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领域范文

2024-09-12

幼儿语言领域范文(精选12篇)

幼儿语言领域 第1篇

1.以自身为榜样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幼儿入园后, 教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 教师的语言经常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 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熏陶环境, 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 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修养, 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科学化, 提高自己的讲话技巧, 让幼儿爱听、喜欢听、听得懂。

2.尊重幼儿的需要, 创设充分的环境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只要抓住时机, 利用一切机会, 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并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进行语言交往, 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由于幼儿存在着年龄和个体差异, 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 我们班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了各类活动区, 每个区中有多种活动内容, 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的学习, 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的练习和掌握, 还有的则可让幼儿满足兴趣、好奇心等。不同的语言环境, 不同的语言教育, 有目的地设置活动室的环境。在幼儿感知事物时出现的词与句, 幼儿理解得很快, 而且记忆也较深, 并很快就学会运用。

3.积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 激发幼儿谈话的积极性

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愉快的交流中, 幼儿不知不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孩子喜欢孩子, 幼儿有相同的思维方式, 能够相互理解与沟通。小伙伴对孩子而言如同空气和水, 在自由开放的时空中, 幼儿可以逐步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针对这一点, 我们教师以强烈的“激趣”意识, 掌握相应技巧, 因地制宜, 因情制宜, 因人制宜, 以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与带动幼儿, 并自始至终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留意捕捉能力较弱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以新颖有趣的提问让幼儿身临其境, 萌发相应情感, 或通过师生角色“互换”, 消除幼儿心理的紧张感, 让幼儿更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之中。

4.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 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

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说话内容动机的必要条件, 它体现了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上的平等, 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 它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为此, 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 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 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 有话愿说, 有话敢说, 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而非被动的接受者, 在此前提下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成人的平等参与与良好的态度, 是调动幼儿有话愿说、有话敢说的外部因素。教师经常参与幼儿间平等的对话, 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 增强幼儿相互间的情感关系, 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通过幼儿间及师幼间的交流, 教师可以加深对幼儿认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了解。还可以了解当前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 这对于改进及进一步开展教学十分有利。

5.注重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 创设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 鼓励幼儿想说、敢说、会说

一日生活中, 各种活动之间都有间歇, 通常称为过渡环节, 如教育活动之间、饭前饭后、午睡前后等, 教师会提醒幼儿入厕、喝水等。这样的环节也是在教师的监护之中进行的, 我们应允许幼儿在这样的环节中自由交谈, 更多地提供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 让幼儿在这种平等、轻松的环境下, 畅所欲言, 尽情地发泄心中的各种感受, 消除幼儿压抑、紧张、胆怯的心理, 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6.用自然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素材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 没有丰富的生活, 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 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幼儿才会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 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 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 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 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 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 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 在生活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才能产生丰富的语言。因此, 带幼儿走进大自然, 实地参观、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 让幼儿不仅有说话的机会, 而且有说话的内容, 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注重在其他各领域中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 我们应该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 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 可以相对划分为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正如语言能力培养一样, 并非只有在语言教育活动这一领域中可以进行, 其他领域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转换角色, 组织形式多样讲述活动, 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

1.转换角色, 体现自我

在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的改变, 教师从教学的前台转到后台, 让幼儿走上前台, 当主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进行彻底的转变, 经过不断地研究、探讨、实践, 使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转变。

2.区分个体, 因人施教

教师要注重幼儿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他们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 我们在活动中要真正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 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 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讲述活动中, 我总觉得老师们能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 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甚至能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 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 自信心十足, 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我们在活动中要尽量面向全体幼儿, 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 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

3.日常生活, 最佳课堂

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幼儿清晰、连贯、有表情的表达能力。如看图讲述就是很好的方式, 它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把握为了说清一件事, 应该从哪里说起, 到哪里能结束, 怎样安排次序, 怎样显示主题, 从中以成人规范语言表达给幼儿, 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 在语言教育活动中, 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有很大的随机性, 我们应以不伤害幼儿说话、表达及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准则, 使语言学习成为对幼儿有意义、有兴趣的过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 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 满足幼儿“说”的愿望, 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工作规程.

[3]袁爱玲.学前全语言创造教育活动设计.

[4]李霞.全语言教学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

幼儿园语言领域教案 第2篇

高高山上一条藤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发准“藤、停、铜、铃”等音,学习快速、准确地念绕口令。

2、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

三、活动重点:

学习快速、准确地念绕口令。

四、活动难点:

发准“藤、停、铜、铃”等音。

五、活动准备:

平时让幼儿练习一些简短的绕口令,培养学习绕口令的兴趣以及发音的敏感性。

六、活动过程:

1、把绕口令编成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说,引导幼儿理解绕口令中的内容。

2、教师放慢速度念一遍绕口令。

3、让幼儿在教师的示范和引导下由慢到快地练习绕口令,重点练习发好后鼻音:“eng ing ong”。

4、创设游戏情景。

——游戏由2~4人进行,幼儿以轮流方式一人念一句绕口令,一边念,一边将右手伸出去,用拇指和食指往前一小朋友的手背,依次爬上去,若右手不够,可用左手接上去。

——轮流念绕口令做动作,注意倾听同伴的语言,自己也要快速接念,不使游戏中断。

——由教师扮“风爷爷”,发出“风吹了”和“风停了”的指令,让幼儿做铜铃摇摆等动作,并念该句的绕口令,反复练习几次,让幼儿感到绕口令的乐趣。

5、活动延伸:请幼儿的家长组织家庭“绕口令晚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语音的敏感性。利用晨间或午间活动时间做绕口令游戏活动。

附儿歌:

高高山上一条藤,藤条上头挂铜铃。

浅谈幼儿语言能力在各领域的培养 第3篇

语言表达创设情景渗透领域情境讲述一、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

1.以自身为榜样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幼儿入园后,教师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语言经常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熏陶环境,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有意识地加强语言修养,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科学化,提高自己的讲话技巧,让幼儿爱听、喜欢听、听得懂。

2.尊重幼儿的需要,创设充分的环境条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要抓住时机,利用一切机会,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进行语言交往,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由于幼儿存在着年龄和个体差异,为了满足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我们班根据自己的特点设置了各类活动区,每个区中有多种活动内容,有的侧重于粗浅知识的学习,有的着重于简单技能的练习和掌握,还有的则可让幼儿满足兴趣、好奇心等。不同的语言環境,不同的语言教育,有目的地设置活动室的环境。在幼儿感知事物时出现的词与句,幼儿理解得很快,而且记忆也较深,并很快就学会运用。

3.积极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激发幼儿谈话的积极性

讨论、聊天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重要手段。幼儿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愉快的交流中,幼儿不知不觉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孩子喜欢孩子,幼儿有相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理解与沟通。小伙伴对孩子而言如同空气和水,在自由开放的时空中,幼儿可以逐步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针对这一点,我们教师以强烈的“激趣”意识,掌握相应技巧,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因人制宜,以自己积极饱满的情绪去感染与带动幼儿,并自始至终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留意捕捉能力较弱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以新颖有趣的提问让幼儿身临其境,萌发相应情感,或通过师生角色“互换”,消除幼儿心理的紧张感,让幼儿更积极主动投入活动之中。

4.为幼儿创设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

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说话内容动机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它有助于幼儿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在此前提下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成人的平等参与与良好的态度,是调动幼儿有话愿说、有话敢说的外部因素。教师经常参与幼儿间平等的对话,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增强幼儿相互间的情感关系,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通过幼儿间及师幼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加深对幼儿认知水平、交往的技能、语言水平、思维方式等的了解。还可以了解当前幼儿的兴趣、特点和需要,这对于改进及进一步开展教学十分有利。

5.注重在一日生活的过渡环节,创设良好的语言沟通环境,鼓励幼儿想说、敢说、会说

一日生活中,各种活动之间都有间歇,通常称为过渡环节,如教育活动之间、饭前饭后、午睡前后等,教师会提醒幼儿入厕、喝水等。这样的环节也是在教师的监护之中进行的,我们应允许幼儿在这样的环节中自由交谈,更多地提供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充分交流的机会,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在这种平等、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尽情地发泄心中的各种感受,消除幼儿压抑、紧张、胆怯的心理,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6.用自然环境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语言表达提供素材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生活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丰富的语言。因此,带幼儿走进大自然,实地参观、感受生活、感受真实的世界,让幼儿不仅有说话的机会,而且有说话的内容,这是十分重要的。

二、注重在其他各领域中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我们应该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可以相对划分为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是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正如语言能力培养一样,并非只有在语言教育活动这一领域中可以进行,其他领域也可以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转换角色,组织形式多样讲述活动,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语言

1.转换角色,体现自我

在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中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的改变,教师从教学的前台转到后台,让幼儿走上前台,当主角。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进行彻底的转变,经过不断地研究、探讨、实践,使教育的理念进行了转变。

2.区分个体,因人施教

教师要注重幼儿个体差异。一个班的孩子他们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在活动中要真正关注幼儿的活动过程,不要为了体现活动结果而只是提问能力强的孩子,忽视个体差异教育。如在讲述活动中,我总觉得老师们能以平常的心态组织孩子活动,让各种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甚至能让能力差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样能力差的孩子才有安全的活动环境气氛,自信心十足,才会获得成功和满足。我们在活动中要尽量面向全体幼儿,尽可能让每个孩子有着表现自己的机会,不要只追求结果而放弃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水平与个体差异教育的统一。

3.日常生活,最佳课堂

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幼儿清晰、连贯、有表情的表达能力。如看图讲述就是很好的方式,它用形象的方式帮助幼儿把握为了说清一件事,应该从哪里说起,到哪里能结束,怎样安排次序,怎样显示主题,从中以成人规范语言表达给幼儿,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随机性,我们应以不伤害幼儿说话、表达及思维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准则,使语言学习成为对幼儿有意义、有兴趣的过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园工作规程.

