蕴藏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民族气息, 又能够展现当地文化精髓与根基。旅游纪念品设计既要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又能要与时俱进的跟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时代。通过提高产品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提升产品价值, 从而创造更高的产品附加值。旅游纪念品不仅追求产品的使用功能, 更是追求产品的精神功能, 地域性特色文化在产品中的渗透也越来越明显, 地域性特色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运用将被发扬与传承下去。

摘要:本文以旅游纪念品设计为出发点, 分析了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地域文化内涵, 提出旅游纪念品设计是文化设计, 旅游纪念品设计可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并可用特定的文化符号进行表达。最终开拓现代工业设计的文化品质和创意思维, 赋予现代工业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使地域文化特性得以传承。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黄虹.广州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文化定位初探[J].装饰, 2008, 1:129

[2]李滨.对提高旅游纪念品文化品位的探讨[J].商业研究, 2001, 6:180

[3]金国胜.论公共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差异性[J].新美术, 2012, 3:95

[4]翟竞, 晏红.地域文化在现代商业会展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时代, 2012, 21:143

[5]迟成勇.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1:10

[6]张丽.产品设计符号形态的构成与特点[J].包装工程, 2009, 1:166

旅游表达 第7篇

在语言表达上, 景介宣传册应当准确、通俗, 利于不同阶层、背景的读者理解和欣赏。然而, 由于语言隔阂和文化差异, “不同语言的读者长期在各自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熏陶下, 养成了一种固有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 这种心理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制约着他们对语言刺激的注意和使用语言的方式, 也造就了各自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和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 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写作风格和美学标准。” (贾文波, 2004:106) 就中英两种语言而言, 英语宣传册一般风格简约、结构严谨, “行文用字简洁明了, 表达直观通俗, 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实用性, ” (贾文波, 2004:109) 因而少各式俚语及造成误解、阻碍交流的生涩之词, 并常用“第二人称的形式 (YOU-FORM) , 娓娓道来的语气与读者直面交流, 满足人们的心理自尊, 唤起读者积极的心理感应。” (贾文波, 2004:131) 相反, 汉语宣传册喜用四字成语、修辞意象, 讲究虚实结合、声情并茂、意境烘托、诗情画意。因此在景介宣传册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就要注意到中英双语间的差异, “不仅仅满足于让一般接受者 (读者) 能理解信息, 而是让每位读者都不至于产生误解。” (Nida, 1982:1)

过去的数十年间, 许多专家学者运用相关翻译理论, 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宣传材料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研究, 有些还提出了适时可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如动态对等理论 (Nida&Taber, 1969) , 讲究旅游宣传册翻译在传递信息 (message) 与文体风格 (style) 上的对等, 而不管信息内容所采用的语言形式 (linguistic form) 如何, 译者也当“以读者为中心, 以影响读者的行动为目的, 使读者全然不知正在阅读译作 (Nord, 2001:52) ”。这类翻译思想与强调意译、强调翻译效果的交际翻译 (Newmark, 1998) 一起, 构成了旅游宣传册翻译的指导方法之一。至于旅游宣传册翻译的具体策略, 不外乎选词用字 (diction) 、增译 (amplification) 、省译 (omission) 、词性转换 (conversion) 、重复 (repetition) 、词序调整 (inversion) 、反译法 (negation) 、拆译法 (division) 等等 (贾文波, 2004:134) 。同时, 一些论文也已将功能对等、跨文化交际、接受美学等理论运用于当地特色景点翻译中。

本文以景介宣传册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为契机, 试图建立起将语体的表情功能和美学价值作为传递源语作者意图、评判旅游外宣翻译质量、进而重塑旅游景点形象的标准和中心, 并以中英文表情的认知偏好分析探求适合旅游宣传册的翻译策略。

1 旅游宣传册的表达力及其认知工具

1.1 旅游宣传册的表达力

表达力或称表情性 (expressivity) , 是人类交流的一个方面, 即用外部行为 (主要是用言语表达) 来抒发心绪、表达思想、做出评价、展现个性, 以达到情感交流、价值判断等目的。在语言使用中, 表情性以“影响” (Ochs&Schieelin, 1989) 为特征, 表达“主观”的、以“我”为中心的情感或态度。表情性最初与布勒的表情功能有关。在布勒1933年的著作中, 提到了语言的三种功能, 即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 、表情功能 (expressive function) 和感染功能 (appellative function) , 其中表情功能在语言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布勒之后, 莱思 (Reiss) 、纽马克 (Newmark) 、诺德 (Nord) 等就源文本的不同功能对文本类型理论做了进一步分析和深化。莱思 (2000:34) 将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及翻译策略的总体关系联系起来, 并指出信息型文本主要是表现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 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性较强, 文本的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翻译时应以简朴明了的白话文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与信息。而表情型文本传递的是信息发送者的态度和观点, 其所表达的情感远超其陈述的内容;翻译时, 宜采用“仿效法”, 以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美学效果并重塑原文的语义内容。感染性文本的关注点是信息的接受者, 译者宜采用编译、等效等原则, 突出译文的感染、诱导功能。

