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2024-09-19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精选10篇)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均为2009年1~6月在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其中, 男26例, 女14例, 年龄42~70岁, 平均58岁。

1.2 入选标准

包括以下内容: (1) 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2) 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3) 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 但能配合护士进行康复训练。 (4) 全部病例偏瘫诊断明确。

1.3 早期康复训练方法

1.3.1 卧床阶段训练

1.3.1. 1 肢体按摩

由患肢末端向近心端方向, 揉捏按摩[3], 由轻至重, 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髋、膝、足等部位, 每次30 min, 每日3次。

1.3.1. 2 肢体功能位的保持

(1) 仰卧位。头下、肩后、患侧骨盆及大腿下各垫一枕头。面朝患侧, 上肢伸展置于枕上, 前臂旋后, 手掌心向上, 手指伸展张开, 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 (2) 健侧卧位。健侧在下, 头下、患侧上肢、膝关节下各垫一枕头。患侧肩部前伸, 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前, 腕关节背伸, 患侧骨盆旋前, 髋膝关节呈半屈曲位, 患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 身后可放一枕支撑。 (3) 患侧卧位。患侧在下, 患侧上肢前伸, 肩部向前, 上臂前伸, 肘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 手指张开;健侧下肢在前置于枕上, 患侧在后, 髋关节微后伸, 膝关节略屈曲。

1.3.1. 3 翻身动作训练

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 以防压疮。护士先把患者头部及上部躯干旋转呈侧卧位, 然后将患侧下肢旋转, 并摆放于自然半屈曲位;或护士先将患侧上肢置于外展90°的体位, 再让患者自行转向患侧。

1.3.1. 4 患侧上、下肢训练

(1) 上肢训练。肩部被动运动:患者仰卧, 护士一手放于患者腋下, 将肩上托;另一手固定患侧上肢, 缓慢地进行肩关节伸屈、旋转等活动, 动作轻柔, 避免关节疼痛及损伤。患者主动辅助运动:患者十指交叉, 用健侧上肢带动患肢, 在胸前伸肘上举、屈肘, 而后返回胸前[1]。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 一般每次10~20 min, 每日3~5次。 (2) 下肢训练。训练骨盆的控制能力:患者仰卧, 十指交叉, 双上肢上举, 双腿屈, 将臀部抬起。起初, 护士可按住患者双脚, 托起臀部协助完成。当患者能独立完成后, 可将健腿置于患侧腿上, 单腿完成。髋、膝关节屈曲训练:患者仰卧, 双手交叉至头上方, 护士一手将患足保持背屈位, 脚掌踏于床面, 另一手扶患侧膝关节, 维持髋关节成内收位, 足不离床向后方滑动, 完成髋、膝关节运动, 然后慢慢将下肢伸直, 反复练习, 以有效地缓解下肢伸肌张力, 提高下肢控制能力。

1.3.1. 5 坐位训练

(1) 正确坐姿。采取抗痉挛体位, 尽量让患者坐直, 背后放置枕头, 患侧肘关节伸直, 十指交叉相握, 放于床前桌上, 患侧髋、膝、踝关节尽量保持90°。 (2) 坐起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 十指交叉握手, 用一侧前臂支撑坐起, 护士一只手在患者头部给予向上的辅助, 另一只手辅助患者下肢移向床缘垂下。 (3) 平衡重心训练。患者坐位时, 常出现身体重心偏移, 脊柱向健侧侧弯, 躯干呈屈曲状态, 所以应调整身体, 保持直立姿势, 完成重心向患侧转移, 达到患侧负重的目的。同时训练患者把身体重心移向不同方向, 反复练习。

1.3.2 离床训练

1.3.2. 1 从坐位站起。

护士站于患者对面, 双足固定患足, 膝关节屈曲, 抵住患侧膝关节, 双手置于患者肩部, 并用肘部将患者上肢抵在自己的腰部, 协助患者重心向前移动, 当双肩前移超过双足, 膝关节伸展, 完成站起动作。站立时应使患足位于健足后方或双足并列, 并提醒患者患侧负重, 抬头看远方。

1.3.2.2 步行训练。

步行前需进行患肢在后, 前脚掌着地状态下的患膝伸屈训练, 反复训练, 直至膝关节不僵直时, 才示意患者向前迈步。患肢迈出时, 护士应控制其足部, 防止内翻和向地面的按压。训练时按照正确的步形动作行走。可先采用扶持方法或借助助行器训练, 每次15 min, 每日3~5次, 以患者不疲劳为宜。

1.3.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训练患者更衣、进餐、入厕、沐浴等, 积极训练患侧功能, 还要注意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 借助工具学会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技巧动作和方法[4]。

