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资源范文

2024-07-06

灌溉水资源范文(精选9篇)

灌溉水资源 第1篇

1 我省灌溉用水现状

以水稻田为例, 据2002年统计资料, 全省水利工程总供水量为170亿立方米, 其中, 农业用水总量达159亿立方米, 在农业用水中, 水稻灌溉用水量达150亿立方米, 占农业总用水量的93%, 占社会总水量的70%。而另一方面, 全省水稻灌溉用水浪费又十分惊人。满足水稻生理需水每亩大致在300~400立方米, 但是, 全省水田亩平均用水高达850立方米, 灌溉用水效率仅为0.4左右。虽然近年水稻生产对我省农业的贡献有目共睹, 但是, 如此高的耗水对水稻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 我省要把节水的重点放在水田上。

2 灌溉水利用率的基本方法

2.1 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灌溉, 提高灌水效率

一是采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与技术, 例如喷灌, 微灌等可提高田间灌水效率。二是良好的田间工程建设, 例如土地平整、畦田格田改造等, 科学的畦灌, 沟灌, 波涌灌等地面灌水方法的应用也可提高水的利用率。三是在同样的灌水效率下, 增加雨水的利用亦可减少田间灌水量。

2.2 水源到田间输水, 要提高输水效率

目前我国综合渠系利用系数约为0.5左右。若进行渠系防渗或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管道化输水, 则挽回的输水损失水量是可观的, 进行以渠系防渗为中心的灌区工程改造与建设, 无疑对提高水的利用率十分重要。

2.3 加强田间灌溉用水管理, 建立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 以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

我国的水分生产效率偏低, 如果每立方米提高0.1 kg, 按灌溉耕地现状生产粮食3500亿公斤计, 即可减少田间作物需水量 (即蒸发蒸腾量) 350亿立方米。另外, 为达到提高作物水分生产率的目的, 应采取农业水利综合措施, 如培育耐早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 通过覆盖及耕作等措施减少无效的棵间蒸发, 采用非充分灌溉技术减少蒸腾, 包括近年国内重视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研究, 强调要实行科学灌溉等。

3 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3.1 要形成节水机制, 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 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等的经济和法律地位, 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3.2 多渠道增加节水灌溉资金投入

要发展节水农业, 普及推广节水灌溉的积极性很高, 纷纷要求国家加大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力度。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各地要发扬自力更生和不等不靠的精神, 按照“谁投资, 谁所有, 谁管理, 谁受益”的原则, 采取政策引导, 以奖代补和贴息扶持等方式, 充分凋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引导农民群众投资兴办节水灌溉工程, 使节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轨道。

3.3 做到适时、适量灌溉

根据当地的天气条件、田间水分状况、作物长势及需水规律, 水源供水能力及灌溉工程状况等动态信息为依据, 制定动态的灌溉用水计划, 同时, 执行“先急需、后缓用, 先灌高、后灌低, 先灌远、后灌近, 先集中、后分散”的动态配水原则, 并通过实时调整渠道流量和轮灌组合, 避免渠道流量过大或过小, 减少输水损失。

3.4 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积极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试验, 加快节水灌溉先进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和应用, 在引进, 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节水灌溉设备研制、开发和生产体系, 不断提高我国节水灌溉的技术水平和设备制造水平, 生产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设备。

3.5 统一认识, 加大宣传

要加大节水灌溉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调动农民群众兴建节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 发展节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高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意识, 使全社会都来关心、重视和支持节水灌溉工作, 为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建立节水型的社会贡献力量, 为推广节水灌溉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3.6 组织领导与部门配合

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加强对节水灌溉工作的组织领导, 层层落实目标责任。搞好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 管好用好各项节水资金, 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及时对节水灌溉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搞好节水增产重点县、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的竣工验收。

3.7 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

在推广节水灌溉, 建设节水增产重点县和节水型井灌区的过程中, 要注意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 采取各种方式,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节水灌溉技术队伍。同时, 也要注意对农民的技术培训, 及时把各种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传授给他们。要充分发挥基层水利服务组织和公司、协会的作用, 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 产、学、研相结合, 实行规划设计、设备供应、施工组织、人员培训和运行管理的全程服务, 走产, 供、销一条龙, 技、工, 贸一体化的路子。

摘要:采用先进的灌水方法与技术, 是提高水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本文对此进行了逐一的论述, 其宗旨是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灌溉水资源 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311家农户农业灌溉用水现状的抽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和Tobit模型证实了种植面积、农业收入、用水价格、农技培训和灌溉水源对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年龄则对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依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水资源的短缺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十二五”规划强调,集中支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引导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加大对高效节水灌溉投入,力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益,到2020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7.6亿亩,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然而,传统研究对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理论和实践均缺乏明确的认知,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盐城市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实证方法考察了农业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假说

农业灌溉用水,是指农业生产中用于灌溉的水资源;受气候、土壤、耕作方法、灌溉技术以及渠系利用系数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灌溉用水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农业灌溉用水量受到不同地区水源条件、作物品种、耕植面积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比例高达91%,占总用水比例55.7%,可见农业灌溉用水是是我国农业用水的主要方式。

然而,现阶段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效率仍较为低下,连少伟、吕旺等指出,在当前农业灌溉中,严重缺水与灌溉水效率低下现象并存。王晓娟、李周证实了提高渠水使用的比例、提高水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用水者协会对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均有积极作用。基于以往研究,本文提出两点假设:①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较低,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②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受农户用水偏好、水价、水利设施健全程度、农业灌溉方式等因素影响。

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对江苏省盐城市青墩镇和建湖县农户的抽样调查,使用因子分析和Tobit模型对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共发放问卷350分,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率88.87%。就年龄而言,51-60岁的农户比例最高,占40.19%;就文化程度而言,初中以下文化的农户比例最高,占78.78%;就种植面积而言,户均6亩以下的农户比例最高,占74.59%。

首先,使用SPSS20.0对用水成本、花费成本、机械费用和种子成本四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用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综合得分)的系数计算出因子得分的加权综合得分并作为Tobit模型的应变量,其经济学含义为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然后,将种植面积(Are)、农户年龄(Age)、文化程度(Edu)、农业收入(Inc)、用水价格(Pri)、劳动人数(Lab)、节水设施(Ins)、农技培训(Tra)和灌溉水源(Sou)作为自变量代入Tobit模型。

如上表所示,除农户年龄与灌溉用水效率呈负相关外,其余变量均与灌溉用水效率呈正相关;其中种植面积、农业收入、农机培训和灌溉水源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用水价格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农户年龄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文化程度、劳动人数和节水设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①灌溉效率具有规模效应;②年轻的农户更加重视灌溉用水效率;③水价对灌溉效率具有激励作用;④农机培训对灌溉效率具有普及意义;⑤井灌更具有灌溉效率;⑥现有节水设施对灌溉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明显。

三、政策建议

通过对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农户节水意识,发展农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倡导农户从事农业规模化生产。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度。目前,我国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用水协会的法人地位等问题仍没能很好地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用水组织的发展壮大。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规范用水户参与管理,切实解决用水户参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改革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如此,农业规模化生产对灌溉效率的影响应当受到充分重视,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

2.改革农业水价,建立有效的水价机制,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灵活便捷的灌溉供水系统,组织专人宣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一,应遵循市场规律,逐步形成水资源的市场定价机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可制定灌溉水的累进计价制度;其二,应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维护,创新小农水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建管机制;其三,研发、引进、消化农业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并组织专人宣传推广。

参考文献:

[1]连少伟 吕 旺 李 静 杨 岚:河北省井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 河北水利,2012(4):22.

