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

2024-08-15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精选12篇)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 第1篇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小学开设的现状

农村学生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广阔的生活环境让教学有更多的机会发现问题、探索研究、找出结果。但是, 在大多数农村小学由于受人文条件、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 导致科学课的实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科学教师师资水平提高缓慢, 科学课课堂教学实效性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因为目前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机制还存在一些弊端, 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把科学课列在“副课”之列, 因为不是“主课”, 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 许多学校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据多年来对科学教学的调查, 科学课多由各个班级的语、数教师兼任, 三四五年级每周2节的科学课, 有85%的时间能上科学课, 还有一部分时间不能充分地用来开展科学实验、观察等活动。

2.科学课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据调查, 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的, 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研究教材、把握教学内容、设计课例、授课、指导活动等方面没有科学领域专业的知识基础, 没有专业的教学方法指导, 很大程度上使科学课的授课质量只能停留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层面上, 谈不上挖掘学生的潜能, 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其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难易、拓展应用把握不够恰当。很多教师由于自身受专业知识水平的限制, 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 不重视科学教材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 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这节课, 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坚持观察, 在观察的过程中积累资料得出结论, 但由于教师专业知识的限制, 常常是没有进行系统的观察活动, 而是把课本上的例图做图文讲解, 学生也习以为常, 当然不会发现什么自然现象和实验结果。常此以往, 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很强的应试能力而动手实践能力却很差, 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 以后步入社会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 也难以转向其他学科领域。

其次, 在教学模式方面, 非科学专业课教师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 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 不能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如在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加热和冷却”的教学中,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动手实验,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望, 得出实验结论。由于非专业课教师对实验过程、实验方法指导不熟悉, 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在条件有限的农村小学, 实验设备欠缺, 方法无指导, 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探究的机会, 学生的意识中只存储了教师灌输的科学知识的结论却不知道论证的过程, 甚至有时为了应对考试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下去难以激发学生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 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做出有效指导。

3.科学教育专项经费紧张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除了环境条件限制、师资力量不足这些影响因素以外, 经费短缺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1) 经费紧张。由于经费紧张, 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学习培训, 制约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学校经费紧张, 送教师参加科学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很少。一般的科学教研活动也很少开展, 更没有专用资金去从事课题研究, 因此师资水平很难提高。

(2) 资源较少。根据科学课的学科特点, 在所选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查阅资料的活动, 但是众所周知, 农村学生的家庭条件有限, 家长知识层次不高, 生活环境中缺乏很多硬件设施, 如图书馆和网络, 学生课外探究了解科学知识的途径狭窄, 有时只好不了了之, 使一些科学问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校内科学教学资源也相对较少, 有限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教师、教科书和校内有限的图书资料, 学生查阅资料十分困难。

(3) 设施缺乏。没有经费投入, 教育设施缺乏, 难以适应和提高科学教学水平。学校仅有的一点办公经费只够给教师买日常办公用品, 很少添置科学实验仪器设备。在大多数农村小学一些科学课必备的仪器如弹簧秤、天平、温度计和试管这些最常用的、基本的实验仪器学校都没有条件配备,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实验的开展, 只有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制作仪器和准备材料, 如果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 就只能带学生读课本, 这样就不是研究科学, 而是“读科学”了。

二、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 提升学科地位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 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 加强科学课程改革,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 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 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 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提高科学课教学水平的关键还在于教师。科学课与原来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教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 这对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挑战。科学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 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科学课程的讲授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 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有危机意识, 不满足于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和有限的教学能力, 正视自己的不足, 解放思想, 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 知识不够可以再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 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2.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专业水平

针对目前农村小学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提升科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提高他们的教学、教研能力来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在培训的全过程, 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 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上来。

3.因地因校制宜, 科学探究多样化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 第2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把加强科学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在看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的同时.只有中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认识科学课程在学生终身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作用、真正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才能从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出发,理性地关注科学课的改革,立足于教学本位工作搞好科学课程教学。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是一个难点,但同时也亟待加强。

进入20世纪以后,科学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较为明显,这不仅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而且因为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活动,同时也在塑造人的品格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形态,思维模式及行为模式等等。

2006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明确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2.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多为中师,专科及专科以上学历较少,本科更少,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忽视科学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采取的主要还是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只能使学生机械地背科学、学科学。有时甚至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企图把更多的新的科学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很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加强科学教育,并不是堆积知识,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

用心

爱心

专心

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费缺乏,教师少有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学校仅有的一点办公经费也只够给教师买粉笔和文具。由于经费问题,一般乡里的教研活动也很少开展,更没有资金也不可能去从事课题研究,教师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师资很难提高。

众所周知,农村的信息大多不够通畅,教学资源相对较少,学生查阅资料相当困难。有限的教学资源仅仅局限于教师、教科书和校内有限的图书资料。在所选用的教材中有很多查阅资料的活动但由于缺乏图书馆和网络,即使是教师查阅资料也不容易,更谈不上学生了,有时只好不了了之。

