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保范文

2024-08-07

新农保范文(精选12篇)

新农保 第1篇

前不久, 媒体曝出这样一则讯息: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村民余亚英每个月只领取3元钱的养老金。

每个月3元的养老金,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或许你无法想象。所以此消息一出, 立即在社会上掀起讨论热潮, 不少网友甚至将之称为史上“最牛养老金”。但是, 东阁镇的工作人员却介绍道, “养老保险金是根据投保的金额和年限结算的, 余亚英在1998年一次性缴了200元参保金。由于其参保金较少, 所以领到的养老金自然不会太多。”

一个月只有3元的养老金, 初听起来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 但是这种现象却在我国很多地方真实存在着。

通过这则讯息我们可以看出, “这养老金就是一个空壳, 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 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就是形同虚设。

但是通过仔细分析对比, 这每月3元的养老金其实一点也不“牛”。据一些县里面负责农村养老的人员介绍, “老的养老保险里边也有领的多的, 最多的有二三十块钱, 最少的只有几毛钱。”和3元比起来, 几毛钱真可谓“牛到家了”!

一些专家给我们算了这笔账:“因为那时候参保, 本身的基数低, 一个月最少只需要交两块钱。再加上交钱的时候, 很多地方才刚刚开始推广, 但是到1999年就被全国叫停了。就这么几年的时间, 总共才交那么一点点总额, 拿到60岁以后来分的话, 再摊到一个月里边, 可能就只有几毛钱。”这就好比“一个农民在年轻的时候把自己袋子里的一些米拿出来交到这个养老基金里面, 只是到了60岁的时候, 再把米拿过来自己吃”。虽然当时是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 但是集体这部分基本上“见不着影”, 所以纯粹就是一种为了未来的个人储蓄行为。

不得不重提的老农保

看过了“最牛养老金”, 再看看如今农村的现实状况。

在新农保试点之前, 我国一些地方也进行了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 这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老农保。

其实, 早在1991年, 国家民政部就出台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规定在农村开展养老保险工作, 制度模式是农民个人缴纳养老费和集体补助相结合, 资金全部记入个人账户, 实行完全式个人账户积累。“每人每月按照2元到200元的10个等级中选择一个缴费档次, 缴纳15年。”

事实上, 1992年开始在全国推行的老农保, 高峰时全国大约有8000万农民入保。但是, 由于老农保水平偏低, 再加上一旦确定了标准又没办法将之提高, 老农保的弊端开始显现。虽然有数据统计显示, 截止到1998年底, 全国有2123个县、65%的乡镇开展了这项工作, 参加人数达到8025万人。但是, 没过多久, 尤其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银行的利率大大降低, 农村社会保险基金的收益率也随之下跌。由于少了“利益”这块磁铁的引力, 老农保的参保数便开始下滑, 目前只有5000多万人, 而这项制度便从徘徊阶段到停滞不前再到有所萎缩, 制度前景堪忧。

而老农保之所以受人诟病, 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其养老金的筹集、运营及发放过程中, 缺乏相对规范的管理和监督系统, 基金保值增值难, 增值渠道单一, 也没有财政投入, 最终演变为农民自我的储蓄积累。

新农保:击中老农保的痛处

如何令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现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 成为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农村贫困等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对于新农保, 不管是传媒还是广大的农民都给予了充分的褒奖。“坊间”甚至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加入新农保一直笑到老, 新农保就是农民的贴身小棉袄。”

新农保之所以“新”, 最关键的还是在筹资模式上, 即由过去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的二元结构变成目前的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元结构, 而其中又以政府补贴为主。“国家这次是拿出了真金白银对农民养老保险进行补贴。”这也是新农保有别于老农保的本质性区别, 更是新农保的最大亮点。正是这一点, 击中了老农保的痛处。

我们知道, 由于城市巨大的吸引力, 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开始外出, 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也日益受到削弱。而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家庭承包土地数量的普遍减少, 以及土地被征用与开发的增多, 土地对于农村老年人的保障功能也不断削弱, 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难再倚靠土地养老。在这种情形下, 新农保制度无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村养老靠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的不足, 这可谓是帮到了农民的心坎上。

如今, 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正式启动, 农民们会不会再次面临“养老犯愁”的头疼症状?虽然新农保的出台让答案变成否定, 但是依然有很多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做衣服容易, 改衣服难”

据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义介绍, 到2008年底, 全国已有25个省市、464个市县开展了新农保的试点。在各地试点的基础上,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 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市、区) , 以后逐步扩大试点, 在全国普遍实施, 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此意见更加明确了中央政府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责任。

同样的, 我们也可以从《指导意见》中看出, 地方政府的责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轻的。但是, 即便如此,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依然有很多年龄段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没有保障待遇。

相关专家指出:“农村有很多自然死亡人员, 扣除掉这些, 还有一些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 确实无钱缴纳养老金。还有很多农民依然受老农保的影响, 对政策不相信, 在等待和观望。”

另一个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那些参加老农保的人的处理方式。据相关资料统计, 在领取养老金的人数要远比参加老农保的人数少得多得多。针对这种状况, 一些农保公司的人员解释道:“这些老农保的存在确实令人头疼, 随着新农保试点的推行, 老农保这块的必须要消化掉, 否则会构成巨大的隐患。当务之急就是积极引导他们参加新农保, 其余额也可抵缴新农保中的个人缴费。其他的, 各地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以处理。毕竟, 做衣服容易, 改衣服难。”

谈到新老农保如何对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9月15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介绍, 现在老农保业务已基本停止, 凡是搞了新农保的地区, 直接把老农保转化到新农保中。他举例说, 一位参加过老农保的农民, 如果现已超过60岁, 按照新农保的政策, 只要他所在地区开始试点, 那么他就可直接享受政府发的每月55元钱的基础养老金;同时, 他过去领的老农保养老金会继续发, 不会冲销, 而且领取是终生的。即使将来55元钱又提高了, 老农保的那部分钱仍然会加上去。如果该农民还没到60岁, 按照自愿原则, 可以继续参加新农保。老农保有个人账户的, 就把老农保的个人账户和新农保的个人账户合并, 加在一起, 最后到他60岁领取年龄后再统一计算。“总的原则就是参加了老农保的权益全都承认, 全都在新农保上进行合并计算、叠加计算。”

华伦辉摄

新农保的“质变”

从《指导意见》来看, 由于有中央财政的补贴, 中国1.06亿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都将有机会每月领取至少55元的养老金, 从而与老农保形成质的区别。

在一些已经开展新农保试点的农村, 很多老年人大都因此得益。不久前, CBN记者在浙江省余姚市金冠村采访。其中有这样的报道:“2007年11月, 金冠村村民金开勋的儿子拿出1万元, 帮他参加宁波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即新农保) 。因为已符合60周岁的规定, 从缴费的下个月起, 金开勋的银行卡每月能领到210元养老金, 最近又调整到230元。”金冠村村支书朱大泉也说道, “比起完全依靠儿女赡养, 有养老金就更加稳当, 老人的晚年生活会更加幸福。”

新农保考核办法 第2篇

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关注民生、解决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重大举措。新农保工作开展一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目前参保率低下,各乡镇工作积极性不高。为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推进我县新农保工作,建议县委县政府实行年终考核奖惩机制。

一、考核内容

(一)组织参保。乡镇应做好新农保的宣传工作,组织农民积极参保,年底前各乡镇参保率应达90%。

(二)参保人员档案齐全,保费及时到位。

(三)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发放率应达100%。

(四)死亡核查上报。乡镇应及时核查上报待遇享受人员的生存状况。

二、考核方法

(一)采取听取乡镇汇报包括工作成效、制度总体评价、社会效果、存在问题以及进一步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

(二)根据考核内容查验相关纸质材料。

(三)重点现场了解乡镇经办机构工作进程,并入户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养老金发放情况。

(四)乡镇日常工作质量和材料报表报送情况。

(五)群众上访及处理情况。

三、奖惩办法

根据各乡镇参保情况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工作经费。

(一)参保率达到80%至85%的给予5万元的奖励;参保率达到85%至90%的给予7万元的奖励;参保率达到90%以上的给予9万元的奖励。

宝鸡“新农保”纪事 第3篇

距离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好两个月,陕西省宝鸡市官员的欣喜已经明显减弱。他们如今的想法是,如何在进行3年试点后,从国家的大试点计划里得到更充分的支持。

