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改革范文

2024-06-26

科学化改革范文(精选12篇)

科学化改革 第1篇

一、科学决策,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1. 实行科学的规划管理。

著名管理专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说过:“管理就是决策。”对于学校管理来说, 规划管理应该是确定学校发展的方向, 对学校的发展作长期、中期和近期的规划, 对学校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所以, 学校应该每年有一个规划, 每五年有一个长远规划。从周边环境的变化、生源情况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来思考制定。学校只有制定一系列规划, 并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规划付诸实施, 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才能在教育的激烈竞争中, 立于不败之地。

2. 整合资源, 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

对于青少年来说, 一个好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而治理学校环境就很重要。这需要整合资源, 依靠全社会的参与,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首先, 学校应及时联系家长, 及时传达学校的教育政策和各项规章, 同时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的要求;其次, 要聘请校外辅导员, 通过他们献计献策, 把学校建设得更好, 使学校的各项制度更完善。

3.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所以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运转, 必须以规章制度作为基本保障。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要力求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本校的特点, 不断探索学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 并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规章制度一经制定, 就要严格执行, 不讲情面、不徇私情。对有卓越贡献的教师要重奖、重用, 对不称职、屡教不改的教师给予挂、降、缓聘等处罚, 以促其转变思想, 重塑自我, 完善人格。

二、深化改革,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

1.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 各项活动是否顺利开展等, 取决于学校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强弱, 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就无法办好一所学校。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校长总揽工作全局, 要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各尽其责。要严格实行工作考核制度和目标量化管理, 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任务提高服务意识, 确保高效运转。

2. 引入竞争机制, 增强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 不仅要承袭前辈的优良传统, 还要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 使教师们都能人尽其用。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不可能与城镇中学同日而语。所以农村中学应当树立危机忧患意识, 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能者上, 庸者让, 使全体教职员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使教职工人人有紧迫感、危机感,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多劳多得, 优劳优酬”的新型奖金福利制度, 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充分挖掘其潜能, 只有这样, 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根本性的起色, 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有质的提高。

三、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加强道德修养和业务培训工作。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灵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在,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开拓教学思路。学校必须把德治渗透到学校管理中, 学校领导在提高自身道德情操和业务能力的同时, 应加强对教师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 努力升华教师职业道德,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使教师成为无愧于社会、家长、学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2.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生力军, 培训骨干教师, 壮大骨干教师队伍,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特别注重这项工作。对于有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教师, 着力进行不同级别的培训, 使他们在继续教育中不断发展, 实现专业成长, 并促进和带动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成长, 以达到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 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 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抓好班主任工作。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 班级的风貌如何, 关系到校风的好坏。好的校风来自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源于班主任的辛勤劳动和培育。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 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要依靠班主任去贯彻落实。选调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 是学校工作的基本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

科学化改革 第2篇

内容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突出问题时,把土地矿产资源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列入其中;对进一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要求,要严肃查处侵害群众权益行为,着力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等涉及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决制止违法违规强制征地拆迁行为,强化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监管;严肃查处侵占土地补偿等专项资金的案件等。面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笔者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醒,采取十分过硬的行动,拿出十分扎实的举措,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国土资源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改革创新 反腐倡廉 科学化 举措

一、清醒认识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

国土部部长徐绍史在今年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近年来,国土系统的腐败案件呈现多个特点,县处级干部犯罪人数有所上升、涉案数额大、隐蔽时间长,多种腐败并发。因此,要力争用2到3年时间遏制住腐败在国土部门的易发、高发态势。

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年的工作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查办发生在土地出让、规划审批、招标投标等环节的职务犯罪案件达6451件。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也引发了民众不满情绪的上涨,一些上访事件也与此

息息相关。更严重的是,国土资源领域腐败窝案日益增多,增大了查处难度。2009年,在江西省人民检察院直接介入下,查办了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李江华、许建斌、陈爱民腐败窝案,并带出国土系统多起案件,全省共立案侦查国土系统受贿案件13件13人。2009年1月至11月,浙江省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该省国土系统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已达61件 67人,其中有15名正、副局长。对此,一名检察官评论称,近年来各地房价一路攀升,里面“还包括了腐败的成本”。广东官方披露的信息也显示,2010年广东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形势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最突出的部门”中,排在第一位的依旧是建设国土规划部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有所减弱,出现松懈和厌战情绪。国土资源系统掌握着土地和矿产两大领域的审批大权。随着经济形势发展,这两大领域所潜藏的利益也水涨船高,一些人铤而走险也不足为奇。

面对这样一种严峻形势,笔者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必须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和高度警醒,采取十分过硬的行动,拿出十分扎实的举措,不断推进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国土资源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筑牢“反腐墙”,夯实“生命线”

反腐倡廉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的生命线。“面对当前腐败案件呈易发高发的态势,我们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让全系统警醒起来,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切实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贯彻

中央对国土资源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部署要求。”在今年3月31日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的讲话力重千钧,振聋发聩,彰显了国土资源部党组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勇气。作为基层国土资源工作者,笔者认为,国土资源部门应认真落实徐部长的讲话精神,筑牢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墙”,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生命线”。

(一)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夯实“生命线”基础,牢筑拒“腐”堤坝

加强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建设是更加注重治本,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内在要求。工程建设领域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之一,是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的高风险点。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根本目的在于监督关口前移,促进工程建设领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确保项目建设依法合规。着力诚信化管理、着力廉政风险防控,落实好防控意见,要解放思想、创新服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又好又快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落实防控意见加强工程建设领域反腐倡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确保反腐工作不留死角。推进土地整治标准化建设。对项目的信息以网上发布、公示牌公示等形式公开,方便公众查询,接受社会监督;土地整治项目必须依法进行招投标,试行土地整治项目网上招投标管理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对项目招投标的干预和操纵;要求实行土地整治项目跟踪审计制度。进一步规范资

金使用,确保项目实施、资金运转、干部成长安全。

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招拍挂、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工作从严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严格执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合理确定出让土地的宗地规模,加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的监督和管理,对建设用地是否严格按照供地政策执行,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严格限制协议出让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也逐步实行有偿使用,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商品房开发用地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应当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禁止非法压低地价进行招商引资,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低于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标准,严格执行《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

加强对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监督管理办法》(新国土资发[2005]165号),委托评估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活动的实施,采取摇号、抽签、招标等公开、公平、公正的办法选择相应的中介机构。

建设用地审批工作坚持实行“会审制”,对建设用地报件采取预审和相关科室流转,按照批准权限农村三项建设用地由地区审批,其它报件地区局出具意见报上级审批。同时,加强了对批后核查工作的监督力度,保证按照批准的用途合理使用。

(二)“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专项整治”坚守“生命线”持久力,深化防“腐”机制

开展土地和矿业权交易市场专项整治,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进一步深化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在土地方面,一是突出管理职能的转变;二是完善廉政考核制度;三是完善土地交易市场。以集体决策替代个别领导、个别部门决策,防止小范围决策中产生腐败行为;要求严格执行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将所有经营性土地出让纳入网上交易范围,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防范暗箱操作中产生的腐败行为;建立土地市场动态综合监管平台,经营性土地供后联合核查制度和土地出让收支情况定期督察制度,强调以现代科技手段和部门联合、全程即时监管的手段防范腐败行为的发生。

长期以来,国土资源系统一直在着力推进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如土地审批制度改革,部机关简化土地审批手续,申报要件从35件减少为10件,审批周期从半年压缩至两个月。巴楚县国土资源局在土地市场方面坚持不懈推进资源市场化制度改革,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规定出让土地,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严格按照《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11号)规定的程序规范进行。委托拍卖中介机构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的,国土部门负责把关。招、拍、挂出让成交后按时与受让方签订成交确认书,在10个工作日内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结果在土地有形市场或者指定的场所、媒介公布,无异议后签订出让合同,受让人交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办理登记发证工作。

国土资源系统坚持不懈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改革,成果丰硕。据统计,全国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从2001年的9.9万亩提高到2009年的267.15万亩,占经营性土地出让总面积的比例从7.3%提高到85.3%;招标拍卖挂牌出让价款,占出让土地总价款的比例从

38.0%提高到94.9%。

在矿产方面,改革探矿权采矿权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矿业权审批行为。配合有关部门深化矿产资源税费改革,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会同监察部门开展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清理。实施矿业权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制度和矿业权审批信息公开制度,将符合条件的采矿权和探矿权出让一律纳入招标拍卖挂牌范围,改变竞价出让与协议出让同时运行的现状,防范在自由裁量权行使过程中因不透明、不规范而产生的腐败行为。

巴楚县现已设立采矿权共34家,其中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审批发证的4家萤石矿,地区国土资源局审批发证的30家,具体包括3家石灰石矿、14家砂石料场、13家粘土矿等,我县的矿业权全部由上级部门审批,本级无审批事项。

(三)惩防体系筑牢“生命线”防线,构筑治“腐”机制

中共中央颁发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是党中央为推进新形势下反腐倡廉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认真落实《巴楚县国土资源局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实施意见》,狠抓各项制度的落实,认真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开拓思路,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治理腐败的新路子,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成效,扎实有效地完成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为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实行“一岗双责”,强化监督制约,确保权力正常行使。落实党

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一岗双责”责任分解的整体布局上,体现“三个责任制”。一是分级责任制,二是分线责任制,三是分项责任制,在责任分解的具体形式上,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制定《实施意见》、《责任分解表》、《责任状》“三位一体”的定责方式,使责任分解更加科学合理,大家各负职责。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监管,拓展源头防治工作。全县国土资源系统根据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局面和新形势,积极探索创建设计科学、行使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的规章制度。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把健全机制、强化监管惩处相结合,深化根本抓源的工作,研究问题和案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健全制度,从源头上堵塞漏洞,有效预防腐败。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政务公开。继续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坚持“责任明确、权力制衡、集体会审、运作公开、管理规范、优质高效”的行政审批管理办法。稳步推进电子审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在健全工作机制方面,推行政务公开、“阳光行政”,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依法设置审批权限、简化报批程序、改进报批方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在行政审批事项中,严格落实三级审核制度、复查落实责任制、纠纷追究责任制、职责分层追究制、业务首接责任制、轮岗制度等六项业务制度,实行阳光操作。

(四)“效能建设”强化“生命线”保障,铲除腐败生存土壤

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统筹性越来越突出,迫切要求实现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实现反腐倡廉建设由应急式的零散抓向防范式的系统抓转变,由各自为战的突击队式的打法向集团军式的协调作战迈进。

坚持倡“效”与倡“廉”相结合。在大力查处执政不廉,违纪违法行为的同时,要把关心人民群众疾苦,把关注民生和效能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执法为民;真正做到廉政问题、民生问题与效能问题一同研究谋划、一同部署安排、一同督促检查、一同抓好落实。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督促国土工作人员,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履行职责,保证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更好地推动国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抓“面”与抓“点”相结合。要把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听人民群众呼声,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关注民生发展等问题和效能建设结合起来,要按照这一要求,做到点面结合。抓“面”的有效办法就是要搞好经常性监察工作,综合运用目标考评、执法责任追究、监督、效能审查等方法和手段,开展监督检查。通过一般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自查与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专门机关的监督检查与群众性的监督评议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扩大效能监察的履盖面。同时,要突出行业重点,针对重点岗位和重点关键部位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不关心发展民生,效能低下的问题 8

特别是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应紧紧抓住典型不放,以“点”促“面”推动我部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办事能力。

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勤政廉政,最根本的是要靠自身内在的“自律”力量。加强“自律”必须强化“五戒”,即:思想上戒“腐”;作风上戒“飘”;执法上戒“情”;交友上戒“滥”;纪律上戒“松”,带头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做到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做的坚决不做,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在加强“自律”同时,也要注重“他律”,积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良好局面。