灌溉水资源 第3篇

1 方法与数据

1.1 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

农业水资源利用量来源于灌溉和天然降水,为了剔除降水的作用而只分析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如下公式来计算灌溉效率IE与水分生产率WP指标:

式中:ETb为灌溉水田间蒸散量,m3/hm2;WUb为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也是因灌溉而增加的水资源投入量,m3/hm2;YI为灌区(灌溉农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kg/hm2,YI-YR即为因为灌溉而增加的粮食产出量;YR为雨养农田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hm2。

由指标计算过程可知,IE衡量灌溉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是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评价的依据;而WP揭示了灌溉水资源投入对粮食产出的真实效益。针对灌溉用水,两个指标从不同方面衡量了特定灌溉过程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1.2 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

空间自相关是对地理属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地统计学方法,其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12]。全局空间自相关对地理属性在整个区域空间的总体分布特征进行的描述,判断此属性值在空间上是否存在聚集特性。通过对全局空间自相关统计量全局Moran's I的估计来分析地理属性的总体空间关联程度:若Moran's I显著为正,则表示该属性值相当的省区在空间聚集;若Moran's I显著为负,则表示总体上各省区与其周边地区属性值差异较大[12]。局部空间自相关用以测度局部区域单元地理属性值的空间异质性,推算出聚集地的空间位置、范围及其变化情况,并以LISA聚集图的形式形象表征[1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可以判断出一个省区属性值在总体中所处的水平。某一特定省区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可能为4种情况:HH表示某一省区和周围省区的地理属性值都较高;LH表示该省区值较低而其周围省区较高;HL表示该省区值高而周围省区较低;LL表示该省区和周围省区值都较低。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全国范围内选取的459个典型灌区和各省区的统计资料为灌溉、水资源、粮食相关数据获取来源。灌区灌溉效率、粮食灌溉单产以及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来自中国大型灌区网站及部分的灌区管理局;省级行政区的灌溉效率、粮食灌溉单产以及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由该省内各灌区的计算结果通过对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加权得到。各省区耕地面积、粮食播种、粮食总产量、有效灌溉面积收集于《中国统计年鉴》和部分地区的统计年鉴。雨养面积单产由各地区粮食总产量、灌溉单产以及灌溉面积比例求得[1]。

2 结果及分析

2.1 中国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

3个代表年灌溉效率的全国平均值分别约为0.420、0.444及0.492,而水分生产率的值为0.944、1.131和1.249kg/m3,均呈随时间增长趋势。计算出省级行政区不同年份的灌溉效率和水分生产率值,如图1所示。同时,表1给出了不同年份及各水分生产率指标省区间的最大、最小、平均值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量,以描述和比较二者空间分散程度及其随时间变化情况。

图2(a)显示,除个别省区的个别年份外,省区尺度灌溉效率呈现较为一致的增加态势,这也与中国近年农业用水基本保持恒定而灌溉面积稳定扩大的现实相吻合。经济相对发达的直辖市和东北、长江中下游省区的增长幅度较大,而西北、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增幅较小。从年均情况来看:北京灌溉效率最高,达0.608,也是唯一超过0.600的省级行政区;灌溉效率介于0.500~0.600之间的省区包括西藏、甘肃、天津、辽宁、吉林、陕西、江苏、云南和上海;此外,还有6个省区的灌溉效率大于全国值的0.452(表1),分别是山东(0.497)、黑龙江(0.477)、新疆(0.461)、四川(0.458)、浙江(0.457)和安徽(0.455)。15个灌溉效率低于全国值的省区中,宁夏、江西、广西及内蒙古四省区仅分别为0.397、0.391、0.383和0.348,均不足0.400,为中国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比率最低的省区。

水分生产率方面,虽然大部分省区也表现为随时间增长,但是省区间变化规律的一致性不强,较多省区在不同年份出现较大波动。这是因为水分生产率同时与粮食产量和灌溉水资源的田间消耗量有关,前者虽然在年际年比较稳定,但是田间灌溉水蒸散量受降水频率和水资源等多种因素影响,而这些因素在不同年份有可能出现较大波动。

水分生产率的全国值由1998年的0.944kg/m3稳步增长到2010年的1.249kg/m3,得主要得益于中国灌区粮食单产水平的提升。水分生产率代表年的平均值为1.108kg/m3,省区值在0.523~2.080kg/m3之间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河北和海南;除河北外,河南省的水分生产率也在2.000kg/m3之上,为2.033kg/m3;陕西、山西和山东的该指标值均较大,介于1.800~2.000kg/m3之间,其余省区均不足1.600kg/m3;另外9个省区在全国之上,包括湖北、内蒙古、四川、宁夏、安徽、西藏、北京、江西以及重庆;17个省区的水分生产率在全国均值以下,且仅有甘肃在1.000kg/m3之上;上海、广东、吉林及海南四省区灌溉水的净产出能力较小,均不足0.600kg/m3,其中最低的海南仅为0.523kg/m3。在从表1还可以看出,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均随时间增大,这说明全国范围内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随时间提升的同时区域间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同时,对比二者的变异系数可知,灌溉效率与为0.129,明显低于水分生产率的0.432;可见,不同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的省区间差距相差较大,后者明显大于前者。

2.2 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空间分布格局

表2给出了不同年份灌区灌溉效率和水分生产全局Moran's I估计值及检验。表中显示,代表年二者的全局Moran's I的估计值均大于零,同时对应的正态统计量(Z-Score)也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概率为0.05时临界值的1.96,即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代表年中国灌区的灌溉效率和水分生产率在省区间存在正自相关关系,整体表现出相似大小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在空间显著聚集现象。灌区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不仅与气候、作物种类、土壤等自然条件影响,也与灌溉发展水平、作物产量、资料投入等经济社会条件有关,这些因素在地理上均能表现出类似现象的靠近特征,这是类似水平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的省区在地理上聚集的重要原因。

由表2还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灌溉效率的全局Moran's I与Z-Score均明显小于水分生产率(P-value自然相反),说明后者的空间聚集程度强于前者。水分生产率除了与灌溉设施保障程度有关外,也受到人为生产活动的影响,也就是说,农业生产活动加强了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空间聚集特性。计算出各省区的局部Moran's I估计值,对局部空间自相关属性进行判断,并采用LISA指数来揭示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局部空间分布特征。由于各省区在不同年份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属性无明显变化,故采用二者LISA属性年均情况来对比局部空间格局的差异。各省灌区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指标的LI-SA聚集图如图2所示。