根据9月4日公布的这份指导意见,“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财政补贴三种相结合的筹资渠道。而政府补贴既补贴农民缴费,又补贴农民的养老金。农民60岁后可月领基础养老金55元。

全国试点的这个“新农保”模式,正是来自宝鸡。从2007年开始,宝鸡有216个村的老人已经可以“凭证领钱”。到2009年,则在宝鸡市境内推行了“全覆盖”。参保农民已达116万人。

国家人保部部长尹蔚民2008年在宝鸡考察时说,宝鸡“新农保”试点具有推广价值,“可以说是财政出小钱,为农村办一件大实事。”

事实上,在决定全面启动“新农保”之后,如何用“小钱”办“大事”已不只是宝鸡官员考虑的事情。宝鸡的“新农保”故事,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会在全国各地上演。

独创“两头补”模式

2006年初,刚调入宝鸡市劳动保障局的赵文贵,接手了一项特别任务一“研究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此时,宝鸡的“老农保”已整整停滞了八年。

1992年,宝鸡市随着民政部《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启动了“老农保”试点,尽管在全市12个县区大力推广,参保人员却只集中在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学校学生,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低。截至2006年,全市累计参保人数只有12.6万人。

经历半年的研究,赵文贵和同事们认为,“老农保”最大的问题是财政补贴没跟上。这一结论经过上级领导认可,反映在当年11月出台的《宝鸡市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办法》:对所有交纳养老保险费的农民,缴费部分由财政补贴40%或45%。

继而,已担任农保处处长的赵文贵就接到一项新任务:“争取年底前拿出办法,解决宝鸡其他农民的养老问题,目标是全覆盖。”

宝鸡市市长戴征社向本刊记者回忆说,农村养老一直是让市里头疼的问题,“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开始后,他感觉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必须有“政府参与”。

但是,对于由政府发放补贴来实现“新农保”,宝鸡市的领导层有着不同的看法。

有人提出,在全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较慢的情况下,宝鸡作为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西部城市,大范围搞财政补贴,太过超前。

也有人认为,“新农保”有很大风险:“老农保”更像一种商业行为,“新农保”却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刚性的,一旦做了就退不回来。”

为了统一意见,“新农保”被上升到“认识层面的问题”。戴征社说,经过几番激烈辩论,领导层最终达成共识,“像我们这么大一个市,一年搞建设几十个亿,也不是花不起钱。核心就是领导层对新农保要不要做,要不要下决心的问题。”

在2007年3月出炉的第一份“新农保”意见稿中,政府不仅要在“进口”即农民参保缴费时,给予补贴,还要在“出口”即农民年满60岁、领取个人账户养老金时,再给予每人每月80元的补贴。

“之前各地要么只补进口,要么只补出口,这么补是第一例。”赵文贵说,这种模式很快受到国家人保部的关注。

后来,根据国家人保部农保司司长赵殿国的建议,基础养老金被调至60元。而在戴征社看来,这样的调整并非一蹴而就。因为整个政策设计过程中,始终潜伏着一种担忧:地方财政能否承受得起。

贫困县的争夺战

在宝鸡劳动保障局副局长杨天明的印象中,“新农保”确定后,外界确实有过不少质疑,“有些专家直接说,它只是看上去很美。”

根据宝鸡市劳动保障局联合财政部门的调研和预测,宝鸡市若在2012年实现新农保全面覆盖,财政预计每年提供缴费补贴3000万至5000万。每年需政府财政养老补贴1.8亿,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

“每年拿出两亿就可以解决农民养老问题,还是很值得。”杨天明说,有不同意见的市领导在看到这个结果后,态度有所转变。

不过为了稳妥,在2007年的第一次试点中,宝鸡决定先选择一个县进行整体试点。而且必须是贫困县,“最穷的地方能推得开,其他就好说了。”

当年6月,正当市里为“动员哪一个贫困县先开展‘新农保’试点”斟酌不下的时候,宝鸡两个贫困山区县太白、麟游的书记、县长连夜赶到了市里,同一天到劳动保障局和市长办公室“公关”。

当时市长刚刚吃完晚饭,正在打乒乓球。两县领导不好意思进去,一直在门外守着。市长打完球,刚进办公室,两县领导就抢着上前汇报,并且当场跟市长拍胸膛,一定把“新农保”做好。

以太白县为例,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一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520万。“因为定位为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县内基本没有工业和矿业。除了少量能源工业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加工企业外,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太白县农保中心主任张志维告诉本刊记者,每年国家向太白转移支付约2.19亿资金。

不过赵文贵说,“新农保”在制定过程中,向各县都征求过大量意见,所以各县领导对“新农保”情况已非常清楚。

县领导最关注的是,在“新农保”结构中,市里出“大头”。特别对贫困县,在基础养老金补贴这块,由市里拿45元,县上只拿15元。

两县领导的积极态度,让市里一时难以抉择。2007年7月1日,“新农保”试点在太白、麟游两县同时启动。

7月6日,太白县在最穷的焦家山村先行试点。不到十天,全村参保率达到87%,60岁以上的老人家庭全部参保。后来太白县的总体参保率不仅超出预期的80%,还提前一个月完成缴费。

“在太白全面推行后,县级财政一年投入大约100万,市级财政投入300万。这种负担还不是太重。”张志维很自信。

太白县的试点效应引起了上级的关注。2007年11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宝鸡市列为首家“全国新型农村和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城市”。

人口大县的呼声

鼓舞之下,宝鸡将经济情况稍好的凤县纳入试点,但在出口部分的财政补贴负担上,由市、县各负担一半。此后随着试点继续推广,以太白县为代表的“被照顾”模式、包括凤县在内多数县的“不照顾”模式并行。

“不照顾”的县区不久就发出了“减负”的要求。“2009年初,到各县一走访才了解到,原先按照对半分的模式,在小范围还行。随着试点大规模推开,县里压力太大。特别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大县,比如凤县、陈仓区。”杨天明说。

这种压力甚至让一些经济不错的人口大县也感到“承受不起”。岐山县农保中心办公室主任李志斌告诉本刊记者,岐

山县一年总的财政支出在4.5亿,单是发放党政机关工资,一年就要支出3亿左右。

该县如果实现全覆盖、100%综合参保率,就要投入1800多万,“已接近县地方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岐山县副县长武勇超表示,县里的财力还是相当紧张,自己分管的教育、农业、卫生各方面都需要县财政的支持。“继续按‘对半分’模式走,县里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于是,宝鸡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起全部调整为县级财政承担15元,其余由市级财政统筹解决。“要想全面推行,必须减轻县级财政压力。如果不调整政策硬性推,就脱离实际了。”赵文贵解释说。

如此,宝鸡市内所有县区,从2009年开始全部按照太白县的财政分担模式,享受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待遇”。这次调整,让岐山县等人口大县的领导,松了一口气。武勇超特地算了一笔账。“按照对半分的模式,一年下来光是出口补,县财政就要投入1440万。调整后,减少县级财政支出720多万。”

对于市级财政不断增加的压力,戴征社表示,这跟宝鸡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有关,“市上财政好一点,县上财政弱一点。”

“政策调整之前,去年财税收入77亿,地方财政收入为23.9亿。全市整体财政支出在75亿,其中劳动保障支出占6%到7%。在‘新农保’这块市财政共支出3700多万。”戴征社说,全面推开后,预测一年新农保支出在2亿左右,“这对市财政来说,不存在问题。”

超额参保之后

不过,就在市里以为负担了“大头”,可以继续顺利推进“新农保”的时候,扶风县的一些农民跑到市劳动保障局反映,在县里想参保,但参不进去。

杨天明说,市里因担心个别县压力较大,不能保证养老金发放,就要求各县明确一个缴费限定时间,超过时间的改为次年参保。这些人就是没有在第一次限定时间内缴费参保。

虽然扶风是按市里规定办理,但考虑到在新农保推广阶段,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很重要,宝鸡市决定,超过截止日仍可参加。而这人数不多的“额外纳入”,让扶风县压力倍增。因为,之前扶风参保已经超过市里计划的120%。“财政预算还是按原定任务走,县里就不得不把其他企业、厂矿的钱补充过来。”宝鸡市劳动保障局一位熟悉此事的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