[3]袁爱玲.学前全语言创造教育活动设计.

[4]李霞.全语言教学思潮及其对我国幼儿语言教学的启示.

澳门公众服务领域语言态度调查分析 第4篇

一调查概述

澳门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澳门的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澳门地区的语言主体性非常明显,即以汉语的粤方言为主体的多语社区。据2011年澳门人口普查数据,澳门3岁以上人口其日常使用的主要语言有汉语(澳门统计局数据称“中文”,下同)、英语、葡萄牙语、菲律宾语和其他语言,分别占比94.0%、0.7%、2.3%、1.7%、和1.2%。在说汉语的506 993人中,说广东话(即粤方言)、普通话、福建话和其他汉语方言的人口分别占比88.6%、5.4%、3.9%和2.1%。

澳门把日常用语言纳入人口普查内容始于1991年。当时,把“日常用语言”定义为“在住户中较多讲之语言”。对比澳门1991年、2001年、2011年三次人口普查日常用语言数据可以发现,澳门的日常语言使用格局基本稳定,个别语言或有消长。具体来看,粤方言作为日常用语言的优势地位非常稳固,普通话和英语在2001年到2011年增幅明显,其他中国方言(包括福建话)和葡语作为日常用语言的比例有所降低。详见表1。

表1 澳门1991年、2001年、2011年人口普查日常用语言比例(%)

因为人口普查的调查对象是全区域内所有居民,其数据自然有非常高的可信度,但受人口普查项目数量的限制,关于语言的问题一般局限于家庭日常语言的使用,不可能涉及太多详细的语言调查内容。要细致、深入、全面了解研究区域内语言状况,需设立专门的语言调查项目。为全面了解澳门语言状况尤其是普通话使用情况,2011年澳门理工学院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立项“澳门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并委托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承担。2012年2月,项目组成员在澳门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田野调查,把对澳门公众服务领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作为调查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了解在澳门这个言语社区内公众服务领域人群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的情况。本文分析即以此次调查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

对澳门公众服务领域的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方法以面访形式进行,辅以隐匿观察方法。调查地点遍布澳门本岛和路环、氹仔地区,调查行业包括商业服务、传媒与通讯、教育与文化、娱乐业、地产与金融、医疗健康与美容、食品饮料、家居服务、专业服务、餐厅、购物、社会服务及公共事务、旅游业、公共交通等,基本覆盖了澳门所有公众服务重要领域。调查对象的职业有保安员、司机、文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管理员、教师、经理、警察、商贩、商业服务业人员以及社工等。调查共取得有效样本675个,样本具体分布如表2。

表2 澳门公众服务领域调查样本分布与2011年澳门人口普查人口分布比较

表3 澳门公众服务领域调查样本职业分布

从表2的数据看,在性别、出生地方面,样本比例分布和普查比例分布基本趋势是吻合的。与此次调查对象的职业素质要求有关,在受教育程度上,样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明显高出人口普查数据。因调查目的和范围不同,本次调查涉及的职业与普查的职业分类是不同的,比例分布因而不存在可比性。

二澳门公众服务领域语言态度数据分析

语言态度作为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尽管不能直接测量,但可以根据人的言语行为及其他方面的情况来观察推断。社会语言学研究比较常用的方法是通过问卷或访谈的形式调查被调查者的语言态度。通过问卷调查语言态度,可以从感情和理智两个方面考察。问卷的设计往往包括直接语言评价、语言使用倾向、语言学习愿望、语言能力自我评价以及语言选择等等。本次调查澳门公众服务领域从业者的语言态度,设计了包括语言情感评价、语言地位评价和语言前景预期等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语言选择、传媒语言选择、行政语言认同、交际语言重要性判断以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倾向等。

本文根据调查数据,主要分析被调查者对澳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用语言的主观选择、对澳门传媒用语言的选择、对澳门社会交往中不同语言重要性的看法、对澳门特首作施政报告用语言的看法和对说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态度等。

(一)被调查者对教学用语言的态度

考察澳门公众服务从业者对教学用语言的态度,通过“您认为澳门小学最好用哪种语言(话)教学”和“您认为澳门中学最好用哪种语言(话)教学”两个问题进行调查。

1.对小学教学用语言的选择

表4 希望澳门小学教学用语言的人次和比例

调查数据显示,希望澳门小学用单语言教学的比例为39.6%,用多语教学的比例60.4%。主张澳门小学多语言教学的比例远高于主张单语言教学比例。

总的来看,希望用粤方言作为澳门小学教学语言的比例稳居首位,达到80.7%;超过60%的被调查者希望澳门小学用普通话教学;希望用英语的也超过了一半;希望小学用葡语教学的比例为7.8%,主要分布在多选类别中。

被调查者对澳门小学教学语言的主观选择排序是:粤方言>普通话>英语>葡语。

2.对中学教学用语言的选择

表5 希望澳门中学教学用语言的人次和比例

被调查者对澳门中学教学语言的主观选择排序与小学相同:粤方言>普通话>英语>葡语。但具体比例有所不同。

希望澳门中学用单语言教学的比例是36.6%,相比小学下降3个百分点。相应的,希望中学用多语言教学的比例相比小学有所上升。

对比表4和表5可以发现,希望中学用英语、葡语和普通话教学的比例,相比小学均有所上升,尤其英语的上升幅度更为明显,而希望中学用粤方言教学的比例比小学略低。

主张中学单用英语教学的比例比小学上升了5%。

教学语言不仅与区域内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的语言地位有关,而且也关系到区域内语言文化的传承。教学语言一直是语言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的选择,一方面体现被调查者对语言地位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被调查者对语言价值包括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认同。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希望多语言教学的比例远远高出希望单语言教学的比例。澳门多语言的语言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对教学语言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九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使用葡文,葡文也是正式语文。”从法律层面规定了澳门的双语文政策。而澳门实际的社会语言生活状况是通行三文四语,三文即中文、葡文和英文,四语即粤方言、普通话、葡语和英语。当然澳门还有其他使用人数较少的语言和方言。有人因此称澳门是“语言博物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多语并存的客观事实决定了人们对教学语言的态度也具有开放性和趋向多元化的特点。

(二)被调查者对媒体用语言的态度

通常说的媒体,泛指所有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和载体,包括平面媒体、视听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等。媒体语言的使用对语言地位的稳固、社会交际生活及民族文化传承等具有重要作用,对区域内的社会语言生活具有其他载体不能比拟的影响力。而决定媒体系统使用语言的因素很多,不仅取决于政府的官方规定,也受媒体掌控者和传媒受众的影响。广播电视语言是传统的、典型的媒体语言,受众面广,影响范围大。被调查者对广播电视语言的选择,也集中体现了他们对媒体语言的态度。我们这次对媒体语言的调查,涉及广播、电视两种传媒。

1.对广播语言的态度

广播媒体作为存在时间较长的传统媒体,其影响力虽然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兴起而有所下降,但因接收工具携带方便、收听环境宽松,在澳门依然有数量较多的广播受众。在有效样本中,回答没有收听过广播的比例为14.9%,即超过85%的人有收听广播的行为习惯,广播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广播媒体语言仍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那么澳门人对广播媒体使用的语言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表6 希望澳门广播用语言的样本数和比例

从数据看,被调查者选择广播媒体单独使用粤方言的比例高达55.8%,选择使用普通话和粤方言的比例也达到21.4%,而对其他媒体语言的选项均未超过10%。这显示出被调查者对澳门广播媒体使用粤方言的高度认同感。去除无法回答和其他选项后,不同语言被选择的次数和比例见表7。

表7 希望澳门广播用语言分不同语言的人次和比例

无论是单选还是多选,被调查者希望粤方言作为澳门广播语言的比例均在90%以上。希望广播媒体使用普通话的比例接近40%,但选择单用普通话作为广播媒体语言的比例仅为8%,而选择普通话和其他语言(方言)共同作为广播语言的比例则上升到93.1%。英语作为国际广泛使用的语言,被15.2%的被调查者选择作为广播媒体语言。葡语作为澳门官方语言之一,没有被调查者选择广播媒体单独使用葡语,但有5.0%的被调查者认为广播媒体语言里应该有葡语。

2.对电视语言的态度

电视作为受众最广泛的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们调查的有效样本中,只有1.2%的被调查者回答平时不看电视,近99%的被调查者有平时看电视的习惯。选择电视使用哪种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态度。

表8 希望澳门电视用语言的样本和比例

表8数据显示,被调查者对电视用语言选择比例最高的是粤方言,为54.2%;其次是并用普通话和粤方言的比例,为21.1%;选择电视用语言并用普通话、粤方言和英语的比例也比较高,有10.2%;其他选择均在5%以下。去掉无法回答和其他选项后的数据,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被调查者对电视用语言的选择意向,具体如表9。

