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2024-06-20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精选12篇)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1篇

截止2010年底,我国有效灌溉面积6 034.77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 731.4万hm2[1],一半以上的有效灌溉面积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占全区面积的77%,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占世界人均用水量的1%左右,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宁夏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管理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引黄灌区还存在着大水漫灌等水资源浪费现象[2]。预测表明,根据当前用水状况,“十二五”期间宁夏缺水约为4.10亿m3。建设节水型农业是宁夏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推进农业水技术的主体是农民,技术措施的落实也要靠农民来实现[3],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干旱半干旱农户为例进行研究,有利于其建设高效节水农业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进而也为国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

就农户农业节水技术的选择行为,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运用了理论及实证方法进行了考察。从国外研究来看,实证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美国加州、以色列和约旦[4,5,6,7,8,9,10,11,12,13,14]。Mona[15]通过对埃及4个土地复垦区的研究发现,邻近大型农户和需求方组织如农作物贸易者有效地促进了现代灌溉技术的采用。国内学者多运用Logit模型对太行山前平原区、黄河及海河流域等地就影响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影响因素可归纳为农户层面、政策层面、社会层面以及资源层面4方面。研究认为,户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农户节水意识、水资源稀缺程度、政府的资金补贴、水价、水费计量标准等对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有显著影响。政府加大对节水灌溉的补贴、建立节水示范点、实行合理水费计量标准、加大对农民的节水意识及节水技术使用培训力度能够有效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16,17,18,19,20,21,22,23,24]。

本文选取多项选择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数据来源于同一省份三个具有相似资源禀赋特征的地区,不必采取地区虚拟变量,定义户主受教育年限等因素为连续变量。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可得到更为精确和准确的关于农业节水技术意愿影响因素的结论。

1 农户采用农业节水技术意愿的理论分析及赋值

农户对农业节水技术的需求受到经济、自然环境、技术、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根据已有文献并结合调研实际情况,从农户特征、资源特征和政策及诱导因素3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进行分析,其中,农户特征层面由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经营特征以及农户认知情况构成(见表1)。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农业节水技术特指工程节水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渗灌等方式。

1.1 农户特征

农户个体特征对农业节水技术的采用产生影响。现有研究认为,户主是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者,一般来说,年轻人更敢于冒风险,选择新技术的主动较强,然而,也有研究认为,在农户获取的信息来源渠道较少、对新技术的了解程度较低的地区,农户主要凭借经验对节水技术做出决策,通常年龄越大经验则越丰富;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农民是否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正相关;性别影响农业技术的选择偏好[17,18]。本文选取户主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3个变量作为影响农户采用农业节水技术的个体特征变量,并作如下假设:①设置变量“性别”,男性用l表示,女性取值为0,并假设女性较为保守,采用节水技术的意愿较弱,而男性相反;②对户主年龄采取实数赋值,并假设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户采用有节水技术的意愿减弱;③对户主受教育年限采取实数赋值,并假设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就越倾向于采用农业节水技术。

农户家庭经营特征对农户灌溉方式决策有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家庭耕地分散,平均地块面积小,不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统筹规划;缺乏适度规模经营,则不能较好地体现出省工、抗旱增产等经济效益[26];以喷灌为例,经济作物利用喷灌技术,不仅具有增产、节地、省水、省工等效果,而且经济效益十分明显[26,27],而粮食作物发展喷灌则受到一定的制约[26];农业节水技术可在不减少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灌溉用水量,或者在供水量不变时,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28]。本文选取平均地块面积、经济作物比重、种植业收入比重和每公顷平均灌溉费用4个指标作为农户家庭经营特征变量。并作如下假设:①对平均地块面积采用实数赋值,并假定平均地块面积越大,农户采用节水技术的意愿越强;②对经济作物比重采取实数赋值,并假设经济作物比重上升,农户采用有节水技术的意愿会增强;③对种植业收入比重采取实数赋值,并假设种植业收入比重越高,农户就越倾向于采用农业节水技术;④对每公顷平均灌溉费用采取实数赋值,并假设每公顷平均灌溉费用越高,农户采用农业节水技术的意愿越强。

农户认知情况对其选择何种灌溉技术产生影响。农民是节水技术的应用主体,其节水意识直接影响着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理性的农户在决定是否采用农业节水技术时,首先考虑其成本收益,政府对节水灌溉设备的补贴可降低农户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投入成本。本文选取农户农业节水认识及对节水灌溉设备补贴满意度2个指标反映农户认知情况,并作如下假设:①将农业节水认识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等级,并假定农户对农业节水越重视,其采用节水技术的意愿越强;②将农户对节水灌溉设备补贴的满意度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等级,并假设随着满意度上升,农户越倾向于采用有节水技术。

1.2 资源特征

水源、灌溉用水短缺度以及土壤质地是影响农户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自然环境因素。水资源越短缺,农户越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减少生产投入。土壤质地保水能力越差如砂土,农户越需要采用节水技术。

本文选取水源、灌溉用水短缺度以及土壤质地3个指标反映资源特征,并作如下假设:①设置变量“水源”,地下水用1表示,地面上取值为0,并假定使用地下水灌溉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②将灌溉用水短缺度从低到高划分为4个等级,并假设随着紧缺度加剧,农户采用有节水技术的意愿增强;③根据保水能力将土壤质地划分为4类,并假设土壤保水能力越强,农户采用节水技术的意愿越弱。

1.3 政策及诱导因素

科学的水费征收方式可以有效发挥水价杠杆作用,按流量征收方式将水费和农户用水量挂钩,增强了农民对水资源价值和稀缺性的认识;一般农户会观察并判断村中农户采用农业节水技术的有效性,从而形成自身的决策;政府对农户灌溉系统的资金扶持力度越大,农户自身的经济压力就会越小,采用节水技术的可能性就越大。

本文选取水费征收方式、政府扶持及村人示范3个指标反映政策及诱导因素,并作如下假设:①将水费征收方式划分为两类,按流量征收用1表示,其他方式(如按亩收费、按电价等)用0表示,并假定采用按流量缴纳水费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②设置“政府扶持”变量,有扶持用1表示,无扶持取0。并假设有政府扶持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③设置“村人示范”变量,有示范时取值为1,否则为0,并假设有村人示范的农户更倾向于采用节水技术。

2 模型与数据

2.1 模型设定

Multinomial Logit(MNL)模型以随机效用理论(Random Utility Theory)为基础,由美国经济学Daniel McFadden教授首先提出,广泛应用于西方营销领域研究[29]。由于本研究因变量有3个选项且有“无所谓”这一选项,故采用无序Multinomial Logistic模型。其具体形式如下:

式中:;π1,π2,π3分别代表“①愿意采用农业节水技术,②不愿意采用农业节水技术,③无所谓”的取值概率水平,且π1+π2+π3=1;x为农户采用灌溉技术的影响因素;n为影响因素数量;β为待估参数可通过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

本文以“②不采用农业节水技术”为对照组进行模型设立和参数估计。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12年7月份分别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盐池县、石嘴山市平罗县以及中卫市沙坡头区3地各随机抽取100户农户就其2011年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农业节水技术采用意愿进行问卷调查,去除信息不全等无效问卷,用于本文研究的有效样本量为246。

之所以选取以上三地,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貌大致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南部山区3个部分。盐池县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东大门,也是中部干旱带上的一个农牧大县,年降雨量280mm左右,常年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平罗县位于银川平原北部,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宁夏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市,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濒临黄河,属草原化荒漠地带。干旱缺水是制约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其次,面临着相似的农业灌溉问题。调研地区农田水利设施都存在年久老化失修带病运行,灌排系统淤塞严重,输水、排水不畅,灌区续建配套和末级渠道改造缓慢,支斗渠的砌护配套率低,高效节水灌溉措施不足;节水灌溉工程标准低,达到节水灌溉工程措施面积少等问题[30,31,32],表明农业节水潜力较大。水资源短缺以及农业节水技术运用不足在宁夏干旱半干旱区域有较强的代表性,据此研究得出的结论具有代表性。

2.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统计发现,246户农户中,愿意采用农业节水技术的农户所占比重最大,为59%;不愿意的占调查样本的26%;其余15%持无所谓的态度。

根据表1,户主年龄在23~83岁之间,平均年龄50岁,高于平均水平以上的农户占据50%,即从事农业生产的样本农户年龄普遍偏高;户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年;户主性别中男性占97.15%;经济作物平均为20.56%;平均地块面积0.32hm2;种植业收入比重平均水平为46.05%;每公顷平均灌溉费用为984.60元/hm2;按流量征收水费仅占11.79%;水源取自地面用水的农户为87%;土壤质地为砂土的农户占44.31%;认为农业节水很重要且身体力行的农户占22.36%;感受到村人示范的农户占6%;86.18%的农户认为灌溉系统中没有政府资金支持;对现有灌溉补贴政策很满意仅为16.26%;认为灌溉用水紧缺或时而紧缺的农户占72.36%,其余农户认为用水紧缺或十分紧缺。

