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意识范文

2024-08-07

英语文化意识范文(精选12篇)

英语文化意识 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移情意识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既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其文化认知能力的双重目标,大学英语教师应将语言教学与文化认知教学统一起来。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文化移情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1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与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概念。

语言学家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是在文化环境也就交际的内在和外在环境中学到的。文化决定语言,语言又反映文化。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的交际。波特和莫瓦把影响交际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过程,其中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世界观及社会组织;语言过程,其中包括语言与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其中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空间的使用。因此,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和发展与英语教学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文化移情,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外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它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以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和能力。文化移情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交际中,更要体现在语言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1.2 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文化移情意识的必要性。

近20年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精力过多地倾注在语言形式上,而对文化问题重视不足,使得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在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许多学生经常下意识地以本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来进行交际活动,频频出现语用失误。因此,仅有纯语言能力远不足以保证人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时,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而可理解的语言输入的获得要依赖于情感上的吸收。学习者只有在最佳的包括移情、动机等内在的情感条件下,充满自信,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许多英语教师渐渐认识到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排除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障碍,除了要加强学习语言本身外,还要努力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知识,而后者往往是根本性的,因为许多语言现象是由文化因素来解释的。引入文化背景知识,学会文化移情。一方面,这可以帮助教师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合理取舍;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语言知识变为主动运用语言知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适当原则、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大有裨益的。

2. 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移情意识的途径

2.1 采用对比,加强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差异的比较。

对于教材中那些文化含义不同的词汇、谚语、成语以及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注释和解说,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其次,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在教学中,适时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风俗习惯,将中西方文化在称呼、招呼语、感谢、谦虚、赞扬、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是还必须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得体的语言,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有意识地展示两种文化的共性和差异。

另外,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移情的作用,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移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识和新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师生移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的焦虑感真正得到缓解,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利用移情使英语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其英语水平。

2.2 创造情境,克服思维定式,正确解析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

要识别所学文化特有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并能够熟知它们的功能,而这一点显然是以辨认出不同文化的不同寻常处为前提的,如赞扬之语的功能是表示友好或引起谈话。克鲁姆指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他提出了课内开展交际活动的几个环节:假设交际、教学交际、针对性交际、谈论及性真实交际。在课堂上通过创设情境来训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移情能力,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语言交际的差异,也有非语言交际的不同的表现方式。在对外交往时,了解一些不同国度不同的示意动作或身势语言是很重要的。有些身体语言与国内的习惯不相符,甚至正好相反。如拦车动作的差异:面向车辆,一只胳膊向一侧平伸,手心向前,做出停的手势。这种动作在中国常见,但在英语国家就有不同的动作来拦车:面对开过来的车辆右手握拳,拇指翘起向右肩方位晃动。但这一动作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不能使用的,因为在那里这一动作被看成是淫荡的。

2.3 明辨英汉价值观差异,设身处地,获取共鸣。

价值观念是人们对自身和其他事物存在价值的态度与评判,也在一定程序上体现着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如:赞誉常常被用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对别人的称赞语的回应,汉英语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社会信奉生存竞争,因而西方人乐于表现自己,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所以英美国家的人听到称赞时的回应一般是欣然接受,有时还要感谢对方,以示对对方观点的赞同。在汉文化中,贬己尊人是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不同的文化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对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有充分的了解,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提高移情能力,尽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感情,使用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进行移情,向对方表示已经充分地理解了他的思想和感情。

3. 结语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每一组语言符号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已带有一种文化的色彩和社会的内容。语言中渗透了文化,文化又靠语言来记录和阐释。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来消除母语文化的影响,给这种新的语言符号以新的文化内容。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掌握了一门外语。文化移情是在不同文化大环境下成长个体之间的交流中发生的,需要交际者跨越本民族文化立场的界限,接受并理解存在的差异。总之,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一个有机的统一过程。作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进行文化知识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强化学生的文化移情意识,打破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言隔阂和障碍,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语言口头或书面交际的能力,才能取得真正的英语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Arnold, J.情感与语言学习[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何自然.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 (4) .

[3]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王振亚.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系统功能语法与外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第2篇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you’redown,youarenotnecessarilyout.”但是许多English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muchmoneycanyouearna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areoverpraising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insheep’sclothing;“同舟共济”,英语为inthesame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twicebeforeyouact;“蓝图”,英语为blue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langua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

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还可以从动物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窥见一斑。

请看下列两组词语,让我们试着将不同动物与各自的不同习性搭配起来:

A B

1.Turtle a.wise

2.Lamb b.huge

3.Lion c.quiet

4.Owld.stubborn

5.Mouse e.slow

6.Pigf.gentle

7.Deer g.sly

8.Whale h.brave

9.Foxi.swift

10.Mule j.greedy

对于狮子的勇猛(brave),绵羊的温顺(gentle),狐狸的狡猾(sly),乌龟的迟缓(slow),猪的贪婪(greedy),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基本相同。但在老鼠,骡子和猫头鹰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则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更由于迪斯尼先生创造了MickeyMouse这个尤物,从而使得老鼠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至于骡子,在汉语中,“寿命长,体力大”是它的特征。而英语中骡子是“顽固(stubborn)”的.代名词。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祥之兆,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