当然, 一个完整的文本不仅仅体现出一种功能, 往往是多种功能的复合体, 并在实际应用中重点突出其中某一功能 (Reiss, 2000:25) 。旅游宣传册, 作为一种应用性极强的文本, 大部分人会想到其所提供的景点信息功能以及吸引“你”去旅游的呼吁感染功能。值得注意的是, 感染功能是以接受者为中心, 原文一般是诉诸于源语文化读者的感知和经历, 而译文的感染功能则必定是面向不同的目标。这意味着如果接受者不合作, 感染功能就不起作用 (Nord, 2001:45;张美芳, 2009:55) 。然而, 我们也应注意到旅游宣传册的另一交际功能, 即通过大量夺人眼球的插图和富于美感的语言来展现“我”的主观表情, 表达源语的审美价值, 进而塑造景点的文化形象, 影响“你”的行动和表现。因此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 笔者大胆地将表情性作为旅游宣传册中需重点突出的功能, 并依此确定相关翻译标准和翻译原则, 这也是确保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质量及翻译效果的前提和保障。

1.2 旅游宣传册的认知工具及表达力的实现

在旅游宣传册美轮美奂的语言表达上, 隐喻和转喻的使用功不可没。笔者搜集了近几年来旅游宣传册和部分旅游书籍中的隐喻和转喻表达, 例如:

(1) Venice invites idleness and strolling. (Venice, Italy)

(2) The third level concentrates on the ancient Mediterranean, though it has a pretty feeble section on European decorative arts.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Canada)

(3) Eighty percent of Canada’s industry is settled in this area---so in a most literal sense it is the pulsing heart of America. (Ontario, Canada)

(4) 西山是一位美女, 安详地躺卧滇池之畔, 故有睡美人山之称。 (昆明西山)

(5) 洞庭湖“衔远山, 吞长江, 浩浩荡荡, 横无际涯, 朝辉夕阴, 气象万千”。 (湖南洞庭湖)

(6) The Hydrofuge is a tubular waterslide that sends you sliding at speeds of up to 50 kph, spinning around in a giant bowl and splashing into a 6-foot deep landing pool. (Ontario Place, Canada)

(7) Spend an evening with Beethoven at Lincoln Center, the world’s leadi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 (LCPA, USA)

(8) Algonquin is also best known for its paddling. (Algonquin Park, Canada)

(9) 郁郁葱葱的峰岭之间, 一条碧澄的玉带逶迤而过, 这就是美丽的富春江。 (杭州富春江)

不同于传统的修辞手段, 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国内外的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Johnson, Croft, Langacker, Radden&K?vecses, 刘焱、沈家煊等) 从不同角度论述隐转喻的含义及运作机制。对于隐转喻的认知特点和含义, 可以概括为:1) 概念隐转喻 (conceptual metaphor/metonymy) 是深藏在人们概念系统中的本体式隐转喻 (ontological metaphor/metonymy) , 是理解具体语言隐转喻的基础;2) 隐喻涉及两个概念领域, 而转喻一般发生在一个相关的概念领域内;3) 就运作机制而言, 隐喻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转喻则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邻关系;4) 隐喻一般用于通过A事物理解和解释B事物, 涉及两个概念领域的映射 (mapping) , 而转喻则是利用A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来指认、突显该事物, 基本不涉及事物特征的转移。 (束定芳, 2008:164, 177)

例 (1) — (4) 中, 通过映射, 源域 (source domain) 的结构被大规模、系统性地转移到了目标域 (target domain) 中, 并抽象为概念隐喻“+SCENERY IS A HUMAN BEING+” (风景是人) 。有所不同的是, 例 (4) 有非常具体的源域 (美女) 和目标域 (西山) , 而例 (1) — (3) 中的结构更复杂些, 通过invite, feeble, pulsing heart等展示人类行为、性格的实词, 激活了目标域中的Venice, the Royal Ontario Museum, Ontario, 其拟人手法的隐喻表达可进一步概念化为“+SCENERY IS (HUMAN) ACTION+”, “+SCEN-ERY IS A PERSON THAT POSSESSES HUMAN CHARAC-TERS+”, “+SCENERY IS HUMAN ORGAN+”。同理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隐喻表达, 如例 (5) 所示。

例 (6) 则是典型的容器图式结构 (“+container+”metaphor) , 通过一系列动词“send”, “spin around in”, “splash into”激活与源域相关的各种显著特征 (如进入或离开容器) , 使容器内外部、边缘均映射到该景点的内外部及边缘上, 实现意象图示中的inside-outside模式。

例 (7) 中的转喻或称源域包含目标域的转喻 (target-insource metonymy) , 这里的“Beethoven”指的是目标域中贝多芬这位音乐大家的作品, 属语用转喻, 读者在特定的语境下必然能理解“Beethoven”的真正含义。在理解例 (8) 的话语过程中, “Algonquin”作为一个整体激活了其活跃区 (active zone) “Algonquin Park”, 显然这是整体代部分的概念转喻。

例 (9) 中我们看到了隐喻和转喻的积极互动:由于富春江的形态特征与玉带具有相似性, 通过“玉带”一词突显目标域的珍贵罕见, 形成概念隐喻“+SCENERY IS A RARE OJECT/TREASURE+”, 而在隐喻的目标域内部又进行了转喻的扩展 (metonymic expansion of a metaphoric target) , 使富春江的部分外表特征转指富春江这个整体范畴。其具体相互作用模式如图1所示。

在上述例子的隐转喻分析中, 语言的表达力及旅游外宣文本特有的美感已得到体现, 特别是 (1) 和 (5) 中行为动词的运用, 将人类热情好客的特征和气势磅礴、蔚为壮观的意象赋予了威尼斯和洞庭湖, “将本来属于某一领域的事物特征转移到了另一领域、所引起的相关意象从‘不和谐’到‘和谐’的动态互动过程。” (束定芳, 2008:174) 我们再举两例:

(10) Vancouver, a pearl on the Pacific Coast of Canada, is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cenic and livable cities, plenty to see and enjoy. (Vancouver, Canada)

