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兴趣范文

2024-08-03

财务管理兴趣范文(精选12篇)

财务管理兴趣 第1篇

在几年的财务管理教学中, 笔者尝试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感情, 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果高高在上, 搞“一言堂”, 对学生冷若冰霜, 拒人与千里之外, 即使教学水平再高, 学生也会对其敬而远之。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交流的活动, 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合作的对象、自然得体, 饱含情感地投入教学中, 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用自己对学生的挚爱、对知识不断探索的精神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要保持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允许学生提出一些有悖于课本或教师观念的问题, 教师要耐心地给学生解释答复;对于学生异乎寻常的观念应以信任赏识和积极期待的教学态度来看待, 尊重学生, 珍惜他们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不压制、不嘲讽;对于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应给予谅解并赞赏其勇敢精神, 友善地与之磋商、交谈, 开诚布公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一律平等, 不可有偏心。只有这样, 才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激起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兴趣,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以积极参与的态度投入学习。

二、运用疑问, 激发兴趣

教师有目的地提出一系列带有思考性的问题, 启发、诱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索,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自主学习阶段, 另一方面可以举一反三, 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例如:在学习资金的时间价值时, 笔者给学生讲解完普通年金后, 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年金不是在每一年后收到或支付, 而是在每一年年初收到或支付, 那么, 它的现值和终值怎么求呢?这时同学们马上开始就此问题思索, 个别学生还推导出了计算公式, 然后笔者在点评了学生的答案后, 很自然就引出的另外一种年金———即付年金, 同样笔者进一步设置了当普通年金的收付期数趋向无穷时如何计算现值?当前面几期不是按年金收支, 后几期按年金收支又如何计算现值和终值?由此分别引出了永续年金和递延年金。在课堂上, 学生通过积极思考, 培养了思维能力,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加深了对资金时间价值的理解, 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了要学生学向学生主动学的转变。

三、运用成语、激发兴趣

成语生动、形象, 易于被人接受, 同时也具有趣味性, 能够产生共鸣,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成语, 能使学生在娱乐中接受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授“股票筹资”时, 笔者先在黑板上写上“无中生有, 有中生无”。学生一看感到好奇疑惑, 接着举例分析:投资100元购股票, 若选择优良股票, 把握好时机, 可以几倍、几十倍地翻, 一年内可能成为百万富翁, 这就是“无中生有”;若不懂操作技巧, 缺乏股票知识, 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可能成为乞丐, 这就是“有中生无”。借助兴趣, 讲解了股票的特点、发行等知识, 将较为单调的政策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学生也在好奇中求得了答案。

四、运用比喻、激发兴趣

生动的比喻能将深奥的知识简单化, 使学生在学习中触类旁通, 从而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记忆力。例如:在讲“融资租赁”时, 由于它比较抽象, 平时学生接触比较少, 没有印象。是否与经营租赁一样呢?对此笔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一般说来, 租赁分为两类: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平时我们见到的如将房产租给他人使用, 是前者, 后者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 为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借鸡生蛋, 卖蛋还钱”。一语点破, 将融资租赁的特点及处置说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将“鸡”与“设备”、“蛋”与“收入”模拟, 生动形象, 学生在欢快地笑声中理解掌握了深奥难懂的“融资租赁”知识, 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学习财务管理的目的是用于实际工作, 而财务管理知识大部分是从西方引进。若照本宣讲, 学生就会有空洞乏味, 学而无用的感觉。因此, 笔者常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例如:在讲“投资”时, 先提出了问题, 假若你手中有1000元, 将怎样进行投资呢?学生议论纷纷:存入银行、买债券、购股票、集邮等, 哪种最好呢?因为投资者看中的是收益回报。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兴趣大增, 个个跃跃欲试, 人人不甘落后, 然而却无从着手, 感到茫然。笔者趁机引入了评价收益高低的方法。经过几种方法的讲解来确定最佳方案。经过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感到了财务管理知识的实用性, 学习兴趣油然而升。