图2显示,各省区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局部空间自相关属性有类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二者均在西部出现较多的LL省区而在东部存在大量的HH省区。长江以北至黄河下游省区是二者HH省区聚集明显的地区;而由西北至青藏高原则集中分布了局部空间属性表现为LL的省区。灌溉效率的LISA属性的3个类型HH、LH及LL省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东-中-西部分块(带)分布的态势。这与中国经济发展程度的空间格局基本吻合,说明农业水利的投入能力与建设效果存在一致性。而水分生产率的局部空间分布属性呈现HH与LL省区东、西部分隔明显的特征。这可能与农业生产过程和管理水平同时决定水分生产率的局部空间分布格局有关。具体来看,各省区灌溉效率的LISA属性基本为HH(10个)、LH(10个)和LL(8个),LH省区个数较多说明空间分布与相互影响的关系较为复杂。对于水分生产率而言,HH与LL省区占据了绝大部分,HL与LH省区分别为4个和5个,且主要位于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湖南等地。华北直辖市是东北粮食主产区与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的过渡地带,由于粮食生产规模小,水分生产率的局部空间属性受东北与黄淮海平原的综合影响,使得其表现为非正相关;而江西、湖南、贵州一带与同时受黄淮海粮食主产区与东南经济发达省区辐射,出现比较复杂的局部空间分布特征也在情理之中。

2.3 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之间关系分析

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从不角度衡量了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者数据获取来源于所表达的意义均有所差别。了解二者在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对于刻画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上的相对大小关系有直接的帮助。画出不同年份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之间的散点图,以观察二者之间可能的统计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不同年份(包括年平均情况)二者之间关系非常散乱,基本上不呈现可直观描述出的统计关系。作为不同角度的评价指标,二者在衡量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差异的功能上相互不可替代。在比较省区间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时,同时考虑二者的表现是有必要的。由于灌溉效率和水分生产率均是有明确物理含义的指标,因此在此试图探寻融合二者以得到同时能够包含水资源有效利用程度和作物产出增加程度的指标。灌溉效率或水分生产率值越大均意味着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因而在此考虑将二者的乘积用来综合描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并命名为灌溉用水效率(IWE)。由式(1)和(2)可知,灌溉用水效率实际上反映的是单位灌溉用水量所能得到粮食净产出量(kg/m3),根据计算过程和量纲可知其仍属于水分生产率的范畴[6]。研究年份灌溉用水效率值分别为0.396、0.502及0.615kg/m3,呈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各省级行政区的灌溉用水效率的年均值如图4所示。省区间灌溉用水效率差异较大,较高的省区主要位于华北、长江中下游及西北地区,而灌溉用水效率较低的省区集中在东北和华南地区。年平均情况看,仅有12个省区的灌溉用水效率值在全国均值的0.501kg/m3,其中陕西、山东、河北及河南四省值超过了0.800kg/m3,为中国灌溉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高的地区;北京、山西、西藏和湖北、四川、安徽分别位于0.700和0.600kg/m3档次,此外甘肃和宁夏也大于全国值;灌溉用水效率低于全国值的省区中,重庆、内蒙古、江西、天津、云南、湖南、江苏及青海较大,其余均不足0.400kg/m3;位于华南地区的广西、广东和海南的灌溉用水效率处于国家最末位置,仅分别为0.251、0.229及0.228kg/m3。

灌溉用水效率涵盖了灌溉效率和灌溉水资源真实水分生产率,鉴于灌溉可以明显增加粮食产量,因此能够用来判别一个地区是否适合发展灌溉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起积极作用。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前提下,可以认为灌溉用水效率高的地区相对适合发展灌溉,反正,在灌溉用水效率低的地区发展灌溉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耕地灌溉率,即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灌溉的发展程度,因此在图中还画出了各省区的耕地灌溉率,以观察其与灌溉用水效率的耦合程度。图4显示,不少省区存在灌溉用水效率和耕地灌溉率出现错位的现象。如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南以及新疆等省区的耕地灌溉率较大,均在60%以上,然而灌溉用水效率处于较低位置。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可以大幅减少农业生产水资源投入。而这些省区大部分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减少农业用水投入也可为保障其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持。另一方面,部分西北干旱区如陕西、山西、甘肃等,灌溉用水效率较高,但由于受水资源限制,耕地灌溉设施的覆盖程度较低,仅为30%左右,这些省区可以考虑利用区域外部水资源用于灌溉面积扩展,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灌溉用水效率的正常发挥。

3 结语

(1)针对灌溉水资源利用,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能够分别反映其有效利用比例和真实粮食产出能力。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区的灌区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均呈现随时间增长的趋势,分别由1998年的0.420与0.944kg/m3增加到2010年的0.492与1.249kg/m3,意味着农业用水状况正在逐步全面改善。然而,与此同时二者的区域间差距也在被拉大,灌溉用水效率的区域间不平衡性正在加剧。

(2)由于与灌溉所发生区域的气象、水文、土地类型、作物种植种类、农业生产水平等因素有关,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发现,水分生产率在空间上呈显著的聚集现象,高值区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低值省区则集中于东北地区和华南地区,且在时间上总体分布格局和局部差异状况随时间变化不大。而灌溉效率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作用明显,其在空间上无明显的分布规律。

(3)灌溉效率与水分生产率二者在表现灌溉水资源利用状况的空间相对优劣上相互不可替代,但可以统一为灌溉用水效率指标,并以此作为区域是鼓励得发展的依据。灌溉用水效率在华北粮食主产区较高而东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区较低。发达省市的灌溉用水效率高而耕地灌溉比例较低,而西北部分干旱省份相反,各地方可根据灌溉用水效率和耕地灌溉率的表现指导相应的灌溉和水资源利用策略。

摘要:水资源高效利用是现代化灌区建设重要目标。从衡量灌溉水资源有效利用程度和真实粮食产出能力出发,计算了1998-2010年中国各省区的灌溉效率IE和水分生产率WP指标,并分析二者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IE与WP的全国值分别约为0.452和1.108kg/m3,区域间差异程度前者小于后者,且均有随时间增大趋势;二者均呈显著的空间聚集现象,指标值高的省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及其周边省区,低值则分散于西北、西南、东南及东北地区在;IE与WP在描述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相对大小上相互不可替代,但可以融合得到同时涵盖二者功能的灌溉用水效率IWE指标。IWE可以衡量灌溉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并作为区域灌溉发展方向的依据。根据省区IWE与耕地灌溉率现状对不同地区灌溉、粮食生产及水资源管理政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灌溉水资源 第4篇

【关键词】粮食安全;平衡

【Abstract】Improvement and expansion of irrigation, improve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conditions, and improve the rate of irrigation to ensure food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nalysis needs of irrig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Food security;Balance

1. 前言

(1)结合我区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我区相关规划所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从完善和扩大灌溉面积、改善灌排条件、提高灌溉保证率等方面分析保障粮食安全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2)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从土地条件、合理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分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3)结合我区实际情况,从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分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灌溉发展的需求。

2. 灌溉节水潜力分析

(1)现状灌溉用水水平分析。在现状灌溉用水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灌溉用水定额及灌溉用水效率指标的分析计算,进行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间的比较,特别是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比较,找出与先进标准的差距和现状灌溉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合理选择节水模式与措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节水灌溉模式和措施,在注重经济实用技术与方法的应用的同时,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节水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灌溉节水目标分析确定。在现状灌溉用水调查和用水定额、用水效率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高效科学、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和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对用水总量控制与用水效率控制的要求,结合《全国节水灌溉规划》、《全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规划》等分析成果及国内外先进用水水平指标,在充分分析节水灌溉发展及灌区水资源开发潜力和供需态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确定各地不同水平年灌溉节水目标指标。