没有经费投人,教育设施奇缺当然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许多教室里基本的教学设施就是课桌和黑板,教室没有电源插座,就算有也是好多都是坏的,根本谈不上用电视进行录像教学,和网络、多媒体教学。更有甚者连弹簧秤、天平、温度计和试管这些最常用的、基本的实验仪器学校也没有配备。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要不就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去制作仪器和准备材料,如果没有精力和能力去做,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各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而要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

用心

爱心

专心

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不足主要由于教育经费缺乏造成,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多向农村教育投人资金,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购置一些教学仪器和设备,帮助农村建立一些网络资源,那么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一些困难就会得到有效缓解。

用心

爱心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基础 第3篇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早期的儿童科学素养培养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自然课改为科学课并能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科学课程的设置,科学素养的培养自然成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宗旨。而教学改革的总目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谈素质教育,科学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那是因为我们科学教师要引领儿童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走科学家曾经走过的探索之路,而在科学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器材严重不足

目前,与我们小学科学教学相配套的教学仪器还不完善,购置齐备需要较大的投入,并且这些所谓的标准仪器在使用上也有它的局限性,又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偏离,也不利于学生创造兴趣的激发与创造灵感的启迪。教学器材的短缺,是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实施教学所面临的最大障碍。而一些城市学校也不会达到“所需尽有”,导致科学课堂常常出现:“讲实验”、“读实验”、“画实验”的尴尬场面,使本来生动、有趣、富有生命力的探究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不感兴趣。

三、器材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基础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设置中,探究活动内容占有较大的比重,探究就意味着实验,实验就要操作,操作就必须有“物”,有“物”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可见,我们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准备是多么重要。一节好的科学课,往往都是因我们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而精彩,而“新”、“奇”、“特”教具、学具的设计也常常成了精彩课堂的亮点。可以说:实验材料、实验设计、教具、学具的准备就是我们科学课堂的生命基础。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也会深深地感到,小学科学的备课往往就是在进行教学准备,教学中用到什么实验材料、使用什么样的仪器、设计怎样的实验,一切就绪后,在课堂上按“导学案”实施就基本“OK”了,并且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当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是光荣的

小学科学课,是小学生最最喜爱的一门学科,老师是学生最敬佩、最喜爱的老师。科学教师不是谁都能胜任的,重要的是科学教师要有渊博的科学知识,较强的操作能力及动手能力。我们拥有了科学教师这一称号,说明我们已经具备了科学教师必备的素质,学生对你的喜爱来自你渊博的科学知识,你对他们求知欲、探究欲的满足。“科学”两字在当今是多么时尚的词语,我们能成为一名科学教师理应感到自豪!当你走在大街上,遇到你的学生,学生会亲切地向您问候一声:“科学老师好!”周围的行人将目光投向你时,你心里会不是美滋滋的感觉?你不感到自豪?你任教这一学科,领导是认可你的,科学学科由你来把握,领导放心,轻易不会调整你的工作,你还会长期担任这一学科的教学工作。

五、积极行动,投入到自制教具中来

我们都感到科学学科教学工作量大,很辛苦;那么我们实验材料的准备与自制教具工作,是今日的辛苦而成就明天教学的轻松。其实我们大家应有过这样的感受,曾经精心准备过的许多课的实验材料与教具,再次上这节课时,就不忙碌了,拿来就用,很是方便。我们姑且不谈为了事业,就为了我们明天教学的轻松;为了孩子们亲切而又敬佩的那声问候:“科学老师好!”为让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能在我们的课堂上得以满足与增强;不误人子弟,我们真的应当投入到科学课的教学准备与教具制作活动中来。当你真正做成一件完美的教具时,你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中因这件教具的使用而使你的教学更精彩,你会再次收获成功的快乐,相信你会一发而不可收、痴迷于教具的研制中来。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因我们的精心准备而精彩吧!

六、课堂教学准备与自制教具的制作

(一)实验教学准备内容与分类

1. 实验材料。就是我们进行实验探究中所需的实验物体或物品。像木块、石块、铁条、导线、电池、蜡烛等。

2. 实验药品。像酒精、白醋、小苏打、白糖、淀粉、碘酒、高锰酸钾、食盐等。

3. 实验仪器。像烧杯、水槽、天平、风向标、弹簧秤、温度计一类有专有名称、固定形状、特定的使用功能产品。

4. 实验装置。像氧气的制取、水的净化、二氧化碳比空气轻的一些为了达到实验目的的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的有机组合。

5. 实验工具。像小筛子、搅拌棒、小药勺、砂纸、小刀等实验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一些简单的工具。