扶风县领导专门把农保中心主任叫去谈话,要求严格按照任务指标参保。说到最后,领导几乎发了火。

杨天明告诉本刊记者,宝鸡市原来设想参保率达到50%,现在达到了88.6%。好在市里在财政预算上预留了空间,确保了全部9000万元的实际投入。

由此,县市两级的投入似乎都需要预留更大空间。“宝鸡市城镇职工保险做了十几年,现在是43万人。新农保试点才第三年,已是百万大军。”杨天明说。

事实上,每个乡镇农保中心的硬件包括电脑等办公用品,全部由市财政统一出钱。甚至一些县农保中心的购车费和油费,市里也支持了部分资金。

自2007年起的3年中,宝鸡的“新农保”几乎没有获得省里的财政补贴。直到今年9月初,随着国家级试点启动,省里答应负担进口补部分的一半。不过看起来出口补才是大头。

年初省里开会,曾提出要按每人20元补贴出口部分。但在正式文件上,还是删除了这一决定。

不过,省里也希望市里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在9月份的一份征求意见稿中,陕西省提出,“对符合基础养老金人员,70岁以上加发10元,80岁以上加发20元,加发资金由市县负担。”而宝鸡市则反馈,“条件还不成熟,必将进一步加大市县财政压力。”

赵文贵说,其实市里也在设想“加发资金”,只是国家对个人补贴的基础养老金没有到位。

“中央补贴”,似乎成了宝鸡市目前最大的期待。各个县“新农保”分管领导,在采访中都表达了这种期待。“中央的55元养老金一旦下发,不仅能减轻市、县两级财政负担,促进市、县完善这个制度的积极性,市、县还可以根据中央的制度,进一步做加法。中央给55元,市上给10元,县上给5元,养老金就有70元,标准自然提高了。”武勇超表示。

然而,这却并不能在短期内实现。按照国务院有关“新农保”试点的32号文件,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的县。

“这样宝鸡可能只有一个名额,能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杨天明说,中央的试点政策启动后,市里和省里就形成了统一意见,要在与中央相关部门的沟通中尽量把宝鸡全部12个县区,全部拉入国家级新农保试点县的范围。

新农保 第4篇

1 影响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因素调查分析

参保意愿是指农民关于参加新农保行为的态度看法以及意向性选择。不同因素可能会对参保意愿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向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某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 共发出15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135份, 有效率为90%。样本统计情况如下:

1.1 性别因素对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

调查样本的性别结构:男性有80人, 女性有55人, 比重分别为59.3%和40.7%。

由于性格的差异, 男性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 眼光相对长远, 对新农保的认知度相对较高, 而女性对家庭养老的依赖性较强。

1.2 年龄因素对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

调查样本的年龄状况:20~30岁有23人, 31~40岁45人, 41~50岁40人, 51~59岁有27人, 分别占样本17%, 33.3%, 29.6%, 20.1%。为了更清晰的反映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保意愿, 特用不同年龄结构的参保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进行统计, 结果如下:

可以看出, 参保意愿与年龄呈现出正向相关的态势。也就是说, 年龄越大, 养老风险意识越强, 参保意识越强烈。老年人口为确保年老后的生活, 减轻儿女负担, 更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而年轻人相对而言风险意识淡薄, 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并不强烈, 甚至有抵触情绪。

1.3 文化程度对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

调查样本的文化程度:文盲有14人, 小学有30人, 初中有42人, 高中或中专有37人, 大专及以上有12人, 分别占样本10.4%, 22.2%, 31.1%, 27.4%, 8.9%。

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文化水平高, 对于社会养老保险理解更为深刻, 能够突破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 接受新鲜事物, 参保意愿明显较高。

1.4 收入水平对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

调查样本的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有45人, 5000~10000元有60人, 10000元以上有30人, 分别占样本33.3%, 44.5%, 22.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是制约居民参保能力的根本因素, 同时也是影响参保意愿的重要指标。相对而言, 收入越高, 支付能力越强, 参保意愿就越强烈, 反之亦然。

1.5 家庭养老对新农保参保意愿的影响

儿子个数:无儿子40人, 占29.6%, 一个儿子68人, 占50.4%, 两个及以上有27人, 占20%。

受到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家庭养老在农村仍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家庭规模以及男孩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保的参保意愿, 可以看出, 在很大程度上, 社会养老保险是很多农村居民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2 影响农民参保意愿的原因分析

2.1 政府对新农保政策内容宣传缺乏

新农保是相对于老农保而提出的新概念, 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新探索。作为新兴事物, 政府虽然也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 但是宣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基层新农保协管员对该政策的内容、实施管理流程、缴费与待遇的相关性等问题缺乏真正掌握, 因此, 大多数农村对于新农保了解比较少, 出现了“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干部”现象。

2.2 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仍占据一定地位

在长期的农村养老社会化程度较弱和制度安排缺失的农业经济, 农村居民逐渐形成了“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的方式选择成为一种现实而理智的选择, 并且长期以来成为风险最小化的选择。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这种保障形式形成了巨大冲击, 但是作为传统的养老形式, 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根深蒂固的影响, 客观上导致新农保参保意识薄弱。

2.3 老农保的阴影依然存在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即老农保。这种以农民个人缴费为主体制度模式注定了其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相对比较低下, 同时由于政府政策的不稳定性, 到90年代老农保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少量实施中的老农保却因为保障水平过低使制度基本形同虚设, 无形中还加大了管理成本。老农保实施的教训加大了新农保推行的政策难度。对新政策的不熟悉、不信任降低了新农保的参保意愿。

2.4 新农保激励机制不足

2.4.1 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机制并未真正形成。

虽然新农保指导意见中, 确定了鼓励农民多缴费、长缴费的政策意向, 但是由于激励制度的财政责任在于地方政府, 各地政府受到财政能力的制约, 并未真正制定相关的细则, 或者即便有相关政策, 但是激励效应并不明显, 使得年轻居民不愿意加入制度体系, 更不愿意多缴纳。

2.4.2 个人账户的保值增值渠道并未真正建立。

目前新农保制度的采取了统账结合的模式, 其中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部门纳入个人账户, 实行基金积累。个人账户收益率按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 这个收益水平相对于物价上涨指数偏低, 也就意味着积累基金处于贬值状态, 客观上制约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3 提高农村居民参保意愿, 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对策

3.1 加大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主体, 只有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才能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 采取多渠道、灵活的宣传方式, 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使农民认识到新农保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惠民政策。同时, 加大宣传力度也是引导、促成农民从传统保障意识向现代保障意识转化, 接受新农保这项新事物的强有力手段。

3.2 强化新农保制度的激励机制

3.2.1 真正建立起缴费与待遇相关联的制度安排。

一方面, 伴随着制度辐射面不断扩大和保障力度不断增强, 适时将自愿参保改为强制参保, 以确保新农保基金运行的持续性;另一方面, 在保障基金收缴的同时, 要求各地制定实施细则, 切实地保障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 使得农村居民更加有积极性加入到制度体系中, 并且愿意通过多缴费和长期缴费为自己的养老建立更充足的保障。

3.2.2 探索新农保基金保值增值的渠道。

首先, 提高统筹层次。在新农保覆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 适时提高新农保基金的统筹层次, 进而提升基金的管理水平。其次, 探索“委托-代理”的方式, 可以将规模越来越大的新农保基金交由专业的基金运行公司或保险公司来运营, 提高基金运营的收益率。再次, 探索多元化的投资渠道。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的投资, 保障基金安全, 提高收益水平。

3.2.3 确保新农保制度的弹性调整。

目前新农保制度基础养老金为每个月55元, 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的需求。因此, 在新农保制度完善中, 应随着新农保基金规模的扩大, 逐步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 建立新农保与物价水平、人均纯收入增长服务相联接的弹性制度安排。