(4)灌溉节水量估算。在现状灌溉用水水平与效率、灌溉节水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现状灌溉用水水平与规划水平年年灌溉节水目标的差值,并根据灌溉面积发展指标,对灌溉节水潜力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不同水平年通过各种节水措施可能形成的灌溉节水量。

3. 灌溉可供水量分析

(1)以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和用水总量控制方案为依据,结合近年用水量及其结构,分析确定各分区不同水平年河道外生活、生产、生态可用水总量。

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2020年、2030年用水总量不应突破全国用水总量方案所确定的相应控制目标。

(2)结合近几年灌溉用水量的变化情况、未来节水措施和新增供水的可能,在考虑退还挤占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基础上,在分区用水总量中扣除生活、工业等用水量,合理确定规划水平年灌溉可用水量。本次规划原则上只需确定多年平均情况下灌溉可用水量,有条件的地区还可确定不同来水条件下的灌溉可用水量。

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4.1 可灌溉土地潜力分析。根据现状各种类型土地利用数量、比例、农村人均占地面积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国土整治规划等,合理分析可灌溉土地潜力。

4.2 可用于发展灌溉的水源保障分析。

(1)可供灌溉的水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水源。对地表水,应综合考虑开发利用程度、河道内生态与环境需求,以及用于其它行业的用水,合理确定其可用于发展灌溉的水量,并与灌区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工程、新建水源工程等规划供水量相衔接。对地下水,应以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控制,在地下水超采区,要逐步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在地下水开采量已接近可开采量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

(2)本次规划原则上以分析确定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情况下的可供灌溉水量为主,有条件的地区还可分析确定不同来水条件下的可供灌溉水量。同一地区多年平均及不同来水条件下的灌溉供、用水量应相等。

4.3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

(1)按以水定灌的原则,根据未来灌溉发展需求、可供灌溉的水量、灌溉用水效率、灌溉定额以及近年灌溉面积发展趋势,结合可灌溉土地潜力,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面积,包括维持灌溉面积、减少灌溉面积、新增灌溉面积,以及节水量、减少水量、退还水量等。灌溉发展规模应与土地利用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2)在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中,要根据分区可供灌溉的水量潜力分析,现状灌溉用水效率和灌溉定额以及提高的潜力分析,对灌溉面积分别进行处理。维持灌溉面积是指经提高利用效率和水土资源平衡分析后能够保有的灌溉面积。减少灌溉面积是指较现状灌溉面积减少的面积。灌溉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建设占地、退耕还林(草),二是水源不足或水源发生其它变化而永久无法灌溉的面积,三是需退还灌溉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地下水超采量(包括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层承压水开采量)而需减少的面积。新增灌溉面积是指在原灌溉面积之外新增加的灌溉面积。未来灌溉发展面积等于维持灌溉面积与新增灌溉面积之和。各类灌溉面积之间相互关系示意图见图2。

(3)本次规划所指的节水量是指在维持灌面上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含种植结构调整)所减少的灌溉用水量。灌溉减少水量是指在减少的灌溉面积上所减少的灌溉用水量。退还水量是指通过节约用水和水源调配等措施退还灌溉挤占的生态环境用水量以及地下水超采量(包括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深层承压水开采量)等。

4.4 根据水土资源现状、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结果、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现有工程建设情况,合理确定灌溉发展布局、发展方式与规模。

4.5 对现有灌区,应复核其现有灌溉面积,分析灌区续建配套能力,合理确定灌区改造规模。对土地利用性质发生变化的灌溉面积,应进行核减;对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现状或采取节水措施后仍不能保证灌溉的灌区,不宜扩大灌溉面积,要通过节水改造等措施维持甚至减少现有灌溉规模;对地下水超采、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地区,在没有新水源的情况下,在采取节水措施仍不满足原有灌溉面积的,应规划减少现有灌溉面积。

4.6 对新建灌区,应在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水源工程建设发展灌溉面积,其规模应与水源工程建设规划相衔接。

5. 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进行灌溉发展需求分析。

(1)按照水资源综合规划强化节水模式等的节水要求,合理分析现状灌溉节水潜力。

(2)以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配置成果为依据,以用水总量指标为控制,合理确定规划水平年灌溉可供水量。

(3)按以水定灌的原则,根据灌溉可供水量、灌溉定额以及近年灌溉面积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水平年灌溉发展规模与发展模式。

(4)在灌溉发展需求分析、节水潜力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要求,从灌溉发展规模与水平、效率与效益、改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合理拟定灌溉发展的目标。以更好的促进农业发展,提高人民收入。

灌溉水资源 第5篇

1 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及意义

巴彦县是水资源较贫乏的地区, 而且巴彦、兴隆用水需求量大, 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松花江水和地下水。由于松花江水年季变化较大, 提水设施及其配套设施标准较低, 更新维护不足, 部分设施老化, 输水量在输水过程中和田间损失都很大, 我县的地下水资源又极其贫乏, 所以说发展节水灌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发展节水灌溉, 一方面“计划用水”与“订单用水”相结合, 以“计划”与“订单”用水来制约水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使用, 防止水环境的恶化, 使有限的水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降雨和土壤水, 发展集雨节灌, 通过挖掘雨水资源和土壤水资源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可促进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 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节水灌溉的普及, 还可促进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对农业生产力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发展节水灌溉, 选择正确的节水方法及措施

2.1 合理布局, 井渠结合, 地表水与地下水相结合

井渠结合既可重复利用灌溉水的渗漏量进行灌溉, 达到开源作用, 又可减少地表水的取水量, 起到节流的作用, 还可解决地表水供水与作物需水在季节上的矛盾。目前, 在地表水灌溉量中, 有1/3左右补给了地下水, 在地下水没有开发利用的地区, 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将引起地下水的无效蒸发, 招致土壤盐渍化。特别是遇到干旱降雨偏少的时候, 阳光直射, 30多度的高温使地下潜水蒸发更加严重。在井渠结合的灌区, 不仅灌溉对地下水的回补量可以充分利用, 而且可以减少潜水蒸发, 到了雨季还可腾出“地下水库”蓄存降雨。但也要防止过度打井, 要根据各个地方的地理特征, 气候变化以及灌溉需求, 防止“一刀切”而导致打井过多, 类似“蜂窝煤”, 井打的越多, 抽水总量就会减少, 既破坏了水环境, 也提高了生产成本。要按照“采补平衡”的原则, 合理布局, 使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佳统一。德州市两大灌区主要以农田灌溉为主, 采取了井渠结合的方式灌溉, 既节约了水资源, 也缓解了灌溉高峰期的供需冲突。