此外,中西文化的差异还有很多,如熟人,朋友间见面打招呼时的差异(中国人见面多问“你吃了没有?”“你到哪里去?”;而外国人则说“Hello”);人们接受礼物时表达自己态度的差异(一般中国人不会当着送礼物人的面看礼物;而外国人往往会当面撤开礼物并高兴地向人家连声称谢“Thankyou.Ireallyappreciateit.”);运用体态语的差异(如:中国人召唤他人走近时常用手心向下,手指向内连续弯曲的手势,这种手势在英语中是在使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召唤他人走近外国人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而这种手势在汉语中则是极富挑衅性的)。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教词汇professional时,告诉学生Heisaprofessional和Sheisaprofessional可能会引起天壤之别的联想意义:Heisperhapsaboxer.和Sheislikelyaprostitute.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文化意识走进英语课堂初探 第3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小至单个的词,大至语篇的各个层面都能体现出文化内涵。

如外国人名,英美国家是名在先、姓在后。比如Barack Obama, Barack是名, Obama是姓。再如“Floor”作“楼层”讲时,英国把一楼叫做“Ground floor”, 二楼叫做“First floor”, 而美国与中国的说法一样。外国人一般对不符合交际规则的文化错误耿耿于怀,如询问他们的年龄、工资收入情况等私事会被认为是打听他们的“privacy”。 而对待数字,英美忌讳13,传说中的13号是耶酥死的日子,所以在西方国家,13日不举行活动,不出远门,生意不开张,建房编层、剧院编排、汽车编号均不设13号。如我们中国人请客吃饭时,为了表示热情喜欢给客人夹菜。美国客人会认为你这是强加于人,侵犯了他/她的自主权。美国人请客,绝对不会给客人夹菜,主人最多说一句: “Help yourself, please.”。 学生只有获得了“跨文化意识”才能排除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干扰。对于英美文化差异,必须让学生明白,两种文化有不同,要注意实际应用中的一贯性。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一般是不可原谅的。尤其当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听者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于语言知识的缺陷,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

由此可见,文化在语言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中除要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二、 文化意识渗透的原则

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易事。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中,既不能过于夸大,也不能浅尝辄止,要把握好尺度,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在英语教学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的识别能力毕竟有限,而且模仿能力特别强。如果从一开始就教给他们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那将对其今后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 内容要尽可能浅显易懂,形象生动

教学方法要形式多样,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气氛下自然接受。另外,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并能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索的原动力。

3. 不要为了讲解文化知识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

文化知识的讲解只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英语,所以不能本末倒置,顾此失彼,不能变成纯理论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要区分层次,理清主次,对与学生英语学习有较大积极方面进行重点教授。

三、 英语文化知识的渗透教学方式

1. 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教材中的素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教师可结合对话,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

在牛津英语预备课程“Unit 3 My family”一单元中,学习到grandfather, grandmother, uncle, aunt, cousin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中西方的差异。在西方国家,不管祖父还是外祖父都称grandfather, 同样,祖母和外祖母都称grandmother, 而伯父、叔叔、舅舅、姑丈、姨丈在西方人中变得简化了,仅用uncle一词,姨妈、阿姨、姑姐、姑妈、舅母、婶婶则都以aunt代替。学生对cousin的理解和运用最容易出错,往往在表达伯父、叔叔的儿子或女儿时受中国文化影响而误用brother或sister, 教学中讲解清楚就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西方的家庭关系。

又如,牛津英语“8B Unit 2 Travelling”这一单元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的名称、国籍,主要通过辨认国旗,谈论语言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识记国旗,教师可简要地介绍一下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历史背景。

再如,在上“7A Unit 5 Go shopping”一课时,我向学生们说明,商店售货员向顾客打招呼,如果直说“What do you want?”或“What do you buy?”等都是不恰当的,常用的语言应是“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

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适时进行课堂渗透

课堂教学是大部分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甚至唯一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欲望。

如在课前2-3分钟时间里设置一个“Show”, 让学生进行自我展示。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在黑板上书写一句英语名言、谚语、俚语、俗语,讲英语小故事。课中渗透重视双向交流和中西方文化的渗透,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选编了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同步的中西方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该教材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探讨。又如在句型方面,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一个微型语言环境,在具体语境中体验和感受语境文化要素和英汉文化差异。如教学打电话一课时,出示了一些打电话的惯用语后,分组反复操练、表演,学生情绪高昂,表演投入,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能熟练地用英语打电话,还总结出了用英汉打电话的差异。

英语文化意识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跨文化意识,渗透策略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因全球一体化发展而开始频繁交往,正是趋于这样的大环境,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潮。我们教师不仅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也要注重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异国文化,学会得体、自然地运用英语进行广泛的交际,这也是素质教育下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如何实现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呢?笔者从如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挖掘教材内容,寻求文化信息

众所周知,我们之所以能学好母语、很自然地用好本民族语言,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母语丰富充足的语言环境中。而对于英语的学习,因为不具备充足的语言环境,就需要去刻意的学习。而英语课、英语教材是学生获取英语信息的重要源头,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富含的文化信息,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向学生讲解、介绍关于英语国家的文化历史等,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富含许多的文化信息,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就能从教材中发现中英两国存在的社会生活差异,如模块一Unit 1《School Life》一课,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中国学生WeiHua在英国为期一年的留学经历,由于内容较多以及中英文化方面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中有些在完全理解课文方面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就势向学生讲述中西方教育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对英国中学作息时间、班级规模、所学科目、课程内容、学习负担等学校生活有具体的了解,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感到困惑了,同时又增长了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中西文化不同而又有趣,更加热爱英语学习。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差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体会两国之间由于国情、历史的不同造成的文化教育的差异,提高学生对其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二、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积累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当前课改的一大热点。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引导者、组织者,应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在富有情境的氛围中给予学生视听的冲击,不仅能有效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更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