6. 标本类。即加工制成无生命的或有生命的教学中所需的实物。如:煤、石油、棉花、木纤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完整的植物、蜻蜓、蚂蚁、蝴蝶等小动物的实体。

7. 图片类。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动植物图片等。

8.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形成的视频、声音、动画、文字来表述构成的课堂要件。

我们的教学准备,就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考虑。

(二)器材的准备途径

器材的准备并不是都需要我们动手自制的,绝大部分是收集的。

1. 收集。主要是材料类或仪器的替代物。如:木块、石块、金属物、注射器、磁铁、餐筷、眼药水瓶等等。

2. 简单加工。有些材料收集后,在教学上并不能直接使用,要考虑使用的安全性、直观性、易操作性,进行简单加工后再使用。如:镜片,加工、打磨使用;导线,加工50厘米适合;木块,加工3×3×3规格为宜。

3. 自制。是简单的仪器。原理简单,加工方便的。如:沙豆分离器(在直径8~10公分的塑料瓶盖上打上小孔)、风向标(书中图)、潜望镜等。

4. 购置。购置的是我们自身所不能自制的,花钱少的一些器材。像:气球、温度计、放大镜、电池、小灯泡等,实验教学中需要只能购置。

(三)自制教具的基本类型

1. 仿制。仿制即依照原型进行制作,也就是照葫芦画瓢。

2. 改制。原教具在使用中,有不如意的方面,加以改进,进一步完善。

3. 研发。研究、开发新创教具。

(四)新研发教具创作思路

1. 原型启发。受已知事物的思想启迪。

2. 灵感。即偶发妙想。

(五)自制教具的要求

1. 选材经济。所选材料常见、易寻,少花钱甚至不花钱。

2. 设计新颖。这主要指新研发的教具,要有创新思想。

3. 制作简便。是指自制教具结构简单,制作方法简单。

4. 直观性强。主要是形体应大一些,重点观察部位要能看得清楚,演示和实验的现象直观、明显。

5. 操作方便。演示中容易操作。

6. 原理科学。主要体现科学的原理、法则。

7. 经久耐用。可长期保存,可多次重复使用。

8. 实效性强。主要是有针对性,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及关键问题。

(六)自制教具对科学教师的要求

1. 要做一个善于“寻宝”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从生活中的废弃物品中去发现有价值的自制材料,及时收集,储备物资。

2. 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喜欢钻研的人。经常思考需要制作一个怎样的教具,来解决教学中的难题。

3. 要做一个不辞辛劳,勤奋的人。

总之,为了我们明天教学的轻松,为了那一声亲切的问候,为了孩子们的明天,让我们投入到科学教学前期准备的自制活动中来吧!相信大家一定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与快乐,让我们的科学课堂因我们的精心准备而精彩吧!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对策 第4篇

现状分析: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农村学校的科学课开展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有: (1) 教师对课程认识高度不够。由于各方面原因, 教师没有能及时转变课程观念, 还是只重视语数学科教学, 忽视其他课程的教学。 (2) 教师专业化程度低。课程改革实施几年来, 教师都是半路出家转任科学教师, 还没有从大学毕业的科学专业教师。 (3) 教材编写定位过高。农村小学的学生科学素养不高, 对科学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一无所知, 一点基础也没有, 对内容太抽象、陌生。 (4) 教学辅助材料匮乏。由于义务教育的免费性决定学校不可能组织学生购买辅助材料, 仅靠书本的图文并茂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透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发现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搞好农村学校科学教学, 关键是如何根据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以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

一、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全新的科学教育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科学课强调“做科学”、“学科学”、“懂科学”, 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读科学”、“听科学”、“记科学”、“看科学”。因此要加强学习和宣传新课标, 树立全新科学教学思想,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农村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从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充分认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 要开放教学的时空,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 进行科学教学。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的动、植物资源。

在农村, 蕴涵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 在科学教学中, 形象直观地进行教学, 提供直接感知的动、植物, 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动、植物形成正确的概念, 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获取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好科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变枯燥无味的课堂为生动活泼的课堂, 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生动形象地学到科学知识, 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时, 讲到了蚕的一生。由于不可能在课堂中看到蚕的一生完整的变化过程, 我提前指导学生制定养蚕的计划, 让学生按计划去观察蚕的变化, 认真写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 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记得一清二楚。等到我上这些课时, 对学生养蚕的情况和记录进行考查, 针对学生所记录的情况, 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 课堂上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习的兴趣高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很快地概括出蚕的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的特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上课的热情, 还培养了学生有计划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三、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

(一) 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建立科学实验基地。

对于生物学内容, 大多数教师都感觉头疼, 苦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对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过程知之甚少, 学校又缺少种植和养殖基地, 教学只是“纸上谈兵”。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地资源, 开辟种植基地, 凡是种植类的课, 都在基地内上, 并要求学生对所种植的植物进行精心管理、仔细观察、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这样, 实验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活生生的植物材料, 又成了学生生物探究的主要场所。