2.2 改变输水方式, 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输水方式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实现管道化。灌溉水的输送方式有三种, 即土渠、防渗渠道和管道。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 近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为10%-40%, 而远距离土渠输水的损失甚至高达50%以上。防渗渠道可以减少或避免渗漏损失, 但仍然存在蒸发损失, 泄露损失也比管道输水严重。管道输水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95以上。加大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技术的力度, 实现井灌区管道化。采用免烧管代替农、毛渠道, 节水效果好, 成本也较低。因此, 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中, 应重点发展管道输水, 逐步实现输水管道化。

2.3 成立浇地专业队

浇地专业队是用水户协会招聘的灌溉用水专业队伍, 是灌区农村抗旱的服务组织。用水户协会对浇地专业队可以实行目标管理, 也可以实行单项承包。

灌溉用水期间, 改进放水方式, 把传统的沟 (畦) 一次放水改为间歇放水, 进行间歇灌, 由浇地专业队进行统一护渠和灌水。在灌溉站的指导下平衡各用水户的利益, 推行节水灌溉技术, 实行“小畦灌溉, 二八改畦”的节水方法。解决因计量设施不健全、户与户之间“喝大锅水”而造成的大水漫灌问题。使用水户均衡负担、均衡受益, 达到节约用水、降低成本的目的。

2.4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加强节水管理, 合理收缴水费

通过政府和市场宏观调控手段, 逐步调整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 适当扩大高效优质节水作物种植比例, 选用抗旱优质品种, 合理改土施肥, 改进工作制度积极开展节水高产灌溉制度的研究, 进行灌溉需水测报及预报, 对缺水地区采用非充分灌溉, 推行科学计划用水制度, 提高水分生产率, 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不断完善秸秆还田、地膜覆盖等保墒措施, 科学灌水, 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推进高效农业的发展。另外, 应不断完善水费制度, 使过去按亩计收水费的灌区逐步过度到按方计费。对水费较低的灌区, 应逐步提高水价, 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 使灌区逐步达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5 提高科技含量, 完善灌溉制度

灌区需要实施自动化测水量水技术, 利用计算机网络实行信息化管理、科学化管理, 在数据采集、数据计算机处理的基础上实现灌区自动化监测控制;改进和完善灌溉制度, 用节水型的灌溉制度指导灌水, 制订和完善有利于节水型的政策、法规。建立节水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健全灌区管理组织和完善节水管理规章制度, 把节水管理责任落实到每项工程, 每个干部职工、每个农民要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 举办不同层次的节水技术培训班, 普及节水科技知识, 加强节水宣传, 使节水观念深入人心, 成为每个职工、每个群众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

3 加强管理, 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近年来, 通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灌区经营管理工作的再认识, 灌区上下对实施节水灌溉形成了共识, 认为节水灌溉关系到灌区农业持续发展, 是水管单位实现良性循环的需要。建立适应灌区特点的节水灌溉模式, 对改善灌区农业生产环境、减轻农业生产灾害、保障农业稳产高产有十分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灌溉成本, 减轻农民负担, 这样水管单位才能长久地从用水户的收益中得到回报, 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的双赢关系。在目前形势下, 水源紧缺已成定势, 开源不通只有节流。而实现节流, 除了解决认识问题, 采取工程节水技术措施外, 更根本的是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其关键在于建立利益驱动激励机制, 即在灌区节水过程中, 国家、管理者、用水户三者之间要围绕水资源利用建立一定的联系, 构成权利、责任、利益关系体系, 协调、理顺灌区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充分调动职工管水的积极性和用水户节水的积极性。

灌溉水资源 第6篇

目前中国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西部大开发。所谓西部大开发,简单地说就是从改革开放发展的东部沿海和海外引进投资,加速内陆西部的经济开发,让全国的经济实现持续发展。要实现上述西部开发的目标可以说水资源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农业用水领域,谋求一个合理的农业用水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分析中国水资源的基础上,以“十一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为中心,介绍近年来的中国农业水利情况。

2中国的水资源概况

2.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

中国的全国河流年间总流量27115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8288亿m3,减掉河流和地下水的重复部分7279亿m3,全国年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虽说总量多,但人均年间水资源量为2300m3,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

2.2用水量的变化

用水量实实在在地在增加。从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看,1980年以前农村用水(含农业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大约占90%以上,用水量成本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农村用水上。之后,用水量不仅在农村用水上增加,而且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增加比例加大(见图1)。

2.3黄河的断流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需要供给水的地方增多。作为这一现象的特征表现就是黄河断流。所谓断流就是黄河上中游的用水量增加,河流主河道下游的流量集刷减少现象。1990年以来,黄河断流开始时间提前,断流时间扩大。1997年断流天数226天。断流区间延长成为黄河水资源危险的境况。1999年以后,为了摆脱这种危机状况,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从根本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

2.4 21世纪的水资源问题

2000年时,中国的总人口大约是12亿,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近年增加率处于增长的趋势,预计一直连续增加到21世纪中期,高峰时可达16亿人。

2000年以后,预计各种用水量增加,特别是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的需要量大量增加。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站的莱斯特·布朗将世界目光集中在中国的粮食问题上,他在研究报告的前言和结论部分都指出中国的粮食问题,因水资源原因将会引起世界粮食危机。21世纪以来,没有达到莱斯特·布朗的预测,近年来出现了粮食生产过剩的状况。

但是,随着总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相继增加,今后水的供需更加迫切,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对策,农业用水和其他用水之间的矛盾会更深刻,这也会给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带来重大影响。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世界的重视。

2.5“十一五”规划水资源问题及农业水利的定位

今日的水资源枯竭问题已不是简单的粮食和农业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沙漠化扩大等生态环境问题,贫困问题,对中国的持续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一认识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每5年一次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五年计划,为了迎接新的世纪,于2001年制定了“十一五”计划,并于200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在此之前的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10次中央委员会第5次全体会议采用。“十一五”规划和“九五”规划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九五”规划中由于基础设施弱,难以应对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及经济发展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十一五”规划中根据20年改革开放及发展的需要,让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基本上结束商品不足的状况,在供给和需要上实现市场化。概况地讲就是让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意味着家庭经济状况更加富裕,丰衣足食。要满足这一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摆脱不足的现状,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调整。

第二,在“九五”规划农业领域政策中,重点建设农业水利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大力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十一五”规划中把耕地及水资源不足作为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要因。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水利部门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提高水利设施的整体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改造现有罐区。

进一步指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把节约用水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大力推进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服务业,构建节水型社会。而在5年前没有水资源问题和与节水灌溉有关的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政策。

另外强调节水灌溉从以前的技术普及转向水资源浪费明显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有关节水灌溉政策向提高农业生产性上推进,在“十一五”规划中,着力消除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问题,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3西部大开发和农业水利技术的作用

3.1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西部大开发起源于1990年初邓小平提出的“二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对外开放,首先发展经济,第二个大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达到小康水平后,支援中西部发展。1999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讨会上强调要把握世纪之交的历史机会,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并宣布今日是西部大开发的起点。之后,中国共产党及政府领导者多次提倡西部大开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把目光集中指向西部,西部大开发的运动展开。

在“十一五”规划中,受这一趋势的影响,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位置,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3.2西部大开发中农业水利的技术的作用