3 计量结果及分析

根据式(1)构建农业节水技术意愿的Multinomial Logit Model,采用STATA11.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及假设检验。

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避免本文15个变量之间产生多重共线性,故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行判定(见表2)。经验表明,当0<VIF<10,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据此本研究选取的各解释变量合理,不需要对自变量进行剔除或整合。

3.2 模型检验

对MNL模型的判定通常采用3个检验,其中,自变量似然比检验用于判断各变量系数关于因变量是否同时为0,据表3,拒绝原假设;因变量似然比检验(见表4)拒绝两两结合系数为0的原假设;根据表5所示结果,支持Hausman检验原假设,即本文因变量的3个分类类别独立不相干,具有统计意义。

3.3 模型回归结果及解释

模型的参数估计如表6所示,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自变量进入之前和之后-2ln(L)之差为330.84,自由度为30,显著性概率Prob>chi2=0,表明至少有一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不为0,即所建立的模型是有效的。Cox-Snell R2、Nagelkerke R2以及伪R2(Pseudo R2)均试图在似然值基础上模仿线性回归模型的R2解释LOGIT回归模型,三者的判定系数分别为0.74、0.87以及0.707 6,显示出较好的拟合程度。

3.3.1 影响显著的因素

由表6,对模型参数估计结果进行解释如下。

(1)农户特征。①户主年龄对灌溉方式的选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根据其RRR(Relative Risk Ratio)值,假设模型中其他变量不变,农户年龄每增长一岁,选择节水灌溉方式比不节水灌溉方式的相对比率将增长1.16倍,即年长的农户更愿意选择节水灌溉方式,这与理论预期不同。可能的原因为,从事农业生产的样本农户年龄位于45岁以上的高达61.83%,年龄越大的农户外出工作机会越少兼业程度越低,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和投入越多,更愿意采用农业节水技术;②农户对农业节水的重视程度与其选择农业灌溉方式显著正相关,与预期吻合。RRR值表明,假设模型中其他变量不变,随着农户对农业节水重视程度逐步上升,结果落在节水灌溉方式组的相对风险率是落在参照组风险率的2.42倍,表明农户更倾向于节水的灌溉方式;③农户对节水灌溉设备补贴的满意度对农业节水技术的选择有显著正向影响,与预期吻合。RRR值表明,假设模型中其他变量不变,随着农户对节水灌溉设备补贴满意度逐步上升,结果落在节水灌溉方式组的相对率是落在参照组的风险率的3.45倍,表明农户更倾向于采取节水技术。喷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的高投入使得小规模农户无法承受,农业节水灌溉设备补贴可调动农民采用节水灌溉方式的积极性。

注:*表示不同差异水平,*为p<0.05,**为p<0.01,***为p<0.001。

(2)资源特征。土壤质地对农户灌溉技术意愿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与预期吻合。假设模型中其他变量不变,考察土壤质地关于农户节水灌溉方式的RRR值可见,随着土壤质地从含水性较差的砂土向含水性较好的其他质地转变,结果落在节水灌溉方式组的相对风险率是落在参照组的0.02倍,表明农户更倾向于不节水的灌溉方式,即土壤质地含水性较差的农户具有较高需求。

(3)政策及诱导因素。水费征收方式对农户选择灌溉方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预期吻合。其RRR值表明假设模型中其他变量不变,随着农业水费征收方式的转变,选择节水灌溉方式的相对率高达1 998.20倍。

3.3.2 影响不显著的因素

(1)农户特征。户主接受教育年限与性别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本文研究对象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户比重最大为44.72%,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就性别而言,女性户主仅为7户,在模型中运算不显著;农户家庭经营特征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69.5%的样本农户平均地块面积在0.33hm2以下,耕地集中程度较低,并未产生规模效应;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在30%以下的农户为76.02%,其经济收益并不明显;种植业收入比重在30%以下的农户占37.40%,多数样本农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不再为种植业;0.067hm2灌溉费用小于50元的农户占49.19%,灌溉成本对农户的影响较小。

(2)资源特征。水源及灌溉用水紧缺度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如下:采用地下水的农户占13%,5.69%的农户认为水资源不紧缺,66.67%的农户认为水资源有时紧缺。即样本农户感觉到的水资源短缺程度并不严重。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农户对水资源紧缺程度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农户普遍存在着靠天吃饭的观念,即使水资源较为紧缺,但考虑到灌溉成本,宁愿等待降雨。

(3)政策及诱导因素。是否存在政府扶持以及是否有村人示范对灌溉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不显著。86.18%的农户认为政府在灌溉方面并未对其有扶持作用,感受到村人示范的农户占据样本量的76.02%。首先,农户对政府资金扶持的概念存在较大偏差。当前,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等多种项目渠道推动灌区节水改造并建立节水示范园,而农户缺乏参与,对政府政策及项目的执行理解不到位。第二,访谈发现,调研对象认为周边农户所使用的农业节水技术均由政府全额出资供农户免费采用,因而,样本农户更愿意等待政府以相同的方式提供,只有近10%的农户愿意自己投资小部分资金或劳动力实施节水技术。

3.3.3 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选择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

自变量的边际影响是指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时,某一自变量改变一个单位,将会导致某个因素作为首选因素的概率的变化。通过计算,农户农业节水技术选择影响因素的边际效应如表7所示,即,户主年龄每增加1%,农户将节水灌溉方式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就增加0.45%,而将不愿意选择节水灌溉方式以及持无所谓的态度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分别降低0.39%和0.06%;按照流量缴纳水费的农户相比其他方式,将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增加21.22%,把不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降低18.84%;拥有土壤质地含水能力较低的农户,把不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增加11.15%,把持无所谓态度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降低7.7%;对节水灌溉设备补贴满意度较高的农户,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增加6.89%,把不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降低2.36%;随着灌溉用水紧缺度逐步加剧,农户将采用节水灌溉方式作为首选因素的可能性增加6.89%。

4 结语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畜牧业的思考 第2篇

陇西县畜牧兽医局赵春生

以甘肃中部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技术落后,社会发展缓慢,发展畜牧业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由于传统畜牧业分散在千家万户、群体规模小、饲养管理粗放、经济效益较低,同时,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型畜牧业发展面临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经营管理和市场的挑战,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何发展畜牧业,已成了广大畜牧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自己二十几年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的经验,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构想,在这里提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同商榷。

一、在发展方向上,从支持家家户户搞养殖转向稳定千家万户养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养殖。每个县以县城、集镇为依托,扶持发展5—10户龙头企业,提升畜牧业科技含量和发展水平,以先进的养殖设施,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集约经营和现代饲养管理,赢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以牛羊养殖带动草产业开发和农作物秸秆转化。以交通沿线村庄为依托,选择一批有一定养殖经验和技术,热爱畜牧业的农户发展规模养殖,每户养牛5-10头以上,养羊30只以上,以专业化,规模化,提高养殖效益。

二、在畜禽品种上,稳定猪鸡,发展牛羊、在稳定生猪生产和蛋鸡、肉鸡养殖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牛、养羊,以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带动牧草种植,促进农作物秸秆转化。在牛的养殖上,重点发展德国黄、安格斯、利木赞、夏洛来、鲁西黄牛、秦川牛、荷斯坦、黑白花等优良品种,在羊的养殖上,重点发展无角陶赛特、萨福克、波德代、小尾寒羊、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良种肉羊。

三、在社会服务上,以技术服务为重点,大力推广舍饲补饲技术、青贮氨化技术、冻配技术、良种杂交技术、防疫保健技术、在牛的良种推广上,重点推广细管冻配技术,建立冻配点,培训冻配人员,积极开展冻配工作,在羊的良种推广上,以小尾寒羊为基础母羊,引进良种肉公羊进行杂交繁育,扩大良种群,通过提高良种在羊群的比例,提高养殖水平和经济效益。在牧草种植上,大力推广紫花苜蓿、甜高粱、红豆草等优质牧草,在饲料加工上,大力推广玉米秸秆青贮技术。

四、在实施过程中,政策扶持与技术服务相结合,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和规模养殖户进行扶持。从土地利用,贷款贴息、工商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带动当地畜牧业提升产业水平,对规模养殖户则给予奖励和补助,如饲养十头牛以上,奖励一台铡草机,每饲养30只羊,奖励一只种公羊,以规模养殖户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畜牧业。