(五)“两整一改”增添“生命线”威力,健全治“腐”之章

深入推进“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全面深化“双保”行动,进一步提升素质、提升形象,为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结合“两整治一改革”活动实施方案,动员、亲自部署、检查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走过程,不图形式,不搞雨过地皮湿,按照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查、对照岗位全面查、条块结合互相查,全面查找履职、执法和监管中存在的或潜在的“廉政风险点”。通过对43个工作环节的逐个逐项检查,全局查出廉政风险点418个,归类汇总整合为77个。把廉政风险按三个等级进行评估,确定一级风险点49个,二级风险点10个,三级风险点18个。同时,积极构建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党组廉政风险分析例会制度、效能监察制度等一系列

制度,努力将“廉政风险点”转化为“廉政安全点”,通过这一活动开展,切实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组织就在自己身边,有效增强了党的廉政建设。

以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以制度杜绝腐败发生。实践证明,这是国土资源领域反腐倡廉的重要经验。正如国土资源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鹿心社在会议上指出的,要继续根据本部门的实际,做好现有制度的立改废工作,重点在行政审批、资金管理、项目安排、干部人事制度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堵塞漏洞,规范权力运行。

近年来,巴楚县国土资源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虽然在建立惩防体系、效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必须认识到:加强国土资源系统反腐倡廉建设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是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不能有丝毫懈怠。

实践证明,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推进国土资源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党风廉政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既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政治责任,更是国土资源管理和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和生命线。新形势下,对于国土资源系统的腐败现象,除了要改变以往按部就班、零敲碎打的做法,要大喝一声 猛击一掌,让大家进一步的警醒起来,增强忧患意识,坚决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增强廉政意识、自律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反腐倡廉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黄炎培.延安归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148-149.[2] 邵丛.反腐57年从运动到制度[J].新世纪周刊,2006(3).[3] 李成言.科学发展观下的廉政评价机制[Z].第四届反腐倡廉南通论坛上的发言,2009-11-16.[4] 毛昭晖.发展与和谐视野下的反腐倡廉建设[G]//科学发展与惩防体系构建——第四届反腐倡廉南通论坛论文集,2009-11-16.[5]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6] 胡鞍钢.反腐败必须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廉政体系[N].检察日报,2007-05-30.[7]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J].理论与当代 , 2005,(05)[8]吴官正.围绕党的工作大局 加强反腐倡廉工作[J].中国监察 , 2005,(15)[9]中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举行 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J].党政干部学刊.2006,(02)[10]林英、马振华;西部大开发国土资源规划纲要[N];光明日报;2000年

[11]刘国皇;我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然性及其意义[J];决策探索;2006年05期

作者简历:

作者姓名:蒲俊超

工作单位:巴楚县国土资源局 职务:一般干部

主要工作(研究方向):国土资源纪检监察

调 研 报 告

调研题目: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调

研 形 式:个人研究 调

研 时 间: 2011年11月至12月

研 地 点:巴楚县 单

位:巴楚县国土资源局党建办 姓

科学化改革 第3篇

一、改革创新是高校党建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高校党建工作应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为指导,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要求高校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党委和高校党组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研究高校党建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丰富党建工作内容,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拓展党组织和党员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和形式,使高校党的建设在改进和创新中得到加强。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增强高校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就能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办好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党建工作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师生,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牢牢把握高校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切实抓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更好地维护和推动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一支勇于开拓创新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继承优良传统,深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维方式、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大力推进党的建设的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二、改革创新视阈下高校党建面临的挑战

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校党建环境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一) 社会意识形态多元渗透中高校党建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为新时期党建工作创造了更好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也使得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多元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师生思想活跃,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表现更为明显。这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多样性,使学校思想教育的主导性难度有所增加,弘扬主旋律的活动实效性有所削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竞争在规范化过程中不断加剧,教学与科研成果被量化、指标化,并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这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使得师生更注重实惠、注重眼前利益,产生功利化倾向;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使一部分师生的思想出现困惑和混乱,心理失衡,理想信念淡漠;受形形色色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社会中出现的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给部分师生带来消极影响,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二) 高等教育扩招中高校党建面临的挑战

由于高等学校的持续扩招,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原有的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有些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学生党员比例的加大,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时,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不够。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和他们进行谈话,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交流和引导教育,对他们在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关心和回应。对他们的书面思想汇报材料也没有进行耐心细致的阅读,未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三) 高校内部体制改革中党建面临的挑战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科研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等,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的活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但是能上能下的干部制度改革,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人事制度改革,拉开差距、体现绩效的分配制度改革等,涉及每个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给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许多新的课题。以学分制等为主的教学改革,推动以教育者为主体向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转变,学历本位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转变,学生学习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集体活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但教学活动分散,自然班级功能削弱,教师怕学生不选自己的课,也容易放松管理、放松要求。学校扩招,学生规模巨增,服务设施需要改善,教学设施需要补充,管理难度加大,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和面对的问题。

(四) 网络技术发展中高校党建面临的挑战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高校校园网的开通,加上学校周边的网吧,给师生上网提供了方便。上网已成为高校的一种时尚和文化潮流。多数师生在网上获取新信息、新知识,但也有少数师生利用电脑玩游戏、聊天、炒股。尤其是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不乏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反动言论等内容,这些对部分师生,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较大。有针对性地做好上网的引导工作,是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性课题。

(五) 高校党组织建设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在高校党的建设中,校级党组织比较建全,但是基层党组织比较薄弱。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活力,挖掘典型不够,张扬正气、宣传正面力度不够,学生工作有待加强,特别是如何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作用问题上,我们应该总结经验,辅导员是抓我们学生工作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何挑选优秀的学生进行培养考察,如何对学生、教工党员进行跟踪教育,还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此外,党员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党管人才,怎样提高人才质量,特别在培养、使用、激励人才中,我们还缺乏有效的措施。

三、改革创新视阈下优化高校党建的路径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就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结合高校党建工作实际,坚持与时俱进,突出工作重点,大力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第一,提高认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工作不是可抓不可抓的问题,而是如何抓好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曾在山东调研时指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好党建,要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的思想作风、改革创新的工作方法全面抓好党的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创新党员教育手段,强化党员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党员干部,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高校特点的教育形式,开展党员经常性教育。一是要切实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二是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

第二,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围绕着科学发展观、围绕着培养高水平、合格人才,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抓好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的成效,来推动学校的科学发展。进一步调整和规范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本着有利于党组织开展工作,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有利于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主动适应学校规模、结构、内部管理体制的新变化,调整各级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合理设置分党委、党总支、直属支部和基层支部,建立健全机关党总支,充实和加强院(系)单位党总支。凡具备建立党支部条件的行政、教学、科研单位,都要设置党支部。在本科生中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在研究生中积极探索建立与专业方向、学科团队等相对应的党支部。

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学校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要靠制度保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新时期的高校,就应该继续按照党的“集中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认真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以及在招生、招聘、职称评定、招标、物资采购、重大基建项目和资金等问题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严格按制度和规章办事,同时要强化“民主在前、决策在后”的制度,只有民主,才有集中。要进一步强化事后的监督和督办机制,强化制度的落实和公开。

第四,整合资源,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完善三级党校建设:一级党校建在学校,通过举办各类理论培训班、定期聘请高水平的专家举办党课讲座等形式,研讨学习重大理论和热点问题;二级党校建在二级院系,校党委定期下院系,参加党员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三级党校建在网上,以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普及党的基本知识。同时,可以开通党员教育培训网,建立党员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党员教育学分管理。建立党员干部短信联络系统,发挥通讯网络的优势,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第五,加强党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切实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职干部相结合的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众威信高的同志选配到党总支和支部领导岗位上来。配齐配强各级党务干部,规模较大的院系配备总支副书记,其它院系配备专职党务干事或专职分团委书记、组织员。要充分发挥党总支在科级干部、辅导员、班主任的选配、考核和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党总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把党管人才工作落实在基层。要像关心教学科研骨干的成长那样关心基层党务工作者的成长,有计划地选派他们学习进修、出国考察,制定和落实职称、职务、生活等方面的政策待遇。

第六,加强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根据学校工作的特点,必须在干部提拔任免、人事聘任、职称评定、基础工程建设、大宗资源和设备采购、教材图书、药品及医疗设备采购等工作上加强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和保障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总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不断思考和探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党的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加快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 第4篇

一、“十一五”时期主要成绩与工作回顾

(一) 主要成绩

1、经济快速发展, 行业优势地位明显提升。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 山东轻工集体己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全省轻工集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90亿元、出口主营业务收入1090亿元、利税总额810亿元、利润总额517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递增分别为22.67%、6.19%、28.08%和28.95%。2010年末全省轻工集体行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7215家, 总资产2856亿元, 从业人员104万人。全行业从业及配套人员超过430万人。

2、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多元化。

“十一五”时期, 轻工集体行业继续推进企业改革改制。轻工集体企业通过深化改革, 制度创新, 借鉴和探索了多种多样的企业组织形式, 形成了以集体、合作经济为主, 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股份制与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并存,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新型集体经济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与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要特点, 建立了产权明晰、结构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成为真正的自主发展的市场主体。目前, 95%以上的轻工集体企业进行了改革、改制, 青岛海尔、澳柯玛、烟台万华、青岛双星、九阳股份和富维薄膜等企业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并实现成功上市。

3、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初具规模。

充分发挥优势资源, 在县、乡政府大力支持下,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集群。2010年末, 中国和省特色产业基地、区域、园区共有52个, 其中家具行业10个、皮革行业3个、家电行业5个、五金衡器行业7个、塑料行业11个、工艺美术行业15个、体育健身器材行业1个。这些产业集群和基地已成为促进全省轻工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的崛起, 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 壮大了区域经济实力, 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新模式, 为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4、科技进步成果显著, 自主创新能力普遍增强。

“十一五”时期, 山东轻工集体行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强化科研人才培养, 建设研发机构,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 我省轻工集体行业拥有国家级实验室6个, 省级实验室7个, 国家级技术中心11个, 省级技术中心43个, 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单位 (研发中心) 3个, 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3个。“十一五”期间, 开发科研项目275项, 科技成果推广464项, 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部级3项, 省级23项。

5、名牌战略成效显著, 一批名优拳头产品颇具优势。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积极培育、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到2010年底全行业共有中国名牌61个, 山东省名牌217个, 中国驰名商标42个, 山东省著名商标296个, 省长质量奖2个。2010年海尔品牌价值已达到855亿元, 连续9年蝉联中国制造业最具价值品牌榜首。澳柯玛、九阳、金猴、亨达、森鹿、富豪、宝恩、双星、凤阳、吉斯、青岛一木、山花、艺达、神龙、万华、汇丰、企鹅、三环、威力、玫德、泰山体育等国内外知名品牌正在茁壮成长, 越来越多的行业品牌在海内外市场的大舞台上大放异彩。

6、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 对外开放水平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时期, 我省轻工集体行业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先导,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在巩固抽纱刺绣、地毯、玩具、手工工具、锁具、皮革、皮鞋、家具等传统出口产品的基础上, 积极组织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塑料薄膜等产品出口。目前, 山东轻工集体行业产品已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出口额处于全国同行业前列, 其中抽纱刺绣和地毯等产品出口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第一位的水平。

