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性交往

2024-06-27

幼儿社会性交往(精选12篇)

幼儿社会性交往 第1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性交往,日常生活环境,游戏,走出家庭

幼儿期是社会性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幼儿社会性交往的引导, 关系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能否与他人、集体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为成年后进入社会, 具备处理错综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为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人存在, 必须与人交往。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 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 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了社会能力的问题。”

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幼儿在与同伴友好的交往中, 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好各种关系, 充分发挥个体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 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尤为重要。那么, 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刚接触集体生活, 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 彼此之间不甚熟悉、了解。此外,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初期, 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去考虑别人, 他们不了解其他幼儿的情感和需要, 缺乏交往能力, 不善于协调平等关系,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会有一些异常现象:喜欢找别的小朋友的岔子, 常发生攻击性行为;自私自利;爱抢玩具;离群……这就需要我们为他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可以让幼儿学说礼貌用语, 每天早上看见同伴互相问候“早上好”, 这样不但能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 还能使幼儿一日生活有个愉快的开端。“对不起”、“谢谢”也是幼儿间交往的良好手段, 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让幼儿体会到礼貌用语既有必要性又有重要性, 如:不小心碰了别人, 要说声“对不起”, 别人就会原谅你;别人借玩具给你玩, 你应该说声“谢谢”, 下次他会更乐意把玩具借给你玩……从而, 幼儿就会知道礼貌用语不仅是尊重别人的用语, 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交往手段。成人都知道在不同的社交场合应讲不同的话, 然而小班幼儿常常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经常词不达意, 表达不了自己的愿望。那么, 我们就教他们学说一句话:“请把你的图书借给我看看, 好吗?”“谢谢你, 帮我把后面的拉链拉上。”“我可以玩你的飞机吗?”……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锻炼, 会逐步形成习惯, 无形中交往技能也会得到提高。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在离园等待的时间中, 引导幼儿自由交谈, 相互交流昨天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 或介绍自己感到最高兴的事情, 或讲述昨天所做的事, 或讲述有趣的动画片, 等等, 让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地与同伴交往。

二、在游戏中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也是幼儿所喜爱的活动, 小班幼儿尤其喜欢游戏, 我们往往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 获得一些交往的技能。同时游戏中幼儿的交往是最频繁的, 特别是角色游戏, 它是幼儿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机会最多的游戏, 幼儿通过角色扮演, 从模仿到创造性地反映角色的语言, 从而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如在《商店》游戏中, 我们事前先带幼儿参观商场, 亲自体验如何买商品, 并请售货员阿姨向幼儿介绍如何卖东西, 应该说些什么、干些什么, 等等。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角色言语, 了解角色关系, 形成一定的角色认知。如幼儿在《理发店》游戏中, “理发师”热情地接待顾客、自然地运用“欢迎光临”、“请进”、“请问”、“欢迎下次再来”等礼貌用语, 顾客也会说“谢谢”, 等等。幼儿关系友好、融洽。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 幼儿从单纯地给娃娃喂饭到后来请客, 给娃娃过生日, 送孩子上幼儿园, 去理发店理发, 去医院看病, 等等, 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 更扩大了与同伴交往的范围, 提高了交往的兴趣和能力。除了角色游戏外, 其他的游戏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中让幼儿边找朋友边对朋友进行积极评价, 使双方相互了解, 增进友谊。在结构游戏中, 我们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让幼儿在建构的同时, 促进相互交往, 提高共同合作的能力。我们还通过讲故事、看表演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 让幼儿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懂得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心里要想着朋友, 这样朋友才愿意和你交往。

三、走出家庭,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 幼儿孤独地面对电视机、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 相互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钢筋水泥、高楼深院仿佛给他们构筑了一个个小笼子, 里面的出不去, 外面的进不来, 父母平时下班回家防盗门一关, 谁也进不来, 自己也不去别人家。一些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 提供大量玩具让孩子一个人守着一堆玩具自己玩, 一台游戏机自己打, 一堆图书自己看, 不让孩子与同伴交往, 他们怕孩子闹纠纷吃亏, 怕孩子跟养成坏习惯难以纠正。这些家长以为这样最保险, 实际上却束缚了孩子心理的发展, 很容易使幼儿的性格走向两个极端:或蛮横粗暴, 或孤僻胆小。这些幼儿一旦进入幼儿园就不能适应, 也不会协调同伴间的平等关系, 儿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家长要在日常生活多让孩子招待客人, 节假日时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 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交往, 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 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 做一个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 鼓励幼儿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 选好后, 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 购回所买的东西后, 会说:“谢谢, 再见。”这样既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又能增进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以把小伙伴请进家门, 热情相待。只有与小朋友一起活动, 通过自己的实践, 幼儿才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在一次次的交往中得到锻炼, 乐于与他们交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 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 它不是一个动向过程, 它需要我们做有心人, 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多交一个小朋友, 实际上是在帮助他多打开一个窗口, 这样的窗口打开得越多, 孩子的视野就越开阔, 心胸就越宽广, 胆量就越大。相反, 如果把孩子封闭起来, 不让他与人交往, 那么孩子或者变得孤独、冷漠、不合群、不自信, 或者变得夜郎自大, 故步自封, 与别人格格不入, 慢慢的, 对人越来越疏远, 心灵的世界越缩越小, 最后只剩下自己, 其结果相当可怕。对此, 我们要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卢勤.写给世纪父母.

[2]赵立颖.关爱孩子身心健康.

学会交往提高幼儿的社会能力 第2篇

一、儿童社会交往现状

笔者随机调查了68名幼儿教师,普遍认为:一个教学班约31的儿童存在一般社交障碍,如,争抢玩具,非礼打骂,对他人说话不礼貌,态度不友好,不能协商合作做游戏等;在调查(按幼儿年龄阶段)的142名家长中,约34的家长认为孩子与他人易发生交往冲突或在交往中受到负面评价较

多。而且教师经验判断与父母调查的相关分析得:一班约有5.2的儿童被家长和教师一致认为具有问题行为。概括起来说,儿童交往中存在三类现象:

1.自我中心,缺乏移情能力。3~6岁的儿童尚处在自我中心阶段,且年龄越小,自我中心越强。这时的儿童还不能很好地摆脱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观念。表现为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愿接受别人的观点,不愿让出喜爱的玩具给同伴玩,很少注意他人的情绪表现,很少主动对困难者表示同情和帮助。

2.交往冲突,缺乏交往技能指导。一个儿童能否为同伴所接受,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如外貌,才艺特长、性格特点、交往知识经验、对同伴的态度等,但不少儿童不为同伴所接受是由于缺乏交往技能。如言语和动作方式不恰当,易使对方误解;交往时不善于对行为可能产生的社会结果预见和调整等。

3.问题行为亟待矫正。具有问题行为的儿童,一般被认为是“难教育”的儿童,在其群体中占有相当比例。问题行为主要有:多动症,咬手指,偏食,攻击行为,选择性缄默和退缩行为等。

形成儿童交往问题现状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家庭居住环境独门独居化,造成儿童同伴交往明显减少;核心家庭逐年上升,易使儿童产生性格孤僻、自我中心等心理偏差;家庭教养方式缺少民主,父母对待孩子过多溺爱或是专制粗暴,影响到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低劣的文化传媒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道德面貌的形成;另外,还有儿童自身性格的倾向,气质类型,交往知识的多寡等原因。