五、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相结合,推动畜牧业区域开发。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第3篇

关键词:干旱半干旱;水文地质;研究

干旱和半干旱的问题已经日益成为阻碍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经受或者即将受到干旱。早在195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已经开始组织世界各国研究地壳的干旱带的水资源,在随后几十年里,各个国家对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的研究并没有中断,并相继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国受干旱问题影响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这些地区是世界上比较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之一。为了缓解这些地区的干旱问题,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了西北地区地下水的研究工作,并相应开展一系列的水文地质普查和治理勘察工作。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1、国际方面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从古至今都在沿袭,现如今的很多农民家庭都是自己打井,开采地下水供家人使用,但也由于水资源的逐渐短缺,地下水的水位也在下降中,导致井的深度越来越大。很多地方不仅开采地下水用于满足日常生活,还用来灌溉农田和绿洲,地下水甚至是全部用水的源头。有一个数字可以充分说明地下水的使用情况,利比亚、阿曼、巴林、卡塔尔等国100%的水来自于地下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是77%,这个数字也充分说明了以上内容。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对水的开采使用情况也不同,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中在近一世纪开采的水量是350亿立方米,利比亚的库夫莱开采区50年从努比亚砂岩层中提取110亿立方米的水。地下水大规模的开采是有些国家石油及其有关工业发展的保障,不仅如此,还满足了农业、园林等方面的灌溉。

2、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受特殊地理因素的制约,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水资源形式在近几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了维护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得不大量开采底下水,数量显示,1980—2005年,地下水供水量从647亿立方米增加到1039亿立方米,年增长率1.91%,地表水的供量在同时期由3739亿立方米增加到4465亿立方米,年增长率0.89%。地下水大量开采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水污染情况也在日益严重,据调查,全国有40%的地下水质在不断恶化,直接威胁到了居民的日常饮水安全。

二、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所采用的模型

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采用两种模型,分别是迳流模型和滞流模型,前者认为水力存在连续性,是以水力连续性为理论基础,它的代表人物有加拿大艾伯塔研究委员会的J.Toth教授,他主要研究的是沉积盆地流体,包括古地下水,他主张的是区域水力连续性是岩体结构的表象特征,在特定的时间内,可测的时段里,如果盆地内任意一点的压力变化都能够引起另一点的变化,那么就可以认为地下岩体在这一时间尺度上具有水连续性。后者认为不存在水力连续性,所以是以水力不连续作为理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以色列水文地质学家E.Mazor,V.Fridman和D.Gilad,他们通过研究澳大利亚自流盆地中的深部地下水、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中的地下水以及以色列阿拉伯干裂谷中地下水,提出了滞流含水层模型,这个理论的提出或许可以开辟一个新的经济领域,其潜在的经济价值不可估量。这一理论的原理是滞流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一种非再生资源,不接触污染源,可用作紧急时期的供水源,另一方面,解压的滞流含水系统可作为存储空间储集回灌水、油或者气体,避免遭受不能控制的水力断裂的危险。

1、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应用

1953年首次有了关于了解水分子同位素的研究报告,然而真正在水文学上提出运用同位素方法是在1961年的维也纳国际原子能签署的一次专家小组讨论会上。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该技术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是欧美各国,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也相继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我国在1980年的太原西山裂缝岩溶地下水系统研究和山西娘子关泉储量估算中开始研究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到现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这一技术被国内外水文地质学家广泛地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文地质研究中,国内方面在运用方面是主要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尤其深部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和机制,识别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描述地下水流动路径及其可能发生的入渗、混合以及水—岩相互作用等问题。运用物探法找水的一个实际例子是在太行山东麓顺县的干旱问题,当时主要以电磁法为主,结果钻井证实物探推测的正确,底下水位深度为36m,孔深90m,获得的涌水量为60t/h。

2、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

包气带水开始于对土壤水的研究,从形态学的观点定性的描述分析土壤中的水分赋存特征和运动特征。20世纪初期,能态学的方法开始被引用到包气带水的研究中,Buckingham和Willard-Gardner分别在1907年和1921年先后采用能态学的观点研究了包气带水的运动。定义了总水势,并将饱和流的达西定律引入到非饱和流中,建立非饱和流达西定律是L.A.Richard在1928年对包气带水研究时得出的。在之后的一段时间,计算机的推广应用和各学科研究的交叉渗透,使包气带水的研究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方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测试方法以及不同条件下相应的数学模型的研究和应用都得到了发展。

随着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方面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做了大量的包气带均衡实验工作,主要是为了观测沙漠地区大气降水等通过包气带向地下水的补给情况,并在各地建设了均衡试验场,比如甘肃宁夏的沙坡头、内蒙古包头等。国外从50年代开始用能量平衡和空气动力学方法研究凝结水、降露和蒸散过程,到现在的应用于土壤—植物—气连续体系(SPAC)水分迁移与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但因为在沙漠地区土壤水吸湿凝结及其动态方面并没有相关记载,所以在凝结水量和作用方面存在争议。《中国沙漠》在1998年的第三期中介绍了兰州沙漠研究所等单位1995在沙坡头地区完成的沙土水分吸湿凝结的观测结果,研究结显示沙土水分吸湿凝结是分为两个过程进行的。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叙述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的开发现状、干旱区大型盆地的地下水研究所采用的模型环境、同位素技术的应用以及包气带水文地质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在干旱、半干旱问题上人类有了很多的研究和成果,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人类的活动需求,努力改变现状,积极开发新的研究理论是当前形式的一种必然导向。这一方面尽管我国方面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论研究,但是由于我们的地位形式特殊,干旱问题也较为问题,所以在和世界其他国家吸取经验的同时还应该有所改变,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比如西北干旱地区的突出问题包括地表地下水缺乏统一规划、深层承压水的开发方面几乎处于空白、对水资源的浪漫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等,这些问题只是所有问题中的一部分,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武选民.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02).

[2]王常明.干旱的吉林西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与土地盐碱化[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013(01).

[3]范志平.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木下土壤“肥岛”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2(02).

[4]王文科.面向生态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方法体系[J].吉林大学学报.2013(03).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技术 第4篇

1 整地

造林整地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全面整地, 另外一种是局部整地。全面整地就是要将造林地的土壤整个进行一遍翻垦, 使其达到栽植的要求, 这种方法适用于相对较平坦的地区。而局部整地指的是将造林地部分地块进行土壤翻垦, 这其中就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前者是将造林地的部分土壤以长条状的形式进行翻垦, 后者是将造林地的部分土壤以块状的形式进行翻垦。整地造林技术是提升抗旱造林苗木成活率的关键环节。整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土壤的透水性能以及增肥能力。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通过整地技术能够有效地拦截地表径流, 更好的进行蓄水, 增强苗木根部土壤的水分含量, 从而达到降低苗木死亡率的目的。在整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掌握以下几方面的关键技术, 首先是整地时间的选择, 整地时间选择应坚持宜前不宜后的原则;其次是整地方式的选择, 要做到不会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 同时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拦截蓄水作用;最后是整地规格的控制, 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造林模式。通过对近年来整地造林的经验进行总结, 一般水平阶整地相对鱼鳞坑与小坑效果较好;荒山坡地在坑下修筑好拦水埂, 坑和坑之间也修筑好隔离埂, 构成一个“T”字形, 以便于更好的截水。不同的整地模式对地表径流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对于整地时间的选择一般是以雨季为主, 春季次之, 秋季效果最差。

2 适地适树

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来说, 苗木的选择十分重要。因此, 一定要选择苗木通直、枝条粗壮、根系发达、顶芽健壮、木质化高、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栽植。为了避免大风对新植苗木的影响, 防止树干和根基动摇, 栽前应对苗木进行剪枝和截干。另外, 还要对所选苗木进行严格检疫, 以杜绝病虫害的传播。对于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必须要坚持下面三个原则:首先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能够适应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是选择的树种必须要符合抗旱造林的基本要求;最后是选择的树种必须具备多年的栽植经验。植物抗旱的特性直接影响着水分的利用, 树种的不同选择会导致环境中水分消耗量的变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必须要结合植物的蒸腾耗水性能、水分利用率以及抗旱性能的强弱来选择树种, 从而避免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环境更加恶化。

3 抗旱造林技术

3.1 混浆植苗袋造林技术

混浆植苗袋造林技术的主要是结合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以及抗旱造林树种的基本特征, 同时利用聚乙烯塑料不透水的特征, 研制出装有营养土和水配比的混浆植苗袋, 把林木植入袋中的一种技术。首先在塑料袋中下方均匀打通4个直径4 mm小眼, 已利根系扎出。然后在塑料容器袋中放入适量的水和土, 进行搅拌成泥浆状, 再将苗根插入泥浆中, 将塑料袋放入栽植坑中, 把袋两个拎手对折封严袋口, 回土埋严, 修好树盘, 浇透坑水。在无降水的情况下, 苗木能够一个半月至两个月不失水。

3.2 容器苗造林技术

容苗器造林技术指的是使用营养容器来进行播种和林木的育苗。容苗器相对于裸根苗来说能够延长造林时间, 可以很好地增加苗木成活率, 有助于我们对缺苗进行补植, 增加林木生长量以及抗逆性。为了更好地处理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难的问题, 我们可以广泛的推广这种造林技术。使用容苗器造林可以确保苗木根系完整, 让苗木能够更好地吸收容器中的营养成分, 但是这种造林技术的缺陷在于成本相对较高。通过运用容器进行造林大大增加了干旱地区和沙地造林的成活率.