2 结果

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8周左右的康复训练, 其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据以上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治愈18例, 显效13例, 有效9例, 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脑卒中初期, 瘫痪肢体多为弛缓性瘫痪。经过数天或数周后, 大多数患者瘫痪肢体很快发展为痉挛性瘫痪, 此阶段如不能有效地抑制原始反射和痉挛的发展, 患者的运动功能将成为不可逆转的障碍。因此, 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与康复护理开始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最佳时间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 h即开始。康复训练开始前对患者病情及肢体功能进行评估, 有针对性地制订肢体康复计划, 其难度、训练时间安排合理, 使训练既有效果, 又不致患者疲劳, 确保训练从康复到日常生活的泛化转移。与此同时加以心理护理干预, 如增加与患者的交流等, 使患者能正确认识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以良好的心态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并让家庭成员参与康复训练计划, 掌握简单的护理技巧, 避免患者养成不用患肢的习惯及废用性影响。结果显示早期、合理、科学的肢体训练, 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尽早恢复[5]。

摘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方法:对40例符合康复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通过肢体康复护理, 评定肢体的运动功能。结果: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恢复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早期,肢体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王彩德.各种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98, 21 (1) :60-66.

[2]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9.

[3]岳炜, 戴江.脑卒中患者临床康复诊疗护理方法的现状[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13 (22) :1171-1173.

[4]林宗霞.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内容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 (28) :6136.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第2篇

【关键词】强化步行训练;早期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1-0093-02

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出现肢体功能性障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脑卒中致使机体神经细胞及运动传导的通路受到损伤,导致躯体主动控制的能力减弱,且肌张力发生一定变化,相应的肌肉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因此,尽早给予相关措施治疗,帮助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期间治疗的8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以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共40例患者,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分布39~70岁,平均年龄(54.2±3.7)岁;对照组:共40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分布37~72岁,平均年龄(53.9±3.9)岁。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具体方法为:①康复性良肢位摆放:患侧在下面的侧卧位时,将头部与颈椎上部向内收,下颚内收。患侧上肢向前伸展,并使肩关节角度保持在90°以内。肩胛骨内侧与患者的前胸面尽量与床接触,避免长时间受压后引起肩关节的疼痛。踝关节中立,避免趾屈或向内翻转。②体位转换训练:对患肢进行适当按摩,鼓励和帮助患者用健肢的运动带动患肢被动活动,指导翻身技巧。在运动时尽量有意联想肢体的运动过程,增强肢患知觉的神经刺激。患者熟练掌握体位转换后,逐步开展由健肢带动患肢坐起,随着训练熟练程度的增加,等坐姿能保持30min后,即能进行站立训练。

1.2.2 观察组: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实施强化步行训练,具体如下。①站立位平衡性训练:训练时指导患者的双足位置稍偏后,曲髋,上身保持挺直可微前倾,双肩前移越过脚尖及双膝前,将重心转移至双足,前倾并起立。训练时可使用夹板固定患侧的肢体,防止由于协同、拮抗失衡过度牵拉肌群。可使用1kg沙袋固定患肢踝部,防止膝关节屈曲。②行走训练:早期负重后步行训练,2次/日,10~15min/次,可逐渐增加至45min/次。训练时应使用夹板固定患侧上下肢,并于下肢踝部负重1kg沙袋。指导人员应位于患肢后外侧,扶住患者腰带防止其摔倒。指导患者先迈患侧腿部,伸髋、伸膝,为健侧腿部摆动进行准备。③楼梯训练:当患者下肢极力>3级时,可指导其开始实施楼梯训练,2次/d,45min/次。训练时,指导人员应站立于患者后方的偏瘫侧。楼梯上行时应先上患侧肢体,而楼梯下行时则先下健侧肢体。训练时若患者血压超过180/100mmHg,或出现头晕、胸闷时,应立即停止。

1.3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析两组患者FMA及MBL评分水平。

1.4 判定标准[2] FMA评分标准:96~99分:轻度运动性障碍;85~95分:中度运动性障碍;50~84分:明显运动性障碍;0~50分:严重运动性障碍。MBL评分:良:60~100分;中:41~60分,功能性障碍且稍依赖;差:0~40分,基本或完全依赖。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FMA、MB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另外,患者疾病发作数周之后出现的肌肉痉挛、肌肉延展性异常均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相关报道称,强化步行训练方案可有效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3]。强化步行训练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分别为健康宣教、坐位平衡性训练、站立位平衡性训练、行走训练及楼梯训练。强化步行训练在实施时,时刻围绕“康复”并将其作为治疗中心,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其中,主要以步行训练为主,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早日站立,并通过训练有效激发、增加机体觉醒。另外,也应及时开展负重步行训练,如指导患者站立,进而矫正站姿、训练患者屈髋等各关节功能。本次研究结果中,实施强化步行训练其治疗效果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上升幅度较为明显。上述结果显示强化步行训练对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十分明显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强化步行训练可提高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独立步行能力,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曹莉,田维琴.强化步行训练在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康复过程中的效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 :2175-2176.

[2]吴航,聂震球,赖美春,等.强化步行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肢体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7):794-796.

[3]李辉,李岩,顾旭东,等.强化躯干肌联合上下阶梯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下肢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5):426-427.

