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区畜牧业

2024-08-06

发展农区畜牧业(精选8篇)

发展农区畜牧业 第1篇

1 强化品种改良, 调整农区畜牧业结构及加强疫病防治

(1) 畜牧业要突出效益, 结合实际, 以牛则牛、以羊则羊、以禽则禽、以猪则猪, 抓好品种改良, 特别是牛和小畜, 加快出栏, 提高商品率, 要改变以往重存栏轻出栏的现象, 牲畜如果不变成商品, 你说畜牧业增收了多少元, 那是空谈, 别人不相信。

(2) 在大畜 (黄牛) 改良上要坚持以冷配为主的原则, 首先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 加大对黄牛改良的宣传, 充分发挥黄牛配种站的作用。

(3) 确定细毛羊为今后发展的主要畜种。细毛羊是一个优良地方品种, 具有耐粗饲, 适应性强, 毛为优质, 其肉香味美, 开发潜力巨大, 草料不足与管理落后, 其品种退化、干死毛率高的问题日益突出, 提高其品种生产性能, 使地方品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4) 加强对适龄母畜的管理。为了切实保护适龄母畜这一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防止私屠滥宰适龄母畜行为的发生, 确保适龄母畜的持续增长, 对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和促进农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5) 狠抓种公畜的鉴定及土种、劣质种公畜的去势工作。

(6) 由于沙湾县把提高农区畜牧业质量和效益作为结构调整的重点, 畜牧业经济增长的方式已初步得到转变, 畜牧业人均收入逐年提高;加强牲畜疫病防治, 特别是在防治五号病工作上, 根据自治区、地区有关文件精神, 加强对疫情的传入途径的封堵, 加大宣传力度, 严禁到外地和疫区购买牲畜, 成立兽医防疫执法监督检查小组, 禁止外地牲畜、没有耳标及未进行五号病防疫的牲畜进入市场, 其次加强五号病疫苗注射, 制定防治预案, 切实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 确保畜牧业安全。

2 重视基层畜牧业人才队伍, 强化服务体系

(1)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据调查, 畜牧系统基层站所中级以上职称占20%, 本科毕业生不到30%, 绝大多数是中专生, 其中大部分是聘用人员, 由县乡财政给予补助。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并且严重的老龄化, 科技人员技能不高, 知识老化, 牧区科技机构建设缓慢, 成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2) 一方面是基层科技人员的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现有的各种条件还不能使基层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责、权、利划分不清, 待遇低, 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

(3) 现有的招录体制存在着缺陷, 基层科技人员编制少, 该进的人进不来, 仅有的编制往往被其他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据, 而真正的畜牧人才无用武之地, 村级防疫员成为牲畜防疫任务的执行主体, 但是村级防疫员的工资待遇在绝大多数的地方一直未能解决落实, 队伍不稳定, 影响防疫工作的正常进行。

(4) 经费严重不足, 正所谓“有钱养兵, 无钱打仗”。

3 立足长远发展, 打实基础建设

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的经济学分析 第2篇

畜牧业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第二性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是中央一号文件确定的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战略举措。加快发展畜牧业,就是确立畜牧业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个主导产业,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畜牧业布局基地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逐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使畜牧业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的重要带动力量。

陕西关中平原是典型的北方农区。陕西省提出“建设关中畜牧大区”,是对关中平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大战略构想,它指明了关中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前进方向。努力使这一战略构想转变为生产实践,是加快关中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小康进程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本文在对北方农区发展畜牧业进行经济理论分析之后,提出了“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把握“主业”与“多业”关系,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多组合产业。从横向产业关联分析,畜牧业由奶产业、肉产业和蛋产业组成。这些产业内部也可细分,比如奶业分为牛奶产业和羊奶产业。根据当前畜产品市场状况和市场前景分析资料,蛋类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增长缺乏新增市场空间支撑;肉类市场有小量空间,主要分配给牛羊肉产业发展;奶类市场需求则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可能支持中国奶业,主要是奶牛业的长期高速发展。从理论上讲,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国内畜牧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与国际市场技术接轨具有一定困难,在一个时期内缺乏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再加上关中深居内陆腹地,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本高。“建设关中畜牧大区”比较现实的思路是瞄准国内市场需求,优先发展市场增长潜力大的奶产业,重点是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关中平原具有发展奶牛产业的优势,(1)地势平坦,纬度、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2)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结构以及种植苜蓿的传统,为奶牛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3)经过多年发展奶牛生产初具规模,拥有高产奶牛核心群和一定规模的乳品加工能力;(4)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关中奶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5)关中是城市密集区,靠近产地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6)关中交通便捷,能够顺利通达国内主要消费中心。“建设关中奶业大区”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首要选择。以“牛”当先,以“奶”独大,将是未来“关中畜牧大区”的最重要特征。必须把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相对集中,优先加快发展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的奶牛产业,全力打造区域畜牧业发展的“增长极”。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高关联产业。一般认为,产业链、价值链长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人们形象地将畜牧业称为“中轴产业”。从纵向产业连接分析,粮食种植业、牧草种植业、饲料(饲草)加工业是畜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畜产品物流和畜产品加工业则是畜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必须根据畜牧优势主导产业,协调推进纵向连接的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和利益链条。如果把奶牛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就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纵向连接产业。在种植业上突出饲用玉米、优质牧草(如冬牧70、紫花苜蓿等),在饲料加工上突出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等,在产品加工上突出各种乳制品工业以及相配套的包装材料、物流配送等。

当然,以“牛”当先,以“奶”独大,是对一个大的经济区域总体而言的,并不排除局部地方选择其他优先发展的产业。肉牛业、生猪业、禽蛋业,甚至鹌鹑、鸵鸟等特色养殖业,都可能成为小区域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样,把畜牧业作为关中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说关中每一个县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更不是说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规划、来发展。必须强调,较小的区域一定要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不仅决不能放弃或轻视,而且要加大支持,加快发展。

二、把握“大家畜”与“小家畜”关系,重点发展大家畜

根据家畜个体大小,一般将畜禽分为“小家畜”和“大家畜”。“小家畜”主要指生猪、家禽、羊子等,“大家畜”指奶牛、肉牛、驴、马等。这好比工业中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小家畜”个体较小,属于多胎多仔或卵生动物,繁殖能力强,投资规模起点低,投资回报周期短,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大家畜”则个体较大,属于单胎单仔动物,繁殖能力差,投资规模要求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增长速度比较慢。也正因如此,(1)“小家畜”市场波动频繁,波动也大,“大家畜”则市场比较稳定,波动不大;(2)“小家畜”规模扩张容易,持续时间短,“小家畜”的规模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大家畜”规模扩张比较困难,持续时间长,目前“大家畜”规模扩张仍在进行。如果说20世纪后20年是“小家畜”规模扩张的时代,那么21世纪前20年则是“大家畜”规模扩张时代。“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紧跟国内“大家畜”规模扩张进程。