中国在1950年代到1970年代间,为了让粮食增产,修建了许多灌溉为目的的水利工程。从图2中可以看出,灌溉面积1950年大约为16百万ha,1980年大约为49百万ha,增长幅度很大,之后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西北地区几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果不灌溉不能经营农业的地区多,所以在西部修建了大量的罐区,从黄河上中游7省区(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看,大型灌区有55个,设计灌溉面积大约为375万ha,有效灌溉面积合计约270万ha(见图3)。

提倡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经济发展,这些灌溉工程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黄河上中游大规模灌溉工程地区过剩取水妨碍了水资源有效利用,因在农业水利技术领域强调节水灌溉的普及。

在中国,节水灌溉就是根据技术对策改良灌水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具体的讲就是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进一步设置管理设备,改善管理体制,为节水灌溉制定对策。

如前所述,中国随着总人口的增加,保障中长期的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目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目前为了确保农业持续发展,加快实现节约农业用水,如何适应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等的需要已经成为首选的课题。这对于西部大开发及中国全面发展都是很重要。相对日本而言,今天的中国就农业用水的合理化对策问题,更期待农业水利技术发挥最大的作用。

4节水灌溉的发展动向

从1970年代开始,中国就从各国引进先进的灌溉设备,并在国内开发研究。

1993年作为水利部直属机关的中国灌溉排水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时机构扩大,改称为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1996年在北京顺义建立了作为水利部直属单位的全国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站的节水灌溉试验基地,也得到了日本国际协作机构的技术协作,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普及。可以说节水灌溉技术的开发,普及是国家机关的重要课题。

从政策上看,1996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决定在“九五”规划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灌溉重点县,针对重点县建设国家财政部给予财政支持(利息补贴等)。从大型灌区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工程老化,资金不足造成管理不善等,使得设施功能下降,妨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从1996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直接投资(补偿金)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工程,投资金额也大幅度增加。

1999年,日本对有关大型罐区的更新改造提出了协作措施,政府以项目方式进行技术合作,具体内容有大型灌区设施改造试验规划和管理手册的制定,水管理技术的提高,与节水灌溉相关的技术的研究和实验。现在,中国大型灌区及节水灌溉模型规划开始实施,从2001年开始,有关规划中的内容在中日两国之间开始按协议进行合作。

在中国,以前的农业水利事业投资原则上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只进行政策规划立项并进行指导。近年来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财政开始直接投资。短期的课题是解决水资源的问题,长期的课题是保障粮食安全,为此中央政府也积极促进大型罐区的更新改造。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国政府也深刻地认识了水资源问题。

这些节水灌溉正好和1990年代后半期的西部大开发相吻合,作为更长期的课题进行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维持农业的持续发展,不仅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也成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志杰.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15):235.[2]李巍.做好林业技术推广推动生态林业建设[J].吉林农业,2015(5):112.[3]苏海涛.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7):1816.上述西部开发的目标可以说水资源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因此在农业用水领域,谋求一个合理的农业用水方案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分析中国水资源的基础上,以“十一五”计划和西部大开发的关系为中心,介绍近年来的中国农业水利情况。

[2] 中国的水资源概况

[2] .1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中国的全国河流年间总流量27115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量8288亿m3,减掉河流和地下水的重复部分7279亿m3,全国年间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虽说总量多,但人均年间水资源量为2300m3,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

[2] .2用水量的变化用水量实实在在地在增加。从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看,1980年以前农村用水(含农业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大约占

[90] %以上,用水量成本的增加主要集中在农村用水上。之后,用水量不仅在农村用水上增加,而且工业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增加比例加大(见图1)。年前没有水资源问题和与节水灌溉有关的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政策。另外强调节水灌溉从以前的技术普及转向水资源浪费明显的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有关节水灌溉政策向提高农业生产性上推进,在“十一五”规划中,着力消除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资源问题,这是一个最大的变化。

[3] 西部大开发和农业水利技术的作用

[3] .1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西部大开发起源于1990年初邓小平提出的“二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一个大局是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对外开放,首先发展经济,第二个大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达到小康水平后,支援中西部发展。1999年6月,江泽民主席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研讨会上强调要把握世纪之交的历史机会,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并宣布今日是西部大开发的起点。之后,中国共产党及政府领导者多次提倡西部大开发,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把目光集中指向西部,西部大开发的运动展开。在“十一五”规划中,受这一趋势的影响,明确了西部大开发的位置,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平衡发展。

灌溉水资源 第7篇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环境,影响,措施

水土资源作为一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 它的利用涉及到减轻贫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重要问题。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水土资源问题早已被全世界所重视。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最多, 人均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占有量少, 水土资源的供需问题更为突出, 特别是面对未来人口高峰年的吃饭问题, 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农业水土资源供应危机更加严峻, 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水土资源, 生产足够的粮食以满足众多人口食物需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1 我国水土资源状况和发展趋势

1.1 随着人口增长, 水土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锐减。

就水资源而言, 建国时人均水资源总量为0.51万立方米, 1980年为0.28万立方米, 1998年降到0.22万立方米, 仅为建国时的43.4%。根据人口预测, 2010年和2030年我国人口分别达到14.2和16.1亿人, 相应地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降低到0.19和0.18万立方米。按照国际标准,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万立方米为起码需求, 少于0.17万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 我国到2030年将进入比较值的边缘。就土地资源而言, 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约为世界人口总量的22%, 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仅为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耕地仅为20亿亩,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较小, 约为14%, 仅以占世界10%的耕地, 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3%, 全国已有666个县 (区) 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的警戒线, 其中463县 (区) 低于0.5亩。据测算, 我国粮食实际需求为5200亿公斤, 而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5000亿公斤左右。据统计, 1986~1995年, 我国粮食净进口为4156万吨, 年均416.5万吨, 按目前我国平均产量计算, 生产416.5万吨粮食需要1000万亩耕地。根据中央确定的目标, 到了201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400~5600亿公斤。按现有的生活水平,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保证耕地的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单产,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1.2 水土资源组合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为不平衡。

我国有近一半国土处在干旱、缺水、少水地带。在干旱的北方, 淮河、黄河、海河、滦河、东北和西北内陆诸河, 年径流量只占全国的18%, 而耕地面积却占到62%, 人口占46%, 其中尤以海河、滦河、淮河突出。北京市人均年占有水量已经下降到350立方米, 低于世界绝对缺水指标人均占有量。我国南方湿润多雨, 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按干旱指数分带, 南方基本上处于湿润和十分湿润带内。我国南方和北方比较, 从总体上相对来说并不缺水, 但由于降水在时间上分布不均, 造成在水稻的某些关键用水期, 因连续多日无雨, 河水减少, 塘库蓄水用尽, 灌溉水量严重不足, 特别是浅山丘陵区, 因土层薄, 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 农业的季节性、区域性干旱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2 对环境的影响预测

2.1 对局部气候的影响。

(1) 对气温的影响。大面积推广节水灌溉后, 减少了灌水定额, 项目区最低和最高气温略有抬升。 (2) 对蒸发量的影响。节水灌溉措施实施后, 由于减少了输水过程渗漏量, 减少了灌水定额, 并采用相应农艺措施减少棵间和植株间的无效蒸腾, 对项目区实际陆面蒸发量影响较大, 主要影响是减少了单位面积的蒸发量。 (3) 对雾和湿度的影响。蒸发量减少后, 可能引起项目区雾日和相对湿度的减少。温室内的滴灌和微喷可以增加温室的湿度, 调节温室内的小气候。但喷灌相反, 可以增加近地表层的空气温度, 在高温的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 也可以调节田间小气候。