(二) 发挥互联网优势, 拓展信息获取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很多农村学校也上了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在探究中, 学生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 说实在的, 有些疑问连老师也难以解释清楚, 而学生恰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 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 扩大学生探究的范围,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风光无限的地貌》时, 要让学生了解各种形态的地貌, 仅靠书本上的几幅图片, 很难让学生体会到地球表面地貌的多样性。我就在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收集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料, 丰富感性认识。课堂上, 观看各种地貌的视频资料, 充分感受各种地貌的多样性。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体会 第5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科学》课已逐渐取代了《自然》课,走进了小学生的课堂。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在新形势下社会对这一学科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而又长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现谈一下自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有一定的基本模式,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探究教学也不例外。探究作为一种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它的程序是从科学研究的方法中借鉴而来的。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最后达到运用的目的。小学生探究的事物是成年人熟知的事实。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每一次探究都是真正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探究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以及在合作中探究等。

二、有效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我市地处辽东山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美称。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品种多样的植物、形形色色的动物、肥沃的土壤、天然的岩石、矿物„„在科学教学中只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于大自然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把课内外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最普通、最直接地观察、实践和探究等活动去了解、认识身边的科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科学》“凤仙花的一生”和“动物的生命周期”时,虽然课文中提供了很多图片,但是如果让学生区分每个时期生长变化情况是怎样时,他们就不能讲得很清楚。这时我就把学生带到花农和养蚕户的家中,请他们来给学生们讲解凤仙花的一生和蚕宝宝的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并请他们指导学生种植凤仙花和饲养蚕宝宝。为此我们和他们建立长期联系,使花房与蚕场成为我们的校外观察、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去观察、请教有关问题,并做好详细的记录,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次有效的观察、种植、饲养活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在整个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课的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数量多,活动类型全,活动的可操作性强。而且每一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主要有观察、比较、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等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每一节课中的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三年级(上)《科学》“各种各样的叶”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观察法、比较法、探究法和统计法。学生分别观察自己捡到的叶片,从它们的颜色、气味、形状、大小等方面入手来进行比较,并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探究,以此来区分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的树叶,并利用统计的方法来记录自己以及小组共捡到了几种和几片树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比较、探究和研讨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新鲜的小鱼和腐败变质的小鱼,寻找它们在外观、颜色、气味、手感等方面的差异,再通过探究和研讨的方法来发现更好的保存食物的方法。此外,在四年级(下)《科学》“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观察、推测、实验验证、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现故障的电路。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巧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教学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全国的迅速铺开更是给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认知学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知识。实践证明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的运用能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情境。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例如:在五年级(下)《科学》“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一课的教学中,如果只单独讲述小车是靠气球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此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火箭发射升空时的录像,配合讲解,再结合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演示,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一个“反冲现象”的世界里进行探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自然界中不同植物传播种子的途径以录像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配合生动有趣的解说以及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就会使学生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是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实现的。

五、师生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程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实践证明有效的科学探究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而教具学具的好坏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农村小学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实验仪器设备的配备上明显不足。加之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具学具已无法满足新教材的需要,使得很多实验无法开展,严重的影响了科学教学质量。为使科学教学顺利的进行,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通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而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下)《科学》“我们选择了什么”教学时,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串联、并联电路,我分别制作了(电池和小灯泡)串联和并联电路板,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使学生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认识串联、并联电路各自的特点。又如:在四年级(下)《科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块电路游戏板,将它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智力竞赛的方式把学生吸引到对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上来。

此外,我认为在教具学具的制作上,我们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到其中来。

因为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是无穷尽的。只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解决某项问题,学生就会在开拓思维、动手动脑的情况下,明确所学知识。在制作活动中明确科学道理。成就感与满足感就会激励学生继续进行新的制作和研究,会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每一门学科的设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或多或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课也不例外。由于科学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广,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从语文、数学、美术等其他学科中学到的语言表达、写作、计算、绘画等能力。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科学》“我的大树”一课的教学时,学生用图画、拓印作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等方法来观察、描述树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 第6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科学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163-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的比例相当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是提高未来公民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不可推卸的任务。

一、科学课程在农村开设现状

在农村由于缺乏科学文化知识,某些地方封建迷信盛行,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损失,甚至有时还会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普遍存在重升学轻素质的问题,导致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调查中发现广大的农村的儿童对科学以及科学课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科学启蒙教育,它的价值是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其他基础学科无法替代的,如果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在扼杀农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课题组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困难找出原因,提出有效建议。

1、科学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与城市小学一样,大多数郊区、农村学校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把科学课列在副科之列,因为不是主课,其地位自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謂的主科,许多地方都存在着对科学课的挤课、占课现象。

2、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师资状况很不容乐观。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学历层次普遍不高,这样更无法保证教师素质符合课程要求。