根据家禽的采食结构,一般将畜禽分为“草食畜”和“粮食畜”。“草食畜”指牛、羊等,“粮食畜”指猪、鸡等。“粮食畜”以采食农作物籽实为主,而“草食畜”既采食籽实,又采食作物秸秆,且以采食秸秆为主。在传统畜牧业时代,“粮食畜”采食农作物籽实后,剩余的农作物秸秆是农民家庭能源的重要来源。而到现代,随着农村能源革命,农作物秸秆不再是家庭能源的主要来源,反而成为农业“排放”的“垃圾”。发展“草食畜”,对作物秸秆进行青贮、黄贮、氨化等饲用处理,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更符合“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再者,中国土地资源稀缺,以土地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粮食短缺将是“常态”。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走草食节粮、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完全可以预言,21世纪是“草食畜”大发展的时代。

奶牛产业具有“大家畜”和“草食畜”的一般特点。而且,由于“生奶”必须经过加工“熟制”才能进入消费市场,要求奶品生产者与奶品加工者具有更为紧密的纵向产业连接,更紧密的产业关系,即较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挤奶站是奶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头连着奶农,一头连着乳品企业。挤奶站可以由奶农合作建设,可以由乳品企业投资建设,也可以有其他投资建设形式。要大胆探索奶农组织合作社,合作社兴建挤奶站,合作社横向联合组织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投资或控股乳品企业,乳品企业面向市场经营的奶牛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奶牛业为首位产业的“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注重有效益的增长。在具体政策措施上(1)注重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因畜群结构差异,一般奶牛的自然增长率为13-15%,肉牛只有5-6%),切勿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提出一些不合自然规律的高指标;(2)注重良种。优良种牛是基础。种牛如同工业工厂的仪器装备。只有“仪器装备精良”,再配合优良工艺、农艺等措施,生产优质产品,取得较高效益;(3)注重产业化经营,尤其是挤奶站建设。使草料、繁殖、养殖、加工、流通等产业各环节要环环紧扣,节节相连,配置得当,协调发展;(4)注重资金支持。注意各种融资手段配合,增加资金融通能力,满足“大家畜”的较大资金需求。

三、把握“人力”与“畜力”关系,着重提升人力资本 影响畜牧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列举很多。比如,饲料供给、饲养条件、疫病防治、畜群结构、产业组织、产业习惯以及气候、交通等区位因素,等等。但最基本的,可归结为“畜力”和“人力”两个方面。

“畜力”是由畜禽品种的“基因”决定的生产力。改良品种在本质上就是提高由“基因”决定的生产能力。这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这方面的潜力很大,能够做的工作很多。不同畜种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提高“畜力”的方法任务不同。生猪、家禽等“粮食畜”已基本实现良种化,今后主要任务是选育新品种和推行经济杂交。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畜”良种化水平低,“畜力”潜力大,要坚持引进高产优良纯种、精液、胚胎并举,多条腿走路,加快纯种繁育速度,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从目前情形看,直接引进国外高产纯种冷冻精液,大力改良本地品种,是费省效宏之举。

与“畜力”相比,“人力”更重要,关键在人。所谓“人力”,简单地说,就是由人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决定的生产能力。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人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人力不足”也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农民在由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结构存在明显缺陷:(1)农民只有从事传统畜牧业生产的简单经验,缺乏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2)普遍受教育年限短,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农村的知识和技术传播效率低;(3)长期的单家独户经营,独立意识强,合作素质差。一盘散沙,不抱团。无论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横向合作”(自愿组成合作社),还是农户与公司之间的“纵向合作”(实行定单生产、产业化经营),都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在表面上是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在本质上则是人的竞争。农村是“穷人扎堆”的地方。农民既缺乏对“畜力”的投资,又缺乏对“人力”的投资。这种“财”与“才”的“双短缺”局面,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户资金短缺,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解决,而知识和技术必须由农民通过自己学习掌握(当然,如果有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或发达的合作社组织,农民也可以从中“融通”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把政府拥有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杨凌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研教育优势,迅速地转化为农民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优势。要在畜牧专业基地、片区,组织农民畜牧科技状况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要顺应农民知识和技术接受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向农民提供“傻瓜化”的畜牧技术产品,加快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四、把握“集中”与“分散”关系,优先发展集中产区

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进行。由于地理空间的非匀质性,造成不同地理空间的经济成本差异,进而形成空间效率的差异。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总是不断从低效率地理空间向高效率地理空间集中(聚集)。因此,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总是呈现出了“集中”和“分散”两大特征。

“分散”是传统畜牧业的基本特征。“分散”是效率释然。传统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是家庭种植业的“配套”产业,其生产“原料”来自家庭种植业剩余,其产品“市场”在于家庭消费。因此,传统畜牧业不仅受限制于家庭规模,也受限制于种植业规模。由于种植业的特点是分散利用土地,以种植业为谋生之道的家庭和村庄,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接近均匀分布。因此,以家庭为单元的畜牧业自给自足,分散独立存在,如星星点灯。

“集中”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特征。“集中”的根据依然是“效率”。由于社会分工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深化,地理空间的效率结构发生变化。原来难以利用,缺乏效率的空间,开始变得容易利用并富有效率。随之,经济社会活动空间结构和布局发生“趋利性”演变。这种演变工业经济表现明显,农业有相同趋势。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畜牧业逐步由“面向家庭”需求到“面向市场”需求,“产品”在市场销售,“原料”从市场采购,逐步超越了家庭和种植业(养畜的农户数减少,农户的养畜数增加,少数农户养了多数畜禽,畜禽向专业农户集中),呈现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集中”连片发展的趋势——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小区(园区)→专业乡→大型畜牧产业基地。正象工业经济中的“块状经济”、“园区经济”一样,畜牧业“集中”带来了“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集中”能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和庭院空间资源,能促进养殖信息、技术传播,能共享防疫、配种等公共基础,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集中”连片发展,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必然选择。“集中”有不利于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知识、信息传播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实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农户分享公共设施和合作闯市场;有利于紧密衔接产销关系,促进产业成长。要实施畜牧业的“集中”战略,设想未来的“关中畜牧大区”是由若干大型奶牛专业生产基地和众多肉牛专业片区、生猪专业片区、禽蛋专业片区共同组合而成。要规划和建设若干畜牧业专业基地、集中片区(组团),由专业大户而专业小区,而专业村、专业乡,直至专业县,终成“星火燎原”之势。陕西省宝鸡市已经着手在陈仓区渭河南岸的蟠溪、天王、钓渭三镇建设奶牛产业区,实行基地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强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30个奶牛小区、60个挤奶站,奶牛数量由1.25万头增加到3万头以上。可以采取措施,支持宝鸡市陈仓区三镇奶牛集中产区建设,使其成为“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中建设高效集中畜牧产区的探路先锋。