(11) The water tears turbulently along the cliff and creates a terrific whirlpool as it plunges straight down. (Niagara Falls, USA)

例 (10) 中的意象“pearl”是读者熟悉的, 由此意象读者能产生“明亮”、“重要”、“珍惜”等字眼的联想, 通过映射到目标域“Vancouver”上, 形成概念隐喻 (+SCENERY IS A RARE OJECT/TREASURE+) , 对读者产生从知觉到视觉上的冲击力, 使其体会到温哥华这座城市的生命活力及在加拿大、太平沿岸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的丰富表情内涵及源语的审美期待不言而喻。

例 (11) 的表情效果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动词“tear”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通过概念隐喻“+SCENERY IS (HUMAN) ACTION+”的抽象, 实现双重影像效果 (即隐喻中的异常搭配, 这里的“tear”不但勾起了撕裂东西的联想关联, 同时诱发了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水流湍急的新意象的想象) , 为读者呈现出了一幅一泻千里、波涛澎湃的视听画面;此外, 这里的“water”即指尼加瓜拉大瀑布, 属部分代整体的概念转喻表达, 简洁的语言文字避免了冗长模糊的描述, 景致的雄浑壮阔与语言本身的美感交相辉映, 生动性和表达力跃然纸上。

1.3 中英文在隐转喻表达上的认知偏好

由于中文和英文在文化传统、社会背景、认知、审美习惯上的差异, 导致两种语言在传递意象上略有不同, 进而在旅游宣传册隐转喻的认知上有了偏好。在前面的例子里, 我们看到了中英文表达上相似的认知偏好, 如例 (1) 、 (5) 中都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谓词“invite”、“衔”、“吞”, 突显隐喻的双重影像效果。又如:

(12) 距云南省丽江市东北300余公里的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区, 镶嵌着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泸沽湖, 泸沽湖因当地摩梭语称“落水”为“泸沽”, 因而得名。 (云南泸沽湖)

(13) As an emerald on the Lake of Ontario, Toronto embraces visitors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and makes them soon feel at home. (Toronto, Canada)

这里关于明珠、珍宝的意象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似的语用功能, 所以目标语读者在字里行间就能体会到与源语相一致的表情内涵。然而, 中英文认知偏好上的差异仍然存在, 一些意象尽管在中西方文化均有体现, 但在理解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偏差。试举一例:

(14)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 位于水池南岸, 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 池水清澈广阔, 遍池荷花, 傲然矗立, 孤高不群。 (苏州拙政园)

(15) Both known and unknown flowers adorn the beautifully landscaped grounds, beckoning visitors on a leisurely stroll through this splendid six acre estate. (Casa Loma and Spadina, Canada)

此处所要体现的概念隐喻分别为“+SCENERY IS (HU-MAN) ACTION+”、“+SCENERY IS A PERSON THAT POS-SESSES HUMAN CHARACTERS+”, 这里的意象均为植物 (荷花、无名花朵) 。但是中文里的花朵被赋予了人的品格性情, 暗示园主的孤傲清高, 这在中国的古诗词中也有体现, 而 (15) 中的花朵却无此深意, 它们只是一座古城堡中被拟人化了的植被, 表达的只是热情好客的含义。

其次, 有些意象往往与一种文化紧密相关, 因此在一种语言里能体现其语用价值, 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则缺失。比如带有一些宗教色彩的意象 (东方文化里的佛祖、西方世界里的守护神等) , 如对其文化背景及文化特性不加阐释, 就很难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 源语丰富的表达力就会减弱, 无法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因此在旅游宣传材料隐转喻的翻译上, 应清楚地认识到中英文在意象表达上所具有的认知偏好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价值差异,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效果, 体现源语的表达力和生动性。

2 旅游宣传册中隐转喻的翻译及其表达力的再现

关于隐喻的翻译, 奈达 (2001) 曾提出过四种翻译方法, 即把隐喻翻译成隐喻, 将隐喻转换成明喻, 把隐喻翻译成非隐喻以及将非隐喻译成隐喻;张培基在其所著的《英汉翻译教程》中总结了包括隐喻在内的三种英语习语的翻译方法, 即直译法、意译法和同义习语的套用法。关于转喻的翻译, 韩启毅 (2000) 探讨了其作为修辞格的翻译问题, 提出了“直译”、“意译”、“增译”及“注释”四种翻译方法。但是这样的翻译策略却鲜少涵盖认知隐喻和认知转喻的翻译转换, 故而需要进一步完善。王寅 (2005) 、邓国栋 (2007) 等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隐喻、转喻的认知机制及其翻译认知观。值得注意的是, 鉴于旅游外宣材料语言的特殊性及突出表现此类文本的表情性功能, 我们应当制定适合该类文本隐、转喻的翻译策略, 并找到其背后的理论依据。莱思提出的“仿效, 忠实于原作”的翻译策略过于笼统和模糊, 不适合所有的表情性文本, 需要进行细化和分类。

笔者在综合已有的研究基础上认为, 概念隐、转喻的确定是关键, 选择意象时认知偏好的识别、映射条件的适时调整以及译出语的组织又为实现良好的翻译效果提供保障。这样, 源语的表达力和创造力才能较完整地予以保留。其具体演绎方式如图2所示。

试举例:

(16) 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 the Teton Range is a spectacular sight.Enhanced by glaciers, deep canyons, snowfields, and lakes, the range shoots up suddenly, 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USA)

虽为落基山脉中的小字辈, 特顿山却器宇不凡, 它拔地而起, 绝壁凌空, 冰川映雪地, 高峡出平湖, 景色蔚为壮观。

(17) 黄山是一本天书, 有看不完的美景, 阅不尽的图画。 (安徽黄山)

Mt.Huangshan is like a giant album that contains innumerable picturesque landscape paintings.