以“Asking directions”的模拟情景对话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现代教学资源引导课堂,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了情景对话中必不可少的交通标志图片、地图等教具,真实、熟悉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唤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平时所学的语句学以致用,直观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另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或影片,更加清晰、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中外文化的不同,比如:“You are a luck dog”是指你是个幸运儿,体现出一种亲昵的关系,并不是汉语中骂人的话。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给学生视听上的冲击,同时,还能应用多媒体软件突出任务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既能感受语言情景,减少理解困难,又能以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情境中学英语、用英语,真正避免语用失误。

三、拓展课外阅读,积累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虽然在现有的教材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在每个单元中都有提及,但是对于缺乏外语语言环境的学习者来说,仅仅靠课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钟和教材中有限的文化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所需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寻求文化信息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阅读补充相关的内容,尤其是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积累所学语言国家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英语报刊选读》《中国日报》《21世纪》《Shanghai Students’Post》《英语周末》《英语知识》《英语学习》《英语世界》《英语沙龙》《学英语》《英语周报》等英语方面的课外书籍,内容丰富,适当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在阅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做记录,比较两国文化差异。同时,也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及美国的“芝麻街”等电视节目,这些适合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也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文化,在原汁原味的作品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大胆拓宽阅读范围,并及时做好记录,一些词汇、语句、语法中都渗透着文化知识,久而久之,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大大增强学生多种文化差异的敏锐度。

四、组织各种英语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和学生死记忆硬背的强制性记忆,是很难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产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探究兴趣,死记硬背只是“费时多,收效少”的一时的短期记忆,谈不上真正的掌握和运用,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作为主体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在真实有趣的语言活动的氛围中,既能学习语言知识,又能感受西方化,最终达到学好英语的目的。

例如,在《How can I get to thepost office》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组织教学活动入手,以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创设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更能在活动中将文章中的细节消化,逐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同时,在学生对不同国家、地方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地方或国家,以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围绕“怎样用英语问路”开展了英语短剧表演赛,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自我表达的欲望,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在自导自演中了解更多关于其他国家的文化特点。

通过组织活动化教学,不仅给学生营造了说英语、用英语的氛围,也能让学生对不同国家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产生积极探索的热情,这样的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导游翻译 第5篇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英语导游翻译

英语翻译导游应在外事接待工作中增强自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英语翻译导游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主要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重视非语言行为的了解和运用;灵活把握跨文化导游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作 者:凌斌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年,卷(期):“”(12)分类号:H059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英语导游 翻译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 第6篇

试看以下两个例子:当你因不熟悉英语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而说出“There are many sheeps”这样的句子时,本族语者会因你是非母语者而原谅你的语法错误,并且也能正确理解你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语法错误并不会构成交际障碍而引起反感导致交际失败。相反,如果你因不了解英文词“gay”所蕴含的“同性恋”的文化内涵,而在参加完party后问同伴“Are you gay today?”你会招来对方愤怒的瞪视却还不知自己到底错在哪里。本来的好意却不被理解,不言而喻,这是语言的文化特性在发挥作用,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势必不能用其进行有效交际。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注重听说教学策略中的跨文化意识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认为,在听说教学中没有什么策略可言,只要多放几遍录音,多花一点时间在听上,“熟能生巧”,学习者就一定能听懂了。背景知识的介绍是一直被忽略的。然而,跨文化差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听力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背景知识的熟悉与否。听者对有关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其理解的质量。缺乏应有的背景知识通常是理解失败的主要因素。(王笃勤,2002:117)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辟出一定的时间在听前,充分介绍背景知识。所用的语言不限定是目的语,可以是本国语言,在听力练习前展示给学生,或者也可以列出听力练习中可能出现的与本国文化内涵有差异的词进行解释,这样都能使学习者熟悉背景知识,提高听力理解的效率。

会话教学和听力教学一样,单凭给学习者时间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让学习者说之前要充分告知其对话内容发生的背景,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与此同时,必要的交际策略和交际技巧教师也应尽量向学生展示。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进一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学英语、学好英语。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进行跨文化教学是必要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

2、跨文化意识的形成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可见丰富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前提。只有在了解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俗,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和了解了英语运用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学生才能更得体地综合运用英语交际。

三、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就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音知识时进行。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浓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我们的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便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

总之,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语言知识占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学、考核方面都必须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以实施。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必须增强文化意识并适时传授它,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生进行得体、有效的交际。

参考文献:

[1]嘉祖,2000,《跨文化交际 —— 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第7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间交往的空间不断延伸,社会急需一大批具有较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广博、既熟悉本国文化又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精髓的跨文化、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正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社会重任,其英语课程不仅要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培养他们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时应重视所讲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学好语言,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英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重视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英语,还有利于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拓展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培养跨文化意识,使他们学会恰当地、得体地、有效地进行跨国文化交际。那么,怎样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呢?