表9 希望澳门电视用语言分不同语言的人次和比例

与广播媒体的语言选择相类似,被调查者选择粤方言作为澳门电视语言的比例最高,为94.2%,而且无论是单用粤方言还是粤方言和其他语言(方言)并用,粤方言作为电视语言都得到高度认可。选择普通话作为澳门电视语言的比例排在第二位,为40.5%,选择普通话与其他语言(方言)并用作为澳门电视语言的比例超过了90%。选择英语作为澳门电视语言的比例排在第三位,有43.6%的被调查者选择英语与其他语言(方言)共同作为澳门电视语言。选择葡语为电视媒体语言的比例为5.4%,多为希望葡语与其他语言并用。

(三)被调查者对标志性人物在特定场合语言使用的态度

处于地区政治领袖地位的人,具有区域标志性,其语言使用政治意义深远,社会影响巨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一般简称“特首”),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特首进行宣誓或作施政报告所用语言具有很强的政治象征意义和社会示范性。被调查者对特首使用语言的选择实际表现了他们对澳门具有标志性语言的认同。

表1 0 希望澳门特首作施政报告使用语言的样本和比例

数据显示,近70%的被调查者认为澳门特首在作施政报告时应该单用粤方言,比例最高;其次是主张单用普通话的比例,为13.8%;主张单用英语的比例为2.1%,单用葡语的为0.3。从情理上说,被调查者对此问题答案的单选比多选来得更为实际,因为在有限时间内要求特首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方言)作施政报告是不现实的。结果也证明了大多数被调查者主张澳门特首施政报告使用单语,比例达到85.8%,但数据也显示,有12%的被调查者认为特首作施政报告时应该使用多种语言(方言),最多的主张使用四种语言(方言)。

影响特首施政报告使用语言的因素除受众外,考量更多的往往是政治因素,而民众的选择多会从自身喜好出发。首先是澳门多语言并存的语言文化生活的现实状况决定了民众选择的多元性,而特定对象在特定场合使用语言又存在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当二者存在一定冲突时,多数澳门人理智地选择单一语言(方言)粤方言作为澳门特定人物、特定场合的标志性用语。当然其中也有纠结,具体表现在有2.1%的人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

(四)被调查者对不同语言在澳门社会交往中重要性的态度

在多语社会中,不同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其语言声望、语言地位和使用价值等也会不同。被调查者对语言交际价值的认同,会对其语言的地位认同和情感认同产生影响。对具体的被调查者而言,不同语言在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异的。

表1 1 认为澳门社会交往中不同语言重要性的样本和比例

表11显示,对澳门社会交往第一重要的语言,有72.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粤方言,认为第一重要语言是普通话、英语的分别占16.1%和11.2%,认为葡语最重要的占0.3%。

在澳门社会交际中处于第二重要的语言,超过5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普通话,选择英语为澳门社会交际第三重要语言的比例也达到56.8%,选择葡语作为第四重要语言的比例达88.0%。

通过对重要性加权赋值进行统计,可以更为清晰地考察被调查者对不同语言重要性的看法。我们按照第一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第四重要的顺序分别赋予4分、3分、2分、1分,再分别乘以其样本数,最后累加计算不同语言的均分。其过程和结果如下。

表1 2 不同语言对澳门社会交往重要性赋值分数统计结果

粤方言得分最高,均分超过3.5分,其在澳门社会交际中的最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被调查者中得到高度认同。普通话得分居第二,均分接近3分,其在澳门社会交往中第二重要的地位也是被调查者的共识。英语得分排在第三,均分接近2.5分,显示英语虽然在澳门社会交际中排在第三重要地位,但有上升趋势和提升空间。从均分看,葡语在澳门社会交往中排在第四重要的位置。

(五)被调查者对说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态度

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澳门地区的使用比例和社会影响逐渐提高。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能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并且愿意使用,实际上体现了对国家通用语言情感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认同。从数据看,“很喜欢”和“喜欢”说普通话的比例超过50%,多数被调查者对说普通话持肯定态度。

表1 3 对讲普通话态度的比例

样本总数:673

影响被调查者对普通话态度的因素主要是成长地和年龄。

表1 4 对讲普通话不同态度分成长地的比例(%)

样本总数:673

对说普通话的态度受成长地因素的影响明显。表14数据显示,以澳门为成长地的被调查者对说普通话“不太喜欢”和“不喜欢”比例高出成长地为内地的被调查者,成长地为内地的被调查者“很喜欢”和“喜欢”讲普通话的比例高出以澳门为成长地的被调查者近23%。我们把“很喜欢”等选项赋值5、4、3、2、1、0,计算不同成长地被调查者平均分的话,得出更为直接的结果。以澳门、内地、香港为成长地的被调查者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39、3.75和3.44。

表1 5 对讲普通话不同态度分年龄段的比例(%)

样本总数:673

表15显示,对讲普通话的态度也存在年龄差异。通过下图可能看得更清楚。把“很喜欢”和“喜欢”计为“喜欢”,“不太喜欢”和“不喜欢”计为“不喜欢”,可以看到,60岁以上年龄段“不喜欢”讲普通话的比例高出其他年龄段,而“喜欢”讲普通话的比例又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

对讲普通话不同态度的年龄段差异图

被调查者的语言态度与其语言能力有一定关系。从本次调查的语言能力看,高年龄段被调查者能够用普通话交际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对不具备普通话交际能力的调查者而言,不喜欢说普通话的比例较高也在情理之中。

四结论和余论

澳门人的语言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澳门语言使用格局和语言发展方向,也影响着澳门某些特定语言的变化。澳门公共服务从业者群体对不同语言(方言)在语言情感、语言地位和语言威望等方面的看法,不仅折射出他们对语言凝聚本言语共同体作用的共识,而且也可预测语言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在此区域传播的前景。

(一)语言态度不同维度的特点

教育语言对下一代的语言学习、语言使用、语言认同等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和影响。根据《澳门基本法》第121条第1款的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规定教育政策包括选择教育语言。民众对语言文化传承、语言的现实交际价值、市场价值、语言声望和语言未来发展前景等的认识都是影响其选择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语言的因素。在长期历史文化发展中,澳门人形成了对粤方言的高度自豪感和认同感,粤方言在澳门具有无可争议的主体地位。因此,希望粤方言作为教育语言是澳门人的自然选择。

媒体语言的使用对民众具有示范作用,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广播电视作为发达的传媒系统,其语言使用主要取决于区域行政文化因素和市场因素等。在近乎全体澳门民众(本次调查是99.4%)都听得懂粤方言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希望广播电视使用粤方言完全可以理解。

行政语言往往被视为国家或区域权力的政治象征,特首作施政报告可以视为澳门行政的标志之一。调查结果显示,澳门民众大多数主张特首施政报告使用粤方言,反映了对特区行政语言使用中文的认同,也反映了对区域通行语粤方言的高度认同。

对社会交际语言重要性的判断,个体差异较大,但在澳门,被调查者显示了较高的共识:粤方言是交际语言的主体。即使在普通话影响逐渐提高、英语发展势头强劲的形势下,超过70%的被调查者仍认为粤方言是澳门第一重要语言。

(二)未来语言格局

据现有调查资料来看,澳门语言生活以粤方言为主体语言的大格局基本没有发生变化,但不同领域不同语言之间的排序则有消长。1999年一项有关澳门语言态度的调查显示,更多人重视英语和粤方言,普通话排第二,葡语排最后。2007年有关调查则显示,对特区行政管理来说,粤方言最为重要,英语和普通话排第二位,葡语排最后;对特区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而言,英语排首位,普通话次之;2009年进行的调查显示,粤方言居首,英语、普通话分居二、三,葡语居末。许嘉璐2010年曾预测澳门将来的语言排序是:普通话,粤方言,英语,葡语。从本次调查结果看,在所有维度上语言排序均为粤方言>普通话>英语>葡语,但在语言的社会交往重要性认识方面,英语和普通话相差无几,在澳门的语言格局中英语是普通话的强劲对手。

近些年来,随着人员往来接触增多,普通话在澳门的使用比例逐步增加,尤其是在澳门公众服务领域,使用普通话基本能够满足日常交际需求。尽管普通话水平不高,但澳门人对说普通话并无反感。尽管国家不会主动在澳门推广普通话③,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需要,普通话在澳门社会将越来越受重视,使用变得普遍,语言地位也会相应提升。

粤方言是一种强势方言,使用范围覆盖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区,方言文化历史久远而影响广泛,区域内经济较为发达,因此,作为言语共同体,粤方言区内部对粤方言具有较高的语言忠诚度。澳门特区作为粤方言区的重要地区之一,粤方言在特区语言生活中居于绝对主体地位是现实,也是民众的共识和期望。

英语的国际地位在澳门人的语言态度中也有所体现。英语在澳门民众中居于中文(粤方言、普通话)之后,但居于葡语之前。尽管葡语具有法律规定的正式语言的政治地位,但英语在民众中的社会地位似乎更高。澳门国际化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决定了英语在澳门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澳门,除中文以外,葡语也是法律规定的正式语言。调查显示,民众掌握葡语的比例不高(3.4%),认同葡语的比例也比较低。但是,葡语文化是澳门的现实存在,也是其多彩特色文化的有机组成。此外,葡语还是一些国家的通用语言,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特别是葡语在我国国家外交、特区发展及外语人才培养中还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如崔世安特首所言,“特区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支持葡语教育在澳门的发展”,葡语可以成为澳门语言文化多样性、语言教育和区域发展的优势因素,成为澳门联系其他葡语国家的外交纽带。

在不断实现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找寻自己的语言归属感,实质上这更是一种人的归属感。澳门开埠不足500年④,但曲折复杂的历史造就了澳门这个多姿多彩的语言文化博物馆。影响澳门“三文四语”的语言关系格局和语言发展趋势的因素是复杂的、动态的,研究澳门语言生活和民众语言态度,可以使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制定、执行更为科学和切合实际。

参考文献

[1]苏金智等,澳门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M].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14.