例 (16) 源语中“youngest”一词赋予了人的特征, 这一意象与目的语的意象基本相同, 中英两种文化的认知偏好相似。中文里我们形容成形较晚的山脉亦可有如下表达:

出西宁沿青藏公路西行五十多公里, 便来到青海众多山脉中的小字辈——日月山上。日月山为祁连山支脉, 仅长九十公里宽十多公里, 但它的名声却远及海内外。 (青海日月山)

在武夷山余脉中, 天台山并不是最高峻的, 海拔仅1078米, 只能算小字辈, 而天台山却以奇特的风姿独立于世。 (福建武夷山)

因而作者的写作意图无论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得以在目的语中保留, 源语的表达力得以突显。 (17) 中的意象“天书”是一个道教用语, 原指元始天尊所说之经, 在英语意象结构中缺失, 这一文化意象虽未脱离“+SCENERY IS A RARE OJECT/TREASURE+”的概念隐喻, 但必须调整原意象结构, 变隐喻为明喻, 使其既符合目的语读者可接受的水平, 又能最大程度地传递源语的审美效果。

提出上述翻译策略, 正是从翻译的认知动态过程进行考量, 那么该策略背后的理论动机和翻译原则又是什么呢?Gutt (1991) 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翻译的关联模式。关联理论 (Sperber&Wilson, 1995) 认为, 人类交际的本质是推理, 以关联的最大化为准。而Gutt进一步认为, 翻译就是一种阐释性相似, 两个语篇或者说两个显性刺激, 彼此具有类似的阐释度、类似的内涵和外延 (Gutt, 1991:44)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将原文最直接传递的东西以最佳关联的形式呈献给目标读者 (肖开荣、文旭, 2012:6) 。

这里涉及到翻译的一个指导原则——释意相似 (Interpretive Resemblance) 。在旅游景点文本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头脑中一系列的意象结构、语境假设都被激活和唤醒, 而最易唤起的就是源语意象与目的语意象相一致、两种语境的认知偏好相似的习惯性假设, 因此译者联想起来驾轻就熟, 也最容易形成最佳关联, 获得最大的语境认知效果。

其次, 从关联理论我们导出了另一个指导原则——最佳新奇假设 (Optimal Innovation Hypothesis) 。Giora (1986) 从语用和心理学的角度指出, 愉悦是由同时具有新奇性和熟悉性的刺激引发的, 从而提出了最佳新奇假设。在旅游宣传册隐、转喻的翻译上, 译者起初按照常规习惯性心理唤起最大关联的认知假设, 然而一旦这一认知假设被无法移植的文化意象所打破, 译者就必须启动新的语境假设, 有必要时调整映射条件、引入新隐喻或转喻, 这样才能重新实现源语表达力的平衡。

翻译的关联理论模式能帮助译者在熟知旅游文本描述性语言认知特点的基础上, 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最大程度上地实现源语的表情功能和审美价值, 并有效地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语言、建构译文的心理动机。

3 结束语

本文先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宣传册这一非文学文体语言中的隐喻和转喻现象, 同时建立起将语体的表情功能和美学价值作为传递源语作者意图、评判旅游外宣翻译质量, 进而重塑旅游景点形象的标准和中心。接着, 该文提供了旅游宣传册中隐喻和转喻翻译的一些策略, 并指出了翻译的认知动态过程, 即译者的思维模式如何在关联理论下运作的过程, 尝试性地提出了隐转喻翻译策略背后的动机和原则——释意相似和最佳新奇 (假设) 。

值得注意的是, 文化因素、认知语境在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 希望本文有助于提高译者处理旅游译作中描述、修辞语言的能力, 并对翻译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摘要:该文抓住旅游宣传册中的景介描述语言, 主要是隐喻和转喻表达, 对中英语言的认知方式和偏好异同做了对比分析, 并以“表情性”作为言语表达和翻译质量的标准;同时指出了翻译的认知动态过程, 尝试性地提出了隐转喻翻译策略背后的动机和原则——释意相似和最佳新奇 (假设) 。希望该文有助于提高译者处理旅游译作中描述、修辞语言的能力, 并对翻译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旅游表达 第8篇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根据英国著名的《朗曼应用学辞典》, 双语教学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 。我国正在提倡和探索的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 具体说就是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以及语言文化的联系和对比来促进教学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具有涉外性很强的特点, 而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这就客观要求高校旅游专业培养出更多精通外语并能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 从长远的发展来考虑,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不仅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需要, 更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适应社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2.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需要

这些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中, 运用英语这一国际通用语进行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兼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我国各领域的人才要想跻身于国际舞台施展才能或学习先进知识, 掌握好外语是关键, 这也就决定了对从事旅游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而将中国璀璨的文明向世界展示, 这也是新世纪旅游从业者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

1.英语综合水平低下

目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属于专科生, 主要来自广西一些偏远山区或是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 他们的英语基础都很薄弱。大多数学生连最基本的常见或是常用的词汇都掌握不清楚或是不知道如何使用, 基本的语法知识、句法结构都一塌糊涂, 更不用说英语的听说和翻译这三个主要方面的运用能力了, 尤其是英语的口语表达能力。