“合作社”是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每一个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都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合作社是社员(即加入合作社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代言人”,是“集中”代理社员实现市场需求(而不是代替农户)的组织。合作社的“第一要务”是为社员提供“服务”。在“建设关中畜牧大区”过程中,要发挥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使“合作社”成为“关中畜牧大区”的重要组织载体。要在发展专业户、养殖小区、专业村、专业乡的同时,注意引导农户发展合作经济,自愿组成“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农民开展“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以及防疫、配种和信息、技术服务。通过合作,增强农户的市场地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就农业产业组织形态而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称道的是家庭承包经营,90年代称道的是公司与农户的纵向连接(是经济合作的一种)的产业化经营,那么在21世纪初农户与农户的横向合作将登上前台,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农业组织体系。

五、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注重发挥政府功能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政府的职责是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弥补市场机制之不足。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是“有形的手”。一般而言,只要“无形的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就不需要“有形的手”参与。否则,就是政府越位、错位,这将会降低市场运作效率,损害市场经济主体利益,损害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

但是,市场运转也是有成本的。当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时,市场运转的成本很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进入市场交易的成本更高。目前,在农业经济、畜牧经济中出现了“市场失灵”的严重问题。甚至在一些领域,比如在人才、技术、信息以及防疫等方面市场机制很难有效发挥作用。畜牧人才市场失灵、技术市场失灵、信息市场失灵、防疫市场失灵的重要原因就是农户规模过小,从市场上购买技术、信息和人才、防疫服务“不经济”。因此,对于小规模经营畜牧业的农户来说,这些产品具有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或准政府组织(比如非营利的市场中介组织)提供。

进一步讲,在“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中,政府应当为产业组织(如农户、合作社、畜牧企业)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以提高市场运转效率。政府应当提供的公共产品,具体包括(1)根据市场规则确立优先扶持的“主导性产业”;(2)建立起与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3)为畜牧专业生产基地、片区(养殖小区、专业村、专业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补助;(4)支持多种形式的畜牧兽医科技、信息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建设;(5)建立“官方”兽医制度,健全动物防疫监督体系;(6)为农户自愿组成的“合作社”提供必要资助;(7)执行法定的市场规则,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保证市场高效率运转。

必须指出,市场机制存在缺陷(市场失灵)问题,政府功能也存在缺陷(政府失灵)问题。必须正视政府失灵,(1)政府资源不足,“政府无能”,难以兑现既定的政策承诺;(2)政府集体腐败,运转成本上升,组织费用过大;(3)政府过度介入,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损害总体经济效益。因此,不能对政府的期望值过高。在具体实践中,既要注意防止和矫正“市场失灵”的问题,又要注意防止和矫正“政府失灵”的问题。政府不能错位,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只有“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密切配合,才能使“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事业顺利推进,快速发展。

平原农区发展小水体池塘养殖的思考 第3篇

一、充分认识小水体池塘养殖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一)有利于发展健康养殖。池塘养殖是人工水产养殖的重要方式,由于养殖水体小,便于管理,水质易控制,有利于发展健康养殖。

(二)可以充分挖掘渔业发展资源。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不需要有很大的水资源,生产方便可行,可在大多数地区发展渔业,能充分挖掘渔业资源。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多年的实践证明,渔业发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渔业,既能优化产业布局,又可提高经济效益,既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又能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对发展地方经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人们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据我县养殖情况调查,同面积的池塘水产养殖产值是一般种植业的5倍左右;效益是一般种植业的2~3倍。特色水产养殖效益将会更高。

(五)能够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渔业生产本身具有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功能,大力发展池塘养殖水产业,增加了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能力,利于农业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目前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水产品特别是名、优、特水产品相对短缺是一个不争的现实,长期以来造成市场有需求而生产能力跟不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水资源在大多数地区相对匮乏,且没有很好利用。

(二)对水产养殖宣传不够,养殖信息和新的养殖技术传递不畅,规范组织不力,扶持与示范带动不强,农民认识不足,造成水产养殖积极性不高,水产养殖发展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

(三)大多数地区人工水产养殖技术水平较低,成本较高,运作风险较大。

(四)一些名优特水产品深度开发不够,缺乏有效扶持和技术服务。

三、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一)提高认识,科学发展。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应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应积极创造条件,适度配合现代种植业而发展。

(二)突出特色发展。小水体池塘养殖发展现代渔业应突出以名、优、特、新水产品种为主,适当配合发展一般大路水产品种。

(三)选择好发展地点。应选择一些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或有池塘、废弃砖瓦窑坑、挖沙坑、果园以及大庭院等地方大力发展。

(四)搞好结合共同发展。要大力发展“稻—鱼共养”、“莲—鱼共养”、“果园猪—沼—鱼生态系统”等共养模式,促进高效共同发展。

(五)适当发展观光休闲渔业。应在一些旅游景区、城区、示范园区等地方适当发展观光、垂钓休闲渔业。

四、发展小水体池塘水产养殖需要采取的措施

根据目前平原农区渔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政策引导,加强补贴。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整策,渔业作为农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应有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以启动和支持现代渔业的发展。

(二)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规模发展。

(三)加强组织,搞好示范带动,规范水产养殖事业。

(四)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养殖水平和效益。

(五)搞好技术创新,开发利用好当地养殖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

白朗县农区畜牧业发展思路 第4篇

1 白朗县农区畜牧业生产现状

2012年各类牲畜年末存栏总数95063头/只匹, 其中牦牛1631头, 占牲畜总头数的1.72%;黄牛10492头, 占牲畜总数的11.04%;山羊22553只, 占牲畜总数的34.14%;绵羊43508只, 占牲畜总数的65.86%;猪1943头, 占牲畜总数达到2.86%。