3、教学把握不当

首先,是教学内容方面,显得凌乱,深浅难易把握不够恰当。存在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的问题,有些书本知识严重老化,再加上不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不能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也难以转向其它科学领域。

4、教育经费缺乏,教学资源跟不上、教学配套设施缺乏

这是包括城市小学在内的普遍性问题。对于农村小学来说经费就更是一个突出问题了。由于经费的缺乏,会产生很多的连锁反应。 由于经费缺乏,教师少有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机会。

二、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科学课在我国是2001年由自然课改过来的一门新课程,与原有的自然课相比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老师的授课方式上都完全发生了转变,各地教材不统一,课时不统一。这对我们教授科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严峻挑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学习的内涵,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中心的观念;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具有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学习态度的能力。要知道这门课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科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过去的老师总是站在讲台上,老师讲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答案。而科学课程的讲授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学生要积极与教师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老师要正确处理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这已经不是过去一滴水与一桶水的年代了,要知道现在老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应该是一条河,这条河里的水随时都是流动着的,是新鲜的。所以老师要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有危机意识,真正意识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有限,正视自己的不足,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没有经验可以摸索;知识不够可以学习。在不断探索、不懈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熟悉科学教育的流程与要求。通过自身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科学学习。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水平

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等所谓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面前农村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农村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科学教育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培训机构必须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各种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

3、因地因校制宜,提倡科学学习的多样化

科学课程是国家与学校合作管理的课程,国家主要对课程的地位、课时安排进行规定,而课程的开发必须由学校来完成。学校课程要符合科学课程的性质,也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具有可行性与实效性。在农村,各学校的办学规模二办学模式、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水平与市级学校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各个学校在开设科学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切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师生自己的特色实施该课程。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在科学学习上有各自的差异,所以在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也可有各自特点。农村学校尤其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4、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切实改进农村教学设备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7篇

一、开发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环境, 存在于校内的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除科学课本外, 学校的网络资源、图书室, 甚至花草树木等都是科学学习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欲望。

1、开放实验室。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 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 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 “老师, 我们实验还没完成, 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 开放实验室,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 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 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 轻松自在, 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 通过互相合作, 自主实验, 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 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 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同时, 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开放网络教室和图书室。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 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 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 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 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 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 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 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 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 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 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争取领导支持, 不断增添科技图书资料, 不断丰富藏书资源, 提高科技图书资源和利用率。

3、充分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

对学校劳动基地进行适当的调整, 利用原来部分菜地和边角杂地开辟成植物园, 开展种植实践活动, 让同学们在劳动中品尝收获的喜悦。学习了《植物的花》以后, 我设计了一份实验表格, 让学生观察植物园开花植物的花萼、花瓣、花蕊 (雄蕊、雌蕊) 各自的数量。植物园是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关注的一个地方, 观察研究这些开花的植物, 学生并没有感到这是一种作业的负担, 都欣然圆满完成了任务。

二、开发利用家庭生活资源

科学知识无处不在, 家庭里存在的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和每个孩子密切相联, 如家庭里住房面积、家具、物品陈设、电器, 居室的空气、光线、温度等, 天天的洗脸、刷牙、吃饭、喝水……都包含着潜在的科学素材资源和适合小学生科学探究的课题资源。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与学生家长多进行沟通与交流, 并鼓励家长关心和参与孩子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家长也介入到其中来共同为孩子的科学兴趣而努力, 启发和引导孩子从自己家庭中去发现、开发和利用更多的家庭科学教育资源, 如为自己的子女挑好书。丰富家庭的科普读物, 关注科技资讯信息, 引导孩子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馆并提高其利用率, 引导孩子按内容分类整理图书、自制简易卡片登记图书、使用书签标记所喜爱的阅读章节、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经常给孩子讲科学家的故事, 带领孩子到户外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 看电视多收科教频道等等;另一方面要结合现行科学教材“养一养”、“种一种”和“做一做”的要求, 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吃的学问》时, 我布置同学们开展“帮妈妈做饭活动”, 目的是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我们吃些什么、怎么搭配食物、我们的食物安全吗等科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勤学善问和不挑食物的品质。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 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 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 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给家长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 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 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 通过课内与家庭的相互整合, 使科学知识从感性认识自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得到培养。

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 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 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 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 都为学生科学的探索提供了活生生的素材, 而这些农村孩子司空见惯、触手可及的东西, 远远比课堂上的标本、直观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更能让他们感兴趣, 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能更好地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 单凭标本、教具、课件, 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 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 要带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大自然, 如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 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 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 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 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 既学得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开发利用其他资源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材料是实施探究学习的基础, 是顺利开展实验教学的保障。农村经济落后, 教学资金短缺, 科学实验材料资源贫乏, 严重地阻碍着科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这就需要农村的科学教师在材料准备上多花心思。