[2]盛炎,澳门语言的历史、现状、发展与未来的语言政策[M].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04.

[3]梁淑雯,浅谈“一国两制”下澳门的语言发展[J].“一国两制”研究,2011,(8).

[4]陈恩泉,澳门回归后葡语的地位与语言架构[J].学术研究,2005,(12).

[5]许嘉璐,关于澳门语言规划的思考[A].澳门语言文化研究(2010)[C].澳门:澳门理工学院,2011.

[6]闻喜,普通话在澳门:历史与现状[J].“一国两制”研究,第10期,2011.

[7]黄翊,澳门语言状况与语言规划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论文,2005.

[8]黄翊,澳门语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幼儿园语言领域教研计划 第5篇

20xx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开始回归,创造一个让孩子有话可说、有话愿意说、敢说的环境,让孩子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习得语言,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成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教学的主旋律。这学期,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开展“早读”活动系列研究,围绕“如何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这一主题进行不同年龄段的研究,探索教学模式,促进幼儿在阅读中与好书相伴,健康发展;让教师通过优秀课文的教学尝试,验证上学期积累的研究经验,在互动教学观察、研究、小讲课中,进一步把教与学的角色从观念转变为行为,从理论转变为实践。建立具有该群体特点的课程语言部分。同时,要大力传播市语言小组的研究信息,扩大研究课程范围,规范活动程序,增加研究深度,促进各级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二.目标和措施:

目标:

1.挖掘教材,整合经验;

2.学经典,转化精华;

3.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

三.活动形式和要求:

1.这学期有5项活动。第七周起周三上午9:00-10:40,地点:多功能厅。

2.活动形式:有针对性的理论讲座-现场观察-讨论。

3.注意收集过程数据,撰写教学案例。

4.要求:

(1)不断强调小组合作,团队进步,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及时与同行沟通,按组织者、记录者、演讲者分工,让大家得到锻炼。

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第6篇

一、领域课程的发展趋向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综合课程和领域课程这两种原本对立的课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综合课程开始关照各学科领域的教育规律,甚至将学科课程包容在综合课程的框架中。

同样,领域课程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向,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则是最为显著的表现。 这种渗透存在多种形式,既有发生在活动层面上的,也有发生在整体课程设计层面上的,甚至出现了以“主题”为中心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

二、语言教育如何向其他领域渗透

上面分析了相互渗透对于领域课程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领域渗透至少有两种形式:一是在某一个领域教育活动中达到多个学科领域(本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领域)的目标;二是通过其他学科领域的教育活动达到本学科领域的教育目标,或渗透本学科领域的教育内容。 就幼儿科学教育而言,分别是:

一是语言教育领域的要求与课程整体的整合;二是语言教育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的相互支持。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体现整合教育的理念,是指在坚持语言教育学科目标的前提下,同时关注其他学科的目标;或在遵循语言教育规律为主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达到活动整合的目的。 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类型:

1、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利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在语言活动中,艺术形式既是幼儿表现语言知识的手段,又是宣泄情感的方式。教师通过美术、音乐、舞蹈等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可以达成认知方面的目标,又可以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通过创作、欣赏和分享的过程,幼儿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

在开展此类活动时应注意艺术在活动中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而不是需要教师教给幼儿的知识技能。换言之,活动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幼儿利用已有的技能来表现知识经验和情感,教师不宜在这样的活动中强调艺术技能、技巧。

2、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也可以说,任何一个活动都有发展幼儿语言的机会。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语言发展,但绝不是教幼儿学习说话。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即表达内容,教师在科学活动中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发现和疑惑、问题和回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必须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加以概括。

3、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

数学是一种抽象化的思维方式。语言和数学这两个学科是密切联系的。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它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精确。在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数学这个工具,让幼儿在获得精确的科学经验的同时发展数学知识和技能。

4、语言与社会领域相互支持。

幼儿语言领域 第7篇

从我国当前教育环境来看, 学前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仍然较为薄弱, 尤其在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语言教育能力方面的教育现状很不理想。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语言教育能力的教学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的语言教育能力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源质量不佳, 并且学科教学时间短。

(2) 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实习实践, 组织实施方案过程的技能技巧不足。教案与教学意图、实际教学出现脱节, 并且教案存在机械模仿现象。

(3)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受到单一性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常常沿袭传统的单向传授法, 理论传授方式单一。

(4) 课程内容存在局限性, 往往学前教育专业的口语教学只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口语技能, 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导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二、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的语言教育能力的教学问题的建议

对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本人根据多年在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践, 提出几点建议:

(一) 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活动, 学习优秀教师经验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不可能完全在幼儿园里实施活动方案的。无论在智力上还是生理上, 小孩子都处于较快的成长期, 不同年龄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 所以在制定有关活动方案的时候要考虑小孩子的实际状况, 并了解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的基本方式。但是,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为了使活动计划更加周密, 就要验证活动计划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为了使我们的活动方案适应孩子们的学习状况, 首先应该进行课堂模拟教学活动, 其次观看优秀幼师的教学视频, 从中作比较找出自身的不足,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还应该定期定量进行见习, 寻找合适的时间在幼儿园中联系优秀教师并在其课堂上认真听课, 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并将其与自己的模拟课堂进行比较, 以便更加容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扬长避短,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充分体验现实课堂, 学习优秀幼师制作教案的方法并融入自己的特色, 从而形成自己的教案。

(二)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园的小孩子来说, 他们才刚开始接触到学习, 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乃至学习都抱有好奇心, 尚未形成固定的学习习惯, 所以教师要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了, 从而引领他们开动脑筋思考、探究问题。为了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勇于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营造有趣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 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孩子们从中受到启发。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与组织能力, 建议让学生参加一些有趣的人才培养活动, 这样还能培养他们的兴趣, 对学生以后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

2. 结合学生个体差异, 分组集体备课。

由于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情况不一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组, 共同备课, 这样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的发挥。而学生轮流进行试讲还可以避免个别学生逃避讲课, 讲完后互相点评, 这样能更加容易发现备课中的不足之处, 还能对组织环节进行及时的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学生的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综合各学科力量, 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语言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组织能力的培养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与积累才能形成, 所以要凝聚多学科力量, 使学生在综合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合作, 在长期的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教育活动方案设计与执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的能力。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要充分分析、理解好教学内容, 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授课;在安排活动之前, 一定要先了解活动的原则, 具有良好的组织的能力, 在执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更要懂得如何照顾学生, 注意学生的安全, 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活动结束后学生能对自己的安排及时作出反思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 加强读、写、说三个方面语言教育能力的训练

重视读、写、说三个方面语言教育能力可以培养学生语言教育能力, 而这三方面也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学生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以便自己在不同的场合中能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教学想法, 同时要为幼儿创造和谐、愉悦的语言氛围。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教育能力, 首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为良好的阅读能力能使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获取信息。

为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文言作品阅读训练、现代文学经典阅读训练以及幼儿文学作品阅读训练。

1. 鼓励学生多阅读。

学生要多读我国的一些古代名著, 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 因为这些名著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词汇, 丰富学生的语言词库, 使学生的文学内涵与内在修养得到极大的提高, 那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但是要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还要依靠学生的长期坚持, 唯有不断的努力与坚持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能更好地获取信息, 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读够一定量的经典文学作品, 自然就会受到书本内容的影响, 形成读书人特有的言谈举止、气质风范, 便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但对于某些文言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 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更适合他们阅读, 因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语言比较容易理解, 使学生更容易产生阅读兴趣。建议他们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和文言作品穿插起来阅读, 这样能使他们的语文知识多元化, 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语言应变能力。同时建议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或者阅读心得来评价书籍, 这样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结到底,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对象是幼儿, 所以该专业的学生也应该重点涉猎优秀的幼儿文学, 甚至能够完整背诵一些重点篇目。大部分幼儿文学作品是成人为幼儿创作的, 但也有一些是儿童自己创作的, 因而更能反映出幼儿的真实心理。通过幼儿文学作品阅读训练不仅能够使学前专业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幼儿心灵, 积累幼教素材, 更能为开展幼儿教育打下文学基础。通过以上三种阅读能力的方法训练,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语言领域能力的培养能够得到极大提高, 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调动能力也能进一步加强, 优化他们的语言能力素养, 为幼儿语言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加强书面语言训练。