1. 尊重课堂教学环节,力求“语言与文化”的交融

强化文化知识教学,是达到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课堂教学是培养文化意识的主阵地,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特别是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有较高的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善于把文化意识培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在讲解课文或练习之前,教师应注意讲解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文化意识等;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讲解相关词汇的文化知识和文化内涵,特别是中西文化差异极大的色彩词、动物词语、感情褒贬词语及比喻性词语等;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化引导,适当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积极鼓励学生体验异国文化,如带动学生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通过组织文化讲座、图片展览、英语角等活动,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能力。

2. 挖掘教材文化信息,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语言学习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来认识某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体系,并逐步学会使用该语言符号体系接收、产生、传达信息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教材是关键。好的教材,能借助读写译和视听说等形式,为学生介绍丰富详实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巧妙地将文化内容和语言材料有机地结合,充分利用每一个细节向学生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及时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把握文化内涵,使他们在了解和尊重外国文化的同时,更加理解和热爱祖国文化,有利于培养敏锐的语言和文化鉴别意识。

3.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创设文化信息交流平台

“积极引进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经典英文影片,如《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珍珠港》等,或播放经典的教学录像,让学生收听VOA, BBC的英语节目等,为高职学生了解英语世界提供生动鲜明的文化素材,以掌握更多与英语文化有关的语言交际方法和手段。目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要渠道。更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英语作为互联网重要的信息和传播媒介,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是英语教师还有必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英语文化信息交流平台,指导学生收听网络电台,或参加网络英语交流活动,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其最大范围地接触到实际运用中的英语文化知识。

4. 阅读报刊杂志,拓展文化视野

报刊杂志涵盖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广泛阅读会使学生获得丰富而全面的英语知识,对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大有裨益,还将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辐射作用。目前,适合大学生的英语报刊很多,主要有《中国日报》、《21世纪报》、《英语辅导报》、《今日中国》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直接将英语报刊中的文化内容作为课外的语言学习资料,或把英语文化中具有文化特性的内容直接编写成课外辅导教材,努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5. 利用社会文化资源,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人类的交际活动离不开社会环境,而语言的运用离不开社会文化环境,正如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指出的那样: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最好的方法当然是让他们沉浸于目的语文化的气氛中,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亲密接触。然而,并非每个中国学生都有机会接触英美人士或到英美国家亲身体验,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机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增加学生亲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英语文化的机会,而社会无疑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库,值得我们去大胆探索和尝试。例如,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参加英语俱乐部或与英语有关的各种活动等具体的语言实践来了解英语文化,感受中西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用可观、宽容的态度对待异域文化,避免崇洋媚外、盲目追随等不良风气,从而领悟到更多有关社会文化方面的知识。

企业商务英语的文化意识培养 第8篇

当前中国的英语培养模式

正规大学教育

当前中国的英语培养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属于传统的正规的公立学校教育。此类教育过度文本化, 缺乏商业意识。学校教育多数以文本和考试为中心, 与市场化仍然有很远的距离。

一般有三种情况: (1) 专业为主, 英语为辅:课程设置以专业课程为主, 只在高年级阶段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提高书面英语专业阅读能力的“经贸文章选读”课程或类似与专业有关的英语阅读课程。这些课程一般课时量很少, 不注重学生的口头能力的培养; (2) 英语为主, 专业为辅:以英语为主的大多数是语言类的专业, 开设的涉及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也不多, 学生的知识面单一, 虽然英语技能很好, 但专业基础欠缺; (3) 专业和英语同时兼顾, 采取这种设置的大多数都是财经类专业, 尤其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旅游、国际合作与交流等专业。这里所要研究的是第三种情况。目前此类专业可大致分为两类:拥有专业发展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 通称为国际商务英语专业。其课程的开设应分为三个层次:1) 基础英语课程, 包括大学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英美文化、语言文学知识等课程;2) 国际商务英语核心课程, 包括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国际商务文化交流等课程;3) 国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 根据学科的发展特点可以开设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关系、国际旅游、国际新闻、国际投资与合作、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从中可以看出, 尽管对语言知识的培养, 对外贸知识的培养都有相关课程, 但是对于文化意识的培养却非常的少, 其中的文化交流课程也只是一般的实例, 而且是个辅修的课程。这种“英语+商务”的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 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 造成文化意识缺乏, 不少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在踏入工作时都深感交流的困难, 而究其原因, 语言能力的因素很少, 主要是文化能力欠缺。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 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 交际习惯, 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 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 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 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

培训学校教育

第二类属于近年兴起的培训类学校。此类教育过度市场化, 忽视文化意识的培养, 过度强调机械训练, 忽视人文性和创造性, 导致学员在企业上岗后处在文化的缺失点, 最终导致对外交流的失败。培训学校过度以商业化为目的, 以通过什么考试 (托福, GRE, 雅思等等) 把英语的学习过程“高效化”, 压缩学习过程, 号称在短时间内掌握美式英语。不可否认培训类学校丰富了我们学习外语的市场, 带来一定的刺激竞争作用, 但是培训学校的公司化管理和教学造成培训的功利化, 短视化, 过度市场化。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外语学院英语系主任, 英语教育专家邱耀德谈道:“现在有很多辅导班强调几天之内就能够让你的英语水平提高多少多少, 我认为这是不太现实的, 在英语学习上我们应该更重视基本功, 这是一个长期的努力。现在社会上很多著名的英语专家都开始说什么几天时间就能说出多纯正的英语, 其实是有些夸大其词的。这种短期培训形式的出现恰恰反映了现在学生和家长的一种浮躁心态, 希望学英语也能速成, 这是不正确的。”而培训学校正是抓住了这个浮躁的心态, 开拓了巨大的市场。在速成的模式下, 要说到文化培养, 那就更是遥远了。