3.3 提升新农保制度的服务质量

在新农保制度推进过程中, 通过加强管理、“阳光操作”和信息化手段等途径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增强政府信任度。第一, 新农保管理机构基础设施和人员到位。设立新农保的办公室, 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咨询人员, 确保管理体制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 为农村居民了解新农保、加入新农保创造便利条件, 增强居民的信任度。第二, 实行“阳光操作”。新农保的收支情况、政府补贴数额、个人账户积累额、投资收益率等指标定期向农村居民公布, 确保制度的公开性。第三,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从降低管理成本和强化制度透明度的角度考虑, 加快计算机网络的推广力度, 加强对农村协管员的培训, 将新农保的管理全部纳入网络信息平台。

3.4 社会养老与传统养老相结合

依赖于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和农民缴费的新农保制度, 无论是保障能力还是保障水平上都难以在短时间内为农村居民养老提供完全可靠的保障。同时囿于地方财政紧张的压力, 很多地方的新农保制度作用发挥仍然比较有限。因此, 传统的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的作用仍然不容小觑, 社会养老和传统养老相结合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居民养老方式的现实选择。

3.5 逐步建立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机制

相对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新农保无论从统筹层次、管理机制还是待遇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从公平的理念出发, 实现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城乡统筹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 短期内, 首先, 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和参保意识逐步增强的前提下, 适时提高养老金个人缴费水平, 相应强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力度, 进而提升新农保制度的待遇水平;其次, 建立制度内自由转换和衔接机制。在城镇化进程中, 以农民工为代表的群体将可能在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间转换, 建立这部分人群的规范的制度转换和衔接机制将为城乡统筹打下基础。长期看, 将城市和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纳入统一的制度框架, 实现制度的真正公平。养老保险城乡统筹的前景将对农村居民参保意愿的提升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礼琼, 从老农保的制度缺陷看新农保实施的必要性[J].求实, 2011, (05) .

[2]林淑周, 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研究—基于福州市大洋镇的调查[J].东南学术, 2010, (04) .

[3]张朝华, 农户参加新农保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广东珠海斗门、茂名茂南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 2010, (06) .

[4]贺蕊玲, 浅析新农保与老农保的区别[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12) .

新农保宣传口号 第5篇

1、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多年农村人民心愿

2、有了基础养老金,我们农民安了心

3、参加新农保,生活更美好

4、新农村、新农保、新生活

5、落实十七大的精神,服务全体农村居民

6、免除了后顾之忧,幸福了农民朋友

7、政府补贴办农保,农民安心来养老

8、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

9、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解决农民养老后顾之忧

10、养老保险入农家,受益得惠你我他

11、参加农村社保,共享发展成果

12、建立农村社保体系,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13、以人为本政策好,农村养老靠农保

中国『新农保』的淄博现象 第6篇

2008年10月1日,淄博市正式启动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有4个整建制区县和其他区县部分乡镇开展试点,占全市乡镇(街道)总数的48.11%,参保农民达到52.5万人。淄博市“新农保”试点政策之完善、试点范围之广、参保速度之快,全省领先。与之前苦心推行16年的“老农保”形成强烈反差,“新农保”试点令广大农民获得了空前的实惠。

凭空多了个“亲儿子”

“钱都发到俺的存折上了,去年每月42元,今年涨到54元啦。”2009年3月5日,淄博市临淄区凤凰镇南坞东村村民田成銮拿着一个存折喜不自禁,“‘新农保’是件大好事,月月有钱,等于给俺送来个‘亲儿子’啊。”

像田成銮一样,淄博已有18.4万农村老人月月领取养老金。淄博市劳动保障局局长孙树仁介绍,“新农保”政策一出台就得到了农民的积极响应。2008年11月12日至13日,仅两天时间,临淄区齐陵街道高家孝陵村188名应参保村民全部主动缴费参保;38名不到45岁的村民也主动入了保。该区加入“新农保”的农民超过11万,适龄参保率达96%。

短短3个月,淄博首批46个纳入试点的乡镇就有49.1万人加入“新农保”。而今年7月底,这一人数上升到52.5万人,其中享受缴费补贴的45周岁至59周岁参保人员的参保率达到94.5%以上;另外试点乡镇的60岁以上农民,不用缴费,今年初开始直接领取数额不等的养老金。

老农保几成“鸡肋”

“新农保”出台的背景是原有“老农保”存在严重缺陷,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需要。

对于1942年出生的临淄区凤凰镇梁家村村民梁天福来说,“老农保”宛若鸡肋。他在1992年一次性缴纳了24元的养老保险,从2003年满60岁时开始领取养老保险,可每月仅有0.4元,还不够单程的公交车票钱。

今年开始,梁天福领取每月42元“新农保”养老金,这几乎相当于他加入“老农保”后个人应得的所有养老金。

“老农保”之所以饱受诟病,突出表现为覆盖面低和保障水平低。截至2008年底,淄博参加“老农保”的农民只有39.1万人,覆盖面约为23.2%;约3.8万农民领取养老金,月均57.71元,其中超过一半人的月度养老金低于当地农村的低保水平。

据介绍,当年在全国推行的“老农保”从制度上仅仅是农民个人的“储蓄积累”,实施起来一是缴费随意,没有底线没有年限,无法规范操作,多数参保农民限于经济实力或是缴费很少或是中断缴费,结果导致保障水平低;二是没有公共财政的支持,政策上无法给农民实惠,农民没有参保积极性。

农民争入“新农保”

针对“老农保”的弊端,淄博试点的“新农保”制度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一改过去单一依靠个人缴费的筹资模式,确定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机制。

这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政府补贴采取缴费补贴和领取补贴“两头补”的方式。以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基数,年满45周岁参保人员按基数的5%-10%缴费,政府按基数的2%进行补贴,从而鼓励了参保缴费;参保人满60岁领取养老金时,给予一定的领取补贴,从而提高了保障水平。

“新农保”政策还规定,对试点时已满60岁的,免缴费直接按年龄段给相应的养老补贴,农村独女家庭和符合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农村复退军人还享受特殊的政策倾斜。“新农保”开始实施就给庞大的老年群体和特殊群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使得“新农保”在农村大受欢迎。

其实,农民青睐“新农保”,最简单的动力是从经济收入上来讲,参保比不参保更合算。临淄区今年全年个人预计缴保费436元,政府补贴145元。南坞东村村民边树文说:“入了‘新农保’,就能享受到政府的补贴,不入就没有,会算账的就会入!”该区测算数字更令人怦然心动:45岁入保,预计60岁以后每月能领近400元;18岁入保,到时每年能领7000多元!

淄博高新区在公共财政投入上力度更大,农民以农民收入为基数缴费,政府按城市居民收入为基数补贴,双方缴费数额近乎相等,这大大激发了该区农民参保积极性,17835名适龄参保农民有17478人参保,参保率高达98%;此外还有1638名45岁以下农民主动参保。

2008年,淄博市三级财政用于新型农保的投入达4800多万元,带动农村居民缴费1.13亿元。而淄博将在全市全部推行“新农保”时,每年财政补贴将拿出1.8亿元。

稳步走好试点路

为扎实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淄博市成立了分管市长任组长的新型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发改委、劳动保障、财政、人事、民政、计划生育等9个部门和9个区县分管负责人参加。同时,市里组成2个督导组,分别深入区县、街道(乡镇)开展调研和督导,指导推动各区县、街道(乡镇)工作开展。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为提高“新农保”政策的知晓度,淄博市精心设计了宣传提纲,印发简洁明了的宣传资料50余万份。在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进行深入宣传的基础上,组织了集中上街宣传活动,对特殊人群登门入户讲解政策,利用赶大集、村村悬挂标语,定时循环广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为顺利开展试点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为提高区县试点的积极性,淄博市还制定了激励政策,试点区县每新增参保缴费1万人,机构编制允许增加1人;试点区县每新增参保缴费1人,市财政给予1.5元的奖励。2009年初,市政府已对各区县兑现2008年度奖励资金47.72万元。

按照淄博市“新农保”试点三步走的战略,今年全市参加试点的乡镇(街道)数量将占全市总数的一半以上,目前这一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而到2010年,全市106个乡镇将全面推开试点工作,并力争全市45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参保缴费率达到70%以上。届时,淄博市的农村居民将真正像城镇职工一样实现了“老有所养”梦。

Zibo Famers Are Provided for at the Old Age

On October 1, 2008, Zibo started the trial work concerning new rural fundamental pension insurance. By the end of July 2009, throughout the four urban districts and counties as well as some of the towns in the counties—totaling 51 towns and sub-district offices—trial work had begun, accounting for 48.11 percent of the towns and sub-district offices of the entire city and covering 525,000 farmer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new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has increased the governmental budget. Unlike the traditional financing mode where all of the pension funding was gathered from the personal contributions, the new rural security system is comprised of the personal contributions, collective allowance, and governmental allowance, which brings benefits for the farmers.