2.2 对地下水的影响。

采用节水灌溉后, 在井灌区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得到控制, 有利于地下水采补平衡。但同时由于漏渗量的减少, 使地下水位补给减少, 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蓄水灌区由于采用管道输水方式, 减少了漏渗量, 也减少了地下水位上升的幅度。

2.3 对土壤质地的影响。

高精度的灌水方式, 把水分、养分均匀准确地输送到植物根部土壤中, 可避免田间出现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 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 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

2.4 对土地利用率的影响。

采用节水灌溉后, 作物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利用管道输水一般可增加耕地面积7%~10%。

2.5 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可以改善植物生长环境, 可能引进新的植物种类。对动植物基本没什么影响。

2.6 对病虫害的影响。

农药的增施与改良对病虫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喷洒农药可防治病虫害, 但作物体内和土壤中农药残留物有一定程度的积累, 田间空气湿度的增加, 对喜湿病虫害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7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项目建设的同时, 要修建一些农田基本建设设施, 地面覆盖有所增加, 作物繁茂, 使沙化或水土流失有所控制。但喷灌雨滴过大时, 可能对表土产生冲刷。

2.8 对地区经济和自然景观的影响。

项目实施后极大地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使下岗职工再就业, 使当地农民的生活更加富裕。众多的节水灌溉示优质范区使当地农民更加安居乐业。

2.9 项目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施工期间排放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都将对水源带来不利影响, 施工期间对地形地貌和植被的破坏较大, 还有施工地方如果离居民点近, 会造成噪声扰民, 但这些影响具有时间短, 范围小的特点, 如措施得当, 短期内可以恢复。由于各节水灌溉项目区在地域上有距离, 人员不集中, 所以不会造成传染病的发生。

3 环境保护措施

3.1 项目区水源保护措施。

(1) 加强各水库、塘坝和一些截潜工程上游区水土保持, 植树种草, 涵养水源。 (2) 建立水源保护区, 应尽量控制人为活动及动物对水源的污染, 对上游有工业企业污染的, 要尽量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3) 井灌区应建泵房, 或在水源井上加井盖, 避免人为活动对水源的污染。 (4) 严禁直接或间接向灌溉水中排放污水、废液和倾倒固体废弃物。

3.2 施工期环保措施。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对农田和野生植被的影响, 施工期噪声影响, 施工期人群卫生保健等。

环保措施:为保护生态环境, 尽量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永久建筑物周围应结合环境特点和美化需要, 搞好绿化;地下管道开挖施工过程中尽量少破坏地表植被, 管道开挖必须将表土先行剥离, 妥善堆放, 以备表土复原, 恢复植被, 特别是农田区域更须严格要求, 并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避免影响耕作, 造成减产。

施工期间机动车通过居民点时, 应减速行驶, 禁止鸣喇叭。距居民点较近处施工时应避免夜间施工, 以保证居民正常生活。

施工期间, 特别是施工高峰期, 应密切注意施工人员的健康情况, 定期监测疾病流行情况。

4 结论

试论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8篇

1 灌溉环节用水的现况

现今我国农业的灌溉环节中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是相对偏低的, 主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有所体现[2]:

1) 投入与产出不符。农村区域的雨水资源分布不平均, 灌溉时便很容易出现错位, 使得大部分灌溉区的水源利用率大幅降低, 出现用水多、产出少的情况。

2) 管理措施的不足。因为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 灌溉工程的收益始终呈现下降的趋势, 在部分偏远的山区, 因为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水价过低、水价体制滞后、相关人员的素质也较低, 所以致使多数的灌溉工程都处于瘫痪的状态。

3) 工程模式老化。我国的灌溉工程一般是在六七十年代建成的, 配套设施普遍都存在老化、质量差、管理体制不足的问题。沿用到现在的设备多数都已经出现了失修、老化、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的情况。以上所分析的这些因素, 都对我国农业灌溉环节中的水资源利用有很大的局限。

2 灌溉环节中有效提升水源利用率的措施

2.1 改善水源管理的观念

水源的一般管理模式因为太过注重供水的管理, 所以容易导致供需问题的激化, 这种管理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忽略了用水者在节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只是将水资源的供给管理作为排除问题的途径, 这样的方式产生的后果就是浪费的情况加剧与水资源利用率的低下。所以, 只有对水源管理的观念进行改善, 把水源真正当做珍贵的资源来进行管理, 从现有的水源供给下手来推动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

2.2 提升农民节约水源的意识

农民是农业生产中的主体, 所以, 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与农民的参与程度是密不可分的。所有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的技术与措施, 也都要借由农民的实践应用, 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所以, 农民的节水积极性对节水工作的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应当建立专门的农民节水合作组织。自负盈亏、独立结算, 强调农民的参与性, 实行自我管理、自主给水、自主缴费、按方核算的管理体制, 充分提升农民节约用水、加强管理的意识。

2.3 对新型节水技术加以应用

对新型节水技术加以应用, 能够有效提升灌溉环节中的水资源利用率, 新型的节水技术主要包含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细流沟灌、短窄畦灌及管道输水等等。将这些新兴技术在农村进行普及和应用, 并配合推广田间节水、推行暗管化、小畦化及微喷化。另外要加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利用, 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推动节水工作迅速、广泛、高效率的发展。

2.4 对灌溉用水规章进行改善

对灌溉用水的规章进行补充与改善, 能够进一步确保农民用水的规范性。相关部门要通过节约型的灌溉规章对农民用水加以约束与指导。不但要对用水的相关规章、政策及要求进行完善, 还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让农民意识到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同时, 要开展针对相关技术的培训, 加强节水知识的沟通, 推广节水的经验, 促进节水的观念在农民心中扎根, 让每个农民都能做到自主节水。有了严格的制度与系统的培训作为保障, 农民的节水技能与节水意识都得到了逐步的提高, 自然能够推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5 加强节水高产农产品的种植

农村区域应当依据当地的水资源实际情况, 对传统的产业构造进行转变, 减少种植耗水高、生长周期长、产出低、效益低的农产品, 对生长周期短、产出高、耐干旱、四季皆宜的新型农产品进行加强种植。并且由当地的政府对农产品市场进行管理与组织, 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撑, 达到提升经济收益的目标。这样就实现了用更少量的水资源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也做到了对水资源的高效率利用, 缓解了水资源缺乏的局面。

3 结束语

水资源正在呈现日益短缺的局面, 所以对于水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 减少水源浪费, 成为了社会生产生活中每个领域都在关注的课题。而从灌溉工作的角度来说, 因为其具有涉及面积广、需求量较大等特征, 所以采取不同的灌溉手法在用水量与用水率上可能会存在很大的差距, 所以对于灌溉环节的水资源利用进行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在灌溉这种用水量大的环节, 要比其他环节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利用率。需要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 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控制管理措施与制度, 并切实的贯彻在实际的工作中, 才能够确保在灌溉工作中对水源进行更加有效的利用。

摘要:我国现今的农业发展过程中, 用水率始终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国家的水资源, 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 是最主要、最基础的资源。文章针对解决国家水资源的困境, 达到在满足农业用水需求的同时还要节约资源, 提出了针对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率的提升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农业灌溉,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母龙广, 崔龙, 雷思佳等.农业节水灌溉的管理措施[J].吉林蔬菜, 2012 (10) :50-51.