何谓文化培养

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 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自20世纪初以来, 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 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 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文化是共有的, 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社会, 它有特殊的行为准则, 外国有外国的文化, 有外国的行为准则, 在商务交流中更能够体现不同文化行为对商务交往的影响。比如在美国, 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平等, 因此面对明显的地位歧视, 美国人会觉得不舒服, 除非个人非常有成就。在美国人轻松的非正式礼仪中相对缺少地位歧视, 他们希望很快就直呼其名, 甚至是刚刚认识的人, 非正式礼仪显示友好和热情, 来自更正式文化的商务访问者应该知道轻松的交流并不是对你的不尊重。

企业员工的文化培养模式

要培养企业员工的文化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一般文化:

一般文化指的是要了解外国的一般行为准则, 交流方式, 文化习俗等等, 和中国文化习俗可以比较对照起来研究学习。比如语言交流, 用餐, 会议, 旅游, 接触, 礼品, 谈判, 销售等等。比如中国人谈业务总喜欢喝酒抽烟, 在饭桌上进行, 但是对于美国人, 他们则不会喜欢这样的劝酒行为 (除非他喜欢喝酒) , 若是中方坚持, 会让对方反感。再比如送礼, 美国的商界没有馈赠礼品的文化。如果呈送一件贵重礼品, 美国的谈判者会觉得不习惯或者有受贿嫌疑。

(2) 商业文化:

按照原商业部长胡平同志的话, 商业文化是经济和文化结合的产物, 大致分为几个内容:一是商品文化, 商品作为文化载体。二是商品营销文化, 研究顾客和企业之间需求的关系以及商业手段。三是商业环境文化, 外部环境对商业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四是伦理文化, 诚信道德, 优质服务。五是新商人文化。实际上就是培育遵纪守法的有文化、有道德、懂行的商人, 包括商业企业家和从商人员;六是商业精神。商业精神是商业的灵魂, 是企业的价值观念。商业精神把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全体员工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成为员工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和共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3)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之一, 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最重要、最广泛的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所拥有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品牌与信誉、客户、营销网络等核心资源和资本及风险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人员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构成, 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培养须是结合个体企业、地区及国家的文化、产品、管理等等各方面综合形成的。在对外交流发生时, 推崇本企业文化必须以尊重对方文化为前提。

文化意识对企业的推销作用

形象在对外贸易中的好坏决定贸易的成败。当然这个形象的好坏, 是以对方的行为准则为标准的, 所以了解对方文化风俗、培养对方文化意识显得至关重要。与此同时, 把自己的文化向外推广, 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和修养亦可极大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文化意识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起到对企业的推销作用。一是个人形象。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紧密相连。企业员工的文化水平、个人素质、业务水平、沟通能力、行为准则、服务意识、职业道德甚至仪表等等都是企业信息最具体、最有效的传播媒介。二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商业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是内在素质, 第二是外延表象。内在素质主要是指企业精神、营梢策略、经营战略、企业价值观念等等, 外延表象主要指购物环境、商品形象、营销手段、管理水平等等。三是产品形象。良好的国际产品形象应该是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全方位的整体形象。树立国际产品整体形象观念, 塑造国际产品良好的整体形象, 是企业开展国际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最后是国家形象。名牌企业与国家形象是相互影响的。好的企业形象可以促进国家形象的建设, 可以促进国家文化的传播。同时, 国家形象也会影响企业形象。政府形象以及民族文化都会对企业的形象起到一定的制约或者促进作用。

高中英语课堂学生文化意识培养 第9篇

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教学一味强调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把语言与文化载体截然分开。在语言文化教学中,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切入点,若是教师不重视文化差异,学生就很难感受到英语国家之于母语文化的差异,更不要提能够树立文化意识。学生生活在中文的母语文化环境中,不通过对比很难实现文化差异的自我察觉。很多教师缺乏文化意识,不注重文化差异,只进行修辞、语法、生词的讲解,常出现课堂之中从来不进行英语文化知识讲解的现象,又或者存在英语文化讲解中并不把英语国家文化与母语文化之间进行对比讲解的现象,因此学生难以产生英语文化意识。

1.正确对待文化教学

第一,众所周知,英语文化教学是一个非常艰巨而长远的过程,这也决定了它是很难出成果的。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全能手,不仅要对英语文化内容与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能够灵活、通俗而贴切地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基础,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文化教学融入每天的英语基础教学过程中去。这对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现实中多数教师的自身素质难以达到这些标准,因而造成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不足的现状。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主动有意识地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我们要改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不足的现状,首先就需要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对待英语文化教学的态度。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在提升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方面,文化教学并不是多此一举的,相反它是达到目标的必要途径。有了这种对文化教学的正确认知态度之后,就需要教师在英语课堂之中主动添加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根据课本与考纲的安排,有意识多方面搜集课文载体背后的文化知识,灵活且通俗易懂地融入与学生的英语教学互动之中。

2.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

想要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并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首先就要求教师有这方面的实力与能力。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深刻了解汉语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储备,是否具备深刻了解跨文化交际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储备,这一点至关重要,即所谓的“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相比较之下,文化素养较高的教师具备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技能及艺术,遇到语言问题时能正确分析其文化语境,更加能够匹配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灵活地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以吸收新的文化知识,逐渐形成完善的文化认知模式。但是文化素养较低的教师由于其个人的文化储备非常有限,即便是有意识地想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会无意地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意识地主动提高文化素养并且把它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