7、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皮革行业是全省轻工集体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越来越多的皮革企业采用清洁化生产工艺, 积极争取通过省环保厅清洁化生产工艺审核。采取集中制革、统一治污、中水循环使用等措施, 节约了水资源, 减少了污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 提高了末端污染治理的效果。目前, 全省规模以上制革企业基本都建有污水处理系统, 90%以上污水做到了达标排放;50%以上制革企业已经采用节水工艺, 一家企业获得山东省环境友好企业荣誉, 两家企业获得市环境友好企业荣誉, 皮革生产中的节约与环保状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共通过关停与技改等措施, 淘汰制革行业落后产能170万标张,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家电行业加大节能产品生产和以旧换新力度, 塑料行业提高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率, 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工作。

(二) 主要工作

1、积极争取政策支持, 加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

各级轻工联社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法规。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起草了《关于加快全省家具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 并发布施行。近年来, 省联社相继出台了《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内部审计暂行办法》、《联社参股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和《联社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全面考核的实施意见 (试行) 》, 对联社资产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和考核。

2、优化集体经济所有制结构, 促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

根据企业不同情况,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 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的特色, 大力发展多元投资的混合经济, 在企业产权制度创新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各类新型集体经济大量涌现, 九阳、康泰、艺达、今日家居、亨达、富豪、泰山体育等一大批新生企业迅速崛起, 成为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3、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轻工集体经济发展。

近年来, 各级联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要求, 职能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指导服务型的转变, 探索出了一条充分发挥各级联社优势、以行业协会为依托、以优良资产资源为纽带、为全省轻工集体企业指导服务的新路子, 得到了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的变化, 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使山东轻工集体经济的发展焕发了勃勃生机。一是积极开展调研活动。针对各行业发展, 多年来一直坚持基层调研活动, 组织开展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和轻工集体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情况等专题调研活动, 及时反映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和诉求, 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结合调研, 召开现场会、座谈会, 按照省政府分工, 于2009年在临沭县召开了山东省农村手工艺产业化促进工作大型现场会, 有力地推进了山东农村手工艺产业化的进程, 温总理在视察临沭县柳编产业时给予了充分肯定。二是认真编制和落实规划。在省委、省政府和省经信委的领导下, 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编制实施了“十一五”规划, 现已编制完成省轻工集体行业“十二五”规划。为全面落实中央及我省关于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政策措施,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轻工集体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009年编制实施了《山东省轻工行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六个特色行业、一个新兴行业发展指导意见。紧紧围绕规划落实, 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服务, 根据省政府要求, 选择了105家重点企业进行网上直报, 开展经济运行分析。三是建立了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公用服务平台。该项目是省联社集政务信息、企业信息、网上培训等于一体的信息平台, 可提供产品服务、企业商铺、展览展示、招工招聘、在线培训与考核等功能。该项目的建成运营, 必将大大提高全省轻工集体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四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近年来,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组织行业协会成功举办了中国国际家具及木工机械展览会、青岛国际皮革鞋类及制鞋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中国 (山东) 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 这些展会已成为全省影响力和效果最好的展会。

4、重视联社自身建设。

加强了直属单位改革和管理, 增强经济实力。省塑料公司和山东塑料制品试验厂先后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取得较快发展。省联社直属的8个科研院所, 增强自身实力, 加强产学研结合, 加大科研攻关项目开发力度,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 开展产品质量检测, 努力为企业搞好技术服务。皮革行业成立了“皮革清洁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皮革国家级生产力促进示范中心”。省五金所、省二轻设计院和山东德艺源家具产业设计研发中心被省经信委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工业设计示范单位。省联社直属的8个行业协会, 积极开展行业调研, 参与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行业准入条件, 加强行业自律, 推动产业集群建设, 提供会展服务, 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 建立技术联盟, 充分发挥了政府与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5、积极开展社务活动。

近年来, 为了适应轻工集体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 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省联社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总结交流部署工作。自1993年“三代会”后, 历时17年, 经过精心组织筹备, 于2010年11月16日在济南隆重召开省联社“四代会”, 来自全省各级联社和轻工集体行业的280名代表参加会议。总社主任步正发, 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军民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四代会”全面总结了我省轻王集体行业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和成功经验, 提出了今后五年联社的总体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根据新形势的要求, 会议讨论修改了省联社章程, 打破了系统和所有制界限, 扩大了联社成员范围, 并吸收部分龙头骨干企业进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 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四代会”的召开, 凝聚了力量、鼓舞了斗志, 极大地推动了我省轻工集体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坚持人才兴企发展理念, 大力开展全行业人才选拔培养。

多年来, 认真落实我省人才规划, 建立了行业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管理机制, 加大行业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力度, 实施金蓝领工程, 开展行业首席技师、技师、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大师推荐评审工作, 培养了一大批高中级专业人才和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为各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近年来, 各级联社和轻工集体企业,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努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建设, 重视和激发员工的创新理念, 培养企业文化, 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增强了凝聚力。在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中, 全行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省联社、青岛二轻联社、济南二轻联社荣获“全国集体经济先进联社”称号;省家具协会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省皮革协会、省塑料协会、省室内装饰协会荣获全国行业协会优秀协会 (先进单位) 称号, 省五金衡器协会、省家电协会荣获全省先进社团称号;省联社、省皮革所、省五金所、省塑料公司被评为省直精神文明单位。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粗放型发展方式未得到根本扭转。

长期以来, 全省轻工集体行业较大程度上依靠粗放型扩张方式, 使得所属行业在持续快速增长和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 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 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 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 对环境造成较大压力, 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

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省轻工集体行业虽然总体生产制造能力比较强, 但研发、设计和市场开发能力较弱, 成果转化未形成规模, 产品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依赖廉价劳动力、土地和原料成本形成的比较优势来占领市场, 缺乏核心竞争力和自有知识产权, 高端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品牌培育滞后影响价值提升。

全省轻工集体行业产品在质量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不大, 但品牌培育力度不够, 品牌经营方式落后, 缺乏强势品牌和龙头企业, 出口产品中贴牌现象普遍, 严重阻碍了产品价值的提升。

4、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皮革、塑料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 与发达国家相比, 单位产值、产品水耗能耗、主要设备能源效率、污染物排放指标等方面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我们所属行业都担负着重大责任。

5、融资难仍是制约轻工集体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我省轻工集体企业多为中小企业, 通过近几年改革改制, 许多中小企业已成为民营企业, 融资渠道较窄, 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6、技改投入与研发投入不匹配。

一些企业只注重技改投入, 不重视研发投入, 特别是传统密集型企业, 多年来, 研发投入较少,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建议

(一) 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 主营业务收入、出口业务收入、利税等指标年均递增10%以上。“十二五”末, 中国名牌达到88个, 中国驰名商标达到60个, 省名牌达到320个, 省著名商标达到360个, 产业集群达到96个, 国家级实验室达到8个, 省级实验室达到10个, 国家级技术中心达到14个, 省级技术中心达到58个。

(二) 工作任务

1、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推动行业发展规划的落实。

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进一步修订完善《山东省轻工集体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山东省家用电器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搞好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衔接, 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整体性、指导性。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 抓好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落实, 对列入规划的重点项目要跟踪服务, 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争取早投产、早见效。以企业为依托, 以项目为载体, 以技术改造为主要手段, 以配套政策为保障,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 推动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相互融合,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 培植一批实实在在的新的增长点, 推进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搞好重点企业网上信息直报, 加强经济运行分析和监控,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 提出对策和建议。

2、调整产品结构, 开发适销对路产品, 满足市场需求。

转方式、调结构, 是一个系统工程, 要认真研究市场走势和自身个性, 全面考虑自己在市场方向、生产结构、产品优势、技术前沿以及改革改制、创新创业方面的态势和需求, 做出正确的决策。

发挥轻工集体企业点多面广、劳动密集和具有手工业产品的独特优势, 加大产品结构调整, 努力开发“专、特、新、精”产品, 培育新的增长点, 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全面提高产品质量, 树立品牌形象, 培育名优产品, 打造一批中国名牌和山东省名牌。“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创中国名牌27个、省名牌93个。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增强商标意识, “十二五”, 期间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8个, 省著名商标64个。认真搞好《山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的宣传和落实工作, 积极促进实施细则尽快出台, 落实优惠扶持政策, 做好传统品种、工艺美术大师和特色区域的评审认定工作, 加大保护力度, 促进传统工艺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3、创建品牌展会,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各级联社、协会和企业要积极创新营销方式, 加强市场营销网络建设,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培育品牌展会, 切实发挥会展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组织好青岛国际家具及木工机械展览会、中国 (青岛) 国际皮革、鞋机及鞋材展览会、山东省工艺美术精品暨家居用品博览会等行业重要展会。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 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培育市场空间。以互联网、物联网融合为契机, 建立销售网络平台,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开拓市场队伍。按照省经信委的统一部署, 2011年在全行业开展“市场营销年”活动。

继续用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政策, 抓住机遇, 增加产品销售, 扩大市场份额。加快皮革、家具、塑料制品、家电、五金等行业重点专业市场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对消费和流通的带动辐射作用。在开发、扩大市场方面, 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扩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4、继续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充分依据区位、资源、技术和市场优势,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计划创建特色产业集群30个。重点培育好文登和潍坊毛皮养殖基地:淄博“中国陶瓷名城”;潍坊“国际风筝城”;武城“中国民族毯业城”;济南章丘、青岛、临沂塑料模具加工集群;德州中央空调生产基地;威海拓展、泰山集团碳纤维器材加工基地等产业集群。规范产业集群建设, 逐步使产业集群形成信息、研发、培训、检测、交易和物流中心的综合体系, 在产业集群内实现中小企业资源共享, 全面提高产业的制造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5、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进步和加大企业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 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型技术, 开发新型产品, 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 采取多途径、多手段的办法, 做出切实的努力。

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 进行资源整合, 建立家电、皮革、五金等重点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为广大中小企业服务。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十二五”期间, 建设国家级技术中心2个, 省级技术中心6个。大力推广九阳电器的经验, 鼓励企业开展工业设计创新, 建设工业设计中心, 到2015年, 力争省级工业设计研发中心达到10个。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做好皮革、家电、五金、塑料、家具等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 为规范行业发展提供支撑。

要强化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培育人才的服务能力, 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 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力争在全行业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作风过硬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继续搞好联合办学, 为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搞好首席技师、技师、高级技师、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推荐评审工作, 开展家电、家具、皮革、工艺美术、五金衡器等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和工业设计大奖赛等活动。

6、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提高信息化水平。

深入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新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 按照省经信委的部署, 抓好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编制, 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加快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以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发展为契机, 全面提升全省轻工集体行业信息化水平。

全面启动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公用服务平台, 建立畅通有序、高效便利的信息网络。轻联网各成员单位, 要加强对信息工作的领导, 高度重视和支持轻联网站的建设运营, 按照省联社新修订的《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门户网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明确责任, 落实到人, 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公用服务平台系统功能, 加强“轻工培训考核网”的资源建设, 开展网上技能、政策法规、安全等各类培训。

7、创新工作思路, 加强联社自身建设。

各级联社要发挥自身优势, 坚持走“合作”、“联合”的路子, 推动资源整合、资产组合、资本融合。切实帮助企业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突出问题。同时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提高服务能力, 增强经济实力。要切实履行“指导、维护、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 认真承担和完成省委、省政府、省经信委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维护集体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防止集体资产的流失, 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在新形势下, 要转变观念, 打破系统和所有制界限, 拓宽联社成员范围。无论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 还是具有集体经济性质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只要承认联社《章程》, 都可以吸收到联社中来, 逐步壮大联社队伍, 拓展联社活动空间。严格履行联社《章程》规定, 充分发挥理事会、监事会作用。《章程》是联社行为的准则, 各级联社和成员单位要严格执行, 按照《章程》的规定开展工作, 加强行业调研, 为政府建言献策, 增强服务能力和凝聚力。新《章程》规定, “省联社所属皮革、家具、工艺美术、家电、塑料、五金、衡器、室内装饰等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即是省联社的成员单位。”省联社将吸收各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理事、常务理事单位。省联社成员单位特别是担任理事、常务理事的企业, 要认真履行职责, 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参加联社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齐心协力, 共同完成好省委、省政府交给我们的工作任务, 为联社事业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积极推进省联社系统党建工作,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借鉴兄弟省市联社成功经验, 充分发挥联社“联合、协作、互助”的传统和优势, 在适当时机, 联合各市联社、重点企业, 探索建立联社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作为全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系统党建工作的信息、经验交流与合作平台, 逐步形成党建工作“联建、共建, 互通、互动”的新思路和新机制。

科学化改革 第5篇

——访徐州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东

从今年8月1日起,市国税局在全市范围内正式启动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逐步取消原有实行多年的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以管事制为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而拉开了税收管理方式大变革的序幕。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徐州市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刘晓东。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国税部门征管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刘晓东: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改革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的探索和发展:1988年前,实行“一员进户,各税统管”征管模式; 1988年-1994年,推行征、管、查二分离或三分离模式;1997年确立“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征管新模式;2003年又增加了“强化管理”的要求,形成34字征管模式;2005年以来,我市国税部门又进行了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再造、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建设、全面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等征管运行模式的实践和探索;2010年8月1日起,市国税部门在全市正式启动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此次税收征管改革是对上述征管模式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更高层次的跨越和提升,更是对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深化和变革。

记者:请您谈谈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是源于什么样的考虑?