2.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和掌握不够, 不深入

(1) 客观上: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大学英语》《旅游英语》《酒店管理》《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旅游地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口语》《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国历史与文化》《公共关系学》《管理学原理》《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广西地方史》《旅游管理实习》等, 从中不难发现很多课程都是与饭店、酒店的管理和旅游方面的知识有关, 其中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很少或是几乎没有, 这在客观上影响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结果导致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知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 更不用说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了。

(2) 主观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学习喜好的影响。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很多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个人喜好, 根据笔者的教学调查, 发现很多学生比较喜欢《酒店管理》《导游基础》《旅游地理》《旅游开发与规划》《酒店管理》 《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管理》 《旅游管理实习》这些趣味性较浓、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而对涉及英语、旅游方面的理论、旅游历史及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 很多学生只是不情愿地把它当作是一种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来学, 因此在学习的时候就显得很被动, 更多的时候是敷衍了事, 这就导致了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直至厌学。

3.英汉相互转换能力薄弱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高的一个前提是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掌握都很好, 这样才能为中国历史文化用英语表达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而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显得非常低下, 迫切需要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1.开设双语图书室

我们向学校申请一部分教学及科研经费来购买一批与旅游方面及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相关的图书作为方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使用的专用借阅图书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 学习相关知识, 开拓视野, 从而改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不好的现状。

2.开设双语交流角, 进行口语培训

除了课堂教学活动设置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课堂参与教学、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外, 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也是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如开设双语交流角, 对学生进行口语培训。可以利用晚上, 不同年级, 多数专业班级的学生一周举行2到3次的双语交流角。要求学生尽可能地用英语进行交流, 实在不行的话可以使用少量的汉语, 每次可以提前给出一个与旅游和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话题, 这样参与的学生可以提前稍做准备。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又达到了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目的。

3.开展相关的有外教参与的双语活动

我们还可以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来开展相关的有外教、中国教师及旅游专业学生参与的双语活动如郊游。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一个山清水秀, 气候宜人, 历史悠久, 有着许多旅游景点的山区, 是闻名的刘三姐故居, 因此在周末的空闲时间开展相关的有外教、中国教师及旅游专业学生参与的双语活动——郊游, 是一件非常惬意而又有意义的事情。开展相关的有外教、中国教师及旅游专业学生参与的双语活动, 无论对教师, 还是对学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举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相关的知识竞赛、测试或游戏活动

组织举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相关的知识竞赛、测试或游戏也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课外途径和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课余空闲时间定期的 (如一个月举行一次) 组织举行这类知识竞赛、测试或游戏。活动的形式、具体内容和场地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教师做评判, 获奖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些小礼物或奖品。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得到大大的提高, 同时通过参与, 学生可以巩固已经知道的知识, 对不知道的知识可以及时查阅相关书籍而得到补救, 学生间的交流也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课堂与课外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以最有效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结果。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涉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实施双语教学是必要的。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这是由学生毕业后从事涉外旅游工作所要求的。可以通过开设双语图书室、设立双语交流角、开展有外籍教师参与的双语活动、举办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 达到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培养

参考文献

[1]蒋亚瑜, 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1) :65-68.

[2]涂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广场, 2207 (2) .

旅游表达 第9篇

随着游客从单纯的追寻游山玩水和游览文物古迹向追求精神文化方向的转变, 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开阔视野与增长知识。主题公园即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它以风俗文化为基础展开, 突出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个性, 尽可能地把这种文化与景观、演义和展示有机的结合起来, 力求让游客参与其中, 真实地感受这种文化内涵的魅力[1]。而日渐增多的主题公园, 其竞争将集中在文化内涵的选择 (主题定位) 、表达 (产品设计) 及其扩充 (活动策划) 3个方面[2]。既要注重在特定的文化主题中对文化的复制、陈列, 从而塑造以园林环境和文化传播为载体的特色文化休闲空间, 又要全方位的展示出地域性民俗文化, 增加城镇认知度, 最终有效的起到城镇文化宣传的作用。其景观的人化或是人化的景观都应建立在文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以保证所在城镇发展的和谐[3]。

2主题公园景观表达存在的意义及出现的问题

相对于人类在社会上的外在活动, 精神生活是人类内在创造、传递和体验精神价值的内在活动, 民俗作为代表民众群体的精神意愿, 展现这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形态, 呈现精神生活的独特风景线。所以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应从宏观、局部细节, 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以地形地貌为骨架、水系为血脉、植物为毛发;以场所空间为具有各种功能的器官;以景观环境为组成肌体的细胞组织;为游客营造出“安居”的田园环境、“安身”的场所空间和“安心”的吃住环境[4]。

而其景观表达面临着许多困难, 一是可利用的资源有形的少而无形的多, 许多文化资源只能在文字与神思想象中获得;二是现存有形的文化资源非常有限, 又常常因其形式固定而显得尤其稀缺。这就需要开发建设者加以补充诠释使之神动, 从而与游客产生共鸣。不同的文化资源有不同的特点, 因而需要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将那些无形的文化资源, 通过语言文字、图像、实物、雕塑、音乐戏曲、民俗活动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等多重形式表达出来, 以求真正达到寓无形于有形、变形定为神动的效果[5], 显然成为规划设计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3研究地域简况

扶风因“扶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 是西周文化发祥地、佛教古刹法门寺所在地, 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和“佛骨圣地”的美誉。

3.1自然地貌气候

扶风地处关中平原西部, 是宝鸡市的东大门, 县域地势北高南低, 自然形成低山丘陵、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塬和渭河阶地等4个明显的地貌地形单元, 自北而南呈梯状跌落。海拔最高1579m, 最低438m。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春季气温迅速回升, 降水明显增多, 多寒潮、霜冻、大风等;夏季天气炎热, 多雷阵雨和大风, 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多连阴雨;冬季气候寒冷且干燥, 雨雪稀少。扶风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 冬长秋短, 光热丰富, 雨热相伴, 雨量较少以及夏热冬寒流。