六、运用图标法, 激发兴趣

图标法的特点是形象、直观、简洁、有趣。教学中, 恰如其分的图标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主动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对于枯燥无味的指标来说, 这一点特别重要。例如:评价财务状况的指标有八个, 按常规教学, 将八个指标的含义及标准, 逐一讲授并让学生背下来, 效果不佳。教学中, 笔者将“雷达图”请进了课堂, 即绘出三个同心圆, 最小的圆代表最低水平, 中间的圆代表中间水平, 最大圆的代表先进水平。将其四等分, 从圆心开始, 以放射线形式, 画出若干条主要财务指标线, 并标明名称及刻度, 连接各点得到折线。几个同心圆、几条射线, 像雷达发出的电磁波, 寥寥几笔, 各种指标跃然于黑板上,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七、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多媒体技术教学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综合在一起用于教学, 具有表现力丰富、共享性强的特点, 是提高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堂效果, 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仅能板书分析, 但不能揭示其本质的情况, 比如内容抽象、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公式, 学生对此总感觉不具体。因此, 教学必须采用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法, 从而达到掌握本质、破解奥秘、总结规律、降低难度的目的。例如:在讲“边际贡献”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进行了尝试。首先, 将收入、成本、收入成本差分别在坐标系中制作成图表, 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 在图表上方, 添加上滚动的文字说明, 将成本叠加在收入之下, 当鼠标悬浮在收入上时, 就出现成本, 收入、成本交叉出现, 从而引出第三幅图———收入成本差, 此时, 一幅鲜艳的动画从翼侧飞入, 艺术大字“边际贡献”同时跃入了同学们的眼帘, 结合图表、动画进行了讲解分析, 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素质, 使自己适应时代的发展, 就需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创造, 而兴趣就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在财务管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重要。教师要增加对学习兴趣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斌.财务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5年4月

[2]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3]燕国材.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1月

[4]崔景贵.职校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教通讯, 2005年4月

美术兴趣小组管理制度 第2篇

2、活动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辅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能随意的离开活动室,无特殊情况不得提前或延迟活动时间,确保活动扎实有效。

3、学生请假需及时向辅导老师报告。对于无故不参加活动的学生,及时查明原因,并和班主任,任课老师取得联系。

4、辅导老师如有外出学习等特殊情况,应提前报教导处批准并通知学生暂停活动。

5、响铃后,指导老师必须对活动提出注意事项和要求,学生必须有序的进入活动地点,认真开展活动。

6、活动开展期间,学生应在活动场所有秩序的开展活动,不得到处乱跑。

7、学生不得在活动场所吃零食,乱扔垃圾,削铅笔时的废物应及时清理到垃圾箱内。

8、辅导教师认真准备活动材料,备好活动课教案,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每次活动,活动后做好收集工作。

9、小组干部应以身作则帮助指导老师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10、活动前后,及时做好活动教师卫生工作,做好教师地面清洁,台灯整齐,物品完好,并及时关窗锁门。

财务管理兴趣 第3篇

在我们的班级里,会有这样一些学生,品质不错,上课不捣乱,守纪律,各项活动也能积极参加,可就是学习不行,上课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你说你的,我琢磨我的,好像在梦中遨游,老师一提问什么也不知道,把这样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学困生经常是我们教师面临的苦恼问题,他们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牵扯到学校的,也有社会环境、家庭因素;还有学生个人智力因素,更有教师教育水平等原因。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学困生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当中,在课程改进、迎合市场需要的今天,学生中两级分化愈加明显,有些学困生在家长眼里就认为没有希望,已有了放任自流的想法。要是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心里有愧呀。将玷污教育这一太阳底下光辉的事业,这是万万不可的!关注“学困生”,为“学困生”指引方向,争当铺路石,才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该做的事,这样才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对待学困生的学习,使他们掌握同班同学一样的知识程度,我觉得引发兴趣学习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我教的这门经济管理基础课。我认为:转变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等生更重要,因为现在每个家庭,基本上都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学困生的前途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希望,我们中职学校接纳的学困生如果能够让他们沉下心来动脑思考老师讲的问题,渴望学习就像饥饿的人吃面包一样,那么是能够学到知识、本领、技能的,是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会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自己开心,全家幸福。

俗话说,兴趣是第一老师。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使它们产生学习经济管理基础这门课的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兴趣全无的普遍状况,可以采用岗位尝试教学模式,使用多媒体让他们产生兴趣。首先,在备课上,潜心研究、处理教材,将学生现在可以学会且能应用到以后实践的知识提炼出来,并把他归类,以模块的形式、便于操作的形式展现给学困生;然后,在教法上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最后在教具上、教学设备上采用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要学的知识和感受到易于掌握其方法,使学困生变成求知欲强烈的爱学习的学生。

例如,我在讲第三章企业的人事管理第四节企业劳动争议及处理时,有些内容用PPT课件打到多媒体屏幕上,学生的听课效果就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在讲到本章企业人员的任用与考核时,涉及到员工的招聘,那么如何招到企业满意的员工呢?我讲到了招聘途径,招聘的程序,招聘的方法等,并用PPT播放,效果很理想,学生都睁大眼睛去看,仔细想问题,最后我说如果你是企业的人事行政干部,你该如何招聘呢?为了进一步打开他们的思路,我播放了几个天津卫视热播的“非你莫属”招聘节目中的精彩片段,学生很受启发。

紧接着在下一节课,我设计了一些情景,准备了一些招聘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有的去扮演招聘经理,有的去扮演应聘人员,这样使得学生们非常有热情、有兴趣去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也进行了岗位技能的尝试,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困生变为爱学习的学生。温家宝总理曾经讲过,做中教才是真的教,学生才是真的学;说的多好啊!