刘晓东:从税收工作面临的环境来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纳税人数量迅猛增加,且经营形态、核算方式日趋多元化,纳税处理团队化、电算化、智能化趋势明显,传统的“属地管户制”既不能较好适应当前税源管理的新要求,也很难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所以国家税务总局、江苏省国家税务局要求各地进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

从我市国税工作具体情况看,原有的管理模式弊端越来越突出。一是“人少事多”矛盾凸显。目前,全市共有9.3万户纳税人,税收管理员人均管户200余户,最多的要管近300户,承担了40余项征管工作,平均每人每天要完成工作任务7-8件。二是税务人员年龄结构、业务素质制约了税源管理水平。当前,国税干部平均年龄超过46岁,税收管理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素质高、业务熟的人员较少,难以高质量地完成众多的服务和管理任务。三是管户制存在执法风险。当前,税收管理员承担着信息采集、纳税辅导、税收宣传、纳税评估、调查审批等诸多权限,形成“一员多责”、“一员多权”的局面,造成税收管理员权力过于集中,执法和廉政风险加大。基于以上考虑,我市各级国税机关牢固树立了“公共服务”、“地位平等”、“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从8月1日正式启动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取消管理员管户制度,实行以管事制为主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另外,我市国税系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也为实现税收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记者:请您阐述一下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什么?

刘晓东: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管理与服务并重,为所有纳税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税收服务和办税渠道,集中有限力量重点管理有税收违法违章行为的纳税人,完善税收执法控管机制,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公平的税收法治环境,力争实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

总体目标是,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具体目标,一是税源分类更科学。按照规模、行业等类别的风险发生规律,对税源科学分类,实施分类管理;二是职能分工更合理。将税源管理专业化职能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间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建立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岗责体系;三是运行机

制更顺畅。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实现有限征管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化配置;四是管理系统更完善。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和基层管理平台为主要结构、贯通各级各部门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全面应用到位;五是人才队伍更完备。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与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六是纳税遵从度更高。纳税遵从总体状况、税收征收成本等重要指标进一步改善,税源管理专业化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在5%以上。

记者: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刘晓东: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而不同的管理导向形成不同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格局。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就是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根据纳税遵从风险发生特征和类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将纳税遵从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职能进行合理配置,形成纵向和横向职责分工明确,资源优化配置,运行衔接顺畅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新格局。

改革后税源管理专业化分工格局是:纳税服务和依申请受理、调查和行政审批、税源风险管理、税源基础管理、税务稽查等5个方面,其中风险管理又包括风险识别、等级排序、任务分配、风险应对、考核监控等五个环节,风险识别、等级排序、任务分配和考核监控主要由省、市局承担,风险应对主要由县级局负责。

这种模式体现了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的充分信任,改变了过去“一人得病,大家吃药”的粗放式管理局面,将管理的指向由管理所有纳税人向管理有税收违法违章风险的纳税人转移,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由用于管好所有纳税人向优先用于管好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转移,以破解当前“人少户多”的矛盾,提高了税源管理的针对性。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转变。对重点税源实施集中专业化管理,将126家市属及以上企业和市区外资企业集中到七分局管理;对中小税源实施属地加行业的专业化管理;对零散税源,实行社会化委托代征。二是“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税源管理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分户到人”,而是“分事到人”;税收管理员也不再是固定管户、包办各类涉税审批事项,而是按照岗位分工随机处理相关事项。三是“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转变。组建省、市两级国税机关成立专门风险管理团队从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并跟踪质疑下属机关的风险应对成果,当遇到重大涉税风险事项时,还将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临时性团队,采取打“歼灭战”的方式实施集中应对。

记者:此次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刘晓东:概括起来讲,就是“打破一个观念、树立两个意识、实现五个提高”;“打破一个观念”:打破管户制观念,实现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树立两个意识”:树立风险意识,重点管理纳税违法违章风险和税收执法风险;树立责任意识,强化纳税服务责任和风险管理责任;“实现五个提高”:提高为纳税人服务能力:改革后,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办税模式,纳税人主动发起的事项通过办税服务厅、国税网站、12366咨询热线向国税部门提交,不再需要多头找税收管理员,大大降低了办税成本;市、县两级机关成立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专业人员从事所辖范围的纳税服务工作规划、纳税服务工作督促落实等职能,各基层税务局及税务干部均承担纳税服务职能,持续提高纳税人的办税效率;提高依法治税能力:新模式改变以往税收管理员一人统揽税源管理职能的情况,根据税源管理流程设置岗位,体现分工精细化、专业化;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工作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实行绩效考核,使各项工作

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另外,还把税收管理员从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重点管理税收遵从风险,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提高执法能力。

着力提高纳税遵从度,通过高效、便捷的税收服务和“逐步趋严”的人性化纳税遵从风险管理机制,帮助纳税人及时纠错,降低涉税风险,提高纳税遵从度。

着力提高税收执法内控能力,实行新模式后,按风险管理管理流程设置岗位,各类管理事项环环相扣,部门之间专业分工、权利制约、集体审议、上下监督,建立了立体化、全方位的内控机制,防范执法风险,保障队伍廉洁自律。

着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能力,通过提高纳税服务和依法治税能力,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保障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记者:为了确保此次改革成功,国税部门采取了哪些相关配套措施?

刘晓东:我们做到“五个注重”,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改革。

一注重思想统一。各单位层层动员,广泛发动。对内,市局领导班子成员亲自到各挂钩县局和分局进行宣讲,召开现场观摩会和动员会,组织系统学习总局和省局文件;对外,一方面依托报纸、电视、广播、网站等新闻载体开展高密度、立体式宣传,另一方面由各基层分局对辖区内纳税人举办培训班,提高对此项改革的认识,从而使广大国税干部和纳税人自觉适应、理解和支持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形成上下同心协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二注重机构职能建设。市、县局成立专门的纳税服务和大企业管理机构;市局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团队;市区分局和县局机关建立专门的风险应对和税收基础管理机构;实现税务人员换岗轮岗制度。

深化财政改革 助推科学发展 第6篇

一、改革目标

就河北省而言,我认为,财政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以财政体制机制优势助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少走弯路、减少浪费、提高效益,尽早实现富民强省的蓝图。具体目标如下:

1.在权限范围内实现公共财政收支体系的科学化。税收体系的完善属于中央责权,中央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我们的目标是在地方权限范围内使非税收入体系合理化,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尽可能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建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省内财政体制。包括:与河北财力水平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收支范围,适度发挥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节促进作用;相对清晰合理地界定地方各级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以及政府内部财政管理责权分工;以清晰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支出责任为基础,相应调适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效发挥纵向财政体制的激励发展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功能。

3.加快构建制度健全、方法科学、机制严密、行之有效的财政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实现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最大化。我们要努力使河北各方面财政管理水平达到全国一流、世界先进。目前,河北省财力水平低的窘境需要逐步改变(2008年在31个省、市、区中,河北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的人均财力居第23位,按全部人口计算的人均财力居第28位),但在管理上我们应当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因为管理出效益,各方面财政管理的高水平,必将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提高,从而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落后的局面。

二、主要任务

1.按照简明、规范、公共化原则和有效发挥聚财、调节双重作用的要求,加快推进财政收支体系改革。

(1)完善税制,推进费改税。在国家层面,要研究开征不动产税或物业税,将排污费改为环境税,将社会保险基金改为社会保险税,将各种教育附加改为教育税。这方面地方没有权限,我们要及时贯彻落实好中央的改革决策。

(2)按照部分社会成员享用公共服务付费原理,系统地调整、规范和简化非税收入体系。

(3)按照财政公共化方向,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减少对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分干预,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2.着眼于提高财政体制运作效能和全面发挥调节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财政体制科学化。

(1)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进一步解决财政支出越位问题,腾出财政资金加大对重点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增进居民公共福利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2)优化公共财政管理责权的横向配置,解决好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公共财政管理中越位与缺位并存的问题,强化各级人代会及其常委会对财政配置结构的整体科学性、各部门发展性支出项目的合理性、同级政府举债规模的适度性和各部门预算资金使用绩效的审查与监督职能,强化各级政府常务会和全体会对预算草案的集体决策职责,强化各级财政部门对预算资金的统筹配置审核、机关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及政府投融资事务的宏观管理职能。

(3)上下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根据责任与权利相匹配和效益外溢补偿原则,清晰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按照财力与责任相适应的原则,调整政府间财力配置格局,同时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相适应,并着眼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经过努力,2009年河北省已实现县乡财政体制两种模式对所有乡镇全覆盖的任务,为促进县域经济资源集约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创造了有效的财政体制环境。2010年的任务是进一步完善这项改革,进一步限定实行分税制模式的乡镇比例(不超过全县乡镇总数的30%),同时取消统收统支模式中的收入“激励”机制,以利促进县域非农经济资源的集约配置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各级都要深刻认识搞好这项改革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准确而全面地贯彻省改革指导意见的各项要点,并且按照两种不同的体制模式实行相对应的乡财县管。县级要认真落实省里的要求,设区市应当加大督导力度,省财政厅也要组织处室单位分工包片开展督导工作。

3.按照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方向,下大力深化各项财政管理改革。目前,我国财政管理距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要求还相差甚远,深化改革的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

(1)收入管理改革。尽快实现财税库银横向信息联网,通过电子手段和相关参数法强化税源监控;加快开发运用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能;依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式征收非税收入,对涉及企业的地方税费实行大厅集中征缴方式,优化财税服务环境。

(2)支出管理改革。完善政府采购改革,扩大公开招标采购效果;推进公共部门信息系统、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科技研发平台等公共物品共建共用,提高使用效益;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实行采购式外包,借助市场活动主体力量完成;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支出,要尽可能通过贷款贴息和政府投融资方式间接化,放大调节功能;对城乡居民各项政策性财政补贴实行一折通、一号通,降低服务成本(邯郸市2008年率先进行此项改革,全市每年节省行政成本约3000万元),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社会发展领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因素公式法分配机制,增强科学性和透明度。