二、儿童社会能力的解析

1.儿童社会能力的几种提法

第一种是“同伴接受说”。假定社会能力的潜层结构为同伴接受程度或同伴影响力。一般地,在学校、班级、邻里被同伴接受,在同伴中具有显著地位和威信的儿童为社会能力较强者。第二种是“社会认知说”。在特定社会情景中预见与行为表现相关的重要社会结果的能力,这实际上是对社会情景感知和决策的心理过程。这里的重要社会结果包括:同伴接受与拒绝,儿童生活中重要人物(父母、教师)的评价,处理问题情景的效果。第三种是“社会行为表现说”。即在特定情景中,表现出与之适宜的行为,最大可能导致对自己行为的强化,最小可能导致受惩罚。如,做出与活动规则一致的行为,控制过度行为等。

.以上三种定义仅从儿童社会能力某些方面作了描述,笔者认为,儿童社会能力是:儿童认识、处理社会情景的能力和与别人交往的策略、技能及效果等。主要包括:思考社会情景的能力,了解别人的能力,寻求办法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遵守规则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等。其核心是社会交往能力。这里的社会能力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儿童内在的心理能力,是儿童面对特定交往情景、情景中的角色关系及面对情景中他人时的意识反应过程。即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全面感知、适度自控、及时决策、适当反应和准确反馈的能力。二是儿童外在的行为能力。儿童的这种能力表现在从事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以发展。这里的行为能力实际上依赖两个条件:一方面是上文提到的心理能力,这是顺利实现交往活动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依赖于交往操作技能,即个体在交往中如何选择言语,显示表情,决定合适的行为动作及遵守规范等。

2.儿童社会能力结构

(1)社会认知能力

1.初步感知、理解、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或行为,利用这些信息,适应性地调节和自我控制,产生解决交往问题的办法并预见行为结果,采取最优化决策。

2.观点或角色的采择能力。去自我为中心,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并适当认同和选择他人的观点和角色。

3.初步移情能力。移情是对困难者设身处地着想的能力,这是个人引发亲社会行为的心理条件。移情取决三个水平的条件:①初级移情,即个人对他人由于不安所引起的最初情绪做出反应;②对他人做出积极评价;③情绪、情感由自我向他人延伸,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表现出与之相符的行为倾向。

4.模仿学习能力。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该能力可表述为:在一定动机的支配下,注意和认同榜样行为,以表象或言语形式记忆存贮特征行为,复制特征行为的心理转化过程。

(2)言语倾听和表达能力

1.倾听能力。即儿童言语交流时的注意水平。注意水平高的人不仅注意自己所发出信息的指向性、准确性,而且能保持连续的应答状态。注意水平低的人,不能积极与对方以充分反馈和支持,表现出不耐烦情绪和过多的小动作。

2.运用合适的言语内容和方式顺利表达意图。该项能力包含主动性和准确性两个层面。交流主动性是评价我们在与别人进行对话时,究竟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对话。主动对话者有明显的主动倾向,交流对象广泛,内容不拘一格,且交流及时充分;而被动者的表现则与之相反。交流的准确性指,将自己详细知道的事情描述出来,这是准确表达的重要标志。其次,沟通

者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站在信息接受者角度提供信息,因为交流双方知识经验背景不同,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理解信息的同一性。

(3)解决社会问题情景的能力

1.顺应特定情景的能力。即搜寻情景信息做出解释,控制表情、动作使之受强化而免受惩罚。

2.主动采取手段改变环境以解决问题的能力。个体不仅要适应当前的社会情景,而且要想办法控制和重新塑造情景,以达到个体与情景的新的和谐。

3.遵守维护纪律规则的能力。纪律和规则是个人和集体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外在约束条件。个人必须认识到不遵守纪律就不能保证活动的持续进行,并形成某种价值判断,对违反纪律的行为不满意和加以干涉或纠正。

不可忽视的是,儿童社会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家长和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理解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能力,充分估计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可能性。

三、如何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

探究儿童社会能力概念的目的是提高儿童社会能力,更好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广大幼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缺乏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不妨以研究的态度来探索这个问题。

1.明确社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交往行为在儿童社会活动中,是社会能力最直接的表现,是可观察可测量可塑造的。同时儿童言语能力直接影响着交往的质量,本质上来说,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它一切社会化目标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因此,儿童社会能力的一般性目标(对群体个体都适用)可分为行为目标和言语目标两大类。我们以儿童社会能力结构为依据,从实践角度提出以下目标。

社交行为具体目标:

①经常保持积极而愉快的情绪,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交往的自信心;

②体验到交往成功的快乐和助人被助的快乐;

③学会协商合作和分享,懂得谦让,掌握初步交往技能;

④遵守和维护纪律规范;

⑤了解关心周围同伴及成人的体验,感激他人的关心,学习用简单语句或动作表达关心;

⑥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被肯定和赞赏,少受批评;

⑦能暂时放弃自己的任务服从群体的安排;

⑧采取可能的手段改变即定的条件利于解决问题。

社交言语具体目标:

①学会使用礼貌用语;

②保持认真听的注意力;

③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④能用一段话表述他人或自己发生的事件的经过;

⑤能评价他人和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和习惯规范;

⑥能够评价自己的心情并解释原因;

⑦能言语评价他人的心情,并解释所依据的特征线索(动作、表情、语调等);

⑧能够接受他人的观念和他人对自我的正确评价;

⑨言语表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预见方法可能出现的结果并找出最优办法;

2.测量和评定儿童社会能力水平

测量和评定儿童社会能力有两重目的,一种是对儿童社会能力进行诊断、考察儿童群体或个体社会能力状况。第二种是行为的教育干预或治疗。可采用的手段有:社会测量技术,主要人物(父母、教师)评定,量表筛选,行为自然观察等。

社会测量技术是:教师设置一种情景,让班级中每个儿童按自己的意愿接受或拒绝工作或游戏伙伴,然后教师以此分析彼此间吸引或排斥的心理关系,并可由社交关系图表示出来。有研究表明社会测量结果与儿童社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但该技术只能提供儿童被同伴接受或拒绝的信息及儿童团体交往结构,教师还须借助其他手段,深入揭示每个人所处地位的复杂背景。

运用社会测量技术时可以多种方法相结合。比如,首选同伴评定法,教师让幼儿对同伴的受欢迎或排斥程度做出评价。常用的是照片分类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班上孩子的个人照,要求幼儿把最喜欢的小朋友放在左边,把最不喜欢的放在右边,把不知道喜欢或不喜欢的放入中间。在此过程中记录下儿童对同伴选择的总分及被同伴选择的总分。其次,用提名法和配对法让儿童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同伴照片继续筛选,最终选出5~10名喜欢的同伴,0~5名不喜欢的同伴并将选出的儿童按喜欢程度排序(利于绘制社交关系图);然后,把以上社会测量技术所得资料记录在同伴选择矩阵表里,并由此绘出社交关系图。

社会测量技术结果的教育运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儿童同伴选择和被选择总分可评定每个儿童社交水平,或社会能力水平。选择总分和被选择总分可分别作为个体接纳群体成员或个体被群体接纳的数量指标;

二、参照同伴选择矩阵,可将儿童分为明星型、拒绝型、一般型和忽略型,并从中选出个别儿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据研究,明星儿约占13.33,拒绝儿约占14.31,忽视儿约占19.41,一般儿约占52.94;

三、社交关系图清晰的表明了儿童团体人际关系结构,包括核心儿童、边缘儿童及小团体等状况。

除了社会测量技术以外,还可采用教师、家长经验判断和量表测量结合的方式修正研究结果。测量量表有:Ache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Coers儿童行为问卷(筛查儿童行为问题,特别是多动症)家长、教师用量表,NYLS3~7岁儿童气质问卷家长用表。主要目的是确认个别儿童的问题行为,筛出被试。当然,研究者也可自编调查表,只要能全面了解儿童社会能力现状即可。