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提高学生兴趣 第4篇

一、引用生活中的实例, 降低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

科学知识虽然高于生活, 却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各种科学道理。

多数学科的分类, 也是通过生活的习惯和一种惯性选择来完成的。所以在课本中, 多数的知识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课本的理论晦涩难懂, 学生心智尚未成熟, 对于全篇理论和形式化的讲解, 在接受上一定会受到阻碍,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应该多去搜集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或是普遍流行的生活实例, 这样能够在讲课的时候勾起学生的兴奋点, 通过讲述他们生活的世界来将理论知识更好地融通, 同时也为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更利于其对知识加深记忆。不用死记硬背, 不用课后巩固, 充分利用上课时间, 在一种更为放松和欢愉的气氛中了解知识、记忆知识、掌握知识。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小学生的教学, 小学生本身天性好动, 对于老师能够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传授知识, 学生会更容易接受, 不知不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适当地让同学在课下搜集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到课堂上给同学和老师讲一下, 如此能够让学生自觉地在课下依然保持与知识紧密联系, 以玩的心态来继续知识的学习。这种生活实例比传统课本上的事例而言相对容易接受, 都是同学熟悉的领域, 不会像比较陌生的事例, 对知识的传递不会有帮助。

二、创造更多的机会带学生去社会中去寻找知识

对于死板的课堂来说, 小学生依旧更喜欢五彩斑斓的外部世界, 它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心灵的震撼和身体的愉悦。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是需要通过各种感官去感受外界带来的一切刺激, 对于抽象的理论概念来说, 具体的实物更容易被接受。所以, 老师可以创造一定的机会带学生们一起到大自然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知识, 寻找答案。通过身体力行得到的知识要比老师用语言叙说的记忆得更加深刻。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 教师都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来掌握学习能力, 这样才能够对浩瀚如海洋的知识有所把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过程,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现观察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拓展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继续完成更有难度的问题的“解锁”过程, 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谈及兴趣, 学生在自然中能够发现很多他们好奇的东西, 对于实物的接受远比理论的接受来得更快, 老师在其中一定要鼓励学生去多发现, 多质疑, 多提出问题。对于很多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老师可以帮助其解答。如此能够真正意义地实现走出课本, 走向社会, 但仍以课本教学为基础,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比较低, 需要经过学习来不断丰富自我, 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无穷魅力, 在不断的学习中感受乐趣。

三、课上制造情境, 让课堂更具想象力和活力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 教师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 提有关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先提问: “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当学生轻松回答后, 教师再问: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否也有类似的规律呢?”有的学生可能受前者的影响回答: “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是这样吗?同学们一试, 像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 显然这不是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时, 教师凭借已有知识推 一些是3的倍数, 然后确定其中一个数, 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 如135与换位置531、153、315、351。让学生检验与换后的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他们仍然是3的倍数, 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无关。如此便能够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 原来是这样的感觉, 从侧面激发了对知识的探求欲望。

总之,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而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兴趣元素和知识本身的魅力, 适当地调整教学过程,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做到:课开始, 趣已生;课进行, 趣正浓;课结束, 趣犹存。

参考文献

[1]陈淑华.小学兴趣教学浅议[J].陕西教育, 2010 (12) .

学生兴趣小组活动管理制度 第5篇

兴趣小组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组织的,它小型分散、形式多样。兴趣小组活动包括:

1、学科小组活动。各个学科都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小组开展活动,学科小组活动主要是结合教学,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专门问题进行较深入的钻研、探讨。包括搜集有关资料、知识答辩、参观、调查、撰写文艺作品、编印刊物等活动。学科小组活动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极为密切,但又不应简单重复,要比课堂教学内容更广泛、更深入。

2、科技小组活动。根据学生家庭勤劳致富的需要,可成立电工、木工、航海模型、机械、良种培育、作物栽培、园艺花卉、动物饲养、标本制作、教具制作等科技小组,吸收具有某项专长的特殊爱好的学生参加,主要是进行各种有 关劳动和技术的实际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专项技能。

培养兴趣还是兴趣培养 第6篇

让他学什么呢?馬师傅想,有文化首先要字写得好,不如先送到书法班去。谁知,这孩子心不在焉,胡乱涂鸦一阵,便跑到后院去弄他的小草小树。馬师傅为此恼怒异常,每每以武力强迫孩子去练字。结果,小馬儿脾气越来越怪,甚至以不吃饭来抗拒,父子关系十分紧张。

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中较为普遍。其原因在于:家长没有弄清,对孩子是培养兴趣,还是对其兴趣加以培养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美国社会家庭学家康斯坦丁•尼诺指出:“家庭教育定向的一个关键,是要让自己与孩子在平等关系中来认识、研究、对待和决定。其中,家长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比家长让孩子去产生兴趣重要得多。”也就是说,不能刻意去培养。因为,每个家长的人生观、世界观、文化素养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千差万别。他们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巧合,那就如鱼得水,被孩子所接受,并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中,获得极佳效果。倘若这种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则易被孩子拒绝,并在二者的抗衡厮拼中弄得全家不安。