1、材料取代。

对于一些种类的材料, 学校比较缺乏或没有购置, 则可用有相似性能的材料替代。如:玻璃杯可代替烧杯;乒乓球可代替月球;小皮球可代替地球;手电筒可代替太阳光;圆形玻璃瓶可代替放大镜;煤油灯可代替酒精灯等, 绝不能因材料的短缺而影响学生的科学探究学习。

2、自制教具。

新课程的实施造成了教具学具的暂时匮乏, 为自制教具学具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尤其是农村小学, 这是解决探究实验材料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自制教具学具, 从而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如我根据教材内容, 在充分了解各种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反复尝试实验的基础上, 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构思以及对《科学课》上自制教学具的模仿和研究制作出各式简便操作, 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 如温度计演示器。

科学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广大农村有着更为丰富的资源, 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好舞台, 但这一切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去开发、去利用。

参考文献

[1]《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 (S) .

[2]《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S) .

重视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

而有效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每一天、每一节课所追求的目标。当我们每一次在实验室准备好实验材料等着学生走进教室时, 都会想这堂课我要教什么, 学生要学会什么?带着这个不变的问题尝试了一堂又一堂不同的科学课堂教学。然而, 教师事无巨细的精心准备、越俎代庖的科学探究, 表面上看是热火朝天的科学探究课堂, 却是那么的低效运作, 这不仅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 而且降低了科学课堂探究的效率。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 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然而, 审视我们的科学课堂探究, 就会发现很多的弊病和不足, 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使我们的探究无效, 甚至于适得其反。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就是说使学生不要读死书、死读书,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做、去想、去研讨, 甚至去玩, 寻求结论, 发现一些他们原来不知道、不了解的自然事物和科学道理, 从而获取科学知识, 发展科学兴趣和能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科学的有效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认为, 有效教学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要与预期的教学总目标相一致, 体现教学的目标达成性;有效率指师生双方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投入的时间、精力及各种教育资源, 教育目标得以实现, 包括学生知识、技能得到增长, 身心素质得以进步、成熟, 个性成长, 创造力获得培养以及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有了提高;有效益指教学目标要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且吻合的程度较高。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只能算无效教学。同样, 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 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下面笔者就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 学得生动有趣, 作为教师, 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 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 就会乐于接受它, 变“苦学”为“乐学。”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因此,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游戏、讲故事、情境等各种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合理运用小组合作, 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 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 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三、运用有效提问策略,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 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 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阴性, 教师要巧妙合理地利用课堂提问, 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其积极思考, 进而发展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教学效益。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初探 第9篇

一、利用农村优势,开展科学教学

农村奇山异水、田园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科学教学提供了资源优势。在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以玩促学、寓教于乐。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如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泼水”游戏,使学生发现与彩虹类似的景象,轻松揭开彩虹的奥秘。

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考察河流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观察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观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态构造和生长环境;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昆虫、野外观鸟、养殖种植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到了科学知识,又提高了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这样做,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的课堂组织,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科学教学中,应该摒弃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尽可能的使科学教学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充满活力。在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异想天开的猜想,也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思考。

如在教学《雾和云》一课时,可以把烧开水的过程搬到课堂上进行演示。水开后,揭开水壶盖时出现一片“白气”,让学生猜想这些“白气”是否是水蒸气?它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再让学生回忆水蒸气的性质,加以引导后,让学生认识它不是水蒸气。再通过冰块冒“白气”,的实验,说明它也不是“热气”,最后推想出“白气”是水蒸气受冷形成的小水珠。这样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亲自动手操作来感知事物,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获取的知识也比较生动、形象和深刻。这样施教,不但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

三、灵活选用教法,优化课堂教学

科学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选取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诸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的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科学课中出现的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选择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课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例如,在《物体颜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索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学生自主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再如,在《凸透镜》的教学中,采用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的结合,通过“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又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实验法,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四、采用现代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

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

五、自制教具学具,促进探究活动

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好坏,还取决于学生亲历的探究活动是否能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如探究活动不成功,也就不能观察到现象,也得不出结论,不能建构科学概念。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

要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变化,使得原有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已经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作为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的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教学的开展。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探究活动的质量。

可以根据各册教材内容,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制作组合教具。例如,我设计了一套可以解决炉灶模拟实验、空气流动实验、风的形成实验、小孔成像实验、凸透镜聚光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眼球成像实验、近视眼形成实验、近视眼的矫正实验、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雷电成因等十几个实验的组合教具。

在进行《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到野外捡各种岩石,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这些“土”教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可以促进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刍议如何开展农村小学科学教学 第10篇