2013年党委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 狠抓生产指标的落实, 较好地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牲畜总数达到100%, 牲畜出栏率23%, 肉类总产达654.51吨, 奶类总产达7467.44吨, 分别比2011年增长0.91%和0.81%。其中牛肉339.84吨, 占肉类总产的51.92%;羊肉189.52吨, 占肉类总产的29%;牛奶5850.44吨;鸡蛋196.275吨, 比2011年增长22.59%, 人均占有肉、奶、蛋分别为24.39kg、278.29kg、7.31kg。

2 发展城郊畜牧业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1) 把农区畜牧业作为白朗县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对牧业的投入少, 重农轻牧的思想还普遍存在。加之受粮食生产制约, 粮食成为当地追求温饱的主要食品, 粮食的高产、稳产成为县政府和农民的关注焦点, 而畜牧业一直处于家庭副业的地位。

(2) 农牧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无专一性。白朗县农区畜牧业统计数据显示, 农业产值占该县总产值的78%, 而牧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的20.27%。人均占有粮、肉、奶、蛋分别为52.30kg、24.39kg、278.29kg和7.31kg。农户家里牧畜数量多, 黄牛、牦牛、犏牛、绵羊、山羊、马和驴等品种基本齐全, 但是质量较差, 结构不合理, 能繁殖的母畜比例不高。

(3) 在追求粮食产量和粮食自给的同时, 忽视了农牧结合的优势。牲畜仍然以靠天养畜的传统饲养方式, 生产水平较低, 加之农畜产品的加工业基本处于空白。在经济的规划布局和投资上, 存在种植业与养殖业截然分开的倾向。农作物秸杆和粮食转化率低。

(4) 基层干部和农牧民还习惯于“等、靠、要”, 不能积极寻求市场来发展畜牧业。当前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和科技咨询, 信息服务和牧工商贸一体化发展模式不健全。农牧民文化素质偏低。青壮年劳力中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 农牧民的商品经济意识淡薄, 对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力有限, 极大地影响了项目区经济的发展。

(5) 疫病防治能力弱。随着产品流通的日趋活跃, 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疫病的发生与流行变得越来越复杂, 而且表现出混合性感染特征, 导致奶牛繁殖率下降, 死亡率增加, 提高了养殖成本, 加大了生产风险。此外, 畜禽常年处于低营养水平, 加上圈舍的保暖设施简陋, 在严寒季节如遇雪灾、风灾时将导致抵抗力下降, 死亡率增加。

(6) 专业技术队伍比较薄弱。科技就是生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就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 而要推广科学技术就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全县目前设有县农牧局、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 仅拥有畜牧专业技术人员10人, 其中中级1人、初级3人, 其余为技术员。因此, 在种植和养殖方面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导致这个结果的直接原因是从事畜牧业的专业人员待遇低。因经常下基层健康问题无保证, 无下乡补助等导致分配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调走或改行。另外, 群众的科学观念淡薄, 深受宗教迷信的影响, 使牲畜患病后无法及时得到救治。改变这一切还需要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大力宣传。

(7) 龙头企业数量少。龙头企业少、实力弱、素质低、幅射和带动能力不强, 并且有些龙头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日益加重, 致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困难重重。

3 发展农区畜牧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年楚河两岸农区发展畜牧业具有与高寒牧区截然不同的有利因素。一是农区人口集中, 经济较发达, 交通便利, 能源开发潜力大, 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 家畜品种齐全。二是自然条件明显好于牧区, 海拔低。气候温和, 水资源丰富, 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相对于纯牧区少, 可以稳定发展畜牧业。三是离县和市场较近, 产出的畜产品可以随时上市, 随着市场的发展随时调整。四是种植业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农区畜牧业饲料原料50%以上都为农产品。另外, 农区还有一定的天然草地, 也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饲料来源。

项目区有种植经济作物的传统, 目前有饲草饲料生产基地4500亩, 种植苜蓿、燕麦草、饲料玉米和箭舍豌豆等饲料作物。因此为种植业结构调整, 大规模发展经饲作物种植, 提高农民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 县属农牧结合地带, 有利于通过种植业来带动农区畜牧业, 并具有明显产业关联优势。

4 白朗县农区畜牧业的发展对策

根据白朗县农区畜牧业落后的现状, 如何尽快把城镇肉、奶、蛋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搞上去, 努力改善市场供应, 尽可能丰富“菜蓝子”, 增强农牧结合的作用, 是党委政府为发展本县农区畜牧业思考的问题, 要在“服务城镇、富裕农民、活跃市场、带动全区”的总方针指导下, 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讲求实效的原则,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优势,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大力促进农牧结合发展的农区畜牧业。

(1) 调整优化白朗县农牧区经济结构, 进一步摆正畜牧业的位置。近几年来, 白朗县农区畜牧业经济结构摆脱自然经济的影响, 农牧业比例不当, 畜牧业比重太低, 还处于家庭副业的位置。因此, 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和地理优势的前提下, 紧紧围绕当地及其他地区的需求, 调整农牧业的比重关系, 使长期处于家庭副业地位的畜牧业逐步进入大农业生产的主导行业中来, 使农牧业比例趋于合理, 促进该县的农牧结合向前发展。

(2) 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在白朗县发展“两型”并重的畜牧业, 是依据该县粮食总量供给不足的大背景和结构性粮食剩余的现状, 以及该县有大量的农副产品, 有种植饲草、饲料的条件,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潜力。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将伴随着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格局的形成, 为白朗县在“十三五”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展示了广阔前景。

坚持示范与重点相结合, 以点带面, 强化服务功能, 扶持专业户和示范户, 强化引导和服务, 仍然是发展农区畜牧业的重要途径。白朗县要以家庭饲养为基础, 大力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畜牧业生产, 把畜牧业从家庭副业向专业化, 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转变, 进行短期育肥。以奶牛养殖户为突破口, 建立公司+农户+基地产业化模式, 农户+基地产业化模式。因此, 大力发展专业化规模型的养殖场, 在政策、资金、物资、饲养、技术、流通、良种和防疫等方面, 要便于帮助农牧民解决具体困难, 提供各种服务, 同时鼓励养殖户、重点扩大经营规模, 走公司化和企业化的道路, 从而带动全镇农牧民直接进入市场向规模化。