二、将文化意识培养融入日常课堂教学

中学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和多种途径与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教学渗透于日常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唯有如此,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避免学生犯一些常见的语用错误,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热爱这门语言。

1.充分利用教材,将文化培养渗透于课堂之中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如北师大版分为八个模块二十四个单元,每单元一个话题,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真实丰富的语言素材,涉及的话题广泛而全面。例如中西方节日及历史;生活方式;情感表达方式;餐桌礼仪;金钱观、价值观;国家发展历史与社会进程;汽车文化;科幻小说电影;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西方电影、导演及演员;体育运动与明星;音乐、艺术与文学;社会和政治等等。教师可以这些文化素材为载体,充分利用和发掘、营造文化差异的对比氛围,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培养文化意识,生动且有趣。

(1)收集每个单元话题的相关文字、图片或者影音资料,为学生有甄别地展现英语国家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以Module 4Unit 12Culture Shock为例,在课前我上网查阅了许多关于中西方餐桌礼仪、交际礼仪以及生活方式思维差异的资料,比如餐具的使用、小费制度、表达感谢与歉意的方式、公众场合的礼貌以及与中国人礼仪方式的相关对比等。将一些事例以图片或者视频呈现给学生,既生动又有趣,使其在了解和感受英语国家文化不同的同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利用词汇进行渗透。经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也最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中西方历史社会文化的差异造成英语中有些词汇不能与汉语词汇准确地一一对应。恰当地理解其代表的文化意义是准确运用这些词汇的首要前提。例如,dragon(龙)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被用作民族图腾来使用,并且绣在衣袍上象征封建时代的帝王,具有祥瑞、繁荣、权利和长寿之意。但是英语文化中dragon是邪恶、罪恶的代名词,因为西方文化中魔鬼撒旦就被称作dragon,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把龙看作是恶势力。所以我们要区分中国的“龙”与英语文化的dragon,在学习时切不可望词生义,引起交际误会。要想切实把握这些差异和难点,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词义差别存在的根源,注重两种文化对比,从而逐渐使学生自觉树立英语文化意识,提高自身英语文化素质。

2.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情景交际,将口语文化渗透其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通过交际对话、英语角、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有意识地将文化渗透于英语学习过程中。中西方在称呼、问候和告别、礼貌及禁忌、感谢与答谢、赞美等方面的表达都有所不同。例如中国人在遇到他人赞美时常常要谦虚推辞一番或者不好意思,而英语国家的人会欣然接受并道谢。教师应当常常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对话交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口语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2)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给学生布置研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新课标倡导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实践探究性任务,选定一个话题方向,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确定具体的课题,制订小组计划和探究进程,以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教师起指导帮助作用,最终得到结论与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要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能力,只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还远远不够,需要教师、家长、学校甚至是社会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英语文化的氛围。例如通过让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话剧表演、原声电影配音比赛、演讲比赛以及情景模拟;通过观看英语原声影片、原声纪录片、原声文化历史片以及阅读英语文学书籍、英语报纸杂志的途径等,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与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白石.对高中英语教学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研究与反思[J].中国知网,2006(5).

[2]李峰.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知识教学[J].中国知网,2008(6).

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探讨 第10篇

大学英语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在于, 令学生掌握综合的英语语言运用与交际能力。伴随市场发展的国际化, 大学英语教学也应优化更新教育策略, 摒弃应试教育、灌输教育弊端, 拓宽培养教育范畴, 与国际领域全面接轨, 进而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的英语行业人才。当前大学英语学习的核心在于了解语言文化, 这是由于只有明晰一门语言的内在文化, 方能深化对英语学科知识的综合理解, 进而明确学习目标。大学英语语言学习中, 不仅应培养学生掌握语言运用能力, 同时还应拓宽其视野, 令学生知识面有效增长, 深化文化内涵, 了解有别于自身国家的文化特征。大学英语并非单纯的语言课程, 更是彰显素质教育的实践阶段, 只有学生掌握了英语技能, 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契合经济全球化浪潮, 向着国际化发展。因此, 大学英语教学应在培养学生掌握基础语法、语用、词汇知识的同时, 令其深刻了解英语文化,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意识, 令其真正明确英语地域国家的文化内涵、人文背景, 进而形成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广泛兴趣, 在差异的中西文化碰撞中, 明晰其中包含的差异性, 并形成学习动力。大学英语学习阶段中, 学生不断探究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便可形成主观能动性, 令自身文化内涵潜移默化的丰富, 令国际视野继续拓宽。在学习阶段中, 学生应充分明晰语言文化的内涵背景, 体现语言学习的科学必要性。同理, 教师在教学阶段中也应注重文化内涵渗透、意识培养, 丰富自身文化知识, 充分了解英语国家背景文化、民俗民风、习惯用语, 进而有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渗透。

2、大学英语教学中科学培养学生形成综合文化意识

2、1 引导学生充分明确文化意识形成科学重要性

大学英语实践教学阶段中, 为优化教学效果, 应科学将基础英语语言知识中合理渗透英语文化, 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英语知识、理解语言内涵, 巩固英语技能。英语学习目标在于自如的实践应用, 而其具体形式则是基于英语的自如交流。因此实践教学中, 教师只有令学生充分明确英语文化内涵后, 才能令其在实践应用阶段中自如驾驭, 明确目标, 理解文化意识重要性, 进而掌握语言技法精髓。例如, 在讲授基础英语语言知识阶段中, 教师可适时引入英语国家礼仪特征, 令学生对不同语言文化间为何存在差异的疑问得到有效解答。学生在明确了英语文化、摆脱了困惑后, 便可令自身文化整体素养全面强化, 丰富文化底蕴, 进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营造英语教学良好氛围