同时还要进行书面语言训练, 包括书面感受训练和文学创编训练等这两个方面。为了加深学生的生活感悟,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心理素质,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先用自己的话概括该作品或者评价该作品, 然后再与同学进行讨论, 并把重要的观点写在纸上, 以此锻炼学生书面语言的组织驾驭能力。如此一来, 他们未来在教学中就能更好地引导幼儿进行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感受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体会作品的情感氛围时便会更加得心应手, 使幼儿真正领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时间长了, 良好的表达习惯就会形成, 语言的运用便也会得心应手了。学生对文学内涵的思考探究能力、对美的发现与阐述能力以及合理运用词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除了写读书感受外, 还可以通过文学创编训练拓展语言能力。让学生自己创作、改编一些幼儿文学样式, 例如歌谣、谜语、儿歌、儿童诗等。中国汉语词义内涵丰富, 只有让该专业领域学生亲自运用, 他们才会更深地领悟到词语的恰当使用环境和方法, 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在经过大量的阅读与写作积累之后, 学生们对于美的感悟会更深入, 运用语言时也会掌握主动权, 文思如泉涌。

3. 加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是对阅读能力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的实际运用, 是学前教育专业语言领域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幼儿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进行多层次、多类型的口语训练, 如说话能力训练、朗诵能力训练、演讲能力训练等, 在这些能力训练中他们将会不自觉的融入之前的阅读和书面训练的内容, 给他们的语言表达增添色彩, 充分体现他们的文学语言的积累成果。并针对每一次活动, 开展自评和互评, 教师指导学生反思。久而久之, 学生在通过自我思考分析后, 从阅读和生活中就能提炼出独特的思想内涵, 从而更深入、恰当地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此外, 教师还要善于透过学生的语言文字来感受学生的内心, 对于学生的审美观要给予客观恰当的引导, 不仅要使学生感知美丑善恶, 还要重视正面激励, 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与向往, 学生能感受语言运用优劣的各种效果。

(四)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

中职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师范院校。各高等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不能够刻意降低门槛, 对于语文等语言类学科的成绩有一定的要求界限。同时, 国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高等院校延长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时间, 进一步巩固该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学前教育专业语言领域教学能力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中这一专业的重要板块, 对学生的语言领域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在进行该专业的教学工作时, 便应紧扣当前不断变化的教学现状,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针对性的改进, 将培养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新理念渗透到教学工作当中, 由此实现教学效率及质量的进一步优化, 为幼教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海宏.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教育能力的方法[J].林区教学, 2014 (8) .

[2]马黎霞.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言领域教学能力的途径探索[J].学周刊, 2015 (2) .

幼儿语言领域 第8篇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伍香平博士、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金晓梅处长、湖北省第二师范学院陈纳博士、湖北省特级教师胡家凤园长、江岸区小学教研室教研员尹力、市直属机关永红幼儿园陈金芝园长、江岸区教育局幼教科教研员曾瑛以及湖北省技能名师杨慧玲园长担任此次活动评委。

本次评比活动设定了现场教学、活动反思和现场回答问题几个环节。在每天评比活动结束后,评委们就当天活动进行案例剖析和全方位的质量分析。本次活动还采取了手机扫二维码的形式提供资料查询服务,极大地便利了活动参与者即时查阅活动方案,及时了解评比内容,有目的地去观摩现场教学活动。

本次评比活动主要亮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题材广泛,紧跟热点、贴近生活。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选题材面广,涵盖了3~6岁幼儿的教育内容,囊括了小、中、大班各年龄段。内容上贴近每个年龄段幼儿的生活,关注了每个年龄段幼儿的人际交往需求和社会适应性需求,如《同桌的你》;关注了社会热点,如《“汉马”从我家门过》;关注了特殊人群的特殊生活,如《看不见世界的人们》;关注了中国传统文化,如《品味中国茶》;注重了爱国主义教育,如《国旗背后的秘密》等。

二是教学手段和形式灵活、多元,教学资源丰富多样。各位参评教师可谓脑洞大开,教学手段层出不穷。图片、实物、图表、多媒体视频、自制情境化教具、家长微信群朋友圈等都运用到了活动现场;有的教师还请来幼儿的爸爸妈妈,现场和幼儿互动,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家长无私的爱,也是让家长明白了“对孩子最好的爱是家长的陪伴”,盲人按摩师丁爷爷亲临现场,激发了幼儿尊重、关爱残疾人的情感;真人扮演的大狗熊的到来更是让幼儿惊喜连连。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集体教学活动不再单调、乏味,有效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让“教”无声渗透,让“学”有迹可循。

三是游戏化、情境化教学让幼儿可感可知。集体教学中的游戏化,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更能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进而提升幼儿的能力。32位选手的现场教学活动中,几乎都设置了游戏环节,有些活动更是以游戏贯穿始终,特别是竞技、益智、娱乐、亲子、体育、合作等游戏活动的运用,吸引了幼儿,也让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四是切中要害、指明方向。专家点评一致肯定了选手在选材、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不是每个题材都适合集体教学。专家指出,题材选择要依据《指南》要求,更要视幼儿发展的具体情况,要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专家特别强调,关于社会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一定要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本次活动为我市幼儿教师搭建了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为观摩园长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通过社会领域教学活动的评比、观摩,可以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关注社会领域教育特点,挖掘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价值,解决教师们在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在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幼儿语言领域 第9篇

生态语言学借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语言,把语言看作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试图解释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让人们认识并进而优化语言生态链的平衡(冯广艺,2011;张先亮、谢枝文,2010)。语言生态是指特定族群的语言与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Haugen,1972)。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仅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平衡,还关注不同的人类族群之间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弱势族群的生存延续性(WCED,1987)。方言是地域历史积淀与文化结晶,是人们延续家乡地域文化的纽带。在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背景下,主流规范语言(普通话)、强势语言的传播力度不断加强,一些弱势语言逐渐失去在族群中的交际地位,形成了语言的断代,最终濒于消亡(瞿继勇,2004)。语言的濒危或消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和文化生态平衡问题值得重视。

双言现象的界定仍存在混淆,我们更倾向于参考Ferguson(1959)、佐伊基(1989)和严学窘(1985),将这一现象确定为:在一定的语言社群里,一种语言存在两种变体并各有其特定功能。在我国,双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从语言生态和谐的视野下,不应仅仅将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看作一对矛盾来研究和处理。语言的生态发展观也提醒我们避免极端的方言保护,即拒绝承认语言发展进程中语种的自然消失,并抵制规范语言的推广。强势通用语言与弱势方言是否只能处于此消彼长的态势?或者,双言各自拥有独特的交际空间可以共存?它们分别承载哪些沟通功能和文化性质?这些都是值得在语言生态视野下重新考察的问题。方言保护和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应该建立在客观了解双言存在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以闽北方言区的双言现象为个案,以建瓯市东峰镇附近村庄作为调查地,对当地双言应用现状进行了田野调查,调查以非介入观察和访谈两种形式开展,深入了解建瓯话和普通话在该地的生存价值,并借此为双言规划布局提供实证依据。

作为福建方言的第三大片区,闽北方言主要分布在闽北鹫峰山和武夷山之间的建溪流域,包括南平地区的8个县、市,使用人口约200万(黄典诚、李如龙,1998)。其中建瓯市地处闽北中心地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方言普查活动确认建瓯话为闽北方言的代表。李如龙(1992,1995)指出建瓯话收缩和萎缩状态,即在使用场合和语体类型等方面都越发狭窄,正在被普通话逐渐取代。此外,闽北政治中心从建瓯迁至延平区而受延平官话的影响,建瓯话的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吴雪浩,2012)。建瓯话在延续与发展方面越发展现出明显的疲势,生存现状亟待关注。以建瓯话为对象的现有文献集中关注两类研究:建瓯话的历史和语言特征研究,以及社会语言学的学理研究。研究代表有潘渭水(1986,1994,2007),林连通、潘渭水(1998),李如龙(1997),李如龙、陈章太(1991),黄典诚(1957),邓享璋(2004,2007),这些研究详尽介绍了建瓯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综合展示了建瓯话的社会背景、历史传承和文化特点。然而,目前还没有对建瓯话应用现状的考察研究,本文将探讨双言共存的现实生态基础和未来和谐发展的可能性。

二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非介入观察和访谈两种形式,在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大房村、坪林村及桂林村开展田野调查,以了解建瓯当地人目前的语言选择、语言转码情况以及对建瓯话的态度情感。建瓯市东峰镇共有1103户,2659人;大房村位于204省道边,距市区17公里,受城市与乡镇共同的语言影响较大,能更为完整地展现建瓯话的使用现状,全村336户,1279人;桂林村502户,2502人;林坪村561户,1997人。东峰镇形成粮、果、茶、林和蔬菜五大农业生产体系,经济活动完整,对外贸易多,语言变化较大,适合田野调查。