(3)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农民增收, 增强农牧结合后劲。通过深化改革, 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化转变, 是一项科技兴牧社会性基础工程。牧业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一旦运用到畜牧业生产上去,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就能不断地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成为畜牧生产和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要实施牧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 以项目为龙头, 利用有限的经费, 有计划、有组织、有布置地实施牧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 以点带面, 大范围增产增收。实施技术承包, 运用经济手段, 采取合同形式, 把牧业科技人员同农牧民群众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 技术同物资结合起来, 把技术和商品流通结合起来, 能更好地调动牧业技术人员同生产者、经营者三个方面的积极性, 有利于加速白朗县农牧结合的步伐, 加速畜牧实用技术的应用。同时要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扩大适合本镇的服务规模, 切实搞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社会化服务, 这是强化畜牧业科技推广工作, 扩大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规模, 并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要增强科技兴牧意识, 镇党委、政府要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促进形成全镇重视、支持畜牧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新风气和新局面。贯彻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法》, 促进白朗县的畜牧业科技步入法制化轨道, 进而加速该镇的农牧结合向前发展。

发展农区畜牧业 第5篇

结构调整现场会经验交流材料

(2014年7月29日)

呼伦贝尔肉业集团

呼伦贝尔肉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成立于2011年,近年来,在上级领导正确领导下,公司广大员工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已发展成集肉牛肉羊繁育、育肥、屠宰、加工、主副产品深加工等生产肉牛肉羊产品的全产业链企业。

一、企业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肉业集团依托呼伦贝尔丰富的资源优势、优惠的产业政策优势,采取品牌战略,珍惜并利用好呼伦贝尔草原绿色牛、羊这一金字招牌,并以将这一品牌打造成全国肉牛、肉羊行业第一品牌为战略目标,将产品始终定位于国内中、高端牛羊肉市场,高端技术、高品质定位、高品牌建设的肉业产业,集团不断打造“绿色、健康、安全”的品牌形象,将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实现年屠宰加工肉牛20万头、肉羊150万只、熟食深加工产品3000吨、养殖肉牛10万头的总产能。

集团采取品牌经营战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覆盖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等40个城市的销售网络,可为广大客户提供周到、及时的服务,并在深入合作中获得了客户的信赖,产品销售市场广阔。

集团育肥牛养殖示范基地,是集肉牛繁育、育肥、参观示范、培训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总投资6亿元,计划用地133万平方米,一期投资2.6亿元,占地40万平方米。与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基地内设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工作站,将集中研究与示范应用国际肉牛养殖与良种繁育的先进经验、工艺、技术与装备。基地教学与培训中心,将邀请国内外肉牛研究以及经验丰富的养殖与管理技术专家,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并现场实习。每年为规模化养牛场、养殖专业户与散户培训专业人才2000人以上。基地建成后将有效带动周边养殖户进行规模化肉牛养殖,通过示范带动农户发展肉牛饲养,以整体提升我国北方肉牛养殖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产业效益,有力的推动我旗肉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二、经验心得

集团在成立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牛源不足、资金紧张、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等等一系列因素。但通过自治区党委政府、呼伦贝尔市党委政府、阿荣旗党委政府等大力关怀与支持下,充分为我公司提供项目政策扶持、项目资金支持,以及金融机构的帮助下、阿荣旗地方百姓的参与下,从中荣公司发展为现在的呼伦贝尔肉业集团。通过我们自己对外招聘英才、对人员培训、采取品牌战略措施,以及施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将呼伦贝尔品牌做大、做强。

(一)明确发展目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集团初期以肉类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当地肉牛养殖户和合作社,转变生产方式,做强龙头企业,做大肉牛产业发展规模。在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的经营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产业化经营新模式和管理体制,与养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同农民结成肉牛产业化联合体。为养殖户提供浓缩饲料和小额贷款担保,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管理,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积极探索实践“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养殖户+订单”的发展模式,企业通过订单建立肉牛供应基地,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统一卫生防疫、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签订收购合同、统一价格标准”的五统一方式,与养殖户形成稳定的供销关系,保证加工原料供给,推进企业的快速发展。采用保底价收购方式,与集团签订肉牛产销订单合同的养殖户,集团采取场内收购和上门收购两种收购方式,胴体率达到54%的成年育肥牛,收购价格为26.2元/公斤。同时,集团还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交售肉牛数满30头,每头奖励70元;交售肉牛满50头,每头奖励80元;交售肉牛满80头,每头奖励90元;交售肉牛满100头,每头奖励100元。大力推动地方农牧民养殖肉牛,为我们提供充足的牛源,为地方经济带来有利的发展。

(二)重文化,精益求精铸品牌

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品牌是强企之路、兴企之举。但品牌能否叫得响,不仅要看其外观形象,还要看其内在品质,更要看其企业文化的渗透和传承、员工凝聚力的强弱以及企

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我们重点从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入手,用文化来武装企业,引领企业,从而打破了传统建筑企业发展的俗套,打响了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呼伦贝尔肉业品牌”。

一是表层的物质文化。集团厂区按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统一布局,着力打造花园式厂地,给人赏心悦目的视觉感受,以此提升品牌感染力,赢得公众肯定。

二是浅层的行为文化。通过“整理、整顿、素养、安全、节约、绿色、营养、健康”来逐步优化流程管理,达到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安全生产的目的。

三是中层的制度文化。按照“把经验变成制度”的思路,研究制订了涵盖企业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加工管理、信息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形成了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了把文化理念融入管理制度,在制度中体现企业理念。

四是深层的精神文化。通过将企业文化融入一线生产车间,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工具,将生产加工经验与先进理念相结合,实现理念和技术的传承,让员工形成与企业共荣辱的大局意识,自觉自愿地融入到企业发展。四层文化,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层层推进,成为了保证“呼伦贝尔品牌”常青的最坚实后盾。

(三)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

集团建有现代化的生产加工车间,采用国内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配备了排酸间、速冻库、检疫室、备宰室、隔离室、急宰圈、车辆清洗间、污水处理站等配套设施。生产过程采用国际屠宰行业先进技术,自动化控制,自动和人工双重检验。产品全部经过低温排酸处理,并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体系,实现由工厂到餐桌的严密质量控制。公司通过ISO9000认证和ISO22000认证及绿色食认证,从生产设备到生产工艺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公司内设研发机构,拥有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包括牛羊精选部位肉、西式切片等深加工在内的258种产品。

(四)塑团队,凝心聚力快发展

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是企业和谐兴旺之基。我们屠宰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企业的发展单凭管理者的个人能力或少数人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做强做大目标的,必须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紧密配合,才能无往而不胜。多年来,我们始终在员工中倡导“三种精神”,着力培育团队意识。

一是弘扬主人翁精神。所有干部职工想问题、干事情都能以企业为重,从大局出发,先公后私,想公司之所想,急公司之所急,与公司共命运、同进退,“我的企业,我的家”成为了全体员工的普遍共识。