大学学习生活相对宽松自由, 较多学生在摆脱了高中高压的学习模式后, 全身心的放松下来, 因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尤为重要。英语语言的学习更是离不开良好环境的塑造, 只有置身于英语语境之中, 学生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文化素养的实践教学中, 应科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教学环境。例如, 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紧课前时间, 进行专题演讲, 丰富第二课堂组织口语比赛、借助校园广播、播放英文歌曲、诗歌、散文等。在这样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便会积极主动的应用英语展开交流, 耳濡目染的掌握学习技巧, 并体味自主学习的快乐, 获取成就感与满足感, 进而在积极学习中稳步提升、良性循环, 创建自由、自主、自强、自信的良好学习氛围。

2、3 科学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深学生对文化知识背景的深刻理解

信息时代, 大学英语教学良好实现了多媒体电教化模式, 因此实践教学中应科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电子设备, 提升教学效率, 令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为令学生深入掌握英语语言文化, 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手段, 采用计算机教学辅助模式, 令英语知识更加实际具体, 贴近生活创设多彩教学情境, 降低学生心理负担, 简化知识难点, 强化记忆。例如,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技术为学生呈现英语国家风情、民俗, 节日活动、重大历史事件视频,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注重对学生交互能力的全面培养。可基于网络丰富信息资源为学生创设交流、锻炼英语的良好机遇, 令其形成良好的文化主观意识。另外, 教师可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平台进行对学生多元化的感官刺激, 采用图文并茂、实时互动的交互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资讯, 提升文化知识比重, 令学生集中精神, 优化学习效果。

3、结语

总之, 基于文化意识塑造培养的科学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只有令学生充分明晰文化意识内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科学应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手段, 才能真正优化教学效果, 令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素养, 并提升综合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海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 2009 (3) .

浅析文化意识植入英语教学实践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重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93-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因此,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英语课程而言,既能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利于拓展视野,开发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因此,文化意识植入英语教学实践势在必行。

一、文化意识培养在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陈琳、王蔷和程晓堂(2004;45)认为,文化意识(culture awareness)在广义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其中,跨文化交际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指对外国文化的敏感度以及使用外语时根据该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产出的自觉性。因此,文化教学应该被融于语言教学之中。

然而,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在教学中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过分注重语言表达形式,忽视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以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渗透,偶尔涉及文化教学内容时,也缺少系统性,只是对英语文化进行零散的、肤浅的介绍,因而很难是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采取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词汇中的成语,典故,谚语等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英汉一词汇在概念意义上常具有不同的内涵,其联想意义也有很大差异。如能在教学中应通过讲解、归纳、对比等方式适当地介绍相关的文化知识,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使其在欣赏文化的同时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词汇学习效果。

2、拓展课外阅读,加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阅读既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和手段,也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时文选读,了解西方国家新的价值观并可学到最新的俚语。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文章,通过名著欣赏,诵读英语优美句子,提高文化鉴赏能力,熟识文化历史背景及其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消除阅读中的文化障碍。西方的故事选取不同于东方,就在于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一个哲理性故事中,一位教授在广口瓶里依次放入高尔夫球,鹅卵石,沙子,咖啡豆,为了说明知识需要不断吸收和填充。初读者不知为何,其原因在于西方的文化,高尔夫是他们常常进行的一种普遍的全民性体育运动,在我国,有少数人从事,因此被视为贵族的运动方式;鹅卵石往往被比喻为时间;沙粒是西方人爱的东西,因为他们大多国家临海,在他们的意识中就会存在比较普遍;另外,关于咖啡豆,咖啡是西方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饮品,而在我国则以茶叶代替。阅读中,教师要挖掘阅读材料的文化内容,讲解其文化内涵,解释因文化差异产生理解困难的句子。当学生里了解了这些后, 将会很容易的悟出文章中所要传达的哲理和领会其根本意图。

3、充分利用媒体,更直观的营造文化培养氛围

利用网络让学生搜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及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在教学楼、实验楼、课室、走廊等地方贴上英语指示牌,英语格言、谚语; 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讲座,介绍英美文化,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提供场所,开设模拟场景,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用英语进行交际; 结合英美国家的一些重大节日,举办英语晚会。

三、实践中的思考

在基础教育阶段,文化意识培养还是个新课题,实施英语文化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多方思考、实践,以提高跨文化教学的实效性。在其实践中,深刻意识到首先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目前,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英语教材,依靠教师的传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英语文化修养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不仅是学生英语语言输人的主导者、输人质量的控制者,更是学生课堂文化语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的“制造”者。其次是要提高文化教学的实效性。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围绕技能、知识、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来制订某一课时具体、明确、适切的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显性或隐性渗透的方式,把文化教学融人到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促使文化教学的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的教学,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事半功倍,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应提倡交际教学法与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并用,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1989.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英语教学应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策略

21世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其他国家的对外交往也与日俱增,培养大批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要破解这个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1]

一、培养英语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的传统和信念。”[2]

的文化背景知识会造成阅读时往往无法衔接上下文的关系,从而无法对语言作出正确的预测、推断和判断。因此,在阅读时有必要通过文化来理解语言。阅读理解时,如果了解了英语国家一些特有的习语、典故或惯用法的文化背景,就能很好地了解原文的意思和意义而不会望文生义,或产生歧义,造成阅读障碍。