3.教育干预过程

教育干预过程有三个目的:一种是通过教育作用促进儿童群体社会能力发展,完善群体人际氛围;第二种是针对问题行为儿童教育矫正;第三种是控制无关因素,检验教育因素有效性。这里笔者提供四种提高儿童社会能力的教育方法:一是行为矫正法;二是游戏法;三是谈话法;四是学习交往技能。幼儿教师亦可凭经验采用新的教育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方法已被证实有效,有些则有待实验验证。在行为矫正中通常采用倒返实验设计。

第一,行为矫正法与倒返实验设计

行为矫正法基于行为主义理论,是近年来采用较多的方法,对儿童问题行为有显著的矫正效果。什么是问题行为,这是运用矫正法前必须界定的。一般认为,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形成,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即是问题行为。这里必须指出,正常儿童偶尔也会出现行为上的问题,而问题行为儿童,许多方面的行为是正常的,只是在一两个方面存在问题行为,而这些问题行为有如下特征:长期持久性,不受普通方法控制的行为,儿童不理会现实环境,儿童有较重的心理负担和交往困难。问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行为不足,即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或从不发生;行为过度,某种行为过多;不适当行为,指期望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矫正法:

一、模仿疗法。即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矫正法。首先要选取榜样,榜样可以是教师本人或是儿童喜欢和愿意模仿的,具有良好品行的同伴;然后让儿童反复观看编制的关于良好品行的影片或动画,接着儿童在现实环境中观察示范者言行,同时参与活动,实际演练有关动作行为。此法矫正退缩行为十分有效。

二、代币制疗法。将不具有强化作用的代币与糖果、玩具、游戏角色等儿童喜爱的强化物配合使用,行为表现合乎标准则发放代币,累积代币后可交换强化物,教师要逐渐延长代币发放的间隔时间或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巩固和提高儿童的行为水平,以此进行行为塑造。代币制可矫正多动症、攻击行为、胆怯等问题行为。

另外,在行为矫正过程中,为了检验或确定矫正方法的效果,可作教育实验设计。如,采用倒返实验设计(又称ABAB设计),是单一被试时间系列实验,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育因素与矫正效果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方法。其实验程序如下:首先,实验前一定时间段内精心测量记录儿童的某一行为表现,作为实验基线水平;然后施加教育方法并测定和记录被试某行为表现;再后,消除教育作用,返回实验前状态,测量记录;最后第二次引入教育方法,测量记录。

倒返实验结束后,我们可获得四项实验资料:1.被试行为变化折线图;

2、行为变化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以被试交往目标行为的持续时间或出现频数作自变量);3.行为量表前、后测得分;

浅谈幼儿的社会交往 第3篇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

【分类号】G610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从只能能通过广播了解世界,到看电视、电脑,一只小小的手机也能上网及时看到世界上任何你想知道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更加频繁了,我们无时无刻都要和人交往。

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恰恰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而幼儿阶段的教育比传统知识、训练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幼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活动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会品德,增强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建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我们开辟了“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随交往、分享、合作。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我们还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果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是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的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就是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开展每个月的“年段活动”,“爱心小分队活动”等,孩子们既享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又体验了交往的乐趣。在庆祝“六了”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互、互相帮忙的快乐,发展交往能力,我们精心设计了“自助餐厅”活动,让大班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一起共餐。节日那天,我们还开展游园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到各个游戏馆玩,他们一方面要帮忙弟弟妹妹,另一方面要清楚地介绍游戏玩法让弟弟妹妹玩。这一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人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技能。我们非常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在工作中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谦让、助人、抚慰等,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动中,我们常以“伙伴”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常的交往技能。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

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的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薄。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幫助的良好品德。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等。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五、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从小独自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开展小分队活动,我们请家长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多让孩子去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使孩子在感受家庭的温馨气氛,掌握与家人交往的技巧之后,让孩子走出家庭接触外面的社会。家长还可以邀请别的小伙伴到家中做客,让自己的孩子到小伙伴家中玩等,用种种方式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交往,能力培养

一、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社会性

即使是幼儿, 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具有社会性要求的。一方面, 所有的社会性交往能力都在于友好与平等。另一方面, 只有达到了友好与平等, 相互间的交往才能互相尊重, 相互扶持。所以, 幼儿教育在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时, 就要培养幼儿主动问好的习惯, 不仅是在幼儿园中幼儿要主动向遇到的教师、同学问好, 同时在家里还要主动向家里的长辈与亲人问好。幼儿教师要明确言传不如身教。不仅要为幼儿作好示范, 还要在幼儿间起冲突时做好和解工作, 让幼儿明白任何的社会交往都会存在摩擦, 但即使产生摩擦也要就事论事, 分辨对错, 进而互尊互爱, 谦让团结。对于幼儿而言, 可能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谦让的好处, 甚至最开始能保持友好平等, 但一遇到事情时就开始争执。基于此, 幼儿社会交往的社会性就在于在不断的交流与摩擦间让幼儿学会与人相处, 学会人际交往。

二、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特殊性

(一) 幼儿阶段的年龄特殊性

幼儿不同于成人, 幼儿对情感的感知是最直接的。在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时, 一方面要为幼儿不断创造理解与感知他人情绪的机会。另一方面要让幼儿在家庭与幼儿园外接触更多的人, 扩大幼儿的眼界。如幼儿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去老人院看望老人, 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他人的心愿与情感。给机会让幼儿去帮助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在培养幼儿同情心与爱心的同时, 也在无意识地教会幼儿帮助他人的必要性。还可以让幼儿去接触残疾人或者贫困人群, 让幼儿在奉献爱心的同时, 学会去理解他人的处境。当然, 幼儿阶段的孩子由于情绪直接, 很容易在相处时产生误会与争执。对于这种情况, 要理解幼儿的不懂事, 更不要强制要求幼儿按照成人的想法去做。而要通过活动来化解幼儿间相处的问题, 无形地纠正幼儿间自私等行为, 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二) 幼儿阶段的兴趣特殊性

没有一个幼儿不喜欢游戏, 幼儿对其有着天生的热爱。在游戏中幼儿得以开发智力, 得以交流意见。可以说幼儿阶段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最好的切入点就是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在团体游戏中, 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间多进行接触与交流。在户外游戏中, 幼儿教师要适当给出合作与竞争类目标, 让幼儿多做些社会交往相关的游戏。其重点在于让幼儿主动去进行交谈, 主动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主动去邀请他人一起合作来完成目标。但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兴趣是很容易转移的, 对于一个游戏, 幼儿玩不了几次就会觉得腻。这也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多设计新游戏, 把多元化的生活引入幼儿社会交往游戏中来。比如, 让幼儿分成几队去完成一个问路目标, 先到达的小队获胜。或者几个教师扮演商贩, 让幼儿分别购买不同的东西, 根据幼儿采买回来的东西与所花费的钱来进行评分。还可以让幼儿互相间结成小对子, 一起商量着来表演一个小节目, 两两组合, 可以讲一个小故事, 唱一段歌曲, 还可以模仿一段动画片里的情景。游戏期间, 教师不需要进行限制, 重点要让幼儿主动去玩这些游戏, 并自己去想要表演什么, 相互间交流如何去表演。