二是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企业发展不忘回报职工、回报社会。我们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从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出发,从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维护好职工的根本利益。为员工缴纳五险;定期组织员工培训;

建立帮困基金会,每年为困难职工捐款;定期组织职工体检;真正做到了企业改制不改私。同时,本着“构建和谐企业,爱心奉献社会”的一贯宗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慈善公益捐款,开展结对帮扶。先后先后5次参与阿荣旗党委政府组织的圆梦行动,10余名贫困学子圆了求学梦,共资助金额达到20余万元。

三是培育团结互助包容精神。领导班子成员一贯坚持顾大局、识大势、重原则、讲风格,形成了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好风气。上下级之间能加强沟通和理解,部门之间能强化联系和合作,员工之间能注重交流和关心,做到互帮互助、互谅互让、坦诚相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有主人翁精神的团队,才使得我们肉业集团这艘航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浪前行。

思路决定出路。通过以上四项举措的实施,推进并实现了企业经济指标的增长,综合实力的增强,市场开拓的进展,生产管理的进步,发展亮点的展示,企业名气的提升,实现了呼伦贝尔肉业集团更好更快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目标及规划

企业发展目标:集团以阿荣旗为核心区,全力打造呼伦贝尔肉业品牌为突破口,以肉类产业化发展为方向,转变生产方式,做强龙头企业,做大基地规模,健全保障体系,强化政策扶持,着力推动肉牛产业实现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使肉牛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富民产业。

未来发展规划:2014年投资建设15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及熟食深加工生产线,建设肉牛、肉羊产品冷链物流交易市场及自主品牌专卖店,完善配套设施,打造2万吨牛羊肉贮藏、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减少牛羊肉产品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增加养殖户收入,同时,建立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确保肉类食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放心肉。

公司本着“创新经营,永续发展”的企业理念,本着“为耕者造福,保食者安康”的经营宗旨,建成集饲料加工、肉牛育肥、食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各环节良性循环发展,把健康的、安全的、营养的真正来自草原的绿色肉食品奉献给广大消费者。到2018年,建成2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生产线;育肥牛养殖示范基地、150万只肉羊屠宰及深加工生产线、2万吨冷链物流配送项目、牛羊副产品综合加工、有机肥加工项目、调味品加工;牛羊饲料加工项目;生物制药项目;依托呼伦贝尔地域性优势,全力推进呼伦贝尔肉业集团发展,把呼伦贝尔肉业集团打造成产值超百亿元的全国肉类行业领军企业,打造内蒙古“肉都”。

发展农区畜牧业 第6篇

1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建立生态农业的前提和基础

杭锦后旗是一个农业大旗, 种植业比较发达, 养殖业相对落后, 畜牧业虽已占到了农业总产值的50%, 但我旗的养殖业仍处在一个大发展的起步阶段, 多为一家一户的粗放散养, 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还比较低, 养殖的成本高、效益不理想, 很难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发达的农业必须同时具备发达的种植业和发达的养殖业, 两者缺一不可。因此, 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是我旗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 畜牧业可为种植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 改善土壤结构,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粮食产量, 改善农产品质量, 为市场提供绿色有机食品, 极大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和米袋子;其次, 畜牧业是建立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中心环节, 它在平衡生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保土蓄水、培肥地力。种植牧草还可防风固沙、调节气候,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畜牧业是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是农民增收的希望, 人们已经认识到种养结合的重要性, 认识到养殖业是增加农业生产后劲的有效途径。离开畜牧业, 种植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离开种植业, 畜牧业的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四是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 畜牧业已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可达70%, 高度发达的畜牧业并没有影响粮食作物的生产, 而是促进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绿色食物的供给, 他们的农业生产环境已经基本得到改善,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吸取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针对杭锦后旗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农区加快棚圈、窑池建设和饲草料加工建设, 推行舍饲和圈养, 通过快速育肥提高家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推动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发展。

2 大力推进种植业发展是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关键

杭锦后旗现有农用地175万亩, 其中, 种植青贮玉米12.5万亩、紫花苜蓿1.5万亩, 种草比例显然偏小, 远远达不到畜牧业发展的要求。依据我旗耕地资源优势和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要扩大饲草种植面积, 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草”三元结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种草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展现出来。从种植业的角度看, 苜蓿具有很强的固氮作用, 每亩固氮达15kg, 相当于施入30kg的尿素, 而且苜蓿固定的氮, 植物吸收率相当高。苜蓿根瘤菌固氮是有机氮, 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以被植物充分利用, 减少化肥的使用, 培肥了地力, 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从畜牧业的角度看, 种植优良牧草不仅可以解决家畜的饲草问题, 而且能够改善饲草结构、提高家畜的营养水平, 为家畜提供优质的能量及蛋白质。如果利用苜蓿干草饲养奶牛, 每吨苜蓿可转化为1.0~1.5t鲜奶, 产生效益1600~2500元, 每亩可增值1200~1800元。此外, 用苜蓿喂奶牛, 不但可以提高产奶量, 还可以提高奶牛的健康水平, 减少生殖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延长奶牛的利用年限。据资料报道, 美国农业耕地的1/4~1/3种植牧草, 主要以苜蓿为主。美国农业种植中有四大作物, 苜蓿排第二位。我国苜蓿叫草, 而美国称作物, 对于种草的认识还存在观念上的差别, 亟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因此大力发展草业对建立生态农业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我旗是奶牛大旗, 现有奶牛4.9万头, 可2013年我旗苜蓿的种植面积只有1.5万亩, 远远达不到养殖生产的要求, 每年还需外调大量苜蓿干草。因此, 大力发展牧草种植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发展农区畜牧业 第7篇

一、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河北岸,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现有耕地面积55.35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3.7%;天然草场面积258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62.78%, 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227万亩, 占天然草场面积的87.98%。

二、畜牧业现状及生产水平

(一)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2009年上半年, 化隆县各类牲畜存栏42.5万头 (只) , 比2008年同期增加存栏4.6万头 (只) , 增长12%。其中牛存栏5.48万头, 比2008年同期增长20%;羊存栏34万只, 比2008年同期增长11.9%;猪存栏2.82万头, 与2008年持平。全县2009年上半年各类牲畜出栏14.39万头只, 其中牛出栏2.13万头, 羊出栏9.8万只, 猪出栏2.46万头。肉产量达4 322吨, 牛奶产量3 065吨, 羊毛产量245吨, 禽蛋产量63吨。实现牧业产值8 675.69万元, 占农牧业总产值的49.6%;农民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700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3%。