脑卒中病人早期肢体康复护理进展 第3篇

1 卧床期 (一般为发病后14 d以内) 训练

卧床期以体位变换, 保持良好肢体位, 进行被动运动、主动训练、床上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为主。

1.1 应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如肩外展50°, 内旋15°, 前屈40°, 腕适当背曲, 髋、膝伸或微屈, 用支架和夹板防止足下垂及内外旋转[4]。刘念轩等[5]认为, 在院康复治疗过程中, 手应该用手托, 把瘫痪手保持功能位, 要求腕关节30°伸位, 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半屈, 拇指和其他指相对, 形成一个握的姿势, 这样手就能保持最大的功能位。

1.2 翻身训练 时间以1 h~2 h为宜, 包括健侧、仰卧和患侧卧位。

1.3 被动运动和按摩 各关节从简单屈伸运动开始, 关节活动范围及活动顺序为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幅度从小到大, 如肘、指、踝关节活动, 要做到早训练, 勤训练, 用力适宜[6]。

1.4 主动运动待瘫痪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即可进行主动运动[7], 偏瘫上肢的日常生活训练, 练习患手取放物品, 训练其屈伸、抓捏及控制能力。

1.5 床上活动及起坐训练, 利用健侧肢体在床上活动, 进行上下肢的功能锻炼及在床边坐起。

2 离床期训练

随着病情好转, 肌力恢复, 尽早加强自主运动, 遵循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8]。①尽量以健侧带动患侧进行活动, 锻炼坐、站立和步行。②训练简单的日常生活, 如洗脸、刷牙、穿衣等。③进行桥式运动, 嘱病人平卧, 双手平放于身体两侧, 双足抵于床边, 压住病人双足关节, 尽量使臀部抬高床面, 对腰背肌、臀肌、股四头肌有锻炼意义, 有助于防止甩髋、拖足等不良步态[9]。

3 步行期训练

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主要以Bobath法为主, 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中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10]。应尽早让病人下床站立, 获得立位的感觉刺激, 注意身体中心的控制, 由健侧逐渐向患侧过渡。改善步态的训练[11], 可进一步练习站立平衡、屈膝和踝背屈。姚海珍[12]认为, 脑卒中的移动动作依靠下肢, 因此躯体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是反映病人日常活动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病人负重能力的增强, 训练由床至椅移动, 进出卫生间, 平地行走, 上下楼梯等, 循序渐进, 逐渐让病人独立完成。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时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相当的高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死亡率也是相当的高,即使有了存活的患者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例如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偏瘫,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出现了脑卒中后,一般都是以临床抢救为主,此时手术时很重要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后期康虎护理的重要性,所以要确定患者生命体征健康的情况下,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的训练,最佳的训练时间一般是在手术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这时候是最佳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样做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并发症,同时为下一步的训练争取了有利的时间。

1目的

在临床试验中,适合患者用的是交替充氣床的使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并发症,防止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的感染。

2方法一

2.1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就要进行一定的训练了,当然必须一步一步来,当早期,此时患者病情还不严重此时建议尽量卧床休息,并且帮助病人的肢体处于一个良好的姿势,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因为长时间的卧床造成关节的变形。病情稳定后就要进行康复训练了,当患者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就要做一些移动能力的训练,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这样就可以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上肢活动上肢的运动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动作:在静坐或静躺的情况下,让患者两手握住,手臂处在伸直的状态,然后慢慢的举到头顶,然后坚持做上几分钟。肘关节屈曲、伸直;两手相握,将患手带向面部,手腕左、右、上、下运动;健手握患手腕,将患手带向健侧肩的方向,再慢慢放下来至对侧腰部;帮助病人活动肩胛骨和上肢,防止过度牵拉关节,以免引起关节疼痛。当出现肩痛、肩关节半脱位时,患肩在各种练习活动中前屈、外展不要超过范围;在运动时家人可给予手法协助。如果是在家中,患者可以运用家里的道具,进行随时的训练。例如:健身球、棍棒、易拉罐、杯子等等,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都可以帮助患者的上肢得到一定的训练,身体慢慢的恢复。

2.3下肢和步行活动患者在进行下肢和步行的运动时,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做一些可以热身的运动。比如: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可以进行一些被动的关节和肢体活动;患者还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缓慢的蹬腿练习,这些除了可以提高腿的劲道还可以练习背部,对背部起到一定的拉伸作用,此外还可以练习腹部的肌肉,这个动作一举多得。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起坐训练、站立训练和单侧的练习。患侧给予适当的辅助;进行一定的桥式动作,即仰卧位时,双侧膝关节屈曲立于床上(患侧不稳定时给予扶持),让病人抬高臀部。

2.4步行前站立的姿势立正位、两眼朝前看、自身重量平分于双脚上。

2.5步行开始将重心移放患腿,健腿向前迈一小步,将重心移放健腿,患腿提起、微屈膝、跨向前、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移到整个脚掌上。可在患侧给予支撑,练习熟练后,逐渐减少支持。

2.6对患者进行身体按摩在医院或者家人对患者进行一定量的按摩,可以对患者的肢体进行一定的积极的刺激,可以帮助患者血液的流动、淋巴的正常回流,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肢体浮肿,也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在进行按摩时有一定的规律,动作要轻柔、有力。同时可以采用一定的中医穴位按摩,这样可以增加按摩的疗效,但是避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针对患者的肌张力高的肌群,则采用安抚性、轻柔、力度较小的按摩的方式,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使患者身体得到一些的被动的运动,使患者的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