3.2社会人文条件

扶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 周文化、汉唐文化与佛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东汉时期“班马耿窦”四大名门望族 (史学家班彪、班固, 伏波将军马援, 耿家列侯耿弇, 窦家安丰侯窦融、大将军窦滔) 功卓国家。境内现存文物保护点362处, 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18处, 尤以法门寺和周原遗址享誉海内外, 佛指舍利被誉为世界第九大文化奇迹, 出土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被誉为海内三宝、国之重器。自2009年法门寺文化景区对外开放以来, 扶风县相继形成了以法门寺佛文化景区为核心, 以野河山、周原博物馆、关中风情园、西府古镇、鼎盛西府、城隍庙、美阳村和宝塔村等为骨架的旅游景点体系。

3.3旅游文化新区

扶风县分为3个区域, 法门寺文化景区、老城区和新城区。旅游文化产业新区为扶风县城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 位于七星河以东、法汤高速公路以西, 是县城区与法门寺文化景区空间联系的重要区域与功能纽带。作为法门寺文化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及空间拓展腹地, 是实施扶风跨越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职能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区域[6]。从2012年开始, 通过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县工作, 按照高标准建设、大项目带动, 充分挖掘县域文化资源特色, 积极提升景区标准, 壮大旅游产业, 延伸旅游产业链,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 以法门寺文化景区为龙头的扶风旅游再次实现了历史性飞跃[7], 初步形成以旅游、商贸、特色加工业为主导, 融人文及生态于一体的国家文化旅游名城。

4民俗文化梳理

4.1地域农耕文化标志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 世代耕耘、营造、创造以及演变的结果。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及人们利用、改造环境, 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程度不同, 就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不仅包括独特的自然地理状况, 更包含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8]。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包含了从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各个层面, 反映了不同时期乡村文明建设的成果。将地域农耕文化的特质融入主题公园的营造之中, 蕴含着文化认同感和场所精神的符号就会成为主题景观的标志, 农耕标志性景观的营造, 要利用当地乡土材料来制作构筑物和景观小品, 设计题材可以从本地历史、文化典故和重大事件中选取。一是具有物化的体验性, 如小吃品尝、秦腔观赏、特产购买和田园耕作活动等;二是习俗上的参与性, 如节庆活动、方言故事竞赛竞技参与等;三是精神上的感知性, 如在主题公园游览过程中, 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群体特性的各种感受, 从而使游客从整体上了解关中西府民俗的传统文化。这就需要将地域文化的内涵通过物质载体实现物态化与通俗化, 使游客在游赏中轻松地感受得到乐趣[9]。

4.2西府民俗文化开发

西府地区由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 自新石器时代起, 就是人类生息的理想之地。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 这里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尤以具有教化、规范、维系和调节功能的民俗文化为最, 具有双重价值。其文化价值主要有观赏愉悦、游戏娱乐、历史文化和信仰朝拜等;其经济价值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显现出来的, 主要反映在民俗旅游和民俗商品两个方面。西府民俗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应借鉴外地开发、利用民俗的作法和经验,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提出合理的措施和方法。可以通过民俗文化街区和建立生态博物景点, 让人们了解文化遗产的原始面貌, 满足人们对文化的“本性追求”。还可以通过主题公园形式, 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异地移值”, 既有利于其宣传和交流, 被更多、更广泛的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又有利于将民俗资源进行“集约化”开发, 实现民俗旅游的“工厂化”生产和经营。关中风情园就是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 既保留了民族历史文化传统, 又具有时代气息[10]。

4.3民俗植物文化景观

植物造景及其多样性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为主题公园环境提供了具有生命力的绿色, 使公园内硬质景观环境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同时, 其颜色、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的变化, 可产生迥异的景观。关中风情园栽植植物110余种, 以银杏、国槐、垂柳、榆树等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 辅以民间常见的果树, 突出了民俗文化的主题, 同时注重了植物的色、香、姿、味的统一, 达到了季相景观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既要注重文化内涵, 富有诗情化画意;又要和其他民俗景观元素应相协调统一, 主次分明, 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和空间艺术效果[11]。

5宏观空间布局

对地域文化的使用应结合城镇规划, 在城镇景观改建、新建的过程中进行整体布局, 使城镇不同区域中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彼此既交相呼应, 又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该城镇地域文化的全部内容。作为城镇东门户存在的主题公园, 可综合使用本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内容, 使外来游客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城镇的特色。并在较大型的景观环境中能通过秦腔、自乐班等演出形式的编排, 更生动得再现某些历史事件、当地的生活民俗等, 让人们在观看、互动体验的过程中, 通过视、听、触等综合感官, 更轻松、生动的了解地域民俗文化[12]。

5.1规则轴线式·西府古镇与鼎盛西府

5.1.1西府古镇

占地10hm2, 269个院落, 1861间房屋, 建筑面积8万m2。依照汉唐市井的总体布局, 以四方砖台上的二层攒尖顶市楼 (财神大殿) 为构图中心, 以4个亭楼为内圈拱卫, 以青砖城墙四角的角楼为外圈拱卫;南部依次为朱雀门、三开间卷棚顶戏花楼、4组单孔石拱桥、历史文化体验场和财神雕像, 北部为玄武街、卧置石和青砖木构玄武阙门;东西分别为钟楼街、青石照壁、钟楼 (青砖台上三开间庑殿顶) 、东门和鼓楼街、青石照壁、鼓楼、西门 (青砖劵门) 。十字街将古镇划分为休闲、饮食、购物和文化体验4个功能区, 并分别内设东汉时期的四大家族府邸 (马府、班府、窦府、耿府) ;以汉砖青石铺地, 南北以微型水系串通, 以农用工具、象形置石和孤植大树点缀, 以百首辞汉赋文化景墙为内庭背景, 以古槐树阵为外围背景, 形成集民俗饮食、汉唐文化、影视拍摄、休闲购物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汉唐古镇。