(3)预算管理改革。财政预算作为公共资源配置的经济活动,必须追求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作为公民公共选择的政治活动,必须逐步提高民主化程度。为此,我国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目标至少应当包括:①构建一般公共预算(归并目前一般预算与政府基金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完整有序的预算体系;②完善县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预算的审议批准机制,在有条件的县试行公众参与式预算,进一步发展预算民主;③继续下大力改革财政资源配置机制,克服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机制性障碍;④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管理,实行部门预算资金绩效问责制;⑤逐步扩大推行三年滚动预算,增强预算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2008年河北省省级发展性专项资金三年滚动预算继续扩大试行范围,已囊括发展性专项资金的70%左右,2010年要基本实现所有发展性资金全覆盖;将规范的部门综合预算(包括作为预算执行结果的决算)管理模式贯彻推行到所有县(市、区)和实行分税制的乡镇;有条件的市县要积极试行绩效预算管理。

(4)国库管理改革。在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除极个别情况经过特许外,取消所有预算单位处于财政监控之外的银行账户;在财政专户限度内进行无风险现金运作,实现财政结存资金最大可能的增值。

(5)监督机制改革。各级人大对财政事务的监督应当进行明确适度的定位,依法规定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加强审计监督力量,提升审计监督层次,直接隶属各级人大机关。强化政府层面的无缝隙财政监督,通过信息网络实时监控和不断扩大对预算部门派员监察,将财政监督贯穿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

(6)财政政策管理改革。强化中央和省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各项财政政策的综合管理职能,克服财政政策政出多门的弊端和脱离预算约束的倾向,重大财政政策要经过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在财政政策层面贯彻责权一致原则——“谁请客,谁买单”。建立包括出台论证、阶段性效果反馈和最终效果评价全过程的财政政策科学管理机制,抑制低效、无效和负效政策的出台。

(7)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坚持财政预算、财务、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多部门分割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权的倾向。在财政和国资部门分工管理非经营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基础上,建立更高层次的国有资产、资源统筹管理平台,实现国有资产、资源的转换性整合和统筹配置,盘活整个公共资源存量,提高全部公共资源配置效益。

(8)政府投融资管理改革。政府投融资是公共财政职能的延伸,其资本金注入依赖公共财政,其投资运作要与财政调控政策紧密配合,其经营风险和债务风险最终要由公共财政买单。因此,明智的政府应当将公共投融资管理责权赋予同级财政部门,让其与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兼顾地实施管理,共同服务于公共物品提供和财政调控经济的政策目标。经过认真研究,2008年12月邯郸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统管市级政府投融资重大事务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将作为其办事机构的政府投融资管理中心挂靠市财政局,承担整个政府投融资重大事项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责成市财政局牵头整合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营公司,搭建经济社会事业项目投融资平台。国外如新加坡,国内如广东、内蒙古、合肥等地,都采取了类似做法,体现了这些地方政府高层管理者高明的政治智慧。

(9)改进和加强财政改革管理。我已多次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强化对全国财政改革的全盘谋划和组织推进。就河北省省、市、县三级而言,无论党委、政府还是财政部门,在研究谋划财政改革方案时,都要面向全辖区、各方面,通观全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努力取得整体效果。

为了以典型示范方式加强对县乡财政改革与管理的指导,财政厅2008年决定在每个设区市重点建设一个财政改革与管理综合示范县,省财政厅和各设区市财政局共同实施指导,确保使之在各项财政改革与管理方面达到一流水平,既成为省厅率先探索构建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试验田”,又成为每个设区市范围内各县(市、区)推行各项财政改革和现代财政管理模式的就近学习样板。省市两级财政部门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示范县建设进程,尽早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构建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我们既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因其艰难便望而却步,必须采取整体谋划、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策略分步实施。

总之,我们地方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财政改革创新,以不断推进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规范理财和高效理财,有效发挥财政职能的作用,通过自身率先完善财政机制的优势,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在更高程度上科学发展,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先行跨越。能否做到这一点,考验着我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公共管理与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作者:河北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坚持科学发展探索教学改革 第7篇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逼迫我们思考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如果我们还是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教学, 培养出的学生缺乏专业技能, 那么中职教育就没有完成自己担负的使命, 就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如果不进行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就会被边缘化, 将被企业、被社会遗忘。按照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中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明确的, 即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 当前的中职学校生源和过去10年前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那些文化成绩最差的学生, 那些英语、数学基础十分薄弱的学生进入中职学校了, 也就是说, 我们的教育对象已经发生变化。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改变学生的文化基础状况。有位哲人说过:“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有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教育对象已发生变化, 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仍是老的、旧的, 这如何体现以人为本?我们不应该主观设置一种模式让学生来适应, 而应该进行改革, 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

二、教学改革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包含知识水平, 还应包含恰当的教学方法, 而中职教学的恰当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学生听得进、学得懂、会用。那种只管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法根本不适合中职教育。如果学生上课什么也听不懂, 就会度日如年, 这也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没解决的生源流失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教学改革说简单点就是要想方设法留住这些学生, 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学改革需要全体教师的参与, 不解决教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问题, 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改革要让全体教师积极参与, 让他们愉快地教。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灵活办学机制, 开展联合办学, 实行产教结合, 学制长短给合, 层次高低并存, 班级建设随需而定;专业设置瞄准市场, 课程设置讲求实用, 开发增设新专业, 拓宽改造老专业, 突出专业特色, 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前几年, 社会很关注就业率, 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比大学还高, 自然成了中职教育的亮点。现在我们关心的不再是就业率, 而是就业质量。常德财经学校学生的就业几年前已实现了“零中介”, 既减轻了学生求职的经济负担, 又增加了学生自愿选择工作的机会, 那些手持职业资格证的学生成了“香饽饽”, 专业对口, 工资待遇高。我们不能让学生与农民工在同一起跑线上, 干同样的工作, 拿同样的工资。否则, 中职教育一定会被边缘化, 被用人单位遗忘。而要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就需要根据企业需求, 进行教学改革,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

那么,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呢?需要“品端、脑活、嘴甜、手巧”的人。我们的教学要围绕培养思想品德好, 善于动脑, 有创新精神、善于与人沟通、合作, 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中职生而进行方法、内容、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三、中职教学改革的策略

教学改革如何进行,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笔者认为,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当前中职教学改革应进行四个方面的探究:

1. 更新中职教育理念

目前, 中职教师的主要问题不是学历不够, 不是知识缺乏, 而是观念落后 (特别是城市职校) 。有的教师总是责怪学生基础差, 不肯学习, 认为中职学生不可教, 就是没有想到人无完人, 没有想到这些学生只是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不适应传统的评价机制而已。在常德财经学校, 教师中学历均已达标, 硕士和在读研究生也占有较大比例, 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已成为教师的主体, 但师生双方在教学上很难协调, 主要原因还是教师的观念未完全改变。有一个班的学生向我反映, 他们会计课听不懂。我问他们是什么原因, 大部分同学都说老师讲得太快。我启发引导他们试着与科任老师直接沟通。同学们委屈地告诉我, 他们向老师反映过了, 老师说:“我这样讲你们听不懂, 我也没办法了。”

我想,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转变观念, 换一种角度看学生, 换一种方法教学生, 换一种机制评价学生, 帮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的效果一定会好起来。我第一次到学术报告厅给会计专业063班和计算机061班同时上就业指导课时, 开始我担心课堂纪律, 但后来事实告诉我, 担心是多余的。由于我采用多媒体教学, 事先通过搜集案例、制作动画片, 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 教学效果很好, 不仅使学生重视职业指导课, 还让学生把我这个“校长”当老师、当朋友了。过去学生看到老师、领导躲之恐不及, 如今学生看到老师会亲切地向老师问好。中职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 他们在小学、初中时经受责难与批评, 有的心灵上受了严重创伤, 更需要我们以宽容的胸怀去包容他们, 以适合他们特点的方法教育他们。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 特别强调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 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高素质的教师其核心是对待教育工作、对待学生的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师生关系来体现的,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会有高品位的师生关系。因此, 广大教师, 特别是优秀教师, 需做到“六个学会”, 这也是当前中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也是衡量教师教育观念新与旧的标尺。“六个学会”的基本内涵是: (1) 学会等待。这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 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会了等待的教师, 一定不会对学生说“你不行”。当我们学会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学生时, 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失望和冷漠, 而多一份理解、信心和亲切。 (2) 学会分享。分享, 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 而不是灌输;是引领, 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 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学会分享, 首先, 意味着学会倾听, 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会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世界;其次, 意味着努力创造一种新的分享方式和新的表达方式;再次, 意味着对于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倾向的自觉防范;最后, 学会分享是和学会欣赏别人密切相关的。 (3) 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 就是心智不那么闭锁, 头脑不那么固执, 思想不那么僵化, 眼界不那么狭隘, 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化, 珍视个性, 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 尽可能习惯“一个世界, 多种声音”。宽容的深刻含义就在于:对自己所认同的对象也能抱以审慎的态度, 而对别人所信赖的事物又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 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 (4) 学会合作。这意味着教师对于不同、差异、另类, 甚至是对于异端的尊重与接纳;意味着我们学会了“求大同, 存小异”, 学会了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作为教师, 需要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合作需要有主动与人沟通的意愿、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 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 需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己及人的胸怀。 (5) 学会选择。教师须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 选择教育的时机、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有非常新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积累, 有高度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如此才能有不俗的选择能力。 (6) 学会创新。创新意味着教师不断地探索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 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 能够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那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情作出新的解释, 能够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抱以重新的审视, 能够对那些似是而非、以讹传讹的种种说辞予以警示。教师要学会创新, 是因为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才能搞好中职教学改革, 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职学生。

2. 改革教学内容

近几年, 许多中职学校已陆续将开发校本教材提到议事日程。常德财经学校也开发了近十多门校本教材。但有人却持怀疑态度, 认为本校的几个老师谁不了解, 谁编得出教科书, 谁能超过课程专家, 劳民伤财, 有这个必要吗?其实, 只要深入了解了我们的校本教材是怎样产生、教材写了些什么, 就会清楚编校本教材不仅十分必要, 而且非常可能。

校本教材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条件, 校本教材编写虽然以学校审定为前提, 但在编导上应注意把握核心内容, 坚持三个原则: (1) 市场需要的内容。各专业课也好, 基础课也好, 每个专业对其都有不同的要求, 而这样的教材专家不会帮我们写, 然而市场需要。 (2) 学生喜欢的内容。现行中职教材内容太深太难, 学生一看就头痛, 所以开发校本教材需要解决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问题。“我们不能改变世界, 就改变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生源, 而可以改变教学内容。如法律条文枯燥, 学生不愿记, 我们可以插进大量案例;数学教材中有计算利息的公式, 我们不把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上, 而多举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引起学生的注意, 从而激发学生掌握这部分教学知识的自觉性。 (3) 写教师擅长的内容。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教师所擅长的内容, 不管是人生理念、人文科学还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很需要的。开发校本教材就是要让教师写他们擅长的内容, 号召、引导教师在某一个领域钻进去、钻深、钻透, 成为某方面的专家。

当然, 要教师在短时期内都能编写特色明显的教材是不可能的, 但实行学科引领、专家带头、分步实施是可行的。如常德财经学校的就业指导课, 由于有曾参加国家“十五”重点课题研究的人员班底, 有一批经专业培训的高、中级职业指导师, 我们就要求他们拿出整套的多媒体课件,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3. 改进教学方法

如今在中职学校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那一套教学方法, 把学生关在教室里, 重知识、重理论、轻职业技能的训练, 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 “我讲你听”“我灌你接”。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但学不到专业技能, 而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煎熬、摧残。