灌溉水资源 第9篇

1.1 项目区自然概况

海原县位于中国西北东部黄土丘陵地区,是宁夏中部干旱的重点地段,长期以来受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水资源的日益匮乏,严重的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连年的持续干旱,使原本有限的水资源更趋紧张,水资源条件与需水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仍未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干旱、风沙、霜冻、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经常发生。

海原县曹洼乡机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海原县东南部的曹洼乡境内,属黄土丘陵地貌单元。项目覆盖曹洼乡曹洼、脱烈2个行政村的358户2160人口。由于地壳运动及河流切割等作用,使河谷形成“U”型。两岸发育有数条冲沟,两岩岸坡较缓,在黄土分布区域见有黄土喀斯特地貌发育。第三系基岩强风化厚度2-3m左右,地形复杂,冲沟发育。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7.0℃,年最高气温发生在7月,为34.2℃;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为-24.0℃。日照充足,平均日照时数达2621h。年平均无霜期149d左右,年平均风速为3.3m/s,30年一遇最大风速为23.5m/s。土壤冻结于十一月上旬,翌年4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1.59m。

当地的水源为地下水。

1.2 降雨

项目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光热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75mm,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降水在6~9月份,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1%,约254.3mm,而农作物生长期在3-6月份,占30.6%,约114.7mm。保证率50%、75%的降雨量为362mm、288mm,月分配情况月分配如表1。

(单位:mm)

1.3 蒸发

流域内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E-601型蒸发皿)1120mm,干旱指数3.0,由于蒸发强烈,加之多风,造成旱灾频繁,不但春旱、夏旱经常发生,而且有时出现秋旱和春夏秋连旱,旱灾是项目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1.4 径流

项目区汇流面积120km2,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7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4万m3,各保证率径流量及月分配表2。

(单位:万m3)

工程任务:项目区灌溉水源为现状的11眼机井,通过铺设干支管道输水到田间配套的滴灌设施进行滴灌,以便更好的发挥当地水资源,满足农作物供水要求。项目区涉及曹洼乡的曹洼、脱烈2个行政村的358户2160人口。本次设计主要配套输水干支管道、建筑物和滴灌设施,解决项目区3500亩玉米的灌溉用水要求。

2 项目区水资源分析

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径流、地下水两部分组成,由于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主要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因而水资源总量随降水变化而变化,在年际、季节和地区之间分布相差悬殊,年内分配不均。

2.1 地表水资源

地表径流由于受降水、地形、土壤、地质、植被和土地开垦程度的影响,在境内由南向北减少,主要为降雨径流,由上游沟谷流水汇集,间歇流水。

项目区汇流面积120km2,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7m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04万m3,保证率50%径流深为15.3mm,50%径流量为191.2万m3,保证率75%径流深为11.7mm,75%径流量为140.1万m3。

2.2 地下水资源

2.2.1 水文地质条件

水源地为南华山东麓曹洼盆地。该区主要以大气降水渗入第四系松散砾石层,转化为地下水,是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汇水面积约120km2。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同时也接受南华山的侧向径流补给。

南华山东麓曹洼盆地山前地带第四系厚度为104.60m,由山边到盆地中心,岩性由砂砾石、碎石层渐变为粉细砂和淤泥及一般粘性土组成。南华山北东麓深大断裂由盆地中心通过,故基底为断裂破碎带,岩性为前震旦系变质岩,富含地下水,而且为自流水。据钻孔资料《海原县农田灌溉人畜饮用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单井涌水量163.68m3/d(降深62.16m),水位高出地面0.7-3.0m,水质为CSnm水,矿化度0.438g/L。

盆地四周为潜水,含水层岩性为砂砾石、碎石层,水位埋深31.64-20.21m,单井涌水量768-1200m3/d,水质为HSnmc、CSn水,矿化度0.316-2.738g/L。符合农业灌溉要求。

2.2.2 地下水资源计算

项目区为由南向东北流去河谷川台地,地下水和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而且最终要径流流入主河槽(园河)。于是采用大气降水渗入法计算其地区天然资源。

计算公式:Q—a×X×F

式中:Q一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万m3/a);

X一P=50%年降水量364;

F一汇水区面积(km2),用求积仪在1:10万地形图求得为120km2;

a一降水入渗系数。根据海原县农田灌溉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取0.10。

计算结果:Q=436.8×104m3/a

项目区地下水天然补给量436.8万m3/a。

2.2.3 开采资源

采用平均布井法计算其地下水开采资源:水位降深15m,管径305mm,单并涌水量960m3/d,影响半径采用500m。地下水矿化度小于1.20g/L的面积为20km2。开采时间160d。

布井井数n=F/(2R)2=20×1000×1000/(2×500)2=20眼。

地下水开采资源:

曹洼盆地的天然补给量436.8×104m3/a,目前区域内现有机井11眼,年取水量481万m3,灌溉面积3500万亩;小于天然补给量(436.8×104m3/a),开采资源有保证。

2.2.4 结论

(1)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水质矿化度的变化不大,水质好,又是孔隙水,但又有相对的富水地段。

(2)经过资料分析,距河道两岸地带越近水质水量越好,是宜打井地段,宜井深可初步确定为120-180m。

(3)通过计算结果分析,矿化度小于1.5g/L的天然资源量436万m3/a,按计算量80%取水,开采资源量为349.4万m3/a取水,可布置960m3/d左右开采量的井20眼。而项目区灌溉水源为现状的11眼机井,故水源水量满足曹洼乡机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的需水量。

摘要:海原县曹洼乡项目区灌溉水源为现装的11眼机井,通过铺设干支管道输水到田间配套的滴灌设施进行滴灌,以便更好的发挥当地水资源。当地的水源为地下水,本文对项目的水量进行了计算得出水量满足项目的供水需要。

关键词:曹洼乡,机井灌区,节水灌溉,水资源分析

参考文献

[1]赵先利,张杰朴.地面节水灌溉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9,06.

[2]张智勇,柳晓龙.提高地面灌水技术要素[J].甘肃农业,2001,03.

[3]乔丽敏,赵先利.地面节水灌溉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09,05.

[4]刘佳朋,白雪秋.毫州市节水灌溉工程运行机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9,(08).

[5]黄清河,张成柱.大力实施节水灌溉推动农业加快发展[J].江苏水利,1999,(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灌溉水资源】相关文章:

灌溉质量06-13

灌溉监控06-17

水库灌溉06-25

灌溉设施07-01

工程灌溉08-27

灌溉试验09-09

灌溉水库07-22

土壤灌溉系统05-14

灌溉排水泵站05-23

农业灌溉泵站05-27

上一篇:用户信息安全下一篇:报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