3.3 地膜覆盖技术

在干旱地区, 地膜覆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开始覆膜之前, 要结合林木的种类和栽植面密度等情况来设计好地膜块的大小。林木栽植之后进行浇水, 待水渗透进入后, 把1 m见方的地膜从中心破洞, 将苗木由洞口套入, 将地膜铺平之后, 确保苗木根基周围的地膜覆盖严实, 并将树盘设置成为漏斗形状。需要注意的是, 地膜覆盖过程中应该确保边缘压实, 可以在地膜上方洒一层薄土, 避免起风时地膜被吹走。

4 灌溉

根据天气和土壤旱情,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及时进行浇灌, 以保持树根周围土壤有适当的含水率, 满足苗木发根和生长期间对水分的需求, 此项工作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树木的成活率。

5 栽后管护技术

造林完成后, 应定期进行管护, 管护主要包括浇水、施肥、病虫害防除、苗木防寒等方面的工作。 (1) 在特别干旱年份、土壤水分较为匮乏且栽后无有效性降水时应进行浇水, 浇水采用土壤深层灌水的方法, 将水直接深灌到50~60 cm土层, 灌水量2~4 L/株, 灌水后填土踩实。 (2) 养护期间的施肥应以磷肥为主, 辅以少量氮肥。 (3) 病虫害防治应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及其特性, 本着及时发现、及时防除的原则, 适时进行处理。 (4) 根据管护经验, 冬季需要埋土防寒的应进行防寒处理。

摘要:文中阐述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树种选育以及节水抗旱造林、灌溉、栽后管护等方面的主要技术措施, 以为干旱地区造林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抗旱造林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5篇

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以民勤绿洲为例

以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民勤绿洲为例,利用1992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TM影像资料,分析民勤绿洲15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包括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覆被重心迁移的`方向.结果表明:绿洲的面积先增加后又减少,但总量是增加的;绿洲的耕地面积一直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在1999年急剧增加,增加的草地主要由沙地转化而来,后又急剧减少到1992年的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绿洲有从下游向上游迁移的趋势,绿洲下游质量明显恶化.

作 者:马爱功 王杰 MA Ai-gong WANG Jie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9(3) 分类号:X144 关键词:民勤绿洲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时空变化  

北方半干旱地区的生态选择 第6篇

因为这些地区实在太干旱了。

栽树成林变成对抗自然的人类一厢情愿。

在大自然中,植物群落的分布,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某些地区,往往有其特定的植物群落。南方的植物长在南方,北方的植物一般只适合北方生长。

对于某一些植物来讲,它们有自己的需水量和耗水量。乔木高大,根系发达,树冠占据的空间很大,所以需水量和耗水量都大。

在旱区生长的矮小草类体积小,叶面有蜡膜,耐旱能力强。相比而言,乔木的水分蒸腾系数要比草类大得多。

在我们这颗星球上,森林一般分布在降水量500-250毫米的半干旱区,树木稀少,大部分为草原。各种树木在这里生长都会遇到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

降水雨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就是荒漠草原或者荒漠,在这里连生命力顽强的野草也难以生存下来。

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包括三北防护林覆盖的地域,降水量大部分在250毫米到500毫米之间,比如河北张家口地区、内蒙古许多地区、甘肃中部地区的降水量都在250毫米到400毫米之间。

因此,它们走典型的草原气候而不是森林气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里,这里无论人多人少,开发还是弃耕,都是一种干旱草原状态,只有很小一片集水地带,像山谷、低洼地、村边等,才有零星和小片树木。这些树很少长成南方那样的大树。

从农业政策来讲,这里的耕地本来就是草原。所以要退耕还草,而并非退耕还林。这才符合自然规律。如果硬要栽种需水较多的高大乔木,恐怕也是徒劳的浪费人力物力。

简单说,在许多苦旱缺水的三北地区,并不能建立以乔木为主的防护林体系,而应该退耕还草,还原草原,有的地区还要保持自然荒漠。

在北方半干旱草原地区,草灌是理想的覆盖植物。

实践证明,退耕后2—3年草灌就能有效地保持土壤,作为一种耐旱灌木,柠条生长4-5年后也能防风固沙。而乔木则成活率很低,有时必须人浇水护养。许多树长成半高的“老头树”,使人对自然环境的严酷留下深刻印象。

我国农村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退耕之后,应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从全国看,降水500毫米以上地区退耕可以还林,300毫米-500毫米地区,退耕应以草为主。250毫米—300毫米地区,草灌结合。250毫米以下荒漠草原地区,则应封闭,减人,减羊,减牧,让它们自然休养生息。

人工种草与自然还草

自然还草要与人工种草互相结合。

还草中自然禁牧还草成本低,效果不错,3年后就可以覆盖50%-60%的地区,达到基本不扬沙起尘的目的。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7篇

试验区位于朝阳市喀左县大城子镇五家子村马莲沟流域,面积66.7hm2。试验地属阳坡半阳坡,土壤类型为薄层褐土。气候干旱少雨,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146天。年均降水量为450mm,年均蒸发量为2097mm,为降水量的4倍以上。根据试验地实际情况,造林株行距定为2m×3m、栽植坑的规格为50cm×50cm×60cm。栽植品种为2010年新植的侧柏、山杏行混。

2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节水保水实用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节水保水实用技术”主要是在朝阳市半干旱地区困难立地条件下,为大幅提高造林成活率而研制的。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山造林节水、保水的关键技术。具体的操作如下:

(1)栽植坑:规格50cm×50cm×60cm;(2)选择健壮造林苗木:侧柏地径为1.5cm以上,山杏地径为0.6cm以上,选择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劈裂、无机械损伤的“三无”苗木。(3)贮水容器的选择:选择用过的带有盖的无漏水的450~500m L矿泉水瓶等盛水容器。

在瓶体的中间用0.2~0.4cm的锥子扎空,并在瓶盖上装一个30cm长的细管伸到地面上,管头封闭。栽植时,将灌满水的矿泉水瓶孔口朝上,平放于栽植坑底,选择一个生长健壮的粗度0.2~0.3cm的侧根系,从孔口处伸入瓶底,埋土、踩实、浇水,地膜覆盖,并将细管朝一个方向露在外面5cm左右,以便注水。干旱时利用瓶里的水供地上生长,下雨时,雨水可以随苗木枝干顺着根系流到矿泉水瓶里蓄积起来,在坑底自然形成了小水库,达到循环用水。遇到久旱无雨,发现树叶反卷时,可用500m L注射器通过瓶口细管向瓶内注水。从而保证苗木生长的正常水分需求(详见附图),有效解决造林苗木生长期间缺水问题,避免苗木因缺水而造成大量死亡。造林第2年,苗木的主根已在土壤内完全扎根,其他的侧根生长良好,都可以吸收到一定深度土壤中的水分,充分保证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养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而插入到矿泉水瓶的侧根有的可以刺破矿泉瓶等盛水容器继续在土壤生长,有的没有刺破矿泉水等容器,待矿泉水瓶等容器的水被吸干时,侧根枯萎、死亡,但不影响苗木整体生长。

此项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帮助苗木安全度过自5月初造林结束后至7月份雨季到来之前干旱少雨的季节,从而有效地避免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缺水造成新植苗木的大量死亡。

2015年4月,对试验区采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节水保水实用技术”造林第5年保存率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一共10个样方,每个样方规格均为22m×30m。采用株行距3m×4m。以此调查其保存率。同时在采取传统造林方式的样地上选取规格、株行距相同的10个样方,作为对照。

通过调查表明,应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节水保水实用技术的地块,保存率达90%以上。而未应用该项技术的地块,造林保存率45%左右。