3. 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由于中西方不同民族的不同发展经历在其自然环境、思维方式、宗教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所以在文化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的正确运用,更要涉及其不同的文化因素。

4. 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将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为一体,从根基上向学生传输文化素养,使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为日后自如、流畅、恰当地运用词汇表达思想、获取有效信息打下坚实基础。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带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引起人们不同的联想。教师在讲解词汇时可以将同一词汇所传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进行对比,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改变英语评价内容

无论是测试性评价还是非测试性评价都是考核英语文化的载体,但是如今对英语学科的评价主要是纸笔测试的试卷,只测试读的能力,少测试写的能力,不检测听的能力,更不检测说的能力,因此,为应考,教师几乎放弃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文化能力了。如果对英语文化的测试渗透在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人类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3]语言符号记载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文化通过语言得以保存、继承和传递,同时,又对语言结构、语言交际形式、篇章修辞原则等在很大程度上产生深刻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正确使用。因此,通过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强化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理解英语所蕴藏、承载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深入理解和准确运用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2.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开发性世界观的形成填筑基石。

语言是社会人形成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语言对社会进行类型化,并认识世界。[4]在与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时,人们常常不自觉地使用本族语或本群体的社会语言规则解释和评价别人的交际行为,这种语用迁移的无意识性使人们在跨文化交往时很容易产生交际失误,而民族中心主义思想的存在又常导致不同文化人们的交际距离拉远。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推动学生将母语文化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深度认知母语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比较,让学生尊重和吸纳英语文化,使两种不同的文化更好地沟通融英语试卷里,经过日积月累的沉淀,学生的英语文化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非测试性评价对学生英语文化进行测评,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英语文化,以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丁钢.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8.3.

[4]傅敏,田慧生.教育叙事研究:本质、特征与方法[J].教育研究,2008.5.

[5]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4.

[6]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间题[J].外语界,1996.1.

[8]杨明全.教育叙事研究:故事中的生活体验与意义探寻[J].全球教育展望,2007.3.

[9]张希希.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J].教育研究,2006.2.

[10]赵霞.谈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德州学院学报,2001,VOL17,(1).

[11]周勇.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追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访谈[J].教育发展研究,2004.9.

合,促进学生开放性世界观的形成,使学生拥有博纳四海文化的广阔胸襟。[5]

3.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指路引航。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的概念,它涵盖了知识向度、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著名的交际学者Gudykunst指出,有效的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 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 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 component),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6]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助于师生跳出英语学习只注重词形变化、遣词造句、语法结构等纯语言知识的局限,推动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同步进行,使学习内容和形式由原来的枯燥、单调转向生动、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又会促进学生自觉地、有目的地去探索,加深学生对原文化和目标文化之间关系的认知、意识与理解。拥有这种意识能力,学生就更容易形成自主学习策略,在语境中发展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灵活性和批判态度,最终形成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培养英语文化意识的策略

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认真学习和吸取现代科学教育理论,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1. 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只有教师拥有更高层次的文化素养,才有可能引领和帮助学生向更高的文化高峰攀登。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跨文化教学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各类英语文学作品、观赏外国影视佳作、利用网资源等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并有意识地参加与跨文化教学相关的教科研活动,主动接受英语文化的熏陶,拓宽文化视角,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修养。

2. 转变教学思路,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出:“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不能只学或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了解和教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努力克服母语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教师应坚持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并重的原则,将知识讲练和文化交际有机结合,并尽可能将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1)创设日常英语文化环境。在班级张贴介绍英美文化的图片、办英语板报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环境中积累和巩固英语国家有关历史地理、名人名言等方面的知识。

(2)积极拓宽英语文化学习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观看、收听英语影音节目,阅读英语报刊杂志、小说等作品,从多感官增加学生的信息摄入量,使学生耳濡目染异域文化,增强文化意识。

(3)广泛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演讲或报告、英语角等活动,使学生在互动活动中切身感受英语文化气息,提高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参与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3. 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文化渗透空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从教材中获取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多渠道、多层面地文化渗透,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1)词汇教学。教师可通过设计英语板报、广告,制作英语标志牌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词汇应用的文化情境。同时,有意识地补充与时事、社会生活、现代科技等密切相关的鲜活的词汇,培养学生捕捉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2)语法教学。教师绝不应只局限在语法自身的范畴内,要将逻辑思维、篇章语境、文化内涵联系起来,并借助真实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语境中感悟语言功能,体验语言内涵。

(3)语篇教学。教师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相结合,补充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内容丰富的英语读物,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进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4. 培养交际策略,注重交际能力养成。

交际策略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交际策略能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可联系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联系名人刻苦自学外语成才的典型事例进行学习态度教育;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学习语言中感受英语的有趣、有意和有用。

(2)鼓励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多让学生做pair work或group work,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就不要插手。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又能扩大课堂单位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3)分层次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独自计划、实施和完成,如:收集名人名言、学唱英文歌曲、收看英文影视剧、编排课本剧等。通过多层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学会学习。

三、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渗透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7]推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大幅度地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实现大面积地、全面地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最终完成时代赋予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培养更多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何衡衡.论文化导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J].考试周刊,2009,(34):97.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12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92.

[5]万祥麒.论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J].教学艺术,2007,(12):75.

[6]Gudykunst.Communicating with Strangers[M].1984:181-183.

上一篇:文化与语言教学下一篇:施工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