The governmental allowance is provided by means of paying allowance and withdrawal allowance. Based on the average annual net income per capita of the farmers, farmers over the age of 45 pay insurance fees at the rate of 5%-10% of the base and the government provides allowance at 2% of the base, thus encouraging the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hen the farmers receive the pensions after they reach 60,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s contribute an allowance again so as to enhance the standard pension.

新农保 第7篇

1 武安新农保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

1.1 武安市的基本情况

武安市连续数年被评为全国经济百强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5 665、3 221元, 是河北省邯郸市新农保3个试点县之一, 从2009年11月被批复为试点后, 截至2010年6月底, 武安市参保总人数达到33.54万人, 参保率达88.2%, 收缴保费4 190.39万元, 累计发放养老金3 379万元, 发放率为100%。武安市60岁以上老人的领取标准为每人70元/月, 国家补55元/月, 地方财政配套每人15元/月。

1.2 新农保经办管理制度及机构设置

武安市配套建设3级经办服务机构有市农保中心、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级协办员。同时, 成立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由该市常务副市长任组长, 人社局、财政局、民政局、公安局、计生局、各乡镇政府为成员。新农保经办信息交换流程如图1所示。

1.3 武安地区新农保政策实施宣传手段

武安市主要采取定期会议和包村宣传2种手段。定期会议包括新农包动员大会、领导小组会议以及乡镇负责人调度会议等, 通报试点工作进展及解决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包村宣传则通过当地信息公开栏、报纸、电视台、网络等进行渗透性宣传, 解答疑惑。

1.4 基于样本层面的实施结果分析

1.4.1 新农保的满意度。

广大农民对新农保政策十分认可, 90%以上认为新农保是惠农的好政策。60岁以上的老人是该项政策推出后的第一批受益者, 对此政策最为认可。很多老人坦言这项政策减轻了儿女的负担, 使生活有了保障[3]。

1.4.2 心理作用大于实际作用。

农村老人消费水平不高, 该地区老人的消费维持在每人200~300元/月。73.5%的调查者认为, 70元的养老金仍难以满足生活所需, 不能保障。但老人依旧感受到生活有极大改善, 其心理作用更大于实际作用。新农保发放的70元一般用于补贴日常生活, 由于老年人更节省, 花销较慢, 对老年人生活产生较大的帮助。

1.4.3 当地养老方式。

农村地区的老人更多倾向于依靠子女养老, 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通过样本调查分析显示, 71%的农村老人选择依靠子女养老, 14%为独自养老, 其余则是通过其他途径。随着外出打工人口的增多, 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 靠子女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不仅加剧了子女的负担, 养老标准还会随着子女的收入变化而变动, 不稳定性大。

2 新农保政策执行评价

2.1 新农保的优势

关于新农保政策实施的优势, 国内许多学者研究指出, 比如能够改善我国农村目前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和农村社会保障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4], 规避投保过程中的贪污问题, 使保险金的领取透明化、规范化[5]。新农保也将参保年龄规范化, 平衡了参保意愿, 通过老人和家庭成员参保资格挂钩的方式, 保证老人的实际参保能力。此外, 新农保还解决了之前实行的旧农保无疾而终的问题, 2种保险在投保人自愿下衔接, 增加了农民投保的切实决心。

2.2 新农保存在的问题

2.2.1 缴费年龄跨度大。

从16周岁就可以缴费投保, 虽然强调自愿, 但参保率目标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完成。因此, 基本满16周岁就需要缴费。但实际上, 很多人16周岁不再上学, 但依旧没有参加劳动, 算不上真正的劳动力, 其保费还需由父母负担, 加之人员流动性强, 很难保证真正实施。同时, 缴费压力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而加大。

2.2.2 基金管理失调。

新农保基金实行市级统筹由财政局设立财政专户, 并由农业银行代为保管。目前而言, 这是对于新农保基金一种最为稳妥的保管办法, 但新农保的缴费涉及农村16~59周岁的所有参保人员, 随着试点的增多和参保人数的增加, 新农保的基金数量会越来越多。基金的保值增值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现阶段, 资本市场投资模式单一, 基金出路较窄, 只能存入银行获取利息收入, 并且基金实行市级统筹, 存量有限, 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不利于实现保值增值。

2.2.3“逆向选择”出现。

关于“逆向选择”最早由斯蒂格得茨 (1961) 、阿克洛夫 (1970) 等人从事研究, 特别是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定律[6]指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们就会做出与正常经济规律相反的决策。由于中、西部地区财力比较弱, 当前新农保政策设定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每人55元/月, 对中西部地区是全额补贴, 比对东部地区补助高出1倍。同时提出, 地方应对参保人缴费进行补贴, 适当鼓励对于选择较高缴费档次的人, 这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往往是收入相对高的地区和群体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有能力也愿意增加参保额。从边际效用分析角度看, 这部分的家庭减少一部分的可支配货币用于参保而减少的边际效用较低。而收入较低的地区和家庭每一单位收入带来的效用较前者要高, 减少相同数额的货币用于参保带来的效用损失较前者大。因此, 收入低的家庭则会选择较低金额的参保甚至是不参保。从这个角度看, 政策就没有起到补助弱者的效果, 也有违政策本意。

2.2.4 政策的挤出效应。

一些地区由于老人领到了新农保基金, 其子女就会相对减少甚至不给老人赡养费, 在经济状况欠发达的地区表现明显。事实上, 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 使子女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支出。但对老人而言, 可能会增加老人的经济困难。未获养老金之前, 他们可能得到子女给予的生活费或是子女经常回家看望等潜在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收益, 但政策的实施使老人每月有固定的养老金, 无形之中减少了老人的潜在收益。若潜在收益的减少大于显现收益, 则会使老人产生实际收益损失。在实际中, 老人的收益 (物质或精神层面) 往往也确实出现了无谓的损失。同时, 挤出效应的大小与预期政策的持续性和政府补助额度大小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政策的实施一方面挤出了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支出, 另一方面挤出了老人的潜在收益。如何实现子女赡养负担减轻和老人福利的增加, 以达到帕累托最优, 这是当前面临的新问题。

3 新农保发展建议

3.1 实现新旧农保的无缝对接

武安市推行新农保政策之时, 新旧农保之间的对接存在很大困难。参加旧农保的人群经济实力参差不齐, 投保额度大不相同。据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 个别投保者的累计投保额超过1万元。按照当地现行的3档参保额度, 一次性转化成现在的新农保, 其投保年限就远超过他们的实际年龄, 养老金金额远多于大部分群体。在目前只能3个档次参保的情况下, 每人的累计参保额也远低于参加过旧保农的人, 存在先遇的不公平性, 即旧农保的人可以有大额的基础基金, 而新参保的人则无法获得。显然, 有能力投保大额保费的人的权益就受到了侵害。因此, 要做好新旧农保的交替工作。

3.2 投保起始年限适当上调

从目前调研的信息来看, 广大常住农民群体参保年龄过早, 造成经济负担。若一家庭适龄参保人口过多, 加在一起的养老负担会进一步加大, 同时会替代掉其他方面的支出, 也不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因而在年龄下限设定上, 当地部门应该在实际调查农民实际收入情况及家庭人口数量后, 按照等边际效用原则确定农民可以负担的年龄, 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真正让农民获得实惠, 造福于民。

3.3 制订户籍迁移时农保的合理对接

武安市新农保政策中关于“关系转移接续”的内容规定, 参保人员在缴费期间转移到尚未开展新农保试点地区的, 其新农保关系暂不转移, 个人账户做卦存处理, 储存额按有关规定继续计息。同时完善基金信息的有效披露制度, 防范相关部门滥用基金的风险, 避免公众资产的损失。

3.4 防范潜在的道德风险

一是避免协管员的管理和使用风险。新农保政策初步实行, 协管员成为联系乡劳动局、农民、受保老人和新农保资金款项的重要因素, 为避免出现挪用款项事件发生, 应对协管员的经济权利给予一定约束和监督。二是农业银行等金融组织公平性竞标问题。竞标金融组织只限于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 不可避免地会限制基金的盈利和使用, 因而对资金进行赢利性投资就应当适当放宽竞标银行等金融组织的限制, 进行合理安排款项投放。

摘要:以河北省武安市北安庄乡实地调研为例, 从不对称信息和政策的挤出效应方向重点分析了新农保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政策,逆向选择,挤出效应,河北武安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1) :86-92.