3 干旱半干旱地区抗旱造林节水保水实用技术评价

(1)本技术针对干旱半旱地区困难立地水分严重不足,造林成活率低这一实际,着重从造林苗木补水这一关键点切入,该项技术应用到造林实践中,能大幅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2)技术所需材料就地取材、费用低廉。本项目所需材料是以废旧矿泉瓶为主的盛水容器,一个废矿泉水瓶装满水后,费用约0.1元,按110株/667m2计算,费用总计11元/667m2。

(3)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简易操作性,有效地解决了每年5月春季造林后至7月雨季来临之间苗木对水分的需求。具有易于操作,省工、省时、成本低、组装程序简单。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困难立地条件下生态林、商品林、经济林等树种造林,易于被广大农民接受。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采取该项技术造林,保存率90%以上,即平均成活100株/667m2,死亡株数10株,除了正常的造林费、人工费外,增加了矿泉水瓶的费用和10株补植的费用,每个矿泉瓶按0.1元、每株造林苗木按2元计算,补植补造费用为每株5元计算,补植10株/667m2,购买矿泉瓶费用支出12元/667m2,苗木补植费增加70元,增加支出82元/667m2。

采用传统方式造林,保存率45%,即平均有50株/667m成活,60株死亡,每株苗木费2元,补植补造费用为每株5元,增加补植费用420元/667m2。

因此,采用“干旱半干旱地区困难立地抗旱造林节水保水实用技术”造林比传统方式造林667m2节省费用:420-82=338元,试验区66.7hm2造林地节省直接费用就达33.8万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4.2 生态效益

该项技术实施后,能有效地提高荒山造林的成活率及保存率,提高森林覆被率,不仅对周围的农田起到防护作用,同时还对水土保持、护堤护岸、水源涵养等发挥功效,能较大地改善项目区周边的生态环境。

4.3 社会效益

做为一种新的栽植技术,不仅可使传统的造林提高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增加地方收益。同时为其它林业新技术的推广提供实际范例,有利于扩大对林农科普教育的影响力。

摘要:针对干旱半旱地区困难立地土壤水分严重不足,造林成活率低这一实际,着重从造林苗木补水这一关键点切入,该项技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简易操作性,应用到造林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每年5月春季造林后至7月雨季来临之间苗木对水分的需求,大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关键词:造林,节水保水,技术

参考文献

[1]赵利洲.干旱地区节水抗旱造林技术[J].国土绿化,2005(7)

[2] 荣艳菊.抗旱造林的几种节水方法[J].河北林业,1999(6)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8篇

关键词:煤炭开发,生态环境,问题,干旱地区,环境评价

我国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常年气候干燥, 地表植被不良, 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问题, 生态环境尤为脆弱。由于煤炭开发中心向西北地区的转移, 也必定会加大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负担, 而且也将很有可能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 我国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采所造成的生态问题研究较少, 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无法很好地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需求, 为此进一步加强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很有必要。

1 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主要涵盖了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以及土壤、水、微生物等方面内容。其中在干旱半干旱区的主要生物和景观就是植被, 而植被的生长又受制于当地的水和土壤, 同时土壤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又取决于地下水位的大小。所以, 包括地下水和土壤水在内的水因素以及植被因素也就成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两大主要环境因素。通过总结发现, 在半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煤炭开采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由于煤炭的大规模开采, 将直接导致地下的大面积采空, 破坏其平衡条件, 使矿层上部岩层失去支撑作用, 进而使地表出现塌落、弯曲, 久而久之将导致地形地貌形态的改变。地形的改变最初是形成凹地, 伴随着采空区的进一步扩大, 凹地区域面积不断扩大, 最后逐渐形成为凹陷的盆地。采空区塌陷的地表破坏主要有压密裂隙、张口裂隙以及塌陷槽和塌陷漏斗等几种形式。一般情况下, 地表塌陷幅度低于1米的称为沉陷区, 其主要就是无明显的地形表现, 多数为均匀沉降;而塌陷幅度超过1米至几米的称为塌陷区, 其主要表现就是地表外延呈缓台阶状, 而且对地形地貌有着明显的影响, 塌陷区地貌多为椭圆形状的塌陷盆地;塌陷幅度更大至十米以上的称之为严重塌陷区, 其地形地貌多为槽型或椭圆形的塌陷坑, 地表多为丘陵起伏, 而且受破坏程度严重。

1.2 煤炭开采污染大气环境

在煤炭的开发过程中, 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煤矿瓦斯气体, 这种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 而甲烷属于一种具备温室效应的气体, 其温室效应要远远高于二氧化碳;对于甲烷, 如果前期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向大气, 接直接加剧温室效应。另外, 在煤矸石的堆放过程中也会存在大量有害气体 (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 由此也会对矿区周围的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 而且对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产生巨大的威胁。

1.3 矿区排水对环境的影响

煤矿在厂区建设和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污水, 尤其是在开采中产生的矿坑水, 岩溶水以及除尘水, 如果不及时清除出矿井, 就有可能影响井下的工作面, 甚至造成工作危险。所以矿井水就成为附近水环境的最大污染源, 矿井排水不仅仅造成地下水与土壤水的污染, 还会影响自然平衡状态, 也可能会导致地表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矿井水的形成主要是来源于煤矿开采和运输过程中的煤粉及矿物滋生细菌虫体等, 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沉积后水体为灰褐色, 在矿井水的表面浮有悬浮物和油膜, 一般检测后的结果都是细菌和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如果煤矿开采区没有及时将矿井污水进行净化直接排出矿井, 那么不仅会影响附近的地下水, 污染水资源, 还会破坏植被和土壤, 对养殖业带来巨大冲击, 长期在同一地区排放矿井污水甚至会造成地下饮用水的严重污染, 危及人类生命健康。

1.4 煤炭开采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的影响

在整个生态系统中, 植被同其他要素均存在一种紧密的关系, 而且属于一项最为敏感的要素, 它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出该地区的生态情况。地区植被的覆盖程度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共同作用所导致的一种综合结果, 其也指示着环境因素的适宜程度。所以, 地区植被的覆盖程度也作为了一项能够表征该地区生态退化特征的主导性指标。在煤矿的建设开采中, 对植被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建设期和生产开采期两个阶段。

(1) 煤矿工程建设对植被的影响。由于煤矿在建设过程中所进行的外部道路、铁路、工业用地等建设均对该地区的植被产生一定的破坏, 而且施工机械、施工材料的运输以及建设工人的肆意践踏、各项临时占地等也将直接影响该地区内的植被数量分布与群落种类组成, 促使区域植被覆盖度和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得到了进一步的降低, 由此促使该地区生态系统变得尤为脆弱, 经过一定时间的干扰后很难再恢复回来。

(2) 矿井下开采导致的地表塌陷对植被的影响。由于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 常常会引发地表的变形甚至裂隙和塌陷等问题, 并对地表形态产生巨大的破坏, 而植被的形成又往往后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植被的根系通常是分布在10--50厘米的沙层中, 其水分也主要是由大气降水所提供, 但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中, 由于煤炭开采所导致的底层变化也直接造成了水分的再分配和植被新的生存条件, 进而导致陆生植物种类及数量均明显减少。

2 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对生态影响的研究展望和建议

2.1 干旱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发展方向

从现状分析,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和对策还需要不断地完善,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避免生态环境向更加恶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有关研究还发现各种影响因素其实构成了空间结构影响, 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因素遭到破坏, 那么其他的环境因素也将连锁性的被破坏。

2.2 缓解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建议

(1) 限制开采。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特殊的地质特征, 即存在很薄的隔水层, 而且在煤矿开采之后其隔水层也将完全处于冒裂带, 破坏隔水层, 进而导致地下水出现疏干现象, 保水采煤也就很难实现。所以在后期的开发过程中也就需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性措施, 适当采取一些限制采高分层开采和协调开采等形式, 从而促使导水裂隙带的高度能够得以降低, 真正实现保水采煤。同时, 针对矿井开采期间的地下水位进行定期的监测, 并制定一套科学的应急预案。

(2) 恢复植被。关于各项临时用地造成的植被破坏, 要在建设完成之后采取措施进行制备的恢复, 适当的多采用一些生态作用大和适应能力强的本土植物种类;比如在流动沙地中可采用沙蓬和植油篙等植被类型, 在固定沙中可采取旱柳和柠条锦鸡儿及油蒿等植被。总之就是要结合当地的植被种植经验及气象条件, 选择合适的植被恢复手段。

3 结语

煤炭的大规模开采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但同时也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要选择既不影响煤炭开采业的发展又保证生态平衡, 降低环境污染, 就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在煤炭开采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意识融入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同时提高煤炭企业的开采效率。希望煤炭企业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煤炭资源。

霄)

参考文献

[1]钱者东, 等.半干旱地区煤矿开采生态影响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J].资源科学, 2013, 05:1059-1065.