本次研究参照“领域理论”设计田野调查提纲。Joshua.A.Fishman(1964,1965,1968)提出的领域理论认为,领域包括“情境”“角色关系”“讲话实践”等概念,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价值与关系,因而具有相应的合宜的领域规范。Greenfield(1968)归纳出五个领域:家庭圈、朋友圈、宗教圈、教育圈和工作圈。以此为基础,笔者参考建瓯实际生活的广泛性,又拓展出政治、经济、媒体三大领域,最终将田野调查的框架定为政治、经济、家庭、教育、社交、工作、宗教和媒体八大领域。本次调查提纲的设计还参照布迪厄发展的社会实践理论(1990、1998)。语言表达被理解为实践活动,包括各种领域的日常性活动。这种关注实践的研究转向被视为是对结构主义封闭语言观的批判性突破(鲍建竹,2011;傅敬民,2010;陈佳璇,2011)。布迪厄指出的语言实践活动体现了一种语言交流经济,将言说行为放置在包含资本、利益判断、权利关系的语言市场中去理解。由此,田野调查提纲将建瓯地区的双言交际领域细分为各种实践活动,如政治领域细分为公务会议、干部下乡走访等,并区分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关系。此次调查旨在对建瓯地区农村的双言现象做质化的厚重描述,从而掌握建瓯话与普通话的生存环境现状、社会结构中的价值实现以及双言应用呈现的经济与权力基础。在调查发现的基础上,我们又对目前双言研究和语言生态学经历的主要争议进行了讨论。

三调查结果

(一)政治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本次研究考察走访了政治领域双言交际的各种实践活动,详见表1:

表1 政治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注:+表示使用,-表示不使用。下同。

通过对各个场合的观察和对村镇干部及村民的访谈,本次调查了解到,在村镇一级的政治领域,建瓯话使用于绝大部分场合的交际实践。首先,在各类村镇会议场合,建瓯话占据了大多数的交际空间。村务会议上均使用建瓯话,仅在宣读文件时村干部使用普通话,如受访的村干部解释,因为文件中许多政治用语用建瓯话无法表达,或者表达不顺畅,使用普通话比较简单明了。当村干部在东峰镇政府参与政务会议时,在会议上大家统一使用普通话,会议以外的时间,村镇干部之间私下谈话则转换为建瓯话。另外,村镇干部之间的工作往来中,建瓯话仍然实现了大多数场合的交流,例如,村内有下派的驻村干部,一般情况下都与大家一起说建瓯话,除非是与外地人。而市里或镇里下来视察的干部,则是普通话与建瓯话交替使用,通常都依据前来视察的上级干部的语言来选择语言。此外,村镇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是当地人,因此工作人员在办公室的工作交谈和私下谈话仍然主要使用建瓯话。不过在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问好、道谢)与政务专用词汇时,他们会转换为普通话。当村镇干部打工作电话时,如果对方是平级或下级的单位,使用建瓯话;如果是上级单位,则使用普通话。在镇政府的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接待村民时,依然大多使用建瓯话。工作人员介绍说,因为前来办事的村民大部分更习惯说建瓯话,偶尔当镇外人员前来办事时才会与其使用普通话。

(二)经济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本次研究通过走访观察以上场合的交易过程以及访谈经营户,了解到建瓯话的使用占据经济领域的几乎全部场合的交际空间。每隔五天东峰镇会有一次集市,大房村与附近乡村的村民都会前往赶集。在该集市上,无论是商家的吆喝,还是顾客的询问,人们都使用建瓯话进行交谈与交易。闽北盛产的茶叶、竹笋、柑橘,远销全国。这些农产品与外地的贸易通常都由掌握建瓯话的中介前来洽谈与收购,再卖给外地商人。其语言交际实践见表2:

表2 经济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三)家庭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家庭场合的观察和访谈发现(如表3),在家庭中,建瓯话和普通话的使用程度相当,各自承担不同的交际活动。父母与祖辈两代人之间的交流全都使用建瓯话。待客依然使用建瓯话,除非是非建瓯话语区的外地人来访时,村民才会为了表示礼貌使用普通话。村民在家常对话中提到一些现代科技名词时,会转用普通话代替,如“呼叫转移”。普通话的使用主要是面向幼年晚辈交流。现在的父母已将普通话设定为子女语言习得的第一选择。父母和祖辈从小就教给他们普通话,并使用普通话与他们交流。除非在祖辈年龄过高、只会说建瓯话的情况下,才会用建瓯话与孙辈交流。受访家长认为,从小学好普通话对孩子的发展更有用。现在的青少年和儿童虽然在家里耳濡目染能听懂建瓯话,并能说一小部分方言,但绝大多数时间他们与兄弟姐妹或父母长辈都说普通话。

表3 家庭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四)教育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随着村里适龄儿童的减少以及镇中心学校的发展,大房村的小学已于三年前被撤销,因此教育领域的调查在坪林村与桂林村的学校开展。坪林小学共40名学生,分为四个班级:学前大班、小班、一年级班和二年级班;桂林中心小学共60名学生,目前学校共有从幼儿园班到六年级班(无四年级)六个年级班。从两所小学的调查情况来看,教育领域普通话推广成效最为明显,在各个场合都占据主导地位(见表4)。

表4 教育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无论在上课教学中,还是课后与学生们谈话,老师们几乎全部使用普通话。老师在办公室的闲谈几乎都用普通话,但偶尔也会出现建瓯话词汇。然而调查发现,建瓯话在教学中仍然具有难以被普通话替代的交际功能。一位受访老师介绍说:“有时候教到一些物品或者概念很难解释,学生们不理解,我就会用建瓯话来解释。比如‘挎头’(音译),这个东西是锄头中的一部分结构,我用普通话说,学生就听不懂,但我用建瓯话解释一下,他们就能和自己平时的实际联系起来理解了。”老师们也担心,如今孩子们都从小学习普通话,对方言的习得仅从成人们的对话中听到,对建瓯话的理解也越来越有限,一些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独特概念很难再向学生表述。

(五)社交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表5 社交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从表5可见,日常休闲活动,大到红白喜事宴会,小到朋友聚会、街坊聊天,村民都使用建瓯话。职业是教师的受访人,在学校内使用普通话,但回到村里,无论在家还是与街坊邻居日常闲聊、聚会,都转为建瓯话。“在村里大家都说方言,如果我说普通话,会让人觉得很奇怪。显得太高傲,不够平易近人。”

(六)工作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表6 工作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调查发现,村民在田间地头的日常劳作中均使用建瓯话。比如,村中女性经常聚集到一起干一些采拣茶梗等的轻便活,劳作和闲谈时都使用建瓯话。在村里的诊所,医生接待村民看病时,依然绝大多数使用建瓯话。受访医生介绍说:“完全会说普通话的只有外面回来的年轻人。”医生在讲解到一些医学名词时,都会尽量转化成简单易懂的建瓯话词汇,好让村民理解。村里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也是由技术员到外地接受培训以后,回来传授给村民,这个过程均使用建瓯话沟通。村民去镇上的政府机关办事时大多使用建瓯话,但是到镇上的通信营业厅、信用社、银行办理业务时,都尽量使用普通话。笔者在镇政府机关部门的采访和观察发现,村民在两个场合使用不同语言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年纪较长,均为本地人,村民感觉较为亲近,能够直接沟通;而通信营业厅、信用社、银行等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对年轻,教育水平较高,并有一些外地职员,村民有一种“高学历的年轻人都说普通话”的惯性印象,于是尽量在这些场合使用普通话办理业务。此外,村里发生纠纷,镇派出所的警察来调查情况时,也多使用普通话。

(七)宗教领域

笔者调查走访了东峰镇最著名五道叔公庙。调查发现,当地人前来寺庙中祈祷、念经、祭祀等都使用建瓯话。寺庙中的工作人员,如居士、解签人以及当地住庙的老人等,也都使用建瓯话交流(见表7)。

表7 宗教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八)媒体领域

当地的大众媒体大多使用普通话,然而使用建瓯话的地方特色节目仍然占有一席之地(见表8)。调查了解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的村广播采用建瓯话,但村广播已被弃用多年。现今村里可以收听到建瓯城区的广播节目,其中就有建瓯话广告和建瓯话节目,如段子、顺口溜、小笑话。建瓯电视台举办的当地新年晚会中也有建瓯话节目,如快板、歌舞等。此外,每当村里有商业宣传表演或者放映电影时,宣传者通常使用小喇叭环绕全村走一圈,用建瓯话通知村民。建瓯市政府曾做过推广建瓯话的努力,在地方广播节目中用建瓯话进行天气预报,并播放用建瓯话创作和改编的歌曲。当地人对这些节目都抱有较为正面的态度,认为带有建瓯方言的节目很亲切也易于理解。

表8 媒体领域的双言交际实践

四总结与讨论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出普通话与建瓯话在诸领域并存,并各自实现特定交际功能的双言实践局面。在一些正式场合,高变体的普通话仍然保持优越,比如使用现代科技名词、政务专用词汇,宣读文件,接待上级视察干部时通常都依据前来视察的上级干部的语言来选择语言。在教育领域,普通话的推广最为全面。此外,普通话也被视为是更年轻、教育水平更高者的语言。然而,建瓯话在更多的交际领域(如宗教、社交、媒体、工作、经济领域)仍然占据主导,其主导使用的交际领域和完成的交流实践超出了Ferguson(1959)对双言现象高低变体的界定。在许多正式场合,如寺庙、诊所、会议和办公场所,建瓯话都承担了主要的交际功能,并能够更好地承担医学专业名词、农业科技术语的沟通。调查也发现,不仅是高变体普通话,作为低变体的建瓯话也可以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显示更高的威望,比如上级下派的驻村干部选择用方言和村民交流,教师选择方言和乡亲交流,采购中介用方言和卖方村民交易。此外,双言的获得方式也在发生颠覆性变化,高变体的普通话可以通过家庭日常习得,低变体的建瓯话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大众媒体进行传播。目前也有学者建议在学校设立方言课程,如陈燕玲、林东华(2013)。根据Ferguson的界定,高变体主要是经由正式教育、通过规则学会的,而低变体是通过与父母交流自然习得的。如果改变了这种获得方式,通过规则学习方言,让学生自如掌握低变体方言是很难的。此次调查还说明,在建瓯农村,由于家长对普通话的语言期望,方言通过家庭环境的自然传承出现了断层。