3方法二

3.1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练习中风患者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易使患者内心压抑,情绪异常急躁,因此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练习尤为重要。引导患者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习:①呼吸控制;②下颌运动;③口面运动;④舌运动;⑤软腭运动。同时进行发音、听觉理解、口语表达等练习。与病人对话时语速缓慢清楚,给病人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肢体语言以弥补和完成讲话内容。还可利用收听广播,阅读等方式练习病人发音。

3.2反复示范一般讲,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采用受损最小的交往渠道和患者建立感情联系。如患者不能讲话和阅读,可用一些患者能利用表达要求的画片,以后可采用单词或短语卡片;如患者对口语理解很差,则可采用手势或视觉信号,配合1-2个意义明确的单词,避免用复杂的长句。要复诵容易听懂的语言,同对正常人说话一样与患者说,特别是老年人对有重要意义事物的记忆和年轻人无明显差异[3]。充分考虑病人不同的文化教育素质,利用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用病人熟悉的词语。

4结果

严密观察脑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中风患者均有紊乱的思维和情绪,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存有顾虑,故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并列举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信心,密切配合。

5讨论

大量资料证实,康复是从疾病发生之时就应开始的,康复与治疗同时进行,将会大大提高治愈率,使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减少致残率。因为卒中后,瘫痪的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多出现痉挛,若在急性期注意保持病人良好肢体位置,及时做被动运动及其他康复措施,可避免和减轻痉挛的发生,杜绝废用综合征出现,缩短康复的时间。

不少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早期没有进行科学的康复护理,并不全是瘫痪导致的,患者的运功功能障碍导致的偏瘫,早期没有介入一定的护理日积月累就造成了肌肉萎缩、关节的畸形等状况。所以如果在早期如果可以进行科学且有效的护理,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后遗症,降低运功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这种治疗越早越好,在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的状态,就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了,这对病人的较快恢复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骅.临床康复医学[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

[2]郑诚东.临床神经病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2-570.

[3]张子明.中风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4-246.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第5篇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5年7月—2006年7月50例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所有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确诊, 其中脑出血5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脑梗死42例;男35例, 女15例;年龄45岁~80岁, 平均年龄63岁。发病3 d内入院, 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 平均住院45 d.

2 康复护理

2.1 早期康复

正确体位:注意良肢位摆放。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可抬高床头15°~30°, 以促进静脉回流, 减轻脑水肿。需经常变换体位, 每2 h~3 h翻身1次, 避免发生压疮。并按摩足心 (涌泉穴) 、手心 (劳宫穴) 、合谷穴、曲池穴等, 帮助患者按摩全身肌肉, 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急性期后可逐步增加锻炼, 可以做床边被动运动;促进肌肉收缩运动;呼吸控制练习;卧坐练习;练习坐位平衡;床到轮椅的练习;健侧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运动。此期还应进行言语治疗及心理治疗。当患者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后, 即可开展床上运动, 以利肢体功能恢复。以上练习可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完成几项, 以不觉得劳累为宜。

2.2 中期康复

重点是防止肢体痉挛及软瘫。尽可能练习肌肉关节能够随意地独立运动, 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 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主要方法:卧位, 按照被动—助动—主动抑制上肢痉挛模式。伸展躯干可抑制躯干紧张、痉挛, 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摸自己的前额, 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屈伸功能。肢体放置保持良肢位, 肩关节、腕指关节等要经常进行自主活动。坐位, 做患侧上肢支撑练习, 在患侧上肢支撑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运动。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 手背推移物体, 手指夹拾小物体。健侧下肢可做肌力练习, 患侧下肢做屈伸膝运动。站立位, 站立平衡练习, 可以做站立平衡练习及分解练习;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及促进肘关节伸展;患者双手独立支撑, 双腿前后站立, 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 预备迈步。步行, 指导患者先用健腿迈步, 陪护者站在其身后, 稳定其上臂。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 可给予一定口令, 让患者有节奏行走, 同时观察其对线, 找出问题, 改变其行走姿势, 注意安全。

2.3 后期康复

继续前一个阶段的练习, 进一步巩固, 并提高到日常生活动作中。主要是加强手指的精细动作练习, 侧方向行走练习, 改善步态等。

3 结果

经过康复锻炼, 45例患者能自理日常生活, 行走自如, 3例患者行走需拐杖协助, 2例效果不佳, 在进一步治疗护理中。

4 讨论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26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 (60例) 和观察组 (66例) , 均为初发脑卒中且经颅脑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均无昏迷、理解障碍和明显失语, 且年龄、性别、肌力、病情和医疗费用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入选标准参考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 包括控制血压、抗凝、止血、改善脑微循环保护脑细胞及对症支持等, 未行抗抑郁治疗。当患者脑卒中病情稳定进入康复阶段后, 对照组给与常规的脑卒中后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有针对性的早期肢体康复指导锻炼。方法主要包括:按摩、被动运动以及控制能力的训练, 必要时可辅以电疗;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步行训练和功能性协调训练, 在整个过程中加强心理疏导、健康教育以及肢体锻炼方法的指导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分析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内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治疗后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见表1。