[2]李涛.陕北煤炭大规模开采含隔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2.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9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现状,成效,建议,宁夏彭阳

自2000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 彭阳县抓住机遇, 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 深入贯彻“退耕还林 (草) 、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十六字方针, 严格按照“生态立县、特色富县、工业强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总体工作思路, 建管并重, 常抓不懈, 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 彭阳县退耕还林现状

全县土地总面积2 528.65 km2, 计划退耕面积8.00万hm2, 已经完成5.04万hm2。全县总人口为7.14万户、26.2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3.37万人, 退耕还林涉及4.19万户、17.90万人。全县退耕总体规划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 5.04万hm2退耕林均为生态林, 其重点在西南部土石质山区和北部干旱片带, 生态效益明显, 全县森林保存面积由退耕前的4.95万hm2增加到13.17万hm2, 森林覆盖率达到24.8%, 比1999年的13.9%增加10.9个百分点。

2 退耕还林对农民的影响

(1) 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了确保粮食消费安全和农民吃饭问题, 彭阳县在制定退耕还林办法时, 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计问题, 坚持标准、基本农田不退的原则, 规定退耕户人均留足0.20~0.27 hm2基本口粮田, 防止全退户和退耕大户的出现。对规划区内退耕面积大的农户, 由乡、村2级协调兑换调整, 确保口粮田。同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 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t左右。

(2) 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根据彭阳县的实际情况, 退耕坡地粮食产量低, 平时基本上是投入和产出持平, 只是维持粮食平衡, 遇到灾年则颗粒无收。退耕后农户收入稳定增加, 按退耕还林面积, 补助粮食1 500 kg/hm2, 补助现金300元/hm2, 10多年累计兑现退耕粮款9.149 5亿元, 退耕户户均增收2.183万元, 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 893元。

(3) 对思想观念的影响。一是把农民从对土地的依赖上解放出来, 走出大山务工, 不仅解放思想, 而且使其掌握技术[1,2]。劳务输出从1999年的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万人, 收入从6 360万元增加到3.5亿元。二是促进农民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进行结构调整, 发展高效农业。三是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农民进城, 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 加快农民增收速度。

3 退耕还林建设资金来源

彭阳县实行退耕还林资金与部门资金“捆绑式”使用, 把退耕还林和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 解决退耕户的后顾之忧。一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与退耕还林工程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 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 加强沼气、太阳能等建设。二是坚持把畜牧业作为退耕还林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 积极推行封山禁牧, 发展舍饲养殖[3,4]。扶持发展养殖示范点、示范户, 依托退耕林草资源, 努力增加养殖总量。三是将退耕还林工程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主要搞基础建设 (农田、井窖、教育设施) 和产业开发 (贫困户种养业、农民培训等) 。四是将退耕还林工程与粮援项目相结合。主要搞机修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5]。

4 建设成效

彭阳县生态建设的有效实施, 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先后荣获“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区林业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区、市有关部门和社会人士先后到该县对生态建设进行视察、调研、观摩和检查指导。

(1) 生态环境大为改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使全县林木资源面积迅速增长, 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明显加快。截至目前, 累计治理小流域100条,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 779km2, 治理程度达到76.3%。生物种群不断丰富, 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 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2)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直接从退耕还林中受益, 10多年累计兑现退耕补助粮食及现金9.149 5亿元, 退耕户户均享受2.183万元。在全县耕地总量减少的情况下, 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0万t左右。退耕间作种草4.93万hm2, 增加畜禽饲养量, 使全县畜禽总量达到150万个羊单位;每年全县平均输出5万人以上, 创劳务收入3.5亿元以上,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3) 社会效益日趋明显。退耕还林的有效实施, 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 新修基本农田2.35万hm2, 新修山区道路700 km, 新建集雨井窑5.8万眼, 新建农村“一池三改”能源沼气池3 150座, 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拥护和赞同。

5 建议

(1)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十二五”期间, 彭阳县计划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2万hm2。

(2) 提升退耕还林建设效益。要继续加大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力度, 结合县域经济和生态建设实际, 增加油松、云杉等适合当地实际的用材树种的补植比例, 要确保在取得生态效益的同时, 增加农民在林地上的经济收益。

(3) 满足群众需要共同退耕的意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从退耕还林中获得收益, 得到实惠。退耕区群众迫切需求国家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扶持。

(4) 加大退耕后续产业建设的力度。政府部门应当多措并举, 切实扶持工程区发展退耕后续产业, 重点对林果产业、草畜产业、设施农业、劳务产业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实现资源增长, 搞活农村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改善生态环境, 推动社会发展。

(5) 继续实行林区禁牧封育。加大对退耕还林区域的管护力度, 落实管护责任, 确实保证建设成果发挥最大效益和长远效益。

参考文献

[1]何惠琴, 李绍才, 吴勇刚.四川省宜宾市退耕还林现状及其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31 (1) :108-110.

[2]万豪.甘肃省礼县草畜产业开发前景展望[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8, 28 (3) :103-105.

[3]吕粉桃, 韩泽, 张伟华.青海大通县山地退耕还林土壤抗冲性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5, 20 (F12) :85-90.

[4]郭伟, 丁舒, 铁立伟.东北林区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技术问题浅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 (6) :186-188.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10篇

(一) 国外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1. 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问题研究

北美的干旱、半干旱农业发展研究注重水土保持和农田基本建设, 改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 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结合, 选育优良品种, 注重农林牧综合发展, 提高机械化程度与劳动生产率。在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改善和维持生态环境稳定性方面采取的措施有:休闲制, 秸秆覆盖, 少耕或免耕技术等高种植和梯田、草田轮作技术措施, 保证旱作农业系统土壤肥力状况, 粮食产量稳定增加。但有些技术如雨水集流, 能够抑制植物蒸腾的化学制剂, 地膜覆盖, 土壤表面覆盖长链有机单分子膜等研究仍不成功, 其效果短暂, 投入资金较高, 且影响机械化作业。

Tudor M等人d在加利佛尼亚州的San Joaquin小流域, 运用投资效益评价法, 建立1906-1995年的气候与干旱等级模型, 据此建立一个2000~2030年人为干预后的小流域投资经济效益前景分析, 作小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进度提供参考。

南美的巴西研究干旱、半干旱土地生产力的重点在于调查不同作物类型的有机物数量和质量, 及其稳定性和转化率的基础上, 提出改变传统耕作制度, 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物的平衡与转化, 提高土地生产力。

2. 苏联旱地农业的技术关键是蓄水保土保墒耕做法

针对干旱和肥料不足, 风蚀水蚀和粗放耕作等问题, 采取不翻耕和少翻耕, 减少水土的风蚀和水蚀。用无臂犁进行深松或浅层松土, 小麦留茬20cm, 并在差地上用茬地播种机直接播种。

3. 澳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问题研究

澳大利亚的旱地农业经验主要来自南澳。传统作物为小麦在开垦初期因土壤肥力连续下降, 导致产量30年间下降了43%。采用小麦休闲耕作制, 增施磷肥后, 产量开始回升。但随耕作时间延长, 土壤有机质破坏严重, 土壤结构恶化, 侵蚀加剧, 作物产量开始低而不稳。此后逐渐采取豆科牧草与作物轮作, 对苜蓿施用磷肥, 取消夏季休闲, 农业生产系统趋于稳定发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南澳植物研究所的科研员大规模筛选三叶草、苜蓿折优良品种和品系3000多个, 提高了产量, 提高了品质, 并用于耕作养地, 控制杂草生长。澳大利亚在改良和选育良种牧草, 改良地力的同时, 还因地制宜地补施了磷、铜、锌、锰等土壤营养元素, 以满足小麦和三叶草生长的需要, 提高了牧草地载畜力量。州政府育种中心繁育出的品种不仅供应本国, 而且推广到了欧洲国家,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土地生产力研究, 侧重于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选择上。他们认为土壤肥力下降和植被退化导致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人们不得不开垦新土地, 减少植被覆盖, 以扩大粮食生产, 进入恶性循环, 提出了Guinea高原的Tari盆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模型。提倡农民从作物的现金收入和其他挣钱机会, 消费更多的商品粮, 以减少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4. 非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问题研究