孩子心灵纯正,可塑性强;孩子生性活泼,自律性差。很多家长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及早抓家庭教育,这原本是好事。但像馬师傅那样,因为自己少文化没专业,而强令小馬儿去练书法,根本没注意和发现孩子已对后园的植物产生了浓厚兴趣这一事实,这是一种极大的失误。如果他能有所发现,顺着孩子的这种兴趣去培养孩子,在后院和孩子共同劳作;多带孩子去植物园见世面,发展这种兴趣,说不定小馬儿长成后真会在生物学上大有作为呢!家庭教育,对兴趣加以培养远比培养兴趣更重要!

财务管理兴趣 第7篇

《导游基础知识》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课程之一, 知识面涉及广泛, 知识点多且细碎, 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多年来的经验, 我认为从激发、引导学生兴趣入手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实现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此, 结合《导基》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总结如下。

(一) 利用相关话题或事件引发学生兴趣

高职学生对历史和现今的大事件、热点话题都很热衷探讨, 但是往往了解不深, 一知半解, 因此, 以和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热点、大事件入手, 在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同时, 通常会引发学生的共鸣。例如在《导游基础知识》“历史发展简史”一节的授课中, 课本通常会从史前文化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讲起。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就已经学过, 如果我们照着教材去讲, 学生就会觉得毫无新意, 提不起学习兴趣。所以我选择从相关的话题和事件入手, 即世界原始人类的起源和人类起源问题的探讨。首先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发现古猿的基本情况及一直存在争议的人类起源的陆地说和海洋说。人类起源于陆地还是海洋, 激起了学生热烈的讨论。在课堂氛围达到高潮时, 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继而转移话题, 分析中国境内早期原始人类的特点及和世界原始人类的对比和继承关系, 等等。其间还穿插了“北京人头盖骨的丢失”的大事件, 并就此让大家了解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人类从猿到人转变的关键转折点的重要价值和“人类考古历史上最动人的发现”的重要意义, 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二) 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的兴趣

在上课过程中, 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 往往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导游基础知识》中有一个知识要点———公主和格格的称呼。“公主”一词在周代出现, 周礼规定天子嫁女要由同姓的公 (官职) 来主持, 所以有了“公主”之称, 后世继承。满清入关, 为仿效明制, 接近汉人的习惯, 把皇帝的女儿特称为“公主”, 其他庶出和亲王、君王、贝勒的女儿则保留了满语的习惯称为“格格”。在讲解的时候, 我特地提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影视剧《还珠格格》, 提出了关于格格和公主称呼的问题, 学生一听到他们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 马上提起了精神。我趁热打铁, 根据剧中人物依次介绍了“驸马”、“额驸”等相关皇族称谓。期间学生也饶有兴趣地参与讨论, 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三) 以故事的形式紧抓学生的兴趣

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 不少学生觉得“佛教”这节接受起来有难度, 并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例如讲佛教起源, 我给学生们讲述了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王子从诞生、出家到创教、传教, 最终在拘尸那迦圆寂的一生传奇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 我尽量抛开理论性的内容, 让学生感到像在看一部写实电影, 消除心理的学习障碍。等学生听完故事, 我引申总结佛教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 释迦牟尼由人到神的转变过程, 佛教早期的传承特点, 大小乘佛教的区别, 等等, 学生接受起来比常规的教学方法容易得多, 而且不是被动地接受, 因为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 这些问题也恰恰是学生脑海当中困惑的问题。

(四) 以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往往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利用文化对比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介绍客源国概况的时候, 就把文化习惯、民族性格差异较大的英国和美国作为对比, 穿插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访问英国时受到伊丽莎白女王接见的例子, 对比了英国人的严谨和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不拘小节, 继而引出了两国习惯的差异, 让学生在感到有趣的同时掌握了知识点。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在不断发现, 不断创新。任何方法都要把握它的两面性, 在尝到兴趣教学的甜头的同时, 我也总结出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引导兴趣不是哗众取宠

让学生喜欢上课是一门艺术, 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开拓思路, 不断创新, 但绝不能为了讨好学生而哗众取宠, 不能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去讲一些低俗的、媚俗的、违反道德的话题和话语。作为职业院校的一线教师, 我们更要注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兴趣教学应该是科学的, 健康的, 符合道德标准的引导, 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评教率而讨好学生的哗众取宠, 这是每一位一线职业教师都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二) 避免一种形式的重复使用

我们要结合课程特点, 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 切忌一种形式重复使用, 讲故事就通篇讲故事, 列举事件就从头讲到尾。我们在此强调的是一种技巧和方式, 不能以偏概全, 掩盖整个课堂的完整程序和教学模块。此外引导兴趣的环节设计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课堂的互动, 适应创新教学的趋势。