[2]李冬妍.“新农保”制度现状评析与政策建议[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1, 48 (1) :30-39.

[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冀政 (2009) 180号) [EB/OL].[2009-11-13].http://www.swzls.com/shbx/hebxnb.html.

[4]刘晓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9 (4) :38-40.

[5]马亮.反思“新农保”推进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以江苏南通为例[J].理论前沿, 2009 (11) :37-38.

新农保——农民的依靠和保障 第8篇

目前, 辽宁省已有8个县270万农业人口列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60岁以上的农民可按月领取养老金。建立新农保是推进城乡社保一体化, 让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农民可从中获得一系列实惠。

新农保的特点, 一是实现老有所养, 从“养儿防老”向社会化养老转变。按规定缴费农民年满60周岁时, 不仅可以按月领取个人账户中累积的养老金, 每月还享受基础养老金55元, 这55元全部由国家财政承担, 国家还为每名参保农民每年最低补贴30元, 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二是个人账户中的养老金可以继承。参保人死亡的, 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 扣除政府补贴的余额本息外, 一次性支付给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受益人, 确保农民的缴费不会有损失。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党和政府一项惠及数亿农民、造福亿万农村家庭的重大惠农政策和德政工程。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基本模式上协调一致, 有利于城乡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衔接, 适应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而建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体现多缴多得, 长缴多得, 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 也适应农民收入的差异性。

浅谈“新农保”的发展和完善 第9篇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一直在企业、事业、城镇, 多少年来, 我国的农村居民始终延续着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模式。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建立个人交费, 集体补助, 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由社会统筹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新思路。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可靠的社保, 全覆盖加更可靠的目标要求, 传递出来的无疑是中央对于社会保障更高的要求。也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在接过历史接力棒的同时, 对社保体系建设的新宣示。毫无疑问, 更可靠的社保将把未来十年的主要建设任务, 从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存。并更加讲求质量的发展轨道。目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只有夯实基础, 抓住关键才能因地制宜, 在执行中不断完善。

1 健全制度, 营造氛围是基础

与城市相比, “新农保”工作有其特殊性。首先, 农民的观念有待更新。社会保险工作是工业化的产物, 对于长期处于自然经济形态, 新接触工业文明的农村居民来说, 还是比较新鲜的词汇。虽然中国的农村有着悠久的亲友帮扶、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 但对国家的社会互济的制度安排, 还是缺乏普遍的认知;对可能遭遇潜在的社会经济风险没有城镇居民那么敏感。如果没有触手可及的现实利益, 他们是不会轻易相信的。其次, 居住分散、许多农村居民远离中心城镇, 交通不便, 信息不灵。再次, 农村社会管理基础薄弱, 办事能力不足, 缺乏专业知识;金融、通讯等社会服务资源也相对匮乏。

针对农村居民的现实认知习惯, 以方便群众为着眼点。把新农保经办管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尽可能简明, 突出实惠, 强化利益引导机制大力宣传新农保的新政策、新制度。比如寿阳县养老中心, 为了让广大群众能及时享受到党和政策的温暖, 成立了专门的宣传队伍。单位一把手亲自带队, 采取全方位、多形式、立体化的宣传手段。定时、定点进村入户进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 印发宣传资料12万份, 在较为集中的乡、村设立咨询点14个、悬挂标语近百条, 对一些边远村镇出动宣传车50多次, 现场接受群众咨询数万次, 做到了广播上有声音, 电视里有图像, 街道上有标语, 户户有资料。县、乡、村三级工作人员深入千家万户, 把政策讲明, 道理讲透, 好处讲清, 使“新型农保政策好, 政府扶持帮养老”的理念深入人心, 收到了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的良好效果, 同时大大激发了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2 因地制宜, 以点带面是关键

新农保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逐步解决农村居民老有所养问题。必须严格执行“新农保”的“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 以及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 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它社会保障措施相配套, 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的目标任务, 2009年寿阳县养老中心率先在土地流转重点村, 新农村建设合格村, 移民并村验收村中确定33个行政村先行试行, 在县委、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安排启动资金70万元, 发放基础养老金近100万元。9~11月份, 33个试点村参保率达85%, 同年十二月份被评为全国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从此, 新农保由33个试点村逐步覆盖全县14个乡镇以及丹凤城区管委会的206个行政村、97 194人已全部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网。2012年, 征缴个人账户养老金1 561.98万元, 60岁以上领取人数为26 252人, 领取基础养老金1 841.44万元、个人账户养老金32.65万元, 共计发放养老金1 874.09万元, 缺口312.11万元全部由财政拨付, 按月足额发放, 社会效果显著。

3 多措并举, 循序渐进是要领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妥善做好新型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 农村五保供养, 社会优抚,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配套工作。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和业务操作规程开展工作, 建立严格的考核责任制和分片包干责任制, 领导亲自带队, 抽调精兵强将充实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第一线, 采取县、乡、村三级密切配合, 上下联动, 整体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确实把这项顺民意、谋民利、解民难的德政工程做好并且做实。

为了提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网络化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和新型农保管理信息系统, 在县委、政府及财政的大力支持下, 投入了大量的现代化办公设施, 改变了传统的农保管理耗时、易出错的不足, 为实现一处录入, 全网可查, 缴费发放一条龙网络化服务提供了硬件支持。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晚年生活而实施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 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可能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性强、涉及面广、工作繁琐、服务对象复杂的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能否顺利的继续推进和完善这项工作, 取决于各级领导的重视, 取决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发展水平, 取决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 也取决于广大农村居民的认知度和接受能力, 更取决于广大社保工作者的辛勤劳动。目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已基本建立, 但如何巩固和完善现有的成果是关键, 它关系到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是否落到实处, 关系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 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深入基层, 以面促点, 在继续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 进一步深入细致地有针对性的做好“新农保”的宣传工作。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相关配套政策。使广大农村居民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 利用现有的实际典型示例, 使一小部分人摆脱“不参保也能拿钱”的简单想法, 使极少数持观望态度有缴费能力的参保者, 在保障网外徘徊的农村居民进入我们的“新农保”保障网, 真正实现全覆盖。

2) 继续加强业务经办能力, 以方便群众为着眼点。严格执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编写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实务指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经办规程。一是我们的农保工作人员必须做到“既要引进门, 更要留住人”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以持续的工作热情和迅速的工作效率换取农村居民的信任, 让农民自愿参保的同时, 更愿意自觉续保;二是继续认真记录好农村参保居民的缴费和待遇领取工作, 保证对他们的参保个人基本信息和逐年缴费, 记录一生, 跟踪一生, 服务一生。继续整理和完善参保档案, 继续做好新老农保的衔接工作。

“新农保”春风吹开穆棱农民心扉 第10篇

2011年1月24日, 是农历的腊月廿一。每年这个时候, 都是农民忙着赶集置办年货的时候。今年却有点不一样, 穆棱市不少乡镇的集市里显得有些冷清, 尤其少了很多老年农民的身影。原来, 这天穆棱市的农民要参加一个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重要活动———“新农保”试点启动仪式, 他们中年满60周岁的老人将第一次领到养老金。