非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的研究力着重在于土壤有机物管理。他们认为土壤有机物能保证土壤养分平衡, 这是非洲农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提出改进传统休耕制, 以林木代替休耕, 并选择栽种豆科植物, 同时提倡堆肥和利用粪肥,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保证粮食增产和稳产。

乌姆杜尔曼西部地区, 人们探讨沙漠农业的机遇与问题时, 认为土地退化是抑制沙漠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发展雨养农业, 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 (RDRC) 的计划, 结合联合国的干涸河床水文行动, 了解当地水文特征, 以便加强管理, 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1992年成立了旱地研究中心, 接受联合国的委托, 专门观测和研究荒漠化和沙漠侵蚀控制。与此同时, 提倡利用科技为人类谋福利而向荒漠化进军, 走持续发展的社会综合发展道路。

5. 东中亚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问题研究

沙特阿拉伯对土地荒漠化研究认为, 荒漠化是由于缺乏土地管理而使有产量的沙地变为无产量的沙地。降低土地沙化, 可以减少荒漠化对农业灌溉、人类生活及其他方面的承载力, 减少地力对农作物物种, 甚至对人类自身的威胁。

孟加拉国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力下降问题的研究认为, 其主要原因在于化肥过量、过速使用, 土壤有机物过度耗损, 提出使用绿肥、粪肥和堆肥措施, 增加土壤有机物含量, 提高土壤肥力, 从而提高土地生产力, 适应不断增加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

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是粮食进口国, 到1977年粮食开始自给有余。关键有三方面:一是扩大水浇地面积, 二是改良品种, 三是扩大耕地面积。也就是说, 提高单产和增加面积同时在起作用。主要经验有: (1) 扩大高产和抗旱性强的作物种类, 如黍, 红花, 绿豆, 鹰嘴豆, 荞麦, 大麦, 大豆等, 尤其认为黍子是旱地粮食生产的最大潜力所在。 (2) 发展集水种植。采取的措施有:收集存储和利用降水, 进行一定的灌溉;在天然集水区种植作物 (径流农业) ;在田间建设集水区和种植区, 在种植区可取得高产。 (3) 实行农林耕作制度。针对不合理开垦导致的严重生态问题和作物产量下降, 把林草纳入农业系统, 起到保护和稳定生态环境的作用。1987年以来, 印度水土和发展基金会 (SWDF) 在拉贾迪亚村连续实施社会林业项目, 为农民免费提供造林用苗, 安装灌溉装置, 灌溉面积达300亩, 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林木也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6. 地中海沿岸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 以色列是发展干旱农业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 设施农业高度发达, 大量采用温室和微灌系统, 高度节水。借助气温较高的优势, 进行四季生产。以色列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先后组织市政、环保、卫生和农业等行业的科技人员围绕污水农业利用问题, 根据污水质量不同, 确定适应灌溉的农作物种类, 并采用先进的滴灌技术, 避免灌溉时污水直接与作物接触, 或喷灌时病菌在空气中传播。同时采取节肥增产和环境保护措施, 既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又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以色列主要由于引水工种建造, 特别在采用了喷灌设施为滴灌系统, 改善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取得世界公认的成就。之后, 他们致力于提高单位蒸腾水的生产能力, 进一步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 他们从分子生物学、物候学的角度探讨地中海沿岸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谷物和草料蛋白, 探究地中海沿岸地区农业发展的前景。目前, 地中海沿岸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问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在于形成一种在增强农业干预条件下, 选择反映地中海沿岸湿地管理和保护的生态指标体系, 包括协迫及景观指数 (示物) , 以及湿地斑块上能反映湿地生态系统的地位、状态和趋势特征的指标。

(二) 国内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研究及进展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 其中干旱区面积占30.8%, 半干旱地区面积占21.7%。黄土高原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半干旱地区, 该区域生态系统、环境治理和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水。自古以来我国的社会学家、政治家、农学家就以水资源的利用及其效率研究为切入点, 结合肥料的施用、种子的改良及其他农业技术工程,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问题研究, 一直是中国政府解决农民生存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重要内容。

1.20世纪50~80年代我国土地土地研究进展

20世纪50~60年代, 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问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子——水与土地资源的利用。大力兴建水库、兴修水利设施, 扩大开垦面积, 提高粮食总产量。70~80年代初, 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问题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粮食单产, 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80~90年代, 以增施化肥、改良品种为主要措施, 使我国北方旱区产量提高近一倍, 化肥的作用占到50%, 品种的作用也显著。

2.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与农业生态系统问题研究相结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甘肃省开展了雨水集流、节水补灌、雨养旱田的探索实践, 初步形成了以集雨节灌为核心的集水农业技术发展思路, 为我国广大半干旱地区农业摆脱干旱缺水制约,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持续发展, 提供了一种现实的战略途径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遗传改良、发挥生理潜势以寻求新的调控技术, 其比较现实的办法有两条:一是广泛推行覆膜技术, 二是通过人工雨水集流技术发展集水农业——有限灌溉农业。形成了我国黄土高原特色的旱区农业技术体系, 为旱地农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促进了土地生产力的提高。但整体而言,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仍未能摆脱生产力低、系统不稳定、投入效益差等问题的困扰, 特别是在严重干旱面前显得尤为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的研究在集雨覆膜技术基础上, 与当地农村生态社会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相结合, 探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建设的新模式。

总之,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生产力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的民生问题, 了解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研究进展, 将为研究提高本土土地生产力, 增加农业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为进一步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提供有效例证。

摘要:文章介绍国内外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的研究进展,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及农村发展模式提供依据、例证和方法。

关键词:半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Tudor M.Botzan, Angelica I.Necula, Miguel A.Marino.Benifit-Cost Model for an Artificial Recharge Scenario in the San Joaquin Valley, California.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1999, (13) :189-203.

[2]H.Tiessen, E.V.S.B.Sampaio, I.H.Salcedo.Organic matter turonover and management in low input agriculture of NE Brazil.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1, (61) :99-103.

[3]Masahiro Umezaki, Yukio Kuchikura, Taro Yamauchi, Ryutaro Ohtsuka.Impact of Population Pressure on Food Production:An Analysi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Subsistence Pattern in the Basin in Papua New Guinea Highlands.Human Ecology, 2000, (3) :359-381.

[4]Francis Ganry, Christian Feller, Jean-Michel Harmand, Herve Guibert.Managem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in semiarid Africa for annaual cropping systems.Nutrient Cycaling in Agroecosystems.2001, (61) :105-118.

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11篇

关键词:氮气养护;贮藏;党参;气调帐

中图分类号:S3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7-0053-03

为充分发挥甘肃中部地区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仓储商贸优势,解决党参储藏期间遇热受潮容易发霉、泛油走糖及生虫等问题,根据甘肃中部半干旱冷凉区自然资源及仓储条件,研究党参储藏过程中防止虫蛀霉变的措施,为广大中药材种植农户和经销商提供中药材仓储技术支持。

1 党参储藏影响因素

影响党参品质变异的因素有药物自身因素和储藏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包括化学成分及其性质、含水量、细菌污染情况等,其中含水量及污染是导致党参发霉、虫蛀、变色的重要因素。

贮存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空气和日光等,其中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最大。党参贮藏的适宜温度为15~20 ℃,在此温度下,药材成分基本稳定;当温度在34 ℃以上时,含脂肪油较多的中药易油质分解外溢,形成走油;温度在30 ℃时,利于害虫、霉菌生长、繁殖,致使中药霉变、虫蛀。

储藏含水量一般为10%~15%,若贮藏条件不当,逐渐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使含水量上升,含糖多的中药材就会吸潮、发霉。空气中的氧和臭氧能引起中药材氧化变质,长时间的日光照射会促使中药成分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光化反应。因此,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充分干燥是贮存中药材的前提条件。我国很多地区的夏秋季节炎热潮湿,室温达30 ℃以上,相对湿度达80%以上,药材贮藏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我国中药材主产区一般有很多中药材贮藏加工企业,当地农户也有贮藏中药材的传统和习惯。有些企业或药材种植户在中药材贮藏过程中,为防止药材发生虫蛀或霉变,往往采用硫磺等化学药物熏蒸的方法,对中药材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其品质,使道地中药材产品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

2 甘肃半干旱冷凉区中药材储藏优势

甘肃中部的定西市地处西秦岭余脉和黄土高原结合部的高原丘陵地带,在北纬34°26'~35°35'、东经103°52'~105°13'之间,海拔1 420~3 941 m,大部分地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5.7~7.7 ℃,年降水400~600 mm,无霜期142 d,日照充足。