此次对建瓯农村地区双言生态的考察证明,方言的生存空间和质量不能简单归因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普通话和方言可以互补分工、和谐共存。对于强势语言对弱势语言的同化兼并是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语言进化论(韩清林,2006),我们应该保持谨慎态度。未来的语言格局规划不能人为开展,而应以掌握语言生态为基础。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实践活动中,普通话与建瓯话之间的语言选择和语言转换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有隐含的理据。顺应理论(Verschueren,1999)指出,语言使用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可以理解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有意识的选择过程,我们能够从多种可能的不确定选项中做出商讨性的选择,使交际实现或接近目的(于国栋,2004;冉永平,2004)。双言使用的顺应选择也得到语言心理学的印证(王悦等,2012)。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重视考察言说者为什么实践、在哪里实践、用什么实践以及如何实践。当我们将各领域的双言实践视为语言市场上基于权利关系的一种经济交换,就会进一步证明双言共存有其不可化约的价值法则。正如此次调查所印证的,建瓯地区盛产茶叶、竹笋、柑橘,在交易市场上建瓯话占据绝对主动,外地客商选择熟悉方言的中介人来为其争取利益。教师与村里街坊邻居闲聊聚会时转用建瓯话以示合群和团结。医生接诊,技术员推广农技,政府部门接待村民,都以使用建瓯话来达到更好的沟通目的。建瓯话的合法建构显示了它拥有的不可替代的权利和资源,并仍然在为其言说者提供语言交际的利益。可以说,目前普通话和建瓯话的应用格局以符号形式揭示出双言之间的权利关系。当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通过权利机构和教育体系取得合法化时,建瓯话也在诸多领域以其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得到正当化。

研究双言的生态现状可以为合理的语言规划布局提供基础。良好的语言规划应该依赖于语言本身的基本状态,以促进语言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冯广艺,2013)。当然,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处在雏形阶段,学科体系仍有待完善(周利娟、郭涛,2012)。目前就普通话推广和方言危机的讨论仍存争议。比如薄守生、董照辉(2007)对濒危语言的保护持保守意见,认为弱势语言的萎缩是否有损于语言的多样性仍然缺乏论据,应该避免感性化而做出脱离实际的判断,他们建议,当前处理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应该在不影响效率与生存发展的条件下进行,不去干涉个人因发展需要做出的自主语言选择。蔡永良(2011,2012)指出,语言进化论思想的基础是“语言价值区别”。该思想认为,语言多样性是人们封闭隔绝、不愿合作的表现,而这与真正理解语言多样性的本质相去甚远。此次调查对双言生态的质化呈现,表明建瓯方言作为当地人观察世界的方式被长期保存使用至今,承载了建瓯人适应其自然环境的历史文化和劳动经验,证明双言共存有其各自合理的价值和功用。比如调查发现,一些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的独特物品或概念很难用普通话表达和解释,像“挎头”(音译,表示锄头的一部分结构)在正式教学中仍然需要用建瓯话向学生解释,因为只有建瓯话词汇可以让学生和自己平时的实际联系起来。一旦方言消失,会将它们储存的环境适应知识一并带走,使得下一代人与族群生活经验失联。此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为语言生存状态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内在同构性提供了一种佐证。接受强势语言,尊重弱势语言的自然地位,才是语言布局应持的现实态度。

本次调查和其他相关研究如陈燕玲、林华东(2013)和任海棠、杨娜(2012)都发现,目前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方言习得都已经开始脱离家庭环境的自然传承。家长引导甚至强硬规定孩子只能说普通话,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开放社会的需要。家长对下一代的语言期望主要来自与语言实用价值的判断,受到国家语言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同时牵引(王立,2008)。王立的研究还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当孩子的语言习惯基本形成,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家长会放松要求。这对我们预期方言的代际传承和转移具有指示意义。此次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那些已经完成大学教育并在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建瓯离乡青年,一直在自发地致力于方言保护和推动同乡群际方言交流。虽然家长语言期望中的效益法则使得语言的工具属性不断加强,强化了语言趋同,年轻一代的语言实践却见证了语言的文化属性和价值,对此我们将另文详述。

幼儿语言领域 第10篇

《摇摇晃晃的桥》这个故事可以说是一出惊险、幽默的“独幕剧”。在故事的场景中, 狐狸与兔子的表演夸张, 表情极为生动传神。对于大班幼儿而言, 惊险有趣的情节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到了大班, 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迅速, 有极强的表达欲望。因此, 我们希望借助绘本《摇摇晃晃的桥》, 为孩子们提供充分的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的机会, 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同时, 培养幼儿主动提问的习惯。

二、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情节的惊险, 愿意帮助他人。

2.理解故事内容, 感知狐狸与兔子化敌为友、互相帮助的情感转变。

3.能认真观察、大胆猜测与想象, 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有过玩跷跷板的经验, 对兔子和狐狸的形象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2.物质材料准备

故事录音、绘本PPT。

四、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1.谈话

你们都有好朋友吗?他是谁?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做朋友?

2.观察图片, 交流看法

狐狸和兔子是好朋友吗?说说你的理由。

(二) 阅读绘本, 理解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第一部分, 理解“摇摇晃晃的桥”。

(1) 思考:这座桥为什么会摇摇晃晃?

(2) 说一说、做一做:走在摇摇晃晃的桥上会是什么感觉?

2.观看故事第二部分图片, 倾听故事音频, 学习主动提问。

(1) 聆听故事片段, 提问:听了这部分的故事, 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 讨论幼儿提出的问题。

3.教师讲述故事第三部分, 感知故事中狐狸和兔子的关系转变。

(1) 思考:狐狸不是一直都想吃掉兔子吗?为什么还要提醒兔子珍惜生命呢?

(2) 狐狸和兔子会一直待在桥上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情况这么危急, 它们该怎么办?

(3) 狐狸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 思考讨论, 情感升华

1.讨论:兔子获救了, 它会不会回去救狐狸?为什么?

(1) 请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说出自己的理由。

(2) 观看故事尾声。

2.再次思考:兔子和狐狸都获救了, 他们会成为朋友还是……?

3.教师小结:狐狸和兔子到底有没有成为朋友, 请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在《摇摇晃晃的桥》这本书中寻找答案吧!

五、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续编故事。

数学区域与语言领域的有效融合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数学区域;语言领域;融合

《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将“整合”作为一条主线清晰地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

众所周知,数学区域活动偏向于幼儿探索、技能、个别操作等认知的能力的发展;而语言活动更偏向于幼儿情感、交往、表达、语言等能力的发展。我们尝试将数学区域及语言领域有机地交叉与融合,使这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弥补不足,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幼儿课程指导活动模式。在更高的层面上,更科学、更有效地体现出“整合”的教育观,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一、融合语言领域及数学区域目标,提供相应的数学区材料

幼儿园数学活动区的开展要依靠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为了使语言领域与数学区域有效地融合,我们对中班语言目标及数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分析了语言领域教育要求和数学区域目标,把教育意图贯穿到数学活动区内容,创设一个与语言目标相一致的良好环境。如:我们在数学区里提供“动物棋”,这是根据我们最近语言目标“学习运用‘跳、游、飞、爬’等动词”开设的。小朋友摇骰子,看根据摇的数字走几步,走到哪一格,说出这个格子里有什么动物,它们是怎么来的,来做什么事,如“六只小鸟飞来飞去找虫吃”“4只小兔跳跳跳做游戏”等。再如,语言活动“美丽的服装”,其目标是引导幼儿讲出与各种服装相关的词汇,喜欢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们根据这个目标在数学区中提供了不同样式、不同颜色的服装图片,这些服装图片的数量不一,这样幼儿可以在数学区里自由地讲述自己喜欢的服装,应用语言来描述服装。小朋友在活动中说:“我喜欢这件白雪公主的裙子,长长的,白白的,真漂亮。”另一个说:“我喜欢这件动物服装,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兔子在跳舞。”这个材料还可以让幼儿学习点数,进行服装的分类活动及统计活动。“公主裙有5件。”“有7件红裙子。”根据语言目标提供相应的数学区域材料不仅让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复习、巩固了近期的语言活动内容,使老师能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做到个别教育与辅导,而且还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