参加发放仪式的村民, 将信将疑地期待着。家住八面通镇清河村的宋桂玲, 今年66岁, 她幸运地成为穆棱市享受“新农保”待遇的第一人。当她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存有4个月220元基础养老金的存折时, 高兴地对记者说:“俺是地道的农民, 从没想过有这么一天, 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到养老金, 往后的生活有保障了。”

穆棱市人社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及时将养老金发到农民手中, 让不了解政策的农民获得参保信息, 市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责任状。同时, 人社局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村屯, 他们除在8个乡镇聘用了18名劳动协理员外, 还在127个行政村设立了劳动协理员。为了方便农民参保缴费, 他们不仅“送政策上门、送服务到家”, 而且实行登记、参保、缴费、认定“一条龙”服务, 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参保。

在短短的几十天里, “新农保”工作在穆棱市8个乡镇迅速展开。截至2月底, 全市有10万名农民参保。其中, 16227名60周岁以上老人高兴地领到了基础养老金。

虎林市新农保四字经 第11篇

早在2009年12月,虎林市被列入黑龙江省首批15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市(县)。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虎林市新农保在试点当年就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收缴基金2139.39万元,其中:个人缴纳1803.19万元,市级财政补贴134.48万元,省级财政补贴201.72万元,全部存入专户。

基层调查突出“实”

调查摸底工作是农民参保和养老金发放的基础。为确保基线调查内容翔实、预测分析准确,试点初期,市政府责成市劳动局成立了6个调查组,由原有的农业战线包乡扶村工作队配合,分片包干,驻村入户,深入开展基线调查,详细了解全市农村人口数量、年龄结构及参保意愿等情况,并逐村、逐户、逐人详细核查。

对外出务工、婚嫁流转人员、空挂户、死亡未注销人员,落实专人跟踪核对;对无户口的按程序补办户口,该核销的予以核销,努力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表不漏项”。经统计,虎林市应参保56948人,其中适龄人员45625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础信息台账,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科学分析、反复测算,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数据准、情况明,为新农保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依据。

宣传发动突出“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新政策,在农村开展落实需要一个过程。为促使其顺利推开,试点初期,组建了6个工作组,深入乡村走访调研,了解了农民群众对新农保的认识程度。

经过深入调研,工作组发现由于受“老农保”的影响,大部分群众心存疑虑:一怕新农保制度不能持久;二怕新农保缴费由银行代储代存、代扣代缴,怀疑是银行借机揽储;三怕参加新农保影响老农保等其它保障待遇的享受。这“三怕”是开展新农保工作的最大障碍。基于此,虎林市把宣传发动作为首要突破口,科学制定方案,强化宣传力度,分步实施推进,保证了试点工作的平稳进行。

一是创新方式,活化载体。利用电视、广播、网站等宣传载体,开办了新农保知识专题讲座和宣传专栏,共举办政策解读专栏5次、播发新闻17条、播放滚动字幕和宣传口号共计20多个小时。

二是抓住关键,政策引领。围绕新农保政策,结合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国内发展形势,以参保条件、缴费标准、保费管理等具体政策为切入点,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和印发疑难解答手册等方式,帮助农民群众细致地了解掌握政策,解除后顾之忧。最大限度的解释新农保的原则、参保条件、农保基金筹集、个人账户管理以及养老金的发放和待遇等倍受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实让群众知道好处,让农民掌握政策,让群众解除疑虑,有效提高了群众对新农保的认识和参与度。

三是试点先行,典型带动。为使宣传直观具体、便于群众接受,选定杨岗、虎林、伟光等几个农村经济基础较好的乡镇作为试点,进行了先期宣传发动,每个乡镇又选择了试点村进行了重点宣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召开了全市新农保政策宣传现场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是分类排队,重点攻坚。针对个别“钉子户”、“堡垒户”,分类排队,组织力量重点攻坚。对犹豫观望的,帮助群众算清早参保、多受益的“经济帐”,算清个人缴费、财政补贴的“实惠帐”;对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概念不清的,算清“区别帐”; 对思想传统守旧,养儿防老的算清“传统观念帐”;对子女拒绝参保影响老人领取养老金的,算清子女捆绑缴费、父母得实惠的“道德账”;通过算对比账,查看金保工程中的个人账户管理模式等方式,让老百姓真正理解党的政策好,直观看到个人账户中记录的个人缴费、政府补贴、产生的利息及目前账户状态等详细信息,让老百姓感到交的钱放心,不再是摸不到看不到,对于个别“堡垒户”,

服务群众突出“优”

吸引农民参保,政策是基础,服务是关键。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组织三级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在学习上下硬功、工作上出真招、成果上求实效,以优质服务促进试点工作开展。

1是强化基金管理。将农保基金全部纳入专户,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收支程序,确保基金专户储存、专账管理、及时发放,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2是强化内业管理。对新农保业务做到“五统一”,即:机构名称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档案装订统一。

3是加强各界监督。通过多种形式,公开办事依据、程序、条件、办结时限,设立咨询台、咨询电话,指定对政策和业务熟悉的同志做好接待工作。把承诺事项和便民措施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从制定措施到监督检查都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和规定,有效的保证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4是强化规范服务。本着清晰明了、快捷便民的原则,合理制定了参保流程,印制了流程表,并下发到各个村屯,使群众详细了解参保所需要件和参保流程。同时,在农保业务办理大厅显著位置摆放了统一流程图,指导群众有序参保,既为群众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新农保业务的工作效率。

5是强化靠前服务。在参保手续办理过程中,采取设立乡镇、村屯代办网点和入户办理相结合;今年2月初省厅为虎林市配备了11套指纹采集设备,同时指派4名技术人员对我市11个乡镇22名操作人员及市农保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并分成4个工作组分别到每个乡镇进行现场指导,为新农保指纹采集工作夯实了基础。

6是强化限时服务。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即时办结和限时办结等制度,狠抓三级经办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作风和效能建设,保证群众参保天天可办、随到随办;一时办不了或确实不符合条件的,耐心讲解清楚,直至群众满意,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操作规程突出“严”

为了使“新农保”工作更加贴近农民,使他们享受到人性化、全方位的服务,虎林把农村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工作作为赢取民心,创造和谐,推进农保,树立形象的又一举措,努力把工作做到了农民的心头。

工作中,严格把握“便捷、安全、真实、准确”的发放原则,认真做到“三个到位”提高服务质量:

一是核查到位。为了确保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不落一人、不错一人、真实准确、应保尽保”。在市、乡、村三级核查无误的情况下,由村委会进行了公示,并公布了举报咨询电话。全市有11679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信息录入金保工程数据库,实现了零投诉,零差错,为开展发放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操作到位。对60周岁以上领取养老保险金存折人员实行花名册、户口簿、身份证“三对照”;对因病或残疾不能到场领存折的人员,由代办员直接送到家里,交给本人。由于享受“新农保”人员月月有变化,管理工作十分繁杂。我们要求各乡镇村委会每月都要对新增享受待遇人员和死亡人员进行一次公示。并及时与殡仪馆、公安局联系,对享受待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掌握准确信息,确保新农保基金运行安全。

三是服务到位。市农保中心开设了社会化服务窗口,设立热线咨询电话,并实行了窗口服务承诺时效制和“一站式”服务制度,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同时,还建立了享受养老金人员定期登记、上报及核查工作制度,可随时对农村老人的生活情况进行跟踪了解。

新农保 第12篇

1 新农保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制度模式, 农村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

个人缴费: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 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集体补助:办法规定,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 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由此可见, 集体补助要根据村集体的经济状况来定, 可补也可以不补。

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 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 可给予适当鼓励, 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 (区、市) 人民政府确定。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 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2 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现实意义

2.1 有助于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 我国经济的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 而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 对经济的拉动严重不足。2010年, 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 较去年增长14.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82元, 较去年仅增长了9.7%, 收入与消费并没有做到同步增长, 其中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支出为326元。虽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 但消费仍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社会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当前“新农保”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筹集养老基金的模式, 使农村居民的未来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了保障, 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和实力提高, 有助于拉动内需, 促进经济的增长。