(三) 要和课堂总结和评价相结合

引导学生的兴趣要融入严格的课堂环节设计当中, 不能天马行空, 想到哪讲到哪, 或者因为学生感兴趣就长篇大论, 应该与课堂总结和相应的教学评价相结合。引导手段的最终目的是引出教学内容, 激发兴趣的根本初衷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学评价, 比如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模拟、参与环节设置相应的教学评价环节, 把能力培养目标细分, 再分阶段实现。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能力的培养目标, 这也符合把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的创新型课改的要求。

新课改形势下,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满堂灌的模式, 以兴趣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 创新探索的精神, 为旅游行业输送有头脑、有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邱海蓉.提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效果的初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S1) .[2]梁琴.导游基础知识》教学方法探讨.职业教育, 2010, (9) .

财务管理兴趣 第8篇

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 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 并进行探索创造, 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 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 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 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结合我从教的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以新颖的引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引入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对整堂课的注意、情感、意志、思维等心理状态。好的引入, 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带领他们一步步探索新的知识,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引入方法。例如:在教学《余数的除法》时, 我运用了多媒体, 以动画的形式为学生讲了一个童话故事:一天, 一只大猴子带着30个小猴子去山上摘了100个桃子。大猴子说:“这里有100个桃子, 你们每人分3个, 剩下的1个就给我吧。”大猴子怕小猴们不相信, 还列出一个算式:100÷30=3……1旁边的鹦鹉听了, 开始哈哈大笑, 还说大猴子不老实, 专骗小猴子。这时, 大猴子满脸通红, 但小猴子们却莫名其妙, 因为它们不管怎样计算, 得出的结果都和大猴子一样。童话故事讲完后, 老师问:“同学们, 你们觉得鹦鹉说得对吗?大猴子真的骗小猴子了吗?”学生们大多数都认为鹦鹉说得对, 大猴子真的骗了小猴子。“那你们为什么说大猴子骗了小猴子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通过学习, 学生们找出了大猴子的手段, 大家觉得这节课很有趣。

二、加强直观教学, 重视操作培养学习兴趣

(一) 加强直观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是远远不够的,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 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等各种手段, “直观”具有看得见, 摸得到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 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 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 都是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 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 都能有条有理地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 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 兴趣也很高, 争先恐后举手发言, 最后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做了完整的叙述, 在此基础上老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二) 重视动手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学法的使用, 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教师的演示, 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例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 让学生拿纸动手做图形。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 不仅理解了什么是圆柱体?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知道了它们的特点, 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进行操作和答问中, 明确思维方式, 印象深刻, 学习兴趣越学越浓。

三、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 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 抓住本质, 发现规律, 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

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 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 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迷失方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将抽象化为具体, 使难题迎刃而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 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 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 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 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兴趣:愉快写作 兴趣主导 第9篇

著名作家鲁迅说过:“此后要创作, 第一要观察。”这就可以看出观察在写作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了。山上的野兽, 不经猎获, 不会自己成为桌上的佳肴;海里的珍珠, 不经采撷, 不会自己成为人们的首饰;生活中的事, 不经观察, 不会成为写作的材料。古代画家文马可画竹, 画得又快又像, 人们问他为什么画得这样好?文马可笑着说:“画竹, 必先成竹于胸。”意思是说在没动笔之前, 要仔细观察竹子, 让竹子的形象在脑海中形成, 画的时候, 就会得心应手, 一挥而就。画画需要胸有成竹, 作文也是如此。作文之前, 对描绘的事情要经过仔细观察, 积累大量素材。写作时, 就不会觉得脑中空荡荡的, 抓耳挠腮, 无处下手, 只会信手拈来, 毫不费力。观察具有直观性, 形象性和感染性。平时, 我要求学生细致观察, 做生活的有心人。课堂上, 根据习作课的教学要求, 引导学生观看实物、模像、挂图等, 学生感到有东西可看、可想, 课堂生活丰富多彩。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而且又能利用形象更接近生活实际, 使学生了解生活实际的真谛, 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我利用教室已有的实物, 进行写作训练, 如《我们的教室》、《班上的流动红旗》等。我还利用模像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用的模像, 可以是教师准备好的, 也可以是学生自带的。我在指导学生写《我喜爱的一种植物》一文时, 就让学生把自带的东西拿出来。结果, 学生个个都带来自己心爱的花草。顿时, 满室芬芳, 争奇斗艳。然后, 我指导学生观察, 口述作文。其中黄政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初秋, 牵牛花长出了绿叶, 它绿得像碧玉, 像翡翠, 让人看了心醉。秋风轻轻拂过, 篱笆上的叶子就像一只只蝴蝶拍打着翅膀, 煞是好看……”学生们沉浸在美丽的秋景之中。整节作文课生动有趣, 孩子们畅所欲言。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老的话, 深刻地揭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孩子的天性是爱动、贪玩、好奇心强, 对生活中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我根据这一特征, 在课内外创设情境,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会、思考、想象, 而后口述、习作。在创设情境的写作训练中, 给我感触最大的是即兴练笔, 也就是抓住发生在学生周围最感兴趣的某件事, 某情节, 某一人物或某一神态、动作等, 当场习作训练。我记得那是一个盛夏的下午, 我正在上期末复习课。突然, 一只金黄色的小蜜蜂从门口飞进教室。它好像有意展示自己美丽, “嗡嗡嗡”地在讲台前绕来绕去。学生的注意力顿时被吸引住了, 都没有心思上课了, 怎么办呢?我本想制止他们, 但忽然一个念头在脑海闪现:“为什么不做一次即兴练笔呢?”这只可爱的小蜜蜂飞累了, 竟停歇在教室“学习园地”的一朵小红花上面, 学生们都发出轻轻的、会意的笑声。我微笑着鼓励同学们把刚才发生在教室里的一幕具体地说出来。在我的引导下, 同学们不仅能把蜜蜂的动作、形状、颜色以及师生当时的表现, 描绘得生动形象, 而且有的同学竟然用拟人的手法想象蜜蜂的语言、心理活动等。于是, 我决定把这节课改为作文课, 让同学们自拟题目, 即兴作文。当大家把作文交上来时, 我发觉每位同学都写得很好, 连平常不交作文的那位学困生黄浩杰也写了满满的一页, 而且描述得很有条理, 点明自己的心声:“像小蜜蜂那样, 喜欢小红花。”