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FA、BI指数以及HAMD评分的比较

两组脑卒中患者在给予常规治疗和早期肢体功能康复指导锻炼治疗后, 其MFA评分和B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其HAMD评分也较治疗前好转,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详见表1。

注:治疗前评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均无显著性差异a:P>0.05, 与治疗前比b:P<0.05;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脑卒中肢体偏瘫对患者的的心理创伤明显, 严重者可导致焦虑抑郁的发生, 不仅直接使患者的健康状况下降, 死亡率增高, 同时也影响其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改善。减少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目前医务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肢体锻炼可促进神经功能修复,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精神状况, 减少消极情绪,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反之可使患者更加自主的进行功能康复锻炼, 对疾病的预后极为重要[3]。

由于肢体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自信心, 患者对肢体康复的愿望迫切, 及早进行肢体康复锻炼可满足其心理需要, 促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日常康复训练, 从而形成良性促进机制[4]。但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多伴有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以及缺乏积极性等, 无法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本研究通过早期给予肢体功能康复指导锻炼, 并同时给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可明显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患者改善更加明显;同时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在后期的随访中, 早期肢体功能锻炼的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高, 对疾病的恢复有较强的自信心。在患者进行功能恢复的过程中, 其本人的主动性、家庭的积极性以及社会的支持也逐渐改善, 使患者有战胜疾病的信念。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但研究认为是局部病灶和多种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社会、家庭和经济状况等[5,6]。尽管有很多研究显示早期功能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7], 在加强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过程中, 心理和社会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8]。总而言之, 早期行肢体功能康复治疗、健康指导和心理疏导可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 改善其抑郁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敏.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并抑郁症健康教育[J].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15) :122-124.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381-382.

[3]尤志琚, 周少华, 席刚明.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J].2009, 31 (2) :112-115.

[4]Li Yun.Effect of early functional training on psychologcal rehabnitation in stroke patients[J].Chinese Journal of Rehibitation, 2005, 9 (1) :176-177.

[5]张艳明, 程亦男, 耿宏, 等.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心理影响的临床观察[J].2007, 22 (2) :350-352.

[6]Rajamannar Ramasubbu.Therapy for prevention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1, 12 (14) :2177-2187.

[7]李韵.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心理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 (4) :241-243.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第7篇

1 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介入的时间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 只注重生命抢救、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等错误观念。赵瑞祥[8]认为, 随着康复开始时间的推迟, 康复疗效呈递减趋势。薛慎伍[9]研究表明, 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快, 因此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 脑卒中病人在病情基本稳定时应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一般来说, 发病3 d即可进行被动功能训练。王玉龙[10]认为人体大关节在静止运动3周后会挛缩变形。患侧肢体的早期被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 减轻痉挛及失用性萎缩, 防止发生肌肉韧带挛缩, 预防关节僵直引起的活动受限。“九五”攻关课题组[11]研究认为, 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发生后14 d以内介入, 可取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获得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 最有效地预防并发症。李丽等[12]研究表明, 运动疗法开始越早, 功能恢复可能性越大, 预后也就越好, 并主张病人开始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早期运动疗法。我院自2005年建立卒中单元以来, 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发病3 d即可进行被动功能训练, 经实践证明早期康复介入能有效提高病人肢体运动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致残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 保护肩关节功能, 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临时体位[13]。脑卒中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于抑制肌肉痉挛、减少并发症、早期诱发分离运动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康复训练创造了条件, 是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14]。王静[13]对29例脑卒中病人进行的临床观察发现, 良肢位的摆放有利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杜宁等[15]对10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临床研究, 试验证明在入院早期即采取早期体位干预, 结果使病人运动功能改善。目前国内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5种。

2.1 仰卧位

头部垫枕头。面部朝向患侧, 枕头高度要适当, 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枕头, 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 置于枕头上,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患侧臀部下方垫一软枕, 使患侧骨盆向前突, 防止髋关节屈曲、外旋, 在腘窝部外侧放置一小软枕, 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足底与床尾之间放一硬枕, 使足处于中立位, 防止踝关节趾屈。

2.2 患侧卧位 (患侧在下方的侧卧位)

侧卧, 头垫在枕头上, 患侧肩胛骨向前伸、肩关节屈曲, 肘关节伸展, 膝关节旋后, 腕关节背伸, 手指伸展。患侧下肢伸展, 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轻度屈曲, 下面垫一枕头, 背部放一个枕头, 躯干取放松体位。

2.3 健侧卧位 (患侧在上方的卧位)

患侧上肢向前方伸直, 肩关节前屈约90°, 下方用一较厚的软枕支持, 健侧上肢可以自由摆放。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 置于枕心上。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 膝关节轻度屈曲, 背后放一枕头, 使躯干成放松状态。