二、融合应用语言领域内容,调整数学区的活动内容及玩法,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

在数学区活动时,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融入语言学习,将语言活动中习得的经验迁移到数学区域游戏中。如在数学区中,谨航、佳茵、竟淞正在玩按数摆物游戏,他们从纸箱里摸出各种数字卡片,然后在卡片下面摆上相应数量的物品,边摆边说着:“一只小猪”“四辆汽车”“五只小鸭子”。玩了一会儿,佳茵和竟淞将卡片放下说:“我不玩。”现在只有谨航一个人玩,佳茵也不选择其他玩具,在一旁看谨航摸卡片。发现幼儿对按数摆图片,从中感知数量学习上已觉得无聊时,我及时将语言活动“动物联欢会”引用到数学区域中。我对佳茵说:“我们来玩一个好玩的听音游戏,你想玩吗?”佳茵一听玩游戏,一下子有了精神。我将一些语言区小背景图取过来,摆上了数学区里的动物图片,说:“还记得昨天老师给你们玩的游戏‘动物联欢会’吗?一个小朋友来发声音,其他小朋友听听是什么动物,有几只,说说发生什么事。”佳茵、谨航、竟淞开心地说“好”。我发出声音“喵,喵,喵,喵,喵,喵”,佳茵、谨航一下子就数出来了说:“有6只小猫。”我说:“那你们要摆上6只小猫,说说小猫要干什么。”三个小朋友很快地地将6只小猫图片摆在背景图上,佳茵说:“我的小猫在跳舞。”谨航说:“小猫在表演爬树。”竟淞说:“有2只小猫要回家,有4只小猫在唱歌。”小朋友被这个游戏所吸引,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中,能认真听辨出声音的数量,并讲述简单的画面内容。这种情景性的点数、创造性的讲述唤起了幼儿主动学习意识,激发了语言想象思维,又巩固了对数的认识,使幼儿既获得数学方面的数量知识,又巩固强化已有的语言经验。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有机交叉与融合幼儿的语言领域内容,使幼儿的语言真正得到全方位和谐的发展。

三、在数学区域中发现问题,生成新的语言领域教育内容

在数学活动中涉及到许多数的含义和概念都需要用精确的语言来解释和表达。在表达过程中,由于幼儿对一些词的应用不理解,因此不能很准确地应用词汇完整、连贯、精确地表达操作情况,常常会出现一些语法或词汇应用的错误问题。我们教师应认真观察分析幼儿在语言表达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开展相关的语言教育活动。如在一次数学区域里,我们提供了各种形状、粗细、厚薄不同的积木,引导幼儿进行分类统计。这天若浠、兴达、潘登选择形状不同的积木进行分类,分类好了,我请她讲讲自己按什么特征进行分析,若浠看了看我,小声地说:“我是按形状分类的。有的是三角形,还有的是长方形,还有的是正方形。”潘登说:“我是按颜色的,有的红色,有的绿色,有的蓝色,有的黄色。”兴达说:“我是按大小分的,有大的,还有小的,有中的。”看来幼儿懂得根据物体的特征分类,但他们在介绍分类方法时,不能正确使用“有……有……还有……”这个句式。发现这个问题,我开展了语言游戏活动“送礼物”,首先通过教师的示范,使幼儿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有……有……还有……”这个句式,然后,提供了不同的物品,要求幼儿选三种以上的礼物送给娃娃,并使用“有……有……还有……”这个句式来描述自己的要送的礼物。说对了,才能将礼物送给娃娃。语言活动的开展使幼儿了解如何使用“有……有……还有……”这个句式,并使幼儿在玩玩说说中去学习应用这个句式,从中出促进幼儿学会应用恰当的词语、句式表达自己探索中的发现。

幼儿园艺术领域生成课程探析 第12篇

生成课程, 我们并不陌生, 例如: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就是生产课程的一种, 当前很多的后现代课程理论都是生成课程的深刻体现。教学是一个相长的过程, 是师相互影响促进的过程, 课程内容是可更改的, 不是预设的。2001年九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为幼儿园生成课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使得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给予了很大的空间, 不在仅仅限制在教材, 有较大的灵活性。

教育应该是教授孩子对他当前有用的知识, 教育应该是教授孩子对他将来有用的知识。我们如何确认什么知识是对孩子当前有用的知识, 需要幼儿园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了解儿童的兴趣点。幼儿园生成课程正是基于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理念, 从而受到广大教师家长的认可。

幼儿园生成课程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 教师对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以及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不断调整活动, 从而使得幼儿智力、道德、情感、审美等全面发展的一种动态过程。

二、艺术领域课程具有生成性

滕守尧老师写了一本书叫《艺术与创生》, 书中滕先生认为艺术是对万物的再现和升华, 是在原有具像的形态上融入了人的想法和意识形态, 这也是艺术作品让人感觉到它灵性的存在。创生是创造生命体的存在形式, 并赋予这种创造意义。创生在艺术教育中是一种重要价值观教育观的学术观点。

艺术创作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真理。作品之所以成为一件作品, 就是真理生成和发生的一种方式。艺术创作、艺术作品都是生成, 依赖于真理的发生和真理的本性。尼采认为艺术本身的意义在于强化意志, 提高生命力。这些都是通过艺术的本质——生成活动得以实现, 而生成活动则是非理性的直观象征创作出审美意境, 使个体认到本体并与流动不息的生命融会。简而言之, 尼采认为, 艺术的生成方式就是象征。

艺术本是感性和精神性的东西, 是需要体验才能感受到的东西, 艺术不同于数学和物理学那样可以给人具体的东西;艺术教育的特点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 调动人的心理功能, 激发人们的情感, 以美感人, 以情感人, 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艺术具有生成性。

三、艺术领域课程的现状

厦门教育学院的沈雯老师, 在厦门教育学院学报《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误区》中提出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误区有四: (1) 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 忽视创造潜能的开发。 (2) 重艺术活动结果, 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3) 重分科教学, 忽视艺术活动、形式之间及与其他领域的有机整合。 (4) 重单一的评价方式, 忽视艺术教育的多元化评价。

常州市天宁区翠竹幼儿园的刘峥老师, 在《文化教育市场》上提出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四: (1) 片面化的美术观念。接受美术教育也不光光是为了学会画画, 而是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2) 评价方法单一, 评价内容片面。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 评价内容多偏重知识和技能方面, 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 (3) 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太模式化, 从根本上是限制幼儿的思维开发, 抹杀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影响幼儿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4) 匮乏的师资力量。缺乏专业美术教育培训的老师, 阻碍幼儿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

总结以上两个老师对幼儿艺术教育的看法为:缺乏正确的艺术教育价值观、教学方式太模式化、单一的评价模式。其实教学方式的死板, 模式化就是我们传统幼儿教学方式的弊端。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开发是解决这种死板教学, 模式化教学的最好的方法。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开发,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及幼儿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四、艺术领域生成课程的价值

1、幼儿的审美体验摆在首位, 塑造有意义的艺术课堂

幼儿艺术领域生成课程注重幼儿的审美体验, 关注幼儿在艺术课堂上的真实感受, 关注幼儿在审美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每一次想法。在艺术领域生成课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幼儿的兴趣, 幼儿需要感受和体验艺术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可以展现幼儿的体会和感受, 可以自由的释放、展现、创造, 使得艺术领域生成课程更加有意义。

2、教育回归幼儿的生活世界, 让艺术教育更有生命力

生活因艺术而多彩, 艺术因生活而灵动, 倘若脱离了生活, 艺术将不复存在, 艺术教育也必将失去生命的活力。艺术领域的生成课程等同于艺术教育的生活再现, 它关注幼儿当前的、随机的、真实的体验, 虽然这些体验会以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但对幼儿来说都具有宝贵的享有和发展的价值。我只有坚持让活动以幼儿为中心来展开的思想才能让幼儿真心的热爱艺术、感受到艺术教育的生命力。

3、艺术领域生成课程, 保证了教师的个性化生存

生成课程需要老师在艺术教学上具备良好的创造性和智慧性, 不同的老师可以上出不同的生成课程。幼儿园艺术领域拥有其他领域没有的不确定性与迁移性, 艺术的生成并非单单出自幼儿一方, 更重要的是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对话中得到灵感与启示。艺术领域生成课程倡导的是个性化教学, 教师拥有拓展的空间和自由, 他们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多元的、创造性的、智慧性的, 教师可以通过艺术领域生成课程上出自己的个性, 自己的风采。

五、总结

我们传统的艺术领域课经常不顾幼儿参与活动的感知和体验过程, 一味的追求教学流程的完整流畅性, 导致教学方式模式化, 机械化, 幼儿主体性得不到保证, 牵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完全改变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初衷。幼儿园艺术领域生成课程的目的不是技术与知识的传授, 而在于启发幼儿的智慧, 而只有富有智慧的教育和教师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所以我们的幼儿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维, 用心研究儿童, 努力提升自己, 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 多参与个人培养与进修, 为艺术领域生成课程做好准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世界幼儿教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尊重儿童、强调教师能力和幼教实践逐渐成为主流。在幼教观念上向“以儿童为本”转变, 人本思想家认为, 脱离情感的智慧是空虚、无意义的, 因为, 不以价值和情感为基础的智慧, 往往使人处于非人状态。所以幼儿园艺术领域生成课程对幼儿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是一个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要实现增值, 而不是简单的知识转换。生成课程是一种实现知识增值的课程, 而且是一种自然植入, 主动的增值过程。

关键词:艺术领域,生成课程

参考文献

[1]杜军虎.艺术是一种生成——论尼采的艺术本质观[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 2.

[2]陈祥明.海德格尔的艺术哲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6, 5.

[3]周一贯.课堂教学的“生成性”特点与调控[J].湖北教育, 2000, 5.

[4]刘迎杰.幼儿艺术教育的生成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稻田生态养鸭技术下一篇:GHOST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