5.1.2鼎盛西府

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南大门为序曲, 以矩形水池喷泉及其3组青龙石拱桥为观赏点, 以青石图案铺地为轴线基调, 以对称式布局的4组黑色花岗岩花坛和8组青石鼎 (四方四圆) 为内圈主景, 以行植国槐、皂荚大树为外圈夹景;以对称式父辛爵和凤绞爵流泉为陪衬, 以方鼎型音乐 (影视) 城为构图中心, 南面以鼎盛中华竖匾点题, 北面以鼎盛西府竖匾点题, 四周底部以龙柏、金边黄杨、石楠球、紫荆和紫薇花坛群组为铺垫;以四周高低错落的仿古青砖门面房 (2F、3F、5F, 2+3F) 为经营中心, 以单 (双) 悬臂青铜广场灯为点缀, 北侧以开敞式锥台形二龙戏珠北大门为结尾, 东以青砖子母阙大门与西府古镇贯通, 形成气势恢宏、主题鲜明的演艺活动中心。

5.2错落庭院式·国风民俗休闲园

国风民俗休闲园又名国风三千坊, 占地9.2hm2, 建筑面积16万m2。以温泉为特色, 按照错落有致、自然顺畅的布局形式, 自由分割、多面临街, 构筑百变灵动空间, 分为温泉酒店区、温泉泡汤区、民俗休闲区、文化体验区和中央商业区5大区域。以笑容满面的大肚弥勒佛坐像和憨态可掬的儿童嬉戏莲花喷泉为引景, 以回字形宴会大厅为起景, 以乐泉客栈和酒店配套商业楼为两翼, 以隐泉别院和天泉静苑为高档洗浴经营活动中心, 以自然雅致的室外温泉泡汤区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中心, 以曲折回环的美食街区为平民休闲活动展示中心, 以新都汇中央商城为购物休闲中心, 以佛文化、小和尚、十二生肖和关中民俗圆雕系列为景观陪衬;汇聚星级酒店、御汤温泉、文化体验、工艺作坊、古玩字画、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健身养生等8大功能, 旨在提升游客观赏旅游的体验感, 打造全方位一站式民俗体验消费天堂。

5.3综合田园式·关中风情园

关中风情园占地13.3hm2, 建筑面积6万多m2, 餐位700个, 床位420张, 是陕西最大的仿明清建筑群, 把关中的民房建筑、风味小吃、手工加工作坊和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以三开间歇山顶南门为主入口, 以二层仿古迎宾楼为引景, 以3组八字形九龙壁为启景, 以四合院式贵宾楼 (园中园) 为亮点, 以自然回环的风情湖为中心串联空间, 以环湖两侧的关中名人府邸和别墅群落为经营特色主景, 以扶风会堂、君悦楼和公寓楼为错落渐升的构图中心, 以农业生态观光园为活动背景, 以翠华门四合院餐饮和关中戏楼为休闲活动中心, 以风情商业街和手工作坊街为两翼;以风情湖东西两侧的四角攒尖亭中的吉祥钟和平安鼓为文化脉络, 以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四季八卦天干地支亭为景观构图中心, 以云片石塑山瀑布和半岛六角单檐马车亭为陪衬, 以十二生肖雕塑为点缀, 以三开间卷棚顶西门接通西府古镇;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丰衣足食的生活场景, 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够亲切地感受到关中民风、民情的纯朴厚道, 成为一个集吃住、娱乐、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特色手工艺品展销、粮食深加工、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化园林式酒店。

6微观细节表达

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 既能满足人们对异质文化神秘性的需求, 又使受众在景观场所空间的交换过程中得到移情于景的满足。这就要充分考虑民俗文化景观造型的特色性, 把神秘的地域风情、民俗场景、民间信仰和饮食居住等文化融入主题公园景观的建构中, 通过引借、夸张和转换等表达形式, 给人们产生视觉上的新鲜感和猎奇心理。并在这个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注重城镇景观营造的多样性和生态性, 从而获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13]。

6.1功能优先·环境同步

(1) 西府古镇主体设置为二层三开间硬山顶门面房, 用于各种民俗文化经营性活动。之所以能让游客流连, 一是在古镇外围行植200年以上的古槐232株, 以碌碌标注树龄、编号, 并与常绿花坛交叉配置;二是在府邸前后、广场两边栽植关中四大金刚 (椿、榆、楸、槐) 和皂荚、柿树等古木大树, 才让古镇充满生机。

(2) 国风民俗休闲园从外观看以高低错落的建筑群为主体, 只有深入建筑庭院内部, 才能感受藏绿于内部天井的景观魅力。以龙头壁泉为引景, 以三级平台广场为休闲区域, 以错落的花坛组为主景, 以对植的玉兰、桂花为点题, 以圆门花窗式景墙为特色, 以竹林为背景, 形成中式经典景观环境。