2.4 床上坐位

髋关节保持90°屈曲位, 背部用枕头垫好, 保持躯干伸展, 双侧上肢伸展位放在床前桌上。最好臀下置一坐垫, 双膝屈曲50°~60°, 膝下垫一软枕, 患侧足底抵一沙袋, 保持踝关节背屈或足中立位。

2.5 轮椅坐位 (端坐位)

在轮椅靠背外垫一块木板, 使病人躯干保持伸展, 臀部尽量坐在轮椅坐垫后方, 双上肢伸展位放在轮椅前方桌上, 或稍屈曲放于轮椅扶手上, 前臂旋前, 手指伸展。膝关节屈曲90°, 双脚平踏于地板上或轮椅脚踏上[17]。

3 心理康复护理

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系统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病人出现偏瘫、感觉及认知功能障碍, 会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和情感变化, 常表现为自卑、依赖、焦虑不安、急躁、易怒等心理特征。康复训练中, 病人的心理状态能直接影响康复的进展, 因此要把心理护理贯穿在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18]。

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和保证。护士与病人接触时要以良好的形象、真诚的态度、娴熟的操作取得病人的信任, 言语要谦逊, 多予积极暗示, 给病人带来积极的心理感受, 有意识地与病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支持性的心理护理

闻吾森等[19]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被试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心理障碍的症状就越少。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对脑卒中幸存者的全面康复及回归社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护士应争取家属和单位的合作, 鼓励他们给予病人积极的支持作用, 如合理安排探视和陪伴, 鼓励家属参与早期的康复训练等。

3.3 激励式心理护理[20]

脑卒中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卒中后的肢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重返工作岗位等现实, 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此时应帮助病人做好由正常人转化为残疾者的角色转换, 树立战胜疾病、适应生活、早日重返工作岗位的信心。不定时地请已出院康复病人来康复室进行现身说法, 从而激励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音乐疗法

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 在病人康复训练时放一些优美、舒畅、欢快、激昂的音乐来调节病人的情绪[21]。

4 思考与建议

综上所述, 康复效果与康复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早期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对于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脑卒中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对于抑制肌肉痉挛、减少并发症、早期诱发分离运动均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要注意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早期康复训练中, 强化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 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早期的康复训练。通过对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及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可促进病人从心理-生理-功能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 有效降低致残率, 为病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 且经临床CT、MRI检查确诊[1]。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男31例, 女9例, 年龄47岁~80岁, 发病时间为3 d~7 d;对照组患者男30例, 女10例, 年龄48岁~81岁, 发病时间3 d~7 d。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以及药物治疗方式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对症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 试验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

1.2.1 体位护理

对脑卒中患者采取体位治疗, 即采取良姿位摆放, 在巩固训练效果、避免异常运动模式形成和改善患者各种卧床并发症发生上具有显著效果。护士指导患者采用健侧和患侧位交替卧床, 健侧卧位时尽量将患肩前伸, 肘部伸直放于支撑物上, 腕部不要下垂, 使用布卷将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仰卧位时患者颈部紧张, 异常活动较频繁, 骶尾部和踝关节处易发生压疮, 因此不宜采用仰卧位[2]。患者取坐位时注意双足自然分开, 保持与肩部同宽, 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垂直。患侧卧位时对患者头部进行良好支撑, 躯干稍后旋转将患肩前伸并缓慢拉出, 避免患肩受压和收缩;保持患侧肘关节伸展, 手掌张开, 掌心向上, 健侧上肢放于身上;患者下肢摆放为迈步状, 健侧下肢在前, 髋、膝屈曲, 使用枕头支撑, 患侧下肢在后, 膝盖略微弯屈, 踝关节垂直。患侧卧位能够增加对患肢的知觉刺激, 拉长患肢, 减少患肢痉挛的发生, 也避免了对健手活动的限制。

1.2.2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发病急促, 病情发展迅速, 患者往往无心理准备, 发病后易产生恐慌、恐惧、难以接受等消极情绪, 尤其是个别心理承受力较差的患者得知无法立即康复后更产生绝望、失去治疗信心等不良心理, 对治疗十分不利。护理人员要经常与患者进行情感交流, 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压力, 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病情, 积极配合治疗, 并与家属共同增加对患者的关怀, 使之重建治疗信心, 主动参与到早期康复训练中。当然, 找一些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 增强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信心也是一个重要手段。

1.2.3 主动和被动康复锻炼

指导患者卧床期间积极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健肢床上移动、健肢带动患肢伸展、上举、髋部旋转搭桥锻炼等, 每日4次, 每次持续10 min[3]。同时辅助患肢的按摩或摩擦, 促进血液循环。日常用品可摆放于患肢一侧, 促使患者主动取物, 消除患者的依赖心理。帮助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锻炼时需注意加强患者的主观性训练, 让患者使用大脑对患肢发出各种指令, 增强神经冲动。