关键词:开展,科学,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科学课替代了原来的自然学科。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 探究性目标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 单凭教师“口传心教”或只靠现存的教学仪器和设备进行教学, 远不能满足科学课教学的需求。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感觉到实验器材与教材不配套成为了制约科学教学开展的瓶颈。实验室现存仪器存在陈旧、老化和数量不足, 种类偏少、通用性较差等较多的因素, 新的仪器和设备尚处于研发或待配的“青黄不接”阶段。为了更好地搞好小学科学课的教学, 体现其学科价值, 我们认为:农村小学的根本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其次是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身边的素料, 有效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充分激发师生的探究欲和创新观念, 以达成共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目的。

一、进一步加强对课标的解读

农村小学普遍存在:受应试教育和评价方式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科学课教师在上科学课时根本不去做实验。“教师在课堂上讲实验, 学生课后背实验”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的做法不但违背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而且亵渎了新课改的宗旨。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学习科学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据此, 我们科学教师必须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探究欲, 并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在已有的感性经验之上, 教师要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 并力求通过自身实践、感受来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为有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 教师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 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影响;而且应是亲临其过程的亲密伙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 及时地给予肯定。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然而,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即进行科学试验的设备和器材, 作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我们农村小学有必要发动师生因陋就简地取其身边的物品替代实验未必有的器材, 尽最大可能地完成科学课标所规定的实验。

二、多渠道、多维度地创造条件, 以达成共同学习的目的

《科学》新课标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科学课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同时, 它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民族地区等诸多因数的影响, 存在许多差异, 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科学实验能使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 体验获得科学成果的乐趣, 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最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 能培养学生仔细地、有顺序地观察和比较事物的表象, 并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验证知识的科学性,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用自己的新方法或新设想进行知识探究。要做到这一切, 离开了实验, 不让学生亲身实践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因此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要完成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就应该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其参与更多的科学实验, 以达成共同学习的目的。

三、让学生通过感知, 形成探究技能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 我们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作用, 靠眼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等;靠耳听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靠鼻闻物体的香、臭等气味, 靠触摸物体的冷热, 表面的光滑、粗糙程度, 以及其它质感;靠手捏、掂感觉物体的软硬、轻重;靠舌尝物体的酸、甜、苦、辣等。通过学生们亲自感知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要尽可能的带学生到田野、公园、河流、工厂等到处进行实地科学考察, 使学生通过亲历自然环境,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从而获得感性经验、知识, 同时还可以开阔眼界, 陶冶学生爱祖国、爱家园、爱大自然的情操。

四、多渠道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营造科研氛围

除了科学实验外, 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音、影、像俱全, 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 变抽象为直观, 使微观变宏观, 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转化为图文并茂的影像。

大力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科技发明, 搜集身边的材料, 师生共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 改善科学实验的条件。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辟科技示范园, 创办农、牧实验基地。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种、养殖活动, 掌握生命的发展规律, 生物的生长、生活习性等。

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优化农村小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197-01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科学课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发现,在这种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能力和情感。但在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这些问题一直困绕着我们,师资力量的薄弱,缺乏专业知识;教学用具的缺少,一些科学活动表面化,难以让学生深入探究。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让农村小学科学课也能因农村的特色环境而上得精彩呢?结合自己的实践,来谈下优化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合作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如今农村小学教师总体师资偏紧,许多的学校没有更多、更好的教师安排到科学学科上来。加上有的大多数人对科学学科的不重视,认为科学课是随便哪个教师都能上,造成很多学校没有专业教师在上科学课。各个完小都是由担任语、数等重要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学任务的繁重让一线的农村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教材,吃透文本。所以科学教师提高自己的科学理论知识和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经验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所以我就如何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进行交流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二、改进现有教具,利用农村的资源自制教具,优化教学资源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科学教材内容编写的理念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恰恰符合了儿童成长的特征。作为科学教师要“引领孩子们去亲历科学”,没有相关的实验仪器和探究的有结构的材料,那是不可能的,更说不上引导学生深入开展科学探究和深入推进科学课程改革。而事实上,农村小学中,实验室里的仪器与教材不配套,根本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加上农村小学资金困乏,对添置实验器材根本没有计划。科学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只能让学生的分组实验改成老师的演示实验,或者由老师来讲解实验可能发生的各种实验现象了。为了确保实验的开设率和成功率,我主要从下面两方面去挖掘:

1、改良原有实验教具。去年我们有一次大规模的学校教学设备达标验收,那次验收中农村小学也基本配备了常识课中所配套的教学仪器。有关于沉浮的实验盒、电流实验盒、光学实验盒、热学实验盒、声学实验盒等。这些实验盒中很多实验器具,我们还可以“古为今用”。如我们在上《沉浮》单元时,学校没有与现行教材配套的学具盒,我们把先前用过沉浮实验盒中的同体积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拿过来分析物体重量与沉浮的关系,一样也很自如。