(三) 幼儿阶段的性格特殊性

社会交往能力中, 学会分享, 乐于分享的幼儿总能得到更多的朋友。但是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性格的养成期, 对属于自己的东西独占欲非常强。如幼儿不愿意看见自己父母抱别的幼儿, 不愿意自己喜欢的教师关照其他幼儿, 这都是幼儿独占欲的体现。很多大人直接把幼儿这一阶段的性格认定是幼儿的性格, 认为幼儿自私, 不懂分享, 甚至为此而惩罚幼儿。实质上,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而言, 这样的性格是非常常见的, 教师与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幼儿明白, 分享并不是失去, 分享是一种互利。幼儿懂事有限, 以为自己的东西给了别人, 自己就再也没有了, 所以不愿意去分享。即使强制性分享了, 幼儿也深觉痛苦, 嚎啕大哭。在社会交往中, 家长就会责骂幼儿不懂事。此时的教师应多组织团队性活动, 让幼儿通过分享完成游戏, 通过分享来拉近相互间的关系。当幼儿通过分享获得了更多的回报与友情时, 他就学会了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一节:互利。

三、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需要家校合作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 定期开展家长会阐述社会交往能力培养的意义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需要家校共同营造氛围, 在幼儿园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幼儿起到了引导, 回到家, 家长的处世态度与行为则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发展方向。家长一方面要努力搞好邻里关系, 尊老爱幼, 关心他人。在朋友交往时, 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甚至在背后说朋友的坏话。另一方面, 幼儿教师要让家长尊重幼儿自己的交友选择, 不要干涉幼儿的交友行为。特别是对爱心的培养, 如果幼儿学不会同情与爱心, 就不会主动去关心别人。如果幼儿在家庭里都感受不到爱, 那么何以谈去关心别人?

对于家长, 要及时向幼儿教师反映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 把幼儿遇到的交往难题讲给教师听。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家长不可把幼儿间的交往摩擦当成重大事故, 不要小题大做, 而要让幼儿在这些摩擦与争执中学会去与人交往。教师要多布置亲子交往活动, 让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 去开拓眼界, 去与更多人交流。如买东西时让幼儿自己去交谈, 遇到问题时先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等。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对于幼儿来说是其社会适应性的基础, 幼儿的个人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立足于社会交往能力基础上。作为家长要学会与幼儿教师合作互管, 作为教师更应尊重幼儿个性与心理特点, 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佘小慧.如何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4) .

家长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5篇

2008-12-24 19:08

幼儿社会性教育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幼儿时期的交往不仅能促进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对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在社会性交往的过程中,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过交往,能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

针对这些,在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根据幼儿模仿能力,培养交往能力

模仿是幼儿在交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但有的家长图清静,省力气,不喜欢孩子带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或是不热情,这种作法影响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为了给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让幼儿学会交往,家长首先要做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倒水、或饮料喝,也可以简单地交谈,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质是给孩子做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后,家长还要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二.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一项喜爱活动,同时,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儿在玩中主动学,使幼儿逐渐接触同伴,并愿意和有计划地去交往,家长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到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如:玩沙,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如一起玩玩具时,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孩子这样做了,其他小朋友也会这样做,时间长了,与同伴就会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

再如,家长和孩子共同玩角色游戏时,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三.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首先,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为幼儿创造机会。如:节日游玩时,发现行乞的残疾人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接触这些人,由孩子去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同情心,也巩固了礼貌用语,同时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使孩子学会了同情、支持与关爱;同伴间的交往有助于矫正幼儿自私、任性的行为,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幼儿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如: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邀请小伙伴或亲戚来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

又如:过新年,走亲串友时,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地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扩大范围,走出家庭,扩大幼儿交往能力

人是生活性动物,早晚要走出家门,面向大千世界,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能只望子成龙,一味开发智力,而忽视了幼儿的交往,使幼儿形成了过于依恋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为,影响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做一个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它不是一个动向过程,它需要家长们做个有心人,共同为幼儿创设各种交往的机会,耐心地指导,与幼儿园配合,密切联系,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通过我们多渠道的工作,孩子们一定会很出色,会成为具有较强交往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

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能说会道,到了外面却胆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显较弱。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非常重要,本文拟从创设良好环境,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幼儿的活动范围就从家庭扩大到学校,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为了让幼儿感受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的乐趣,教师可以定期的让幼儿带上心爱的玩具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到幼儿园来与同伴一起分享。在活动中教师通过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交往过程,和谁一起玩的?是怎么玩的?把东西给谁吃了?为什么?等等,让幼儿交流各自的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举办节日活动,增加幼儿交往的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为幼儿创设了愉快的交往机会,是提高交往能力的最有益的活动之一。我们曾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因为这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为了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我们把传统的表演节目改为开展一些趣味游戏活动,让大班、中班和小班的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到游戏中来,他们都是主角,教师当配角。这一天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在一起活动,无拘无束的他们感到特别有趣,无形中孩子们既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同时又享受到节日的快乐,并体验到交往的乐趣及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从而发展了交往能力。

三、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意愿,模仿成人劳动和交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幼儿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培养自己,承担社会角色和遵守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自我教育活动。在我园组织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女小朋友体现的比较细腻,她们生动表现出了“售货员”的坚守岗位、热情待客;表现出我园“教师”的严于律已、热情关怀;男小朋友比较争强好胜,很有正义感,喜欢扮演警察指挥交通、抓小偷;扮演建筑师建设高楼大厦;扮演工程师设计汽车、飞机……

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四、善于发现优点,创造与集体交往的机会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天性和优点,《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非常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我班有一个从外地转来的男孩,名叫委委,他不爱说话,课间喜欢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和其他小朋友玩,也不愿与老师交流,而且脾气很倔强,问他什么一句都不应。为了让他融入到集体中来,我们想尽了办法。最后我通过家访,从孩子的妈妈那里得知,孩子在老家读书时,挨过老师的打,由此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了畏惧心理,逐渐导致了今天这种性格。我们了解到了原因后,对他特别的关注,有一次,委委主动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纸屑,我看到后及时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了他,只见委委露出了笑容,我还第一次看到他笑得这么灿烂。之后我又为他创造与小朋友交流的机会,并且多鼓励、多表扬,上课时多让他回答问题,对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他遇到难题时,我微笑着走过去,摸摸他的小脑袋鼓励他,逐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在随后的日子里,他慢慢地接受了我,能主动与我交谈,其他小朋友找他一起玩时,他也能和他们玩得很高兴。

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为孩子做榜样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家长要热情接待,还要留给孩子们单独在一起的时间,等小客人走时,要客气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做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2、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

家长要为幼儿多提供交往的机会。如:家中来客人,要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样,不仅培养里幼儿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家长还可以为幼儿创设这样的气氛,带孩子或邀请邻居家的孩子在自家玩,到户外参与幼儿的游戏,玩中给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体验一起玩的乐趣。要告诉孩子善待别人,和伙伴友好相处;要学会谦让。时间长了,孩子就能和同伴建立起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除了与同龄人交往外,家长还应注意与孩子的沟通。可以共同玩角色游戏,家长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门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样接待人,一个细微的举止,一句“请进、请坐、你是谁……”既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又使孩子学会了合作,增加了社会交往的经验。

3、为孩子创造外出玩的机会

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的生活,鼓励幼儿与他们简单的交往,如:看到有困难的人或老人、盲人,可以启发幼儿去帮助他们,做一个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人。如:到超市或商场购物,鼓励幼儿去向售货员说明想买的东西,选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长的指导下去交款,购回所买的东西后,会说:“谢谢,再见”。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也增进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6篇

关键词:独生子女;交往能力;培养技巧

幼儿期是社会交往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重视幼儿时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容

幼儿社会交往是指幼儿与周围的群体相互交流情感、信息,并协同活动的一种交际活动的过程。幼儿社会交往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幼儿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幼儿的交往态度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刚开始的不知所措、作出积极的反应、积极主动地发起交往。