1.2.4 精细运动

让患者通过触摸不同温度、硬度的物品刺激患肢组织的知觉性, 同时辅助视觉和听觉训练, 与感觉训练形成互补。对患者手指进行关节锻炼和手指抓物锻炼, 提高手指活动度。

1.2.5 患肢肌张力训练

长期卧床的患者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 如不进行有效的肌张力训练易导致肌肉萎缩等严重后果。一般护理人员可采取拍打、刷洗患肢增加感觉刺激, 使用振动器刺激肌腱反射, 牵拉和挤压患肢关节输入刺激或者直接实施中频脉冲电刺激等方法。

1.3 疗效评价

2组患者均参照1996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价[4], 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后遗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2.3 2组患者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3。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 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首选方法, 而早期康复护理则是其中的关键部分[5]。本研究通过采取早期体位护理、主动和被动康复锻炼、精细运动以及肌张力训练等对患肢进行各种感觉刺激, 有效降低了其对偏瘫肢体的忽略现象。实践证明, 脑卒中患者术后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且神经系统病情不再发展时即可实施, 一般术后2 d即可逐步开展康复锻炼[6]。患者术后康复情况与病程长短有关, 一般3个月内即可达到最佳效果, 3个月后恢复效果逐渐降低, 半年内90%以上的患者可达到最佳康复状态。因此, 尽早采取科学的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另外, 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大大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也减少了后遗症的发生率, 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意义。

总体来看, 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术后偏瘫肢体康复效果,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平, 张少华.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10) :1951-1952.

[2]张倩茹.脑卒中偏瘫肢体早期康复护理[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9, 34 (7) :648-650.

[3]张琳琳, 张敏, 万婷婷.脑卒中偏瘫肢体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 2011, 32 (8) :1571-1572.

[4]陈玲丽, 符钻英, 向进.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08, 12 (3) :6-7.

[5]Petruseviciene D, Krisciūnas A.Evaluation of activ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stroke patients at the early stage of rehabilitation[J].Medicina (Kaunas) , 2008, 44 (3) :216-224.

脑卒中的预防与康复 第9篇

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常见预兆依次为:(1)突然感到晕眩;(2)突然感到面部、手脚、唇舌麻木;(3)暂时性吐字不清;(4)肢体无力;(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7)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明显;(10)明显嗜睡,整天昏昏沉沉;(11)一侧肢体不受控制的抽搐;(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脑卒中会使患者致死、致残,大多家属觉得这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但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大多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病变,如果能提前预防与治疗,就能很好地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但研究显示:60%的患者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脑卒中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脑卒中是治疗费用最为昂贵的疾病之一。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并且由于劳动能力丧失而对收入造成的影响,使得脑卒中疾病的治疗费用相当高。

因此,能够有计划性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才是根本之道。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大多有脑血管狭窄的基础病变,如果能提前预防与治疗就能很好的防止脑卒中的发生。

近20年经过众多患者临床实践发现,金字塔多能量疗法对于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有突出的功效。金字塔多能量疗法的机理包括:(1)能量离子波,打开血脑屏障;(2)微量元素粒子流,调节人体微量元素含量;(3)特定电磁波,促进血液循环;(4)低频脉冲,疏通经络;(5)磁场调节,增强血管弹性。通过5大机理综合作用,能够调节人体整体能量平衡,有效地预防脑卒中,是治疗和缓解脑卒中后遗症的一大革命。

金字塔多能量疗法具有非药物、无疼痛、无副作用等优点,对各种心脑血管疾病都具有普遍的防治功效。重庆三正医疗公司,专注金字塔多能量疗法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20年,是国家级“双高”企业,是多能量疗法的开创者与领导者;其主打产品“塔能脑康治疗仪”是拥有发明专利等7项国家专利的“准”字号的高科技家庭医疗器械,是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大革命。

脑卒中的肢体康复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共69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n=34) 和观察组 (n=35) 。对照组中, 男性22例, 女性12例, 年龄在56~76岁间, 平均为 (61.9±4.8) 岁;观察组中, 男性23例, 女性12例, 年龄在58~75岁间, 平均为 (62.3±5.2) 岁。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纳入标准

(1) 经CT或者MRI确诊者; (2) 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者[4]; (3) 均为首次发病者; (4) 意识清醒, 无认识和意识障碍; (5)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 (GCS, Glasgow Coma Scale) 大于8分;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低于50分; (6) 治疗依从性较高, 能够配合护理工作; (7) 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2次或以上脑卒中发作者; (2) 脑卒中病情不稳定者; (3) 小脑和脑干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 (4) 合并严重免疫系统、造血系统障碍疾病, 存在肝肾功能异常者; (5) 存在精神病史者; (6) 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病情观察;加强沟通, 给予适当的心理指导;指导病人正确用药, 定时定量服药;介绍脑卒中相关知识, 加强健康教育;常规康复指导。