(二) 规模化、区域化进程加快, 优势产业发展迅速

经过多年发展, 以肉牛羊养殖为主的肉类生产, 以奶牛养殖为主的奶类生产和土种鸡生产为主的禽类生产等特色畜牧业经济已初步成型, 适度规模饲养比重显著提高。到2009年上半年, 全县规模养殖村达50个。饲养猪10头以上, 羊30只以上, 奶牛3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6 856户, 占全县总农户的16%。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养殖不断涌现, 生产规模和区域特点日渐形成, 使资源配置明显优化。

(三) 畜牧业投入加大,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化隆县畜禽良种工程”、“西繁东育工程”及“草原灭鼠工程”等项目建设, 对全县畜牧业发展产生了强劲的带动作用, 投资力度逐年增加, 棚圈建设、饲草种植与加工、畜种改良等使养殖和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到2009年上半年全县修建小型畜用暖棚300栋, 共1.8万平方米。种植当年生牧草 (青饲草) 11.1万亩, 其中套复种2.4万亩, 种植燕麦等为主的当年生牧草8.7万亩。完成草原灭鼠42万亩。

(四) 科技水平提高, 科技推广力度加大

以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实用技术,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为基础, 通过对农民进行科技实用技术培训等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暖棚养殖、秸秆青贮氨化、品种改良等一系列实用技术得到全面推广。细管冷配、肉羊人工授精改良等新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三、存在的问题

化隆县畜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受所处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 畜牧业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受传统饲养方式制约及技术服务不到位等, 使黄河谷地应发展的奶牛养殖、能量饲料开发等资源优势产业培育滞后, 没有形成主导产业, 畜产品规模小, 档次低, 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不强。畜产品加工处于小型家庭作坊阶段, 缺乏有规模、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不高。

四、发展目标

根据化隆县畜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远景目标, 到2010年全县畜牧业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产品产量进一步增加, 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畜牧业总产值达21 092万元, 年均增长达10.67%, 达到农业总产值的49.69%。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836元, 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2010年草食畜存栏达到51.02万头 (只) 。猪存栏达到4.47万头, 家禽75万只。年出栏各类牲畜37.16万头 (只) 。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5 665吨, 奶总产量达到6 838万吨, 禽蛋达到312吨, 羊毛达到571吨。2010年多年生优质饲草种植面积达到1万公顷, 年产鲜草120万吨, 复种套种青饲草4 666公顷, 饲草产量达到30万吨, 共计产量达到150万吨, 到2010年氨化青贮8万吨秸秆和青饲草。

五、主要措施

(一) 发挥比较优势, 优化结构, 开创特色畜牧业

一是优化畜种结构。按照川、浅、脑山地区的气候特点,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逐步形成规模化养殖, 区域化布局, 基地化生产, 市场化经营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畜生产, 通过“西繁东育”等项目工程带动, 使化隆县牛、羊草食畜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二是优化畜群结构。逐步提高母畜比例, 增强畜牧业生产后劲, 着重发展“自繁自育”, 弥补“西繁东育”产地市场的不足。三是优化畜禽品种结构。以提高良种畜比例和个体生产性能为目标, 在稳定牲畜总量, 加快现有优良品种繁育、扩大优良种群规模的基础上, 扩大细毛羊、陶赛特肉羊、良种绒山羊和肉牛生产的养殖规模。积极选育和开发当地品质好、无污染的肉食产品、奶产品和畜禽当家品种等。四是优化布局结构。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优势互补的原则, 在布局上以东西部依托草地资源优势, 结合良种扩繁。

重点开展自繁自育, 实现畜牧业增效。中部地区以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 积极发展牛羊贩运育肥, 增加出栏量, 以实现农民增收为思路,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即肉羊生产基地、肉牛生产基地、奶牛生产基地、牦牛、藏系羊生产基地、绒山羊生产基地。重点发展覆盖面广、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的开发建设, 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和“一村一品”等多种形式的畜牧业经营模式, 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规模效益, 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 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

(二) 发展设施畜牧业, 实施舍饲圈养, 走建设养畜之路

实施舍饲圈养, 发展设施畜牧业, 缓解市场的不稳定性, 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实施“西繁东育”进行暖棚舍饲。通过暖棚和季节性育肥措施, 缩短牛羊育肥生产周期, 提高出栏和商品率。二是开展秸秆氨化、青贮等饲草料的加工调制, 科学搭配饲料, 提高家畜对饲料的转化率。

(三) 加速产业化, 培育畜产品市场, 走效益畜牧业之路

近两年, 通过“西繁东育”、“产业化财政借款”等项目, 化隆县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已具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雏形, 但产业链条短, 群众增收力度不大, 在今后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好产业化规模小的问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本县实际出发, 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方针, 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 扶持一批养殖大户, 重点扶持企业化管理的养殖场。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川、浅、脑, 城、乡交通沿线等不同地区条件, 经济基础, 宜牛则牛, 宜羊则羊, 宜禽则禽, 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区域畜牧业经济带。二是解决好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力弱的问题, 一方面要解决原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破产企业的重组、改建等工作。通过这些企业打造出具有化隆特色的畜产名牌产品, 使之成为带动畜产品加工和牵引千家万户养殖业的纽带。另一方面利用农业开发资金、扶贫开发资金以及通过招商引资, 新建一批技术起点高、经营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肉食品加工、奶制品加工龙头企业。三是解决好畜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 加强市场体系和中介组织建设。

(四)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走集约化畜牧业之路

对民和县农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第8篇

1 畜牧业转型

结合民和县畜牧业生产实际, 提出“扩羊、增牛、稳猪、发展蛋禽和獭兔”的工作思路;以“实施农畜结合、草畜联动、畜牧强县”工程为重点, 大力推广全膜玉米种植和秸秆加工, 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利用率;狠抓规模养殖和家庭牧场的建设, 初步形成“以农补畜、以畜促农”的农牧业循环发展生产格局。

1.1 强劲发展节粮性草食畜牧业

近几年, 民和县由传统的耗粮型猪鸡养殖向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发展, 牛羊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2013年底, 草食畜饲养总量达124.01万头, 其中牛9.23万头、羊111.12万只;牛存栏5.61万头、出栏3万头, 羊存栏52.24万只、出栏36.51万只。同比增长率分别为:饲养量为牛6%、羊17%, 存栏量为牛27%、羊18%, 出栏量为牛19%、羊47%。