2.获得交往技能和策略

让幼儿获取一定的交往技能,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合作,能有效提高幼儿社会交往的效果。幼儿社会交往技能主要体现在包括分享、合作、遵守规则、轮流、解决冲突等方面,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好坏对交往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友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他们形成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与同伴交往,可以让幼儿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活动,如何合作与解决冲突,从而不断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教育和培养幼儿建立与同伴的和谐关系,是幼儿社会交往教育的重要内容。

4.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

通过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教育培养,幼儿会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指导、约束和评价自己的交往行为,使幼儿的交往行为变得更主动和自觉,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尊重、礼貌、助人、谦让、分享、谅解等的行为。

二、幼儿社会交往的途径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是基础,培养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在幼儿园中幼儿时常会出现抢玩具、打人、不合群等现象,作为家长不应该责备自己的孩子,更不应该使用“怎么那么胆小”、“没出息”等刺激性较强的语句,而应该指引孩子正确的方向,给孩子更大的勇气和自信,或者给孩子营造一种支持性的氛围。而作为幼儿园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和谐、愉悦的幼儿园活动环境,提供他们与同伴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交往,并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同情、分享”等优良品德。

比如,为了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在平时的活动中要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并在活动中让幼儿积极讨论“怎样和同伴一起玩”“别人想和你一起玩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拿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不强夺、捣乱,要爱护玩具等。而且活动结束后,可以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的玩具让给谁玩了”等等。

2.重视社会性游戏活动,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社会性游戏对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其中角色游戏是幼儿园常设的一种游戏活动,因为角色的扮演促进了幼儿“社会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室里设立各种场所,如小超市、小医院、菜市场等,让他们在其中选择最想扮演的角色,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中掌握社会行为准则,学习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交往方式,逐渐摆脱“自我为中心”,学会不同角色相互交往的方式,使他们不断学习社会经验,逐步养成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和相互帮助的优良品质。

3.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参加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技能,其高低是影响幼儿交往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在和同伴交往中,孩子表现出不恰当的行为特征,这往往是由于不懂社交规则而造成

的。如被拒绝型儿童,他或许很想和同伴一起玩,可由于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而做出不恰当的行为。

轩轩是插班生,经常与同学争吵,升入大班后更为突出。这天,他想与正在专心拼插积塑的天天一起玩,可天天苦苦请求:“轩轩,你去和别人玩吧,我不想和你玩。”我觉得轩轩的心里一定很不是滋味。于是,我走过去主动请他一起玩,他非常高兴,他说:“咱们搭什么呢?”“咱们也搭天天那样的机器人和坦克。”我说:“我们可不可以比他搭得更好呢?”他情绪很高,说:“可以。”果然,没过一会儿,积塑就搭好了,我让他与天天一起玩,并且比较出哪儿插得不一样,哪个拼插得更好。随后几天,通过采用了多种方式鼓励他拼出各种物体,然后在游戏结束时进行展示。果然,他情绪很高,再也没有发生抢玩具、打人等现象。他是不是真的改了呢?为了使他能更好地和小朋友合作,我进一步引导他,对小朋友应该使用礼貌用语,学会与别人商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抓住教育的契机,加强日常活动中的渗透,适时地交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学习一些交往的策略,培养良好的交往行为。比如,怎样与人打招呼,怎么样与人商量,如何与人交谈等。掌握了一般的人际交往技能以后,幼儿在交往中比较积极主动,且能主动迎接客人,大方自然、毫不拘束地带客人参观幼儿园。

4.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为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保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培养。家长与孩子的深厚情感联系有助于幼儿获取探索世界所必需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家长要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与老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纠纷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相反地,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交往、冲突、纠纷中获得更多经验,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更好发展。

此外,家长还可以多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体验社会与家庭间的关系,使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气氛。家长还可以邀请别的小伙伴到家中做客,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同时也让自己的孩子到小伙伴家中去玩等来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的幼儿社会交往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参考文献:

[1]马华.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0.

[2]吴建成.小孩子需要小伙伴[J].家庭育儿,2003.

[3]吴疆.浅談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J].快乐作文,2011.

谈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7篇

教育部门曾在幼儿园教育《新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同时《新纲要》强调:“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每一所幼儿园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之一。因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同时影响幼儿的个性化发展。21世纪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不仅存在激烈的竞争, 人们的合作和相互依存也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祖国的花朵们”拥有较好的社会交往能力。这不仅是孩子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他们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一、明确与人交往的态度,开展分享活动,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

与人交往应是友好、平等、互相尊重的,我们要求幼儿明确与人交往的态度,能主动与人交往。幼儿交往的环境是一个群体。因此,要教会幼儿交往中如何友好协商,即掌握交往的方法。教师应先教会幼儿交往的语言如:礼貌用语,每天幼儿入园时老师可以主动热情地和幼儿打招呼,幼儿见到同伴主动打招呼“你好”“我叫XX”“有空来我家玩”;协商语言:“给我看好吗? ”“给我玩玩可以吗? ”抱歉语言:“对不起。”除了教给孩子交往的语言还应教给孩子交往时的态度、表情、动作。当然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处处给孩子做好示范,在幼儿游戏时,教师应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积极引导和做好示范。

孩子在家庭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了,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和合作。为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人交往的乐趣, 我们会在相应的主题活动中开展相关分享活动。如:在“玩具总动员”主题活动中,请幼儿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 并在集体面前介绍玩具的名称、性能及玩法。分享活动中,使孩子们体验“怎样和同伴一起玩”、“别人抢你的玩具该如何处理”、“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弄坏了玩具怎么办”,等等,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明白如何爱护玩具、不争抢。同时,教师仔细观察,随时提醒、启发,及时鼓励他们的交往行为。活动结束后, 设置话题讨论:“你今天玩得开心吗? ”“、你喜欢哪些玩具”、“你和谁在一起玩”。从中体验交往带来的乐趣。

除了分享玩具,孩子们还可以分享家中带来的食品。把爱吃的食物、好看的图书、碟片等与同伴分享。通过分享活动,促进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交换能力和拒绝能力的发展,让孩子们接触现实生活,促进自我发展,并初步学会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对幼儿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首先创造有利于合作的环境,如:创设供幼儿和同伴共同分享玩具的“玩具角”供幼儿合作的图画本等,让幼儿享受合作带来的乐趣。

其次开展一些合作性游戏,如:两人三足、送信等活动需要配合默契加快速度才能取得胜利。在合作性游戏中幼儿可能一时还很难领会活动的意图, 因此每次游戏结束后都要进行分析,对游戏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想象进行提醒,对友好合作的现象进行表扬, 我们可以利用评价的机会让幼儿明白相互合作、合理分工的道理。

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帮助幼儿学会合作: 如艺术活动“蚂蚁搬豆”, 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旋律中感受到了许多蚂蚁的合作才能把豆搬回家;语言活动“萝卜回来了”在好听的童话故事中感受到了同伴之间的互相关爱;语言活动“三只羊”的故事让幼儿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起来就能够战胜大灰狼,团结起来就能够战胜困难,在活动中逐步渗透合作意识,使幼儿接受合作精神的教育。

再次,开展“大带小”混龄活动,提高交往合作能力。“大带小”混龄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困难时可从年长的孩子那里得到帮助和启迪,年龄大的孩子能感受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乐趣,这样,在孩子们交往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养成了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爱护、相互照顾、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的习惯,同时自信心和责任感得以不断提升。