观察组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整个护理过程护理有序性, 护理过程要不断用言语激励病人, 使其形成康复信心: (1) 病情评估:评估病人的病情, 并结合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制定康复计划, 主要按照以下床上锻炼-坐立和站立平衡锻炼-步行锻炼-上下楼梯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康复训练; (2) 床上锻炼:卧床阶段应协助病人正确摆放肢体、定时转换体位, 以有效地避免关节变形、挛缩、压疮;指导病人保持患肢功能位, 早期还应结合肌肉按摩以及患肢关节的被动运动, 活动强度由小至大, 切忌引起疼痛;病情允许下, 过度至主动运动, 包括患侧和健侧翻身训练, 双手交叉上举锻炼以及桥式运动训练, 腕关节背伸训练, 踝关节背伸训练; (3) 坐立与平衡锻炼:先行半坐位, 再逐渐过度至坐位平衡锻炼, 待病人可以顺利坐起后, 再行站立平衡锻炼:于平行杆中完成, 先屈头和颈部, 再屈躯干, 后站起锻炼, 再行徒手站立锻炼和站位平衡锻炼; (4) 步行锻炼:若病人能够达到平衡站立后, 则可开始行步行前准备活动, 包括踏步、扶持步行、平行杆步行和桌椅转移等, 若病情稳定则可由护理人员辅助病人作步行锻炼, 在治疗锻炼期间应注意屈膝动作, 有效地维持膝关节稳定性; (5) 上下楼梯锻炼:当病人能够徒手步行后, 则可以开展上下楼梯锻炼, 执行健腿先上, 患腿先下原则; (6) 日常生活锻炼:包括上厕所、穿衣、进餐、搭积木、套圈等, 以逐渐增强病人的生活信心。

1.5 观察指标

(1) 肌力评分[5]:采取Lovett评分法, 共分为0~5级, 其中5级 (5分) 即能够抵抗重力和抵抗充分阻力;4级 (4分) 即能够抗重力和抵抗一切阻力;3级 (3分) 即能够抵抗重力而进行全范围运动, 但是无法抵抗阻力;2级 (2分) 即病人在减重时关节能够作全范围活动;1级 (1分) 即仅能够轻微收缩, 无法引起关节运动;0级 (0分) 即无法测知肌肉收缩。 (2) 日常生活能力[6]: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 其包括11项评价内容, 总分在0~100分间, 其中<20分表明病人生活完全依赖他人帮助, <40分表明病人有重度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环节需要依赖他人帮助, 41~60分间表明病人有中度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依赖他人很大的帮助, >60分表明病人有轻度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能够基本自理。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 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护理肢体肌力情况的比较

干预前, 两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两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评分均明显提高 (P<0.05) ;干预后, 观察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1。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5;干预后, 与对照组相比, #P<0.01。

2.2 不同护理日常生活能力的比较

干预前,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 (P<0.05) ;干预后, 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2。

注:与干预前相比, *P<0.05;干预后, 与对照组相比, #P<0.01。

3 讨论

脑卒中危害性高, 具有较高致残率, 即使存活病人约有86.5%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等, 其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尤为普遍, 如何促进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为近年来一个热点[7]。脑卒中发生后, 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尽管受到破坏, 但其结构与功能仍有代偿以及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 因此康复护理工作目标就是在脑卒中早期处于较强可塑性阶段给予适当护理, 以加速建立大脑组织侧支循环, 提高病灶周围脑细胞重组与代偿, 以及预防肢体挛缩, 有效地维持肢体肌肉处于健康状态。为此, 该研究的观察组提出渐进式康复护理概念。

渐进式康复护理依据病人病情特点, 按照发育顺序以及不同姿势反射水平施行康复护理, 总体上按照床上锻炼-坐立和站立平衡锻炼-步行锻炼-上下楼梯锻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进行, 逐渐地提高训练强度, 有助于病情恢复。渐进式康复护理强调护理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不同阶段施行相应的锻炼, 可发挥阶段性双向互动特点, 采取激励训练法可避免强迫式、灌输式训练, 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治疗, 加速病情恢复, 缩短康复疗程。该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加强渐进式康复护理后, 干预后的上肢肌力和下肢肌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 (2.79±0.47) 分、 (3.35±0.53) 分、 (75.4±8.1) 分, 明显比干预前提高 (1.68±0.43) 分、 (1.89±0.38) 分、 (46.1±5.6) 分 (P<0.05) , 且干预后上肢肌力和下肢肌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2.18±0.39) 分、 (2.80±0.45) 分、 (61.5±7.2) 分 (P<0.01) , 表明渐进式康复护理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效果明确, 这一护理效果得到车媛[8]等人的研究所证实。

综上, 在脑卒中患者中, 渐进式康复护理能够提高肢体肌力能力,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Clarke DJ.Nursing practice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ethnography[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4, 23 (9/10) :1201-1226.

[2]Sommerfeld DK, Gripenstedt U, Welmer AK, et al.Spasticity after stroke:An overview of prevalence, test instruments, and treatm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2012, 91 (9) :814-820.

[3]司秀芝, 张玉玲.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的探讨[J].中外医疗, 2012, 31 (31) :159-160.

[4]姜霖.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康复训练的预后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2) :259.

[5]冯丽萍, 李科信, 苏国华, 等.经络导平仪在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急症, 2014, 23 (7) :1386-1387.

[6]谢辉, 刘兆平, 何旭光, 等.闭目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12, 21 (1) :6-7, 12.

[7]孙芹.循证护理在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2) :55-56.

上一篇:能量分布下一篇:同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