三、及时讲评, 提高兴趣

学生什么时候想知道自己作文情况?是刚刚交上作文本时。有的学生才交过本子, 马上就问老师自己的作文得了多少分, 这是一种积极性。两三天后, 学生的热情大大降低了。一个星期后, 几乎近于遗忘。这星期作文, 下星期讲评, 非得重新温习一遍。这种心理现象非常重要, 要予以重视, 要积极利用。我觉得作文讲评应及时, 从作到评的周期应大大缩短。如能今天交作文, 明天就讲评;或上午交作文, 下午就讲评, 岂不更好?此时, 学生写作热情犹在, 写作思路清楚, 内容尚在头脑中跳动着, 而且距离作前指导也不久, 讲评起来可以说是趁热打铁。但是这样一来是用什么时间批改呢?我觉得讲评并非一定要在全班作文批改后。老师只要浏览一下全班的作文, 确定重点;选出有关材料, 再精心推敲一番, 便可以安排好一条训练路子。作文讲评, 不能只限于孤零零的一两堂课, 不应是“一次性处理”, 要充分进行, 广泛渗透, 与学生的阅读及其一切活动整合为一个硕大的整体。作文讲评的阵地, 除了作文讲评课这一整块时间外, 还应有许多小块块来补充、来完善。如:晨会上表扬、批评时, 阅读课上涉及到读写结合时, 课外活动时等都可以适当渗透, 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作文, 作文篇篇是生活。作文讲评要力争照顾到各种发展层次的学生, 对于写得好的学生既要表扬鼓励, 又要提出努力方向;对一时还写不好的同学, 要多找长处, 点滴进步也可当众表扬。像前面提到的学困生黄浩杰同学, 我就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了他, 并奖励了一朵小红花。此后, 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禾苗地里走路, 一不小心就会踩伤稚嫩的幼芽。对刚学走路的孩子, 有几个当母亲的是大声斥责呢?我们要使尽量多的学生都感到自己用心的地方已被老师看到了, 提到了, 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看到自己的不足, 希望下次作文课早点来, 有信心去取得新的进步。

耕耘的季节是辛苦的, 而收获的心情是喜悦的。当我们蓦然回首, 只见桃李芬芳, 我们会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让我们广大教育者用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 让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在写作的王国里自由飞翔!

摘要: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直是我们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我们在小学阅读教学研究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 而对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少于尝试。在阅读课上, 每个学生面前放着阅读课本, 教师凭借教材, 引导学生去读懂, 读会、会读、掌握阅读的本领。可作文教学呢?没有课本, 有的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生活的“无字之书”。是蕴含着无穷奥秘的大自然, 是多姿多彩的社会, 是复杂纷纭的人生。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童心, 缺乏童趣, 怎么激发起儿童的写作欲望呢?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绝不应是生活中令人苦恼的那一部分.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 我认为应把调动学生的兴趣贯穿始终, 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财务管理兴趣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一门课程, 在育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门课程的知识哲理性强, 学生学起来觉得枯燥无味, 不如散文、小说那样文质兼美, 吸引人, 也不如数学、物理那样做完一道难题后有胜利的喜悦感, 因此, 没有兴趣很难收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要求政治课老师必须以激发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激活思想政治课堂。