全市以岷县、渭源、陇西为核心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分别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药材生产已经成为当地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该区生产的中药材不仅产量高、内在质量好,外观色泽也十分美观,深受国内外药商及制药企业的青睐,被誉为陇上珍品。由于气候干燥凉爽,基础设施较好,仓储管理成本低,是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天然仓库。在陇西、岷县、渭源市场有千吨以上的现代仓储物流企业23家,静态仓储能力30万t,仓储品种320多个,周转仓储能力100万t以上,吸引众多国内知名企业建立仓储中转基地。

当前,甘肃陇西成为仅次于安徽亳州的全国第二大中药材专业批发交易市场,药材交易量占全国交易总量的20%以上,其中一些道地药材如党参、当归、柴胡、板蓝根、甘草等的交易量占全国的50%以上,南药北储的市场地位已经基本形成。

3 党参氮气养护储藏技术

在通风阴凉库内设计组装可移动、具有良好气密性的党参贮藏塑料帐,研究塑料帐的隔热、防水和密封问题,优化党参氮气养护贮藏库的内部环境。研究在氮气养护贮藏库中的码放方式和最佳贮藏量,建立不同中药材的组装式氮气养护贮藏技术规程,解决党参贮藏关键技术,研发组装式氮气养护贮藏库产业开发技术。通过示范推广,扩大产品销售和应用范围,促进党参组装式氮气养护贮藏系统产业化。

3.1 组装式气调帐的设计与配置

帐内用隔热材料做一宽200 cm、长600 cm、高10 cm的底垫,上铺一层0.2~0.3 mm厚的薄膜,四周大于底垫50 cm。贮藏前将贮藏中药材重量1/50的消石灰撒在塑料膜上,再盖一层无纺布,在无纺布上设置货架,其上码放中药材,总高度不超过250 cm。码好中药材后,安装预先设计好的组装式钢架。钢架顶部做成450的“人”字顶,两侧垂直于地面,在活动式钢架库外覆盖长700 cm、宽300 cm、高350 cm、厚0.3 mm的塑料帐。将塑料帐底部和底垫塑料薄膜卷紧后用细土压实密封,再在塑料帐两侧最低点各安装一个排水软管,在库体两端安装抽气筒(下方)和充气筒(上方),中部安装取气样孔。该气调帐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当充入氮气时,帐内氮气浓度可长时间保持不变;由于气调帐内钢架为可活动式,可随时根据中药材数量调整气调帐大小。

3.2 贮藏帐内环境条件调控

帐内保持低温、低湿、低氧、高氮。气调帐搭建在中药材阴凉库内,环境温度常年保持在0~20 ℃;药材在帐内码放好后,使用抽气机在出气口抽气,然后将制氮机产生的纯度为99.99%的氮气通过进气孔充入帐内,最终达到要求的高氮、低氧环境;气调帐底部有一层消石灰,可大大降低帐内空气湿度,使其相对湿度保持在60%以下,营造一个低湿度环境。

3.3 贮藏帐自动检测和报警系统

在透明塑料帐内设置监测温度、湿度、含氧量、含氮量的设备,可直接在帐外观测各项指标。气调帐还设有低氮报警装置,在值班室和气调帐之间设有电缆,当帐内氮气浓度低于93%时,值班室内的报警器会自动远程报警,防止出现事故造成经济损失。

3.4 贮藏效果分析

养护贮藏试验结果表明:与自然阴凉库常规贮藏对比,贮藏帐技术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党参原有成分含量,而且水分含量有所降低,没有发生虫蛀现象,产品外观色泽也无变化,较好地保持了中药材产品原有的品质。贮藏费用每公斤0.03~0.05元/d,最佳情况可贮藏5 d不开帐,能满足大规模贮藏任务的需求。党参贮藏后的指标检测情况见表1。

利用党参组装式氮气养护贮藏技术,可长期使帐内氧气含量≤7%,氮气含量≥93%,气密性达到24 h氧气增加量≤0.25%,贮藏温度在0~20 ℃ ,确保党参在低氧条件下贮藏不霉变、不生虫,贮藏费用控制在0.03~0.05元/kg,产品的贮藏寿命由原来的1~2 d延长到3~5 d。此项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新型贮存养护专利技术,不仅能够保持党参内在品质和有效成分,能解决虫蛀、霉变、氧化变色、走油、泛糖、变茬等贮存养护难题。

3.5 技术推广前景

氮气养护储藏技术研发于“中国党参之乡”的渭源县,通过示范辐射带动陇西、岷县等周边中药材种植县区推广应用,实现甘肃中部中药材主要种植区示范点全覆盖,有效改善中药材贮藏条件,提高中药材质量。

当前,广大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将进一步释放中医药产业的潜力和活力。党参氮气养护贮藏技术可有效解决中药材贮藏难题,提供良好的贮藏环境,提高道地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将替代传统的化学药物熏蒸方法,使贮藏库形成一个完整的密闭环境,且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贮藏时间长、保鲜效果好、贮藏损耗低、货架期长、绿色贮藏的优点,避免人为因素对中药材造成二次污染,最大限度满足中药材评级和现代制药企业对中药材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栋,范圣此,李安平.中药材贮藏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5):42-43.

[2] 陈立新,浅谈中药材贮中的掩护技术[J].心理医生,2011,191(5):29-31.

[3] 吴啟南,钱大玮,段金廒.中药材贮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机制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0,(14):86-89.

半干旱地区玉米亩产吨粮技术 第12篇

1. 地块选择

要求耕层土壤有效养分要达到有机质15克/公斤, 碱解氮100毫克/公斤, 速效磷25毫克/公斤, 速效钾120毫克/公斤, 并且要求水源条件便利。玉米实现吨粮的地块, 要求地块耕层深20厘米以上。为增加耕层土壤深度, 在秋季进行30~40厘米深松。

2. 品种选择

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吨粮田玉米品种要具有增产潜力在1000公斤/亩, 株形紧凑、株高在2.6~2.8米, 适宜密植, 且前期生长势强、后期保绿度高、抗逆性强的高产品种, 如辽单565、良玉88、农华101和郑单958等。

3. 种植密度

播种时, 地膜覆盖种植比露地种植提高10%~15%, 如辽单565露地种植密度4500~5000株/亩, 覆膜种植密度5000~5500株/亩。

4. 种植模式

地膜覆盖宽窄行种植模式, 播种时要计算出行距和株距, 确保达到密度大行距60厘米, 株距13~15厘米;小行距40厘米, 株距20~22厘米。亩保苗5000~5500株。

5. 水分管理

(1) 播种期耕层土壤水分要能保证种子的正常发芽, 以达到出苗整齐一致。播种前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70%, 半干旱区土壤含水量不低于15%。土壤水分不足时播前灌溉造墒。 (2) 苗期要蹲苗20~30天, 促进扎根, 预防生长后期倒伏。此期土壤含水量不宜过高, 一般不需灌溉。 (3) 拔节中期, 如果土壤干旱, 即耕层含水量低于15%时, 需结合追肥进行灌溉。 (4) 抽雄前的水分非常重要, 需要灌溉1次。 (5) 开花后15天, 如果降水少, 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 需要灌水1次。 (6) 灌浆期如出现“秋吊”, 需增加1~2次灌水, 以保持土壤湿润, 延长玉米植株保绿度, 增加百粒重。

6. 施肥管理

(1) 基肥施腐熟后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亩, 农家肥以鸡粪、猪粪混入秸秆腐熟发酵为最佳。化肥选用磷酸二铵10~15公斤/亩, 高效复合肥20~25公斤/亩, 钾肥8~12公斤/亩。硫酸锌2公斤/亩, 硼砂0.5公斤/亩。 (2) 拔节期追施尿素30~40公斤/亩, 磷酸二铵10~15公斤/亩, 钾肥5~10公斤/亩, 灌浆期追施尿素10~15公斤/亩, 钾肥5~10公斤/亩。全生育期化肥用量不低于以下指标:氮为23公斤/亩, 五氧化二磷为16公斤/亩, 氧化钾为14公斤/亩。

7. 其他增产措施

(1) 在玉米开花期人工授粉2~3次。 (2) 在雄穗抽出1/3时隔行或隔株去雄。

8. 病虫害防治

建平地区玉米病害主要有大斑病、灰斑病、丝黑穗病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70%代森锰锌800倍或50%多菌灵800倍喷雾。防丝黑穗病选用包衣种子。虫害主要是玉米螟、蚜虫。玉米螟在大喇叭口期用5%呋喃丹颗粒剂撒施心叶, 也可选用48%乐斯本2000倍或2.5%功夫乳油3000倍喷雾, 蚜虫用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5%啶虫咪乳油200倍喷雾防治。

9. 适时晚收获

上一篇:知识绩效下一篇: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