三、利用主题“过生日”活动,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

每当孩子“过生日”那一天,部分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在幼儿园过生日,希望孩子在轻松、愉快的集体生日活动中体验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关心、爱护和祝福。这样的生日活动有助于幼儿与同伴间的相互交往、增进幼儿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有一天,陆依小朋友高兴地走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说“:张老师,今天是我的生日。”旁边的小朋友迅速围了过来,纷纷祝她生日快乐。蛋糕送来后,陆依小朋友站在燃有生日蜡烛的蛋糕前,接受大家的祝福,并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孩子们一起唱“生日快乐歌”,每人送上一祝福的话语。教师对生性怯懦、不爱说话和交往的孩子,要给适当鼓励,讲出自己的祝福话,让她感受集体的温暖。之后“祝你生日快乐”的乐曲中,在温馨、充满爱心的环境中,孩子尝生日蛋糕,回味美好时光。通过“过生日”活动对与不善交往的孩子,给予正确引导,使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愉快、健康成长,成为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四、开展角色游戏,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活动的时间,因为游戏和活动是幼儿进行交往、提高交往技能的最好机会特别是角色游戏。角色扮演的价值重在促进儿童“社会化”,使幼儿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准则, 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幼儿时期,由于其思维的自我中心特征,因此他们往往在考虑问题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乏转换“社会视觉”的能力(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而角色游戏是以扮演某种社会角色为基本特征的, 扮演角色就必须从思想上尽量摆脱自我,而以所扮演角色自居,想角色所想,急角色所急,体验角色的情感需要。例如:我们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角、医院角、表演角等,让幼儿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 “顾客”的交往 , 等等 , 幼儿你来我往,能保持愉快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 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例如:“公共汽车队”的司机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送去“表演角”看表演;售票员搀着“老公公”过马路等。幼儿在你来我往中,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同时,幼儿由于扮演各种角色, 并戏角色中活动, 因此会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从中学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社会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教师在幼儿游戏时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处理好各种关系,培养幼儿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五、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1.做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互相心、爱护,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成长也起很大作用。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家长们一定看过中央台黄金时段的一则广告:每天,劳累了一天的妈妈总忘不了给婆婆端来一盆热水,让老人家暖暖脚,舒舒心,站在一旁的孩子深受触动,也端来一盆热水,走到妈妈跟前,甜甜地说:“妈妈洗脚。”相信为人父母者,看到这一情景,无不深受感动。它也生动地告诉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关爱,光靠口头教育是不够的,关键是要营造一个互相关爱的家庭环境:父母要以自身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感染孩子,为孩子树立良好的社交榜样。父母对待孩子及其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往往也成为孩子对待家长和同伴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家长除了要在外认真工作、团结同事外,还应与邻里和睦相处,首先要调节好家庭的气氛,夫妻、婆媳互敬互爱,才会形成“与人为善”的交往思想,使幼儿在观看、模仿成人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长此以往,同样的品质和行为方式就再现于孩子身上。

2.为孩子创造外出玩的机会。出去串门时 ,尽可能把孩子带上。家长出去串门时带着孩子,可以使孩子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有机会学习一些社交礼仪和规矩。

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第8篇

一、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幼儿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应珍视孩子的好奇心,让幼儿感觉到与人合作是一件有趣的事,激发幼儿想尝试与人合作的欲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心理,大胆与幼儿交往合作。例如,通过表演童话剧,使幼儿认识到只有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感到快乐。

二、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

利用家长会改变家长的陈旧观念。幼儿是活动的主体,给孩子们自由的空间,让孩子走出去;使幼儿主动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在家庭、社会、幼儿园主动介绍幼儿,引导幼儿主动愿意与他人交往。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游戏。这说明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比如,在表演活动中,可选择节奏感强的音乐使幼儿自由表现。教师在进行艺术领域活动时,引导幼儿自由唱歌跳舞,大家在一起快乐地游戏!这样的环境使幼儿受到了影响,他们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在快乐的音乐中,孩子们相互合作、相互配合,进一步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

三、通过语言表达学会交往

经常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并吸引幼儿积极参与。在区域活动游戏中,主题的确定、场地和游戏材料的选择、游戏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儿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以便于更好地合作。幼儿在游戏中与他人主动商量、讨论,使幼儿交往能力大大增强,体验到与人交往中遇到种种问题,这样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如在建构游戏中,有个别幼儿随便拿其他同伴或抢其他伙伴的游戏材料,教师要引导幼儿自己想一想:如果别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会怎么做?我需要的材料能用什么代替?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别人把不需要的材料给我用?从而让幼儿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与同伴友好协商合作。这样一方面能满足幼儿自己的参与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主权。

四、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交往

每一个孩子能充满活力地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所以在生活中应给每位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我们大多采用分组,有针对地开展游戏,让孩子们在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下完成游戏任务。如童话剧表演、讲故事、拼拼搭等游戏,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提供合作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学习与实践合作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到大家共同商量、相互配合下获得的成功体验。

五、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会交往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不乐意带孩子走亲访友,担心孩子间发生矛盾。许多经验表明,凡是不经常做户外活动的孩子,大多数活动能力较差,不善于交往,缺乏独立精神。所以笔者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等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一些心理常识。在日常工作和与家长的交流过程中经常提醒家长要多让幼儿与邻居、幼儿园、社区的其他小伙伴进行交往,使他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礼貌待人,并与同伴友好相处。

总之,幼儿阶段是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会逐渐影响其个性品质和行为风格。为幼儿创设一个能够激励幼儿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这是幼儿快乐生活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农村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之我见 第9篇

一、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 给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

(一) 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

在幼儿园中幼儿和幼儿以及教师的交往是最频繁的, 而交往也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活动, 因此, 我们应该更多地为他们之间交往创造更多的空间。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活动空间特性的影响。因此, 在创造活动空间时, 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 分隔活动空间。我们可把班级里面幼儿的活动区进行分隔, 比如, 菜市场、游乐园等。第二, 还要考虑活动空间的密度。如果同一空间的人数太多, 则会造成拥挤, 这很容易出现矛盾, 不利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另外, 在安排幼儿进行活动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要尽量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空间进行活动, 坚决反对那种只允许幼儿在自己规定空间内活动的现象, 因为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空间, 可以为幼儿的交往创造出更多的机会, 从而提高幼儿交往的主动性并逐步消除幼儿的胆怯心理, 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 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针对农村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现状, 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材内容, 并根据幼儿的性格特色, 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比如, 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适合幼儿回答的问题, 鼓励幼儿勇敢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或者所感表达出来, 以此来鼓励他们敢于在多人面前表达自己, 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幼儿表达的机会, 促使幼儿进行大胆表述, 还有利于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 培养幼儿的服务与协作的意识

幼儿在幼儿园有一整天的时间和教师及其他幼儿在一起, 在幼儿活动的时候, 教师只要用心组织, 一定可以找到很多机会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和大胆表述, 并要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服务与协作意识的教育。

二、家庭和学校进行同步教育, 加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幼儿教育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 仅仅在幼儿园对幼儿进

行教育是不够的, 还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共同参与。

现今, 农村幼儿父母对待孩子的现状大多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十分重视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和发展, 对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没有一个科学地认识。因此, 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就应该想法设法改变幼儿父母的这种错误思想, 使幼儿父母能够充分认识到社会交往能力对幼儿今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和幼儿园一起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氛围, 帮助幼儿逐步学会交往。比如, 鼓励幼儿邀请自己的玩伴到家里来玩, 当然也可以鼓励幼儿去自己的朋友家玩, 这是互相的, 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 家长不过多地进行干涉, 鼓励幼儿自己解决这些矛盾。还有, 在节假日的时候, 家长要多带孩子走亲访友, 多去公共场所进行参观活动等, 要多为孩子提供锻炼交往能力的机会。