一、以精美的导语、深刻的结束语, 激发、拓展兴趣

学生的注意力在开始和结束时最集中, 优秀的老师能够在开课几分钟和一节课结束时吸引学生, 把一节课的重点集中在这两个黄金阶段, 用有效的导入和结束语为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 让课堂在融洽、和谐、民主有趣的教学氛围中画上圆满的句号。课堂“导入”的方法主要有自然过渡法、典故诱导法、触景生情法、提问法、影视激情法等。例如:在讲《孝敬父母》一课时, 就可以用“百家讲坛”的有关故事引入, 在讲《同学之间的友谊》时, 可以用教室内的情境引入。好的导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松散的状态吸引到集中且安静的学习环境里, 温故求新, 启迪新知、新思维。“结尾”的设计有总结法、达标法、悬念法、点睛法、习题法、串联法等。有效的结束语能拓展学习兴趣, 总结当堂要点, 拓展课堂知识, 求得画龙点睛、升华思想的效果。

二、以灵活有趣的教学内容, 提高兴趣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 使学生感到有趣, 精神振奋起来, 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投入, 保持高度热情, 以此感染、激发学生情绪, 使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不能死教课本, 除了课本上的实例之外, 还应该补充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 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例如在讲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时, 老师可以先用《大山深处放羊娃和记者的对话》一文启发思考, 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体会不计划生育的危害;之后, 师生共同补充现实生活中计划生育的好处的例子, 让课堂"有趣"起来。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学生也就在有趣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了。

三、以幽默、感人的语言, 发展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 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上课离不开语言表达, 教师语言表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幽默是一种心灵的机智, 一种表达的艺术, 一种使人在愉悦气氛中接受影响的方法。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 生动、灵活、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在讲“法人”概念时, 老师先提出“法人是法国人”“法人是说法语的人”、“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连串荒谬的定义, 让学生一一甄别, 加以否定, 再弄懂科学的定义, 老师妙语连珠, 寓教于乐, 学生兴趣盎然, 真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

四、以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形式, 巩固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 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 人的注意力往往会渐渐松弛, 难以产生较强烈的心理刺激。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 激发强烈的注意力, 因此, 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以增强并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它包括利用投影、录音机、电视、微机等多种媒体, 向学生声情并茂地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 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直观视听中掌握抽象的政治知识。教学形式也要常换常新, 可以利用编排小品, 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调查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安排活动, 组织教学。这样一来, 学生能从每堂课中都能获得新鲜感, 自然也能巩固学习兴趣。

五、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深化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 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 使学生踊跃突破课本, 走出课堂, 融入社会, 在自己的多方实践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知识效用和价值, 从而真正想学、爱学这门学科。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例如, 在教学中举出5.12地震后全国人民的爱心行动的例子, 从温总理亲临灾区到孩子们崇拜的影星的救灾义举, 乃至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 都能够使学生真正、具体地感受到大爱, 例如, 用三峡工程的环境评价问题、近年来全国出现的气侯异常现象, 乃至于2012年地球毁灭的谣言等社会热点, 引导学生们思考、组织讨论, 求得共识。从而, 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 优化了他们的思想方法。有很多学生都反映用辨证法看问题, 收获很大, 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并且有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感到理论知识的学习太有必要, 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 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 从而更加深化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被兴趣”的兴趣班 第11篇

可是高兴没多久,她就被老师点名从跳绳班调走了。不过还好,她成功地留在了鼓号班里。而每次上完鼓号班回来,她都会说,某某同学又被赶走了。后来我才知道,老师先从各个班里找来40个学生加入兴趣班,然后进行筛选,最终只会留下20个。

慢慢地,每个星期该到鼓号班上课的日子,她不再像以前那么高兴了。终于有一天,她叹气说不想再上了。我说反正也是兴趣班,不想上就不上了呗。孩子摇摇头说:既然被老师选了,就必须得上。

本来,我觉得孩子学点鼓号是件好事,毕竟艺多不压身。可渐渐地,这些“兴趣班”背后的逻辑,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最近有一次,我听到老师这样说:“(兴趣班)光孩子自己想上也不行,他必须要有能力被培养到去外面拿奖。要不然,老师的工夫也白下了!”