(3) 关中风情园以错落有致排布的10座关中名人府邸和四栋别墅 (4F) 为最大特色, 游人之所以乐意吃住期间, 不仅是因为有自然回环的风情湖, 更重要的是有北部的农业生态观光园, 成片的五谷庄稼、果树花卉、中草药, 以及成群的牛羊和零星的鸡狗, 营造的这种农家田园氛围极其重要。

6.2地域景观·繁简同构

(1) 碌碌、碾盘、柱石、门墩、上马石、栓马桩等在过去农村常见的石材, 一旦数量成百上千, 并且有规律的摆放, 就成为西府古镇农具实物景观的最大特色。

(2) 鼎盛西府的音乐影视城, 以青铜方鼎为原形, 抽象提取鼎的各种元素, 组合成“鼎盛西府”的外观, 一层作为周文化展览大厅, 二层至三层为演艺大厅, 能够满1000人同时观演, 四层为放映大厅, 五层至八层为休闲娱乐区, 设餐厅、酒吧、KTV、健身房、美容室, 九层至十层为办公区域。并以四方四圆的青石鼎和白色花岗岩爵来陪衬, 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性功能建筑景观。

(3) 国风民俗休闲园的佛像与儿童圆雕系列景观:一是儿童型的春耕、夏耘、秋收和冬藏, 二是小和尚的智、力、愿、方便、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禅定和精进系列, 三是大肚弥勒佛的或盘腿坐或迎面立, 四是小孩童与弥勒佛的嬉闹场景, 个个耐人寻味。

(4) 关中风情园的八角重檐八卦亭, 六级圆台按颜色和阶梯分别展示四季、八卦、五行、天干地支和24节气, 成为农耕民俗的综合展示景观;民俗博物馆按精品皮影、精品木偶、民俗用具、石器、名家书画和名人名园分别展示。

(5) 西府古镇和关中风情园的墙面利用力求最大景观化, 不管是喷绘的民谚、方言, 还是龙福书法系列, 或是图文并茂的浅浮雕汉辞赋百首, 还是青石浮雕照壁扶风名人系列, 繁简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

6.3演艺展示·现场加工

(1) 西府古镇戏花楼的设置, 为西府秦腔提供演出舞台;鼎盛西府仿鼎音乐影视城的呈现, 让周乐的天籁之音更名副其实;并分别成为老年人和青年人的文化活动中心。游客到此可着汉服、用汉币、住汉唐四合小院、赏汉代名人奇事, 既能重温汉唐的市井风貌, 又能感受到西府独特的民俗风情。

(2) 国风民俗休闲园在浓郁的佛文化氛围之中, 以清静之心, 在天泉、乐泉和隐泉之中泡汤, 形成最具特色的佛文化沐浴礼仪的“佛温泉”主题温泉、露天皇家养生泡汤、特色SPA等多种主题概念, 感受那千年禅意与惬意温泉带来的心灵宁静, 让健身养生成为一种汉唐文化的体验和周礼民俗风情的展示。

(3) 关中风情园的特色美食作坊, 在带有回廊的厢房中行进, 通过花窗透过玻璃, 观看穿着大红花袄的农家妇女和光帮汉子, 加工功夫锅盔、手工挂面和农家醋坊、老油坊、豆腐坊等的制作过程, 成为寻找遗失基因的现场景观。

(4) 国风民俗休闲园的特色小吃一条街和关中风情园的风情商业街, 让旗花面、驴打滚、擀面皮等特色小吃和品茗 (轩) 、五谷养生 (坊) 成为一道亮丽的视角盛宴。

7结语

城镇发展的本质在于寻求和建设最为理想、最为文明的人口集聚形态, 营造与自然最为和谐的“一方水土”人居环境。先进生产力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 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社会方向和人民生活内涵, 民俗特色是城镇发展的灵魂[14]。作为城镇建设灵魂的主题公园: (1) 要符合现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要求, 民俗文化是其品位的集中体现, 应多注重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自然, 把现场的地理环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营造更具特色的游憩环境[15]。 (2) 打造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元素互动的平台, 融合地方自然特色与当地居民生活环境, 激发居民和非物质文化传承者对行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 增强非物质文化元素对游客的吸引力。 (3) 民俗文化赋予主题公园以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 从而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 应吸收文化的精华、领悟其精神, 把设计与保护民俗文化的情感融汇, 对民俗文化的元素符号进一步推敲、研究、提炼、抽象概括, 将民俗文化的真正含义延续到当代设计中, 开创主题景观设计的新时代。

总之, 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表达:一是依托农林水牧进行种植、养殖, 营造自然清新、有机循环的生态环境, 此乃前提;二是通过实物、雕塑、建筑装饰、景观小品、室外家具等多种形式, 将民俗文化尽可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此乃基础;三是对广泛的民俗文化内容进行筛选, 选择适合本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内涵, 并进行深度挖掘, 此乃核心;四是农耕过程、加工制作尽可能现场实作, 演艺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 以能让游客自觉参与最好, 此乃关键;五是通过生态环境、旅游景观、文化内涵和展示演义, 与游客在某一环节产生共鸣, 从而接受认可, 并在以后有机会时付诸行动, 此乃目的。

摘要:指出了主题公园的建设是诠释城镇文化形象、地域特色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在发展主题公园旅游中的重要意义。在挖掘扶风人文历史底蕴的基础上, 立足于旅游文化产业新区的区位优势, 紧扣“民俗文化”主题脉络, 从“研究地域分析、民俗文化梳理、宏观空间布局和微观细节表达”四方面统筹构筑现代主题公园体系, 可以充分认识民俗文化景观表达对现代主题公园开发建设和田园旅游的重要意义。

上一篇:生命因阅读而宁静下一篇:思想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