(一) 发挥幼儿家长的带动作用

每个幼儿的父母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以及对幼儿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选择在育儿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又比较热心的幼儿父母把自己的成功的经验介绍给其他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或者在这方面存在偏差的幼儿家长, 幼儿家长之间一般具备共同的话题, 交流的效果相对来说会更好。作为教师, 我们只要给予相应的组织和指导就可以了。

(二) 教给幼儿父母科学的培养方式和方法

社会交往是一种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 要想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 家长就要想方设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在农村, 一般的家庭相对城市来说具有更为宽敞的居住空间, 因此, 家长完全可以创建一块完全属于幼儿自己的活动场所, 让孩子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地以自己的方式展开活动, 另外, 多让孩子和周围的同龄人一起玩耍也可以增加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学习和展示的机会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所处时间最长的地方, 我们可以适当地让幼儿走进社会, 融入大自然, 开阔他们交往的空间, 让幼儿不仅仅局限在和家人以及统领小朋友和教师的交往, 而且, 和成年人进行交往, 可以提高幼儿在各个环境中的交往能力。

首先,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去参观一些社会机构, 比如, 去超市购物, 和营业员的交往, 去医院和医生进行交往等。这样的参观活动可以提高幼儿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可以促使幼儿树立参与社会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信心。

其次,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去田间地头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幼儿不仅可以在劳动中学到丰富的知识, 还可以获得劳动的喜悦, 并且还可以提升幼儿和成人的交往能力。

最后, 我们可以组织幼儿排练一些节目, 进行演出。幼儿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可以提升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主动性。

探讨家庭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 第10篇

一、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1.现在单门独户的现象比较多,虽然是邻居,但相互之间未必认识、未必交往,这种互不往来的家庭模式制约了幼儿之间的交往。同时,一些现代化生活工具的产生,如电视、电脑等,也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当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现代化生活工具上时,就相应会减少接触其他群体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

2.在现在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中,大人对幼儿的疼爱往往没有底线,总是想方设法满足幼儿的欲望,幼儿要什么就毫不犹豫地给什么,使这些东西都成为幼儿独有的东西,当他们习惯了这种独有时,就不愿去跟其他人进行分享,其实分享也是建立社会交往的一个渠道,因而在缺少分享的情况下,就丧失了更多交往的机会。

3.很多幼儿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优越感较强,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不懂得礼让,往往就会伴随着出现争吵现象,互相之间无法建立有效的交往渠道,初具雏形的社会交往意识就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4.家长的溺爱也是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总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吃亏,被别人欺负,就给自己的孩子圈一个圈,只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不许跟别的孩子有往来,或者限制他们之间的交往,这样也就约束了孩子之间的社交范畴。

5.社会的压力再加上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是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闲暇时间来陪孩子,不能为孩子去营造良好的社交环境,孩子也就缺乏更多的锻炼机会,导致幼儿社会交往面非常窄,社交能力的提升有限。

二、面对这些问题,探讨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对策

(一)家长要从语言方面来引导幼儿的交往

语言是交往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体现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说话有礼貌的幼儿,往往是非常讨人喜欢的,能吸引更多的人与他交流、沟通,从而在无形中给幼儿增加了社会交往的机会。在平时教育幼儿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甚至创造一些情境,与幼儿进行互动,使其对这些用语保持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幼儿的社交语言工具。

(二)家长要从行为上正确引导幼儿,教会幼儿如何对待自己的行为

通过专家研究发现,婴儿在两个月左右的时候就能对一些行为产生注意,一岁左右就能做出一些手势、模仿动作等,两岁左右就会结合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些都说明婴幼儿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行为模仿能力。大人的行为往往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在不经意间,家长一个不好的行为就会被幼儿模仿了,所以家长在幼儿面前的一些行为举止要特别注意。在引导幼儿的行为举止时,可以告诉幼儿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然后通过不断的鼓励和教育,促使幼儿更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三)家长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因为现在的幼儿条件好,难免会存在自我、攻击、破坏、任性甚至欺骗等行为,而这些习惯往往是难以被人接受的一些坏习惯,影响别人与他的交往。幼儿时期如果不能教育好,等长大了要改变这些习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良习惯,积极改变,更能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

(四)品质对幼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良好的品质会使幼儿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帮助、支持,无形中也会影响到幼儿的成长环境。当有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时,幼儿的成长也就会更快乐。所以家长在对幼儿品质的引导上,不妨多鼓励其热情大方、宽厚待人、助人为乐、懂得分享,当幼儿具备这些良好品质时,对他(她)以后的成长具有莫大的帮助。

(五)家长与幼儿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往往是幼儿最依赖、最信任的对象,父母多亲近幼儿,能使幼儿产生一种安全感和自信心,当这种安全感和自信心包围着幼儿时,幼儿便有了更愿意与社会交往的意愿,也就更能融入到社会交往中去。

三、结束语

总之,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无处不在,针对家庭环境可能对幼儿社会交往产生的负面影响,家长可以从“言”“行”“习惯”“品质”“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等方面着手,给幼儿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幼儿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通过多与外界接触,让幼儿更早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以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和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做好幼儿的启蒙教育,才能使幼儿的成长得到健康和全面的发展。

摘要: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而家长又是子女的启蒙老师,所以家庭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幼儿社交能力的锻炼也是从家庭正式开始。因此,如何适应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课程。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家庭因素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提出问题,给出建议,促进家长对家庭环境建设的重视,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健康、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家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建议

参考文献

[1]邹长缨.父母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J].中国西部科技,2011(23).

[2]赵劲翔.小组工作方法与智障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3]吴铎,吴永玲,管云峰,林翳星,李焰.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新教材:在潜移默化中树人,在行动引导中成人[J].现代教学,2005(4).

[4]周芳.优化实验,让视障生“动”起来——《重力势能》实验教学片断的分析与评价[J].现代特殊教育,2010(4).

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幼儿 社会交往 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04-01

自古以来,社会交往是人生存的一项基本需求,更是人们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则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教育部门曾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每一所幼儿园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之一。因为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同时也影响着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一、抓住教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逐步发展的。我们针对不同学科教育活动的不同特点,努力安排各种类型的交往活动。如在语言活动中相互讨论,科学活动中合作试验,音乐活动中的结伴舞、集体舞,美术活动中的合作作画等都是很好的交往活动,幼儿在交往的过程加深感受、强化体验、发展了能力。

与人交往应是友好、平等、互相尊重的,我们要求幼儿明确与人交往的态度,能主动与人交往。日常生活中,可要求幼儿做到在校能主动向班内及其它教师问好,在家中能主动向父母和同龄小伙伴左邻右舍问好。教师坚持以身作则,处处给孩子作示范,随机教育幼儿,懂得互尊互爱的道理。同时当幼儿之间发生争执时,能让幼儿明白“互相谦让、团结友好”,因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培养,是从学会与人相处的态度开始的。

二、根据幼儿特点,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幼儿心理学》认为幼儿的主要特点是善于模仿。要想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必须善于抓住幼儿的模仿特点,在社会交往中,为幼儿的模仿提供平台,让幼儿去模仿,去学会社会交往。这就要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一种主动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很好的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作出表率,如幼儿的伙伴、同园的同学来家里玩,家长应热情招待,倒水、递水果或饮料等,并引导幼儿也这样做,还可以通过与幼儿们进行交谈、游戏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在小客人走时,要礼貌的送行,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幼儿作出表率,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教师也应起模范带头作用,幼儿白天一般在学校,教师应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待人处事也应多做表率,能够每天与幼儿有礼貌的打招呼,多用“谢谢”“请”等文明语言,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玩具,游戏时多与幼儿交谈,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会了礼貌待人。