2010年起, 民和县种植业进行大调整, 各乡镇大面积种植双垄集雨薄膜玉米, 产出大量丰富的玉米秸秆, 二茬复种、加上天然草场、退耕还林 (草) 、树叶及其他农副产品, 饲草料来源和发展潜力很大, 适于草食畜牧业的发展。针对市场上牛羊肉供不应求的实际, 民和县农区养殖户要彻底改变一直把牛作为役畜饲养和养长寿羊的传统观念, 强劲发展牛羊养殖业, 保证全年都有新鲜牛羊肉上市,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 千方百计推出一大批民和生态牛羊肉品牌。

1.2 在稳猪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

据统计, 民和县2013年底生猪饲养量达26.82万头、存栏7.78万头、出栏13.81万头, 同比分别增长7%、2%、8%。根据皮厚肥腻猪肉在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状, 为稳猪增效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抓肉品、提高质量;二是进行产品深加工, 如将肠衣做成香肠销售;三是饲养皮薄肉瘦猪, 重点产出高蛋白、低脂肪的“肉品”;四是加强杂交改良。

1.3 鼓励蛋禽饲养

农区应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果园、沟岔等发展养鸡 (鸭、鹅) 、积极推广放牧养鸡, 产出特色土鸡及产品。

1.4 提倡獭兔养殖

系列獭兔产品在市场上极为畅销, 每养1只獭兔的利润高达80~100元, 可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又一产业。

1.5 开发观光型畜牧业

有条件的农户可在县城或乡镇适当引进、繁育、养殖珍稀动物, 开发观光型畜牧业。

1.6 加强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要继续稳定千家万户为主的畜牧业养殖经营方式, 在此基础上, 引导农民克服小农意识, 扶持养殖大户, 搞规模养殖。同时, 抓示范带动, 发展高效、生态、环保型畜牧业, 使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达到全面提升的目的。民和县在发展畜牧业优惠政策的引领下, 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建了1个国家级奶牛标准化示范场、1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 (其中生猪示范场5个、肉牛示范场3个、奶牛示范场1个、肉羊示范场4个) ;建设市级养羊家庭小牧场133家。

2 畜禽良种化

实现畜牧业生产从数量型、温饱型向质量型、营养型转变的核心是畜禽良种化。实行良种良法配套, 充分发掘外血良种增产增收的潜力。

1) 民和县在牛羊等改良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但在群体中随机抽样核查中发现, 还存着优良品种数量不多, 以及本地牛、羊、猪体型 (矮小) 外貌 (毛色杂) 差异大、低产 (1羊1羔) 、晚熟 (生长发育缓慢、育肥期长) 、生产效益低等的劣势。

建议大力引进优良品种, 强化良种意识, 尽快改造、取代当地低劣品种。牛、羊、猪改良工作进程中, 要总结历年经验, 选用优良种公畜, 采取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人工授精可减少公畜的饲养量、提高优秀公畜利用率、减少疫病的传播等, 应重点提倡。以猪为例, 在自然交配下1头公猪配种负荷约25~30头母猪、年产仔600~800头, 而采用人工授精1头公猪可配种负荷150~300头母猪。

为提高改良后代在当地的适应性, 首选如下品种:本地黄牛引用荷兰种公牛、西门塔尔种公牛、夏洛莱种公牛和利木赞种公牛进行改良;绵羊以陶赛特羊为父本、小尾寒羊为母本进行经济杂交生产肉羔;猪用长白种公猪和约克夏种公猪进行品种培育和商品猪生产。核心是改良成具有性情温顺、适应性较强、耐粗饲、早熟、增长较快、饲料报酬高、肉佳味美、屠宰率和出肉率较高等生产性能的品种。

2) 注重保护优良地方品种。农区不少优良地方畜禽品种, 其含金量颇高。在引进外血品种的同时, 要保护好优良地方品种, 加强选育工作。

3) 建立健全种公畜饲养管理制度。把引进的种公畜投放到有一定养殖经验、积极性高、饲养条件好的农户中, 基层兽医站建档立卡, 每月或半年进行1次种公畜饲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并加强防疫和诊疗。

3 推广饲草种植

对广大养殖户宣传《草原法》和《草原保护法》, 教育、引导广大养殖户大量种植玉米;在加强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加工利用的同时, 引进和选育优良牧草, 推广在荒山荒坡、弃耕地或农田种植优质牧草。

农区种草, 是种、养业结构调整的最佳切入点, 以地种草, 以草换肉、换蛋、换奶、换毛、换皮, 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价值, 又实现了种、养业的优势互补、互促, 延长了产业链。而且, 利用农田种植牧草还有以下优势:一是经济效益可观。每667 m2地产鲜草5 000~7 500 kg, 产量和营养价值双高, 可短期育肥5只绵羊或1.7头牛, 其效益高于其他农作物秸秆。二是生态效益好。牧草根系发达, 可保持水土, 促使植被恢复、土壤结构改善。

4 强化科技支撑

强化科技支撑, 完善科技服务队伍体系是调整畜群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有力保障。牧业技术推广和普及工作应做到程序化、日常化、长期化。

1) 加强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畜牧兽医站是农区畜牧科技的直接推广机构, 也是畜牧系统直接面向农户的服务组织, 肩负着防疫灭病、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技术推广、物资供应、销售服务等多种职能, 在农民增收增效中功不可没。应加强畜牧兽医站的建设, 充实科技服务人员, 完善技术推广的相应设施设备。

2) 努力提高牧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选择当地符合条件的人员定向培养, 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充实基层科技推广队伍。加大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促使其技术不断更新、能力不断提高;聘请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县畜牧局和乡镇授课, 造就1支高素质的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 以增强畜牧科技推广的后劲。

3) 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根据当地养殖项目的技术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举办针对基层干部、养殖户和生产经营户生物技术培训班;结合当地实际, 编写乡土教材、实用技术资料, 发放到户, 指导生产;还要充分利用广播、墙报、集会等来收集并提供信息, 预报行情。

5 重视疫病防治

1) 健全法制, 进一步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 动员群众支持、配合搞好动物防疫工作。

2) 积极开展产地检疫, 一旦发现病害肉, 专业人员要亲自到现场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上市交易产品按规定实施严格检疫, 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 保障人畜健康。另外, 还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消灭当地畜禽主要疫病的计划, 实行“由行政部门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的双轨目标责任制, 以动物防疫部门为主力军, 加强动物防疫, 落实动物防疫政策, 有效控制布病、结核病、口蹄疫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

6 小结

上一篇:汽车经销商的未来下一篇:戴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