2、利用农村资源自制教具。在探究活动课中,虽然城镇学校有着充足完美的器材供学生实验,但在探究生态环境方面,优势还在农村学校,因为农村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材料。比如在上“观察动物”、“观察植物”这些课时,我可以带领学生到野外,随时而且很快地找到一些动植物供学生观察和学习。在上《蚯蚓的选择》这课时,学生能随便地到田边、地沟找到蚯蚓来探究。有些教材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准备材料要费时完成,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满口答应,课后却没有行动,我就创设情境,来唤起学生的兴趣。

三、培养科学纪律意识,优化学科教学质量

科学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教学中难以调控好课堂纪律。这也是科学老师上课的成功关键所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农村,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及家庭的生活环境,学生从小就被灌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为了能早日跳出龙门,他们自觉地以分数作为自己学习的唯一目标,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如何面对考试,如何提高分数。因此,在课堂中有些学生经常做小动作、说悄悄话或做语数作业。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语数学习成绩,认为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分数有没有无所谓。其二,教师课堂调控的缺乏。针对这些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其一,与家长取得联系,告诉其孩子在科学课堂上的不好表现,再尊重其意愿告诉他们,小学课程是各门学科的基础,要打好基础,让家长明白这门学科同样重要,督促、关注其孩子对各门学科的学习情况。其二“科学纪律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制定一些比较合理的、可行的教学常规,并严格监督执行。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1、听的规则。1、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课,不能做小动作或看与本课无关的书籍;2、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3、听清楚要求自带的实验材料准备好;4、实验中听清要求,严格按要求进行实验。

2、停的规则。1、在实验环节中要求停止实验,老师先喊;“停”,再边拍手边喊:停、停、停。要求学生跟着喊“停”三次,这时实验没做好的小组都要立即停下;(在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时,该组汇报的是没有完成实验的原因。)2、在室外探究时,听老师吹哨子。

3、记的规则。(先分组,按桌位顺序分成:小组长、记录员、实验员、调度员四人为组,各负其责并要求轮流调换。)1、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涉及到数据的一定要及时记录下;2、认真完成课外的科学调查与实验,并做好记录。在学生明确了以上的课堂规则后,我就经常及时地反复巩固,直到学生养成一种课堂意识,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探索 第12篇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探究有价值的科学活动

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什么激发不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一旦擅自拔高了他们原由的知识和探究能力,那探究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说,我们在设计科学活动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毕竟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探究的实践者,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作为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前,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探究。例如在上完了《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想在课后研究的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多少度的水洗澡比较合适?一杯开水变凉是怎么变化的?白天的时候几点钟最热?一杯冷水变成开水到底膨胀了多少?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会融化吗?……对于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显然有些问题是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但根据实际条件,有些问题学生要完成是相当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探究的问题,以达到真正有效的课外探究活动。

二、充分感受,有效实施,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当然作为小学生,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探究活动的主导者。

1.“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引导是一个慢慢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刚开始时,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好基石,指导多一些,也可以确定较容易的课题,让多人合作或单独探究同一活动。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以后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探究活动。

2.“由生到熟”,制定计划

在进行探究活动前,都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在课堂上,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每次的计划都较详细、合理。但是离开了教师,学生能否较全面地制定可行的计划呢?实践证明,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的探究,他们渐渐掌握了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某同学在刚上科学课时,课外观察大树,他只是到大树边,自认为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可是课上许多情况都说不上来;而后来动物单元中,他去探究校园里的小动物前都制定了计划,所以探究起来就轻车熟路。在了解了学生探究的问题后,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取得课外探究成功的前提。

3.“由独立到合作”,成立协助

即便学生已能较独立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但教师要花的精力还是不少,像获取反馈信息,指导改进的方法,探究成果的写作、展示……这就必须在班中或小组中成立一定的协助人员,将可行的任务交由他们去完成。

4.“由校到家”,家校联合

对于学生课后的探究,教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其次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学生课外探究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查资料缺少电脑和书籍,做实验缺少器具,家长不够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各方力量,创设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良好环境。

三、有效整理,及时反馈,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

学生的谈及活动的实施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整理和反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质疑,引导、启发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

1.认真倾听,搭建交流平台

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当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在探究之后,教师应当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营造氛围、创设空间,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科学教师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给学生提供可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品位课外探究活动的成功感。

2.形式多样,展示探究成果

对于探究活动,小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小学生的天性,因为他们的恒心是有限的,即使大人,要想持之以恒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发现奥秘似的成就感。所以,应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关于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摸索的地方,也是我们专职科学教师不断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摘要:科学探究活动是一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外活动,但是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我们的学生课外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时间少得可怜,许多学生几乎为零。本文着重从根本入手,首先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学业负担太重,没有剩余时间进行课外探究”、“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进而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正确引导,激发兴趣,探究有价值的科学活动”“、充分感受,有效实施,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等。望这些方法对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所帮助。

上一篇:城市竞争下一篇:药学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