创设情境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幼儿进行交流,促进他们独立思考,有助于他们听取、比较、思考不同的意见,有助于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锻炼,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通过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大量的情感方面、道德伦理方面的体验,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由于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这样的语言刺激,他们会很自然地接受这些话,而且乐意边洗边说,效果很好。随着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又为幼儿提供内容简单、特征鲜明、形象生动的小图书,鼓励他们自己学着翻书,并尝试用较简短的句子讲述图书的主要内容,并配有录音。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可以边听边翻图书、边学讲;除此之外,还适时地采用情景表演、故事表演等形式进行游戏。

四、利用日常生活,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情况与个体差异,依据小班年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谈话活动计划。需要教师每天不间断地实行,根据具体情况,谈话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为幼儿提供用语言表达想法、意愿的空间和时间。在每天的谈话活动中,围绕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如:高兴的一件事、我喜欢的动物、我的家、今天的天气、快乐的节日、我喜欢的颜色等等,鼓励每位幼儿都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意愿。教师应该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幼儿,认真倾听好每一位幼儿的表达,使每一位幼儿在温暖、安全、轻松的氛围中,觉得没有压力,情绪积极,树立自信心,有勇气大胆表现,有话愿意说,主动跟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综述

幼儿社会性交往 第12篇

关键词: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幼儿交往能力

良好的合作与交往能力成为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幼儿期是培养幼儿初步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幼儿在与同伴、成人的相处和交往活动中共同建构知识, 认识世界, 并逐步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然而, 目前“现代化的家庭住宅越来越趋于单元化, 精致、逼真的玩具更适合幼儿独自玩耍, 电视、互联网的普及把幼儿吸引在自己的家里”等现状, 减少了孩子们交往的机会, 使得一些孩子出现不合群、孤僻、不善交往等社会问题, 严重阻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此, 我园积极尝试通过家庭“伙伴式”社会活动模式, 为幼儿创设家庭交往环境, 帮助幼儿学会交往, 提高交往技能, 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模式

3~5名住址邻近的幼儿组成家庭社会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安排交往能力较强与不善交往、不合群的幼儿交叉组合。组内成员轮流做东道主。活动内容及形式为:东道主邀请组内其他成员来家玩耍、游戏和参加活动。东道主家长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有计划的安排活动内容, 如玩玩具、游戏、看动画片、根据季节或节日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等。家长可根据家庭条件适当准备一些活动器械、玩具、书籍等, 并且还要参与和引导孩子们的活动。小组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 每月活动三至四次。本班老师每月到各小组指导活动, 并根据小组成员不同情况帮助家长策划活动的内容。

二、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 激发了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愿望

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家里没有幼儿园作息时间和活动计划的制约, 使得幼儿心情更加愉悦, 情绪更为放松, 在活动中能够大胆的表现自己, 大方与同伴们交往, 所以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 满足了许多幼儿到同伴家里玩耍的愿望。如此形式的接触与交往, 使孩子们能够分享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享受到极大地快乐和满足。例如王岩小朋友是个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更不善交往的孩子, 然而在小组活动时, 特别是同伴到他家里玩时, 却显得格外的兴奋, 他会拿出自己喜爱的玩具和图书和小朋友们分享, 并且主动教给伙伴们玩具的玩法、讲述书里的故事等等, 伙伴们离开时还显得恋恋不舍。

三、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 帮助幼儿体验成功交友, 增强了交往自信心

幼儿交往的自信是在获得成功和经常受到鼓励的基础上树立起来的。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 能够使幼儿容易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从而树立起交往的自信心。比如自己的建议被同伴采纳, 独特的创意令同伴羡慕、模仿, 良好的交往行为得到伙伴的认可赢得成人的夸奖等等。随着交往频率的增加, 伙伴的增多, 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逐渐丰富, 幼儿的交往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交友成了幼儿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交往的自信心进一步增强。例如李子涵小朋友, 生性内心, 平时少言寡语, 不太合群, 她除了在幼儿园, 其他时间很少跟别的小朋友接触。刚开始小组活动时, 她不愿去别的伙伴家里, 即使做通思想工作到了别人家, 她也显得比较怯, 不主动。老师、家长把她作为关注的重点, 经常鼓励她和小伙伴一起活动, 并让能力强的孩子主动接触她, 家长还经常有意识的创造机会引导她与其他小伙伴交往, 创编和组织一些孩子们开心快乐的游戏, 激发她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让她逐步感受与同伴在一起的快乐, 并且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 帮助她逐步树立起交往的自信心。不久, 她和其他小伙伴就能够正常的交流, 一起游戏, 也越来越乐意参与小组的各项活动。

四、家庭“伙伴式”交往活动, 培养了幼儿亲社会行为

幼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 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往往以父母和周围成人为榜样, 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成为自身的品质, 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开始的活动中, 家长主动热情的接待每一位幼儿, 根据每位幼儿的喜好为他们提供不同的玩具和食品, 家长的这种行为无形中就成了孩子模仿的榜样。这种示范作用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的家长在言传身教的同时, 还引导带动自己的孩子礼貌接待自己的小伙伴们, 当好小主人。孩子们在潜移默化、模仿和学习中学会了文明、礼貌和小伙伴们友好相处等。幼儿的道德品质形成, 不是靠单纯的言语说教, 而是靠对榜样行为动作的模仿。在老师的指导下还有意安排一系列的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在“重阳节”当日, 刘亦凡的爸爸组织了敬老慰问活动, 带领小组成员到社区为老年活动中心的爷爷奶奶表演自编的文艺节目, 并把亲手制作的贺卡送给老人们。又如王铭海小朋友, 不小心被房门挤伤了手指, 住院治疗, 该组的幼儿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一起去医院探望, 并带去了好看的图书, 好吃的食物, 还关心的问长问短:“你的手疼么?要是手疼了你就吃好吃的, 手就不疼了”。通过参加这些爱心活动, 良好的品质不知不觉的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田, 在平日的交往活动中, 幼儿也能够以良好的道德品质规范自己的交往行为。

五、“伙伴式”社会活动, 增强了幼儿交往中独立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

在幼儿交往活动的过程中, 难免会发生口角、摩擦、打闹等矛盾, 面对这些矛盾孩子们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 有的孩子往往依赖成人的权威作用, 期盼成人作出公正的裁决。而有的孩子会很反感这样的干预, 尤其是当成人有袒护自己孩子的倾向时, 孩子们的关系会更加恶化。怎样处理好同伴间的纠纷, 达到互谅,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就孩子们在交往中会碰到的一些问题组织家长学习相关理论, 总结以往的经验, 研讨、设计、尝试各种教育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一次活动中, 几个孩子因都想玩同一种玩具, 而争得不可开交, 初初的爸爸看到后说:“玩具先放下来, 我给你们讲个故事, 等讲完再决定谁先玩谁后玩”, 于是初初爸爸讲了“两只小羊过独木桥”的故事, 当讲到小黑羊和小白杨分别在独木桥一头都要过到对面去时, 初初爸爸不讲结果而是让孩子们帮小羊们想过河的办法?并讨论如果它们同时过桥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它们都想第一个过河怎么办等等, 最后引导到孩子们商量如何解决玩玩具的问题。通过讲故事使孩子们意识到自己和小伙伴们争抢玩具的不对, 从而懂得了团结友爱, 学会了互相谦让。在孩子们交往的活动过程中, 家长积极鼓励和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矛盾, 使他们在学习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获得许多交往的经验, 并逐步学会了协调同伴关系, 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考试焦虑自我测量下一篇:细菌内毒素实验