目前, 中职学校特别是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已有明显改善, 多媒体、专业实训设备均有配备, 如果还在黑板上画图, 在教室里讲设备原理、模具拆装, 是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技能是练出来的, 如常德财经学校的Auto CAD“教、学、做”合一, 让学生在微机房同时做, 对模具拆装进行分阶段教学, 先由学生在电脑上反复观看多媒体演示的拆装顺序, 再让学生到车间进行拆装练习, 反复几遍, 学生什么也弄明白了, 从来没有人会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打嗑睡。

4. 改革评价机制

现行的中职教育评价机制与市场需求背离, 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开展与深入。在一次数学教师教学座谈会上, 有位数学老师提出:“我是按教材和大纲要求出的考题, 学生做不出, 叫我给他评及格, 这不是要老师弄虚作假吗?”针对他的问题, 我给大家讲了一个发生在学校的真实事例:常德财经学校2002届毕业生苏美玲, 在校学习时数学总不及格, 但参加工作后, 由于能歌善舞, 善于与人沟通, 如今已是湘鄂情餐饮集团的股东、太原店的总经理, 年薪数十万元。从这里大家认识到了优秀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所以, 我们的中职教学改革必须解决评价机制问题, 找到一种有理有利的做法, 让学校名正言顺地给学生发毕业证书, 让学生理直气壮地毕业, 以成功者的姿态走向社会。

推行中职教改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认为实行学分制势在必行, 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 还应进一步完善学分制:一是实施过程学分。过程学分就是把教学目标细化,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分。过去我们通常都是在期中、期末进行考试, 将几种考试按比例计入学科成绩。但是中职学生最怕考试, 他们是考试的“常败将军”。而采用过程学分后, 目标直接了, 取得学分的门槛降低了, 学生知道怎样完成学习任务, 如“上课回答问题”“上台演算一道练习题”“课后完成一次作业”, 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不断提高。二是实施替代学分。常德财经学校的中职生, 数学、英语等学科成绩往往较差, 有的中职学生想提高自己的成绩也非一日之功。我们应该鼓励这部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用他们的特长替代其弱项。中职学校均可根据学校特点, 制定出替代学分操作细则, 如获得校运动会前几名可自愿申报替代科目, 对应名次替代学分标准, 普通话证、多个职业资格证、音乐、书法特长替代学分标准以及替代学分认定、审批程序均应公开透明, 只要总学分达到规定要求, 学生不仅可以正常毕业, 还可以评优、评先。

目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生产一线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我国生产升级和经济发展的突出因素。要培养大量高技能的劳动大军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 提高办学质量。

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中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对策是深入研究职教政策, 把握职教发展方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多渠道扶持职教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呈现出勃勃生机和良好发展态势。但中职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特别是教学改革, 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本文就中职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科学发展,中职,教学改革,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科学发展观与税制改革 第8篇

一、当前我国税收理念、征税规模和结构分析

(一) 税收理念: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公平与效率,二者要兼顾。二者可以有所侧重,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不同领域,可以有所不同。在当前的财税工作中,应提倡并实行“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理念和原则。其理由在于:一是从基尼系数等数据的分析,表明我国个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二是从私人的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上讲,公共财政的本质是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从当前看主要是要协调处理好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 宏观税负分析

由于我国在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税外收费比重较大,衡量宏观税负的指标,可分为大、中、小三个口径。如果单纯考察宏观税负,应以小口径的宏观税负为标准。但从考察企业和国民经济的负担情况,明确税制改革的方向角度,必须以大口径的宏观税负进行同口径的国际比较。通过国际比较得出结论:一方面我国小口径的宏观税负较低,但另一方面我国大口径的政府收入规模却超过合理界限,造成纳税人的负担较重。因此应该清费立税。

(三) 微观税负分析

税率是税法规定的征税比例,体现着征税的深度。我国现行税制中主要税种的税率与国际相比比较高。征税范围体现的是征税的广度。就我国目前的税制,一是体现了税种的缺损。社会保障税尚未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缺失。二是虽然有相关税种,但税种覆盖面窄,调节范围过小。正是由于税率和征税范围存在的问题,造成了纳税主体税负不平衡,苦乐不均。

(四) 税制结构不合理

我国税制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间接税主体特征明显。第二,间接税中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特征明显。第三,我国直接税特别是所得税收入比率过低。第四,社会保障基金收入所占比率较大。

二、当前税制改革的思考

(一) 以稳步推广增值税转型为契机,推行增值税改革

实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做好全国推广的配套改革。一是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范围,避免出现新的税负不公,应考虑进一步放宽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标准。二是减少增值税税率档次数量,将增值税的税率档次数量控制在2-3档。三是适度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把那些与货物交易密切相连的服务业划入增值税征收范围。

(二)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

适当地考虑家庭负担和经济发展水平,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纳税,并适当提高工资和薪金所得的税前扣除标准;创造条件,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计征模式;以保护低收入者,适当照顾高收入者,重点调节高收入者为原则,降低最高边际税率水平,减少税率级次,降低税率的累进程度。同时需要完善以下配套措施:一是建立居民收入监测体系。二是建立严格的制约机制。三是个人报酬的完全货币化。四是在个人收入货币化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非现金结算,加强现金管理。五是进一步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建立银行储蓄联网制度,并建立税务网络与银行网络的对接。

(三) 积极创造条件开征社会保障税

一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社保范围,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由税务部门征收社保费,提高征收能力。三是在条件成熟,社会保障税的税制设计经过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四) 开征遗产税和赠予税

1、出于调节收入分配,防止财产过度集中的考虑,应该采取高起征点和高累进税率,最高税率可控制在50%,税率级次在5级。2、宜采用总遗产税制。3、采取赠予税和遗产税分设的模式。4、在纳税人的选择上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要遵循国际惯例。在居民管辖权和地域管辖权重叠时,应以地域管辖权为先。5、税前允许必要的扣除,并鼓励进行公益捐赠。

(五) 从资源税改革到开征环境税

1、在资源税向环境税过渡方面,分两步走:第一步,用3—5年时间,对资源税进行逐步改革;第二步,在条件成熟时,开征环境税。2、关于第一步改革资源税的建议:一是增设税目。增加水资源税目、森林资源税目和草场资源税目、土地资源税目。二是完善计税办法。按实际生产量或使用量计征,对开发、使用资源的企业按其开发使用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三是提高资源税税率。3、对第二步开征环境税的税目设置、纳税人、计税依据、税率和开支提出设想。

(六) 改革房地产税制度,

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存在的问题:一是在房地产流通环节税种较多,税负较重,而在房地产保有环节税种较少,税负较轻。二是内外资企业税负不平等。开征物业税的设想是将现行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土地出让金等项税费合并,转化为房地产保有阶段统一收取的物业税,并统一内外税制,取消房地产使用环节的各种收费,实现税不重征。

总之,要充分发挥税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调节作用,更好地为科学发展服务,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摘要: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入手, 探讨税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应发挥的作用, 继而通过对我国当前税收公平与效率、宏观税负、微观税负和税制结构进行分析, 提出了税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科学化改革 第9篇

一、主要成效

(一) 创新征管模式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加快,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凸显, 旧的非税收入收缴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各行业存在的罚没式收费性汇集账户即过渡账户以及零散征收的办法造成了大量的非税收入难以及时入库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弱化了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这种情况, 财政、银行、执收执罚单位从履行各自的职能入手,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管理、政府统筹”的新型征管模式, 将所有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 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近两年的运行证明, 这种单位开交款通知, 银行代收现金, 财政负责征管汇缴, 政府统筹安排使用的非税收入管理新模式, 解决了长期以来政府非税收入底子不清, 使用混乱, 难以管理的难题。

(二) 搭建网络收缴平台

能否真正确保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新模式的运行, 搭建囊括所有非税收入的收缴管理网络体系是关键。陇南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放在代收银行汇缴专户前台与非税管理局联网, 非税局适时汇集入库管理。市非税收入管理局与中国农业银行陇南支行、中行陇南分行、建设银行等开通网络系统, 我市礼县、文县、成县、徽县和武都区的征收网络也全面运行, 实现了非税收入每一笔款当日存入银行汇缴专户, 三日内进入国库。网络收缴平台的正常运行, 实现了由过去的手工开票、部门收款, 到部门开具交款通知单银行代收的转变,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收缴分离, 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三) 实现了理念转变

非税收入是公共财政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受传统观念和长期以来较粗放的财政管理的影响, 执收单位约定俗成地认为:非税收入是由单位征收的, 在征收中付出了一定的征收成本, 理应由执收单位支配, 不是真正含义上的财政收入, 无须纳入财政管理。同时陇南在中央财政实行“分灶吃饭”时期, 自有财力十分有限, 在干部职工的工资难以保证、津贴兑现困难的情况下, 允许执收单位将预算外收入用于弥补公用经费开支, 或置办单位福利和发放津补贴, 造成了部门同工不同酬, 苦乐不均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保证政府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 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陇南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全市非税收入管理改革领导小组, 组建了市、县 (区) 两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构, 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办法和实施细则, 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了非税收入管理权在财政部门。

(四) 实施管理制度创新

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强和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的政策措施, 市非税收入管理局在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一是建立全市政府非税收入报告制度。过去由于非税收入没有纳入考核, 也没有建立定期报告制度, 全市在这块收入管理上, 上面要什么数字, 下面就报什么数字, 没有形成一条报告主线。非税局自成立以来, 首先克服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的困难, 结合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理清收工作, 撤销过渡账户, 建立全市非税收入定期报告制度, 从制度上规范非税收入行为。二是把非税收入列入年度工作考核。过去由于没有把非税收入纳入整个财政收入考核范围, 相关部门对这块收入重视不够。去年以来, 我们把非税收入正式作为一项财政主要收入任务列入考核范围, 对完成任务的执收单位给予奖励, 对未完成任务的给予处罚, 有效激励各部门加大收入力度, 应收尽收。特别是一些县还与执收单位层层签订非税收入责任书, 责任到单位到人, 从制度上保障了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开展。三是完善票据管理制度。从2007年开始, 我们对全市有收费项目的100多个单位重新进行编码, 换发了《行政事业收费票据准购证》、《往来结算准购证》、建立了票据台账和“票据出库单”定期对票据进行盘点, 达到账实相符, 从源头上解决了以往票据多头管理, 领票失控的问题, 达到了“以票控收”的效果。

陇南市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实践证明, 政府非税收入管与不管、抓与不抓完全是两样, 过去由于没有专人和专门机构抓这项工作, 大部分财政资金也就是非税收入脱离财政监管而在体外循环, 形成部门“小金库”, 坐收坐支, 甚至个别单位胡花乱支, 出现了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从2007年开始, 我们学习借鉴外地非税收入管理好的经验和作法, 从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法规入手, 积极探索, 勇于创新, 使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逐步规范。2007年全市共实现政府非税收入近39949万元, 与上年相比增长116%, 2008年, 在国际经济严重下滑和“5.12”特大地震灾害的严重影响的形势下, 陇南全市非税收入完成67477万元, 比上年增长了69%, 连续两年非税收入的大幅持续增长, 证明了只要我们在各项工作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真抓实干、开拓创新, 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工作就能见到实效。

二、存在的问题

陇南市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从制定法规制度入手, 创新收缴模式, 搭建网络平台, 更新非税收入管理理念,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使全市的非税收入管理开始向规范化转变, 非税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 但是, 这项管理改革才刚刚起步, 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凸现的深层次矛盾。