2.2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缓和社会矛盾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 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拉大, 而“老农保”的制度设计中, 政府对农村养老既不补贴也不承担风险, 农民年老时使用的养老金主要是年轻时的积蓄, 这种状况远落后于城市养老保险的发展, 成为困扰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大社会难题, 甚至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新农保”筹资模式的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对农民的不公, 有利于化解农村中的各种矛盾, 同时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也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和作用。

2.3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一个家庭都拥有了土地。但是, 随着经济政策的放开, 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民荒地、但不放弃土地经营权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缺乏社会保障制度, 尤其是养老制度的缺失, 致使农民宁愿荒地, 但不放弃土地经营权, 以此作为自己的生活保障, “新农保“的实施可以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依靠土地养老的被动局面, 从而促使农村土地流转,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顺利完成农业的产业化升级过程, 增加国家的农业竞争力以及提高农村居民经济收入。

3“新农保”筹资中存在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使亿万中国农民第一次享受国家负责的养老生活。这与以个人负担为主的“老农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新农保在基金筹集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从个人缴费角度看, 农民自身保险基金初始积累不足

3.1.1 农民收入水平低, 导致农民整体筹资能力较低

我国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主要依靠经验发展农业, 新农业技术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 农民从农业生产中只能获得少量的现金收入。

由表1可知,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城乡居民收入悬殊很大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2010年, 收入差距达到13190元, 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的2.2倍。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增长速度较慢, 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富余钱”比较少。如果再承担养老、医疗等保险费用, 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国家实施的以“个人缴纳为主, 集体补助为辅, 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原则, 由于宣传不足, 广大农民不甚了解, 导致不少农民缺乏投保信心与实力而放弃投保。

3.1.2 区域发展不平衡, 导致农民筹资能力强弱不同。

我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贫富差距较大, 这种差距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 1978年, 中部和西部的农民收入水平基本相近, 二者与东部农民收入的差距为22%;到了1985年, 各地区农民的收入差距加大, 并形成了东、中、西的收入梯度, 东、中、西的收入比为1:0.74:0.63;到1991年, 这种差别进一步扩大, 中部与西部农民的收入差距为19%, 东部与西部农民收入差距为123%, 相差达一倍以上。到2010年, 东、中、西部地区平均每人纯收入分别为8142.81、5509.62、4417.94元, 中部与西部农民的收入差距24.71%, 东部与西部农民收入差距为84.31%, 可以看出东、中、西部间的差距依然很大。东部沿海地区农村的农民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惠条件, 生活相对富裕, 他们手里有闲钱去养老保险缴费, 有能力为自己的以后养老做打算, 而中部和西部偏远地区的农民温饱问题尚没有解决, 根本无暇考虑以后的养老问题, 这就决定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农民筹资能力强弱不同。

3.2 从集体补助角度看, 集体分担的那部分养老金很难兑现

“新农保”制度规定,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 补助标准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由此可见, 集体补助要根据村集体的经济状况来定, 可补也可以不补。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集体补助主要来源于集体积累和乡镇企业利润。可以说我国除了少部分城乡结合地区, 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实力非常薄弱, 集体补助可能很少甚至没有。而且制度设计的本身也为乡村集体逃避责任留下了制度空间, 表现在即使乡镇企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集体补助也很难落实下去。因此, 指望集体来进行补助的可能性不大。

3.3 从政府补贴角度看, 财政体制不合理

3.3.1 地方财政筹资难, 成为制约养老基金筹集的瓶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非常显著, 目前东部地区基本符合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标准。这些地方工业发达, 已基本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期, 地方政府有支付新农保基金的能力。而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农业人口比重仍然较大, 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因此, 财政非常紧张的中西部地区则难以有所作为。因此, 在新农保制度的构建中, 一些地区地方政府就难以支付必要的保费配套补贴, 从而影响新农保制度的扩展与推进。

3.3.2 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被市场因素削弱。

“新农保”中, 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的补助标准。虽然较“老农保”有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 这个标准并不算太高。随着物价水平, 特别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中央财政提供的资金支持保障效用逐渐削弱。一方面, 物价上涨不仅使得农保基金自身价值缩水, 另一方面, 还必须不断增加农村保险养老金的支付, 使农民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因此, 当前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水平只是解决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从无到有”的问题, 扩大了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4 解决“新农保”筹资困境的措施

4.1 加大新农保政策宣传力度, 提高农民参保积极性

宣传新农保政策时, 应该大量吸取在“老农保”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强制参保引起农民不满的经验教训。针对一些中青年农民认为, 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 对参保关心程度低, 存在观望问题。要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做好示范, 让农民充分理解参加新农保的好处, 见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不搞强迫命令, 不片面追求参保率。在制度推进过程中, 要强调组织动员、优化管理和服务。通过各种方式向广大农民充分展示新农保制度的优越性, 提升并稳定农民的参保意愿。通过制度和管理机制带来的优越性来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自愿参保, 逐步扩大新农保的覆盖范围。

4.2 救助困难户, 提高农民收入, 增强农民缴费能力

实施“新农保”过程中, 要特别重视低收入水平的困难户的养老问题, 对这些困难户要进行必要的救助, 加大政府补贴额度, 避免“新农保”陷入“保富不保贫”的怪圈, 保证这些最需要养老金的人群不被二次边缘化。提高农民收入, 一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 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 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三是对农民进行应用型技术培训, 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 同时建立农业保险制度, 提高农民应对农业生产所面对的各种风险的能力。四是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基础上, 要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村计划生育、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政策, 区分不同人群, 实行区别对待, 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上给予特殊优惠。五是引入市场机制, 发展农村土地现代产权制度, 盘活农村土地要素资源, 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3 搞活集体经济, 稳定集体筹资

近年来, 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 加大了对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想方设法把集体经济搞活。一方面, 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其次, 通过鼓励创办农村集体企业等方式为集体组织积累资金。另外, 对于村集体出让、出租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承包地经营权所取得的土地收益应纳入农村集体财产统一管理, 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应明确作为专款用于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社会保障。

4.4 改革财政体制, 增加地方财政的补助水平

完善筹资机制, 确保地方财政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是新农保顺利运行的强有力的保障。建议:针对财政制度本着“事权”和“财权”匹配的原则, 进行财政体制改革, 重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一是精简机构, 对现有的县乡机构进行撤并, 压缩财政开支, 把节省的资金用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助。二是把原有的一些地方财政支出项目上移至上级政府, 充实地方财政实力, 实现其财政收支平衡。在节源的同时, 地方政府还可以采取开流的措施, 地方财政可从土地转让费、土地补偿费、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返还中按一定比例注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金中。

4.5 加大中央财政投入

对于加强中央对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 我国可以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验。据报道, 1991年, 瑞士、加拿大、英国、美国的社会保障总支出中, 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是56.4%、36.4%、31.8%和28.7%;1994年欧盟国家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有36%来自国家财政。而我国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近40万亿, 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 因此政府有足够的实力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补贴力度。建议:一是增加中央政府的补贴水平, 为了提高新农保的吸引力, 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提高政府补贴标准, 逐步加大中央政府对新农保的投入力度, 并向低收入和困难群体的适当倾斜。二是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筹资责任, 中央政府应确定最基本的养老保险标准, 然后根据这一标准确定政府应承担的资金数额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分摊。三是在鼓励有能力的村集体进行集体补助的同时, 弱化村集体在资金分摊中的责任。四是建立国有资产收入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投入机制, 通过国有资产变现, 将回购、配售等方式转持国有股的收益用于养老保障。五是制定将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环境保护罚没收入、生态保护补偿收入等主要来源于农村的收入用于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政策。

5 总结

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前及今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然而, 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 人口基数大, 人口老龄化严重, 其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基金筹集问题也日益凸显。总之, 解决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问题是我国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一个重要探索。我们必须吸取过去制度探索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实现新政策的可持续发展。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 我国的新农保制度一定会良性运行、有序发展, 一定会惠及全体农民, 社会公平的目标最终也会实现。

参考文献

[1]彭布哲, 宋韬,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2, (5) .

[2]邓大松, 薛惠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 2010, (1) .

[3]郭亚坤, 浅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筹集[J].商品与质量, 2011, (8) .

[4]史锦华,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问题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 (6) .

[5]苏会侠,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上一篇:太平天国战争下一篇:DSP信号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