我这才明白,中国所谓的“兴趣班”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一种“选拔尖子”为学校和老师去外面拿奖的“形象工程”。对于本身经历过激烈竞争的中国家长来说,这话也许很正常,但对于我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来说,听来却感到十分震惊。

我在日本的公立小学和中学也参加过很多兴趣班,其最大的原则是学生自愿。

我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参加了音乐俱乐部,从零水平开始学吉他等乐器。在那里,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老师对于音乐的热爱,并体会到音乐的乐趣。这种爱好到现在还陪伴着我,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上初中以后,我加入了吹奏乐团。这个乐队有一点像现在的中国兴趣班,大家天天苦练,希望能够拿奖。但一年之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喜欢它了,于是就退出了乐团,并无任何限制。

从我的经历来看,在日本,学生俱乐部的大门对所有孩子都是平等打开的,并且严格遵守学生自愿的原则,尽量让学生自治。老师所做的,也不是培养能很快拿奖的队伍,而是引导每个学生的兴趣。而俱乐部成败的标志,也并不是能否得奖,而是“人气”。

上兴趣班就是为了“得奖”,这种中国式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了。往大了说,这可能也折射出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中国近年的发展实在是太快,大家很“着急”——着急追求立竿见影的“成果”,着急证明在全社会的赛跑中自己没有落后。

什么时候,中国的兴趣班可以从“得奖班”、“成绩班”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孩子们自己的“兴趣班”?

财务管理兴趣 第12篇

时代在发展, 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当务之急应以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依据, 尽全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以及创造性。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呢?我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尝试。

如何让历史教学过程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动而有效呢?能否让多媒体作为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 教师积极寻找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切入点, 创设真正有效的问题情境,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我又开始了进一步的尝试。

我在设计《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 一课时, 通过播放音像资料《七子之歌》, 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

然后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哪七子?如今都回来了吗? (进一步置疑) 那么, 香港、澳门是怎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海峡两岸的关系又是如何?祖国统一大业能否实现呢?由此导入新课。

再如, 我在设计《第二次工业革命》 (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8课) 一课时, 通过展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图片, 营造特定的情景与氛围。

然后提问1: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事吗?什么是世博会?世界上最早的世博会是在哪个国家举办的呢?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 出示图表一《中西比较》)

提问2: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大英帝国在工业上的成就, 19世纪中期英国可能会展示哪些展品?中国称其为“炫奇会”说明中国如果参展会展示什么样的奇特物品?

(让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的见解, 随后展示图表二《时代差距》)

提问3:时代的差距表现在哪里呢?为什么英国与美、德在19世纪70年代后会有这样的时代差距呢?与什么事有关呢?由此导入新课。

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方式的导入, 学生们争先回答问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调动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的渴求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 我积极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参与意识、探究意识。

例如在《祖国统一大业》新课教学过程的四大模块中, 我分别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一) 情境探究一:统一之由———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问题1: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分别是什么?

问题2: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问题3:我们清楚了问题的由来, 那么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呢?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 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如果你作为决策者, 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二) 情境探究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提出 (形成、内涵、意义)

问题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

问题2:据历史纵横分析“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改革开放后建立的经济特区有什么不同?

问题3: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 “一国两制”形成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特征, 即它最初是针对哪一个问题而提出来的?解决台湾问题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的方式?如何评价“一国两制”构想?

(三) 情境探究三:统一之路———港澳的回归意义

问题1:播放录像《中英会谈》,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引导学生结合录像及教材内容、图片理清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几件大事。

问题2: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这一问题课本也没作太多表述, 可结合自已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江泽民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庆典上的讲话》材料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言讨论, 然后在大屏幕上展示答案。)

问题3: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说明了什么?

(四) 问题情境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问题1:有人认为台湾将永远分裂下去, 有人认为台湾很快就可以统一, 你对此有何看法?为什么?

问题2:新中国成立以来, 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如何?

问题3:目前影响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问题4:面对“台独”分裂活动, 我国政府的态度和方针措施怎样?

(出示2005年3月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了四点意见)

课外拓展:中国已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 请结合台湾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写一篇小论文, 阐述一下你的观点: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 我能做什么?

最后投影出示余光中的诗《乡愁》, 并配以朗诵, 学生在朗诵声中体会此诗所反映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再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新课教学过程的四大模块中, 我又分别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一) 模块一:背景模块

问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具备政治前提及条件分别是什么呢?资本主义具备哪三个基本要素呢?

问题2: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定, 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又有什么不同呢?

(二) 模块二:主要发明模块

问题1:如果你是1902年美国博览会的策划者, 你要设立几个展区, 展出哪些产品, 这些产品有哪些特点?

问题2: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成就各有哪些呢?

问题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 又具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三) 模块三:影响模块

问题1:上节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咱们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的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这几方面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异同呢?

问题2:垄断组织出现的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本质?

(此模块内容仍是主要采用学生的知识迁移的方式, 对于这两问, 不能直接从教材中找到答案,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 鼓励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 最后教师指导整理成答案。)

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 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思维活动, 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断擦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 特别是发生争论时, 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冲动, 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作为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一名教师, 我要不断地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 要不断地探讨、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不断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从细微处慢慢地改变, 一步步提高, 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要求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由传授知识为主转移到发展智力为主;由注重结果的学习模式转移到注重学习过程的模式;由注重识记知识的活动转移到创造性运用知识的活动上来。因此, 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无疑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就教学过程中如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做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教学,学习主动性,问题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美].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大, 2002.

上一篇:教育对象和现状下一篇:STM32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