(一) “三资”领域管理缺位

陇南财源结构单一, 7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矿山、水、电等资源,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除征收一定额度的税收, 政府还应收取一定的资源费, 用于恢复矿山开采后的环境治理, 但目前陇南市在矿山、河砂、水能、粘土等国有资源方面收费还严重缺位;还有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政府还有一部分投资参与企业经营, 应当收取股利和红利, 由于管理上的脱节, 这部分收入还没有完全收上来;国有资产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等收入,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由于一部分单位认识上的模糊, 擅自处置, 无法形成政府非税收入, 纳入财政管理。值得关注的是, 陇南市水资源丰富, 有大小河流3760条, 年径流量279亿m3, 水电开发逐步形成梯级规模, 但水流资源费收取政策出台时间已近20年, 水资源收取政策有许多地方不明确, 贯彻到执行层面很难操作。《甘肃省水资源使用管理办法》也同样存在难以操作的问题, 导致这块收入流失。

(二) 管理体系不完整

2008年全省纳入预算的非税收入已达65亿元, 占大口径财政收入的13.8%。陇南全市纳入预算的非税收入达到3.06亿元, 占全年财政收入的18.3%。从全省来看财政收入已形成“国地税为主, 非税收入为辅”的格局, 但目前省上还没有出台一部关于如何征收管理政府非税收入的法规性文件, 尽管陇南参照其他市州出台了市级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意见和办法, 但执行起来仍有很大难度。在非税收入考核方面来看, 省、市、县 (区) 没有一条明确的指标体系, 大部分市、县 (区) 各自为政, 对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考核和指导工作十分不利。

(三) 预算约束不到位

主要是政府非税收入政策制定, 财务管理、预算编制与执行、会计核算、监督检查等方面,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科学的支出运行机制和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 一部分非税收入分别纳入一般预算和基本预算外, 还有相当部分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比例统筹”或“全额返还”, 从形式上来看已纳入综合预算管理, 但实际仍是列收列支, 对资金使用的审批也流于形式。从而导致政府非税收入收支预算约束软化, 政府统筹调剂乏力。

(四) 网络软件统一难

要建立根本意义上的收缴分离, 就要有“单位开票、银行代收、适时入库”的网络平台, 但目前全省还没有开发出一套完整统一、规范一致的非税收入收缴软件, 陇南搭建网络平台早, 但软件系统是通过修改“东软软件”安装的, 运行常有“卡壳”和无法维护升级的问题, 所需的大量机打票据也要从外省购买, 加大了运行成本。

(五) 思想认识模糊

受传统观念和以往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而允许这部分收入弥补办公经费和个人津补贴的影响, 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对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使用权和管理权认识不到位。另外多年形成的非税收入谁收谁用, 多收多用的惯性管理模式, 在部门预算没有完全推开的情况下, 大多数执收单位都要求全额返还, 挖干用尽。

三、发展的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 如何科学管理政府非税收入, 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 共同参与, 做大公共财政收入“蛋糕”, 笔者认为:

(一) 要把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放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体制, 核心是建立以税收收入为主, 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从我国目前公共财政收入体系来看, 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完善, 税收各项制度建设也有重大突破, 但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步伐缓慢,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影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需要加快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二) 要把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当成发展大环境来治理

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公平的市场竞争, 良好的市场环境, 是确保市场作用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非税收入, 清理和整顿各种非税收入项目, 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发生, 直接关系到实现市场经济科学发展和良性互动。因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 呼唤加快非税收入管理改革。

(三) 要把非税收入管理改革作为增加政府可用财力来对待

从目前陇南市的非税收支情况来看, 2008年近7亿元的政府非税收入, 有一半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管理, 还有一半纳入财政专户管理, 按部门需要编制综合预算, 保证了大专学校、部分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经费, 凭借政府赋予的权力或政府资源资产所取得的收入, 再使用到社会各项事业中, 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还有一些没有纳入财政统筹安排的非税收入, 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执收执罚单位经费不足。因此, 在经济欠发达省市, 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利用国家公共权力或准公共权力, 合理合法的收费, 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并给予支持。

(四) 要把非税收入管理条规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2003年10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4年3月《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中, 首次明确提出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府非税收入的要求。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再次强调要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全国各地按照各自的实际, 相应出台了一些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文件办法, 但目前国家除了财政部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 (财综[2004]53号) 文件外, 省上还没有一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的文件, 尽管我市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和政策, 但在具体操作上力度不够。要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落到实处, 就必须重视非税收入管理的立法工作, 只有这项工作在法律层面得到认可, 非税收入管理工作才能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

(五) 要把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软硬件抓上去

体育课程改革风险的科学分析 第10篇

一、立足于中国的国情, 加强体育课程改革基础理论建设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认识应该具有一定的哲学视角, 应将其建立在相应的课程理论和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之上, 而理论本身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沉淀。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 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 比如, 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其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否具备?我们能否套用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体育课程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本质上有无区别?是否只是称谓上的变化?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是否具有哲学、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意义上的深入思考?这诸多问题值得深思。对这次新体育课程改革, 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 而实验伊始, 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 积极努力探索, 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教改成果。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 一些问题也接二连三地显露了出来, 出现了诸如“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 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更令我们难堪的是, 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体育教师竟然不知道怎么上体育课了:“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怪异的体育课接连不断地出现, 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以内涵不深、做秀表演之嫌。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 我们不得不讨论体育课程“应不应该教运动技术”这类令人不可思议的问题。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体育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 势必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

二、体育课程改革应有针对性、连贯性

体育课程的改革还应该建立在对以往体育课程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针对性基础之上, 如果其改革不能针对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收效必会受到影响。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在课程改革中, 如何避免“推倒式重来”的矫枉过正是改革者必须深思和谨慎处理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 有些人为了宣传新课标的优越, 把大纲时代的传统体育课程作为批判的靶子, 并通过“新课标”与“旧大纲”、“课标课”与“大纲课”、“新教师”与“旧教师”的比较, 否定传统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只有建立在对以往问题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 其改革才会明确而有针对性。否则, 改革就会盲目, 就会偏离其初衷, 甚至错误地改掉本不该改的东西, 犹如泼脏水同时把孩子泼了出去。不容否认的是,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如, 我们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误以为知识不重要, 导致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同样有所表现。例如, 新课程标准中在体育学习领域的划分中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五个领域之外。体育课程教学难道就不学习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更令人不解的是, 课程标准为什么又要在五个领域的具体水平目标中羞羞答答地夹杂着诸多认知学习的目标呢?难道过去大纲时代的“三基”学习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目前, 从世界范围来看, 体育作为学科的地位正在下降, 其存在的价值甚至受到了怀疑,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我们应该如何加强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呢?我们还能再忽视学生体育认知的发展吗?最近,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呼吁要学点教育史。这种呼吁可谓用心良苦。“时代每向前迈进一步, 都要唤起人们反思一下历史, 以便弄清楚自己背靠的是什么, 自己起点在哪里, 自己处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哪一环。”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 在课程改革中, 如何避免“推倒式重来”的“矫枉过正”是改革者必须深思和谨慎处理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毕竟不是搞运动, 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 缺乏问题意识, 不着力分析和解决过去体育课程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真切问题, 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

三、走中庸之道, 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既然有些风险是无法规避的, 也是无法感知的, 但是在未来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因此, 走中庸之道, 保持必要的张力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孔子提出的“中庸”,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 库恩提出的保持“必要的张力”, 表达的都是同样的意思, 即防止出现极端的问题。

促进教育改革的和谐发展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教育改革与社会改革之间的和谐。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应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科技、政治体制等社会改革协调一致, 相互影响, 彼此促进, 避免出现“扬此抑彼”的现象。二是教育领域内各组成部分的和谐。如体育教育与基础教育、城乡之间的教育、区域之间的教育等协调、均衡发展, 缩小它们之间的自然的、人为的差距。体育课程的改革不能“为所欲为”, 而应该在一定的条件下展开, 保持一种必要的度, 实行有限度的发展。就公平与效率而言,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侧重点不同, 保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 因而要反对走极端, 反对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一方面,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它内在的具有伦理价值取向, 要求教育改革者关注所有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理想的做法是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资源, 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如同经济资源总是稀缺的, 而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总是日益在增长, 因而“帕累托最优”一般难以实现。这样, 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实行倾斜性政策是很有必要的。但是, 这种倾斜性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倾向不同, 而不是长期倾向于同一地方或区域, 同时对作出牺牲的地区进行补偿。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过程, 面对课程改革风险的主要因素除做好以上的工作外, 我认为还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这样对规避体育课程改革中的风险有一定意义。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 吸收、借鉴他国体育课程改革的经验是重要的, 我们不能闭门造车, 必须注意吸收他国的成功经验与教训。但另一方面, 任何课程改革都是本土的、民族的、具体的, 因此, 体育课程改革又必须充分结合、照顾本国的国情, 考虑自身所处的文化处境, 体现“本土化的实际”, 对于“他者”的经验, 必须作实事求是的分析, 不能一味地将国外经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理想化、绝对化。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在认真研究自己的国情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消化吸收。只有立足本国, 洋为中用, 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

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这不仅是我们顺利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 同时又是创设良好课程运行机制的重要条件。从二者关系看, 改革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动力, 稳定是体育课程发展的保障, 改革是稳定的基础, 但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在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坚决防止重“稳定”、轻“改革”, 把稳定与改革对立起来的做法, 同时, 也要防止重“改革”轻“稳定”的冲动冒进主义。在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 基础教育课程不改革, 无疑会有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业。但不讲稳定也会影响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在改革已成大势所趋的当下, 我们尤其要认识到体育课程改革的长期性, 不能急功近利, 因为任何教育改革都是渐进的、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 不能企盼通过一次性体育课程改革就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不能用“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法, 而应该分步地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要尽可能减少在基层实施中引发震荡。

总之, 体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 在对其体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从中找出课程改革风险因素后, 对风险因素采取规避措施来控制、减轻风险是关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改革创新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 第11篇

2014年,北京市档案部门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及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精神,继续实施“三大战略”,大力建设“三个体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期视点”推出了陈乐人题为《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和吕和顺题为《2014年北京市档案工作计划要点》两篇文章。分别就北京市档案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取得的新成效,以及2014年北京市档案工作的要点、亮点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综合评述和概括。文章思路清晰,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原生讲堂”刊出了《明清之际的大高玄殿》一文,为读者讲述了位于北京故宫外的大高玄殿在明清两朝间的历史掌故。本栏目文章秉承以丰富的档案史料为依托的风格,使读者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领略档案的魅力。

“理论探讨”刊出了《论社交媒体在档案馆中的应用》和《论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开放利用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影响》两篇文章。前者论述了社交媒体对档案馆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应用现状,并介绍了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的先进经验;后者梳理并提炼出六次国际档案大会对档案开放问题所做的探讨及理论文献,对档案利用工作有着深刻的影响。

“业务研究”刊出的《立足基层铸特色服务朝阳促发展——新时期朝阳区档案事业科学发展之思路探析》一文,立足朝阳区档案事业发展实践,提出朝阳区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思路;《试论展览工作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一文从档案展览工作的角度系统阐述展览与公共服务理念的关系,通过分析和查找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开发的创新探索》分析了我国档案馆教育资源的开发现状,并从开发理念、开发主体和开发形式三方面构建其创新机制......

“域外采风”推出的《基于服务利用视角的中美英档案馆网站比较分析》一文,从档案馆网站服务利用的角度出发,通过与美国、英国的国家档案馆网站的比较,探求我国档案馆网站的建设。

本期“档案文化”栏目下面的“京城茶座”、“古都人物”、“探究查考”子栏目,分别刊出《正月十五话元宵》、《名而不古的贤良寺》、《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变迁始末》、《费起鹤与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等文章,既有应景的节庆、民俗文化介绍,又有对老北京的旧人旧物追根溯源的趣味,为读者朋友在茶余饭后品味老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再添一道“风味小吃”。

以科学的态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12篇

一、发展是硬道理, 惟有抓住机遇才能发展自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发生的变化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是, 1992年初的中国却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严峻考验。在国际形势方面, 东欧突变、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在国内方面, 改革遇到了困难, 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分歧, 各种矛盾最终演变成了政治风波。邓小平同志在纷繁复杂的中外形势面前看到了机遇, 认为“苏东剧变”、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为中国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中国刚好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南方谈话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为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作出了贡献。因此, 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要学习邓小平同志怎样判断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旨在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机遇。

1989年11月9日, 作为东西方两个阵营标志的柏林墙被冲开。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不少人主张中国应加强反和平演变。当中国历史走到1992年那个春天的十字路口时, 1992年1月18日起至2月21日, 88岁的小平同志从世界与中国的变化实际出发, 以高超的理论自觉与政治勇气在南方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使当时甚嚣尘上的否定市场取向改革的舆论戛然而止。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必须敢“闯”、敢“试”、敢“冒”;“抓住时机发展自己, 关键是发展经济, 只有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抓住机遇”;改革“要警惕右, 但主要是防止‘左’”, 要用“三个有利于”突破思想禁锢。所以, 南方谈话是中国迎接和平、发展与合作的宣言书, 标志着中国开始了的和平崛起。邓小平南方谈话既是对改革开放思想进行的一次总结, 更为深化改革开放找到了突破口。此后, 中国经济奇迹般的腾飞, 其政治基础、舆论基础乃至社会基础均由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的。

目前, 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 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 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曾经在“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改革进程中暂时绕过去的问题, 以及改革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 正此起彼伏地冒将出来;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金融等领域存在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 中国再次站在了改革抉择的路口。因此,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指出的, “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 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牢牢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惟有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 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 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 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才能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努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

二、直面发展的问题, 小平告诫人们“不要急”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力发展, 归根到底是使社会主义新制度取得胜利的根本基础。在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之前, 党内外争议的主要问题是中国能不能搞市场经济。特别是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再加上东欧剧变, 传统体制的守护者找到了所谓的“否定改革开放的现实支持”, 污蔑改革开放是在引进、发展资本主义、抛弃社会主义, 认为多发展私人企业、个体经济改变了新中国的性质。当时在理论界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争锋:一种是放弃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 重新走资本主义道路, 把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改革的目标;另一种是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实行计划经济, 搞市场经济就是搞经济上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面对如此重大的分歧和对立, 邓小平的回答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 邓小平南方谈话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突破, 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石。

目前, 世界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 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一些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下滑,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问题继续发酵, 国际金融市场动荡, 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压力仍然不小。我国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阶段性问题, 如依靠投资和出口支撑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匮乏、环境破坏,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经威胁到社会稳定, 以及备受关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阶层还有许多怨气。这些问题有的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是改革本身不到位所造成的, 有的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中, 由于经验不足、设计不周密、操作不规范所致。它们在宏观经济层面上表现为内部经济的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以及外部经济进出口的国际收支失衡。停顿、倒退没有出路, 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核心。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不够格”, 又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社会主义理想变成现实, 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奋斗, 不能急。

由于社会建设问题凸显, 社会主义本质不可能全部立刻实现, 厘清矛盾性质要靠不断发展来解决, 解决“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所以, 无论是政治建设问题、社会建设问题, 还是生态建设问题, 都不要忘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有丝毫动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是惟一出路。只有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才能筑牢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物质基础, 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基础。

三、深化改革是对邓小平南方谈话最好的纪念

20世纪70年代末,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刚刚兴起之时, 是邓小平带领中国开启了对外开放之门;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加速度扩展之时, 又是邓小平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距今已有20年了, 今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态势与20年前何其相似。20年前的春天,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世纪伟人邓小平35天的南国之行犹如浩荡春风, 给华夏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改革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如今的中国社会需要重新形成改革共识, 尤其需要重唤那一份胆识、智慧和历史自觉。只有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好“积极”和“稳妥”的关系, 把握好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改革力度和节奏, 才能在用好机遇、化解风险中奋力闯出“深水区”。只有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 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0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为了纠正“大跃进”带来的经济灾难, 邓小平就提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 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 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 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小平同志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 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 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目前, 发展起来的问题、公平正义的焦虑、路径锁定的忧叹等, 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 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 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所以, 在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 人们对改革的普遍关切标注着以开放为先导的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邓小平同志在20多年前就曾告诫“不要怕冒一点风险。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能力, 承担风险的能力”, “改革开放越前进, 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 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 冒点风险不怕”。因此, 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体制机制障碍, 如何突破既得利益格局、凝聚社会共识, 使中国改革涉过深水区, 步入光明前途, 仍然需要回到邓小平的改革范式:面向世界, 相信民众。

1. 把社会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先导。

如果能在社会改革上找到突破口, 那么中国社会稳定就有了基础。1992—2007年, 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69%下降到53%;与此同时, 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我国GDP的比重从12%上升到23%, 政府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9%上升到24%。2011年, 中国全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达到103 740亿元, 比2010年增长24.8%, 创下历史新高。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民众发展自己的迫切愿望和潜在的惊人能量, 为了让大多数人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必须调整当前的利益格局, 目前, 经济改革深化不下去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改革跟不上。社会低保、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保障房建设等社会改革需要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改革的突破口在于鉴于基本公共服务不充分、不均等, 社会发育不足、社会自组织能力太弱的困局, 把社会改革作为全面改革的先导:一是社会制度建设;二是深化经济改革, 做好经济转型, 转向内需社会;三是防止政治改革激进化。这些不仅在呼应民众的权利诉求, 也是沿着先进国家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前行。

过去30多年的经济改革主要围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展开, 面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问题, 不能以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等理由来否定改革。社会领域的改革指向是实现社会平等, 核心是机会公平而非结果平等, 公共产权制度改革旨在使社会主义公有制落地而不是悬在半空。公共资源、公共资产为国家所有, 落地的方式是其收益能够让全国人民共享。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只有经过社会改革才能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才能使社会进步, 民族繁荣;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 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加快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各项社会事业,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 先富带后富, 实现共同富裕。

分配问题是邓小平晚年思考、关注的重要问题, 从1990年4月到1993年9月谈及和着重谈及分配问题见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和《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的谈话就达六次之多, 小平同志在谈到分配的问题时指出“如果改革导致两极分化, 改革就算失败了”, “如果搞两极分化, 中国就会发生问题”。1993年9月16日, 小平同志与家人谈话时讲,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 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 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 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 我们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 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 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

收入差距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带来了社会和政治问题。共同富裕是和社会主义本质连在一起的, 是关系到全国亿万人民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 这个问题现在之所以比较迫切与我国现阶段性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目前, 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的核心问题是一部分先富、暴富与大部分不太富或贫穷的矛盾。1990年12月24日, 邓小平同志在和中央的几个老领导谈话时谈到“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有一天会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讲“走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小平同志在《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中强调, “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

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要落实到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涉及到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为什么社会主义的中国会发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很容易, 实现社会公平克服贫富差距扩大趋势非常困难, 难点在于涉及到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主要原于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效率优先、做大GDP规模上面, 而把社会公平、分配好社会产品的问题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决定社会分配, 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决定着劳动产品的收益权和分配权。要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最根本是要坚持、巩固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没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名副其实,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有明确的、不容曲解的、数量与质量统一的定义, 国家既要掌控拥有高效劳动生产率和先进工艺技术、支柱性的现代化产业, 同时, 也要确保公有的经营性资产份额。国家兴办现代化大型企业和支柱性的产业, 应该尽可能是公有制有或公有制控股的为主。公有资产应该有一定的不可逾越的底线, 这是解决共同富裕制度性的保证, 否则就会葬送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二, 社会性质是由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由所有制决定的, 公有制企业要真正坚持按劳分配。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也要支持、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的经营和发展, 工会要在非公企业里代表工人的利益。国家还应运用行政手段调节税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增加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解决共同富裕问题是我国社会制度本身的必然要求。当然,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有一个逐步实现过程, 而且不能搞平均主义。当初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 旨在让一部分人在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基础上先富起来, 以支持和带动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2011年, 我国的GDP已经达到47万多亿元, 人均GDP3.4万元, 我国已经有条件、有基本的经济实力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要克服和扭转贫富差距扩大和两极分化的趋势, 需要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转变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要把30多年来的经济成果更多地扩展到社会改革进程, 特别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等领域, 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3. 深化市场化方向的改革。

20年来, 伴随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的加深和改革的不断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初步建立走向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 而且改革的难度在加大。有的人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和矛盾悲观失望, 甚至对改革产生了怀疑, 有意无意地贬斥、否定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 将创富热情异化为金钱至上。目前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都是社会领域的问题, 不是经济领域的问题, 需要来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革, 加快民生改革步伐来解决。如果把经济政策滥用到社会领域是错误的, 那么, 把社会政策滥用到经济领域也是错误的。改革不是要消灭既得利益, 而是要给既得利益寻找出路, 克服既得利益的阻力, 使改革双赢地往前推进。其实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甚多, 缩小贫富差距、扭转两级分化不能单纯靠国家财政调节手段, 还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而走出一条经济建设的新路子, 需要从强化公有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着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调节收入分配的重点应放在解决非正常收入问题上。因此, 人们对社会竞争加剧、财富差距拉大的不安和焦虑并不矫情, 安全感不应该是“奢侈品”, 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建设培育公众的心理归属感和对未来的稳定预期, 而这些都呼唤我国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改革要加速向纵深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 既要强调社会主义的成分, 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 又要在经济领域深化国企改革, 发展民营企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 不能走回头路了。

4. 政府转型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 促进和谐社会的关键。

改革开放已经使利益格局乃至权力架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政府的公共政策及其他制度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包括发展的结构失衡、公共政策的偏颇、政治制度的缺失, 归根结底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失衡, 最大的挑战在于利益羁绊。所以, 改革诉求日益越出“纯”经济领域, 不断触及社会的、政府行政管理和政治层面, 如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以及推动这种改革的政治意愿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 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 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如果经济改革不辅之以相应的政治改革和行政体制安排, 就难以取得深入的进展, 反而会加剧社会不和谐。因此, 小平同志指出: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 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否则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目前, 改革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而最大的阻力来自30多年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如果说30年前的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那么现在的改革主要是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 核心是解决“改革到官为止”的问题;如果说以往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 那么现在则是纠结在推动力上, 或者说在于打破某些部门“假装摸石头”的假寐上。现在政府自身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 最大阻力来自政府行政权力的配置格局, 有一些是逐步固化的部门权力利益的格局。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真正管用的、能够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的好体制、好机制, 形成政府内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只有选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才能打破已经不合时宜的利益格局拔除随心所欲支配公共资源、甚至不惜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政弊端, 真正把人民政府建设成为服务型政府。只有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才能打破体制障碍, 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一, 在非市场领域或者是市场领域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消除产权歧视, 强化产权保护, 致力于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二, 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建立科技基础研究、生态和环境保护, 为社会提供市场机制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服务。第三, 完善收入分配职能。完善分税制, 规范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社会保障事业, 形成较为完整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完整政府的监督机制, 公共权利要透明。第四, 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使市场主体能够依据政策、信息自主决策。第五, 必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 缓解和化解利益失衡情况, 使公民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3)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3]吴松营.邓小平南方谈话真情实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4]陈锡添.东方风来满眼春[N].深圳特区报, 1992-03-26.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1-07-02.

上一篇:高温工作面下一篇:金属元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